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题目(5篇)
文件格式:DOCX
时间:2023-03-01 00:00:00    小编:我大侄子呢

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题目(5篇)

小编:我大侄子呢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题目篇一

自1999年高考扩招以来,工程造价的本科毕业生越来越多,用人单位工程造价岗位越来越接近饱和;随着工程造价人才供求状况的明显改变,用人单位对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个人才济济的时代,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高职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生无论是学历层次、综合素质还是知识结构都处于劣势。面对我校高职工程造价管理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一年比一年低这样一种趋势,作为一名工程造价专业教师,我们应该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反思,提出一种更符合市场用人机制的高职工程造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问题的提出

我们现有的高职工程造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是属于传统教学模式,培养模式仍然很单一,无论在课程教学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实践教学等方面都较落后,脱离了工程造价发展方向,与市场用人机制不相适应,这样培养出的毕业生综合素质较低、知识结构单

一、见识面狭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较差,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中处于劣势。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用人单位对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生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加强高职工程造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高职工程造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1正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

首先,必须明确培养人才目标,对我们培养的人才是否满足社会需要,目前和未来几年的人才供求关系如何,该岗位对毕业生有何要求、在某范围内有多少院校设有相同专业及其特色如何等等,都是培养人才时必须了解的。我们通过对本校毕业生的工作状况跟踪调查,向用人单位征求在专业设置、毕业生素质、培养目标和方向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并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研,从而了解自己的人才培养方向和专业课程设置是否合理。高职工程造价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在为工程建设一线培养实用型专业人才。具体地说,就是应培养适应我国工程造价行业发展要求的,掌握工程造价相关的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等第一线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通过三年学习,学生要掌握现代经营与管理知识,具有编制和审核建筑、安装等工程预(结)算以及投标报价的能力,成为既懂技术又懂经济的工程造价管理专业人才。

2.2结合办学层次,设置较完整的课程结构体系

高职高专层次教育的课程设置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基础理论课程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专业课程则应加强针对性和应用性内容,同时应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3加强教材建设,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材是向学生传播知识的载体,要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入才,首先要有好的教材。因此,每次征订教材时,都由各相关课程负责人牵头组织全体任课教师参加集体讨论,力求在教材选择上满足教学大纲的要求,更好地体现本学科发展的基础性、先进性和前瞻性。

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购置专业软件,利用软件绘制工程图、计算工程量、编制工程预算。在专业课的教学中,采用“教、学、做”合一教学法。“做”是中心,在“做”字上教,在“做”字上学作为教学全过程。在部分课中提倡教师导学、学生自学,师生共同讨论、共同分析。然后由学生归纳、教师总结的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2.4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实践能力培养

工程造价管理专业是工科应用型专业。应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完成造价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和研究分析,达到解决问题以及应用计算机进行工程造价确定和管理的能力。我校高职工程造价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由认识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构成的一个完整体系。在这个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中,认识实习主要通过系列参观活动,使学生对工程管理产生感性认识;课程设计则是对学生施工组织设计、招标投标、工程概预算等各个模块能力的训练;生产实习是学生在工程现场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预演;毕业设计是对学生大学三年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检验。

2.5完善和优化教师队伍

高职大专培养的学生是专科层次,以基础应用型为主,是造价专业人才的金字塔基,与之相适应的师资队伍不但要有较深的理论功底、还应具有较强的社会实践应用能力,要成为“双师型”教师。要实现这一目标可采取以下措施,让现有教师参加进修和培训;通过科研、技术服务、技术开发、产学研结合等方式组织教师参与工程实践和科技开发活动,积极引进人才,不断建立和完善兼职教师人才库。聘用能独立承担某一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任务的一线专家和高级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聘请校外有实践经验的一线工程师讲课,效果较好,因为他们有实践经验,讲课更贴近实际。结论

进入21世纪,社会发展对工程造价专业人才的素质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工程造价专业人才主要培养方式的高等院校,由于该专业设置和建设的时间还不是很长,大部分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还不尽合理,使得毕业生毕业后一时很难适应工作岗位。因此,高等院校理应积极探讨和改进工程造价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承担起社会所赋予的历史重任,为社会培养出技术应用能力强、素质优秀、能适应社会需要的有用之才,主动服务于国家及地方的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

[1]张利,张建勋.建设类高等工程专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21-31.[2]匙静,房荣敏,尉胜伟.高职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6,(18).[3]李康平.高职高专工程造价人才的培养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4.[4]马旭.高职高专院校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探析[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8.2.

