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字体:大 中 小
2012-07-26 20:23:00 公告: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目标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以下目标:
1.感受自然美,了解美术作品的题材、主题、形式、风格与流派,知道重要的美术家和美术作品,以及美术与生活、历史、文化的关系,初步形成审美判断能力。(主要侧重“知识与技能”)
2.学会从多角度欣赏与认识美术作品,逐步提高视觉感受、理解与评述能力,初步掌握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能够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主要侧重“过程与方法”)
3.提高对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的兴趣,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崇尚文明,珍视优秀的民族、民间美术与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豪感,养成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主要侧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第1条主要侧重“知识与技能”。“欣赏•评述”的知识主要包括作品的题材、主题、形式、风格与流派、中外各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美术家以及美术与生活、历史、文化的关系。所谓“审美判断”一般是指人对客观世界的事物和现象的有根据的审美评价,它通过知觉感悟或理论论证“什么事物是美的”“美在何处”等表现出来。学生在感受自然美,了解美术作品、知道重要的美术家和美术作品以及美术与生活、历史、文化的关系的基础上,初步形成审美判断能力。
第2条主要侧重“过程与方法”。“欣赏•评述”的各种角度是指从美术作品、美术家、外部环境等角度出发欣赏与认识美术作品。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初步掌握2~3种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逐步提高视觉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和评述能力,并能够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本质、特征及其作用。
第3条主要侧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谓“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所谓“情趣”,是指情调趣味;兴趣。情趣有高雅,低俗之分,由于人们的经历、特长、情感、情操、知识和环境的不同,会有不同的情趣;情趣也会随着人自身和环境的变化而发展或改变。通过“欣赏•评述”学习,学生提高对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的兴趣,形成高雅的情趣,从而养成自觉珍视优秀的民族、民间美术与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豪感、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如何上好美术“欣赏评述课”
初中美术新课程标准将美术的学习领域划分为四大部分: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其中欣赏评述课是比较难上的,弄不好就成了老师的一言堂。我在上欣赏评述课时经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比较法
运用比较欣赏法进行欣赏时,可以搜集不同层次,效果各异的古今中外作品,进行比较欣赏,让学生来判断哪些作品好,好在什么地方,是怎样处理的。比如在欣赏我国书法、篆刻作品时,可以选取书法篆刻大家的作品对比欣赏,引导学生 体会他们不同的技法风格,流派特征。
二、分析法
把作品从形态、颜色、配色、构图、笔法、主题等角度加以分析,探讨作品中的诸要素。在欣赏中外美术经典作品时,让学生在分析过程中,审美意识明晰化,将欣赏所获得的技巧、方法、新思路应用到自己创作中,提高自己的表现能力,从画家以及美术作品所处的文化、政治、历史背景着手,分析在作品中如何体现这些内涵,通过引导分析,让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更深刻。
三、临摹法
通过临摹,可以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增强学生对美术作品的体验,促进学生的心灵,对欣赏作品产生共鸣、融合。例如在欣赏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时,通过让学生临摹毕加索的扭曲变形的特殊的线条表现方法,并对于他独特的表现方法进行深刻的体会,来发现毕加索整个创作、表现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先临摹后欣赏的教学方法,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及探究能力。
四、问题法
问题欣赏法就是设下悬念,引发学生发现问题,通过感受、分析、交流等过程来解决问题,并达到欣赏作品的目的。如《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的教学,就是先让学生去思考,提出自己的疑问,“劳动与绘画的关系?”“作者的创作意图?”“画面表现的主题?”“作品中人物劳动的心情和态度?”……然后教师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通过欣赏大量的表现劳动题材的美术作品,由学生群体来解决这些问题,并加以论证,最后由教师补充说明,进行深层引导,拓展学习内容。
在教学实践中我综合运用以上几种方法,有效解决了欣赏课不好上,无从下手的问题。
美术课程中的“欣赏”与“评述”
首先向大家自我介绍一下,我是来自哈尔滨市铁岭小学的美术教师。有幸参加了2011年教育部组织的,针对美术学科开展的紧缺薄弱学科教师培训的国培班。在首师大学习的十余天中聆听了几位国内专家、教育家关于美术欣赏与美术教学方面的不同见解。首师大美术学院的尚扬教授以自己的作品欣赏为主线,阐述了现当代思想演变下的美术创作与欣赏;中央美院的余丁博士非常系统的带我们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到18世纪近代,以相当专业的角度与方法对欧洲的油画创作进行了欣赏;吴明娣老师以天价艺术品中书画、工艺品收藏为主线,带领我们欣赏了艺术品高端的收藏价值;我在首师大培训的第一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题,就是尹少淳教授关于《美术课程标准修订稿》的解读,而我做了第一批的受益人。尹少淳教授有针对性的对新的课程标准改进部分进行了解读。面对这一次课程标准的重新制定,我们会看到一些坚持和创新。尹少淳教授在培训中主要对课程标准中重新修订的部分做了新的解释、并且对课程标准的保留部分进行了阐述。带着修订后的美术课程标准,我回到了学校,结合专家的讲座和新课程标准中的“欣赏·评述”这一领域的修订内容,我经过一年的学习和研究,也有了一些自己的心得和体会。因此我今天要讲的内容是《美术课程中的“欣赏”与“评述”》。
欣赏是美术教学活动中随时都会发生的一种审美行为,他渗透于美术课程的四大学习领域。有专题性欣赏,随堂欣赏;名家名作欣赏,同龄人作品欣赏等等。美无处不在,所以欣赏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欣赏与评述也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
一、课标修订稿中理清了“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递进关系,主要明确了不同学段的欣赏内容。
(一)、四个学段的内容依次是:
“观赏自然景物和学生感兴趣的美术作品”,“欣赏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中外美术作品”,“欣赏中外优秀美术作品,了解代表性的美术家”
“欣赏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了解重要的美术家及流派”。
(二)、评述的形式在四个学段依次是:
“用简短的话语大胆表达感受”,“用语言或文字描述”,“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和
“通过描述、分析、比较与讨论等方式”。
(三)、需要关注和表达的内容在四个学段的递进依次是:
“表达自己的感受”,“描述作品,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认识”,“用简单的美术术语对美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进行分析,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
“认识美术不同门类及表现形式,尊重人类文化遗产,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二、“欣赏•评述”这一学习领域注重通过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修订稿中理清了“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递进关系,主要明确了不同学段的欣赏内容。将“阶段目标”变为“分目标”,使得内容更简洁、更明确。让教师在教学中更有目的的进行评价和指导,帮助学生向学习目标发展。
