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感悟,通过写心得感悟,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优质的心得感悟该怎么样去写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感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学会学习。学习是提高工作成效最重要的途径。在工作中,多方面的学习是很有必要的。首先,学习工作经验,这个工作经验是两方面的。一方面,学习处理事务的经验。脱贫攻坚工作是产业发展、社会保障等方面工作的融合,学习一种事务的处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学习多种工作经验,这就要向相关业务部门的同志进行学习。另一方面,学习农村工作经验。农村是个大天地,有着许多大学问,有太多的东西需要学习,比如在测算收入时,不懂一亩甘蔗产量多少,每吨甘蔗交售多少钱,成本支出多少钱等,测算收入可能就不准;宣传政策时,怎么宣传不会引起群众的情绪等,这里面都有大学问,要虚心向村干部请教,吸取他们的经验,才能更好的做好农村工作。其次,学习政策。脱贫攻坚政策随着实际情况的不断变化,不断更新,不断调整,这就需要吃深悟透文件精神,把握好政策的正确方向,才不会走偏,出现工作失误或宣传不到位的情况。
二、学会沟通。沟通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在工作中,好的沟通能让工作更有效率。首先,在与村干部的沟通上,要以虚心请教的态度,不耻下问,因为村干部有些工作年限长,工作经验丰富,有些在村寨威信高,要做好工作,就要在坚持原则的情况下,了解村干部的性格特点,对症下药,讲求沟通的方式方法,虚心向他们请教,形成良好的沟通氛围;其次,在与群众的沟通上,要意识到群众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在沟通时,要把政策讲得浅显易懂,要讲大白话,要诚恳,嘴里不要跑火车。
三、学会实干。首先,本职工作和脱贫攻坚工作两者要兼顾。认识到脱贫攻坚是中心工作,本职工作是重要工作,不能以本职工作工作或脱贫攻坚工作为借口,不干本职工作或脱贫攻坚工作,而要干好两项工作,合理的规划时间是最好的办法,找好工作思路,提高工作效率。其次,脱贫攻坚工作关键在实,多腾出两天时间,多串寨子,多进农户家,多和农户话家常,多掌握情况,尽最大的努力熟悉对村情、组情、户情。
四、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的从领导、驻村工作队、包组干部、村干部、群众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养成换位思考的习惯。抱怨之前,先冷静下来,要知道领导、驻村工作队、包组干部、村干部、群众这样做是为什么,懂得思考以后,就会多一份理解和支持,多一份相互协作的基础。
脱贫攻坚网络展观后感心得5
我作为一名普通的乡镇干部,既是建档立卡户的帮扶干部,也是新村一组的包组干部,在整个脱贫攻坚工作中认真负责的完成每一次统计、每一次入户,争取把每一项工作做到最好。下面我想从三个角色来谈谈脱贫攻坚中我个人的感受。
一、普通的基层干部的角色
作为一名普通的乡镇干部,参加工作3年多将近4年的时间里,我一直在乡社会事务办工作,主要从事民政、残联、科技、食药品四个部门的工作,也是为民服务窗口的一名工作人员。每天面对繁杂的本职工作和形形色色的群众,有时甚感有心无力、疲惫不堪。特别是脱贫攻坚工作启动以来,低保每月的动态调整,有进有出,低保中建档立卡户、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每月比对,每一项数据都要求精准再精准,及时再及时。在这反反复复的折腾中学习到了一项项新技能,不断提高了工作效率,也磨炼了为人处世的心性。
二、帮扶干部的角色
我的挂钩户是小水井新村三组20__年建档立卡户明雄兵,家庭人口4人,父母均为体弱多病的老年人,儿子年幼。刚挂钩该户的时候家庭比较贫困,房屋级别为c级危房,明雄兵作为一家之主常年在外务工,薪水微薄,再加上爱玩的本性,日子自顾不暇,根本无暇顾及家中的老人和孩子。家中仅靠父母采点茶叶、种点包谷、喂几头猪维持,生活一贫如洗。
自挂钩以来,多次入户,从一开始调查了解家庭人员基本情况、收入来源、家庭财产状况等详细信息,到后来动员该户改造房屋,带工程队伍实地到户量地基、做建房规划,再到后来动员在外务工的明雄兵回家创业,无数次的沟通交流让我们从普通的干群关系变成了亲戚朋友,也让“不太完整”的家庭变得完整,即可享受一家人在一起的天伦之乐,更让家庭生活有了巨大的改观。作为一名帮扶干部,感到十分欣慰。
三、包组干部的角色
我所包的组是小水井村委会新村一组村民小组,新村一组是20__年从赛岗村委会、木城坡村委会因地质灾害搬迁重组的村民小组。新村一组现有常住人口72户321人,其中建档立卡户18户75人,20__年脱贫5户19人,20__年脱贫5户21人,20__年脱贫7户31人,20__年脱贫1户4人,现已实现全部脱贫。
包组工作是三年来脱贫攻坚工作中的重中之重,18户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因之前小水井村委会挂钩单位不具备履职条件,每一次入户、填表、调查、做工作都是一个人完成,填表、算收入到心力交瘁,档案反反复复修来改去,一遍又一遍改到怀疑人生。所幸,所有努力没有白费,前期的辛苦和努力使我对村情更为熟悉,对每户建档立卡户人员基本信息、收入来源、财产状况掌握的更为详细,为后期工作的开展做了一个良好的铺垫,让后期的工作开展更为得心应手。在工作开展过程中,我们绝大部分的群众是纯朴的,是用心配合支持工作的,但一部分群众的思想有待转变,感恩意识极差,牢牢抓住某一项享受不到的政策,而对享受的诸多政策却只字未提。我认为对这一部分群众应该对加强感恩教育,让他们知道“等、靠、要”思想不可有,所有的好日子都是靠自己双手奋斗得来。
以上是我三年脱贫攻坚工作的心得体会,虽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字字皆是从点点滴滴工作中总结得出。脱贫攻坚之战告一段落,但未来还有更多的攻坚战需要我们参与,不努力的青春不完美,告诉自己: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撸起袖子加油干!
