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论小城镇社区警务的发展模式
姓 名: 姜 义 单位名称:辽宁省本溪市公安局 准考证号:012208120065 论文字数:6600 邮政编码:117000 联系电话:***
论小城镇社区警务的发展模式
[摘要] 社区警务是当前公安派出所工作改革的主体,公安派出所正在大力推行的警务改革,它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社区民警立足于社区,扎根群众,最广泛地利用社区治安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群防群治的功效和提升社会治安的防控能力。随着小城镇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社区警务工作对抑制和预防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秩序、构建和谐局面的作用愈加明显。应该明确社区警务建设的必要性,充分利用小城镇发展进程为社区警务创造的有利条件,同时要正视小城镇的现状特点给实施社区警务带来的困难和问题,积极探索小城镇开展社区警务的思路和模式。
[关键词] 小城镇 社区警务 探索 模式
社区是社会学的一个基本概念。社区一词源于拉丁语意指共同的东西和亲密的伙伴的关系。社区可以被定义为由聚集在某一地域并且有着共同集体情感的人群所构成的社会单位。村镇、城市街区等均可称之为社区。社区的范围可大可小,往往根据研究的对象和目的来确定。一个城市,城市的一个区,一个村落,一条街道都是规模不等的社区。小城镇原是一个人文地理学概念,作为社会学社区研究中的概念,这个概念非常恰当地表明了集镇作为一个中介社区在城乡关系中的独特性质。小城镇社区介于城市和农村之间,比城市低一层次,又比农村高一层次,中间性质,有城市和农村的双重性质。“小城镇”这一名称,既无行政上的含义,亦无确定的人口标准,一般是对县级建制城镇以外的地方服务中心的统称。按照中国的情况,县以下的多数区、乡行政中心,具有一定的工商服务和文教卫生等公共设施,习惯上均称为小城镇。小城镇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地域开阔。人口相对少,地理环境上开放性强。
2、在社区内,居民之间交往比较密切,对公共事务热情高,但普遍文化程度不高,社会接触面相对狭小,所以应付和处理矛盾能力相对较弱,容易导致违法犯罪案件的产生。
3、相对城市社区来说,小城镇社区成员对社区基层组织依赖性和对所在社区的心理上归属感较强。小城镇可分为:一是围绕城市的卫星镇;二是以县城为主的中心镇;三是省与省、县与县接囊处的边境镇;四是依傍大型企业而兴起的工矿镇,还有旅游镇。
我国社区警务是公安部根据国务院2000年提出的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社会管理的大前提下出台的。我国是世界上开展社区警务最早的国家。所谓社区警务就是警察立足于社区,通过优质的服务来加强与民众的合作,密切警民关系,形成网络,辅以多种矫正和疏导措施,以预防犯罪,先发制敌为目的的警务理论和警察活动方式。社区警务也可理解为是警方和社区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的活动,是社区居民在警察带领、指导、支持下,采取各种合法手段、方式,充分运用社区资源,改造社区环境,以全面、系统长效地维护社区公共安全,旨在共同发现和解决社区的治安问题。
经过这几年的社区警务改革,我国部分大中城市已基本实现了警务工作的战略性转移,以“警察形象柔性化、警民关系伙伴化、警务对策前置化、警务活动社会化”为主要特征的社区警务模式已具雏形,这些比较成功的社区警务模式也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从城市社区警务工作到小城镇社区警务工作,由于两种社区的形成结构、区域条件以及社区成员组成等方面的差异,社区警务在小城镇地区实施相对于城市地区有了一个很大的转变,这种新的社区警务模式目前还没有现成的可供参考的相应的管理工作模式。小城镇社区警务是指与小城镇社区建设同步规划、联合办公、职能互补、运作协调、资源整合、共保平安的社区警务运作方式。研究小城镇社区警务,有效控制小城镇犯罪大幅度上升势头,维护小城镇社会秩序稳定,这不仅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落实到基层的关键,并且也是对于保卫和促进乡镇企业和农村各类专业市场的发展,维护城镇、农村的治安,减少犯罪活动对城市的骚扰和侵害,都有重大意义。
一、小城镇推行社区警务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1、小城镇快速发展进程,刺激和推动了社区建设,同时也为社区警务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基础。小城镇的发展目的是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这种发展的趋势和走向必然刺激和带动整个社区的建设。事实表明,相当一部分小城镇已初具城市社区的雏形,城市社区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功能日趋完善,有的城镇已按实际发展需要划分出若干独立的工作、生活模块,这实际上就是按城市社区的模式进行管理,只是名称没有改变而已。
