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浅谈县级警务改革和警力资源配置情况(5篇)
文件格式:DOCX
时间:2023-03-01 00:00:00    小编:逆天的真相

2025年浅谈县级警务改革和警力资源配置情况(5篇)

小编:逆天的真相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浅谈县级警务改革和警力资源配置情况篇一

内容摘要:在监狱职能纯化的背景下,我们必须优化监狱警力资源的配置与开发,规范监狱警力资源的配置管理工作,创新监狱警力资源配置管理的方法,以更好的发挥监狱职能作用,服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要以制度建设为切入点,确保监狱警力资源配置的法治性;以深化改革为突破口,确保监狱警力资源配置的科学性;以扁平化管理为着力点,确保监狱警力资源配置的实效性;以开发现有警力潜能为关键点,确保监狱警力资源配置的长效性;以信息化建设为保障点,确保监狱警力资源配置的高效性。

主题词: 监狱 警力资源 配置

监狱警力资源配置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课题,其目的是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合理调整警力资源的地域、部门分布和结构,力求合理化、科学化,从而形成一个高效率的工作系统,既使监狱民警群体取得最佳组合效应,又使每位民警个体的潜力得到有效开发。随着监狱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监狱职能逐步纯化,对监狱工作特别是监狱基层基础工作要求不断提高,但是,警力的配置不够科学、不够合理,基层警力不足、基层民警超负荷工作等情况仍然较为普遍,影响和制约了监狱工作的发展。因此,在监狱职能纯化的背景下,我们必须优化监狱警力资源的配置与开发,规范监狱警力资源的配置管理工作,创新监狱警力资源配置管理的方法,以更好的发挥监狱职能作用,服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监狱职能纯化视角下科学配置监狱警力资源的重要意义

(一)科学配置监狱警力资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监狱内部主要包括三类人,即民警、职工、罪犯。其中,民警是监狱工作发展最重要的依靠力量,居于主体地位。树立“以人为本观”,要求我们在开展监狱各项工作时首先要考虑人的因素,妥善处理好民警、职工、罪犯这三个不同群体的利益关系,特别是要注重解决好与民警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随着国家对监狱财政保障水平的稳步提高,在落实从优待警过程中过去一些反映比较突出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然而监狱基层一线警力严重不足的问题,多年来始终十分突出,至今未能得到有效解决。由于基层一线警力的缺乏,导致部分一线民警长期超时间、超负荷工作,民警精力几乎全部为带班、值班所占用,处于一种疲惫的状态,对罪犯严格有效的管理教育感到力不从心。基层押犯单位民警超时间、超负荷工作的问题,绝大部分情况都是因为一线警力不足所造成的。警力资源配置的基础是民警的绝对人数,如果民警的绝对数

达不到一定的比例,一线民警必然会处于一种疲于奔命的状态,也必然会对民警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因此,科学配置警力资源,解决基层警力不足的问题,是落实从优待警,体现和谐社会“以人为本观”的内在要求。

(二)科学配置监狱警力资源是深化监狱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监狱体制改革是中央赋予我们的重大政治任务。当前,已经进行监狱体制改革试点的省份,全面深化改革,规范监狱执法,开创了监狱工作的崭新局面,崭新的监狱工作理念、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已经形成。可以预见并已经逐步得到证实的是,随着监狱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对罪犯教育管理的各项规定及有关要求将更加具体,监狱工作的目标将更高,对监狱民警特别是基层一线民警的要求必然随之更加具体、更加严格。所有这些工作都需要人来做,特别是需要基层民警的扎实工作才能确保各项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新的形势、新的任务要求我们必须抓好监区、分监区等基层单位建设,从政策、制度、机制上,从待遇、经费、装备等方面,切实向基层一线倾斜,实现工作重心下移、保障下倾、警力下沉。加强警力配备既是基层基础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落实监狱各项具体工作任务的根本保证。如果基层监区、分监区的警力配备不到位、不优化,奢谈监管安全,加强民警教育培训,提高民警执法水平,落实工作任务等只能是空中楼阁。因此,科学配置监狱警力资源,确保一线有比较充足的警力,成为适应深化监狱体制改革新形势的必然选择。

(三)科学配置监狱警力资源是确保监管安全的根本要求

基层一线充足的警力是监管安全的根本保证。尽管影响监管安全的因素有很多,但勿庸置疑,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如果直接在一线从事罪犯管理的民警达不到一定的数额,所有关于监管安全的规章制度就难以落到实处,围绕确保监管安全采取的一系列举措、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也难以落到实处,监管安全也就没有了保障。回顾反思监狱监管安全方面所发生的大量事故,包括罪犯脱逃、打架斗殴、故意伤害以及自杀等,很多案例就是因为一线警力不足,并进而导致对罪犯的直接管理不到位所造成的。由于警力不足,一部分基层民警甚至把罪犯当“拐棍”,使监管安全埋下了重大隐患。同时,教育改造工作在改造罪犯中具有“攻心治本”作用,只有教育改造质量提高了,罪犯真心求改造,才能保证监狱的持续安全稳定。然而实际工作中,由于警力不足,教育改造的很多工作难以落实到位,或者是流于形式,应付了事。因此,科学配置监狱警力资源,解决基层一线警力不足的问题,是确保监管安全的根本要求。

二、监狱职能纯化视角下监狱警力资源配置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思想观念的偏差性与警力资源配置的科学性不相适应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造成监狱警力资源配置不科学,一线警力不足的原因,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思想观念上的问题。一是部分监狱领导思想上因循守旧,将工作标准和要求定位很低,忧患意识不强,提出的警力配置方法脱离实际,安排一线警力时仅仅从简单的看守任务来考虑问题,很少甚至完全没有从确保监管安全持续稳定、确保罪犯改造质量稳步提高的角度来配置警力。有的

即使是从保证监管安全的角度来看,也还停留在传统的工作模式上,对监管安全潜在的危险认识不足。二是部分监狱对上级提出的一线警力配置标准不理解,有的认为标准太高,有的认为应该平均计算一线警力配置比例,还有的片面强调本单位的特殊性,只想向上要编制、要警力,不注重内部调整挖潜。三是部分监狱党委班子、党委领导工作力度不大,涉及到机构人员调整时顾虑重重、无所作为。加上有的单位“近亲繁殖”现象严重,动一个人涉及到一群人,牵一发而动全身,因而有的监狱党委投鼠忌器,不敢有所动作、有所作为。

(二)监狱体制改革的渐进性与警力资源配置的迫切性不相适应

监狱体制改革,作为社会的一种局部变革,是一个艰巨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必须遵循一切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做到循序渐进,水到渠成。而解决编制和警力不足的问题,科学配置警力资源,以适应押犯数量不断增长,押犯构成日趋复杂,改造罪犯难度日益加大的形势需要,具有一定的迫切性。通过监狱体制改革,解决了部分监狱办社会问题,监狱办社会所占用的警力得到减少,但是因为监狱所处的地域不同,需要的警力也有所差别,特别是一些远离城市的农业监狱,监狱办社会的任务依然很重,相当一部分警力要满足非监管改造工作的需要。这一现实问题在短期内难以圆满解决。此外,适应监狱体制改革的需要,监狱向监狱企业派出了部分民警,必然对一线押犯单位警力配置构成影响。派出民警全部撤回监狱,需要一段时间的过渡期。

(三)监狱机构设置的随意性与警力资源配置的规范性不相适应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编制就是法律”。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实现机构和编制的法定化”。《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第24条也规定:“国家根据人民警察的工作性质、任务和特点,规定组织机构和职务系列”。然而,部分监狱单位对机构编制管理的刚性意识不强,一段时间内滥设机构的现象比较普遍,职务称谓也比较混乱。由于机构编制的刚性意识不强,导致一些非押犯单位占用了大量的警力,造成警力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滥设机构的问题,既与警力资源配置的规范性要求不相适应,也给规范公务员管理和公务员登记工作带来了一些麻烦。一是监狱机关包括一些类似于机关的二级单位规模过大。有的监狱本身机关内设科室就很多,机关的人数已经不少,然后又在监狱机关下面设了一些门类繁多的二级机构,导致监狱机关这一级占用的警力太多。二是监区机关民警配备比例过高。很多单位监区实际上是一个类似于监狱的二级机关,内设机构门类多,占用的警力也很多。某监狱为例,该监监区机关民警数239人,平均每个监区机关民警数24人,如果这一部分人的一半直接充实到一线,可提高该监民警与押犯比例近2个百分点。

(四)生产模式调整的滞后性与警力资源配置的针对性不相适应

为罪犯提供劳动岗位的监狱企业的生产项目是影响监狱警力配置的重要因素之一。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是监狱过去配置警力的主要依据。生产模式是与生产项目紧密相连的,有的生产项目需要“三班倒”的生产模式,需要的警力必然较多。按照监狱所承担的职能,监狱企业应尽量避免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过大的生产项目。特别是对于一些“三班倒”生产项目,应该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

快转产。有的监狱还围绕生产的需要来要犯人,而不是根据有多少民警来配多少犯人,导致警力配备出现了不平衡。

(五)罪犯构成的变动性与警力资源配置的相对固定性不相适应

监狱的编制在一定时期内是固定的,增加或减少都要按一定的程序严格审批。而罪犯的构成和数量却是与社会犯罪形势密切相关的,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市场经济条件下,罪犯构成的变化是导致近几年部分监狱间警力分布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国家刑事政策的调整,重刑犯逐步增多而短刑犯则呈逐步减少的趋势,导致了部分重刑犯监狱(主要是城市工业监狱)押犯增多,其总警力包括一线警力相对不足的状况。此外,从民警编制配备情况看,部分监狱由于押犯规模过大,超过了设计的关押能力,出现了一种两难的状况:如果按照编制数控制民警总数,就会导致总体警力的不足,并进而必然导致一线警力达不到规定的比例要求;如果按照实际押犯数来确定民警总数,又必然会超编,同时监管设施也难以保证监管安全。

(六)警力资源流动的封闭性与警力资源配置的开放性不相适应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认为,人力资源有上有下、有进有出,不断的调整,合理的流动,才能充分发挥其潜力和能动性。然而,监狱机关传统警力资源的流动结构呈现一种相对封闭的静态流动,监狱内部人才单位所有、部门所有的局面至今仍未打破,面向社会、面向地方的开放式流动不足。这种相对封闭的流转方式对监狱警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是一个致命的弱点。导致外部优秀人才难以进入,监狱人力资源流转不出去,造成人力资源缺乏外部成长条件,警力资源质量难以提高。

(七)警力资源开发的不足性与警力资源配置的实效性不相适应

部分监狱民警总数不少,押犯数也不多,但真正到一线带班的民警还是难以达到规定的比例。究其原因,就在于对现有警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足,警力资源浪费的现象客观存在。有的监狱在安排分监区民警时,50岁以上的民警以及过去担任过正科级、副科级领导职务的同志一般不予考虑,这部分人既没有到一线做具体工作,也不大可能再担任相应的领导职务,工作职责不明确,工作责任感以及积极性、主动性打了折扣,从某种程度上讲,这部分人是作为一种闲置资源沉淀下来了。另外,一些监狱女民警的总体比例偏高,个别监狱女民警甚至占民警总数的比例在30%左右,如何发挥女民警在监狱工作中的作用,特别是调动女民警参与监管工作的积极性,也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

三、监狱职能纯化视角下监狱警力资源配置的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的原则

民警是监狱各项工作的主体,要把确立民警的主体地位作为警力资源配置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警力资源配置工作中,要始终贯彻人本理念,树立正确的警力资源流动导向,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警力资源配置规划,充分发挥民警 的主体意识,关注和解决民警的合理需求,激发民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警力资源合理流动,基层民警真正成为监狱工作的主力军。

(二)保障职能的原则

警力配置要以监狱的各项工作任务完成和各级组织、广大民警切实履行好各自的工作职责为基本前提。在民警配置管理工作中要充分考虑工作量大小、工作难易程度等因素,微观上达到民警个体工作轻重适当、松驰有度,宏观上达到监狱整体工作有序开展、监狱职能有效履行。