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题目篇二

一、高职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中现存的问题

1.高职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不完善。一般来说,我国本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基本包含三个部分,其中美术基础课程和理工知识课程都被安排在大一及大二两个学期的课程中,而到大三才安排专业设计类的相关课程。如果高职类院校沿袭采用同本科院校一样的分段式课程体系设计,那么高职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就会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先从学制来看,高职院校大都只有三年的学制,所以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完成如此细化的工业设计教学课程,再从工业设计专业的本质来看,分段式的课程体系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往往不能凸显出工业设计这门学科艺术性和技术性的紧密结合,从而也就不能实现高职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和塑造。

2.高职工业设计专业的授课方式不切实。我国高职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目标与国内本科院校大有不同,一味地对工业设计理论知识进行专注和深层次的探究并不能够完全适应高职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的要求,高职院校在培养工业设计人才的过程中往往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工业设计的专业素养。但事实上,国内大部分高职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仍然以一贯的理论讲学授课方式为主,这种授课方式既可能使学生丧失对专业学习的热情,也更容易造成工业设计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脱节状态。

3.高职工业设计专业的师资力量不充足。在我国高职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教育及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作用非常关键,但现实中大部分高职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师资力量却有很大程度上的欠缺,而高校内已有的专业课教师在工业设计专业的实践应用方面也缺乏足够的教学能力及经验。所以,专业师资力量不充足的因素会影响高职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二、高职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

在我国的整个教育体系当中,高职教育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为适应社会和市场对高素质工业设计人才的需求,我国高职院校的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地革新和进步,现今国内高职院校也把致力于培养具备专业的工业设计理论知识和设计思维,并能将理论结合实践应用于工业设计开发行业中的工业设计人才作为高职工业设计专业教育及教学的终极目标。

三、高职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究

1.完善高职工业设计专业的标准课程体系

为了实现我国高职院校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与进步,首要任务就是要完善高职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标准课程体系,因为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安排是否科学合理会直接关系到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具体来讲,高职院校在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安排上应该把专业课程划分成五个部分,其中第一个部分是包含工业设计设计史和基本概论、人机工程学、工业设计方法等科目的工业设计理论相关课程;第二个部分就是包含设计素描、设计表现方法以及设计造型方法等科目的工业设计造型相关课程;第三个部分的工业设计工程相关课程则主要包括产品模型设计及制造和机械设计工程等科目;此外,还有第四个工业设计表达相关课程的部分和第五个计算机辅助设计相关课程的部分。通过这五个部分的课程的安排和设置,可以很好地将工业设计专业的所有教学内容紧密衔接,建成一套完善的工业设计标准课程体系。

2.提高高职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

在我国高职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过程中,培养高职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关于工业设计人才专业素养的培养和塑造,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学生自学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的培养,作为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良好的作画能力和模型制作技术、基本绘图软件的掌握、三维造型软件的基础操作、设计时间的准确把握以及较强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都是必须具备的一些技能。另一方面,学生设计思维的培养也尤为关键,如果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没有锻造出自己独立的、创新的设计思维,那么学生在进入工业设计市场后也不会有更好的就业及发展前景。综合上述,通过高职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与探究,我们可以了解到,高职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和塑造不仅仅决定着高职院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水平的提升,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工业设计行业的未来发展之路。

作者:姜玉学 陈思 单位:赤峰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题目篇三

摘 要: 专业人才短缺已成为我国发展电子商务的瓶颈之一。面对庞大的市场需求,高职类院校在培养电子商务人才方面日渐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从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谈起,从知识结构、职业技能结构、素质结构等三方面对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进行探讨,强调知识不经内化,不能形成素质,内化了的知识不经运用,也不可能形成能力,为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探索新的途径。

