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的积淀和传承,怎样平衡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写总结的时候,要注意用好段落,使得内容更加清晰易懂。如果您对总结的写作方式和技巧感到困惑,以下是一些参考资料,供您学习使用。
1、学会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关注课文中长句的停顿,学会根据句意合理停顿,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脉络,初步感受雾凇的美丽。
学习重难点:
识字写字,通过自身努力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体会雾凇的美丽。
学习过程:
今天,老师想考一考大家,(出示“雾”的大篆),猜一猜这是什么字?告诉大家,这是古代的雾字。(出示演变过程),后来经过逐步的演变、简化变成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字。(雾)。
指导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这是一个上下结构的字,上面的雨字头表示云气或微小的水滴,下面的“务”在古代是这样写的(指小篆体),表示两军交战,许多士兵聚集在一起。雾就是由空气中许多小水滴聚在一起形成的。
理解了字的意思,一定能牢牢记住这个字了吧。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写写这个字。(板书:雾)(雨字头在上方,又宽又扁遮下方,务字撇捺要伸长,小小力字下边藏。)。
下面请同学们也像老师一样,一笔一画写下这个字,先描红,再临写。
同学们,看到这个雾字,你会想到哪些词语?看老师也组了一个词语,读一读。(老师,什么是雾凇啊?)。
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视频,请欣赏。
解说: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亩萧条的时候,走进我国东北的吉林市,你会看到一道神奇而又美丽的风景。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披银戴玉,它们如朵朵白花,似排排雪浪,蔚为壮观。这就是我国四大闻名自然景观之一——雾凇。
想更多地了解雾凇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3课,齐读课题,和老师一起板书。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对照生字表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分段检查朗读情况。
理解词语:奇观。
指导读好长句子。
读完课文,雾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一位诗人在欣赏了吉林雾凇奇观后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这片童话般的银色世界让人摒弃最烦心的杂念,满脑子只是“美”这个最简单纯朴的字眼。
课文中,哪些句子最能够体现雾凇的美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画,把重点词语圈起来。
(1)重点结合图片理解“洁白晶莹”“银光闪烁”
看,多白多亮啊!再仔细瞧瞧,像、像、像。
出示:雾凇太美了!
把找到地句子送进这个句式里读一读。
指导感情朗读,读出雾凇的美。
(2)结合图片理解“千姿百态”“玉树琼枝”
看,满树的霜花如银花怒放,晶莹剔透;又仿佛攀枝的梨花,洁白高雅。它们似披着美玉,戴着白银,婀娜多姿,美丽动人。
读词语“千姿百态”“玉树琼枝”,读句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出示:雾凇太美了!
再把这个句子送进这个句式里读一读。
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初步感受了雾凇的美丽,那么这篇文章除了写雾凇的美,还讲了什么?快速读一读,找一找。(板书:形成)。
试着根据黑板上提供的词语,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这节课我们就学到这儿,雾凇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留着下节课再学习。下面,我们来学习本课生字。
同学们,还记得上课时老师在写“雾”字时,提到的写撇捺的书写要领吗?(撇捺要舒展)其实,这课生字中,含有撇捺笔画的字很多,大家赶紧找一找,看谁找的又快又对。
出示:零、淹。
大家看,这两个字撇捺的位置一样吗?
这两个字撇捺位置不同,写法一样吗?
引导:撇捺在中,左右要舒展。
撇捺在右,左收右放。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书写要领,试着来写一写这两个字。描一个,写一个。
展评。请同学们对照例字,和刚才的书写要领,评一评这位同学写的字。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初步感受了吉林雾凇的美丽,知道了这课的主要内容,那么这美丽的雾凇究竟是怎样形成的,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1、正确、流利、又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片段。
2、能理解并说出雾凇的形成过程。
3、感受雾凇的奇特美丽。
一、激情导入,回顾设疑。
“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书记在1991年去吉林视察期间恰逢雾凇奇景,欣然写下了这样的赞颂之词。的确,吉林雾凇以其”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被誉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之一。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认识、理解了生字新词,还初步领略了雾凇这一最为独特的景观,今天,我们将随作者一道,去吉林,去细细品味,感受雾凇那独特的韵致。
还记得上节课提的那个问题吗?
二、自读自悟,与文本对话。
1、出示问题:雾凇奇在哪儿呢?
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课文,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大家一边读,可以一边在文中勾勾画画,读到动情之处,还可以写上自己的一些感受。
2、小组交流,生生对话。师巡视指导。
三、汇报交流,多方对话。
同学们,交流好了吗?我们大家一起来聊聊吧!雾凇“奇”在哪儿?
