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与策略(五篇)
文件格式:DOCX
时间:2023-03-01 00:00:00    小编:讲爆真相

2025年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与策略(五篇)

小编:讲爆真相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与策略篇一

作者:翟新民 来源:摘自:《天津教研网》

【摘要】最佳的课堂教学设计,必须经过四种思维活动:体验专家的思维活动,体验学生的思维活动,激活自身的思维活动和整合课程的思维活动。无论是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构思教学程序、选择教学方法,还是创设问题情境,都要充分展开这四种思维活动。具体可通过指向策略、组合策略、有序策略、优选策略和推进策略来落实。

最佳的课堂教学设计,必须经过四种思维活动:一是体验专家的思维活动,即认真学习和研究课标、教材和教参;二是体验学生的思维活动,即贴近学生实际,找准教学起点;三是激活自身的思维活动,即思考自己如何组织和引导学生学习;四是整合课程的思维活动,即把专家、学生、自我的思维活动进行整合,创设具体的实践情境。在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无论是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构思教学程序,还是选择教学方法、创设问题情境,都要充分展开这四种思维活动,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以下五种设计策略来实现。

一、指向策略----确定具体可行、三维整合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评价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保障教学过程中师生活动具有明确的共同指向必不可少的设计。教师在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时,既不能单纯地考虑认知性目标,也不能将发展性目标制定得面面俱到;既不能将三维目标简单叠加,也不能将整体目标机械分割,而要在分析教学内容、学生状态和学生可能发展的基础上有机地统整三维目标。

例如,“硫酸”一节教学目标,若是简单确定为“掌握浓硫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硫酸的用途”,那只注重了知识技能目标,缺少对学生认识过程与方法的培养、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思考。另外“掌握„„性质”中的“掌握”,不能直接观察和测量,一般情况下必须描述学生具有这种能力行为表现的例子,才能使“掌握”变成可以观察和测量的目标。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将教学目标设计为:(1)能用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分析浓h2s04的氧化性,能举出三个表现出硫酸强氧化性的实例,并熟练写出化学方程式。(2)通过设计实验、动手实验、观察实验等,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体验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3)初步理解“现象与本质”、“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上述目标指向,从知识体系上看打破了“就性质学性质”的单一被动模式,充分发挥了理论、实验在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从目标维度上看,已将原来的单一目标变为了多元目标。但目标(3)“树立„„世界观”是化学学科课程目标,不是课堂教学目标,它需要长期的教育影响,是一个不断提高和内化的过程,通过一节课乃至几节课的教学,学生无法也不可能达到上述要求。这类教学目标的设计通常只规定学生应参加的活动或体验的内容,不规定应从活动中获得什么结果。目标(3)应调整为“接受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这样就处理好了基础与发展的关系。

二、组合策略----安排立足课标、合理精确的教学内容

教材内容是安排教学内容的基本线索,也是提供教学内容的重要资源,但由于教材内容是一个个静止的“知识端点”,与学生接受、生成新知的动态过程不可能完全吻合。因此,教师对教材不能简单地执行与传递,而要充分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研究教材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明确所学内容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挖掘知识的多重价值,根据教学目标、学生需求和自己的教学风格,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筛选、调整和重组,安排出立足课标、合理精确、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内容。

例如,“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是必修模块的重要内容,教材按照氧化铁、氢氧化亚铁和氢氧化铁、铁离子氧化性和铁离子检验的思路组织材料,教学时间只有1课时。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解决的办法只有将教材内容重新组合,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围绕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与还原性,通过实验设计教学活动,这样既学习了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也巩固和深化了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更获得了研究物质性质的新思路(过程与方法),实现了单一教学内容的多种教育功能。这种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的行为,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随意地改变教材的编排意图,而是需要更深人地研究教材所包含的知识、方法和情感价值,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安排教学内容,还须思考如何选择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或关心的题材,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联系生活学化学。如在“铝的性质”教学设计中,在起始阶段展示图片:铁在空气中生锈腐蚀(铁门窗锈迹斑斑,锈蚀严重,表皮脱落,裸露出来的内层铁也被腐蚀了),铝合金门窗表面平整光滑,无生锈腐蚀现象。提出问题:铝是较活泼金属,活动性强于铁,为什么铁在空气中被腐蚀而铝却没有被腐蚀呢?铝难道不能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由此引发学生的兴趣并展开讨论,让学生在知识的引入、问题的形成与解决中逐步建构新知,感悟化学知识的价值。