关键词:电子商务 培养模式 知识 技能 素质

企业信息化进程的日趋加快,使电子商务日益成为其经营的重要手段,许多企业急切地希望能扩大使用电子商务的深度和广度。然而目前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滞后已成为我国发展电子商务的主要瓶颈之一。由于本科及其以上教育培养人才的数量有限、定位不同,面对庞大的需求市场,高职院校应成为培养电子商务人才的主要基地。

电子商务需求的人才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技术服务支持层;第二层是一般管理人员层;第三层是高级管理人员层。其中第一层次的人员主要着眼于电子商务的技术支持方面,如网站建设、系统维护、网页制作、程序开发等。第二层次的人员是最庞大的群体,他们不需要深入了解电子商务所涉及的具体技术细节,更注重于如何在电子方式下开展工作,即如何应用网络提供的快捷方便的商务功能等。第三层次主要是针对企业和政府部门的高级管理人员,培养目标是电子商务的战略决策型人才。综上所述,结合高职院校实际情况,第二个层次——一般管理人员层是其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发展高职教育的关键性问题之一,它是指学校为实现其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构建高职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在这个特定的培养基地里,为“电子商务”这个新的人才群体,构建什么样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怎样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以下就从知识结构、职业技能结构、素质结构等三方面对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进行探讨。

一、知识结构的构建

“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是在特定的专业架构下,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相关知识在学生认知结构中所积淀的层次与比例关系。知识结构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尺度之一。从当前的情况看,电子商务知识的基础化、综合化是构建“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主要内容。

1.电子商务知识基础化

要把知识结构的重心放在电子商务基础知识、基本应用上,这是应对电子商务实战环境的一个重要策略。一个人只有在工作和生活中凭借其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的基础和自学能力,不断扩展、优化、更新自己的知识,才可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高职院校的电子商务教育既要重基础,也要重专业,二者比例要适度,不能仅强调专业性、技术性而忽视基础性。基础课的教学目标定位要准确,不可贪多求广,要真正体现其专业的基础性,把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相融合,内化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2.电子商务知识综合化

知识综合化不是知识的叠加,而是知识的整合,是“电子”与“商务”知识的相互渗透,形成整体性观念。在这方面,一是要注意“电子”与“商务”知识的相互渗透与综合,重视两者的沟通与转化,使学生学会用综合化的知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二是要注意“电子”与“商务”的侧重比例,结合高职院校实际,其教学工作应围绕“电子手段,商务目的”这一思路展开,以此为中心思想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二、职业技能结构的构建

职业技能一般由四部分所组成,即:获取相关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创造性开发的能力和就业与职业生存的能力。

1.获取相关知识的能力

在获取相关知识能力的培养方面,应提倡教师主导与学生自学并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课程设置上,要以专业特点和学习者为中心,在教学中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飞跃。同时,要在学习中构建整体知识网络,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和知识的实用价值,为学生的不断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2.运用知识的能力

运用知识的能力是指学生在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由此迁移到其他情景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与获取相关知识能力的核心都是思维,但运用知识的能力更偏重于实践活动。培养运用知识能力的关键,是让学生更多地参加实践活动。一方面,要针对专业特点、职业特点、技术特点、岗位特点开展实践活动,如到电子商务公司或公司的电子商务部门实习、进行电子商务软件的仿真操作等。另一方面,作为老师,应该引导、鼓励学生把实践融入在一点一滴的生活当中。“凡事留心,处处皆学问”,如与学生课下的一些交流可通过电子方式进行、告诉学生我们平时通过pos机“刷卡消费”,其实就是电子支付的一些应用、毕业生完全可以进行一些网上应聘、学生可以注册成为网校的在线学员、可以通过ca申请个人数字证书……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融合。

3.创造性开发的能力

既要重视向学生传授知识,又要重视学生职业素质、职业技能的培养,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潜能挖掘,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要“标新立异”。同时,尽可能让公司、企业和社会参与,引入复杂多变的应用需求环境。要培养创造性开发的能力,重要的是开展主体性教育和个性教育,鼓励学生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敢于突破常规。当务之急是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变教学中的整齐划一为张扬个性。在教学设计中,宜采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如:针对电子商务教学实践性强的特点,上实训课时,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将教学内容分解为一个个“任务”,一般情况下,教师不要预设解决方案,可先由学生自主思考解决任务的途径,教师做好引导工作,对富有创造性的思路给予褒扬,组织指导学生对不同的解决方案和思路进行分析和讲评。教学中,要建立以创造性能力考核为主、常规作业设计和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评制度。

