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目前世界上对教学设计的研究已趋向深入,有的国家还成立了教学设计公司,而我国对教学设计的研究则刚刚起步。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不尽人意,这与教学设计不良不无一定的关系。任何一个语文教师只要他精心教学设计,其教学效果必在良好。所以说要改变目前“语文不景气”现象,语文教师一定要优化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 教学设计 优化
一、教学设计要和谐
教学的和谐指教学的节奏和谐。教师在讲授时必须要给学生感知教材留下思考、联想的余地,让学生有消化、吸收的时间。再动听优美的讲授必须有品味的空隙。听课不是简单地“接受”,需要有个“悟”的过程。间歇不是思索的中止,而是思索的开始和深化。如果只像“雷鸣电闪”一掠而过,其结果必定是“云里雾里”。当然也不能太慢,太慢则不仅浪费时间影响教学进度,且使学生容易倦怠,分散注意力。例如:《友邦惊诧论》,学生看一遍普遍不懂。学生第一次接触驳论,而且既驳论点又驳论据。词篇布局也很巧妙,语言又较深。这些对初中学生来说,学习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必须根据学生感知水平放慢节奏,弄清概念,驳论文的类型等,然而再落实教学要求计划。又如古文,老师讲授的内容相对多:有的还要记录下来,一定要放慢。但是当讲解一部分内容完毕后可要求当场快速背默,尽量做到当场巩固,此时的节奏要快。根据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遗忘速度呈一条曲线,距学习完毕时间越近,记忆的效果越好,反之则差。教师可引用竞争机制,比赛谁背默得快好。只要节奏掌握得好,古文当场可以做到背出的,这样帮助学生减少背默的苦恼情绪,又减轻了作业量。所以说教师必须快慢得宜,疾缓有致,疏密有间。凡重要的问题,难懂的知识可以重复,速度放慢。慢是为了保证质量。课堂节奏的和谐也是美的表现。
二、教学设计要有趣味
在信息传递快速,知识爆炸的今天,社会节奏加快,科学进步,真让人目不暇接。而语文教材中,又“古董”味较浓,学生们远离那些时代和作者,因此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鉴于这些情况,语文课要上得饶有兴趣尤为重要。教师心理学告诉我们:只有教师自己有广阔求知兴趣,才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和激发学生求知欲,启发学生的心智活动,促进学生深入钻研问题。”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是一篇安徒生童话名著。许多同学告诉我早就熟悉这个故事,小时爸妈讲给他们听,长大自己看,后来还看过小品。面对此种情况;我一改常规教法,设计从上课的形式出“趣”。采用了课本表演来理解深化教材内容,完成教学计划。由于男生观察粗线条不仔细,描写能力差,因此我设计的题目为《卖火柴的小男孩》,集体创作,各组由一男同学表演,允许合理想象,适当增添情节突出中心。然后大组评议:谁演得好,哪些地方演得好。为什么……结果这堂课生动极了。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欢迎。培养了观察能力,描写的手法得到落实。个别同学还加上了社会环境:添加一贵族夫人身着雍荣华贵的长皮大衣,牵着小狗,还喂狗吃香肠。以衬托卖火柴孩子的饥饿寒冷,可怜,揭露社会的黑暗。
从上课的对象上变出趣,让学生做一次老师,各组请二个人上课:一个主讲,一个补充。看那个组讲得好、教得好。同学听自己上课,也特别有劲,个个都很专心,重点部分同学们都能讲到,字、词、句、篇的分析,基本上有一定的分析能力,有些可以互补。因为学生回家预先精心准备了。超出原先的预期效果。一堂《荔枝蜜》的课用这种方式上,学生记忆深刻牢固,因为重点部分各组都讲了,起到反复巩固的作用。这种方式何乐而不为呢?
从教材内容上找出“趣”在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小时候喜欢那些动植物,同学们说了许多:看蚂蚁搬家、驮米粒养金铃子、斗蟋蟀、种太阳花、养含羞草、栽葡萄……再让学生谈谈七彩的校园生活,大家又说了许多:运动会上各班四百米接力赛紧张激烈、扣人心弦,元旦国庆联欢会节日的丰富多彩,离队入团时的感慨喜悦,测验考试后成败的喜悦与烦恼……然后导入新课,看看鲁迅小时候是怎样的呢?百花园怎样?三味书屋怎样?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开动脑筋,就能找出文章的亮点,课就有趣多了,缩小了时空,理解课文就不难了。
从教材的题目上引出“趣”。《多收了三五斗》,故设悬念:上课前先问一个题目,农民丰收了怎么样?同学们说:农民有吃有穿不愁了。接着老师说:“不是的。”同学们都觉得奇怪,怀疑老师是否讲错,接着在黑板上写上题目“多收了三五斗”,不信请大家看这篇课文。看时请学生从课文里讲出本文的时代背景,为什么丰收了农民也不幸福?又如《普通劳动者》,问:普通劳动者一般指那类人?答:工人、农民、店员等。我又说部长将军也是普通劳动者。学生觉得好奇,就这样拉开了教学的序幕,学生带着好奇疑问看书,效果极佳。兴趣可以产生强大的内驱热情,从而增进学习效率。
三、教学设计要热烈
教学设计热烈是指活跃的教学气氛。教师声情并茂地讲授、答疑,学生欢快愉悦地倾听。讨论热烈,情绪激昂,人人参与动脑动口。例:《中国石拱桥》的分段。有同学说一、二、三自然节为第一部分,一部分人反对,说一、二为第一部分。文章最后又有分歧。有人说最后一节是一部分,有人反对,认为最后两个自然节为一部分。通过争论分析答案是清楚的。又如《我的叔叔于勒》,有同学问“于勒是好人还是坏人?”通过看书讨论,学生自己把问题解决了。评讲也可用此方法。教师要设计有一定深度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争论,加强学生理解写作上一些抽象性理论性的知识。
课堂教学中只有做到热烈、活跃,才能使学生大脑兴奋,心情愉快、思维敏捷,兴趣盎然。当然在热烈的课堂氛围中要引导学生深思熟虑,分析概括,提高思维的质量。不然就是热热闹闹一场空。心理学言:中学生课堂听课的有意注意力每隔5―7分钟就会有所松弛。这就要求教师巧设45分钟,做到动静结合,张弛相兼,从而始终维持学生的有意注意,高昂的学习热情,构成课堂教学的优美乐奏。
总之,教学设计要有艺术性、趣味性、知识性、科学性,这样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必须是思想高尚知识广博,思维活泼,感觉敏锐,情感丰富,品味高雅的人。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
【摘 要】 阅读教学课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课型,它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高效活跃的阅读教学课堂,一定会对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产生极大影响,若持久坚持,学生综合语文素养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很大提高。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阅读方法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功的阅读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拓宽知识面,而且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要想使学生学会阅读方法,教师的教学必须有方法。只有这样才会达到“授之以渔”学生终生受用的预期效果。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浩瀚的书海中有所选择、有所吸收。
一、明确阅读的目的性
阅读者在每次阅读时都应带着一定的目的,目的性是阅读的前提。因此在阅读时,我们要寻找一个思维的突破口,对于一般作品而言,重点就在于内容和形式这两个方面,根据自己的阅读需求,就内容上,我们可以从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中心主旨,人物性格特征等方面来感悟作品;就形式上,我们可以从作品的文学样式,结构形式安排,语言特色等来理解作品。《爱莲说》是选入初中语文课本中古文的名篇,阅读此文我们可以从散文的特点读出它的音乐美,也可以从它写作方面体会托物言志的技巧美,还可以从内容上领悟作者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品质美。总之,目的性明确,就能使不同档次的学生都能够有所得,使同一学生在每次阅读时都有新的不同感受,不至于使阅读变成一种散漫无边的行为活动。
二、应用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1.整体感知文章
