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基层派出所警务运行模式(四篇)
文件格式:DOCX
时间:2023-03-01 00:00:00    小编:不做人事的猕猴唐

2025年基层派出所警务运行模式(四篇)

小编:不做人事的猕猴唐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基层派出所警务运行模式篇一

xx县公安局xx派出所成立于xx年x月,地处x县x部,现有民警x名,管辖xx、xx两乡,共有x个村x个村民小组,有机关、企事业单位x家,特种行业x家,公共场所x家,常住人口x户x人,辖区与xxxx、xxxx接壤,社会治安情况较为复杂。近年来,xx派出所认真贯彻落实“三基”工程建设精神,按照加强综治防控体系建设打基础、实施便民利民服务工程创载体,结合辖区实际,将辖区划分为xx、xx两个责任区,一区两警,并于xxxx年x月成立xx警务室﹙xx警务室正在筹建之中﹚,并以创新的精神和实干的作风,狠抓了农村警务建设。

一、创新机制抓防控,综治基础进一步夯实。

一是建立了责任区民警责任制。实行一区两警,警务包干,责任区民警包干负责责任区防范、人口管理、阵地控制和服务等工作,进一步划小了基层综治单元,合理布置了警务力量。加强对责任区民警工作实绩的考核评定,制定了《xx派出所基层基础实施管理细则》和《xx派出所基层基础量化考核细则》,实行周检查、月考评、年总评,考核结果与民警工资报酬紧密挂钩,调动了民警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性。责任区民警真正做到了“一送、二问、三查、四帮、五控”﹝一送:送证照上门。二问:问治安情况、治安隐患、所需帮助;问对派出所及民警的意见和建议。三查:查实有人口;查治安、消防隐患;查枪支、危爆物品、管制刀具。四帮:帮整改隐患;帮疏通调解;帮办理证照;帮群众所需。五控:帮控重点人员;巡控重点路段;建控秘密力量;查控刑治案件;抓控在逃人员。﹞和“提村知路、提事知人、提人收集、有困难就帮助”,社会综治基础得到加强。

二是建立了治安防范体系。围绕构筑“打防控”一体化治安防范体系,在突出民警主体力量的同时,把体系范围扩展到社会群众,注意调动和吸纳社会力量,实行群防群治。先后在各村社、各单位组建了治安联防队x个,成立治保会x个,发展治安积极分子x人,进一步完善了以责任区民警为主体,治安联防队、治保会、治安积极分子为侧翼的巡逻防范机制,形成了以社会面、村社和驻地单位防范为基础,点线面相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专群相结合的治安防范体系。

三是建立了“三三三”防控工作机制。即每周进行一次夜间巡逻,走访一次辖区单位,检查一次外来人员;每月接触一次工作对象,清理一次治安信息,检查一次行业场所;每季度召开一次辖区治安情况通报会,征求一次辖区群众意见,分析一次控制和管理对象活动情况,在空间上和时间上双重双效防控了社会治安动态,建立了覆盖全程全境的安全防范网络。

二、强化管理抓落实,有力保障了社会安全。严格按照派出所“以人口管理为基础,以治安管理为中心”的工作思路,把农村警务的重心始终放在治安管理和安全防范上,狠抓落实,严格管理,加大责任区防范和控制力度,确保了社会治安稳定的良好局面。

一是强化人口管理工作。加强人口管理是基层治安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在实现人口信息微机管理的基础上,警务区民警经常性地深入责任区,逐户逐人进行清理核实登记工作,对xxxx年确定列管的x名重点工作对象及时落实监管措施,管控率达到x%以上,没有发生一例重点管理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的问题。

二是强化民事纠纷调处工作。根据责任区民警掌握反馈的信息等渠道,及早摸清各类苗头性情况,提前进行调处化解,力避了案件的发生,近x年来,累计调处各类民事纠纷x起,妥善处置有可能引发刑事案件的各类事态x件,有效预防和减少了刑治案件发案率。

三是充分发挥责任区民警底子清、情况明的优势,合理安排部署,于xxxx年x月x日一举抓获网上通缉的x逃犯xxx。

三、立足便民抓服务,警民关系处理得更加紧密。守土有责,知遇报恩。近年来,xx派出所责任区民警把保卫责任区平安作为自己的天职,把服务责任区百姓作为自己的本质,切实做到立警为公、执法为民。

