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文天祥有一个弟弟叫文溪山,当时还在惠州做官,他看着宋室江山大势已去,不思振作,却甘心媚颜事敌。就在文天祥被俘后的次年5月,他投降元朝,后即赴燕京,骑马招摇于市。
文天祥在燕都狱中,听到这个消息,捶胸跌足,放声痛骂,大骂他的弟弟文溪山没有骨气。哭毕,援笔写诗一首:
去年别我施出岭,今年汝来亦至燕。兄弟一囚一骑马,同父同母不同天。可怜骨肉相聚散,人间不满五十年。三仁生死各有志,悠悠白日横苍烟。
文天祥还有一个哥哥名叫文天祯,宝祜年间乡举,也曾做过官。后因弟文天祥死节,于是再也不愿为官,隐居山林。同是一母所生,兄弟三人所走的人生道路却大相径庭,是和他们不同的道德信仰的人生追求分不开的。
【考情分析】
近两年的全国卷涉及本专题的试题共有21道选择题,4道材料解析题。其中政治史部分全部为选择题,经济史部分有1道材料解析题,思想史部分选择题、材料解析题各2道,科技文化史部分2015年没有考查,2016年却出现了3道选择题和1道材料解析题。可见,此部分内容是历年高考命题的重点,而不同年份对不同模块的考查会有所侧重。
从考查内容看,第一梯度(高频考点)主要集中在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的商业、汉代儒学、宋明理学;
第二梯度(一般考点)主要集中在先秦政治制度、明清专制制度的加强、古代中国的农业和土地制度、经济重心南移、百家争鸣、“三教合一”、古代科技、汉字和书法;
第三梯度(冷门考点)主要集中在秦中央集权制的确立、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古代中国的手工业、资本主义萌芽、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古代文学、古代绘画和戏剧。
从考查方式看,一是注重从历史细节切入,如妈祖崇拜、收拾文书等,把历史细节放到时代大背景下思考。二是对三大模块的考查各有特点,经济史的考查多与热门学术研究相连,如2016年全国新课标文综ⅰ卷第25题汉代画像石的劳动场景,与学界的“播种说”等观点相关联;
政治史多从正面角度考查;
思想史多注重选材的通俗化等。三是冷点热考趋势愈发明显,汉唐盛世理应成为高考热点,以满足国人的盛世情怀,但命题者似乎对此无动于衷,2010年全国卷仅有3道题涉及;
魏晋南北朝的历史错综复杂,教材涉及又少,古代文艺一直是高考空白点,2016年却出现2道涉及魏晋时期和文艺的试题。四是注重概念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如儒学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内容和特点,既有差异也有联系,2016年全国新课标文综i卷第24题考查孔子与汉代儒学的关系,2015年全国新课标文综i卷第40题考查先秦儒学、汉代儒学、宋明理学的联系。五是侧重考查学科素养,如2016年全国新课标文综ii卷第27题考查时空观念。
基于上述特点,我们建议:一是抓主干,构建知识网络体系。二是拓展延伸经典考点,首先要注重知识之间的纵向关系,如儒学,不仅要关注先秦儒学的特征,也要关注儒学整体发展的大脉络;
其次要注重知识之间的横向关系,如儒学与佛、道的关系;
最后,深挖考点,包括学术观点、同类概念整合等,这是对高层次学生的要求。三是关注学科素养,重视训练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在二轮复习时应多动嘴、动手、动脑。四是合理使用二轮复习资料,根据高考命题的梯度,有的放矢。五是做题要坚持“冷热交融”的原则——在坚持重点考重点做原则的前提下,适度做些角度新颖的“冷门”试题。
【阶段特征】
一、中华文明的孕育——先秦时期(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
二、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220年魏国代汉)
2.汉代铁农具普及并发明犁壁,使用二牛一人犁耕法
三、中华文明的发展——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
2.北魏推行均田制,促进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四、中华文明的繁荣——隋唐时期(581—907年)
化\&1.“三教合一”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2.科技发展,雕版印刷术出现、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4.唐代诗歌发展进入黄金时期,唐文化泽被后世\&]
五、中华文明的成熟——宋元时期(960—1368年)
六、中华文明的彷徨——明清时期(1368—1840年)
2.明清时期的主要文学形式是小说,作品适应了市民生活的需要
【拓展延伸】
拓展一 名家经典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
材料 周人逐渐把商人的至上神上帝,转换为天,即把茫茫太空神化和抽象化,而周王自称为天子,各邦的君主都可以说是上帝的儿子,周王是各邦诸侯的领袖,是大宗,是天的元子,也就是嫡长子,所以是天子。天子可以直接向天祈祷,可以祭天,而不必再通过自己的祖先,这就摆脱了鬼对人的控制,抬高了人的地位。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朝相比商朝政治的新发展及其历史影响。
【参考答案】新发展:进一步摆脱了“鬼对人的控制”,周王成为天下的大宗,提高了周天子的地位。
影响: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周王室的统治。
【延伸】知识归纳
(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王权神秘。
