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走访茶企调研报告 茶厂调研报告5篇(通用)
在现在社会,报告的用途越来越大,要注意报告在写作时具有一定的格式。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报告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最新报告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走访茶企调研报告 茶厂调研报告篇一
白茶是温度敏感型自然突变体,与中国六大茶类中“白茶类”中的白毫银针、白牡丹是不同的概念。白毫银针、白牡丹指由绿色多毫的嫩叶制作而成的白茶;而白茶是由一种特殊的白叶茶品种中由白色的嫩叶按绿茶的制法加工制作而成的绿茶。白茶最显著表现是春季发芽时嫩叶的阶段性白化现象。其表现形式为:每年春季新萌发的芽头呈微绿色,而当叶片展开后就很快白化成乳白色。这种白化现象在一芽二叶期前后最为明显,随后叶片的色泽又逐步复绿,颜色也逐渐加深;迟长出的叶片比早长出的叶片优先转绿;而进入复绿阶段后长出的叶片,则不再经过白化阶段,直接为绿色。白茶白化表现的温度阈值约在20~22℃之间,但低温仅在芽萌发初期发挥作用,而正常复绿的启动温度约在16~18℃之间。白化的直接原因主要为叶绿体膜结构发育遭遇障碍,色素蛋白复合体消失,叶绿素合成受到阻滞,叶绿体退化解体,但叶片色素组成未发现明显变化。伴随叶绿体结构的异常变化,蛋白水解酶活性升高,导致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游离氨基酸含量升高,是白茶特有品质性状的主要成因。白茶氨基酸含量为常茶的2-3倍以上,其中茶氨酸含量接近常茶的氨基酸总量。而氨基酸高特别是高含量的茶氨酸,有利于血液免疫细胞促进干扰素的分泌,从而提高人体抵抗外界的侵害力。所以,白茶对于提高人体的免疫力作用是常茶无法比拟的。正是由于氨基酸含量高,使得由该鲜叶原料制成的茶叶滋味尤为鲜爽,风味独特。
二、白茶产业发展现状
据省农业厅与省茶叶产业协会的专家分析,全国产白茶主要在浙江,全省白茶种植面积约3万亩,大多属近几年新种植茶园,投产面积1万余亩,产地主要在安吉、余姚、宁海和松阳等地区,特别是安吉白茶种植面积达到万亩。按亩产20公斤产出,总量约为200吨,亩产值平均1万元,总产值达到2亿元。我市是全省老茶区,孕育着不少品种资源。1997年发,我市在下包乡狮峰村发现白茶原种,取名为“狮岩1号”。原种繁育始于1998年,现育成原种后代约800株苗。白茶引种始于1999年,现全市白茶种植面积400亩,主要分布在下包乡、三都的前源片、下涯的大洲片,大多为近二年种植,实际投产面积约150亩,白茶制作与营销企业和龙头主要有4—5家。今春全市产白茶500公斤,产值约100万元。目前白茶在内销市场呈俏销态势,经济效益相当突出,如下包乡和平村种植大户吴柒益,该户2000年秋末种植11亩白茶,2002年采收白茶26斤、收入15000元、均价577元/斤;2004年采收白茶90斤,收入51500元,种后第三年亩均收入4682元,加之出售自繁苗木收入,2004年即收回全部投入本钱;今春采干茶171斤,收入118000元,亩均收入10727元。下涯大洲的方少阳户亩茶园产出更是达到惊人的3万余元。
三、规模发展白茶的条件分析
(一)主要有利条件:
1、生态环境良好。我市地域生态十分有利于白茶生产,尤其是我市广大的深山茶区,环境清幽,光照偏少,气温偏低,具有丰富的香灰土资源,完全能满足种植白茶所需生态环境要求。
2、白茶品质上乘。今年,我市白茶“狮峰一号”经中国茶科所检测,所有指标全部符合国家标准,其中主要指标氨基酸的含量达到,茶多酚的含量高达29,与安吉白茶相比,更具有品质优势。
3、技术基础较好。我市发展白茶已具备了一些经验,在种苗繁育、栽培技术、加工制作、产品标准等方面都积累了一些经验,具有较好的生产技术基础。
4、茶农积极主动。我市是浙江传统的产茶大市,茶叶历来是我市的主导产业,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广大茶农对茶叶生产具有较高的认同感和特殊的感情。超高的经济效益极大地激起了广大茶农种植白茶的积极性,同时,一部分已有收益的茶农迫切要求扩大种植面积,从而又能带动一批农户发展白茶。
5、产业链条初具。通过广大茶农几年来的不懈努力,我市白茶生产已逐步形成产、供、销一条龙,渐成产业化初期发展态势。2家龙头企业(市第一茶厂、浙大天赐)全面进入白茶基地培育、加工制作、经营销售全过程,这些龙头企业依托自有优势,外拓市场,内连农户与基地,成为进一步做大做强白茶产业领头雁。
