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小故事(精选11篇)
文件格式:DOCX
时间:2023-03-01 00:00:00    小编:冲天香阵佑长安

小学德育小故事(精选11篇)

小编:冲天香阵佑长安

“个人的充实与全面素质的提升”,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一直努力追求的目标。总结是一个完善自我和提升自己的过程,要写一篇完美的总结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一些总结范文,仅供参考。

小学德育小故事篇一

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它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密切配合。它在引导、推动和保障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潜能:

传说苏格兰北部的古城堡和蓦地经常闹鬼。有一个人因为公务繁忙半夜时分才回家,而他又必须经过蓦地。蓦地里有偶尔传来令人毛骨悚然的号叫,蝙蝠幽灵一样无声地飞来飞去,枯枝像鬼怪的手爪伸向暗黑的天空。走着走着,他一不小心掉进一个新挖的墓坑里。这个坑太深太大了,人高马大的他几经努力还是爬不出去。他索性坐在那里,等天亮再说吧。

这时,又有一个人经过这里,也不小心掉了下去,这个人使出吃奶的力气也爬不出去。先掉下来的人实在看不过去,开口说:别费力气了,你是爬不出去的。那人忽然听到说话声以为是遇到了鬼,吓得魂不附体,手脚并用,没想到三两下竟然爬了上去,然后惨叫着逃得无影无踪。

每个人的潜能都是深不可测的,我们没有理由给任何人妄下断语——你是庸者,你是天才。谁知道一个人的潜能在什么时候爆发出来?值得思考的是,平常的生活里,平庸的人很少爆发自己潜能因而显得平庸,聪明的人则会让自己的潜能像山泉一样长流常新地表现出来,因而不同凡响。其实,我们全部可以做出不同凡响的事,因为我们的潜能就像埋藏起来的石油,一直没有得到开发。作为一名教师就是要作这种潜能的挖掘者、激发者,使每一名学生身体里的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发挥,每一个教师都能做到这一点,那就是整个教育的成功。

有一个人由于嫉妒,常谩骂释迦牟尼。对此,释迦牟尼心平气和,从不计较。一次,当这个人骂累了之后,释迦牟尼微笑着问:“我的朋友,当一个人送东西给别人,别人不接受,那么,这东西是属于谁的呢?”这个人不假思索:“当然是送东西的人自己的。”释迦牟尼说:“那就是了。到今天为止,你一直在骂我。如果我不接受你的谩骂,那谩骂又属于谁呢?”生活中,对待恶意的诽谤和指责,有时不理睬就是最有效的还击。

有一个盲人在夜里走路时,手里总是提着一盏明亮的灯笼。人们好奇地问他:“你又看不见,为何要提个灯笼呢?”盲人说:“我提着灯笼,既为别人照亮了路,同时别人也容易看见我,不会撞我。”遇到事情肯替别人着想,这是一种胸怀,一种博爱,一种境界。

有一次,苏轼与佛印和尚在一起。苏轼问佛印和尚:“禅师,你看我坐禅的样子如何?”“像一尊佛。”佛印和尚问苏轼:“你看我坐姿如何?”“像一堆粪。”苏轼回到家,高兴地告诉苏小妹:“我今天赢了佛印和尚禅师。”苏小妹听完始末,说:“哥哥,其实是你输了。禅师心中有佛,所以看见如来;你心中有粪,所以才视禅师如粪。”生活中,你心中有美,还是心中有恶,一言一行均可以显露。我们每个人的美好心灵都是由自己造就的。

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塑造了著名的“硬汉子”形象桑提亚哥。这位古巴老渔民在海上苦斗了8天,终于制服了一条比他的小船大几倍的马林鱼。但成群的鲨鱼却轮番袭来,吞食老人的捕获物。老人决不屈服,用鱼叉、船桨等拼命抗击了三天三夜。最后,马林鱼还是只剩下一副骨架。老人虽未战胜厄运,却是一位精神上的强者。他留下一句响当当的名言:“人是不能被打败的,你可以把他消灭,但不能打败他!”

3、爱在远方。

一只雏燕,在灌木丛中安了一个家,它觉得十分舒适温暖,就对灌木丛说:“我爱你,让我们永远不分离。”

过了两年,雏燕长大了,它觉得灌木丛已太矮,便将巢迁到一株白杨树上。它满意地对白杨树说:“我爱你,让我们永远不分离。”

再过两年,燕子成熟矫健了,它渴望到大海上搏击风浪,把巢筑在了高高的海边悬崖。那个巢筑得舒适温暖,是前两个不可比拟的。这时,燕子却不想对悬崖说任何话了。

一个婴儿刚生下来就夭折了,一个老人寿终正寝了,一个中年人暴亡了。他们的灵魂在天国的途中相遇,彼此诉说起了自己的不幸。

婴儿对老人说:“上帝太不公平了,你活了这么久,而我呢却等于没有活过。我失去了整整一辈子。”

老人回答:“你几乎不算得到过生命,所以也就谈不上失去。谁受寿命的恩赐最多,死时失去的也最多。长寿非福也。”

中年人叫了起来:“有谁比我惨!你们一个无所谓活不活,一个已经活够了,我却死在正当年,把生命曾经赐予的和将要赐予的都失去了。”

上帝听到了,说:“众生啊,那已逝去的和未曾到来的都不属于你们,你们有什么可失去的呢?”

三个灵魂齐声喊道:“主啊,难道我们中间没有一个最不幸的人吗?”

上帝答道:“最不幸的不止一个,你们全是,因为你们全都自以为所失最多。谁被这个念头折磨,谁的确就是最不幸的人。”(周国平)。

鲁国宣布,如有人在别国看到有鲁国人沦为奴隶,可先赎回奴隶,然后再到政府报帐。一次,孔子的一个学生从别国赎回来一个奴隶,但他没有去报帐。别人都夸这个学生道德高尚,而孔子却批评他:你这样做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获得自由。因为有人在别国也看到鲁国人沦为奴隶,那么,如果不报帐,他就损失了一笔钱。这样,他就只好装着没看见,而不去赎这个奴隶。

一次孔子的一个学生冒死救起一个落水的人。落水的人很富有,酬谢给他一头牛。孔子的学生很高兴地收下了。很多人指责他道德不高尚,这么重的礼也收,而孔子却表扬了他:你这么做能够鼓励更多的人去冒险救人,使更多的人获救,做得对。

有一天,彼得给母亲留了一份帐单:母亲欠独生儿彼得款如下:生活用品20,把信送到邮局10,星期天跟大人干活20,一直是个好孩子10,共60元。

彼得的母亲晚上在餐桌上看到了这张帐单,母亲会怎么办?

彼得的母亲见了帐单,无声无语地在儿子的帐单上放了60元。

第二天,彼得见了母亲留的一份帐单:彼得幸福地生活到10岁,0元;为彼得的吃喝花费10年,0元;两次生病住院护理,0元;彼得一直有一个慈爱的母亲,0元;共0元。

彼得见了帐单,一句话不说,小心翼翼地把60元钱放回到母亲的口袋里。

一位测试者对一批岁的孩子说:大哥哥现在要出去一下,先发给你们两块糖。如果你们能等到大哥哥回来后再吃这两块糖,那么回来后就再发给你们两块;如果你们忍不住先吃了,回来后我就不再给了。

过了一会,测试者回来,发现有的小孩忍不住吃了,有的垂涎欲滴,最后还是忍住了。

对这群孩子追踪研究,17年以后,先吃糖的孩子平平,不吃糖的孩子则多半成功了。

于是得出一个结论:一个人能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能不能延迟满足,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非常重要的因素。(美国丹尼尔·戈德漫《情商》)。

几位分别多年的同学相约到李老师家做客。李老师摆上各式各样的水杯,有瓷器的,有玻璃的,有塑料的;有的豪华而高贵,有的普通而简陋。等我们手上都拿上一杯水时,李老师说:“看一下,你们手中都拿到了别致的水杯,而像这些塑料杯却没有人选中它,这就是一些同学烦恼的根源。大家需要的是水,而不是杯子。但我们有意无意地会去选择漂亮的杯子,这正是我们的生活——如果生活是水的话,那么工作、金钱、地位这些东西就是杯子。其实,杯子的好坏,并不影响水的质量。只将心思花在杯子上,哪有心思去品味水的甘甜呢?”

陶朱公的次子在楚国犯了死罪。他与楚王宠臣庄生有交情,于是夫人要他写信给庄生,把儿子救出来。陶朱公打算叫第三个儿子去,可是长子争着前去。他不答应,说如果长子去,只有把老二的尸体运回来。夫人帮忙说话,长子又争着去,于是他只好叫长子去。

长子到了楚国,庄生见了陶朱公的信,不能不办。适逢这年楚国大赦天下,老大听到了消息,所以他去看庄生时,提到了这件事。庄生是个聪明人,把陶朱公送的千金退回。于是庄前去见楚王,说有一个人不在大赦之列,如果赦了他,别人会认为是我庄生贪污受贿。楚王于是把陶朱公的次子杀了。

老大把老二的尸体运回,家人已在布置灵堂。有人问,为何陶朱公事先会知道有这样的结果?他说:“我们白手起家,大儿子跟我吃过苦,对钱看得很重,岂肯轻易花费。而这位老友庄生最清贫,绝对不会受贿,我送他钱财是私人感情。三儿子出生时,家里已很有钱,他花钱惯了,送去千金,绝对不会心疼,更不会再去问。”

有位朋友晚上到超市购物,出来时天下起了大雨。雨越下越大,没有要停的意思。要乘出租车,从商店门口到马路边有一段距离。朋友正在犹豫,突然有位打伞的青年说话:“要打的吗?一起走。”朋友和这位青年在伞下等了四五分钟,终于有一辆出租车出现了。上了车,青年问朋友:“去哪里?”朋友说了住址,“顺路,我比你远些。”

出租车到了朋友楼前,向那青年说了声“谢谢!”青年挥挥手走了。

朋友告诉我这件事时,仍然沉浸在当晚的感激和快乐之中。我能体会出朋友的这种感激之情。我想:假如,打伞的不是那位陌生的青年,而是自己的亲人,会是怎样的呢?会有这种感激之情吗?感觉常常捉弄人,真正爱你的人疼你的人帮助你的人把你当心肝宝贝的人,你会麻木不仁,而与你只是惊鸿一瞥给你举手之劳帮助你的你反而会铭记一生。

让我们学会感激,感激自己的父母、亲人、爱人、朋友,让我们的人生充满温情阳光吧。

山坡上有棵不开心的小树,它和很多开心小树长在一起。分儿轻轻地吹过,开心小树抖动树叶笑嘻嘻地说:“舒服舒服,真舒服。”天上下起雨来,开心小树伸开树枝笑嘻嘻地说:“解渴解渴,真解渴。”小朋友们到树林里来玩,开心小树摇晃着脑袋,笑嘻嘻地说:“欢迎欢迎,欢迎小朋友。”

只有不开心小树天天皱着眉头,不开心,风儿吹来,它皱着眉头说:“别碰我,讨厌。”下雨了,它板着脸孔说:“又下雨了,真讨厌。”小朋友来玩了,她嘟嘟囔囔地说:“吵死了,快走开!”它每天都不愉快,每天都开心不起来。

不开心小树皱着眉头,板着脸,大家都不愿意去它那里。蚯蚓绕过不开心小树,去给开心小树松土;小鸟飞过不开心小树,到开心小树上面去做窝,唱歌。

一棵棵开心小树每天都在长大,密密的绿叶,粗粗的树枝。不开心小树总是长不大,又小又黄的树叶,又细又瘦的树枝。

“为啥大家都不喜欢我呢?”不开心小树着急起来。

冬天的晚上,下雪花从天上飘下来。开心小树捧住小雪花,让它们落在自己的树叶上,树试上。月光下的开心小树披着满身雪花,真漂亮!

不开心小树也想让自己变得漂漂亮亮的。它使劲伸开树枝,张在树叶,去捧住小雪花。咦!不开心小树的眉头不皱了,脸也不板了。小雪花像蝴蝶一样飘过来打扮不开心小树,树上停满了,又停在它的脚下。

天两了,小朋友都出来玩,看见停满雪蝴蝶的银色小树最漂亮。大家都到那里打雪仗,滚雪球。还在那里堆了一个最大最大的雪人。那么多小朋友都过来玩,玩得那么开心,不开心小树很快活。

不开心小树再也不皱眉头,板着脸了。它也长起来,树叶变得绿绿的,树枝变得粗粗的。小鸟来做窝,蚯蚓来松土,大家都喜欢它。

山坡上没有了皱着眉头,板着脸的不开心小树,都成了开心小树。

机智的台阶:

一位老禅师在禅院里散步,忽见墙角下有垒起的石头,他一看就知道这是徒弟违反寺规,趁着禅师没在家的时候跳出寺院玩乐去了。正在这时,老禅师听到墙外有脚步声,知道是徒弟回来了,于是他躬下身体,趴在石头上让*的徒弟踩着他的背下了墙头。徒弟低头一看,才发现自己踩着的是师父的脊背,顿时觉得无地自容,后悔不迭,但出乎徒弟意料的是,师父并没有厉声责备他,而是拍着他的肩膀平静地说:时间不早了,快回去吧!(教育无痕——此时无声胜有声)。

在化解矛盾时,老禅师宽容大度的教育机智令人叫绝。同时,我们也对老禅师巧妙设台阶以唤醒徒弟的做法而深感钦佩。

作为教师的我们不也应该给犯错误的学生一个台阶吗?人总是爱面子的,况且人无完人,成人都要犯错误,何况学生?马克思曾经说过:青少年犯错误就连上帝都可以原谅。教师的冷漠无情就像一把刀,他会伤害学生的尊严并让学生那稚嫩的生命疼痛甚至流血。所以,面对犯错误的学生,我们不要用粗暴与野蛮的态度去批评、惩处,而应该像老禅师一样,用爱心与智慧给学生一个走出错误与尴尬的台阶,用我们满腔热情去感化他们,唤起他们的内心的共鸣,燃起他们走向新的希望。

给学生一个机智的台阶,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不仅能化解矛盾,让学生走出尴尬,也可使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精神境界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春天到了,小白兔菜园里的菜长着嫩绿的叶子。

小白兔来到菜园,看看白菜,只见有许多的小虫子在大口大口的吃着白菜,小白兔很焦急生怕白菜会被小虫子吃光,小白兔就跑回家拿起电话打给猫头鹰说:“你能帮我捉菜园里的害虫吗?”猫头鹰说:“对不起小白兔,我只会捉田里的老鼠不会捉菜园里的害虫,对不起小白兔我不能帮你。”小白兔只好放下电话。

小白兔又打给啄木鸟,小白兔问:“你能帮我捉菜园里的害虫吗?”啄木鸟说:“对不起小白兔,我只会捉树干里的害虫,不会捉菜园里的害虫。”

小白兔打给起青蛙,问:“你能帮我捉菜园里的害虫吗?”青蛙说:“我只会捉田园里的害虫,不会捉菜园里的害虫,对不起小白兔。”小白兔挂下电话愁眉苦脸的。忽然,小白兔灵机一动,想出办法来了,她拿起电话打给螳螂问:“你能帮我捉菜园里的害虫吗?”螳螂说:“没问题。”螳螂二话不说的挥舞着两把大刀往小白兔家走去。

螳螂走到菜园里用两把大刀三下五除二,就把菜园里的害虫都消灭掉了,小白兔连声说:“谢谢螳螂!谢谢螳螂!”不用谢!螳螂说完就走了。

上帝施舍的天堂:

曾经看过一幅儿童画:一个鱼缸,里面游动着六条漂亮的大尾巴金鱼;在鱼缸的四周,围着六只眼睛发亮的小猫,心想:六比六,还省得争抢打架。但是看看那幅儿童画下面歪歪扭扭的题字,居然是:太美了,舍不得吃!不禁为自己精神的庸俗而惭愧。

一日课间休息时,一个平日比较调皮但很聪明的小男孩,跑到我跟前仰着头好奇地问:老师,太阳会生小孩吗?人会生小孩,小猫、小狗会生小孩,那么太阳会不会生小孩呢?我一时语塞,本想胡乱地搪塞过去,转念一想,不由计上心来,于是对他说:老师明天回答你好吗?第二天的文体课上,我给他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课,专门介绍太阳。下课后,我问那个小朋友:你心中的疑团解开了吗?他会心地朝我点了点头。

在这物质的世界里,我们的精神有时会觉得恍惚无依。我们眼看着自己的纯真与热忱、敏感与同情一点点被剥蚀、被风化。在早熟成为全球性流行疾病的今天,让我们悉心守护那弥足珍贵的童真与童趣,并让自己知道,这童真与童趣,是上帝送给人类最后的礼物,是上帝通过孩子施舍给我们的美丽天堂。

小学德育小故事篇二

在蚂蚁世界里,你可以不知道总统是谁,但你绝对不可以不知道大力蚁将军是谁。大力蚁将军因为他传奇的人生经历和卓越的战斗才能,成为蚂蚁们心目中的英雄和偶像。

大力蚁是一个大力士,他天生力大无穷,威猛无敌。

一次,两只蟋蟀在一块儿打架,正打得难解难分,我们勇敢的大力蚁勇士冲上去,一手按住他们一个的头,两臂一用力,就硬生生把他们从中间分开了。要知道,蟋蟀们的个头可比蚂蚁们大多了!大力蚁的力气就是这么大!通过这次英雄壮举,让大力蚁在蚂蚁世界里名声大震,被蚁王封为大将军。

还有一次,大力蚁将军带领一支蚂蚁部队出门打仗,在路上遇到一只七星瓢虫,大力蚁将军凭着自己的勇敢和胆识,俘虏了这只七星瓢虫,并且把他当成了自己的战车和专机,因为瓢虫可以行走也可以飞行。

大力蚁将军的传奇经历还有很多很多……。

大力蚁将军的优点是力大和勇敢,当然他也有不少缺点,最大的缺点是骄傲和马虎。正由于他目空一切和马马虎虎的性格,导致了他传奇经历的过早结束。

一次,大力蚁将军带领一只部队出发了,到了傍晚,蚂蚁兵们都累坏了。大力蚁将军也不让侦察兵四周侦察一下,就让大家就地宿营休息。可没过多久,在睡梦中的蚂蚁兵们就被热醒了,浑身的汗水像被雨淋的一样。这个地方怎么这么热啊?经过大家的进一步侦查,他们才发现他们的宿营地在一口铁锅上,人们要用它烙饼了,在它底下烧了些柴火,所以大家才感觉出热来,幸亏发现及时,蚂蚁兵们差点儿被烤成芝麻,好玄啊!

最后这次,大力蚁将军奉蚁王的命令去一个森林执行任务,行军过程中,侦查蚁在前方发现了障碍物,向大力蚁将军报告。

“报告将军,前方发现了一个有四根柱子的高墙,挡住了我们的行军路线,我们是不是绕道走?”大力蚁将军用望远镜看了一会儿,斩钉截铁地把手一挥,说:“什么破玩意儿,敢阻挡我的去路,我的队伍永远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弟兄们,冲过去!”

大力蚁将军率领蚂蚁兵们不顾一切地冲了上去。这时,忽然一股洪水向他们涌来,冲在最前面的大力蚁将军一下子被洪水淹没了,他在水里扑腾了几下,一个巨浪扑来,很快就没了踪影。后来据蚂蚁兵们的仔细侦查,他们看到的障碍物是一头大象;所谓的“洪水”,不过是大象撒的一泡尿而已。

等洪水退后,蚂蚁兵们才在很远的地方找到大力蚁将军的尸体,战功卓著的大力蚁将军被“洪水”淹死了。

大力蚁将军阵亡的消息传到国内,蚂蚁国举国悲痛!

蚁王决定蚂蚁国为大力蚁将军下半旗致哀。

英勇无敌的大力蚁将军就这样轻如鸿毛地离开了我们。

小学德育小故事篇三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她性格内向,在人面前不拘言笑,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上课听讲不太认真,容易走神,老师课后布置的预习和复习工作不能有序进行,课外作业也不能及时、认真地完成。长此以往,学习成绩便越来越不理想,每一次考试都很紧张,很担忧,考试对她来说,一次比一次害怕,一次比一次考得差,经历的挫折多了,失败也就多了,便产生了严重的自卑感,过重的心理负担使她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一直怀疑自己的优点。即使在成功面前也很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这样严重影响她的身心健康发展。

2.家庭因素。

己,不安、孤独、离群等情感障碍也会随之而来。

3.教师因素。

在学校里,如果教师对一些同学尤其是学困生不够了解,关注不多,就容易造成对这些同学的评价偏低。一旦如此,几个月或者几个学期以后,这些同学便逐渐产生失落感,在老师那儿她们得不到适时的表扬和赞美,又会受到同学们的奚落和家长的不满。长此以往便否定了自己的一些行为和想法,慢慢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与水平,也越来越不自信,此时自卑感就慢慢占了上风。

1、激励教育,唤起信心。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是有进步要求的,都希望别人认为自己是一个好学生。我也认为只要孩子智力正常,没有都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都的老师。为了去除张丽的畏惧心理,我在课余时间经常有意无意的找她闲谈,让她帮我抱作业本、发作业本,上课时从不公开点名批评她,发现她有所进步及时表扬,在上课时经常用眼神来鼓励她,还经常对同学说:“看,张丽今天坐得真端正,听课非常认真!”“张丽同学回答问题声音大了,能让我们听得清楚。”“张丽同学??”渐渐的,张丽开始喜欢和我接近了。一次,我进行课堂巡视时,她主动冲我笑了。

的表现及其各种原因,共同商量解决孩子不良心理状况的办法,建议家长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要为孩子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孩子在家做力所能及的事,不管干什么,都要从中发现进步的地方,并马上夸奖她的闪光点,把家中得到的夸奖讲给老师和同学,把在学校得到的表扬告诉父母。在评价中,张丽从她人的肯定中得到了满足,增强了自信。

通过师生、家长的共同努力,张丽现在有了很大的变化,她的学习成绩在逐渐提高,上课能专心听讲,敢于举手发言且声音响亮,下课能主动与同学交往、做游戏,愿意参加各种活动,与班级、同学融为一体。家长也反映在家学习主动,喜欢把班级的事讲给父母听,主动帮家长做些家务。

学生,尤其是小学生缺乏自信,会产生自卑,不管自己有再多的不好之处,都不应该对自己失去信心,相信自己:我能行。只要对自己一直充满信心,就不会怕自卑。对于那些自信心不足的学生,我们要及时的给予更多的关爱,让她们感到:“我能行。”“我是最棒的。”面对张丽的改变,让我更加认识到激励的作用、集体的力量。因而,针对类似张丽这样的学生教师要循循善诱,不可操之过急,老师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不良表现上,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优点和特长,放大孩子的优点,使之一步步放开自己的心绪,正确的评价自己,将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去,感受大家给她的善意,通过多元化的评价、各项活动的参与,使其自信自强。

小学德育小故事篇四

[分西瓜]:一位教师在教授三年级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有一个大西瓜,在母亲节的时候,你准备怎样分这个西瓜呢?”

生1:“母亲节到了,我准备把这个西瓜平均分成两份,给妈妈留一半,我留一半。”

“你为什么这样分呢?”教师问。

生1:“我一半,妈妈一半,一样多,这样谁也不吃亏。”

教师未作任何评价。

生2:“母亲节到了,我把西瓜平均分成8份,我给妈妈5份,我留3份。”

“你为什么这样分呢?”教师微笑地问。

生2:“妈妈很辛苦,在母亲节里应该多给她一些。”

“你真是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教师热情地表扬了她。

其他学生纷纷举手回答,要把西瓜平均分成6份、9份、12份等,都说在母亲节应该多给妈妈一些,教师都一一赞扬了他们。

这时,生3举手回答:“我把这个西瓜全都给妈妈吃。”

这位教师一楞,连忙微笑地问:“你为什么这样作呢?”

“我一点儿都不喜欢吃西瓜,所以我都给妈妈吃。”

此时,这位教师脸上的微笑霎时凝固起来,吃惊地说:“你怎么把不喜欢吃的东西送给妈妈,你的思想有问题呀!”

[最后一题错了]:记得一次去听一位小学数学老师的公开课,他在黑板上写了五道题让一名学生板演。

3×9=274×9=365×9=456×9=547×9=62。

当学生写完62时,台下多数同学都大声叫喊起来:“老师,她错了,最后一题错了……”

我当时的第一反应也是认为她的最后一题算错了。

满以为那位老师会马上帮助纠正这名学生的错误,没想到他却说了一段让我至今记忆犹新的话。他说:“最后一题是错了,可大家为什么只说她错的这道题,而不说她前面四道都做对了呢?看来,我们是多么容易发现别人的短处而忽略了别人的长处,当我们面对一个人时,首先要看其优点,要宽容地对待别人......”

如果我们的老师都用一颗宽容的心对待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时时显出宽容的态度,我相信这比老师单纯重说教的“灌输式德育”要高明。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们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育人,其次才是育才。思想教育和人文教育应该渗透在每一堂课中,那么怎样在数学课堂中恰到好处的进行思想教育呢?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思考的问题。我觉得数学课堂上的思想教育不能牵强附会,不能生搬硬套,要用得适时适地才能取到应有的效果。教学必然具有教育性,是教学过程的一条基本规律。在具体教学中,学生不仅可以从知识中受到教育,而且可以从教师的教学态度、工作作风和思想情感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道德教育。所谓教书育人,正是这个道理。但是,这种教育必须克服两种错误的倾向:一是过分强调教学的思想教育意义,不顾教学内容的具体特点,生拉硬扯地进行空洞的、贴标签式的思想教育;一是完全忽视教学的教育意义,单纯的为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而进行教学,只教书不育人。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再来审视上面的三个教学案例,问题来了。

案例1中,学生把自己不喜欢吃的西瓜给妈妈,难道思想就有问题了吗?如果换一个角度来说,我们更应该看到这个孩子身上有着诚实的品质。孩子是敢于说真话的,而我们成人往往缺乏这种勇气。相反,成人可能会用虚伪、虚情假意来掩饰自己。不仅如此,有时为了“思想教育”的需要,我们还在教育着我们的孩子学会说假话,鼓励他们说假话。他们慢慢知道了:说真话有时不和时宜,会受到训斥,而随声附和老师的意思还会受到老师的表扬。多么可怕的教育!没有真诚的教育怎能培养出健康人的品格。

案例2中,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难道非得让孩子们说出来吗?另人质疑的是这位教师上的究竟是数学课呢?还是思想品德教育课?那种在教学环节上追求简单的“嵌入”式或“贴标签”式的教学方式;那种牵强附会地把思想教育硬“扯”到教学内容中去的方法,我认为都是不可取的。那样只会助长了学生说空话,说违心话的坏习惯,最终使得数学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落得两败俱伤的境地。我认为数学教学最重要的是对学生渗透辨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在培养学生认真严肃、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思维的良好的习惯。

综观前两个案例,与案例3中的教师进行对比,不难看出最后这位教师做的恰到好处。使得思想教育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做到顺其自然,不做作,不把品德教育强塞给学生,注意适时适度,学生乐于接受,达到了即教书又育人的良好效果!

【淘淘排队】。

这不,做操的音乐铃响了,淘淘开心极了,马上从座位上跳起来,边跳边说:“排队喽!排队喽!”老师严肃地看着他。可他一点都没发觉,蹦啊跳啊。别的小动物都闭着嘴巴一声不吭。淘淘独自一个人跳了好一会,才发现大家都看着他。他这才想起老师说排队时要把小嘴巴闭得紧紧的。他不好意思地吐吐舌头,赶快闭上嘴巴。这时,老师笑了,赞许地看着他。淘淘像别的小朋友一样,眼睛看着前面小朋友的后脑勺,把队伍对得笔直笔直。

出发了,小朋友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手拉着手,高高兴兴地下楼梯。这下,淘淘更开心了。他松开小朋友的手,一跳一跳地下了楼。哈!旁边一(4)班的小熊笨笨,和我一个幼儿园的。淘淘走过去,悄悄碰了他一下,然后马上跑开。

哟!这是什么呀?红红的,像只小鸟,在天上飞呀飞。淘淘看呆了。等他醒过神来。不知自己班的小朋友到哪去了。这下糟了。怎么办呢?真是急死人啦!

