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内容(4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内容篇一
——平罗二幼
曹新芳
早就听说了“奥尔夫音乐”,可对它却很陌生,这一次,我有幸参加了首届石嘴山市幼儿教师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培训,有机会与幼教的姐妹们一起学习、感受“奥尔夫音乐”。虽然,培训的时间很短暂,但形式多样,有理论学习、有教学观摩、有亲身体验,使我对“奥尔夫音乐”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感悟。通过这次培训使我简单了解了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内涵与方法,但是一种好的教学理念要真正在孩子们身上体现那就需要我们长期不断地探索与实践,因此这次学习不但给了我科学、先进的理念,也给了我无形的压力,因为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把这种好的东西给孩子们,这需要更大精力去付出,是一个在不断的摸索中前进的过程。
在学习过程中我认识到奥尔夫音乐的教学方法是非常贴近幼儿的,它与传统的注入式教学不同,是一种大众式、体艺式的教训方法,集舞、音、美、语于一体用音乐这一主线来贯穿,孩子们通过肢体动作的模仿和创造来想象音乐,表现音乐,即兴创作是该教学的核心和精髓。音乐、语言和舞蹈是人类最原本的表达。每一个人,包括幼儿、少年、成人的身上都存在着艺术地表达自我的能力和愿望。奥尔夫音乐强调互动教学活动,通过亲身感受、体验,去领悟、感悟奥尔夫音乐,体验奥尔夫教学带来的无穷乐趣。培训中,郝谢妮老师带领着我们一起做互动练习,通过语言的节奏练习、分声部朗诵,到乐器演奏、乐器的分声部演奏,由易到难,逐层递进,活动气氛活跃,效果相当的自然、和谐。而市幼儿园的王老师、姜老师展示的奥尔夫教学活动让我印象深刻,感受颇丰。它使我深深地认识到奥尔夫音乐与我们一般的音乐教学活动的不同,奥尔夫音乐教学活动注重交流与放松,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让幼儿关注音乐,在不断的娱乐中学习新技巧和内容,活动宽松、自然、丰富、有意义。活动时间虽然长,但整个活动可以由执教老师依据儿童的实际自由调控,并不用一样画葫芦,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在学习过程中我还认识到,奥尔夫音乐的开放性对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也是很有效的一种途径。即兴是培养创造力与反应的能力,即兴创作与创造力是合为一体的,让幼儿更深入地观察、猜测、任意想象与表现。这次参加培训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周时间,但涵括了奥尔夫音乐的理论学习、教法中音乐与舞蹈、语言和节奏等方面的内容。如果仅仅依靠这一周的学习来实现自己对音乐教学活动的提升是不可能的。这还需要在今后的音乐教学实践中进行不断的消化和内化所学,逐渐从培训中提炼出适合本园本班幼儿实际的内容或教学方法,更好地让幼儿发现参与音乐活动的快乐,能在音乐活动中富有个性的表现自己、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独特理解。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奥尔夫音乐不是程序、不是模式,而是一种理念,带着这种理念,做到不盲目运用,有效提炼,使自己的音乐教学更加有效、更加有益。
另外,通过看教材上小中大班奥尔夫音乐活动课例,让我感触很深,在我们的教学中,活动的设计比较注重的是,对孩子一对一的传授知识,为的是让孩子一定要学会什么。而奥尔夫音乐教学注重的是学的过程,让每个孩子都去动脑筋,去思考。把这个学知识的主动权,教给了孩子。而且教师组织教学轻松自然。每个活动设计中都有节奏练习、创编、演奏,而将这些环节联系起来的纽带是游戏,通过游戏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接受音高、节奏、听辨、协调统一等等综合音乐能力的训练。达到了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的目的,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通过这一次的学习,我对奥尔夫教学法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又认识到了其突出的特点。我相信在课堂教学的应用过程中,会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更重要的是使幼儿对音乐产生极大的兴趣。
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内容篇二
参加省幼儿、小学音乐教师培训心得
2014年3月,我有幸参加了省教厅组织的奥尔夫教学法培训。认真听取来自台冰岛南娜老师的授课。通过5天的学习和训练,使我从不懂、不了解奥尔夫教学法,到开始初步了解了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及它的基本思想观念,并逐步掌握了一些具体的教学法,并使用了一些具体的教学内容。对所学知识达到从理性到感性的过度。此次学习自己收获颇多,受益匪浅。以下谈谈自己的体会。