自到中山快两年时间,干了两年的脱贫攻坚工作,其中有过抱怨,有过退缩,有过喜悦,但最终,坚持了下来,迎来了阶段性的成果。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回顾工作,有四点体会。
一、学会学习。学习是提高工作成效最重要的途径。在工作中,多方面的学习是很有必要的。首先,学习工作经验,这个工作经验是两方面的。一方面,学习处理事务的经验。脱贫攻坚工作是产业发展、社会保障等方面工作的融合,学习一种事务的处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学习多种工作经验,这就要向相关业务部门的同志进行学习。另一方面,学习农村工作经验。农村是个大天地,有着许多大学问,有太多的东西需要学习,比如在测算收入时,不懂一亩甘蔗产量多少,每吨甘蔗交售多少钱,成本支出多少钱等,测算收入可能就不准;宣传政策时,怎么宣传不会引起群众的情绪等,这里面都有大学问,要虚心向村干部请教,吸取他们的经验,才能更好的做好农村工作。其次,学习政策。脱贫攻坚政策随着实际情况的不断变化,不断更新,不断调整,这就需要吃深悟透文件精神,把握好政策的正确方向,才不会走偏,出现工作失误或宣传不到位的情况。
二、学会沟通。沟通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在工作中,好的沟通能让工作更有效率。首先,在与村干部的沟通上,要以虚心请教的态度,不耻下问,因为村干部有些工作年限长,工作经验丰富,有些在村寨威信高,要做好工作,就要在坚持原则的情况下,了解村干部的性格特点,对症下药,讲求沟通的方式方法,虚心向他们请教,形成良好的沟通氛围;其次,在与群众的沟通上,要意识到群众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在沟通时,要把政策讲得浅显易懂,要讲大白话,要诚恳,嘴里不要跑火车。
三、学会实干。首先,本职工作和脱贫攻坚工作两者要兼顾。认识到脱贫攻坚是中心工作,本职工作是重要工作,不能以本职工作工作或脱贫攻坚工作为借口,不干本职工作或脱贫攻坚工作,而要干好两项工作,合理的规划时间是最好的办法,找好工作思路,提高工作效率。其次,脱贫攻坚工作关键在实,多腾出两天时间,多串寨子,多进农户家,多和农户话家常,多掌握情况,尽最大的努力熟悉对村情、组情、户情。
四、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的从领导、驻村工作队、包组干部、村干部、群众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养成换位思考的习惯。抱怨之前,先冷静下来,要知道领导、驻村工作队、包组干部、村干部、群众这样做是为什么,懂得思考以后,就会多一份理解和支持,多一份相互协作的基础。
脱贫攻坚网络展观后感心得5
我作为一名普通的乡镇干部,既是建档立卡户的帮扶干部,也是新村一组的包组干部,在整个脱贫攻坚工作中认真负责的完成每一次统计、每一次入户,争取把每一项工作做到最好。下面我想从三个角色来谈谈脱贫攻坚中我个人的感受。
一、普通的基层干部的角色
作为一名普通的乡镇干部,参加工作3年多将近4年的时间里,我一直在乡社会事务办工作,主要从事民政、残联、科技、食药品四个部门的工作,也是为民服务窗口的一名工作人员。每天面对繁杂的本职工作和形形色色的群众,有时甚感有心无力、疲惫不堪。特别是脱贫攻坚工作启动以来,低保每月的动态调整,有进有出,低保中建档立卡户、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每月比对,每一项数据都要求精准再精准,及时再及时。在这反反复复的折腾中学习到了一项项新技能,不断提高了工作效率,也磨炼了为人处世的心性。
二、帮扶干部的角色
我的挂钩户是小水井新村三组20__年建档立卡户明雄兵,家庭人口4人,父母均为体弱多病的老年人,儿子年幼。刚挂钩该户的时候家庭比较贫困,房屋级别为c级危房,明雄兵作为一家之主常年在外务工,薪水微薄,再加上爱玩的本性,日子自顾不暇,根本无暇顾及家中的老人和孩子。家中仅靠父母采点茶叶、种点包谷、喂几头猪维持,生活一贫如洗。
自挂钩以来,多次入户,从一开始调查了解家庭人员基本情况、收入来源、家庭财产状况等详细信息,到后来动员该户改造房屋,带工程队伍实地到户量地基、做建房规划,再到后来动员在外务工的明雄兵回家创业,无数次的沟通交流让我们从普通的干群关系变成了亲戚朋友,也让“不太完整”的家庭变得完整,即可享受一家人在一起的天伦之乐,更让家庭生活有了巨大的改观。作为一名帮扶干部,感到十分欣慰。
三、包组干部的角色
我所包的组是小水井村委会新村一组村民小组,新村一组是20__年从赛岗村委会、木城坡村委会因地质灾害搬迁重组的村民小组。新村一组现有常住人口72户321人,其中建档立卡户18户75人,20__年脱贫5户19人,20__年脱贫5户21人,20__年脱贫7户31人,20__年脱贫1户4人,现已实现全部脱贫。
包组工作是三年来脱贫攻坚工作中的重中之重,18户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因之前小水井村委会挂钩单位不具备履职条件,每一次入户、填表、调查、做工作都是一个人完成,填表、算收入到心力交瘁,档案反反复复修来改去,一遍又一遍改到怀疑人生。所幸,所有努力没有白费,前期的辛苦和努力使我对村情更为熟悉,对每户建档立卡户人员基本信息、收入来源、财产状况掌握的更为详细,为后期工作的开展做了一个良好的铺垫,让后期的工作开展更为得心应手。在工作开展过程中,我们绝大部分的群众是纯朴的,是用心配合支持工作的,但一部分群众的思想有待转变,感恩意识极差,牢牢抓住某一项享受不到的政策,而对享受的诸多政策却只字未提。我认为对这一部分群众应该对加强感恩教育,让他们知道“等、靠、要”思想不可有,所有的好日子都是靠自己双手奋斗得来。
以上是我三年脱贫攻坚工作的心得体会,虽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字字皆是从点点滴滴工作中总结得出。脱贫攻坚之战告一段落,但未来还有更多的攻坚战需要我们参与,不努力的青春不完美,告诉自己: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撸起袖子加油干!