一是接待群众实行“三首制”:首问责任制,群众有事咨询,由就地责任区首先接待的民警负责解答;首办责任制,群众办事,由就地责任区首先找到的民警热情接待办理;首案责任制,群众报案,由就地责任区首先接警民警受理、处警或立即上报派出所。近两年,责任区民警累计接待办事群众x多人(次),办理各类警务事项xxxxx件(次),做到件件有落实,办理身份证、户口薄xxxx件(次),没有出现一例差错。

二是联系群众实行“四个一”:一块民警去向牌,一本群众留言簿,一个群众意见箱,一张民警联系卡。累计征集到群众意见建议x条,对于改进服务、推进工作起了很大作用。

三是警务工作实行“五公开”:向责任区公开责任区﹙警务室﹚的办事权限、执法制度、办事程序等。四是为民服务做到“五承诺”:责任区﹙警务室﹚民警承诺群众上门办事一次性办清,承诺有难必帮,承诺代办,留办,预约服务,民警上门服务累计x多次,开展代办、留办和预约服务累计x多次。做到了“主动服务送上门,扶危济困做到门,汇报工作走出门,接受监督请进门,帮教工作包到门,联系卡片发到门”,极大方便了来所办事的群众,得到了当地群众的高度评价。

基层派出所警务运行模式篇二

农村警务是指立足农村,充分利用乡村治安资源,通过警民、乡镇、村社有机结合,维护农村治安、预防违法犯罪,促进农村乡风文明的警务模式。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进行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 以及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深入,在利益格局的调整和各种思想、文化交替碰撞下,社会治安稳定面临着诸多新情况、新问题。农村公安机关传统的警务模式难以适应现状,农村警务模式亟须创新变革。

尤其是我们新疆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分裂和反分裂斗争的前沿,多年来的实践表明,在新疆,分裂和反分裂斗争是长期的、复杂的,有时甚至是非常激烈的。在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内外各种矛盾问题相互交织的情况下,维护新疆稳定,维护国家安全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平安农村建设工程适应了社会协调发展,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平安农村首先应该是治安状况良好的农村。

建立起适应新形势要求的现代警务体制,寻找新形势下的农村警务模式,是当前警务改革和基层基础工作深入推进的当务之急。构建并实施农村派出所区域一体化警务模式,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实际的警务模式改革之路。

一、当前常见农村警务模式

农村警务模式既是指将警力立足于农村,利用乡村治安资源,通过警民、乡镇、村社有机的结合,维护农村治安,预防违法犯罪,确保农村警务机制与体制的有效运用和完整实施所包括的农村派出所的软件和硬件设施,包括派出所的内部结构,实施维护农村治安环境的方案,实施农村治安防控体系,办案机制,后勤保障,农村警务生存的一套方式方法。

在当前新疆反恐维稳的新形势下,新疆农村民警的主要职责应为反恐维稳和治安管理两大类。

目前农村实行的是突击救火型警务模式和坐诊式警务模式。突击救火型警务模式指基层派出所对农村的治安维护主要放在事后处置上,缺乏对农村治安防控体系的总体把握,导致效率低下。从工作职责和警力分布看,农村派出所职责重大,警力严重不足。派出所的工作繁杂。派出所不仅要打击违法犯罪,查处和侦破各类刑事、治安案件,还要负责各类纠纷的调解,落实各项公安基础工作,如人口管理,重点对象帮教、邪教、非法组织的监控、帮教、转化等。甚至个别地方党委政府还要求民警参加收税、计划生育等非警务活动。农村各所现有警力已与其所担负的任务明显不相适应。派出所的工作基本上处于疲于应付的境地,有的甚至连应付都应付不过来,更谈不上对社会治安主动出击和实施有效管理。现在的警务模式大都停留于被动警务模式即坐诊式警务模式,农村基层派出所在警务运作上模仿县城公安局的做法,坐等群众上门报案、报警,长期重打轻防,将主要精力放在侦查破案上,而忽视了以人口管理和治安管理为重点的基层基础工作,未能有效地组织起治安防范体系。

二、当前农村警务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是警力明显不足。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口的流动性大,管理难度大,处警任务重,加上民警年龄老化,个别单位为了优化警力,将年纪轻身体好业务精的民警放在打击岗位上,将年龄较大身体不好的民警放在驻村岗位上,农村警力却未能相应地得到增长,使之本来就捉襟见肘的警力显得更加艰难。民警每天超负荷运转,没有充裕的时间来进行必要休整,时不时还要抽调民警参加各种各样的警卫、值勤和安全保卫等工作,民警精力透支严重。可以说,警力不足是当前制约农村警务战略发展的一个普遍性问题。