4.就业与职业生存的能力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专门人才是今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旋律。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时,应充分发挥本身的优势,创设良好的职业岗位环境,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技能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毕业后具备强大的就业竞争力。如实行“双证书”制度,把职业资格鉴定与培训适当纳入教学内容,科学设置优化课程体系,以实验实训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把实践性教学和职业技能培养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

三、素质结构的构建

素质结构的构建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社会素质的培养和心理素质的培养。

1.社会素质的培养

社会素质属于后天素质,它在素质结构中起调节作用。它一方面要以生理素质、心理素质为基础,另一方面又给这两种素质打上一定的社会烙印;它既引导个体做人,也引导个体成才。内化是社会素质形成的重要机制,高职院校在培养教育“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社会素质时,要充分发挥正面教育的作用,多树立正面典型,要注意纠正学生在专业课程与公共课程中的一重一轻倾向,避免因这种倾向造成知识的偏差、人格的移位。

2.心理素质的培养

心理素质是人所有素质中最容易产生危机的一部分。心理素质包括认知素质、情感素质、意志素质、个性素质等。在这些素质中,认知素质影响人的智力发展水平、思维水平;情感素质、意志素质影响个人的成就动机、情绪的管理水平;个性素质影响人的气质和人格特征。人的心理素质一旦潜藏危机,就会对个体的发展产生影响,甚至造成难以预料的后果。因此,学校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方面应该加大力度,要通过深刻理解职业内涵来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使学生懂得人人都可能成功;还要创建良好的职业氛围,促使学生构建积极、昂扬的良好心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不断塑造自我。

综上所述,“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划分不是割裂的。知识不经内化,不能形成素质,内化了的知识不经运用,也不可能形成能力。

高职院校在开设“电子商务”专业教育时应根据专业的特殊需求,在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实操教学体系的安排上确定不同的比例,做到从实际出发,灵活多样。在教学上,要彻底变革传统陈旧、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注重实践实操的训练,为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探索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李景怡李炎:电子商务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社科纵横,2006,(9)

[2]谢康等:电子商务经济学[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3]俞仲文刘守义朱方来: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杨志奎: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再认识[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题目篇四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一般认为,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等构成要素。它回答高职教育“培养什么样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这两个根本性的问题。构建符合再代化知识经济发展需要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应重点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一,影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因素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可变性和多样性特征非常明显面向不同行业的高职学校,其人才培养模式是不同的,运行的特点和方式也是不一样的。

1.知识经济的发展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

知识经济拉动脑力劳动者主体地位的提高。随着计算机、机器人的诞生和发展,带来了网络经济的高速发展,而互联网和网络公司的出现,特别是数据公司的出现改变了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运行态势,从而出现了许多新职业,这些新的经济技术与管理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能力水平和专业知识有明确的要求。

2.加入wto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

高职教育面临的最大的挑战莫过于如何提高教师素质、更新教育观念、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更有效地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运用信息的能力,不断扩大知识资本。对学生的国际视野、外语能力、交际能力、专业知识结构、管理经验、人格素质等都提出新的要求,要培养适应市场的复合型高职人才。

二、构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1.专业设置

专业建设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和自具特色的组成部分,在专业设置方面,必须有自己的特点。其专业方向应具有较强的职业定向性和针对性。在专业设置上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要树立市场意识,主动适应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二是要解决好专业口径的宽与窄的问题,设置复合型专业,拓宽学生的就业适应面。三是要处理好专业调整和相对稳定性的关系。一个专业的成长需要时间、人力、物力上的保证。专业建设不仅要满足现在的需要,也要考虑到未来的需要。要特别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既要注意专业前景,也要考虑专业发展的基本条件。要通过整合、交叉渗透等形式,实现对传统专业的提升和改造,使之更加符合社会的需要。

2.培养目标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既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理论型、设计型人才,又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技术技能型人才。它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1)人才层次的高级性。高职人才必须具备与高等教育相适应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掌握相应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以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以较宽的知识面和较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

