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是我们渡过青春时光的地方,留下了无数美好的回忆。总结的完美是基于对自己成长的真实认识和未来发展的展望。通过参考这些总结范文,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领域总结的特点和要求。
各位旅客: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环境清幽的佛门圣地灵岩寺来游览。
灵岩寺所处的这座秀丽的山峦,名叫灵岩山,使泰山的十二支脉之一。海拔687.3米,大家请看灵岩山与其他有什么不同呢?唉,对了,他的顶既不是园的也不是尖的而是方的,因此它又叫方山。又像一方官印,因此又叫玉符山。灵岩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海内四大名刹之首”(天台国青寺,江陵玉泉寺,南京栖霞寺)的盛名。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曾说“灵岩是泰山背最幽绝处,游泰山而不至灵岩,不成游也。”现在就让我们去感受一下灵岩寺的风韵吧。
我们现在来到山门金刚殿,殿内塑有“哼哈二将”,专为把手大门守护寺院的安全,走过“聚美”小桥。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二门山”,他建于明代,又叫天王殿,殿内望有四大天王,建筑风格为单檐硬山顶,殿内有唐,宋,金,元,明,清碑碣十七块。记载了灵验的历史沿革及影响。(东边为钟楼,西边为鼓楼,因为“晨钟暮鼓”之说)。
朋友们现在我们就来到了大雄宝殿,原为宋代的献殿,明清重修。建筑风格前后是不一样的,前为外廊式卷棚顶,后为硬山顶。造型精巧玲珑显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艺术才能。现在殿内的石柱及柱础,还是宋代的遗物。上额的彩画边很生动逼真,充满生活气息。
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座宏伟壮观的大殿就是千佛殿,它是灵岩寺中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主体建筑。(建筑风格为单檐殿顶,面阔七间,进深四间,给人的感觉是非常宏伟壮观的)。这座大殿是唐代高僧惠崇创建的,宋代扩修,(唐宋时为寺中主殿,成为大雄宝殿),现在殿宇为明代的建筑,虽然自创建以历代重修,有些已非原物,但现在仍保存着唐宋的建筑风格。进到殿中,中置长方形须弥座座上有三尊大佛,中间为吡户遮那佛(藤胎),东为药师佛(明成十三年)西为阿弥陀佛(明嘉靖二十二年),大家也许都看到西殿上有许多高30厘米的铜铸和木雕小佛,“千佛殿”的名字也是由此而来的。
现在我们再来看一下大殿四周的四十尊罗汉泥塑,(据佛学文献记载,为众生造福。不知大家又没有看到千佛山的十八罗汉,千罗为花岗岩),而灵罗为藤木所制,显得非常栩栩如气。他摆脱了佛教塑像的固定形式,每个塑像都以现实人物为基础,神情状貌非常生动,喜怒哀乐俱形于色,动态变化各有特征,堪称海内无双。看,老者手上的青筋;那个愤怒者脖子上的青筋,个个口目传情,没有一个相同的。罗汉身上用的是朱砂江,黄丹,雄黄,石绿,大青,天蓝,茄皮紫等矿物质颜料。因此虽然年代已久,但颜色还是那么逼真。(这些罗汉的塑造年代,史料记载不详),根据资料分析,可能是宋代塑造的。这些罗汉对我们现在研究古代雕/塑,佛学有非常高的价值,是中国泥塑遗存的艺术瑰宝之一。清末学者梁启超为“灵岩泥望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活现”。这正是对我国古代艺术才能的高度评价。
(御书阁是唐代主持慧崇和尚专门为存放皇帝赐御书而建造的,现存建筑为明代遗物。)。
(除了千佛殿,您可以看到东山峰有一怪石,状如一个老僧,身披袈裟,手柱禅杖,而后面的柏树,活脱脱就是一对弟子,这块怪石就叫朗公石《神僧传》中记载,东晋时期高僧来此山说法,讲的“猛兽归伏,乱石点头”,朗公说“此山,灵边,为我净也;它时涅磐当埋于此”)。
好,现在我们往西走,面前的这座塔为灵岩寺的最高建筑,辟支塔,是灵岩寺的.重要标志。为什么叫辟支塔呢?辟支一词为佛教用语,是梵语“避支迦佛陀”简称为“避之佛”(避支塔建于唐天宝十二年,宋淳仪五年重建于嘉佑二年建成)历时63年,距今900多年。该塔高54米,为八角九级十二檐的楼阁式砖塔。塔基刻有阴曹地府,酷刑场面的浮雕。塔身为青砖砌筑。东西南北四面设门。塔檐自下至上逐层递减,一至四层为重檐,五至九层为单檐,收分得体,门窗古朴,显得古香古色,庄严肃穆。塔顶是铁制塔刹。有复钵,相轮,园光,仰月,宝珠组成。另外还有八根铁链分别由救济塔檐的八尊金刚拽引加固如果大家登上九级塔檐,可以尽览灵岩风光。
好的辟支塔参观到这里,我们接着向西走,我们来到了灵岩寺的另一重要景点“墓塔林”,这里面有唐宋至明代灵岩寺住持僧人的墓塔167座,墓碑81块,其数量仅次于河南登封少林寺,居全国第二,它与少林寺的塔又不同,少林寺属于砖塔,灵岩寺属于石塔,年代不一造型各异。有的高达数十尺,有的才尺许,底部都是带有浮雕。在这些塔中,最早的就是这幢慧崇塔了,是唐代灵岩寺创建间慧崇的墓塔,(惠崇是灵岩寺贞观年间的和尚,生前在灵岩勤于佛事,对灵岩寺做出了极大贡献,它活了100多岁。)是重檐单层方石塔,全部石砌,通高5.30米,宽3.74米,上面雕有狮头,飞天,武士等图案。南面辟半圆拱门,内为方形室。东西门均为饰门,是半掩式假门,雕有乐伎,舞伎等图案,保留六朝,隋代的艺术风格。塔顶以露盘,仰莲,宝珠组成塔刹,这座塔是研究我国古代绘画,雕刻艺术的珍贵字资料。
好,现在我们往西走,面前的这座塔为灵岩寺的最高建筑,辟支塔,是灵岩寺的重要标志。为什么叫辟支塔呢?辟支一词为佛教用语,是梵语“避支迦佛陀”简称为“避之佛”(避支塔建于唐天宝十二年,宋淳仪五年重建于嘉佑二年建成)历时63年,距今900多年。该塔高54米,为八角九级十二檐的楼阁式砖塔。塔基刻有阴曹地府,酷刑场面的浮雕。塔身为青砖砌筑。东西南北四面设门。塔檐自下至上逐层递减,一至四层为重檐,五至九层为单檐,收分得体,门窗古朴,显得古香古色,庄严肃穆。塔顶是铁制塔刹。有复钵,相轮,园光,仰月,宝珠组成。另外还有八根铁链分别由救济塔檐的八尊金刚拽引加固如果大家登上九级塔檐,可以尽览灵岩风光。
