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与人生智慧的关系(四篇)
文件格式:DOCX
时间:2023-03-01 00:00:00    小编:QC大宝哥

佛学与人生智慧的关系(四篇)

小编:QC大宝哥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佛学与人生智慧的关系篇一

1、生成功的秘诀:急事慢慢的说,大事想清楚再说,小事要幽默的说,没把握的事小声的说,做不到的事不要乱说,伤害人的事坚决不说,没有发生的事不要胡说,别人的事谨慎的说,自己的事想怎么说就这么说,现在的事做了再说,未来事未再说。-

2、莫生气:我本无心生他气,他人生气我不气;倘若生气中他计,气出病来无人替;请来医生将病治,反说气病治非易;生气危害真可惧,只恐因病把命弃。我今尝过气中味,不气不气真不气!-

3、缘:你我相识即有缘,面带笑容结人缘;布施欢喜结善缘,生老病死了尘缘;果报好坏皆因缘,冤冤相报何时了!-

4、说话的艺术:批评造成隔阂,鼓励激发智能;命令只是接受,商量就是沟通;宽容乃是智慧,抱怨带来怨恨;尊重增加了解,关怀获得友 情。-

5、六点笑:一笑烦恼跑,二笑怨憎抛,三笑憾事了,四笑病魔逃,五笑永不老,六笑乐逍遥。时常开口笑,寿比南山高。-

6、知足常乐:人生原无病,患病皆自作。想象疾病苦,无病即是福。想想机寒苦,温饱就是福。想想生活苦,平安即是福。想象牢狱苦,安分就是福。莫叹自己命更薄,还有他人命更薄;为非作歹内疚苦,多愁多虑病来磨;为人在世一生中,无病无灾应知足;烦恼只为想不开,忧愁都因看不破。本是长寿人,自作命短促,奉劝世间人,知足心常乐。-

7、做人、一修人我不计较,二修彼此不计较,三修处事有礼貌,四修见人要微笑,五修吃亏让三分,六修待人要厚道,七修心内无烦恼,八修口中多说好。-

8、一点论:度量大一点,脾气小一点;理由少一点,效率高一点;嘴巴甜一点,说话轻一点;做事多一点,脑筋会活一点;行动快一点,微笑露一点。-

9、处事与为人要:两袖清风处世,一生正气为人。-

10、困难的事:看轻别人容易,摆平自己却很苦难。-

11、空:教你唱一首玩空“歌”:天空空,地空空,人生渺渺在其中;日也空,月也空,东升西坠为谁功?金也空,银也空,死后何曾在手中?妻也空,子也空,权也空,名也空,转眼荒郊土一封。-

12、健康吃饭:早吃宜早,午饭宜饱,晚饭宜少,食后不怒,才能健康。-

13、大多数的人,一辈子只做三件事:自欺、欺人和被人欺。-

14、化解错误的方法:当你做错事情,如果你能向对方诚恳地说:“我真的错了”。则大事化小,小事自然化无。-

15、三思:与其时候懊恼,倒不如事先谨慎。-

16、痛苦和脾气:得失心不放下,想要不痛苦是不可能的。世界上有一种生意是永远亏本,那就是发脾气。-

17、心胸:一个人的心量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一个人的心能容多少,成就就有多少。-

18、好时节: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19、退后能向前的方法:手执青秧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后原来却向前。-20、真正的残缺:人的身体有残缺不算苦,人性的残缺才是真正的苦。世间的灾难祸害,大都是由手脚完好但心灵残缺的人造成的。-

21、论口气:一般人常言,要争这口气。其实真正有本事的人,是把这口气咽下去。-

22、一快乐之道:个人的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得多,而是他计较的少。-

23、福:人生尽有福,苦於不知足。思量事累苦,闲静就是福。思量患难苦,平安就是福。思量疾病苦,健康就是福。莫谓我身不如人,不如我者善多人。退步思量海样宽,眼前知足就是福。-

24、用心:用心在工作上,那是成功的根本;用心在思考上,那是力量的根本;用心在书本上,那是智慧的根本;用心在结缘上,那是处众的根本;用心在慈悲上,那是做人的根本;用心在无我上,那是修行的根本。-

25、有得有失:有施者得福,慈心者无怨。为善者者消恶,离欲者无恼。-

26、场与报:名场立场无非戏场,上场下场都在当场;善报恶报循环果报,早报晚报终究要报!-

27、保持纯正的心:纯正的心,不怕被人来毁谤,只要做得正,做得诚,任人怎样毁谤,反而能升华我们的人格。-

28、大慈大悲的内涵:有了大慈大悲的心,所有的功德都在里面。-

29、人的痛苦所在: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偏执或错误的东西。-30、看待是非: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是非,你把它看作很正常,就不会难过,因为大家都是凡夫。-