应从整体上感知文章的大概内容,即文章的观点和材料、大体的思路与布局,获得总的初步印象;例如:语文老师可以让学生在初读文章时,较快的通读全文,只求大体了解而不做细致推敲,只求粗略的把握文章的大概内容而不作精确的归纳,然后以这个总的印象为出发点和依据去深入理解分析文章和各个局部、片断,直至词句关系、意义,以及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最后把各个局部、片断联接起来。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高屋建瓴的分析阅读材料,思维上由粗到细,视野上由大到小,从而快速而准确的把握住要点。先从整体去感知文章是为精读详析做准备,对进一步深入阅读,透彻理解、全面把握文章的精髓,起到了确定方向的作用,从而使对文章的理解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2.掌握各种文体不同阅读要素
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各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除了了解共同的阅读规律外,还要懂得各种体裁作品各自的阅读规律,在阅读时能恰当的应用一定的阅读方法,比如:记叙文是写人记事的文体,阅读时应抓住其“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还要辩明记叙的顺序、寻找文章的线索。然后明确材料是通过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来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从而抓住的文章的主旨。与记叙文相类似的散文应抓住其“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来阅读,还有小说应从其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描写这三要素来阅读。应用各种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等)来塑造人物形象凸显人物性格以及环境描写在文章中的表达效果是我们在阅读小说时不可忽视的两个重点。而说明文在于说明事物的特点和阐明事理的文体,阅读时应先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而后理清说明的顺序,重点在于分析说明的方法,最后品味说明的语言这一方法来阅读。对于议论文,它主要是论述作者的见解或主张的,因此阅读时要弄清作者所提出的主张(论点),明白作者采用什么材料――事实或道理(论据)来证明论点,还要理解作者是如何运用这些材料来证明论点的(论证)……这些基本阅读方法是我们在阅读时应该注意的,我们应该努力寻找自己喜欢的,效果最佳的好方法来指导自己的阅读,充分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3.立足文本,借助朗读与“对话”训练,提高阅读水平
在阅读时,恰当的、充分的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器官并用。即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语文老师可以借助录音磁带,范读,齐读等形式,特别是借助一些经典散文、诗词(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苏轼的《密州出猎》等)来带动学生对朗读的兴趣。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朗读,感悟作品的思路,可以有效的规范自己的逻辑思维,使语言条理清晰,发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真正感受到每一个字,每一个音节都是一个优美的音符,形成良好的语感。
语文课是要读书的。学好语文的关键就是要善读书。语文课要引导学生走进“文字”的世界,让学生在文字酿造的美好中真正学“语文”。在语文阅读课中,应注意以下对话:1与文本对话:如“文章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文章的主旨是什么?文中有哪些语言含义深刻?我是这样理解文章的;我理解的理由有这些”等等;2与作者对话:如“为什么要这样写?写作意图是什么?写作意图是否体现得很清楚?”等等;3与编者对话:如“为什么将这一篇课文组织在这一单元?为什么要涉及这道题?‘研讨与练习’与‘读一读,写一写’有什么区别?编者的意图是什么”等等。
课堂教学的顺序上,应遵循“先学后讲”的原则。课堂教学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学生带着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对课文的初步理解与自己的感受走向教师,向教师求教,而不应该是教师带着已经准备好的、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走向学生,把结果讲给学生听。
4.在阅读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特点指导学生的运用与创新
在阅读教学中,应倡导“自主阅读――合作研讨――个性创新”式学习。这一方式的理念和做法是:学生阅读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是个人独立研读、理解、把握文章的过程。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原文,要边读边想,要圈点勾画,并在阅读笔记上写出感受、欣赏、评价之类的内容。研讨要在自读的基础上进行,通过相互交流,质疑启发,深化理解。在研讨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起好组织、指导的作用,而且还要适时、适度地参与研讨,不能把学生的思路往既定的框子和结论上“靠”,而要鼓励思维的多向性和结论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创新”是在自读研讨的基础上,各人把文章内容或形式的某方面和自己的某些生活经验、文化内存、思想情感等联系起来思考,通过比较延伸、联想和推测,提炼出某种和“教参”不尽相同的内容,并用简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这个环节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还要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这一环节作为高层次的目标要求,教学中可视教材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
应注意的是:在研讨、创新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引领作用,对学生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阅读体验等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必要时进行科学合理的纠正和引导,决不能无原则地对学生的思路、认识或见解等一概予以肯定或否定。
几年来,我在语文教学中努力探索与实践,不断尝试优化教学策略。在此过程中,学生较好地掌握了一些阅读方法,阅读能力显著提高,语文教学取得了良好成绩。
学科:初中语文
题目:浅谈如何优化初中语文单位:醴陵市嘉树中学
姓名:唐立武
电话:朗读教学
***
浅谈如何优化初中语文朗读教学
摘要:朗读是语文教学研究中一个历久而弥新的课题,古人早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之说。但是,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式的教学方式频繁迭出,朗读也渐渐被教师和学生冷落与淡化,现实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已不尽如人意。学生通过朗读可以追本溯源,披文入情,感受文章丰富的内在含义;学生可以在不经意之间对语言那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需要达成的重要教学目标,也是学生亲近文本,感受文本课文情感,获得语感体验的重要手段。本文就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以及如何优化初中语文朗读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 朗读 优化