2、小城镇社区的稳定性为推行社区警务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小城镇是一个乡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相应公安派出所工作的重点所在。在已推行社区警务建设的小城镇,社区警务建设得到当地党委、政府、社会各界和广大社区居民的支持和认可。小城镇社区系统的稳定性较强,相比较城市社区来说,开展群防群治和为民服务工作具有更好的亲和力,易拉近警方与群众的距离,促进社区警务工作的开展。改革开放以后,小城镇的经济快速发展,区、镇、村各级组织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按照社会综合治理的要求,各级政府对社会治安的投入力度明显增加,为社区警务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3、小城镇发展进程中探索出的一些新的超前的基层基础工作模式不仅丰富了社区警务建设的内容,而且促进了社区警务建设的进一步深化。为了解决小城镇发展进程中带来发一些新的治安问题,各级公安机关不间断地进行摸索和实践,创造出许多新的有效做法。如外来人员管理一条龙服务、出租屋登记发案倒查制、小区安全管理模式以及责任区民警监督考核机制等等,都是小城镇发展进程中公安基层基础工作实践的结晶。这些做法和模式不仅与社区警务的内容相吻合,而且有的已走在社区警务改革的前面。小城镇相互之间结构差异小,推行社区警务可采用相对成熟的共同模式,从而最大限度地节省社区警务资源。
4、加强小城镇社区警务建设既是当前和今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治安形势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集中,新扩增的小城镇人口必然导致小城镇的社会治安状况更加复杂,推行社区警务也就势在必行。因此,实施小城镇社区警务也是小城镇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
二、推行小城镇社区警务工作模式存在的问题
从某种意义是上讲,小城镇是介于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发展阶段。在这种独特的社会发展阶段开展社区警务工作具有特殊性。一方面,小城镇的发展趋势和走向,特别是小城镇的经济快速发展,为建设社区警务模式带来了有利的因素和条件;另一方面小城镇一些相对不完善、相对滞后的管理机制以及本身存在的薄弱环节给社区警务模式的建设带来了困难和新问题。也就是说小城镇的现状与社区警务既有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的一面,也有不相适应、相互冲突的一面。
1、认识不到位,思想观念尚未随着社区警务工作的开展而更新转变。思想观念的更新速度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节奏,表现为对社区警务的内涵和外延没有充分的认识和把握,片面的认为社区警务就是原来责任区工作的“改头换面”“换汤不换药”,造成消极应付的局面。在小城镇地区有相当一部分干部群众,也包括公安民警不仅对社区建设和社区警务的理念比较陌生,一时难以接受,而且对小城镇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问题也没有完全转过弯来,要适应这种变化必然有一个过程,在这种磨和期内开展社区警务必然会遇到一些人为的阻力和困难。另外,“重打轻防”的倾向依然突出。一些基层领导依然下达破案作为硬指标,视防范为软任务,向派出所直接或间接下达破案或打击指标,致使基层派出所在改革过程中不能有效减负,全力投入社区警务的建设。三是求稳怕乱的思想突出,对社区警务工作模式在整个治安工作中的战略性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对推行社区警务持观望态度;有的基层领导将责任区民警改称为社区民警,对社区警务工作未作根本性的调整。
2、机构调整、警力配置和经费安排制约了社区警务工作的展开。目前,小城镇地区的公安机构设置和警力配置基本上是10年前的框架和模式,在地域范围人口数量及治安复杂程度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后,既没有随着小城镇发展的步伐调整机构,也没有按比例逐步增加警力。随着经济的发展,工厂企业雨后春笋般崛起,大量外来人口涌入,随之而来的治安情况也越来越复杂,近几年刑事发案均在高位徘徊。如此繁重的管理任务,如此复杂严峻的治安形势显然是现有的公安机构设置和警力配置所无法承受的。社区警务改革的目标是做到警务前移、警力下沉、加大防控力度。从这个角度上看,解决警力不足、经费困难不仅成为全面实施社区警务战略的迫切需要和必然要求,而且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和任务,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将直接关系到社区警务建设的成败。