(一)雾凇“奇”在形成。
1、同学们,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能理解过于饱和吗?从文中哪些词可以看出来?(弥漫笼罩淹没)指导朗读。
指导朗读,读好“涌”。
2、谁来读?让我们一起再读。“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树木被雾气淹没了。”
还奇在哪儿?
出示句子:
师:此时“渐渐地,……镀上了白银。最初……”
雾凇形成的过程中,引读。(一生读)。
生: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师:再读。出示这句话。
什么词是最重要的?(最初逐渐最后)。
师:原来美丽的雾凇就是这样形成的。(配乐)。
3、谁来说一说这吉林雾凇是怎么形成的。用上“首先接着然后最后”来说一说。
师:所以说吉林雾凇是闻名全国的奇观!生齐说。
(二)雾凇奇在“景色”
1、同学们,雾凇被成为奇观,不仅奇在它的形成过程,还奇在哪儿?
3、“千姿百态”。可能有哪些姿态?“琼枝玉树”。师:就像用白玉装饰起来。
4、介绍(“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介绍这首诗)这是唐朝诗人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一句话,诗人以奇特的比喻,使人既感到充满寒意又感到春意盎然。)。
全班读诗句。
5、同学们,奇吗?谁愿意读一读。
6、生读1、3小节,指名读,齐读。(配乐)。
(配乐)。
7、同学们想欣赏一下吉林的雾凇吗?配乐欣赏雾凇奇景。
8、难怪,在吉林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出示)“夜看雾,晨看挂,待到正午赏落花”雾凇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千里,形成的过程又如此奇妙美丽,难怪作者说它是……(闻名全国的奇观。)。
9、雾凇的“奇”此时在你的脑海里,你是怎样理解的?(神奇、奇特、奇妙、奇幻……)。
雾凇奇景,令人陶醉,优美的句段,令人回味。下面我们来进行一次诵读比赛,喜欢那个自然段,就背哪一自然段。
1、课外阅读一些描写雾凇的文章,进一步升华对雾凇的认识。
2、阅读《补充习题》上的课外阅读。
景色形成。
1、理解课文内容第一小节最后一句话。
2、通过浏览网站,感受雾凇美,读出美,说出美。
1、那就打开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网站,点击“图片欣赏”,让我们细细观察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欣赏它的美,用一句话来说说自己的感受。
学生质疑(你们都很会提问题,我认为可归纳为两个主要问题:板书形成?奇观?)。
3、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雾凇是怎样形成的?”,请大家去读读课文第二小节,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
4、交流相机板书:气——冷——结谁能简单说一说,让大家听得更清楚、明白。
(师述:丰满水库里的水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江水缓缓流经市区时,水面源源不断蒸发出水汽,整个江面白雾腾腾。夜间,气温骤然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蒸腾的雾气遇冷凝结成了雾凇。雾凇形成过程是很美的,也是吉林雾凇“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壮观所在。我们就来欣赏一下它的形成过程吧。请大家点击“影音动画”。
课文中也有一段话,请大家读一读,读出它的美。指名读,齐读。
5、师述: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为什么说是奇观呢?请大家点击“文字介绍”,看看网站上是怎么介绍的'。
6、看了网站,我想大家对雾凇这一奇观有了一定的认识,谁来说。指名交流。
7、雾凇,真是由于具有得天独厚的特点而响誉全国。它像气势磅礴的落雪挂满枝头,把北国点缀得繁华似锦。清早,寒风吹拂,雾气缭绕,人们——,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
8、那一行行一棵棵树枝上披上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就像雪白的梨花绽放在枝头,叫人怎么不发出赞叹呢!让我们饱含赞美之情再读这句话。
1、吉林雾凇景观美不胜收,外地游客纷纷涌入吉林来一饱眼福。假如你就是吉林人,一定会为此感到自豪。来了亲朋好友,你准备向他们介绍什么?(指名说)怎样介绍?(指名说)。
2、要想介绍得好,可以借助网站的内容。通过浏览学习,你一定会形成很多语言。(学生各自准备,指名说,再各自练一练,你会说得更好。)(听了你的介绍,在我眼前仿佛出现了雾凇那美丽的画面。你想不想读读书中优美的语言。学生自读,指名读。
今天我们在网络教室上了一堂课,收获很大。在今后的学习中还可以进一步利用网络开展学习,你会有更大的收获。当然对于雾凇,你如果还有感兴趣的问题,可利用学校网站深入探究学习。
1、品读课文,感受吉林雾凇的美。
2、知道吉林雾凇的形成条件和过程。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感受雾凇的美与奇特。
课件。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二十二课《雾凇》,一起读读课题吧!齐读课题。
2、课文中作者把吉林雾凇称为是怎么样的景象?