2)知识、能力的职业性。高职教育以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制定教学计划,在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且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提高,着眼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结构,注重知识的横向拓展与结合,体现知识的先进性和应用性,培养学生掌握新设备、新技术的能力。因而,毕业生具有上手快、适应性强等特点。高职教育人才知识、能力的职业性,体现了它隶屑于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3)人才类型的技术性。高职毕业生的工作是将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转变为现实,解决在转变过程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因此,他们除应具有必须的专业知识外,更应具有较强的管理和实践能力。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鲜明的特色。

(4)毕业生去向的基层性。由于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是为生产第一线服务的,因此高职人才毕业去向具有很强的基层性。例如,工科类高职的毕业生主要去企业生产一线从事施工、制造、运行、检测与维护等工作;经济类高职的毕业生主要去财经部门或企业部门从事财经管理工作等。高职毕业生向的基层性是高职教育的生命力所在。

3.教学设计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从事一种或一类职业的能力。要形成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宗旨的具有高职特色的专业教学设计模式。

(1)职业能力的形成。高职专业教学设计必须紧紧围绕高职专业的培养目标,从人才的社会需求分析调查和职业岗位(群)分析人手,分解出哪些是从事岗位(群)工作所需的综合能力与相关的专项能力,然后从理论教学到技能教学,从内部条件到外部环境,从教学软件到教学硬件,对专业教学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这是编制一般教学计划行为的一种拓展、外延和深化。

首先,了解相关行业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本行业背景和行业内企业的数量和规模、生产技术水平,对一线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以及学生个体需求进行分析。再根据“有效需求”的原则,进一步分析相关的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与分布情况,把专业培养目标分解细化。然后确定职业综合能力。职业综合能力主要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公德三项要素组成。对有关专业进行职业综合能力的分析与分解,是高职专业教学中最重要、最具特色的一项工作。

(2)综合素质。高职人才的素质主要包括人文素质、专业素质、创新素质。所谓的人文素质,包括政治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素质。政治思想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学生做一个忠诚于人民的人。道德品质素质教育是对学生进行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的形成与发展的教育。专业素质是高职学生必须的素质,是立身之本,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直接本领。它主要包括专业开发素质、专业管理素质和创新素质。

4.课程体系

高职教学的课程体系可分为三块:即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素质教育体系。课程体系是保证高职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原有的高职课程体系强调的是“专业对口”,强调的是做事教育,追求课程的完整性,忽视课程的整合和重组,学生学到的只是一门门具体课程知识的堆砌,当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工作实践中碰到的具体问题时,又显得力不从心。

根据上述目标和原则,基础课程应该把真正属于基础性的内容精选出来,专业课程要把与专业有关的现代高新技术知识及时充实进去,充分考虑把那些最必需的知识教给学生,这样,既能保证传授最基础的内容、最新的技术知识,又能腾出一定的时间使学生接受更多的动态性知识,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一些具有应用潜力和再生作用、能为学生适应未来变化、服务知识经济的知识和本领。

我们构建的高职课程体系应当体现:

(1)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形成两个相对独立的体系;

(2)基础课程与专业技术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及素质教育课程在一定结合点上又是相互渗透的;

(3)专业技术理论课程、实践训练课程及素质教育课程三方面,围绕职业综合和专项能力的形成紧密结合在一起。

5.产学结合

开展产学结合,狠抓实践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色,是培养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校企合作,产教结合,一方面学校为企业培养所需要的毕业生,为企业提供服务,为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的难题;同时企业也向学校提出人才培养的要求,为学校的实践性教学提供保障。产学研结合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勇于探索和执著追求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6.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落实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提高高职学院教学质量的关键。高职学院应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可采取以下相应措施:

(1)提高学历,鼓励在职进修。

(2)有计划地安排现有教师到工矿企业、科研单位挂职锻炼或在校内实训基地参加实践。

(3)鼓励中青年教师积极申报科研项目或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

(4)引进学术带头人、引进科研能力、管理能力较强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充实教师队伍。

(5)重视学科(专业)带头人以及骨干教师的培养。

(3)人才类型的技术性。高职毕业生的工作是将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转变为现实,解决在转变过程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因此,他们除应具有必须的专业知识外,更应具有较强的管理和实践能力。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鲜明的特色。

