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与反思 古诗两首教案设计(实用十三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与反思 古诗两首教案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的生字:撑、艇、浮、萍、稚、侧。
3、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中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感受古诗语言的精练之美。
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文字、图象),诗人、诗作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建议:2课时。
课前导语
同学们,还记得杨万里《小池》这首诗吗?谁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又来学习一首古诗,也是讲夏日池塘上发生的事。
(板书:池上)齐读。
教学过程
一、简介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社会黑暗和人民疾苦有
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刺诗”。他热爱大自然,写下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
(1)读准字音:撑、艇、萍都是后鼻音。
(2)理解词语:浮萍。
(3)齐读诗歌:说说池塘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一个小孩偷采白莲)
3、再次自由读诗。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结合前后句和文中插图,借助工具书,理解诗剧含义。
一、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1、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读这两行诗,你看到了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
生:莲叶田田的,莲蓬嫩嫩的,我也好想去摘。
(2)小娃如何偷采?
生:小孩可能太想吃那嫩嫩的、甜甜的莲蓬,就不经大人同意,撑着船偷偷去采。
(3)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样子。
(4)你最欣赏前两行中的哪个字?
(偷:结合自己小时候“偷偷”做的一些顽皮之事,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
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配乐朗读这两行诗。
2、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生默读,读理解。
(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呢)
(3)抓住“不解”体会孩子的质朴、纯真。
(4)指导读出情趣。
二、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古诗。
(读、唱、演都可)
2、你还读过哪些描写荷塘、荷叶的诗句?
板书设计
21 古诗两首
偷采白莲回 景美引人
池上
不解浮萍开 童真童趣
课前导语
一、理解课题。
分别讲“小儿”和“垂钓”各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
1、配乐范读。边听边想画面。
2、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重点读准:稚子、垂纶、借问。
三、读课文,悟道理。
师:小孩正专心致志地钓鱼,行人匆匆走来向他大声提问,他心里会怎么想?
生甲:这么大声会把鱼儿吓跑的。
生乙:千万别再叫喊了,不然我捉不到鱼了。
生丙:我应该打个手势让行人不要叫喊了。
师:如果你是那个小孩,你会对行人做什么手势?
生丁:(做摆手动作)不要惊了我的鱼。
生戊:(做手指向外甩的动作)让行人走开。
师:你认为文中的小孩做的是什么手势?
生己:那个小孩做的是让行人走近的手势,行人走近后轻轻地告诉他,这样就不会吓跑鱼儿了。
生庚:我也这样认为,他这样做,既帮助了人,又没吓跑鱼。
师:是呀,大家说的对,这个小孩聪明又有礼貌。他陶醉在垂钓的乐趣之中,还不忘帮助别人,真是十分可爱。老师想,你们也原意像这位小男孩一样处处乐于助人吧!
四、指导背诵全诗。
板书设计
21 古诗两首
稚子垂纶
小儿垂钓 怕得鱼惊不应人
路人借问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与反思 古诗两首教案设计篇二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生字词。
3、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1、能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
正确感知诗的大意。
教学过程:
一、回忆引入
1、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学过哪些古诗?(让学生能有感情地背诵)你们是怎样学习古诗的?今天我们学习两首古诗。
2、简介作者
于谦(1398-1457),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廷益,号节庵。明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与抗清英雄张苍水、抗金英雄岳飞并称西湖三杰。明成祖永乐进士,官至兵部尚书。
王冕(1287--1359),字元章,一字元肃,元代诗人、画家。
王冕经常以梅花自比,早年曾经借梅花自喻不接受官职,晚年还以梅花显示自己的清白本色,说:"野梅开花尚古色。"(《归来》)
他的别号很多,有煮石山农、会稽山农、梅花屋主、江南古客、江南野人、山阴野人、竹冠草人、梅叟、梅翁等。又因他的书斋叫"竹斋",时人又称他为王竹斋或竹斋先生。他既是诗坛名家,又是丹青高手。他所画的《墨梅图》,神韵秀逸,令后人叹赏不已。
二、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2、借助拼音,学生自读课文。
3、检查
①指名读,指导节奏。
石灰吟 墨 梅
于 谦 王 冕
千锤/万击//出深山, 吾家/洗砚//池头树,
烈火/焚烧//若等闲。 朵朵/花开//淡墨痕。
粉骨/碎身//全不怕, 不要/人夸//颜色好,
要留/清白//在人间。 只要/清气//满乾坤。
②正音:焚,墨,乾。
三、精读感知《石灰吟》
1、指导学生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逐字逐句理解。可联系上下文理解。
①吟: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吟诵。
②锤:敲打。击:撞击。
③若:好像。等闲:平常事。
3、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大意是:石头是经过多次的敲打撞击,才从大山上采下来。烈火焚烧自己,却也只把它当作平常事。即使身体粉碎变成了石灰,也不畏惧,还是要把洁白干净的石灰留在人世间。
4、看图想像意境,体会感情。
这里诗人以石灰自喻,表示宁为玉碎,不断瓦全的志气。
5、指导朗读。
诗人借石头表明自己坚贞、高洁的志向,应用赞美、高亢的语调朗读。
四、总结学法,自学《墨梅》
1、总结《石灰吟》的学习方法。
①理解字词。②说说诗意。③看图想像。④朗读体会。
2、学生四人为一个小组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注意先让学生独立学习,然后遇到不懂的再互相帮助,老师可以以合作比较好的一组为模范,渗透地进行全班指导。
3、师生讨论。
①理解字词:
吾:我。洗砚池:书画家洗毛笔砚台的水池。
池头:池边。树:这里指梅树。
夸:夸赞。 清气:清香之气。乾坤:天地。
②指名说说诗意。
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显现出淡淡的墨痕。不需要让人来夸赞梅花的颜色好看,只要让梅花的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③看图想像:作者画的梅花有什么特点?他在梅花身上寄寓了怎样的情操?
④朗读体会。
有自豪、高亢的语调反映出诗人的坚贞、纯洁。
教师范读,自由练读,集体朗读。
五、作业超市:
1、指导学生写字
锤 焚这两个字要结合偏傍进行指导。
乾 坤这两个字较为难写,注意左右的配合。
2、试着选一首诗有感情地背给同桌听。
3、完成字词练习。
第二课时教学(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词。
3、总结课文,了解写法。
教学重点;
能较好的体会诗的意境层。
教学过程:
一、回忆式引入
1、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两首诗,你们有什么收获吗?
(让学生谈点滴收获即可。)
2、由上引入感知诗的意境。
二、深化感知、品味诗境
1、同学们在我们的脑中有没有具有像石灰品质的这样人呢?
★让学生充分谈出,以此引导学生认识这样的人是:
坚强不屈 洁身自好……
2、让学生在有感情的读中再次感知石灰的这种高贵品质。
3、那么你们感觉王冕手中的梅花又有什么好的品质呢?