通过学习有关脱贫攻坚的文件和会议精神,我深深感到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英明。消除贫困是多少人的愿望,实现这个愿望可谓功德无量。
作为教师我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为脱贫攻坚出一把力。立足教育岗位扶贫先扶智,提高贫困儿童受教育水平是提高贫困人口就业和创业能力的有效手段。我尽力上好每一节课,备好每一课的教案,让自己的教学扎实有效。使更多贫困学生得到更好的教育。不让这些贫困生因为贫困而在享受的基础教育资源上与其他学生拉开档次。从而使贫困生在学业上有更多地接受大学教育或职业教育的机会。从而能够切实的提高其就业率。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还可以对贫困生在学习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比如:要想方设法提高贫困生在上课听课方面的效果。课后要辅导他们完成作业,提高其完成作业的质量等等。这些都是提高贫困学生学习水平的有效手段。
要消除贫困除了扶智还要扶志。要在教育工作中侧重于对贫困生的扶志,要逐步树立起他们远大的人志向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来战胜眼前的困难。坚强的意志和远大的志向,在大部分时候是可以使一个人乃至一群人获得成功的重要保障。要知道一则励志的故事有可能就会拯救一个颓废的灵魂。
要帮助贫困生脱贫还可以在生活方面给予他们更多地关爱和照顾。可以通过捐助或组织捐助物品,钱款等方式自主贫困生完成学业。也可以发动社会力量来从不同层面给予贫困生以适当的帮助。使贫困生不因为贫困而辍学。这是非常重要的,想让贫困人口脱贫首先就要在教育方面使他们脱贫。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会议、重大场合,反复强调脱贫攻坚,多次就脱贫攻坚作出重要指示。都言简意赅的阐明了教育扶贫的重要意义。作为第一线的教师责无旁贷。为了人类美好的明天,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我们都应该尽一份绵薄之力。
着力点也很好抓住,就看有没有好的眼光能抓住工作的要点和重心。能抓得住关键点,虽然我们只是普通的老师,手里没有多少资源一样也可以在扶贫攻坚领域有所成就。
长期以来,空管系统从服从国家战略、服务民航强国、推动新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政治高度出发,集全系统之力高质量开展援疆工作,东北空管局积极参与其中,在全面援疆、精准援疆、长期援疆方面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从东北到新疆,真正的万里路,从地图上看,横跨了整个中国的版图。援疆的路上,每一步都坚实有力量。自20__年4月民航空管系统援疆工作会议后,东北空管局在克服人员紧张的情况下,讲政治、顾大局,积极响应空管系统开展援疆工作号召,助推新疆空管局空管中心重点工程建设、提升气象服务水平、派出干部驻村挂职精准扶贫。当前,站在决战决胜的关键时刻,东北空管局继续扛责履责,主动作为,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决战决胜 拿出东北方案
东北空管局积极推进定点扶贫攻坚相关工作。成立了东北空管局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制定了脱贫攻坚工作任务分解表,明确了“宣传动员、科技援疆、行业脱贫、消费脱贫、消费扶贫、教育扶贫、爱心捐助、产业扶贫、纪律保障”等九方面工作的具体安排。在3月30日召开的东北空管局脱贫攻坚动员会上,陈友平局长强调,时间和任务都不允许袖手旁观,要抓紧抓实,不折不扣地、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相关任务。王兵书记号召全局干部职工一条心、一盘棋,不讲客观、不讲条件的全力出击,创造性地开展好有空管特色的扶贫工作,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为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贡献力量。
各项相关工作正稳步推进。按照空管局统一部署,全局干部职工积极参与“空管支疆,爱心传递”义购活动和“空管援疆 爱心助学”捐款活动。全局共2181人参与了消费扶贫,共购买农产品2486份,义购金额298320元。共2371人参与了教育扶贫,捐款额111225元。
在产业扶贫方面,东北空管局主动作为,出资55万元支持于田县于田县“白云物资储备库”建设项目,作为空管局在全系统部署的16个扶贫项目之一,“白云物资储备库”建成后,将为当地贫困户创业、就业、增收提供有力支持,助力实现精准脱贫,加快集体经济发展,维护当地持续稳定。目前项目的前期筹备工作进展顺利,预计将在6月底之前交付完成。
参与耕耘,见证新疆速度
20__年10月,东北空管局沈阳区管中心正式投入使用,这座“天空之城”凝聚了建设者们的智慧与汗水。与此同时,地处新疆的乌鲁木齐区管中心建设也正在紧张的进行着。为大力支持新疆空管重点工程建设,20__年6月,东北空管局选派了全程参与了沈阳区管建设的三名同志作为首批援疆干部,来新疆空管局帮助工程建设。