初中语文教材中大多是包含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的文章,有的直抒胸臆,有的激昂澎湃,有的感人至深。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为了要让学生充分理解作品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作者在文中的情感表达出来,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朗读这种表达方式来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朗读这种表达方式最能在朗读过程中触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情感美,然而初中语文教学朗读的现状却让人堪忧。
一、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现状
在新课改的影响下,目前初中语文课堂中的朗读虽多, 但是效果却不尽人意,大部分的朗读多流于形式,不求实效。更多是为了渲染一种教学氛围或者体现某种教学理念,热热闹闹的背后真的达到了朗读的真正目的了吗?这些流于形式的朗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当前,充斥于初中语文课堂的是“讲问教学”,真正给学生的读书时间有多少?一节课 45 分钟,老师基本不范读,学生朗读的时间也不到几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成为了课堂中的一种点缀。譬如一位教师在教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阿长与山海经》这一课时,在整体感知这一教学环节中布置了自由朗读课文的任务,要求学生读通全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琅琅书声刚刚响起,学生就在教师的示意下停止朗读,接着就进入了下一教学环节,我们只能说这种朗读只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过渡而已,并没有任何的意义可言。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初中教材中选取了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这些文章如果没有经过反复的吟诵理解,又何以知“济南的冬天”之美丽?如果没有足够的朗读,何以知“百草园”之趣味?如果没有到位的朗读,何以知“背影”之感人?所以说,在每一堂语文课上,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朗读课文是十分而且必要的。
(二)朗读品质低下
除了朗读时间不够充分以外,朗读品质低下也是朗读流于形式的一个重要表现。所谓品质指的是物品的质量,那么朗读品质指的就是朗读质量的高低。现实初中语文朗读的质量不容乐观,尽管有些教师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时间朗读,但是由于许多学生缺乏对文章情感的正确理解,将理解与朗读脱节,这样往往容易导致学生只动口、不动脑随心所欲的朗读。这样品质低下的朗读,非但没能加强学生的朗读,反而让学生产生了厌恶朗读的情绪。再加上有些教师本身朗读水平就差,学生由于缺少方法的指导,大多数学生对于朗读的重音、语调、语气、语速等并不能很好的掌握,这样品质低下的朗读根本达不到朗读所要达到的目标。
(三)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学生在读的过程对朗读的目的不够明确,这也是朗读中存在的一大问题。每一种读都有其目的性,譬如初读课文是为了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细读课文是为了体会文中优美的字词语句等等,在读课文是为了再次品位文章语言体味文章思想感情。而且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文体、不同的语段也应该当有不同的朗读要求,实际教学情况却是学生在每一次读之前教师都没有将朗读目的明确的告诉学生,往往导致许多学生在读完之后还不知所云。
(四)朗读面窄
朗读面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朗读文本选择的面窄,还有一个是教师选择学生朗读的面窄。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本,多集中在一些散文、诗歌等,一些枯燥的议论文、说明文被遭冷落,因此也就造成了许多教师只选择那些优美的散文以及诗歌进行反复的朗读,忽略了其他一些也值得朗读的文章,文言文就是这其中的一大类。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教师对文言知识的讲解,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成为了文言文课堂的重头戏,对语文成绩没有直接效果的朗读往往成为了课堂的点缀。在教学任务繁重的氛围下也不再愿意去培养其他学生的朗读,这样的恶性循环只会导致越来越多的朗读水平差的学生对朗读失去了兴趣。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的具体优化
初中语文教学朗读的现状不容乐观,当前初中语文教师在长叹之余不能不反思,寻找解决策略,如何才能树立起朗读的新形象,如何才能让朗读真正走进初中课堂,走进初中生。加强朗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培养初中生良好的语感以及表达能力,已经成为了初中语文教学在当前课改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那么想要改变初中语文教学朗读中存在的种种不良现状,我们该从何入手呢?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受教育者, 同时也是自我塑造者和自我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他们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而有效的朗读需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要使初中语文朗读正确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且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应该从让学生真正重视朗读,让学生明白朗读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三方面做起。
1、让学生真正重视朗读
我们说学生是语文教学中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大胆放开手来,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朗读的思考与训练中去。只有他们对朗读有了切身的感悟,从朗读中受到了情感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这种乐趣才真是算的上“读书”而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学书或习书。书是用来读的,从古到今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比比皆是。我们教师要把朗读的重要性强调到相当的高度,而且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自身真正的重视朗读,让他们有兴趣地朗读,比他们被动的接受老师讲授朗读知识要好得多。
2、让学生明确朗读目标
在一堂课中,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朗读也是如此。俗话说的好:“有目标才会有成功。”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朗读课堂的朗读目标也是如此。许多朗读课堂之所以低效的原因是由于朗读目标的制定或者陈述不够科学合理,缺乏明确的针对性、切实的实践性,由此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通过适当的形式和方法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并将其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主动性。