(三)加强基层的原则

监区(分监区)是监狱改造罪犯的基本单元,是刑罚的终端执行机构,其警力配置及其素质是提高罪犯改造质量的关键。因此,要牢固树立重视监区、面向监区、服务监区的思想,在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上要优先考虑监区和分监区。要调整监区、分监区的机构配置,按照押犯的比例配足警力,使其适应直接、有效的监管和教育改造罪犯的需要;要精简机关,将年富力强、有能力、有文化的民警充实基层,切实提高民警素质。对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工作不负责任,不适合直接管理罪犯的基层民警,要及时调整岗位,不能凑数。

(四)与时俱进的原则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监狱工作的思路、要求等发生了很大变化,押犯的构成也与以往有很大不同,并且仍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监狱工作的发展也对警力配置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针对警力配置不够合理、标准不够统一等突出问题,科学合理配置警力和做好警力资源开展工作,使之成为当前和今后警力配置工作的中心任务。

(五)合理流动的原则

通过流动使用,使原有的不合理的配置趋向于合理,实质上是一个警力资源的再配置的过程。其意义在于通过流动盘活警力资源,资源组合优化,使个人潜力得到充分发挥。一是监狱内部之间合理流动。监狱体制改革后,生产岗位警力向管教岗位流转;机关警力向一线警力流转;充分发挥监狱女民警的作用,男犯监狱的女民警充实基层一线,如内勤、教育、心理咨询和窗口岗位等。二是系统内相互流动。打破监狱与监狱之间警力资源流转的传统界限,如挂职或多岗位多层次的锻炼,实施警力资源的互动机制。三是系统内外相互流动。逐步建立监狱警力资源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将监狱后备人才委派到政府机构、国有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同时,要用活用足政策,提高门槛,面向社会录用优秀人才,充实监狱民警队伍。

(六)实事求是的原则

每个监狱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押犯构成也不尽相同,监狱企业的生产项目以及组织生产的形式也有很大的差异,民警的工作习惯、思维方式甚至包括当

地的风土人情也都不尽相同,解决任何问题包括科学配置警力资源,解决一线警力不足的方式方法也应该是多种模式并举。应该说,通过近几年的努力,一些单位探索出了符合本单位实际的一些好的做法和模式,应该在实践中进一步坚持完善。但是,我们千万不能把工作模式简单划一。比如推行两级管理,确实能够解决部分监狱的部分监区警力不足的问题,但客观地讲,对于一些大型农业监狱以及一些生产流程多、程序清晰的工业监狱,就不太适合搞两级管理。总的讲,应该多种模式并举,适合搞两级管理的,应坚定不移地继续坚持搞下去,在实践中进一步规范、进一步完善;不太适合的,就应该积极探索适合本单位的模式,不要跟风。一定要实事求是,以实践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四、监狱职能纯化视角下监狱警力资源科学配置的构想

(一)以制度建设为切入点,确保监狱警力资源配置的法治性

通过制度建设,规范和完善监狱的机构设置、警力配置等方面的工作,满足监狱工作的需求。这是加强监狱民警队伍正规化建设,推进监狱工作法制化进程的内在要求。目前监狱沿用的18%的警力配备标准是1981年制订的。20多年来监狱工作的内外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今天仍然按此标准确定编制、配置警察,显然已不能适应当前监狱工作的需要。况且这一标准是以中办发[1981]44号《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第八次全国劳改工作会议纪要〉》文件形式下发的,无法定权威性,而且至今还有部分监狱尚未达到这一标准。因此,应尽快从法律的高度重新确定监狱民警的编制问题和统一的配备标准,确立监狱编制的法定地位,按照总量配备、总体分解、基层优先的方式进行各层次的警力配置,增强民警配置工作的科学性、统一性和有效性。

1、提高监狱民警政法专项编制的配备比例。原定监狱警力编制配备比例明显偏低。尤其是改造罪犯的工作难度增大,监狱体制改革后机构一分为二,更需要从法律上确定监狱编制配置问题。应按照2004年司法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重新核定的押犯规模为准,由司法部商中央编委适当调整和提高监狱民警政法专项编制的配备比例。要尽快将每一个监狱的警力配备标准规范化、数字化、明细化。所谓规范化,是指机构设置、岗位设定以及警力配备都要规范,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查。所谓数字化就是要有具体的数据,不能概而括之、笼而统之,搞成上级部门因为没有具体数据标准不好对下检查考核、下级部门也因为没有具体的数据标准不好分解落实,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所谓明细化就是要具体到每一个部门和单位,将本单位的所有警力具体配备到一个明确的工作岗位,不能留有死角。

2、按照“双75%”比例确定基层民警配备的总体数量。要创新警力配置制度,在警力配置中严格落实面向基层的原则,采取倒推的办法,首先把基层分监区民警配齐、配强、配备到位,按照“分监区→监区→机关科室和其他部门”的先后次序由下至上进行配备,在监狱75%警力下沉监区的前提下,在监区民警中分解出75%优先配备到分监区,确保分监区警力充足。在此基础上,将分监区民警按各分监区的押犯数再次分解配备至各分监区,以达到各分监区之间的警力相对均衡。

3、尝试按照产业类别分别设置警力配备的不同标准。在实际工作中,因罪犯从事劳动种类的不同,对警力配置的要求和民警工作压力的大小不尽相同。因此,要完善警力配置制度,在警力配置中尝试对从事工业生产、农业生产和加工业生产的监区、分监区的警力配备标准进行区分,分别设置。一般来说,警力配备比例应按照工业、农业、加工业的顺序递减。从事工业生产的单位按照押犯比例配备警力;从事农业生产的单位按照生产流程和岗位配备警力,在农忙季节可临时增派警力;从事加工业生产的单位按照押犯数量结合加工场地情况配备警力。

(二)以深化改革为突破口,确保监狱警力资源配置的科学性

警力资源配置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牵涉到监狱工作的方方面面。按照系统论的观点,系统与系统之间,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必须发展协调、结构优化。因此,监狱警力资源配置必须与监狱体制改革相结合,与监狱布局调整相结合,与监狱分类制度改革相结合。

1、以监狱体制改革为契机,精简机关科室民警,实现警力配置的效能性

一是要适当调整机关机构。以深化监狱体制改革为契机,按照效率优先和保障职能的警力配置原则,重新核定各监狱的内设机构,进一步理顺和规范机构职能,对监狱科室之间、监狱科室与子公司科室之间职能相近的机构进行合并或合署办公,对职能交叉的科室进行调整。通过规范职能,撤并部分科室,调整出部分警力充实到基层工作。

二是要适当减少机关工作人员。机关包括监狱机关、子公司机关和监区“小机关”三个组成部分。根据监狱的职能和职责,各监狱机关内设科室的设置数是基本相同的,由于各监狱人员编制、押犯人数、监狱企业规模各不相同,这就决定了机关科室民警人数不能按一个标准配备。机关科室的职能是一定的,所设职位也是与之对应的,但人员可多可少,主要根据监狱总体规模大小核定。对于总体规模小、机关人员相对少的监狱,可采取分战线合署办公、确定每一项职能有专人负责的措施,保证各职能科室业务工作的正常运行。要按照面向基层的警力配置原则,在确定监狱和子公司机关科室职能的基础上,确定监狱和子公司机关科室的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通过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多种方式配备监狱、子公司机关科室领导和工作人员,把富余的警力安排到一线工作;合理配备监区领导职数,做到因事设岗、精干高效;要根据监区管理工作需要,合理设置监区干事,减少“小机关”民警,把精减的民警充实到分监区。

三是要适当减少委派到子公司工作的民警。目前,监狱体制改革已取得阶段性的成果,在子公司正常运行、各项工作基本走上正轨的前提下,可以采取竞争、择优的办法,选用部分经验丰富、熟悉生产、具备一定管理水平的工人到子公司从事生产经营管理工作,或者采取公开选拔聘用的方式,面向社会聘用一批高学历、有管理经验的人员,担任子公司各个层面的管理人员,置换出部分委派民警回监狱从事监管改造工作。

2、以监狱布局调整为契机,控制押犯规模,实现警力配置的动态性

要根据司法部《关于进一步推进监狱布局调整工作的意见》,以及国家刑事政策调整带来的监狱押犯构成变化的新情况,对编制和警力实施动态管理,以管好用好编制和警力,充分发挥其作用。要根据监狱工作的最新发展态势,结合监狱布局调整推进情况、罪犯关押规模变化情况、改造工作的需要和监狱企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监狱单位的编制和警力。一是要合理设置监区、分监区和押犯规模。规模设置太大会给监管改造、生产管理造成过大的压力,规模设置太小势必分散警力资源,造成基层警力不足和基层民警工作压力过大。司法部《关于加强监狱监区分监区和劳教所大队中队建设的若干规定》中有关监区规模的设置标准较为科学,有利于警力的合理配置。但是从监狱工作的实际需要来看,分监区的押犯规模应当根据分监区从事的生产性质进行确定,从事工农业主业生产的分监区可按照生产规模和生产岗位的需要确定押犯规模,从事加工业生产的分监区按照加工业务量的大小确定押犯规模。监区押犯规模一般以400—500名为宜,分监区的押犯规模一般以100-150名为宜,从事加工业生产的分监区可适当扩至200名。二是要调整监区、分监区布局。针对目前一些监狱的监区和分监区设置过小过多,警力相对分散的情况,应对监区、分监区进行科学整合、压缩建制,对押犯规模较小的监区、分监区进行合并,减少关押点,整合警力资源,减少如监区干事、关押点内看守民警等间接管理层对警力资源的消耗,把相对有限的警力配备到直接管理罪犯的“前线”。

3、以监狱分类制度改革为契机,确立监狱戒备等级,实现警力配置的区别性

监狱按戒备等级分类,有利于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监狱制度,科学有效地监管改造罪犯,对于确保监管安全,提高改造质量和节约监管资源,促进监狱工作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2005年6月召开的全国监狱局长会议上,司法部领导明确表示,对监狱按照戒备等级分类管理已经得到广泛认同,要尽快列入议事日程,加快推进实施。因此,我们要根据关押罪犯的类型、危险程度、武警看押情况、警戒设施装备等因素,内部确定戒备等级对不同戒备等级的监狱(监区)按照不同的比例配备编制和警力。在此基础上,再按照罪犯的性别、年龄、健康状况和危险程度等因素把罪犯分成男犯、女犯、成年犯、未成年犯、顽危犯、老弱病残犯等不同类型,根据管理、改造不同类型罪犯的难易程度,配备不同比例的编制和警力。

(三)以扁平化管理为着力点,确保监狱警力资源配置的实效性

现代管理理念认为,“组织扁平化”有利于提高管理的效能。“监狱管理扁平化”是指监狱在推进监狱工作科学化的过程中,在某些方面和在一定程度上借鉴或仿效企业“扁平化”管理中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在监狱理念、组织结构、运作机制,人事制度以及管理方法等方面创新,从而提高监狱工作的效率。一是要按“大部化”思路设置机构。可结合罪犯关押布局调整和监狱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监狱局机关和基层监狱的“三定方案”,规范内设机构职能,合理定编定员,提高机构效能。可借鉴司法部燕城监狱的机构设置,该监将监狱机关设置为六部一中心(综合研究部、人事督查部、刑务处遇部、教育改造部、劳动改造部、财务保障部、后勤服务中心),提高了工作效率。二是要按“小机关、大监区”的思路设置机构。对相同、相近的职能进行合并,对交叉、重复的职能进行适当