6、成为增收新径。当前,从中央到地方都十分重视农民增收问题。事实证明,种植白茶可达到“一年种、二年收、三年出效益”。尤其在山区,发展白茶对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其它产业所不具备的特有优势,因此,对于我市来说,发展白茶不是要不要发展的问题,而是如何加快发展的问题。
(二)存在主要问题:
1、龙头企业总量太少。要做大做强白茶产业,离不开一批深谙市场的龙头企业,只有建立稳定的“公司 农户”的运作方式,才能经得起市场的冲击,才能使产业走向成熟。而目前我市集贸、工、农一体的白茶龙头企业只有2家,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差。
2、品牌管理
走访茶企调研报告 茶厂调研报告篇二
古丈茶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调研报告
园艺园林学院 学生:***
每年我们园艺院都会安排学生到古丈进行“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今年也不例外,我们来到了古丈县对该县茶产业现状进行了一系列的考察,参观了小背篓茶业、英妹子茶业等等公司。现将有关调研情况综合报告如下。
一、古丈茶业基本情况。
古丈县,隶属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部、湘西自治州中部。古丈县生态环境优良,林木绿化率高达80。46%,素有“林业之乡、名茶之乡、举重之乡、歌舞之乡”的美称。该县先后获得“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示范县”、“全国重点产茶县”等荣誉。
古丈产业主要生产古丈毛尖等名优绿茶为主。2007年,古丈毛尖成功申报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同年,湖南省技术质量监督局发布了“古丈毛尖茶地方标准”(省标准)以及“原产地认证”、qs认证等。2011年5月,“古丈毛尖”获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并于今年的5月15日,在中国(上海)国际茶博会上获得了总分第四名的好成绩,荣获“金奖”。6月26日,古丈毛尖正式入选“百年世博中国名茶金奖”。
古丈县茶园通过标准化建设,实现了茶叶分级采摘、分级收购、分级加工、分级销售,有效地促进了全县茶叶提质增效,古丈毛尖品牌效益进一步凸显。经过示范乡、村、户层层带动,古丈县扩大了茶叶示范面积,示范辐射效果明显。目前,核心示范区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100%,全县标准化示范户达500户,涌现出断龙山乡、默戎镇、红石林镇等新扩茶叶面积超过300公顷的种茶大乡、17个新扩30多公顷以上专业村,新增茶园4000公顷已按标准化生产,其中无公害茶叶基地3300多公顷、绿色茶叶基地500多公顷、有机茶基地130多公顷,全县茶叶标准化生产覆盖面达70%。核心示范区茶农人均收入从示范前的1。82万元提高到2。38万元,全县茶农同比增收1250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明显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现有9家公司已获准使用古丈毛尖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有两家企业通过了有机茶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截至目前,该县茶叶生产加工总量达3389吨,增长10。2%,实现产值30168万元。
二、现今仍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1、茶树良种的引入问题
在良种的引入上,我们应该考虑因地制宜、品种搭配问题、本土特色资源问题等反面去考虑。湖南是属于长江中下游名优绿茶区,古丈县生态环境优越,最适宜生产优质绿茶,因为良种比例不高,引种优质绿茶良种更为迫切,可以引进临县保靖县的黄金茶1号、黄金茶2号等优质品种。在引种优良绿茶品种的同时,应考虑红绿兼制型品种的搭配,如槠叶齐、茗丰、桃源大叶等,但有的生产单位成千上万亩发展单一品种。因此,该县应该引种优质绿茶品种
2、3个,如白毫早、碧香早、福鼎大白茶等。从品种生育期方面考虑,一般上百亩茶园应有
2、3个,500--1000亩茶园应有5~7个不同特色、不同生育期的品种,建议特早生和早生:中生:中晚生比例为6:3:1,这样一是将采制高峰期拉开,有利劳动力安排、提高采摘质量,二是增强抵抗“倒春寒”、“冰冻”、“干旱”、虫害、病害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三是提高产品对市场的应变能力。