乌鲁木齐区管中心是我国开工建设的第七个区管中心,虽然起步较晚,但起点更高,有许多经验可以借鉴,东北空管局派出的三名援疆同志把在沈阳区管建设过程中积累的技术和经验带到了乌鲁木齐空管中心工程的建设中,尤其是在区管中心工程内装图纸的深化设计,施工材料的询价,管线的走向及排布等具体工作中,沈阳区管的建设经验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与新疆空管同事的交流协作中,形成了建设共识,就是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要求、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确保建成安全工程、放心工程,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检验。这是所有参与乌鲁木齐区管工程建设人员的共同心愿,也是贯穿工程建设、施工全程的主线。
在乌鲁木齐空管中心工程攻坚战中,从土建工程、设备安装、调试、过渡运行等各个阶段,创造着一个个高质量的建设奇迹,这些援疆干部与新疆空管局员工共同奋战在施工一线,在推进工作的同时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大家一道,共同参与并见证了新疆空管发展的这一进程,并为“新疆速度” 奉献了自己的力量。
感知坚守,收获精神力量
20__年4月9日,吉林空管分局戴雪松同志作为空管局选派的定点扶贫干部,正式赴新疆于田县挂职副县长,成为了一名援疆干部。到现在任职正满一年,一年来,他认真开展结亲帮扶,全力支持于田机场建设,做好招商引资,实施精准扶贫,统筹做好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生态扶贫、易地搬迁扶贫以及政策兜底扶贫,努力让党的治疆惠民政策不落一户、不落一人。
“现在正是‘艮劲儿’的时候,困难肯定是有的,但再难也没有生活在贫困中的老乡难。越难的时候越得有股精神,一定要向于田县三十万人民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戴雪松说。
无论是参与空管工程建设还是深入贫困县“啃最硬的骨头”,提起在新疆的日子,援疆干部们经常说起他们感受到的精神力量,相比于等待援助和帮扶,在那里能够看到的,更多的是新疆空管人和新疆人民奋力向外开拓、努力超越自身限制的决心和勇气。作为援疆干部,环境相对艰苦、工作相对复杂,但坚定的政治信仰却一直引导他们对“苦”的突围,引导他们在“援”的工作中找到自我价值、实现自我突破、升华自我追求。正因如此,援疆工作让我们深知,在这个“每个人都是追梦人”的新时代,还有一群人在用自己的坚守追梦、圆梦,守护着事业甚至是国家的未来航向。也正是这群人,让我们感受到理想信念的精神力量,也更加坚定了对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自信与自豪。
古语说的好“物有甘苦,尝之者识。路有险夷,履之者知”, 看向援疆路,那些扎根祖国边疆的人,那一件件为了完成援疆任务克服困难险阻的真实故事,从他们身上,不仅能够收获知识、扩展思维,更能感受到新疆人民和援疆人员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耕植,更能重新认识艰苦与坚守,也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也许,这正是脱贫攻坚和援疆工作的另一层内涵深意和启示所在。
民族融合,共绘美好图景
援疆事业一代接一代地干。如今行走在新疆大地上,我们能看到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多层次对口援疆新格局已经形成。从古老丝绸之路的沧桑厚重,到“一带一路”带来的活力生机,从曾经偏远闭塞车马难通,到现代化交通体系渐成规模,再到各族儿女携手奋进逐梦……古老与新生在那里交汇,艰苦与甘甜在那里并存,多元与一体在那里交融。
自古边塞荒芜,一句“西出阳关无故人”,令无数人对那片偏远的土地望而却步,而如今,各行各业,许许多多的援疆人员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奋斗、耕耘,用实际行动播撒着“民族一家亲”的种子,时至今日,无论是参与新疆建设的援疆干部,还是新疆人民,都可以骄傲的说自己已是“祖国处处有亲人”。
随着政策的推进,援疆工作不断聚焦民族团结推进交往交流交融、聚焦夯实基础推进基层建设,项目援疆、产业援疆、教育援疆、人才援疆步步推进,越做越实,在事关新疆改革发展稳定的根本性、基础性、长远性问题上精准发力,东北的援疆工作也是由帮助推进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到气象服务、通导业务、人力资源管理等日常工作的技术输出,再到深入疆区,派驻干部驻村挂职,推进脱贫攻坚……路虽远,行则将至。
在这场正在进行的大考中,东北空管局认真作答,全力书写着信念、责任、勇气和坚持。“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万里之外,有新疆与内地携手共进、行业与时代的并肩前行,有民族融合、共同发展的美好图景,更有 “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决战决胜、全民攻坚的坚强实践。
扶贫少年的蜕变
刚刚毕业的我原以为“上面千根线,底下一根针”,只要处理好针与线的关系,基层工作能有多繁杂?“脱贫脱困脱俗气,扶贫扶志扶精神”,只要能将输血变造血,扶贫工作能有多麻烦?