调整,压缩、减少机关编制和警力,以充实基层一线。严格控制各单位增设内设机构,凡增设机构都要按规定报批。三是要及时调整内设机构。根据布局调整、产业结构调整、警力资源调整和监狱办社会职能调整的情况,及时整合、调整相应的内设机构。四是要探索实施二级管理。按照“监狱法”的规定,从监狱到监区再到分监区的组织层级,是监狱管理的基本的、合法的组织形式。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包括监狱布局调整、罪犯构成及押犯规模的变化、监狱生产项目以及生产组织形式的改变等等,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产生了“从监狱到监区,监区以下不设分监区”、“从监狱到独立(直属)分监区,中间没有监区”等两种形式的“两级管理”。对“两级管理”我们要全面的理解和把握,核心是减少管理层次,充实一线警力。我们一定要掌握一套方法而不能仅仅拘泥于某一个方面,限制自己的思维、束缚自己的手脚。“两级管理”只是解决一线警力不足的方法之一,不可能是唯一的灵丹妙药,也不大可能适用于每一个监狱、每一个监区和分监区。符合条件的单位,要积极推行“两级管理”。对于一些比较适合集中管理的工业监狱的监区以及一些劳动流程简单的劳动力集中的承揽加工监区,在押犯达到一定规模的前提下,可以积极推行“两级管理”模式;而对于一些工艺流程复杂、生产环节很多而且分工很细以及不太适合集中管理的劳动项目所在监区,比如农业监区、从事砖瓦生产的工业监区,都不太适合全部推行“两级管理”。各监狱在选择管理层级时,一定要紧密结合实际,千万不能跟风,更不要搞一刀切。

(四)以开发现有警力潜能为关键点,确保监狱警力资源配置的长效性

目前,监狱在职民警的潜能,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得到合理配置与很好开发。为此,我们应着力提高警力资源配置管理的水平和效率,充分挖掘现有警力的潜能。

1、发挥女民警和年龄偏大民警的作用,向挖掘潜能要警力

女民警和年龄较大的民警,虽然不宜安排从事直接管理男犯的工作和监管改造一线的工作,但可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在完善硬件设施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她们在教育改造罪犯工作中的作用。一是充分发挥女民警亲和力强等特点,以现代网络技术为平台,采用“女警+网络”的模式,安排女民警从事网络电化教育、心理咨询与矫治、服刑指导、就业指导等教育改造罪犯的工作。二是充分发挥女民警耐心细致的特点,安排女民警从事监区政工干事、执法文书管理、罪犯档案管理等工作。三是充分发挥年龄较大民警经验丰富、事业心强的特点,安排他们从事监区文化建设、罪犯个别谈话教育等工作强度相对较小的教育改造工作。四是根据女民警和年龄较大民警的身体条件,安排女民警和年龄较大民警从事内看守、安全监控、罪犯会见管理等工作。

2、鼓励符合提前退休条件的民警办理提前退休,向减员空编要警力

根据《公务员法》有关规定,在做好思想工作的前提下,鼓励符合提前退休条件的民警自愿提前退休,空出有限的编制数额,用于面向社会招收录用符合条件的民警,为监狱及时补充新鲜血液创造条件,从而优化民警队伍的年龄和知识结构,以增强民警队伍的活力,保证民警队伍的精干高效。

3、加大民警教育培训力度,向民警素质要警力

在把警力压缩到基层保证基层警力数量的同时,还应该不断提高民警素质、保证基层警力的质量,使有限的警力发挥出最大效能。在现有警力配备的情况下,充分发挥第一要素——人——的关键作用,提高民警队伍的战斗力,走出纯粹增加民警绝对数量保障警力的误区。根据不同职务、不同类别民警的特点和需要,按照学用一致,按需施教的要求,创新培训工作的方法和形式,体现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培训工作的实效性。各级组织要认真分析当前监狱民警知识结构中的薄弱环节,真正做到缺什么补什么,干什么学什么,杜绝培训走过场,力求取得实效。

4、提高和落实一线民警待遇,用待遇留住警力

在做到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的同时,做到用待遇留人。一是要提高基层民警的收入待遇,争取对工作在边远艰苦地区基层民警的优惠政策,在工资、津贴、补贴等方面向基层倾斜,增加基层民警的收入。二是要提高基层民警的政治待遇,在干部选拔任用中优先考虑有能力、会管理的基层民警;三是要针对部分监狱地处偏僻,条件艰苦,工作生活条件较差,存在择偶难、就业难、就医难、子女就学难等突出问题的实际情况,通过积极争取布局调整政策,加大投入,把部分地处偏僻的监狱调整到离城市相对较近的地区,彻底解决民警的后顾之忧,使民警轻装上阵,全力投入工作。四是要通过换休、轮休、补休、调休,强制休假等方法,保证民警休息时间,减轻基层民警工作和身心压力。五是要广泛深入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基层民警的心理健康水平和自我调控能力。

(五)以信息化建设为保障点,确保监狱警力资源配置的高效性

目前,监狱工作的科技水平普遍不高,装备仍然相对落后,监管安全、罪犯教育等工作主要是使用粗放型的“人海战术”,实行“人盯人”的密集防守和传统的教育方法,对警力资源消耗较大、效率较低。因此,我们要树立“科技兴监”观念,加大资金投入,逐步提高监管警戒设施的技术含量和装备水平,向科技要警力。要从提高监狱工作的科技含量和更新监管技术装备入手,把基层民警从繁重的“看、守”工作中解放出来,改善基层民警工作条件,缓解基层民警工作压力,提高警力资源的配置效率,把更多的警力投入到提高监狱管理水平和教育改造质量等工作中去。要安装智能门禁系统、重点部位监控报警系统,在出收工“关口”配备安检门、金属探测仪,以提高对罪犯活动监控和搜身检查的效率。要加快民警值勤室、值班室、警务室、谈话室的硬件防护建设,危险区域警戒隔离带、隔离墙的建设等。要改善民警自我安全防护装备,给值勤民警配齐警棍、警笛、对讲机、催泪瓦斯喷射器材,提高应急防暴制敌能力。

参考文献:

1、董泽芳主编《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

2、黄勇峰《组织扁平化:监狱管理创新新视点》,《中国监狱》2004年第3期,p26-27。

3、何剑、钱德金《关于监狱警力资源配置若干问题的理性思考》,《现代监狱》2005年第4期。

4、司法部监狱局课题组《监狱机关编制和警力配置现状与优化构想》,《犯罪与改造研究》,2005年第5期p11-19。

5、浙江金华监狱课题组《建立不同警戒度监狱内设机构和警力配置问题的研究》,《浙江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p1-9。

浅谈县级警务改革和警力资源配置情况篇二

国内外警务改革情况

源: 发布时间:2003-09-15 11:25 国内外警务改革情况

进入新世纪以后,社会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迁,建立在高度计划经济体

制基础上的中国警务工作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

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已经向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提出了许多新的挑

战。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治安形势,公安工作不适应的状态已越来越明显,公安工作改革势在必行。

为了给我省公安机关的警务改革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本部分将主要介

绍世界警务改革的历史与趋势,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警察体制,新时代警

务改革的趋势与发展模式,及国内有关警务改革的一些情况。

一、世界各国警务改革的历史与发展趋势

如果从警务改革的角度去考量,国外警务工作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我国警察学者王大伟教授将其冠名为“四次警务革命”,即警察职业化、警

察专业化、警察现代化和社区警务。

一、世界历史上的四次警务改革

第一次警务革命以1829年伦敦大都市警察机构的建立为标志。18世纪

末,英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产生了严重的阶级对立,犯罪增长,治安混乱。

面对如此严峻的挑战,1829年,英国建立现代职业警察,西方公认的世界上

最早的正式警察?d?d职业制服警察从此诞生。这支警察队伍强调以预防为

主,重视警民关系,增加服务职能,使其成为新旧警察的分水岭,被誉为第?d?d次警务革命。

第?d二次警务革命是以美国的警察专业化为标志。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各国警察大部分处于初创阶段,美国率先开展了警察专业化运动。其核

心是通过专业化摆脱地方政治对警察的控制,使警察成为一支独立的、高效

率的文职队伍。第二次警务革命是新警察独立与成熟的标志。

第三次警务革命以欧美各国警察现代化为标志。20世纪30年代到70年

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完成了警察的现代化,各国的警察编制、警

察预算均有巨大的增长。第三次警务革命立足于使警察成为“打击犯罪的战

士”。此时的警察形象,是头顶钢盔、肩别对讲机、手持盾牌、腰挎手枪的“机械战警”。但是,增加警力带来了若干消极后果,在警力不断增长的同

时,犯罪率处于上升较快的状态。警力与犯罪同步增长,这是人们始料不及的,从而引发了第四次警务革命。

第四次警务革命是现代化后欧美各国的“新警察模式改革”(主要内容

是社区警务运动)。它在以下十个方面对原有的警察组织结构、理论观念进

行冲击,返朴归真,是警察现代化技术与警察哲学的理性整合。(一)在警力方面,从人、财、物的巨增长转向“无增长改善论”。

面对增长警力编制的种种弊病,英国在警务改革中提出了“无增长改善

论”,它是指警察在不增加人员编制、器材装备的前提下,通过警务改革提

高警察完成工作目标的能力。这种理论认为:大幅度提高警察开支,建立庞

大的警察队伍是无益的、危险的,它远远超出了社会经济能力所能允许的范 围,警察现代化应偏离继续提高警察比例、装备高度现代化的美国模式,因

而社区警务是在警务现代化之后警务改革的必然方向。

(二)在装备方面,从追求“机器人”模式转向追求“传统的更夫”模

式,重新重视警察的服务意识与警察道德修养。

欧美发达国家的公众,对“机械警察”十分反感,强烈要求警察重新回

到公众当中,发出了“要传统更夫,不要机器人”的呼声。1976年,英国警

察进行了一次公众调查?d?d“怎样才能做一个现代化的警察?”公众的回答

没有一项是指向装备的,全部答案都指向理解、同情、合作等警察品质与道

德方面。

(三)在警务风格方面,从单一的被动警务转向重视主动提前警务。

西方国家已把工作重点从快速反应转向预防犯罪,强调调查研究在先,以预防为主。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国家警察现代化进程中形成一种

警务风格?d?d反应警务。它强调接报案后的快速反应,重视通讯联络与车辆

现代化,重视被动反应而忽视主动预防。随着这种警务风格的弊端渐显,20 世纪70年代后期,警务改革从反应警务向主动提前警务转变。旨在唤起社

会与公众的参与,采用各种手段减少犯罪。强调以预防为主,从根本上减少

犯罪的社会根源。现代西方国家所进行的社区警务、邻里守望等警务改革都

可视为主动提前警务论的组成部分。

(四)在工作重点方面,从单一的巡逻与刑侦模式转向社区警务模式。

由于传统警务工作在打击犯罪方面收效甚微,警察不得不把工作重点放

到社区警务上来。据调查,在警察接报案的电话中,只有20%与犯罪有关,80%是社会服务性的要求。因此,越来越多的警察部门开始把工作重点转移

到社区警务方面,注重宣传教育,增强家庭的安全观念与个人的防范意识。(五)在衡量标准上,从单纯重视犯罪率与破案率到多种指标综合评估,不仅重视警察部门自己的统计,也重视社会的反应。主客观评价相结合,以