我把课标(实验稿)与(修订稿)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四个学段目标的内容进行了对比,(2稿之间不同的地方用特殊的字体颜色标注出来了,大家可以一目了然。)
第一学段(1~2年级)
美术课标(实验稿)——观赏自然和各类美术作品的形与色,能用
简短的话语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
美术课标(修订稿)——观赏自然景物和学生感兴趣的美术作品,用
简短的语言大胆表达感受。
(与原有课标相比,重新修订的课标中增加了自然景物,强调了学生感兴趣的作品,明确了选择欣赏作品的范围,是以学生为主体的)
第二学段(3~4年级)
美术课标(实验稿)——观赏自然和各种美术作品的形、色与质感,能用口头或书面语言对欣赏对象进行描述,说出其特色,表达自己的感受。
美术课标(修订稿)——欣赏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中外美术作品,用
语言或文字等多种形式描述作品,表达感受与认识。
(这里的中外美术作品,扩大了欣赏范围。用语言或文字等多种形式描述作品就让课堂形式多样化了,学生可以采用的评述方式也不局限在语言和文字上,例如可以用音乐,肢体语言,表情等,课堂更有趣了!),第三学段(5~6年级)
美术课标(实验稿)——欣赏、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
与内容等特征,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等方式,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能用一些简单的美术术语,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美术课标(修订稿)——欣赏中外优秀美术作品,了解有代表性的美
术家。(添加了人文性,也就是对美术家创作情感的关注)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用简单的美术术语对美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进行分析,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
(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比泛泛地说“欣赏”和“评述”更贴切和可操作,而对内容和形式进行分析使分析内容更明晰)
第四学段(7~9年级)
美术课标(实验稿)——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初步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尊重人类文化遗产,能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述。
美术课标(修订稿)——欣赏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了解重要的美术家及流派通过描述、分析、比较与讨论等方式(明确了“方式”),认识美术的不同门类及表现形式,(如速写、素描、中国画、油画、版画)尊重人类文化遗产(体现了“与时俱进”),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述,表达感受和见解
(强调了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美术家和“流派”,探讨了更深层次的文化现象和理念)。(增加了“感受和见解” 提高欣赏能力不是背诵出一大堆词,是对情景发自内心的感受)。三“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目标体现了
1.感受自然美,了解美术作品的题材、主题、形式、风格与流派,知道重要的美术家和美术作品,以及美术与生活、历史、文化的关系,初步形成审美判断能力。(“关系”的应用表示千万不能就“美术”论“美术”,它是具有“人文性”的!有了“人文”就有了“美”)
2.学会从多角度欣赏与认识美术作品,逐步提高视觉感受、理解与评述能力,初步掌握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能够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文化情境”加得好,更具“人文性”了)
3.提高对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的兴趣,(多了“美术现象”是“大美术”使然,视觉文化是大美术的基础)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崇尚文明,珍视优秀的民族、民间美术与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豪感,养成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这也对教学的要求提高了,因为老师也不能“死记硬背”了)
四、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养成欣赏习惯和评述习惯。
用心理学的话来说,习惯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稳固链接。在最新版的《新华词典》中,对于“习惯”是这样释义的:“长时期养成的不易改变的动作、生活方式、社会风尚等。”欣赏习惯,评述习惯亦然。当观者接受视觉刺激时,马上就会产生欣赏的反应;当欣赏时,马上又会有评述的反应。欣赏不能依赖说教,感受不能依靠灌输。欣赏与评述是对艺术的接受,这种接受不是被动的,而是让学生主动的习惯于用欣赏的眼光去观看,习惯于观赏之后发出评论,发表自己的看法。欣赏与评述既是对美的一种发现,又是一种再创造。这将是一个长期养成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1、欣赏需要启发感受。何谈欣赏,对于视觉对象视若罔闻、熟视无睹,无法产生欣赏。欣赏是指欣赏者对某事物进行在审美上的观察。《辞海》释:欣赏就是领略、观赏,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看见事物称其为观,看见事物之美才称其为欣赏。怎样从平凡中见神奇,从普遍中见美,需要教师的启发、点拨。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教师就是帮助学生找回这双欣赏的眼睛。习惯于发现美,继而习惯于欣赏。
2、评述需要引导表达。当学生发现美之后,会不由的感慨:哇塞!啊,真漂亮。啊,多美呀等等。这些最初的感受表达是第一时间的直观反应,只停留于感叹的层面,或者说这种观感还不具有实际的感受内容。教师要做的是引导学生表达出有内容的认识,通过一定的评论、评述将表层欣赏引入深刻。“是什么吸引了你”“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已经开始引导学生进入评述。
五、我觉得教师要引导学生先学会欣赏,在进行评述。
(一)首先欣赏: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欣赏美术作品。
什么是多角度?简单地说,就是一幅美术作品可以从美术语言上进行欣赏——侧重于观察和分析作品的色彩、线条、构图、明暗、肌理等是怎样围绕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者说作品的主题进行组织的;可以从历史的角度研究它带给我们的信息——它告诉了我们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当地怎样的习俗;也可以从传记的角度——力求使学生对作者的生平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对作品进行分析,使学生了解作者为什么创作该作品?什么时候创作的?作品表达了他的什么思想感情……还可以从文化的角度——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的美术作品中同一类型的题材,放在一起欣赏,用文化比较的方法,会使学生看清不同文化背景中的艺术作品具有不同的面貌。如一幅是东方的作品,一幅是西方的作品,它们的主题是一样的,不妨看一看它们在艺术观念、艺术手法上的不同…
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师的引导和学生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我们不妨从学生的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来分析掌握学生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1、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他们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荫荫的树木,黄澄澄deng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将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一些。
2、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例如一年级儿童在观看绘画作品时,他们全被作品上艳丽的色彩花纹吸引,学生在欣赏工艺作品的刺绣时,结果他们全把刺绣作品当作绘画作品看。
3、学生在欣赏过程中,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长。
4、学生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例如,城市的孩子从小看见的就是整洁、光亮的柏油路,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明亮的大厦高楼,他们就感受 不出绘画作品中农村低矮的房子、稀疏的篱笆、乱的石头和柴堆也是一种美丽。