3、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组成部分,主要是指人自身表现出来的稳定的、经常性的、本质的个性心理特征。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显得越来越重要,这也成为当今社会和时代的要求。乐观自信的学生,在朗读中表现出来的是声音洪亮,谈吐自然。自卑怯懦的学生,在朗读中表现出来的则唯唯诺诺,处处逃避。这种截然不同的反应也是取决于性格的不同,学生朗读能力提高与否,与自信心的有无或强弱有密切关系。因而培养初中生乐观自信的性格对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大有益处。
(二)强化朗读学习动机
在语文学习动机方面,“近期目标是推动初中生学习的主要动机,他们很难将自己的行为同远大目标真正联系起来,他们在各种活动中想到的是如何完成任务,而不是完成任务的意义。”初中生浓厚强烈的学习兴趣是促使朗读取得成功重要保障,同时也是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动力。初中阶段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针对初中语文朗读学习方面学习动机不稳定,学习兴趣低,自我约束力差的特点,需要教师予以规范指导与监管,不断的巩固与强化,培养学生“要读”的心理品质。教师可通过让学生明确朗读的意义,增强教师的情感期待,树立学生的朗读目标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学习动机,此外还可以抓住初中生好强、好竞争、爱表现自己的特点,在课上课外多组织各种比赛,让他们在朗读中充分发挥自己朗读的潜力,让学生在正确理解运用祖国语言的同时提高自身语文素养。
(三)培育学生丰富饱满的情感
在语文情感表现方面,“初中生的兴奋性较高,稳定性较差,波动性较大,两极性十分明显,容易激动,十分热情而又经常动荡、变化、容易出现冲动行为。”情感是人们接触客观事物而激起的喜、怒、哀、乐等一系列的心理表现。在朗读的过程中,文章中深厚而稳固的情感,往往对学生会产生巨大的鼓舞力量。这就首先要求朗读者在朗读过程中将自身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协调一致的融合在一起,对作品所要表达的欢喜与悲伤、激昂与愤怒都给予恰如其分的表露,使听众受到感染和熏陶。其次,充分运用饱含感情的言词和体态语去刺激听众的听觉和视觉神经,使之兴奋起来,且受到刻骨铭心的感染。这种情感的培育需要创设一定的朗读情境,一定情境的创设对学生有着直接的刺激作用,也具有重要的暗示作用。一般认为朗读要与特定的情境相结合,离开了“特定的情境”就会显得枯燥无味。这就启示教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的创设符合学生特定、符合作品情调的情境。
(四)、关注课堂细节
老子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闻名世界的惠普创始人戴维·帕卡德也曾感叹“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朗读,既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途径,又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语文课堂中的每个教学环节都是由一个一个的小细节组成的,一堂成功的朗读课最能体现教学效果的莫过于朗读过程中那些闪光的细节。凡成大事者必作于细,细节往往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水准,常常折射着教师的教学思想,所以成功的朗读必定离不开精彩的细节。所谓朗读教学细节,指的是在朗读中的细小环节以及贯穿其中的教学活动,如朗读过程中教师的范读、倾听、评价、生成等。
1、关注范读
随着现代化媒体教学设备的广泛使用,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朗读中选择录音作为范读的材料,孰不知教师范读也是语文朗读中不容忽视的一个细节。教师范读的声音更亲切,更具立体感,除了声音的传递外,教师范读时的眼神、表情、手势等也让学生在感官上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教师示范朗读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指导朗读的方法。教师在范读的过程中要注意的细节包括音量的大小,节奏的把握,重音的突出,声音的强弱等等。苏教版八年级上册中的《背影》是一篇十分适合教师范读的文章。首先,在范读时教师要选择好朗读位置,应以教室中间位置为好,这样能让班上每一个学生都清晰地听到教师的范读;其次,这篇文章要表达的是作者对父亲的思念之情以及父亲对作者的疼爱之情,所以总体上应用抑而柔的语调来朗读全文;再次,对于重音的把握也应该准确到位,文章的第六自然段,是叙事、描写、抒情紧密结合的典范,作者用了“探、爬、攀、缩、倾”等动词,十分传神地写出了人物过铁道时的艰难,因此教师在范读时要突出这几个动词,可以采用用重音轻读的方式范读。此外还要注意这是一片感情极其朴实的文章,范读时不能无病呻吟。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以及教师对自身综合素质能力的要求,使得范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越来越引起相关教师的重视。许多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对于重音、节奏、韵律、感情意境等朗读技巧的把握都熟练于心。在新课改的推进下以及教师自身的重视下我们相信教师范读还是可望可及的,教师示范朗读的“魅力”必将成为语文朗读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细节。
2、关注倾听
倾听是一种教师修养,是一门教学艺术,是提高朗读课堂质量的重要保证。众所周知朗读课堂上的热闹往往大于宁静,言说往往多于倾听。这也就导致许多教师往往容易忽视倾听学生朗读,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对学生的朗读草草走过场,更不用说做出合理的评价了。因此提高朗读课堂有效性,关注倾听的细节显得十分重要。老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中,流露的是对学生无尽的关爱与赏识,同样也折射出王老师对学生朗读倾听细节的重视。
3、关注评价
常听一些青年教师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特级教师的课中学生能入情入境,读得有滋有味,而在我们的课堂,学生的朗读常常不瘟不火,达不到预设的火候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少青年教师对学生朗读评价不够重视,评价也缺乏及时性,缺乏学生朗读生成后应对的机智性。目前的语文教学中对朗读的评价常常存在以下问题:或简单否定,“你读的不对!”“读的不好!”;或评价语言贫乏,话给予表扬,使课堂气氛沉闷、机械,学生不喜欢朗读,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教师的教学语言是直面学生的,是直达学生心灵深处的。一个真正把学生装在心里的老师,他在课堂上就会时时刻刻为学生着想,在教学用语上也会选择尽可能使用适合学生的语言,以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
4、关注生成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遇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我们知道课堂是复杂多变的,教师在预设时不可能穷尽也不必穷尽堂的可能的变化。细节蕴涵着动态生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凭借教育智慧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所谓生成性朗读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是完全根据教师的朗读思路一步一步地进行,而是在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朗读活动,当出现突发状况的时候教师要能自如地应对。当“意外”出现时,教师不是置之不理和简单处理,而应该敏锐地捕捉学生“误点”的价值,顺势利导,巧妙将教学活动引向深入。关注细节的教师,必定是成功的教师;关注细节的教学,必定是成功的语文教学;关注细节的教育,必定能成就教书育人的大事。
(五)、加强课外朗读指导
朗读水平的提高,需要经常性的进行朗读训练,正如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当然朗读能力的培养同样也重在实践。它不能只靠课内练习,还必须要辅之以多种多样的外朗读活动。通过丰富的课外朗读实践活动,能让学生更深层的认朗读的意义,并从中受到实际锻炼,提高朗读能力。
1、介绍优秀课外朗读读物
