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反思和总结自己的经验,进而提升自身的发展水平。在写之前,可以先列出关键点和重要经历,然后逐一展开论述。下面是一些写心得体会的经典范例,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作文教育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对作文教育的实践,我深感作文教育对孩子们的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自己在作文教育方面的心得体会。
首先,作文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种需要通过思考和整理来表达观点的方式,而良好的思维能力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组织自己的想法。在作文教育中,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进行有意识的思维训练,例如帮助他们进行观察和思考,并激发他们发展自己的见解。通过这样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和创新力都会得到提升。
其次,作文教育也需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一篇好的作文不仅仅是思想的准确表达,更需要语言的流畅和得体。因此,我们要让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文学修养,例如阅读优秀的作品和学习一些写作技巧。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给学生创造一些写作的机会,如写日记、写读后感,来促进他们的写作能力的提升。这样,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和文字运用能力就会得到增强。
同时,作文教育也是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有效途径。写作是一种对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锻炼,而创造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在作文教育中,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尝试一些不同寻常的写作方式,例如写幽默故事、写科幻小说等,来刺激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而创造力的培养也不仅仅局限于作文领域,它会渗透到学生的其他学科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去。
此外,作文教育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优秀的作文不仅内容丰富,还需要有一定的艺术性和韵律感。通过阅读和欣赏一些名家的作品,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艺术观赏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他们也会逐渐学会欣赏一些优美的文字和句子,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有了审美情趣,学生对于语言的运用和表达也会更加敏感和准确。
最后,作文教育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批判思维能力。写作是一项需要勇气和自信的活动,而批判思维能力则需要学生在分析问题、评价观点时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作文教育,学生将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从而增强自己的自信心。而在写作的过程中,学生也会逐渐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提高自己对于问题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总之,作文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通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审美情趣,以及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批判思维能力,作文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在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继续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作文教育。
华文教育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民族自尊心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一个学习华文多年的学生,我深有体会地感受到了华文教育的独特魅力,并从中获益良多。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个人的体验和感悟,谈谈华文教育给我带来的启发和帮助。
首先,长时间的华文教育使我更加了解和熟悉中国文化。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阅读时,我都接触到了丰富多样的中国文学作品、古代典籍和经典故事。这些作品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学习它们,我逐渐了解到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历史。与此同时,我也深刻感受到华文教育对培养学生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比如,在写作中,我经常将古人的哲理融入到作文中,从而使文章更具独特的中国风格。
其次,华文教育活动丰富多样,让我们有机会与华文进行互动交流。每逢中国传统节日,学校都会组织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并邀请专业人士为我们讲解相关文化背景。通过参与这些活动,我不仅学到了很多有趣的知识,还增进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此外,我也在华文辩论、演讲比赛中积极参与,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并且交到了很多对学习华文有共同兴趣的朋友。这些活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才能的平台,培养了我们的领导才能和团队合作意识。