★学生说优美纯洁也行,说美丽贞洁也可以。
三、指导背诵课文
1、看图朗读,体会诗歌意境。
2、自由练读,练背诵。
四、总结课文
1、这两首诗分别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a: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b:寄寓了作者鄙视流俗、贞洁自守的高尚情操。
2、这两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呢?
(都是咏物诗,托物明志,借物为喻,寄托作者高洁、坚贞的情怀)
五、作业指导:
指导完成练习册有关题目。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与反思 古诗两首教案设计篇三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1、认字、写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课时。
幻灯片、图片、录音朗诵、古筝曲。
传说白居易十六岁时自江南赴长安应试举人,拿着自己的诗作去拜访当时的大名士顾况。顾况看了他的姓名,笑说:“长安米价正贵,在这里居住可不太容易啊!”等到展开白居易的诗作,读到《古原草》不由得赞叹道:“能做出这样的诗语,居亦易矣?”白居易自此名声大振。这节语文课,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的《草》。
(板题)
这是从原诗中截取的一部分。
师范读古诗,生认真听生字读音。
1、自读古诗,要把字音读准。
2、小组合作,交流识字方法。
1、指读古诗,要求把字音读准。
2、幻灯出示“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⑴ 生诵读诗句。
⑵ 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把“枯”和“荣”分别贴在相应图片的下面,并说出理由。
⑶ 用图片帮助学生理解“离离”。
⑷ 谁知道“岁”是什么意思?
⑸ 指导朗读。读出野草的茂盛和草原的辽阔。
⑹ 生练读、指读、评价读。
3、幻灯出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⑴ 你怎么理解“烧不尽”、“吹又生”?
⑵ 指导朗读,读出野火的无情、野草的顽强。
4、配乐诵读全诗:
(个人读、评价读、小组比赛读)
5、背诵诗句。
(男女生比赛读)
1、认读“枯、荣、烧”。
2、练习组词,并用“光荣”造句。
3、观察每个字在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4、讲解、示范、指导。
5、学生描红、临摹。
(出示插图)
你看到了什么,用完整、连贯的话说一说。
(指名说)
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当的看到这一情景又是怎么说的吧!
(听录音诵读全诗)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板题,生齐读课题)。
(学生生字:宿,正音,平舌音)
2、组词:
请姓徐的同学(或认识姓徐的人的同学教大家识记这个字)
你知道课题是什么意思吗?
1、自读古诗,要把字音读准。
2、小组合作,交流识字方法。
1、指读古诗,要求把字音读准。
2、幻灯出示“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荫”:
⑴ 生诵读诗句。
⑵ 新市徐公店周围景色如何?你是从哪个词体会到的?
(小组讨论交流)
⑶ 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同学们画一画再现新市徐公店吧!
(生画画)
⑷ 指导朗读,生认真体会。
⑸ 生练读、指读、评价读。
3、幻灯出示“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⑴ 生诵读诗句。
⑵ 此时此刻,你眼前又呈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生先说一说,再画一画,最后读一读诗句)
4、配乐诵读全诗,体会感情。
5、你能把古诗编成一个连贯而完整的小故事吗?小组合作试一试。
6、背诵诗句。
1、认读“宿、徐、店、未、追、菜”。
2、正音:“宿、菜”是平舌音。“追”是翘舌音。
3、同桌互相练习组词。
4、用“追逐”造句。
5、观察每个字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6、师讲解、示范、指导。
7、生描红、临摹。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与反思 古诗两首教案设计篇四
1.学会本课8个生字。
2.朗读、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4.学习利用注释,展开想象,读懂古诗;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初步了解古诗对仗工整的特点。
学习目标:
学习《绝句》这首诗。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引导同学们背诵以前学过的古诗,由此导入 新课。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诗:9 古诗两首
(二)自学《绝句》
1.读题、解题,作者简介。
《绝句》是古代诗词的一种,它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的叫“五绝”,每句七个字的叫“七绝”这首诗是唐朝另一个著名诗人杜甫写的,当时唐朝开始衰败,又发生叛乱,诗人历尽艰辛才辗转到四川,在四川成都郊外建造了一间草堂,诗中描写的就是草堂前明媚秀丽的景色。
2.教师范读。
强调多音字:行(háng)泊(bó)
3.自学字词,理解词语,教师检查,学生质疑。
黄鹂:一种小鸟,也叫黄莺,叫声很好听。
白鹭(lù):一种水鸟,羽毛白色,腿细长,吃小鱼,小虾。
东吴(wú):古时候的东吴,就是今天江浙一带。
鸣:这里指鸟叫。
翠柳:绿色的柳树。
青天:蔚蓝色的天空。
含(hán):包含。
西岭:成都西面的岷山。
千秋雪:“千秋”就是千年,这时是虚指。“千秋雪”指终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泊。
万里:指非常遥远,不是实指。
4.检查自学诗意情况,想像画面。
(1)指名读诗句。
(2)练说每句诗意。
(新绿的柳枝上一对黄鹏在欢唱,蔚蓝的天空上,有一行白鹭从溪上飞起,向远处天空飞去。远处,西岭上覆盖着终年不化的积雪。这样的景色就像嵌在窗户里一样。门外停泊着要到万里之外东吴去的船只。)
(观看彩图,诵读全诗,想像画面。)
(整首诗描绘了草堂附近明媚秀丽的景色。)
5.反复诵读,体会感情。
(1)指导朗读。
我们要以欢快的语调,来读这首诗,读诗时还要注意抑扬顿挫和轻重快慢。
(2)教师范读。
(3)学生朗读。
两个/黄鹏//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干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4)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感情?(抒发了作者对平静生活的向往。)
(三)体会写法
诗人为什么能描绘出这么美的画面呢?他运用了什么方法?你们想知道吗?齐读全诗,仔细体会。
(教师总结:古诗是四个不相连属的句子,一句便是一幅图画,短短四句写景,有层次,有远近,声情并茂。而且黄翠白绿,众彩缤纷,形象鲜明活泼,分而不散,从而充分表现了诗人恬静开朗,跃跃欲归的内心世界。同时这首诗语言清新质朴,对偶工整,朗朗上口,具有形式美和音乐美。)
(四)背诵全诗,体会美感
(五)布置作业
1.练说诗意。
2.默写全诗。
学习目标:
学习《早发白帝城》这首诗。
教学步骤 :
(一)复习导入
1.背诵《绝句》。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二)创设情境,交代学习方法
1.给学生演示《早发白帝城》音乐鉴赏的视频资料。
2.交代学习方法。
(1)今天,老师要教大家一种新的学习方法“五读法”来学习古诗。什么叫“五读法”?又该怎样运用“五读法”来学习古诗呢?