想要激发学生课外朗读的兴趣,提高朗读能力,首先得有好的课外朗读读物。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可见一本好的朗读读物对学生的影响是多么得大。教师要结合课内教材的特点,以课内教材为基础,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由封闭型走向开放型,由一本课内教材最终带动几本、几十本乃至几百本优秀课外朗读读物,最终寻求到经典的适合学生朗读课外朗读读物。只有优秀的课外朗读与课内朗读读物相互引发,相互影响,才能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以充分的提高,从而形成终身受益的良好的朗读习惯。许多读物都可以成为优秀的课外朗读读物,比如名人传记类、童话寓言类、科普读物类、文学艺术类等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这些读物都是学生的最佳选择。班级内也可以开辟“读书角”,初中生有一些必读书目及一些优秀刊物,像《读者》《视野》《青年文摘》《诗刊》等。对于课外朗读读物,教师应该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学生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选择好朗读材料在进行朗读,具体方法归纳如下:其一为抄读法。其二为精读法。其三为跳读法。
2、开展各种课外朗读活动
朗读活动具有开放性,尤其体现在课外朗读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朗读个性,在朗读中要让学生自由地读,放开来读,不能将其限制得太死,教师要多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为了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朗读活动自然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表现欲。
3、收听和朗读有关的节目
教师可以利用午休和晚自习时间组织学生收听广播,观看与朗读有关的访谈节目,cctv3 的电视散文展播,cctvl0 的《子午书简》等节日。让学生在常听常看中受到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还可以学习优秀播音员、主持人的标准、纯正普通话,在点点滴滴的积累学习中提高自己的朗读兴趣,培养自己的朗读意识。
4、开展朗读交流会
学生在朗读了一些好的朗读读物时,就有和老师学生同学交流的欲望,我们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机会让他们把自己所想、所看、所学都表达出来。可以开展一些朗读交流会,让学生把这段时间内所发现的一些好的课文朗读读物介绍给大家,在交流会上学生也可以把自己喜爱的文章进行现场朗读,老师与其他学生进行点评,这种课文朗45 读交流会可以拉近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促使课外阅读活动呈现良性循环的态势。
(六)、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营造一种浓厚的课外朗读氛围
学生有了课外朗读的兴趣,也知道了如何去选择和朗读课外读物,就会想尽办法去寻找一切优秀的课外朗读资源,这时候作为学校、家庭、社会就要为学生营造一种浓厚的读书环境和氛围。
1、课外朗读与学校活动相结合
首先,为了充分发挥课外朗读活动的综合效应,可以将朗读活动与学校一些特定时期特定活动相结合,如“校园艺术节”、“校园演讲比赛”、“青少年读书读报活动”、“语文角”,为学生创设表现自我的舞台,在活动中,通过学生自身的参与体会到朗读的喜悦,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朗读激情。其次还要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的作用,让图书馆切实成为学生读好书的一个平台。阅览室也可以定期为学生开放,让学生在图书馆中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朗读读物,以满足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学校图书馆的藏书价值自然也就得到了成倍的体现。此外,教师还要给予初中生一定量的课外基本朗读时间,使老师的指导和学生的朗读有序地进行。最后,教师也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走出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朗读活动,如游览当地风景名胜,开展“爱我家乡”朗读比赛活动等,既让朗读与当地民俗风情相结合,又可以增加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何乐而不为。
2、课外朗读与家长相结合
学校要积极主动的发动家长帮助和指导子女买书、藏书、读书。家长的关心和重视是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又一保障,家长可以利用节假日休息时间带孩子到当地的书店购买适合初中生朗读和阅读的优秀课外书籍,此外家长还应该与孩子一起制定好每日读书计划,对孩子的朗读进行监督,并与学校老师保持联系,只有学校和家长积极 配合合作,才能够更快、更高效的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朗读道路上。
3、课外朗读与社会活动相结合
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社会这个大家庭,大群体,因此利用社会关心和引导来开展学生课外朗读活动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近几年来,“减负”工作已经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减负”后学生做什么?到何处去?这不能不让我们每一个人重新思考。如果学生在课余缺乏和谐健康的学习和生活氛围,那么“减负”又有何意义呢?它只会遭到家长的反对,老师的反对。社会能否真正给我们的孩子们更广阔的课外活动空间,能否提供适应孩子身心展特点和要求的设施成为我们所要关注的问题。创造和谐健康的社会环境是每一个社会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和家长要积极地与学生居住地的社区联系,还可以建议社区在寒暑假期间开展一些有益于学生的朗读活动,这样既充实了学生的课外生活,又提高他们的朗读水平。
我们呼吁——语文教学应重视朗读。朗读实践训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教学任务,我们应该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再加上课堂的点拨与课外的拓展,通过课前、课内、课后三阶段的相互影响与结合,相信学生的朗读兴趣会进一步加强,朗读水平一定会大有提高。当然朗读优化的方法还有很多很多,这就需要我们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去发现去积累,只要加强对学生朗读兴趣、朗读习惯的培养,就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朗读效果,我们应该还朗读一个亲切、美丽、高贵的形象,让朗读真正走进课堂、走进初中生。
参 考 文 献
[1]张颂.朗读学[m].北京:中国传媒出版社,2004 [2]董蓓菲.语文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4]张中原,徐林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5]王尚文.走进语文教学之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6]廖策权,梁俊.实用学校心理学[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12]庄洪江.书还是要读的—朗读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其思考[j].语文教学之友,1996
