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数控专业教学现状及改革思路论文(五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浅析数控专业教学现状及改革思路论文篇一
纪琳
[摘 要] 数控技术是制造业实现自动化、柔性化、集成化生产的基础,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加工制造业。数控技术的发展,对制造业人才的知能结构提出了更新的要求。中职数控技术专业要适应市场需求,必须加快教学改革的步伐,切合实际地培养从事数控加工、模具制造和cad/cam技术的蓝领人才。本文从如何培养令用人单位满意的“应用型”数控技术人才方面,对中职数控专业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数控技术 应用型 教学改革
一、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国际产业分工正在“重新洗牌”,许多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看好中国市场,将部分制造业进一步向我国转移。目前,我国制造业发展迅速,洗衣机、空调器、集装箱等一百多种制造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有些沿海地区正在发展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中国制造”的产品越来越多地走向世界,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强势产品。
制造业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我国制造业要打造“中国制造”的品牌,要真正成为“世界加工制造中心”,必须要有先进的制造技术与一大批掌握先进制造技术的人才作为支撑。数控技术是集机械、电子、计算机和管理等学科于一体的新兴交叉学科,数控技术的发展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急需的现代化数控技术人才,职校义不容辞担当此重任。“中国制造”竞争力的提高呼唤中职教育数控技术专业要适应市场需求,不断对现行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进行改革,努力培养既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又有专业操作技能的复合型、应用型的数控技术人才,以满足制造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二、课程体系改革是专业教学改革的中心环节
课程体系改革首先是知识结构内容的改革。由于社会对中职教育的特殊要求和自身的特点,中职教育课程体系就应该按照“实用、适度、够用”的标尺来设置。由于中职教育要求培养的学生既要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如何设置课程,在有限的时间里培养出合格的人才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在课堂上所有内容都涉及,想让学生掌握更多有用的知识,其想法是好的,但是在时间受限的情况下,这个目标是很难实现的。因此我们在课程开发上,应该采用“精简、压缩、增加、综合”的方法,精简重复交叉的内容,压缩不必要的内容,增加与专业能力培养密切相关且应用广泛的课程,把培养某项综合能力所需的课程内容按照知识点和技能点加以筛选综合,形成新课程,这样对利用
[3]
有限的学时产生好的教学效果更为有效。
其次在教学内容上,用实际问题作为引导,即从实际入手,先学习有关技术的应用知识,然后再学习比较抽象的理论,并注重理论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对重要的专业理论都在明确的实践背景下加以介绍。在教学形式和方法上,尽量采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容量,尽可能在实验室或实训场所组织教学,实行理论教学与实验、实习、实训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方式,全面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
第三,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根据培养目标和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的要求,围绕“一专多能、一生多证”,建立以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实训三大模块为主线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做到三年不断线。一年级主要进行基本技能实训,使学生对所学基础理论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并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操作技能;二年级主要进行数控专业技能实训,使学生熟练掌握本专业要求的专业技能。例如安排几周实训时间,对数控专业的学生进行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的操作技能培训,利用其所学的数控编程与操作及数控加工工艺等知识,完成对一些典型的零件从编制加工程序到实际操作数控机床加工及工件检测的整个过程,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他们对所学专业的兴趣,还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深入了解,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并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及今后努力的方向;三年级主要进行综合技能实训,进入相应岗位顶岗实习,让学生参加劳动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并利用产学结合,让学生参与生产及就业环节,完成第一岗位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过渡,毕业后能尽快顺利地适应工作,缩短磨合期。
三、实训基地建设是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条件
中等职业学校实训基地条件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实验实训的效果,设施完备、先进的实训基地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形成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学校在购买数控机床建设实训基地时应考虑目前国内大部分企业所使用的数控系统“主流”产品。这主要是为了使学生能很快地适应工作。否则,从学校出来虽然经过实训并有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由于在学校培训时所使用的数控系统跟所在企业使用的数控系统不一样,到了企业还得花上一段时间来培训,那么这样的学生肯定是不受欢迎的。但是实训设备也不能只有某种“主流”系统,也应该考虑适当的配置一些其他的系统,尽量做到综合搭配。虽然开放式数控系统价格比较昂贵,但是有条件的学校还是应该考虑购买一些。因为开放式数控系统功能比较全面,而且是今后数控系统的一种发展趋势。另外在这些数控系统中,除了具有传统的rs232接口外,还应备有采用tcp/ip通讯协议的以太网接口,为数控机床联网提供基本条件。由于当今世界范围内制造业发展的总趋势是从数控机 2
床的单机加工向制造过程的集成,而实现制造业集成的前提首先是开放式数控系统的采用,假如一个学校培养的学生没有接触过开放式数控系统,对实现网络化制造没有认识,那么这样的学生也将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而被淘汰。此外,建议在进行实训基地建设时尽量采用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相结合的方式。由于数控设备一般都比较昂贵,假如单靠学校自筹经费、或靠国家立项拨款来解决经费的问题是非常被动的,所以学校可以采用与企业签订实训基地建设协议,将企业的生产基地直接作为学校的校外实训基地,这样不仅可以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而且需要这方面人才的企业也是乐于与校方合作的,因为通过这种校企联合培养方式培养的学生可以更快地了解企业用人要求,明确学习任务,确定学习目标,增强职业意识,有利日后更快地适应岗位工作。
四、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专业教学改革的有力保障
在信息社会和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进程中,要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新型劳动者,就需要有一支职业道德水平高、业务精通、专业技能过硬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的质量是中职教育质量非常关键的影响因素。仅仅掌握数控专业理论知识的高学历人才,或是仅有丰富的操作数控机床经验、不了解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欠缺理论知识的实训师傅,都不是符合中等职业教育特殊要求的人才。只有既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学生,才能保证中职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因此,一方面,作为教师本身应不断学习与创新,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另一方面,学校应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业生产第一线参与生产实践,或安排教师参加一些科研活动,全面提高专业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加强校企联合、校校联合,聘用大型企业的专家、高级技师定期到校授课,形成一支适应形势发展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五、校企合作办学,优势互补
走“产学合作教育”的道路,有效地打破了教育的自我封闭、脱离社会的局面,加强了对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加快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步伐。产学合作教育是学校与产业部门相互合作,展开双向服务,产业部门为学校提供现场教学和学生实习的基地,学校为产业部门优先培养学生,校企共同研究和攻克专业技术难关,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如我校数控技术专业与武汉重型机床集团有限公司、武汉先锋模具有限公司、深圳富士康鸿准精密模具有限公司、中铁桥梁机械厂等企业建立了良好合作伙伴关系。企业为学生的实训提供了基地,同时,毕业生毕业后又可以为企业服务,由于实践环节的针对性比较强,实习设备完善,从而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实践环境,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互补的效果显著提高,毕业后能很快与企业接轨,适应多变的工作 3
岗位。
总而言之,我国的中职技术教育仍在探索与改革中,而数控技术是制造业实现自动化、柔性化、集成化生产的基础,同时又是一种起步较晚且高速发展的先进技术,如何以更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造就这方面专门人才,是教育迫切需要探讨的问题。怎样使中职教育培养出来的数控技术人才能够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理论知识过硬,又拥有专业技能的“ 应用 型”人才还需要我们在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及办学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中职教育的办学方法,并不断完善。作为中职教师,我们应该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致力于中职教育的专业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受到用人单位欢迎的数控技术实用人才。
六、结束语
以上就是我对中等职业教育数控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一些探讨,由于自己知识水平有限,还应该向数控技术专业同领域的其他教育工作者学习,共同探讨,发现不足及时总结并改正,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把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事业推向一个新的制高点,培养出更多的复合型专业技术实用人才。[参考文献] [1] 吴岩,《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定位中的若干问题》[j],职业技术教育,2004(19)[2] 卢洪胜,《专业课教师的素质特征与教材建设》[j],中国 职业技术教育,2002(11)[3] 娄海滨,《中职数控加工专业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浙江省德清县职业中专。
投稿人:纪琳,地址:武汉市汉阳区汉阳区七里庙舒家湾70号武汉市第一技术学校设备科,邮编:430051,邮箱:shebeike206@,联系电话:***.