3、一些小城镇地区基础工作欠缺和管理机制滞后,开展社区警务的前提条件准备不够充分。开展社区警务一方面是对原有不适合新形势发展的公安基层基础工作模式进行改革,多年来各级公安机关迫于严峻的治安形势的压力,不得不把社区民警作为打击破案的重要力量。虽然在某一时期这是稳定大局的需要,但从长远来看,客观上削弱了派出所的基础工作。非警务活动过多过滥;打击破案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基层社区民警自己可安排的时间就很少,只能花极少的时间下责任区兜一圈,或者跑几次,没有时间对重点人口进行排摸、调控,以致对自己责任区内的情况缺乏了解,不能及时有效的收集各类信息,致使信息不灵,造成不少重点人口漏管、失控。一方面苦于打击无线索,另一方面发案后社区民警提供不出线索,或有了线索却找不到人。辖区内有些犯罪嫌疑人长期进行违法活动,社区民警一无所知,辖区内的对象被外单位打击处理,却一点情况也不掌握。外来人口和重点人口管理等基础工作,只是流于形式,应付上级检查考核。
4、责任(社)区民警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与社区警务建设的要求尚有一定的差距。社区警务建设开展的好坏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社区民警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社区民警是社区警务建设的排头兵、直接负责人和主力军。因此,提高责任区民警队伍素质是建设和完善小城镇社区警务的第一要素。
5、小城镇人口数量呈洪峰型高涨,人口结构发生质的变化,加大了社区警务工作的难度和不可预见性。外来人口不断增多,常住人口与外来人口比例倒挂,人口结构发生质的变化,这是小城镇最显著的特点。这一特点一方面决定了在小城镇中开展社区警务工作与内地、大城市的不可比性,另一方面独特的人口结构引发诸多社会问题,增加了管理难度,外来人口违法犯罪问题在一段时间内不可彻底解决,这从客观上导致在小城镇社区警务的工作任务变得更加艰巨,情况更复杂。这是小城镇的最具代表性的特点。
三、积极探索小城镇开展社区警务工作的思路和模式
要搞好小城镇社区警务工作,必须紧密结合小城镇的实际情况,从根本上解决存在的问题,要充分利用优势和有利的条件,大胆探索和尝试,概括起来讲就是:
(一)工作重心调整,正确把握社区警务建设的实质和精髓。
社区警务建设并不是只改一下名称、换几块牌子、增加几本台帐那样简单。名称要改、牌子要换,台帐要增加是必然必要,但这只是社区警务建设的一个环节,关键问题就是要正确把握其实质性的内容:
1、外来人口和出租屋管理——社区警务建设的重点。小城镇社区警务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管好社区实有人口,但小城镇实有人口管理的内容和内涵与大城市有本质上的差别。外来人口、出租屋管理才是小城镇发展进程中实有人口管理的重头戏,也是社区警务建设的重点,利用社区警务建设的契机,不断探索长效管理机制。社区民警要通过人口管理的规范化建设,真正做到:各类人口尤其是流动、暂住人口和重点人口底数清、情况;对社区内的违法犯罪嫌疑人发现得了,控制得住,提供得出。
2、社区防控——社区警务建设的主题。社区警务改革的出发点和目标是改变以往重打击轻防范的做法,将治安防范摆到突出的位置。社会治安防控的第一道防线在社区。社区民警要把社区各方面力量有效组织起来,从人、地、物和时间、空间等方面,组织开展预防犯罪宣传教育、邻里守望、对违法犯罪高危人群教育转化、推广各种防范硬件措施等各种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社区群众性治安防范活动,构筑严密的群防群治网络,营造一个“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大环境,提高社会治安防控,有效促进防范工作的落实,从而减少和控制可防范性案件的发生。依此,社区警务建设的每个工作环节都要围绕这个主旋律进行,从而达到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的目标。
3、服务群众——社区警务的宗旨。为人民服务是公安工作和人民警察的宗旨,社区警务建设应该充分体现这一点。通过社区警务工作的开展,将服务延伸到社区,拓展服务的范围,全方位提升服务水平。另一方面警民关系的融洽程度直接决定着社区警务工作的成败,建立鱼水相融的警民关系,使群众对警方产生认同、依赖和信任感,从而关注、支持警方工作。这是建立面向21世纪新型警方公共关系的内在要求,也是检验社区民警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标准。
(二)地域划分的调整,找准社区警务建设的切入口和突破口。