此次培训主要内容为: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介绍、云南民族音乐赏析、云南民族音乐与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及奥尔夫教学基础理念。
许明勇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当代世界著名的3大音乐教育体系,以及奥尔夫教学法在欧洲应用现状和其教学法的基础理念。通过学习我认识了奥尔夫音乐教学为何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赞誉,以及为何能在50多个国家广泛流传的原因。黄凌飞老师上的“云南民族音乐赏析”,让我知道我们生活中存在许多音乐素材和民族音乐文化。音乐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的生活、劳动中。
而我们的主讲教师是来自冰岛的奥地利萨尔斯堡莫扎特音乐大学奥尔夫学院南娜教授,培训内容包括:
(一)音乐与律动
(二)音乐与舞蹈
(三)音乐与歌唱
(四)音乐与乐器的配合及运用,培训的形式主要以游戏的形式渗透,完成以下教学目标
1、如何激发帮助孩子练习建立信任感、与人交流和对音乐的兴趣;
2、如何激发孩子肢体伴随音乐积极表达和表现的能力,增强孩子的韵律感和在团队中演奏或演唱时对集体韵律感的把握;
3、如何让孩子们保持住稳定的气息感受乐曲中的节奏,从而提高对节奏的把握能力;
4、通过4—8岁孩子对音乐内容或活动主题结合的学习体验和感受,欣赏音乐中多元素整合,培养孩子对音乐的热爱、理解音乐无处不在、就在身边。只要动起来(肢体、五官、乐器)、就可以创造不同的音乐、不同的“乐队”等等。
南娜老师和示范团队做了一些“游戏”,比如:名字游戏、吹气球律动、方言儿歌等,让我们在轻松、愉快中掌握了律动、唱歌、即兴创作,乐器合奏和音乐剧表演。虽然听不懂南娜老师的语言,但在做游戏期间南娜老师用了很多的手势、乐器、小道具和一些很夸张表情,整个过程我很享受。让我第一次感受到,原来音乐课还可以这样上。
在听南娜老师的奥尔夫音乐培训活动中可以看到,她所呈现出来的教学方法不是单一的,而平时我们的活动就只有一个目标,让孩子唱会歌,填鸭式的教孩子唱歌。聆听这次活动,使我有机会领略到:作为音乐而言,它的材料也应是多样的,画面中有节奏,节奏中有律动,律动中有欣赏,在有机整合中,让儿童在音乐中记忆、感知、注意、体验等,这将会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奥尔夫教学非常的生活化,让人有一种轻松、快乐的感觉。我越来越觉得这种教学可以把比较枯燥的音乐知识,通过精心的设计运用舞蹈,游戏、情景教学等方式使孩子们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这些音乐知识。
音乐是审美和育人的教育。奥尔夫教学法强调艺术教育的综合性。它把语言、律动和音乐教学相结合,通过节奏朗诵、拍手跺脚等人体乐器、音乐游戏、歌唱、舞蹈、绘画、演情景小剧、等多种形式,使孩子不仅兴致勃勃地参与音乐活动,而且综合提高语言能力、理解力和表演能力。
但对于教师而言,奥尔夫教学法要求教师要具有更高的音乐教育素质和扎实的音乐功底。在今后的音乐教学过程中,我将会把奥尔夫教学法逐步运用到课堂中去。带领孩子结合本土文化和自身情况,在音乐课上去探索和实践奥尔夫教学。
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内容篇三
【摘 要】正确把握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的教学内涵,吸收其他国家引入国外先进音乐教育体系的宝贵经验,将有利于该教学法在我国基础音乐教育中的本土化发展。
【关键词】达尔克罗兹教学法;体态律动;即兴创造;启示
中图分类号:j6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7-0212-02
达尔克罗兹教学法是二十世纪产生的最早的音乐教学法,已在世界范围内产生重大影响,学习和借鉴这种卓有成效的教学法是我国基础音乐教育不断深化的需要。目前,越来越多的教师积极探索,尝试将该教法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本文主要从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的重要内容体态律动和即兴创造这两方面的教学内涵出发,结合邻国日本对该教学法的引进情况,简述该教学法对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启示。
一、正确把握体态律动教学的内涵
体态律动是在聆听音乐的同时以身体运动的方式来体验音乐,并将这种体验转化为感受和认识。然而,由于我国当前对于该教学法的认识与研究不够深入,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常常存在不少误区,因此,正确地把握体态律动的教学内涵尤为重要。
首先,体态律动不等同于机械地打拍子。由于律动教学与节奏训练有着密切的联系,部分教师认为律动就是一种齐奏打击拍子的方式,或者在行走的练习中,仅仅把行走当做一种节拍。这些尝试的错误之处在于让触觉代替了运动觉,致使学生们很难清晰地体验和感知每一个节拍的准备、开始与延展等微妙的变化过程,妨碍学生发展一种清晰的运动觉感受。因为一种真正的运动觉反应,包括对于重量在行走过程的转移、空间在前进后退中的改变等因素的体验与感知。