请大家看一个片子,这幅画是超现实主义画家“夏加尔”的一幅代表作,一般超现实主义的作品对于小学生来说很难以理解,更谈不上画家创作时的深刻含义,通常在欣赏这样的画时,美术老师都会问,“在画中你看到了什么?”画中古怪的人物、动物、颠倒的房屋、错乱的时空,失常的透视比例,别说是孩子,连大人也很难看懂。但是老师却像讲童话故事一样讲出了画中的含义,(课件:首先在画中出现的是一张人脸和一个牛头,你看到了吗?人与牛的对望,这里有一张奇特的画面。牛看到人,会有怎样的想法呢?牛的想法:牛的脸重叠着一个挤牛奶的妇女,像是牛在思考:“为什么贡献奶的总是我们?”这时代表着作者夏加尔的人物想到了什么呢?儿时的故乡门前的小路,辛苦劳作的母亲、父亲,村里,黄色、红色、绿色,颜色各异的房子,还有村口那个小教堂,结满了果实的树木,秋天里,村庄一片果实累累的丰收场面,其实这幅画就是表达了作者对儿时故乡的思念之情。
画家用大块大块的黑色想向大家说明什么?画家用让人沉重的黑色向大家诉说着他的痛,到底是怎样的痛呢?他好象在画一个人,这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在画一位老人,沧桑的、被战争折磨的老人。当时的战争打破了画家的美梦。当夏加尔亲眼目睹了法西斯残害犹太人的暴行时,精神上受到很大的刺激。他用超现实的手法表现了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李力加老师用讲故事的方法来告诉大家其实抽象画并不抽象,他表达的是画者内心最真实的感受。
这种叫做“图解图构”的引导学生欣赏作品的方法就是浙江美术学院的李利加教授提出的,我剪辑了一段关于他的视频,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视频)
这段构思精巧的课件为大家诠释了什么是“超现实主义”。另辟蹊径的教学方法把大家觉得看起来很难懂的画分析的很直白,易于理解。由此可见,很多难于理解知识不要生硬的让孩子接受,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去吸引他,把孩子觉得遥不可及的东西变成身边触手可及的东西,孩子会觉得“这个学起来也没有那么难!”这就是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为教学目标服务,运用什么样的策略来确定本课学习目标,设计本课的教学过程很重要。我认为在上欣赏课时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是最重要的;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策略是最佳的。首先,欣赏课欣赏的图片要具有典型性,问题的提问要有启发和激趣性,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时效性。我觉得上欣赏课特别需要我们老师创设一定的情境,运用各种感官的刺激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学生的主动参与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情意,获得深刻的体验。例如在小学美术课程中有很多关于《妈妈和孩子》、《母与子》、《亲亲密密一家子》等这样关于家庭、亲情、母子情的学习内容,为了创设情境我们可以借助于一些感人至深的小视频。(视频《猫》讲述了一对感人至深的猫母子生离死别的故事,这部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强,短片没有一句对白,但音乐感染力极强,通过视觉与听觉的感知,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很容易传递。短片作为欣赏课的一部分,能辅助我们完成教学任务,对孩子们的成长也有很大的帮助。)其次,在设计具体的教学过程时除了运用创设情境、运用多媒体演示图片、与学生平等谈话、设问点拨、问题讨论、讲解归纳等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除了这些教学方法外,还可以让学生学会在课前预习,自己搜集相关资料,做到有备而上,缩短距离;课上再把大家的资料汇总,同时多给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的机会,让学生能够较准确的表达和传递出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从而获得相对完整的对作品的美的感受和体验。这样也就在间接地锻炼了学生们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体现学生主体的参与度。此时,还需要强调的是学生在欣赏课的表达是很重要的。不仅仅是语言,文字可以传情达意,从学生的动作中我们也是可以看出学生对作品的喜爱或厌恶,或无动于衷的程度。在欣赏过程中让学生模仿作品中人物的动作及主要姿势,不仅可以激发兴趣,活跃课堂氛围,还可以让学生很好的体验、领会画家为什么要这样画。比如在欣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这幅作品时,除了提问学生你们喜欢这幅画吗?你认为蒙娜丽莎是不是你心目中的大美女形象?你觉得她的微笑好看吗?感人吗?神秘吗?......通过这样一些问题与学生互动交流后,再请某一学生来模仿蒙娜丽莎的微笑,看看哪位同学能笑的比达芬奇笔下的蒙娜丽莎的微笑更美更灿烂?通过这个活动就可以很好的提高课堂的氛围,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拓展:让学生思考微笑在我们人际交往中的作用意义等。除了从作品的形式、题材入手,还可以从社会学的角度来欣赏,例如作品的社会背景、历史文化、人文思潮、美术家创作的角度等;还有可以运用比较的方法欣赏同一主题不同类型的作品。(视频《走进抽象艺术ppt》)
(二)不同年级的学生欣赏要求也是不同的。
在1—2年级,对学生的要求偏重于从接触身边的美术作品和走到自然之中,积极参与美术欣赏活动,培养他们对欣赏活动的兴趣。主要鼓励学生以直观的方式感受自然和美术作品的造型与色彩,而不要求他们对作品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像构图、肌理等专业性较强的名词和术语,以及分析作品的社会意义这类较为复杂的活动,一般不要学生过早地接触。
对形与色的感受能力的培养,是低年级欣赏活动的重点,在欣赏教学中一定要给予密切的关注。一些教师从活跃课堂教学的愿望出发,采用以听觉、触觉等手段加深学生对自然美、艺术作品的体验,本无可非议,但是有一个问题必须明确,那就是美术课上要以视觉的感受为主,其他的感受只是为了辅助和强化视觉感受。千万不能喧宾夺主,过分强调听觉、嗅觉等,课堂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形式貌似新颖却华而不实,学生在视觉上应当得到的东西却一无所获。
对3~4年级的学生,应逐步要求他们能对美术作品进行简单的形式分析。他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形与色的感受上,还要扩大到对质感的认识上。在充分感受的基础上,让学生逐渐认识到质感在美术作品中所具有的独特审美和表现效果。
在表达方面,有两个新的要求:第一,不只是用口头语言表达,还需用书面语言——用短文或短句进行表达。第二,不只是表达自己的感受,还能“对欣赏对象进行描述,说出其特色”。为了能够达到这些要求,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认真地观看美术作品,发现其特色。为了达到这些要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对同一幅美术作品的描述练习,看看哪些同学的描述在抓住欣赏对象特色方面做得比较好。还可以举办小型的描述作业展,展示他们的成果。
对5~6年级的学生,增加了对美术作品材料的认识。应该让学生认识到由于美术作品所使用材料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画种;由于所使用材料的不同,也产生了不同的美感。美术史中有许多美术家一直努力探索新的材料,如达•芬奇在颜色中加进了蛋黄,使《最后的晚餐》保存期大大延长。凡•高摈弃了古典油画的薄画法,强调了笔触的力度和厚度,产生了极强的视觉冲击力。现代艺术更是把材料的革新作为创新的契机和出发点,玻璃、钢铁、麻绳、纸浆、钉子、羽毛、树皮……一切天然的或人造的物品,都可以成为艺术品的材料。材料具有时代的特征,材料在艺术家的眼中,“不仅表现一定的思想内涵,而且有时更注重材料本身的魅力”。所以,引导学生关注材料及其美感,是高年级欣赏课应当增添的新内容。
除此而外,要求学生也要对美术作品的内容等特征有所认识。应鼓励学生学习根据作品的内容,联系有关的背景做出自己的反应。比如,欣赏《清明上河图》,就能够联系古代社会的经济发展、桥梁建造的历史背景来分析。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世界地理、历史的知识,也可以适当地学习国外美术史的知识,进行中西艺术对比的分析。
学生除了应当了解国画、油画、雕塑等大型的美术作品之外,也应当知道在美术的大家庭中,还有版画、设计、建筑、民间美术、电脑美术等。这并不等于让学生去死记硬背各画种的定义或特征,而是通过小学阶段欣赏过的作品,对画种有所认识。此外,他们也应当学习一些简单的美术术语,并能把它们正确地运用到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讨论之中。像“构图”、“色彩的冷暖”、“形象”等名词,就可能经常出现在学生的讨论、描述和分析之中,恰当地运用美术术语实际上也体现出学生的美术素养。
高年级的学生应当学会写一些短小的文章,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认识。教师虽然不是像语文教师那样给学生修改文章,但至少要看学生是否表达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有些评论文章写不好,不一定是语言表达的问题,而是艺术的感受问题。如果真的是这样,教师还要给学生补好这一课。看看他们在感受方面究竟存在什么问题。下面请大家看一个(案例:“在一堂美术课上,老师正在给学生讲述维纳斯这一经典作品。一位学生向教师发难:„说维纳斯美,我怎么也看不出来,搞不懂为什么说是经典,依我看维纳斯还不如杨幂美‟。此话一出,让美术教师好是为难啊!”)