然而,在学习华文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挑战。其中最大的困难是阅读理解。中国文学作品通常使用一些高度象征化和修辞化的语言,这对于非母语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我通过多读多思考,结合课堂讲解和老师的指导,逐渐提高了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我也学会了使用词典和其他辅助工具,来解决生词和难句的问题。这个过程虽然耗费一定时间和精力,但最终收获了更多的知识和启示。
最后,华文教育让我明白了学习一门语言的重要性。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华文在与其他语言的比较中,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学习华文不仅能够让我们更加了解中国文化,也能为我们开阔思维、提高表达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事实上,很多国际企业也对会说华文的人才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和需求。因此,学习华文不仅是维护自己根文化的需要,也是提高自身竞争力的一种策略。
综上所述,华文教育不仅培养了我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理解,也拓宽了我的视野,并且培养了我的综合素质。虽然学习华文存在一定的困难,但通过多年来的努力和积累,我深深感受到了学习华文的价值和意义。在未来,我将继续努力学习和传承华文,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做出贡献。
人类文明的进步不仅仅体现在科技和经济上,它也映射在人们的文化习惯和社会行为中。如今,在人们日益注重文明素质的背景下,“创文教育”已成为关注焦点。随着国家推广“创文教育”,越来越多的城市、社区、学校、机构和组织支持它,我也深切地感受到在这过程中所带来的体验和收获。
文明是一种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是为了更好地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重要性凸显。在宣传文明的主题活动中,我们不仅可以学习文化知识和道德规范,更可以有机会去感悟社会责任和道德水准。参与创文教育的过程中,我越来越认识到,珍视公共设施、爱护公共环境、不乱扔垃圾、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接纳多元化的文化等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应该做的事情。通过这些活动,我逐步培养出了教育的情感和品德,更好地理解了文明社会所需要的公民素质和个人责任。
与传统的教育方式不同,创文教育更多的是通过推广活动,提升学生的文明素质和社会责任,传递正能量。通过互动的游戏、比赛、讲座、体验活动,学生逐渐认识到什么是文明和如何学习文明。例如,学生可以在垃圾桶、储物柜、墙壁等地方进行手绘或插画创意设计进行装饰,更好地烘托出校园文明的气氛,增强学生对创文教育的认识和热情。
在传统的教育中,理论知识的学习远比实践应用重要得多。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了解了文明实践知识,更学会了如何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同时,我也清楚地认识到,学习文明不仅仅体现在公共场合,在人际交往、言行举止、生活卫生等各个方面都要体现出文明的素质。通过创文教育的学习和实践,我更好地领悟到文明社会、文明学习和个人修养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难以在课堂中学到的。
第五段:结论。
作为一名学生,我深刻地认识到,创文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人文素养和心灵修炼。它带给我更加丰富和广泛的知识,启示我如何更好地学习文明,塑造我健康的人生观和人文态度。随着创文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实施,相信未来的社会将会创造出更加美好、和谐和文明的社会。
20xx年12月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这部凝聚着无数专家学者和一线广大教师心血和智慧的厚重文本,是针对长期以来语文教育方面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总结这十多年来课改的经验,同时按照国家教育规划的总体要求,面向未来,提出语文课程的基本标准。主要立足于为学生打好三个基础:
1、那就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好基础;
2、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形成健康的个性与人格打好基础;
3、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我在寒假期间对该标准进行了仔细的研读通过与实验稿比较、分析,我收获良多。
总体感觉上新课标有以下几个变化:
新课标变厚了由原来的29页变为80页,内容有了大篇幅增加,显得更加厚实。特别是在附录中增加了《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使得课标文工结构显得更加完善,化随意力规范,增强了课标的科学感。
虽然总体结构没有变化,仍由“前言”“课程目标与内容”“实施建议”“附录”四个部分组成,但在每部分中内容都有变化或是增删,或是修改,或是顺序调整,全篇修改点多达200余处。虽然课程标准体现的基本理念基本没有变化,但是在对具体问题的认识与处理上,在课程目标与内容、实施与操作上都有明显调整,从内容到形式变得更加合理、科学。
文本中对概念的阐释更加准确全面具体,减少了模糊性,提高了可操作性。
总之,通过吸收十余年来课改和教材实验的成果经验,吸取方方面面好的意见建议,修订后的课标更加逼近语文课程的本质、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语文的规律,更加贴近教学实际,因而更加有利于指导语文课程深度改革和教材教法深入实验,更好地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与实验稿相比较,我认为新课标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重视:
长期以来,关于“语文课程性质”这一概念,没有科学、明晰、统一的阐释,从而衍生出许多自说自话的、无谓的争论,最终导致语文课程的研究和实践陷入了混乱。现在理论研究者普遍认同将“言语性”作为语文课程教学最核心、最本质的属性。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言语习得”,因为语文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包括言语理解和言语表达两个方面)。新课标以现代语言学的理论为指导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并重申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言文字运用”仅在前言中就出现了四次,足以说明它的重要性。新课标从语言领域、规范、能力等角度进行了全面论述,这是实验稿中所没有的。这些论述,表明了语文课程应主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更加贴近了语文的本质,学科特点更加凸显,课程目标更加具体和明晰。