主观评价为主。

许多西方警察和犯罪学家都认为犯罪率不能真实反映犯罪现状。隐案、漏案现象是各国普遍存在的严重问题,片面追求低犯罪率等于变相鼓励弄虚

作假。此外,随着社会发展和法律的健全,犯罪率自然要经历一个由低到高的过程,这是犯罪自身的规律,它不以警察的意志为转移。现在英美等国已

开始以多种指标综合评价警察的工作,这些指标有:被害人调查、安全感调

查、公众对警察的满意程度调查、对警察工作的重点评价调查以及警民关系 调查等。(六)在力量的主体认识上,从以警察为主体到以社会为主体,逐步认

识到产生犯罪的根源在于整个社会,打击犯罪的主体也在于整个社会。只有

通过整个社会才能减少犯罪。

(七)在领导体制上,中央集权与地区自治的差距越来越? ?br> 以英美为代表的地区自治(以块为主)正在向加强全国统一协调、统一

领导的方向发展;以法国、德国为代表的中央集权警察(以块为主)逐步向

分散权力、建立地方警察的方向发展。总之,西方警察体制正在发生明显的交融现象。

(八)在警务合作方面,从单一的警察行动向地区与洲际的警察行动发

展,除了交流、协调行动式的国际刑警组织外,国际与洲际的实质性合作也

在不断发展。

(九)在警察队伍的性质方面,军事化与平民化警察的差距在逐步缩小,军事化与平民化互相包容。

法国的宪兵是准军事化的代表,英国的警察是平民化的代表。一方面,随着反**、反恐怖的实战需要,平民化警察根据需要建立了军事化、武装

性质的快速反应部队。另一方面,由于暴力对抗造成了严重的社会矛盾,“最大限度地限制武力论”成为西方警察行动的准则。宣传上的平民化与准

军事化,是警务改革的趋势之一。

(十)在警察队伍构成方面,国家警察与私人警察共同发展,警察社会

化的趋势明显。

这四次警务改革几乎都是停留在围绕着警察工作的主要目标?d?d打击犯

罪、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和公众利益,也考虑到为达到公众的满意而进行的单

纯服务等层面而进行的优化警察勤务规划的调适性改革。从改革内容方面

看,都是在追求高标准完成警察工作目标的基础上,在精心设计警察工作、科学安排警力、充分发挥科技力量的作用等方面展开工作。从改革的结果来

看,不但没有很好地完成警察部门所设定的工作目标,使公众真正满意,相

反由于各国警察部门历来都把不能很好地完成工作目标的主要原因归咎于人

员少、素质低、装备差、技术落后等因素,加之各国政府又没有有效地控制

警察部门的投入,因而使各国警察部门不断膨胀,成为政府最大的部门之

一。人类社会正在进入后工业化社会和信息时代,社会政治、经济都在发生

着巨大变革。第四次警务革命绝不是警务改革的终结,世界范围的第五次警

务革命正在孕育之中。

二、第五次警务革命?d?d国家警察与社会警察并存(一)孕育第五次警务革命的历史背景。

警察机构属于行政部门,面对席卷全球的各国行政改革浪潮,警察部门

也必须与国家其他的行政改革步调一致。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一些国

家的行政体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原因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

面:

1、“全球一体化”对传统行政体制提出挑战。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迅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诞生,统一的虚拟社

会已经形成,不同国界的人们正在走上“全球一体化”的轨道。这种变革正

在影响着未来政治经济的重新安排。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世界政治格局呈多

极化、区域化合作趋势,经济全球一体化则基本形成,而这种合作化和一体

化的结果使得国家权力正在向超国家组织流动。各国为适应这些合作和一体

化的趋势,与国际惯例接轨,必须对自己的政府行政管理进行改革,而改革的实质是将国家的自由裁量权部分让位给国际组织并服从国际规则。换言

之,过去那种只从各自国家角度设定的行政管理模式,必须进行适应国际通

则的某些改革。以警察工作为例,为了体现这种合作的趋势,各国警察不仅

要参加打击国际犯罪的刑事警察合作,还要参与国际民事警察维和行动。而 在这些国际合作行动中,各国警察不仅要遵循各国规则,也要遵循国际通

则。

2、公众的高期望值迫使政府改善管理。

政府的服务对象是公众,而供养政府及其人员的所有经费又是取之于民的税收。作为现代社会的每个公民的理性思考应该是,既要获得高质量、全

方位的服务,又不愿意增加赋税。各国政府必须调整公共财政支出体系,建

立小政府、大社会的运作模式,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因此,作为警察机 构,必须摒弃传统的扩充人员、加大投入的旧思维。

所以,二十一世纪的警察工作改革,必须从分析这些宏观因素人手,任

何囿于警察工作内部的微观分析,都不能带来警察工作更大的发展。(二)指导第五次警务革命的两大理论。

1、管理主义?d?d指导警务内部改革的理论。

管理主义又称新公共管理学派,关注的焦点是政府公共部门内部,主张

通过引进市场机制来完善政府公共组织管理。其基本观点包括三个方面:公

共部门和私营部门在管理上并无本质区别;私营部门管理具有优越性;借用

私营部门的管理模式来重塑政府。这个理论对警察部门科学地安排勤务同样

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未来的警务规划必须以效率、效益最大化为原

则,成本预算是警察部门的日常工作,警务安排中不能出现任何无效警力和

负效警力,警察局长不仅是警察工作的行家里手,而且还应是会精打细算的老板。事实上,这个理论在一些发达国家的警务规划中已经得到运用,如:

警务安排执行严格的分班制度;警力安排根据警察工作量作弹性变化;为节

省警察投入,在安排内勤工作人员时招募一批有技术、待遇低的文职人员等

措施。

2、公共选择理论?d?d指导警务外部改革的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是用经济学方法研究政府的管理活动及各个领域公共政策 制定和执行的理论,因此又被称为官僚经济学。这种理论在用种种经济学方

法分析了政府困境及其原因的同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独到办法。它认为

“没有任何逻辑理由证明公共服务必须由政府官僚机构来提供”。既然政府内

部问题重重且历次改革收效甚微,那么最好的出路是打破政府的垄断地位,建立公私组织之间的竞争,从而使公民得到自由选择的机会。

与警察工作相联系,这个理论也许对传统的警察业务必须由国家警察包

办的认识提出了挑战。除属于国家警察权范畴的强制措施和执法活动外,警

察的管理、保护、救护、服务等职能是可以由社会其他组织来履行的。

以上两大理论的共同点是要按照市场规律来运作警察工作。(三)第五次警务革命的主要走向。

1、传统警察部门对其内部运用企业化管理模式规划警务。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政府部门(包括警察部门)对其内部改革,多

半采取组织机构改革、权责关系调整、人事制度改革、激励机制及目标管理

等方法,以期达到提高效益、效率和服务质量的目的,然而收效甚微。当代

“管理主义”理论认为,提高政府等公共部门的效益、效率的重要手段是运

用企业化管理理论、原则、模式、方法和技术。其具体方法包括吸引私营部

门管理人才到政府部门任职或兼职,引进私营企业的管理技术和方法如绩效

评估、全面质量管理、组织发展、人力资源开发等,以提高政府部门的行政

效率和整体绩效。就警察部门而言,过去几十年内,虽然改革从未间断,措

施花样翻新,但效果仍不理想,其主要原因是与传统的行政管理部门存在着

相同的毛病,即关注的中心是投入和过程,而缺少把结果和投入结合起来的成本观念。“关注投入”体现为警察工作的一个目的是向政府申请更多的经

费,并说明其合理性,同时在开支方面制定规章和严格的审批制度; “不计

成本”则表现为对工作成绩缺乏可行的测定和评价。其结果是警察部门的效

益、效率观念只是停留在口头的空谈,而警察部门内部的无效率和浪费现象 则比比皆是。摆脱这一困境的有效办法就是在警察部门运用企业化管理的机 制,围绕成本观念和绩效评估展开一系列改革活动。

2、利用市场和社会力量推行警务的社会化。

仅凭警察机构内部的有效运作,希望提高警察工作的质量是片面的。因

为警察机构是否能提高工作效益和效率,靠的是警察机构高度的责任心。如

何改变这种靠良心保证为真正的不可抗拒的动力,就需要依赖“公共选择理

论”的内容,让警察提供的服务进入良性的竞争状态,打破警察服务的国家

垄断地位,允许社会其他组织包括私营组织提供部分警察服务,使公众有选

择更好治安服务的机会。只有来自外部的竞争压力才能真正迫使警察机构改

变服务态度和科学地规划勤务。当然,与其他政府公共机构相比,警察机构

是强力部门,掌握着具有很大强制力的国家警察权和各种揭露犯罪、安全防

范方面的技术手段,具有非国家警察不能履行的性质,由此能够允许社会其

他组织经营的警察业务是有限的。尽管如此,推行警察工作社会化对警务改

革的意义是不能忽视的。

事实上,西方一些国家在这方面已经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如英国就提出

了“警察私有化(或民间化、社会化)”的理念,并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其

具体做法是允许成立大量的商业保安公司,这些公司履行着本来应由国家警

察履行的部分业务,以商业运作的方式为公众提供安全服务并收取报酬获得

收益。从目前情况来看,这种私有化的警务至少带来了三个方面的正效应:

一是私有化警察的成功实践,替代了国家警察的部分职能,使警察机构及其

人员精简成为可能,进而为政府减少警察财政投入提供了思路;二是私有化

警察的服务态度和质量给国家警察带来了生存压力,使得国家警察不得不进

行改革,提高工作效率;三是私有化警察的出现,满足了不同层次公众的安

全需要,富裕的人可以付出更多钱得到更多的服务。我国虽然也有群众性治

安组织、保安服务公司等社会治安力量,但与国外私有化警察相比,其区别 在于:我们的社会治安力量是在公安机关的指导下开展业务,作为公安机关

治安保障的重要补充形式存在,并没有与公安机关形成竞争,因而,没有形

成促进公安机关进行内部改革的外部压力。

面对新世纪,警察工作如何科学地发展,依赖于对警察工作面临的问题的深入分析。世界第五次警务革命的趋势与走向,为我国的警务改革提供了

前瞻性的发展与决策参考。

浅谈县级警务改革和警力资源配置情况篇三

关于警务机制改革创新的思考

湖北省襄阳市公安局襄城分局

叶小飞

近年来,各级公安机关针对动态化社会治安形势的需要,积极应对,大力探索实践警务机制改革创新,提升工作效能,有力地维护了社会治安和谐稳定,服务了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作为一名基层民警,深切地感受警务机制改革创新大潮扑面而来。

一、创新警务机制的必要性

(一)创新的时代呼唤着警务机制创新。从更广的层面讲,创新是人类解决许多全球性的问题的必由之路,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各民族谋求未来发展的一个时代理念。从国家来讲,经过30年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富民强,改革创新的理念深入人心。对公安机关来讲,面对世情、国情和区情深刻变化,仍然延续传统的坐等办案、被动管理工作模式,难以有效服务经济和社会跨越式发展。创新已成为时代之呼唤、现实所需求,必须通过改革创新,努力构建与时代发展和公安工作实际需求相适应的现代警务机制,最大限度地释放公安机关的内在潜能,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有力保障。

(二)复杂的治安形势倒逼着警务机制创新。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总会伴生伴长一些新的问题。在社会治安方面,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不可预测性、不确定性群体性事件居高不下,滋生和诱发违法犯罪的消极因素增多,各类案件、事件高发、多发、突发性越来越强,公安机关防控难度越来越大。在社会管理方面,面对人口大流动,新生社会组织、行业、场所的蓬勃发展,不知如何管理或有效管理,信息不能及时采集更新,漏管失控现象严重,隐患较多。日趋复杂的治安形势,客观上要求公安机关对传统警务机制进行改革创新,加强社会管理,不断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新需求要求警务机制创新。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提出了许多新期待、新要求。在社会治安方面,不但注重自身安全,而且关注公共安全以及整个生存环境的安全。在执法办案方面,不但要求少发案、快破案,而且要求最大限度挽回损失或得到补偿。在服务方面,不仅要求快捷、高效,而且要求主动服务、全天候、个性化、差异化服务。面对人民多元化的服务需求,办法不多,方式简单,或者因循守旧,甚至不作为。

(四)公安机关自身存在的积弊要求警务机制创新。机构越来越多,分工越来越细,职能交叉,警力分散,机关与基层争利,推卸责任,警力内耗,影响警务效能发挥。所有的公安工作都要靠基层来落实,但由于基层工作辛苦、环境差、提拔慢,民警不愿意在基层干一辈子,总想找机会跳出基层,基层老、弱民警多,责任过重、警力弱差的现象突出。

二、当前警务机制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各级公安机关根据现实需求,对传统警务机制进行了有益的改革创新尝试,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前公安工作运行机制中存在的一些弊端,但是与新形势、新任务的客观要求相比,制约公安工作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主要体现在四个“不一致”:

(一)思想重视与实践力度“不一致”。当前,改革创新大潮方兴未艾,无论是对各级公安机关的领导或民警都会产生一些触动和紧迫感,进行了一些尝试,尝到了一些新型警务机制的“甜头”。但既然是改革,必然要舍旧取新,扬弃传统的不符合现实工作需求的地方,而旧的警务机制形成的工作模式在一些民警的脑海里根深蒂固,重新接受新知识、新事物,民警无论在工作方式方法、操作技能等方面都会有一个学习、转变、掌握、熟练的过程,从按部就班到不适应再到习惯成自然,必然有阵痛,产生抵触情绪,导致有的地方虽然认识到改革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感,但下不了决心,等待观望,得过且过,缺乏敢为人先的勇气。

(二)机构越改越多与警力下沉的要求“不一致”。每个新成立机构都要有一套领导班子、内勤、民警,均要从基层抽调民警,导致民警下沉难。同时,新成立部门均作为内设机构设臵在机关,看似明确了责任,却以上级指导部门自居,将本应自身具体抓落实的工作推给了基层,定期不定期进行考评和检查,出现警力上浮、责任下压现象。

(三)大干快上与延续传承“不一致”。各地对改革传统警务机制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实践,但由于受政绩工程影响,有些改革创新缺乏充分调研论证,仓促上马,并要求短期内见到成效,基层大干快上,过于追求结果,导致过程不细致,基础工作不落实,影响了改革创新反哺实战的效能,最后不了了之。有些改革创新出发点也好,也非常有利于工作,但在运行中,由于缺乏制度(资金)保障或升级改造中技术性难题无法解决,只好“另起炉灶”,重新开始,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四)运行机制创新与队伍管理机制创新“不一致”。碍于人情观念和维护队伍稳定的实际,改革中,往往突出运行机制、勤务模式、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对队伍管理机制创新偏弱,或进行了一些改革创新,但抓落实力度不够;或只满足于扩机构、增待遇,给民警做办“好事”,不愿意进行动利益、动关系等“得罪人”的创新。

三、改革创新警务机制建议

改革创新是大势所趋,时代使然,各级公安机关必须以改革的思维、创新的思路、发展的办法,有针对性地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不适应、不符合问题,建立完善适应形势发展、符合实战需要、满足群众要求、切合当地实际的现代警务机制,不断提升公安机关驾驭社会治安局势的能力和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一)要以实事求是为原则。受区域差别、城乡差别的影响,东部与西部地区、内地与沿海省份、省域副中心城市与一般地市、城区与农村派出所,管辖的面积与人口(包括流动人口)、经济发达程度等差别较大,社会治安状况千差万别,问题不尽相同,同一地市的各县(市)区、乡镇都不可能有完全一样的治安问题,也不可能运行完全一致的警务机制。改革创新必须以实事求是为原则,以经济社会需求、人民群众期盼为导向,以信息化为纽带,通过整合警力资源、优化警力配臵、激发队伍活力,建立反应快速灵敏、打防严密有力、执法严格公正、矛盾化解及时、管理有序到位、服务方便快捷、社会多方参与的现代警务机制,努力营造和谐平安、稳定有序、适宜人居、激发活力、促进发展的社会环境,实现基层基础工作不断夯实、公安工作良性运转、社会大局平稳、党委政府满意、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目标。

(二)要以整合警力资源为突破口。针对机构过多、职能交叉、互相制肘的现象,必须整合现有警力资源,提升警务效能。一要整合机构。对县市层级公安机关业务相似、职能交叉的部门和科室,可以保留牌子、解决民警职级待遇,进行撤销或合并,不强调上下一致,将富余警力尽可能压向基层一线。二要理顺条块关系。以扁平化为方向,简化条状管理,突出块状权限,业务部门以协助、支持为主,赋与县级公安机关及其派出所更大的管辖权限。扭转实战单位机关化的倾向,县市级公安机关内设科室及专业支队(大队、警种),要从上传下达、收集报送数据、考核评比职责向为基层一线提供服务和保障转变,本着帮忙不添乱的原则,直接参与基层重大行动、重大案件办理或其它具体事务,分担基层压力。三要牢固树立一警多能理念。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和现实需求,国家不断修订、颁布新的法律法规,上级公安机关适时对警务信息系统、办案平台进行升级改造,如果民警长时间仅专注某一方面工作、不了解其它警种业务知识,将会出现业务知识面过窄、最终难适应公安工作现象,一警多能有利于民警素质的全面发展。要教育民警淡化警种意识,强化警察责任,承担全警职责。在基层所队层面,在相对明确刑侦、社区、巡逻民警职责任务的基础上,民警要学习其他警种的业务知识,主动参与多警联动、综合执法行动,全面提升业务技能。在制度保障层面,要将轮岗交流作为基本制度固定下来,民警在一个岗位工作3年至5年后,应进行轮岗,既可激发活力和创造力,又可丰富工作经验、提升业务素质,也可以防止长期在某岗位工作可能产生的懈怠或人际关系上的负面问题。

(三)要以派出所的为重心。派出所作为公安机关最前沿的综合性作战单元,集防范、打击、建设(基础工作)、管理、服务、形象展示等多种职能于一体,虽处于神经末梢,但地位举足轻重,关系公安工作成败。要按照做精机关、做强中层、做大基层的原则,做大做强派出所。一要强化保障。确保派出所日常运转所需,全额保障派出所基础设施建设维护费用,上级公安机关部署基层所队重大建设或改建项目时,同时争取上级政府或财政部门配套出台相关经费保障政策,从上至下予以解决。津贴补贴基层民警应高于机关,装备保障应优先基层,努力减少机关与基层争利的现象。新招录民警必须充实派出所工作三年以上。抽调基层民警到机关工作,要按照进出有序、总量不变的原则,从机关调出相应民警补充基层,保持派出所警力不低于总警力的40%。二要完善工作运行机制。要把信息化警务、社区警务、巡逻防控、侦办小案件作为派出所的主要勤务方式,在信息化警务中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准确研判治安形势、提升工作科技含量和效率;在社区警务中采集基础信息、发现管理漏洞、化解矛盾纠纷、服务人民群众;在巡逻防控中防范、打击违法犯罪、及时帮危解困;在侦办小案件中及时挽回群众损失、和谐警民关系、提升素质能力。三要切实减负。部门、警种不能把自身承担的基础工作任务推给派出所,对派出所部署工作由局机关统一协调。减少纸制台帐、统计报表,尽量通过警综平台或其它信息化方式上报,简化程序,提升工作效率。减少不必要的达标和考核,安排部署工作任务时要考虑派出所警力、实力状况的承受能力。

(四)要以信息化为纽带。目前,信息化已经广泛应用于民警日常工作中,成为基层民警须臾不可缺少的工作“帮手”。要围绕“基础工作信息化、信息工作基础化”目标,以警务信息综合应用平台为载体,在夯实信息基础、提升服务实战水平上下功夫、见成效。一要明确全警采集职责。把信息采集、录入作为全体民警日常基本工作之一,按照部门、警种岗位职责,围绕人员、案件(警情)、物品、地址、组织机构、情报线索等要素,应采尽采、应录尽录,做到信息采集、录入警种化、常态化。要硬化部门、警种信息采集职责任务,严禁将自身信息采集任务转嫁给基层。二要形成信息共享格局。对内,全面梳理、整合各类信息系统,按照层级、角色、权限等实现最大限度共享。对外,推动政府牵头整合工商税务、金融、通信、水、电、气、电信等信息系统,实现社会管理信息的交换与共享,最大限度获取公民衣、食、住、行、工作等生产、生活信息,扩大基础信息覆盖范围。三要营造全警共用氛围。建立完善信息化应用奖罚激励机制,规范信息化工作流程,引导民警积极开展网上侦查、网上追逃、网上管理、网上服务工作,逐渐养成习惯,真正形成全警参与信息化、全警应用信息化的工作格局。对民警采集的信息在侦查办案、行政管理、服务群众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及时进行奖励。

(五)要以主动警务为方向。面对日益突出的社会矛盾、人民群众对警务工作的多样化期待和需求,必须转变“被动作为”的工作方式,大力实施“主动警务”战略,积极作为,主动进攻,牢牢掌握工作主动权。一要主动防控。织密街面防控网、社区防控网、单位内部防控网、视频监控网、区域警务协作网和虚拟社会防控网六张网,构建点线面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结合、网上网下结合、专业力量与社会力量防控结合的治安防控网络,最大限度压缩违法犯罪空间。将更多的警力投入基层一线,依托巡逻车、街面接警平台等,将大量的警力部署在街面,直接从事打击犯罪、维护治安、服务群众等工作。狠抓社区警务战略工作措施的落实,使更多的警力走进社区、融入群众,开展安全防范、信息采集、治安管理等基础工作,维护社区的和谐平安,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二要主动打击。坚持以情报信息引领实战,建立和完善以警情收集、分析、评估、预测和精确打击奖惩激励机制,准确把握社会治安形势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打防重点,增强打防的针对性、主动性、实效性,形成强大震慑,有效预防违法犯罪。因地制宜开展有针对性的、区域性的、短平快式的专项打击,以点带面,以区域稳定带动全局稳定,积小平安为大平安,促进社会治安整体好转。三是主动服务。建立完善“一站式”服务、代办服务、限时服务、预约服务、急事急办等人性化服务制度,组织民警定期到企业单位、居民小区开展上门服务,在主动服务中拉近警民距离、和谐警民关系,打牢警民共建平安基础。积极探索信息化条件下公安机关群众工作的新方法,充分借助互联网、手机等新兴传媒,建立网上公安局、派出所、警务室和民警微博、qq群等警民联系新平台,将现实公安工作能够在网上公开的事项、运行的工作全部移转到网上,逐步实现所有行政办事项目互联网受理、公安内网审批办理,群众、企业足不出户就能办理相关审批事项。

(六)要以激励机制为保障。改革创新所有的工作都要依靠民警来落实,要建立切实可行、民警充满希望的激励机制,引导民警支持改革、拥护改革、推动改革,快乐工作、用心干事。一要让多干事的人不吃亏。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以“一网考”为抓手,每月、季度、科学考核,及时兑现奖惩,并将考核结果与民警的评优评先、干部提拔等政治待遇挂钩,体现干与不干不一样。二要让能干事的人不吃亏。对业务骨干、工作能手、技术人才要大胆提拔使用,体现人才导向,营造奋勇争先、不甘落后的工作氛围。三要让老实人不吃亏。树立干部从基层出的导向,评先选优、提职晋级提高基层民警比例。

浅谈县级警务改革和警力资源配置情况篇四

浅谈如何实现警务效能“警力无增长改善”

提升道路交通管理水平

日照市公安局交警支队 刘明

【摘要】:随着交通管理和服务群众任务的日渐繁重,公安交警部门警力需求呈现大幅度增长态势。日照市公安机关在增人增编还一时难以实现的情况下,通过管理创新、自我变革,实现警力“无增长改善”,有效地提升公安机关合成战斗力,有效提升道路交通管控水平。

【关键词】:道路交通 管理创新 警力无增长改善

警力是开展警务工作的第一要素,也是关系公安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资源。由于警力紧张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公安交警部门现有警力明显不足和民警工作量日益加大的矛盾进一步凸显,成为当前各地公安交警部门普遍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制约公安交通管理工作开展的症结。就如何化解这一矛盾,笔者从日照交警现状、警力无增长改善可能、日照公安机关的实践等方面加以论证,力争能为各级领导决策提供有益借鉴。

一、目前日照市公安交警警力基本情况

日照公安交警支队共有正式在职民警440人,工勤19人,其中,在职硕士研究生学历4人、大学本科学历188人,大专学历141人,中专学历39人,高中及高中以下学历72人;30岁以下141人,31至35岁91人,36至40岁64人,41至45岁55人,46至50岁35人,50岁以上54人。