31、适度的赚钱:拼命过分地赚钱,不如说你被钱赚,因为钱赚走了你的青春、时间、体力和生命。-

32、何谓常乐与自高:万事知足心常乐,人到无求品自高。-

33、不生气的好处:他人气我我不气,我的心中有主意,君子量同天地大。好坏事物包藏里,小人气小不容人,常常气人气自己。世间万物般般有,岂能尽如我的意?弥勒菩萨笑哈哈,大着肚皮装天地。-

34、对待人气我的方法:他人若骂我,当作小儿戏。高骂上了天,地骂入了地。我若真该骂,给我好教意,我若无那事,他是骂自己。吃亏天赐福,让人懂道理,若不学忍让,气上又加气。因气得了病,受苦无人替。他人来气我,我偏不着气。-

35、人的来与去:急急忙忙苦追求,寒寒暖暖度春秋。朝朝暮暮营家计,昏昏昧昧白了头。是是非非何日了,烦烦恼恼几时休?明明白白一条路,万万千千不肯修。万贯家资带不走,恩爱知己谁能留?人的一生只是空着手来,空着手去。-

36、最重要的是内心踏实:与其使人同情,不如使人羡慕;与其使人羡慕,不如自己内心踏实。-

37、消费者和创造者:每天无所事事,是人生的消费者,积极、有用,才是人生的创造者。-

38、看事和做人:放大心胸做事,站稳脚跟做人。-

39、钱的利于弊:金钱是良好的庸人,也是恶劣的主人。-40、缘:缘由心生,随缘而安。身无牵挂,一切随缘。-

41、福与慧:能付出爱心就是福,能消除烦恼就是慧。-

42、难容的人:天雨虽宽,难润无根之草;佛门广大,不度无缘之人。-

43、说话的艺术:同样是一种含义,却有两种表达方式。聪明人说的话如和畅的春风,笨拙的人说话如伤人的毒箭。-

44、退与让: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风平浪静。-

45、怎样在环境下生存:无论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顺境也好,逆境也好,都要忍辱精进。-

46、团结的力量:所有伟大的事业,都不会是马拉松的成绩,而是接力赛的成果,故而要勇猛精进!-

47、人的胃口有多大:世间的海可以填平,但是人的鼻子下,小小的一个嘴巴,却永远填不满。-

48、苦与福的尽头:吃了苦中苦,苦尽甘来。享了福中福,福尽悲来。-49:造福:有心就有福,有愿就有力,自造福田,自得福缘。-50、快乐的方法:待人退一步,爱人宽一寸,就会活得很快乐。-