(4)毕业生去向的基层性。由于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是为生产第一线服务的,因此高职人才毕业去向具有很强的基层性。例如,工科类高职的毕业生主要去企业生产一线从事施工、制造、运行、检测与维护等工作;经济类高职的毕业生主要去财经部门或企业部门从事财经管理工作等。高职毕业生向的基层性是高职教育的生命力所在。

3.教学设计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从事一种或一类职业的能力。要形成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宗旨的具有高职特色的专业教学设计模式。

(1)职业能力的形成。高职专业教学设计必须紧紧围绕高职专业的培养目标,从人才的社会需求分析调查和职业岗位(群)分析人手,分解出哪些是从事岗位(群)工作所需的综合能力与相关的专项能力,然后从理论教学到技能教学,从内部条件到外部环境,从教学软件到教学硬件,对专业教学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这是编制一般教学计划行为的一种拓展、外延和深化。

首先,了解相关行业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本行业背景和行业内企业的数量和规模、生产技术水平,对一线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以及学生个体需求进行分析。再根据“有效需求”的原则,进一步分析相关的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与分布情况,把专业培养目标分解细化。然后确定职业综合能力。职业综合能力主要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公德三项要素组成。对有关专业进行职业综合能力的分析与分解,是高职专业教学中最重要、最具特色的一项工作。

(2)综合素质。高职人才的素质主要包括人文素质、专业素质、创新素质。所谓的人文素质,包括政治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素质。政治思想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学生做一个忠诚于人民的人。道德品质素质教育是对学生进行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的形成与发展的教育。专业素质是高职学生必须的素质,是立身之本,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直接本领。它主要包括专业开发素质、专业管理素质和创新素质。

4.课程体系

高职教学的课程体系可分为三块:即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素质教育体系。课程体系是保证高职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原有的高职课程体系强调的是“专业对口”,强调的是做事教育,追求课程的完整性,忽视课程的整合和重组,学生学到的只是一门门具体课程知识的堆砌,当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工作实践中碰到的具体问题时,又显得力不从心。

根据上述目标和原则,基础课程应该把真正属于基础性的内容精选出来,专业课程要把与专业有关的现代高新技术知识及时充实进去,充分考虑把那些最必需的知识教给学生,这样,既能保证传授最基础的内容、最新的技术知识,又能腾出一定的时间使学生接受更多的动态性知识,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一些具有应用潜力和再生作用、能为学生适应未来变化、服务知识经济的知识和本领。

我们构建的高职课程体系应当体现:

(1)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形成两个相对独立的体系;

(2)基础课程与专业技术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及素质教育课程在一定结合点上又是相互渗透的;(3)专业技术理论课程、实践训练课程及素质教育课程三方面,围绕职业综合和专项能力的形成紧密结合在一起。

5.产学结合

开展产学结合,狠抓实践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色,是培养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校企合作,产教结合,一方面学校为企业培养所需要的毕业生,为企业提供服务,为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的难题;同时企业也向学校提出人才培养的要求,为学校的实践性教学提供保障。产学研结合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勇于探索和执著追求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6.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落实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提高高职学院教学质量的关键。高职学院应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可采取以下相应措施:

(1)提高学历,鼓励在职进修。

(2)有计划地安排现有教师到工矿企业、科研单位挂职锻炼或在校内实训基地参加实践。

(3)鼓励中青年教师积极申报科研项目或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

(4)引进学术带头人、引进科研能力、管理能力较强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充实教师队伍。

(5)重视学科(专业)带头人以及骨干教师的培养。

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题目篇五

摘要:高职院校承担着教育、科研、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的历史重任,如何更好地发挥教育优势,为江西地方经济建设输送高端技能型人才,是摆在我们高职院校面前的一个十分重大而迫切的课题。

关键词:区域经济;高职物流管理;培养模式

1研究背景

随着江西省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物流专业就业前景远大。那么,毕业生在进入人才市场时本应抢手,然而事实上,从调查数据显示,江西省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毕业生从事经营贸易工作的占43%,在制造型企业就业的占19%,在物流企业就业的占13%,在货代企业就业的占4%,在其他服务业工作的占21%。高职院校在物流管理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方面还存在欠缺,培养出的学生很难符合我省对高层次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标准。