淘淘呀淘淘,你真淘气。小朋友,你来教教他,排队时怎么样才不会弄丢,怎样做才是个受秩序的好孩子。

有人说做教师是一件苦差事,除了繁重的教学任务以外,还有没完没了的班级管理工作。也有人说教师是一份“不食人间烟火”的职业,自己的言行举止处处都要做到“为人师表”,难!可见教师的工作量之大、心理压力之重是旁人所无法体会的。没有惊天动地,没有气吞山河,只是那么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平常得近乎琐碎。这就是我们教师的生活写照。就在这平淡、琐碎中,就在我的身边,涌现出许多感人的师德故事。

所以,我可以骄傲地说,我们学校每一位老师,都是我学习的楷模。师德师风其实是一种状态,就是老师们的温文尔雅,精益求精;师德师风是一种行动,就是老师们对学生的悉心呵护,耐心辅导;师德师风也是一种精神,是老师们的一丝不苟,严肃认真;师德师风更是一种风格,是老师们的朝气蓬勃,安定从容。

你看,在晨露微曦的清晨,匆匆赶往学校的校长,她总是第一个到校,为大伙开启一天的奋斗之门;你看,在满天星斗的夜晚,和那星辉交相辉映的,是学校办公室里还亮着的那一盏盏灯。灯下,赵老师,胡老师,李老师,于老师,张老师,陈老师,刘老师。。。。。。大伙依然在紧张的忙碌着,尽管校长一遍遍的催促着大家赶紧回家,赶紧回家,嘴上虽然答应着,可是,却没有停下手中的笔。要批阅孩子们刚刚收上来的作业呢;要准备明天的课呢;要和淘气的孩子家长沟通呢;要完成领导分配的新任务呢。。。。。。忙碌的手实在是停不下来啊!耳畔时常回响着校长的殷切嘱托:“我们要打造精品学校,我们要为人民奉献优质的教育。”没有超常的付出,没有加倍的努力,怎么去达成那个美好的誓言呢?忙碌的身影还在继续出现,还有更多的人自愿加入这个队伍。领导没有要求,学校也不给付费,可是他们依然停止不住加班的脚步。

在我身边的范例不胜枚举,那我就说一说和我搭班的老师。她虽然没什么豪言壮语,也没什么轰轰烈烈的伟大事迹,但我却从她身上我却看到了作为一名小学教师的优良品质。她是个非常爱孩子的一个人,很少严厉地批评过谁,她性格非常温和,说话总是很温柔的,就连批评孩子的口气都柔柔的,但调皮的孩子听了也会难过的掉下眼泪,因为他们知道老师说的非常有道理。班级里有一位学生在刚转来我们班的时候,每天的家庭作业一个字也不写,她每天不厌其烦得教导他,慢慢的,从不写到开始写一点儿??这位学生在这半个学期中改变了自己的行为。

我班的后进生群体,经过对其成长环境分析,有以下几种情景:1,很多学生的家长平时忙于工作无暇照料孩子;2,还有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学生很小就成了留守儿童;3,父母关系不和或离异;于是很多将子女交给长辈教育。这就构成了较有特色的“隔代教育”问题。在我的班级里,这种隔代教育的学生占了总数的20,这类学生在思想认识上总觉得自我缺少亲情,潜意识中有一种补偿心理,在本事、学习、心理方面存在较为特殊的一面。是一群特殊的后进生群体。

1、个案的基本情景。

李冠,男,17岁,由职高辍学转入,2009年进入我校高一学习,班主任反映该生学习无兴趣,打架,大喊大叫,甚至有点在女同学面前动手动脚。2010年留级进入我班学习。

2、个案的家庭情景。

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从小都是爷爷奶奶带,祖辈对其比较宠爱,可是本身的教育本事不高,再加上他们经商的缘故。平时对孩子要么放任不管,要么只会责骂,一听说成绩不梦想,就是一顿打骂。

经过近一年的教学观察,我发现李冠的行为主要表此刻:性格方面以自我为中心、狂躁,自我约束本事差;心理方面自暴自弃;劳动本事方面较薄弱;学习方面兴趣不浓。而构成这几种现象的主要是以下几反面:

1、家长的宠爱。经过跟家长谈话,我了解到不管孙辈的要求是否合理,只要孩子开口:“我要……”祖辈总是有求必应。尤其是小孙子发脾气、哭闹、耍赖时,老人更是“俯首甘为孺子牛”,失掉原则,要啥给啥。祖辈一昧迁就、给予、满足,导致孩子对物质需求的欲望恶性膨胀,攀比虚荣,事事以我为中心。

2、教育方法的粗暴虽然祖辈对小孩在生活方面极其宠爱,但对他的学习期望又很高。他们认为自我的文化程度不高,孙子应当弥补他们的缺憾。所以,他们对小孩的学习成绩很重视,一听说成绩不梦想,就是一顿打骂,很少有耐心地说理与交谈。长期下来,他对学习渐渐的失去兴趣,也逐渐产生逆反心理。

作为教师,仅有给予相应的帮忙和心理疏导,促使他在心理上能逐步健康,成绩能不断提高,本事不断加强。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曾说过:“了解什么样的人得了病,比了解一个人得了什么样的病更为重要。”了解了他的心理特点及其成因后,那么我们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他的心理建设,加强对他的心理监护,使他的心理健康发展,树立信心,从本质上转化他,进一步提高教育实效。

1、深入家庭,进行家教指导。

孩子是家庭的折射,孩子的成长离不开良好家庭环境的影响。要想解决他的不良表现,还得从他的家庭入手。

首先,向家长提出:“多给孩子独立处理事情的机会,个人卫生自我动手,多做家务。”帮忙家长提高思想认识、转变观念,与学校教育构成合力,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

其次,要求家长不要以分数来衡量孩子的成绩,当他的成绩不梦想的时候,家长也不要以打骂相威胁。这样,构成浓厚的家庭文化教育氛围,帮忙孩子构成自觉学习的态度,改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2、发现他进取的因素,促进转化。

我发现李冠虽然经常犯错误,但他依然有向上的愿望,他身上还有很多“闪光点”,比如,跑步在班级里数一数二,做错事敢于承认,不闹事的时候还挺讨人喜欢,上课也会进取发言……所以我们能够发掘他这些向上的可塑性,对他进行再教育。

首先,我在课堂中,多为李冠供给表现机会,结合班上具体情景,开展一些团体的活动和竞赛,任命他为负责人,让他感到被信任和职责感,在组织活动中,他的主动参与使他觉得班上的活动,自我也是一份子,从而到达消除行为惰性的效果。

3、引导团体关注他,接纳他。

团体的力量是无穷的,我在培养他的正确的交往本事的时候,还注意发挥团体和伙伴的作用,经过同学的忍耐和爱护,帮忙他在团体中找回自我,学会交往。

我利用恰当时机做好班级学生的思想工作,告诉他们不能因为种种原因而孤立班团体中的任何一员,向学生讲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引导同学明白像李冠这样的学生,自暴自弃、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构成是长期的,多方面的结果,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根除,要允许他有反复现象。并且教育大家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他,要正确对待他的变化,以我们团体的耐心,接纳他的缺点,他的变化。并号召班干部带头和他一齐交往,如果他有什么困难,我们要主动去帮忙,以此来带动全班学生态度的转变。

4、尊重和信任他,正确看待“反复”。

信任是一种人格力量,它促人奋进,使人努力。对他来说,仅有信任他,才能得到他的信任。信任他,也是尊重他人格的表现,也仅有这样,才能消除他自暴自弃的心理。他的错误不可能在一次两次之间完全改变,我要耐心对待他的错误。

5、运用多种评价,促进发展。

李冠的特殊主要来自于他的家庭,家长的娇惯、放任、养成了他唯我独尊、蛮横无理的个性,以至于出现了一系列问题,给学校教育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如果教师和同学对他的过错或者是出现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批评,不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很容易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引起他对教师的敌意和不信任,给今后的思想带来更大的障碍。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是最难塑造的,虽然李冠同学的提高已有了一些飞跃,但它只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只是他成长中的一个起步,不能说已是彻底的成功。对他的教育使我认识到,转化特殊的学困生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不应当有一丝一毫的松懈与疏忽。

(一)情景引入。

2、师简介阿凡提抽“生”“死”签的故事。(阿凡提是古时候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喜欢帮助老百姓。所以,大家很喜欢他。但古时候的国王和有钱的坏人都很怕他,一直想要害死他,就找个罪名把他关起来。当时,这个国家有个条例,处死罪犯时要让他抽“生”“死”签,如果抽到“生”签,就不用死。国王为了要阿凡提死,就把2个字都写成“死”,有人把这件事告诉阿凡提。第二天,当国王让阿凡提抽“生”“死”签时,他不慌不忙地把一个纸团吞下,大家很惊奇他为什么这样做,阿凡提说:“吞下去的签是我的,请打开剩下的签,如果是‘死’,那我的是‘生’。)阿凡提用他的智慧逃过了一劫。今天,他来到我们教室里,想看看同学们是否和他一样用智慧来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拿出一个箱子,放进一个红色的球和一个黄色的球。

师:阿凡提说:“我拿了一个球,你们猜会是什么颜色的?”(学生有的说是红色的,有的说是黄色的),学生上来试一试。

2.师:阿凡提夸你们说得很好,他想和同学们一起做游戏。(请2个小朋友上来,一个拿数学书,一个拿语文书,把书藏在背后。)。

(1)xx同学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请大家猜一猜,我拿的是什么书?”

(2)同桌交流。

(3)汇报。(要求有条理,说出推理方法)。

3.师:阿凡提带来3张动物卡片。它们是:兔、狗、猫,准备送给3个小朋友。(出示p101页第3题,并帮3个小朋友取名字)。

(1)请学生读一读图中小朋友说的话,说说和刚才猜书游戏有什么不同?

(2)小组交流.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说说怎样想的。

(3)汇报(注意引导有条理的推理)。

4.游戏。

(1)3人一组,模仿课本p100页的例3,分配好角色,

像他们那样说一说,猜一猜。

(2)请2个小组上来演示,指名学生说说推理方法。

三巩固新知。

1、师:阿凡提夸同学们表现很好,还想出一题考考你们,有信心吗?

(1)让学生看p101页第4题,同桌互相说说他们各拍几下?

(2)汇报,指名个别学生说说如何推理的。

四小结。

同学们,今天学习的知识,你们会了吗?这些就是数学中的简单推理知识,生活中我们会常常碰到这些问题,阿凡提希望我们今后遇到这些问题时,能冷静地去推理判断,找出解决的方法。

[课后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初步培养学生能用清晰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推理过程。许多学生碰到问题大部分懂得怎样解决,但要他们有条理表达是较困难的。这教时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推理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一在故事中感受数学的趣味。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学习过程较多关注“有趣.新奇”的事物,故事是儿童成长过程中最喜爱的伙伴它是伴着儿童成长。它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的兴趣。在这教时中,我采用与教学内容有些相关的故事来引入新课,从故事中不仅初步感知推理知识,而且重要的是让学生从小树立对机智人物的喜爱和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在游戏中感受数学的趣味。

有趣的游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我设计把例题改变成让学生参与演示,小组游戏的方式,让学生亲临其境。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推理过程,把一节比较单调的推理知识变成生机勃勃,许多学生都争着表达自己的推理方法。

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足之处,那就是个别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较弱,不能运用有条理的数学语言进行推理表达。因此,在今后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练习“说”的能力,多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提高学生数学语言能力。

【捣乱的淘淘】。

动物学校开学也有一天了。这一天里,小朋友们的收获可真不少。小猪啊,小猫呀,小熊呀,都知道了上课铃响要走进教室等老师来上课。小手放放平,小脚并并拢,做个有礼貌的好孩子。

零零零。上课铃又响了。小动物们赶快闭紧嘴巴走进教室。老师笑容满面地走了进来,开始点名:“小猪贝贝。”“到。”“小猫咪咪,”“到。”……咦?怎么少了一个人?哦。原来是贪玩的小猴,不知跑哪了?山羊老师连忙去外面寻找,发现他正站在隔壁班教室门口,跳进跳出呢。“咚咚咚!”哎呀!这个小家伙!还去敲敲他们班的门。山羊老师拉着他的手,连连摇头,“淘淘呀,淘淘,你这样可不行哦。隔壁班小朋友会不欢迎你,不愿跟你交朋友的。”小猴最喜欢交朋友啦。听说要没人跟他玩。从此以后,他也跟其他小朋友一样,不去敲别班的门了。听到铃声也能进来了。他的朋友一个也没少。

可后来,却没人愿意跟他玩了。这又是为什么呢?我们下次再讲。

春天到了,小白兔菜园里的菜长着嫩绿的叶子。

小白兔来到菜园,看看白菜,只见有许多的小虫子在大口大口的吃着白菜,小白兔很焦急生怕白菜会被小虫子吃光,小白兔就跑回家拿起电话打给猫头鹰说:“你能帮我捉菜园里的害虫吗?”猫头鹰说:“对不起小白兔,我只会捉田里的老鼠不会捉菜园里的害虫,对不起小白兔我不能帮你。”小白兔只好放下电话。

小白兔又打给啄木鸟,小白兔问:“你能帮我捉菜园里的害虫吗?”啄木鸟说:“对不起小白兔,我只会捉树干里的害虫,不会捉菜园里的害虫。”

小白兔打给起青蛙,问:“你能帮我捉菜园里的害虫吗?”青蛙说:“我只会捉田园里的害虫,不会捉菜园里的害虫,对不起小白兔。”小白兔挂下电话愁眉苦脸的。忽然,小白兔灵机一动,想出办法来了,她拿起电话打给螳螂问:“你能帮我捉菜园里的害虫吗?”螳螂说:“没问题。”螳螂二话不说的挥舞着两把大刀往小白兔家走去。

螳螂走到菜园里用两把大刀三下五除二,就把菜园里的害虫都消灭掉了,小白兔连声说:“谢谢螳螂!谢谢螳螂!”不用谢!螳螂说完就走了。

有一个人由于嫉妒,常谩骂释迦牟尼。对此,释迦牟尼心平气和,从不计较。一次,当这个人骂累了之后,释迦牟尼微笑着问:“我的朋友,当一个人送东西给别人,别人不接受,那么,这东西是属于谁的呢?”这个人不假思索:“当然是送东西的人自己的。”释迦牟尼说:“那就是了。到今天为止,你一直在骂我。如果我不接受你的谩骂,那谩骂又属于谁呢?”生活中,对待恶意的诽谤和指责,有时不理睬就是最有效的还击。

有一个盲人在夜里走路时,手里总是提着一盏明亮的灯笼。人们好奇地问他:“你又看不见,为何要提个灯笼呢?”盲人说:“我提着灯笼,既为别人照亮了路,同时别人也容易看见我,不会撞我。”遇到事情肯替别人着想,这是一种胸怀,一种博爱,一种境界。

有一次,苏轼与佛印和尚在一起。苏轼问佛印和尚:“禅师,你看我坐禅的样子如何?”“像一尊佛。”佛印和尚问苏轼:“你看我坐姿如何?”“像一堆粪。”苏轼回到家,高兴地告诉苏小妹:“我今天赢了佛印和尚禅师。”苏小妹听完始末,说:“哥哥,其实是你输了。禅师心中有佛,所以看见如来;你心中有粪,所以才视禅师如粪。”生活中,你心中有美,还是心中有恶,一言一行均可以显露。我们每个人的美好心灵都是由自己造就的。

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塑造了著名的“硬汉子”形象桑提亚哥。这位古巴老渔民在海上苦斗了8天,终于制服了一条比他的小船大几倍的马林鱼。但成群的鲨鱼却轮番袭来,吞食老人的捕获物。老人决不屈服,用鱼叉、船桨等拼命抗击了三天三夜。最后,马林鱼还是只剩下一副骨架。老人虽未战胜厄运,却是一位精神上的强者。他留下一句响当当的名言:“人是不能被打败的,你可以把他消灭,但不能打败他!”

3、爱在远方。

一只雏燕,在灌木丛中安了一个家,它觉得十分舒适温暖,就对灌木丛说:“我爱你,让我们永远不分离。”

过了两年,雏燕长大了,它觉得灌木丛已太矮,便将巢迁到一株白杨树上。它满意地对白杨树说:“我爱你,让我们永远不分离。”

再过两年,燕子成熟矫健了,它渴望到大海上搏击风浪,把巢筑在了高高的海边悬崖。那个巢筑得舒适温暖,是前两个不可比拟的。这时,燕子却不想对悬崖说任何话了。

一个婴儿刚生下来就夭折了,一个老人寿终正寝了,一个中年人暴亡了。他们的灵魂在天国的途中相遇,彼此诉说起了自己的不幸。

婴儿对老人说:“上帝太不公平了,你活了这么久,而我呢却等于没有活过。我失去了整整一辈子。”

老人回答:“你几乎不算得到过生命,所以也就谈不上失去。谁受寿命的恩赐最多,死时失去的也最多。长寿非福也。”

中年人叫了起来:“有谁比我惨!你们一个无所谓活不活,一个已经活够了,我却死在正当年,把生命曾经赐予的和将要赐予的都失去了。”

上帝听到了,说:“众生啊,那已逝去的和未曾到来的都不属于你们,你们有什么可失去的呢?”

三个灵魂齐声喊道:“主啊,难道我们中间没有一个最不幸的人吗?”

上帝答道:“最不幸的不止一个,你们全是,因为你们全都自以为所失最多。谁被这个念头折磨,谁的确就是最不幸的人。”(周国平)。

鲁国宣布,如有人在别国看到有鲁国人沦为奴隶,可先赎回奴隶,然后再到政府报帐。一次,孔子的一个学生从别国赎回来一个奴隶,但他没有去报帐。别人都夸这个学生道德高尚,而孔子却批评他:你这样做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获得自由。因为有人在别国也看到鲁国人沦为奴隶,那么,如果不报帐,他就损失了一笔钱。这样,他就只好装着没看见,而不去赎这个奴隶。

一次孔子的一个学生冒死救起一个落水的人。落水的人很富有,酬谢给他一头牛。孔子的学生很高兴地收下了。很多人指责他道德不高尚,这么重的礼也收,而孔子却表扬了他:你这么做能够鼓励更多的人去冒险救人,使更多的人获救,做得对。

有一天,彼得给母亲留了一份帐单:母亲欠独生儿彼得款如下:生活用品20,把信送到邮局10,星期天跟大人干活20,一直是个好孩子10,共60元。

彼得的母亲晚上在餐桌上看到了这张帐单,母亲会怎么办?

彼得的母亲见了帐单,无声无语地在儿子的帐单上放了60元。

第二天,彼得见了母亲留的一份帐单:彼得幸福地生活到10岁,0元;为彼得的吃喝花费10年,0元;两次生病住院护理,0元;彼得一直有一个慈爱的母亲,0元;共0元。

彼得见了帐单,一句话不说,小心翼翼地把60元钱放回到母亲的口袋里。

一位测试者对一批岁的孩子说:大哥哥现在要出去一下,先发给你们两块糖。如果你们能等到大哥哥回来后再吃这两块糖,那么回来后就再发给你们两块;如果你们忍不住先吃了,回来后我就不再给了。

过了一会,测试者回来,发现有的小孩忍不住吃了,有的垂涎欲滴,最后还是忍住了。

对这群孩子追踪研究,17年以后,先吃糖的孩子平平,不吃糖的孩子则多半成功了。

于是得出一个结论:一个人能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能不能延迟满足,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非常重要的因素。(美国丹尼尔·戈德漫《情商》)。

几位分别多年的同学相约到李老师家做客。李老师摆上各式各样的水杯,有瓷器的,有玻璃的,有塑料的;有的豪华而高贵,有的普通而简陋。等我们手上都拿上一杯水时,李老师说:“看一下,你们手中都拿到了别致的水杯,而像这些塑料杯却没有人选中它,这就是一些同学烦恼的根源。大家需要的是水,而不是杯子。但我们有意无意地会去选择漂亮的杯子,这正是我们的生活——如果生活是水的话,那么工作、金钱、地位这些东西就是杯子。其实,杯子的好坏,并不影响水的质量。只将心思花在杯子上,哪有心思去品味水的甘甜呢?”

陶朱公的次子在楚国犯了死罪。他与楚王宠臣庄生有交情,于是夫人要他写信给庄生,把儿子救出来。陶朱公打算叫第三个儿子去,可是长子争着前去。他不答应,说如果长子去,只有把老二的尸体运回来。夫人帮忙说话,长子又争着去,于是他只好叫长子去。

长子到了楚国,庄生见了陶朱公的信,不能不办。适逢这年楚国大赦天下,老大听到了消息,所以他去看庄生时,提到了这件事。庄生是个聪明人,把陶朱公送的千金退回。于是庄前去见楚王,说有一个人不在大赦之列,如果赦了他,别人会认为是我庄生贪污受贿。楚王于是把陶朱公的次子杀了。

老大把老二的尸体运回,家人已在布置灵堂。有人问,为何陶朱公事先会知道有这样的结果?他说:“我们白手起家,大儿子跟我吃过苦,对钱看得很重,岂肯轻易花费。而这位老友庄生最清贫,绝对不会受贿,我送他钱财是私人感情。三儿子出生时,家里已很有钱,他花钱惯了,送去千金,绝对不会心疼,更不会再去问。”

有位朋友晚上到超市购物,出来时天下起了大雨。雨越下越大,没有要停的意思。要乘出租车,从商店门口到马路边有一段距离。朋友正在犹豫,突然有位打伞的青年说话:“要打的吗?一起走。”朋友和这位青年在伞下等了四五分钟,终于有一辆出租车出现了。上了车,青年问朋友:“去哪里?”朋友说了住址,“顺路,我比你远些。”

出租车到了朋友楼前,向那青年说了声“谢谢!”青年挥挥手走了。

朋友告诉我这件事时,仍然沉浸在当晚的感激和快乐之中。我能体会出朋友的这种感激之情。我想:假如,打伞的不是那位陌生的青年,而是自己的亲人,会是怎样的呢?会有这种感激之情吗?感觉常常捉弄人,真正爱你的人疼你的人帮助你的人把你当心肝宝贝的人,你会麻木不仁,而与你只是惊鸿一瞥给你举手之劳帮助你的你反而会铭记一生。

让我们学会感激,感激自己的父母、亲人、爱人、朋友,让我们的人生充满温情阳光吧。

小学德育小故事篇五

我曾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人和上帝讨论天堂和地狱的问题。上帝对他说:“来吧!我让你看看什么是地狱。”

他们走进一个房间。一群人围着一大锅肉汤,但每个人看上去一脸饿相,瘦骨伶仃。他们每个人都有一只手可以够到锅里的汤勺,但汤勺的柄比他们的手臂还长,自己没法把汤送进嘴里。有肉汤喝不到肚子。只能望“汤”兴叹,无可奈何。

“来吧!我再让你看看天堂。”上帝把这个人领到另一个房间。这里的一切和刚才那个房间没什么不同,一锅汤、一群人、一样的长柄汤勺,但大家都身宽体胖,正在快乐地歌唱着幸福之歌。

“为什么?”这个人不解地问,“为什么地狱的人喝不到肉汤,而天堂的人却能喝到它呢?”

上帝微笑着说:“很简单,在这儿,他们都会喂别人。而地狱的人就是因为大家不团结,所以才望“汤”兴叹。”

故事并不复杂,但却蕴涵着深刻的社会哲理和强烈的警示意义。同样的条件,同样的设备,为什么一些人把它变成了天堂而另一些人却经营成了地狱?关键就在于,你是选择共同幸福还是选择独霸利益。

小学德育小故事篇六

[祖冲之你真伟大]:另一位教师在教圆周长的计算时,在学生探究出圆周率后,这位教师认为此时应该“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于是在介绍了圆周率研究的相关历史材料的基础上,这样提问:“大家想对数学家祖冲之老爷爷说些什么呢?”

学生们群情激奋。

生1:我想说:祖冲之爷爷你真伟大!

生2:祖冲之爷爷有勤奋严谨的钻研精神,祖冲之我佩服你。

生3:……。

学生们本以为至此就结束了,谁知这位教师继续借题发挥:“那么,我们以后应该怎么作呢?”

孩子们很聪明,在教师的“指引鼓励”下,个个说出一番“豪言壮志”。不过,十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也就这样过去了。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务,应当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在日常教学工作之中。”因此,教师在教学语文的过程中,除了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育的和谐发展。

语文学科不仅是集工具、知识、能力、文学欣赏于一体,更重要的也是一门思想教育学科。它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拓宽,它不仅是人的交际、思维、生活的工具,还是人认知世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工具,同时又有着强烈的人文因素,对学生人格的熏陶、情感的陶冶、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一篇篇文章,或是对真、善、美的颂扬,或是对假、丑、恶的鞭笞,或是作者高洁品性、高尚人格魅力的写照,或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社会主义建设日新月异的热情洋溢的赞美……无一不是作者某种思想感情的渲泻,其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内容。这是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教书育人的有利条件。我们语文老师就应该充分把握好语文学科的这优越性,积极探索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用好语文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点,加强德育渗透。如教学《示儿》时,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脍炙人口的爱国诗句,从而理解诗人陆游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让学生从中受到熏陶,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道德观、生死观、荣辱观等多方面的思想教育,让他们的人格逐渐完善,成熟起来,明白要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的深刻道理。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要深入研究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做好教学过程中的德育工作。

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获得最基本的语文素养,还要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这是语文学科的性质与地位决定的,是社会、国家赋与的我们语文教师的历史使命。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出除了要正确把握好教材,找准德育切入点;还要认真研究教材,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关键,引导学生分析文章最能感动自己、震撼自己的语言文字,从中加深体会,产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塑造学生。通过突出文章中的闪光点,使学生发现其光辉,且深切地感悟到其道理的正确或精神的可贵,让他们把这些精神的种子撒播到自己的心田。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这一课时,教师除了要教学作者是如何选择材料来体现、突出中朝两国人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共产国际主义情谊的,,还要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知识的同时受到这方面的教育。

德育的渗透无处不在。作为教师,除了用语言对学生进行教育,还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教师在课堂管理和与学生的日常接触中,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随机教育,以自己的仪表态度、言谈举止和处事待人,发挥表率作用,要求学生遵守日常行为规范,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良好的学风,意志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要有博大的胸怀,高尚的情操,以自己至诚至真至爱的人格力量去影响我们祖国的未来,带领他们走向道德光辉的顶点。

目前,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教师开始重视在各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获得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及其它思想教育。语文教学就是生活语文教学的品德教育,要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能从学习课文内容到生活实践都能从感情上的产生共鸣,在入情入境中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因此,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注重内外部因素相结合,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以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我班的后进生群体,经过对其成长环境分析,有以下几种情景:1,很多学生的家长平时忙于工作无暇照料孩子;2,还有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学生很小就成了留守儿童;3,父母关系不和或离异;于是很多将子女交给长辈教育。这就构成了较有特色的“隔代教育”问题。在我的班级里,这种隔代教育的学生占了总数的20,这类学生在思想认识上总觉得自我缺少亲情,潜意识中有一种补偿心理,在本事、学习、心理方面存在较为特殊的一面。是一群特殊的后进生群体。

1、个案的基本情景。

李冠,男,17岁,由职高辍学转入,2009年进入我校高一学习,班主任反映该生学习无兴趣,打架,大喊大叫,甚至有点在女同学面前动手动脚。2010年留级进入我班学习。

2、个案的家庭情景。

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从小都是爷爷奶奶带,祖辈对其比较宠爱,可是本身的教育本事不高,再加上他们经商的缘故。平时对孩子要么放任不管,要么只会责骂,一听说成绩不梦想,就是一顿打骂。

经过近一年的教学观察,我发现李冠的行为主要表此刻:性格方面以自我为中心、狂躁,自我约束本事差;心理方面自暴自弃;劳动本事方面较薄弱;学习方面兴趣不浓。而构成这几种现象的主要是以下几反面:

1、家长的宠爱。经过跟家长谈话,我了解到不管孙辈的要求是否合理,只要孩子开口:“我要……”祖辈总是有求必应。尤其是小孙子发脾气、哭闹、耍赖时,老人更是“俯首甘为孺子牛”,失掉原则,要啥给啥。祖辈一昧迁就、给予、满足,导致孩子对物质需求的欲望恶性膨胀,攀比虚荣,事事以我为中心。

2、教育方法的粗暴虽然祖辈对小孩在生活方面极其宠爱,但对他的学习期望又很高。他们认为自我的文化程度不高,孙子应当弥补他们的缺憾。所以,他们对小孩的学习成绩很重视,一听说成绩不梦想,就是一顿打骂,很少有耐心地说理与交谈。长期下来,他对学习渐渐的失去兴趣,也逐渐产生逆反心理。

作为教师,仅有给予相应的帮忙和心理疏导,促使他在心理上能逐步健康,成绩能不断提高,本事不断加强。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曾说过:“了解什么样的人得了病,比了解一个人得了什么样的病更为重要。”了解了他的心理特点及其成因后,那么我们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他的心理建设,加强对他的心理监护,使他的心理健康发展,树立信心,从本质上转化他,进一步提高教育实效。

1、深入家庭,进行家教指导。

孩子是家庭的折射,孩子的成长离不开良好家庭环境的影响。要想解决他的不良表现,还得从他的家庭入手。

首先,向家长提出:“多给孩子独立处理事情的机会,个人卫生自我动手,多做家务。”帮忙家长提高思想认识、转变观念,与学校教育构成合力,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

其次,要求家长不要以分数来衡量孩子的成绩,当他的成绩不梦想的时候,家长也不要以打骂相威胁。这样,构成浓厚的家庭文化教育氛围,帮忙孩子构成自觉学习的态度,改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2、发现他进取的因素,促进转化。

我发现李冠虽然经常犯错误,但他依然有向上的愿望,他身上还有很多“闪光点”,比如,跑步在班级里数一数二,做错事敢于承认,不闹事的时候还挺讨人喜欢,上课也会进取发言……所以我们能够发掘他这些向上的可塑性,对他进行再教育。

首先,我在课堂中,多为李冠供给表现机会,结合班上具体情景,开展一些团体的活动和竞赛,任命他为负责人,让他感到被信任和职责感,在组织活动中,他的主动参与使他觉得班上的活动,自我也是一份子,从而到达消除行为惰性的效果。

3、引导团体关注他,接纳他。

团体的力量是无穷的,我在培养他的正确的交往本事的时候,还注意发挥团体和伙伴的作用,经过同学的忍耐和爱护,帮忙他在团体中找回自我,学会交往。

我利用恰当时机做好班级学生的思想工作,告诉他们不能因为种种原因而孤立班团体中的任何一员,向学生讲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引导同学明白像李冠这样的学生,自暴自弃、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构成是长期的,多方面的结果,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根除,要允许他有反复现象。并且教育大家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他,要正确对待他的变化,以我们团体的耐心,接纳他的缺点,他的变化。并号召班干部带头和他一齐交往,如果他有什么困难,我们要主动去帮忙,以此来带动全班学生态度的转变。

4、尊重和信任他,正确看待“反复”。

信任是一种人格力量,它促人奋进,使人努力。对他来说,仅有信任他,才能得到他的信任。信任他,也是尊重他人格的表现,也仅有这样,才能消除他自暴自弃的心理。他的错误不可能在一次两次之间完全改变,我要耐心对待他的错误。