(2)“家天下”的政治格局形成。
(3)政治权力的分配与血缘关系紧密结合,构建森严的等级秩序。
(4)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拓展二 社会热点汉唐官员住房的变化
材料 《汉书》卷93载:“上(汉哀帝)以(董)贤难归,诏令贤妻得通引籍殿中,止贤庐,若吏妻子居官寺舍。”可见,汉代中央官员不仅有自己的官舍,而且其家属也可以随居。
——田志光、杨国珍《居大不易:汉唐官员住房境况》
根据材料,指出汉唐官员住房的差异。
【参考答案】汉代中央官员不仅有官舍,而且家属也可随居;
唐代官员住房形式日渐多样化,官舍与官署相分离。
【延伸】命题视角
(1)古代中西方政治制度、思想的比较。
(2)工业革命、欧洲民主改革与近代欧洲官员住房的关系。
(3)中外社会福利的比较。
(4)反腐倡廉建設的启示。
材料 通过“丝绸之路”,我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穿井法、造纸术都先后西传。同时,中亚、西亚的良种马、植物等土特产……陆续传到中国。东汉明帝时印度佛教也传入中国。史称:明帝“遣使天竺问佛道法,遂于中国图画形像焉。楚王英始信其术,中国因此颇有奉其道者”。“丝绸之路”从西汉一直到以后的唐代一千多年中,始终是中西交通的要道,成为我国与中亚、西亚、南亚以及欧洲国家和人民加强联系,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白寿彝《中国通史》
根据材料,概括汉唐时期中外交往的特征。
【参考答案】交往范围广;
延续时间长;
交流内容广泛,涉及技术、物种及文化交流;
交流具有双向性;
友好往来;
丝绸之路成为中西交往的重要通道。
【延伸】东学西传与西学东渐
(1)东学西传。①秦汉文明开始走向世界。表现:造纸术的传播、丝绸之路等。②隋唐时期基本形成了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表现:造纸术传到朝鲜,中国儒家经典、佛教传入日本等。③宋元文明西传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转型。表现:三大发明的外传。
(2)西学东渐。表现:明清时期新型农作物品种的传入;
明清时期引进西方生产技术;
利玛窦带来西方科技著作。
拓展四 史料运用先秦儒学、汉代儒学、宋明理学的联系
材料一 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皆积善累德之效也。……上下不和,则阴阳缪盭(同“戾”),而妖孽生矣。此灾异所缘而起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天下事有大根本,有小根本。正君心是大根本。
臣闻人主所以制天下之事者,本乎一心,而心之所主又有天理、人欲之异。二者一分,而公私邪正之途判矣。盖天理者,此心之本然,循之则其心公而且正;
人欲者,此心之痰疚,循之则其心私而且邪。
——朱熹
根据材料,比较董仲舒与朱熹君权观的差异。
【参考答案】董仲舒通过神化皇权来加强君主权威,通过天人感应学说来劝诫君主行德政。朱熹从“理”来论证君主专制的合理性,通过正君心学说,要求君主“存天理,灭人欲”。
【延伸】比较异同
(1)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①孔孟儒学强调“克己复礼”,维护的是礼乐制度;
董仲舒强调大一统,维护的是封建制度。②孔孟儒学不事鬼神,董仲舒将皇权神圣化。③董仲舒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
(2)宋代理学对儒学的发展:①吸收了佛、道思想,例如吸收禁欲主义思想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②将儒学进一步思辨化,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儒学概念,如“天理”等。③更加强调以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拓展五 学术热点汉武帝晚年的政治取向
材料 田余庆认为汉武帝在去世前通过颁布《轮台诏》,成功完成政策调整,由横征暴敛、穷兵黩武向“守文”转变;
而辛德勇指出《轮台诏》“只是一种调整对外作战策略的权宜之计,而不是从根本上转变汉廷的政治路线”。
——杨勇《再论汉武帝晚年政治取向》
围绕所学知识,论证汉武帝晚年政治的调整。(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轮台诏》仅是汉武帝晚年的权宜之计。理由:一是从《轮台诏》的内容来看,它仅是汉武帝对对外战争接连失利的反思,汉武帝时期的主要政策,如政治上频繁更换宰相以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经济上实行盐铁官营、打压私营手工业,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一直贯穿于整个汉武帝时期。二是从《轮台诏》的本质来看,它仅是汉武帝晚年缓和尖锐社会矛盾的政治手段,其维护皇权、巩固汉王朝统治的本质并没有因此而改变。
【延伸】“盐铁会议”
(1)概念:对汉武帝时期推行的各项政策进行的总的评价,后被整理为《盐铁论》。
(2)背景:汉武帝去世后,桑弘羊推行的一系列官营政策,遭到商贾等的反对;
霍光和桑弘羊的经济理念出现明显分歧。
(3)内容:贤良文学之士对盐铁官营等财政措施进行了全盘否定,并攻击汉武帝时期的内外政策;
桑弘羊坚决捍卫汉武帝的内外政策,而且充分肯定了诸如抗击匈奴、加强中央集权和农商并举政策的作用。
(4)影响:官营政策有所收缩,对昭宣时期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认为,西周分封的各诸侯,一开始就与西周维持着君臣关系。这种观点主要基于( )
a.西周等级森严
b.诸侯有较大的自主权
c.国家认同强化
d.诸侯要定期朝觐天子