好的辟支塔参观到这里,我们接着向西走,我们来到了灵岩寺的另一重要景点“墓塔林”,这里面有唐宋至明代灵岩寺住持僧人的`墓塔167座,墓碑81块,其数量仅次于河南登封少林寺,居全国第二,它与少林寺的塔又不同,少林寺属于砖塔,灵岩寺属于石塔,年代不一造型各异。有的高达数十尺,有的才尺许,底部都是带有浮雕。在这些塔中,最早的就是这幢慧崇塔了,是唐代灵岩寺创建间慧崇的墓塔,(惠崇是灵岩寺贞观年间的和尚,生前在灵岩勤于佛事,对灵岩寺做出了极大贡献,它活了100多岁。)是重檐单层方石塔,全部石砌,通高5.30米,宽3.74米,上面雕有狮头,飞天,武士等图案。南面辟半圆拱门,内为方形室。东西门均为饰门,是半掩式假门,雕有乐伎,舞伎等图案,保留六朝,隋代的艺术风格。塔顶以露盘,仰莲,宝珠组成塔刹,这座塔是研究我国古代绘画,雕刻艺术的珍贵字资料。
《息庵禅师道行碑记》,日本和尚邵元为灵住持息庵禅师撰写的。
和翠证盟殿亦称证盟功德,方山证盟殿,平面呈椭圆形,跨进殿门,正中雕有高约五米的释迦佛像,东西两壁各有一菩萨一尊,都是唐代造像。内有很多唐宋提。明朝时,外僧修方形石室,增门朱红色,故亦称红门。
各位团友,大家好!今天我将带领大家游览灵岩寺。它地处长清县万德镇东北七公里的灵岩山,位于泰山北麓主峰四十里处,是泰山的十二支脉之一。现在我们的游览车已进入了灵岩山,这里群山环抱,峰峦清幽,松柏苍翠,泉水清冽,风景十分秀丽。明代诗坛领袖王世贞曾赞美这里是“泰山背最清幽处”。灵岩山原名方山、玉符山。
因山的主峰顶部高大雄伟,方方正正,很像将军印而得名。至于灵岩这个名字的由来,则与朗公的故事有关。朗公是东晋高僧,山东地区的佛教领袖,他常骑一头毛驴四处宣扬佛法,人们只要听到他的驴叫,即“从者如流”。传说朗公来方山说法时,听众达千人之多,不仅人听得入迷,而且“猛兽归伏,乱石点头”。听众把这一异状告诉朗公,朗公说:“此山灵也,不足怪!”于是方山改名为灵岩山,灵岩寺也由山得名。至今寺东面的朗公山上还有一块高约十丈的奇石,远看像一位老僧拄杖而行,后面的几十棵松树,像弟子随侍于后。据说,这石头就是朗公的化身。
灵岩寺的始建人叫法定,传说他于北魏正光元年(公元5)来此开辟山场,引泉建寺。那时的寺建在今天灵岩寺的北面,名叫神宝寺,隋代已有名气。唐太宗贞观年间(640年前后),在惠崇的主持下迁到此处,成为我国佛教神宗的据点,与浙江天台国清寺、湖北江陵玉泉寺、江苏南京栖霞寺合称为天下寺院“四绝”,而灵岩寺更被称为四大名刹之首。唐高宗与武则天去泰山封禅时,就曾在此住宿,清乾隆皇帝也在这里建过行宫。相传,灵岩寺鼎盛时期殿阁有四十余处,禅房五百多间,僧侣八百余人。禅宗提倡饮茶,从此饮茶盛行,是北方人开始以茶为饮料的原因之一。
各位游客:
大家好!
欢迎大家光临名刹古寺灵岩寺!今天我给诸位朋友做导游,我将尽我所能回答你们提出的问题,希望大家载兴而来,满意而归。
灵岩寺所处的这座秀丽的山峦,名叫灵岩山,是东岳泰山十二支脉之一。海拔687.3米,灵岩寺位于一山(泰山)、一水(泉城的泉水)、一圣人(曲阜)的山东黄金旅游线之间,(距泰山主峰约为10公里,距济南40余公里)以其优美的自然景观和灿烂珠古代文化,吸引无数海内外游人,自古就是闻名的旅游胜地,具有“海内四大名刹之首”(浙江天台国清寺,湖北江陵玉泉寺,江苏南京栖霞寺)的盛名。灵岩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0年荣获国家首批4a级景区称号。大家请看灵岩山与其他有什么不同呢?唉,对了,他的顶既不是圆的也不是尖的而是方的,因此它又叫方山。又像一方官印,因此又叫玉符山。(灵岩主峰为狮山,因为在远处望去犹如一头雄狮蹲伏在那里,所以称为狮山,山的最高处有一巨大岩石,四壁如削,成为方形,所以最早时人们称之为方山,北魏时《水经注》中称之为玉符山,也是因为这块巨石的形状方方正正,像古代将军的印玺古称将军印为玉符因而得名)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曾说“泰山之北最幽处,游泰山不游灵岩不成其游也。”的赞语,从寺院至山巅有殿阁36处,亭阁18座,文物众多,古迹荟萃,北如蹲狮的方山,东如骆驼的朗公山,南如卧象的竹山。现在就让我们去感受一下灵岩寺的风韵吧。
我们现在来到山门〔金刚殿〕,金刚是金中最刚之意,比喻牢固、锐利、能摧毁一切的意思。金刚力士,是专门持金刚杵(古印度的一种兵器)守护佛法的天神。这个殿的风格属明清建筑,塑有“哼哈二将”,专为把守大门守护佛法和寺院的安全。
走过“聚善”小桥。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二山门”,他建于明代,又叫〔天王殿〕,殿内塑有护法四天王,(在印度佛教中,传说在须弥山腰有一个山叫犍陀罗山,山有四峰,各有一王居住,各护一天下,四天王所居之天称作四天王。中国内地佛教寺院中一般均有四天王塑像,他们各是:东方持国天王,其塑像身白色,持琵琶;南方增长天王,身为青色,持宝剑;西方广目天王,身为红色,手绕缠一龙;北方多闻天王,身为绿色,右手持伞,左手持银鼠。他们各有一个从者,顺次是乾闼婆,鸠荼、龙、夜叉,还各有91子辅佐四王守护十方,据称四天王各有八大名将,代为管理所属各处山河,森林及其他地方的小神)建筑风格为单檐硬山顶,房梁五架,两边以穿插坊连成整体。柱头上有一斗三升斗拱,其柱础为复莲式,系宋代遗物。殿内存有唐,宋,金,元,明,清历代碑刻十七块。记载了灵岩的历史沿革及影响。另有钟楼、鼓楼等附属建筑(东边为钟楼,西边为鼓楼,因为“晨钟暮鼓”之说)。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大雄宝殿〕,原名为献殿,是佛教寺院中的正殿,建于宋嘉佑年间(公元1102-1110年),是寺僧诵经礼佛的地方,明代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2年),鲁藩捐塑三大士像于其内后,更名为大雄宝殿。建筑风格前后是不一样的,前为外廊式卷棚顶,后为硬山顶。造型精巧玲珑显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艺术才能。现在殿堂是清朝中叶建造。清乾隆22年(公元1757年)爱新觉罗〃弘历皇帝来灵岩时,曾为此殿题“卓赐名兰”额及“奇松尔日犹回向,诡石何心忽点头”楹联。殿内的石柱及柱础,还是宋代的遗物。上额的彩画也很形象生动,逼真,充满生活气息。殿前一平台,是供高僧讲经之用。