普通学生(公民)的眼睛,特别是没有系统受到视觉审美发现培育的广大民众们,他们总是以现实生活里的物象形态来“度(量)”美术作品,在当今视觉图像传达时代,他们则喜欢用摄影图片来“度(量)”“画”,这是他们的心理知觉状态。
美术教师们是不能责怪他们这样的认知心理的,美术欣赏(鉴赏)课程非常重要的一个具体任务,就是想办法来改变他们的视知觉感受方式,引导他们学会艺术地“看”。
说到这让我不觉回想到我看过一段这样的视频:(《漂亮是美术鉴赏的标准吗》)这位老师用这样一段视频向学生诠释了怎样来看待形式美与艺术美。
对7~9年级的学生来讲,从“多角度”进行美术欣赏,是一个更高的要求。随着学生知识面的扩大,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或者按照教师的要求,对一幅美术作品从美术语言的角度、从历史背景的角度、从文化的角度、从美术家的生平或创作心理的角度进行欣赏。(相信很多老师对梵高并不陌生,)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这种“多角度”的欣赏意识和方法。
我们从美术史的研究方法中,就可以看到“多角度”的现象。从文艺复兴时期的瓦萨里用的传记方法,直到现代的各种美术研究方法,都在不断地拓展我们的思路,使我们从美术作品中得到越来越丰富的信息。对初中学生来讲,他们有必要了解更多的分析方法,以便能按照自己的意愿,独立地对美术作品进行分析。
(三)、通过以上这段文字我们不难发现《美术课程标准》规定不同年级的学生在“评述”阶段的要求是不同的:
1、低年级的学生,重点培养学生对形与色的感受能力,鼓励学生用简短的话语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样对培养学生的艺术感觉是非常必要的。
2、中年级的学生,应逐步要求他们能对美术作品进行简单的形式分析。在表达方面,有两个新的要求:第一,不只是用口头语言表达,还需用书面语言用短文或短句进行表达。第二,不只是表达自己的感受,还能“对欣赏对象进行描述,说出其特色”。
为了能达到这些要求,就要引导学生认真地观看美术作品,发现其特色,对作品进行描述练习。
3、高年级的学生,应该学会写一些短小的文章,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认识。但这样的作业不能安排太多,一学期有一两次即可。
(片)什么是评述?评述应该是评论和叙述(或者说描绘)两部分。我认为对美术作品的评述应该通过先初步观察作品,有了一定的体验后在心中形成自己初步的感觉联想,然后把自己对作品的认识和感觉运用一定的语言描绘出来,再经过教师具体细致的讲解以及与同学的探讨后得出自己对作品的观点与评价。当然,在我们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欣赏·评述课中的评述与专业美术的评论还有一定的距离,不能与之同日而语的。
(三)我在多年的教学和与同学科老师的讨论中会经常发现这样的问题,就是学生在上课的第四个环节——评述作品时不知道如何表达,或是只谈一下色彩很漂亮,再就无话可说,如果是作公开课之类的活动,学生在最后还会加些让我们更加热爱大自然,锻炼了动手能力之类的套话。这样就与美术课本身关联不大,没有突出美术课的学科特点,面对一幅美术作品,该如何欣赏评述?我也是常常思考着这一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在这里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1、课堂美术评价的作用
课堂美术评价的作用在于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在每班树立和发挥样板的力量,身边的样板能起到激励的作用,因为他们看得见,信得过,说服力强。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好胜心里较强,在板样的激励下,他们能利用课余时间反复修改自己作品中的不足,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学生作品交流自评、互评,许多优秀学生作品影响了一片,也带动了一片。这样,整个教学氛围活跃起来,使群体振奋,共享成功的喜悦。
2、现在课堂美术评价中的误区
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我们应根据不同的课堂作业要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最重要的是,美术教育之所以为其它学科无法替代,就在于发展了人的形象思维。艺术家创造的美术作品,都是靠形象来感染人,打动人的。因而欣赏教学必须紧紧围绕形象展开活动。然而在课堂美术评价中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许多误区。具体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放手让学生随意评价
案例:“跟着学生走”
有一天,我请同学把高高的讲台搬走,换上了课桌,再搬来了张椅子坐下来,新的一课就这样开始了。
我请同学把课本翻到《外国现代绘画》部分,那是一个新的内容,我的要求是:学生先看几分钟书,再把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讨论。五分钟后,有同学勇敢的站了起来提出了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我实在看不懂凡.高的作品。”我预先准备了一段录像《凡.高的追求》,录像放完后,给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凡高讲艺术家总是用作品来说话,那么凡高用作品对我们讲了些什么?”一名学生感慨地说:“我从画中看到了凡高是热爱生活的,他是用生命在作画。”接着,有同学提出不理解超现实主义的作品。我简单的讲述了佛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并向学生推荐了一本书《梦的解析》。有同学不理解蒙德里安的《百老汇的爵士乐》,我就放爵士乐《“枫叶”拉格泰姆》给学生听,再请同学来讲讲自己的感受。我的课已不再有完整的教案了,最多的是一些粗略的构想。我开始抱着一大堆资料上课,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并不给予解答,先是讨论,再请同学来解答。事实上,大部分问题通过学生的讨论是能解决的。我在资料的收集上花了大量的时间,想象着学生可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需要哪些帮助,而对课怎么上,采用什么方法上,怎样过渡考虑得少了。课堂的走向,情境的发展操纵在学生的手中。这里的教学似乎已没有了明确的目标,没有固定的模式;只有学生智慧与智慧的碰撞,只有问题的探究、知识的相互融通和思维的无限扩展……这样,每一堂课都变得无法预料,却充满着新奇。课堂变成了师生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的场所。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有些教师片面的认为发展学生个性就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创作,心里喜欢什么样的画,什么就是好画,按自己的方式来欣赏,一味放任学生按自己的方式去欣赏而不加以引导。这样很可能导致的结果就是只有一少部分的学生掌握了欣赏的能力,而很大一部分的学生由于缺乏引导,欣赏能力根本没有得到提高。俗话说,“眼高才能手高”学生自始至终都没能正确认识什么是好画,那何谈能画出好画呢?因为这种欣赏能力并不是通过自己欣赏一定数量的美术作品就可以达到的,而是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长期的欣赏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的。
(2)、对每件作品的评价千篇1律 在学生的评价过程中,教师对每张画都这么引导,比如每件作品都是“形象造型生动、构图均衡稳定、色彩层次丰富.......”之类的老套数,学生在以后的评价中也象套公式一样重复这些话,千篇1律,那还有什么兴趣可言?其实这正是学生没有真正了解如何评述的条件下的盲目做法。如果学生感到索然无味,那么欣赏评述还有什么意义呢?在对美术作品的评价中要找出最为突出的美点,切忌千篇1律。
(3)、失去了学科教学的特征。
众所周知,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然而有许多美术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将美术课上成了历史课、语文课、政治课或其他课。只是一味地突出美术学科的德育功能,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多地渲染它的功能,也就失去了美术教育的学科特点,迷失了美术教学的方向。如果一堂美术课失去了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诸多能力的培养,就会使美术课走入美术教育的误区。一堂课的美术评述部分被上成了历史课或是看图作文课等。这都忽视了艺术品本身所具有的审美功能,造成渲宾夺主,失去了美术学科的特点。
3、在教学中应如何引导
如同评价一样,评述也分为自我评述,他人评述、教师评述。自我评述是尊重学生的个性评述,是最具性格和特点的部分。他人评述是接受评述,是对个人欣赏角度的丰富,和对他人评述的借鉴和吸收。教师评述应该是一种提升评述,使趋向于较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层面的评述。
(1)、循循善诱,逐渐引导 学生在观赏美术作品时,最初的感受往往是获得美感的重要基础。学生更是凭第一印象来欣赏美术作品,学生的直觉会受到个体知识和经验的局限,感受到美的成分和质量都很有限。学生观看美术作品的时候,常常不太细心,草草而过。所以,教师要要求学生认真观看作品,不漏掉画面的每一个细节,包括构图、色彩、线条、材料、明暗、肌理等。上课时,出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如1画面是以什么颜色为主?2画了些什么?3颜色是暖色调,还是冷色调?4整幅画感觉是欢快的,还是伤感的?这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感觉。另外,这种评述方法要从一入学就开始引导,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艺术作品,避免欣赏的随意性。)(大致的环节为:1描述。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分析作品之后,用语言简单地描述出作品的题材内容、画种等;2分析。对作品的色彩、构图、造型进行整体的语言表述;3评价。根据以上内容的学习与探索,对作品进行局部和整体的评价。)在这个操作流程中,教师要注意结合作品讲授必要的美术术语,以帮助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当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术语后,既能深入地赏析,又能自如地表达欣赏的感受。同时还要注意扣准学生的心态,激励学生反观“自我”来欣赏。如教学时,教师可设计:你喜不喜欢这幅画?这幅画要是由你来画你会怎么处理?你猜猜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画?从而深化学生欣赏的感受;另外还要注意,要为学生创设想像的空间和自由交流与表述的环境,促使学生在欣赏中作出创造性的“理解”与“评价”,从而在规范的欣赏过程中提升欣赏的层面。欣赏教学工作也应当是一个创造,其创造精神应体现在如何引导学生发掘每件作品,独自特有的最突出、最本质、最感人的美点,并能对其做深刻分析,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剖析中发挥创造和想象,逐渐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创造性审美能力。(2)、画种不同,评述语言不同