浅析数控专业教学现状及改革思路论文篇二
我国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及改革思路
我国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及改革思路。当前,对于国有资产能否管好,国有企业改革能否成功,国有经济生命力如何这个问题已经越来越成为政府、企业及广 大群众关注的焦点,也成为上至政府高官,下至平民百姓的热门话题。因为这上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成功与否,下连广大人民群众利益。本文就当前国有企业产生困难的原因及对策谈些看法。
一、国有企业发展及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众所周知,我国工业基础差,经济不发达,建国初期国有 经济只有少量的解放区军工企业和接管部分官僚垄断资本企业,这些企业规模小,资产量少。据不完全统计,1952年我国国有资产总额只有12986亿元。经 过建国后40多年来的经济建设,我国的国有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有经济得到高速的发展,国有资产越来越雄厚,到1995年底,我国国 有资产已经达到5.7万亿元,其中经营性资产4.5万亿元,非经营性资产1.2万亿元,统计表明,1949年以来,国有资产平均每年递增12.4%,其中 1980年以来平均每年递增14.5%,1990年至1995年平均每年递增17.9%。国有经济所创造的财富维持了国家机关的正常运转,壮大了国防力量,保证了国家的安全,促进了两个文明建设。可以说没有国有经济的物质基础,就没有社会主义政权的巩固。
但是国有经济的发展也同其他所有制经济一样,不是、也不可能是直线上升的,有时也带有明显的阶段性。这种阶段性既受国有经济政策、政治环境制约,也与国际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当然也有自然环境的影响。可以说,建国以后我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实行计划经济的管理手段,在当时我国工业化程度低,生产力水平不高,供应不足的情况下,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不但解决了占全世界1/5人口的吃饭和就业问题,而且为我国改革开放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但是随着科学的进步,技术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国内、国际经济、政治环境的变化,继续沿用计划经济的管理手段,继续实行原有的管理 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因此,出现了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滑坡,亏损面逐年增大的趋势,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独立核算的国有工业企业亏损1992年~1995年分别为22.7%、29.8%、32.7%、33.5%,1996年上半年则达到43.3%,并且1996年一季度出现了全国性的 整体亏损,国有资产的损失数额也逐年增大,据1994年全国开展清产核资的12.4万户国有企业的不完全统计,全部资产损失达2231.1亿元,全部资金挂帐22069亿元,损失与挂帐合计达4438亿元,占这些企业全部资产的10.7%。
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许多专家学者提出了不少看法,有的归结为管理体制落后,政企不分,政资不分;有的归结为企业目前存在三座大山:负债过高,冗员过多,社会包袱过重;有的认为主要是企业管理混 乱,管理水平低。上面这些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都是从不同角度提出的。我个人认为,其中最重要和最直接的原因是管理制度不顺,企业管理落后。虽然近10多 年来,我国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已经采取了许多措施,包括:放权让利,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实际两权分离,进而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什么药方都用过了,但成效并不十分突出,究其原因,最根本的就是以往这些改革,停留在企业层面的多,政府层面的少,浅表性的多,深层次的少。因此,必须抓住问题的本质,改革才能见成效。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在于建立起科学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营运体系
如上所述,当前国有企业改革成效不明显的主要原因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滞后,政企不分、政资不分仍困扰和阻碍着企业的发展。传统的体制下,国有资产所有者的职能被政府部门分割,造成了产权管理的多元化,政府各部门都可以所有者的身份向企业发号施令,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企业要 对多个政府部门负责,但却没有哪个部门真正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负责任。由于所有者的责任主体不明确,企业缺乏应有的监督的约束,尤其是那些直接归各级政 府管理的大企业集团,其产权归政府所有,但政府是由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行使管理职能的,由于政府没有授权由哪个部门进行监管,结果是政府哪个部门都可以管 企业,但谁都管不了,谁都不负责任。政府对企业的情况完全靠听汇报,对企业的内在情况不清楚,结果不出问题则可,一出问题就大得不得了,就要关闭乃至破产。
那么国有企业如何进行改革?这方面中央有了明确的规定,即对国有资产实行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企业自主经营的体制”。目前,理论界、学术界对于从建立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及其办事机构,到中间或中介性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再到生产经营企业三个层次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框架, 在认识上是统一的。近年来,各地也根据实际进行了大量的探索,目前全国已有上海、河北、内蒙古、吉林、安徽、浙江、青海、陕西、重庆、湖北、广西等11个 省、市、自治区及深圳经济特区先后建立了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尽管各地做法不尽相同,但新的管理体系基本上是按照三个层次的框架建立的。其大致情况是: 在省(直辖市)、自治区政府一级成立了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简称国资委),下设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简称国资办);在中间层建立资产经营公司;在下层是由 企业群组成。这三个层次,在上层通过国资委直接管理资产经营公司,而不是靠各部门分工把关,这样既能实现将政府各部门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与资产所有者职能 分开,又直接加强了对资产经营的监督和领导,形成了有效的制约机制;在中间层建立了国有出资人制度,为资本运营构建合格的载体,使企业对投资主体负责,投 资主体对出资人负责,出资人向政府负责,实现了国有资产监管职能与国有资产经营职能的分离;在下层由国有独资企业、国有控股、参股及合资企业群组成,这些 企业根据国家法律拥有法人财产权,具有企业法人资格,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并具体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任务,从而实现了国家终极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分离,理顺了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初步实现了政企分开。
实践证明,这三个层次管理体制的推行和不断完善,对于从深层次上改变政企不分,政资不分,多头管理的局面是可行的,也是成功的。具体可以从深圳和上海改革的成效得以说明。