要保证社区警务建设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并形成长效的管理机制,必须对地域概念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彻底解决小城镇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地域扩大延伸、跨地域发展所带来的管辖不清、职责不明、管理出现空挡等实质性问题。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动真格,痛下决心,从公安体制改革、警务区(责任区)的划分确定等治本方面入手:
1、机构改革、警力整合为社区警务建设的着力点。要将社区警务建设与当前正在进行的公安机构改革机密结合起来,公安机构改革必须服务和服从于社区建设。特别是改革后的派出所设置要与地域管辖相一致,与社区警务建设相衔接,要求派出所科学设置,警力合理配置。社区警力合理配置是社区警务建设的基本要求。要根据社区规模、地域大小、治安状况、人口因素、警力情况、民警素质以及民警的实际承受能力等综合因素,科学设置,合理配警。目前,有些地方已经对派出所的主要职能、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以及整个派出所的布局等进行明确规定,这标志着公安机关机构改革设置调整已进入具体实施阶段。从整体来看有两个特点:一是通过对现有派出所的调整设置,重新划分了派出所的管辖区域,有效地整合了警力资源,基本上与小城镇的地域发展实际相配套,使有限的警力得到了充分利用;二是每个派出所设置4或5名所领导,充实和加强了基层派出所的领导班子,这与小城镇发展进程中基层派出所所承担的繁重的工作任务是相一致的。
2、警务区的划分为社区警务建设的支撑点。目前,小城镇地区普遍存在警务区过大,划分不科学的问题。造成管辖范围普遍过大;管辖的实有人口情况分配不均衡。要改变这个状况,必须对警务区重新划分确定。在实际操作中要改革以往由派出所自行划分警务区的作法,首先必须明确社区民警的配备比例不得少于总警力的35%。在此基础上由分局业务部门根据社区民警人数对照辖区面积、人口、出租屋数量以及治安复杂程度等因素,制定一个操作性强的划分标准,再由各派出所具体实施,分局负责宏观指导。通过警务区的划分,配齐配强社区民警,落实责任,确保社区警务工作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三)运作模式的调整,够建适合小城镇的社区警务工作框架和特色。
具体地讲,小城镇社区警务工作的模式是“234”的框架。
1、两支队伍为主体的社区治安资源整合机制。实现社区警务工作机制的责任区民警必须建立社区治安资源整合机制。首先是配备能指挥得动、管理到位、素质较高并切实发挥作用的两支专职协管力量:一支是户管员队伍,主要协助社区民警开展外来人口出租屋管理,另一支是保(治)安员队伍,在社区民警的指导下,在社区范围内开展治安巡逻守护。在此基础上,还应充分挖掘社区其他治安资源,对社区企事业单位的保安员进行有效地整合,开展群防群治。
2、三大功能为轴心的社区警务服务体系。统一在每个社区警务室设置综合服务平台、调解室、民警办公室(有条件的可以设治安力量备勤室)三大功能摸块,并相对应推出四个方面的服务项目,形成社区警务一条龙的服务体系。一是警务咨询、法制宣传、受理群众报警求助;二是治安民事纠纷以及可以调解处理的治安案件的调解处理;三是外来人口、出租屋登记变更以及房屋租赁中介服务;四是受理身份证、儿童证、暂住证的申请以及治安管理业务初审。
3、四个转变为核心的社区警务运作方式。一是由原来责任区民警单兵作战转变为与治保会联手紧密配合。一方面将社区民警安排到社区(居委会)或者是村民小组任职,加强协调和沟通;另一方面,硬性规定治保主任或治保会成员必须参与社区警务室的日常工作、值班、备勤,每周不得少于一定的工作日,同时与社区民警轮流受理治安民事纠纷的调解处理工作;二是由单向接处警转变为双向接处警。即通过加大宣传力度,社区群众可以直接向社区警务事报警求助,派出所接到报警特别是现行案件在出警的同时,及时通知社区警务室的备勤值班人员或在社区巡逻的治安力量就近快速出警,进行先期处置;三是由原来按部就班转变为弹性工作制。社区民警除了在派出所正常值班和承诺的在警务室接待群众的规定时间外,其余时间灵活调整,采用“群众下班我上班”的方式,四是由派出所单个服务窗口转变为以社区警务室为平台的多个服务点。即在不违反有关规定的基础上,将由派出所窗口受理的服务项目尽量下放到社区警务室,由社区警务室直接受理和办理,最大限度地方便群众。[参考资料] [1]张兆瑞.社区警务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社区化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11 [2]谢朱景.对我国社区警务改革的理性思考.公安研究.2002第6期
[3] 冷幼民.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社区警务.公安研究.2003第1期
[4] 小城镇社区警务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孝感市公安局治安支队信息网