奇观。
(板书:奇观)。
【设计意图】语言简练,直奔文章中心,为下文的学习做准备。
3、怎样的景象可以被称为是“奇观”呢?
少有的罕见的不多见的奇特的壮观的。
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去看看这称得上是奇观的吉林雾凇。
过渡:吉林松花江畔的雾凇,“奇”在哪里?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以读促教。
打开课本,自己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生自由读)。
1、通过朗读你知道吉林雾凇奇观是怎样的?
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师板书并指导读好三个词语)。
2、这么美的奇观,真想去领略一番呀!
(出示课件:雾凇欣赏)。
说感受。
【设计意图】借助画面感受雾凇的奇美,通过谈感受使学生对雾凇进行的景色进行内化,同时锻炼表达能力。
3、真是奇观啊,一起美美地读一读。
(齐读)。
1、真想了解这么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的雾凇奇观是怎么形成的。
阅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你读懂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2、告诉大家你知道了什么?
预设:
3、(1)我知道了吉林雾凇是怎么形成的。
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话。
(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话)。
(2)找得真准确,那雾凇形成的条件到底是什么呢?
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
(课件文字显红并相机板书)。
(3)一起来了解一下!
(齐读)。
我知道了饱和的水汽从哪里来的/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雾很多很大(引导学生感受雾美)/雾凇形成是缓慢、逐渐、循序渐进的过程。
【设计意图】(同样通过读中悟、悟中读的方法学习,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主导,抓住“弥漫”、“阵阵”、“涌”、“笼罩”、“淹没”、“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镀”、“最初……逐渐……最后……”)。
(4)相机出示课件图片、文字出示,让学生感受这个过程。
1、俗话说: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看雾凇最佳的时候是在清晨。清晨的松花江畔,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让我们来看一看。
(课件欣赏)。
2、是啊,雾凇是千姿百态的,漫步在松花江上,人们会情不自禁地赞叹,你也来赞一赞吧!
3、作者是怎样描述清晨松花江畔的.情景的呢?
请大家读一读课文,找出有关的词语。
讨论:琼枝玉树千姿百态。
4、这么美的景象,怪不得人们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呢!
多媒体出示句子,这是一首古诗里面的两句话,说一说你对它的理解。
今天这节课,我们跟随作者漫步在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领略了雾凇奇特而壮观的景象,并知道了雾凇形成的条件和过程。吉林雾凇让我们由衷赞叹“这真是闻名全国的奇观啊!”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真令让人心驰神往、赞叹不已!
完成课后第三题,用给出的词语,写一段雾景或一段雪景。
形成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
奇观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千姿百态琼枝玉树。
1、了解吉林雾凇的形成,欣赏奇特而瑰丽的雾凇景观。
2、通过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用词精妙,感受雾凇奇观,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课文第二自然段,雾凇形成的原因。
一、导入。
二、初读课文。
1、那么什么是雾凇?请同学们打开书122页,快速默读课文,能不能用课文里的一句话来回答。(生回答)出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这两个条件吉林具备吗?你从哪儿可以看出?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做记号。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2、吉林具备了这两个条件,松花江畔就马上形成这么美的景观了吗?那它又是如何一步一步形成雾凇的呢?请再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你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来?(根据回答,在“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下加着重号。)这些词和句告诉我们雾凇是无声无息地、慢慢地逐步凝结而成的,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课文中的哪句话更进一步地说明了这一点?(引读:最初_____,逐渐______,最后_______。)。
作者的观察多细致、多耐心啊!正是由于作者经过了长时间耐心细致的观察,才发现了这个奥秘,当他发现松花江畔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时,他会怎样呢?(惊奇、兴奋)那么能不能通过你们的朗读表现出来(指名读、齐读)。
同学们真会读书。老师在网上查找吉林雾凇资料的时候,找到了许多雾凇的图片,被图片上的美景吸引住了,你们想不想欣赏欣赏。那好,我们一块来分享。(播放雾凇图片)。
四、学习课文第一、三自然段。
1、看了这些图片,你又有了什么感受?