(2)出示“五读法”
一读通,咬准音;二读懂,知大意;三读精,解词义;四读会,达意境;五会读,有感情。
(三)指导学习《早发白帝城》
1.揭题,解题。
(1)“发”在这里的读音和意思是什么?(fa)(出发)
(2)读了这个题目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早上从白帝城出发)
(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去哪里?怎么走的?)
在学习这首诗时就会解决我们的疑问。
(3)这首诗主要内容是什么?
2.学生按照“五读法”开始学习诗句
(1)一读通,咬准音。
①正字:朝(zhāo)还(huán)重(chóng)
②字形:帝(上中下结构),辞(左右结构),猿(左右结构)
(2)二读懂,知大意。
朝:早晨。
辞:辞别、离开。
还:返回。
啼不住:不停地叫。
轻舟:轻快的小船。
万重山:一重又一重的大山。
(3)三读精,解词义。
通读全诗,根据每句诗所写的内容,给诗分层。每层写了什么内容?
(这首诗分两层意思来写,第一层告诉我们诗人出发的时间和到达目的地的时间;第二层写长江两岸的景色。)
①指名读第一、二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知道了作者早晨从白帝城出发,一天的时间就到了千里之外的江陵城。)
②作者什么时间离开白帝城出发的?从诗中哪些词可以看出来?
(诗人早晨从白帝城出发。从“朝”和“彩云间”这两个词语中可以看出来,当诗人离开白帝城时,天上彩霞一片。表示他心情是很愉快的。)
“彩云间”一词,除了写出时间,还写出了白帝城的什么特点?(很高)
教师讲解:白帝城在今四川省奉节县城东白帝山上,所以作者讲在“彩云间”。
③从白帝城到江陵有多远?诗人乘船走了多长时间?从诗歌的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来?
(从白帝城到江陵有1200多里远,诗人乘船只用一天时间就到达江陵了。)
诗中的“千里”,“一日”都是虚指,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说明船开得很快。
④小结:这两行诗,一是突出白帝城之高,二是反映了行船的速度快,朗读时,除了要把顺水行船速度极快的意思表达出来,还要表达诗人的心情同飞舟一样轻快。
⑤指导朗读。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⑥第二层是写长江两岸的景色,作者抓住了什么来写。
(抓住“猿声”和“万重山”来写。)
⑦作者为什么要写“猿声”和“万重山”?
明确:当年长江三峡,都是高山峻岭,悬崖峭壁。猿猴的叫声常常会在深山峡谷中引起回声,一声接一声,声声不断地传播开去。李白乘船顺水而下时,在两岸猿猴的啼叫声中,轻快的小船已经穿过一重又一重的大山。作者在这里用猿猴的啼叫声和重重高山突出行船的轻快和沿途景色的壮丽。
⑧指导朗读(注意把“快”的意思读出来)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3.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歌每句的意思。(分组讨论,指名说)
(早晨,作者离开了仿佛在彩云中间的白帝城,远隔千里的江陵,只要一天的时间就到了。两岸猿猴的啼叫声,一声接一声还没停下来,轻快的小船已经穿过一重又一重高山。)
4.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
(1)学生边看《早发白帝城》的影碟,边听师范读古诗。
(2)谈话: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伟大的诗人李白,当年他受到牵连,被判罪,流放到贵州的夜郎,李白在去夜郎的途中,到了一个白帝城的地方,忽然传来皇帝要释放他的命令,你们想想看,李白的心情怎样?(十分高兴)
李白在释放后写了这首诗,不但描写了长江两岸雄伟壮丽的景色,而且表达了自己经过艰难岁月之后,被释放的喜悦心情。
(3)为什么说千里迢迢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达?
①顺水行船(客观);②心情愉快,急切盼归(主观)。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我们再读这首诗,不但要从字面上理解诗意,还要体会诗人的感情。
(5)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四)布置作业
读李白和杜甫的诗,然后利用队会时间开一个班级诗会,看谁知道得多,理解得准确。
(五)板书设计
重点是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古诗,最后达到熟练背诵的目的。在背诵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让学生结合对词语的理解,自己去理解整首诗歌的意思。最后,老师再结合诗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写作上的一些特点。针对这种教学思路,同时设计了配合教案的多媒体演示课件,用来辅助老师教学。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与反思 古诗两首教案设计篇五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一们小朋友,一起先听听他的自我介绍吧。
放录音:嗨,我是古诗博士,非常高兴认识你们。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学习,在学习之前,我想和你们进行一场背诗比赛。
小博士要求:1、任意背一首诗,开火车背。
2、别人背过的不能得复背。
教师小结背诗比赛:同学们表现很棒,教师也想背了,想不想听呢?
二、朗读古诗,学习生字。
1、诗背古诗,请同学评价后,让学生自读《春晓》、《村居》。
2、师:这两首古诗的题目分别是,。指名读,区分“春、村”的读音。
3、出示生字。
a先让学生借助,拼音读一读。
b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
c小组交流自学情况。
d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4、巩固识谘。
5、比赛背。
二、巩固生字。
1、出示词语(指读、抢读、同桌互读)
2、比赛:出示字卡,打乱顺序,分别发给四个小组,让小组合作,按诗句的顺序摆一摆。
三、写字。
逐一指导书写。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与反思 古诗两首教案设计篇六
《赠汪伦》是一首古诗。作者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李白游览泾县桃花潭时,当地人汪伦常用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全诗语言自然质朴,明白如话,感情真挚,诗意极浓。
本课以“理解诗句,想像诗境,体会诗情”为教学重点。教学中努力体现“自主性、实践性、整体性”及“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语文教学思想,力求“重文本”又“超文本”,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新秩序,真正使学生做到“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主要尝试有:
1、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自读,理解诗意。
2、通过关联词语和句式训练,深入理解诗句,体会表情达意的方法。
3、课内插入课外阅读材料,扩充阅读信息,破疑解难,进一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4、自由寻找合作伙伴,再现友人离别时依依惜别的场面。自由表达,有创意地表达。
5、引导学生查找、搜寻、扩展相关材料,有感情诵读古人离别诗,积累语言,积淀情感,进行再创作。
上课伊始,出示李白画像,接着提问从入学到现在你们都学过李白的哪些作品?课外还读过他的哪些诗?自然引出新课。这样,便将课内与课外紧密联系起来,对李白诗作了较为系统的归纳小结。
首先,指导学生根据文中注释及字典讲解词义,然后运用以前学过的“连词解句意”、“调换词序解句意”等方法理解诗句。同时把不懂的地方在文中标注出来,最后上台汇报自学情况。抓住“踏歌”这一学生难于理解的词语,通过两组节奏不同的儿童歌曲帮助学生领会”踏歌“的艺术形式。
(多种形式的唱、听、说,以达到学科的有机整合。)
诗歌是高度凝炼的语言,要想体味其深层内涵,必须填补其中空白,充实完善诗歌的内容。这样才能进一步体会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深情厚谊。因此,教师需在此处安排一段小插曲,请学生屏幕阅读,同时配乐:
“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已听说汪伦是一个豪士,便欣然答应往访。见面后,李白说:“我是来观十里桃花,访万家酒店的。”汪伦笑道:“‘桃花’者,一潭之名也,并无桃花十里;‘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酒店万家。”此时,李白方知“受骗上当”,但哈哈大笑说:“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此后汪伦每日以美酒佳肴相待,两人甚是相投,成了好朋友。
然后提问:“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情谊,还表现在哪里?”