〔摩顶松〕,位于大雄宝殿后西侧有一株千年古柏,叫摩顶松,关于这个名字的来历取于传。
说故事。相传唐僧去西域取经时,临行前曾来灵岩寺,手摩松树说道:“我要西去求佛,教汝枝长,归时东向,使吾门弟子知之!”数年后,西指的树枝果然忽向东指。寺僧见了说:我们师傅回来了摩顶松就是这个故事而得名的。有人可能要问,柏、松不同,为什么这株柏树要称松呢,因为“柏”与“悲”谐音,过去有人忌讳“悲”字故将柏改为松。后来有人在这棵树的旁边又栽上柿子树,取“百(柏)事(柿)如意”之意。
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座宏伟壮观的大殿就是〔千佛殿〕,它是灵岩寺中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主体建筑。(建筑风格为单檐殿顶,面阔七间,进深四间,给人的感觉是非常宏伟壮观的)。这座大殿是唐代高僧惠崇创建的,宋代扩修,(唐宋时为寺中主殿,成为大雄宝殿),现在殿宇为明代的建筑,虽然自创建以历代重修,有些已非原物,但现在仍保存着唐宋的建筑风格。进到殿中,中置长方形须弥座座上有三尊大佛,中间为吡户遮那佛(藤胎),东为药师佛(明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西为阿弥陀佛(明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大家也许都看到西殿上有数以千计高30厘米的铜铸和木雕小佛,“千佛殿”的名字也是由此而来的。
现在我们再来看一下大殿四周的四十尊罗汉泥塑,每尊罗汉身高101-120厘米,(据佛学文献记载,为众生造福。不知大家又没有看到千佛山的十八罗汉,千罗为花岗岩),而灵罗为藤木所制,显得非常栩栩如气。他摆脱了佛教塑像的固定形式,每个塑像都以现实人物为基础,神情状貌非常生动,喜怒哀乐俱形于色,动态变化各有特征,堪称海内无双。看,老者手上的青筋;那个愤怒者脖子上的青筋,个个口目传情,没有一个相同的。罗汉身上用的是朱砂江,黄丹,雄黄,石绿,大青,天蓝,茄皮紫等矿物质颜料。因此虽然年代已久,但颜色还是那么逼真。(这些罗汉的塑造年代,史料记载不详),根据资料分析,罗汉系宋代塑造无疑,距今约有900余年。这些罗汉对我们现在研究古代雕/塑,佛学有非常高的价值,是中国泥塑遗存的艺术瑰宝之一。清末学者梁启超1922年来此游览,把它誉为“海内第一名塑”,现代著名美术大师刘海粟观后称之为“灵岩泥望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活现”。这正是对我国古代艺术才能的高度评价。现在梁眼和刘海粟所书之碑立于千佛殿前两侧。
在千佛殿后面有一阁名〔御书阁〕,是唐代主持慧崇和尚专门为存放皇帝赐御书而建造的,现存建筑为明代遗物。原藏有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赵炅、真宗赵恒、仁宗赵祯等御书。金贞佑年间(公元1213-1217年)曾曹兵燹,珍藏御书尽毁,唯阁幸存。御书阁门楣的墙壁缝隙间长出一棵青檀,古枝纵横,盘根错节,状若云朵,称云檀或银檀,(另外一株形似蛟龙,又称龙檀,两树已有千年的高龄,为稀有树种之一),视为一大胜景,这样古怪的青檀在北方还是很少见的。青檀树根下面是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寺僧仁钦重刊篆书的“御书阁”匾额。顺御书阁而下,千佛殿迄东,便是卓锡泉、双鹤泉、白鹤泉,因为三泉相隔很近,故称“五步三泉”。
好,现在我们往西走,面前的这座塔为灵岩寺的最高建筑,〔辟支塔〕,是灵岩寺的重要标志。为什么叫辟支塔呢?辟支一词为佛教用语,是梵语“辟支迦佛陀”简称为“辟支佛”,顾名思义辟支塔也就是佛塔。辟支塔建于唐天宝十二年(公元743年),宋淳仪五年(公元994年)重建,于嘉佑二年建成,历时63年,距今900多年的历史。该塔高54米,为八角九级十二檐的楼阁式砖塔。塔基刻有阴曹地府,酷刑场面的浮雕。塔身为青砖砌筑。东西南北四面设门。塔檐自下至上逐层递减,一至四层为重檐,五至九层为单檐,收分得体,门窗古朴,显得古香古色,庄严肃穆。塔顶是铁制塔刹。有复钵,相轮,园光,仰月,宝珠组成。另外还有八根铁链分别由救济塔檐的八尊金刚拽引加固如果大家登上九级塔檐,可以尽览灵岩风光。
好的辟支塔参观到这里,我们接着向西走,我们来到了灵岩寺的另一重要景点〔“墓塔林”〕,这里面有唐宋至明代灵岩寺住持僧人的墓塔167座,墓碑81块,其数量仅次于河南登封少林寺,居全国第二,它与少林寺的塔又不同,少林寺属于砖塔,灵岩寺属于石塔,年代不一造型各异。有的高达数十尺,有的才尺许,底部都是带有浮雕。
为全石建筑,堪与坐落在济南市历城区柳埠镇的四门塔相媲美。是唐代灵岩寺创建间慧崇的墓塔,(惠崇是灵岩寺贞观年间的和尚,生前在灵岩勤于佛事,对灵岩寺做出了极大贡献,它活了100多岁。)是重檐单层方石塔,全部石砌,通高5.30米,宽3.74米,上面雕有狮头,飞天,武士等图案。南面辟半圆拱门,内为方形室。东西门均为饰门,是半掩式假门,雕有乐伎,舞伎等图案,保留六朝,隋代的艺术风格。塔顶以露盘,仰莲,宝珠组成塔刹,这座塔是研究我国古代绘画,雕刻艺术的珍贵字资料。在这些塔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日本和尚邵元于至正元年为灵岩寺等39代住持息庵禅师撰写的《息庵禅师道行碑记》碑文。碑高1.63米,宽0.74米。郭沫若来此观看后题诗道:“息庵碑是邵元文,求法来唐不让仁,原作典型千万代,相师相学倍相亲”。可见息庵塔和邵氏题文是中日古代友好交往的佐证。
〔积翠证盟殿〕亦称证盟功德、方山证盟殿,是灵岩十二景之一,(十二景:汉柏、摩松顶、朗公石、可公床、一线天、对松桥、五步三泉、镜池春晓、方山积翠、明孔晴雪)它依平面呈椭圆形,跨进殿门,正中雕有高约五米的释迦佛像,东西两壁各有一菩萨一尊,都是唐代造像。内有很多唐宋题记,明朝时龛外僧修方形石室,墙壁粉刷成朱红色,故亦称红门。
我们就游览到这里,最后,衷心请大家对我的讲解提出宝贵意见,热情欢迎诸位朋友下次来。谢谢大家!