在前言部分,新课标将原来的“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改为”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并在课程设计思路的指导思想中明确提出“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课程,究竟有哪些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呢?具体言之,阅读教学,必须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阅读中获得知识和语言的积累;作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在作文中学会作文,在作文中学会观察、思考、表达。此外,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i”这是针对实际教学中存在的以教师的讲解取代学生的感悟、一统的解读取代多元的.思考以及集体讨论多、个人阅读少的现象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阅读教学包括课外阅读重在养成阅读的兴趣与习惯,发掘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这是可以让学生终生受益的。
三、高度重视识字写字一-识字减数量、写字提质量。
随着电脑的广泛应用人们日常大量使用键盘输入文字使人们对汉字的读写和识记长期处在模糊化和替代化的状态中,久而久之,错别字随处可见全社会汉字书写水平每况愈下也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就语文教学而言,有的教师认为指导学生写字是软任务,不但每周上一节写字课形同虚设,就是识字课中的写字指导环节也常常是指导多、练写少,学生真正写字的时间少得可怜!有的教师教学中习惯用播放课件指导写字,即使有教师板书范写,其书写水平也难如人意。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识字、写字的过程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为了有效地进行书面交流的需要而掌握字形的过程,同时也是体认民族文化、增强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中华民族文化理解的过程。写字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审美能力,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与此相应,在世界各民族文字之林中,唯有汉字的书写才能形成人类最伟大的艺术门类之书法。
新课标,为我以后的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同时也给予了我许多的思考:
1、教师的教育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教师熟悉到教材只是教学的载体,教师不再是只受教材的框框限制,而是千方百计地利用教材启发拓展。课堂教学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能把平时积累的知识有机地融进课堂,重视研究性学习。
2、课堂教学氛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更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教师从重知识的把握转变到更注重学习方法、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
3、夸大在课堂教学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在系统教材体系中落实“双基”的主导性作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对孩子的教育不是一朝夕的事情,需要我们的老师细心、耐心地教导、引领。但我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会出现了更多让人们感到高兴的事情。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才会真正地发出金子一般的光彩,语文教学才会真正的姓“语”。
作文是语文中占分比最高的,因此写出一篇好作文对于拉分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那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呢?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篇《少一些套路,多一些真诚》。
临近高考,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加大了对作文的关注,我们最近也采取了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一是开办专题讲座,上台讲的既有邀请的名师专家,也有本校的语文老师,集中传授一些写作的观念和方法;二是注重面批互批,利用语文课堂和自主学习时间,师生、生生之间就作文进行互动与个别交流,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全年级同学的作文有了一些提升,这当然是令人高兴的,也为我们接下来的努力增强了信心。但不可忽视的是,在同学们的作文中出现了一个新问题:同质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昨天老师刚刚讲可以用名言来开头,今天全年级同学的作为开头就都是名言了,不管用得对不对,反正能想到的名言都上来了;某位同学写出了一篇关于昆曲的文章被当做范文印发,紧接着就会出现上百篇关于昆曲的作文。
出现这种现象,其根源在于我们许多同学在作文上犯了一种“急功近利”的病,他们迷恋于寻求一种可以应付所有作文的“技巧”“方法”,试图以“一招鲜”而“笑傲江湖”。然而,一招鲜的前提是你这一招必须达到圆熟、出神入化的境界,对于功力不够的普通学生来讲,这是很难做到的。
如果你要用名言开头,那你必须拥有丰富的、涵盖各种话题各个领域的名言宝库,碰到任何一个作文题,你都能运用自如。否则,想要靠着几个名言对对付所有作文题,那就必然是生搬硬套、面目可憎了。另一方面,当你的“一招鲜”成为了所有人的招术后,那就变成了“套路”而再也难有吸引人的魅力了。