51、活在现在:如果你时时想到现在,就会完成许多事情;如果常想将来有一天或将来什么时候那就将一事无成!-

52、人的后顾之忧:人无百岁命,常怀千岁忧。-

53、说话的艺术:闲人无乐趣,忙人无是非。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

54、慈悲和智慧的作用: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

55、静坐和闲谈要做的事: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是非。-

56、心胸的大小:胸量大,虚空装得下;心胸窄,自己也容不下。-

57、自以为是的后果:太肯定自己看法的人,往往后悔会多于成就。-

58、责任的意义:人生因有责任而踏实,若逃避责任,则这样的人生就是虚度。-

59、人应心宽:交通拥挤、车辆多,找不到停车位;内心执著、放不下,找不到安详处。原谅别人就是给自己留下空间,得以安详。-60、无需等待:有多少力量就做多事,不要心存等待,等待就会落空。-61、人的目的和拥有:人生的目的不是要取得所有权,个人所拥有的的只是生命的使用权。-62、智慧、愿望、和行动:智慧是生命的源泉,愿望是生命的动力,行动是生命的展现。-63、对待是非的方法:是非天天有,不听自然无。-64、平安和知足的作用:平安就是福,知足心常乐。-65、谎言的后果:谎言像一朵盛开的鲜花,外表美丽,生命短暂。-66、对待难事的方法:勇气不可失,信心不可无。世上没有不能的事,只怕不肯。-67、自私者不能做出的事情:自私者的地里,开不出同情的花朵。-68、幸福的真谛:正真的幸福,就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69、春日才见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远忧。荣华终是三更梦,富贵犹如九月霜。病到方知身是苦,健时都为闲事忙。黄金不是千年业,红日会添两鬓霜。世事本来多磨难,幻躯岂能免无常?举世尽从忙里老。生前枉费心万千,死后空持手一双。-70、难得糊涂:聪明难,糊涂难,自聪明转糊涂更难。-71、知足任何不知足人的不同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72、怎样身心健康:不后悔过去,不渴望未来,不自寻烦恼,把握现在脚踏实地,则身心健康。-73、在什么时候你就不再是一个人:将你的生命投资于大众身上时,你就不再只是一个人了。-74、说自己不是的好处:念自己有几个不是,即我只气平也;肯说自己一个不是,即人之气亦平也。-75、知足和能忍的好处:知足之人心常乐,能忍之士身自安。-77、淡泊名利:世事忙忙似流水,休将名利挂心头,粗茶淡饭随缘过,富贵荣华莫强求。78、为人的相处之道:与人相处之道在于无限的容忍。懂得与他人和谐相处的人,即能享受到生活之真正乐趣。79、怎么样的日子不好过:你硬要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那么,你的日子就不会好过。80、知足和助人的好处:知足常乐,自得其乐,助人为乐,天天快乐。81、好事不能少,坏事不能多:做好事不能少我一人,做坏事不能多我一人。82、求人不如助人:手心向下是助人,手心向上是求人;助人快乐,求人痛苦。83、成功需要什么:成功的人,需要八十岁的智慧,二十岁的干劲,与五十岁的稳重。84、世间有三种人:(1)、象刻在岩石上的字似的人:常常生气,其怒气有如刻的字,长久不失。(2)、象写在砂上的字似的人:虽常常生气,其怒气象写在砂上的字,很快就会消失。(3)、象写在水上字似的人:即使听到他人的恶口、不愉快的言谈,亦不会放在心里,和和气气,如同在水上写字,即刻流失。那种人快活自在。85、做人之道:急躁常易惹祸端,为人处事要从宽,莫于人前生嗔怒,-宜在心头蕴喜欢。韩信忍辱成大业,张良塔履得真传。闲话流言全不计,无语埋头直向前。86、论大:太阳光大,父母恩大,君子量大,小人气大。87、真正的富有与贫穷:真正的富有,是喜欢而不是财富。真正的贫穷,是无知而不是无钱。88、忍道:凡事得成于忍,与其能辨不如能忍。89、事物的有用期限:任何事物可能长久有用,但却不会永久有用。90、名利:有一位皇帝,登上城墙说:“这么多人,过必胜强”。一位高僧却说:“我只见到两个人,一个贪名,一个图利”。91、只有放下烦恼才能受益:别人教的方法再好,还得你肯放得下烦恼才能受益。92、竞争之道:在竞争生活中,放下得失,好坏成败终将过去,以平淡之心善待人生。93、对比之道:你骑马来我骑驴,看看眼前我不如;回头又见推车汉,比上不足下有余。94、论一分: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95、容与笑:大肚能容,容天下能容之事;慈颜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96、最幸福的人:充满爱心的人最幸福。能为人服务,比被人服务有福。97、人的来与去:百年世事三更梦,万里江山一局棋。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达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来是欢喜去时悲,空在人间走一回。98、以什么对待人生:以慈悲获得尊重,以智慧对待是非。以恭敬接纳大众,以道德修养身心。99、时间匆匆的人生:过客的人生,匆匆的来,匆匆的去,人生只是世间的过客。人应该自问的是:我们能为人间,留下一些超越匆匆的纪念吗?100、人应满足:无贪无欲,才能满足自在。满足自在的人,脸上才能挂着知足的笑容。101、看透人生,知足足矣:所谓“看破人生”,绝不是悲观,而是积极乐观;不是看破而是看透;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及时去做;也不是什么都不求,而是什么都知足。102、无争的境界:与人无争则心安,与事无争则家安,与世无争则国安,真正的心安,就是“无争”。103、人所拥有的权利:世间为我所用,非我所有。人只是拥有使用权,而没有所用权。104、以什么生活:以勤为富,以忍为力,以舍为有,以忙为乐。105、论欲望:同样过一辈子,欲望大的人得花很大的力气,才能满足需求。而欲望淡薄的人,常能安稳地终了一生。106、看得开,放得下:世界大舞台,人生一台戏,种种的人事烦恼,都随着幕生而幕落,无需执著与心上。107、长寿的秘诀:不个人崇拜,不一味逞强,不迷信权力,不一意孤行,不图一己私利,不求一时之快。凡事知道与人和谐及均衡的道理,则可以健康长寿。108、听别人说话后再说:多用心听听别人怎么说,不要急着表达你的看法。109、真正的好人:脾气嘴巴不好,心地再好也不能算是好人。