灵岩寺水秀山青,幽绝雅静,引历朝历代无数文人墨客来此寻好诗觅佳句。咱们眼前的这座小山岗叫做黄茅岗,岗侧的这座小亭子叫做黄茅亭。别看这座小亭子不入眼,他可是当年寺僧们迎接官员的.地方,所以又叫接官亭。无论黄茅岗还是黄茅亭,之所以名声显赫是因为苏东坡大学士于元丰八年八月二十日,因奉命下齐州祭祀泰山,过灵岩时酒后醉卧黄茅岗并赋诗一首。那首诗豪放不羁,颇显有苏大学士的典型的文风,诗云:“醉中走上黄茅岗,满岗乱石如群羊。
岗头醉倒石作床,仰观白云天茫茫,歌声落谷秋风长。路人举手东南望,指手大笑使君狂”。
如今,这首诗镌刻在千佛殿西侧墙壁上,过一会大家一看便知。不仅东坡先生的诗意狂放醉游人,那豪放如游龙的笔法更令酷爱书法艺术的游人陶醉。所以,游人每每至此,必于黄茅亭中坐,更要在片麻石上躺,那“岗头醉倒石作床,仰观白云天茫茫”的潇洒与放浪便于不知不觉中浸润到肌肤与骨髓中去了,如果哪位游客朋友有兴致的话,不妨去岩石上躺一躺,找回一些东坡先生狂放不羁的豪放情怀。
前几天,我来到了位于济南长清县万德镇的千年古刹——灵岩寺!
灵岩寺峰峦奇秀,以风景幽深、泉石秀丽著称,构成了一副多彩绚丽的画卷。著有胜景墓塔林、辟支塔、大雄宝殿等十几处。其中最引人入胜的是千佛塔中的40尊宋代的彩色泥塑罗汉,历来围观者和专家都赞不绝口。我们到这的目的是参观雕像、爬山涉水。
我们首先来到了辟支塔前。塔高54米,为平面四角形,基座为石雕刻。这里始建于宋淳化五年间(994)虽然年代久远,却别有一番风味。我们继续向前走,来到了墓塔林前。墓塔林简称塔林,位于大雄宝殿的西侧。保存着各种墓塔167座,墓志铭石碑81座,数量之大、规模宏伟,仅次于河南嵩山少林寺的塔林。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比起泉石,灵岩寺也不亚于72名泉。著有五步三泉的(卓锡泉、白鹤泉、双鹤泉)、甘露泉、万盛泉、飞泉等,最著名的还是袈裟泉。此处危崖峭壁、袈裟伴泉、别有情趣,为72名泉之一。
接下来,我们要开始爬山了。这山要比千佛山陡峭、高得多。而且,因为这几天持续下着鹅毛飞舞的小雪,路面特别滑,所以我们没有爬到顶峰。从山上眺望,著名的泰山和山下一切美丽的风景都尽收眼底。对面的山看起来真像是一个老寿星带着一帮徒弟,真是惟妙惟肖啊!在此有一胜景,那便是——白云洞。如果在夏天,洞外是飞流直下的瀑布,还有那翠绿的松柏,美不胜收。里面却是非常昏暗狭窄的小路,我们走了一半,因为黑的看不见,所以只能退出来了。最后我们从连绵不绝的一线天下了山。
游览完了灵岩寺,时间也差不多了。于是,我们恋恋不舍的离开了灵岩寺,踏上了回家的旅程。今天,我不仅了解了很多知识,还有玩的很开心。以后再有这样的机会,我一定不会错过!
文档为doc格式。
灵岩山青水秀,人杰地灵,更有许多巧夺天工之处,我们行进方向的右边,大约两公里处的那座山叫做明孔山。明是光明的明,孔是洞孔的孔,顾名思义,那就是因为该山的崖峭壁上有个透明山洞而得名。大家可以仔细观看,那镶嵌在悬崖峭壁上的透明山洞,远远望去,山阴暗淡处那大如磨盘的`耀眼光亮恰似明镜高悬,皓月当空,令人叹为观止。
正如许多奇景奇观一样,它也有一个美妙神奇的传说。朗公和尚创建的灵岩寺因为遭到北魏太武帝的灭法之劫而毁为灰烬,法定大师重建灵岩寺时,由一条青龙为他引路,两只老虎为他驮经,但当他将近灵岩时却遇到一座插翅难过的绝壁高山。法定大师便双手合十,面壁肃立,默念经文,不饮食长达三九二十七天,终于打动了菩萨心。
菩萨令太阳神射穿岩石,绝壁高山顿时透出红光数里。法定大师寻光而进,穿越明孔洞,到达现在的灵岩寺址,开始了他的复兴大业,明孔洞也变永世不灭的留存在人间。现在的穿越题材影视剧充斥银幕、荧屏,我们面前的明孔山明孔洞应该算是穿越剧的鼻祖了。有机会的话,大家可以实地穿越一下明孔洞,过把穿越瘾。
灵岩寺旅游区位于济南市长清县万德镇境内,距104国道8公里,北依济南,南靠泰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佛教圣地,总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以其悠久的宗教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驰名于世,素有“游泰山不游灵岩,不成游也”之说。
灵岩寺初建于东晋,兴于北魏,盛于唐宋,列全国四大古刹之首。灵岩寺峰峦奇秀,风光旖旎,以风景幽深、泉石秀丽著称于世。寺周群山环抱,深奥幽邃。寺内外摩顶松、千岁檀、朗公石、“镜泄春晓”、“方山积翠”、“明孔晴雪”等胜景别具情趣。寺内古木苍翠,怪石林立,殿宇峥嵘。灵洞曲涧、青峰翠峦环绕着古刹精舍,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著名胜境有千佛殿、墓塔林、辟支塔、大雄宝殿等几十处。
其中最为引人入胜的是千佛殿内40尊宋代彩色泥塑罗汉,历来为观者和专家们赞誉不绝,梁启超称其为“海内第一名塑”;艺术大师刘海粟有“灵岩名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活现。”此外,不少名胜古迹大都流传着美丽动人的传说,如辟支塔基装饰的浮雕“地狱中的莲花”、“最后的半庵摩勒罘”,反映的是阿育王的政治生活。
驻足灵岩胜景,你会看到,这里群山环抱、岩幽壁峭;柏檀叠秀、泉甘茶香;古迹荟萃、佛音袅绕。这里不仅有高耸入云的辟支塔,传说奇特的铁袈裟;亦有隋唐时期的般舟殿,宋代的彩色泥塑罗汉像;更有“镜池春晓”、“方山积翠”、“明孔晴雪”等自然奇观。故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有“灵岩是泰山背最幽绝处,游泰山不至灵岩不成游也”之说。
近年来,灵岩寺的文物保护、旅游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己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每年都有百万计的国内外游客来灵岩或观光游览、寻古访幽;或登山健体、体察自然;或避暑消夏、商务会谈。
大家好!
前几天,我来到了位于济南长清县万德镇的千年古刹——灵岩寺!