2.下表是古代中国行政区划变化简表,这反映了( )
b.政区调整促进了地方的自主性
c.州地位呈现出由低到高的演进趋势
3.宋孝宗在位期间共任命左相八人,右相十八人,其中连续任期超过二年的仅有四人,超过一年的也仅有七人,其他人任期都是不到一年。他这样做的目的是( )
a.甄选合适政务助手
b.防止出现宰相专权
c.確保人才合理使用
d.让宰相们相互制约
4.有人说,“天下富家,积资满五十万以上,方居首等”,而在列入“首等”的全国17家富商中,晋商占三家,徽商占两家。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晋商( )
a.商业资本雄厚b.商业竞争激烈
c.经商区域广阔d.经营品种繁多
5.明清时期,江西景德镇制瓷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以至于有学者把其称为“前近代时期”。以下各项中,能够证明这一说法的是( )
a.大量瓷器投放到市场
b.生产工艺水平大大提高
c.制瓷业内部分工精细
d.出现大规模的制瓷工场
6.据《汉书·地理志下》记载,从汉昭帝(汉武帝之子)至西汉末年,“鲁、东海多至卿相”。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
a.中央集权的加强
b.儒学地位的提高
c.选官制度的变革
d.君主专制的强化
7.唐代某佛教著作中写道:“孔、老、释迦皆是至圣……惩恶劝善,同归于治,则三教皆可遵行。”这直接反映了( )
a.儒家独尊地位被打破
b.佛教实现本土化
c.“三教合流”开始出现
d.儒佛道同根同源
8.明代哲学家王艮曾提出“满街都是圣人”“尧舜与途人一,圣人与凡人一”和“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等观点。以下思想家中,对王艮的观点最为赞赏的应是( )
a.李贽b.顾炎武
c.黄宗羲d.王夫之
9.在甲骨文中“王”与“士”同源,在战斧(士)的基础上加一横,成为“王”,表示“王”是超级的“士”。而董仲舒认为“王”字的三道横画,分别代表天、地、人。对“王”字解读的演变说明了( )
b.汉字是中华文明的承载体
c.天人关系催生了君权神授
d.王权形成与频繁战争有关
10.关于古代形容女子的诗句,唐诗中既有杜甫的“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直白描述,也有周濆的“日高邻女笑相逢,慢束罗裙半露胸”的隐晦描述。这反映了唐代( )
a.女子地位日益高涨
b.社会风气较为开放
c.爱情婚姻自由自主
d.伦理道德尚未形成
11.《诺亚方舟》以超人的预见丰富和发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其作者布鲁诺于1592年被宗教裁判所判为“异端”,并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清初印行《西洋历法新书》,有人指责在历书上注明“依西洋新法”是不尊清朝正朔。据此可知( )
a.先进科学技术不为统治者认同
b.西学东渐使中西科技密切交流
c.西方科技超越了中国传统科技
d.科技对思想和信仰有双重作用
12.古希腊悲剧、古印度梵剧、中国京剧被称为“世界三大戏剧”。其中,古希腊悲剧全盛于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时期,而中国京剧成熟于19世纪末同光年间。两者走向鼎盛的共同主要原因是( )
a.艺术审美价值渐高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符合政治发展潮流
d.特定阶层的崛起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其中第13小题25分,第14小题12分,共37分)
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值得注意的是,宋朝时期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的意义。商业革命的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著提高。技术的稳步发展提高了传统工业的产量。同样,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使作物在过去只能一季一熟的地方达到一季两熟,从而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此外,宋朝兴修的新的水利工程,大大扩大了水田的灌溉面积。据估计,11至12世纪,水稻产量增加了一倍。生产率提高使人口的相应增长成为可能,而人口增长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生产的发展。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还增加了贸易量。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宋代经济革命说”是国际中国史坛上最流行的学说之一……中国社会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如果真有“宋代经济革命”,首先应表现为“宋代江南农业革命”,但从经济成长方式看,宋代江南虽有若干重要进步,但并没有出现可以称为“革命”的重大变化。
——李伯重《对传统经济史研究方法的检讨(上)》
(1)分析材料一、二的观点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15分)
(2)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史学家们的争论说明了什么问题。这对我们学习历史有何启示?(10分)