2、茶叶采摘问题
该县劳动力的缺失是导致采摘成本高和采摘鲜叶品质不高的主要问题。茶叶采摘问题是国内茶产业的通病,古丈县自然也不例外。因此,该县在茶树管理中,应该在种植不同生育期品种的茶树,使有限劳动力发挥更高的采摘效率。另外,研制高新机械技术,用机械采摘越来越精细化,甚至达到人工采摘的程度。茶叶采摘是茶叶成本中最重要的因素,因此茶叶的采摘直接影响着茶产业的发展。
3、茶产业较为单一
古丈县茶产业主要是绿茶等传统茶业为主,稍带茶旅游业等产业,但还不够丰富。现在的茶产业应该多元化发展,形成一条多功能的产业链。在这方面,可以借鉴福建武夷山脉一代的茶产业发展。古丈县的茶产业可以设计成旅游业、食品业、深加工、教育业、文化业等等为一体的产业链。这样既可以加大古丈茶产业的发展,还可以提高古丈毛尖的等名优茶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4、品牌效益不足
在古丈县,生产绿茶的厂家甚至小作坊很多,但是真正形成了品牌,且知名度很高的品牌非常少。我们细细一数不超过十家。现在,茶产业需要突出整合品牌,推进茶叶产业品牌化、规模化、集约化。一是要重点扶持现有规模企业。采取税费减免、帮助争取项目资金、政府贴息贷款和优化发展环境等方式,重点扶持现有规模以上茶叶加工企业上档次、上水平。当前,要重点发挥湖南沅陵碣滩有机茶公司对县域内茶叶产业开发的带动作用。二是要加快整合现有散小企业。通过资产并购、品牌合作、技术入股等形式,要积极引导县内散小的茶叶加工企业联合重组,壮大实力,扩大规模,真正打造茶业的“龙头”。
走访茶企调研报告 茶厂调研报告篇三
1、目前我市黄牛产业的特点
南阳牛是勤劳智慧的南阳劳动人民千百年来精心培育而成的一个优秀的地方品种。xx年底,存栏万头,出栏万头,年产牛肉万t,产值达亿元,占畜牧业产值。南阳牛在南阳畜牧业经济乃至整个农村经济中,均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具体表现有六大特点:
、南阳牛的肉用性能已接近国际平均水平
南阳牛经过这些年的系统选育和品种改良,一是它的体型已发生了大的变化,已由原来的役用体型,接近肉用牛的体型;二是规模养殖场的育肥牛日增重一般在一之间,已接近国际肉用牛的日增重;三是经过科学育肥后的牛屠宰率达到55-65%,净肉率达到45-55%,已达到国际肉牛的标准。综上所述,南阳牛的肉用性能总体已接近国际肉牛的平均水平。
、南阳牛的用途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昔日养牛为耕田的现象已基本不复存在。从调研看,南阳牛由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使役为主,九十年代的役肉兼用,到目前平均每头成牛年耕役时间不足半月,并主要作为辅助动力,有些地方的黄牛已“不会”耕田。基本上完成了由生产资料向生活资料的转变,南阳牛的用途已完成了历史性的转折。
、规模饲养成为发展的主流
目前,我市养牛规模场、小区成为当前农村经济工作新的亮点,在短短的几年中,已达160多个,部分规模场仍在建设中。目前我市黄牛规模养殖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以新野县歪子镇棉花庄、唐河县上屯镇高庄为代表的联户母牛养殖小区。由村组统一协调小区建设用地、牧草用地、牛场及附属设施,统一规划,农户投资。以养母牛,繁小牛为主,多以5-20头繁殖母牛为规模,投资少、风险小、成本低、收益稳。二是以唐河、社旗、方城等县为代表的专业大户养殖。以户为独立单元,统一设计,统一规划。每户饲养规模50-200头,繁育小牛和育肥相结合,规模适度,经营灵活。三是以新野县、邓州市、宛城区等为代表的标准化专业育肥场。饲养规模500-1000头,以架子牛育肥为主,高标准、高投入、高效益,具有较强的示范引导作用。
、区域分布走向科学化
通过调研了解到,城市郊区、交通便利、经济相对发达、人均耕地少的地方黄牛数量在减少,而人均土地多、丘陵地区、浅山区、沿河两岸等地方黄牛数量有所增加,如位于浅山丘陵区的唐河县湖阳镇黄河自然村,户均达到2头牛,位于白河西岸的新野县上港乡小五村户均头牛。这种现象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自然表现,是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细的一种正常现象。在欧美畜牧业发达国家,一般是城市郊区养奶牛,平原养猪养鸡,山区、浅山区、交通偏远的地方养肉牛。南阳市黄牛养殖的这种趋向,说明了黄牛产业的区域分布正在走向科学化、理性化。
、产品开发已形成燎原之势