二是农村警务的经济保障不足。一是农村派出所条件有限。从各所现有办公条件来看,农村派出所办公条件均十分艰苦和简陋,开展警务工作得不到有效的支持。有的所甚至连基本的办公场所也未解决,只能暂时借房办公,有的所办公桌椅已用了上十年,陈旧不堪。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配套的软件设施,均难以达到等级派出所的基本要求。由于条件艰苦,很难留住民警的心。警心不稳,工作就会不实。有的农村所领导情愿在城区所当普通民警也不愿留在农村。警力频繁调动,给农村派出所工作带来诸多不良影响。有的民警甚至还没完全熟悉辖区情况就走了,因而给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带来了很大的冲击,许多工作无法正常开展,也难以实现对辖区治安的掌控。经费的短缺导致警务工作的效率低。从经费上来说,经费问题是制约农村警务体制创新的瓶颈。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农村警务模式创新必须要有充足的经费作后盾。

三是对农村警务工作重视不到位。从整体情况来看,分局、派出所领导对农村工作重视程度高,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精力推动这项工作。但是也有个别派出所领导存在重视考核工作,轻视基础工作的不良倾向,对立竿见影能够及时体现在绩效考核上的工作重视程度高。相对而言,对社区基础性工作,一时体现不到考核成绩上的重视不到位。基于这种指导思想,在案件查处、巡逻和农村民警的配置上,往往侧重于案件查处和巡逻。由于领导重视不够,制约了农村警务工作的开展。

四是到群众中工作的力度不够。目前的农村警务室,实行的是“一村一警”、“多村一警”的模式。一个民警,往往管辖一个村甚至几个村,而当前农村警务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个别民警不能充分挖掘、利用现有的农村村委会、群防组织、治保组织等基层力量,工作中不相信群众,不发动群众,不依靠群众,使得群众对治安工作缺乏热情,自治、自防能力下降。民警下辖区时间普遍不足。不能保证每周两个工作日到警务室工作,不能按公开的办公时间去工作,不能把所管村庄每周都走访到,群众见警率低,民警对辖区熟悉率低。有的驻村民警家住在城区,离派出所几十公里远,这部分民警大部分只能吃住在派出所,很难再到警务室和偏远的村庄去走访。民警除农村工作外,还担负接处警、处置群体性事件、维护工程项目开工典礼秩序等工作任务。加之村级“两委”班子换届选举、大型警卫、值勤等,占用了农村民警大量时间,使农村民警无暇顾及社区工作。

五是个别民警工作能力有待提高。从农村民警现状来看,工作能力离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还有一定的差离,表现为:其一处理农村事务能力不到位。当前社农村存在大量邻里矛盾、债务纠纷、上访问题等,这些看是小问题,解决难度大,当前一些青年民警在处理这些问题时,能力还欠缺。其二缺乏做群众工作经验。农村民警青年居多,他们缺乏社会经验,不懂群众心理,不懂群众语言,不懂与群众打交道的方式,和群众说不上话,不能很好的与群众融为一体,打成一片。其三协调关系能力不够大。

六是少数社区民警工作积极性不强。日常工作单调、枯燥、任务重、压力大,使个别青年民警感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工作激情逐渐衰减。还有少数民警认为做基础工作立功受奖机会少,不如办案民警容易出成绩,对工作岗位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工作积极性降低。有的不安心本职工作,托路子找关系想调离。

三、农村警务多元化建设

我国农村社区呈现出结构的复杂性决定了村落的治理不可能局限于单一的模式,这也决定了农村警务模式的多样化。在实践中,应该采取因地制宜和务求实效的原则,充分认识到农村警务战略的是真正实现 “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根本宗旨是服务人民群众、实现执法为民; 根本目标是维护社会稳定; 根本措施在于将警务工作向基层延伸。

从社区警务的基本原理来看,驻村民警在农村警务系统中,只是其中的一个要素,但不是全部。警察的功能和作用应该是指导和协调,其功能和作用的发挥,既依赖于整个农村各类基层组织的健全,更依赖于全体村民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这就决定了可以建立不同方式的群防群治网络和辅警队伍。

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社会治安状况不尽相同,农村警务的建设必须针对不同地区的经济、地理、人文、治安状况等差异,积极探索建立各具特色、灵活、高效的警务工作模式,坚持走有地方特色的建警之路。