20__年8月份,踏上选调生之路的我怀着对基层工作的热切期盼,对扶贫工作的无限憧憬,来到了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公桥乡巩堰村。走进基层,接触基层,才意识到“入户走访知民情,结对帮扶解民需,村头巷尾宣政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扶贫工作。
我开始在巩堰村工作,首先是从阜南县脱贫攻坚指导手册上学习各种扶贫理论知识,为了能更好地开展村内扶贫工作,作为村书记助理的我没过几天便被抽到乡扶贫专班的队列中,逐村走访贫困户,了解乡情、民生。犹记第一次专班开会,公桥乡扶贫办马主任向我们介绍了公桥乡的大致情况,“20__年底,公桥乡贫困人员2843户9993人,贫困发生率16.34%,扶贫干部四年的努力使公桥乡的贫困人员下降到644户1843人,贫困发生率下降3.01%”,这一段话深深印刻在我的脑海中。我在赞叹公桥乡贫困现状得到良好改善的同时,暗自立誓一定要为公桥乡的脱贫攻坚贡献青春力量。
第一次入户走访,让我意识到了什么叫“纸上谈兵”,谈起扶贫理论政策头头是道,什么“两不愁三保障”“雨露计划”,与贫困群众交流却不知所言。“大爷,您能大致说说家里‘两不愁三保障’的情况吗,并简要叙述下您享受到的教育、产业情况吧”,我说道。大爷听完问话一脸茫然地看着我。与我一组的同事李厚利看出了我的尴尬,说道:“大爷,他就是想问你呀,咱家吃穿不愁吧?小孩子上学花费能付得起不?咱家今年种的东西收成咋样?咱还有没有其他收入呀?”大爷回答道:”我老伴脑出血下不来床,孙子孙女都在上大学,给老伴看病钱花完了,孩子上学当时都是找亲戚朋友借的钱。那个时候乡干部经常到我家了解生活状况,之后介绍我当乡里光伏协管员,介绍我儿子到深圳酒店工作,还帮我们申请了低保。现在孩子上学不要钱,老伴看病也不咋花钱,儿媳妇在家种了4亩猫爪草,收成也不错,现在日子过得好啦,要感谢党的好政策和党的好干部。”
走访结束回乡的路上,李厚利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我其实也是贫困户,当时家里面连住的房子都没有,丈夫在工地打工收入不稳定。马主任多次来我家,介绍我到家和超市工作,通过异地搬迁政策,我住上了楼房。马主任政策宣传的多了,我也从扶贫政策的享受者转变为扶贫政策的宣传者,20__年我很幸运考上了公桥村后备干部,并在当年顺利脱贫,从一个居无定所的无业者,到现在拥有良好的居住条件和稳定的工作,是党和政府给了我幸福稳定生活的机会,我要努力工作,为百姓做实实在在的事。”
走访中让我记忆深刻的是李寨村脱贫先进户周佳恩,村民都称他为“脱贫致富带头人”。他因大儿子患白血病致贫,在乡村干部长达一年的帮扶下逐渐走出贫困。现在的他种植了十几亩大棚辣椒,盖起了猪舍,并在积极谋划和村中其他贫困户家共同养殖母猪,扩大规模后申请村级产业项目。他对我说从20__年成为贫困户以来,已经享受了很多政策,不能啥事都靠政府,现在他实现了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挣钱养家的梦想,未来他要带领更多贫困户加入到脱贫致富的行列中。
一个月的走访让我百感交集,有因党的好政策带给群众满足感与获得感的喜悦,有对自身缺乏基层工作经验与村民沟通存在障碍的惭愧,更有对扶贫干部不忘初心勇敢担当的敬佩。
回到巩堰村我便投入到村务工作中,走访调查详细了解“公司+扶贫车间+贫困户”这种合作模式后,积极帮助公司到村贫困户家中宣传招工信息,扶贫车间为全村40余位贫困户提供了就业岗位,实现了部分村中人“家门口”打工的梦想;协助村书记结合村情制定了农民夜校宣讲方案,以短视频、知识竞答等方式向村民提供种养殖技术信息,讲解乡村振兴战略、宣传脱贫攻坚政策与法律法规,农民夜校每周进行一次授课,让村民感受到文化与道德的魅力;与驻村工作队沟通交流在村里的文化小广场上定期举办文娱活动,如以“我是小小艺术家”为主题的才艺表演,以“巩堰村运动杯”为主题的体育比赛,极大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提议在村分散设置四个群众意见箱,方便村民反映村中问题和困难,明确意见反馈时限五天,村两委结合民情民意合理制定下周的工作计划;明确每周三、周日为扶贫工作日开展入户走访,逐户记录贫困户的真实情况,晚上回村拿出存档案柜中的资料细细比对,及时更正不准确的地方,只为制定更贴合贫困户实际情况的脱贫措施;始终秉承着“向书本求知识,向老同志求经验,向实践求真知”的态度,定期借阅村室图书为自己充能,以优秀村干部刘荣为榜样学习处理基层问题的方法与能力,将所学工业工程知识、所看种养殖理论应用于扶贫车间生产优化与大户桑蚕养殖环节中。
来巩堰村已半年多,现在的我褪去了初来时的青涩与无知,多了几分成熟与稳重。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做扶贫政策的“宣传人”,深入农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宣传惠农政策,让“教育扶贫”“健康扶贫”“金融扶贫”“危房改造”等政策深入人心,在巩堰村落地生花;要做日常工作的“明眼人”,始终把政治思想和实际问题相结合,对于工作漏洞、思想作风问题善于举一反三并加以整改,让思想、村务工作方面出现的问题无处遁形;要做乡村发展的“助推人”,推动乡风文明建设、产业发展,让民风民情别样美、村容村貌大改观;要做平凡岗位的“守誓人”不忘立足选调生岗位上的职责与使命,在农村这片大地上绽放最美的青春,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扶贫少年的蜕变
刚刚毕业的我原以为“上面千根线,底下一根针”,只要处理好针与线的关系,基层工作能有多繁杂?“脱贫脱困脱俗气,扶贫扶志扶精神”,只要能将输血变造血,扶贫工作能有多麻烦?