目前我市拥有大中型屠宰加工企业10余家,经过这些年的精心经营,开发出的黄牛产品已达100余种,其中分割牛肉产品达40余种,部分产品可替代进口牛肉;深加工熟食产品达60余种,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产品主要销向上海、广州、南京等40多个大中城市和食品加工企业。科尔沁牛业有限公司的人住南阳,必将带动和提升我市整体肉牛产业的大发展。
、南阳牛品牌已经唱晌
南阳牛以体格高大,肉质细嫩,皮板致密,耐粗饲,适应性强等而闻名于世。建国初期,我市建立了第一部分牛产业发展研究及对策全国第一个黄牛繁育及科研机构,开展对南阳牛的系统选育和科学研究工作。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率先在国内推广普及牛的人工授精技术,实现了黄牛繁育史上一次历史性的跨越。八十年代初,第一个在地方良种黄牛上制订并颁布实施了《南阳牛》国家标准,同时,把品系繁育技术应用于南阳牛育种工作中。九十年代,首次在国内提出把南阳牛培育成为我国自己的地方性的专门化肉牛品种。该项目相继列入国家“948”项目和省、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998年,南阳牛被国家农业部首批列入国家畜禽品种保护名录,xx年又通过国家质检总局原产地域名注册,南阳牛将受到世界上143个国家及地区的保护。xx年我市又成功的举办了首届黄牛节。xx年又对南阳牛进行了商标注册。xx年南阳牛的品种选育被列入国家科技支撑项目。xx年南阳牛育种技术创新被列入国家863项目,同时,南阳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肉牛产业的意见》(宛政(xx)74号),每年拿出1000万元用于南阳肉牛产业的发展。
2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在这次调研中,大家反映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四个方面:
、市场问题
所到之处,大部分养殖户,特别是养殖繁殖母牛的农户反映养牛业比较效益低。养繁殖母牛每年它的收入就是一头小牛,6个月左右断奶时的价格一般在2500-3500元之间,散养不计成本还可以,规模养殖从市场上购草、购料就难以赚钱,这也是目前繁殖母牛难以象鸡猪那样大规模饲养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市同全国一样,肉牛产业比较效益低,其主要原因是牛肉的生产成本高,但市场价格低,价格背离价值造成的。牛肉的生产成本高于其它肉类,更高于奶、蛋产品,一般来讲,牛肉的料肉比为7:1:羊肉为5:1,猪肉为3:1,禽肉为2:1。禽蛋为2:1,牛奶为1:2-4,所以说生产牛肉的成本属于最高,一般为猪肉的2倍以上。目前我国的牛肉由于疫情和药残等原因,销不到发达国家去,只能销往俄罗斯、东南亚、香港这些国家与地区,价格与国内差不多。国内牛肉市场由于产品开发跟不上,花色品种单一,绝大部分属于大众化食品,中、高档产品少,这是造成国内牛肉产品价格低的主要原因。
、社会问题
一是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在所调研的村、组中,一般来讲,机械化程度越高,养牛的农户越少,每增加一台四轮或手扶车,要减少2头牛(其中一头繁殖母牛,一头小牛)。二是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一方面目前外出打工的多为青壮年,他们的转移使养牛环节的“下力气活”无人于。另一方面,目前养牛的农户大部分为中老年人,中老年人的自然减员也影响了养殖黄牛的数量。三是环境卫生及饲养场地。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许多农户建起了楼房,环境卫生的要求也高了,既不养牛,也不养猪养禽。以上现象说明:第一农民对环境卫生的要求在提高,从卫生安全的角度讲要发展养殖,必须考虑入畜分离;第二受宅基地有关规定的影响,有些农户养殖场地狭小,难以扩大规模;第三近几年来,农户散养畜禽有所下降。四是盗牛问题。从调查的结果看,盗牛的绝对数并不大,但它的危害、负面作用相当大。往往是一户被盗,全村养牛户受惊,有的甚至影响到周边十多华里。
、资金问题
调研组所到之处均有要求解决养牛资金的呼声,由于金融政策的原因,现在农村贷款相当困难,几家企业也反映资金不足。农户贷款有四难:一是贷着难;二是数额少;三是期限短;四是利率高。相对于其它行业来讲,养牛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牛个体大,生产周期长,养殖所需的固定投资和流动资。中固鸯牧絮恙xx年增钓金相对比较多。黄牛加工企业也同样需要较大的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金的占用。农户困难,无钱养牛,企业无钱,开工不足。目前在养牛业价格和效益回升的形势下,农户和企业呼唤政府协调资金,倾斜养牛业。