灵岩寺峰峦奇秀,以风景幽深、泉石秀丽著称,构成了一副多彩绚丽的画卷。著有胜景墓塔林、辟支塔、大雄宝殿等十几处。其中最引人入胜的是千佛塔中的40尊宋代的彩色泥塑罗汉,历来围观者和专家都赞不绝口。我们到这的`目的是参观雕像、爬山涉水。
我们首先来到了辟支塔前。塔高54米,为平面四角形,基座为石雕刻。这里始建于宋淳化五年间(994)虽然年代久远,却别有一番风味。我们继续向前走,来到了墓塔林前。墓塔林简称塔林,位于大雄宝殿的西侧。保存着各种墓塔167座,墓志铭石碑81座,数量之大、规模宏伟,仅次于河南嵩山少林寺的塔林。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比起泉石,灵岩寺也不亚于72名泉。著有五步三泉的(卓锡泉、白鹤泉、双鹤泉)、甘露泉、万盛泉、飞泉等,最著名的还是袈裟泉。此处危崖峭壁、袈裟伴泉、别有情趣,为72名泉之一。
接下来,我们要开始爬山了。这山要比千佛山陡峭、高得多。而且,因为这几天持续下着鹅毛飞舞的小雪,路面特别滑,所以我们没有爬到顶峰。从山上眺望,著名的泰山和山下一切美丽的风景都尽收眼底。对面的山看起来真像是一个老寿星带着一帮徒弟,真是惟妙惟肖啊!在此有一胜景,那便是——白云洞。如果在夏天,洞外是飞流直下的瀑布,还有那翠绿的松柏,美不胜收。里面却是非常昏暗狭窄的小路,我们走了一半,因为黑的看不见,所以只能退出来了。最后我们从连绵不绝的一线天下了山。
游览完了灵岩寺,时间也差不多了。于是,我们恋恋不舍的离开了灵岩寺,踏上了回家的旅程。今天,我不仅了解了很多知识,还有玩的很开心。以后再有这样的机会,我一定不会错过!
各位朋友:
大家好!
灵岩寺所处的这座秀丽的山峦,名叫灵岩山,是东岳泰山十二支脉之一。海拔687.3米,灵岩寺位于一山(泰山)、一水(泉城的泉水)、一圣人(曲阜)的山东黄金旅游线之间,(距泰山主峰约为10公里,距济南40余公里)以其优美的自然景观和灿烂珠古代文化,吸引无数海内外游人,自古就是闻名的旅游胜地,具有“海内四大名刹之首”(浙江天台国清寺,湖北江陵玉泉寺,江苏南京栖霞寺)的盛名。灵岩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0年荣获国家首批4a级景区称号。大家请看灵岩山与其他有什么不同呢?唉,对了,他的顶既不是圆的也不是尖的而是方的,因此它又叫方山。又像一方官印,因此又叫玉符山。(灵岩主峰为狮山,因为在远处望去犹如一头雄狮蹲伏在那里,所以称为狮山,山的最高处有一巨大岩石,四壁如削,成为方形,所以最早时人们称之为方山,北魏时《水经注》中称之为玉符山,也是因为这块巨石的形状方方正正,像古代将军的印玺古称将军印为玉符因而得名)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曾说“泰山之北最幽处,游泰山不游灵岩不成其游也。”的赞语,从寺院至山巅有殿阁36处,亭阁18座,文物众多,古迹荟萃,北如蹲狮的方山,东如骆驼的朗公山,南如卧象的竹山。现在就让我们去感受一下灵岩寺的风韵吧。
我们现在来到山门〔金刚殿〕,金刚是金中最刚之意,比喻牢固、锐利、能摧毁一切的意思。金刚力士,是专门持金刚杵(古印度的一种兵器)守护佛法的天神。这个殿的风格属明清建筑,塑有“哼哈二将”,专为把守大门守护佛法和寺院的安全。
走过“聚善”小桥。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二山门”,他建于明代,又叫〔天王殿〕,殿内塑有护法四天王,(在印度佛教中,传说在须弥山腰有一个山叫犍陀罗山,山有四峰,各有一王居住,各护一天下,四天王所居之天称作四天王。中国内地佛教寺院中一般均有四天王塑像,他们各是:东方持国天王,其塑像身白色,持琵琶;南方增长天王,身为青色,持宝剑;西方广目天王,身为红色,手绕缠一龙;北方多闻天王,身为绿色,右手持伞,左手持银鼠。他们各有一个从者,顺次是乾闼婆,鸠荼、龙、夜叉,还各有91子辅佐四王守护十方,据称四天王各有八大名将,代为管理所属各处山河,森林及其他地方的小神)建筑风格为单檐硬山顶,房梁五架,两边以穿插坊连成整体。柱头上有一斗三升斗拱,其柱础为复莲式,系宋代遗物。殿内存有唐,宋,金,元,明,清历代碑刻十七块。记载了灵岩的历史沿革及影响。另有钟楼、鼓楼等附属建筑(东边为钟楼,西边为鼓楼,因为“晨钟暮鼓”之说)。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大雄宝殿〕,原名为献殿,是佛教寺院中的正殿,建于宋嘉佑年间(公元1102-1110年),是寺僧诵经礼佛的地方,明代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2年),鲁藩捐塑三大士像于其内后,更名为大雄宝殿。建筑风格前后是不一样的,前为外廊式卷棚顶,后为硬山顶。造型精巧玲珑显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艺术才能。现在殿堂是清朝中叶建造。清乾隆22年(公元1757年)爱新觉罗〃弘历皇帝来灵岩时,曾为此殿题“卓赐名兰”额及“奇松尔日犹回向,诡石何心忽点头”楹联。殿内的石柱及柱础,还是宋代的遗物。上额的彩画也很形象生动,逼真,充满生活气息。殿前一平台,是供高僧讲经之用。
〔摩顶松〕,位于大雄宝殿后西侧有一株千年古柏,叫摩顶松,关于这个名字的来历取于传说故事。相传唐僧去西域取经时,临行前曾来灵岩寺,手摩松树说道:“我要西去求佛,教汝枝长,归时东向,使吾门弟子知之!”数年后,西指的树枝果然忽向东指。寺僧见了说:我们师傅回来了摩顶松就是这个故事而得名的。有人可能要问,柏、松不同,为什么这株柏树要称松呢,因为“柏”与“悲”谐音,过去有人忌讳“悲”字故将柏改为松。后来有人在这棵树的旁边又栽上柿子树,取“百(柏)事(柿)如意”之意。