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思潮的形成、存在和演变都直接受到政治的影响和制约。……社会思潮,本质说来,是一种政治思潮。而关于如何对待思潮的问题,从来是一个政治问题。
——梁树发《思潮研究三题》
运用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对上述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材料观点进行论证;
也可以提出新观点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见第82页)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古代历史故事更是流传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古代历史故事大全,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人,早年丧母,与父亲董还如相依为命,以种田为生。董永每去田间劳作,则以小车推着父亲,放到树荫下,并备有水罐,为父解渴,过着父子相依为命的生活。帝中平年间,山东青州黄巾起义,渤海骚动,董永随父亲为避乱迁徙至汝南,后又流寓安陆。
董永的父亲病亡,无力埋葬,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董永扶亡父灵柩回乡,葬于城北。在返回偿债途中,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人,寓居湖北宜城。丁兰年幼父去世,母因此忧伤成疾,不久病亡。丁兰父母俱亡,伶仃孤苦,幸赖族人抚养,才逐渐长大成人。
老莱子非常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对父母体贴入微。为了让父母过得快乐,老莱特地养了几只美丽善叫的鸟让父母玩耍。他自己也经常引逗鸟儿,让鸟儿发出动听的叫声。父亲听了很高兴,总是笑着说:“这鸟声真动听!”老莱子见父母脸上有笑容,心里非常高兴。其实那时的老莱子也年过70了。
杨家将
北汉名将杨业,随北汉后主归宋后,被宋太宗任命为大将,在抗辽战争中屡立战功,被称为“杨无敌” ,后在征辽战役中,在陈家谷不幸被俘,誓不投降,绝食而亡。
之后杨业儿子杨延昭,孙子杨文广在保卫宋朝边境战争中屡立战功,成为抗辽名将。后人将其祖孙三代的抗辽事迹演绎为“杨家将”的故事世代流传。
澶(chán)渊之盟
公元1004年,契丹大举南下攻宋,后至澶州(即澶渊),北宋名相寇准力主宋真宗亲征,挫败契丹前锋,双方议和,规定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史称“澶渊之盟”。
此后宋、辽之间百余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礼尚往来,双方互使共达三百八十次之多。
靖康之耻
宋钦宗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再度南侵,攻陷太原,直逼京都汴京,徽宗、钦宗二帝以及大量赵氏皇族、皇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被金人俘获,北上金国,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耻”。
公元1127年,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在临安(今杭州)即位称帝,是为宋高宗,南宋开始。
精忠报国
1128年到1141年间,南宋名将岳飞率领岳家军同金军战斗,所向披靡。1140年,完颜兀术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大败金军。宋高宗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牌下令退兵,岳飞被迫班师,遭到秦桧、张俊等人的诬陷,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被朝廷杀害。
岳飞的母亲在他背上刺“尽忠报国”四字的故事成为我国著名的爱国典故。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
闵损母亲早逝,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给自己亲生的两个儿子用棉花做的冬衣,而给闵损的,却是野地里芦花做的薄衣。一次,闵损的父亲外出,叫闵损来推车子,那芦花衣根本起不到御寒的作用,可怜的闵损冻得哆哆嗦嗦,手指僵硬,父亲起初很生气,以为闵损做事潦草敷衍。
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为人侠义好助。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都设法办到,受到大家的赞扬。
这时敬慕季布为人,都在暗中帮助他。不久,季布经过化装后到山东一家姓朱的人家当佣工。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后来,朱家又到洛阳去找刘邦的老朋友汝阴候夏候婴说情。刘邦在夏候婴的劝说下撤消了对季布的通缉令,还封季布做了郎中,不久又改做河东太守。
有一个季布的同乡人曹邱生,专爱结交有权势的官员,借以炫耀和抬高自己,季布一向看不起他。听说季布又做了大官,他就马上去见季布。
季布听说曹邱生要来,就虎着脸,准备发落几句话,让他下不了台。谁知曹邱生一进厅堂,不管季布的脸色多么阴沉,话语多么难听,立即对着季布又是打躬,又是作揖,要与季布拉家常叙旧。并吹捧说:“我听到楚地到处流传着‘得黄金千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样的话,您怎么能有这样好的名声传扬在梁、楚两地的呢?我们既是同乡,我又到处宣扬你的好名声,你为什么不愿见到我呢?”季布听了曹邱生的这番话,心里顿时高兴起来,留下他住几个月,作为贵客招待。临走,还送给他一笔厚礼。