(这样不仅扩展了阅读,而且激发了继续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学生对李白和汪伦之间友情的深层认识。有了这一基础,再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就容易多了。)
教师可进行如下设计:
1、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深吗?没有,这是作者的一种假设。那么跟下句连起来,用什么关联词来表达更为合适呢?(即使……也……,哪怕……也……,就算……也……,纵使……也……)
2、同学们,汪伦先是写信热情邀请李白来家做客,接着又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李白要走了,汪伦又带领全村人踏歌送行,所有这一切怎么不使李白感动呢?那么,用什么样的句式来表达这两句诗的意思,才能更好地表现李白此时的激动心情呢?(可改为感叹句、反问句、设问句。)
3、桃花潭水真有千尺深吗?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两行连起来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为什么这样说?
(由于有了生动的故事充实诗歌内容,学生在轻快的音乐声中,在故事的情境之中激发了情感的共鸣,悟文而移情,读文而抒情,真正进入情动辞发、情景交融的境界。)
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被调动起来了,这时让他们再现李白和汪伦分别时的感人场面,学生便会更加兴奋异常。大屏幕上出现了一叶扁舟停岸待发,大诗人李白雄姿英发,风流倜傥。这时请学生选择合作伙伴,自由表达。
鼓励学生把自己融入情境之中。说真话,表真情。如:“李白兄且慢走,今日一别不知何时相见?”“汪伦兄,请留步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人生自古伤别离,古代的离别诗或缠绵凄婉,或开朗豁达,你喜欢哪种呢?请朗诵一首给大家听。(如《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
同学们,同窗共读已六载,转眼已是分别时,临别之时,你是否也想赋诗一首赠给你的母校、恩师或学友呢?此时,已是文到情成,六年的同学之情正如澎湃的波涛喷涌而出。
附:小学生当堂所作诗两首:
求学六载将远行,
遥闻校园读书声。
友情好比千尺水,
难忘同窗离别情。
云行千里遥,
江水一瓢饮。
清馨万事缘,
知心永长留。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始终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地想,自由地说,尽情地读,任意地写,不断扩展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与反思 古诗两首教案设计篇七
【教学要求】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1、正确认读生字,书写生字。
2、正确流利地背诵古诗,初步感受古诗意境美。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小朋友们一定会背诵许多古诗吧,谁愿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古诗。
(板书课题。请学生背古诗。)
二、 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生自由朗读古诗。
2、出示生字卡,小老师教读,注意读准字音:
平舌音:村 醉 散
翘舌音:诗 首 处
3、同桌交流记字方法,如:
熟字相加:
古(十+口) 闻(门+耳)
居(尸+古) 童(立+里)
形声字:
醉 烟 忙 眠
形近字比较:
外──处 读──诗 自──首 醒──醉
4、抽读生字,口头扩词。
5、朗读课文:
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6、完成课后读读说说。
三、 再读课文,理解感悟
1、“开火车”轮读生字,读准字音。
2、朗读理解,引导质疑:
⑴ 解题“春晓”,春天的早晨;“村居”居住在乡村。
⑵ 师对重点词句进行点拨。
⑶ 这两首诗有何共同点?
⑷ 朗读形式:
自由读──自愿读──范读──比赛读
四、 书写指导
1、 生观察字形和结构。
2、 生口述笔顺笔画,师板书(抽学生也板书)。
3、 生描红并独立书写。
五、 扩展训练
1、 课外读背几首古诗。
2、 可小组合作制作风筝,开展放风筝活动。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与反思 古诗两首教案设计篇八
古诗两首,一首《山行》是唐代文学家杜牧所作,另一首《枫桥夜泊》是唐代另一位诗人张继的作品。《山行》通过诗人的所行、所见、所感,描绘了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赞美了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诗由石径、人家、白云、枫林组成,有景有人,有情有景,有主有宾,烘托有力,构图和谐,抒情自然。前两句是铺垫之笔,诗人言在前而意在后,“停车坐爱枫林晚》是诗意陡转直下,恰如翻越了一座山,进入了另一番境界。
《枫桥夜泊》写 是一个旅途中的游子,夜泊枫桥时所领略到的一种凄清、寂寥的景色,以及由此产生的愁绪。诗的写作特色是前疏而后密,前两句十四个字写了六种景象,后两句只写了一件事:卧闻山寺夜半钟声。密处意象迭出,可以不入画,疏处点石成金,意趣盎然。让学生看到了一幅《秋江夜泊图》
教学的时候该如果让孩子来领悟这两首古诗所描绘的意境和诗人的感受呢?
我想从课题入手。让学生通过质疑后探究来完成教学任务。
板书《山行》。引导学生探究一些他们提出的问题。1、谁能说说山行的意思?(就是在山上行走),是谁在山上行走?(这样也就认识了杜牧,然后学生交流课前预习中对诗人的了解)在什么季节在山上行走?(寒山,看出是深秋)这又是一座怎么样的山?(远写出了山路的绵长)(石径斜写出了山路的蜿蜒曲折)这些问题的探究让学生很快理解了文章所写的时间、地点。
学生在理解了第一句话含义的基础上。让学生沿着诗人走过的足迹,在崎岖的山路上想想会看到些什么呢?于是,学生通过朗读,很快就会找出了石径、人家、白云是作者看到的远景,而枫林是作者在近处看到的。通过看图。朗读,让学生体会当诗人看到这些景色的时候,心情怎么样呢?你能从诗歌中找个字来说说吗?学生很快就会得出“爱”这个字,什么使得作者喜欢这里的景色呢?结果不言而语那就是“坐(因为)枫林。你能从诗人那句诗歌的描述中体会到呢?(霜叶红于二月花)。二月的花是怎么样的?(春日,桃红柳绿,姹紫嫣红,盎然的春意是多么的让人神往),而此时的被霜打过的枫叶又是怎样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此时的美景真是不是春光胜似春光,这又怎能不让诗人欣喜,流连呢?)通过图文结合。通过朗读体会,学生脑中也就浮现出了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如果说《山行》是诗人徜徉在秋意艳红的枫林里是多么的惬意舒畅。而《枫桥夜泊》则体现的是另一种意境,另一种思绪。
《枫桥夜泊》体现的是诗人的愁绪。如何来展开教学,让学生明白这“愁”呢?