(一)“基层警务室+出租房屋托管”的农村警务模式

发展和稳定是新疆工作的主题,稳定是发展的前提,没有稳定的环境就不可能发展。今年上半年,新疆发生的几起暴力恐怖事件说明在维稳方面仍有很多工作要做。正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警务工作是密切联系群众的一道基本防线,意义重大。建立基层警务室,这些新近建成的基层警务机构,是集治安巡控、接警处警、服务群众、动态掌握、法制宣传、备勤处突等职能于一体的新型便民警务站,是新疆立足“确保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总目标,创新社会管理模式,推动警力“上街面、下社区”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维护新疆稳定和长治久安的一个重要支撑点。

城中村和城郊结合处集聚着大量的外来人口,人员构成复杂,流动性高、素质普遍较低,其中甚至夹杂着一些负案在逃犯罪嫌疑人。警务室民警结合该社区外来人口众多特点,探索出“警务室+出租房屋托管”的警务模式,对辖区出租房屋进行免费托管,想出租房子的居民将房源登记在警务室,外来人员租房必须到警务室进行联系。社区警务室不收取任何费用,外来人口在租到房屋的同时也同时办理了暂住人口登记,既确保了暂住人口的有效管理,百姓也得到了方便。出租屋及外来人员都同时做到底细清、情况明,所有暂住人口也能及时登记在册并被纳入服务管理范围,看住了房屋,管住了人头,就能控制住阵地。“房屋托管”服务不但给房屋出租人和承租人带来极大的方便,大幅度降低了暂住人口的各类治安事件,有效地实现了出租房屋全管控和流动人口零发案的目标。

(二)山区农村“驻村协勤”警务模式

“驻村协勤”警务模式的核心是选用当地合适的村民作为辅警,协助警察开展警务工作。该辅警必须是长期居住在本村,这样对村里人情世故比较熟悉,也能较好地服务村民; 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能解读和宣传法律和政策; 在当地要有一定的威信,能得到大部分村民的认可,便于开展各类纠纷的调解。辅警把自己的家建成村里的警务工作站,成为警察下基层的落脚点和连接警民关系的桥梁,在民警的指导下为本村提供治安服务和矛盾化解工作,最终实现问题不出村、纠纷解决在家中。

“辅警”的选拔工作,首先在自愿报名、村两委推荐的基础上,由乡镇党委、政府和当地的派出所按照拟定的选配条件和要求,对候选人进行深入审查,并进行公示。在正式上岗之前,由市公安局对选定的 “辅警”进行统一培训,初步掌握公安工作纪律、法律法规、刑事政策、收集治安信息的方法、农村治安的特点与防范、民事纠纷的调解、群众工作的开展。

“辅警”通过串门走访拉家常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向村民宣传治安法规、安全防范知识和消防常识,切实提高村民自我防范的能力和意识。

土生土长的 “辅警”具有了解当地风土人情和开展工作的便利条件,发挥人头熟、情况明的优势,主动充当 “和事佬”,协助村两委及时解决一些矛盾纠纷,协助民警将治安防控和维稳工作的触角延伸到每一个农户。

对 “辅警”的工作考核,按照 “辅警”对农村社区民警负责、农村社区民警对派出所负责的双向考核机制来进行。社区民警至少每周一次巡视警务工作站,向 “辅警”了解村里治安情况,同时部署任务和进行督促指导。派出所每周把辖区所有 “辅警”集中到所里开一次碰头会,通过“辅警”的回报让所领导了解社区民警下基层的具体表现,辅警之间也借机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工作经验,客观上起到了培训和提高辅警能力的作用。

在当前派出所普遍警力不足的情况下,往往会抽调社区民警开展各种专项打击活动或其他专业工作,不可避免地挤占了为群众上门的服务时间,难以做到随时随地面对面全天候地为辖区群众进行服务,本村的 “辅警”可以有效地弥补这个难题。