2、是的,吉林雾凇就是这么的美,这么的神奇。请同学们看看课文和补充材料,想想哪些句子体现了雾凇的美。(生找)。
3、交流:
xx句一:“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1)这句话中,哪些词最能体现出它的美。(洁白晶莹银光闪烁)。
(2)(指导朗读)十里长堤的雾凇如此的美,你能把他的美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指名读、赛读、齐读)。
(3)引读最后一句: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xx句二: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1)你从这句中哪些词感受到了雾凇的美。(千姿百态琼枝玉树)。
(2)“千姿百态”,还能换个词吗?(形态各异婀娜多姿姿态万千)。
(3)你能用这句话来说说你看到的雾凇姿态吗?
吉林雾凇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真是千姿百态呀!难怪松花江畔的人们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4)你们见过梨花吗?它是什么颜色的?
(5)联系课文想想,这里的“梨花”指的是什么?(雾凇)。
是啊,那一棵棵、一行行的松枝、柳树,在一夜之间披上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像雪白的梨花那般美丽,动人,人们看到这美丽的雾凇奇观,怎能不由衷的发出赞叹(读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雾凇的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观赏雾凇,讲究的是什么呢?(师引读补充材料上的语句: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
(6)同学们,xxx爷爷也到吉林欣赏过雾凇,那是1991年1月,看到这一奇景时,也不禁赞叹道:(出示xxx的话)。
“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齐读。
到了1998年3月,江爷爷了解到吉林省城市建设飞速发展,眼前再一次浮现出七年前所见的奇景,便欣然提笔写下这首七言绝句:
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同学们,这“寒江雪柳,玉树琼花”的美景来之不易呀!当xxx爷爷看到这一奇景,想到七年来,吉林省,乃至我们全中国,经过七年的艰苦奋斗,终于使我们的祖国在各方面更上了一个台阶,江爷爷不禁感叹道:人间万事——出艰辛!让我们齐读这首诗,再一次欣赏这美伦美奂的雾凇奇景。(生有感情齐读诗文)。
(7)同学们,如果你去了吉林,看到这么美的景象。你会如何赞叹?
出示:看到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我会情不自禁地赞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老师在欣赏完雾凇后,也作了一首小诗,与大家一起分享。
隆冬时节,北国江城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垂柳苍松凝霜挂雪,戴玉披银,晶莹夺目。
仰望松树枝头,宛如玉菊怒放,雪莲盛开。
正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五、课后延伸:雾凇这一自然景观,除吉林外还有吗?由此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由个性到共性,体会出形成雾凇的主要条件)。
既然在中国和世界的许多地方都能看到雾凇美丽的身影,那么,为什么吉林雾凇能“闻名全国”呢?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课后搜集有关资料,与同学合作探究,共同完成。
《雾凇》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第七册的第22课的内容。这是一篇描绘吉林雾凇美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描写了雾凇奇观形成具备的两个条件以及雾凇形成的过程,作者对祖国大好山川的喜爱之情体现于课文的字字句句。
雾凇,这美丽的奇观,对于我们农村孩子来说很陌生,所以雾凇的成因和形成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通过欣赏图片、观赏视频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过程。过程与方法:
3.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了解雾凇的特点,感受雾凇的奇观。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过程。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雾凇之美。【教学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方法】。
一、欣赏美景,进入课堂。
1、大屏幕展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的图片,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之壮美,重点欣赏雾凇,让学生再次感受雾凇的奇特、壮观、美丽。
2、展示江泽民爷爷对吉林雾凇的赞颂之词: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
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历尽天华咸此景,人间成万事出艰辛。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吉林雾凇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二、自读自悟,整体感知。
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读、思、画。
读: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了解文章大意,初步体会奇特、美丽的雾凇,感受文章优美的语言。
思:你认为课文所描绘的雾凇美在哪里?奇在何处?这么美的雾凇是如何形成的呢?画:把你认为写得美的词句做上标记,反复读几次,并在旁边简要批注。
三、品读课文,感受美景。
围绕“雾凇是怎么样的美丽、奇特”,学习课文第一、第三自然段。共同交流,引导学生体会雾凇的美丽、奇特。第一自然段:三九严寒,大地冰封。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1、导:师有感情地配乐朗读,并投影出示相关的雾凇的图片。
2、品:(师生共同抓住以下重点词句进行体会)(1)“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理解雾凇之美;(2)把“缀满”换成“挂满”、把“十里长堤”换成“长堤”,通过对比,体会雾凇之多。
3、读:先自由美读,再互相美读。
第三自然段:清早,寒风吹拂,雾气缭绕。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的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4、读,画。
(1)边读边思考: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雾凇的美丽、奇特、壮观?(2)画出描写雾凇特点的词句,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
5、品析(1)“千姿百态”、“琼枝玉树”
说话训练:吉林雾凇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真是()!远远望去,这雾凇就像用精美的玉石雕刻出来的。用书中的词来说就是----()。(用填一填的方法理解“千姿百态”、“琼枝玉树”)(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导:多美的雾凇呀!那一棵棵、一行行的松枝、柳树在一夜之间,披上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就像雪白的梨花那般美丽。人们看到这奇特的景观,怎能不由衷地发出赞叹:(生齐答)“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理解诗句的含义。
6、多美的景观啊,让我们也一起漫步在松花江畔,感受一下这如诗如画的美景吧!(齐读3自然段)看着投影美丽的画面,自由读第一、三自然段,再次感受雾凇的美丽、奇特、壮观。
四、合作探究,探寻成因。
过渡:读到这里,你一定想知道:这么美丽、奇特的雾凇是怎么形成的呢?请同学们在课文第2自然段,找找其中的原因吧。
1、合作学习,探讨:
(1)从这段中,你发现了什么?