三、有序策略----构思清晰流畅、逻辑适用的教学程序

构思教学程序,既要有序地组织教学内容,关注教学内容的背景化和呈现上的情景化,重视知识的形成、发展与应用过程,又要遵循学生认识和心理发展规律,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等,从而使教学过程不仅能展示知识体系固的逻辑结构、学生认识体系的心理结构,而且能显示教学的有序性和互动的有效性。

例如,“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概念多,且抽象难懂,如何上好这节课,需要精心构思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引起认知冲突。我刚才喝了160ml水,请猜一猜,我喝了多少个水分子?你们知道一个水分子的质量是多少吗?

2.巧妙过渡,指引认知目标。通过“物质的量”的学习,这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我们怎样才能知道一定质量的某物质中含有多少个组成它的微粒呢?

3.联系类比,同化新的知识。si制有7个基本物理量,我们熟悉的有时间、长度和质量„„它们的基本单位分别是秒、米和千克„„“物质的量”是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其单位是摩尔。

4.以旧引新,架设认知桥梁。物理量的单位都是有基准的,si制规定长度的单位是米。同样,si制规定“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是摩尔,1摩尔物质中所包含的粒子数与0.012kg12c的原子数相等。

5.启发提问,激发探究兴趣。那么,o.012kg12c中有多少个原子呢?

最后通过具体应用,帮助学生拓展延伸对“摩尔”的认识,深化理解“物质的量”的意义,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培养应用意识,发展和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进而全面、系统地建构起新知的模型。当然“有序”并非指单一化的教学流程和线性化的教学路径,它强调的是在设计时要有序地抓住教学过程各因素间的内在联系,构建一个个相对完整的课堂教学过程展开的逻辑环,有力保障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有效互动和动态生成,促进新知的形成与建构。

四、优选策略----选择灵活多样、综合适当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强调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因此,选择有利于改变单

一、枯燥、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去思考、去质疑、去辨析、去释疑的教学方法,成为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实践的重要方面。要想充分发挥每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效能,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必须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

例如,对概念、理论的学习,为了让学生掌握其本质属性,明确其内涵和外延,应特别重视其产生、发展的背景和过程,尽可能通过生动具体的化学实验或事实,提供充分的材料让学生观察、思考,让学生建立表象,引导概括出相应的概念和理论,要突出概念或理论的关键特征,重视其具体运用,在教法选用上主要是讨论法、实验法和讲解法等。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要突出实验教学,加强对典型反应和现象的感知,注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使学生逐步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要培养学生观察、设计实验的能力,同时不断渗透结构决定性质等学科思想,在教法选用上主要是讨论法、实验探究法等。如揭示铁生锈的原因,首先创设情境,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经验提出铁生锈的可能原因,然后引导学生围绕可能的原因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并观察现象,最后讨论得出结论。这样学生不仅扎实地掌握了这一知识,而且提高了多方面的能力。但现在的教学要特别注意处理好探究学习与有意义接受学习之间的关系,新课程强调“探究学习”的重要性是想找回“探究学习”在课程中应有的位置,克服长期过于强调单一的接受式学习所带来的不足,并非贬低“接受学习”的价值。要不要采用探究学习方式,关键看你所创设的问题情境有没有探究价值,凡事要有个度,不能厚此薄彼,要扬长避短,要善于把探究学习与其他学习方式有机结合起来。

五、推进策略----创设开放互动、促进思维的问题情境

新课程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实验、观察、阅读教材等途径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将新知识置于问题情境当中,通过有针对性的问题讨论,推进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通过问题促进学生多种形式的交流互动,让学生在发表自己的探究成果和方法、倾听他人探究经验的过程中进行客观的比较和鉴别,从不同的角度改进自己的经验和认识,克服原先独立探索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最终

完成对所学知识意义的完整建构。教学过程能否有效推进,师生、生生能否有效互动,都取决于这两方面问题设计的质量。

例如,在“盐类水解”教学设计中,让学生自主实验发现问题(盐溶液不一定显中性)与原认知产生冲突。为了引导学生分析盐类水解的实质,推进学生的思维进程,以ch3coona溶液为例,设计了三个问题:(1)ch3coona溶液中存在哪些电离?有哪些电离平衡?(2)ch3coona溶液显碱性,说明什么问题?(3)到底是何原因使ch3coona溶液中c(oh一)>c(h+)?