[5] 小城镇社区警务建设思考.人民公安报.2002 [6]吕庆继.论社区警务改革战略.江苏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校刊.2004第4期
[7] 浅论新形势下的社区警务.辽河刑侦论坛.2005年11月7日
石门派出所2011工作总结
2011年,我所深入贯彻政法工作“三项重点”的整体部署,紧紧围绕正规化建设和实施社区警务战略,着重强化服务、指导、监督、管理水平,结合新成立所实际,抓好各项基础工作,坚持从严治警,稳步推行精细化管理,进一步提高辖区居民安全感。
一、派出所工作和城乡社区警务建设情况
(一)大力加强基本建设。我所现有正式民警5名,协警2名,为与“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相适应、相匹配,我所及时装修了办公场所、购置了办公设备,全体警力正式配备上岗,2011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全面夯实基层基础。
一是推进信息基础建设 我所公安网微机注册率、数字证书配备率、防病毒软件安装率均达到100%,民警计算机拥有率达80%;我所民警认真抓好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信息采集和录入工作,并按社区分类建档造册。同时,严格审查暂住人口的基本情况,对“五种”人员发通报协查函达100%; 辖区共安装监控摄像头1个,覆盖辖区重点防控地段(石门老街三叉路口处),有效震慑了犯罪分子,为防控“两抢三盗”等案件的发生和为案件的及时侦破提供了有价值的监控录像。如今年10月份,辖区石门街小区多户被盗,我所民警通过提取相关视频资料及时抓获了犯罪嫌疑人。
二是推进窗口服务管理 为方便群众办事,提高办事效率,我所强化“领导坐班服务、限时办结服务、延时受理服务、特殊情况预约服务”制度,成功实现了窗口服务“零投诉”、服务受理“零推诿”、服务事项“零积压”、服务质量“零差错”,获得了来窗口办理业务的申请人的高度评价。三是深化社区警务建设 为更好地发挥组织、检查功用,更好地传达信息,指导社区开展群防群治工作,辖区1个社区警务室均在工作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仍实现了标准化建设,做到了“五个统一”,即内(外)观标识统一、装备配备统一、警务公开统一、规章制度统一、台帐薄册统一。
二、派出所工作和实施城乡社区警务战略取得的成绩 队伍建设是派出所工作的根本,也是保证。今年以来,我所认真贯彻市局、分局党委提出的“全体民警受教育、各项工作上台阶、广大群众更满意”的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做“四种人”(即做群众支持拥护的人、同事敬佩信赖的人、家属朋友放心的人、回首往事问心无愧的人),加强自身修养,时刻反省自新,陶冶品行,涵养道德。在全所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大走访”、“鼓士气、顺民心、树新风”等主题活动,加强队伍管理,努力实现“单位零事故、执法零错案、队伍零违纪”的工作目标,为打造密切警民关系的保障工程不懈努力。我所坚持走治安防范社会化道路,充分发动群众,构筑以巡逻警力为主体、各种社会巡防力量为补充、科技手段为依托的立体化、联动化、网络化治安防控体系,努力营造辖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我所全年共
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对下一步全面加强派出所工作,深化社区和农村警务战略的意见和建议
(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实施社区和警务战略是公安机关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变化,调整和改革传统警务模式的一项长远战略,也是“三基”建设的一大综合课题。当前,社区、农村警务建设已被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公安机关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上,千方百计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可以说,社区、农村警务建设已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时期。虽然社区和农村警务建设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但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当前还有一些制约社区、农村警务建设发展的瓶颈问题,不仅需要公安机关自身努力克服,同时也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来协同解决。当前制约此项工作发展的难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警力明显不足。管理难度大,处警任务重,加上民警年龄老化,将民警尤其是老民警从打击岗位上分身放在社区或是驻村岗位上,使之本来就捉襟见肘的警力显得更加艰难。