(2)雾凇的形成,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3)雾凇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
2、反馈交流,引导理解:(1)雾凇形成所具备的条件。
从“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这句话中理解雾凇形成所具备的条件有二:其一,严寒季节;其二,饱和的水气。(2)饱和的水气是从哪里来的?找出并读读相关的句子。(3)雾凇是如何形成的?齐读。
初步明白:水汽——遇冷——凝结。
进一步引导深入理解:这些过于饱和的水汽又是怎样遇冷凝结成雾凇的呢?紧扣“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体会雾凇是慢慢的形成的。“慢慢地”——写出了凝结的速度慢,“轻轻地”——写出了样子轻,无声无息,“一层又一层地”——说明雾气不断,逐步结成。指名读,评价,齐读,读出变化之慢。
(4)至此,雾凇就这样形成了,雾气还在不断地凝结呢!作者又连着写道??(生齐读)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儿,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多么神奇啊,再读。
3、描述雾凇形成的过程然后出示雾凇形成的示意图,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五、总结练笔,升华美景。
1、让我们再次领略一下这壮丽的奇观吧!观看雾凇影片。
六、拓展延伸,探寻美景(大屏幕展示它们的图片)。
雾凇的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大自然是神奇的,还有许多奇特的景观呈现在我们面前,如火烧云、彩虹、海市蜃楼、极光等等,它们都有哪些特色?它们又是如何形成的?选择自己喜欢的主题进行探究,自由选择合作伙伴,或向身边有经验的请教,或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或上网进行查找,通过日记、摄影、图画等形式与同学、老师交流,向大家展示你的学习成果。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只识不写,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
3、感受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1、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了解雾凇形成的原因及过程,感悟吉林雾凇形成的原因及过程,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
2、背诵课文。
1、感悟吉林雾凇的奇妙。
2、选用词语,描写一处雾景或雪景。
教学时间:3课时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第二课时 重点1、2,指导说话
第三课时 背诵、交流写话、作业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授。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一齐读——(生)齐读课题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相机板书:美 形成
二、学生读课文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看课文什么地方写出了雾凇的美?读完了,把你的发现和同桌相互说一说。
三、交流
谁来说说你的发现?
相机出示句子: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你从这句的哪几个词中读出了它的美?
洁白晶莹是一种怎样的美?闪烁是什么意思?有些像天空中眨眼的星星,又有些像我们一些调皮的小家伙歪着脑袋在瞧着大人时的眼神儿。在阳光的照耀下,雾凇显得越发纯净,银光闪闪,显得格外的——灵动,充满了——生机。缀满你觉得可以换成什么词?(堆满、挂满……)为什么这里用缀满没有用堆满和挂满呢?这几个词都有什么(圈满)都写出了什么?(同样都是写多,但堆太重,挂,虽然雾凇又叫树挂,但又并不是完全垂挂下来的,而缀字则把吉林雾凇在枝头美丽轻巧形象地刻画出来了,作者用词非常准确)
好,现在谁来美美地读一读这句?我好像看到了 -------------的雾凇了!你来读读。我好像看到了 -------------的雾凇了!大家一起读读这句!从大家的朗读中我听出来了,雾凇很美。这么美的雾凇大家想看看吗?我们一起来欣赏。(出示课件里的图片)
一夜之间,大自然给十里长堤上送来了这样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你会发出怎样的赞叹!(大自然实在是太美了!大自然,你真是……)
闭上眼睛,我们一起去松花江边看看一起来赞一赞这美丽壮观神奇的雾凇吧!