这样的问题情境不仅能引起学生积极探究的欲望,而且成为整个教学过程推进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当学生自主探究后,又根据互动信息再生成四个问题:(1)质疑:na离子为何不会破坏水的电离平衡?(2)建构:根据实验和分析,界定什么是盐类水解?(3)归纳:如何判断盐溶液的酸碱性?(4)拓展:盐溶液呈中性,该盐一定未发生水解吗?

这些问题,既强化了“有效信息”,又利用了“错误信息”,开发了学生的原资源,实现了教学过程中的资源生成,从而形成新的、又具有连续性的兴奋点和教学步骤,使教学过程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当然课堂教学千变万化,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还要善于运用教学机智,根据即时情境,有针对性地发问,绝不能生硬照搬预设的问题。

以上五种策略,只是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的思维轨迹,每个教师实际的设计还有待各自去创造。新课程赋予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权力,每个教师都应该具有课程开发意识,从追寻有意义、有价值生活方式的高度进行教学设计,使每一节课都充满生命的活力和灵性,放射出独特的生命之光。

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与策略篇二

优化课堂教学设计策略的再感悟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最基本的形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越来越关注课堂教学的效益,期望上好每一节课。上好课的前提是有好的教学设计,如何对课堂教学设计进行优化,更利于体现“学生为本”的理念呢?通过聆听专家讲座,我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更深的理解。

策略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事,可以发挥智力潜能的80%以上,而做他不感兴趣的事,则只能发挥智力潜能的20%左右。因此教学设计时,一定要注意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创设情境中,化学学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如可以通过与化学有关的实验、现象、故事、史料、新闻、实物、图片和影像资料等,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新奇性和实效性。如果把知识放在真实背景中去学习,则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而不仅仅是流于表面的热闹。

策略二:注重化学基本观念,整合化学知识。

化学学科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独特的观察世界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化学教学的目的是学生通过化学课程学习,形成从化学的视角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即植根于学生头脑中的化学基本观念。要知道化学观念不是化学知识,而是学生对化学的整体性认识,具有概括性、稳定性和层次性。化学观念一旦形成,能稳定存在于学生的头脑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化学观念的基础知识或许早已忘记,但观念却越来越清晰和完善了。中学化学中的基本观念有元素观、微粒观、变化观、分类观、计量观、实验观、化学科学的价值观等。在教学设计中要特别注重基本观念的形成,抓住化学知识的实质,使学生能站在较高的角度整合零散的化学知识,使之网络化、系统化,同样也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策略三:统一“三重表征”,建立化学思维方式。

化学学科中对物质进行“宏观表征”、“微观表征”和“符号表征”是化学学习中的典型思维方式。有研究表明,经过融合后的多重表征,其效果比单一的对物质所进行的表征能得到更综合的学习效果,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更加深刻。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积极引导,有意启发,通过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让 “三重表征”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如利用模型和动画模拟增强学生对微观结构的空间想象力,实现从宏观到微观的过渡;通过分析物质变化的微观动态过程,实现从宏观到微观、微观到符号的抽象。

策略四:关注知识的内涵,挖掘教材内容价值。

新课改下的化学教学具有回归生活的趋势,这也就意味着教师所教授的内容不应该是游离于社会活动之外的独立体系。在教学设计时应对教材进行深加工,突出化学知识和方法、化学观念和思想,挖掘教材内容,让我们的课堂教学不只是传授化学知识,还要体现出化学学科价值。教材的内容可以从历史的角度、社会的角度和学科的角度进行分析,挖掘出知识形成的背景、知识形成的过程、知识的实际应用、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学生对化学学科价值有深刻的理解。