2.到群众中工作的力度不够。目前的农村警务室,实行的是“一村一警”、“多村一警”的模式。一个民警,往往管辖一个村甚至几个村,而当前农村警务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 是:第一,个别民警不能充分挖掘、利用现有的农村村委会、群防组织、治保组织等基层力量,工作中不相信群众,不发动群众,不依靠群众,使得群众对治安工作缺乏热情,自治、自防能力下降。第二,民警下辖区时间普遍不足。不能保证每周两个工作日到警务室工作,不能按公开的办公时间去工作,不能把所管村庄每周都走访到,群众见警率低,民警对辖区熟悉率低。有的驻村民警家住在城区,离派出所几十公里远,这部分民警大部分只能吃住在派出所,很难再到警务室和偏远的村庄去走访。第三,社区民警除社区工作外,还担负接处警、处置群体性事件、维护工程项目开工典礼秩序等工作任务。加之村级“两委”班子换届选举、大型警卫、值勤等,占用了社区民警大量时间,使社区民警无暇顾及社区工作。
3.社区民警调整较为频繁。社区工作岗位具有特殊性,它需要深厚广泛的群众基础,这种群众基础的培养需要时间的积累,社区民警在社区工作时间越久,在人民群众中扎根就越深,工作成效就会越好。当前招录的新警,快退休的老民警和女民警在社区工作岗位成为普遍现象。新民警年年招录,加之一些部门在社区民警调整上把关不够严,使稳定社区民警工作打了折扣。社区民警在社区普遍工作时间短,管片时间短,使社区民警对社区情况知之不多,知之不深,知之不细,造成治安耳目建立不起来,社区群众发动不起来,社区4 积极分子利用不起来,治安信息收集不上来,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深化社区和农村警务战略的意见和建议 1.加大力度建立情报体系,提升警保卫能力。我所逐步发展秘密力量建设、延伸情报信息触角、落实重大情报奖励措施、加大信息资源整合力度、不断增强预警能力。对可能出现的突发群体性事件,发现不稳定苗头,及早介入、联合调处,快速出击处置,切实防止和避免因处置不当或处置不及时而造成重大损失或重大社会影响。今年我所及时获取了各类预警性、深层次情报信息13条,均在第一时间上报,牢牢掌握维稳工作的主动权。稳妥处理了各类阻工闹事等突发事件5起。
2.各村委路口、各事业单位、各企业和工厂均放置“民警联系牌”,提醒广大百姓遇到任何乡村诈骗、人口拐卖、盗窃、打架斗殴、邻里纠纷等一系列损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事件在第一时间内电话通知辖区民警。在一系列措施的努力下,努力使群众安全感有显著增强。
浅析全南县农村警务建设的主要做法及启示
温荣喜
近年来,全南县大力实施农村警务战略,把农村警务建设作为 “三基”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较好地维护了乡村的安全与稳定,为促进和谐平安乡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日前,笔者在深入全南县公安局等部门调研的基础上,就该县农村警务建设的主要做法及启示作一个粗浅的探讨。
一、主要做法
1、思路“大创新”。一是抓调研。组织县局领导班子分赴基层一线,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组织有关民警赴其它先进县市实地学习农村警务建设经验,并召集离退休老同志召开“茶话会”、“恳谈会”,对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征集好的意见和建议。二是抓督导。深入各基层派出所对农村警务建设进行督导,同时,实行挂点帮扶责任制,县局班子成员挂点联系1-2个警务室,帮助、指导和督促农村警务室建设。
2、机构“大改革”。结合城乡治安实际,及时调整基层派出所布局,将原金龙和中寨派出所合并到城厢和南迳两个中心派出所;为发挥警力的集约效能,把巡逻大队合并到城厢派出所,实行合署办公,派出所警力由原来的18名增加到28名;按照因事设岗,明晰事权的原则,进一步规范公安内设机构设置,对职能交叉机构进行整合,内设机构由原来的16个减少到11个,减幅达31%。目前,全县基层一线民警139人,占总警力的88.5%;基层派出所民警72人,占总警力的45.8%。
3、政策“大倾斜”。明确规定政治、福利待遇向基层所队倾斜,分别为看守所、派出所民警每月增加100元和50元的生活补贴。同时,组织开展评选优
秀社区、驻村民警、亲民爱民典型活动,在晋升晋级和评先评优上优先考虑基层民警,鼓励民警扎根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截止目前,全县先后有6名基层所队长晋升为副科级,5名基层民警被提拔为股级干部,5名民警在职位竞争中,走上了领导岗位,充实到了基层所队领导班子中。