基于此,我们写作还是应该少一些套路,多一些自我的思考,写一些真诚的文字为妙。拿到一个作文题,确立了自己的利益方向后,还是应该着力于自我的感受和思考去构思文章,剖析原因,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努力写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在同学们的作文中,“究其原因”“归根结底”“反观现实”这样的“套路”是屡见不鲜的。你要明白,“究其原因”之后,若没有合理的原因分析,这套路就失效了,甚至还会起反作用:这几个字同样会“引领”阅卷老师去特别关注你最空洞最贫乏的地方。我们在写作时,切不可以“套路”去蒙混过关。
也有同学表示,写作文就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不也是套路吗?其言大谬,这不是套路,而是“思路”,是规范、合理的逻辑顺序。我们反对的是没有实质内容的“套路”,而对于有条理的、有力度的、有个性的逻辑思考,则是大力提倡的,也是希望所有同学能够真正掌握并且合理运用的。换句话讲,你掌握了正确的思维方法,也就不屑于去玩什么“套路”了。
华文教育是指以华语为主要教学语言的教育体系。在我多年的华文学习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了华文教育的重要性和价值。华文教育不仅帮助我掌握了一门重要的语言,也让我更加了解和热爱自己的文化。以下是我对华文教育的心得体会。
首先,华文教育培养了我对于华语的兴趣和热爱。在华文教育的熏陶下,我渐渐对华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华文教材中丰富的内容,包括经典文学、历史故事和传统文化等,让我感受到了华语的博大精深。通过学习华文,我能够阅读中文的原著,欣赏中文的古典诗词,更能深入了解华人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这些都为我在华文学习过程中提供了无穷的动力和乐趣。
其次,华文教育丰富了我的语言能力和沟通能力。学习华文不仅仅是学习一门语言,更是学习一种沟通交流的方式。通过学习华文,我学会了正确地运用汉字、词语和语法结构,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交流意见。在日常生活中,我可以用华文与华人交流、交友,更能在海外华人社区中融入并与他们保持良好的联系。华文教育培养了我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这对我未来的学习和工作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再次,华文教育增强了我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作为一个华裔,学习华文让我更加深刻地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通过学习华文,我接触到了许多华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传统的节日庆典、中医养生知识和中国的历史文化。这些文化元素让我感到自豪和自信,也让我更加有认同感。我明白,只有了解和尊重自己的文化,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下去。
最后,华文教育培养了我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方式。华文学习要求学生熟练地阅读、理解和掌握大量的汉字和词汇,这对于学生的记忆力和学习能力是个很好的锻炼。通过学习华文,我不仅增加了我的词汇量,还锻炼了我的记忆和思维能力。华文学习也注重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通过阅读和写作,培养了我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这些学习经验和技能也为我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华文教育在我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华文教育,我掌握了一门重要的语言,提升了我的沟通能力,增强了我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同时培养了我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方式。因此,我深信华文教育对于每一个华人学生都是必不可少的,它不仅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交流,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我们自己的文化。我将继续努力学习华文,将它发扬光大,并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做出贡献。
本学期,本人担任初二1、班语文课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本人以学校及各处组工作计划为指导;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师德水平为重点,以提高教育教学成绩为中心,以深化课改实验工作为动力,认真履行岗位职责,较好地完成了工作目标任务,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在教育教学方面,我努力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提高教学水平。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1、课前准备:备好课。
认真学习贯彻教学大纲,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措施。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学、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2、课堂上的情况。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课外作业,减轻学生的负担。
3、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初中的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有的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比如,握握他的手,帮助整理衣服。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
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都努力去听其他老师的课,以向他们学习好的.教育理论、方法,弥补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上课时务求每一课都上得生动、活泼、高效,力争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耐心对待每一个学生提出的问题。我真正做到了每一位学生都喜欢我上的每一节课。一学期下来,我任教的班级,学生成绩明显上升,每次考试成绩均居全校同学科前列,得到了师生的好评。