(一)现有民警数量与承担的公安交通管理工作任务不相适应。全市440名交通民警,占全市总人口总数约万分之一点一,远远低于与我市规模相仿的地级市莱芜(万分之二点二)和威海(万分之二点四)的水平,还不如诸城市(县级市)交警大队的民警总数,却担负着204、206两条国道(分别为64.6公里和83.5公里)、9条省道(414公里)、29条县乡道(1279公里)、2条高速公路(143.3公里)合计1984.4公里的交通秩序管理、事故处理和65.4万台机动车、43.8万名驾驶人的管理任务,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长期超负荷的工作,使广大民警承受着精神、家庭和身体上的巨大压力,不少民警感到身心俱疲。

(二)大队和乡镇中队警力严重匮乏,民警工作量大。目前,全市基层乡镇中队正式民警最多为5人,个别乡镇中队正式民警仅有3人。由于警力严重不足,大队以下民警平均每天加班2个小时以上,中队的民警和大队事故处理科的民警在值完夜班后,第二天还要上班,长此以往,使民警的体力和精力得到很大消耗,已近极限。

(三)高速公路交警人员配备数量与上级要求有很大差距。按照公安部公交管[1994]103号《高速公路公安交通警察队人员装备标准规定(试行)》第三章第四条“高速公路长度为25公里(含25公里)以上的,交通警察队编制按每公里1-1.5人确定的要求,我市境内日兰、同三高速公路全长为143.3公里,最低编制应为143人,实际现有民警仅为38人。

(四)市区及各区县城区秩序管理警力严重不足。目前,市区道路总里程为467公里、共有平面交叉路口135处,其中有交通信号控制的路口只有31处,中小学校门前路口13处,承担市区交通管理、护送学生及交通安全警卫任务的直属大队一线执勤民警仅有37人;莒县城区道路总里程为74公里,共有平面交叉路口49处,其中有交通信号控制的路口只有16处,中小学校门前路口5处,城区执勤正式民警仅有18人;五莲城区道路总里程为56公里,共有平面交叉路口32处,其中有交通信号控制的路口只有12处,中小学校门前路口5处,城区执勤正式民警仅有17人。市区和各区县城区执勤民警在完成日常交通管理工作的同时,还承担着大量的交通警卫任务,因此他们的工作量非常大。为缓解警力不足的问题,各单位只好招收部分协勤员,由于他们不具备执法资格,只能协助我们的民警执勤,不利于执法,并且给交通管理带来很多不便,有时还易引起群众对执法权的争议和投诉。

(五)各单位综合科室警力不足。目前,直属、东港、莒县、五莲、岚山大队办公室仅有1名正式民警,市车管所、办公室仅有2名正式民警,他们除要搞好单位内部科室队之间的工作协调和处理日常事务外,业务上还要与支队的办公室、政工科、装备科等科室进行协调,承担的工作量很大,往往只能疲于应付,没有时间对基层公安交通管理工作进行深入的调研分析,很难为领导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

二、警力无增长改善的可行性分析

警力,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警力是指警察的绝对数量;广义警力是指警察的数量、质量和综合能量。随着社会管理和服务群众任务的加重,公安工作对警力的需求呈现大幅度增长态势。大量招兵买马固然可解一时之需,但仅是治标之策,况且在短期甚至更长时间内还不可能实现。在此情形下,运用无增长改善理论,改革警务体制和运行机制,成为我们目前警务改革的优选之路。

世界现代警察的发展,经历了四次大的警务革命。第一次以警察的职业化为标志;第二次以警察的专业化为标志;第三次以警察的现代化为标志。这次革命发生在20世纪30至70年代,当时的欧美国家警察数量与人口总量的比值很高,但犯罪量仍然有增无减并导致公众不满。在这种背景之下,第四次警务革命孕育而生。这次革命打破了人多物好就是现代化的思维桎梏,倡导实施社区式警务、提前式警务。“无增长改善论”正是在此期间应运而生的。1976年,英国警务改革的旗手约翰•安德逊提出了“无增长改善论”,英国德文郡警察局长约翰.安德逊在他的《从人力资源到观念的转变》的著作中提出“无增长改善”的观点。所谓无增长改善论,就是警察在不增加人员编制、器材装备的前提下改善与提高警力,也就是在不增加警察数量的情况下努力提高警察素质,从而增强警力的理论。结合我国公安工作实践,这一理论可有四层含义。

(一)增加实战警力。习惯性的理解,警力是指警察队伍的编制人数,进一步的理解应该是警队中能干工作、干好 工作的警察人数。美国警学专家沃克曾指出:“警力不是多少人,而是这些人在干什么”。在总量恒定的情况下,通过对警力布局的调整,将能执法、会执法的向一线转移,同时最大限度削减后方的辅助力量,以此提高一线实战警力和整体作战水平,就是在无增长前提下的一种改善。

(二)优化系统功能。公安机关本身是一个大的系统,由诸多子系统及要素组合而成。“无增长改善论”就是在没有外力作用的前提下,调整内部各系统及要素之间存在的内外、上下、左右关系,将各种力量溶合成为新的力量,产生1+1>2的效果,从而实现公安系统整体功能的放大化。

(三)以质量胜数量。人的需求决定人的行为。通过施以必要的物质动力和精神激励,充分调动每名民警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做到人尽其才、各尽所能,一样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达到改善警力的效果。此外,通过有效的组织管理和教育培训,提高警察素质,也是“无增长改善论”所渗透的要义之一。

(四)借助社会资源。这是第四次世界警务革命的特质。充分相信群众、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是公安工作的优势和传统,群众中蕴藏着巨大能量和资源,借助群众的力量,利用好社会资源,警力问题将会得到极大缓解。目前,我们正在进行的推进“三项重点工作”、“三大建设”,坚持一手抓硬件、一手抓软件,对改善和提高警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运用“无增长改善论”,改革警务体制和运行方式,建立“三大建设”的长效机制,将有助于实现公安工作的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1)借鉴无增长改善论,在不增加警察数量的情况下,努力提高警察素质,挖掘现有警力的最大潜能,合理配置警力,科学进行警务运作,把有限的警力用在刀刃上,提高警务效能,以缓解当前2(面对警力不足、机动车和驾驶人快速增长、城市交通压力日益加大对交通管理工作提出的挑战,近年来、特别是今年以来,市公安局立足我市公安交通管理工作实际,紧紧围绕完善“一警多能、综合执法”合成化现代警务体系这一主线,创新推行“合成化、人性化、社会化、智能化”交通管理模式及配套长效机制建设,积极构建“大交通”管理工作格局,确保了全市道路交通安全形势的持续稳定,交通违法行为发生率和交通事故4项指标实现连续4年下降,未发生一起死亡3人以上的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人民群众对交通管理工作的满意度持续提升,在2008年、2009年全省公安机关群众满意度测评中均位居全省第一,2010年又同比提升1.25个百分点,市局在全市行风评议中连续4年名列前茅。

一、推行合成化交通管理模式,提升路面管控能力

我市交警数量在全省17地市中占总人口的比例最低,单靠交警一家难以实现对道路管理的“全覆盖”。市局党委着力向警力创新要警力、要战斗力,把交通管理提升为“全警工程”,切实纳入各警种日常警务工作,形成了全警动员、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实现了警务效能“警力无增长改善”。一是实行路段交通安全承包责任制,实现交通管理“责任化”。在现有警力编制不变的情况下,将全市国道、省道、高速公路和城区主干道层层承包到各级交警部门和分县局、派出所,实行“定路段、定民警、定职责、定奖惩”和“包路段交通秩序管理、包路段事故处理、包路段安全预防”的“四定三包”责任制。包段民警按照责任分工,认真开展所包路段的路面巡逻、安全隐患排查整治、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等工作,切实将道路交通管理工作延伸到每一个警种、延伸到每一名民警,提高了路面见警率和民警管事率,实现了交通安全管理与社会治安管理“路段化”,进一步提高了路面管控力度。二是实行点线面结合巡逻管控机制,实现执勤执法“一体化”。最大限度地把警力摆上街面,以派出所、交警中队为单位,划片分段、点线结合,实行网格化布警;组织机关民警成立特别行动队,常态化参与夜间巡逻防控,全市每天有950余名民警和巡防队员巡逻在城乡街面。按照“一警多能、综合执法、归口办理”的要求,实行“一体化”执勤,将日常交通管理、查处交通违法行为纳入各级街面巡逻力量的工作范围,做到在盘查疑人疑车、打击违法犯罪的同时,先期处臵各类交通违法行为并实时移交交警部门处理,扩大了交通管理工作的覆盖面。在省际、市际、县际交界处设立10处跨警种治安检查站,组织交警、派出所联合执勤,常态化盘查过往可疑人员、车辆,查处各类交通违法行为,建立道路交通管理区域警务合作机制,第一时间对肇事逃逸等嫌疑目标进行布控、查堵。今年全市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侦破率达100%,其中通过多警种联动合力侦破的占30%。三是实行交通安全问题标本兼治,实现交通秩序整治“常态化”。本着“什么问题突出就整治什么问题,哪里问题突出就整治 哪里”的原则,以开展创建交通秩序示范路、畅通安全行星级路活动为契机,不间断先后开展了春运、创文明城市暨迎旅游旺季交通秩序集中整治、集中整治酒后驾驶、机动车涉牌涉证、“三超一疲劳”专项行动等活动,集中消除一批客运安全隐患,整改一批公路危险路段,查处一批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全力遏制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开展接送学生车辆治理整顿,先后整改不合格车辆39台、取缔非法营运车辆5台;继续推行客车、校车交通违法行为有奖举报,受理举报25起;推动实施“生命防护工程”,204国道日照段基本实现中间隔离,北海路交通安全设施与道路主体工程实现“三同时”,对摸排的9处危险路段逐一提出整改建议,204国道与潮石路交叉路口交通安全隐患整治工作得到李同道市长充分肯定;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交通违法行为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对酒后驾驶、客车超员超速、肇事逃逸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坚持“零容忍”,重拳出击,严管重罚,交警部门每月开展1至2次集中整治行动,各警种联合统一开展了7次综合整治专项行动,形成了人人参与、协同作战“长期性整治,常态化管理”的良好工作局面。今年以来,全市公安机关共出动警力12.8万人次,查纠违法行为74万起,其中酒后驾驶1737起、醉酒驾驶52起。今年8月,全省文明交通示范公路暨畅通安全行星级路创建工作推进会在我市召开并给予高度评价。