其次,体态律动不等同于舞蹈。舞蹈因与音乐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长期以来在基础音乐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不少教师常常把律动教学中“有韵律的身体动作”等同于舞蹈,混淆了律动与舞蹈教学。
虽然二者都通过身体动作配合音乐的形式呈现给人以视觉效果,但是严格地来讲,二者之间是有区别的。
(一)从渊源上来说,律动的理念是达尔克罗兹受到现代舞创始人、美国女舞蹈家伊莎伯拉?邓肯的舞蹈理论启发而创造的。邓肯追求一种通过人体动作神圣地表现人类精神的舞蹈,她认为“美即自然”,创立了一种为“自由”而舞的新的舞蹈流派。然而,与邓肯创立新的艺术形式相比,达尔克罗兹创立的是一种教学方法,通过舞蹈的启发而发掘出体态律动这种音乐教学的工具,对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理念等的追求决定了体态律动与舞蹈的差异。
(二)体态律动的身体动作是为音乐服务的,音乐是主体,而不是动作的伴奏。体态律动追求身体动作尽可能准确地表现音乐中的核心要素,例如节奏、时值、速度、力度、重音、旋律起伏,通过身体语言将音乐化作一种可见的听觉形式。
舞蹈中的动作并不要求准确表达音乐要素,音乐结构、固定音型的出现对舞蹈动作的创编并不起决定性的作用。动作是舞蹈的核心,舞蹈动作的编排很大程度上是因角色扮演和剧情内容的变化而决定,音乐此时的作用是烘托舞蹈情节的气氛,成为了动作的伴奏、陪衬。
(三)体态律动强调动作的“偶然性”,常常是配合即兴的音乐或是现有的音乐,跟随音乐要素的变化做出即时的动作反应,需要身体运动觉对音乐高敏感,能够捕捉到音乐要素的细微变化。体态律动反对一切事先的统一规定,追求一种源于自然、真实的动作表现状态。
舞蹈中的动作通常根据剧情和角色的安排提前创编,呈现给人们的是设定好的形体动作,侧重于通过华丽的动作技巧展示追求一种较为强烈的视觉美感。
(四)体态律动提倡人人都可以通过肢体动作表达自己内心对音乐的感受,这种“无门槛”的起点使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发展自己的肢体运动能力,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体验音乐,表达真实的自我,拥有属于自己的肢体表达方式。
舞蹈的学习对于学生的身体机能有较为专业的要求,学生需要接受一种规范、统
一、精准的肢体运动方面的系统训练。
二、正确把握即兴创造教学的内涵
达尔克罗兹在撰写的许多文章中都强调了即兴创造在基础音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即兴创造是培养学生良好音乐素质与创造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在传统的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崇拜权威、缺乏民主的教学氛围的影响下,我国中小学的实际音乐教学对即兴创造不够重视,相关的教学活动比例偏少,这与创造性的培养背道而驰、大相径庭。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要打破我国传统音乐教育程式化、单一化的模式,正确把握即兴创造的教学内涵,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归还学习主动权,营造即兴创造的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太拘泥于自己预先的教案设计,因为即兴创造本身是不可预设、不具有重复性的,教师应将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同时,尽量营造一种和谐、平等、无拘无束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成为探索、创造的主体。学生的即兴创造潜力是巨大的,只要给他们足够的创作空间和探索的自由,学生完全能够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在音乐活动中即兴创作。教师应及时抓住学生即兴发挥的苗头并加以展开,放下“权威”的架子,经常站在学生的角度,用学生的思维方式与之共同探索,共同分享由创造所带来的快乐,帮助学生在不断获得成功体验的基础上一步步建立起即兴创造的兴趣与信心。
(二)借鉴多种即兴手段,激发创造潜能
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的即兴创造教学手段非常丰富,比如身体动作、语言、歌曲、各类乐器。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这些不同的媒介尝试即兴创造,让他们学习用节奏和旋律等音乐要素来刺激自己的想象和创作欲望,再运用个人的方式表达自己对音乐的诠释,整个过程实际上是对螺旋型学习过程的实践。