深圳是全国最早建立三个层次国有资产管理、运营体系的城市。早在1987年7月该市就成立了市属企业国有资产投资管理公司,主要负责市属企业国有资产的产 权管理及运营,成立初期也行使国有资产管理的职能。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1992年9月深圳市又成立了市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一年后成立了市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作为市国资委的常设办事机构,专门行使国有资产的行政管理职能。经过几年的探索,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市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下设国资办)———市级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企业群”三个层次的国有资产管理经营新体制。三个层次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以后,该市采取了许多行之 有效的措施保证其顺利运行。包括按经营规模、效益水平对企业进行分类定级;按行业类别和效益实行企业利润分类上缴办法;实行企业无行政主管部门制度;向国 有控股企业和全资企业委派产权代表,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监管国有资产运营,率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强化企业管理,加强企业内部约束和政府对企业监管 等。到目前为止,已正式颁布《深圳经济特区股份有限公司条例》、《深圳经济特区有限公司条例》、《深圳经济特区股份合作公司条例》等几十个法规和规章,尤其是1995年该市《深圳经济特区国有资产管理条例》的出台,标志着国有资产管理法规、规章体系日趋完善,为现代企业制度规范运作打下了基础,取得显著的效果。截止1998年底,深圳市属国有企业的净资产为3477亿元,自1980年以来每年递增53%,1998年实现利润51亿元,实现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上海市1993年按照三个层次建立新的国有资产管理运营体系后,到1995年底,先后将33家主管局撤销转制为经营公司或控股公 司,并使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与政府机构改革、人员分流结合起来,把撤局、组建公司、改制和授权经营同步进行,将管资产、管人相一致原则与党管干部原则相统一,并享有对控股公司的监管权、考核权、奖惩权与收益权。上海市通过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实践,实现了较大范围国有企业存量资 产的调整和城市面貌的改观。一方面,以控股公司的产品为龙头,以产权为纽带,组建了一大批企业集团,实际专业化协作,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另一方面,通过退 城进郊、土地置换和盘活资产存量等措施,进行企业技术改造和资产重组,实现了优势企业的低成本扩张,城市的市政、公用设施和文化事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再是通过企业间相互持股和环形持股,一大批企业由工厂制改变成为股份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增强了凝聚力和约束力,培育和发展了行业优势。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组建后,对市区工厂进行调整和土地置换,新办第三产业1200多个,合资企业240个,改组有限责任公司14个,股份有限公司4个, 关停并转企业196家,撤销138家,原所属国有企业由320家减少到180家,妥善分流下岗的17万人,控股公司由原55万人减少到38万人,继招收 18名空中乘务员的空嫂旋风”之后,又相继推出了成千上万的呼嫂寻呼台”、“巴嫂(巴士)”、地嫂(地铁)”等服务行业,为上海减员增效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三、加强对企业的监督,坚持改革与加强管理相结合当前在认识上有个误区,似乎体制改革了,就一通百通,一顺百顺,企业效益自然会提高,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光讲改革,不讲管理,改革是无法成功的,改革的目标也无法实现。事实上,当前国有企业管理弱化,管理混乱,损失严重,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据国家有关部门抽样调查显示,80%以上的亏损企业是管理不善造成的。就我省而言,在前几年清产核资中暴露的 损失中,决策失误千万的损失比重较大,当中尤以对外投资最为突出。现在有的企业对外投资未经充分论证,盲目性较大,结果投资之时就是亏损之日。还有的盲目设点拉线,投资链条长,结果连自己有多少个子孙都搞不清楚。此外盲目借出款项,盲目对外担保,出现严重的风险。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外合资合作企业中,由于外商资金不到位,有的是合资、合作企业设立后,以合资、合作企业的名义借款(或担保)作为外商投入资金,结果一旦造成损失债务全由中方背起来,这种例子也是不少见的。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既有水平问题,也有管理问题,但是最重要的是应建立起激励和约束机制,使企业厂长(经理)感到有压力。现在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并没有与经营者的利益直接挂起钩来,经营好了没有得到实惠,经营差了也不负责任,出了问题只要自己没把钱装腰包仍然万事大吉,这个单位搞不好调到另外一个单位去照样可以当官,这样的一种机制打击了先进,保护了落后,也出现了一些投机钻营和短期行为。我认为,加强管理应该坚持内部和外部相结合的方针,内 部管理主要是提高管理水平,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内部人控制制度目前很难奏效,因为现在是厂长经理说了算,你要么坚持原则看饭碗,要么保饭碗说假话。因此,加强政府对企业管理尤其重要,但加强管理并不是捆住企业手脚,不能采取计划经济那一套行政办法,而应该用政策进行规范,用制度约束和监督考核的办法。最近几年深圳市对资产经营公司和市属企业的管理方面有许多独特的做法。首先,该市人大通过了《深圳经济特区国有企业法定人代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条件》,加强了企业法定代表人任期经济责任的监督,客观、公正地评价其经营业绩,保障了国有资产的安全与增值;其次是采取下派财务总监的办法,财务总监不但可以列席企业董事会议,了解企业运作的全过程,而且审核财务报表、监督资金运作情况,真正达到监督的目的。深圳市加强企业管理、监督,企业效益不断提高,即使遭受 金融**和自然灾害的冲击比较严重,1998仍然实现利润比1997上升。事实说明,只要坚持改革与管理相结合,企业不但可以走出困境,而且能够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
四、国有企业改革应坚持实事求是的方针
国有企业改革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情况非常复杂,当前要注意防止和克服以下几种倾向。
一 是不能盲目追求速度。当前有的地方为了赶速度,不顾客观实际,搞指令性计划,要求在一段时间内全部完成改制计划。应该说,改制有个计划是对的,但计划应该实事求是,要因地制宜,不能强求一致,要成熟一个转一个。否则即使转了,也是换汤不换药。
二 是改制应讲究实效。现在有的企业改制图形式,赶时髦,为组建企业集团搞拉郎配;改变主管厅(局)为公司,把牌子一换,结果机构没变,管理方法没变,职能也没改变;组建经营公司不但未能减少行政干预,而且增加了新的婆婆。这些不讲究实际的改革,不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反而劳民伤财。
三是改制 应采取多种形式。现在有一种误解,似乎一搞改制就只有搞贴身经营”,搞员工持股;一搞抓大放小就只有卖企业。于是出现了不顾企业和职工的反对,把本地好企 业全卖光,似乎卖得越彻底越好。有的企业借改制之机化公为私,最近朱总理就曾两次对安徽扬子集团改制中化公为私问题进行指示,提出这种改制”问题很多,父职子继,把国有企业变成家族企业,要严肃处理,吸取教训。
四是要正确认识国有经济。现在有的人把国有企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都归结到所有制 问题,有的甚至怀疑公有制的优越性,这是十分片面的。任何所有制都有优劣,关键是如何去扬长避短。就西方发达的资本主
义国家而言,他们许多现代大企业大多都是委托聘用的经理人员作为其代理人控制企业经营,他们本身也并没拥有企业产权,但他们对于不属于自己所有的他人财产,为什么能够兢兢业业,尽智竭力呢? 其奥妙在于有一个经理市场和企业家职业利益风险机制。企业家是一种资本化的商品,一旦经营失败,不但资本家要跳楼,企业家也要跳楼。西方这些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经验,是值得我们吸取的。