1、正确、流利、又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片段。
2、能理解并说出雾凇的形成过程。
3、感受雾凇的奇特美丽。
“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书记在1991年去吉林视察期间恰逢雾凇奇景,欣然写下了这样的赞颂之词。的确,吉林雾凇以其”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被誉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之一。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认识、理解了生字新词,还初步领略了雾凇这一最为独特的景观,今天,我们将随作者一道,去吉林,去细细品味,感受雾凇那独特的韵致。
还记得上节课提的那个问题吗?
1、出示问题:雾凇奇在哪儿呢?
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课文,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大家一边读,可以一边在文中勾勾画画,读到动情之处,还可以写上自己的一些感受。
2、小组交流,生生对话。师巡视指导。
同学们,交流好了吗?我们大家一起来聊聊吧!雾凇“奇”在哪儿?
(一)雾凇“奇”在形成。
1、同学们,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能理解过于饱和吗?从文中哪些词可以看出来?(弥漫笼罩淹没)指导朗读。
指导朗读,读好“涌”。
2、谁来读?让我们一起再读。“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树木被雾气淹没了。”
还奇在哪儿?
出示句子:
师:此时“渐渐地,……镀上了白银。最初……”
雾凇形成的过程中,引读。(一生读)
生: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师:再读。出示这句话。
什么词是最重要的?(最初逐渐最后)
师:原来美丽的雾凇就是这样形成的。(配乐)
3、谁来说一说这吉林雾凇是怎么形成的。用上“首先接着然后最后”来说一说。
师:所以说吉林雾凇是闻名全国的奇观!生齐说。
(二)雾凇奇在“景色”
1、同学们,雾凇被成为奇观,不仅奇在它的形成过程,还奇在哪儿?
3、“千姿百态”。可能有哪些姿态?“琼枝玉树”。师:就像用白玉装饰起来。
4、介绍(“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介绍这首诗)这是唐朝诗人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一句话,诗人以奇特的比喻,使人既感到充满寒意又感到春意盎然。)
全班读诗句。
5、同学们,奇吗?谁愿意读一读。
6、生读1、3小节,指名读,齐读。(配乐)
(配乐)
7、同学们想欣赏一下吉林的雾凇吗?配乐欣赏雾凇奇景。
8、难怪,在吉林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出示)“夜看雾,晨看挂,待到正午赏落花”雾凇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千里,形成的过程又如此奇妙美丽,难怪作者说它是……(闻名全国的奇观。)
9、雾凇的“奇”此时在你的脑海里,你是怎样理解的?(神奇、奇特、奇妙、奇幻……)
雾凇奇景,令人陶醉,优美的句段,令人回味。下面我们来进行一次诵读比赛,喜欢那个自然段,就背哪一自然段。
1、课外阅读一些描写雾凇的文章,进一步升华对雾凇的认识。
2、阅读《补充习题》上的课外阅读。
22雾凇奇观
景色形成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又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片段。
2、能说出雾凇的形成过程。
3、感受雾凇的奇特美丽。
一、导入,回顾设疑。
“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总在1991年去吉林视察期间恰逢雾凇奇景,欣然写下了这样的赞颂之词。的确,吉林雾凇以其”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被誉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之一。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认识、理解了生字新词,还初步领略了雾凇这一最为独特的景观,今天,我们将随作者一道,去吉林,去细细品味,感受雾凇那独特的韵致。板书课题,并齐读。
二、自读自悟,与文本对话。
1、过渡:同学们,这闻名遐迩的自然奇观——吉林雾凇是怎样形成的?(板书奇观)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答案就在第二小节。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课文,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大家一边读,可以一边在文中勾勾画画。
三、汇报交流,多方对话。
同学们,发现雾凇形成需要哪些条件了吗?