后来,曹邱生又继续替季布到处宣扬,季布的名声也就越来越大了。
中国古代历史故事精选相关文章:
了解历史的作用:了解历史,能够让青年更加了解国家的文化传承、人文风情,以及各个阶段发生的事情对国家命运的扭转,历史的重要功能还有一个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历史故事,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晋文公退避三舍
晋文公即位以后,整顿内政,发展生产,把晋国治理得渐渐强盛起来。他也想能像齐桓公那样,做个中原的霸主。
这时候,正好周朝的天子周襄王派人来讨救兵。周襄王有个异母兄弟叫太叔带,联合了一些大臣,向狄国借兵,夺了王位。周襄王带着几十个随从逃到郑国。他发出命令,要求各国诸侯护送他回洛邑去。列国诸侯有派人去慰问天子的,也有送食物去的,可就是没有人愿意发兵打狄人。
有人对周襄王说:“现在诸侯当中,只有秦、晋两国有力量打退狄人,别人恐怕不中用。”襄王才打发使者去请晋文公护送他回朝。
晋文公马上发兵往东打过去,把狄人打败,又杀了太叔带和他那一帮人,护送天子回到京城。
晋文公早就看出,要当上中原霸主,就得打败楚国。他就扩充队伍,建立了三个军,浩浩荡荡去救宋国。
公元前632年,晋军打下了归附楚国的两个小国——曹国和卫国,把两国国君都俘虏了。
楚成王很不痛快,只派了少量兵力归成得臣指挥。
成得臣先派人通知晋军,要他们释放卫、曹两国国君。晋文公却暗地通知这两国国君,答应恢复他们的君位,但是要他们先跟楚国断交。曹、卫两国真的按晋文公的意思办了。
成得臣本想救这两个国家,不料他们倒先来跟楚国绝交。这一来,真气得他双脚直跳。他嚷着说:“这分明是重耳这个老贼逼他们做的。”他立即下令,催动全军赶到晋军驻扎的地方去。
晋军一口气后撤了九十里,到了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才停下来,布置好了阵势。
楚国有些将军见晋军后撤,想停止进攻。可是成得臣却不答应,一步盯一步地追到城濮,跟晋军遥遥相对。
大战展开了。才一交手,晋国的将军用两面大旗,指挥军队向后败退。他们还在战车后面拖着伐下的树枝,战车后退时,地下扬起一阵阵的尘土,显出十分慌乱的模样。
成得臣一向骄傲自大,不把晋人放在眼里。他不顾前后地直追上去,正中了晋军的埋伏。晋军的中军精锐,猛冲过来,把成得臣的军队拦腰切断。原来假装败退的晋军又回过头来,前后夹击,把楚军杀得七零八落。
晋文公连忙下令,吩咐将士们只要把楚军赶跑就是了,不再追杀。成得臣带了败兵残将回到半路上,自己觉得没法向楚成王交代,就自杀了。
晋军占领了楚国营地。把楚军遗弃下来的粮食吃了三天,才凯旋回国。
晋国打败楚国的消息传到周都洛邑,周襄王和大臣都认为晋文公立了大功。周襄王还亲自到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践音jiàn)慰劳晋军。晋文公趁此机会,在践土给天子造了一座新宫,还约了各国诸侯开个大会,订立盟约。这样,晋文公就当上了中原的霸主。
齐桓公九合诸侯
齐国虽然在长勺打了一次败仗,但是这并没有影响齐桓公后来的霸主地位。过了十多年,北方的燕国(都城在今北京)派使者来讨救兵,说燕国被附近的一个部落山戎侵犯,打了败仗。齐桓公就决定率领大军去救燕国。
公元前663年,齐国大军到了燕国,山戎已经抢了一批百姓和财宝逃回去了。
齐国和燕国的军队联合起来,一直向北追去。没想到他们被敌人引进了一个迷谷。那迷谷就像大海一样,没边没沿,怎么也找不到原来的道儿。
齐桓公叫人挑了几匹老马,让它们领路。这几匹老马果然领着人马出了迷谷。
齐桓公帮助燕国打败山戎以后,邢国也遭到另一个部落狄人的侵犯。齐桓公又带着人马去赶跑了狄人,帮助邢国重筑了城墙。接着,狄人又侵犯卫国,齐桓公帮助卫国在黄河南岸重建国都。就因为这几件事,齐桓公的威望就提高了。只有南方的楚国(都城在今湖北江陵西北),不但不服齐国,还跟齐国对立起来,要跟齐国比个高低。
楚国在中国南部,向来不和中原诸侯来往。那时候,中原诸侯把楚国当做“蛮子”看待。但是,楚国人开垦南方的土地,逐步收服了附近的一些部落,慢慢地变成了大国。后来,干脆自称楚王,不把周朝的天子放在眼里。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约会了宋、鲁、陈、卫、郑、曹、许七国军队,联合进攻楚国。
使者走后,齐国和诸侯联军又拔营前进,一直到达召陵(今河南郾城县,召音shào)。
楚成王又派屈完去探问。齐桓公为了显示自己的军威,请屈完一起坐上车去看中原来的各路兵马。屈完一看,果然军容整齐,兵强马壮。
齐桓公听屈完说得挺强硬,估计也未必能轻易打败楚国,而且楚国既然已经认了错,答应进贡包茅,也算有了面子。就这样,中原八国诸侯和楚国一起在召陵订立了盟约,各自回国去了。
后来,周王室发生纠纷,齐桓公又帮助太子姬郑巩固了地位。太子即位后,就是周襄王。周襄王为了报答齐桓公,特地派使者把祭祀太庙的祭肉送给齐桓公,算是一份厚礼。
齐桓公趁此机会,又在宋国的葵丘(今河南兰考东)会合诸侯,招待天子使者。并且订立了一个盟约,主要内容是:修水利,防水患,不准把邻国作为水坑;邻国有灾荒来买粮食,不应该禁止;凡是同盟的诸侯,在订立盟约以后,都要友好相待。
这是齐桓公最后一次会合诸侯。像这样大的会合,一共有许多次,历史上称做“九合诸侯”。
秦国打败晋国以后,一连十几年两国没有发生战事。可是南方的楚国却一天比一天强大,一心要跟中原的霸主晋国争夺地位。
公元前613年,楚成王的孙子楚庄王新即位,做了国君。晋国趁这个机会,把几个一向归附楚国的国家又拉了过去,订立盟约。楚国的大臣们很不服气,都向楚庄王提出要他出兵争霸权。
无奈楚庄王不听那一套,白天打猎,晚上喝酒,听音乐,什么国家大事,全不放在心上,就这样窝窝囊囊地过了三年。他知道大臣们对他的作为很不满意,还下了一道命令:谁要是敢劝谏,就判谁的死罪。
楚庄王听说要他猜谜儿,觉得怪有意思,就笑着说:“你说出来听听。”
过了一段时期,另一个大臣苏从看看楚庄王没有动静,又去劝说楚庄王。
楚庄王问他:“你难道不知道我下的禁令吗?”
楚庄王高兴地说:“你们都是真心为了国家好,我哪会不明白呢?”