(三)建立适应农村警务的信息化模式

警务工作信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有机结合的方式将逐步替代低效单一的人工操作,覆盖全警的综合功能将成为有效集成各警种分散的专门手段。警务信息化不仅丰富和开阔了基层公安机关基础工作信息化的手段和视野,而且将以巨大而现实的应用效果促进警务观念的转变.即情报信息主导警务的现代理念。这场革命将带来警务体制机制的全新变革,以科学研判、精确打击替代人海战术、大海捞针,用直接高效的扁平化指挥,革除缓慢低效的多层次逐级传递,最终为整个公安工作带来警务资源效能最大化和公安机关战斗力的倍增效应。首先,公安机关应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将数据资源分类、分级安全地开放给社会组织、企业和群众,一方面,利用网络平台,如公安官方门户网站、公安官方微博、公安官方微信、警务qq群等,将公安机关公共服务事项和行政审批的要求、范围、内容和程序等公布于众,通过网络平台与社会组织、企业和群众展开互动;另一方面,归纳整理群众的咨询、诉求和建议,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合,通过数据挖掘,科学地运用大数据决策,引导服务,针对性和有效性地提高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其次,公安机关应以推进大数据“警务云”建设为载体,利用信息技术打通警种间业务数据保护壁垒,以服务流程中心的创建与完善为突破口,不断优化自身组织结构与服务流程,为群众办事提供便捷快速的服务。再次,在创新服务提供的方式上,加强公安官方微博、微信、网站手机客户端app建设,开发和打造移动信息服务平台,主动、针对性地增强信息的发布。最后,公安机关应完善服务的评估指标,积极打造服务绩效评估的综合监管平台,督导考核方式。

(四)、建设警务主体与多元共治的警务管理模式

从公安工作方式的角度,警务模式创新要更加注重警务主体与警务方式的多元化建设。当前社会发展转型期,利益多样化以及利益诉求复杂化日趋明显,大量社会矛盾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呈现和进入社会治安领域。各种新型社会治安事件、突发性的群体事件等不断涌现,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舆情导控的难度不断加大,社会治安治理任务日益繁重。在大数据背景下,公安机关要改变传统的治安治理模式,积极探索与政府相关部门、社会组织、行业企业、群众合作共治的警务管理模式,运用众创、众智理念,推动风险共担,提升社会治安治理能力。

首先,公安机关要从战略的角度上做好大数据的宏观规划,统筹数据治理的工作,积极制定与公安大数据应用相关的规章制度,保障数据的质量,保证数据安全,推动数据共享。

其次,公安机关要完善合作协商机制,大数据时代,社会组织有着自身资源优势,企业有着大数据处理技术优势,公安机关要发挥综合衔接作用,积极探索与社会组织、相关企业行业合作、互通共赢的模式。再次,群众自身也是大数据的重要来源,公安机关要积极引导群众的参与,一方面,提高群众的直接参与度,汇聚群众集体智慧,充分挖掘数据的潜在价值;另一方面,一些群众出于自我利益考虑,或者甚至把参与平台作为发泄自我不满的工具,对于这种“无序参与过度”的部分参与主体要依法处理,同时要利用公安官方微博、公安官方微信、公安官方网站手机客户端平台,主动加强公安工作宣传和舆论引导。在大数据的背景下,充分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大数据技术,积极探索并构建警务主体、群众参与、社会组织和企业多元共治的警务管理模式,能有效提升公安机关的社会治安治理能力。

基层派出所警务运行模式篇三

乡、大庙乡、麻家渡镇连续发生流窜诈骗案,作案人员租车长途行驶,利用农村地区广阔、人口居住分散的特点实施诈骗,群众上当受骗后等反应过来时,作案人员已逃之夭夭。农村派出所如何改进现有警务框架,建立起适应新形势需求且适合农村现状的警务体制,是当前警务改革和基层基础工作深入推进的又一重要课题。这也是我们要探讨的建立农村派出所区域联动警务模式的主要动因。

一、农村派出所区域联动警务模式的涵义,县公安局在“平安之夏”专项行动中,宝丰、麻家渡、溢水、擂鼓派出所自发开展联巡、联控、联防、联动的“四联”工作机制,实施情报信息共享,联巡过程中,宝丰派出所民警获得一个摩托车盗窃团伙的线索,四个派出所民警立即实施走访群众工作,收集类似情报,将四个乡镇的摩托车被盗信息并联,在县局刑警大队的统一协调和指挥下,最终成功破获一起涉及湖北、陕西两省四县的特大摩托车盗窃团伙案,抓获作案成员15人,缴获被盗摩托车85辆。这是实施农村派出所区域联动警务模式在服务侦查破案中的一次有益的尝试。