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座宏伟壮观的大殿就是〔千佛殿〕,它是灵岩寺中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主体建筑。(建筑风格为单檐殿顶,面阔七间,进深四间,给人的感觉是非常宏伟壮观的)。这座大殿是唐代高僧惠崇创建的,宋代扩修,(唐宋时为寺中主殿,成为大雄宝殿),现在殿宇为明代的建筑,虽然自创建以历代重修,有些已非原物,但现在仍保存着唐宋的建筑风格。进到殿中,中置长方形须弥座座上有三尊大佛,中间为吡户遮那佛(藤胎),东为药师佛(明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西为阿弥陀佛(明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大家也许都看到西殿上有数以千计高30厘米的铜铸和木雕小佛,“千佛殿”的名字也是由此而来的。
现在我们再来看一下大殿四周的四十尊罗汉泥塑,每尊罗汉身高101-120厘米,(据佛学文献记载,为众生造福。不知大家又没有看到千佛山的十八罗汉,千罗为花岗岩),而灵罗为藤木所制,显得非常栩栩如气。他摆脱了佛教塑像的固定形式,每个塑像都以现实人物为基础,神情状貌非常生动,喜怒哀乐俱形于色,动态变化各有特征,堪称海内无双。看,老者手上的青筋;那个愤怒者脖子上的青筋,个个口目传情,没有一个相同的。罗汉身上用的是朱砂江,黄丹,雄黄,石绿,大青,天蓝,茄皮紫等矿物质颜料。因此虽然年代已久,但颜色还是那么逼真。(这些罗汉的塑造年代,史料记载不详),根据资料分析,罗汉系宋代塑造无疑,距今约有900余年。这些罗汉对我们现在研究古代雕/塑,佛学有非常高的价值,是中国泥塑遗存的艺术瑰宝之一。清末学者梁启超1922年来此游览,把它誉为“海内第一名塑”,现代著名美术大师刘海粟观后称之为“灵岩泥望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活现”。这正是对我国古代艺术才能的高度评价。现在梁眼和刘海粟所书之碑立于千佛殿前两侧。
在千佛殿后面有一阁名〔御书阁〕,是唐代主持慧崇和尚专门为存放皇帝赐御书而建造的,现存建筑为明代遗物。原藏有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赵炅、真宗赵恒、仁宗赵祯等御书。金贞佑年间(公元1213-1217年)曾曹兵燹,珍藏御书尽毁,唯阁幸存。御书阁门楣的墙壁缝隙间长出一棵青檀,古枝纵横,盘根错节,状若云朵,称云檀或银檀,(另外一株形似蛟龙,又称龙檀,两树已有千年的高龄,为稀有树种之一),视为一大胜景,这样古怪的青檀在北方还是很少见的。青檀树根下面是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寺僧仁钦重刊篆书的'“御书阁”匾额。顺御书阁而下,千佛殿迄东,便是卓锡泉、双鹤泉、白鹤泉,因为三泉相隔很近,故称“五步三泉”。
出了千佛殿可以看到东山峰有一怪石,状如一个老僧,身披袈裟,手柱禅杖,而后面的柏树,活脱脱就是一对弟子,这块怪石就叫〔朗公石〕。据《灵岩志》中记载:灵岩古称方山,东晋时期高僧朗公于永和七年(公元351年)常到方山讲经说法,讲得猛兽归服,乱石点头,“灵岩”由此而得名。依山路攀登至此向东南眺望,可以清楚地看到五岳独尊泰山。
好,现在我们往西走,面前的这座塔为灵岩寺的最高建筑,〔辟支塔〕,是灵岩寺的重要标志。为什么叫辟支塔呢?辟支一词为佛教用语,是梵语“辟支迦佛陀”简称为“辟支佛”,顾名思义辟支塔也就是佛塔。辟支塔建于唐天宝十二年(公元743年),宋淳仪五年(公元994年)重建,于嘉佑二年建成,历时63年,距今900多年的历史。该塔高54米,为八角九级十二檐的楼阁式砖塔。塔基刻有阴曹地府,酷刑场面的浮雕。塔身为青砖砌筑。东西南北四面设门。塔檐自下至上逐层递减,一至四层为重檐,五至九层为单檐,收分得体,门窗古朴,显得古香古色,庄严肃穆。塔顶是铁制塔刹。有复钵,相轮,园光,仰月,宝珠组成。另外还有八根铁链分别由救济塔檐的八尊金刚拽引加固如果大家登上九级塔檐,可以尽览灵岩风光。
好的辟支塔参观到这里,我们接着向西走,我们来到了灵岩寺的另一重要景点〔“墓塔林”〕,这里面有唐宋至明代灵岩寺住持僧人的墓塔167座,墓碑81块,其数量仅次于河南登封少林寺,居全国第二,它与少林寺的塔又不同,少林寺属于砖塔,灵岩寺属于石塔,年代不一造型各异。有的高达数十尺,有的才尺许,底部都是带有浮雕。
〔惠崇塔〕是灵岩寺中最早的建筑,建于唐天宝年间(公元742-756年),塔高5.3米为全石建筑,堪与坐落在济南市历城区柳埠镇的四门塔相媲美。是唐代灵岩寺创建间慧崇的墓塔,(惠崇是灵岩寺贞观年间的和尚,生前在灵岩勤于佛事,对灵岩寺做出了极大贡献,它活了100多岁。)是重檐单层方石塔,全部石砌,通高5.30米,宽3.74米,上面雕有狮头,飞天,武士等图案。南面辟半圆拱门,内为方形室。东西门均为饰门,是半掩式假门,雕有乐伎,舞伎等图案,保留六朝,隋代的艺术风格。塔顶以露盘,仰莲,宝珠组成塔刹,这座塔是研究我国古代绘画,雕刻艺术的珍贵字资料。在这些塔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日本和尚邵元于至正元年为灵岩寺等39代住持息庵禅师撰写的《息庵禅师道行碑记》碑文。碑高1.63米,宽0.74米。郭沫若来此观看后题诗道:“息庵碑是邵元文,求法来唐不让仁,原作典型千万代,相师相学倍相亲”。可见息庵塔和邵氏题文是中日古代友好交往的佐证。
〔积翠证盟殿〕亦称证盟功德、方山证盟殿,是灵岩十二景之一,(十二景:汉柏、摩松顶、朗公石、可公床、一线天、对松桥、五步三泉、镜池春晓、方山积翠、明孔晴雪)它依平面呈椭圆形,跨进殿门,正中雕有高约五米的释迦佛像,东西两壁各有一菩萨一尊,都是唐代造像。内有很多唐宋题记,明朝时龛外僧修方形石室,墙壁粉刷成朱红色,故亦称红门。
我们就游览到这里,最后,衷心请大家对我的讲解提出宝贵意见,热情欢迎诸位朋友下次来。谢谢大家!