以上所谈,只是我在这几天的培训中的几点肤浅的认识,与真正的实践还有一定的差距。但不管怎样,有了开始,我会一直坚持下去,并不断探索、不断完善。

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与策略篇三

语文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一)教学内容优化

教学文本作为教师教学活动开展的物质载体自然是开放的而非闭锁的,从而在课程知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之间保持着必要的张力,为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活动提供着可能性条件。新课程赋予了教师使用教材、超越教材进行教学的责任。新课程的教学过程只是“用教材教,而无需教教材”,教师可以在教学文本的自由空间中进行理智的思考解读。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即对教学内容再思考。教师要对教学内容有深刻理解和独特的认识,有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

(二)教学过程优化

传统的教学行为方式主要围绕预设的教学过程来进行,即按照课堂教学的一般程序、依据教材的逻辑、分解、设计了明确的答案。这样的教学过程一直以来让广大师生共同感觉到课堂的枯燥和乏味。而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行为方式主要强调预设的教学活动转化为富有活力的“动态生成”活动,让课堂打开无限的多种可能空间。课堂的优化形式也呈现多样性特点。预设是必要的,为了达到课堂目的一定会有提前设计因素,但并不需要对教学过程完全预设,因为真实的教学情境总是丰富多样的,它蕴含了无限的可能性与创造性。任凭事先如何周密设计,教师总会碰到许多新的不能预设的教学问题,教师若是对这些问题束手无策或处理不当,课堂教学就会陷入困境或僵局,甚至还会导致学生产生对抗。在课堂上,师生协同活动教师除了按预定的计划实施教学外还必须关注课堂活动的状态,及时调整自己教的活动。正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的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教学过程如何达到的预设与生成的相得益彰,能够充分折射出教师深厚的教学功底和充满灵性的教学风格,凭借已有的教学知识、经验和能力自如地驾驭嬗变的课堂,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方法优化

当教学被归结为一种技术活动时,教师的个性化的风格,都被统一教案,统一进度等要求中,统一到他人的教学方法以及由那种方法所规定的标准之中,面对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教师难免要忍受削足适履的痛苦。

实际上教师在教学方法方面进行创新和调适的可能空间是比较大的。通常人们所说的“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并不是放弃教师对教学方法的追求,而是教师在面对复杂的教学情境中如何做到内容、过程、方法的协调一致。教学过程的优化,就体现为知识的传授与认识指导上的方略。面对不同的课堂情景,可以选用不同的方法和原则,如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从做中学等方法与原则。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有了更多的自主权,个性特色的彰显,在课堂教学中达到最大可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成为了教师的追求。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根据教学目的与要求,根据学生的特点与教学情境的特性来寻求适合自身的教学方法。事实上,方法的灵活选择、创造性运用甚至是新型教学方法的再创造都能够充分展示一位教师的教学功底和能力。在教学活动现场,教学实践者总会突破教学理论设置的框架,并按照自己的要求,确立起新的应对情景性需要的灵活多变的方法策略。

(四)灵活的教学智慧

面对复杂、动态的教学情境,教师如何才能做到内容、方法、过程与目的的协调统一,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这就需要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学智慧给教师带来的是对教学内容丰富多样地解读,是对教学方法或教学策略恰当而合理地选择,是对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的有效和谐地整合,实现教师对预期教学效能的准确判断。这些往往与教师面临的具体的、复杂的、微妙的教学情境相结合,因此可以说每一次的课堂教学都是对教师教学专业能力的历练与考验。教师的教学智慧就是在无数次的历练与考验中不断获得丰富,由此教师才能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面对复杂不断调整自身以适应新的具体境遇,其教师专业能力在智慧性教学中得到提升。

教师的教学智慧需要教师有一双智慧的眼睛和灵巧的心灵,敏感地及时抓住每一个动态的教学资源,进行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创造性地教学。