(三)重过程,多鼓励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参与即兴创造的过程,欢迎不同的声音和意见并存,对于学生的即兴创造冲动应及时给予认可和鼓励,而不要过于计较他们探索音乐和创造的结果。达尔克罗兹教学法非常重视教学活动的过程,认为过分看重结果会束缚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甚至会令他们感觉到厌倦,这种对学生情绪状态的影响将直接关系到他们对音乐即兴创造的体验与探索的深刻程度。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在教学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开拓学生的音乐思维。教师应保护学生在创造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点滴兴趣和信心,经常鼓励他们在音乐创造过程中所获得的成功体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因为认可与鼓励对于学生一生创造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而言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三、反思与借鉴
同样是引入达尔克罗兹的律动教学体系,我们的邻国日本在引入和推广方面取得的成果相当突出,值得我国音乐教育界借鉴和反思。
在引进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的初期,日本以培养具有丰富创造力的人作为他们的教育目的,期望通过在本国的教学实践中融入这些国外优秀的教学体系,进而实现对国家整体教育观的影响。作为深刻影响二十世纪世界音乐教育的几个艺术教育动向之一,达尔克罗兹教学法被日本视为一种基础和本源来推崇。他们首先将以律动教学为核心的教学法应用在幼儿教育上,随后逐渐拓展到舞蹈、体操、音乐等方面,不仅训练了儿童的音乐技能,更重要的是塑造了儿童健全的人格,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协调发展。
从二十世纪初的引入阶段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推广时期,日本于1931年在小林宗作等人的积极倡导下创办了达尔克罗兹学会;到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新的教育政策强调音乐教育的艺术性,这是从未有过的特征,人们开始重视这些新的教育观念,其中包括被重新认识的达尔克罗兹教学法。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后,日本将达尔克罗兹教学体系逐步拓展到大学教育领域。1962年,音乐教育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事情出现了:在板野平与小林宗作的共同努力下,在国立音乐大学中设置了教育音乐学科第二类(律动专业)[1]。在此之后,日本从事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实践与研究的教师和学者越来越多,有关的研究活动越来越活跃,视野也更加开阔。1973年,在国立音乐大学律动专业相关人员的努力下,日本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研究会成立,主要从事达氏理论研究活动。
日本自二十世纪初开始,结合本国的国情与民族特点,在介绍、引进与推广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实践与研究工作,研究成果相当丰富,仅著作方面就有白井规矩郎的《韵律体操和表情游戏》(1923年),介绍有关达氏理论以及详细的指导方法、福井信美的《低年级的律动教育实践》(1935年)、小林宗作著《综合韵律教育概论》(1935年)等[1]。
相对而言,我国在推广与发展达尔克罗兹教学法方面的工作要明显落后于日本。首先,在观念上,我们国家没有从上到下彻底地认识到推广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的重要性。其中基础音乐教育中有关律动教学的实践活动开展较少,大学教育中更是从未将其作为单独的课程或专业开设。其次,在师资上,我国的人员投入力度较小。日本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开始就有板野平赴纽约达尔克罗兹学校学习并取得国际认可的专业教师证书,随后大批教师陆续加入律动教学探索与实践的行列,并常年赴海外参加国际律动教育会议,而我国从近年来才开始选派少数教师赴国外进修学习,并且达氏律动专家来我国交流授课的情况也较少见。
综上所述,我们应从国家的层面提高对引入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的重视程度,自上而下彻底地摆正观念,加大师资投入力度,正确把握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的教学内涵,充分吸取其他国家在引进与推广工作上的宝贵经验,为我国的基础音乐育服务,早日实现该教学法在我国的本土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冯芸,王世安.律动教学在日本[j].中国音乐教育,2004,(3):37-38.[2]曹理,缪裴言.中学音乐教学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3]杨丽梅,蔡觉民.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4]费薇.体态律动在我国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0.作者简介:
陈 旭(1989-),女,工作单位:平顶山学院。
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内容篇四
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在中小学生视唱练耳中的运用
摘 要
作为音乐教育当中一个及其重要的教学活动,视唱练耳教学兼具理论性和技术性,在音乐教育教学中发挥着基础性和特殊性作用,它不仅仅要求掌握牢固的音乐基础知识和音乐基本技能,还应通过构建音乐思维培养学习音乐的兴趣、理解与体验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提高音乐的综合素质能力。它所涵盖的内容涉及音乐的多方面,对音乐各学科的发展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本文首先介绍了视唱练耳作为一门音乐学科从起源到发展再到推广应用的历史进程;接着介绍了在改领域取得丰硕成果和建树的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的形成、组成及其特点;具体分析了视唱练耳对于中小学生音乐学习的重要作用,并结合目前的教学实际探讨了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在中小学视唱练耳当中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中小学;视唱练耳;达尔克罗兹
目 录
一、前言.......................................................1
二、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概述...................................1 (一)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的形成...............................1(二)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的组成及特点.........................2
三、视唱练耳对于中小学生音乐能力培养的重要性...................2 (一)培养和训练节奏感.........................................2(二)培养音乐记忆力...........................................3(三)培养内心听觉.............................................3
四、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在中小学视唱练耳中的实践...............4 (一)逐步加线读谱法..........................................4(二)视唱中节奏与音高的快速反应练习...........................4(三)视唱时的体态律动.........................................5
五、总结 .....................................................5 参考文献.......................................................6
一、引言
在音乐院校之中,最重要的一门基础学科就是视唱练耳了,而且从小学开始一直到研究生阶段,他都是一门必修课程,视唱练耳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育学生的全面的音乐能力,包括:唱、听、读、写、同时他还会教授一些关于音乐知识的实用技巧给学生。
把视唱练耳课最早作为音乐教育的基础课程的事是在1795年的时候,巴黎音乐学院开始的。而且,这门课程对于音乐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引起了当时的一些音乐教育家的重视,并且,根据这门课程制定了系统的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和教学方法,最后成为国外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
在二十世纪初清朝末年的时候,我国才开始视唱练耳教学,当时主要被用于学堂乐歌的学习,这个时候的中国正处于留学热潮时期,因此,以日本的中国留学生沈心工为代表,聘请了日本的铃木米次郎在中国的新式学堂开设乐歌课程。在1927年的时候,现在的上海音乐学院的前身上海国立音乐学院成立,并且设置了视唱课程、练耳课程与默谱课程,并且把他们定位为基础课程,但是,这个时期的视唱练耳教学并没有形成完整的训练体系,练耳课的训练方式是以默写的形式为主,直到新中国成立,视唱练耳课程课程内容才逐渐发展为以视唱为主,听音为辅。通常视唱上的乐曲都以单声部为主,这对于学生的多谱号视唱能力和移调能力的训练有着很大的帮助 [6]。
这几年,在音乐核心期刊上随处可以看到关于视唱练耳训练与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然而却很少见到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在中小学生视唱练耳教学培养与训练方面的研究及应用文章。