5、运用多种评价,促进发展。

经过一段时间的师生共同努力,这个男孩的提高是有目共睹的,平时在和同学的交往中,能主动退让,家长也反映他在家能做一些简单的家务事,不会想要什么就朝着要什么了。他从一个令人厌恶的孩子,成为班级中受人欢迎的一员。他能按时完成作业,和同学友好相处,不随便打人,进取为团体做事,更令人高兴的是,他充分发挥自我的特长,参加了校运动会,获得了优异的成绩。我相信以这样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他必须会取得更大的提高。

李冠的特殊主要来自于他的家庭,家长的娇惯、放任、养成了他唯我独尊、蛮横无理的个性,以至于出现了一系列问题,给学校教育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如果教师和同学对他的过错或者是出现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批评,不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很容易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引起他对教师的敌意和不信任,给今后的思想带来更大的障碍。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是最难塑造的,虽然李冠同学的提高已有了一些飞跃,但它只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只是他成长中的一个起步,不能说已是彻底的成功。对他的教育使我认识到,转化特殊的学困生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不应当有一丝一毫的松懈与疏忽。

早恋离我而去。

女生梁某,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觉得早恋是一种时髦。于是,与同班一男生谈起恋爱,校内一起上课、吃饭,校外相约到周边地方游玩,成绩急促下降。

一、及时了解原因。

该生的行为是因身材和心理发育,以及客观环境等影响,性意识的萌芽而对异性产生特殊的情绪体验,有意识地爱慕异性,这种早恋现象是青少年发育过程中的一种生理,心理的需要,另外,随着社会上90后恋爱观的渲染,青少年受影响较深。陷入恋爱关系的青少年,从秘密进行到公开化地转变。由于早恋带有幼稚性、盲目性、朦胧性和幻想性,影响身心发展。

二、个别会谈。

(一)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在心理咨询室单独交谈,一般从关心其生活入手,真诚赞美她的优点和长处,教师也主动谈自己的经历,以朋友的身份答应她谈话内容绝对保密,让她放心。这样她逐渐敞开心扉,主动讲出自己的烦恼,家长及以前学校的老师同学不理解她,总认为她有越轨行为。家长对她要求很严,周末和假期外出玩,都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回家稍晚些就会受罚。她觉得自己家和别人家不一样,她不喜欢回家。在家感受不到温暖,结交了不良学生,感染90后恋爱观,觉得很时髦、教师在了解她的内心世界和心理状况后,和她一起认真分析,并找出问题的根源,定出计划,重新认识自己,树立自信,改变自己。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上,并发挥其写字画画的特长,让她担任班级宣传委员,负责班上的板报工作。

(二)关注学生进步,及时表扬。

经过谈心后,对她学习、生活、工作上的任何进步都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她尝到成功的喜悦以及意识到自己还是有学习的潜力。

(三)争取家庭积极配合。

教师与家长交谈时,首先肯定梁某的特长、优点,使交谈从愉悦开始,在谈及梁某的一些行为时,避免用早恋等名称,启发诱导家长,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要以知心朋友的姿态与孩子沟通,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孩子的信任,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同时,在尊重,理解孩子的基础上,关注孩子的学习生活,使孩子感到家的温暖。帮助孩子解除青春期的迷惘。家长表示在尊重孩子自尊心的基础上与教师配合,帮助孩子早日走出早恋误区。后来,家长经常与教师保持联系,互相沟通了解梁某的表现。

思考与感悟:通过以尊重、理解、关爱、引导等方法进行辅导,以及家长的积极配合,梁某的思想意识有了很大改变,认识到早恋的害处,能端正自我,回到了班集体之中,减少了与男生的个别来往,各方面有了很大进步,学业取得了很大收获。

“晓之以礼、动之以情。

我班有个学生叫李某。我刚接这个班时,他上课无精打采,要么搞小动作,要么影响别人学习,提不起一点学习的兴趣;下课追逐打闹,喜欢动手动脚;作业不做,即使做了,也做不完整,书写相当潦草……每天不是科任老师就是学生向我告状。于是,我找他谈话,希望他能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学习为重,按时完成作业,知错就改,争取进步,争取做一个他人喜欢、父母喜欢、老师喜欢的好孩子。他开始是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后来口头上答应了。可他又一如既往,毫无长进,真是“承认错误,坚决不改”。此时我的心都快冷了,算了吧,或许他是根“不可雕的朽木”。但又觉得身为班主任,不能因一点困难就退缩,不能因一个后进生无法转化而影响整个班集体,必须面对现实!我内心一横:不转化你,誓不罢休。他无进步,或许是他并没有真正认识自己的错误,没有真正要做个他人喜欢的人的念头。

为了提高他的学习成绩,除了在思想上教育他,感化他,我特意安排一个责任心强、学习成绩好、乐于助人、耐心细致的女同学跟他坐,目的是发挥同桌的力量。事前,我先对这个女同学进行了一番谈话:为了班集体,不要歧视他,要尽你自己最大的努力,耐心地帮助他,使其进步。这位同学满口答应,并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或课堂时间帮助他,教育他。有时,这位同学也会产生一些厌烦情绪,说他不太听话,不太乐学……此时,我就跟她说:要有耐心,慢慢来。后来,他取得进步时,除了表扬他,我还鼓励他们说,这也离不开同学们的帮助,特别是这位同学的帮助。在同学们的帮助下,他自己的努力下,他各方面都取得了不小进步。他学习上更努力了,纪律上更遵守了,甚至自己当起了值日生,劳动也更积极了,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为此,我会心地笑了。后来,有一次我找他谈话时,他说:“老师,某某同学这样关心我,爱护我,帮助我,如果我再不努力,对得起她吗?”我笑着说:“你长大了,懂事了,进步了。我真替你高兴。”

在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中,他取得了73分的好成绩。我为了鼓励他,奖给他一本日记本。奖品虽少,但能表示老师的一点心意。第二学期,他学习更努力了,在期中测试中,他取得了92分的好成绩。案例分析:

一、以人为本,付出师爱。

作为一个教师,都应“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位学生。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我们教育学生,首先要与学生之间建立一座心灵相通的爱心桥梁。这样老师才会产生热爱之情。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的过程便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是充满了人情味的心灵交融。心理学家认为“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对于李某这样特殊的后进生我放下架子亲近他,敞开心扉,以关爱之心来触动他的心弦。“动之于情,晓之于理”:用师爱去温暖他,用情去感化他,用理去说服他,从而促使他主动地认识并改正错误。

二、以生之助,友情感化。

同学的帮助对一个后进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同学的力量有时胜过老师的力量。同学之间一旦建立起友谊的桥梁,他们之间就会无话不说。同学是学生的益友。在学生群体中,绝大部分学生不喜欢老师过于直率,尤其是批评他们的时候太严肃而接受不了。因此,我让李某同学与其它同学交朋友做起,和好同学一起坐,让他感受同学对他的信任,感受到同学是自己的益友。让他感受到同学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让他在快乐中学习、生活,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无穷的快乐!通过同学的教育、感染,促进了同学间的情感交流,在转化后进生工作中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一个后进生的实际情况是不同的,必然要求班主任深入了解弄清学生的行为,习惯,爱好及其后进的原因,从而确定行之有效的对策,因材施教,正确引导。李某的情况比较特殊,主要是自制力差,对自己的错误、缺点认识不足,对老师的批评教育产生厌恶、憎恨心理。因此,我就以爱心为媒,搭建师生心灵相通的桥梁。与他谈心,与他交朋友,使其认识错误,树立做个好学生的念头;充分发挥学生的力量,编排一个责任心强、学习成绩好、乐于助人的同学跟他坐,给予学习和思想上的帮助;自己面批面改他的作业,让他感到老师的关心、重视……用关爱唤起他的自信心、进取心,使之改正缺点,然后引导并激励他努力学习,从而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

通过一年的潜心努力,精心转化,终于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果:黄某同学摇身一变,由“捣蛋鬼”转变为纪律委员,由后进生转变为先进生!他无论在哪里见到我,都会亲切叫上一声:“老师,您好!”我总是报之一笑,并说上一声:“你好。”

在更新教育观念的今天,作为一个热爱学生的教师,有责任让学生树立信心进而达到育人的目的。愿:我们携起手来乘赏识之风,捧起关爱之情,燃起信心之火,播下希望之种,使每一位后进生都能沐浴在师生的关爱之中,共同把后进生转化成为先进生,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待进生的转化和教育。

自从参加工作以来,尤其是当了班主任以来,每天面对着具有时代个性的学生很多,但最近这一届的学生中,有一个学生在教育的过程中,引起了我的很大的反思,不是因为他因为犯了很大的错,而是这个学生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很有一定的代表性,具有他们这个年龄阶段的特点,今天把他作为我从事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的一个案例,分析该生的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行为中,我是如何进行教育,教育中采取了哪些方法,取得了什么样的教育效果,与大家一起分享。

学生情况分析:

班级学生王某,性格偏激,自尊心强,逆反心理严重,对待班级工作消极,但也有他的闪光点就是热心于学校组织的青年志愿者工作。同时也经常和同学发生冲突、小摩擦,常常很闲得无聊的去惹是生非,属于大事不犯,小事不断那种,是科任老师中麻烦学生。对于老师的批评教育,总是爱显出一副不服气的样子,甚至还和老师顶嘴,每次犯错后,通过教育,也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我觉得他并不是不可救药的属于“坏学生”,而是通过努力,还是可以挽救过来的。

案例分析。

该生的叛逆行为是典型的“初二现象”,是进入青春期的一种表现,许多青春期的孩子对大人都有一种逆反心理,他们常常想通过一些“大事”,也就是他觉得可以“出风头”或引起人关注的事情或是别人不敢而他敢做的事情来“体现”自己在同学心中的地位。他们往往把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帮助理解为与自己过不去,认为伤害了自己,因而就会表现出消极的被动的接受教育,甚至会产生严重的敌对倾向。分析其原因主要有:家庭教育方式不当。该生的父母忙于工作,每天起早摸黑的,和孩子的交流很少,平时主要关心孩子是否有吃饭及是否有准时到校上课,而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孩子的思想教育几乎没有,也不懂怎么与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同时认为孩子大了,不好管。对于孩子的错误不是耐心的说服教育,而是指责,打骂,甚至是放任自由,觉得自己作为家长已经做得很好了。而该生在学习上对自己的要求不高,上课总喜欢讲话,做小动作,控制不住自己。青少年特有的半幼稚半成熟的特点,使他看问题容易产生偏见,以为与老师、家长对他的批评不对,因而盲目反抗,拒绝一切批评。

教育方法和思路。

1、首先和家长取得联系,通过交流,了解到该生的家庭情况和表现,并与家长沟通思想,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达成共识,以便对症下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双管齐下。

2、创造良好、民主的家庭环境,和孩子交朋友,多鼓励、表扬,少批评、责骂,坚决不能实行“棍棒管理”,每天再忙再累,也要抽取一定的时间与孩子交流,第一时间了解孩子最近的心里表现和状况,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合理对待孩子的需求,不挫伤他的自尊心,尊重他,信任他,利用亲情来感化他,慢慢地消除他的对立情绪,使之回到正确的轨道中来。

3、教师要正确对待这类学生,避免直接批评,不要与他发生正面冲突,要注意维护他的自尊心,采取以柔克刚的教育方式。当他犯错误时,不要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点他的名字,给他留点“面子”,而是在课后,再与他个别交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帮助他分清是非,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愿意主动地去改正。逐渐缓解紧张的师生关系。

4、老师要善于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充分发挥其作用。利用该生热爱志愿者工作这一闪光点,鼓励让他把这热情带到班级中来,让其参与班级管理工作,使他把大部分心思转移到他爱好、感兴趣的事情上。并让他在管理别人的同时认识到自身存在的让老师头疼的问题。老师的信赖、同学的支持使他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5、给他讲解一些伟人、科学家成功事迹,使他明白只有胸怀宽广,能接受他人意见的人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把注意力引到学习上,启发、诱导他走出错误的心理误区。并大力褒扬他对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所付出的努力和贡献。

6、某生这种顽固的逆反心理不是一、两次说服教育就可消除的,要反复抓,抓反复,在班级里安排了两个表现较好的同学作为他的辅导同学,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平时多留意观察他的情绪变化,经常与他交流、沟通,深入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帮助他解决青春期的烦恼,顺利渡过初二年这个特殊时期的危险期。

教育效果。

通过辅导,某生的逆反心理已逐渐消除,和同学、老师的紧张关系也得到了缓解,最大的一个变化是工作、学习的责任心增强了,做错了事能主动承认,学习比以往认真,上课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学习竞争意识强,为班级工作积极。与同学之间的矛盾逐渐消除,同学们一致反映他的进步很大,表现良好。

事后反思。

针对所谓的“问题学生”只要你认真找出原因,具体分析,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正面的引导,在教育学生中,用耐心陪伴学生。用真心对待学生,用爱心感化学生,让他感受到关爱,我想,什么样的学生都可以教育好。

班主任工作的点滴体会。

众所周知,班主任不好做,班主任工作更是繁杂而琐碎。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我想许多老师都有非常深刻的体会,而从我个人来说,我觉得最主要的就是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平和的心态。

良好平和的心态首先表现在班主任的态度上。现在的学生接触面比较广,了解信息的渠道也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所以,作为班主任,就应该不断改变自己的教育方法,仅仅靠强调所谓的“师道尊严”是行不通的,甚至可能出现越是强调学生越是反感的情况。所以,适当地放下做老师的“架子”,可能在教育教学中就会首先取得主动权。就比如说,在我们上课的时候,看到黑板没擦,那我们也可以擦一下;在教室里,看到学生的笔掉了,弯下腰随手帮学生捡起来;有时检查学生值日情况的时候,顺手帮值日生摆几张桌椅;„„或许就在这一桩桩小事中,在身体力行的潜移默化中,学生可能会感受到你的宽容和平和(即使学生感受不到也没关系),而我们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也就会更有说服力。

良好平和的心态其次表现在处理问题的方法上。我们都是当过学生的,在我们当学生的时候,肯定也是会犯错误的。所以,是学生就会犯错,不会犯错的学生是不可想象的。我在处理学生犯错时采用的基本原则就是“抓大放小”。“大”的如打架斗殴、恶意扰乱课堂秩序、考试作弊等等,必然要进行比较严厉的批评教育,必要时还要通知家长共同教育;“小”的如偶尔上课迟到、睡觉、小声说话、作业未完成等等,只要学生能马上改正,我一般说说也就算了。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为了防止因为“抓大放小”而使“小”逐渐变成“大”,还需要有相应的惩戒措施,例如让违纪学生值日、背诵校规校纪等。我个人认为这不算是体罚,而是让学生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且意识到,当他的行为影响到其他人的时候,是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的。

良好平和的心态还体现在教育的语言上,特别是在处理犯错的学生时更要注意。在这一点上,我的做法大致是这样的:一是保持情绪和语言的平缓,特别是当学生情绪激动时更是如此,更何况这也有助于缓解师生之间交流的氛围;二是不要翻“旧账”,而应该就事论事,特别是不能因此而指责学生在人格上有问题,否则极易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教育效果必然大打折扣;三是要给自己留有余地,批评教育时要考虑得周到些,如何教育如何处理,班主任心中应有个大致的设想,不能想到什么说什么,要不然,有时候一着急,话说绝了,就很可能难以收拾。

以上说的这些,都只是班主任工作的皮毛而已。其实我在班主任工作中也没有什么非常明确的理论和方法,说得“故弄玄虚”一些,现在我做班主任其实更多的是凭“感觉”。曾经看过这样两个评价班主任的标准:如果学生对你不反感,那么,你的班主任工作就是合格的;如果学生在路上遇到你,能微笑着向你走来并向你问好,那么,你的班主任工作就是优秀的。尽管这两个标准是“务虚”的,但我仍然愿意向这个目标去努力。在座的众位班主任有许多都比我做得还出色、还成功,我愿意把我的这些体会说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有一个人由于嫉妒,常谩骂释迦牟尼。对此,释迦牟尼心平气和,从不计较。一次,当这个人骂累了之后,释迦牟尼微笑着问:“我的朋友,当一个人送东西给别人,别人不接受,那么,这东西是属于谁的呢?”这个人不假思索:“当然是送东西的人自己的。”释迦牟尼说:“那就是了。到今天为止,你一直在骂我。如果我不接受你的谩骂,那谩骂又属于谁呢?”生活中,对待恶意的诽谤和指责,有时不理睬就是最有效的还击。

有一个盲人在夜里走路时,手里总是提着一盏明亮的灯笼。人们好奇地问他:“你又看不见,为何要提个灯笼呢?”盲人说:“我提着灯笼,既为别人照亮了路,同时别人也容易看见我,不会撞我。”遇到事情肯替别人着想,这是一种胸怀,一种博爱,一种境界。

有一次,苏轼与佛印和尚在一起。苏轼问佛印和尚:“禅师,你看我坐禅的样子如何?”“像一尊佛。”佛印和尚问苏轼:“你看我坐姿如何?”“像一堆粪。”苏轼回到家,高兴地告诉苏小妹:“我今天赢了佛印和尚禅师。”苏小妹听完始末,说:“哥哥,其实是你输了。禅师心中有佛,所以看见如来;你心中有粪,所以才视禅师如粪。”生活中,你心中有美,还是心中有恶,一言一行均可以显露。我们每个人的美好心灵都是由自己造就的。

1.个人因素。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她性格内向,在人面前不拘言笑,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上课听讲不太认真,容易走神,老师课后布置的预习和复习工作不能有序进行,课外作业也不能及时、认真地完成。长此以往,学习成绩便越来越不理想,每一次考试都很紧张,很担忧,考试对她来说,一次比一次害怕,一次比一次考得差,经历的挫折多了,失败也就多了,便产生了严重的自卑感,过重的心理负担使她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一直怀疑自己的优点。即使在成功面前也很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这样严重影响她的身心健康发展。

2.家庭因素。

己,不安、孤独、离群等情感障碍也会随之而来。

3.教师因素。

在学校里,如果教师对一些同学尤其是学困生不够了解,关注不多,就容易造成对这些同学的评价偏低。一旦如此,几个月或者几个学期以后,这些同学便逐渐产生失落感,在老师那儿她们得不到适时的表扬和赞美,又会受到同学们的奚落和家长的不满。长此以往便否定了自己的一些行为和想法,慢慢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与水平,也越来越不自信,此时自卑感就慢慢占了上风。

1、激励教育,唤起信心。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是有进步要求的,都希望别人认为自己是一个好学生。我也认为只要孩子智力正常,没有都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都的老师。为了去除张丽的畏惧心理,我在课余时间经常有意无意的找她闲谈,让她帮我抱作业本、发作业本,上课时从不公开点名批评她,发现她有所进步及时表扬,在上课时经常用眼神来鼓励她,还经常对同学说:“看,张丽今天坐得真端正,听课非常认真!”“张丽同学回答问题声音大了,能让我们听得清楚。”“张丽同学??”渐渐的,张丽开始喜欢和我接近了。一次,我进行课堂巡视时,她主动冲我笑了。

的表现及其各种原因,共同商量解决孩子不良心理状况的办法,建议家长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要为孩子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孩子在家做力所能及的事,不管干什么,都要从中发现进步的地方,并马上夸奖她的闪光点,把家中得到的夸奖讲给老师和同学,把在学校得到的表扬告诉父母。在评价中,张丽从她人的肯定中得到了满足,增强了自信。

通过师生、家长的共同努力,张丽现在有了很大的变化,她的学习成绩在逐渐提高,上课能专心听讲,敢于举手发言且声音响亮,下课能主动与同学交往、做游戏,愿意参加各种活动,与班级、同学融为一体。家长也反映在家学习主动,喜欢把班级的事讲给父母听,主动帮家长做些家务。

学生,尤其是小学生缺乏自信,会产生自卑,不管自己有再多的不好之处,都不应该对自己失去信心,相信自己:我能行。只要对自己一直充满信心,就不会怕自卑。对于那些自信心不足的学生,我们要及时的给予更多的关爱,让她们感到:“我能行。”“我是最棒的。”面对张丽的改变,让我更加认识到激励的作用、集体的力量。因而,针对类似张丽这样的学生教师要循循善诱,不可操之过急,老师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不良表现上,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优点和特长,放大孩子的优点,使之一步步放开自己的心绪,正确的评价自己,将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去,感受大家给她的善意,通过多元化的评价、各项活动的参与,使其自信自强。

本学期我担任五年级班主任工作。有人说:“班主任是班级灵魂的设计师”我觉得这句话非常有道理,班风的好与坏,班干部的培养等与班主任的工作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那么怎样才能当好班主任呢?作为一个班主任,要带好一个班,必须具有一定的班级工作艺术,尤其是班主任德育工作最为重要。一个学生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就不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之人。作为一个班主任就要首先抓好德育工作,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教育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从小养成勤俭节约、尊师爱生的良好习惯,做一个诚实、勇敢的孩子。要鼓励学生学好知识,立志成才。我做班级工作,平时就注重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积累了一些点滴经验,现与大家互相交流。

当我接任五年级班主任时,班里接连不断地丢东西,但每次总是找不着,学生议论纷纷,影响了学生学习情绪。怎么办?为此事我明查暗访,仍不起作用。为了避免这类事情不再发生,我让每个学生留心观察,互相监督。一天上体育课时,小怡向我报告说,她发现前几天自己丢失的钢笔在小飞的文具盒里。我听后大吃一惊,有点疑惑。小飞平时表现不错,怎么会拿你的钢笔?为了弄个清楚,我和小怡来到教室,查明证实后,我没有当面批评小飞,而是冷静思考:如何教育他改正错误呢?在课堂上,我这样说:“前几天,小怡由于不慎丢失了钢笔,至今她很着急,如有人拾到或借用请还给她,她一定会感谢你的。”开学时,小飞物归原主,又主动向我坦白地承认了错误。我仍然没有批评他,而是耐心地开导他,教育他怎样做人。从此以后,小飞同学仿佛变了一个人似的,拾到东西主动归还失主。学习很刻苦,成绩不断进步。

学生犯了错误,班主任就要想办法帮助学生改正错误。,我班有个学生叫李家锋,爱说好动,脾气暴躁,常惹事生非。在一次考完数学后,因成绩不理想,竞一气之下砸碎了窗玻璃。事后,这个学生主动找我认错,并按班规交了赔款。为了教育他改正错误,我让李家锋亲自去量玻璃的尺寸,到玻璃店买回玻璃,叫他自己动手安装。有了如此的“体验”,他对班里的公物倍加爱惜,自己的怪脾气也改了许多。

班里有一些同学平时爱吃零食,教室里瓜子皮满地,吃不完的馒头到处乱扔。针对这个情况,如果抓住狠批不放,不但没有效果,而且会适得其反。于是,我进行摸底调查,找出吃零食的原因后,给学生讲吃零食的危害,我告诉同学们,随便吃零食,不符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既污染了班级环境,影响了班级卫生状况,又耽误了自己的学习时间,危害了自己的身体健康,浪费了家里的钱粮。我又将班内不吃零食的同学树为榜样,号召同学们向他们学习,发扬艰苦朴素的精神,保持勤俭节约的行为,不做小馋鬼,争当文明学生。从此,班里再也没人吃零食了。个个打扫卫生很积极,甚至有的学生不是他的值日,他都争着去干活。

我非常重视情境教育,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例如:我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了许多英雄人物的画像,以及条幅和标语,鼓励学生勤奋读书,努力学习。还把校园黑板勾画一新,让学生定期出板报,办手抄报,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开展班级活动,能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表现自己的机会。比如,我组织“我为班级添光彩”讨论会,“向灾区小朋友献爱心”的主题班会,以及书画展览、歌咏比赛、故事演讲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培养了学生热爱集体、热爱祖国的高尚品质。

总之,班主任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认真做好班级工作。既教书,又育人,不断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祖国的合格人才。

[最后一题错了]:记得一次去听一位小学数学老师的公开课,他在黑板上写了五道题让一名学生板演。

3×9=274×9=365×9=456×9=547×9=62。

当学生写完62时,台下多数同学都大声叫喊起来:“老师,她错了,最后一题错了……”

我当时的第一反应也是认为她的最后一题算错了。

满以为那位老师会马上帮助纠正这名学生的错误,没想到他却说了一段让我至今记忆犹新的话。他说:“最后一题是错了,可大家为什么只说她错的这道题,而不说她前面四道都做对了呢?看来,我们是多么容易发现别人的短处而忽略了别人的长处,当我们面对一个人时,首先要看其优点,要宽容地对待别人......”

如果我们的老师都用一颗宽容的心对待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时时显出宽容的态度,我相信这比老师单纯重说教的“灌输式德育”要高明。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们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育人,其次才是育才。思想教育和人文教育应该渗透在每一堂课中,那么怎样在数学课堂中恰到好处的进行思想教育呢?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思考的问题。我觉得数学课堂上的思想教育不能牵强附会,不能生搬硬套,要用得适时适地才能取到应有的效果。教学必然具有教育性,是教学过程的一条基本规律。在具体教学中,学生不仅可以从知识中受到教育,而且可以从教师的教学态度、工作作风和思想情感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道德教育。所谓教书育人,正是这个道理。但是,这种教育必须克服两种错误的倾向:一是过分强调教学的思想教育意义,不顾教学内容的具体特点,生拉硬扯地进行空洞的、贴标签式的思想教育;一是完全忽视教学的教育意义,单纯的为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而进行教学,只教书不育人。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再来审视上面的三个教学案例,问题来了。

案例1中,学生把自己不喜欢吃的西瓜给妈妈,难道思想就有问题了吗?如果换一个角度来说,我们更应该看到这个孩子身上有着诚实的品质。孩子是敢于说真话的,而我们成人往往缺乏这种勇气。相反,成人可能会用虚伪、虚情假意来掩饰自己。不仅如此,有时为了“思想教育”的需要,我们还在教育着我们的孩子学会说假话,鼓励他们说假话。他们慢慢知道了:说真话有时不和时宜,会受到训斥,而随声附和老师的意思还会受到老师的表扬。多么可怕的教育!没有真诚的教育怎能培养出健康人的品格。

案例2中,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难道非得让孩子们说出来吗?另人质疑的是这位教师上的究竟是数学课呢?还是思想品德教育课?那种在教学环节上追求简单的“嵌入”式或“贴标签”式的教学方式;那种牵强附会地把思想教育硬“扯”到教学内容中去的方法,我认为都是不可取的。那样只会助长了学生说空话,说违心话的坏习惯,最终使得数学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落得两败俱伤的境地。我认为数学教学最重要的是对学生渗透辨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在培养学生认真严肃、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思维的良好的习惯。

综观前两个案例,与案例3中的教师进行对比,不难看出最后这位教师做的恰到好处。使得思想教育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做到顺其自然,不做作,不把品德教育强塞给学生,注意适时适度,学生乐于接受,达到了即教书又育人的良好效果!

批评的艺术。

人,总是在批评和自我批评中成长起来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犯了错误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只有接受了批评,自觉地反省,努力去改正,才会更好地成长起来。批评,是思想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正确地运用这一手段,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并改正错误。

作为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所面对的很多是天真活泼但又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的学生,要使批评达到一定效果,就要同他们心理相融、感情相通。这就必须分析和研究被批评学生心理状态和特点,掌握批评的艺术。

在近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几乎批评过每一个学生,通过批评启发他们自觉地反省。当然,在批评教育的同时,我始终注意做好下面几方面工作,促使学生在批评中成长起来,达到真正的教育目的。

一、批评要掌握事实。

毛主席说得好:“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一切的批评必须建立在充分掌握事实的基础之上,使批评不会让学生觉得是空穴来风。

有的学生“精”了,为了避免老师对他的“惩罚”,往往不承认自己的错误。如果老师没有事实根据,空讲几句批评的话就达不到矫正的效果。例如我班的王文初同学,自己不学习时,就在班上捣乱,老师找他谈时,又往往不说实话。针对他的个性,我每次在批评他之前,都从各方面了解他犯错误的全部情况,有时为了一个小小细节,我宁肯花上大半天时间去弄清楚。随后在批评他时,他就主动承认错误了,经过反复几次,渐渐地他的侥幸心理弱了,他觉得经常受老师批评没什么意思,在我们班组织的《做新世纪德育之星》动员班队会上,他主动上台发言,表示一定要以实际行动自觉遵守纪律,努力学习,力争受到表扬。

二、批评要有的放矢。

批评要有针对性,收效才大。老师在台上大讲特讲,但讲得大,讲得空,一般学生摸不着头脑,犯错误的学生也不怕,还是我行我素。批评要有的放矢,就是批评要针对具体的人和事,批评要带有明确的目的,点明改正的方向。

三、批评要留有余地。

在批评教育时,力求点到即止,留有余地,给学生一个自我批评、自我教育的机会。这样,学生易于接受,又对老师的宽容产生负疚感,从而有利于他们不断鞭策自己,尽量少犯或不犯错误。如果班主任对学生的错误唠唠叨叨,否定或者贬低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批评积极性,那么学生就会产生一种逆反心理,结果事与愿违,大大削弱了教育的效果。

如我班的刘鑫同学,常常迟到,有一次他又迟到,到校后我没有批评他,而是让他将以往迟到的原因总结出来,仔细想想,有哪些原因是不可以克服的,老师可以帮助他。第二天,他对我说,迟到的原因都可以克服,其实可以做到不迟到的。后来,他不但极少迟到,而且还能够认真学习了。事实证明,从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出发,恰当地运用“留有余地”的批评方法,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批评要刚柔相济。

刚柔相济是班主任批评时,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去作教育的方法。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既要用刚制柔,又要以柔克刚。对女同学用刚,则有震撼力;对男同学用柔,则化解顽石。刚与柔的使用均以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为重点。特别是那些犯有错误的学生,他们的自尊心表现得就更为复杂一些,因为做了错事,受到老师的责怪,产生了自卑感,有时甚至产生“破罐破摔”的想法。而实际上,他们的内心深处,仍有上进的要求,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和帮助。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科曾经说过:“得不到别人的尊重的人往往有最强烈的自尊心。”因此对这些学生,在平时既要讲原则,不迁就其错误的思想行为,又要讲感情,尊重他们的自尊心。美国著名的管理家雅柯卡说过:“表扬可以印成文件,而批评打个电话就行了。”这就是说,含蓄而不张扬的批评有时比那种电闪雷鸣式的批评效果会更好。

五、批评要迂回启发。

我们不仅要有一针见血、开门见山的批评教育,也要有“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迂回批评教育。这样可以避免批评者与被批评者的直接交锋,引导帮助犯错误的学生消化、理解、醒悟,从而改正错误,达到批评的目的。如此批评没有剑拔弩张之势,往往却有事半功倍之效。

在批评教育中,我常常把道理寓于生动的事例中。例如在转化后进生工作时,以历史人物张学良戒毒、廉颇负荆请罪等的典型例子,引导他们认识到“悬崖勒马”的重要性和“浪子回头”的可行性,从而坚定他们改正错误的意志。由于这种方式能寓思想性和形象性于一体,深入浅出,大大增强了批评教育的感召力和说服力。

批评有法,但无定法。批评是一服苦口的良药。但有一点是我们教育者必须恪守的——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尽管我们的批评未必会有切肤之痛的深刻,但能从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出发,学生最终会领悟到老师用意的。善用批评这一教育方法,会与表扬有异曲同工之效。

爱是促进后进生转化的“灵丹妙药”。那年,我接了一个后进班,应对这些学习成绩差,又不守纪律的学生,当时我不知所措,也无从下手。当初,我采取的还是以前的老办法:对违纪的学生给予严厉的批评、罚站、停课、叫家长到校等来压服学生。这些简单、粗暴的方法,虽然制服了一些学生,但班级工作总体转化效果不明显。经过多次反思,透过阅读有关班级管理方面的文章,虚心向老班主任请教,个性是经常学习《班主任之友》上的有关文章,使我大开眼界。从此,我决心改变以往的管理方法,以爱来感化教育学生。

有一次,一位教师在上课,我在教室外观察学生上课状况。班上一片吵闹声:有的敲桌子,有的哼小调,有的拿粉笔乱扔乱投,有的走下座位……当时,我真想冲进教室把不守纪律的几个学生拉出来狠狠惩罚一顿,给他们一点厉害看看。但我没有这样做,我克制住自己的感情。

班会上,我把上午看到的课堂状况描述了一番。学生预感到:班主任立刻要严厉教训那几个不守纪律的同学了。此时,我看着那几个上课不守纪律的学生,他们纷纷低下头,等待我的处罚。但是,我这次并没有教训那几个学生,而是心平气和地分析上课不守纪律给自己、同学和老师带来的危害。然后,我给同学们出了两篇作文题:《假如我是班主任》、《和班主任老师谈谈心里话》。

两天后,作文交上来了。里,大多数学生写的是真情实话。他们反映出自己的苦恼和要求。

有的学生反映:“我的成绩不好,有的老师说我像驴一样笨,伤害了我的自尊心。我们成绩差的学生更需要老师的爱”。

有的学生说:“我在家里常遭父母的打骂,在学校又常挨老师的批评,我家里家外不是人,其实我也想好好学习,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学生。我多期望家庭多给一点温暖,老师多给一点关心啊!”