、牛自身问题
黄牛相对其它畜禽来讲,繁殖系数低,饲养周期长,产业链上环节多。牛属于单胎动物,怀孕周期长。繁殖母牛一年最多能生出一胎。改良牛饲养到岁左右才能正常出栏(体重450-500kg),纯种南阳牛~岁才能正常出栏,而生猪一般是6个月出栏,肉鸡45天出栏。饲养上包括养母牛、繁小牛、育幼牛,加工上包括牛肉分割、熟食制品生产及牛皮、牛血、牛骨、牛杂等副产品的综合利用,产业链条长,环节多,相对来讲产业化的运作难度加大。
3、建议和对策
、提高认识,增进做大做强黄牛产业的信心南阳是一个农业大市,也是一个养牛大市,推进我市养牛业的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区位优势:我市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光照充足,雨量适中,无霜期长,适宜养牛,又是国家规划的中原肉牛带核心区域。二是品种优势:南阳牛中外驰名,加上长期坚持不懈地品种选育,品质越来越优,肉用性能越来越好,为黄牛产业的升级打下了良好基础。三是饲草资源优势:我市年产农作物秸秆达800万吨,可利用的草山草坡面积560万亩,黄牛发展的潜力巨大。四是良种繁良体系优势:在品种改良上,我市建成了两个国家级的黄牛制种、供种场,即市黄牛科技中心和市黄牛良种繁育场,拥有比较健全的市、县、乡、村四级改良体系。
、加大宣传,进一步唱晌南阳牛这一品牌
、引进“牛文化”:“牛文化”一词最早见于一位印度教授撰写的《中国应该引进“牛文化”》一文。文章的大意为:中国为全球吃的大户,但中国人主食淀粉过多,肉类猪肉统治,缺少营养丰富的牛肉、牛奶。他建议中国应引进“牛文化”多吃些牛肉,多喝些牛奶,少用些补品,一则提高民族素质,二则促进农户养牛,让农民增加收入。南阳是黄牛的故乡,养牛历史悠久,应大力引进和弘扬“牛文化”,宣传传统饮食的弊病和吃牛肉、喝牛奶的好处,逐步改善膳食结构,启动消费,拉动内需。
走访茶企调研报告 茶厂调研报告篇四
一、白茶的生物特性
白茶是温度敏感型自然突变体,与中国六大茶类中“白茶类”中的白毫银针、白牡丹是不同的概念。白毫银针、白牡丹指由绿色多毫的嫩叶制作而成的白茶;而白茶是由一种特殊的白叶茶品种中由白色的嫩叶按绿茶的制法加工制作而成的绿茶。白茶最显著表现是春季发芽时嫩叶的阶段性白化现象。其表现形式为:每年春季新萌发的芽头呈微绿色,而当叶片展开后就很快白化成乳白色。这种白化现象在一芽二叶期前后最为明显,随后叶片的色泽又逐步复绿,颜色也逐渐加深;迟长出的叶片比早长出的叶片优先转绿;而进入复绿阶段后长出的叶片,则不再经过白化阶段,直接为绿色。白茶白化表现的温度阈值约在20~22℃之间,但低温仅在芽萌发初期发挥作用,而正常复绿的启动温度约在16~18℃之间。白化的直接原因主要为叶绿体膜结构发育遭遇障碍,色素蛋白复合体消失,叶绿素合成受到阻滞,叶绿体退化解体,但叶片色素组成未发现明显变化。伴随叶绿体结构的异常变化,蛋白水解酶活性升高,导致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游离氨基酸含量升高,是白茶特有品质性状的主要成因。白茶氨基酸含量为常茶的2-3倍以上,其中茶氨酸含量接近常茶的氨基酸总量。而氨基酸高特别是高含量的茶氨酸,有利于血液免疫细胞促进干扰素的分泌,从而提高人体抵抗外界的侵害力。所以,白茶对于提高人体的免疫力作用是常茶无法比拟的。正是由于氨基酸含量高,使得由该鲜叶原料制成的茶叶滋味尤为鲜爽,风味独特。
二、白茶产业发展现状
据省农业厅与省茶叶产业协会的专家分析,全国产白茶主要在浙江,全省白茶种植面积约3万亩,大多属近几年新种植茶园,投产面积1万余亩,产地主要在安吉、余姚、宁海和松阳等地区,特别是安吉白茶种植面积达到万亩。按亩产20公斤产出,总量约为200吨,亩产值平均1万元,总产值达到2亿元。我市是全省老茶区,孕育着不少品种资源。1997年发,我市在下包乡狮峰村发现白茶原种,取名为“狮岩1号”。原种繁育始于1998年,现育成原种后代约800株苗。白茶引种始于1999年,现全市白茶种植面积400亩,主要分布在下包乡、三都的前源片、下涯的大洲片,大多为近二年种植,实际投产面积约150亩,白茶制作与营销企业和龙头主要有4—5家。今春全市产白茶500公斤,产值约100万元。目前白茶在内销市场呈俏销态势,经济效益相当突出,如下包乡和平村种植大户吴柒益,该户2000年秋末种植11亩白茶,2002年采收白茶26斤、收入15000元、均价577元/斤;2004年采收白茶90斤,收入51500元,种后第三年亩均收入4682元,加之出售自繁苗木收入,2004年即收回全部投入本钱;今春采干茶171斤,收入118000元,亩均收入10727元。下涯大洲的方少阳户亩茶园产出更是达到惊人的3万余元。