学生还应对各画种有所认识,学习一些简单的美术术语,并能把它们正确地运用到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讨论之中。除此,还应当学会写一些短小的文章,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认识。增加对美术作品材料的认识。应该让学生认识到由于美术作品所使用材料不同,产生了不同的画种。也产生了不同的美感。在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本身往往隐藏着解决问题的方法。正是由于"欣赏无定法",也给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方法的创造提供了无限空间。例如,在欣赏中国古代山水画时,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独特的艺术传统,其中,最主要的和难度最大的是让学生去领略中国古代山水画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而不同时期的山水画的面貌和意境都各不相同,其中,面貌的不同之处比较容易感受,而意境的不同,相对来说是难以理解和体会的。
(3)、抓住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加以引导 一般说来优秀的美术作品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条件:作品结构严密、完整,有很强的秩序感,每一个线条和色块都有明确的含义。
美术欣赏评述教学发展到今天,总的来说时间不是很长,成功的经验也并不多,总结经验,是为了坚持正确的方向,希望同行与专家们都来研究探索中学美术欣赏教学的规律和方法,以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素质而共同努力,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点燃这火把,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成为真正有鉴赏能力的人
初中美术教案《欣赏与评述》《讨论与研究》《评论与总结》
教案一 课题:欣赏与评述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了解处在文明发源时期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作品在造型语言与表现手段方面的异同。
2、能力目标:欣赏、感受、认识和评述处在文明发源时期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作品的造型要素与艺术表现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处在文明发源时期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作品所表现出的思想内涵与精神面貌。 教学重点、难点:
1、在欣赏作品的基础上以描述性意见评述处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美术作品的相同于不同的呈现方式和相同于不同的表现手段。
2、在欣赏作品的基础上以感性或理性的意见评述处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美术作平的相同于不同的呈现方式和相同于不同的表现手段。 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教具准备:欣赏挂图或其他影像资料。尽可能选择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题材类似、表现方法不同的作品和题材不同、表现方法类似的作品。学具准备:教材和收集到的不同文化背景的美术作品图片。
2、课堂学习(1)引导阶段 ①展示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可先选择内容类似但表现方式不同(如对动物造型的处理),或造型特点类似但表现内容不同(如对宗教建筑外部表现的处理)的作品进行展示,以引起比较和争论。②按历史发展或按地域分别介绍原始艺术、两河流域艺术、古希腊罗马艺术、佛教艺术、伊斯兰艺术、古代拉丁美洲和非洲的艺术、中世纪艺术的特色,引导学生在比较不同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有目的的欣赏评述活动。在欣赏中应适当关注作者的精神面貌和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
③推荐一些相关的背景资料,如古希腊罗马的经典哲学著作、《圣经》、《古兰经》、佛教著作等的片段以及文学著作、影视作品中对这个时代的刻画与描写。引导学生在加深对创作背景了解的基础上,体会古人创作中展示出的杰出才华,激励学生以此为成长的榜样。(2)发展阶段
①同学们可以按不同文化类型进行分组,分别收集相关的背景资料,准备对自己小组所在的文化背景下的艺术风格特点和文化内涵发表描述性(即直观感受)的意见。
②各小组递交书面报告,教师协助修改补充。
③结合图片欣赏,各小组发表描述性意见,小组交叉提出补充意见。(3)收拾与整理
结合各小组的意见,引导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针对内容类似但表现方式不同(如对动物造型的处理)或造型特点类似但表现内容不同(如对宗教建筑外部表现的处理)的作品,尽可能从理性的角度发表自己的意见。
3、课后拓展
(1)可以让同学们以自己的认识和理解重画一幅著名的美术作品。如以佛教的特色表现《狮身人面》或以原始壁画的方式描绘《掷铁饼的人》等。
(2)可以运用电脑图像处理的方式,改变美术作品的造型特征。如将吴哥寺按哥特式教堂的特点进行美术处理等。
教学反思:古代人类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创作出风格各异、精彩纷呈的艺术作品,即体现了他们所处文化背景的特色,同时也让我们领略到世界文明的博大精深。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对学生的美育与德育都是极好的提高。
教案二 课题:讨论与研究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欣赏、感受、认识和评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作品对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2、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了解和感受的基础上,以正确的态度来对待世界各国的美术文化遗产。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学习,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作品对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的作用和意义发表自己的看法。
2、在了解和感受的基础上,就对待世界各国的美术文化遗产的问题表达自己的态度。 教学活动:
1、课前准备
教具准备:从文艺复兴到后印象主义美术作品的欣赏挂图或其他影像资料。尽可能选择内容类似的作品(如神话题材、静物)对比欣赏。学具准备:自己收集的从文艺复兴到后印象主义的美术作品图片。
2、课堂学习(1)引导阶段
①展示不同时期的美术作品(以绘画作品为主)。尽可能选择题材类似的作品,以引起对比。也可以特别选择相同的局部(如人物的面部)进行欣赏。在欣赏的过程中,既要关注艺术作品的创作手法、艺术流派特点,同时要留意体会不同风格艺术作品所展示出的精神面貌,以及作品带给我们的视觉冲击与心灵碰撞。
②结合时代背景,尽可能客观的介绍不同时期的艺术家的作品对特定题材(如人物)的不同表现特点和艺术观点,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2)发展阶段
①结合欣赏,着重分析不同时代的社会环境和发展对艺术家的影响。同时可以引申到不同学生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对青少年成长带来的不同影响。提醒学生自觉抵制不良环境的诱惑,把握好自己成长的方向。
②分组或个人总结,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时代背景的认识和理解,探讨艺术家在所处时代的地位和影响。可以进一步谈谈自己对艺术家及作品的评论。(3)收拾与整理
寻找与自己观点相同的同学,巩固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将不同的观点进行总结。
3、课后拓展
(1)可以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对不同时期的艺术家的作品进行错位欣赏,感受时代给艺术家带来的烙印,如将达芬奇的作品放在19世纪的社会背景下欣赏等。
(2)运用电脑图像处理的方式,以另一个时代的艺术表现特点,改变一件美术作品的艺术表现特点。将列宾的作品运用印象派的表现手法进行处理等。
教学反思:文艺复兴是大师辈出的时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欧洲,思想活跃、文化兴盛、艺术创作丰富多彩。我们在欣赏、评述这些艺术流派及艺术作品时不可忘记的是:艺术家始终在用自己的画笔述说自己的理想与信念。作为中学生,用什么方式述说自己的理想?