还有个学生这样写:“有一次,我因生病发烧而迟到,班主任不分青红皂白地说:‘你又去玩电子游戏机了!’并且严厉地批评我。我不服,老师伤害了我的自尊心。从此,我就破罐破摔,事事和班主任对着干,大不了我回家,不读书罢了。”

我对学生们反映的状况和提出的要求,逐个进行了分析,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之后,我分别召开了学生座谈会和学生家长座谈会,虚心听取大家的意见,找学生谈心,个性和那位被我误解的同学谈心。我还在班会上说,那次不就应不经调查而错怪了他。从此,那位同学逐渐改掉了不守纪律的毛病,成为礼貌守纪的标兵。

为了促进后进生转化,我从爱出发,从情入手,进行了多次家访,使家长们配合做学生的思想工作。

有一次,我班有个“调皮大王”生病了。晚上,我骑自行车去看望他。他看到我不辞辛苦来他家看望他,激动得热泪盈眶。家长也很感动。从此,这位学生改掉了很多毛病,成为班级守纪律和学习的楷模。

我还多次召开任课老师和学生座谈会,请任课老师和学生们交心。教师们根据我班的状况表示愿意从基础抓起,这样师生的思想得以沟通。老师的爱和情像春风一样,吹暖了每个同学的心灵。得到老师理解和关心的同学们,在愉快中学习,在充满温暖幸福的环境里茁壮成长。一年以后,班级的面貌彻底改变了,后进班级帽子被扔掉了。

巴特尔指出:“爱和信任是一种伟大而神奇的力量。教师载有爱和信任的眼光,哪怕是仅仅投向学生的一瞥,幼小的心灵也会感光显影,映出美丽的图象……”

作为班主任,应对后进生,怎样把学生们带好呢?是批评不离口,压服学生,还是坚持表扬,以情和爱唤醒他们,促其转变呢?实践证明,后者是行之有效的。

要想使班主任工作获得成效,对孩子们的爱显得尤为重要。这样会与学生到达感情相通,心理相容,构成友好、愉快、简单、和谐的人际心理气氛,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班主任工作。

“爱”是促进后进生转化的法宝。教师对学生,只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给他们温暖和耐心的疏导,以诚相待,并且付出心灵的关爱,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心悦诚服地理解我们的教育。尤其是促进后进生转化,爱更是“灵丹妙药”。

[分西瓜]:一位教师在教授三年级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有一个大西瓜,在母亲节的时候,你准备怎样分这个西瓜呢?”

生1:“母亲节到了,我准备把这个西瓜平均分成两份,给妈妈留一半,我留一半。”

“你为什么这样分呢?”教师问。

生1:“我一半,妈妈一半,一样多,这样谁也不吃亏。”

教师未作任何评价。

生2:“母亲节到了,我把西瓜平均分成8份,我给妈妈5份,我留3份。”

“你为什么这样分呢?”教师微笑地问。

生2:“妈妈很辛苦,在母亲节里应该多给她一些。”

“你真是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教师热情地表扬了她。

其他学生纷纷举手回答,要把西瓜平均分成6份、9份、12份等,都说在母亲节应该多给妈妈一些,教师都一一赞扬了他们。

这时,生3举手回答:“我把这个西瓜全都给妈妈吃。”

这位教师一楞,连忙微笑地问:“你为什么这样作呢?”

“我一点儿都不喜欢吃西瓜,所以我都给妈妈吃。”

此时,这位教师脸上的微笑霎时凝固起来,吃惊地说:“你怎么把不喜欢吃的东西送给妈妈,你的思想有问题呀!”

张某,男,9岁,小学二年级学生。单亲家庭,和母亲一起生活。开学一个星期还能正常完成各科作业,但是一周后作业经常少做,甚至不做;在学校有乱拿其他同学东西的习惯,被发现后不承认。

经过和他母亲及其亲属的接触了解到,他的母亲是个简单粗暴的人。离婚后,没有再婚,是靠他妈妈一个人养他的,由于平时比较忙,根本就没时间管,他是一个人上学、放学,中午自己一个人在外面吃饭,有时候家人不能及时满足自己的要求,他就开始偷拿其他同学的东西,被老师发现并进行批评教育后,觉得自己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干脆不愿意去上学,采取有意回避的态度,压抑自己。

通过家访,我明白了他不上学的原因是受到心理上的困扰。由于家庭的忽然变故,使他失去原有的心理平衡,变得更加焦虑不安,感到孤立无助,继而逃避,这是一种高度焦虑症状的消极心境。我认识到这时候家长和老师不闻不问,或批评责骂他,不仅不会消除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反而会增强这种心理。长此下去,其认识就会片面,心理的闭锁就逾强,最终将导致对任何人都以冷漠的眼光看待,更加孤立自己,直至不可救药。

我认识到造成他心理不堪重负的原因主要在于家庭,因此,我加强与其家庭联系,让其母亲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感,使这个不完整的家庭也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我一次一次地用课余时间进行电话访问,做好他母亲的思想工作,希望他承认现实,面对现实,树立起生活的信心。经过多次推心腹的交谈,终于使他们接受了我的建议。由于家庭与学校共同努力,使孩子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不再逃避,也愿意跟同学们交往,渐渐地回到学校上课了。

其实,学生的心灵是最敏感的,他们能够通过老师对自己的态度来判断老师是否真心爱自己。同时,他们也渴望老师能够时时刻刻关心爱护自己。“罗林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只要教师真心爱学生,并让他们感受到这种爱,他们就能以极大的努力向着教师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真正的关心爱护,不仅是生活上“扶贫”,学习上“扶智”,更应该是精神上“扶志”,品行上“被德”,心理上“扶健”。有人说,对学生,可以没有爱,但要尊重。我却以为,尊重就是一种爱,真正的爱不能没有尊重。很难想象,一个无视学生人格、漠视学生尊严的教师,会是一个热爱学生的教师。一个善于爱的教师,他一定懂得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学生的尊严,因为“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告诉我们,“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反之,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就会阻碍学生的进步和发展,甚至毁掉他们的前途。一个善于爱的教师,他一定懂得尊重学生的个性。

小学德育小故事篇七

教育。

故事生动有趣、情节富于变化,如能巧妙运用于课堂中,能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有效提高学生听说和写作能力,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小学生德育教育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宋朝有个叫陈康肃的人,十分擅长射箭。他能够在百步开外射中杨树的叶子,这样的射技举世无双,再没有第二个人能够比得上,陈康肃对自己的本领很是自负。

有一次,陈康肃在自家后花园的场地上练习射箭,引来很多人围观。有一位卖油的老头儿挑着担子经过,也停下来,放下担子,斜着眼睛看陈康肃射箭,很久都没有离开。

陈康肃的箭术果然名不虚传,射出的箭十次有八九次都射中靶心。旁边围观的人们大声喝彩,手心都拍红了,只有那位卖油的老头儿,仍用斜眼瞅着,只稍微点了下头。

陈康肃见老头儿似乎有点看不上他射箭的技艺,又生气又不服气,就放下弓箭走过去问老头儿说:“你也懂得射箭吗?难道你认为我射箭的技术还不够精吗?”

老头儿平静地回答说:“我觉得这也没啥了不起的,只不过你练的多了,手熟而已。”

陈康肃终于发怒了,质问道:“你怎么敢如此贬低我的绝技!”

老头儿也不急,不慌不忙地说:“我是从我多年来倒油的技巧中懂得这个道理的。我就演示给你看一看吧。”

说完以后,老头儿把一个葫芦放在地上,又取出一枚圆形方孔的铜钱盖在葫芦嘴上,然后他用一把油瓢从油桶里舀了一满瓢的油,再将瓢里的油向盖着铜钱的葫芦嘴里倒。只见那油成细细的一线流向葫芦嘴,均匀不断。等油倒完了,把铜钱拿下来细细验看,竟然连一点油星子都没有沾上。在人们一片啧啧称奇声中,卖油翁笑了笑,说道:“我这点雕虫小技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不过是手熟而已。”

陈康肃看完了表演以后笑了起来,客客气气地把卖油翁送走了。

这则。

寓言。

告诉我们,再难的事,只要我们反复地不间断地练习、实践,日久天长,必定会熟能生巧。

古时候有一对夫妻,又懒又馋,而且都十分贪心,为了一点小利也互不相让地争吵不休。

因为这对夫妻不愿干活,所以家里很穷。有一次,只剩下一点点钱了,用它刚好可以买三张大饼。

大饼一买回来,丈夫和妻子就赶紧一人抓了一块吃起来,生怕动作慢一点被对方抢去了。很快,两人就各自把手里的大饼吃完了,还剩下一张,两个人吃不够,他们又都不情愿把饼让给对方吃,虎视眈眈地盯着饼,一言不发地对峙着,心里又想吃掉它,又对对方心存顾忌,不敢贸然动手去拿。

可这样耗下去也不是个办法啊。过了半晌,丈夫想出了一个主意:“这样吧,我们来打个赌,谁先开口说话,谁就不能吃那块饼。”妻子回答道:“赌就赌,我一定不会输给你的。”

于是,夫妻俩就这么呆呆坐着,一言不发,连打个喷嚏都尽量小声,生怕是自己先开口说话而吃不成饼了。

渐渐地,夜幕降临了,这夫妻还没赌出一个结果来。有个小偷趁夜出来作案,听到这一家悄无声息,一点动静也没有,以为屋里没有人,就拨开门栓,溜了进来。

小偷蹑手蹑脚地走到堂屋里,一看桌旁竟然还端坐着两个大活人,吓了一大跳,暗叫“不好”,准备逃跑。可是他发现这两个人都只盯着他看,脸上的表情有些惊恐,却既不动也不讲话。小偷心里好生奇怪,不过这会儿他也顾不上细想,大着胆子拿了几样东西,看两人有什么反应,只见两人都流露出可惜心疼的样子,但还是不动也不语。

“这两个人莫非得了什么呆病吧。管他呢,先拿东西要紧。”小偷把这对夫妻家里值钱的东西全都放到一起,用一个大包袱捆成一堆,准备带走。夫妻俩眼睁睁地瞧着,心疼极了,但谁都不愿先开口说话。

小偷走的时候,见妻子长得不错,又顺手去调戏她。丈夫仍然无动于衷,妻子再也忍不住了,跳起来大喊:“来人哪,抓贼呀!”又冲丈夫骂道:“你这个笨蛋,为了一块饼,连有贼都不喊一声,真是蠢到家了!”

丈夫见妻子终于开口说话了,高兴得一把抓过饼大笑道:“哈哈,夫人,你终于认输了,我就知道我一定会赢到这块饼的!”

这一对愚蠢的夫妻,只为了区区一张饼,见了小偷都不开口说话,眼睁睁地差点丢光了家里的财物,真是贪小便宜吃大亏。我们可不能学他们只为了眼前的小利而不顾全大局,否则,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

有一只猴子住在山林里,它非常羡慕人类。它觉得,人实在太快乐了。果实熟了的时候,他们可以一担一担往家挑,不像猴子,一年到头四处寻觅食物,找一个吃一个,饥一餐饱一餐的;冬天里刮风下雪,人可以呆在自己的家里,一家人亲亲热热在一起,家里有过冬的粮食,不像猴子,一到冬天,只能冷冰冰地蜷缩在石洞里,又冷又饿。这只猴子想,来世我一定不再做猴了。

后来,这只猴子真的死了,它去到阴间拜见阎王。阎王问猴子说:“来世你还想做猴吗?”猴子连忙说:“不想做猴了,请大王让我变人吧!”阎王说:“也好。不过想变人有个条件,那就是必须将你身上的毛全部拔掉。”说完,阎王命一个夜叉将猴子带到掌管超度变人的地府去。

猴子到了地府,接受地府鬼的“超度”。地府鬼让猴子趴下,准备给它拔毛。可是刚被拔了一根毛,猴子便大叫起来:“哎哟,受不了,受不了!”地府鬼叫它忍耐一下,猴子哭丧着脸说:“这么痛苦,实在不能忍受!”地府鬼只好把猴子又送回阎王那里。

阎王笑着对猴子说:“看你一毛不拔,又怎么能成人呢?”

小学德育小故事篇八

百度百科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网络百科全书,旨在创造一个涵盖所有领域知识,服务所有互联网用户的中文知识性百科全书。在这里你可以参与词条编辑,分享贡献你的知识。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德育故事案例集合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班的后进生群体,经过对其成长环境分析,有以下几种情景:1,很多学生的家长平时忙于工作无暇照料孩子;2,还有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学生很小就成了留守儿童;3,父母关系不和或离异;于是很多将子女交给长辈教育。这就构成了较有特色的“隔代教育”问题。在我的班级里,这种隔代教育的学生占了总数的20,这类学生在思想认识上总觉得自我缺少亲情,潜意识中有一种补偿心理,在本事、学习、心理方面存在较为特殊的一面。是一群特殊的后进生群体。

1、个案的基本情景。

李冠,男,17岁,由职高辍学转入,2009年进入我校高一学习,班主任反映该生学习无兴趣,打架,大喊大叫,甚至有点在女同学面前动手动脚。2010年留级进入我班学习。

2、个案的家庭情景。

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从小都是爷爷奶奶带,祖辈对其比较宠爱,可是本身的教育本事不高,再加上他们经商的缘故。平时对孩子要么放任不管,要么只会责骂,一听说成绩不梦想,就是一顿打骂。

经过近一年的教学观察,我发现李冠的行为主要表此刻:性格方面以自我为中心、狂躁,自我约束本事差;心理方面自暴自弃;劳动本事方面较薄弱;学习方面兴趣不浓。而构成这几种现象的主要是以下几反面:

1、家长的宠爱。经过跟家长谈话,我了解到不管孙辈的要求是否合理,只要孩子开口:“我要……”祖辈总是有求必应。尤其是小孙子发脾气、哭闹、耍赖时,老人更是“俯首甘为孺子牛”,失掉原则,要啥给啥。祖辈一昧迁就、给予、满足,导致孩子对物质需求的欲望恶性膨胀,攀比虚荣,事事以我为中心。

2、教育方法的粗暴虽然祖辈对小孩在生活方面极其宠爱,但对他的学习期望又很高。他们认为自我的文化程度不高,孙子应当弥补他们的缺憾。所以,他们对小孩的学习成绩很重视,一听说成绩不梦想,就是一顿打骂,很少有耐心地说理与交谈。长期下来,他对学习渐渐的失去兴趣,也逐渐产生逆反心理。

作为教师,仅有给予相应的帮忙和心理疏导,促使他在心理上能逐步健康,成绩能不断提高,本事不断加强。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曾说过:“了解什么样的人得了病,比了解一个人得了什么样的病更为重要。”了解了他的心理特点及其成因后,那么我们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他的心理建设,加强对他的心理监护,使他的心理健康发展,树立信心,从本质上转化他,进一步提高教育实效。

1、深入家庭,进行家教指导。

孩子是家庭的折射,孩子的成长离不开良好家庭环境的影响。要想解决他的不良表现,还得从他的家庭入手。

首先,向家长提出:“多给孩子独立处理事情的机会,个人卫生自我动手,多做家务。”帮忙家长提高思想认识、转变观念,与学校教育构成合力,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

其次,要求家长不要以分数来衡量孩子的成绩,当他的成绩不梦想的时候,家长也不要以打骂相威胁。这样,构成浓厚的家庭文化教育氛围,帮忙孩子构成自觉学习的态度,改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2、发现他进取的因素,促进转化。

我发现李冠虽然经常犯错误,但他依然有向上的愿望,他身上还有很多“闪光点”,比如,跑步在班级里数一数二,做错事敢于承认,不闹事的时候还挺讨人喜欢,上课也会进取发言……所以我们能够发掘他这些向上的可塑性,对他进行再教育。

首先,我在课堂中,多为李冠供给表现机会,结合班上具体情景,开展一些团体的活动和竞赛,任命他为负责人,让他感到被信任和职责感,在组织活动中,他的主动参与使他觉得班上的活动,自我也是一份子,从而到达消除行为惰性的效果。

3、引导团体关注他,接纳他。

团体的力量是无穷的,我在培养他的正确的交往本事的时候,还注意发挥团体和伙伴的作用,经过同学的忍耐和爱护,帮忙他在团体中找回自我,学会交往。

我利用恰当时机做好班级学生的思想工作,告诉他们不能因为种种原因而孤立班团体中的任何一员,向学生讲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引导同学明白像李冠这样的学生,自暴自弃、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构成是长期的,多方面的结果,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根除,要允许他有反复现象。并且教育大家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他,要正确对待他的变化,以我们团体的耐心,接纳他的缺点,他的变化。并号召班干部带头和他一齐交往,如果他有什么困难,我们要主动去帮忙,以此来带动全班学生态度的转变。

4、尊重和信任他,正确看待“反复”。

信任是一种人格力量,它促人奋进,使人努力。对他来说,仅有信任他,才能得到他的信任。信任他,也是尊重他人格的表现,也仅有这样,才能消除他自暴自弃的心理。他的错误不可能在一次两次之间完全改变,我要耐心对待他的错误。

5、运用多种评价,促进发展。

经过一段时间的师生共同努力,这个男孩的提高是有目共睹的,平时在和同学的交往中,能主动退让,家长也反映他在家能做一些简单的家务事,不会想要什么就朝着要什么了。他从一个令人厌恶的孩子,成为班级中受人欢迎的一员。他能按时完成作业,和同学友好相处,不随便打人,进取为团体做事,更令人高兴的是,他充分发挥自我的特长,参加了校运动会,获得了优异的成绩。我相信以这样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他必须会取得更大的提高。

李冠的特殊主要来自于他的家庭,家长的娇惯、放任、养成了他唯我独尊、蛮横无理的个性,以至于出现了一系列问题,给学校教育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如果教师和同学对他的过错或者是出现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批评,不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很容易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引起他对教师的敌意和不信任,给今后的思想带来更大的障碍。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是最难塑造的,虽然李冠同学的提高已有了一些飞跃,但它只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只是他成长中的一个起步,不能说已是彻底的成功。对他的教育使我认识到,转化特殊的学困生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不应当有一丝一毫的松懈与疏忽。

早恋离我而去。

女生梁某,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觉得早恋是一种时髦。于是,与同班一男生谈起恋爱,校内一起上课、吃饭,校外相约到周边地方游玩,成绩急促下降。

一、及时了解原因。

该生的行为是因身材和心理发育,以及客观环境等影响,性意识的萌芽而对异性产生特殊的情绪体验,有意识地爱慕异性,这种早恋现象是青少年发育过程中的一种生理,心理的需要,另外,随着社会上90后恋爱观的渲染,青少年受影响较深。陷入恋爱关系的青少年,从秘密进行到公开化地转变。由于早恋带有幼稚性、盲目性、朦胧性和幻想性,影响身心发展。

二、个别会谈。

(一)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在心理咨询室单独交谈,一般从关心其生活入手,真诚赞美她的优点和长处,教师也主动谈自己的经历,以朋友的身份答应她谈话内容绝对保密,让她放心。这样她逐渐敞开心扉,主动讲出自己的烦恼,家长及以前学校的老师同学不理解她,总认为她有越轨行为。家长对她要求很严,周末和假期外出玩,都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回家稍晚些就会受罚。她觉得自己家和别人家不一样,她不喜欢回家。在家感受不到温暖,结交了不良学生,感染90后恋爱观,觉得很时髦、教师在了解她的内心世界和心理状况后,和她一起认真分析,并找出问题的根源,定出计划,重新认识自己,树立自信,改变自己。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上,并发挥其写字画画的特长,让她担任班级宣传委员,负责班上的板报工作。

(二)关注学生进步,及时表扬。

经过谈心后,对她学习、生活、工作上的任何进步都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她尝到成功的喜悦以及意识到自己还是有学习的潜力。

(三)争取家庭积极配合。

教师与家长交谈时,首先肯定梁某的特长、优点,使交谈从愉悦开始,在谈及梁某的一些行为时,避免用早恋等名称,启发诱导家长,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要以知心朋友的姿态与孩子沟通,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孩子的信任,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同时,在尊重,理解孩子的基础上,关注孩子的学习生活,使孩子感到家的温暖。帮助孩子解除青春期的迷惘。家长表示在尊重孩子自尊心的基础上与教师配合,帮助孩子早日走出早恋误区。后来,家长经常与教师保持联系,互相沟通了解梁某的表现。

思考与感悟:通过以尊重、理解、关爱、引导等方法进行辅导,以及家长的积极配合,梁某的思想意识有了很大改变,认识到早恋的害处,能端正自我,回到了班集体之中,减少了与男生的个别来往,各方面有了很大进步,学业取得了很大收获。

[最后一题错了]:记得一次去听一位小学数学老师的公开课,他在黑板上写了五道题让一名学生板演。

3×9=274×9=365×9=456×9=547×9=62。

当学生写完62时,台下多数同学都大声叫喊起来:“老师,她错了,最后一题错了……”

我当时的第一反应也是认为她的最后一题算错了。

满以为那位老师会马上帮助纠正这名学生的错误,没想到他却说了一段让我至今记忆犹新的话。他说:“最后一题是错了,可大家为什么只说她错的这道题,而不说她前面四道都做对了呢?看来,我们是多么容易发现别人的短处而忽略了别人的长处,当我们面对一个人时,首先要看其优点,要宽容地对待别人......”

如果我们的老师都用一颗宽容的心对待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时时显出宽容的态度,我相信这比老师单纯重说教的“灌输式德育”要高明。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们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育人,其次才是育才。思想教育和人文教育应该渗透在每一堂课中,那么怎样在数学课堂中恰到好处的进行思想教育呢?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思考的问题。我觉得数学课堂上的思想教育不能牵强附会,不能生搬硬套,要用得适时适地才能取到应有的效果。教学必然具有教育性,是教学过程的一条基本规律。在具体教学中,学生不仅可以从知识中受到教育,而且可以从教师的教学态度、工作作风和思想情感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道德教育。所谓教书育人,正是这个道理。但是,这种教育必须克服两种错误的倾向:一是过分强调教学的思想教育意义,不顾教学内容的具体特点,生拉硬扯地进行空洞的、贴标签式的思想教育;一是完全忽视教学的教育意义,单纯的为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而进行教学,只教书不育人。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再来审视上面的三个教学案例,问题来了。

案例1中,学生把自己不喜欢吃的西瓜给妈妈,难道思想就有问题了吗?如果换一个角度来说,我们更应该看到这个孩子身上有着诚实的品质。孩子是敢于说真话的,而我们成人往往缺乏这种勇气。相反,成人可能会用虚伪、虚情假意来掩饰自己。不仅如此,有时为了“思想教育”的需要,我们还在教育着我们的孩子学会说假话,鼓励他们说假话。他们慢慢知道了:说真话有时不和时宜,会受到训斥,而随声附和老师的意思还会受到老师的表扬。多么可怕的教育!没有真诚的教育怎能培养出健康人的品格。

案例2中,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难道非得让孩子们说出来吗?另人质疑的是这位教师上的究竟是数学课呢?还是思想品德教育课?那种在教学环节上追求简单的“嵌入”式或“贴标签”式的教学方式;那种牵强附会地把思想教育硬“扯”到教学内容中去的方法,我认为都是不可取的。那样只会助长了学生说空话,说违心话的坏习惯,最终使得数学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落得两败俱伤的境地。我认为数学教学最重要的是对学生渗透辨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在培养学生认真严肃、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思维的良好的习惯。

综观前两个案例,与案例3中的教师进行对比,不难看出最后这位教师做的恰到好处。使得思想教育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做到顺其自然,不做作,不把品德教育强塞给学生,注意适时适度,学生乐于接受,达到了即教书又育人的良好效果!

批评的艺术。

人,总是在批评和自我批评中成长起来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犯了错误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只有接受了批评,自觉地反省,努力去改正,才会更好地成长起来。批评,是思想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正确地运用这一手段,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并改正错误。

作为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所面对的很多是天真活泼但又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的学生,要使批评达到一定效果,就要同他们心理相融、感情相通。这就必须分析和研究被批评学生心理状态和特点,掌握批评的艺术。

在近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几乎批评过每一个学生,通过批评启发他们自觉地反省。当然,在批评教育的同时,我始终注意做好下面几方面工作,促使学生在批评中成长起来,达到真正的教育目的。

一、批评要掌握事实。

毛主席说得好:“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一切的批评必须建立在充分掌握事实的基础之上,使批评不会让学生觉得是空穴来风。

有的学生“精”了,为了避免老师对他的“惩罚”,往往不承认自己的错误。如果老师没有事实根据,空讲几句批评的话就达不到矫正的效果。例如我班的王文初同学,自己不学习时,就在班上捣乱,老师找他谈时,又往往不说实话。针对他的个性,我每次在批评他之前,都从各方面了解他犯错误的全部情况,有时为了一个小小细节,我宁肯花上大半天时间去弄清楚。随后在批评他时,他就主动承认错误了,经过反复几次,渐渐地他的侥幸心理弱了,他觉得经常受老师批评没什么意思,在我们班组织的《做新世纪德育之星》动员班队会上,他主动上台发言,表示一定要以实际行动自觉遵守纪律,努力学习,力争受到表扬。

二、批评要有的放矢。

批评要有针对性,收效才大。老师在台上大讲特讲,但讲得大,讲得空,一般学生摸不着头脑,犯错误的学生也不怕,还是我行我素。批评要有的放矢,就是批评要针对具体的人和事,批评要带有明确的目的,点明改正的方向。

三、批评要留有余地。

在批评教育时,力求点到即止,留有余地,给学生一个自我批评、自我教育的机会。这样,学生易于接受,又对老师的宽容产生负疚感,从而有利于他们不断鞭策自己,尽量少犯或不犯错误。如果班主任对学生的错误唠唠叨叨,否定或者贬低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批评积极性,那么学生就会产生一种逆反心理,结果事与愿违,大大削弱了教育的效果。

如我班的刘鑫同学,常常迟到,有一次他又迟到,到校后我没有批评他,而是让他将以往迟到的原因总结出来,仔细想想,有哪些原因是不可以克服的,老师可以帮助他。第二天,他对我说,迟到的原因都可以克服,其实可以做到不迟到的。后来,他不但极少迟到,而且还能够认真学习了。事实证明,从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出发,恰当地运用“留有余地”的批评方法,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批评要刚柔相济。

刚柔相济是班主任批评时,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去作教育的方法。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既要用刚制柔,又要以柔克刚。对女同学用刚,则有震撼力;对男同学用柔,则化解顽石。刚与柔的使用均以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为重点。特别是那些犯有错误的学生,他们的自尊心表现得就更为复杂一些,因为做了错事,受到老师的责怪,产生了自卑感,有时甚至产生“破罐破摔”的想法。而实际上,他们的内心深处,仍有上进的要求,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和帮助。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科曾经说过:“得不到别人的尊重的人往往有最强烈的自尊心。”因此对这些学生,在平时既要讲原则,不迁就其错误的思想行为,又要讲感情,尊重他们的自尊心。美国著名的管理家雅柯卡说过:“表扬可以印成文件,而批评打个电话就行了。”这就是说,含蓄而不张扬的批评有时比那种电闪雷鸣式的批评效果会更好。

五、批评要迂回启发。

我们不仅要有一针见血、开门见山的批评教育,也要有“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迂回批评教育。这样可以避免批评者与被批评者的直接交锋,引导帮助犯错误的学生消化、理解、醒悟,从而改正错误,达到批评的目的。如此批评没有剑拔弩张之势,往往却有事半功倍之效。

在批评教育中,我常常把道理寓于生动的事例中。例如在转化后进生工作时,以历史人物张学良戒毒、廉颇负荆请罪等的典型例子,引导他们认识到“悬崖勒马”的重要性和“浪子回头”的可行性,从而坚定他们改正错误的意志。由于这种方式能寓思想性和形象性于一体,深入浅出,大大增强了批评教育的感召力和说服力。

批评有法,但无定法。批评是一服苦口的良药。但有一点是我们教育者必须恪守的——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尽管我们的批评未必会有切肤之痛的深刻,但能从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出发,学生最终会领悟到老师用意的。善用批评这一教育方法,会与表扬有异曲同工之效。

[分西瓜]:一位教师在教授三年级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有一个大西瓜,在母亲节的时候,你准备怎样分这个西瓜呢?”