三、规模发展白茶的条件分析
(一)主要有利条件:
1、生态环境良好。我市地域生态十分有利于白茶生产,尤其是我市广大的深山茶区,环境清幽,光照偏少,气温偏低,具有丰富的香灰土资源,完全能满足种植白茶所需生态环境要求。
2、白茶品质上乘。今年,我市白茶“狮峰一号”经中国茶科所检测,所有指标全部符合国家标准,其中主要指标氨基酸的含量达到,茶多酚的含量高达29%,与安吉白茶相比,更具有品质优势。
3、技术基础较好。我市发展白茶已具备了一些经验,在种苗繁育、栽培技术、加工制作、产品标准等方面都积累了一些经验,具有较好的生产技术基础。
4、茶农积极主动。我市是浙江传统的产茶大市,茶叶历来是我市的主导产业,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广大茶农对茶叶生产具有较高的认同感和特殊的感情。超高的经济效益极大地激起了广大茶农种植白茶的积极性,同时,一部分已有收益的茶农迫切要求扩大种植面积,从而又能带动一批农户发展白茶。
5、产业链条初具。通过广大茶农几年来的不懈努力,我市白茶生产已逐步形成产、供、销一条龙,渐成产业化初期发展态势。2家龙头企业(市第一茶厂、浙大天赐)全面进入白茶基地培育、加工制作、经营销售全过程,这些龙头企业依托自有优势,外拓市场,内连农户与基地,成为进一步做大做强白茶产业领头雁。
6、成为增收新径。当前,从中央到地方都十分重视农民增收问题。事实证明,种植白茶可达到“一年种、二年收、三年出效益”。尤其在山区,发展白茶对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其它产业所不具备的特有优势,因此,对于我市来说,发展白茶不是要不要发展的问题,而是如何加快发展的问题。
(二)存在主要问题:
1、龙头企业总量太少。要做大做强白茶产业,离不开一批深谙市场的龙头企业,只有建立稳定的“公司+农户”的运作方式,才能经得起市场的冲击,才能使产业走向成熟。而目前我市集贸、工、农一体的白茶龙头企业只有2家,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差。
2、品牌管理欠缺。从客观上讲,这几年由于我市白茶发展前几年步伐缓慢,品牌建设步伐没有跟上。从主观上讲,没有很好重视品牌管理,今年市场上有部分茶农从松阳等地购进低质白茶,以次充好,损害了建德白茶的形象。此外,建德白茶品牌运作力度小,难以在较短时间内形成品牌效应。
3、一次性投入相对偏高。由于今年本地供苗能力严重不足,要满足农户今年的规模性发展需求,需从外地调进种苗。但目前白茶种苗十分紧张,外地种苗价格几经拉拨,一路飙升,使苗价从
去年的元/株狂升至现今的元/株。如按这一苗价计算,仅种苗成本每亩就达到2200元,高价苗成为我市今年发展白茶的最大制约。
四、白茶产业的发展定位和规划
(一)发展定位
1、目标定位。我市白茶产业的发展目标定位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04年至2007年,通过政府引导、行政推动、政策扶持等措施,实现新增白茶面积5000亩,实现5000万元产值;第二个阶段是2008年至2010年,在第一个阶段目标实现的基础上,通过市场引导、龙头推动、示范辐射,全市白茶种植面积再增5000亩,白茶种植总面积达到1万亩以上,产值突破1亿元,成为我市新的亿元产业。
2、产品定位。由于我市具有优越的生态条件,发展优质白茶十分适宜,因而,产品可以定位为高档名优茶,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是高价,在价位上与常茶区分开来,使白茶成为我市高档名优茶的标志茶;二是高质,高档茶要有高品质,以高品质来保证高效益,要统一生产技术标准,以无公害生产技术为起点,逐步推广绿色白茶、有机白茶生产技术,确保我市白茶品高质优,力争在全省乃至全国创造最优品质。
3、市场定位。从近几年白茶的消费阶层来看,一般作为礼品茶或商务茶比较普遍;从消费区域来看,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以及北京等大城市。因此,重点要把市场放在这些区域,努力提高建德白茶市场份量;同时,要着眼于远期市场发展规划,有效扩大建德白茶市场。
(二)发展规划
1、区域面积规划
由于白茶的生长环境对于白茶的品质有重要的影响,因而,在白茶的种植地区推广上要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根据白茶生长所需的生态环境条件与适当集中开发的要求,明确下包乡、杨村桥的长宁片、下涯的大洲片、莲花镇的高山茶区、三都区域的前源片、洋尾乡等地区作为重点发展区域。有关乡镇规划面积(第一阶段5000亩)如表所示:
发展面积(亩)
主要分布村
1500
狮峰、浪源、大源、枫坞、瑞坑、胥岭
杨村桥镇长宁片
500
隐将、徐坑、清溪村、毛山等
下涯镇大洲片
800
北坞、日晒坞、大洲、洪村、金村
莲花镇
700
里芳、林茶、薛上、徐家、郑家
三都镇前源片
1000
西塘、尖竹山、洋峨、里中垄、樟岩
洋尾乡
500
伊村、里童、外方
5000
2、年度推广规划
按照全市发展10000亩白茶的目标,分阶段发展规划如表所示:
发展面积(亩)
主要区域
2004年
400
下包乡、长宁片、大洲片、莲花镇、前源片、洋尾乡
2005年
1000
下包乡、长宁片、大洲片、莲花镇、前源片、洋尾乡
2006年
1600
下包乡、长宁片、大洲片、莲花镇、前源片、洋尾乡
2007年
2000
下包乡、长宁片、大洲片、莲花镇、前源片、洋尾乡
第二阶段
2008年—
—2010年
5000
下包乡、长宁片、大洲片、莲花镇、前源片、洋尾乡以及全市其它适宜发展地区
10000
五、白茶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1、制定扶持政策。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做好白茶发展与其它支农政策的配套衔接,出台有利于白茶发展的政策措施。相关乡镇、村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形成市、镇(乡)、村三级配套政策。市级政策着重扶持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白茶基地建设(包括种苗基地和种植推广),育苗补贴按实际出售数量,从2005年起每株给予元的补贴,种植白茶按每亩50元补贴到农户。第二个层次是龙头企业培育,主要用于支持龙头企业购置生产加工机械设备,具体视区划乡镇发展规模每个乡镇重点扶持1-2家,每户按购置全套设备
走访茶企调研报告 茶厂调研报告篇五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按照县委“六个要”的决策部署,根据主任会议安排,县_会调研组于4月下旬至5月上旬,先后深入关兴、松烟等茶叶大镇对茶叶基地的建设管理及加工销售等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并组织茶叶中心、兴民公司、鑫财担保公司、中银富登村镇银行xx支行、有关乡镇党政干部以及部分茶企、合作社、茶农大户代表召开座谈会,广泛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县现有茶园万亩,2018年茶叶产量x吨,产值x亿元。2015年提出“干净茶”发展理念以来,县人民政府一直坚守质量要求,大多数茶园都符合“欧标”质量标准,“xx茶•干净茶”已得到市场的认可。目前,花山、松烟等部分茶园已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xx苦丁茶”成为独一无二的地标产品,市场上小叶苦丁袋泡茶供不应求。
二、存在问题
通过深入调研,我县茶产业发展虽然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仍然存在缺少资金,部分茶园管理不好,茶叶下树率低,种茶效益不高等问题严重影响茶产业的发展。
(一)政策连续性不强。茶产业是长效产业,发展见效时限较长,发展过程中需要的资金量大。我县茶叶很大部分是2012年利用国开行贷款栽种的,而每亩茶叶的管理费每年在1500-2000元左右,茶叶种植还没见效,银行的贷款又到期,原来的贷款贴息政策也没有了,导致有的茶企和种茶大户因负债太多,融资困难,资金断链。如白泥的陆永双、关兴的冉茂林等。
(二)基础设施相对滞后。近年来,由于财政困难,投入茶产业发展的资金不足,茶区道路、水池等基础设施滞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茶农、茶企的发展积极性,导致有的茶园已被挖掉或撂荒。据统计,全县弃管或荒芜的茶园有8400亩,还有蔓延扩大的趋势,给群众发展茶产业带来了很多负面效应。如迎春村大坪组400余亩茶园,因是泥石路车辆通行困难,生产管理成本过高,导致茶园无效益。
(三)生产加工能力不足。一是加工厂少。全县现有茶叶加工厂仅36个,按合理加工布局,每800—1000亩建一个粗加工厂,我们至少需要50个以上粗加工厂才能满足全县茶叶加工。二是现有加工厂使用率低。全县36个加工厂仅有14个(绿茶5个,苦丁茶9个)保持全年生产,其余加工厂因资金紧缺(多数负债过重,且融资难),组织生产能力不足,茶叶加工量小。三是因无用地指标,新建茶叶加工厂审批难。如龙家、松烟、构皮滩均有大户建厂意愿,但因无用地指标,办不了建厂手续。