教案三 课题:评论与总结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欣赏,认识和了解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域文化的美术作品的特色。
2、能力目标:结合自己喜欢的美术作品,认识、评述其审美特征和文化价值。
3、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自己喜欢的美术作品,逐步形成自己的正确的价值观及审美取向 教学重点、难点:
1、结合欣赏,表达自己对某一时代和某一地域文化的美术作品特色的喜爱。
2、结合自己喜欢的美术作品,用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书面评述其审美特征和文化价值。 教学活动
1、课前准备
教具准备:欣赏挂图或其他影像资料。尽可能选择统一地域不同年代艺术家的作品,如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居住在巴黎的艺术家们的作品。也可以选择同一时代不同地域艺术家的作品,如20世纪60年代居住在美国和欧洲的艺术家的作品。学具准备:自己收集的20世纪国外美术作品图片。
2、课堂学习(1)引导阶段
①系列展示20世纪国外现代艺术的发展线索。让同学们比较安全客观的感受现代艺术的发展脉络。尊重学生收集的素材资料,充分给予学生展示资料的机会,让他们自由的表达对艺术作品的热爱。②结合作品欣赏,重点介绍几个有代表性的美术家的艺术观点,如马蒂斯、毕加索、夏加尔、摩尔等。
③介绍欣赏作品的创作背景和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所欣赏作品的艺术表现特色。(2)发展阶段
①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或不喜欢)的作品(或作者),结合具体作品,围绕作者的审美概念结合自己的看法进行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②以小组为单位阐述自己的观点。③采用辩论会的形式进行讨论不同的观点。(3)收拾与整理
将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不要强求统一,实录不同的观点。对各种意见教师应给予适当的点评,但语言的使用要恰当,以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审美方向迈进。
3、课后拓展
(1)让同学们以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结合民族风格、时代背景和地域文化特色写一篇对某位艺术家的分析文章。
(2)运用电脑图像处理的方式,用自己喜欢的一件美术作品为蓝本,对自己或家人、同学的照片或摄影作品进行再创作。
教学反思:每个人都有对美得定义与追求。但出于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价值观和审美观还处于形成中。教师在正确引导的同时特别需要重视方式和方法的选择,注意保护孩子追求美好的热情。
欣赏与评述教案
课题:欣赏·评述
单元总目标
1、通过欣赏、感受、认识和评述古今中外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在形象直观的表现方面的不同特点,以及多种表现手法。
2、通过欣赏、感受、认识和评述古今中外的美术家在进行艺术表现或与他人进行艺术信息交流时的艺术语言。
课时:5课时
第一课 欣赏与评述
课时:2课时(双周连上两节课)
教学目标:
1、认识、了解艺术作品,主要是绘画作品的不同造型艺术表现手段。使学生了解到美术作品的造型要素及美术作品的艺术表现语言和表现方法。
2、欣赏、感受、认识和评述不同绘画作品与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美术作品的造型要素及美术作品的艺术表现语言和表现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了解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对他们学习有什么帮助。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同学们所见到或亲自画的画,都要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造型艺术表现手段,这些造型要素极其运用方式我们把它称为美术作品表现的艺术语言。
三、讲授新课:
1、引导阶段
(一)展示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以绘画作品为主)让学生进行对比。
活动一:欣赏作品提出思考
东方传统绘画大多用什么来进行造型表现的?
(二)结合欣赏,介绍绘画作品的基本造型手段,线条、形状、色彩。比较古今中外绘画作品的基本造型手段的基本造型手段的异同,以引导学生在认识基本造型手段的基础上进行有目的的欣赏评术活动。西方绘画包含着哪些造型要素?
(三)结合欣赏,介绍绘画作品的创作背景和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所欣赏作品的艺术语言。在以前的美术学习中,自己学习过哪种美术语言和表现方法,有什么体会。
第二节
3、发展阶段
(一)结合欣赏,介绍线条在绘画作品中的地位和造型的独特作用。引导学生观察并认识绘画作品中的线条的不同变化形式的造型特点。
(二)结合欣赏,介绍光影变化在绘画作品中的地位和对造型的影响并引导学生观察、认识、比较。
(三)结合欣赏,介绍色彩在绘画作品中的的地位和对绘画表现形式的影响。引导学生观察并认识绘画作品中不同表现形式的影响。比较不同时期绘画作品的不同表现形式。
3、收拾与整理
课后拓展
让学生以自己的认识和理解重画一幅着名的绘画作品。
第二课 讨论与研究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理解不同的艺术表现语言各自具有的特殊表现意图和表达方式。
2、认识和理解不同的画家在作品中对形式美规律的认识与运用。
课堂学习
(1)引导阶段
1)展示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以绘画作品为主)让学生进行对比。
活动一:欣赏作品提出思考
思考:
1、东方传统绘画大多用什么来进行造型表现的?
2、欣赏达·芬奇的作品说说达·芬奇的"明暗转移法"?
2)介绍绘画作品的不同艺术语言。如:马蒂斯和野兽派的色彩,雷诺阿的造型表现特点,蒙德里安的抽象绘画作品等。以引导学生在认识基本造型手段的基础上进行有目的的欣赏评术活动。
思考:西方绘画包含着哪些造型要素?
3)结合欣赏,介绍欣赏作品的创作背景和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所欣赏作品的艺术语言。
(2)发展阶段
结合欣赏,介绍造型要素的不同组合规律。引导学生观察并认识绘画作品中画家对不同造型要素进行组合的特点。
思考:欣赏作品《宫娥》谈谈作品的内容、形象特征及艺术特点?
结合欣赏,介绍不同画家的不同艺术表现语言特点。引导学生观察并理解不同艺术表现对作品的影响。比较和分析不同时期绘画作品在艺术表现语言特点上的异同。
4)介绍美术作品的整体结构。引导学生观察并认识绘画作品整体的有机结构对绘画结果的影响。比较认识和理解不同画家的绘画作品不同的整体有机结构。
依次欣赏《持阳伞的女人》《静物》《曼陀铃和吉他》的艺术表现语汇。
了解"印象主义"、"立体主义"画派
组织学生讨论"印象主义"、"立体主义"画派的艺术表现特点。
了解"野兽主义"、"抽象主义"画派
(3)收拾与整理
引导学生观察并认识不同时期画家在运用相同的艺术表现语言时,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段。引导学生观察并认识不同时期画家在表现相同与不同的艺术表现语言和表现的结果。
课后拓展
1)让学生以自己的认识和理解重画一幅着名的绘画作品。如:雷诺阿的方式创作《戴帽子的女人》或以具相的内容描绘《黄红蓝与黑的构图等》。
2)运用电脑图象处理的方法,改变世界名画的艺术表现语言。如减弱马蒂斯画中的色彩,模糊孟德里安的界限等。
第三课 评论与总结
课时:2课时(连上两节课)
教学目标
1、认识造型要素与艺术表现手段在绘画作品中的作用。
2、认识和了解中外美术中常用的艺术语言。
课堂学习
(1)引导阶段
1)展示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以绘画作品为主)让学生进行对比。
活动一:欣赏作品提出思考
思考:
1、不同构图形式对绘画内容的影响?
2、人的视觉习惯与绘画造型手段和艺术交流语言的关系?