(五)让学生在交往中学习

在授受式教学中,由于只是教师讲学生听,师生之间在课堂教学时间里没有或很少有交流的机会。即使有交流的机会,这种交流也是认知上的,而不允许个体经验和个体经验知识的进入。所以师生之间的交往大多限于课下、课外的交往。而这种交往也是非常有限的。在交往教学中,交往意味着互动,意味着参与,意味着建构,意味着共同成长。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两者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彰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六)积极活化学生的思维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教师、文本之间是一种互动平等的对话关系,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创造性的理解作品,让语文课堂充满民主和谐气氛。教师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真正让学生主动的探究,成为学习的主人;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文本,主动构建知识。还要重视学生思维过程的培养,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开发学生的智慧。要把握的原则有:

1、渐进性原则 思维是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而认识的发展是由低到高逐渐过度,由简单向复杂发展。因此进行思维教学要循序渐进,按认知发展的规律逐步提高、丰富学生的思维。

2、持续性原则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持续的,伴随学习而发生的思维也应是持续的,这样学生的潜在的职能才能越多。

3、开放性原则 当思维训练达到一定程度后,引起思维活跃的因素或情景随时随地都可能出现,不一定就是教材内容,一件小事、一句话甚至日常生活中或社会中习以为常的小时间也可能成为启动思维的发条。

4、人文性原则 课堂教学应该教会学生欣赏、体验、共享书中和生活中的人、事、物的美善,进而激发学生的情感。思维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又可以使学生具有人格力量,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5、多元性原则 由于思维能力的差异性客观存在,也由于学生个人的经历背景不同,思维习惯、思维方式、思维过程及思维模式也是不同的,课堂中的思维教学呈现多元特征。教师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支持、鼓励学生思维的这种多元化,使思维教学变得多样化。

(七)合理使用现代教学手段

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具有形象直观,突破时空的限制,增大信息量、提高课堂效率等诸多优点,但也不能无止境的运用,让多媒体教学代替一切教学手段。一堂课在什么时候使用多媒体教学效果较好呢,是要从学生心理特点出发,结合学习内容来确定多媒体手段的最佳点。

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与策略篇四

优化课堂教学设计的五种策略

分局教研室 高风春

高效课堂教学理念指引下,我们应不断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追寻其最佳效果。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实现理念的落地。尝试经过四种思维活动“一是认真学习、研究课标、教材和教参;二是体验学生的思维活动,即贴近学生实际,找准教学起点;三是激活自身的思维活动,即思考自己如何组织和引导学生学习;四是整合课程的思维活动,即把专家、学生、自我的思维活动进行整合,创设具体的实践情境。”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无论是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构思教学程序,还是选择教学方法、创设问题情境,都要充分展开这四种思维活动,并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以下五种设计策略来实现。

一、指向策略——确定具体可行、三维整合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评价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保障教学过程中师生活动具有明确的共同指向必不可少的设计。教师在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时,既不能单纯地考虑认知性目标,也不能将发展性目标制定得面面俱到;既不能将三维目标简单叠加,也不能将整体目标机械分割,而要在分析教学内容、学生状态和学生可能发展的基础上有机地统整三维目标。

二、组合策略——安排立足课标、教材是安排合理精确的教学内容的基本线索,也是提供教学内容的重要资源。由于教材内容是一个个静止的“知识端点”,与学生接受、生成新知的动态过程不可能完全吻合。因此,教师对教材不能简单地执行与传递,而要充分挖掘、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研究教材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明确所学内容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挖掘知识的多重价值,根据教学目标、学生需求和自己的教学风格,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筛选、调整和重组,安排出立足课标、合理精确、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内容。

安排教学内容,还须思考如何选择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或关心的题材,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联系生活学数学。让学生在知识的引入、问题的形成与解决中逐步建构新知,感悟数学。

三、有序策略——构思清晰流畅、逻辑适用的教学程序

构思教学程序,既要有序地组织教学内容,关注教学内容的背景化和呈现上的情景化,重视知识的形成、发展与应用过程,又要遵循学生认识和心理发展规律,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等,从而使教学过程不仅能展示知识体系固有的逻辑结构、学生认识体系的心理结构,而且能显示教学的有序性和互动的有效性。