对于我国的国有企业而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随着国有资产新体制的建立和企业激励约束机制的形成,我国国有企业是可以也是能够办好的。
2006本经学员:
2006.12.5
学号:334孟令清
浅析数控专业教学现状及改革思路论文篇三
我国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及改革思路
当前,对于国有资产能否管好,国有企业改革能否成功,这个问题已经越来越成为政府、企业及广大群众关注的焦点,也成为上至政府高官,下至平民百姓的热门话题。因为这上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成功与否,下连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现就当前国有企业产生困难的原因及对策谈些看法。
一、国有企业发展及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国有经济所创造的财富维持了国家机关的正常运转,壮大了国防力量,保证了国家的安全,促进了两个文明建设。可以说没有国有经济的物质基础,就没有社会主义政权的巩固。但是国有经济的发展也同其他所有制经济一样,不是、也不可能是直线上升的,有时也带有明显的阶段性。这种阶段性既受国有经济政策、政治环境制约,也与国际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当然也有自然环境的影响。可以说,建国以后我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实行计划经济的管理手段,在当时我国工业化程度低,生产力水平不高,供应不足的情况下,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不但解决了占全世界1/5人口的吃饭和就业问题,而且为我国改革开放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但是随着科学的进步,技术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国内、国际经济、政治环境的变化,继续沿用计划经济的管理手段,继续实行原有的管理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我国
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因此,出现了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滑坡,亏损面逐年增大的趋势,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独立核算的国有工业企业亏损面1992年~1995年分别为22.7%、29.8%、32.7%、33.5%,1996年上半年则达到43.3%,并且1996年一季度出现了全国性的整体亏损,国有资产的损失数额也逐年增大,据1994年全国开展清产核资的12.4万户国有企业的不完全统计,全部资产损失达2231.1亿元,全部资金挂帐22069亿元,损失与挂帐合计达4438亿元,占这些企业全部资产的10.7%。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许多专家学者提出了不少看法,有的归结为管理体制落后,政企不分,政资不分;有的归结为企业目前存在三座大山:负债过高,冗员过多,社会包袱过重;有的认为主要是企业管理混乱,管理水平低。上面这些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都是从不同角度提出的。我个人认为,其中最重要和最直接的原因是管理制度不顺,企业管理落后。虽然近10多年来,我国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已经采取了许多措施,包括:放权让利,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实际两权分离,进而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什么药方都用过了,但成效并不十分突出,究其原因,最根本的就是以往这些改革,停留在企业层面的多,政府层面的少,浅表性的多,深层次的少。因此,必须抓住问题的本质,改革才能见成效。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在于建立起科学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营运体系
当前国有企业改革成效不明显的主要原因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滞后,政企不分、政资不分仍困扰和阻碍着企业的发展。
传统的体制下,国有资产所有者的职能被政府部门分割,造成了产权管理的多元化,政府各部门都可以所有者的身份向企业发号施令,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企业要对多个政府部门负责,但却没有哪个部门真正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负责任。由于所有者的责任主体不明确,企业缺乏应有的监督的约束,尤其是那些直接归各级政府管理的大企业集团,其产权归政府所有,但政府是由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行使管理职能的,由于政府没有授权由哪个部门进行监管,结果是政府哪个部门都可以管企业,但谁都管不了,谁都不负责任。政府对企业的情况完全靠听汇报,对企业的内在情况不清楚,结果不出问题则可,一出问题就大得不得了,就要关闭乃至破产。
那么国有企业如何进行改革?这方面中央有了明确的规定,即对国有资产实行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企业自主经营的体制”。目前,理论界、学术界对于从建立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及其办事机构,到中间或中介性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再到生产经营企业三个层次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框架,在认识上是统一的。近年来,各地也根据实际进行了大量的探索,目前全国已有11个省、市、自治区及经济特区先后建立了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尽管各地做法不尽相同,但新的管
理体系基本上是按照三个层次的框架建立的。其大致情况是:在省(直辖市)、自治区政府一级成立了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简称国资委),下设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简称国资办);在中间层建立资产经营公司;在下层是由企业群组成。这三个层次,在上层通过国资委直接管理资产经营公司,而不是靠各部门分工把关,这样既能实现将政府各部门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与资产所有者职能分开,又直接加强了对资产经营的监督和领导,形成了有效的制约机制;在中间层建立了国有出资人制度,为资本运营构建合格的载体,使企业对投资主体负责,投资主体对出资人负责,出资人向政府负责,实现了国有资产监管职能与国有资产经营职能的分离;在下层由国有独资企业、国有控股、参股及合资企业群组成,这些企业根据国家法律拥有法人财产权,具有企业法人资格,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并具体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任务,从而实现了国家终极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分离,理顺了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初步实现了政企分开。
三、加强对企业的监督,坚持改革与加强管理相结合 现在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并没有与经营者的利益直接挂起钩来,经营好了没有得到实惠,经营差了也不负责任,出了问题只要自己没把钱装腰包仍然万事大吉,这个单位搞不好调到另外一个单位去照样可以当官,这样的一种机制打击了先进,保护了落后,也出现了一些投机钻营和短期行为。我认
为,加强管理应该坚持内部和外部相结合的方针,内部管理主要是提高管理水平,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内部人控制制度目前很难奏效,因为现在是厂长经理说了算,你要么坚持原则看饭碗,要么保饭碗说假话。因此,加强政府对企业管理尤其重要,但加强管理并不是捆住企业手脚,不能采取计划经济那一套行政办法,而应该用政策进行规范,用制度约束和监督考核的办法。