110、比药好的东西:天天微笑容颜好,七八分饱人不老,相逢莫问留春术,淡薄宁静比药好。111、天空与心灵:比海洋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心灵。112、生气的后果:生气,就是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113、论什么:是非曲折见分明,辩什么?虚言折尽平生福,谎什么?聪明防被聪明误,刁什么?得便宜处失便宜,贪什么?人生难得开口笑,苦什么?儿孙自有儿孙福,忧什么?兄弟姐妹本同根,闹什么?欺人是祸饶人福,奸什么?世事一切皆无常,争什么?114、真正财富的使用者:财富不属于拥有它的人,只属于享用它的人。115、钱的作用:钱是相对的需要:当你需要时,它很重要,当你已经用够时,钱放在银行里,剩下的只是一个数目而已。116、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掌握一个中心:健康第一,两个基本点:糊涂一点、潇洒一点。117、多福与薄福的人:说话厚道而不刻薄者,乃多福之人,讲话尖刻而锋利者,乃薄福之人。118、获得进步和人缘的方法:进步,要在心平气和中才能求得。人缘,要在随喜服务中才能培养。119、别浪费一分一秒的事:永远别浪费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欢的人。120、心不安的后果:心若不安,生活就会形成对生命的惩罚、作弄与煎熬。121、对伤害别人的人的见解:在你面前伤害别人的人,在你背后可能也是攻击你的人。122、何谓智慧之人:失意,治之以忍;快意,治之以淡;常令心无挂碍,是智慧之人。123、人如房屋与搬家:这个身体,只是借我们暂住而已,如房屋。寿命一到,就要搬家,切勿执著。124、何谓好人:口说好话,心想好意,身行好事。125、人最大的弱点:每个人最大的弱点,是他以为自己是最聪明的。126、人平凡的原因:人之所以平凡,在于无法超越自己。127、闲谈和静坐时要注意什么:闲谈莫论人非,静坐常思己过。128、凡事做到问心无愧:人生岂能尽如我意,干事但求无愧我心。129、平淡看人生:平生修得随缘心,粗茶淡饭也知足。130、过于肯定的人的后果:讲话过于肯定的人,往往后悔多于肯定。131、笑出健康:古人说:“笑是百药之王”!如果我们每天对人微笑,相信健康“笑”得出来。132、话不宜多:言多必失,尽量少给自己这种机会。133、被财富所拥有的人:自以为拥有财富的人,其实是被财富所拥有。134、困难的不是事本身,而是人:不去做才会觉得困难,如果真的去做,一点也不困难,难就难在不愿踏出第一步。135、人的觉悟:话说多了,会破坏心的原态,真正的开始,就是认知、肯定自己,找回迷失的自己,完成了生命的觉醒。136、人生无常:人生是个舞台。有些人先苦后甜,也有些人先甜后苦,所以说人生是无常的。谁又能下结论说谁是幸福呢?137、可怕的不是命运的低谷,可怕的是情绪的低谷:命运停留在低谷不可怕,可怕的是情绪永远停留在低谷。138、烦恼和智慧的人:烦恼重的人,芝麻小事都令他烦恼。有智慧的人,天大的事都束缚不了他。139、痛苦中的玄机:不要惧怕命运对你的突然袭击。痛苦中,往往蕴藏着希望和机遇。140、说话和措辞的作用:说话小心比雄辩好,措辞适当比恭维好。141、善于恶: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142、成功与失败:成功是优点的发挥,失败是缺点的积累。143、人生之最: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人生最大的毛病是自私。人生最大的悲哀是无知,人生的最大的错误是偏见。人生最大的烦恼是欲望,人生最大的困扰是是非。人生最大的失败是骄傲,人生最大的财富是健康。人生最大的美德是慈悲,人生最大的勇气是认错。人生最大的拥有是感恩,人生最大的收获是知足。人生最大的希望是平安,人生最大的修养是宽容。144、希望和失望: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145、人活着的奥义:一个人活着,是为了让更多人活得更好。146、要认清自己需要有无上的智慧:最难看见的就是自己,平日就是张着眼睛向外看,对别人称斤论两,对世事说长道短。殊不知,自己也身在其中,若能跳脱出来,需有无上的智慧。147、力与德的作用比较:“力”能折人一时,“德”可服人一世。148、渺小的人的作用:现代人的名言:“谁怕谁”?愈能感到自己渺小的人,愈能欣赏别人的伟大。149、有钱人和有德人的区别:有钱的人,把自己的房子装饰的漂亮;有德的人,把自己的身心修养得完美。150、变自己可以改变的:你不能改变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改变容貌,但你可以选择表情;你不能支配别人,但你可以控制自己;你不能预支明天,但你必须用好今天;你不能件件成功,但你可以事事尽心;为人处世要如“水”:遇山水转,遇岸水转,遇石水转,倘若他人不转,我转。

佛学与人生智慧的关系篇二

在我刚皈依佛门不久,内心经常有不少莫名的痛苦,由于对心灵的规律还理解不深刻,因此常常对因果报应存在种种疑虑。

我曾经向我的一位德行极其高尚的师父请教:“因果报应到底成立不成立?如果成立,为什么像我这样善良的人还经常会感到痛苦,而那些恶人却活得很好?”