20__年8月份,踏上选调生之路的我怀着对基层工作的热切期盼,对扶贫工作的无限憧憬,来到了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公桥乡巩堰村。走进基层,接触基层,才意识到“入户走访知民情,结对帮扶解民需,村头巷尾宣政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扶贫工作。
我开始在巩堰村工作,首先是从阜南县脱贫攻坚指导手册上学习各种扶贫理论知识,为了能更好地开展村内扶贫工作,作为村书记助理的我没过几天便被抽到乡扶贫专班的队列中,逐村走访贫困户,了解乡情、民生。犹记第一次专班开会,公桥乡扶贫办马主任向我们介绍了公桥乡的大致情况,“20__年底,公桥乡贫困人员2843户9993人,贫困发生率16.34%,扶贫干部四年的努力使公桥乡的贫困人员下降到644户1843人,贫困发生率下降3.01%”,这一段话深深印刻在我的脑海中。我在赞叹公桥乡贫困现状得到良好改善的同时,暗自立誓一定要为公桥乡的脱贫攻坚贡献青春力量。
第一次入户走访,让我意识到了什么叫“纸上谈兵”,谈起扶贫理论政策头头是道,什么“两不愁三保障”“雨露计划”,与贫困群众交流却不知所言。“大爷,您能大致说说家里‘两不愁三保障’的情况吗,并简要叙述下您享受到的教育、产业情况吧”,我说道。大爷听完问话一脸茫然地看着我。与我一组的同事李厚利看出了我的尴尬,说道:“大爷,他就是想问你呀,咱家吃穿不愁吧?小孩子上学花费能付得起不?咱家今年种的东西收成咋样?咱还有没有其他收入呀?”大爷回答道:”我老伴脑出血下不来床,孙子孙女都在上大学,给老伴看病钱花完了,孩子上学当时都是找亲戚朋友借的钱。那个时候乡干部经常到我家了解生活状况,之后介绍我当乡里光伏协管员,介绍我儿子到深圳酒店工作,还帮我们申请了低保。现在孩子上学不要钱,老伴看病也不咋花钱,儿媳妇在家种了4亩猫爪草,收成也不错,现在日子过得好啦,要感谢党的好政策和党的好干部。”
走访结束回乡的路上,李厚利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我其实也是贫困户,当时家里面连住的房子都没有,丈夫在工地打工收入不稳定。马主任多次来我家,介绍我到家和超市工作,通过异地搬迁政策,我住上了楼房。马主任政策宣传的多了,我也从扶贫政策的享受者转变为扶贫政策的宣传者,20__年我很幸运考上了公桥村后备干部,并在当年顺利脱贫,从一个居无定所的无业者,到现在拥有良好的居住条件和稳定的工作,是党和政府给了我幸福稳定生活的机会,我要努力工作,为百姓做实实在在的事。”
走访中让我记忆深刻的是李寨村脱贫先进户周佳恩,村民都称他为“脱贫致富带头人”。他因大儿子患白血病致贫,在乡村干部长达一年的帮扶下逐渐走出贫困。现在的他种植了十几亩大棚辣椒,盖起了猪舍,并在积极谋划和村中其他贫困户家共同养殖母猪,扩大规模后申请村级产业项目。他对我说从20__年成为贫困户以来,已经享受了很多政策,不能啥事都靠政府,现在他实现了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挣钱养家的梦想,未来他要带领更多贫困户加入到脱贫致富的行列中。
一个月的走访让我百感交集,有因党的好政策带给群众满足感与获得感的喜悦,有对自身缺乏基层工作经验与村民沟通存在障碍的惭愧,更有对扶贫干部不忘初心勇敢担当的敬佩。
回到巩堰村我便投入到村务工作中,走访调查详细了解“公司+扶贫车间+贫困户”这种合作模式后,积极帮助公司到村贫困户家中宣传招工信息,扶贫车间为全村40余位贫困户提供了就业岗位,实现了部分村中人“家门口”打工的梦想;协助村书记结合村情制定了农民夜校宣讲方案,以短视频、知识竞答等方式向村民提供种养殖技术信息,讲解乡村振兴战略、宣传脱贫攻坚政策与法律法规,农民夜校每周进行一次授课,让村民感受到文化与道德的魅力;与驻村工作队沟通交流在村里的文化小广场上定期举办文娱活动,如以“我是小小艺术家”为主题的才艺表演,以“巩堰村运动杯”为主题的体育比赛,极大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提议在村分散设置四个群众意见箱,方便村民反映村中问题和困难,明确意见反馈时限五天,村两委结合民情民意合理制定下周的工作计划;明确每周三、周日为扶贫工作日开展入户走访,逐户记录贫困户的真实情况,晚上回村拿出存档案柜中的资料细细比对,及时更正不准确的地方,只为制定更贴合贫困户实际情况的脱贫措施;始终秉承着“向书本求知识,向老同志求经验,向实践求真知”的态度,定期借阅村室图书为自己充能,以优秀村干部刘荣为榜样学习处理基层问题的方法与能力,将所学工业工程知识、所看种养殖理论应用于扶贫车间生产优化与大户桑蚕养殖环节中。
来巩堰村已半年多,现在的我褪去了初来时的青涩与无知,多了几分成熟与稳重。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做扶贫政策的“宣传人”,深入农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宣传惠农政策,让“教育扶贫”“健康扶贫”“金融扶贫”“危房改造”等政策深入人心,在巩堰村落地生花;要做日常工作的“明眼人”,始终把政治思想和实际问题相结合,对于工作漏洞、思想作风问题善于举一反三并加以整改,让思想、村务工作方面出现的问题无处遁形;要做乡村发展的“助推人”,推动乡风文明建设、产业发展,让民风民情别样美、村容村貌大改观;要做平凡岗位的“守誓人”不忘立足选调生岗位上的职责与使命,在农村这片大地上绽放最美的青春,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长期以来,空管系统从服从国家战略、服务民航强国、推动新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政治高度出发,集全系统之力高质量开展援疆工作,东北空管局积极参与其中,在全面援疆、精准援疆、长期援疆方面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从东北到新疆,真正的万里路,从地图上看,横跨了整个中国的版图。援疆的路上,每一步都坚实有力量。自20__年4月民航空管系统援疆工作会议后,东北空管局在克服人员紧张的情况下,讲政治、顾大局,积极响应空管系统开展援疆工作号召,助推新疆空管局空管中心重点工程建设、提升气象服务水平、派出干部驻村挂职精准扶贫。当前,站在决战决胜的关键时刻,东北空管局继续扛责履责,主动作为,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决战决胜 拿出东北方案