在课前应该让学生来谈谈这方面的体会,比如:一个人在夜深人静的夜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即使是白天,当你一个人你会想些什么呢?通过讨论,学生大致体会到了“寂寞、孤寂”。
在学生谈体验的基础上。引入课文。先让学生明白“枫桥”指的是什么?“夜泊”由作何解?在明题意之后,让学生先读读诗文,想想你能读懂什么?我想学生不难理解所见的“江枫”、“渔火”、“姑苏城外寒山寺”、“月落”客船等词句的意思,也不难理解所闻的“乌啼”、“钟声”等词句的意思。在这样的夜晚,让学生看图想像诗人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学生也就理解了诗人远离家乡,远离亲人的愁,而转转反侧,这不就是“对愁眠”最好的诠释吗?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入手,通过朗读、交流、感悟,我想文字的内容学生不仅能熟记于心,更重要的是诗意的理解也就顺理成章了。
秋是收获的季节,是美好的季节,同时也是萧瑟的季节。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同一环境下不同的感受。让学生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这一切,这也是我们老师需要和学生会共同探讨的。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与反思 古诗两首教案设计篇九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三
佚名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学会本课生字词,在理解每个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训练点
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两位伟大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美育渗透点
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味美、意境美。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谈话法,朗读法。
(二)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2.体会这两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二)难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欢快的原因。通过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
2.理顺诗句,教师在指导学生理顺句子时要增补诗句中省略的内容,适当调换词语的顺序。
3.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三)解决办法
加强朗读,以读促理解,以读促感悟。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从题目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的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3.有重点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理解诗的意境。
(二)学生活动设计
1.按预习提示初读这两首诗。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自学古诗,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3.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 新课
1.同学们,看到诗的题目《示儿》你是怎么理解的?
“示”是什么意思?“示儿”是什么意思?(“示”把事物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可以说是告诉儿子,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所交代,相当于遗嘱。)
2.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宋代大诗人陆游写的。陆游一生创作了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示儿》这首诗是他在86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刻写给他儿子的临终嘱咐。
(二)自由读这首诗
想一想,陆游逝世以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事?
(三)学习这首古诗
1.结合课后的注释,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说的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纠正,教师适时点拨。
2.师生交流
①“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元知”“元”同“原”,是本来的意思。“元知”是本来就知道的意思。
“万事空”什么事都没有了。
“但”“只”的意思。
“九州同”“九州”指中国。“同”统一。“九州同”是指全国统一。
②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为看不见全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③“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王师”这里指南宋军队。
“北定”“定”是平定,这里是收复的意思。“北定”指收复北方。
“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祭祀祖先。
“无”同“勿”,意思是不要。
“乃翁”“乃”,你的,你们的。翁,指父亲。
④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家祭的时候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思想感情。)
3.现在你了解陆游逝世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了吗?
(祖国何时能够统一这一件大事)
其实这也是陆游毕生的心事和希望。
4.指名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说。
(四)总结全诗
1.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背诵默写这首诗
第二课时
(一)板书课题
(二)教师简介背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写的,也是他生平第一首快诗,也就是在他最高兴的时候写下的。此诗写于763年,安史之乱的头目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他的部下纷纷投降;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安史之乱”从此结束。杜甫在四川听到这一消息后写下了这首充满欢乐之情的七言律诗。
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闻:听说。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
意思是听说唐王朝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
(三)检查朗读诗句的情况
(四)理解诗意
方法:先看看自己懂了哪些词语,再看看还有哪些词语不懂,最后集中时间讨论。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剑外:通常作为四川的简称。
忽传:忽然间到处传扬。
收蓟北:收复蓟北。
意思是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在剑外到处传扬。
初闻:刚刚听到。
涕泪:因喜极而泪下。
刚刚听到这个喜讯,涕泪就洒满了衣裳。
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说一说。
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却看:再看。
妻子:夫人和孩子。
再看看老伴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愁?
漫卷:胡乱卷起。
欲:将要,简直要。
狂:放怀,无拘无束,热情不加节制。
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放歌:放声歌唱。
须:须要。
纵:放任,这里尽情的意思。
在大晴天里放声歌唱,畅饮美酒。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把这两句话的意思说一说。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即:就。
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过那巫峡的叠蟑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洛阳。
(五)读全诗,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找几名同学说一说。
(六)总结全诗
1.说一说杜甫兴奋的原因是什么?
(杜甫兴奋的原因决不仅仅是因为诗人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因多年战乱被平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洋溢着诗人的爱国情感。
(七)背诵这首诗
(八)齐读这两首诗
思考:《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联系诗的内容谈谈自己的体会。
这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之情,这一点是相同的。
但《示儿》是通过“悲”来表达盼望祖国统一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通过“喜”(听到祖国重归统一,“喜欲狂”)表达的。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与反思 古诗两首教案设计篇十
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到诗里去寻】
片断一:池塘与陂
师:通过预习你们都了解些什么?我们一句一句来交流一下。
生:我知道第一句中“陂”就是池塘。
师:那“池塘”在这里是什么呢?两个池塘不是重复了吗?
学生一时发楞。
师:再读读这一句。(师跟着一起读,有意识地强调了一下“草”,学生顿时纷纷举手)
生:这里的“池塘”是堤岸的意思。(生将“堤”读成了ti)
师在黑板上写下“堤di”:说得很对,但是这个念“di”。学生跟读。为什么是堤岸呢?
生:因为这里说“草满池塘”,草长在堤岸上的。
师:有道理,现在谁能连起来说说这一行诗?
生:池塘的堤岸上长满了绿油油的水草,池塘里涨满了水。
片断二: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
教学第一二行诗句之后
师:诗句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
生:傍晚。我从“山衔落日”看出。
师:对,那你们知道正是什么季节?
生不假思索:春天。
师笑:春天的草没那么茂盛。现在可是“草满池塘”。(那个学生吐了吐舌头)
生:我知道是“夏天”。
师:那为什么是“寒漪”?夏天可是很热的哦。
生:应该是秋天吧。
师:你们两正好中和一下,正是“夏末秋初”的时候。
(“夏末初秋”是教参上的标准答案,这四个字没有简单的告诉,而是引导学生根据诗句提供的“线索”进行推理。让“夏末秋初”形象化。)
【用图画来解】
师:“草满池塘水满陂”是怎样的一幅景象?谁愿意来画一画?
一生上前板画。
师:谁能建议一下,草要画得怎样?
生:草长得很茂盛,要多画一点。
师:看来一个人是不够的,你愿意一起画吗?