生1:“母亲节到了,我准备把这个西瓜平均分成两份,给妈妈留一半,我留一半。”

“你为什么这样分呢?”教师问。

生1:“我一半,妈妈一半,一样多,这样谁也不吃亏。”

教师未作任何评价。

生2:“母亲节到了,我把西瓜平均分成8份,我给妈妈5份,我留3份。”

“你为什么这样分呢?”教师微笑地问。

生2:“妈妈很辛苦,在母亲节里应该多给她一些。”

“你真是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教师热情地表扬了她。

其他学生纷纷举手回答,要把西瓜平均分成6份、9份、12份等,都说在母亲节应该多给妈妈一些,教师都一一赞扬了他们。

这时,生3举手回答:“我把这个西瓜全都给妈妈吃。”

这位教师一楞,连忙微笑地问:“你为什么这样作呢?”

“我一点儿都不喜欢吃西瓜,所以我都给妈妈吃。”

此时,这位教师脸上的微笑霎时凝固起来,吃惊地说:“你怎么把不喜欢吃的东西送给妈妈,你的思想有问题呀!”

“晓之以礼、动之以情。

我班有个学生叫李某。我刚接这个班时,他上课无精打采,要么搞小动作,要么影响别人学习,提不起一点学习的兴趣;下课追逐打闹,喜欢动手动脚;作业不做,即使做了,也做不完整,书写相当潦草……每天不是科任老师就是学生向我告状。于是,我找他谈话,希望他能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学习为重,按时完成作业,知错就改,争取进步,争取做一个他人喜欢、父母喜欢、老师喜欢的好孩子。他开始是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后来口头上答应了。可他又一如既往,毫无长进,真是“承认错误,坚决不改”。此时我的心都快冷了,算了吧,或许他是根“不可雕的朽木”。但又觉得身为班主任,不能因一点困难就退缩,不能因一个后进生无法转化而影响整个班集体,必须面对现实!我内心一横:不转化你,誓不罢休。他无进步,或许是他并没有真正认识自己的错误,没有真正要做个他人喜欢的人的念头。

为了提高他的学习成绩,除了在思想上教育他,感化他,我特意安排一个责任心强、学习成绩好、乐于助人、耐心细致的女同学跟他坐,目的是发挥同桌的力量。事前,我先对这个女同学进行了一番谈话:为了班集体,不要歧视他,要尽你自己最大的努力,耐心地帮助他,使其进步。这位同学满口答应,并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或课堂时间帮助他,教育他。有时,这位同学也会产生一些厌烦情绪,说他不太听话,不太乐学……此时,我就跟她说:要有耐心,慢慢来。后来,他取得进步时,除了表扬他,我还鼓励他们说,这也离不开同学们的帮助,特别是这位同学的帮助。在同学们的帮助下,他自己的努力下,他各方面都取得了不小进步。他学习上更努力了,纪律上更遵守了,甚至自己当起了值日生,劳动也更积极了,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为此,我会心地笑了。后来,有一次我找他谈话时,他说:“老师,某某同学这样关心我,爱护我,帮助我,如果我再不努力,对得起她吗?”我笑着说:“你长大了,懂事了,进步了。我真替你高兴。”

在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中,他取得了73分的好成绩。我为了鼓励他,奖给他一本日记本。奖品虽少,但能表示老师的一点心意。第二学期,他学习更努力了,在期中测试中,他取得了92分的好成绩。案例分析:

一、以人为本,付出师爱。

作为一个教师,都应“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位学生。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我们教育学生,首先要与学生之间建立一座心灵相通的爱心桥梁。这样老师才会产生热爱之情。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的过程便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是充满了人情味的心灵交融。心理学家认为“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对于李某这样特殊的后进生我放下架子亲近他,敞开心扉,以关爱之心来触动他的心弦。“动之于情,晓之于理”:用师爱去温暖他,用情去感化他,用理去说服他,从而促使他主动地认识并改正错误。

二、以生之助,友情感化。

同学的帮助对一个后进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同学的力量有时胜过老师的力量。同学之间一旦建立起友谊的桥梁,他们之间就会无话不说。同学是学生的益友。在学生群体中,绝大部分学生不喜欢老师过于直率,尤其是批评他们的时候太严肃而接受不了。因此,我让李某同学与其它同学交朋友做起,和好同学一起坐,让他感受同学对他的信任,感受到同学是自己的益友。让他感受到同学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让他在快乐中学习、生活,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无穷的快乐!通过同学的教育、感染,促进了同学间的情感交流,在转化后进生工作中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一个后进生的实际情况是不同的,必然要求班主任深入了解弄清学生的行为,习惯,爱好及其后进的原因,从而确定行之有效的对策,因材施教,正确引导。李某的情况比较特殊,主要是自制力差,对自己的错误、缺点认识不足,对老师的批评教育产生厌恶、憎恨心理。因此,我就以爱心为媒,搭建师生心灵相通的桥梁。与他谈心,与他交朋友,使其认识错误,树立做个好学生的念头;充分发挥学生的力量,编排一个责任心强、学习成绩好、乐于助人的同学跟他坐,给予学习和思想上的帮助;自己面批面改他的作业,让他感到老师的关心、重视……用关爱唤起他的自信心、进取心,使之改正缺点,然后引导并激励他努力学习,从而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

通过一年的潜心努力,精心转化,终于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果:黄某同学摇身一变,由“捣蛋鬼”转变为纪律委员,由后进生转变为先进生!他无论在哪里见到我,都会亲切叫上一声:“老师,您好!”我总是报之一笑,并说上一声:“你好。”

在更新教育观念的今天,作为一个热爱学生的教师,有责任让学生树立信心进而达到育人的目的。愿:我们携起手来乘赏识之风,捧起关爱之情,燃起信心之火,播下希望之种,使每一位后进生都能沐浴在师生的关爱之中,共同把后进生转化成为先进生,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待进生的转化和教育。

自从参加工作以来,尤其是当了班主任以来,每天面对着具有时代个性的学生很多,但最近这一届的学生中,有一个学生在教育的过程中,引起了我的很大的反思,不是因为他因为犯了很大的错,而是这个学生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很有一定的代表性,具有他们这个年龄阶段的特点,今天把他作为我从事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的一个案例,分析该生的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行为中,我是如何进行教育,教育中采取了哪些方法,取得了什么样的教育效果,与大家一起分享。

学生情况分析:

班级学生王某,性格偏激,自尊心强,逆反心理严重,对待班级工作消极,但也有他的闪光点就是热心于学校组织的青年志愿者工作。同时也经常和同学发生冲突、小摩擦,常常很闲得无聊的去惹是生非,属于大事不犯,小事不断那种,是科任老师中麻烦学生。对于老师的批评教育,总是爱显出一副不服气的样子,甚至还和老师顶嘴,每次犯错后,通过教育,也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我觉得他并不是不可救药的属于“坏学生”,而是通过努力,还是可以挽救过来的。

案例分析。

该生的叛逆行为是典型的“初二现象”,是进入青春期的一种表现,许多青春期的孩子对大人都有一种逆反心理,他们常常想通过一些“大事”,也就是他觉得可以“出风头”或引起人关注的事情或是别人不敢而他敢做的事情来“体现”自己在同学心中的地位。他们往往把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帮助理解为与自己过不去,认为伤害了自己,因而就会表现出消极的被动的接受教育,甚至会产生严重的敌对倾向。分析其原因主要有:家庭教育方式不当。该生的父母忙于工作,每天起早摸黑的,和孩子的交流很少,平时主要关心孩子是否有吃饭及是否有准时到校上课,而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孩子的思想教育几乎没有,也不懂怎么与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同时认为孩子大了,不好管。对于孩子的错误不是耐心的说服教育,而是指责,打骂,甚至是放任自由,觉得自己作为家长已经做得很好了。而该生在学习上对自己的要求不高,上课总喜欢讲话,做小动作,控制不住自己。青少年特有的半幼稚半成熟的特点,使他看问题容易产生偏见,以为与老师、家长对他的批评不对,因而盲目反抗,拒绝一切批评。

教育方法和思路。

1、首先和家长取得联系,通过交流,了解到该生的家庭情况和表现,并与家长沟通思想,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达成共识,以便对症下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双管齐下。

2、创造良好、民主的家庭环境,和孩子交朋友,多鼓励、表扬,少批评、责骂,坚决不能实行“棍棒管理”,每天再忙再累,也要抽取一定的时间与孩子交流,第一时间了解孩子最近的心里表现和状况,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合理对待孩子的需求,不挫伤他的自尊心,尊重他,信任他,利用亲情来感化他,慢慢地消除他的对立情绪,使之回到正确的轨道中来。

3、教师要正确对待这类学生,避免直接批评,不要与他发生正面冲突,要注意维护他的自尊心,采取以柔克刚的教育方式。当他犯错误时,不要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点他的名字,给他留点“面子”,而是在课后,再与他个别交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帮助他分清是非,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愿意主动地去改正。逐渐缓解紧张的师生关系。

4、老师要善于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充分发挥其作用。利用该生热爱志愿者工作这一闪光点,鼓励让他把这热情带到班级中来,让其参与班级管理工作,使他把大部分心思转移到他爱好、感兴趣的事情上。并让他在管理别人的同时认识到自身存在的让老师头疼的问题。老师的信赖、同学的支持使他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5、给他讲解一些伟人、科学家成功事迹,使他明白只有胸怀宽广,能接受他人意见的人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把注意力引到学习上,启发、诱导他走出错误的心理误区。并大力褒扬他对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所付出的努力和贡献。

6、某生这种顽固的逆反心理不是一、两次说服教育就可消除的,要反复抓,抓反复,在班级里安排了两个表现较好的同学作为他的辅导同学,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平时多留意观察他的情绪变化,经常与他交流、沟通,深入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帮助他解决青春期的烦恼,顺利渡过初二年这个特殊时期的危险期。

教育效果。

通过辅导,某生的逆反心理已逐渐消除,和同学、老师的紧张关系也得到了缓解,最大的一个变化是工作、学习的责任心增强了,做错了事能主动承认,学习比以往认真,上课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学习竞争意识强,为班级工作积极。与同学之间的矛盾逐渐消除,同学们一致反映他的进步很大,表现良好。

事后反思。

针对所谓的“问题学生”只要你认真找出原因,具体分析,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正面的引导,在教育学生中,用耐心陪伴学生。用真心对待学生,用爱心感化学生,让他感受到关爱,我想,什么样的学生都可以教育好。

班主任工作的点滴体会。

众所周知,班主任不好做,班主任工作更是繁杂而琐碎。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我想许多老师都有非常深刻的体会,而从我个人来说,我觉得最主要的就是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平和的心态。

良好平和的心态首先表现在班主任的态度上。现在的学生接触面比较广,了解信息的渠道也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所以,作为班主任,就应该不断改变自己的教育方法,仅仅靠强调所谓的“师道尊严”是行不通的,甚至可能出现越是强调学生越是反感的情况。所以,适当地放下做老师的“架子”,可能在教育教学中就会首先取得主动权。就比如说,在我们上课的时候,看到黑板没擦,那我们也可以擦一下;在教室里,看到学生的笔掉了,弯下腰随手帮学生捡起来;有时检查学生值日情况的时候,顺手帮值日生摆几张桌椅;„„或许就在这一桩桩小事中,在身体力行的潜移默化中,学生可能会感受到你的宽容和平和(即使学生感受不到也没关系),而我们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也就会更有说服力。

良好平和的心态其次表现在处理问题的方法上。我们都是当过学生的,在我们当学生的时候,肯定也是会犯错误的。所以,是学生就会犯错,不会犯错的学生是不可想象的。我在处理学生犯错时采用的基本原则就是“抓大放小”。“大”的如打架斗殴、恶意扰乱课堂秩序、考试作弊等等,必然要进行比较严厉的批评教育,必要时还要通知家长共同教育;“小”的如偶尔上课迟到、睡觉、小声说话、作业未完成等等,只要学生能马上改正,我一般说说也就算了。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为了防止因为“抓大放小”而使“小”逐渐变成“大”,还需要有相应的惩戒措施,例如让违纪学生值日、背诵校规校纪等。我个人认为这不算是体罚,而是让学生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且意识到,当他的行为影响到其他人的时候,是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的。

良好平和的心态还体现在教育的语言上,特别是在处理犯错的学生时更要注意。在这一点上,我的做法大致是这样的:一是保持情绪和语言的平缓,特别是当学生情绪激动时更是如此,更何况这也有助于缓解师生之间交流的氛围;二是不要翻“旧账”,而应该就事论事,特别是不能因此而指责学生在人格上有问题,否则极易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教育效果必然大打折扣;三是要给自己留有余地,批评教育时要考虑得周到些,如何教育如何处理,班主任心中应有个大致的设想,不能想到什么说什么,要不然,有时候一着急,话说绝了,就很可能难以收拾。

以上说的这些,都只是班主任工作的皮毛而已。其实我在班主任工作中也没有什么非常明确的理论和方法,说得“故弄玄虚”一些,现在我做班主任其实更多的是凭“感觉”。曾经看过这样两个评价班主任的标准:如果学生对你不反感,那么,你的班主任工作就是合格的;如果学生在路上遇到你,能微笑着向你走来并向你问好,那么,你的班主任工作就是优秀的。尽管这两个标准是“务虚”的,但我仍然愿意向这个目标去努力。在座的众位班主任有许多都比我做得还出色、还成功,我愿意把我的这些体会说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祖冲之你真伟大]:另一位教师在教圆周长的计算时,在学生探究出圆周率后,这位教师认为此时应该“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于是在介绍了圆周率研究的相关历史材料的基础上,这样提问:“大家想对数学家祖冲之老爷爷说些什么呢?”

学生们群情激奋。

生1:我想说:祖冲之爷爷你真伟大!

生2:祖冲之爷爷有勤奋严谨的钻研精神,祖冲之我佩服你。

生3:……。

学生们本以为至此就结束了,谁知这位教师继续借题发挥:“那么,我们以后应该怎么作呢?”

孩子们很聪明,在教师的“指引鼓励”下,个个说出一番“豪言壮志”。不过,十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也就这样过去了。

小学德育小故事篇九

德育是学生德育的基础。班主任德育是学校德育的主要途径。它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道德修养和思想素质,有利于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本学期我担任五年级班主任工作。有人说:“班主任是班级灵魂的设计师”我觉得这句话非常有道理,班风的好与坏,班干部的培养等与班主任的工作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那么怎样才能当好班主任呢?作为一个班主任,要带好一个班,必须具有一定的班级工作艺术,尤其是班主任德育工作最为重要。一个学生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就不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之人。作为一个班主任就要首先抓好德育工作,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教育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从小养成勤俭节约、尊师爱生的良好习惯,做一个诚实、勇敢的孩子。要鼓励学生学好知识,立志成才。我做班级工作,平时就注重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积累了一些点滴经验,现与大家互相交流。

当我接任五年级班主任时,班里接连不断地丢东西,但每次总是找不着,学生议论纷纷,影响了学生学习情绪。怎么办?为此事我明查暗访,仍不起作用。为了避免这类事情不再发生,我让每个学生留心观察,互相监督。一天上体育课时,小怡向我报告说,她发现前几天自己丢失的钢笔在小飞的文具盒里。我听后大吃一惊,有点疑惑。小飞平时表现不错,怎么会拿你的钢笔?为了弄个清楚,我和小怡来到教室,查明证实后,我没有当面批评小飞,而是冷静思考:如何教育他改正错误呢?在课堂上,我这样说:“前几天,小怡由于不慎丢失了钢笔,至今她很着急,如有人拾到或借用请还给她,她一定会感谢你的。”开学时,小飞物归原主,又主动向我坦白地承认了错误。我仍然没有批评他,而是耐心地开导他,教育他怎样做人。从此以后,小飞同学仿佛变了一个人似的,拾到东西主动归还失主。学习很刻苦,成绩不断进步。

学生犯了错误,班主任就要想办法帮助学生改正错误。,我班有个学生叫李家锋,爱说好动,脾气暴躁,常惹事生非。在一次考完数学后,因成绩不理想,竞一气之下砸碎了窗玻璃。事后,这个学生主动找我认错,并按班规交了赔款。为了教育他改正错误,我让李家锋亲自去量玻璃的尺寸,到玻璃店买回玻璃,叫他自己动手安装。有了如此的“体验”,他对班里的公物倍加爱惜,自己的怪脾气也改了许多。

班里有一些同学平时爱吃零食,教室里瓜子皮满地,吃不完的馒头到处乱扔。针对这个情况,如果抓住狠批不放,不但没有效果,而且会适得其反。于是,我进行摸底调查,找出吃零食的原因后,给学生讲吃零食的危害,我告诉同学们,随便吃零食,不符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既污染了班级环境,影响了班级卫生状况,又耽误了自己的学习时间,危害了自己的身体健康,浪费了家里的钱粮。我又将班内不吃零食的同学树为榜样,号召同学们向他们学习,发扬艰苦朴素的精神,保持勤俭节约的行为,不做小馋鬼,争当文明学生。从此,班里再也没人吃零食了。个个打扫卫生很积极,甚至有的学生不是他的值日,他都争着去干活。

我非常重视情境教育,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例如:我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了许多英雄人物的画像,以及条幅和标语,鼓励学生勤奋读书,努力学习。还把校园黑板勾画一新,让学生定期出板报,办手抄报,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开展班级活动,能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表现自己的机会。比如,我组织“我为班级添光彩”讨论会,“向灾区小朋友献爱心”的主题班会,以及书画展览、歌咏比赛、故事演讲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培养了学生热爱集体、热爱祖国的高尚品质。

总之,班主任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认真做好班级工作。既教书,又育人,不断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祖国的合格人才。

早恋离我而去。

女生梁某,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觉得早恋是一种时髦。于是,与同班一男生谈起恋爱,校内一起上课、吃饭,校外相约到周边地方游玩,成绩急促下降。

一、及时了解原因。

该生的行为是因身材和心理发育,以及客观环境等影响,性意识的萌芽而对异性产生特殊的情绪体验,有意识地爱慕异性,这种早恋现象是青少年发育过程中的一种生理,心理的需要,另外,随着社会上90后恋爱观的渲染,青少年受影响较深。陷入恋爱关系的青少年,从秘密进行到公开化地转变。由于早恋带有幼稚性、盲目性、朦胧性和幻想性,影响身心发展。

二、个别会谈。

(一)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在心理咨询室单独交谈,一般从关心其生活入手,真诚赞美她的优点和长处,教师也主动谈自己的经历,以朋友的身份答应她谈话内容绝对保密,让她放心。这样她逐渐敞开心扉,主动讲出自己的烦恼,家长及以前学校的老师同学不理解她,总认为她有越轨行为。家长对她要求很严,周末和假期外出玩,都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回家稍晚些就会受罚。她觉得自己家和别人家不一样,她不喜欢回家。在家感受不到温暖,结交了不良学生,感染90后恋爱观,觉得很时髦、教师在了解她的内心世界和心理状况后,和她一起认真分析,并找出问题的根源,定出计划,重新认识自己,树立自信,改变自己。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上,并发挥其写字画画的特长,让她担任班级宣传委员,负责班上的板报工作。

(二)关注学生进步,及时表扬。

经过谈心后,对她学习、生活、工作上的任何进步都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她尝到成功的喜悦以及意识到自己还是有学习的潜力。

(三)争取家庭积极配合。

教师与家长交谈时,首先肯定梁某的特长、优点,使交谈从愉悦开始,在谈及梁某的一些行为时,避免用早恋等名称,启发诱导家长,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要以知心朋友的姿态与孩子沟通,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孩子的信任,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同时,在尊重,理解孩子的基础上,关注孩子的学习生活,使孩子感到家的温暖。帮助孩子解除青春期的迷惘。家长表示在尊重孩子自尊心的基础上与教师配合,帮助孩子早日走出早恋误区。后来,家长经常与教师保持联系,互相沟通了解梁某的表现。

思考与感悟:通过以尊重、理解、关爱、引导等方法进行辅导,以及家长的积极配合,梁某的思想意识有了很大改变,认识到早恋的害处,能端正自我,回到了班集体之中,减少了与男生的个别来往,各方面有了很大进步,学业取得了很大收获。

批评的艺术。

人,总是在批评和自我批评中成长起来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犯了错误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只有接受了批评,自觉地反省,努力去改正,才会更好地成长起来。批评,是思想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正确地运用这一手段,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并改正错误。

作为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所面对的很多是天真活泼但又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的学生,要使批评达到一定效果,就要同他们心理相融、感情相通。这就必须分析和研究被批评学生心理状态和特点,掌握批评的艺术。

在近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几乎批评过每一个学生,通过批评启发他们自觉地反省。当然,在批评教育的同时,我始终注意做好下面几方面工作,促使学生在批评中成长起来,达到真正的教育目的。

一、批评要掌握事实。

毛主席说得好:“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一切的批评必须建立在充分掌握事实的基础之上,使批评不会让学生觉得是空穴来风。

有的学生“精”了,为了避免老师对他的“惩罚”,往往不承认自己的错误。如果老师没有事实根据,空讲几句批评的话就达不到矫正的效果。例如我班的王文初同学,自己不学习时,就在班上捣乱,老师找他谈时,又往往不说实话。针对他的个性,我每次在批评他之前,都从各方面了解他犯错误的全部情况,有时为了一个小小细节,我宁肯花上大半天时间去弄清楚。随后在批评他时,他就主动承认错误了,经过反复几次,渐渐地他的侥幸心理弱了,他觉得经常受老师批评没什么意思,在我们班组织的《做新世纪德育之星》动员班队会上,他主动上台发言,表示一定要以实际行动自觉遵守纪律,努力学习,力争受到表扬。

二、批评要有的放矢。

批评要有针对性,收效才大。老师在台上大讲特讲,但讲得大,讲得空,一般学生摸不着头脑,犯错误的学生也不怕,还是我行我素。批评要有的放矢,就是批评要针对具体的人和事,批评要带有明确的目的,点明改正的方向。

三、批评要留有余地。

在批评教育时,力求点到即止,留有余地,给学生一个自我批评、自我教育的机会。这样,学生易于接受,又对老师的宽容产生负疚感,从而有利于他们不断鞭策自己,尽量少犯或不犯错误。如果班主任对学生的错误唠唠叨叨,否定或者贬低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批评积极性,那么学生就会产生一种逆反心理,结果事与愿违,大大削弱了教育的效果。

如我班的刘鑫同学,常常迟到,有一次他又迟到,到校后我没有批评他,而是让他将以往迟到的原因总结出来,仔细想想,有哪些原因是不可以克服的,老师可以帮助他。第二天,他对我说,迟到的原因都可以克服,其实可以做到不迟到的。后来,他不但极少迟到,而且还能够认真学习了。事实证明,从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出发,恰当地运用“留有余地”的批评方法,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批评要刚柔相济。

刚柔相济是班主任批评时,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去作教育的方法。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既要用刚制柔,又要以柔克刚。对女同学用刚,则有震撼力;对男同学用柔,则化解顽石。刚与柔的使用均以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为重点。特别是那些犯有错误的学生,他们的自尊心表现得就更为复杂一些,因为做了错事,受到老师的责怪,产生了自卑感,有时甚至产生“破罐破摔”的想法。而实际上,他们的内心深处,仍有上进的要求,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和帮助。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科曾经说过:“得不到别人的尊重的人往往有最强烈的自尊心。”因此对这些学生,在平时既要讲原则,不迁就其错误的思想行为,又要讲感情,尊重他们的自尊心。美国著名的管理家雅柯卡说过:“表扬可以印成文件,而批评打个电话就行了。”这就是说,含蓄而不张扬的批评有时比那种电闪雷鸣式的批评效果会更好。

五、批评要迂回启发。

我们不仅要有一针见血、开门见山的批评教育,也要有“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迂回批评教育。这样可以避免批评者与被批评者的直接交锋,引导帮助犯错误的学生消化、理解、醒悟,从而改正错误,达到批评的目的。如此批评没有剑拔弩张之势,往往却有事半功倍之效。

在批评教育中,我常常把道理寓于生动的事例中。例如在转化后进生工作时,以历史人物张学良戒毒、廉颇负荆请罪等的典型例子,引导他们认识到“悬崖勒马”的重要性和“浪子回头”的可行性,从而坚定他们改正错误的意志。由于这种方式能寓思想性和形象性于一体,深入浅出,大大增强了批评教育的感召力和说服力。

批评有法,但无定法。批评是一服苦口的良药。但有一点是我们教育者必须恪守的——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尽管我们的批评未必会有切肤之痛的深刻,但能从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出发,学生最终会领悟到老师用意的。善用批评这一教育方法,会与表扬有异曲同工之效。

[分西瓜]:一位教师在教授三年级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有一个大西瓜,在母亲节的时候,你准备怎样分这个西瓜呢?”

生1:“母亲节到了,我准备把这个西瓜平均分成两份,给妈妈留一半,我留一半。”

“你为什么这样分呢?”教师问。

生1:“我一半,妈妈一半,一样多,这样谁也不吃亏。”

教师未作任何评价。

生2:“母亲节到了,我把西瓜平均分成8份,我给妈妈5份,我留3份。”

“你为什么这样分呢?”教师微笑地问。

生2:“妈妈很辛苦,在母亲节里应该多给她一些。”

“你真是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教师热情地表扬了她。

其他学生纷纷举手回答,要把西瓜平均分成6份、9份、12份等,都说在母亲节应该多给妈妈一些,教师都一一赞扬了他们。

这时,生3举手回答:“我把这个西瓜全都给妈妈吃。”

这位教师一楞,连忙微笑地问:“你为什么这样作呢?”

“我一点儿都不喜欢吃西瓜,所以我都给妈妈吃。”

此时,这位教师脸上的微笑霎时凝固起来,吃惊地说:“你怎么把不喜欢吃的东西送给妈妈,你的思想有问题呀!”

[最后一题错了]:记得一次去听一位小学数学老师的公开课,他在黑板上写了五道题让一名学生板演。

3×9=274×9=365×9=456×9=547×9=62。

当学生写完62时,台下多数同学都大声叫喊起来:“老师,她错了,最后一题错了……”

我当时的第一反应也是认为她的最后一题算错了。

满以为那位老师会马上帮助纠正这名学生的错误,没想到他却说了一段让我至今记忆犹新的话。他说:“最后一题是错了,可大家为什么只说她错的这道题,而不说她前面四道都做对了呢?看来,我们是多么容易发现别人的短处而忽略了别人的长处,当我们面对一个人时,首先要看其优点,要宽容地对待别人......”

如果我们的老师都用一颗宽容的心对待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时时显出宽容的态度,我相信这比老师单纯重说教的“灌输式德育”要高明。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们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育人,其次才是育才。思想教育和人文教育应该渗透在每一堂课中,那么怎样在数学课堂中恰到好处的进行思想教育呢?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思考的问题。我觉得数学课堂上的思想教育不能牵强附会,不能生搬硬套,要用得适时适地才能取到应有的效果。教学必然具有教育性,是教学过程的一条基本规律。在具体教学中,学生不仅可以从知识中受到教育,而且可以从教师的教学态度、工作作风和思想情感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道德教育。所谓教书育人,正是这个道理。但是,这种教育必须克服两种错误的倾向:一是过分强调教学的思想教育意义,不顾教学内容的具体特点,生拉硬扯地进行空洞的、贴标签式的思想教育;一是完全忽视教学的教育意义,单纯的为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而进行教学,只教书不育人。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再来审视上面的三个教学案例,问题来了。

案例1中,学生把自己不喜欢吃的西瓜给妈妈,难道思想就有问题了吗?如果换一个角度来说,我们更应该看到这个孩子身上有着诚实的品质。孩子是敢于说真话的,而我们成人往往缺乏这种勇气。相反,成人可能会用虚伪、虚情假意来掩饰自己。不仅如此,有时为了“思想教育”的需要,我们还在教育着我们的孩子学会说假话,鼓励他们说假话。他们慢慢知道了:说真话有时不和时宜,会受到训斥,而随声附和老师的意思还会受到老师的表扬。多么可怕的教育!没有真诚的教育怎能培养出健康人的品格。

案例2中,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难道非得让孩子们说出来吗?另人质疑的是这位教师上的究竟是数学课呢?还是思想品德教育课?那种在教学环节上追求简单的“嵌入”式或“贴标签”式的教学方式;那种牵强附会地把思想教育硬“扯”到教学内容中去的方法,我认为都是不可取的。那样只会助长了学生说空话,说违心话的坏习惯,最终使得数学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落得两败俱伤的境地。我认为数学教学最重要的是对学生渗透辨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在培养学生认真严肃、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思维的良好的习惯。

综观前两个案例,与案例3中的教师进行对比,不难看出最后这位教师做的恰到好处。使得思想教育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做到顺其自然,不做作,不把品德教育强塞给学生,注意适时适度,学生乐于接受,达到了即教书又育人的良好效果!