何谓农村派出所区域联动警务模式,就是在农村地区按地缘特点,以交通便利、规模较大的城镇派出所为中心所,将相邻若干个派出所互相捆绑,以信息、指挥、警力、装备一体化为主要特征,形成合中有散、分中有合的“联训、联勤、联战”联动警务模式。区域联动的目的就是通过相邻派出所有效配合,充分利用现有警力资源,减少指挥调度中间环节,节约时间、节省成本,提高警力的有效使用效率和处置效果,从而真正做到加强农村派出所基层基础工作,做大做强派出所工作。

农村派出所区域联动警务模式的特征主要包括:一是信息共享。相邻派出所同处于一个信息流动网络,可直接沟通实施信息交换,达到信息采集、传递、处理、存储、使用、研判一体化,实现信息情报资源共建共享;二是指挥统一。在打击违法犯罪、处置突发性事件及重特大灾害事故时,区域内派出所在统一的指挥下,随时根据实际需要对任务、警力、装备进行统一调动、调整和补充,以获得最快捷最有效的现场处置;三是警力整合。根据警情特点,适时对区域内派出所有限警力进行整合,确保在打击违法犯罪、处置重大紧急警情时,有足够的警力形成规模效应;四是装备配套。按照“区域配套投入,装备分散管理,使用统一调配”的原则,在各派出所装备一时难以系统配套到位的情况下,经过统一调剂,使区域内现有装备能够有效得到配套组合,形成最佳战斗效能。

二、实施农村派出所区域动警务模式的必要性

当前,制约农村派出所发展的问题主要是警力不足、装备不足和地域分割。

1、警力相对不足。以县为例,县域面积4800平方公里,现有常住人口46万,农村派出所警力在5至7人之间,除城关派出所有20人外,仅有宝丰派出所达到了10人以上,而辖区人口却有60000多人。同时,县属国家级贫困县,省级特困县,受政府财政能力的制约,在短时间内,靠增加公安编制的办法来解决警力问题存在较大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仅有5名警力的派出所,在执行打现行、抓逃犯或处置重大紧急警情任务时,仅靠一个派出所的警力很难形成警力规模效应。

2、装备不足。装备不足再加上整合效率不高,使有限的资源难以得到充分利用。近年来虽然装备现状有了较大的改观,但装备的配套性、系统性不强,很难在短期内形成很强的战斗力。在信息情报资源上,没有有效的机制整合利用,交流较少,信息共享难以实现。此外,在现行考核体制和奖惩激励机制的制约和影响下,本位主义思想在派出所比较普遍,分散的装备难以配套发挥作用,信息情报资源共享不畅,警务工作基本处于单打独斗、各自为政的现状,使有限的资源难以充分整合,发挥不了最佳的效应。

3、地域分割。由于农村派出所基本上沿袭的是以辖区为界的警务体制,各派出所所辖区域社会治安状况不尽相同,如边缘地区社会治安状况明显好于中部地区,乡村地区明显好于城镇地区。由于地域、人口、发案数量的差别,忙闲不均是必然现象。在以乡镇为单元的责任划分下,缺少必要的联动机制,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和相互间的“政绩”竞争,致使警务工作效率不高。

这些问题的存在,必然让我们对农村派出所警务模式运作机制进行完善和发展。而结合农村人缘、地缘和社情状况的特点,实施农村派出所区域联动警务模式是一种切合农村治安形势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实施农村派出所区域联动警务模式的可行性

(一)有利于缓解当前警力紧张现状。由于警力不足,如果把有限的警

基本上实现了“一所一车”,这为实施农村区域联动警务模式提供了有利条件,使警力实施快速机动,由静态作战转为动态作战,由单一作战转为群体作战成为可能。通过区域联动,可以使有限的警力在处置突发紧急警情工作中形成规模效应,消减单个派出所处置重大警务活动的压力,在打击犯罪中形成打防控一体化的“拳头”。

(二)有利于提高信息资源使用效能。由于农村犯罪具有连续性、流窜性和跨区域性等特点,这就使得信息情报资源在区域上具有一定的共享性。在区域联动警务模式下,通过区域内的信息共享,构建信息共享平台,使各种治安信息资源可以得到共享,有利于甄别、提炼有用的信息,避免了因块块分割造成的信息相对不畅和资源浪费,提高基础信息资源的使用效能和应用效率,达到信息主导警务的目的。