例如,一些数学概念,且抽象难懂,如何上好数学概念课,需要精心构思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引起认知冲突。2.巧妙过渡,指引认知目标。3.联系类比,同化新的知识。4.以旧引新,架设认知桥梁。5.启发提问,激发探究兴趣。

最后通过具体应用,帮助学生拓展延伸对新知的认识,并深化理解,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培养应用意识,发展和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进而全面、系统地建构起新知的模型。当然“有序”并非指单一化的教学流程和线性化的教学路径,它强调的是在设计时要有序地抓住教学过程各因素间的内在联系,构建一个个相对完整的课堂教学过程展开的逻辑环,有力保障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有效互动和动态生成,促进新知的形成与建构。

四、优选策略——选择灵活多样、综合适当的教学方法 新课改强调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因此,要在推行高效课堂建设中,选择有利于改变单

一、枯燥、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去思考、去质疑、去辨析、去释疑的教学方法,成为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实践的重要方面。要想充分发挥每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效能,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必须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

例如,对数学概念的应用,为了让学生掌握其本质属性,明确其内涵和外延,应特别重视其产生、发展的背景和过程,尽可能通过生动具体的事实,提供充分的几何图形,让学生观察、思考,直观感知,引导概括出相应的概念,要突出概念的关键特征,重视其具体运用,注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使学生逐步掌握它们的内在联系,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要培养学生观察、动手实践能力,同时不断渗透数学思想。

五、推进策略----创设开放互动、促进思维的问题情境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效课堂建设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观察、阅读教材、自主思考等途径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将新知识置于问题情境当中,通过有针对性的问题讨论,推进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通过问题促进学生自主展示,让学生在自主展示、倾听他人思路的过程中进行客观的比较和鉴别,从不同的角度改进自己的经验和认识,克服原先独立思考探索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意义的完整建构。教学过程能否有效推进,师生、生生能否有效互动,都取决于这两方面问题设计的质量。使学生通过问题、展示、交流,既强化了“有效信息”,又利用了“错误信息”,开发了学生的原生资源,实现了教学过程中的资源生成,从而形成新的、又具有连续性的兴奋点和教学步骤,使教学过程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新。课堂教学千变万化,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还要善于运用教学机智,根据即时情境,有针对性地发问,绝不能生硬照搬预设的问题。

以上五种策略,只是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的思维轨迹,结合高效课堂的教学要求,每个教师实际的设计还有待各自去创新。新课程赋予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权力,每个教师都应该具有课程开发意识,从追寻有意义、有价值生活方式的高度进行教学设计,使每一节课都充满生命的活力和灵性,放射出独特的生命之光。

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与策略篇五

优化课堂教学设计的五种策略

优化课堂教学设计的五种策略

翟新民

【摘要】最佳的课堂教学设计,必须经过四种思维活动:体验专家的思维活动,体验学生的思维活动,激活自身的思维活动和整合课程的思维活动。无论是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构思教学程序、选择教学方法,还是创设问题情境,都要充分展开这四种思维活动。具体可通过指向策略、组合策略、有序策略、优选策略和推进策略来落实。最佳的课堂教学设计,必须经过四种思维活动:一是体验专家的思维活动,即认真学习和研究课标、教材和教参;二是体验学生的思维活动,即贴近学生实际,找准教学起点;三是激活自身的思维活动,即思考自己如何组织和引导学生学习;四是整合课程的思维活动,即把专家、学生、自我的思维活动进行整合,创设具体的实践情境。在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无论是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构思教学程序,还是选择教学方法、创设问题情境,都要充分展开这四种思维活动,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以下五种设计策略来实现。

一、指向策略——确定具体可行、三维整合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评价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保障教学过程中师生活动具有明确的共同指向必不可少的设计。教师在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时,既不能单纯地考虑认知性目标,也不能将发展性目标制定得面面俱到;既不能将三维目标简单叠加,也不能将整体目标机械分割,而要在分析教学内容、学生状态和学生可能发展的基础上有机地统整三维目标。