2)介绍黄金分割率等基本的绘画构图手段。比较古代今中外绘画作品的构图特点。以引导学生在认识不同构图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有目的的欣赏评述活动。
思考:西方绘画包含着哪些造型要素?
3)介绍欣赏作品的创作背景和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所欣赏作品的艺术语言。
(2)发展阶段
1、请同学结合具体作品讨论造型要素和造型艺术手段在艺术表现与艺术交流语言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成小组进行讨论,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
2、以小组为单位阐述自己的观点。
1、如有不同意见,可以以辩论会的形式进行讨论。
第二节
4)收拾与整理
组织学生到多媒体教室上课
1、让学生以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从重形象直观的表现与交流语言的角度写一篇对某一幅绘画作品的分析文章。
2、运用电脑图象处理的方式,分析并总结相同的构图形式对不同的绘画作品的影响或相同内容运用不同的构图方式产生的不同效果。
要求:
1、电脑打出400--500字的分析文章。
3、两题选一题。
中学美术教学中的欣赏评述
仁怀实验中学
文 华
初中美术欣赏教学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美术素养,培养审美能力和理解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符合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纵观当前的美术教学,美术欣赏已贯穿从小学至大学的审美教学全过程中。而中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初级阶段,必须与学生的年龄特点相结合,掌握学生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面对一幅绘画作品,该如何欣赏?这是每一个人都会在心里问的一个问题。在美术界,这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而且是一个从来末能形成共识的学术问题。从大量的听课与调查中发现不少欣赏课中,教师讲授时间很多,大部分超过30分钟,有的甚至整节课讲授,学生学的机会很少,这样的课,不单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学得更累,更没有兴趣,这也不适应现在所提倡的减负运动。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也是常常思考着这一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在这里谈一下自己的思考。
一、美术欣赏教学的常见类型
一般说来,常见的美术欣赏教学有以下四种类型。
1、解说型-----教师对美术作品或是对美术欣赏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讲解、说明。
2、问答型-----教师就美术作品或欣赏知识、原理提问,学生回答。
3、讨论型------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讨论,教师作为援助者。
4、自由型------学生在学校内外自发地、自由地欣赏美术作品。
解说型的美术欣赏教学的类型最常见。象上面所讲的那样,一味由教师讲解,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容易陷入知识灌输型的模式之中。但是,如果能在欣赏话题方面下功夫,对作品作出好的选择,并具有高超的解说技巧,那么,这可以克服上述缺点。
问答型和讨论型的方法有相互关联之处,但相比之下,讨论型的欣赏教学方法更理想。
自由型的欣赏方法的优点在于学生可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喜欢的作品,按自己的方式来欣赏。这种方法是最理想的,但是很可能导致这样的结果,那就是只有一部分的学生掌握了欣赏的能力,而另一部分的学生由于缺乏引导,欣赏能力没有得到提高。
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我们应根据不同的课业欣赏要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师要充分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对教材要有充分的认识
为了增加欣赏内容的趣味性,充实课堂内容,教师不光要备好课,写好教案,对于搜集到的美术欣赏作品(世界名画、优秀艺术作品等)一定要先选好题材内容。因为每件美术作品最突出的美点所处部位不同,所以备课、授课的侧重也应不同,有的作品最突出美点分析须侧重于时代背景和历史故事;有的应侧重于艺术家奇特而巧妙的构思;有的应侧重于形象的空间组合和画面构图;有的应侧重于造型那材质的表现力;有的应侧重于形象造型的寓意和联想;有的应侧重于对整体空间和自然环境的关照;有的应侧重于某种造型形式因素的运用。
按理说,教材中每件作品教师都应引导学生进行欣赏,但授课毕竟是老师的个体劳动,老师可以自己做出决定,对教材作品哪些做重点分析欣赏、哪些点到为止,哪些干脆让学生读文欣赏或课后自查资料欣赏,处理教材灵活,具体安排。但是,无论教材如何变化处理,万变不离其宗,最重要的是,教师不仅要有能力找出每件作品所有美点,而且能准确抓住作品诸多美点之中一两个最为突出的美点,以此设计教学。美术欣赏课教学方法切忌千篇1律。作品分析避免面面俱到,如果每件作品都是“形象造型生动、构图均衡稳定、色彩层次丰富.......”之类的老套数,学生还有什么兴趣可言?如果学生 感到索然无味,那么欣赏还有什么意义呢?欣赏教学工作也应当是一个创造,其创造精神应体现在如何引导学生发掘每件作品,独自特有的最突出、最本质、最感人的美点,并能对其做深刻分析,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剖析中发挥创造和想象,逐渐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创造性审美能力。
三、教师的授课方式应该灵活多样,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 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自主学习的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在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身的创造潜能。美术欣赏中,观赏者在观赏美术作品时,最初的感受往往是获得美感的重要基础。学生更是凭第一印象(直觉)来欣赏美术作品,学生直觉会受到个体知识和经验的局限,感受到美的成分和质量都很有限,但确实是亲眼所见,亲身体验。根据这些,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收集与欣赏内容有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从而缩短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兴趣。上课时,教师出示欣赏作品后,教师不要立即讲解,可以让学生读画几分钟,也可以以讨论的形式,再请他们说说自己对作品的第一印象。然后出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如画面是以什么颜色为主?画了些什么?颜色是暖色调,还是冷
色调?整幅画感觉是欢快的,还是伤感的?这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感觉,胜于教师的讲解。这样也改变了那种以教师唱独角戏为师生共同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
2、欣赏与绘画、工艺结合,从中领悟作品内涵
美术欣赏课不应是一味地欣赏,有的时候让学生进行临摹作品,从中体味作品的内涵,这样就打破了欣赏课纸上谈兵、光说不练的局面,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美国教育家艾斯纳的dbae教育理论把美术教学分为美术创作、美术史、美学、美术评论四个领域,主张国个领域的融汇贯通,成为有机的整体。并特别看重美术评论的作用,认为在小学生没有建立起历史概念的情况下,美术评论对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就很重要。同时dbae理论又认为美术教学的四个领域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相互交融与渗透,形成多向互动的关系。因此,欣赏教学与工艺、绘画的教学并不是孤立的,恰恰相反,欣赏教学始终贯穿在整个美术教学过程中,他们的关系是互为作用的,学生有了绘画的实践,能够更好地理解与认识艺术作品,而在欣赏艺术作品之后,他们就可以将作品的精华运用到自己的制作中。俗话说:“眼高才能手高。”只有让学生了解作品中的优点和美的因素,才能有效地指导自己的美术学习活动,从中获得美的体验。例如:在教学民间绘画和工艺品欣赏时,学生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很想动手做一做,这时妨让学生照着作品的风格、形象临摹一下。在欣赏民间泥塑一节时,我首先展示许多学生的优秀泥塑作品,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这些小玩意吸引住了。这时紧接着播放一段泥塑的录像,讲解泥塑的故事和泥塑的知识,最后观看泥人的制作过程。于是我让他们学着挂图上的样子做一做,最后对自己的作品和图上的作品进行评价,了解泥塑作品美的因素。能使学生认识到自身作品的优点与不足,给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完成练习的基础上展示一个发展方向,诱发学生继续探求美的愿望,为下一课的学习作铺垫。