(三)有利于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按照现有的警务模式,在遇到大的自然灾害事故、群体性事件或重特大案件时,一个派出所的警力即使全部出动,现场处置也达不到理想的效果。由于警力不足,只能请求县局业务口派员增援。实施区域联动警务,可以彻底改变个别派出所单打独斗的局面,区域内派出所互相配合,共同协作,处警效果将会大不相同,尤其在处置重大应急性案(事)件过程中,一个区域统一调度指挥,可使行动一体化,便于形成联勤联战联动格局,有效增强处置的能力和效果。

(四)有利于提高基层基础工作效率。农村派出所由于警力不足,在处理重大紧急警情时显得力不心,该及时抓获的现行不能抓获,该及时控制的局面容易失控,能易侦易办的案件变成积案。在农村派出所推行区域联动警务模式,通过统一指挥调度,可以从时间、警力、装备等方面保证这些大的案(事)件的顺利处置,在无形中增加警力资源,民警有充裕的时间深入辖区做防范工作。此外,在练基本功上,由于区域间派出所距离较近,组织集中练兵节约资源、方便训练。可有效避免因警力不足而出现的“分散练练不好,集中练练不了”和训练保障器材分散不足等制约因素。

四、实施农村派出所区域联动警务模式的基本构架

(一)科学划分联动区域。一般情况下,联动区域的划分有四个要件:地域相对集中、便于警力机动、治安状况相近、警力总量相当。由于城镇占有得天独厚的交通条件、区域地理条件和人文环境等有利因素,联动区域应以城镇派出所为中心,由3-5个乡镇派出所组成。如我县可设四个区域,即以得胜为中心,辐射秦古、竹坪、大庙、擂鼓;以麻家渡为中心,辐射宝丰、溢水;以城关为中心,辐射双台、楼台、文峰;以官渡为中心,辐射田家、深河、柳林。

(二)强化统一指挥平台。在领导指挥体系建设上,以区域分管局领导负责制为主,兼顾区域诸派出所所长责任制,即分管局领导在打击犯罪、处置重大紧急警情活动上有指挥、调度权,对联动区域内各派出所民警奖惩、任职有建议权,直接对局长、政委负责;派出所所长对指挥长负责,对本所辖区内打击犯罪、处置重大紧急警情活动有建议权。

(三)建立日常协作机制。一是建立日常例会、交流制度;二是信息共享、研判制度,在每个派出所明确一名信息联络员,定时定期将本所治安信息汇集到中心派出所,由中心派出所对汇集来的治安信息进行集中研判。三是根据区域治安特点,结合区域发案规律、警务活动规模和紧急程度,对出警支援的程序和方法、区域成员派出所所长、分管领导的职责进行明确。四是针对区域内群体性事件、重大灾害事故、重大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以及打击刑事犯罪等警务活动的规律、特点和需求,按照“照顾大局,集中警力、集中车辆、通力合作,信息共享,统一调度”的原则,制定出相应的警务行动预案,保证联动警务的有序运作。

基层派出所警务运行模式篇四

众所周知,农村派出所是公安机关打击农村犯罪、维护农村治安、服务农村百姓、保农村一方平安的基层综合性战斗实体,是维护农村社会政治稳定和“长治久安”的第一道防线,是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窗口和纽带,是整个公安机关在农村工作的根基。长期以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农村派出所在实际工作中也或多或少村存在一些问题,借着春风,结合翠月湖辖区的实际情况,在此浅谈农村派出所警务机制的改革。

一、辖区现状

(一)地较广人较分散,警力配置需优化。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辖区面积较大,幅员辽阔,人口较多且流动量大,灾后重建以来,社会治安愈加复杂,加之警力有限,因而在实际的公安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存在些许困难。

(二)软硬件配置较齐全,警务效能较高。近年来,随

着辖区经济的开发,在当地政府、党委及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硬件配置趋于完善,加之民警定期的外出学习深造,警务技能和业务素质提高,警力使用效能较以往有所提高。

(三)传统的布警方式和勤务模式,因地因人制宜。为我所民警做好公安工作、解决群众的切身问题、维护社会治安等提供了帮助。为了更好地与时俱进,力争做到解放思想,探索新的公安工作的路子,创新实战方法,以便给百姓造福。

二、问题及原因解析

(一)受当地客观因素的制约,线长面广及经济发展状况的限制,导致警力使用效能较低。

我所属乡村派出所,是处在城郊地区,管理区域大于城区派出所, 经济高速发展带来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人口聚落分散,线长面广,重复巡逻间隔时间较长,管理难度较大。广大农村地区基本无区域照明,夜间多发重案。且辖区内监控、电子报警系统设施较少,社会监控薄弱,发案后侦破难度较大,影响民警接处警的效率。