四、国有企业改革应坚持实事求是的方针
国有企业改革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情况非常复杂,当前要注意防止和克服以下几种倾向。
一是不能盲目追求速度。当前有的地方为了赶速度,不顾客观实际,搞指令性计划,要求在一段时间内全部完成改制计划。应该说,改制有个计划是对的,但计划应该实事求是,要因地制宜,不能强求一致,要成熟一个转一个。否则即使转了,也是换汤不换药。
二是改制应讲究实效。现在有的企业改制图形式,赶时髦,为组建企业集团搞拉郎配;改变主管厅(局)为公司,把牌子一换,结果机构没变,管理方法没变,职能也没改变;组建经营公司不但未能减少行政干预,而且增加了新的婆婆。这些不讲究实际的改革,不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反而劳民伤财。
三是改制应采取多种形式。现在有一种误解,似乎一搞改制就只有搞贴身经营”,搞员工持股;一搞抓大放小就只有卖
企业。于是出现了不顾企业和职工的反对,把本地好企业全卖光,似乎卖得越彻底越好。有的企业借改制之机化公为私,最近朱总理就曾两次对安徽扬子集团改制中化公为私问题进行指示,提出这种改制”问题很多,父职子继,把国有企业变成家族企业,要严肃处理,吸取教训。
四是要正确认识国有经济。现在有的人把国有企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都归结到所有制问题,有的甚至怀疑公有制的优越性,这是十分片面的。任何所有制都有优劣,关键是如何去扬长避短。就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言,他们许多现代大企业大多都是委托聘用的经理人员作为其代理人控制企业经营,他们本身也并没拥有企业产权,但他们对于不属于自己所有的他人财产,为什么能够兢兢业业,尽智竭力呢?其奥妙在于有一个经理市场和企业家职业利益风险机制。企业家是一种资本化的商品,一旦经营失败,不但资本家要跳楼,企业家也要跳楼。西方这些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经验,是值得我们吸取的。对于我国的国有企业而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随着国有资产新体制的建立和企业激励约束机制的形成,我国国有企业是可以也是能够办好的。
浅析数控专业教学现状及改革思路论文篇四
新形势下我国农业推广现状及改革思路
摘要 阐述了我国农业推广工作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提出了农业推广的改革创新思路。
关键词 农业推广;特点;现状;问题;改革思路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7-0317-02
abstract this article elaborated features and issues during promotion of agriculture,and offered reform and innowation idea on how to promote agriculture according to ou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words agriculture promotion;features;status;issues;reform ideas
目前,我国正从农业大国向农业经济强国迈进,农业科技的推广工作对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正确分析研究我国农业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对应措施,才是有效提高农业推广的实效[1-2]。农业推广的涵义
农业推广的涵义是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而演变的。可以分为狭义的农业推广和广义的农业推广2种类型。
狭义的农业推广是指通过改良生产技术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其主要形式表现在农业技术指导方面。而广义的农业推广是一项旨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农村教育与咨询服务工作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及咨询服务等,使教育推广对象获得必要的知识,提高技能,改变观念与态度,能够有效地利用这些知识和技能,并获得各种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村产业、繁荣农村社会的目标。农业推广工作对推动农村发展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3]。我国农业推广的基本类型与特点
现实的农业推广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农业技术推广要运用一定的方式,采用适当的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推广效果。在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逐步开展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工作。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农业推广工作一直在不断地提高和完善,目前我国的农业推广根据信息传播的方式不同,大致分为以下3种。
2.1 大众传播法
其具有权威性、时效性,主要是通过文字纸质印刷品媒介和视听媒介传播,近几年,随着网络的发展,其高速度、大容量、时效性、互动性等优势突显出来并迅速成为传播的主力。通过以上途径,可以及时向农民宣传最新的农业政策法规,发布农产品市场行情、天气预报、病虫害预报等信息,以便他们采取应对措施,并向他们介绍新技术,推广新产品,最终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2.2 集体指导法
其具有推广效率高、方便双方沟通互动及能够及时有效地反馈信息、解决问题的特点。集体指导的形式有很多种,如小组讨论、示范、培训等,通过这些方式可以面对面地互相交流和学习,并通过对新品种、新技术优越性的现场展示和介绍,吸引和鼓励农民对农业创新技术的接纳和采用。
2.3 个别指导法
其具有针对性强、沟通双向性的特点,可以通过与农民面对面的交流,真实地了解他们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但信息的发送量有限,而且成本高、工作效率比较低。它的主要形式有农户访问、邮件和电话咨询等。我国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主要方式
农业科技推广方式是指农业推广机构与人员同推广对象进行沟通,将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从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具体做法,目前根据我国推广农业推广实践来看,以下几种方式比较常见。
3.1 项目推广
项目推广就是项目计划型的农业推广方式,是相关机构有计划、有组织地以项目的形式推广农业科技成果。在农业推广实行传递服务模式的情况下,政府根据各级农业及国民经济等各方面的情况,给以支持,将科技成果推广到农业技术生产中去,来实现政府的农业计划目标。它是我国目前农业推广的重要形式,其运行特征表现为无偿性。
3.2 综合服务
综合服务是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围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开展技术、信息和物资配套的综合服务,采取技术、信息和经营服务相结合的推广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既解决了过去推广与物资供应脱节的状况,又为农业推广取得一定效果提供了物资保证。
3.3 技术承包
技术承包是推广单位、人员与相关单位或农民在双方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签订的承包合同,进行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目前,我国应用较多的方式主要有联产提成技术承包、定产定酬技术承包、联效联质技术承包、专项技术劳务承包、集团承包等。
3.4 技术转让
技术转让就是指农民具有自行开发、应用新技术的素质和购买新技术的意愿,在推广人员的中介和协助下,向技术发明人购买新技术。
3.5 技术开发