师父很慈悲地看着我说:“因果报应是释迦牟尼佛亲口宣说的真理,是千真万确的,不会有丝毫差错的!如果一个人的内心有痛苦,就说明这个人的内心一定有和这个痛苦相对应的恶存在。如果一个人的内心已经没有任何恶,那么这个人的心灵是根本不会感到痛苦的。所以,根据这个道理,既然你还经常感到痛苦,说明你内心还有恶存在,还不是纯粹的善人。而那些你认为是‘恶人’的人,未必就是真正的恶人。一个人能快乐地活着,至少说明这个人还不是纯粹的恶人。”

我不服气地说:“我怎么会是一个恶人呢?我一向心地很善良的!”

师父说:“内心无恶则无苦,你既然内心有痛苦,说明你的内心就有恶存在。请你将你的痛苦略说一二,我来告诉你,你内心存在哪些恶!”

我说:“我的痛苦很多!我有时感到自己的工资收入很低,住房也不够宽敞,经常有‘生存危机感’,因此心里常常感到不痛快,并希望尽快能够改变这种现状;社会上一些根本没有什么文化的人,居然也能腰缠万贯,我感到不服气;像我这样一个有文化的知识分子,每月就这么一点收入,实在是太不公平了;我的家人有时不听我的劝告,我感到不舒服„„”就这样,我向师父述说了一大堆自己的痛苦。

师父点点头,不停地微笑,而且笑脸更加慈祥,并和颜悦色地对说:“你目前的收入足够可以养活你自己和你的全家,你们全家也有房屋住,根本不会流落街头,只是面积小了一点而已,你完全可以不必要为这些感到痛苦的。可是,因为你内心对金钱和住房有贪求心,所以就有苦。这种贪求心就是恶心,如果你已经将内心的这种贪求恶心去除了,你就根本不会因为这些而痛苦。”

“社会上一些根本没有文化的人发财了,你感到不服气,这是嫉妒心,嫉妒心也是一种恶心;你认为自己有了文化,就应该有高的收入,这是傲慢心,傲慢心也是恶心;认为有文化就应当有高收入,这是愚痴心,因为有文化根本不是富裕的因,前世布施才是今世有钱的原因。愚痴心也是一种恶心!”

“你的家人不听你的劝告,你感到不舒服,这是没有包容心。虽然是你的家人,他们却有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为什么非要强求他们的思想和观点和你自己一致呢?不包容就会心量狭隘,心量狭隘也是一种恶心!” 师父继续微笑着说:“贪求心也好,嫉妒心也好,傲慢心也好,愚痴心也好,心量狭隘也好,这些都是恶心。因为你的内心存在着这些恶,所以你就有和这些恶相对应的痛苦存在。如果你能将内心的这些恶彻底去除,那么你的那些痛苦也会烟消云散。”

“要用快乐和满足的心态看待你的收入和住房!你应当想想你根本不会饿死和冻死,而那些富人虽然也有钱,其实也只是没有饿死和冻死。你应当看到,人是否快乐,不取决于外在的财富,而是取决于自己的生活态度。把握生命的分分秒秒,用乐观、安详和勤勉的生活态度代替原来的贪求心,你的心就会渐渐快乐起来。”

“社会上没有文化的人发了财,你应当为他们高兴才对,要希望他们能够具有更多的财富、拥有更多的安乐才对。别人得到,要像自己得到一样开心;别人失去,要像自己失去一样难过。这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善人!而你现在的心是别人的财富和安乐超过自己就不高兴,这是嫉妒心,嫉妒心是一种很恶的心,要坚决去除!要用随喜心代替嫉妒心!”