生喜形于色。
更多的学生也想去画。
师:我们来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一生读。(没有读出味)
师:草好像还不够多。
一生再读。
师:多一点了,可是还不够。(转过头对板画的学生)你们要加油,他们读不出可能就是你们画得不够茂盛哦。
生再读。齐读。
此时,黑板上学生已经完成。池塘周围长满了草。
师:读得好,画得也好。那“山衔落日浸寒漪”能不能画出来呀?
生:行!(生画。最后将一轮红日画在两山交界出,露出半个脑袋。
师:你为什么这么画?
生:因为这是落日,它渐渐西沉。
师指着板画:看看这时的青山和太阳像什么?
生:太阳像被青山含在嘴里。
师:“含”应该是看不出的。想想换个词。
生:叼在嘴里。
生:衔在嘴里。
师:对“衔”就是用嘴叼。瞧,落日渐渐西沉,在山后露出半个脑袋,就像被青山叼在嘴里的什么?
生:一块肉。
师:不美。
生:像一颗红宝石。
师:好!
师:“山衔落日”画得不错,但“浸寒漪”可有点难度,怎么画?
生:在池水中画落日的倒影。
师:池水怎样?
生:池水要泛起细小的波纹。
师:那倒影应该怎样?
生:不是完整的影子。
师:是不是这样。(因为有一定难度所以师板画)
生:哇,是这样的。
师:水中红日的倒影像什么?
生:像红玉。
师:好,不过现在这块“红玉”被波纹打碎了。
生:像红纱巾。
师:真美!给人感觉柔柔的。
【在笛声中悟】
牧童晚归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牧童横坐在牛背上。
师:为什么要横坐着呢?
生:可以欣赏风景。
生:他在吹笛子。
师:哦,你还听到了什么?
生:听到了笛声。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听。(师请一个竖笛组的同学拿出笛子,教室里清脆的笛声响起。学生发出惊叹。)
师:好听吗?可惜今天该同学没带笛谱,只能随意的吹上一段,不成调。诗中也有个词是不成调。
生:无腔。
师:从无腔的笛声中,你体会到牧童此时的心情了吗?
生:他很高兴。
生:很悠闲。
生:很自由自在,信口吹来。
师:对,成不成调已经不重要,牧童借着笛声表达自己愉快自在的心情。是吧?
生点头。
师:这仅仅是牧童的心情吗?
生思索:还是诗人雷震的心情。
生:还是我们每一同学的心情。
师:说得好,真正读进诗里了。我们一起把这种情读出来。
生齐读全诗。(师拿起竹笛为生配乐。)
学生读完了,袅袅笛音缓缓结束,诗情在笛音中流淌。
【教后思】
古诗的学习往往会陷入“简单的告诉”之中。教师依仗的是教参上的标准答案进行教学,而学生也可以通过形形色色的诸如课课通等资料了解字词诗句的含义。古诗教学就在师生搬运标准答案的过程中进行。标准答案要不要?对于字词的准确理解肯定是要的,但决不该是简单的告诉。教师要引导学生读进诗中,到诗中去寻去解去感去悟。
古诗含有丰富的意象,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古诗又是极具音韵节奏的美感,是一曲意蕴悠远的古曲。教学中以画配诗,画解意,以乐配诗,乐促情。营造浓浓的诗境,让学生入情入境领略诗之形、诗之蕴、诗之情。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与反思 古诗两首教案设计篇十一
辽宁省葫芦岛市连山区教师进修学校戴志强
课前透视
本课由《所见》《小池》两首古诗组成。两首诗均为绝句,诗句内容简洁,语言通俗浅易,用词精准凝炼。内容中情景交融,动静相宜,好比一个个镜头移动交织成两幅行动逼真,清新秀美的夏天美景图。从不同侧面表现夏天的情趣。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的编写意图,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面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一年级的孩子在学前就有一定的古诗积累,诗歌特有的韵文形式利于学生朗读,教材为诗歌选配的画面生动、形象,降低了理解和感悟内容的难度。诗句中的文字注音,对于有一定自读能力的孩子来讲难度不大。但教者应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以利于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感悟。
教学目标 :
1、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培养学生阅读兴趣,阅读能力,激发对祖国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在多形式的诵读中,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
信息资料:
1、每个学生自做一份本课生字小卡片。
2、课文插图、《春江花月夜》古筝、绘画材料。
3、搜集整理以前读、背过的古诗。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挖掘积累:小朋友们谁会背诵古诗?由朗朗背书声,营造学诗氛围,自然过渡,板书课题。
2、观察描绘:出示放大的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图中都画了些什么?是什么季节?你能把观察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在此基础上引入学诗。看看古代诗人是如何描绘的?
对话平台:
学习古诗《所见》
初读(借助拼音,自读诗句,达到正确流利,培养识读能力。)
1、出示诗句,让会读背的学生领读,教师相机指导。
2、抓住生字和难点音,强调读准。如“所”读平舌音、“捕”的声母是“b而不是p”等。
3、自由练读,力求会背。
(真实、扎实应是语文教学的不懈追求,启发学生领读,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经验,注重了资源开发;抓住字词,扎实训练,夯实基础。)
细读(抓住重点字词,了解诗句大意。)
1、引导学生自读质疑,读懂了什么还有哪儿没读懂?
2、根据学生的质疑师生互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学生可能有出的问题,如:“樾、意欲”的含义等。教师应在充分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的基础上,得出问题的答案。
3、引导学生结合插图和自己的理解,粗略讲讲诗意,教师适当点拨指导。
(引发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学习交流,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和生成。符合学生心理需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诵读(反复吟诵,感悟诗句的意境,培养读书能力,激发阅读兴趣。)
1、采用范读、领读、对读、齐读等形式,引导学生感悟诗句的韵律,停顿等。
2、自由练读,体会感悟。
3、借助插图,以及古筝曲,创设意境。教师运用语言进行描绘,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加深理解。
4、背诵诗句。
(抓住“读”的根本,结合古诗情境美的特点,积极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理解感悟。)
写字(自主写字,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书写水平。)
1、重点指导学生认为难写的字,可让学生参与指导范写,为大家讲解。如“木”字旁的写法等。
2、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本节课可重点指导写“诗、林、童”。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学习古诗《小池》
回顾(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和学习方法,为学新知做准备。)
1、指名背诵《所见》,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内容。
2、回想一下,上节课我们是怎样学习的?