欢迎大家来到环境清幽的佛门圣地灵岩寺来游览。
灵岩寺所处的这座秀丽的山峦,名叫灵岩山,使泰山的十二支脉之一。海拔687.3米,大家请看灵岩山与其他有什么不同呢?唉,对了,他的顶既不是园的也不是尖的而是方的,因此它又叫方山。又像一方官印,因此又叫玉符山。灵岩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海内四大名刹之首”(天台国青寺,江陵玉泉寺,南京栖霞寺)的盛名。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曾说“灵岩是泰山背最幽绝处,游泰山而不至灵岩,不成游也。”现在就让我们去感受一下灵岩寺的风韵吧。
我们现在来到山门金刚殿,殿内塑有“哼哈二将”,专为把手大门守护寺院的安全,走过“聚美”小桥。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二门山”,他建于明代,又叫天王殿,殿内望有四大天王,建筑风格为单檐硬山顶,殿内有唐,宋,金,元,明,清碑碣十七块。记载了灵验的历史沿革及影响。(东边为钟楼,西边为鼓楼,因为“晨钟暮鼓”之说)。
朋友们现在我们就来到了大雄宝殿,原为宋代的献殿,明清重修。建筑风格前后是不一样的,前为外廊式卷棚顶,后为硬山顶。造型精巧玲珑显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艺术才能。现在殿内的石柱及柱础,还是宋代的遗物。上额的彩画边很生动逼真,充满生活气息。
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座宏伟壮观的大殿就是千佛殿,它是灵岩寺中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主体建筑。(建筑风格为单檐殿顶,面阔七间,进深四间,给人的感觉是非常宏伟壮观的)。这座大殿是唐代高僧惠崇创建的,宋代扩修,(唐宋时为寺中主殿,成为大雄宝殿),现在殿宇为明代的建筑,虽然自创建以历代重修,有些已非原物,但现在仍保存着唐宋的建筑风格。进到殿中,中置长方形须弥座座上有三尊大佛,中间为吡户遮那佛(藤胎),东为药师佛(明成十三年)西为阿弥陀佛(明嘉靖二十二年),大家也许都看到西殿上有许多高30厘米的铜铸和木雕小佛,“千佛殿”的名字也是由此而来的。
现在我们再来看一下大殿四周的四十尊罗汉泥塑,(据佛学文献记载,为众生造福。不知大家又没有看到千佛山的十八罗汉,千罗为花岗岩),而灵罗为藤木所制,显得非常栩栩如气。他摆脱了佛教塑像的固定形式,每个塑像都以现实人物为基础,神情状貌非常生动,喜怒哀乐俱形于色,动态变化各有特征,堪称海内无双。看,老者手上的青筋;那个愤怒者脖子上的青筋,个个口目传情,没有一个相同的。罗汉身上用的是朱砂江,黄丹,雄黄,石绿,大青,天蓝,茄皮紫等矿物质颜料。因此虽然年代已久,但颜色还是那么逼真。(这些罗汉的塑造年代,史料记载不详),根据资料分析,可能是宋代塑造的。这些罗汉对我们现在研究古代雕/塑,佛学有非常高的价值,是中国泥塑遗存的艺术瑰宝之一。清末学者梁启超为“灵岩泥望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活现”。这正是对我国古代艺术才能的高度评价。
(御书阁是唐代主持慧崇和尚专门为存放皇帝赐御书而建造的,现存建筑为明代遗物。)。
(除了千佛殿,您可以看到东山峰有一怪石,状如一个老僧,身披袈裟,手柱禅杖,而后面的柏树,活脱脱就是一对弟子,这块怪石就叫朗公石《神僧传》中记载,东晋时期高僧来此山说法,讲的“猛兽归伏,乱石点头”,朗公说“此山,灵边,为我净也;它时涅磐当埋于此”)。
灵岩寺有证可考的历史是自唐代惠崇开始,直至清代,而以宋代最为鼎盛。灵岩寺风光优美,殿宇峥嵘,布局宏伟,其中有极负盛名的千佛殿、辟支塔、墓塔林等,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自古就是游览胜地,前人有“登泰山不至灵岩不成游”之说。
现在大家看到的石坊是灵岩寺的第一道山门,建于清乾隆26年(1762年)。上面的“灵岩胜境”四个字就是乾隆皇帝御笔所书,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寺院广场上的“大灵岩寺碑”是由元人文书讷题写的。
石坊南面这座山叫明孔山,山上峭壁上有一个天然的车轮大小,南北相通的圆形洞孔,光线透过,不论晴天、阴天都像一轮明月高悬天上,人称“明孔洞”,也是传说中法定禅师的面壁处。
这是在灵岩寺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最负盛名的主体建筑——千佛殿。始建于唐朝贞观年间,当时叫大雄宝殿。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明代嘉靖年间重建的。大殿是木结构建筑,阔七间,深四间,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单檐庑殿顶,檐角向上伸出,像振翅欲飞的大鸟。殿前的多棱石柱,古朴庄严,雕琢精美,是唐代原物,也是现存不多的文物精品。
殿内四周墙壁上原有数以千计的,高约30厘米的木制小型佛像,故称千佛殿。佛像表现的是分身释迦牟尼集会讲法的热烈场面。但现在保存下来的不足半数。殿中央供奉着三尊大佛像,藤胎髹漆,塑于宋英宗治平年间(1064年-1067年),东边的是药师佛,铜铸,造于明宪宗成化13年(1477年),西边是释迦牟尼佛,也是铜铸,造于明世宗嘉靖23年(1543年)。
殿内最引人注目,为历代称道的是两边神座上的40尊宋代彩色泥塑的罗汉坐像。像高大约在101—120厘米左右。罗汉身上妆銮均用天然矿物质颜料涂饰,故而永不褪色。人物形态、气质刻画细致传神,表情动作无一雷同。或怒上心头,或喜上眉梢,或托腮沉思,或慷慨激昂,个性鲜明,栩栩如生。连衣服上的皱褶,手臂上的青筋都分明可见。衣着打扮与人物性格十分贴切和谐,显示了精湛的雕刻艺术。从泥塑的贴近现实的艺术风格上看,基本上是宋代作品。近代学者梁启超称它是“海内第一名塑”。当代艺术大师刘海粟于1983年11月23日参观后题写了“灵岩名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碑文。它是我国泥塑遗存的艺术珍品,是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也是研究我国佛教史的珍贵资料。
千佛殿东西两侧老干龙钟的汉柏下是苏轼的诗碑,字迹龙飞凤舞,为宝刹增色不少。其实,苏轼并未来到过灵岩寺,这首诗是他在徐州登云龙山时而作。
灵岩寺所处的这座秀丽的山峦,名叫灵岩山,使泰山的十二支脉之一。海拔687.3米,大家请看灵岩山与其他有什么不同呢?唉,对了,他的顶既不是园的也不是尖的而是方的,因此它又叫方山。又像一方官印,因此又叫玉符山。灵岩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海内四大名刹之首”(天台国青寺,江陵玉泉寺,南京栖霞寺)的盛名。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曾说“灵岩是泰山背最幽绝处,游泰山而不至灵岩,不成游也。”现在就让我们去感受一下灵岩寺的风韵吧。
我们现在来到山门金刚殿,殿内塑有“哼哈二将”,专为把手大门守护寺院的安全,走过“聚美”小桥。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二门山”,他建于明代,又叫天王殿,殿内望有四大天王,建筑风格为单檐硬山顶,殿内有唐,宋,金,元,明,清碑碣十七块。记载了灵验的历史沿革及影响。(东边为钟楼,西边为鼓楼,因为“晨钟暮鼓”之说)。
朋友们现在我们就来到了大雄宝殿,原为宋代的献殿,明清重修。建筑风格前后是不一样的,前为外廊式卷棚顶,后为硬山顶。造型精巧玲珑显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艺术才能。现在殿内的石柱及柱础,还是宋代的遗物。上额的彩画边很生动逼真,充满生活气息。
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座宏伟壮观的大殿就是千佛殿,它是灵岩寺中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主体建筑。(建筑风格为单檐殿顶,面阔七间,进深四间,给人的感觉是非常宏伟壮观的)。这座大殿是唐代高僧惠崇创建的,宋代扩修,(唐宋时为寺中主殿,成为大雄宝殿),现在殿宇为明代的建筑,虽然自创建以历代重修,有些已非原物,但现在仍保存着唐宋的建筑风格。进到殿中,中置长方形须弥座座上有三尊大佛,中间为吡户遮那佛(藤胎),东为药师佛(明成十三年)西为阿弥陀佛(明嘉靖二十二年),大家也许都看到西殿上有许多高30厘米的铜铸和木雕小佛,“千佛殿”的名字也是由此而来的。
现在我们再来看一下大殿四周的四十尊罗汉泥塑,(据佛学文献记载,为众生造福。不知大家又没有看到千佛山的十八罗汉,千罗为花岗岩),而灵罗为藤木所制,显得非常栩栩如气。他摆脱了佛教塑像的固定形式,每个塑像都以现实人物为基础,神情状貌非常生动,喜怒哀乐俱形于色,动态变化各有特征,堪称海内无双。看,老者手上的青筋;那个愤怒者脖子上的青筋,个个口目传情,没有一个相同的。罗汉身上用的是朱砂江,黄丹,雄黄,石绿,大青,天蓝,茄皮紫等矿物质颜料。因此虽然年代已久,但颜色还是那么逼真。(这些罗汉的塑造年代,史料记载不详),根据资料分析,可能是宋代塑造的。这些罗汉对我们现在研究古代雕/塑,佛学有非常高的价值,是中国泥塑遗存的艺术瑰宝之一。清末学者梁启超为“灵岩泥望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活现”。
灵岩寺位于济南市长清区万德镇境内,是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泰山的重要组成部分。灵岩寺佛教底蕴丰厚,自唐代起就与南京栖霞寺,浙江天台国清寺,湖北江陵玉泉寺并称天下"四大名刹"。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山东灵岩寺。
导游词。
欢迎参考!