二、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概述
(一)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的形成埃米尔雅克达尔克罗兹(emile jaques-dalcroze,1865—1950)是一位音乐教育家和视唱练耳教师,在瑞士十分的有名。埃米尔雅克达尔克罗兹的母亲是一位音乐教师,思想上承袭了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奇(pestalozzi,jh)的教育哲学思想,因此对于子女们对学习艺术的兴趣都持以支持和引导培养的态度。达尔克罗兹在母亲的支持下从小就表现出很强的音乐天赋,并且一直在努力。他在27岁的时候在日内瓦音乐学院开始担任和声与视唱练耳教授,他的著作《节奏、音乐和教育》就是在这一时期撰写成功的。
在日内瓦音乐学院的教学过程中,达尔克罗兹发现他的学生几乎没有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的音乐产生情感体验的,这个时期的学生学习音乐的形式均是机械的数字化形式,学生们的内心对于音乐的节奏所带来的律动感和表现力毫无感觉,这样的教学形式之下,学生就算演奏能力极高,也很难将音乐所具有的美感表达出来。一部分学生平时走路的时候有着明显的节奏感,但是在演奏乐曲时对于速度的掌握情况却不是很好;一些学生的音乐素养很好,他们在欣赏音乐的时候,身体会随着音乐情绪的变化而不断的摇晃并且做出不同的表情,而当音乐的力度、速度出现变化的时候,他们也会下意识的随着节奏的变动改变动作并且打出节拍。对于这个发现,他总结为人的身体也可以是不同的乐器,并且是最好的。在此后的视唱练耳教学中,他开始对身体与音乐节奏的结合进行探索,并且以听觉、视觉为基础创造了相应的姿势和动作,设计出身体运动配套音乐各个要素的一个练习。并且在课程中引入即兴创作教学,让学生尝试将内心的音乐感受转化为可以听见的音乐。最终形成了一个主要内容是视唱练耳、体态律动和即兴创作的全新的音乐教育体系。
(二)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的组成及特点
根据上文我们可以看出来达尔克罗兹教学体系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体态律动、视唱练耳和即兴创作,其中体态律动是教学体系的本质和核心,它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而在教学实践中,这三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这一点会在本文第四章中的课例分析中体现出来。1.体态律动
体态律动一词的起源是希腊语eurhythics,在教学实践中它强调从音乐入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聆听音乐,结合身体的各种动作来体验音乐的各个要素,并将这种体验转化为感受和认知。在达尔克罗兹创设体态律动的过程中,受到了现代舞创始人邓肯的影响,因此很多人误认为体态律动与舞蹈是一个意思,但是事实上,体态律动和舞蹈之间有着本质区别。第一,舞蹈属于艺术种类,而体态律动则只是教学方法的一种;第二,体态律动的基础是音乐本体元素(如节奏、音色的变化等),教师引导和启发学生将对音乐的情感体验用身体律动表现出来,音乐处于主体地位,而舞蹈则是一种演员根据编导的创编运用一些技巧动作来表现角色的情感,音乐只是起到一个烘托气氛的作用。
体态律动和基本乐科的教学内容大体上是一致的,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基本乐科主要是向学生传授音乐知识,体态律动则是让学生亲自体验音乐,并且在音乐的刺激下用身体动作表现出自己的感受,并且将体验感受上升为音乐知识。2.视唱练耳
视唱练耳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不断的听觉训练和分析的过程中,逐渐提高自身的音乐各方面的技巧与能力,从而能够更有效的应用于音乐具体实践。视唱练耳课程对于学生的音乐素养的提高和学生音乐感知、鉴赏、表现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达尔克罗兹看来,听觉是一切音乐教育的基础。他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尤其强调音乐和情感的体验更重要于纯粹技能技巧的训练,学生通过体态律动的方式能够实现训练技能技巧和体验音乐情感之间的的平衡,并且有效的提高了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音乐记忆的能力,帮助学生发展内心听觉。达尔克罗兹的视唱练耳教学特征是:聆听音乐产生初步的印象和感知;学习以体态律动的方式表达感知;以音乐的形式对内心的感受进行再现与创作;主要是固定唱名法,首调唱名法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占据主导;体态律动贯穿于学习和体验音乐的全过程。3.即兴创作
即兴创作是一种创造性的音乐行为,是指创作者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将积累的音乐语言、技术能力和思维形象进行音乐判断。它的内容和形式都非常的丰富多样,基础主要是体态律动和视唱练耳。学生积累的音乐素材与经验越多,创作出来的东西也就越丰富越成功。在教授即兴创作的过程中,学生既可以是个人形式也可以团队形式,不过如果采取的小组形式,那么对于组员的注意力的集中程度要求更高,而且必须于组内成员交流合作完成创作。