“认为自己在某个方面超过别人,就自以为了不起,这是傲慢心。常言说‘傲慢高山,不生德水’,人一旦有了傲慢就会对自己的不足熟视无睹,因此根本不可能看到自己内心的种种恶,从而改过迁善。所以,傲慢者自己堵塞了自己的进步之门。此外,傲慢者常常会有失落感,渐渐会有自卑感。一个人只有从自己内心深处培养起虚怀若谷的胸怀,心甘情愿地永远将自己放在谦卑的位置,内心才会感到充实和安乐。”

“前世布施才是今世富裕的真正原因,‘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而凡夫不识因果,将‘种瓜’认为是‘得豆’的因,将‘种豆’认作是‘得瓜’的因,这是愚昧的表现。一个人只有勤学佛法的智慧,真正懂得万事万物的因因果果,才能内心明亮,知道如何取舍自己的思想、行为和语言,唯其如此,才能从光明走向光明,从安乐走向安乐。”

“虚空能够包容一切,所以广大无边、虚融自在;大地能够承载一切,所以生机勃勃、气象万千!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不要随随便便就对别人的行为、言语看不惯,即便是自己的亲属,也不要生起强求心,要随缘自在!永远用善良的心帮助别人,却不要贪图或强求什么。如果一个人的心胸能够像虚空一样包容万物,这个人怎么会有痛苦呢?”

师父说完这些话,继续用慈悲而柔和的眼光看着我。我久久无言,两行热泪从我的眼中流出。我原来一直以为自己是一个很善良的人,直到今天,我才知道自己是怎样的一个恶人!因为我内心有种种恶,所以我才有种种苦。如果我的内心无恶,我怎么会有苦呢?感谢师父感谢佛,要不是师父的教导和佛陀的恩德,我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自己内心的恶!愿我生生世世不离善知识,不离殊胜妙法,迅速断除内心的恶。

还原生命的本质--吃、喝、拉、撒、睡!

一直以来,被自己的心魔所困扰。

一直在思考活着的意义。偶然在阳光心理论坛看到有关佛学的文章,偶有所得,今将其记录下来:

生命其实很简单,只不过我们把他理解复杂了。

为什么我们要车要房,没有了这些难道就活不了嘛,一切皆因心中有某种欲望所致,如果欲望无从实现,只会徒加自己的烦恼,进而曲解了生活的本质,走向魔鬼的深渊。

前几天,女友辞职过来我这,行李是分三批搬过来的,最后手拎着几个小袋子过来,跟我说了一句:第一次搬走一大批东西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没有这些东西,生活也一样过;第二次又搬走很多东西的时候,才发现每天真正需要的东西并不多;第三次拎了几个小包过来,才发现我们的生活真正需要的只是两小包的东西而已。

是的,原来我们生活的奢侈品太多了。皆原于我们内心有太多的欲望所致„„„„

为什么有些人很少能体验到生活的乐趣,就是把简单的东西欲望化了。

上帝创造了人,就是让他体验生、老、病、死,想透了你的生活就会过得很坦然。人为什么生,怎么生,生什么、什么时候生、什么时候死„„。病与死只不过是生的一种体验而已,病是生的装饰,死是生的结束。

坦然面对这些问题,你的生活就剩下吃、喝、拉、撒、睡!

所以佛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佛学与人生智慧的关系篇三

在不同佛教传统中,产生许多不同的学派。通常有两种研究方式,一种是考证,梳理式研究。一种是实证佛学所蕴含的深刻义理的领悟式研究。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佛学经典语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假若起精进心,是妄精进;假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

2.如果你真的爱他,那么你必须容忍他部份的缺点。

3.不要因为小小的争执,远离了你至亲的好友,也不要因为小小的怨恨,忘记了别人的大恩。

4.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5.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6.假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7.假若欲无境,当忘其心,心忘即境空,境空即心灭。

8.这个世间只有圆滑,没有圆满的。

9.息念忘虑,佛自现前。

10.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痛苦的,没有例外的。

11.信得心及,见得性彻于日用中无丝毫透漏,全世法即佛法,全佛法即世法,平等一如。

12.当你劝告别人时,假若不顾及别人的自尊心,那么再好的言语都没有用的。

13.常当勤心忏,无始一切罪。诸障假若消灭,佛境便现前。

14.菩萨心无取舍,如大月轮,圆满寂静,即是涅盘。

15.当你知道迷惑时,并不可怜,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

16.却物为上逐物为下,此乃是学道省力工夫。

17.你每天假若看见众生的过失和是非,你就要赶快去忏悔,这就是修行。

18.学佛就是在学做人而已。

19.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20.假若能自识本心,念念磨练;莫住者,即自见佛性也。

21.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22.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23.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

24.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去管别人。

25.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26.人不是坏的,只是习气罢了,每个人都有习气,只是深浅不同罢了。只要他有向道的心,能原谅的就原谅他,不要把他看做是坏人。

27.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者,言其是假非真,非谓绝对没有。

28.不见他非我是,自然上敬下恭,佛法时时现前,烦恼尘尘解脱。

29.佛祖奚以异于人,而所以异于人者,能自护心念耳。

30.真心空寂,无所不遍。

31.三世诸佛以自心为本师。

32.忌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忌妒别人,也不可能减少别人的成就。

33.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假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妄情即不起,真心任遍知。随心自在,无复对治,即名常住法身。

34.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

35.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

36.你要感谢告诉你缺点的人。

37.由有无始本起无明,为己主宰,一切众生生无慧目,身心等性,皆是无明。

38.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39.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法,总在心源。

40.你认命比抱怨还要好,对于不可改变的事实,你除了认命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41.能够把自己压得低低的,那才是真正的尊贵。

42.执医之一方者误色身,执经之一义者误慧命。

43.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44.内心充满忌妒,心中不坦白,言语不正的人,不能算是一位五官端正的人。

45.有时候我们要冷静问问自已,我们在追求什么?我们活着为了什么?