张某,男,9岁,小学二年级学生。单亲家庭,和母亲一起生活。开学一个星期还能正常完成各科作业,但是一周后作业经常少做,甚至不做;在学校有乱拿其他同学东西的习惯,被发现后不承认。

经过和他母亲及其亲属的接触了解到,他的母亲是个简单粗暴的人。离婚后,没有再婚,是靠他妈妈一个人养他的,由于平时比较忙,根本就没时间管,他是一个人上学、放学,中午自己一个人在外面吃饭,有时候家人不能及时满足自己的要求,他就开始偷拿其他同学的东西,被老师发现并进行批评教育后,觉得自己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干脆不愿意去上学,采取有意回避的态度,压抑自己。

通过家访,我明白了他不上学的原因是受到心理上的困扰。由于家庭的忽然变故,使他失去原有的心理平衡,变得更加焦虑不安,感到孤立无助,继而逃避,这是一种高度焦虑症状的消极心境。我认识到这时候家长和老师不闻不问,或批评责骂他,不仅不会消除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反而会增强这种心理。长此下去,其认识就会片面,心理的闭锁就逾强,最终将导致对任何人都以冷漠的眼光看待,更加孤立自己,直至不可救药。

我认识到造成他心理不堪重负的原因主要在于家庭,因此,我加强与其家庭联系,让其母亲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感,使这个不完整的家庭也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我一次一次地用课余时间进行电话访问,做好他母亲的思想工作,希望他承认现实,面对现实,树立起生活的信心。经过多次推心腹的交谈,终于使他们接受了我的建议。由于家庭与学校共同努力,使孩子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不再逃避,也愿意跟同学们交往,渐渐地回到学校上课了。

其实,学生的心灵是最敏感的,他们能够通过老师对自己的态度来判断老师是否真心爱自己。同时,他们也渴望老师能够时时刻刻关心爱护自己。“罗林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只要教师真心爱学生,并让他们感受到这种爱,他们就能以极大的努力向着教师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真正的关心爱护,不仅是生活上“扶贫”,学习上“扶智”,更应该是精神上“扶志”,品行上“被德”,心理上“扶健”。有人说,对学生,可以没有爱,但要尊重。我却以为,尊重就是一种爱,真正的爱不能没有尊重。很难想象,一个无视学生人格、漠视学生尊严的教师,会是一个热爱学生的教师。一个善于爱的教师,他一定懂得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学生的尊严,因为“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告诉我们,“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反之,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就会阻碍学生的进步和发展,甚至毁掉他们的前途。一个善于爱的教师,他一定懂得尊重学生的个性。

教育是一项伟大的育人工程。人是具有情感的,所以情感关怀在教育中处于相当重要的位置。学生的过分冷漠实际上是一种精神情感的失调,教师给以较多的情感关怀,可以收到明显的调节疗治效果。

1.多一些理解沟通的谈话。抽一点儿时间,以平等的姿态,多跟学生谈谈心,能知道学生的心里工正在想些什么,能知道他们最担心的是什么。不要盛气凌人地训斥学生,多表示一些理解,适当地给一些点拨,学生心头的那点儿郁结往往就化解了。

2.多一些一视同仁的关心。这些有心理困境的学生,大多非常敏感,自尊心极强,性格内向。如果教师在对学生的态度上厚此薄彼,对他们有些冷淡,他们就会感到强烈的不满。所以教师必须真正了解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要做到一视同仁,尤其对心理素质欠佳、单亲家庭的学生,不妨格外表示自己的好感和热情,这并不是虚伪,这是调控学生心态的需要。

3.多一些宽厚真诚的爱心。心灵过分脆弱、缺少爱的学生大多有点偏执,脾气或许有点“怪”,教师千万不能因此而嫌弃他们,也不能硬要他们立即把怪脾气改掉。青少年有点儿孩子气是正常的,每个人的个性千差万别也是正常的。教师如果能以一颗宽厚真诚的爱心去教育他们,必能便他们走出暂时的心灵阴影,而步入人生灿烂的阳光地带。

开始,他还不愿上学,我去到他家里时,老躲着不见,或是一问三不答。我知道这是防御心理的表现,其实其内心还是渴望得到别人的同情和关心的,他极需要被爱的感觉。我不急也不燥,以极大的耐心和热情地给他讲班里发生的趣事,讲同学们是多么希望他回到学校,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活动。我主动与之接近,缩短心理距离,想用集体的温暖来消除他内心的焦虑和冷漠。此后,他瘦弱的身影也逐渐逐渐地出现在教室里。但我并不满足于此,一直寻找让他重新振作的契机。上课时,我提出一个问题,很多同学不会答,竟意外地发现这孩子眼里露出一点笑意,就抓住这个机会提问他。开始,他涨红了脸,讲得结结巴巴的,我用鼓励的眼神望着他,亲切地对他说:“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的!”结果他讲得很流利,得到了全体同学的掌声,他的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此后,我还多次为他提供尝试成功的机会,让其体验成功的喜悦和荣誉,增加良性刺激,使他摆脱自闭心理,激发起自信心和上进心。心灵的交往,热情的鼓励,温暖着他那颗冷漠的失望的心,使他重新回到了班集体中。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但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往往注视着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品德的优劣,而忽略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尤其甚少注意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甚至把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来看待,把解决思想问题的方法来解决心理问题。这样做,将使班主任工作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也培养不出学生对学习与生活的健康和积极的态度。班主任工作的成效,有时是取决于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程度和理解程度。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也是走出传统德育困境的需要。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必须要注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鲜内容。

学生需要爱,教育呼唤爱。爱像一团火,能点燃学生心头的希望之苗;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学生心头的智慧之门;爱是洒满学生心灵的阳光,能驱散每一片阴坦,照亮每一个角落,融化每一块寒冰。愿每一位教师、家长不光有爱,而且善于爱。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务,应当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在日常教学工作之中。”因此,教师在教学语文的过程中,除了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育的和谐发展。

语文学科不仅是集工具、知识、能力、文学欣赏于一体,更重要的也是一门思想教育学科。它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拓宽,它不仅是人的交际、思维、生活的工具,还是人认知世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工具,同时又有着强烈的人文因素,对学生人格的熏陶、情感的陶冶、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一篇篇文章,或是对真、善、美的颂扬,或是对假、丑、恶的鞭笞,或是作者高洁品性、高尚人格魅力的写照,或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社会主义建设日新月异的热情洋溢的赞美……无一不是作者某种思想感情的渲泻,其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内容。这是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教书育人的有利条件。我们语文老师就应该充分把握好语文学科的这优越性,积极探索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用好语文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点,加强德育渗透。如教学《示儿》时,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脍炙人口的爱国诗句,从而理解诗人陆游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让学生从中受到熏陶,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道德观、生死观、荣辱观等多方面的思想教育,让他们的人格逐渐完善,成熟起来,明白要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的深刻道理。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要深入研究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做好教学过程中的德育工作。

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获得最基本的语文素养,还要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这是语文学科的性质与地位决定的,是社会、国家赋与的我们语文教师的历史使命。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出除了要正确把握好教材,找准德育切入点;还要认真研究教材,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关键,引导学生分析文章最能感动自己、震撼自己的语言文字,从中加深体会,产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塑造学生。通过突出文章中的闪光点,使学生发现其光辉,且深切地感悟到其道理的正确或精神的可贵,让他们把这些精神的种子撒播到自己的心田。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这一课时,教师除了要教学作者是如何选择材料来体现、突出中朝两国人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共产国际主义情谊的,,还要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知识的同时受到这方面的教育。

德育的渗透无处不在。作为教师,除了用语言对学生进行教育,还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教师在课堂管理和与学生的日常接触中,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随机教育,以自己的仪表态度、言谈举止和处事待人,发挥表率作用,要求学生遵守日常行为规范,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良好的学风,意志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要有博大的胸怀,高尚的情操,以自己至诚至真至爱的人格力量去影响我们祖国的未来,带领他们走向道德光辉的顶点。

目前,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教师开始重视在各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获得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及其它思想教育。语文教学就是生活语文教学的品德教育,要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能从学习课文内容到生活实践都能从感情上的产生共鸣,在入情入境中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因此,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注重内外部因素相结合,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以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我班的后进生群体,经过对其成长环境分析,有以下几种情景:1,很多学生的家长平时忙于工作无暇照料孩子;2,还有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学生很小就成了留守儿童;3,父母关系不和或离异;于是很多将子女交给长辈教育。这就构成了较有特色的“隔代教育”问题。在我的班级里,这种隔代教育的学生占了总数的20,这类学生在思想认识上总觉得自我缺少亲情,潜意识中有一种补偿心理,在本事、学习、心理方面存在较为特殊的一面。是一群特殊的后进生群体。

1、个案的基本情景。

李冠,男,17岁,由职高辍学转入,2009年进入我校高一学习,班主任反映该生学习无兴趣,打架,大喊大叫,甚至有点在女同学面前动手动脚。2010年留级进入我班学习。

2、个案的家庭情景。

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从小都是爷爷奶奶带,祖辈对其比较宠爱,可是本身的教育本事不高,再加上他们经商的缘故。平时对孩子要么放任不管,要么只会责骂,一听说成绩不梦想,就是一顿打骂。

经过近一年的教学观察,我发现李冠的行为主要表此刻:性格方面以自我为中心、狂躁,自我约束本事差;心理方面自暴自弃;劳动本事方面较薄弱;学习方面兴趣不浓。而构成这几种现象的主要是以下几反面:

1、家长的宠爱。经过跟家长谈话,我了解到不管孙辈的要求是否合理,只要孩子开口:“我要……”祖辈总是有求必应。尤其是小孙子发脾气、哭闹、耍赖时,老人更是“俯首甘为孺子牛”,失掉原则,要啥给啥。祖辈一昧迁就、给予、满足,导致孩子对物质需求的欲望恶性膨胀,攀比虚荣,事事以我为中心。

2、教育方法的粗暴虽然祖辈对小孩在生活方面极其宠爱,但对他的学习期望又很高。他们认为自我的文化程度不高,孙子应当弥补他们的缺憾。所以,他们对小孩的学习成绩很重视,一听说成绩不梦想,就是一顿打骂,很少有耐心地说理与交谈。长期下来,他对学习渐渐的失去兴趣,也逐渐产生逆反心理。

作为教师,仅有给予相应的帮忙和心理疏导,促使他在心理上能逐步健康,成绩能不断提高,本事不断加强。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曾说过:“了解什么样的人得了病,比了解一个人得了什么样的病更为重要。”了解了他的心理特点及其成因后,那么我们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他的心理建设,加强对他的心理监护,使他的心理健康发展,树立信心,从本质上转化他,进一步提高教育实效。

1、深入家庭,进行家教指导。

孩子是家庭的折射,孩子的成长离不开良好家庭环境的影响。要想解决他的不良表现,还得从他的家庭入手。

首先,向家长提出:“多给孩子独立处理事情的机会,个人卫生自我动手,多做家务。”帮忙家长提高思想认识、转变观念,与学校教育构成合力,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

其次,要求家长不要以分数来衡量孩子的成绩,当他的成绩不梦想的时候,家长也不要以打骂相威胁。这样,构成浓厚的家庭文化教育氛围,帮忙孩子构成自觉学习的态度,改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2、发现他进取的因素,促进转化。

我发现李冠虽然经常犯错误,但他依然有向上的愿望,他身上还有很多“闪光点”,比如,跑步在班级里数一数二,做错事敢于承认,不闹事的时候还挺讨人喜欢,上课也会进取发言……所以我们能够发掘他这些向上的可塑性,对他进行再教育。

首先,我在课堂中,多为李冠供给表现机会,结合班上具体情景,开展一些团体的活动和竞赛,任命他为负责人,让他感到被信任和职责感,在组织活动中,他的主动参与使他觉得班上的活动,自我也是一份子,从而到达消除行为惰性的效果。

3、引导团体关注他,接纳他。

团体的力量是无穷的,我在培养他的正确的交往本事的时候,还注意发挥团体和伙伴的作用,经过同学的忍耐和爱护,帮忙他在团体中找回自我,学会交往。

我利用恰当时机做好班级学生的思想工作,告诉他们不能因为种种原因而孤立班团体中的任何一员,向学生讲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引导同学明白像李冠这样的学生,自暴自弃、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构成是长期的,多方面的结果,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根除,要允许他有反复现象。并且教育大家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他,要正确对待他的变化,以我们团体的耐心,接纳他的缺点,他的变化。并号召班干部带头和他一齐交往,如果他有什么困难,我们要主动去帮忙,以此来带动全班学生态度的转变。

4、尊重和信任他,正确看待“反复”。

信任是一种人格力量,它促人奋进,使人努力。对他来说,仅有信任他,才能得到他的信任。信任他,也是尊重他人格的表现,也仅有这样,才能消除他自暴自弃的心理。他的错误不可能在一次两次之间完全改变,我要耐心对待他的错误。

5、运用多种评价,促进发展。

李冠的特殊主要来自于他的家庭,家长的娇惯、放任、养成了他唯我独尊、蛮横无理的个性,以至于出现了一系列问题,给学校教育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如果教师和同学对他的过错或者是出现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批评,不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很容易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引起他对教师的敌意和不信任,给今后的思想带来更大的障碍。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是最难塑造的,虽然李冠同学的提高已有了一些飞跃,但它只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只是他成长中的一个起步,不能说已是彻底的成功。对他的教育使我认识到,转化特殊的学困生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不应当有一丝一毫的松懈与疏忽。

1.个人因素。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她性格内向,在人面前不拘言笑,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上课听讲不太认真,容易走神,老师课后布置的预习和复习工作不能有序进行,课外作业也不能及时、认真地完成。长此以往,学习成绩便越来越不理想,每一次考试都很紧张,很担忧,考试对她来说,一次比一次害怕,一次比一次考得差,经历的挫折多了,失败也就多了,便产生了严重的自卑感,过重的心理负担使她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一直怀疑自己的优点。即使在成功面前也很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这样严重影响她的身心健康发展。

2.家庭因素。

己,不安、孤独、离群等情感障碍也会随之而来。

3.教师因素。

在学校里,如果教师对一些同学尤其是学困生不够了解,关注不多,就容易造成对这些同学的评价偏低。一旦如此,几个月或者几个学期以后,这些同学便逐渐产生失落感,在老师那儿她们得不到适时的表扬和赞美,又会受到同学们的奚落和家长的不满。长此以往便否定了自己的一些行为和想法,慢慢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与水平,也越来越不自信,此时自卑感就慢慢占了上风。

1、激励教育,唤起信心。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是有进步要求的,都希望别人认为自己是一个好学生。我也认为只要孩子智力正常,没有都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都的老师。为了去除张丽的畏惧心理,我在课余时间经常有意无意的找她闲谈,让她帮我抱作业本、发作业本,上课时从不公开点名批评她,发现她有所进步及时表扬,在上课时经常用眼神来鼓励她,还经常对同学说:“看,张丽今天坐得真端正,听课非常认真!”“张丽同学回答问题声音大了,能让我们听得清楚。”“张丽同学??”渐渐的,张丽开始喜欢和我接近了。一次,我进行课堂巡视时,她主动冲我笑了。

的表现及其各种原因,共同商量解决孩子不良心理状况的办法,建议家长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要为孩子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孩子在家做力所能及的事,不管干什么,都要从中发现进步的地方,并马上夸奖她的闪光点,把家中得到的夸奖讲给老师和同学,把在学校得到的表扬告诉父母。在评价中,张丽从她人的肯定中得到了满足,增强了自信。

通过师生、家长的共同努力,张丽现在有了很大的变化,她的学习成绩在逐渐提高,上课能专心听讲,敢于举手发言且声音响亮,下课能主动与同学交往、做游戏,愿意参加各种活动,与班级、同学融为一体。家长也反映在家学习主动,喜欢把班级的事讲给父母听,主动帮家长做些家务。

学生,尤其是小学生缺乏自信,会产生自卑,不管自己有再多的不好之处,都不应该对自己失去信心,相信自己:我能行。只要对自己一直充满信心,就不会怕自卑。对于那些自信心不足的学生,我们要及时的给予更多的关爱,让她们感到:“我能行。”“我是最棒的。”面对张丽的改变,让我更加认识到激励的作用、集体的力量。因而,针对类似张丽这样的学生教师要循循善诱,不可操之过急,老师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不良表现上,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优点和特长,放大孩子的优点,使之一步步放开自己的心绪,正确的评价自己,将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去,感受大家给她的善意,通过多元化的评价、各项活动的参与,使其自信自强。

有一个人由于嫉妒,常谩骂释迦牟尼。对此,释迦牟尼心平气和,从不计较。一次,当这个人骂累了之后,释迦牟尼微笑着问:“我的朋友,当一个人送东西给别人,别人不接受,那么,这东西是属于谁的呢?”这个人不假思索:“当然是送东西的人自己的。”释迦牟尼说:“那就是了。到今天为止,你一直在骂我。如果我不接受你的谩骂,那谩骂又属于谁呢?”生活中,对待恶意的诽谤和指责,有时不理睬就是最有效的还击。

有一个盲人在夜里走路时,手里总是提着一盏明亮的灯笼。人们好奇地问他:“你又看不见,为何要提个灯笼呢?”盲人说:“我提着灯笼,既为别人照亮了路,同时别人也容易看见我,不会撞我。”遇到事情肯替别人着想,这是一种胸怀,一种博爱,一种境界。

有一次,苏轼与佛印和尚在一起。苏轼问佛印和尚:“禅师,你看我坐禅的样子如何?”“像一尊佛。”佛印和尚问苏轼:“你看我坐姿如何?”“像一堆粪。”苏轼回到家,高兴地告诉苏小妹:“我今天赢了佛印和尚禅师。”苏小妹听完始末,说:“哥哥,其实是你输了。禅师心中有佛,所以看见如来;你心中有粪,所以才视禅师如粪。”生活中,你心中有美,还是心中有恶,一言一行均可以显露。我们每个人的美好心灵都是由自己造就的。

[祖冲之你真伟大]:另一位教师在教圆周长的计算时,在学生探究出圆周率后,这位教师认为此时应该“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于是在介绍了圆周率研究的相关历史材料的基础上,这样提问:“大家想对数学家祖冲之老爷爷说些什么呢?”

学生们群情激奋。

生1:我想说:祖冲之爷爷你真伟大!

生2:祖冲之爷爷有勤奋严谨的钻研精神,祖冲之我佩服你。

生3:……。

学生们本以为至此就结束了,谁知这位教师继续借题发挥:“那么,我们以后应该怎么作呢?”

孩子们很聪明,在教师的“指引鼓励”下,个个说出一番“豪言壮志”。不过,十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也就这样过去了。

“晓之以礼、动之以情。

我班有个学生叫李某。我刚接这个班时,他上课无精打采,要么搞小动作,要么影响别人学习,提不起一点学习的兴趣;下课追逐打闹,喜欢动手动脚;作业不做,即使做了,也做不完整,书写相当潦草……每天不是科任老师就是学生向我告状。于是,我找他谈话,希望他能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学习为重,按时完成作业,知错就改,争取进步,争取做一个他人喜欢、父母喜欢、老师喜欢的好孩子。他开始是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后来口头上答应了。可他又一如既往,毫无长进,真是“承认错误,坚决不改”。此时我的心都快冷了,算了吧,或许他是根“不可雕的朽木”。但又觉得身为班主任,不能因一点困难就退缩,不能因一个后进生无法转化而影响整个班集体,必须面对现实!我内心一横:不转化你,誓不罢休。他无进步,或许是他并没有真正认识自己的错误,没有真正要做个他人喜欢的人的念头。

为了提高他的学习成绩,除了在思想上教育他,感化他,我特意安排一个责任心强、学习成绩好、乐于助人、耐心细致的女同学跟他坐,目的是发挥同桌的力量。事前,我先对这个女同学进行了一番谈话:为了班集体,不要歧视他,要尽你自己最大的努力,耐心地帮助他,使其进步。这位同学满口答应,并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或课堂时间帮助他,教育他。有时,这位同学也会产生一些厌烦情绪,说他不太听话,不太乐学……此时,我就跟她说:要有耐心,慢慢来。后来,他取得进步时,除了表扬他,我还鼓励他们说,这也离不开同学们的帮助,特别是这位同学的帮助。在同学们的帮助下,他自己的努力下,他各方面都取得了不小进步。他学习上更努力了,纪律上更遵守了,甚至自己当起了值日生,劳动也更积极了,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为此,我会心地笑了。后来,有一次我找他谈话时,他说:“老师,某某同学这样关心我,爱护我,帮助我,如果我再不努力,对得起她吗?”我笑着说:“你长大了,懂事了,进步了。我真替你高兴。”

在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中,他取得了73分的好成绩。我为了鼓励他,奖给他一本日记本。奖品虽少,但能表示老师的一点心意。第二学期,他学习更努力了,在期中测试中,他取得了92分的好成绩。案例分析:

一、以人为本,付出师爱。

作为一个教师,都应“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位学生。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我们教育学生,首先要与学生之间建立一座心灵相通的爱心桥梁。这样老师才会产生热爱之情。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的过程便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是充满了人情味的心灵交融。心理学家认为“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对于李某这样特殊的后进生我放下架子亲近他,敞开心扉,以关爱之心来触动他的心弦。“动之于情,晓之于理”:用师爱去温暖他,用情去感化他,用理去说服他,从而促使他主动地认识并改正错误。

二、以生之助,友情感化。

同学的帮助对一个后进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同学的力量有时胜过老师的力量。同学之间一旦建立起友谊的桥梁,他们之间就会无话不说。同学是学生的益友。在学生群体中,绝大部分学生不喜欢老师过于直率,尤其是批评他们的时候太严肃而接受不了。因此,我让李某同学与其它同学交朋友做起,和好同学一起坐,让他感受同学对他的信任,感受到同学是自己的益友。让他感受到同学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让他在快乐中学习、生活,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无穷的快乐!通过同学的教育、感染,促进了同学间的情感交流,在转化后进生工作中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一个后进生的实际情况是不同的,必然要求班主任深入了解弄清学生的行为,习惯,爱好及其后进的原因,从而确定行之有效的对策,因材施教,正确引导。李某的情况比较特殊,主要是自制力差,对自己的错误、缺点认识不足,对老师的批评教育产生厌恶、憎恨心理。因此,我就以爱心为媒,搭建师生心灵相通的桥梁。与他谈心,与他交朋友,使其认识错误,树立做个好学生的念头;充分发挥学生的力量,编排一个责任心强、学习成绩好、乐于助人的同学跟他坐,给予学习和思想上的帮助;自己面批面改他的作业,让他感到老师的关心、重视……用关爱唤起他的自信心、进取心,使之改正缺点,然后引导并激励他努力学习,从而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

通过一年的潜心努力,精心转化,终于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果:黄某同学摇身一变,由“捣蛋鬼”转变为纪律委员,由后进生转变为先进生!他无论在哪里见到我,都会亲切叫上一声:“老师,您好!”我总是报之一笑,并说上一声:“你好。”

在更新教育观念的今天,作为一个热爱学生的教师,有责任让学生树立信心进而达到育人的目的。愿:我们携起手来乘赏识之风,捧起关爱之情,燃起信心之火,播下希望之种,使每一位后进生都能沐浴在师生的关爱之中,共同把后进生转化成为先进生,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待进生的转化和教育。

自从参加工作以来,尤其是当了班主任以来,每天面对着具有时代个性的学生很多,但最近这一届的学生中,有一个学生在教育的过程中,引起了我的很大的反思,不是因为他因为犯了很大的错,而是这个学生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很有一定的代表性,具有他们这个年龄阶段的特点,今天把他作为我从事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的一个案例,分析该生的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行为中,我是如何进行教育,教育中采取了哪些方法,取得了什么样的教育效果,与大家一起分享。

学生情况分析:

班级学生王某,性格偏激,自尊心强,逆反心理严重,对待班级工作消极,但也有他的闪光点就是热心于学校组织的青年志愿者工作。同时也经常和同学发生冲突、小摩擦,常常很闲得无聊的去惹是生非,属于大事不犯,小事不断那种,是科任老师中麻烦学生。对于老师的批评教育,总是爱显出一副不服气的样子,甚至还和老师顶嘴,每次犯错后,通过教育,也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我觉得他并不是不可救药的属于“坏学生”,而是通过努力,还是可以挽救过来的。

案例分析。

该生的叛逆行为是典型的“初二现象”,是进入青春期的一种表现,许多青春期的孩子对大人都有一种逆反心理,他们常常想通过一些“大事”,也就是他觉得可以“出风头”或引起人关注的事情或是别人不敢而他敢做的事情来“体现”自己在同学心中的地位。他们往往把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帮助理解为与自己过不去,认为伤害了自己,因而就会表现出消极的被动的接受教育,甚至会产生严重的敌对倾向。分析其原因主要有:家庭教育方式不当。该生的父母忙于工作,每天起早摸黑的,和孩子的交流很少,平时主要关心孩子是否有吃饭及是否有准时到校上课,而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孩子的思想教育几乎没有,也不懂怎么与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同时认为孩子大了,不好管。对于孩子的错误不是耐心的说服教育,而是指责,打骂,甚至是放任自由,觉得自己作为家长已经做得很好了。而该生在学习上对自己的要求不高,上课总喜欢讲话,做小动作,控制不住自己。青少年特有的半幼稚半成熟的特点,使他看问题容易产生偏见,以为与老师、家长对他的批评不对,因而盲目反抗,拒绝一切批评。

教育方法和思路。

1、首先和家长取得联系,通过交流,了解到该生的家庭情况和表现,并与家长沟通思想,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达成共识,以便对症下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双管齐下。

2、创造良好、民主的家庭环境,和孩子交朋友,多鼓励、表扬,少批评、责骂,坚决不能实行“棍棒管理”,每天再忙再累,也要抽取一定的时间与孩子交流,第一时间了解孩子最近的心里表现和状况,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合理对待孩子的需求,不挫伤他的自尊心,尊重他,信任他,利用亲情来感化他,慢慢地消除他的对立情绪,使之回到正确的轨道中来。

3、教师要正确对待这类学生,避免直接批评,不要与他发生正面冲突,要注意维护他的自尊心,采取以柔克刚的教育方式。当他犯错误时,不要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点他的名字,给他留点“面子”,而是在课后,再与他个别交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帮助他分清是非,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愿意主动地去改正。逐渐缓解紧张的师生关系。

4、老师要善于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充分发挥其作用。利用该生热爱志愿者工作这一闪光点,鼓励让他把这热情带到班级中来,让其参与班级管理工作,使他把大部分心思转移到他爱好、感兴趣的事情上。并让他在管理别人的同时认识到自身存在的让老师头疼的问题。老师的信赖、同学的支持使他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5、给他讲解一些伟人、科学家成功事迹,使他明白只有胸怀宽广,能接受他人意见的人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把注意力引到学习上,启发、诱导他走出错误的心理误区。并大力褒扬他对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所付出的努力和贡献。

6、某生这种顽固的逆反心理不是一、两次说服教育就可消除的,要反复抓,抓反复,在班级里安排了两个表现较好的同学作为他的辅导同学,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平时多留意观察他的情绪变化,经常与他交流、沟通,深入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帮助他解决青春期的烦恼,顺利渡过初二年这个特殊时期的危险期。

教育效果。

通过辅导,某生的逆反心理已逐渐消除,和同学、老师的紧张关系也得到了缓解,最大的一个变化是工作、学习的责任心增强了,做错了事能主动承认,学习比以往认真,上课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学习竞争意识强,为班级工作积极。与同学之间的矛盾逐渐消除,同学们一致反映他的进步很大,表现良好。

事后反思。

针对所谓的“问题学生”只要你认真找出原因,具体分析,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正面的引导,在教育学生中,用耐心陪伴学生。用真心对待学生,用爱心感化学生,让他感受到关爱,我想,什么样的学生都可以教育好。

班主任工作的点滴体会。

众所周知,班主任不好做,班主任工作更是繁杂而琐碎。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我想许多老师都有非常深刻的体会,而从我个人来说,我觉得最主要的就是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平和的心态。

良好平和的心态首先表现在班主任的态度上。现在的学生接触面比较广,了解信息的渠道也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所以,作为班主任,就应该不断改变自己的教育方法,仅仅靠强调所谓的“师道尊严”是行不通的,甚至可能出现越是强调学生越是反感的情况。所以,适当地放下做老师的“架子”,可能在教育教学中就会首先取得主动权。就比如说,在我们上课的时候,看到黑板没擦,那我们也可以擦一下;在教室里,看到学生的笔掉了,弯下腰随手帮学生捡起来;有时检查学生值日情况的时候,顺手帮值日生摆几张桌椅;„„或许就在这一桩桩小事中,在身体力行的潜移默化中,学生可能会感受到你的宽容和平和(即使学生感受不到也没关系),而我们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也就会更有说服力。

良好平和的心态其次表现在处理问题的方法上。我们都是当过学生的,在我们当学生的时候,肯定也是会犯错误的。所以,是学生就会犯错,不会犯错的学生是不可想象的。我在处理学生犯错时采用的基本原则就是“抓大放小”。“大”的如打架斗殴、恶意扰乱课堂秩序、考试作弊等等,必然要进行比较严厉的批评教育,必要时还要通知家长共同教育;“小”的如偶尔上课迟到、睡觉、小声说话、作业未完成等等,只要学生能马上改正,我一般说说也就算了。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为了防止因为“抓大放小”而使“小”逐渐变成“大”,还需要有相应的惩戒措施,例如让违纪学生值日、背诵校规校纪等。我个人认为这不算是体罚,而是让学生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且意识到,当他的行为影响到其他人的时候,是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的。