东北空管局积极推进定点扶贫攻坚相关工作。成立了东北空管局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制定了脱贫攻坚工作任务分解表,明确了“宣传动员、科技援疆、行业脱贫、消费脱贫、消费扶贫、教育扶贫、爱心捐助、产业扶贫、纪律保障”等九方面工作的具体安排。在3月30日召开的东北空管局脱贫攻坚动员会上,陈友平局长强调,时间和任务都不允许袖手旁观,要抓紧抓实,不折不扣地、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相关任务。王兵书记号召全局干部职工一条心、一盘棋,不讲客观、不讲条件的全力出击,创造性地开展好有空管特色的扶贫工作,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为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贡献力量。
各项相关工作正稳步推进。按照空管局统一部署,全局干部职工积极参与“空管支疆,爱心传递”义购活动和“空管援疆 爱心助学”捐款活动。全局共2181人参与了消费扶贫,共购买农产品2486份,义购金额298320元。共2371人参与了教育扶贫,捐款额111225元。
在产业扶贫方面,东北空管局主动作为,出资55万元支持于田县于田县“白云物资储备库”建设项目,作为空管局在全系统部署的16个扶贫项目之一,“白云物资储备库”建成后,将为当地贫困户创业、就业、增收提供有力支持,助力实现精准脱贫,加快集体经济发展,维护当地持续稳定。目前项目的前期筹备工作进展顺利,预计将在6月底之前交付完成。
参与耕耘,见证新疆速度
20__年10月,东北空管局沈阳区管中心正式投入使用,这座“天空之城”凝聚了建设者们的智慧与汗水。与此同时,地处新疆的乌鲁木齐区管中心建设也正在紧张的进行着。为大力支持新疆空管重点工程建设,20__年6月,东北空管局选派了全程参与了沈阳区管建设的三名同志作为首批援疆干部,来新疆空管局帮助工程建设。
乌鲁木齐区管中心是我国开工建设的第七个区管中心,虽然起步较晚,但起点更高,有许多经验可以借鉴,东北空管局派出的三名援疆同志把在沈阳区管建设过程中积累的技术和经验带到了乌鲁木齐空管中心工程的建设中,尤其是在区管中心工程内装图纸的深化设计,施工材料的询价,管线的走向及排布等具体工作中,沈阳区管的建设经验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与新疆空管同事的交流协作中,形成了建设共识,就是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要求、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确保建成安全工程、放心工程,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检验。这是所有参与乌鲁木齐区管工程建设人员的共同心愿,也是贯穿工程建设、施工全程的主线。
在乌鲁木齐空管中心工程攻坚战中,从土建工程、设备安装、调试、过渡运行等各个阶段,创造着一个个高质量的建设奇迹,这些援疆干部与新疆空管局员工共同奋战在施工一线,在推进工作的同时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大家一道,共同参与并见证了新疆空管发展的这一进程,并为“新疆速度” 奉献了自己的力量。
感知坚守,收获精神力量
20__年4月9日,吉林空管分局戴雪松同志作为空管局选派的定点扶贫干部,正式赴新疆于田县挂职副县长,成为了一名援疆干部。到现在任职正满一年,一年来,他认真开展结亲帮扶,全力支持于田机场建设,做好招商引资,实施精准扶贫,统筹做好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生态扶贫、易地搬迁扶贫以及政策兜底扶贫,努力让党的治疆惠民政策不落一户、不落一人。
“现在正是‘艮劲儿’的时候,困难肯定是有的,但再难也没有生活在贫困中的老乡难。越难的时候越得有股精神,一定要向于田县三十万人民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戴雪松说。
无论是参与空管工程建设还是深入贫困县“啃最硬的骨头”,提起在新疆的日子,援疆干部们经常说起他们感受到的精神力量,相比于等待援助和帮扶,在那里能够看到的,更多的是新疆空管人和新疆人民奋力向外开拓、努力超越自身限制的决心和勇气。作为援疆干部,环境相对艰苦、工作相对复杂,但坚定的政治信仰却一直引导他们对“苦”的突围,引导他们在“援”的工作中找到自我价值、实现自我突破、升华自我追求。正因如此,援疆工作让我们深知,在这个“每个人都是追梦人”的新时代,还有一群人在用自己的坚守追梦、圆梦,守护着事业甚至是国家的未来航向。也正是这群人,让我们感受到理想信念的精神力量,也更加坚定了对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自信与自豪。
古语说的好“物有甘苦,尝之者识。路有险夷,履之者知”, 看向援疆路,那些扎根祖国边疆的人,那一件件为了完成援疆任务克服困难险阻的真实故事,从他们身上,不仅能够收获知识、扩展思维,更能感受到新疆人民和援疆人员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耕植,更能重新认识艰苦与坚守,也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也许,这正是脱贫攻坚和援疆工作的另一层内涵深意和启示所在。