打这以后,楚庄王决心改革政治,把一批奉承拍马的人撤了职,把敢于进谏的伍举、苏从提拔起来,帮助他处理国家大事;一面制造武器,操练兵马。当年,就收服了南方许多部落。第六年,打败了宋国。第八年,又打败了陆浑(在今河南嵩县东北)的戎族,一直打到周都洛邑附近。
为了显示楚国的兵威,楚庄王在洛邑的郊外举行一次大检阅。
这一来,可把那个挂名的周天子吓坏了。他派一个大臣王孙满到郊外去慰劳楚军。
楚庄王和王孙满交谈的时候,楚庄王问起周王宫里藏着的九鼎大小轻重怎么样。九鼎是象征周王室权威的礼器。楚庄王问起九鼎,就是表示他有夺取周天子权力的野心。
王孙满是个善于应付的人。他劝说楚庄王:国家的强盛,主要靠德行服人,不必去打听鼎的轻重。楚庄王自己知道当时还没有灭掉周朝的条件,也就带兵回国了。
以后,楚庄王又请了一位楚国有名的隐士孙叔敖当令尹(楚国的国相)。孙叔敖当了令尹以后,开垦荒地,挖掘河道,奖励生产。为了免除水灾旱灾,他还组织楚国人开辟河道,能灌溉成百万亩庄稼,每年多打了不少粮食。没几年工夫,楚国更加强大起来,先后平定了郑国和陈国的两次内乱,终于和中原霸主晋国冲突起来。
公元前597年,楚庄王率领大军攻打郑国,晋国派兵救郑。在邲地(今河南郑州市东)和楚国发生了一次大战。晋国从来没有打过这么惨的败仗,人马死了一半,另一半逃到黄河边。船少人多,兵士争着渡河,许多人被挤到水里去了。掉到水里的人往船上爬,船上的兵士怕翻船,拿刀把往船上爬的兵士手指头都砍了下来。
说着,立即下令收兵,让晋国的残兵逃了回去。
打那以后,这个一鸣惊人的楚庄王就成了霸主。
从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到楚庄王,前前后后总共五个霸主。历史上通常称他们是“春秋五霸”。
一鸣惊人的楚庄王 商鞅南门立木
燕昭王求贤
打从孟尝君被撤了相位以后,齐湣王又和楚、魏两国灭了宋国,更加骄横起来。他一心想兼并列国,自己来当天子。这一来,列国诸侯对他都不满意;特别是齐国北面的燕国,受到齐国的欺负,更想找机会报仇。
燕国本来也是个大国。后来传到燕王哙(音kuài)手里,听信了坏人的主意,竟学起传说中尧舜让位的办法来,把王位让给了相国子之。燕国将军和太子平进攻子之,燕国发生大乱。齐国借平定燕国内乱的名义,打进燕国,燕国差点被灭掉。后来燕国军民把太子平立为国君,奋起反抗,把齐国军队赶了出去。
太子平即位,就是燕昭王。他立志使燕国强大起来,下决心物色治国的人才,可是没找到合适的人。有人提醒他,老臣郭隗(音wěi)挺有见识,不如去找他商量一下。
古时候,有个国君,最爱千里马。他派人到处寻找,找了三年都没找到。有个侍臣打听到远处某个地方有一匹名贵的千里马,就跟国君说,只要给他一千两金子,准能把千里马买回来。那个国君挺高兴,就派侍臣带了一千两金子去买。没料到侍臣到了那里,千里马已经害病死了。侍臣想,空着双手回去不好交代,就把带去的金子拿出一半,把马骨买了回来。
国君将信将疑,也不再责备侍臣。这个消息一传开,大家都认为那位国君真爱惜千里马。不出一年,果然从四面八方送来了好几匹千里马。
燕昭王听了大受启发,回去以后,马上派人造了一座很精致的房子给郭隗住,还拜郭隗做老师。各国有才干的人听到燕昭王这样真心实意招请人才,纷纷赶到燕国来求见。其中最出名的是赵国人乐毅。燕昭王拜乐毅为亚卿,请他整顿国政,训练兵马,燕国果然一天天强大起来。
燕昭王就派乐毅到赵国跟赵惠文王接上了头,另派人跟韩、魏两国取得联络,还叫赵国去联络秦国。这些国家看不惯齐国的霸道,都愿意跟燕国一起发兵。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统率五国兵马,浩浩荡荡杀奔齐国。
齐湣王听说五国联军打过来,也着了慌,把全国兵马集中起来抵抗联军,在济水的西面打了一仗。由于乐毅善于指挥,五国人马士气旺盛,把齐国军队打得一败涂地,齐湣王逃回临淄去了。
赵、韩、秦、魏的将士打了胜仗,各自占领了齐国的几座城,不想再打下去了。只有乐毅不肯罢休,他亲自率领燕国军队,长驱直入,一直打下了齐国都城临淄。齐湣王不得不出走,最后在莒城被人杀死。
燕昭王认为乐毅立了大功,亲自到济水边劳军,论功行赏,封乐毅为昌国君。
廉颇负荆请罪
秦昭襄王一心要使赵国屈服,接连侵入赵国边境,占了一些地方。公元前279年,他又耍了个花招,请赵惠文王到秦地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西,渑音miǎn)去会见。赵惠文王开始怕被秦国扣留,不敢去。大将廉颇和蔺相如都认为如果不去,反倒向秦国示弱。
赵惠文王决定硬着头皮去冒一趟险。他叫蔺相如随同他一块儿去,让廉颇留在本国辅助太子留守。
为了防备意外。赵惠文王又派大将李牧带兵五千人护送,相国平原君带兵几万人,在边境接应。
到了预定会见的日期,秦王和赵王在渑池相会,并且举行了宴会,高兴地喝酒谈天。
秦昭襄王喝了几盅酒,带着醉意对赵惠文王说:“听说赵王弹得一手好瑟。请赵王弹个曲儿,给大伙儿凑个热闹。”说罢,真的吩咐左右把瑟拿上来。
赵惠文王不好推辞,只好勉强弹一个曲儿。
秦昭襄王勃然变色,不去理他。
秦昭襄王见蔺相如这股势头,十分吃惊,只好拿起击棒在缶上胡乱敲了几下。
秦国的大臣见蔺相如竟敢这样伤秦王的体面,很不服气。
有人站起来说:“请赵王割让十五座城给秦王上寿。”
蔺相如也站起来说:“请秦王把咸阳城割让给赵国,为赵王上寿。”
这样,两国渑池之会总算圆满而散。
蔺相如两次出使,保全赵国不受屈辱,立了大功。赵惠文王十分信任蔺相如,拜他为上聊,地位在大将廉颇之上。
这句话传到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装病不去上朝。
有一天,蔺相如带着门客坐车出门,正是冤家路窄,老远就瞧见廉颇的车马迎面而来。他叫赶车的退到小巷里去躲一躲。让廉颇的车马先过去。
这件事可把蔺相如手下的门客气坏了,他们责怪蔺相如不该这样胆小怕事。
蔺相如对他们说:“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比,哪一个势力大?”