我积极投入到素质教育的探索中,学习、贯彻教学大纲,加快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更新教育观念,掌握教学改革的方式方法,提高了驾驭课程的能力。在教学中,我大胆探索适合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首先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给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氛围,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组成3-5人的学习小组,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氛围中,提高发现错误和纠正错误的能力;为学生提供机会,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其次加强教法研究,提高教学质量。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为此,我在教学中着重采取了问题——讨论式教学法,通过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操作:指导读书方法,培养问题意识;创设探究环境,全员质凝研讨;补充遗缺遗漏,归纳知识要点。由于我在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积极尝试,主动采用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讨论、思维的方法,训练学生能力,所教班级的学生成绩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和体现,近几年参加学校组织的语文教师公开课、教学基本功竞赛都名列前列。历年统考成绩均居全校前列,其中xx年居五校联考同等班级第一名。xxxx年所教学生段成绩又获大丰收。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新问题,运用素质教育的观点、方法分析这些问题,通过教学总结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从理论的角度加以升华。我的教学过程,多注重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以素质教育为出发点,提出的观点、建议也较为符合客观实际,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总之,作为一名教师,教学是我的基本工作,而教与学是一个良性互动的过程,在教中学,在学中教,才能实现自己在业务上的进步与飞跃。走进21世纪,实施素质教育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开拓前进,为美好的明天奉献自己的力量。
我深知,自己目前的水平距离我梦想的目标还远,前面的路还很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回首自己三十年的教学人生,最快乐的还是第一个十年,尤其是最初的几年。当时热情满怀,但不谙世事,很少去想高考的事,认为第一要务是让学生和自己一样喜欢语文,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品味出语文的醇美。
工作的学校是黑龙江大兴安岭实验中学,全地区唯一的省重点学校,是寄宿制的`,三面环山。教师们就住在与学校相邻的家属楼里,于是我常能带着学生到山里,欣赏那一派北国风光。
在我的课堂上,学生总是很随便。记得有一堂课,正在让学生背诵《荷塘月色》。一位学生指着窗外的山,说:“老师,看,达子香开了!”达子香又叫杜鹃花、映山红,鲜族人叫金达菜的。
我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入春以来,一直灰蒙蒙的山上果然有了红晕,一簇簇的,那红晕已然连成一片。
哦,真的是达子香开了!
于是,我让学生都到窗前去看。下午放学,又带着他们到山里置身花丛观赏。最后,我和学生沐浴着夕阳的余晖,在山坡上席地而坐。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里,是怎么写荷花的清香的?”我问。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学生异口同声。
“这句用了通感修辞,什么是通感?”课上讲过的,借此复习一下。
在这一次对2022版新课标的研读中,我收获了很多。和2011版的课标相比,新课标在课程性质,课程内容,课程理念方面都有变化,这些变化恰恰是我们需要研读,需要重视的地方。
在本次课标的修订中,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增强课程思想性。同时加强一体化设置,促进学段衔接,提升课程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双减”这一背景,进一步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有价值的课程内容,减负提质。
尤其是在课程内容部分,我感触最深。在2022版课标中,新增了主题与载体形式,强调在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看到这里我不由得想到了这些年中高考的改革,以及从上到下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视。它们可以更好的体现中华文明和中国精神,更有效的`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引导孩子了解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国家。
通过这次研读课标,我发现小学语文不仅仅是教孩子们怎么读字词句,他还是文化传承中的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培养孩子爱国必不可少的一环,甚至在义务教育阶段首次提出的语文核心素养的第一条就是文化自信。当我们的孩子看着日漫,追着韩星,聊着美剧的时候,当家长们争先恐后的送孩子学西洋乐、跳拉丁舞、说英语的时候,当爱好二胡、武术、戏曲被人认为是土老冒的时候,我们的文化自信在哪里呢?对中国文化都没有了认同,民族尊严,爱国热情又从何而来呢?这一点在新课标中,却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就像很多孩子都知道日本的国花是樱花,说起来头头是道。可是却不知道在中国牡丹花、莲花、丁香、桂花都有自己独特的韵味和含义。可是六上的《丁香结》这篇文章,带着孩子通过文字领略了丁香这种花的审美情趣,感受到独属于我们的美好感受,以后他在读到《雨巷》的时候,欣赏国画、服饰等等的时候,就能立刻悟出这其中的独特韵味。其他还有很多作品都有这样的作用,我们老师应当好好用课标来解读文本,借文本来引导学生。
语文课要既有语文味儿,又有中国情在其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