例如,“硫酸”一节教学目标,若是简单确定为“掌握浓硫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硫酸的用途”,那只注重了知识技能目标,缺少对学生认识过程与方法的培养、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思考。另外“掌握……性质”中的“掌握”,不能直接观察和测量,一般情况下必须描述学生具有这种能力行为表现的例子,才能使“掌握”变成可以观察和测量的目标。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将教学目标设计为:(1)能用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分析浓h2s04的氧化性,能举出三个表现出硫酸强氧化性的实例,并熟练写出化学方程式。(2)通过设计实验、动手实验、观察实验等,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体验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3)初步理解“现象与本质”、“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上述目标指向,从知识体系上看打破了“就性质学性质”的单一被动模式,充分发挥了理论、实验在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从目标维度上看,已将原来的单一目标变为了多元目标。但目标(3)“树立……世界观”是化学学科课程目标,不是课堂教学目标,它需要长期的教育影响,是一个不断提高和内化的过程,通过一节课乃至几节课的教学,学生无法也不可能达到上述要求。这类教学目标的设计通常只规定学生应参加的活动或体验的内容,不规定应从活动中获得什么结果。目标(3)应调整为“接受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这样就处理好了基础与发展的关系。

二、组合策略——安排立足课标、合理精确的教学内容教材内容是安排教学内容的基本线索,也是提供教学内容的重要资源,但由于教材内容是一个个静止的“知识端点”,与学生接受、生成新知的动态过程不可能完全吻合。因此,教师对教材不能简单地执行与传递,而要充分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研究教材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明确所学内容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挖掘知识的多重价值,根据教学目标、学生需求和自己的教学风格,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筛选、调整和重组,安排出立足课标、合理精确、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内容。例如,“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是必修模块的重要内容,教材按照氧化铁、氢氧化亚铁和氢氧化铁、铁离子氧化性和铁离子检验的思路组织材料,教学时间只有1课时。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解决的办法只有将教材内容重新组合,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围绕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与还原性,通过实验设计教学活动,这样既学习了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也巩固和深化了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更获得了研究物质性质的新思路(过程与方法),实现了单一教学内容的多种教育功能。这种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的行为,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随意地改变教材的编排意图,而是需要更深人地研究教材所包含的知识、方法和情感价值,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安排教学内容,还须思考如何选择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或关心的题材,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联系生活学化学。如在“铝的性质”教学设计中,在起始阶段展示图片:铁在空气中生锈腐蚀(铁门窗锈迹斑斑,锈蚀严重,表皮脱落,裸露出来的内层铁也被腐蚀了),铝合金门窗表面平整光滑,无生锈腐蚀现象。提出问题:铝是较活泼金属,活动性强于铁,为什么铁在空气中被腐蚀而铝却没有被腐蚀呢?铝难道不能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由此引发学生的兴趣并展开讨论,让学生在知识的引入、问题的形成与解决中逐步建构新知,感悟化学知识的价值。

三、有序策略——构思清晰流畅、逻辑适用的教学程序 构思教学程序,既要有序地组织教学内容,关注教学内容的背景化和呈现上的情景化,重视知识的形成、发展与应用过程,又要遵循学生认识和心理发展规律,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等,从而使教学过程不仅能展示知识体系固有的逻辑结构、学生认识体系的心理结构,而且能显示教学的有序性和互动的有效性。

例如,“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概念多,且抽象难懂,如何上好这节课,需要精心构思教学程序。1.创设情境,引起认知冲突。我刚才喝了160 ml水,请猜一猜,我喝了多少个水分子?你们知道一个水分子的质量是多少吗? 2.巧妙过渡,指引认知目标。通过“物质的量”的学习,这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我们怎样才能知道一定质量的某物质中含有多少个组成它的微粒呢? 3.联系类比,同化新的知识。si制有7个基本物理量,我们熟悉的有时间、长度和质量……它们的基本单位分别是秒、米和千克……“物质的量”是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其单位是摩尔。

4.以旧引新,架设认知桥梁。物理量的单位都是有基准的,si制规定长度的单位是米。同样,si制规定“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是摩尔,1摩尔物质中所包含的粒子数与0.012 kg12c的原子数相等。