2研究意义

近年来,江西省现代物流业因“中部地区崛起战略”而有了一定发展,却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有的放矢立足区域经济进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责任感,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作用明显。第一,有利于实现专业教学与岗位技能的对接,满足本地区域经济的物流人才的需求。第二,有利于真正实现工学结合,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物流人才。第三,有利于江西省高职院校金牌教学名师与团队的开发与培育。

3基于物流职业岗位的课程开发与建设,依据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合作共同制订课程标准,开发核心课程

3.1构建“宽平台、重实践”的专业课程体系“宽平台”为专业核心知识和核心技能的职业技术课程平台;由于物流学学科的综合性,我们在课程设置中将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内容引进课程教育之中,使学生全面化的掌握物流基础知识。同时,以江西省情为出发点,研发既能够适应江西物流行业现状又能够提升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课程。“重实践”:按物流岗位认知、物流实训、物流岗位顶岗实习构建递进式物流专业教学体系。专业课程考虑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满足学生即时就业的需要,满足不同层次就业需求。

3.2制定课程标准校企共同开发物流管理专业以及相关专业群的课程设置,应该参照物流行业的相关工作任务,对物流相关课程的结构和内容进行系统性的分解。多与省内物流行业进行互动交流,与企业专家一起共同开发专业学习领域,进一步设计学习领域以及各学习情境,明确学习重点和学习难点,提高实践性教学比例,研究制定单元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考核方式。

3.3开发金牌核心课程专业课程必须以副教授以上职称的骨干教师为课程负责人,吸收区域内行业专家参与物流专业金牌课程建设,进一步整合校企合作优势资源,开发配套教材与课件,制作物流相关课程精品开放课程,满足学生和社会人士的学习需求。

3.4提升教学方法和手段物流专业应该结合江西区域经济发展实际,结合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研发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采用项目驱动等各种方式组织课程教学,贯穿于课程教学所有环节,实现课程设计、教材开发、教学组织一体化。提升现代化、信息化教学水平,组织教学团队开展微课制作,翻转课堂,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应组织设计和拍摄精品视频课程和在线开放课程,利用手机和网络进行课堂课后教学。

3.5建立系统化课程评价体系课程评价方式兼顾过程化、碎片化的原则,根据物流专业不同课程特点选择操作性强,评价全面的评价形式,如项目任务书模式、学习报告、以及获得与专业相关的各类资格证书抵扣学分等形式,考核内容应注重实际操作,职业化的特点,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有机结合,其中过程性考核比例应占多数。

4构建“项目引领、理实一体、以赛促学、技证融合”的四段式教学模式

4.1项目引领解构岗位业务,重构学习项目,根据物流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围绕工作岗位群所需的专业技术能力进行教学内容设计,确定这些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从而确认学习项目,以项目为导向引领教学。

4.2理实一体针对学生的学习大都在虚拟的环境中操作,不能切实感受现实中物流管理知识与技能的应用,造成学校的知识与工作中实际操作脱节的情况。可以以物流的项目工作任务为载体,以物流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为参照,开展任务导入式教学。实施理论、实践教学交融并进,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学生边看边学,边做边学,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4.3以赛促学将教育部、省教育厅及相关部门举办的物流职业技能竞赛内容融入本课程教学内容,提出“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思路,与国家教育部高度重视职业院校专业技能比赛的思路一致。技能比赛模拟创设了一个类似企业规范的平台,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传统的物流专业教学和实际应用之间有时会存在一条鸿沟,学生掌握的技能多是零散的和难以实际应用的。

4.4技证融合《江西省现代物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指出,我省物流人才的长期培养和短期培训相脱节,物流从业资格认证工作尚未规范。为了弥补不足,我们在教学中大力推行技证融合,使学生毕业时,具备一定的职业岗位能力,持证上岗,满足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技证融合,即推行专业课程和职业资格证书一体化,专业课程和我省物流行业就业岗位一体化,专业证书和就业岗位一体化,通过三个一体化,构建专业课程为就业岗位和职业资格证书服务的机制。并融入部分专业课程教学中,实现“双证融通”的目标和要求。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 本周热点 精品推荐
精选文章
基于你的浏览为你整理资料合集
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题目(5篇) 文件夹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