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初中语文教学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当前我国的课程改革,强调“面向未来,增强课程现代意识,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这一课程改革导向将有力的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如何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使“龙芯”电脑教学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效整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创设阅读情境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加大课外阅读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十分关注的问题。本文试就如何运用龙芯电脑及其多媒体互动教学系统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过程谈点粗浅的看法和体会。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激发兴趣 学习方式 丰富知识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大力推进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陈至立部长在2000年10月25日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陈至立部长精辟的讲话,诠释了课堂教学改革的真谛。而随着江苏省教育厅在全省中小学校配备“龙芯”多媒体互动电脑教室,龙芯计算机及其多媒体互动教学系统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给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多姿多彩、魅力无穷的广阔平台。“龙芯”电脑教学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创设阅读情境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加大了课外阅读量,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极大地提高。作为语文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以及学生学习的亲密伙伴,我在利用龙芯计算机及其多媒体互动教学系统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使之与语文教学有效整合、优化课堂教学,作了初步的探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和做法。
一、运用信息技术,巧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学生只要对学习内容感兴趣,就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自动的调动全部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优化教学环节,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教师进行新授课的首要环节。我们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变无声为有声,用生动、直观的画面,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课题产生深厚的兴趣,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如朱自清的《春》,他巧妙地把景物和感受描绘成一幅幅清新、多姿、生机盎然的春景图。我在执教朱自清的《春》时,使用多媒体演示教学,首先呈现给学生的是音画同步的江南春天美景录像,深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这时教师相机地要求学生说说看画面的感受,以及描写春天的优美词句、佳文章和妙
诗词,此时学生兴趣高涨,都争先恐后地抢着说,为下一步教学中的美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在欣赏画面的过程中,学生的身心受到熏陶与感染,惊叹于大自然的无雕琢的美,使自已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入境生情,无形中提高了审美能力,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信息技术的使用,无疑地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以其信息技术丰富的表现力,深深的吸引着学生,其积极性、主动性大为提高。又如我在教学席慕容的散文《贝壳》时,上课前,我先向学生展示了在网上搜集的各种各样的贝壳的精美图片,学生们个个都瞪大眼睛,尽情地欣赏着,还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似乎已置身于奇异之中。这时让学生讨论交流描述自己所看过的贝壳(包括图片),概括贝壳的外形特点,这下,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学生纷纷发言。我又问:“你看到贝壳时,想到了什么?如果你是作者,你打算如何写这篇课文,而本文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学生在积极、热烈的讨论中开始了新课的学习,进入阅读的最佳学习状态之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必须从教材和学生心理特点出发,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创设良好的情境,将学生引入到学习情景当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运用信息技术,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龙芯多媒体互动教学系统从创设语文教学情境实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角度来看,它具有很大的优势。
利用多媒体把教材内容“还原”,把作者笔下的“境”再现出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文章中的人、物、情、景,便于学生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例如,朱自清的《春》是一篇阅读课文,文辞优美。我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感受到江南初春的迷人风光,从而产生阅读的欲望。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给学生自主的权利,让他们画出自己最喜爱的词句,朗读自己最喜爱的部分,并与同学相互交流,充分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从而实现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着我带领学生分析春草图,体会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写法。然后我通过大屏幕向学生展示其他四幅图画,让学生观察、讨论,合作学习。学生被激起了探求的欲望,一边读书在书上圈点勾画,一边展开激烈的讨论。在学生展示时,我利用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播放相应的录像,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春的特征及写景方法,充分感受到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语文课本中有好多内容,由于学生生活空间的狭窄,知识面不宽,再加上有些语言学生不易理解而往往成为教学上的难点。而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以增加课堂的信息量和信息传递渠道,增加教学密度,提高单位时间内信息的交流量。它通过展现情景、模拟现象、叙述事实,成为突破课文重难点的重要手段之一。又如《紫藤萝瀑布》是一篇托物言志的写景散文,作家宗璞通过对盛开的紫藤萝花的生动细腻的描写,追忆十多年前(“文革”时期)紫藤萝花在一种极“左”思想的驱遣下被砍的遭遇,揭示其象征意义:“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该文语言优美,感情细腻,富有哲理。但是编者把它安排在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对于刚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来说,他们没有经历过“文化大革命”,不论从知识积累,还是人生阅历,想让他们由此而领悟文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这确实很困难。为了突破难点,我要求学生在网上搜集 “文化大革命”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在课堂上交流展示。很多同学利用课件再现