3、情景创设,从中品味艺术魅力
优秀的艺术作品,在总体形式结构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感情,或思想,或意念,或某种意味等等精神内涵,即意蕴美。在审美直觉这种表层的心理活动刺激了欣赏者的感觉后,将不满足于停留在表面的连锁反应,这时教师应积极配合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激起 他们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我们都知道音乐和美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音乐是一切艺术门类中最为抽象的艺术,可音乐同样也是人类表达情感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手段,由于音乐的抽象性,因而人们在欣赏音乐时可以展开联想,随着音乐节奏的起伏,眼前情与景在不断地变幻,人的情感也不断地变化。假如在美术欣赏课中有机地把音乐和美术结合起来,将能达到图音并茂,声色俱全的表现深刻主题的教学目的,并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力、创造力。紧跟上述欣赏过程,用声情并茂的语言稍加提示作品背景、内容,让学生再仔细观察美术作品的各种不同的表情、姿态、背景等等,这时学生就开始自觉地“设身处地”,进入某种情景,接受其审美思想的启示,展开想象,调动相关的各种感觉实行通感,使自身的情感融入画面。这时学生积极认同的心理活动本身就由理性参与了欣赏活动而推向深化,从而获得艺术作品内层意蕴的领悟和随之而来的审美愉悦,审美想象。教师应利用一切可能,采用电化教育法、语言描述法、设置情景等“不择手段”而为之,往往事半功倍。在欣赏时,播放一曲音乐,创设一种艺术氛围,就能使学生自觉地由日常生活的自然态度转向审美态度,摆脱实用的功利观念的和外界的干扰,在浓烈的欣赏氛围中步入神与物游。
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我们应用心去体验作品的内涵,引导学生正确地去认识作品,把握创作者的思想意图。美术欣赏教学发展到今天,总的来说时间不是很长,成功的经验也并不多,总结经验,是为了坚持正确的方向,希望同行与专家们都来研究探索中学美术欣赏教学的规律和方法,以达到和谐的教学效果,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素质而共同努力。
美术教案-实用又美观的生活用品(欣
赏、评述)
第五单元
实用又美观的生活用品 何
英
一、学生情况分析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术教案-实用又美观的生活用品初一学生由于年龄阅
历等方面的限制,对生活中到处存在的美术设汁往往熟视无睹,缺少发现美、挖掘美的能力,而学生的感知又是最敏锐的,只需
加以正确的引导,比如观察能力、审美能力的正确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就一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美术教案-实用又美观的生活用品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属于欣赏范畴。通过对几组常见的生活用品的欣赏和
评述活动,比如咖啡具、果盘、椅子、手机、台灯、吸尘器等等
最常用的生活用品,启发学生积极关注生活中一些日常用品的材
质、款式、造型、色彩、结构、功能极其实用性,甩艺术的眼光
从不同的审美角度进行欣赏和分析,了解其用途,体验其美感,从中大体了解现代生活用品设计的基本原则以及"人类生活中处
处存在着设计"、"设计为了更高质量的生活"、设计"以人为
本"的设计理念。
三、教学思路分析
欣赏生活用品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挖掘生活
中的美的因素,从而提高串羡情趣。因此我要求学生课前就在生活中
搜罗一些别致独特的生活用品,把它带到课堂上来,在课堂教学中经
过系统的比较欣赏评述,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对美观实用的生活用品有一个更直观更深入的了解,从而能把这种对美的理解延
伸到课外,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更好的培养审美意识,提高审美 情趣。
四、教具使用目的通过展示各种生活用品实物,独特的造型、或和谐或鲜艳的色彩
便学生获得形象直观的感性认识,多媒体展示的古今中外优秀的生活用品能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欣赏面,激发学生的兴趣,开拓学
生的思路。
五、教案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逐步养成关注生活中的设计的习惯,学会
从不同的审美角度欣赏、分析、评述一件生活用品的设计效果,认识实用与美观有机结合的设计原则。
教学重点: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欣赏生活用品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生活用品美观与实用的有机结合教师教具准备:优秀生活用品设计作品欣赏投影或多媒体课
件;生活用品实物数件。
学生学具准备:每人带一件生活用品实物,如小钟表、小茶杯、小像框等
教学过程
: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课前准备情况
二、引导阶段:
请学生以一件自己喜欢的生活用品为例说出喜欢它的理由,导出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三、进入新课:、我们日常生活的用品应该是实用的,同时又是美观的。日用产品不仅给使用者带来方便,也使人们在使
用时感到舒适和愉快,很自然地给人以美的享受。我们应该学会在生活中观察和分析接触到的工业产品,认识设计的成功和不足,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
多媒体展示古今中外的几种优秀生活用品,引导学生欣赏,师生共同分析,学生发表意见,教师提
示和归纳。
果盘:缠枝鸡冠花纹的纹饰,色彩古朴典雅,构图大方简洁,放置水果时,与水果的鲜艳色
彩形成鲜明的对比,缠枝加水果,同类物在平
面、立体上的结合形成了统一的美感。不放水
果时,也是一件美观的案头摆设。
木椅:金字塔式的造型,使人有稳固,安全的感觉,可以放心的倚坐休息,木质部分单纯的造型,朴实的色彩和原始感的木纹,与现代气
息浓厚的椅垫形成对比,似乎暗示了现代人与
大自然的融合。
手机设计图:a款,流线外形和金属质感,传
达出独特的信息,置于掌上似乎可以操控穿梭
于太空的飞行器;b款,方正规正,拥有它的人应该是诚实、严谨、一丝不苟的专业人士;
c款,蓝色的屏幕,游戏机式的按钮设计,外
观上可以强化的机器性特征,一定是喜欢寻求
刺激的小伙子们的掌中爱物;d款,机盖合起
后呈简洁的弧形造型,拿在手中、置于袋里,都会使人感到舒适。
咖啡具:瓷釉颜色柔美和谐,旋涡纹的纹饰体
见了原始彩陶的纹饰,其色彩又与咖啡的颜色
相调。盖上无钮,防止打开放在桌上滚落打碎。
至于把手造型的设计,则充分考虑了手持时的力学原理,其舒适省力是显而易见的。
椅子一组:用最少的材料,最简洁的造型,最
单纯的颜色,有最舒适的感觉,也许是这组椅
子的设计者所要追求的。不用时尽最大可能节
省放置空间的问题饱为你想到了,同时,多把
椅子组合在一起形成的新的立体构成造型,象
一座抽象形态的现代雕塑,不也觉得很美吗?
2、设计者在设计各种用品时不仅要考虑美观而且充
分考虑了实用的各种细节,着实让人感动。申国有句
古话叫"学以致用",即物品的存在都有它特定的用
途的,所以,产品的设计首先要考虑它的用途,同时,人对物质产品还有精神方面的要求。漆器制造在申国有悠久的历史,在自然的花朵形状的基础上加以规整化,是一件实用与美观
结合得非常好的作品。
请学生拿出自己带来的各种生活用品,共同
讨论它们的设计好在哪里,有什么缺点。
将几件相同用途的生活用品放到一起对比欣
赏,展开讨论:同是喝水的环子,你更喜欢哪只,为什
么?进行分析评述。
四、反馈阶段:
师生讨论以下问题:、购买某种生活用品时你知何进行选择?
2、生活用品的设计应该遵循什么原则?
五、总结:
人类生活中处处存在设计,设计是为了更高质量的生
活,生活用品设计不能单从美观的角度出发,要从功能、材料、形式等方面进行整体考虑,做到美观而实用。
板书设计
实用又美观的生活用品
一、什么是生活用品,二、生活用品的功能,实用价值
审美价值
三、生活用品的设计原则,美观又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