二、推行人性化交通管理模式,提升服务民生能力

市局党委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构建和谐警民关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执法为民,创新服 务措施,落实服务制度,不断拓宽民生服务渠道和延伸服务触角,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一是完善车管便民举措,打造亲民服务品牌。坚持“首问负责制”、“一窗式”、“一站式”等服务项目,简化办理流程,缩短办理时限,大力推广“一次清限时办结制”(即政策咨询一次讲清、表格资料一次发清、申请手续一次办清);为进一步满足社会各界对号牌资源的需求,报请省厅新增小型汽车c字母号段及时发放,聘请市阳光公证处对号牌选取全过程进行公证,组织纪委、督察部门现场督察,确保了选号工作公开、公平、公正,群众反响热烈;依托公安服务在线,投资35万元建立“网上车管所”,群众足不出户可以通过互联网下载表格、办理预约号牌、补换证等44项车驾管业务;科学布局便民服务网点,在奎山汽车城、郑州路社区等新车销售点、旧车交易市场及社区设立服务站和便民点24处,购臵6台流动车管服务车进社区、下乡镇上门服务,在7个乡镇中队开展车驾管业务,缩短车管服务半径。今年5月,全省车管部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观摩点评活动对我市做法给予好评。二是完善事故处理中心功能,化解矛盾纠纷。按照高起点、高标准要求,投资1300万元,在市区、东港、莒县、岚山建立了4处集事故处理、保险理赔、事故法庭、法律服务、物价定损、检验鉴定、现场救援七项职能的道路交通事故综合处理中心,公安、法院、司法、物价、保险等部门一体化办公、一站式服务,针对事故的特点和当事人的诉求,引入保险公司提前介入,采取联合调解或分别调解、法院速裁的方式处结事故损害赔偿事宜,有效提高矛盾纠纷化解能力,已调解结案 1368起。省公安厅先后两次在日照召开现场会推广、市人大检查组给予充分肯定;开展事故积案大会战和网上追逃“清网行动”,坚持领导包案责任制,坚持合成化作战,加大快侦快破和追逃工作力度,最大限度维护受害者合法权益。今年共侦破交通肇事逃逸案件35起,调处积案132起,抓获肇事逃逸人员36名,交警支队是全省“追逃工作先进单位”,全省唯一自2007年以来无去省进京上访的支队,省公安厅多次发贺电通报表场、市信访办发专刊全市经验推广。三是完善交通管理细节,提升社会满意度。积极回应社会各界诉求和意见建议,从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小事”做起,全面提升群众满意度。深入开展全警大走访活动,通过包村入户、在线交流、警营开放、警民恳谈、走进直播间等形式,充分征求群众对执法工作的意见;积极推行“告诫式”执法,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对轻微交通违法行为,不作罚款处罚,指出违法行为和危害,警告或教育后予以放行;根据城市道路实际,设臵“左转弯待转区”9处,在万平口景区青岛路与海曲路路口采取旅游高峰外围分流单行,对市区部分主要道路三轮车进行限行,在公园路口试行“高峰期禁止左转”,提高通行效率,均衡交通流量,减少交通事故和交通延误;在市区所有交警大队和市行政审批服务大厅增设交通违法处理大厅或窗口4处,减少了群众来往奔波和等候时间;针对群众反映部分路段停车难的实际,呈请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强市区停车场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意见》,对停车场建设、管理、使用作出规范,施划停车位5000个,缓解了停车难的问题;针对群众反映部分货运车辆遗洒、飘散,特别 是石块坠落易引发事故的问题,先期在岚山区试点,集中对400余台货运车辆进行了密封式改装,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了货车不覆盖、超载等交通违法行为,得到解世增副市长的充分肯定。

三、推行社会化交通管理模式,延伸管理覆盖面

我市通车里程近7000公里,机动车65.4万台、驾驶人43.8万名,交通安全管理任务异常繁重。市局党委把推进社会化管理创新作为破解交通管理难题的突破口,整合社会各方面力量,借用各种社会资源,有效夯实了交通安全基础工作,逐步使交通安全管理工作迈上规范化、制度化、社会化的轨道。一是坚持以平安畅通为根本,建立党委政府领导下的事故预防工作机制。全市各级公安机关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将交通管理由部门管理上升为政府管理,加强对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领导,提高管理层级、拓展管理幅度。市政府和各区县(管委)先后召开了预防道路交通事故工作会议,将工作任务分解到各区县政府(街道、乡镇)和相关职能部门。市政府、东港区、岚山区和五莲县将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建设工程列为2011年全市(区县)为民办实事重点项目,明确由市、区县政府分管领导分包、有关部门配合、全力进行推进。充分发挥交通安全联席会议的作用,与安监、交通等部门密切配合,督促运输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加强所属车辆和驾驶人“户籍化”管理;加强与教育部门的联系,全面做好本地接送学生车辆整治工作;加强与住建部门的沟通,在城市规划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上充分提供意见和建议。我市初步形成了“政府领导、公安牵头、各司其职、齐 抓共管”的交通社会化管理格局,市区道路交通管理工作连续六年保持地级城市优秀管理水平,今年2月,我市被省政府授予“全省交通安全管理先进市”。二是坚持以文明出行为目标,建立覆盖全社会的交通安全宣传工作模式。深入实施“文明交通行动计划”,市文明委成立了由市委常委毛继春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公安部门加强对社会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的指导,司法行政部门将《道路交通安全法》作为全民普法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部门将道路交通安全纳入中小学校法制教育内容,宣传部门在新闻媒体设立固定的交通安全宣传栏目,农机部门结合农村特点加强对拖拉机驾驶人的安全宣传教育,安监部门对发生特大交通事故的单位公开曝光追责;深入开展“五进“宣传活动,积极营造“人人重视交通安全,人人遵守交通法规”的浓厚氛围。实行“警校共建”,组织中小学开展“文明出行从我做起”征文比赛,组织中小学生参观交通安全教育基地,实现“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会”的良好效果。东港区涛雒二中被评为“省级交通安全示范学校”;动员社会力量,组建交通安全宣传车队,聘请热心宣传工作的驾驶人担任交通安全员,巡回各区县向群众宣传交通安全知识,提醒群众时刻绷紧安全弦;针对农村地区群众交通安全意识相对薄弱的实际,组织开展“交通安全镇村行”活动,将各乡镇、村接受交通安全宣传的人数和次数,纳入文明单位、文明村镇创建的评价指标。已建设交通安全村106个,省级优秀交通安全单位(社区)3个。三是坚持以警民和谐为主线,建立群众广泛参与的交通安全社会共管方式。市局立足本职,最大程度的发动 和整合社会资源支持和参与交通安全管理。开展了“酒后不驾车、驾车不饮酒”万人签名活动,在500余家餐饮单位开展了酒后驾驶劝诫活动,90%的餐饮单位通过摆放温馨提示牌、悬挂标语等响应,有条件餐饮单位还推出代驾服务;为解决沿海景区旅游旺季车辆乱停乱放、道路拥堵“老大难”问题,与沿线4个村居协作,由村居出资招收14名景区交通秩序协管员并提供住所、配备4台电动巡逻车进行不间断巡逻,景区沿线乱停乱放及其他各类违法行为较往年大幅减少;整合社会力量,与团市委、义工联合会合作,在新营小学、金海岸小学、实验学校启动了“牵手斑马线”爱心护学行动,10余名交警、40余名义工、90余名爱心家长一起共同护送学生安全过马路、进校园,学校周边道路拥堵问题得到极大改善,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目前,“牵手斑马线”爱心护学行动已在全市推广,“牵手你我,平安万家”主题口号和服务品牌logo深入人心;依托林海社区、万平社区,聘请社区领导为交通安全联络员,积极探索“三通四联”工作模式(即理顺交通安全联络员、社区交通引导员、交通安全志愿者三条联系群众渠道;打造社区车辆驾驶人管理系统、社区驾驶人短信联络系统、社区交通安全qq家园、交通安全联络员系统四大平台)。通过安全联络员网站和日常工作,加强社区和交警部门之间的沟通联系,定期开展各项交通安全宣教活动,集中为社区居民提供驾驶证预约报名、年审换证等上门服务,真正实现警务前移、延伸工作触角,促进社区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被社区群众亲切称为“家门口的交警队”。

四、推行智能化交通管理模式,提升科技管理水平市局党委坚持“以科技促工作,向科技要警力,用科技保安全”的目标,充分发挥科技在交通管理上的支撑、保障、服务和推动作用,真正实现运用科技手段强化交通管理、服务社会、方便群众的目的。一是推动交通安全设施建设,提升交管科技含量。投资5000余万元,进一步完善道路交通安全基础设施,提高道路交通科技管控能力。建设了迎宾路、海曲东路、碧海路沿线交通“绿波带”,实现了区域性线控;建成市区、莒县、岚山3处交通指挥控制中心,实现指挥调度、视频巡视、勤务管理、交通违法行为抓拍等“八大功能”;增设交通标志245面、交通信号灯30套、视频监控系统68套、公路卡口系统46套,维修、更换视频监控系统52套,对市区道路、高速公路基本实现“全覆盖、无缝隙”管控,机动车遵章率从以往的80%上升到现在的95%;研发“号牌自动识别系统”,各治安检查站实现车辆信息与盗抢数据库自动比对、自动报警,并将系统探头前臵10-20公里,实现以空间换时间,让治安检查站有足够的反应时间做好精确查堵。二是推动科学监督机制建设,提升规范执法透明度。全面加强警综平台的建设与应用,建立起“执法信息网上录入、执法流程网上管理、执法活动网上监督、执法质量网上考核、执法档案网上建立”的网上执法管理模式;推进驾驶人考试智能监控和评判,从科目一理论考试、科目二桩考、场地考试全部使用指纹、视频、录音等监控手段,全部采用计算机自动评判结果、自动成绩上传,彻底改变以往“人为评判”可能造成的不公正现象的发生;完成车辆和驾驶人信息服务 中心建设,推广应用驾驶人培训学校和机动车检测机构远程监管平台,利用科技手段实现对驾校驾驶人考试全过程实时监控和机动车检验数据自动比对、异常业务实时预警、车辆外观远程查验,进一步规范车辆和驾驶人业务工作流程;在执法办案场所安装同步录音录像设备,实现讯问、监控一键通,确保规范执法、文明办案;配齐配全科技执法装备,给巡逻警车安装了gps定位系统、122处警车辆安装无线视频回传系统、一线民警全部配发现场执法记录仪、交警中队装备了测酒仪、测速仪等装备,实现一线执法活动全程录音录像和证据采集、固定。5月省交警总队在我市召开全省交警系统执法规范化建设推进会、10月来我市观摩点评,肯定交流我市经验做法。三是推动交管信息呼叫中心建设,提升便民服务功能。发挥手机短信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优势,交警支队开通了4001000122交通安全信息呼叫中心,以客运驾驶人、危险化学品运输车驾驶人、校车驾驶人为重点,及时告知驾驶人和车主的交通违法行为,及时通报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发布道路通行情况、交通管制信息,重点时段、恶劣气候、复杂路况条件下安全出行提示等服务信息;交警直属大队开通了***短信群发业务,及时提醒辖区驾驶人换证、年检、出行注意安全、天气预报、路况信息等;在社区居委会的协助下,收集、整理社区车辆和驾驶人详细信息,在“四个创建”单位中开通了社区驾驶人短信联络服务系统,及时发布守法出行、文明出行等提示信息,切实增强驾驶人安全出行意识。同时,广大市民通过发短信的方式可以表述自己的意见、建议,以利于交警部门听民声、取民 意、化民怨、解民忧,营造“和谐交通”氛围。

五、完善保障机制,确保新管理模式长效运转 实践证明,只有责任明晰、监督到位、违责必究,工作措施才能落实到位。市局借鉴现代先进管理经验,建立起奖罚严明的激励机制,实现了工作制度刚性化、队伍管理科学化、工作运转长效化。一是严格落实绩效考核机制。市局将交通管理列为对各分县局和交警部门及每名民警的工作绩效考核的重点内容,严格实行“台账化”管理和“排行榜”制度,坚持每周一调度,每半月或每月一通报,定期在网上公布战果“排行榜”,建立起完善的网上绩效考核系统,实现考核依据“实物化”、考核排名“阳光化”、考核工作“信息化”,有效调动和激发了民警的工作积极性。在此基础上,严格奖惩兑现,市局把绩效考核结果与立功受奖、晋职晋级、调整交流、经济待遇等直接挂钩。近年来,新提拔的基层单位负责人全部是表现突出或受表彰多的民警。二是严格落实督导检查机制。建立了日常巡查制度,组织督察、交警等部门成立督导组,采取明察暗访的方式,先后10余次深入到各基层所队督导检查,对督促检查发现的问题,落实“找差距、找问题、找隐患,定措施、定责任、定期限”的要求,坚持做到原因不查清不放过、问题不解决不放过、整改不到位不放过、责任不落实不放过,切实推动各项工作措施落实并取得实效,进一步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期间,对问题较多、工作不力的,责成“一把手”向市局党委作检查,所在单位一律取消评先创优资格,进一步增强督导检查实效。三是严格落实责任追究机制。坚持把责任追究作为推进各项工 作的抓手,制定《日照市公安机关领导干部“一岗双责”问责办法》,明确规定:因工作失职、渎职导致辖区内发生一次死亡5人以上、10人以下交通事故的,市局对交警支队支队长、分管支队长和相关分县局局长、分管副局长、路段承包责任人进行诫免谈话、作出书面检查或全局通报批评;对辖区交警大队长、分管副大队长全局通报批评、停职检查或引咎辞职;对交警中队长予以免职。同时,对隐患问题和群众反映强烈问题,采取定人定责、限期整改的办法,签订责任状,领导负责、部门跟进、狠抓落实。对措施不落实、未及时整改、整改不达标或标准低而发生问题的,向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进行问责,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并在全市予以通报批评。凡被通报批评一次的民警,一年内不得提拔使用;被通报批评两次的民警,待岗培训一年;科所队中两次被市局通报批评的,主要负责人就地免职。通过以上措施,较好地解决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在全市公安机关形成了变“要我干”为“我要干”的良好工作氛围。