了发生在文革期间现在开来十分荒诞的故事,还有的同学展示了宗璞一家在文革中遭受的迫害,及作者那担任航空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年仅50岁的亲弟弟身患绝症,将不久于人世的资料。学生在了解了这些创作背景之后,再来研读课文,这就为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奠定了基础。
文章一开始写道:作者面对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不由得停住了脚步。这是“十多年前”家门外的一株大紫藤萝,后来被毁坏了。过了这么多年,紫藤萝花又盛开了,而且开得这样繁茂。作者伫立凝望,思绪万千,“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不知不觉间,“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使我感到“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读到这里,我给学生发送了这样一个思考题:为什么作者的思想感情会有这样的变化,难道是紫藤萝花给予了作者以安慰吗?那么请设想一下,紫藤萝花说了些什么?
学生思索后纷纷展示了自己精彩的回答,我则挑拣其中一些优秀的回答在大屏幕展示给全体学生:
生1:夫人,你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了吗?为什么这样焦虑悲伤?你看我,十多年被埋在地底下,不见天日,我还坚信,总有一天,我会重放光彩的。这不,这一天终于等来了,我要赶着开花呢!
生2:(一簇紫藤萝花说)夫人,十多年前,我们姐妹曾被砍伐、被摧残、被践踏,但我们凭着长久而执着的期待,终于迎来了今日丰茂的家园。我们在倍加珍惜的同时,也希望鼓舞起你拥抱生活的热情。
生3:夫人,我深知,你家庭遭遇迫害,你的弟弟又身患绝症,将不久于人世。我也有过这样的遭遇,现在不是挺过来了吗?请你相信,人亦如花,时代的洪流总会冲走种种令人不快的往事。只要你也加快脚步,扬起生命的风帆,在这闪光的时代中航行,你就会再次盛开,成为那灿烂如瀑布一般的浪花中的一朵,不是吗?
„„
在学生精彩的发言后,我及时总结:“作者与繁花有了内在的沟通,是它抚慰了作者那忧郁伤痛的心,使她一点一点从连日来对小弟的病痛的焦虑与悲痛中平静下来,从而在宁静的喜悦中,把对这美丽的感触升华为对生命的感触。”通过这样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走进了文本,就可以随着作者的思绪,走进那不堪回首的“十年**”,把眼前的美好与过去的黑暗联系在一起,也就真正地理解了那是一种压在人们心灵上的沉重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对往昔被毁坏的幸福生活的追忆,也就明白了:只有遭受过苦痛的人,才会如此珍视这生活的浪花。从文中,学生真正地读出了自己,极大的提高学习能力和兴趣。
三、运用信息技术,为语文课堂教学增加学习信息量,丰富学生课外知识
语文教学如果还是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的教学模式,那么学生获得的知识是非常有限的,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现代信息技术体现了很强的网络优势,能收集更多的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源,能将教师、学生、图书馆及自建的资料库的信息有机结合起来,增大教学的信息量,充分地开发了语文资源。教学活动基于网络环境下,师生双方在交流、讨论、启发等活动中实现资源的共享,大量信息刺激着学习主体,学习的容量增加了,信
息量加大了。同时信息和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由此使学生能获取大量的知识信息,这样就可以更好的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也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如教完毛泽东主席的新闻两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之后,为了让学生的知识面不只停留在书本上,对中国革命有更深入的了解,结合国庆“党在我心中”征文活动,教师课后可以让学生继续搜集有关中国革命和毛泽东同志的故事。同学们马上分工合作,在互联网上搜索图片,查找资料,同学们把收集到的各种资料汇总,这样学习小组的同学可以做到资源共享,可见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了生动、丰富、快捷的资源,这样既学到了课本上的知识,又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了延伸,学生也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总之,龙芯电脑及其多媒体互动系统在语文教学中的成功运用,给语文教育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在教学中,我们要更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加以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最终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2、陈至立 《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00年第12期
3、张娟 《新课程理念下巧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东西南北·教育观察》2011年第14期
4、《语文课程标准》
《优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农安镇第一初级中学 郝兴杰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21世纪的多元文化和信息时代对每个社会成员都提出了全新挑战,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以及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应当具有自主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而从当前农村初中学生语文现状看,形势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 阅读中缺少碰撞先人富有哲理的思维火花,缺少捕捉描述人性的闪光点;读物较少,阅读面狭窄,电视、电影、网络等活动方式让课外阅读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学生的独立思考性能减退,学生的依赖性能在潜滋暗长;学生的阅读能力正在退化,独立阅读功能正在逐渐萎缩,学生品德也弱化,人文精神失落,危及民族基础素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堂上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
因此我认为做好一名语文老师,抓好语文中的阅读训练,探究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势在必行。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扩大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为学好其他学科打下坚实基础,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通过阅读优秀作品,感悟生活,体会到人间的真、善、美,从而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而现实中,由于受陈旧教育思想观念束缚,语文教学走进重语文知识教育,轻阅读能力培养的误区,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思维的个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和张扬。因此,就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有必要对如何优化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进行研究。