46.佛陀从不勉强别人去做他不喜欢的事情,佛陀只是告诉众生,何者是善?何者是恶?善恶还是要自己去选择,生命还是要自己去掌握。

47.一切皆为虚幻。

48.向外驰求,不知摄心返照回光,如是学佛,殊难得其实益。

49.诸行是常,无有是处;汝但一切处无心,即无诸行,亦无无行。

50.信心清净,则生实相。

51.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本无菩提及与涅槃,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无妄轮回及非轮回。

52.一切如来本起因底,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53.一切法相本为缘生,缘生之法,当体即空。

54.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55.妄本无体性,如人作梦,梦时非无,醒来了不可得。

56.看读佛经,当须见月忘指,不可依语生解。

57.邪正烦恼,同一性空,分别假相,妙心现影。

58.不住一切处心即是佛心。

59.福报不够的人,就会常常听到是非;福报够的人,从来就没听到过是非。

佛学与人生智慧的关系篇四

佛学与人生智慧 摘要:

关键词:

经历了一学期的《佛学》博雅课程的学习,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佛学中的“中道”思想,“中道”这种人生观在人生路上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引领人生朝着智慧方向行进。

中道是佛教的重要思想理论,它的含义很广、很深,在此无法一一阐述。但作为一种人生观,中道指的是远离对任何二元对立两边的执着,是一种不走极端、不偏不倚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这种中道的人生观,不论是对于佛教徒还是非佛教徒,都是极为重要的。需要说明的是,佛教所说的中道,并不是一般通常所说的“折中”,其思想是非常深刻的。接下来,我将从“苦与乐”这个角度围绕佛教中道的人生观这一主题,作一简要的分析、说明与探讨。

佛法说,现实的世界是苦的,我们生活在这世界上,本身就是痛苦的。但是未经一番地狱之苦,又怎能感受到生活美好的一面?要想有幸福的人生,就要甘于吃苦,将吃苦当做人生成长中最好的一剂补药,积极迎接风吹雨打的考验和苦难的磨炼。

很多人一听到佛教说人生是苦,就以为佛教是消极和悲观的。显然,他们对佛教所说的“苦”缺乏正确而全面的认识。苦并不必然地与悲观联系在一起。

痛苦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亲身感受得到,佛教并没有夸大它。苦的来源和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来自生命本身的,如生、老、病、死等;有来自社会的,如政治**、战争等;有来自自然界的,如天气寒热和各种自然灾害等;有来自精神和心灵上的,如孤独、空虚等。有的痛苦比较粗重,有的则比较细微,但总的来说都不外乎身心两个方面,而且彼此是互相影响的。

这么说来,佛教是不是否认人世间的快乐呢?佛教并不否认人生也有快乐,只是提醒我们,世间的快乐是相对和短暂的,是变化无常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佛教认为快乐在本质上仍然是一种痛苦,是痛苦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进一步,我们还要清楚地知道,佛教之所以强调人生是苦,其真正目的是要人们认识到苦的根源在于无始以来对自我的强烈执着,并找到解决痛苦的方法和途径,从而最终获得真正和永恒的快乐。

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

在偏远的山区,有一座很有名的石头山,这里堆积着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石头,很多石匠都来这儿挑选石材,将一块块石头经过初步打磨,然后运往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加工成成品。有一天,寺院的僧人要雕刻一尊佛像供教徒们膜拜,因为僧人非常虔诚,所以他们需要精心挑选,以便雕刻出的佛像栩栩如生。在一番精挑细选之后,看重了两块质地优良、色泽光润、具有灵性的大石头交给雕刻师雕刻。