4、硬件“大改善”。在南迳、中寨、大吉山、城厢、龙源坝、陂头、社迳、龙下等乡(镇)治安复杂的行政村分别建立2个社区警务室和8个农村警务室,挑选10名具有较强业务工作能力和基层工作经验的同志充实到警务室工作。制定了警务室民警的工作职责,明确规定社区和农村警务区民警每周在警务区工作不少于20小时的工作制度,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见警率,极大地方便了群众报警求助、办事办证。
5、治安“大防控”。一是建立快速反应的指挥机制。建立了110、122、119等报警服务联合受理中心,由三类接警并为一次性接警,实现了三台合一。二是建立技防体系。在城区主干道、重点场所和城郊出入口安装了16个电子监控探头的基础上,又在治安情况相对复杂的金龙、南迳两个乡镇的重点部位新设8个“电子警察”,城防体系由城区向农村延伸。三是建立群防群治工作机制。调整充实农村治安信息员队、社区保安队等六支队伍,并在90多个建制村建立交通安全管理委员会,组建农村交通安全协管员队伍,使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重心由城镇向农村拓展。通过治安上的“大防控”,去年,该县十个乡镇中,有5个乡镇的刑事案件发案数低于5起,其中,社迳乡和龙下乡全年仅发刑案1起。
6、治安纠纷“大调处”。建立和完善民事治安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对一般性的民事治安矛盾纠纷化解由警务室民警负责调解;对重大民事治安矛盾纠纷由派出所牵头,组织警务室民警会同乡镇综治、司法干部,采取联调的办法进行解决,收到了较好效果。南迳热水警务室所管辖的区域,从去年至今,未发生一起
刑事案件;陂头正河警务室从成立到现在,仅发生一起刑事案件。同时,警务室加大了民事纠纷的调处力度,使相当一部分治安案件化作治安纠纷进行调解,也遏制一大批民转刑事件的发生,去年以来,全县共有127起有可能引发民转刑的纠纷得到了较好的处理,广大农村地区的治安状况有了进一步的好转。
7、岗位“大练兵”。大力推行“战训合一,轮训轮值”的练兵模式,深入开展模拟现场勘查、办案卷宗评比、旁听典型案件庭审等多种教学活动。今年,该县城厢派出所民警李东华主办的“谭志龙等人盗窃案”被评为赣州市“十大优质案件”之一,并被选送参加全省公安机关10大优质案件评比。
8、形象“大提升”。在广泛调查社情民意的基础上,大力推行为群众代办证件、上门办证、送证上门等服务,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更快的便利和实惠。同时,以增强群众安全感为目标,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教育,指导群众加强安全防范意识,确保人民群众人身财产安全,改善农村社会治安状况,受到了群众的好评。
二、几点启示
启示一:党政支持,是搞好农村警务工作的前提。要把农村警务工作纳入当地“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成立地方农村警务建设领导小组,为农村警务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政策支持。要保障公安基础设施建设经费及各种专项经费。各乡镇政府对新建基层派出所要无偿划拨土地,村(居)委会对设立警务室要免费提供办公场所和办公设施,为警务室的民警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启示二:改革创新,是搞好农村警务工作的力量源泉。农村警务工作是一项崭新的工作,没有既定的模式可以照搬照套,也无成熟的经验可借鉴,只能在工作中探索。因此,必须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民警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使警务室产生最大的效能。要创新,就要做到创新思路、创新举措。创新思路,即创新农村警务工作机制和运行模式;创新举措,即创新便民措施和管理措施。农村警务工作只有在广泛发动群众、紧密依靠群众上走创新之路,才能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使其发挥最根本的为民谋利的作用。
启示三:上下联动,是搞好农村警务工作的保证。农村警务工作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只有在领导层面的高度重视下,全体民警的共同努力下,上下联动,才能确保该项工作有序有效的进行。要通过经常性的培训和煅炼,使民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体能适应当前工作的需要,并得到不断提高。