(二)硬件配置、警力配置及警务保障虽然较齐全,但依然存在薄弱环节。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普遍提高,民警在办公用品、生活用品、交通、通讯、警用器材等警务保障方面有所完善,但由于警察本身是一个社会公认的高危行业,劳累辛苦,鲜有节假日,因而从警人员较少,所以在警力配置上存在缺口,易顾此失彼,这对于“幅员辽阔”的广大农村地区而言,无疑会降低警力使用效能。

(三)现有勤务模式较传统,有待创新。

在农村地区,传统的勤务模式就是“搭档联勤”,即在“一区一警”的基础上,由领导负责责任分管,易导致责任模糊,分工不明,惰性处警。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及新农村的建设,某些小乡镇在当地产业经济的支持下,逐渐向小城镇发展,或可考虑采用中心所与卫星所的新型勤务模式。

(四)工作成倍增长,配合理解不足。

一方面,在农村派出所,民警需承担各项工作,如宣传、防范、打击、稳控、安保等内容,整日疲于奔命,加上各种行动抽调警力,对于本来人手就少的乡镇派出所而言更是雪上加霜,没有充足的警力保证,难以提高警力使用效能。希望在可行的基础上能够增加派出所警力,减少各类总结、报表等大量占用警力时间的工作,做到“实干惠民”。在无法增加警力的情况下,希求由政府招聘文职人员,帮助民警解决报表、总结等文字工作,使警力能够真正的投入到打击犯罪.防范指导等工作中去。

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即便了解因职权也无法根本解决,只能对相关问题进行通报,通报后辖区群众见民警了解之后又不能解决,因此无知群众对民警的信任感逐渐下降,民警越是关心仔细的询问了解,越容易激起群众的反感,因此民警只能在矛盾纠纷化解中发表一些浅表性的观点。

(五)受主观因素的制约,民警传统的布警方式有待完善,目标管理和考核标准的制定缺少针对性。

一般说来,警力及警务室等布置在辖区的人口密集、治安复杂场所,待有人报案报警时,多是从辖区主管的派出所调遣警力,然而事实却是,由于警力部署不科学,群众对社区警务室等的不了解,因此很多小型纠纷也到派出所进行调解,这就导致所内事务繁忙,一方面要落实上级的各项专项行动、任务,另一方面要调解琐事纠纷,精力分散,力不从心,使警务使用效能降低。

在目标管理与考核标准的制定上,本着“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的总体目标,落实工作差强人意。然而,某些所个别民警的业务素质较低,协作精神不强,且由于责任分工不明,考核标准缺乏针对性,又会出现“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的懈怠局面,制约了公安勤务目标的全面实现。

三、对策建议

(一)科学布警。本着合理划分警务区、科学配置警力的原则,以2——3个村或3000人为限划分一个警务区,如可在工业园区和较大规模的企业、治安复杂与重点区域、原撤并乡镇政府驻地、教科文卫驻地等重点地区分别设立警务室。并尽量做到警务室与村街、居(村)委会相邻办公,以便沟通、了解、掌握各类动态信息,全力配合基层警务工作的开展。

一是新招录的人员全面充实到基层;二是凡提拔任用的中层干部尽最大限度地向基层倾斜,强调基层经历;三是在非警物岗位上尽量聘用社会专业人员或返聘二线民警,将多余的警力沉入一线;四是分期分批地安排机关民警到基层进行轮岗。

(三)强化保障。为保证新型警务机制的正常运转,在全力保证经费下倾的同时,积极争取县、乡两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建立了规范的警务室,为警务室民警配备了必要的办公、生活用品、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和警用器材,为农村警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后盾和保障。同时,力争每个警务室做到统一驻警时限,统一工作量,统一警务公开,统一考核。

一是建立一区一室、一室一警、一警多能机制,激活农村治安基层基础工作。二是建立打现行工作机制,激活农村派出所的综合作战职能。三是建立综治巡控机制,激活乡、村综治群防力量。

(五)确保实效。要始终坚持将“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作为农村警务机制改革追求的终极目标。力争改革后的农村新型警务机制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努力提高农村见警率,适时加快出警速度,认真夯实农村基层工作的基础,加强农村的综治工作。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 本周热点 精品推荐
精选文章
基于你的浏览为你整理资料合集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