三、视唱练耳对于中小学生音乐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一)培养和训练节奏感
节奏是一种客观的物理现象。生命运动和社会发展也是一种客观的物理现象,自然界中存在着很多节奏现象,而人们在生活中往往会受到这些节奏现象的刺激并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人们的大脑中对于节奏有着一种对应感,也就是人们所说的节奏感。
学习音乐的一个重要基本素质就是节奏感,通过严格、正确的训练,人们的节奏感会逐渐提高;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节奏感的目的是加强学生学习音乐时的速度感、节拍
2 感以及正确的音值组织等关系,这是音乐作品中不可缺少的三个部分,他们彼此依赖,相互制约。所以在学习中,节奏训练课程的内容除了通过音值长短与节拍强弱来对学生反复训练,最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这些基本训练能够达到正确、清晰地表现音乐节奏,并且对于不同音乐作品的节奏特征与风格也能够很好的把握,从而准确地对音乐进行演唱(奏)与体验。例如:学生在听到一段乐曲后,能够从其重音的凸显、速度的快慢、力度的强弱来证明自己把握了节奏,同时笔者认为如果在听记节奏的教学环节中,加入视谱读节奏和听写节奏,进行交叉训练,对于学生节奏感的提高有着显著的作用。而且内心的律动感是我们所熟知的内心听觉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对于专业的音乐系学生来说,内心的律动感是存在于他自己身上的,而教师要做的事情就是有意识的在视唱练耳课的节奏训练当中对学生的内心节奏感进行引导和挖掘,帮助学生掌握各种基本节奏型和节拍分辨能力,并且逐渐提高难度,提高学生的凭内心节奏感来准确掌握音乐作品的节奏的能力。
(二)培养音乐记忆力
学习过音乐的人们都知道,在学习过程中,音乐记忆力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听音记谱的学习中,良好的音乐记忆力可以在听完几遍指定旋律之后,就能够写出这条旋律的音高、节奏、节拍。有时候在听音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在短时间内就要完全记住几小结的音及节奏,因此在平时我们就要训练自己的音乐记忆力。例如在练习节奏的时候,可以先让教师打出两小节的节奏,然后让学生模仿教师打出节奏并且对这些节奏进行重新创编,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音乐记忆力,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创编水平。还可以播放一些唱曲,让学生听过之后背唱下来,以此对学生的音乐记忆力进行培训。练耳教学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旋律听记了,旋律听记可以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音乐记忆,同时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内心音乐听觉能力。此外,旋律听记对于学生的音高感、节奏感以及调性感、结构感和读、写谱还有音乐记忆力等的提高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旋律听记的构成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即:旋律模唱和旋律听写。旋律模唱通俗的来说,就是学生模唱所听过的旋律,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音乐记忆力;而旋律听写顾名思义就是学生默写出所听到的旋律的谱法,除了能够帮助学生提高音乐记忆力之外,对于学生的记谱能力和理论知识的提高都有帮助。根据上面的内容可以看出来,旋律听记的主要宗旨就是训练学生在短时间内完整准确的对音乐进行记忆、模唱并且写下曲谱。这是视唱练耳课程中的一个技术难点,至于经过刻苦的训练,学生才能攻克这个难点。
(三)培养内心听觉
不管是唱歌还是演奏乐器,人的内心听觉都是必不可少的东西。在进行演奏(唱)的时候,所需要的音乐听觉的主要内容有:音调、节奏、音质、音色、乐句组织、整体结构等。只有对这六个方面都产生了感受力和想象力,才是完整的音乐听觉。感受力是指在听到音乐以及外界的色彩和情绪之后,内心发生感动并且出现情感的共鸣。想象力的人们的内心听觉的表现形式,即演奏者或者是演唱者对于如何表现各个要素所产生的想法。在演奏或者演唱的时候,演奏者或者演唱者应该先整体构思一下所要演奏的乐曲,比如采取什么风格,运用哪种情绪等。接下来再决定音调,速度等方面的要素。在构思过程中,要求演奏者不仅有着完整系统的理智概念,还要拥有丰富的感性概念。即内心听觉的感受,以此来引导自己的表演。因此内心听觉也是一对艺术的一种创造。
四、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在中小学视唱练耳中的实践
(一)逐步加线读谱法
对于刚开始接触五线谱的学习的学生,达尔克罗兹采用了逐步加线读谱法来进行教学。其主要内容是:要求学生从一条线开始学习,随着学生能力的提高而逐渐加线,同时将节奏练习也加入教学过程中,最终实现完整的五线谱的学习。而且在加线识谱的过程中,也加入了常用的谱号学习。