技术开发是指运用科研所获得的知识,得到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并且将这些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去,或对现有产品、工艺及技术等进行改进所开展的一系列活动。
3.6 企业加农户
企业加农户是指相关企业直接与农户建立联系,为其提供公司的新产品、新农药等,并派农技人员进行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
3.7 民间组织加农户
民间组织加农户是农民根据需要自发联合起来,成立合作协会等,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等。现阶段我国农业推广存在的问题
随着党中央的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国农业推广工作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比起国外农业推广方面,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管理体制不健全
机构设置的原因导致农业推广部门受行政干预的影响较大,系统内的管理弱化,只能在业务上进行指导,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管理权,发挥的效果也有限。
4.2 农业推广队伍存在各种问题
一是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专业和知识结构单一,人才结构比例失调,缺乏综合性推广人员,无法适应目前农村、农业的发展需要。二是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出现断层,存在年龄老化的情况。三是由于基层农业推广人员工作任务繁重,因此也影响了农业推广的效果。四是农业推广人员缺少培训机会,通常每年只有1次,而且存在培训较为随意,缺乏规范性。
4.3 资源配置不合理,资金短缺
乡站缺乏基本设施,不能满足农户自主经营后的多样化要求;“三定”工资、福利不能落实导致推广人员难以安心本职工作等等原因使得推广的效果不明显。新时期我国农业推广工作的途径
5.1 改革和完善政府主导的公共农业推广体系
为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国家主席习近平近日也在中央会议上指出:要加大农业投入力度,优先保证农业支出,要提高农业补贴的精准性和指向性,强化国家对农业推广工作的支持力度,要不断完善经费保障机制,为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建立、农业技术创新等农业推广活动的正常运行提供物质保障[4]。
5.2 实行推广队伍多元化
要想加快农业发展,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就必须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可以调动企业、高校、研发机构和科技工作者参与农业推广的积极性,实现多方合作的农业技术创新模式,尤其是农业高新技术领域创新的主导模式[5]。
5.3 加强农业推广人员知识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队伍的素质
在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农业推广人员的人才结构和知识结构要不断更新,才能适应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创新型、实用性技术的要求,因此对农业推广人员的知识和技能培训要不断加强,全面提高农业推广人员素质,从而培养造就新型农民队伍,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基础和保障[6]。结语
总之,对于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而言,农业具作用和价值是显而易见的。近些年,我国农业科技水平显著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在新形势下,我国农业的发展既面临着机遇,也要面对各种挑战,挑战主要是来自知识经济与技术创新的发展以及国家整体的改革发展要求。因此,必须依靠科技支撑和创新驱动,不断更新农业推广理念,改进农业推广体制,加强农业推广的教育,才能适应当今农业现代化的需求,从而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与“四化”同步。参考文献
[1] 赵振华.浅谈农业推广对农村发展的推动作用[j].中国农业信息,2013(19):233.[2] 关松涛.试论农业推广工作的必要性与策略分析[j].现代园艺,2012(8):188
[3] 谢玲英.地方农林高校面向区域“三农”科技服务平台研建[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3.[4] 高启杰.对如何认识和学习农业推广学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8(7):49-51.[5] 张世忠.浅谈中原新型农业现代化推广及发展趋势[j].河南农业,2014(7):51-52.[6] 高启杰.农业推广的发展趋势与推广学的理论体系[j].古今农业,2014(12):19-25.
浅析数控专业教学现状及改革思路论文篇五
浅析数控专业教学现状及改革思路
惠亚虎
【摘 要】:面对当前职场对数控技能人才需求的现状,职业学校无论从培养人才的角度还是从市场经济的角度,都没有理由不去培养数控技能人才,大量职业学校开设数控专业也是大势所趋的事情。数控专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存在于各个职业学校,各校对数控专业的教学基本处于一个起始的阶段。当前中职生毕业后专业水平单
一、技能水平欠缺、知识水平较低以及团队意识、敬业精神、吃苦耐劳精神缺失等表现比较突出,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这给数控专业教学提出了新课题。本文对数控专业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数控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关键词】:数控专业;教学大纲;师资队伍;实训基地
在科技发展的时代,数控加工技术正在被广泛的应用,数控人才已成为社会急需的人才。如何尽快地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数控加工编程人才和操作人才成为数控教学工作者所必须研究的问题。
一、数控专业教学现状
1.数控专业师资队伍不足,专业素质不高。
随着近几年数控技术的不断推广应用,企业对数控技术工人的需求量也大大增加。同时也增加了数控专业培训教师的数量,技校数控加工专业的建设刚刚起步,师资队伍刚刚组建,有许多技校甚至将原来从事机械类(如车工、钳工等)教学的教师转岗为数控教师,再加之学校对教师的培训力度不够,教师的专业教学经验和技术能力明显不足。因此,目前技校特别缺乏熟悉企业生产实际,并能够承担数控教学工作的“双师型”专业教师。有的技校从社会上引进了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一定理论水平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确实提高了数控教学水平,对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大有好处。但是,由于现有体制和政策规定上的限制,这些从社会上引进的教师在职称、工资、福利等方面得不到公正待遇,这些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得不到发挥。
2课程设置近几年虽有所改进,但教学内容仍比较陈旧。
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技能与企业的要求尚存在差距。例如,数控加工刀具和工艺的教学还较薄弱。由于部分学校因实训条件有限,仍以理论讲授为主,企业急1 需的数控机床编程、操作、维护方面的培训效果相对较弱。在实践技能培训方面,很多学校把实训重点放在数控机床简单操作上,而对数控加工工艺(如工艺路线选择、刀具选择、切削用量设置等)、模具设计、与数控自动编程、数控机床机电设计、数控机床的维护、维修等专业技术能力训练不够。现有数控技术教育专业教材,形态单一,内容陈旧,实践性差。适合数控系统原理、数控机床机电控制技术、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护维修和数控人才实训等课程的教材非常有限,严重脱离生产实际。当前,在教学上课程设置不是很合理,教学内容比较陈旧,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技能与企业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在实践技能训练方面,学校把实训重点放在数控机床简单操作上,而对数控加工工艺(如工艺路线选择、刀具选择、切削用量设置等)、数控机床的维护、维修等专业技术能力训练不够。目前,大量数控设备需要维修保养,国内数控机床保有量达100万台,居世界首位,大约20%设备已经过了保修期限,需要维修。因此,当前数控机床维修人才非常缺。