雕刻师先拿起其中一块石头用锉刀打磨起来,没想到这块石头龇牙咧嘴地哀嚎起来:“痛死我了,你快住手吧!我不想让你刻了。” 雕刻师耐心劝说道:“你再忍一下,再过两个星期就好了,你能忍得下来,就将成为万人膜拜的佛像。” 石头拼命地喊叫:“我只想好好地做一块石头,从来没有想过要成为佛像,你放了我吧,我真的特别的痛!” 雕刻师见这块石头痛苦的样子,不忍心再雕刻了,只好把它放下,拿起另一块石头说:“我现在要雕刻你了,你怕不怕痛?” 这块石头知道自己将被雕刻成佛像,坚定地说:“不怕,你大可放手来雕刻。” 雕刻师一锤一锤地敲打,一刀一刀地雕刻,历经刀山火海的痛楚,日夜忍耐如雨点落下的刀锤,这块石头始终咬紧牙关没喊一声痛。两个星期后这块石头被雕刻成了非常庄严的佛像,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信男信女顶礼膜拜、献花供果、烧香奉茶。

无法忍受雕刻之痛的前一块石头被打碎铺在了地上,成为人们的垫脚石,寒暑易节,承受着万人践踏和风吹雨打,实在痛苦不堪。有一天它终于忍受不住了,就对佛像抱怨说:“为什么人们总是天天踩着我来跪拜你?我们不是一样的吗?凭什么?” 佛像笑着说:“咱们原先都是一样的,只是加工程序不一样罢了。我的苦难你不曾忍受,我走过坚韧能忍的苦行,才有了今天的出头之日,而你,别人在你身上轻轻敲打一下就忍受不了了!苦尽方能甘来,不见风雨如何见彩虹。所以,经历不同,结果不同,价值不同!” 碎石沉默无语了。

星云大师曾经说:“吃苦,是成功必经的过程,你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埋头苦干、勤劳苦作、寒窗苦读、静心苦学。因为苦是人生的增上缘,如果不经过苦读,不经过苦学,不经过苦练,不经过苦磨,是不能成功的。”只有把吃苦当做磨炼自己意志的磨刀石,自觉投身于艰苦的生活和工作中,在磨炼中积累精神财富,自觉地找苦吃,挑艰苦的工作去做,并有意识地与苦为伍,敢于同艰苦的环境和困难较量,以苦为荣,以苦为乐,才能成就另一种人生。

在苦与乐的关系上,佛教是采取中道、中观的态度,这在佛教徒的生活和修行方式上表现得十分明显。佛教既反对过分追求舒适和享乐,也反对极端和无益的苦行,因为这两种方式都不能让人得到最终的解脱,而且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伤害和痛苦。需要指出的是,虽然佛教反对没有意义的苦行,但却提倡学佛修行人应该采取相对简单、简朴的生活方式。这是值得我们重视和注意的。

因此,说“苦”并不一定就悲观,说“乐”也不表示一定就是乐观。严格来说,佛教既不悲观,也不乐观,而是中观、实观。佛教要求我们必须全面地看待世界和人生,既要看到光明和希望,对未充满信心,以免陷入悲观、绝望;但同时也要看到人世间阴暗的一面,看到人类自身的种种缺陷、烦恼和痛苦,而不应盲目的乐观。过分的悲观和乐观都是错误和有害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通常都习惯地认为乐观一定就比悲观好,乐观理所当然是正确而没有缺陷的,其实这种认识是片面和有问题的。悲观固然不可取,盲目的乐观也不是什么好事。过分乐观的人,往往对生命的痛苦缺乏深刻的理解和体验,因而不太容易生起真实的慈悲之心,难以增长智慧,成熟人格。济群法师说得好:“乐观主义者,或者由于天性比较开朗,对什么事情都想得开,看得淡,重视过程多于结果;或者由于对人生无知,仅有远大的理想,得过且过;或者由于出生优越,一生不知愁苦,对任何事情都充满自信;或者认为科学至上,对人生抱着必胜的信念„„但这几种情况下产生的乐观基本都是盲目的乐观。”(《佛教徒的人生态度》p29)

正确认识和把握佛教中道的人生观是极为重要的,它是获得幸福生活和永恒快乐的条件和保障。中道的人生,不走极端。既不听天由命,也不主张人定胜天;既不纵欲享乐,也不禁欲苦行;既重视生,也关注死;既讲自利,也讲利他。但需要再次指出的是,所谓的中道,绝不是简单的“折中主义”,在具体情况下是有所侧重的。佛教不是死板的教条,而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佛陀是针对不同的众生,对机说法、因材施教。就整体而言,在上述四对关系中,佛教还是相对强调“心”、“苦”、“死”、“他”的重要性。这是因为,世人在这四个方面的认识存在着种种问题和误区,其目的无非是对症下药、治病救人,让众生最终能离苦得乐、得大自在。参考文献: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 本周热点 精品推荐
精选文章
基于你的浏览为你整理资料合集
佛学与人生智慧的关系(四篇) 文件夹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