逐步加线读谱法一开始要求学生以一条线分别作为do、fa、sol三个音级的练习:如下谱4-1,以这一个音级为标准,对它的上下方位置进行练习;上一级的练习熟练之后加入第二条线,同时将节奏也加入其中:如下谱2,对上面的练习进行巩固;最后把一开始的do、fa、sol三个音级为标准,分别标记成中音谱表、低音谱表和高音谱表的形状:如下谱4-3,然后将完整的五线谱引入其中。这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十分符合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谱4-1
谱4-2
谱4-3
(二)视唱中节奏与音高的快速反应练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如果在音阶、音列和曲子中融入节奏的变化练习,就能够有效提高学生把握节奏以及音高的水平;在练习过程中要求学生保持记忆力的高度集中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记忆节奏和音高,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练习的模式除了一种固定节奏型的练习:如下谱4-4,也可以是变化节奏型的方式练习:如下谱4-5。教师可以有序号的写出几个节奏型组合让学生唱音阶,并且不断的改变指令来让学生唱不同节奏的音阶,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对音高节奏的快速反应,还不会影响整体速度和音准。
谱4-4
谱4-5
(三)视唱时的体态律动
为了提高学生对多声音乐思维感的体验能力,教师可以将多声部的节奏律动练习加入到在视唱中,加强学生的身体各部分协调运动的锻炼,奠定良好的基础来学习多声部视唱。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既要注重学生确保视唱声部的时候发出的音高的准确性,同时也不能忽视学生在练习之中保持稳定的节奏律动以及自身和彼此之间的速度的协调和统一,但是学生的能力并不足以完成二者之间的平衡,所以一定要由浅入深的慢慢的训练学生。这里以湘版七年级上册第五课《青春舞曲》为例:如下谱4-6,在开始教学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手拍单位拍来对曲调进行熟悉,如果学生能够将旋律背唱下来就更好了;接下来,引导学生脚拍单位拍,同时用手拍伴奏声部节奏部分,并且在心里默唱;当学生对上面的两个练习都熟练了以后,便将教学形式转换为学生一边演唱旋律,伴随着用手拍伴奏声部的节奏,同时学生用脚拍单位拍。在练习多声部律动的过程中,教师还要让学生注意到多声部律动之中的不同声部的力度的变化,让学生深入体会到所练习乐曲的音乐感。另外,在练习中学生还可以随机组队,对不同的声部的节奏律动进行体验,感受更加明显的多声部的律动效果。
谱4-6
五、总结
我国中小学视唱练耳教学是音乐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基础环节,教学中需要摆脱传统的教学观念与方式,以先进的理念和科学的方法培养适应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以实践先于理论为原则,他曾强调:“体态律动的目标是:在本课程结束时,不是能使学生说‘我知道而是‘我体验到,以此引起学生的表现欲望,激活他们的情感世界,扩大他们的本能力量,并能迁移到生活中去。”他以体验音乐、体验情感为宗旨,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音乐的综合能力,更促进了身心全方面的协调发展,体现了音乐教育的价值,符合我国音乐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5 参考文献:
[1]杨立梅,蔡觉民.《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2]吴跃跃.《新版音乐教学论》[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5.[3]陶晓勇.《小学音乐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郑莉.《小学音乐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5]张群.《上好一堂课的 22 个关键要素—音乐(义务教育阶段)》[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6]廖乃雄.《论音乐教育》[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设,2010.[7]谢嘉幸,杨燕宜,孙海.《德国学校音乐教育概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8]尹爱青,曹理,缪力.《外国儿童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9]管建华.《音乐课程与教学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0]陈小玲.《音乐节奏教学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