5.启发提问,激发探究兴趣。那么,o.012 kg 12c中有多少个原子呢? 最后通过具体应用,帮助学生拓展延伸对“摩尔”的认识,深化理解“物质的量”的意义,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培养应用意识,发展和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进而全面、系统地建构起新知的模型。当然“有序”并非指单一化的教学流程和线性化的教学路径,它强调的是在设计时要有序地抓住教学过程各因素间的内在联系,构建一个个相对完整的课堂教学过程展开的逻辑环,有力保障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有效互动和动态生成,促进新知的形成与建构。

四、优选策略——选择灵活多样、综合适当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强调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因此,选择有利于改变单

一、枯燥、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去思考、去质疑、去辨析、去释疑的教学方法,成为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实践的重要方面。要想充分发挥每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效能,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必须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

例如,对概念、理论的学习,为了让学生掌握其本质属性,明确其内涵和外延,应特别重视其产生、发展的背景和过程,尽可能通过生动具体的化学实验或事实,提供充分的材料让学生观察、思考,让学生建立表象,引导概括出相应的概念和理论,要突出概念或理论的关键特征,重视其具体运用,在教法选用上主要是讨论法、实验法和讲解法等。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要突出实验教学,加强对典型反应和现象的感知,注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使学生逐步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要培养学生观察、设计实验的能力,同时不断渗透结构决定性质等学科思想,在教法选用上主要是讨论法、实验探究法等。如揭示铁生锈的原因,首先创设情境,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经验提出铁生锈的可能原因,然后引导学生围绕可能的原因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并观察现象,最后讨论得出结论。这样学生不仅扎实地掌握了这一知识,而且提高了多方面的能力。但现在的教学要特别注意处理好探究学习与有意义接受学习之间的关系,新课程强调“探究学习”的重要性是想找回“探究学习”在课程中应有的位置,克服长期过于强调单一的接受式学习所带来的不足,并非贬低“接受学习”的价值。要不要采用探究学习方式,关键看你所创设的问题情境有没有探究价值,凡事要有个度,不能厚此薄彼,要扬长避短,要善于把探究学习与其他学习方式有机结合起来。

五、推进策略----创设开放互动、促进思维的问题情境 新课程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实验、观察、阅读教材等途径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将新知识置于问题情境当中,通过有针对性的问题讨论,推进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通过问题促进学生多种形式的交流互动,让学生在发表自己的探究成果和方法、倾听他人探究经验的过程中进行客观的比较和鉴别,从不同的角度改进自己的经验和认识,克服原先独立探索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意义的完整建构。教学过程能否有效推进,师生、生生能否有效互动,都取决于这两方面问题设计的质量。

例如,在“盐类水解”教学设计中,让学生自主实验发现问题(盐溶液不一定显中性)与原认知产生冲突。为了引导学生分析盐类水解的实质,推进学生的思维进程,以ch3coona溶液为例,设计了三个问题:(1)ch3coona溶液中存在哪些电离?有哪些电离平衡?(2)ch3coona溶液显碱性,说明什么问题?(3)到底是何原因使ch3coona溶液中c(oh一)>c(h+)? 这样的问题情境不仅能引起学生积极探究的欲望,而且成为整个教学过程推进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当学生自主探究后,又根据互动信息再生成四个问题:(1)质疑:na离子为何不会破坏水的电离平衡?(2)建构:根据实验和分析,界定什么是盐类水解?(3)归纳:如何判断盐溶液的酸碱性?(4)拓展:盐溶液呈中性,该盐一定未发生水解吗? 这些问题,既强化了“有效信息”,又利用了“错误信息”,开发了学生的原生资源,实现了教学过程中的资源生成,从而形成新的、又具有连续性的兴奋点和教学步骤,使教学过程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当然课堂教学千变万化,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还要善于运用教学机智,根据即时情境,有针对性地发问,绝不能生硬照搬预设的问题。

以上五种策略,只是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的思维轨迹,每个教师实际的设计还有待各自去创造。新课程赋予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权力,每个教师都应该具有课程开发意识,从追寻有意义、有价值生活方式的高度进行教学设计,使每一节课都充满生命的活力和灵性,放射出独特的生命之光。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 本周热点 精品推荐
精选文章
基于你的浏览为你整理资料合集
2025年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与策略(五篇) 文件夹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