他们说:“当然是秦王势力大。”
两个人都激动得流了眼泪。打这以后,两人就做了知心朋友。
中国古代历史故事【5则】相关文章:
中国古代名将 开国,平叛,安边。
战术高超者 一战成名者 影响巨大者 春秋 1. 孙武——(前535年—?) 兵家圣人、百世兵家之师。字长卿。军事家、政治家。与伍子胥合力攻入楚国都城。作《孙子》十三篇,为后世推崇备至 2. 伍子胥——(前559~前484)军事家、政治家。名员,字子胥。初为楚人,楚王无道,杀其父兄。辗转入吴,辅佐吴王阖闾,强盛吴国。与孙武合力,攻入楚国国都,掘平王尸,鞭三百。后因谗言被夫差赐死。
3. 先轸——(前?—前627)
晋中军元帅,指挥城濮之战,奠定晋国霸主地位。崤之战,第一场歼灭战。外交伐谋,开启兵家诡道。后因怒斥君主,自觉惭愧,自杀式冲锋而亡 战国 1. 吴起——吴子(前440-前381)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武庙十哲。作为军事家与孙子齐名,作为政治家与商鞅并论。在魏而秦不敢西进,在楚而三晋不敢南图。在魏魏强,在楚楚盛。首创魏武卒。开商鞅改革先河。平生七十六战,六十四胜,其余皆平。著作《吴子兵法》武经七书之一。后因改革触犯楚国贵族权利,被楚贵族杀害。
2. 白起——杀神、人屠(?—公元前257年)
军事家。战略家。秦武安君。战国四大名将之首、武庙十哲。战国时代赫赫有名的将军,好歼灭战,以歼灭敌军主力为战略思想。以战止战,以杀止杀。战术灵活,指挥艺术高超。百战百胜,无一败绩,指挥鄢郢之战,伊阙之战,长平之战。一生歼敌一百三十多万,攻城七十余座。在世时,三晋与楚无敢攻秦。后被昭襄王赐死。六国闻白起死,举杯相庆。
3. 孙膑——(?—前316) 军事家,鬼谷子弟子,孙武子后人 。精通兵法。受同窗庞涓陷害,受膑刑,后入齐,以军师身份指挥桂陵之战,批亢捣虚,攻敌之必救。马陵之战,减灶计,诱杀庞涓。两次大败兵锋正盛的魏国。奠定齐国霸主地位。著有《孙膑兵法》。马陵之战之后不知去向 4. 廉颇——(前327-前243)赵国将军,战国四大名将,战功卓著,为赵国转战四方。擅长防御战,长平之战初期,以阵地战成功抵御秦国进攻。长平之战后,击败浑水摸鱼的燕国军队。被赵王猜忌,辗转魏楚,并无功绩,老死于楚国 5. 李牧——(?-前229) 赵国军事家,战国四大名将,赵武安君。守备赵国北方,大破匈奴,使赵国边境安定十数年。召还朝中,屡破强秦,成为秦国心腹大患。平生未尝一败,是战国后期东方六国唯一能与秦国抗衡的将军。赵王中反间计,杀死李牧,三月后,赵国灭亡。
6. 王翦——(?-?)
秦国军事家,武成候,战国四大名将。始皇尊其为师,帮助秦始皇灭掉六国,统一天下居功至伟。急流勇退,安享晚年 7. 乐毅——(前?—前?燕昭王惠王) 燕国军事家,燕昌国君。率五国联军攻齐,下齐七十余城致使齐国几乎灭亡。使齐国一蹶不振。不复东方大国形象。后被燕王猜忌,归隐而去 8. 田单——(前?—前?齐闵王襄王) 齐国贵族,齐安平君。出将入相,指挥即墨战役,运用火牛战,大破燕军。短时间内收复齐国故土 9. 匡章——(宣王威王闵王)齐国名将,桑丘之战,击败千里入侵的秦国军队。伐燕,征楚,攻秦。统三国联军,攻陷秦国函谷关,秦国求和。后六国再无入函谷关者。
10. 赵奢——(?—?惠文王孝成王)
赵马服君,指挥阏与之战,一战封神 秦 1. 蒙恬——(?—前210)中华第一勇士,秦国将军,灭齐有功。后率军三十万,北筑长城,却匈奴七百余里。经营河套平原。后被秦二世赐死 2. 王贲——(?—?)将领,王翦之子,通武侯。秦始皇灭六国主要将领,灭魏、燕、 齐 3. 章邯——(?—前205)
秦少府,将领,雍王。大秦帝国最后一根顶梁柱,率军转战四方,消灭各地起义军。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秦朝的灭亡,杀死项梁。巨鹿之战投降项羽,后败于韩信。自杀而亡。
4. 冒顿单于——(前234—前174)匈奴单于,杀父自立。雄才大略,即位初期,忍辱负重,麻痹强大敌人东胡,而后将其一举击败。统一漠北草原。随后征服西域二十多小国,控制西域。“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拥有控弦之士三十余万。缔造了最为强盛的匈奴帝国。汉建立后,刘邦亲自出征匈奴,冒顿用计围刘邦于白登山,绝汉军粮,刘邦用陈平计,侥幸得脱,遣使求和,为汉朝奇耻大辱。