(1)http://曹力伟《大庆市公安局无增长改善警力是我国警务改革的优选之

路 》

浅谈县级警务改革和警力资源配置情况篇五

浅谈县级警务改革和警力资源配置

当前,我国正处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发展举世瞩目,然而,从治安环境建设看 :一方面市场经济负面效应所产生的治安问题在不断增多,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对治安保障的需求也十分旺盛。第一,政治安定需求。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必然要求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作为上层建筑的国家政权和执政党地位必须从多方面改革,才能与此相适应。而在上层建筑改革时期,政治上不稳定的因素大量增多,急需良好的治安环境来作保障,以用于维护国家政权的稳定和执政党地位的巩固。第二,公共安全需求。市场经济活动使社会各方联系越来越紧密。任何一起刑事、治安案件或治安灾害事故都是对公共安全的一个重大威胁。第三,产业运营安全需求。要求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建立一种防爆炸、防诈骗、防贪贿、防盗窃、防抢劫、防经济纠纷、防火灾事故等全新的治安机制。第四,生命财产安全需求。市场经济使社会总财富和个人财富急剧增长,保护个人财富和生命不受侵害的群体意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烈。经历过**的人们,倍加珍惜安定稳定,常言道:宁做太平鬼,不做**人。第五,调节社会关系的需求。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各种社会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由此各种关系之间发生了一轮又一轮新的矛盾。理顺这些关系,解决这些矛盾用传统的政治手段、文化手段、行政手段已不能完全奏效,呼唤着治安手段的介入,用治安手段理顺和解决其他手段替代不了的社会关系和矛盾。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要改革现有的司法体制,特别是直接影响社会稳定的治安管理和警务运行机制,加强治安管理,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

现有警务运行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方面,随着改革的深入,人财物的大流动给犯罪分子异地作案、快速逃逸提供了条件,犯罪活动日益动态化、暴力化和恶性化,使公安机关侦查破案的时机稍纵即逝。另一方面,公安机关内部警种设立过多、分工过细,造成警种之间各自为政、互不干涉“内政”。在处理警务时,由于内部指挥系统不畅,不仅出警迟缓,而且常常产生警力交叉重叠现象,警力浪费不说,还在客观上导致推诿扯皮现象的发生,更谈不上形成合力了。传统的勤务管理模式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从我县的情况看,尚存在以下几个突出问题:一是警力不足,警力比约为1:175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1360。二是警员素质较低。一方面是正规法律科班出身少,另一方面工作任务重,培训计划未落实,特别是适应新形势需要的培训没落实,警员素质的提高达不到时代发展的要求。三是警力资源配置不合理,首先是机构设置上小而全,每个机构都有专人,占用很多警力,其次是体制上,沿用旧的体制,分地方公安、企业公安和林业公安等等,各隶属不同的主管部门,县公安局对警务掌握、使用和管理职权不清。最后是科学管理上缺乏统一的、高效的管理体制,造成有限的警力资源浪费。

改革警务制度,挖掘资源、合理配置警力的几点思考

(一)以人为本,政治建警。具有一定工作技能和高度政治责任心的民警,以及由此形成结构合理的民警队伍是决定警力的首要因素,在任何情况下,民警的素质都直接地影响着警力的变化。公安机关坚持政治建警既是党和人民的期望,也是新时期保持公安机关性质、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履行公安职责的根本保障和前提条件。政治建警,根本一条就是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民警头脑,用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指导公安实践。理论上的清醒才能保持政治上的坚定。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要不断增强政治上的坚定性、敏感性和鉴别力,保证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使公安机关始终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并自觉遵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规律开展工作,真正成为党和人民信赖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工具。政治建警最重要的一条是树立终身为警的观念,时时为警观念,就是无论何时、何地任何情况是警察就是要履行警察职责,无论是当班与否,职责范围内外与否,都要挺身而出,自觉履行职责,协助处理好各种事件与案件,处处树立警察的高大形象,以高度的责任心和政治责任感赢得党和人民的信赖。

(二)严把“入口”,畅通“出口”。长期以来,“入口”把关不严是造成民警的基本素质特别是文化素质偏低的一个主要因素。当然这有着各种各样的历史原因,解决的办法是抓住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市场活跃的有力时机,严格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及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有关规定,采取公开考试、公开招收等措施强化“入口”的规范性和制约机制。同时,对队伍中一些不能胜任公安工作,屡屡违纪违规给公安事业造成严重后果的“害群之马”,要依照有关管理条例,清退出公安队伍,以维护法律法规的权威性,保证队伍的纯洁。

(三)、强化培训、提高素质。公安教育内容广泛,基层公安机关应从实际出发,抓住符合实战需求的教育重点,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强化民警知识“充电”,提高民警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县级公安机关,没有自己专门的教育培训组织机构,只能依靠上级公安部门一年有限的几次、有限的几个名额参加培训,工作一忙,还会受到冲击。这样长期不“充电”,知识得不到更新,专业技能得不到提高,民警的素质实际上就是在下降。应当结合实际,积极为民警的再教育创造条件,较为系统地定期组织民警轮训。同时,要加大交流轮岗力度,培养一专多能的公安干警,以适应新形势对公安干警提出的新要求。

(四)、从严治警,从优待警。抓好公安队伍领导班子建设,是充分发挥警力资源效应的关键。从严治长,首要的是发挥党委班子的核心领导作用。党委班子要时时刻刻警醒自己,发挥模范标杆作用,以自己的言行举止激励民警。其次是要抓好中层领导班子建设。在从严治警的同时,还不应忘记从优待警。“从严治警一本书,从优待警一句话”已越来越成为队伍难于管理的突出问题。政治上,要关心重视民警的进步,提拔任用,评先评优,要重实绩,重公认,不主观臆断;工作上,要想方设法为民警提供宽松环境,帮助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缓解工作压力;生活上,要提倡用家庭式的关爱温暖人,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帮助民警解决后顾之忧;在方法上,要与民警平等相处,民警最欢迎的还是领导以平常的姿态与民警交心谈心,架起理解的桥梁。

(五)资源重组,科学决策。精简专业部门,充实综合部门。尽快建立一个高效灵敏、指挥畅通、一呼百应的整体联动机制,改革现行的公安管理体制,实现资源重组,这既是警力资源开发的需要,更是从制度上保证优秀警察脱颖而出,实现一警多能,综合开发警力资源之所需。要防止民警充实基层后再次出现机关化倾向,变“坐堂接诊”为“外出巡诊”,提高街头的见警度。基层实战单位推行弹性工作制、二班制和夜班制等勤务模式,在城区派出所取消了双休日集中休假制度,民警周二至周日轮流休息,解决“群众休息我休息,群众上班我上班”的机关化问题。白天,社区民警结合社区巡逻开展走访、入户调查、安全检查、整改隐患。夜间,进行入户调查走访发动群众,组织治安志愿者义务值勤,带领保安联防队员开展社区巡逻防范和盘查检查。

1、精简内设机构,规范警种职能。分工过细,职能交叉,层次不清是县级公安机关机构设置的突出问题。目前,县级公安机关内设的科室所队多达15个以上,几乎与省、市级一一对应。警种多,有的警种机构建制又高于其它部门,这种状况常造成指挥协调不力,部门与部门之间相互扯皮,也不利于将警力向一线倾斜。县级公安机关的机构设置应突出战斗实体的需求,改变分工过细、警种过多的现状。无需讲究上下对口,将职能重叠的部门合并,减少警种,彻底改变“小而全”的做法,将合并后的富余警力充实到基层一线,增强实战能力。其次是要规范各警种的职能。职责清晰可使警力资源合理操作。《人民警察法》明确了公安机关职责的14个方面,这是从法律上对人民警察职责的确认。必须依照警察法的规定,明确各种职责,相应地配置、开发警力资源。再次是建立相对集中的警务联动区,如在乡镇建立中心派出所等,合理配置警力,调剂警力资源。最后要建立以块为主的警务指挥机制,对所有警务资源实行以块为主,统一收编,统一使用,改革现有的隶属关系不合理的状况。

2、改革人事制度。调动民警的积极性,建立以绩效考评为主要内容的激励机制,用一定的标准去评估民警个体的绩效,并将评估结果作为民警提升、晋级、加薪、奖励换岗的依据,开展岗位竞争,可以促使每一个民警产生压力和动力,由此推动公安机关内部警力的合理、有序流动,形成合理的结构组合,进一步激发民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警力资源处于最佳状态。

3、落实责任制。进一步理顺实战指挥、整体联动机制,专门规范分级处警制度和工作职责,明确由“110”负责统一指挥调度点线面上的各股防控力量,有权指令开展全县或区域范围的警情处置和围堵追缉工作。在具体工作中,将刑事、治安案件,交通、火灾事故等各类警情定级,明确规定根据警情大小和紧急程度,分别由对应级别的领导亲赴现场指挥处置。由局领导到场处置的警情,涉案地派出所、交巡警大队和局有关科队的领导要同时到场。其他一般警情由各警种的相关民警承担处警责任。建立以派出所为单位划分防控工作责任区,绘制派出所的防控作战图,实行挂图作战;把派出所、交巡警、刑侦、治安等警种和机关挂钩部门警力、社会防范力量统一纳入责任区,根据属地管理与业务主管相结合的原则分别承担防控责任。各个警种和每个民警在责任区内既担共同责任,又负单独责任。

(六)综合治理,群防群治。群众路线,群众工作是公安建设的优良传统,也是弥补公安自身警力不足,开发警力资源的另一有效途径。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社会治安问题总的对策是:在“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指引下,以专门机关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历史经验为基础,遵循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基本方针,贯彻执行“打防并举,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工作原则,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部门齐抓共管,各司其职,运用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文化的、教育的、技术的等多种手段,融打、防、教、管、建、改为一体,形成严密有序的预防犯罪体系,以达到最大限度的控防犯罪和减少犯罪,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的目的。走群众路线,首先要树立良好的公安队伍形象。没有好的形象,是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和爱戴的。其次是要坚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方针,充分发挥准治安力量,如治保干部、联防队伍、企事业保安组织的作用,建立起群防群治的社会大治安防范格局。近年来,基层群防群治组织作用严重弱化,有的已名存实亡,这固然有经济利益的因素,但与公安机关放松了监督管理不无关系。要改变这一状况,就必须使各个社会组织和广大群众认清安全利益与经济利益的关系,必须进一步加强对群防群治组织的管理和指导,使之真正成为维护社会治安的一支值得信赖的力量,从而最大范围地延伸警力空间。

(七)保障经费,科技强警。科技不仅是第一生产力,还是公安机关第一战斗力。现代高科技的运用,可以大大解放警力,提高警务工作效率。在现代社会,开展各项工作都离不开科技的武装,开发警力资源更加离不开科技手段。从目前情况看,整个公安系统科技意识仍很淡薄,对民警科普知识的教育基本处于空白或不自觉状态。用高科技的设备、装备武装民警,增大高科技的投入外,更主要的是要强化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抓好科技知识的普及教育,以适应日新月异的科技时代要求,这也是今后开发警力资源增强警力的最大空间。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 本周热点 精品推荐
精选文章
基于你的浏览为你整理资料合集
2025年浅谈县级警务改革和警力资源配置情况(5篇) 文件夹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