(激发学生,回顾体验,简要概括也学习方法,为学习《小池》做准备。
自学(尝试自学,合作交流,培养能力。)
1、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帮助学生分配角色,分解任务,明确方法。
2、教师巡视,了解小组学习情况,以吸收反馈,调整教学。
(依据课标的要求,正确处理师生的角色关系,处处以学生为主,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在自读自悟中,不断积累,不断迁移。教师则根据学生各方面的特点,注意指导、引导、诱导、辅导。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主动地,生动地学习,从而有效地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汇报(各组汇报交流,发现共性问题,强调重点问题。)
1、由各组派代表陈述本组学习情况及学习收获,可引导学生当小老师,到黑板前讲解。如:字音“柔”应为rou不是you,多音字“露”的两个读音,以及词语的意思。“细流”“树阴”等。
2、教师引导学生互相评价,同时抓住共性问题。如“毕竟”“惜”“无穷”等,采用“读、看、想、议”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
3、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大意,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诵读(坚持以读为本,促进学生感悟。)
1、采用自读、对读、齐读、表演读等方式,引导学生诵读,背诵。
2、出示画面,引导观察,播放音乐,引导学生读背。特别要注意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味。注意韵尾“流、柔、头”的读法。
实践(创意表现,促进理解,发展个性。)
1、引导学生结合着自己的阅读理解,观察感受,谈一谈对夏天的印象。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夏天。如语言描述、绘画、背诵诗歌等均可。
3、交流评议。
写字(自主选择难点字,提高书写能力。)
重点指导“黄、立、闭”,教师大胆放手,相机示范,引导学生评价。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与反思 古诗两首教案设计篇十二
【情景说明】
《古诗两首》包括《春晓》和《村居》,要求认识“村、居”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通过对两首古诗的理解,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的初步情感。本课的教学难点是朗读背诵古诗,了解诗意。
我国古代的诗歌,是一大宗十分宝贵的艺术财富,一直放射着灿烂的光芒。它的语言凝练、和谐,富有音乐性,《春晓》和《村居》就是用浓缩性的语言呈现春天的美景,并伴有图画,可谓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教学古诗,通过识字、朗读、背诵等训练,意在让学生品味形象生动的语言,提高儿童的表达能力和记忆能力,增强儿童的语言修养。同时,让儿童体会诗中鲜明、独特而感人的艺术情景,丰富儿童的情感,培养儿童的高尚的生活情趣,发展儿童的联想、想象等形象思维能力以及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
师:春天来了,她在和小朋友们捉迷藏呢,说说看,你们都在哪找到了?
生:春天来了,百花齐放。
师:用了一个刚学过的成语“百花齐放”。
生:小草都从土里钻出来,草坪绿了。
师:像个小文学家,“钻”字用得好。
生:山青了,水绿了。
师:我们的清江河一直都那么“绿”。
生:应该是水“更”绿了,因为山上的树都发芽了,把河水映得更绿了!
师: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大家一起鼓励他。)
(生齐读:春天来了,山青了,水更绿了!)
师:还有什么?
生(情不自禁):莺歌燕舞。
师:小朋友,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给你们捎来两份礼物,想看看吗?
生:“想”。(窃窃私语,是什么呀?)
(师出示课件,小燕子衔着两首古诗出场,生字用红色标出,但没注拼音。)
师:谁来读一读题目?
生:“春晓”。
生:第二首诗叫“村居”
生:题目中都有一个“春”字。
生:不对,村居的“村”是平舌音,在“烟村四五家”里学过。
生:我家住在永和坪村。农村的“村”。
师:谁能用“居”、“村”说一句话帮助大家记住这两个字?
生:老师,我会用“村”和“居”说一句话──我居住在永和坪村。
师:真是一个会学习的孩子,学着他的样,把题目读正确。
生齐读:“春晓”、“村居”。
师:诗歌是前人留下的优秀文化。大家仔细读一读,把不认识的字做上记号,并想办法记一记,看谁学得快。
(生自由读诗,有的看着课件读,有的看着书本读,有的一会儿看课件,一会儿看书。)
师:诗句中有几个生字宝宝想和大家打打招呼,谁先来?
(课件展示,读对一个就跳回诗句读句子。)
……
师:谁愿来当一当诗人,把诗句读给大家听?
生:我读《春晓》……
生:我读《村居》……
生:《村居》句子长一些,每句有7个字。
师:观察很仔细,七个字的可以叫七言诗。
(生个个要读。)
师:大家都想当小诗人,现在分小组,一人读一次,读完了,评一评,读得最棒的再来比一比,看看谁最会读。
(分小组活动。)
(老师,我和 比赛读。)
(我会背了。)
师:大家都这么爱读诗歌,但只读正确不行,还要知道诗句的意思,把诗歌读出感情。大家猜一猜诗句的意思,只要言之有理都可以。
生:“处处闻啼鸟”是讲春天来了,到处都听到鸟儿的叫声。书中还画了许多鸟儿在叽叽喳喳地叫着呢。
师:理由很充分,不光读了诗句,还观察了图画,真会学习!
生:“晓”是不是和我的名字的“晓”一样,是说早上吧?妈妈说我是早上出生的,名字就叫“李晓晓”。
师:真聪明,还会推理。
生:夜里还下了雨,春雨在给柳树洗头呢!
师:你的记忆真好!学以致用!
生:春雨不是给柳树洗头,是给花瓣梳头,你瞧,地上落了好多花瓣。妈妈给我梳头才掉头发呢!
(师忍不住笑出声。)
师:瞧,我们的小朋友多会观察生活呀!让我们带着这份惬意,把诗歌再美美地读一读。
生:齐读诗句。
师:《村居》又讲了什么呢?
(生争先恐后。)
生:柳树醒了,柳条长长的。
生:柳条和我们河堤上的一样,细细的,可以当跳绳。
师:柳条像一根根细细的跳绳。
生:几个小孩子在河堤上放风筝。
师:为什么说在河堤上?
(生抢着说:河边风才大!)
师:从哪儿知道有风筝?
生:图上画了。
师:能从诗句中找出来吗?
生:放风筝,“放”后面的两个字。
师:读出来。
生:放纸鸢。
师:真棒!古时候的风筝就叫“纸鸢”。一起再把诗句读一遍。
生齐读诗句。师:小朋友,你们都放过风筝吗?
生:放过,放进……
生:这个星期六,我就在河堤上放了风筝,还看到许多小伙伴。
师:你们都放过些什么风筝?
(生更来劲了。)
生:像小鱼。
生:蜻蜒、蝴蝶、大雁……
生:我的燕子飞得好高,爸爸和我一起放的。
师:用一句话把放风筝的情景说给小伙伴听一听。
生:星期六下午,河边来了几个小朋友在放风筝。我一下子就急了,拉着爸爸骑上摩托车就去买风筝,是个三角形的,很会飞,爸爸举着,我一跑风筝就上天了。
生:我也是买的新风筝,我要买大的,妈妈只给买了两块钱的猫头鹰,但它也像老鹰一样,一下子就飞得很高。
生:我的风筝飞得更高,线都放完了。
生:四点多钟,妈妈叫我到奶奶家去的时候,蓝蓝的天上飞满了风筝,好漂亮。
师:小朋友们真会说,让我们带着放风筝的高兴劲儿再把诗句读一读。
生读诗句。
师:我再来考考大家,准备好!