启示四:整体谋划,是搞好农村警务工作的关键。政策倾斜、机构改革、硬件改善、治安防控以及岗位练兵等措施都是全局性的整体谋划,只有多策并施,多措并举,才能使农村警务工作得到整体的、全面的推进。要提供刚性政策支撑,从根本上解决民警的职级待遇问题,切实关心警务室民警家属就业、子女就读等问题,以解决民警的后顾之忧。(作者系江西省全南县人民政府副县长)(作者单位:全南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xx县公安局xx派出所成立于xx年x月,地处x县x部,现有民警x名,管辖xx、xx两乡,共有x个村x个村民小组,有机关、企事业单位x家,特种行业x家,公共场所x家,常住人口x户x人,辖区与xxxx、xxxx接壤,社会治安情况较为复杂。近年来,xx派出所认真贯彻落实“三基”工程建设精神,按照加强综治防控体系建设打基础、实施便民利民服务工程创载体,结合辖区实际,将辖区划分为xx、xx两个责任区,一区两警,并于xxxx年x月成立xx警务室﹙xx警务室正在筹建之中﹚,并以创新的精神和实干的作风,狠抓了农村警务建设。
一、创新机制抓防控,综治基础进一步夯实。
一是建立了责任区民警责任制。实行一区两警,警务包干,责任区民警包干负责责任区防范、人口管理、阵地控制和服务等工作,进一步划小了基层综治单元,合理布置了警务力量。加强对责任区民警工作实绩的考核评定,制定了《xx派出所基层基础实施管理细则》和《xx派出所基层基础量化考核细则》,实行周检查、月考评、年总评,考核结果与民警工资报酬紧密挂钩,调动了民警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性。责任区民警真正做到了“一送、二问、三查、四帮、五控”﹝一送:送证照上门。二问:问治安情况、治安隐患、所需帮助;问对派出所及民警的意见和建议。三查:查实有人口;查治安、消防隐患;查枪支、危爆物品、管制刀具。四帮:帮整改隐患;帮疏通调解;帮办理证照;帮群众所需。五控:帮控重点人员;巡控重点路段;建控秘密力量;查控刑治案件;抓控在逃人员。﹞和“提村知路、提事知人、提人收集、有困难就帮助”,社会综治基础得到加强。
二是建立了治安防范体系。围绕构筑“打防控”一体化治安防范体系,在突出民警主体力量的同时,把体系范围扩展到社会群众,注意调动和吸纳社会力量,实行群防群治。先后在各村社、各单位组建了治安联防队x个,成立治保会x个,发展治安积极分子x人,进一步完善了以责任区民警为主体,治安联防队、治保会、治安积极分子为侧翼的巡逻防范机制,形成了以社会面、村社和驻地单位防范为基础,点线面相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专群相结合的治安防范体系。
三是建立了“三三三”防控工作机制。即每周进行一次夜间巡逻,走访一次辖区单位,检查一次外来人员;每月接触一次工作对象,清理一次治安信息,检查一次行业场所;每季度召开一次辖区治安情况通报会,征求一次辖区群众意见,分析一次控制和管理对象活动情况,在空间上和时间上双重双效防控了社会治安动态,建立了覆盖全程全境的安全防范网络。
二、强化管理抓落实,有力保障了社会安全。严格按照派出所“以人口管理为基础,以治安管理为中心”的工作思路,把农村警务的重心始终放在治安管理和安全防范上,狠抓落实,严格管理,加大责任区防范和控制力度,确保了社会治安稳定的良好局面。
一是强化人口管理工作。加强人口管理是基层治安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在实现人口信息微机管理的基础上,警务区民警经常性地深入责任区,逐户逐人进行清理核实登记工作,对xxxx年确定列管的x名重点工作对象及时落实监管措施,管控率达到x%以上,没有发生一例重点管理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的问题。
二是强化民事纠纷调处工作。根据责任区民警掌握反馈的信息等渠道,及早摸清各类苗头性情况,提前进行调处化解,力避了案件的发生,近x年来,累计调处各类民事纠纷x起,妥善处置有可能引发刑事案件的各类事态x件,有效预防和减少了刑治案件发案率。
三是充分发挥责任区民警底子清、情况明的优势,合理安排部署,于xxxx年x月x日一举抓获网上通缉的x逃犯xxx。
三、立足便民抓服务,警民关系处理得更加紧密。守土有责,知遇报恩。近年来,xx派出所责任区民警把保卫责任区平安作为自己的天职,把服务责任区百姓作为自己的本质,切实做到立警为公、执法为民。
一是接待群众实行“三首制”:首问责任制,群众有事咨询,由就地责任区首先接待的民警负责解答;首办责任制,群众办事,由就地责任区首先找到的民警热情接待办理;首案责任制,群众报案,由就地责任区首先接警民警受理、处警或立即上报派出所。近两年,责任区民警累计接待办事群众x多人(次),办理各类警务事项xxxxx件(次),做到件件有落实,办理身份证、户口薄xxxx件(次),没有出现一例差错。
二是联系群众实行“四个一”:一块民警去向牌,一本群众留言簿,一个群众意见箱,一张民警联系卡。累计征集到群众意见建议x条,对于改进服务、推进工作起了很大作用。
三是警务工作实行“五公开”:向责任区公开责任区﹙警务室﹚的办事权限、执法制度、办事程序等。四是为民服务做到“五承诺”:责任区﹙警务室﹚民警承诺群众上门办事一次性办清,承诺有难必帮,承诺代办,留办,预约服务,民警上门服务累计x多次,开展代办、留办和预约服务累计x多次。做到了“主动服务送上门,扶危济困做到门,汇报工作走出门,接受监督请进门,帮教工作包到门,联系卡片发到门”,极大方便了来所办事的群众,得到了当地群众的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