3.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方法单一
许多教师对技校应培养什么样的学生,目标还不够明确,还停留在围绕书本转,为完成书本教学任务而完成任务,对学生能力培养缺乏考虑,单纯地进行零件加工操作。忽略了工艺路线选择、刀具选择、切削用量设置、数控机床的维护、维修等专业技术能力训练。学生安全、机床安全、文明生产是实训课的前提,所以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必须要反复强调,来提醒学生加以重视。尤其是刚开始的几次实训课,教学任务十分繁重,学生频繁地发生如对刀、编程、输入等常见的操作错误,甚至撞车等安全事故。
4、实训设备差,数量严重不足,且不配套
近年来,受数控人才需求增长的拉动,各技校均建有不同规模的数控实训基地,有规模大设备种类多的实训中心,也有设备种类和数量相对较少的实验室。尽管实训基地的模式多种多样,但基本上包括以下数控设备: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电火花成型机床、电火花线切割机床等加工设备,以及数控机床典型部件装拆、数控系统调试和维护维修综合实验台。值得注意的是,为了与企业尽可能保持一致,以达到实训效果,各校在实训硬件选择上逐步趋向工业用数控机床、加工中心,而且实训基地往往以加工设备配备进口数控系统为主,由于每台数控设备非常昂贵,学校购置的设备数量有限,每个学生的独立动手操作机会很少,实训效果并不好。这种安排,不能适应普及性的教学实验,只能给学生2 作“演示实验”。数控技术是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技术,没有通过实践体验很难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学校期望这些工业数控机床能承接对外加工,达到创收和良性循环的目的,但由于工具的投入和培训与生产之间的矛盾等,目前还没哪所学校能较好地承接对外加工。
5.数控专业维修人才严重不足
数控编程技术人员相对饱和(高端欠缺,中低端相对饱和),特别是近几年来,我们国家数控行业发展迅速,年均17%的速度增长,对数控机床维修工潜在的需求量相当巨大,全国高级数控装调维修人员缺口约3万多人,特别是在广州、上海和北京经济发达地区。数控设备企业和生产企业均缺乏数控机床装配、调试、维修方面的技术工人。数控技术在近几年的广泛应用,引起了数控人才的大量需求,同时造成数控专业师资、特别是同时具备相当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数控专业师资严重不足。现担任数控专业课的教师大多是机械方面相关专业经过短期培训转行过来的。一方面他们缺乏系统的数控专业理论知识,另一方面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尤其缺乏熟悉企业生产实际,并能够承担数控教学工作的“双师型”专业教师,严重制约了数控技术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
二、数控专业教学改革思路
1.根据社会现实制定内容丰富且有实用价值的数控教学大纲(1)建立能够适应企业和市场的课程和教材体系
在理论教学中坚持以“必须、够用”为度,优化和整合现有课程。实行模块化教学,突出与操作技能相关的必备专业知识。将现行的《机械制图》、《机械基础》、《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机械制造工艺学》及有关实训教学项目等课程,整合成《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一门课程,并配套设置钳工技术训练、零件测绘训练、车铣技术训练等相关实践性教学环节;将“数控加工工艺”中的数控刀具、数控夹具等内容并入实训操作中,不再安排理论课时,提高了实际效果。
针对现有的教材老化,学校应善于“借脑”,积极利用企业专家丰富的资源,聘请当地行业专家和企业专家共同参与数控教材开发。结合与当地企业的实际情况开发校本教材,建立具有明显特色的课程和教材体系。编写一些与市场需求相符合的实用的数控校本教材,使教学符合企业生产实际,培养的学生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针对我校数控系统的特点,结合相关的数控加工工艺,较好地解决了教材与现有数控系统不配套的矛盾,我们着手编写《数控车(铣)工实训教程》。(2)改革教学与训练方法,优化教学过程
真正改变教师主体为学生主体,积极引进“行为导向”模式,采用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开展实训,努力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经历“确定任务→制定工作计划→实施计划→质量控制和检测→评估反馈”整个工作过程,增强学生适应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实验实训为中心”的模式,开展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
(3)借数控高仿真软件,助数控实训教学
提高综合职业技能,重点掌握数控机床操作、编程与维护方面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数控机床概述》、《数控车削、铣削加工编程常识》和数控车削、铣削编程技术训练等。首先在教学时间安排上,确保有40%左右课时用于专业实训,增强学生动手机会。在实训设备上,继续加大投入添置生产型设备,增加学生上机操作时间。在实训内容上,改进原来比较单一的实训内容,而是让学生在掌握普通车、铣、刨、磨和钳加工的基础上,再学习数控编程与操作,从而使学生基础更加扎实,技术更加全面。
2.加强数控教学的师资力量,海纳数控方面的优秀人才
目前学校数控专业师资队伍具有一定的实力,为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建立一支真正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还必须加强多元化师资培训,为专业教师成长搭建平台。
(1)积极开展校本教研,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采用以老带新的师徒结对形式,强化“传”、“帮”、“带”的作用,充分利用校内人才资源,发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作用,举行多种形式的学术、教育教学研究讲座或讨论活动,邀请教育专家或行业专家来做顾问或来讲学,引导教师一起参加各种课题研究等等,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一个从教学新手到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专家的教师专业发展通道。
(2)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培训,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积极创造条件,鼓励专业教师到高校进修和高技能培训,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比如派专业教师参加国家级和省级高技能培训,派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等,使专业教师不断掌握新知识和新技术,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教师“双师型”比例。
(3)改革人才选拔体制,优化教师队伍
广泛吸引和鼓励企业技术人员和具备相当实践能力的及有特殊技能的人员4 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扩大兼职教师队伍。聘请当地行业专家、技术能手参与教学过程,特别是实训指导,积极引进优秀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实训指导,抓好新教师的补充工作,并引入竞争机制。
(4)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
充分利用校内实训设备进行校内技能培训,每个学期由教师自主选择至少一项技能训练任务和训练目标,期末进行目标考核。举办技能比赛、技能月等各种活动,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省、市的各种技能比赛或比武。要求教师下企业挂职实习,每学年实习2个月以上,并能完成比较详尽的实习报告。
3.加大数控设施基地的数量,加强数控实训基地建设(1)重视传统金工实习场地的建设