(四)产品市场销售困难。一是没有品牌效应。全县没有一个统一的对外宣传品牌,虽然提出“干净茶”的发展理念,但品牌知名度差,竞争能力不强。二是已有的区域品牌与其他如都匀毛尖、湄潭翠芽等省内知名品牌比起来差距大,本土茶叶品牌价值难以提升,优质茶没有优质价。三是企业之间联系不紧密,各自为政,各家企业未能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抱团发展。四是企业与茶农之间信息不对称,没形成良好的供求关系,加之分散的茶园没有加工厂,只能卖茶青且成本高(如龙家、沙堆、齐坡等地的茶园要运到松烟或湄潭卖),导致春茶采摘后就停止采收,下树率低。五是由于茶叶采收的季节性强,银行贷款手续繁多,导致在采收的关键时节贷款资金无法及时到位而错过采茶的黄金时间,荒废了好茶,茶农眼睁睁看着茶树上的“钱”白白的流失却束手无策。
(五)产业发展劳动力匮乏。农村大量青壮年外出,种茶、种粮、种烟所需劳动力明显不足,茶叶采收季节性很强,导致采茶季节组织采工难。采茶成本高,劳动力匮乏成了当前茶产业发展的重大难题。
三、几点建议
(一)建好“干净茶”基地,为茶叶提质增效筑牢基础。
一是以提质增效为核心管好现有茶园。根据现有劳动力、生产加工、市场需求等情况,政府在注重扩大种植规模的同时要抓好现有茶园的提质增效,想方设法恢复对弃管或荒芜茶园的生产管理,让其产生应有的经济效益,增强群众种茶的信心(尤其应对狮山这样一些老茶场开展提质改造,以免影响“干净茶”的声誉)。同时,茶园的建设应以家庭农场为主,实行分散管理。
二是以干净茶为标准把关茶叶质量。树牢“xx茶·干净茶”品牌定位,全力打造绿色生态茶园,保证茶叶“从茶树到茶杯”的安全。出台茶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对达到“干净茶”生产标准的茶园的基础设施、农资等进行奖励补助,并确保政策连续兑现。加大茶产业工人在茶树种植、茶园管护、采茶技能、加工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力度,保护好xx的山水、土地、空气等大环境,确保生产出干净的优质茶。
(二)创新体制机制,为茶叶加工销售突破瓶颈。
一是组建xx茶叶集团公司。及时引进一家核心公司或以县属国有企业为主组建xx茶叶集团公司,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生产、统一销售,着力解决加工能力不足、市场销售难和品牌影响力小的问题,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同时,以集团公司名义及时解决产业发展融资难题。
二是建立生产加工销售机制。建立“集团公司+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社、村级集体经济)+农户”的发展架构,集团公司主要集中精力对接好市场、生产好产品、宣传好品牌、做好茶叶销售;茶叶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社、村级集体经济)和农户主要负责种好茶、管好茶、制好茶或把茶青交给公司。
三是整合项目解决资金难题。积极向上争取政策,整合水保项目、退耕还林、低次低效林改造、创业贴息贷款等涉农项目资金,支持集团公司发展,集团公司垫资解决茶农基地上的肥料、农药以及人工等费用,并对基地进行监督管理,茶农用茶青抵扣。
(三)部门形成合力,为茶产业发展提供保障
一是积极作为,利用好绿色产业发展基金,扶持好现有茶园,对已出现资金困难的茶企和种茶大户要采取与公司、与村集体合股的方式进行解困发展,挽救茶企和大户,树立全县茶叶发展信心。
二是金融办要全力协调各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主动作为,加大对茶产业融资支持力度,特别是在采收时节为茶企和茶农提供短期周转资金,提高茶叶下树率。目前全县处于盛产期的茶园x余亩,采收时节所需周转资金约x万余元。
三是政府各职能部门通力合作,保障新建茶叶加工厂的建设用地,完善小作坊加工手续,加强技术培训,解决采茶用工难题等。
四是出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引进国内外知名茶企到我县建立出口茶叶加工基地,拓展国际消费市场。
(四)坚持茶旅结合,为壮大茶产业开辟新路径。
以茶为媒,将茶产业、休闲旅游、健康养生融为一体,按照“茶区变景区、茶厂变体验馆、茶园变科普园”的茶旅一体化发展思路,打造茶主题公园、茶文化村,积极开展茶文化节、旅游节、茶园观光品茗等活动,推动茶产业与旅游业的相互融合,形成“以茶促旅、以旅带茶、茶旅互动”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