师:我们早早地放学后,在河边放风筝,能用哪句诗来说?
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生:我们也可以说古诗?
师:对呀。
生:听到树上有许多鸟儿在叫──处处闻啼鸟。
生:夜里下雨了,雨点把花都打落了──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师:同学们把诗句的美都说出来了,也读出来了,你们能把它们涂上美丽的色彩吗?
(课件播放一组春景图,伴有《春天在哪里》优美的旋律。)
(课本全是黑白版本,请孩子们拿起彩笔,把黑白变成彩色。)
(孩子们乐了,教室里充满笑声、讨论声……)
师:同学们,今天快乐吗?
生:“快乐”。
师:今天,我们不仅读了诗歌,还用我们的心灵去感悟了生活中的诗意,多美呀。来拿起手中的画,给它们配上诗,美美地读一读……
(音乐响起,或坐或站,或摇头晃脑,或手舞足蹈。)
【教学反思】
《春晓》和《村居》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琅琅上口。虽然字数不多,都蕴蓄着丰富的内涵,传递着无数信息。对一年级的同学来说,如何让他们在学习、呤诵诗歌的过程中丰富语言积累呢?打开书本,单元导读中的一句话提醒了我──“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天吧!”对,诗歌展现在眼前的也是“多彩的春天”,于是,利用有趣的图画、音响把孩子们带进游戏中,说说春天美在哪?孩子们都是感性的,信息刺激储备,多彩的语言描述让我记忆犹新,特别是“水更绿了”让人感动,慨叹孩子的“悟性”,这不是和诗歌一样美吗?
其次,在识字过程中,鼓励孩子们联系生活实际,积极主动地和生字“打招呼”。“我居住在永和坪村”,在语言环境中识字既灵活又适用,比单纯认读效果要好得多。
第三,解放孩子,用“猜一猜”的办法鼓励学生读句看图,理解诗句的意思。“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洗澡”与“梳头”之争,来源于刚学过的课文《柳树醒了》,但稚儿的辩解比“一夜春风袭来,吹落了无数花瓣”要胜似百倍。《村居》中的杨柳让孩子们一见如故,因为清江河畔的柳树正抽芽变鹅黄,双休还刚放过风筝,水到渠成,诗与景自然吻合,亲历、体验让孩子与古诗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也可以用古诗来描绘我们的活动情景”,让古诗一下子飞起来了,充满无限魅力。
第四,通过孩子们的双手,让画面在学生面前立体化起来,活起来,充满春色,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丰富到画面中去,也用巧妙的途径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中。这样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留下了自由想像和创造的足够空间,把学生的想像力、感悟力和创造力充分调动起来,使他们真正成为作品接受的能动力量。在感悟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也丰富了课堂语言,给孩子们搭建了语言表现平台,还学生本来的纯真面目。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的做法可能是井底之蛙,缺乏色彩,但我愿在新课改的征途上不断努力,不断探索。
【专家点评】
1、“课标”一个最鲜明的特点就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即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本课中,注重学生的发展。用鲜活的情景穿针引线,激活学生思维,把孩子自然带进学习过程中,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时间和空间。学生的“主体”得到充分体现。
2、用学生自己的生活来理解诗意的美,在教学中得到充分体现,如《村居》诗意的理解,不仅回归了生活,而且将古诗的内容进行了有效的延伸,用生活的美来理解诗意的美,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语文材料,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体验。这样的教学让课文内容变得丰富多彩,让学生感染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与反思 古诗两首教案设计篇十三
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全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语。
2、背诵两首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让学生大体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是重难点。
收集两首古诗的有关资料;背诵春天的古诗。
3课时。
学习《咏柳》
师:春天是一幅多姿多彩的图画,许多诗人通过诗歌来赞美它,谁来背背有关春天的诗歌?
(指名背通)
今天我们还要随着古代诗人贺知章和朱喜一起走进迷人曲春天,看着他们分别赞美了春天的什么?
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咏、绦”。
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绦”“妆”“裁”。
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1、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
⑴ “碧玉妆成一树高"这句里把什么比作什么?
(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
⑵ “绿丝绦”指什么?为什么说柳技是“绿丝绦”?
(想象体会柳技的绵长和柔软)
⑶ 说说自己对“不知细叶谁裁出”的理解和体会
(体会柳叶的小巧整齐,体全大自然的伟大神奇)
⑷ “二月春风似剪刀”又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么比喻?
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⑴ 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
⑵ 指名读,师生评议。
⑶ 以读代讲,师生合作:老师朗读散文,学生用恰当的诗句来对答。
师:你看那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扮的一样,真是青翠欲滴啊!那垂挂下来的万千柳条,柔软绵长,随风摇曳,多像绿绿的丝带!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师:再看那小巧的新长出来的柳叶,细细尖尖的,整整齐齐的,是谁裁剪出来的呢?
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啊!
学习《春日》
指名背诵《咏柳》,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泗、滨”。
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胜”“泗”“滨”。
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1、指名读诗旬,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
⑴ 作者到泗水边寻找春天,他看到了什么?能想象都有什么“焕然一新”吗?
(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积累具体感知“无边光景一时新”)
⑵ “万紫千红”是说春天的什么?能具体说说吗?
(借助图画形象感知花儿的缤纷色彩,春天的美丽景象)
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⑴ 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
⑵ 指名读,师生评议。
⑶ 以读代讲,师生合作:老师朗读散文,学生用恰当的诗旬来对答。
师: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予,我信步到泗水河边寻找春色,啊,放眼望去,一切都焕然一新了,全没了冬日的苍白和萧瑟。
生:胜日寻芳渐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师:人们寻常中都知道有春风,但要是真正认识它,只有在见到万紫千红的景象以后。你看,春风徐来,各种景象焕然一新,到处万紫千红,百花争艳,有了春风,才有这无边的美景。
生: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复习旧知;指导书写生字;交流古诗
1、出示生字认读:咏、碧、妆、裁、剪、滨、紫。
2、先描写观察重点笔画,再集体交流:
提醒:咏,用口吟诵,与口有关,故口字旁;泗、滨,与河水有关,左边是三点水旁;绦,与丝织有关、左边是绞丝旁。裁,与衣服有关,里面是衣字:剪,用刀来剪,下面是刀字;妆,梳妆,女人常梳妆,右边是女字旁。
3、先描写观察重点笔画,再集体交流:
“裁”是半包围结构,里面“衣”字的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滨”字第七笔是一笔撇,不是两笔;“紫”字的下面“糸”不要丢掉一点。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互相交流,背诵。
背诵古诗给家人听,默写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