基于上述原因,我们小组提出了《优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实践研究》之课题,力图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探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途径和方法,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大力推行“五环阅读”教学模式,即赏读入境——悟读品味——研读展示——精读积累——美读运用五个环节,将研究的重点集中到学习的主体——学生身上,探讨如何利用“五环阅读”教学模式指导教学实践,更好的促进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主动、和谐、全面发展,从而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二、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重点、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在学习总目标中提出的:“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的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本课题小组针对我校师生的实际情况,紧扣语文新课标关于阅读的要求,把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挖掘学生的阅读潜力,把学生变得爱阅读、乐阅读、会阅读。并加强对学生的读法指导, 引导他们在阅读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阅读能力。以课堂教学为契机,提高学生探究性阅读的兴趣为研究的主要内容。本课题的研究的重点是放在大目标上: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二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目标明确了就能有的放矢,提高效率。
课堂是教育的主战场,本课题要求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战场,积极探索全新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才是根本的、有效的途径。这也是本课题应极力解决的难点。
三、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预计有哪些突破
长期以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单调、落后,没能使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阅读能力低,思维受制约。语文阅读教学只是老师肢解性地讲析,只为掌握一些知识点,形成所谓的阅读能力,使文章丧失了整体美感,学生被动地接受,导致学生阅读数量太少,阅读速度太慢,阅读效率太差,阅读时间太浪费。这种现象又导致学生阅读品位低、阅读能力低,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与正确的阅读方法,制约了学生思维与能力的发展。也使得语文教学丧失了活力与魅力。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学生学会由浅入深的阅读,学会根据文章特征和文体特征阅读,学会抓住中心阅读,并且设置恰当的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以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与整体素养。
通过本课题研究,在教学实践中检验可行的经验应用到语文教学行为中,实现阅读教学资源共享,共同提高。借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预期这次课题研究是有很积极的推动作用的。
四、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分析,包括人员结构、资料准备和科研手段等
前期准备:
(1).学习上级及学校关于课题研究的有关文件的精神,了解有关的要求与规定。
(2).组织教研组全体成员研讨、并以教师个人为单位进行校本研究,确立研究课题。
(3).挑选课题组的核心成员,具有一定教育经验、科研能力,分工负责,落实各自的工作内容与职责。
(4).调查国内外语文教师有关阅读教学的情况与做法,分析我校师生实际状况。
(5).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可行性分析:
课题力求形成丰富的具有较强科学性、实用性的研究成果。力求整理、总结出教师优化语文阅读教法的有效途径;力求总结出指导学生阅读解题技巧的方法。研究成果包括研究方案、调查报告、论文、课程实施方案、多媒体课件、教案、上课实录、等等。
本课题的核心成员由科研主任,教导主任、语文学科教研组长和语文组全体成员组成。他们都有较强的教育科研意识和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且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这些老师作为本课题组的核心成员能发挥较好的骨干带头作用。围绕本课题我们还做了许多的文献收集工作,查阅并从网上下载了相关资料,进行学习研究,统一思想,制定方案。
五、研究方法研究步骤
研究方法:
1、调查法:摸清教师个体原有教学能力基础,制定有针对性的引导计划和实施方案。
2、行动研究法:引领、指导、组织教师围绕教学研讨课、教学研讨专题,教后反思开展活动,帮助教师转变观念,提升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及把握能力。
3、个案分析法:建立一些师、生成长档案,抓住典型进行研究分析,总结相关经验。
课题研究步骤
课题整体实验为三年,从2016年3月到2019年5月.实验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6.3——2016.8主要工作是: 1)、开通博文,建立网络教研,学习的平台。2)、选题、课题申报和设计课题。3)、论证撰写开题报告,制定实验计划。
4)、对实验教师进行培训,组织实验教师学习有关理论,收集资料,做好有关课题研究的调查,为实验做好准备。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6.08——2018.08 1).分步骤,分工落实研究目标,经常性开展研究活动。
2).运用理论为先导的策略,指导课题深入研究,保证课题的发展;
3).要抓住实践课、公开课、研讨课的机会,发现课题研究中的成果和存在问题。做到好的成果及时推广,有问题的及时采取措施补救,调整方案;
4).课题组要深入调查,采用对个案分析等方法,及时总结经验,撰写论文、调查报告等,积累成果;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8.08——2018.12 提炼、升华研究结论。撰写课题研究相关的论文。
课题组召开实验研讨会,综合各个时期的实验成果,对成果进行分析、比较,得出科学客观的实验结论,撰写课题结题报告送交学校及上级部门进行评估验收。
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领导支持,教师配合。以教科研为先导,向教研要质量,领导以身作则,积极投身教科研工作,建成多媒体教室并所有教室安装多媒体互动式电子白板。
2、教学科研,资源共享。
合理运用现有的科研、教研、培训、电子资源,搜集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共享、梳理、整合课题资料,不断完善理论学习的深度和广度,结合我校的特点,不断深化教学实践和课题研究,寻找出构建高效课堂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3、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成功的课题研究需要来自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无论在课题的研究过程,还是在相关的调查过程,来自教育专家的指导和家长的支持是课题研究的积极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