灵岩寺旅游区位于济南市长清县万德镇境内,距104国道8公里,北依济南,南靠泰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佛教圣地,总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以其悠久的宗教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驰名于世,素有“游泰山不游灵岩,不成游也”之说。
灵岩寺初建于东晋,兴于北魏,盛于唐宋,列全国四大古刹之首。灵岩寺峰峦奇秀,风光旖旎,以风景幽深、泉石秀丽著称于世。寺周群山环抱,深奥幽邃。寺内外摩顶松、千岁檀、朗公石、“镜泄春晓”、“方山积翠”、“明孔晴雪”等胜景别具情趣。寺内古木苍翠,怪石林立,殿宇峥嵘。灵洞曲涧、青峰翠峦环绕着古刹精舍,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著名胜境有千佛殿、墓塔林、辟支塔、大雄宝殿等几十处。
其中最为引人入胜的是千佛殿内40尊宋代彩色泥塑罗汉,历来为观者和专家们赞誉不绝,梁启超称其为“海内第一名塑”;艺术大师刘海粟有“灵岩名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活现。”此外,不少名胜古迹大都流传着美丽动人的传说,如辟支塔基装饰的浮雕“地狱中的莲花”、“最后的半庵摩勒罘”,反映的是阿育王的政治生活。
驻足灵岩胜景,你会看到,这里群山环抱、岩幽壁峭;柏檀叠秀、泉甘茶香;古迹荟萃、佛音袅绕。这里不仅有高耸入云的辟支塔,传说奇特的铁袈裟;亦有隋唐时期的般舟殿,宋代的彩色泥塑罗汉像;更有“镜池春晓”、“方山积翠”、“明孔晴雪”等自然奇观。故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有“灵岩是泰山背最幽绝处,游泰山不至灵岩不成游也”之说。
近年来,灵岩寺的文物保护、旅游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己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每年都有百万计的国内外游客来灵岩或观光游览、寻古访幽;或登山健体、体察自然;或避暑消夏、商务会谈。
灵岩山是泰山十二支脉之一,主峰海拔668米。灵岩寺,位于泰山西北麓灵岩山脚下,始建于东晋,距今己有1600多年的历史,佛教底蕴丰厚,自唐代起就与浙江国清寺、南京栖霞寺、湖北玉泉寺并称“海内四大名刹”,并名列其首。文革期间因是空军仓库,所以寺内的泥塑未被破坏。
灵岩寺的千佛殿中有最受广大游客和专家们称道的四十尊彩色泥塑罗汉像,其中有三十二尊塑于宋治平三年(1066年)。乾隆皇帝一生酷爱山水,他六次下江南八次到灵岩寺,写了上百首赞美长清的。
诗词。
由此可见这位真龙天子对长清这方山水民风的钟爱之情”。清末学者梁启超来此游览赞誉千佛殿泥塑罗汉像为“海内第一名塑”并亲笔写下了碑碣。
从济南市到灵岩寺景区也就是一个半小时的车程,选择在济南市住宿也很方便,济南市住宿主要可分为市中心地区、火车站地区、高薪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地区和植物园地区五个地区,根据济南景点分布状况,五个地区中,旅游住宿最方便的是市中心地区,其次是火车站地区和植物园地区。
灵岩山坐落于泰山西北麓,位于济南市长清区万德镇境内。它始建于东晋,距今己有1600多年的历史。该寺历史悠久,佛教底蕴丰厚。但因年久失修,现在去的游客也不多了。
灵岩寺的寺门与寺内的殿门是错开的,并没有正对着。进入灵岩寺,走过几个殿之后便到了主殿千佛殿。千佛殿始建于唐朝,正殿中供奉的是通体贴金的“三身佛”,殿内四壁上有成百上千尊木雕小佛,千佛殿也因此而得名。但殿中最值得观看的还当属围坐着在四周的40尊泥塑罗汉,他们表情姿态各异,非常栩栩如生。参观完千佛殿后,绕道寺后的西北面可欣赏辟支塔。这是一个九层楼阁式砖塔,塔基为八角形的,上面刻有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皈依佛门的浮雕,它也是灵岩寺的标志性建筑。
参观完辟支塔之后可向山上走去,整个爬山过程约1.5个小时左右。在山上有几处泉水,卓锡泉,白鹤泉和双鹤泉,他们三泉相临,俗称“五步三泉”。传说卓锡泉是当年一位老和尚用禅杖戳地而得的泉,它也是济南72名泉之一。而不远处则是袈裟泉,相传是挖泉水时,在泉旁处理着一块形似袈裟的铸铁,故因此而得名。该泉水四季不断,为寺内主要饮用水。
继续拾阶而上,便能看到另一眼名泉——甘露泉,它有“灵岩第一泉”之称。而如今的甘露泉表面看似一池死水,水面上漂浮着很多树叶,但若是一桶桶的从池中舀水上来,池中的水依旧不会减少。
暂别甘露泉继续向山上走去。灵岩山的路标很有特色,不用木牌,而用荧光色的笔在山石上写着,并附上箭头,非常醒目。之后便来到了白云观,据说这里是观音成仙的地方。此处有一个天然的山洞,山洞的尽头供奉着两尊观音像。出来继续登上山顶,这里便是红门。红门是建在山顶的一座小庙,庙里供着一尊大石佛。站在红门外远眺,东边的云雾中就是泰山的极顶。参观完后可原路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