出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1、根据学生回答,总结雾凇的形成需要条件。(严寒季节,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
这些条件缺一不可。
2、吉林雾凇这一独特的奇观形成满足这样的条件吗?对照理解吉林雾凇奇观的形成。
指名说。简单提一下摄氏度。(板书:4摄氏度 零下30摄氏度)。
(1)能理解过于饱和吗?从文中哪些词可以看出来过于饱和,水汽很多?(弥漫 笼罩 淹没)把你找到的这句话读一读。指导读好这句话。
齐读。“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树木被雾气淹没了。”
(3)过渡:有了充足的水汽,有了低温度、大温差,美丽的吉林雾凇也就慢慢凝结而成了。
出示句子:
师:此时“渐渐地,……镀上了白银。最初……”
你能读出这样的感受吗?点出(最初 逐渐 最后)。
指导朗读。老师范读,自己读,指名读,齐读。
师:原来美丽的雾凇就是这样形成的。
3、谁愿意说说这吉林雾凇是怎么形成的。老师给你一些词,用上“首先 接着 然后 最后”来说一说。
4、同学们现在一定迫不及待想欣赏一下吉林的雾凇奇观吧?配乐欣赏雾凇奇景。看完你有什么感受?说一个词。
师:难怪,在吉林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出示)“夜看雾,晨看挂,待到正午赏落花”雾凇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千里,形成的过程又如此奇妙美丽,难怪作者说它是……(闻名全国的奇观。)。
你能试着背下来吗?
四、总结。
第二天清早,寒风吹拂,雾气缭绕,我们来到松花江畔,走在十里长堤上……想象一下,当我们睁开眼睛,会看见什么?我们下节课再学。
师:同学们轻声读读课文第一和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想一下你最愿意用文中的哪一个词来描写雾凇奇观的美。
生:我用“千姿百态”,因为这个词写出了雾凇各种各样的美丽姿态。
师:是呀,千姿百态确实写出了雾凇姿态的美。
生:我用“琼枝玉树”这个词,因为它告诉我枝头上的霜花像玉一样美。
师:“琼”是个生字。它指什么呢?
生:“琼”是指美玉。
师:“琼”和“玉”常用来表示美好的事物,如好的酒叫——(学生说“琼浆玉液”。)。
师:漂亮的房子称——(学生说“琼楼玉宇”。)。
生:我用“洁白晶莹”,因为它把雾凇洁白无瑕、晶莹透亮的美写得很形象。
师:雾凇的确是一道秀美的奇观,而它的美也确实不能用一两个词道尽。
多媒体出示:
洁白晶莹缀满枝头。
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千姿百态琼枝玉树。
一、复习,引入(根据训练目标,指导朗读第一段)。
1、读后提问:谁能用几个词说说雾凇的景象之奇特?
(出示课件:洁白晶莹 银光闪烁)。
2、这些词语是什么意思,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吗?(学生自由发言)。
3、师:这种景观用课文中的哪个词来写出它的知名度?(板书:闻名全国)。
4、有感情地齐读第一段。
二、细读第二自然段,了解雾凇形成的全过程。
1、默读课文,思考:哪一句话慨括地写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学生讨论、交流。)。
2、分小组读课文,总结雾凇形成的几个条件?
3、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b、抓住一些好的句子讲授: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了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4、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画一下雾凇形成的流程图。
5、根据图示指导背诵第二自然段。
三、精读第三自然段。
1、师:雾凇这么奇特,你想去一睹为快吗?假若你已经身临其境会有什么感想,请大家说一说?(学生自由说)。
2、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人们是怎样赞叹雾凇的吧!(师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3、读后质疑,那样的赞叹是怎样发出的?(把“情不自禁”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联系起来,使学生进一步体味吉林雾凇的奇特壮美,把学生的情感引向高潮,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4、齐读最后一段。
四、延伸:分小组朗读课文,每个学生用一句话说说你心目中的雾凇奇观。
全国闻名 景观奇特 。
雾凇的形成 气温低 小气泡饱和 水温较高。
情不自禁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雾凇》是一片写景的课文,作者以的语言,描绘了,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设计理念: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中国四大自然奇观之一的吉林雾凇,重点和难点是要让学生理解雾凇是怎样形成这样一个过程。由于学生生活在南方,根本没有见过雾凇,甚至有的同学根本不知道雾凇是什么,因此,在学习中,学生无法找到建构的旧知,给教学带来了困难。要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这样一个物理变化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的过程中,以读代讲,通过读来理解和感悟,能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本课的教学设计,着力体现“尊重学生主体,着眼学生发展”的理念,立足于自能读书,着眼于自主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读中入境,读中悟境。这是一篇文笔优美的文章。因此重点应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读得充分、悟得深刻、述得到位。
2、巧设情境,激发灵感。由于学生生活在南方,根本没有见过雾凇,甚至有的同学根本不知雾凇是什么,因此,在学习中,学生无法找到建构的旧知,给教学带来了困难。为此,教师用精心设计的教学语言,丰富真实的情感和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构建一个广阔的心理场作用于学生心理,从而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整个学习活动中,产生细致的情感体验。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重点难点: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1雾凇很美,大家想不想亲身去吉林欣赏这美丽的雾凇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吉林去感受这美丽奇特的雾凇。(播放录象,老师作讲解)。
它,像盎然怒放的银花,晶莹闪烁。
它,像高山上的雪莲,韵味浓郁。
它,似梨花攀枝,洁白高雅,壮丽多娇。
它,像气势磅礴的落雪,把神州点缀得繁花似锦。
1课文中是怎样来形容雾凇的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己来读读第一小节。
(1)多美的雾淞啊!文中是怎样形容雾凇的呢?