良好平和的心态还体现在教育的语言上,特别是在处理犯错的学生时更要注意。在这一点上,我的做法大致是这样的:一是保持情绪和语言的平缓,特别是当学生情绪激动时更是如此,更何况这也有助于缓解师生之间交流的氛围;二是不要翻“旧账”,而应该就事论事,特别是不能因此而指责学生在人格上有问题,否则极易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教育效果必然大打折扣;三是要给自己留有余地,批评教育时要考虑得周到些,如何教育如何处理,班主任心中应有个大致的设想,不能想到什么说什么,要不然,有时候一着急,话说绝了,就很可能难以收拾。

以上说的这些,都只是班主任工作的皮毛而已。其实我在班主任工作中也没有什么非常明确的理论和方法,说得“故弄玄虚”一些,现在我做班主任其实更多的是凭“感觉”。曾经看过这样两个评价班主任的标准:如果学生对你不反感,那么,你的班主任工作就是合格的;如果学生在路上遇到你,能微笑着向你走来并向你问好,那么,你的班主任工作就是优秀的。尽管这两个标准是“务虚”的,但我仍然愿意向这个目标去努力。在座的众位班主任有许多都比我做得还出色、还成功,我愿意把我的这些体会说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小学德育小故事篇十

案例:汉语词语案例:2007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德育故事案例十四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早恋离我而去。

女生梁某,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觉得早恋是一种时髦。于是,与同班一男生谈起恋爱,校内一起上课、吃饭,校外相约到周边地方游玩,成绩急促下降。

一、及时了解原因。

该生的行为是因身材和心理发育,以及客观环境等影响,性意识的萌芽而对异性产生特殊的情绪体验,有意识地爱慕异性,这种早恋现象是青少年发育过程中的一种生理,心理的需要,另外,随着社会上90后恋爱观的渲染,青少年受影响较深。陷入恋爱关系的青少年,从秘密进行到公开化地转变。由于早恋带有幼稚性、盲目性、朦胧性和幻想性,影响身心发展。

二、个别会谈。

(一)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在心理咨询室单独交谈,一般从关心其生活入手,真诚赞美她的优点和长处,教师也主动谈自己的经历,以朋友的身份答应她谈话内容绝对保密,让她放心。这样她逐渐敞开心扉,主动讲出自己的烦恼,家长及以前学校的老师同学不理解她,总认为她有越轨行为。家长对她要求很严,周末和假期外出玩,都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回家稍晚些就会受罚。她觉得自己家和别人家不一样,她不喜欢回家。在家感受不到温暖,结交了不良学生,感染90后恋爱观,觉得很时髦、教师在了解她的内心世界和心理状况后,和她一起认真分析,并找出问题的根源,定出计划,重新认识自己,树立自信,改变自己。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上,并发挥其写字画画的特长,让她担任班级宣传委员,负责班上的板报工作。

(二)关注学生进步,及时表扬。

经过谈心后,对她学习、生活、工作上的任何进步都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她尝到成功的喜悦以及意识到自己还是有学习的潜力。

(三)争取家庭积极配合。

教师与家长交谈时,首先肯定梁某的特长、优点,使交谈从愉悦开始,在谈及梁某的一些行为时,避免用早恋等名称,启发诱导家长,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要以知心朋友的姿态与孩子沟通,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孩子的信任,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同时,在尊重,理解孩子的基础上,关注孩子的学习生活,使孩子感到家的温暖。帮助孩子解除青春期的迷惘。家长表示在尊重孩子自尊心的基础上与教师配合,帮助孩子早日走出早恋误区。后来,家长经常与教师保持联系,互相沟通了解梁某的表现。

思考与感悟:通过以尊重、理解、关爱、引导等方法进行辅导,以及家长的积极配合,梁某的思想意识有了很大改变,认识到早恋的害处,能端正自我,回到了班集体之中,减少了与男生的个别来往,各方面有了很大进步,学业取得了很大收获。

本学期我担任五年级班主任工作。有人说:“班主任是班级灵魂的设计师”我觉得这句话非常有道理,班风的好与坏,班干部的培养等与班主任的工作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那么怎样才能当好班主任呢?作为一个班主任,要带好一个班,必须具有一定的班级工作艺术,尤其是班主任德育工作最为重要。一个学生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就不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之人。作为一个班主任就要首先抓好德育工作,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教育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从小养成勤俭节约、尊师爱生的良好习惯,做一个诚实、勇敢的孩子。要鼓励学生学好知识,立志成才。我做班级工作,平时就注重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积累了一些点滴经验,现与大家互相交流。

当我接任五年级班主任时,班里接连不断地丢东西,但每次总是找不着,学生议论纷纷,影响了学生学习情绪。怎么办?为此事我明查暗访,仍不起作用。为了避免这类事情不再发生,我让每个学生留心观察,互相监督。一天上体育课时,小怡向我报告说,她发现前几天自己丢失的钢笔在小飞的文具盒里。我听后大吃一惊,有点疑惑。小飞平时表现不错,怎么会拿你的钢笔?为了弄个清楚,我和小怡来到教室,查明证实后,我没有当面批评小飞,而是冷静思考:如何教育他改正错误呢?在课堂上,我这样说:“前几天,小怡由于不慎丢失了钢笔,至今她很着急,如有人拾到或借用请还给她,她一定会感谢你的。”开学时,小飞物归原主,又主动向我坦白地承认了错误。我仍然没有批评他,而是耐心地开导他,教育他怎样做人。从此以后,小飞同学仿佛变了一个人似的,拾到东西主动归还失主。学习很刻苦,成绩不断进步。

学生犯了错误,班主任就要想办法帮助学生改正错误。,我班有个学生叫李家锋,爱说好动,脾气暴躁,常惹事生非。在一次考完数学后,因成绩不理想,竞一气之下砸碎了窗玻璃。事后,这个学生主动找我认错,并按班规交了赔款。为了教育他改正错误,我让李家锋亲自去量玻璃的尺寸,到玻璃店买回玻璃,叫他自己动手安装。有了如此的“体验”,他对班里的公物倍加爱惜,自己的怪脾气也改了许多。

班里有一些同学平时爱吃零食,教室里瓜子皮满地,吃不完的馒头到处乱扔。针对这个情况,如果抓住狠批不放,不但没有效果,而且会适得其反。于是,我进行摸底调查,找出吃零食的原因后,给学生讲吃零食的危害,我告诉同学们,随便吃零食,不符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既污染了班级环境,影响了班级卫生状况,又耽误了自己的学习时间,危害了自己的身体健康,浪费了家里的钱粮。我又将班内不吃零食的同学树为榜样,号召同学们向他们学习,发扬艰苦朴素的精神,保持勤俭节约的行为,不做小馋鬼,争当文明学生。从此,班里再也没人吃零食了。个个打扫卫生很积极,甚至有的学生不是他的值日,他都争着去干活。

我非常重视情境教育,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例如:我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了许多英雄人物的画像,以及条幅和标语,鼓励学生勤奋读书,努力学习。还把校园黑板勾画一新,让学生定期出板报,办手抄报,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开展班级活动,能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表现自己的机会。比如,我组织“我为班级添光彩”讨论会,“向灾区小朋友献爱心”的主题班会,以及书画展览、歌咏比赛、故事演讲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培养了学生热爱集体、热爱祖国的高尚品质。

总之,班主任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认真做好班级工作。既教书,又育人,不断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祖国的合格人才。

1.个人因素。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她性格内向,在人面前不拘言笑,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上课听讲不太认真,容易走神,老师课后布置的预习和复习工作不能有序进行,课外作业也不能及时、认真地完成。长此以往,学习成绩便越来越不理想,每一次考试都很紧张,很担忧,考试对她来说,一次比一次害怕,一次比一次考得差,经历的挫折多了,失败也就多了,便产生了严重的自卑感,过重的心理负担使她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一直怀疑自己的优点。即使在成功面前也很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这样严重影响她的身心健康发展。

2.家庭因素。

己,不安、孤独、离群等情感障碍也会随之而来。

3.教师因素。

在学校里,如果教师对一些同学尤其是学困生不够了解,关注不多,就容易造成对这些同学的评价偏低。一旦如此,几个月或者几个学期以后,这些同学便逐渐产生失落感,在老师那儿她们得不到适时的表扬和赞美,又会受到同学们的奚落和家长的不满。长此以往便否定了自己的一些行为和想法,慢慢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与水平,也越来越不自信,此时自卑感就慢慢占了上风。

1、激励教育,唤起信心。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是有进步要求的,都希望别人认为自己是一个好学生。我也认为只要孩子智力正常,没有都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都的老师。为了去除张丽的畏惧心理,我在课余时间经常有意无意的找她闲谈,让她帮我抱作业本、发作业本,上课时从不公开点名批评她,发现她有所进步及时表扬,在上课时经常用眼神来鼓励她,还经常对同学说:“看,张丽今天坐得真端正,听课非常认真!”“张丽同学回答问题声音大了,能让我们听得清楚。”“张丽同学??”渐渐的,张丽开始喜欢和我接近了。一次,我进行课堂巡视时,她主动冲我笑了。

的表现及其各种原因,共同商量解决孩子不良心理状况的办法,建议家长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要为孩子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孩子在家做力所能及的事,不管干什么,都要从中发现进步的地方,并马上夸奖她的闪光点,把家中得到的夸奖讲给老师和同学,把在学校得到的表扬告诉父母。在评价中,张丽从她人的肯定中得到了满足,增强了自信。

通过师生、家长的共同努力,张丽现在有了很大的变化,她的学习成绩在逐渐提高,上课能专心听讲,敢于举手发言且声音响亮,下课能主动与同学交往、做游戏,愿意参加各种活动,与班级、同学融为一体。家长也反映在家学习主动,喜欢把班级的事讲给父母听,主动帮家长做些家务。

学生,尤其是小学生缺乏自信,会产生自卑,不管自己有再多的不好之处,都不应该对自己失去信心,相信自己:我能行。只要对自己一直充满信心,就不会怕自卑。对于那些自信心不足的学生,我们要及时的给予更多的关爱,让她们感到:“我能行。”“我是最棒的。”面对张丽的改变,让我更加认识到激励的作用、集体的力量。因而,针对类似张丽这样的学生教师要循循善诱,不可操之过急,老师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不良表现上,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优点和特长,放大孩子的优点,使之一步步放开自己的心绪,正确的评价自己,将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去,感受大家给她的善意,通过多元化的评价、各项活动的参与,使其自信自强。

德育工作在班主任日常工作中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工作。作为班主任兼语文老师,不能只停留在上好课,让学生学会知识。还要了解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征、个性、爱好、优点、缺点等。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务必具备高尚的品德、强烈的职责心和事业心,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新学期,我班分到一名叫李禹德的男孩。这孩子前两周的表现,确实让人堪忧。根本就没有一点好的学习习惯,上课不听讲,老是开小差,作业不认真,总是不明白老师布置的作业是什么。真是让人煞费苦心。

经过每一天不停的教育,总算有点起色。这不,这天早活动,我正在批改陆续交上来的家庭作业,李禹德来了。他立刻拿出作业本交给我。我顺手翻开,发现他的作业尚未完成,便叫了他的名字,示意他到跟前来。刚刚坐上座位的他,很顺从的来到我跟前。我仍在低头改作业,并未发现他的异样,顺口说:“你的作业还没写完,赶快去补上吧!”他既没有拿,也没有做声,只是呆在原地。我猛抬起头,才发现他的眼圈红红的,像是刚哭过。便问道:“怎样了?李禹德,你不舒服吗?”他摇摇头。我又问:“是不是作业没完成,你爸爸打你了?”他先点点头,之后又摇摇头。我感到很奇怪,便轻轻地摸摸他的头,说:“你把作业补上,爸爸就不会再打你了。快去写作业吧!”

谁知,话音刚落,他“哇”的一声就哭出来了。压抑了许久的委屈,最后在这一刻完完全全的释放出来了。让孩子宣泄了一阵之后,我又问:“到底是怎样了?”他满腹委屈,小声地说:“爸爸不让我吃早饭。”

哦!原先,作为对没有完成作业的惩罚,孩子的父亲不让他吃早饭。这样一来,孩子就要等到中午在学校就餐了。多么漫长的等待呀!于是,他哭了,哭出了他的委屈,他的悲哀,甚至他的懊悔。

于是,我微笑着拍拍他的肩头,“你是个男子汉,赶快擦干你的眼泪,抓紧时间完成作业。待会下早活动时,跟住读生一齐去吃点吧!”听了我的话,他立刻抹干了眼泪,拿回作业本,收拾情绪写作业去了。

放学了,所有的住宿生排着队去就餐。当最后一位同学打好饭菜的时候,我突然想到,李禹德还没来。匆匆回到教室,透过窗户,看见他还在认真地补作业呢!内心一阵安慰,也有点心疼,孩子毕竟还太小了。于是叫他拿起碗筷迅速去吃饭。那一刻,我看见他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直到看着他端起饭菜开始享用时,我才离开。

课间,我继续批改作业,发现李禹德同学的作业已上交,且字迹十分工整。于是我在全班表扬了他,竟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在课上,他第一次坐得端端正正,认认真真地听讲。我又表扬了他,而他也第一次举手回答了问题,答得十分正确,我再次表扬了他。此刻,他已经完完全全融入到班群众,融入到学习生活中了。

反思:

爱在哪里播种,就在那里收获喜悦。有时,改变就在那一瞬间!爱别人是权利,被人爱是幸福。作为一名教师,爱学生,既是义务,更是职责。巴特尔曾说“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教师对学生的爱要持之以恒,这是每个教师不可推卸的职责。

张某,男,9岁,小学二年级学生。单亲家庭,和母亲一起生活。开学一个星期还能正常完成各科作业,但是一周后作业经常少做,甚至不做;在学校有乱拿其他同学东西的习惯,被发现后不承认。

经过和他母亲及其亲属的接触了解到,他的母亲是个简单粗暴的人。离婚后,没有再婚,是靠他妈妈一个人养他的,由于平时比较忙,根本就没时间管,他是一个人上学、放学,中午自己一个人在外面吃饭,有时候家人不能及时满足自己的要求,他就开始偷拿其他同学的东西,被老师发现并进行批评教育后,觉得自己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干脆不愿意去上学,采取有意回避的态度,压抑自己。

通过家访,我明白了他不上学的原因是受到心理上的困扰。由于家庭的忽然变故,使他失去原有的心理平衡,变得更加焦虑不安,感到孤立无助,继而逃避,这是一种高度焦虑症状的消极心境。我认识到这时候家长和老师不闻不问,或批评责骂他,不仅不会消除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反而会增强这种心理。长此下去,其认识就会片面,心理的闭锁就逾强,最终将导致对任何人都以冷漠的眼光看待,更加孤立自己,直至不可救药。

我认识到造成他心理不堪重负的原因主要在于家庭,因此,我加强与其家庭联系,让其母亲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感,使这个不完整的家庭也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我一次一次地用课余时间进行电话访问,做好他母亲的思想工作,希望他承认现实,面对现实,树立起生活的信心。经过多次推心腹的交谈,终于使他们接受了我的建议。由于家庭与学校共同努力,使孩子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不再逃避,也愿意跟同学们交往,渐渐地回到学校上课了。

其实,学生的心灵是最敏感的,他们能够通过老师对自己的态度来判断老师是否真心爱自己。同时,他们也渴望老师能够时时刻刻关心爱护自己。“罗林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只要教师真心爱学生,并让他们感受到这种爱,他们就能以极大的努力向着教师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真正的关心爱护,不仅是生活上“扶贫”,学习上“扶智”,更应该是精神上“扶志”,品行上“被德”,心理上“扶健”。有人说,对学生,可以没有爱,但要尊重。我却以为,尊重就是一种爱,真正的爱不能没有尊重。很难想象,一个无视学生人格、漠视学生尊严的教师,会是一个热爱学生的教师。一个善于爱的教师,他一定懂得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学生的尊严,因为“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告诉我们,“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反之,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就会阻碍学生的进步和发展,甚至毁掉他们的前途。一个善于爱的教师,他一定懂得尊重学生的个性。

教育是一项伟大的育人工程。人是具有情感的,所以情感关怀在教育中处于相当重要的位置。学生的过分冷漠实际上是一种精神情感的失调,教师给以较多的情感关怀,可以收到明显的调节疗治效果。

1.多一些理解沟通的谈话。抽一点儿时间,以平等的姿态,多跟学生谈谈心,能知道学生的心里工正在想些什么,能知道他们最担心的是什么。不要盛气凌人地训斥学生,多表示一些理解,适当地给一些点拨,学生心头的那点儿郁结往往就化解了。

2.多一些一视同仁的关心。这些有心理困境的学生,大多非常敏感,自尊心极强,性格内向。如果教师在对学生的态度上厚此薄彼,对他们有些冷淡,他们就会感到强烈的不满。所以教师必须真正了解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要做到一视同仁,尤其对心理素质欠佳、单亲家庭的学生,不妨格外表示自己的好感和热情,这并不是虚伪,这是调控学生心态的需要。

3.多一些宽厚真诚的爱心。心灵过分脆弱、缺少爱的学生大多有点偏执,脾气或许有点“怪”,教师千万不能因此而嫌弃他们,也不能硬要他们立即把怪脾气改掉。青少年有点儿孩子气是正常的,每个人的个性千差万别也是正常的。教师如果能以一颗宽厚真诚的爱心去教育他们,必能便他们走出暂时的心灵阴影,而步入人生灿烂的阳光地带。

开始,他还不愿上学,我去到他家里时,老躲着不见,或是一问三不答。我知道这是防御心理的表现,其实其内心还是渴望得到别人的同情和关心的,他极需要被爱的感觉。我不急也不燥,以极大的耐心和热情地给他讲班里发生的趣事,讲同学们是多么希望他回到学校,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活动。我主动与之接近,缩短心理距离,想用集体的温暖来消除他内心的焦虑和冷漠。此后,他瘦弱的身影也逐渐逐渐地出现在教室里。但我并不满足于此,一直寻找让他重新振作的契机。上课时,我提出一个问题,很多同学不会答,竟意外地发现这孩子眼里露出一点笑意,就抓住这个机会提问他。开始,他涨红了脸,讲得结结巴巴的,我用鼓励的眼神望着他,亲切地对他说:“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的!”结果他讲得很流利,得到了全体同学的掌声,他的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此后,我还多次为他提供尝试成功的机会,让其体验成功的喜悦和荣誉,增加良性刺激,使他摆脱自闭心理,激发起自信心和上进心。心灵的交往,热情的鼓励,温暖着他那颗冷漠的失望的心,使他重新回到了班集体中。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但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往往注视着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品德的优劣,而忽略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尤其甚少注意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甚至把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来看待,把解决思想问题的方法来解决心理问题。这样做,将使班主任工作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也培养不出学生对学习与生活的健康和积极的态度。班主任工作的成效,有时是取决于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程度和理解程度。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也是走出传统德育困境的需要。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必须要注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鲜内容。

学生需要爱,教育呼唤爱。爱像一团火,能点燃学生心头的希望之苗;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学生心头的智慧之门;爱是洒满学生心灵的阳光,能驱散每一片阴坦,照亮每一个角落,融化每一块寒冰。愿每一位教师、家长不光有爱,而且善于爱。

[分西瓜]:一位教师在教授三年级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有一个大西瓜,在母亲节的时候,你准备怎样分这个西瓜呢?”

生1:“母亲节到了,我准备把这个西瓜平均分成两份,给妈妈留一半,我留一半。”

“你为什么这样分呢?”教师问。

生1:“我一半,妈妈一半,一样多,这样谁也不吃亏。”

教师未作任何评价。

生2:“母亲节到了,我把西瓜平均分成8份,我给妈妈5份,我留3份。”

“你为什么这样分呢?”教师微笑地问。

生2:“妈妈很辛苦,在母亲节里应该多给她一些。”

“你真是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教师热情地表扬了她。

其他学生纷纷举手回答,要把西瓜平均分成6份、9份、12份等,都说在母亲节应该多给妈妈一些,教师都一一赞扬了他们。

这时,生3举手回答:“我把这个西瓜全都给妈妈吃。”

这位教师一楞,连忙微笑地问:“你为什么这样作呢?”

“我一点儿都不喜欢吃西瓜,所以我都给妈妈吃。”

此时,这位教师脸上的微笑霎时凝固起来,吃惊地说:“你怎么把不喜欢吃的东西送给妈妈,你的思想有问题呀!”

[祖冲之你真伟大]:另一位教师在教圆周长的计算时,在学生探究出圆周率后,这位教师认为此时应该“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于是在介绍了圆周率研究的相关历史材料的基础上,这样提问:“大家想对数学家祖冲之老爷爷说些什么呢?”

学生们群情激奋。

生1:我想说:祖冲之爷爷你真伟大!

生2:祖冲之爷爷有勤奋严谨的钻研精神,祖冲之我佩服你。

生3:……。

学生们本以为至此就结束了,谁知这位教师继续借题发挥:“那么,我们以后应该怎么作呢?”

孩子们很聪明,在教师的“指引鼓励”下,个个说出一番“豪言壮志”。不过,十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也就这样过去了。

批评的艺术。

人,总是在批评和自我批评中成长起来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犯了错误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只有接受了批评,自觉地反省,努力去改正,才会更好地成长起来。批评,是思想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正确地运用这一手段,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并改正错误。

作为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所面对的很多是天真活泼但又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的学生,要使批评达到一定效果,就要同他们心理相融、感情相通。这就必须分析和研究被批评学生心理状态和特点,掌握批评的艺术。

在近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几乎批评过每一个学生,通过批评启发他们自觉地反省。当然,在批评教育的同时,我始终注意做好下面几方面工作,促使学生在批评中成长起来,达到真正的教育目的。

一、批评要掌握事实。

毛主席说得好:“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一切的批评必须建立在充分掌握事实的基础之上,使批评不会让学生觉得是空穴来风。

有的学生“精”了,为了避免老师对他的“惩罚”,往往不承认自己的错误。如果老师没有事实根据,空讲几句批评的话就达不到矫正的效果。例如我班的王文初同学,自己不学习时,就在班上捣乱,老师找他谈时,又往往不说实话。针对他的个性,我每次在批评他之前,都从各方面了解他犯错误的全部情况,有时为了一个小小细节,我宁肯花上大半天时间去弄清楚。随后在批评他时,他就主动承认错误了,经过反复几次,渐渐地他的侥幸心理弱了,他觉得经常受老师批评没什么意思,在我们班组织的《做新世纪德育之星》动员班队会上,他主动上台发言,表示一定要以实际行动自觉遵守纪律,努力学习,力争受到表扬。

二、批评要有的放矢。

批评要有针对性,收效才大。老师在台上大讲特讲,但讲得大,讲得空,一般学生摸不着头脑,犯错误的学生也不怕,还是我行我素。批评要有的放矢,就是批评要针对具体的人和事,批评要带有明确的目的,点明改正的方向。

三、批评要留有余地。

在批评教育时,力求点到即止,留有余地,给学生一个自我批评、自我教育的机会。这样,学生易于接受,又对老师的宽容产生负疚感,从而有利于他们不断鞭策自己,尽量少犯或不犯错误。如果班主任对学生的错误唠唠叨叨,否定或者贬低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批评积极性,那么学生就会产生一种逆反心理,结果事与愿违,大大削弱了教育的效果。

如我班的刘鑫同学,常常迟到,有一次他又迟到,到校后我没有批评他,而是让他将以往迟到的原因总结出来,仔细想想,有哪些原因是不可以克服的,老师可以帮助他。第二天,他对我说,迟到的原因都可以克服,其实可以做到不迟到的。后来,他不但极少迟到,而且还能够认真学习了。事实证明,从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出发,恰当地运用“留有余地”的批评方法,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批评要刚柔相济。

刚柔相济是班主任批评时,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去作教育的方法。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既要用刚制柔,又要以柔克刚。对女同学用刚,则有震撼力;对男同学用柔,则化解顽石。刚与柔的使用均以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为重点。特别是那些犯有错误的学生,他们的自尊心表现得就更为复杂一些,因为做了错事,受到老师的责怪,产生了自卑感,有时甚至产生“破罐破摔”的想法。而实际上,他们的内心深处,仍有上进的要求,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和帮助。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科曾经说过:“得不到别人的尊重的人往往有最强烈的自尊心。”因此对这些学生,在平时既要讲原则,不迁就其错误的思想行为,又要讲感情,尊重他们的自尊心。美国著名的管理家雅柯卡说过:“表扬可以印成文件,而批评打个电话就行了。”这就是说,含蓄而不张扬的批评有时比那种电闪雷鸣式的批评效果会更好。

五、批评要迂回启发。

我们不仅要有一针见血、开门见山的批评教育,也要有“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迂回批评教育。这样可以避免批评者与被批评者的直接交锋,引导帮助犯错误的学生消化、理解、醒悟,从而改正错误,达到批评的目的。如此批评没有剑拔弩张之势,往往却有事半功倍之效。

在批评教育中,我常常把道理寓于生动的事例中。例如在转化后进生工作时,以历史人物张学良戒毒、廉颇负荆请罪等的典型例子,引导他们认识到“悬崖勒马”的重要性和“浪子回头”的可行性,从而坚定他们改正错误的意志。由于这种方式能寓思想性和形象性于一体,深入浅出,大大增强了批评教育的感召力和说服力。

批评有法,但无定法。批评是一服苦口的良药。但有一点是我们教育者必须恪守的——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尽管我们的批评未必会有切肤之痛的深刻,但能从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出发,学生最终会领悟到老师用意的。善用批评这一教育方法,会与表扬有异曲同工之效。

“晓之以礼、动之以情。

我班有个学生叫李某。我刚接这个班时,他上课无精打采,要么搞小动作,要么影响别人学习,提不起一点学习的兴趣;下课追逐打闹,喜欢动手动脚;作业不做,即使做了,也做不完整,书写相当潦草……每天不是科任老师就是学生向我告状。于是,我找他谈话,希望他能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学习为重,按时完成作业,知错就改,争取进步,争取做一个他人喜欢、父母喜欢、老师喜欢的好孩子。他开始是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后来口头上答应了。可他又一如既往,毫无长进,真是“承认错误,坚决不改”。此时我的心都快冷了,算了吧,或许他是根“不可雕的朽木”。但又觉得身为班主任,不能因一点困难就退缩,不能因一个后进生无法转化而影响整个班集体,必须面对现实!我内心一横:不转化你,誓不罢休。他无进步,或许是他并没有真正认识自己的错误,没有真正要做个他人喜欢的人的念头。

为了提高他的学习成绩,除了在思想上教育他,感化他,我特意安排一个责任心强、学习成绩好、乐于助人、耐心细致的女同学跟他坐,目的是发挥同桌的力量。事前,我先对这个女同学进行了一番谈话:为了班集体,不要歧视他,要尽你自己最大的努力,耐心地帮助他,使其进步。这位同学满口答应,并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或课堂时间帮助他,教育他。有时,这位同学也会产生一些厌烦情绪,说他不太听话,不太乐学……此时,我就跟她说:要有耐心,慢慢来。后来,他取得进步时,除了表扬他,我还鼓励他们说,这也离不开同学们的帮助,特别是这位同学的帮助。在同学们的帮助下,他自己的努力下,他各方面都取得了不小进步。他学习上更努力了,纪律上更遵守了,甚至自己当起了值日生,劳动也更积极了,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为此,我会心地笑了。后来,有一次我找他谈话时,他说:“老师,某某同学这样关心我,爱护我,帮助我,如果我再不努力,对得起她吗?”我笑着说:“你长大了,懂事了,进步了。我真替你高兴。”

在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中,他取得了73分的好成绩。我为了鼓励他,奖给他一本日记本。奖品虽少,但能表示老师的一点心意。第二学期,他学习更努力了,在期中测试中,他取得了92分的好成绩。案例分析:

一、以人为本,付出师爱。

作为一个教师,都应“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位学生。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我们教育学生,首先要与学生之间建立一座心灵相通的爱心桥梁。这样老师才会产生热爱之情。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的过程便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是充满了人情味的心灵交融。心理学家认为“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对于李某这样特殊的后进生我放下架子亲近他,敞开心扉,以关爱之心来触动他的心弦。“动之于情,晓之于理”:用师爱去温暖他,用情去感化他,用理去说服他,从而促使他主动地认识并改正错误。

二、以生之助,友情感化。

同学的帮助对一个后进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同学的力量有时胜过老师的力量。同学之间一旦建立起友谊的桥梁,他们之间就会无话不说。同学是学生的益友。在学生群体中,绝大部分学生不喜欢老师过于直率,尤其是批评他们的时候太严肃而接受不了。因此,我让李某同学与其它同学交朋友做起,和好同学一起坐,让他感受同学对他的信任,感受到同学是自己的益友。让他感受到同学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让他在快乐中学习、生活,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无穷的快乐!通过同学的教育、感染,促进了同学间的情感交流,在转化后进生工作中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一个后进生的实际情况是不同的,必然要求班主任深入了解弄清学生的行为,习惯,爱好及其后进的原因,从而确定行之有效的对策,因材施教,正确引导。李某的情况比较特殊,主要是自制力差,对自己的错误、缺点认识不足,对老师的批评教育产生厌恶、憎恨心理。因此,我就以爱心为媒,搭建师生心灵相通的桥梁。与他谈心,与他交朋友,使其认识错误,树立做个好学生的念头;充分发挥学生的力量,编排一个责任心强、学习成绩好、乐于助人的同学跟他坐,给予学习和思想上的帮助;自己面批面改他的作业,让他感到老师的关心、重视……用关爱唤起他的自信心、进取心,使之改正缺点,然后引导并激励他努力学习,从而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