民族融合,共绘美好图景
援疆事业一代接一代地干。如今行走在新疆大地上,我们能看到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多层次对口援疆新格局已经形成。从古老丝绸之路的沧桑厚重,到“一带一路”带来的活力生机,从曾经偏远闭塞车马难通,到现代化交通体系渐成规模,再到各族儿女携手奋进逐梦……古老与新生在那里交汇,艰苦与甘甜在那里并存,多元与一体在那里交融。
自古边塞荒芜,一句“西出阳关无故人”,令无数人对那片偏远的土地望而却步,而如今,各行各业,许许多多的援疆人员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奋斗、耕耘,用实际行动播撒着“民族一家亲”的种子,时至今日,无论是参与新疆建设的援疆干部,还是新疆人民,都可以骄傲的说自己已是“祖国处处有亲人”。
随着政策的推进,援疆工作不断聚焦民族团结推进交往交流交融、聚焦夯实基础推进基层建设,项目援疆、产业援疆、教育援疆、人才援疆步步推进,越做越实,在事关新疆改革发展稳定的根本性、基础性、长远性问题上精准发力,东北的援疆工作也是由帮助推进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到气象服务、通导业务、人力资源管理等日常工作的技术输出,再到深入疆区,派驻干部驻村挂职,推进脱贫攻坚……路虽远,行则将至。
在这场正在进行的大考中,东北空管局认真作答,全力书写着信念、责任、勇气和坚持。“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万里之外,有新疆与内地携手共进、行业与时代的并肩前行,有民族融合、共同发展的美好图景,更有 “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决战决胜、全民攻坚的坚强实践。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随着脱贫攻坚走向纵深,各地尽锐出战,贫困县脱贫摘帽进入高峰,670万户因病致贫户实现脱贫……通过一系列政策,让众多贫困群众送走“穷神”。同时,中国正将千年来都未曾实现过的脱贫大梦变为现实。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指出,脱贫攻坚正是最吃劲的时候,必须坚持不懈做好工作,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不过也应清楚地看到,如今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虽摆脱贫困,可在治疗“穷根”的道路上,仍需做好“防守”,不得马虎大意,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打通脱贫路上最后一公里做出努力。这就要为脱贫攻坚“瘦身增肌”,建立长效脱贫机制,让贫困群众脱贫脱得彻底、脱得放心,为他们打好脱贫致富的翻身仗送去东风。
为脱贫攻坚者“松绑”。帮扶干部作为脱贫一线的战士,是贫困群众的“知心人”。可“知心人”有时却被“烦心事”所困扰,不光前有文山会海的压力,后有扶贫要留“迹”的无奈,诸多形式主义束缚住了他们的手脚,让扶贫变成一种“数字游戏”,只求过关就好,使得帮扶干部失去了“穿针引线”的作用。解铃还须系铃人,就要让帮扶干部从形式主义中抽身出来,首要就是扶正脱贫目标,奔着“两不愁三保障”去,不能人为过分地拔高脱贫标准。并且要做到“命令精准”,施令者宁可牺牲自身的时间与精力,也不为一线攻坚者徒增负担。其次不妨让当下最流行的大数据来跑路,让帮扶干部来做主,既能减少“纸”尖上的浪费,也能节约宝贵的时间与精力,让帮扶干部能够甩开膀子加油干,全身心投入于扶贫工作的大潮之中。
为脱贫造血器“增压”。曾有一句顺口溜这样描述大凉山,“中国扶贫看四川,四川扶贫看凉山”,足以看出凉山扶贫任务的艰巨性,然而当地雷波脐橙产业却让脱贫变成了一种“易事”,因其汁多甜美的特点正成为人们餐桌上的“常客”,更让当地果农户均产值十多万元。不难看出,这些特色产业正成为脱贫的造血器,那么继续因地制宜,深化打造本地脱贫特色产业发展,树立自身龙头品牌,就是为脱贫攻坚输送不竭动力。这源于特色产业不光能够带动本地基础设施建设,又能以此为跳板,吸引更多的企业与投资涌入本地,又一次增强发展的引擎,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而贫困群众就可以享受到发展的“红利”,能在家门口体验到家乡大千变化,也能去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钥匙,激发改变落后现状的内在动力。
为脱贫老百姓“补短”。常言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当有了精力以及物力作为基础,就要从细小处入手,为贫困老百姓补齐“短板”。不光要继续在医疗保障、生活住房等基础要求上“减负提质”,让贫困群众绝不会有任何“硬伤”。而且要着重在思想短板上下功夫,就要以走进群众、服务群众、引导群众为原则,化被动为主动,深耕基层田野地间,用最直白的“土味话”与“听诊器”,去摸清贫困群众的痛点难点,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并用特色产业所带来的“好成果”去打动贫困群众的内心,使他们相信脱贫攻坚不是口号,而是实打实、看得见、摸得着的希望,从而改变以往“发展只能靠等,发财只能靠想”的观念,真正意识到只有通过科学的技术手段谋划发展,只能用自己的双手,才能收获财富、获得成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政策对老百姓好,才是真正的好”。脱贫攻坚的“初心使命”就是让贫困群众达到“两不愁、三保障”。随着大考来临,为考生们“瘦身增肌”,就是考试得高分的“利器”,才能用最好的状态去回答好时代赋予中国的“历史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