传统的金属加工理论与实践技能,仍是学习先进制造技术的基础。现代制造技术是在传统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自动化的数控机床离不开传统的车、铣、刨、磨加工技术。一个数控加工人员,如果不懂得刀具角度、切削用量和制造工艺,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数控人员。所以,在建立现代制造技术实训基地时,也同时应重视传统金属加工技术训练场地的建设。
(2)建设好数控实训基地
在数控实训中心建设中,用有限的资金合理配置数控技术实验实训设备,包括数控模拟培训软件,这样才能使更多的学生有更多的接受数控加工技能基本训练的机会。建议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中以小型数控机床为主,适当选用高档机床。不论选择小型数控机床和高档数控机床,数控系统的选择非常重要,要求数控系统应功能齐全。根据学校实力,建立一定规模的数控技术实训基地,应包括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电火花线切割机床等加工设备,数控模拟软件,少量数控机床典型部件装拆、数控系统调试和维护维修综合实验台。可进行数控机床操作实训,数控原理、数控机床电气控制、电机调速与控制、机床精度检测与调试技术、数控设备故障诊断等基础实验。
(3)加强锻炼学生的实操能力
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例如,在讲数控机床的时候,因为刚刚开始接触,仅凭书本上的文字和几幅图片,学生是无法从感性上去认识数控机床的,这个时候,我们不妨把学生带入实习车间,对照着数控机床来讲,讲完之后再请同学思考数控机床与普通机床的区别。坐标系是数控机床自动加工的灵魂,因为它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同学们刚开始的时候总不清楚,也分不清机床坐标系与工件坐标系之间5 的区别,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仿真软件或者是实习车间进行演示讲解。在理论课上主讲编程指令,从指令格式、走刀路线及指令应用入手讲。实习实践主要是两大块:仿真操作和实际加工。一个指令在课堂上讲完之后,要让学生利用仿真软件进行应用该指令,在仿真操作中理解和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在仿真操作正确,仿真加工成功的情况下,才可以安排学生去实习车间进行实际操作加工。这主要是出于安全的考虑,在学生对机床操作还不熟练,编程能力还不是很强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安全事故。所以实习教学的开展,都是先进行仿真操作加工,然后去车间进行实际机床操作加工。
三、数控专业教学适应产业发展的策略
从产业发展的趋势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数控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而职业学校的数控专业教学现状却是教材不变,内容晦涩难懂,教学上重理论轻实践,一个数控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期间只有很少的一点时间用在数控设备的操作上。这样的教学能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很显然,学校现有的数控专业教学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和产业发展的需要。那么如何才能促使学校的数控专业教学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呢?笔者以为应该有一种战略高度来看待这个问题,职业学校及专业教师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策略。
1、课堂教学上
职业技术教育是一个特定阶段的终身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他要为学生提供职业技术培训,使他们具备一定的职业技术技能,顺利进入某一职业就业,有着职前教育、就业培训和在职培训紧密结合的一个统一和连续的过程;而且在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必须使所有学生都有探索职业、了解职业和具有一定的职业意识的素质和技能。就数控专业而言,在学习专业知识技能以前必须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数控?当前数控发展到了什么阶段?数控技术的发展趋势?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让学生在学习前对本专业有一定的认识;学习时勤奋、努力,善于思考;技能训练时肯吃苦,会动脑,才能真正掌握数控专业技术技能。
教学中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学习素质。创设新型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我们常说,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点拔,妙在开窍。创设新型的教学情境能营造一种教学氛围。如在数控加工教学中,让每个学生雕刻出自己的名字,教师可以先在教学软件中进行演示操作,看看哪位学生能最先独立完6 成这样的操作,让学生自己来动手。这能改变传统教学的那种老师一人讲,学生众人被动听的单调信息传递方式,寓教于乐,学生学起来感到“易”、“趣”、“活”。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营造独立自主的学习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灌输者。在教学过程中应利用各种现代化的媒体,为学习者提供生动、活泼、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具有交互功能的学习资源。利用学校现有的语音室、电教室和几个计算机房,大力发展课件的投入。如:数控技术中的用flash制作的圆弧插补、光栅感应器、步进电机的工作原理的课件,形象而生动演示了数控元件的微观的、抽象的工作原理,加深了学生的认识和记忆。应用大型的数控软件可以在计算机上模拟数控机床加工的全过程,学生可以大胆的设计加工工艺,任意选择加工方法,计算机都可以真实的反应出加工的实际路线和过程,让学生自己去看会出现何种问题,该如何解决,从中学习正确的方法。这比简单的传授书本知识、前人的经验要令他们更信服得多,记忆深刻得多。
2、技能训练上
在数控专业技能训练上,由于受学校条件的限制,我们的学生很少有设备可操作,甚至有的学校数控专业的学生到毕业时都没有看见过什么是数控机床。这样的情况必须得到改变,要让学生有机床可练,多花时间训练,在训练中提高。这样的矛盾怎样才能得到解决?有条件的学校要进行课程设置改革,加大学生技能训练的力度。没有条件的学校则可以用其他策略求发展。
德国是制造业高度发达的国家,他在职业教育中实施的“双元制”可以为我们所借鉴。德国职业学校的学生每星期在学校和企业分别为两天和三天,在学校主要是学习理论知识,在企业进行技能训练。只有通过了学校和企业的双重考核才能拿到毕业证书,走上工作岗位。德国的学校也不一定拥有各种数控设备的。所以我们学校应努力和企业进行沟通,可以借助企业的力量帮我们完成数控专业学生技能训练。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操作、训练、摸索,才能真正掌握数控技能。
总之,数控技术的应用领域在不断推广,学校的教育就要随时代发展的需求培养与之相适应的合格人才。我们相信,在新形势下数控专业教学可以有更多的策略培养出能适应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的技能型、专业化的队伍。
[参考文献] [1]董大奎.内涵建设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j].高等职业教育,2010(1).[2]顾京.高职专业的建设与改革[j].高等职业教育,2010(2).[3] 广东省职业技术教研室编,《数控机床装调维修专业建设暨师资培训教材》,广州:2008.6。
[4]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数控机床使用状况及发展趋势》,广州:2008(6)。[5]《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开发指导手册》上海市教委2006年. [6]徐国庆.浙江省第二期中职学校专业负责人高级研修班的讲座“项目课程的理论和开发研究”上课课件,2007年. [7]叶向群.浙江省第二期中职学校专业负责人高级研修班的讲座“中等职业教育罗干问题的思考”上课课件,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