通过一年的潜心努力,精心转化,终于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果:黄某同学摇身一变,由“捣蛋鬼”转变为纪律委员,由后进生转变为先进生!他无论在哪里见到我,都会亲切叫上一声:“老师,您好!”我总是报之一笑,并说上一声:“你好。”

在更新教育观念的今天,作为一个热爱学生的教师,有责任让学生树立信心进而达到育人的目的。愿:我们携起手来乘赏识之风,捧起关爱之情,燃起信心之火,播下希望之种,使每一位后进生都能沐浴在师生的关爱之中,共同把后进生转化成为先进生,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待进生的转化和教育。

自从参加工作以来,尤其是当了班主任以来,每天面对着具有时代个性的学生很多,但最近这一届的学生中,有一个学生在教育的过程中,引起了我的很大的反思,不是因为他因为犯了很大的错,而是这个学生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很有一定的代表性,具有他们这个年龄阶段的特点,今天把他作为我从事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的一个案例,分析该生的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行为中,我是如何进行教育,教育中采取了哪些方法,取得了什么样的教育效果,与大家一起分享。

学生情况分析:

班级学生王某,性格偏激,自尊心强,逆反心理严重,对待班级工作消极,但也有他的闪光点就是热心于学校组织的青年志愿者工作。同时也经常和同学发生冲突、小摩擦,常常很闲得无聊的去惹是生非,属于大事不犯,小事不断那种,是科任老师中麻烦学生。对于老师的批评教育,总是爱显出一副不服气的样子,甚至还和老师顶嘴,每次犯错后,通过教育,也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我觉得他并不是不可救药的属于“坏学生”,而是通过努力,还是可以挽救过来的。

案例分析。

该生的叛逆行为是典型的“初二现象”,是进入青春期的一种表现,许多青春期的孩子对大人都有一种逆反心理,他们常常想通过一些“大事”,也就是他觉得可以“出风头”或引起人关注的事情或是别人不敢而他敢做的事情来“体现”自己在同学心中的地位。他们往往把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帮助理解为与自己过不去,认为伤害了自己,因而就会表现出消极的被动的接受教育,甚至会产生严重的敌对倾向。分析其原因主要有:家庭教育方式不当。该生的父母忙于工作,每天起早摸黑的,和孩子的交流很少,平时主要关心孩子是否有吃饭及是否有准时到校上课,而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孩子的思想教育几乎没有,也不懂怎么与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同时认为孩子大了,不好管。对于孩子的错误不是耐心的说服教育,而是指责,打骂,甚至是放任自由,觉得自己作为家长已经做得很好了。而该生在学习上对自己的要求不高,上课总喜欢讲话,做小动作,控制不住自己。青少年特有的半幼稚半成熟的特点,使他看问题容易产生偏见,以为与老师、家长对他的批评不对,因而盲目反抗,拒绝一切批评。

教育方法和思路。

1、首先和家长取得联系,通过交流,了解到该生的家庭情况和表现,并与家长沟通思想,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达成共识,以便对症下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双管齐下。

2、创造良好、民主的家庭环境,和孩子交朋友,多鼓励、表扬,少批评、责骂,坚决不能实行“棍棒管理”,每天再忙再累,也要抽取一定的时间与孩子交流,第一时间了解孩子最近的心里表现和状况,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合理对待孩子的需求,不挫伤他的自尊心,尊重他,信任他,利用亲情来感化他,慢慢地消除他的对立情绪,使之回到正确的轨道中来。

3、教师要正确对待这类学生,避免直接批评,不要与他发生正面冲突,要注意维护他的自尊心,采取以柔克刚的教育方式。当他犯错误时,不要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点他的名字,给他留点“面子”,而是在课后,再与他个别交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帮助他分清是非,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愿意主动地去改正。逐渐缓解紧张的师生关系。

4、老师要善于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充分发挥其作用。利用该生热爱志愿者工作这一闪光点,鼓励让他把这热情带到班级中来,让其参与班级管理工作,使他把大部分心思转移到他爱好、感兴趣的事情上。并让他在管理别人的同时认识到自身存在的让老师头疼的问题。老师的信赖、同学的支持使他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5、给他讲解一些伟人、科学家成功事迹,使他明白只有胸怀宽广,能接受他人意见的人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把注意力引到学习上,启发、诱导他走出错误的心理误区。并大力褒扬他对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所付出的努力和贡献。

6、某生这种顽固的逆反心理不是一、两次说服教育就可消除的,要反复抓,抓反复,在班级里安排了两个表现较好的同学作为他的辅导同学,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平时多留意观察他的情绪变化,经常与他交流、沟通,深入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帮助他解决青春期的烦恼,顺利渡过初二年这个特殊时期的危险期。

教育效果。

通过辅导,某生的逆反心理已逐渐消除,和同学、老师的紧张关系也得到了缓解,最大的一个变化是工作、学习的责任心增强了,做错了事能主动承认,学习比以往认真,上课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学习竞争意识强,为班级工作积极。与同学之间的矛盾逐渐消除,同学们一致反映他的进步很大,表现良好。

事后反思。

针对所谓的“问题学生”只要你认真找出原因,具体分析,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正面的引导,在教育学生中,用耐心陪伴学生。用真心对待学生,用爱心感化学生,让他感受到关爱,我想,什么样的学生都可以教育好。

班主任工作的点滴体会。

众所周知,班主任不好做,班主任工作更是繁杂而琐碎。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我想许多老师都有非常深刻的体会,而从我个人来说,我觉得最主要的就是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平和的心态。

良好平和的心态首先表现在班主任的态度上。现在的学生接触面比较广,了解信息的渠道也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所以,作为班主任,就应该不断改变自己的教育方法,仅仅靠强调所谓的“师道尊严”是行不通的,甚至可能出现越是强调学生越是反感的情况。所以,适当地放下做老师的“架子”,可能在教育教学中就会首先取得主动权。就比如说,在我们上课的时候,看到黑板没擦,那我们也可以擦一下;在教室里,看到学生的笔掉了,弯下腰随手帮学生捡起来;有时检查学生值日情况的时候,顺手帮值日生摆几张桌椅;„„或许就在这一桩桩小事中,在身体力行的潜移默化中,学生可能会感受到你的宽容和平和(即使学生感受不到也没关系),而我们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也就会更有说服力。

良好平和的心态其次表现在处理问题的方法上。我们都是当过学生的,在我们当学生的时候,肯定也是会犯错误的。所以,是学生就会犯错,不会犯错的学生是不可想象的。我在处理学生犯错时采用的基本原则就是“抓大放小”。“大”的如打架斗殴、恶意扰乱课堂秩序、考试作弊等等,必然要进行比较严厉的批评教育,必要时还要通知家长共同教育;“小”的如偶尔上课迟到、睡觉、小声说话、作业未完成等等,只要学生能马上改正,我一般说说也就算了。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为了防止因为“抓大放小”而使“小”逐渐变成“大”,还需要有相应的惩戒措施,例如让违纪学生值日、背诵校规校纪等。我个人认为这不算是体罚,而是让学生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且意识到,当他的行为影响到其他人的时候,是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的。

良好平和的心态还体现在教育的语言上,特别是在处理犯错的学生时更要注意。在这一点上,我的做法大致是这样的:一是保持情绪和语言的平缓,特别是当学生情绪激动时更是如此,更何况这也有助于缓解师生之间交流的氛围;二是不要翻“旧账”,而应该就事论事,特别是不能因此而指责学生在人格上有问题,否则极易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教育效果必然大打折扣;三是要给自己留有余地,批评教育时要考虑得周到些,如何教育如何处理,班主任心中应有个大致的设想,不能想到什么说什么,要不然,有时候一着急,话说绝了,就很可能难以收拾。

以上说的这些,都只是班主任工作的皮毛而已。其实我在班主任工作中也没有什么非常明确的理论和方法,说得“故弄玄虚”一些,现在我做班主任其实更多的是凭“感觉”。曾经看过这样两个评价班主任的标准:如果学生对你不反感,那么,你的班主任工作就是合格的;如果学生在路上遇到你,能微笑着向你走来并向你问好,那么,你的班主任工作就是优秀的。尽管这两个标准是“务虚”的,但我仍然愿意向这个目标去努力。在座的众位班主任有许多都比我做得还出色、还成功,我愿意把我的这些体会说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务,应当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在日常教学工作之中。”因此,教师在教学语文的过程中,除了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育的和谐发展。

语文学科不仅是集工具、知识、能力、文学欣赏于一体,更重要的也是一门思想教育学科。它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拓宽,它不仅是人的交际、思维、生活的工具,还是人认知世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工具,同时又有着强烈的人文因素,对学生人格的熏陶、情感的陶冶、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一篇篇文章,或是对真、善、美的颂扬,或是对假、丑、恶的鞭笞,或是作者高洁品性、高尚人格魅力的写照,或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社会主义建设日新月异的热情洋溢的赞美……无一不是作者某种思想感情的渲泻,其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内容。这是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教书育人的有利条件。我们语文老师就应该充分把握好语文学科的这优越性,积极探索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用好语文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点,加强德育渗透。如教学《示儿》时,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脍炙人口的爱国诗句,从而理解诗人陆游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让学生从中受到熏陶,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道德观、生死观、荣辱观等多方面的思想教育,让他们的人格逐渐完善,成熟起来,明白要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的深刻道理。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要深入研究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做好教学过程中的德育工作。

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获得最基本的语文素养,还要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这是语文学科的性质与地位决定的,是社会、国家赋与的我们语文教师的历史使命。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出除了要正确把握好教材,找准德育切入点;还要认真研究教材,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关键,引导学生分析文章最能感动自己、震撼自己的语言文字,从中加深体会,产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塑造学生。通过突出文章中的闪光点,使学生发现其光辉,且深切地感悟到其道理的正确或精神的可贵,让他们把这些精神的种子撒播到自己的心田。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这一课时,教师除了要教学作者是如何选择材料来体现、突出中朝两国人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共产国际主义情谊的,,还要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知识的同时受到这方面的教育。

德育的渗透无处不在。作为教师,除了用语言对学生进行教育,还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教师在课堂管理和与学生的日常接触中,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随机教育,以自己的仪表态度、言谈举止和处事待人,发挥表率作用,要求学生遵守日常行为规范,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良好的学风,意志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要有博大的胸怀,高尚的情操,以自己至诚至真至爱的人格力量去影响我们祖国的未来,带领他们走向道德光辉的顶点。

目前,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教师开始重视在各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获得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及其它思想教育。语文教学就是生活语文教学的品德教育,要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能从学习课文内容到生活实践都能从感情上的产生共鸣,在入情入境中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因此,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注重内外部因素相结合,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以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我班的后进生群体,经过对其成长环境分析,有以下几种情景:1,很多学生的家长平时忙于工作无暇照料孩子;2,还有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学生很小就成了留守儿童;3,父母关系不和或离异;于是很多将子女交给长辈教育。这就构成了较有特色的“隔代教育”问题。在我的班级里,这种隔代教育的学生占了总数的20,这类学生在思想认识上总觉得自我缺少亲情,潜意识中有一种补偿心理,在本事、学习、心理方面存在较为特殊的一面。是一群特殊的后进生群体。

1、个案的基本情景。

李冠,男,17岁,由职高辍学转入,2009年进入我校高一学习,班主任反映该生学习无兴趣,打架,大喊大叫,甚至有点在女同学面前动手动脚。2010年留级进入我班学习。

2、个案的家庭情景。

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从小都是爷爷奶奶带,祖辈对其比较宠爱,可是本身的教育本事不高,再加上他们经商的缘故。平时对孩子要么放任不管,要么只会责骂,一听说成绩不梦想,就是一顿打骂。

经过近一年的教学观察,我发现李冠的行为主要表此刻:性格方面以自我为中心、狂躁,自我约束本事差;心理方面自暴自弃;劳动本事方面较薄弱;学习方面兴趣不浓。而构成这几种现象的主要是以下几反面:

1、家长的宠爱。经过跟家长谈话,我了解到不管孙辈的要求是否合理,只要孩子开口:“我要……”祖辈总是有求必应。尤其是小孙子发脾气、哭闹、耍赖时,老人更是“俯首甘为孺子牛”,失掉原则,要啥给啥。祖辈一昧迁就、给予、满足,导致孩子对物质需求的欲望恶性膨胀,攀比虚荣,事事以我为中心。

2、教育方法的粗暴虽然祖辈对小孩在生活方面极其宠爱,但对他的学习期望又很高。他们认为自我的文化程度不高,孙子应当弥补他们的缺憾。所以,他们对小孩的学习成绩很重视,一听说成绩不梦想,就是一顿打骂,很少有耐心地说理与交谈。长期下来,他对学习渐渐的失去兴趣,也逐渐产生逆反心理。

作为教师,仅有给予相应的帮忙和心理疏导,促使他在心理上能逐步健康,成绩能不断提高,本事不断加强。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曾说过:“了解什么样的人得了病,比了解一个人得了什么样的病更为重要。”了解了他的心理特点及其成因后,那么我们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他的心理建设,加强对他的心理监护,使他的心理健康发展,树立信心,从本质上转化他,进一步提高教育实效。

1、深入家庭,进行家教指导。

孩子是家庭的折射,孩子的成长离不开良好家庭环境的影响。要想解决他的不良表现,还得从他的家庭入手。

首先,向家长提出:“多给孩子独立处理事情的机会,个人卫生自我动手,多做家务。”帮忙家长提高思想认识、转变观念,与学校教育构成合力,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

其次,要求家长不要以分数来衡量孩子的成绩,当他的成绩不梦想的时候,家长也不要以打骂相威胁。这样,构成浓厚的家庭文化教育氛围,帮忙孩子构成自觉学习的态度,改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2、发现他进取的因素,促进转化。

我发现李冠虽然经常犯错误,但他依然有向上的愿望,他身上还有很多“闪光点”,比如,跑步在班级里数一数二,做错事敢于承认,不闹事的时候还挺讨人喜欢,上课也会进取发言……所以我们能够发掘他这些向上的可塑性,对他进行再教育。

首先,我在课堂中,多为李冠供给表现机会,结合班上具体情景,开展一些团体的活动和竞赛,任命他为负责人,让他感到被信任和职责感,在组织活动中,他的主动参与使他觉得班上的活动,自我也是一份子,从而到达消除行为惰性的效果。

3、引导团体关注他,接纳他。

团体的力量是无穷的,我在培养他的正确的交往本事的时候,还注意发挥团体和伙伴的作用,经过同学的忍耐和爱护,帮忙他在团体中找回自我,学会交往。

我利用恰当时机做好班级学生的思想工作,告诉他们不能因为种种原因而孤立班团体中的任何一员,向学生讲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引导同学明白像李冠这样的学生,自暴自弃、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构成是长期的,多方面的结果,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根除,要允许他有反复现象。并且教育大家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他,要正确对待他的变化,以我们团体的耐心,接纳他的缺点,他的变化。并号召班干部带头和他一齐交往,如果他有什么困难,我们要主动去帮忙,以此来带动全班学生态度的转变。

4、尊重和信任他,正确看待“反复”。

信任是一种人格力量,它促人奋进,使人努力。对他来说,仅有信任他,才能得到他的信任。信任他,也是尊重他人格的表现,也仅有这样,才能消除他自暴自弃的心理。他的错误不可能在一次两次之间完全改变,我要耐心对待他的错误。

5、运用多种评价,促进发展。

李冠的特殊主要来自于他的家庭,家长的娇惯、放任、养成了他唯我独尊、蛮横无理的个性,以至于出现了一系列问题,给学校教育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如果教师和同学对他的过错或者是出现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批评,不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很容易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引起他对教师的敌意和不信任,给今后的思想带来更大的障碍。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是最难塑造的,虽然李冠同学的提高已有了一些飞跃,但它只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只是他成长中的一个起步,不能说已是彻底的成功。对他的教育使我认识到,转化特殊的学困生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不应当有一丝一毫的松懈与疏忽。

有一个人由于嫉妒,常谩骂释迦牟尼。对此,释迦牟尼心平气和,从不计较。一次,当这个人骂累了之后,释迦牟尼微笑着问:“我的朋友,当一个人送东西给别人,别人不接受,那么,这东西是属于谁的呢?”这个人不假思索:“当然是送东西的人自己的。”释迦牟尼说:“那就是了。到今天为止,你一直在骂我。如果我不接受你的谩骂,那谩骂又属于谁呢?”生活中,对待恶意的诽谤和指责,有时不理睬就是最有效的还击。

有一个盲人在夜里走路时,手里总是提着一盏明亮的灯笼。人们好奇地问他:“你又看不见,为何要提个灯笼呢?”盲人说:“我提着灯笼,既为别人照亮了路,同时别人也容易看见我,不会撞我。”遇到事情肯替别人着想,这是一种胸怀,一种博爱,一种境界。

有一次,苏轼与佛印和尚在一起。苏轼问佛印和尚:“禅师,你看我坐禅的样子如何?”“像一尊佛。”佛印和尚问苏轼:“你看我坐姿如何?”“像一堆粪。”苏轼回到家,高兴地告诉苏小妹:“我今天赢了佛印和尚禅师。”苏小妹听完始末,说:“哥哥,其实是你输了。禅师心中有佛,所以看见如来;你心中有粪,所以才视禅师如粪。”生活中,你心中有美,还是心中有恶,一言一行均可以显露。我们每个人的美好心灵都是由自己造就的。

爱是促进后进生转化的“灵丹妙药”。那年,我接了一个后进班,应对这些学习成绩差,又不守纪律的学生,当时我不知所措,也无从下手。当初,我采取的还是以前的老办法:对违纪的学生给予严厉的批评、罚站、停课、叫家长到校等来压服学生。这些简单、粗暴的方法,虽然制服了一些学生,但班级工作总体转化效果不明显。经过多次反思,透过阅读有关班级管理方面的文章,虚心向老班主任请教,个性是经常学习《班主任之友》上的有关文章,使我大开眼界。从此,我决心改变以往的管理方法,以爱来感化教育学生。

小学德育小故事篇十一

春天到了,小白兔菜园里的菜长着嫩绿的叶子。

小白兔来到菜园,看看白菜,只见有许多的小虫子在大口大口的吃着白菜,小白兔很焦急生怕白菜会被小虫子吃光,小白兔就跑回家拿起电话打给猫头鹰说:“你能帮我捉菜园里的害虫吗?”猫头鹰说:“对不起小白兔,我只会捉田里的老鼠不会捉菜园里的害虫,对不起小白兔我不能帮你。”小白兔只好放下电话。

小白兔又打给啄木鸟,小白兔问:“你能帮我捉菜园里的害虫吗?”啄木鸟说:“对不起小白兔,我只会捉树干里的害虫,不会捉菜园里的害虫。”

小白兔打给起青蛙,问:“你能帮我捉菜园里的害虫吗?”青蛙说:“我只会捉田园里的害虫,不会捉菜园里的害虫,对不起小白兔。”小白兔挂下电话愁眉苦脸的。忽然,小白兔灵机一动,想出办法来了,她拿起电话打给螳螂问:“你能帮我捉菜园里的害虫吗?”螳螂说:“没问题。”螳螂二话不说的挥舞着两把大刀往小白兔家走去。

螳螂走到菜园里用两把大刀三下五除二,就把菜园里的害虫都消灭掉了,小白兔连声说:“谢谢螳螂!谢谢螳螂!”不用谢!螳螂说完就走了。

山坡上有棵不开心的小树,它和很多开心小树长在一起。分儿轻轻地吹过,开心小树抖动树叶笑嘻嘻地说:“舒服舒服,真舒服。”天上下起雨来,开心小树伸开树枝笑嘻嘻地说:“解渴解渴,真解渴。”小朋友们到树林里来玩,开心小树摇晃着脑袋,笑嘻嘻地说:“欢迎欢迎,欢迎小朋友。”

只有不开心小树天天皱着眉头,不开心,风儿吹来,它皱着眉头说:“别碰我,讨厌。”下雨了,它板着脸孔说:“又下雨了,真讨厌。”小朋友来玩了,她嘟嘟囔囔地说:“吵死了,快走开!”它每天都不愉快,每天都开心不起来。

不开心小树皱着眉头,板着脸,大家都不愿意去它那里。蚯蚓绕过不开心小树,去给开心小树松土;小鸟飞过不开心小树,到开心小树上面去做窝,唱歌。

一棵棵开心小树每天都在长大,密密的绿叶,粗粗的树枝。不开心小树总是长不大,又小又黄的树叶,又细又瘦的树枝。

“为啥大家都不喜欢我呢?”不开心小树着急起来。

冬天的晚上,下雪花从天上飘下来。开心小树捧住小雪花,让它们落在自己的树叶上,树试上。月光下的开心小树披着满身雪花,真漂亮!

不开心小树也想让自己变得漂漂亮亮的。它使劲伸开树枝,张在树叶,去捧住小雪花。咦!不开心小树的眉头不皱了,脸也不板了。小雪花像蝴蝶一样飘过来打扮不开心小树,树上停满了,又停在它的脚下。

天两了,小朋友都出来玩,看见停满雪蝴蝶的银色小树最漂亮。大家都到那里打雪仗,滚雪球。还在那里堆了一个最大最大的雪人。那么多小朋友都过来玩,玩得那么开心,不开心小树很快活。

不开心小树再也不皱眉头,板着脸了。它也长起来,树叶变得绿绿的,树枝变得粗粗的。小鸟来做窝,蚯蚓来松土,大家都喜欢它。

山坡上没有了皱着眉头,板着脸的不开心小树,都成了开心小树。

有一个人由于嫉妒,常谩骂释迦牟尼。对此,释迦牟尼心平气和,从不计较。一次,当这个人骂累了之后,释迦牟尼微笑着问:“我的朋友,当一个人送东西给别人,别人不接受,那么,这东西是属于谁的呢?”这个人不假思索:“当然是送东西的人自己的。”释迦牟尼说:“那就是了。到今天为止,你一直在骂我。如果我不接受你的谩骂,那谩骂又属于谁呢?”生活中,对待恶意的诽谤和指责,有时不理睬就是最有效的还击。

有一个盲人在夜里走路时,手里总是提着一盏明亮的灯笼。人们好奇地问他:“你又看不见,为何要提个灯笼呢?”盲人说:“我提着灯笼,既为别人照亮了路,同时别人也容易看见我,不会撞我。”遇到事情肯替别人着想,这是一种胸怀,一种博爱,一种境界。

有一次,苏轼与佛印和尚在一起。苏轼问佛印和尚:“禅师,你看我坐禅的样子如何?”“像一尊佛。”佛印和尚问苏轼:“你看我坐姿如何?”“像一堆粪。”苏轼回到家,高兴地告诉苏小妹:“我今天赢了佛印和尚禅师。”苏小妹听完始末,说:“哥哥,其实是你输了。禅师心中有佛,所以看见如来;你心中有粪,所以才视禅师如粪。”生活中,你心中有美,还是心中有恶,一言一行均可以显露。我们每个人的美好心灵都是由自己造就的。

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塑造了著名的“硬汉子”形象桑提亚哥。这位古巴老渔民在海上苦斗了8天,终于制服了一条比他的小船大几倍的马林鱼。但成群的鲨鱼却轮番袭来,吞食老人的捕获物。老人决不屈服,用鱼叉、船桨等拼命抗击了三天三夜。最后,马林鱼还是只剩下一副骨架。老人虽未战胜厄运,却是一位精神上的强者。他留下一句响当当的名言:“人是不能被打败的,你可以把他消灭,但不能打败他!”

3、爱在远方。

一只雏燕,在灌木丛中安了一个家,它觉得十分舒适温暖,就对灌木丛说:“我爱你,让我们永远不分离。”

过了两年,雏燕长大了,它觉得灌木丛已太矮,便将巢迁到一株白杨树上。它满意地对白杨树说:“我爱你,让我们永远不分离。”

再过两年,燕子成熟矫健了,它渴望到大海上搏击风浪,把巢筑在了高高的海边悬崖。那个巢筑得舒适温暖,是前两个不可比拟的。这时,燕子却不想对悬崖说任何话了。

一个婴儿刚生下来就夭折了,一个老人寿终正寝了,一个中年人暴亡了。他们的灵魂在天国的途中相遇,彼此诉说起了自己的不幸。

婴儿对老人说:“上帝太不公平了,你活了这么久,而我呢却等于没有活过。我失去了整整一辈子。”

老人回答:“你几乎不算得到过生命,所以也就谈不上失去。谁受寿命的恩赐最多,死时失去的也最多。长寿非福也。”

中年人叫了起来:“有谁比我惨!你们一个无所谓活不活,一个已经活够了,我却死在正当年,把生命曾经赐予的和将要赐予的都失去了。”

上帝听到了,说:“众生啊,那已逝去的和未曾到来的都不属于你们,你们有什么可失去的呢?”

三个灵魂齐声喊道:“主啊,难道我们中间没有一个最不幸的人吗?”

上帝答道:“最不幸的不止一个,你们全是,因为你们全都自以为所失最多。谁被这个念头折磨,谁的确就是最不幸的人。”(周国平)。

鲁国宣布,如有人在别国看到有鲁国人沦为奴隶,可先赎回奴隶,然后再到政府报帐。一次,孔子的一个学生从别国赎回来一个奴隶,但他没有去报帐。别人都夸这个学生道德高尚,而孔子却批评他:你这样做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获得自由。因为有人在别国也看到鲁国人沦为奴隶,那么,如果不报帐,他就损失了一笔钱。这样,他就只好装着没看见,而不去赎这个奴隶。

一次孔子的一个学生冒死救起一个落水的人。落水的人很富有,酬谢给他一头牛。孔子的学生很高兴地收下了。很多人指责他道德不高尚,这么重的礼也收,而孔子却表扬了他:你这么做能够鼓励更多的人去冒险救人,使更多的人获救,做得对。

有一天,彼得给母亲留了一份帐单:母亲欠独生儿彼得款如下:生活用品20,把信送到邮局10,星期天跟大人干活20,一直是个好孩子10,共60元。

彼得的母亲晚上在餐桌上看到了这张帐单,母亲会怎么办?

彼得的母亲见了帐单,无声无语地在儿子的帐单上放了60元。

第二天,彼得见了母亲留的一份帐单:彼得幸福地生活到10岁,0元;为彼得的吃喝花费10年,0元;两次生病住院护理,0元;彼得一直有一个慈爱的母亲,0元;共0元。

彼得见了帐单,一句话不说,小心翼翼地把60元钱放回到母亲的口袋里。

一位测试者对一批岁的孩子说:大哥哥现在要出去一下,先发给你们两块糖。如果你们能等到大哥哥回来后再吃这两块糖,那么回来后就再发给你们两块;如果你们忍不住先吃了,回来后我就不再给了。

过了一会,测试者回来,发现有的小孩忍不住吃了,有的垂涎欲滴,最后还是忍住了。

对这群孩子追踪研究,17年以后,先吃糖的孩子平平,不吃糖的孩子则多半成功了。

于是得出一个结论:一个人能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能不能延迟满足,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非常重要的因素。(美国丹尼尔·戈德漫《情商》)。

几位分别多年的同学相约到李老师家做客。李老师摆上各式各样的水杯,有瓷器的,有玻璃的,有塑料的;有的豪华而高贵,有的普通而简陋。等我们手上都拿上一杯水时,李老师说:“看一下,你们手中都拿到了别致的水杯,而像这些塑料杯却没有人选中它,这就是一些同学烦恼的根源。大家需要的是水,而不是杯子。但我们有意无意地会去选择漂亮的杯子,这正是我们的生活——如果生活是水的话,那么工作、金钱、地位这些东西就是杯子。其实,杯子的好坏,并不影响水的质量。只将心思花在杯子上,哪有心思去品味水的甘甜呢?”

陶朱公的次子在楚国犯了死罪。他与楚王宠臣庄生有交情,于是夫人要他写信给庄生,把儿子救出来。陶朱公打算叫第三个儿子去,可是长子争着前去。他不答应,说如果长子去,只有把老二的尸体运回来。夫人帮忙说话,长子又争着去,于是他只好叫长子去。

长子到了楚国,庄生见了陶朱公的信,不能不办。适逢这年楚国大赦天下,老大听到了消息,所以他去看庄生时,提到了这件事。庄生是个聪明人,把陶朱公送的千金退回。于是庄前去见楚王,说有一个人不在大赦之列,如果赦了他,别人会认为是我庄生贪污受贿。楚王于是把陶朱公的次子杀了。

老大把老二的尸体运回,家人已在布置灵堂。有人问,为何陶朱公事先会知道有这样的结果?他说:“我们白手起家,大儿子跟我吃过苦,对钱看得很重,岂肯轻易花费。而这位老友庄生最清贫,绝对不会受贿,我送他钱财是私人感情。三儿子出生时,家里已很有钱,他花钱惯了,送去千金,绝对不会心疼,更不会再去问。”

有位朋友晚上到超市购物,出来时天下起了大雨。雨越下越大,没有要停的意思。要乘出租车,从商店门口到马路边有一段距离。朋友正在犹豫,突然有位打伞的青年说话:“要打的吗?一起走。”朋友和这位青年在伞下等了四五分钟,终于有一辆出租车出现了。上了车,青年问朋友:“去哪里?”朋友说了住址,“顺路,我比你远些。”

出租车到了朋友楼前,向那青年说了声“谢谢!”青年挥挥手走了。

朋友告诉我这件事时,仍然沉浸在当晚的感激和快乐之中。我能体会出朋友的这种感激之情。我想:假如,打伞的不是那位陌生的青年,而是自己的亲人,会是怎样的呢?会有这种感激之情吗?感觉常常捉弄人,真正爱你的人疼你的人帮助你的人把你当心肝宝贝的人,你会麻木不仁,而与你只是惊鸿一瞥给你举手之劳帮助你的你反而会铭记一生。

让我们学会感激,感激自己的父母、亲人、爱人、朋友,让我们的人生充满温情阳光吧。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 本周热点 精品推荐
精选文章
基于你的浏览为你整理资料合集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