(2)出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老师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这句话,其他同学思考,你从这句话中哪儿感受到雾凇的美了?
b、指名回答(课件)板书:(洁白晶莹银光闪烁)。
雾凇有着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的容颜,那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千里,难怪作者要说它是奇观。
2这么美丽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谁来试试?(指名读)。
3真美,老师请女同学们学着他的样子来读一读这句话。(女生朗读)。
4小结: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施老师仿佛看到,在那三九严寒,大地冰封的时候,松花江畔的雾凇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呀,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一小节,再次感受它的美。(齐读)。
过渡:是呀,棵棵杨柳宛若玉枝垂挂,簇簇松针恰似银菊怒放,晶莹多姿,垂柳青枝变成琼枝玉树,一片晶莹洁白,江岸雾气缭绕,人在其中,犹入仙境,相信你们也感受到他的美了。
1、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你想赞美一下它的美,好吗?
2、、那漫步在松花江畔的人们又是怎么赞叹它的呢?(生回答)。
(出示“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你怎么理解这句诗的?能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看法吗?
3、你说得真好,老师感受到你欣喜惊讶的感情了,同学们感受到了吗?
4、让我们一起去漫步松花江畔,感受一下这如诗如画的美景,齐读一下第三小节,好吗?(齐读第三节)。
小结:松花江畔的雾凇有的像盎然怒放的银花,有的像气势磅礴的落雪,有的像精美的艺术品,有的似烟似雾,真是……(投影并板书千姿百态,琼枝玉树)。
过渡:吉林雾凇的景观很美(板书:景观),它们争奇斗艳,独具魅力的风姿,是神州大地北国风光的景中之绝,但令五洲四海慕名而来的无数中外宾朋感到奇怪的是:这闻名遐迩的自然奇观——吉林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呢?(板书:形成课件)。
1、老师这有两个思考题,谁来读读?(指名读题)。
a、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b、吉林雾凇形成的过程是怎样的?
同学们可以任选一个先自己在课文第二节中找找答案,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一下。
2、你们找到答案了吗,谁来说说,雾淞是怎样形成的?
(1)、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板书)。
a从这句话中你能发现雾凇形成的条件吗?(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
(2)、吉林有“过于饱和的水汽”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
a、“从当年12月至……阵阵雾气。”(这些过于饱和的水汽能遇冷凝结吗?你又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b、“每当夜幕降临……树木被雾气淹没了。”(课件)。
(3)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我国的三峡水库同样有饱和的水汽,但在它附近能形成雾凇吗?(没有一定的低温)。
吉林并不是我国最寒冷的地方,为什么在东北三省的其他地方没有雾凇呢?(没有饱和的水汽)。
所以只有这两个前提条件都符合了,才可以形成雾淞。而且他们形成的过程也是非常美的。
(1)你是从哪些词感受到它的慢的.?(指名回答)。
(将重点字词注上红色符号)课件。
(2)你能把这种缓慢的过程读出来吗?先自己试一试。
谁想来读一读?(指名读)。
好的,我们一起学着他的样子来读一下!(齐读)。
4、谁来读读这句话的?(出示句子:最初像银线……银松雪柳了。)(引读)。
5、你觉得他哪些地方读美了,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7、(出示课件)这么美丽的雾凇原来是这样形成的啊,我们再给大家介绍一下好吗?(出示第二小节)齐读:
8、小结:
雾凇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千里,形成的过程又如此奇妙美丽,难怪作者说它是……(闻名全国的奇观,板书)。
寒江雪柳日新晴,
玉树琼花满目春。
历尽天华成此景,
人间万事出艰辛。
1、摘抄好词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3、选择一段课文背诵。
4、为《雾凇》编一段广告宣传词。
5、试着给课文中的插图配一段解说词。
【注重对学生进行词句积累训练,读写有机结合,有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内化、运用。】。
评点作业。
晶莹洁白银光闪烁。
景观。
千姿百态琼枝玉树奇观。
形成水汽——遇冷——凝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