楚 1.项羽——(前322—前202)西楚霸王,名藉,字羽。中国勇战派代表。“羽之神勇,千古无二”。初起兵,展现无双武力,独自格杀百余人。巨鹿之战,破釜沉舟,消灭秦国主力军队。掌天下,分诸侯。彭城之战,以三万兵急袭刘邦联军五十六万,大获全胜,雎水断流。然而四面皆敌,不断作战,且未能有稳定后勤保障,。最后为刘邦统天下之兵所围。突围至乌江,最后一次展现无双武力。身杀汉军数百人,自刎而死。
汉 1. 韩信——(前230—前196)兵仙,西汉开国元勋,军事家,战略家。齐王,楚王,淮阴侯。大将军,相国“王侯将相”荣加一身。汉初三杰,武庙十哲。萧何称其“国士无双”,刘邦乃拜之为大将。独自领军作战,出陈仓,定三秦,平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与刘邦会合围项羽于垓下,全歼楚军。天下无能与其争锋。汉之疆土三分之二出自韩信之手。“功高无二,略不出世”。后人称“言兵莫过孙武,用兵莫过韩信”。楚汉之际,天下局势皆在韩信之手,向楚则楚强,向汉则汉胜,自立则三足鼎立。后因功高震主,不知收敛。被斩于长乐钟室。
2. 英布——(前?—前196)“汉初三大名将”,楚九江王,汉淮南王。作战勇猛,身先士卒。楚汉战争期间,隔岸观火。后被刘邦策反,共围项羽于垓下。归汉后造反被杀。
3. 彭越——(前?—前196)“汉初三大名将”汉梁王。常年率兵扰乱项羽后方,袭其粮道,使其疲于奔命。堪称游击战争鼻祖。后因被诬造反,被刘邦杀死。做成肉饼 4. 樊哙(前242—前189)汉开国将军,舞阳侯,相国。早年从刘邦起兵于沛县,南征北战,屡立战功,作战勇猛,攻城先登,临阵杀兵。刘邦称帝后,帮助刘邦平定各路反王,稳定刘氏统治。
5. 曹参——(前?—前190)汉平阳侯,丞相。从刘邦起兵于沛县,身经百战,屡立战功。破二国,一百二十二县。汉开国功臣第二位。继相位,与民休养生息。恢复大汉生气。
6. 周勃——(前?—前169)汉开国功臣,绛侯,丞相。随刘邦起兵于沛县。身经百战,屡立战功,攻城好先登。刘邦言“安刘氏必勃”。吕后死后,与陈平共铲诸吕,保存汉室。
7. 灌婴——(前?—前176)汉开国功臣,颍阴侯。丞相。作战勇猛,统领汉军骑兵,屡立战功。用兵迅速且勇猛。潍水之战,韩信败龙且,灌婴手下斩龙且。垓下之战,项羽突围,灌婴紧追不放,逼项羽自杀。刘邦称帝后,帮助刘邦平定异姓诸侯王反叛,吕后死,协助铲除诸吕 8. 周亚夫——(前199—前143)汉军事家,条侯,丞相。周勃之子。治军严谨,驻军于细柳军营时,文帝入营,尚需通禀。景帝时七国之乱,统帅汉军,三月平叛。挽救汉朝。后因事下狱,绝食而死。
9. 李广——(前?—前119)飞将军,汉朝大将。初随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夺旗扬威。后长期驻守边境,与匈奴交战。作战勇猛,保境安民。匈奴畏惧,数岁不敢入侵。但自己也经常损兵折将。后随卫青北征匈奴,迷路,自杀。
10. 卫青——(前?—前106)字仲卿。西汉大司马大将军,长平侯。多次北征匈奴,为汉开疆拓土,战功赫赫。用兵深入,出奇制胜漠北之战,与霍去病深入漠北,几乎消灭匈奴有生力量,威胁汉朝的匈奴边患,基本解决。
11. 霍去病——(前140—前117)卫青外甥,西汉大司马骠骑将军,冠军侯。勇猛果敢,骁勇善战,精于骑射。用兵灵活,擅长千里奔袭,出奇制胜。继承卫青战法并发扬光大,将骑兵机动性发挥到最大。古代最优秀骑兵将领之一。自18岁初上战场,多次北征匈奴,使匈奴闻风丧胆。漠北之战,与舅父卫青深入匈奴腹地,大破匈奴,使之元气大伤。漠北之役,霍去病封狼居胥,饮马瀚海。成为中华民族武将最高荣誉之一。因病去世 12. 赵充国——(前137—前52)字翁孙。西汉将领。早年从李广利征讨匈奴,被匈奴大军围困。充国率百余人突出重围,身受二十余创。后以古稀之年,督边西陲,下令屯田,长期与羌人对峙,只打必打之战,瓦解羌人各部联合,收买人心。“不战而屈人之兵”,最终平定羌人叛乱。
13. 陈汤——(前?—前?汉元帝)西汉将领。出任西域都护府副校尉时,审时度势。果断率领胡汉杂军,突袭匈奴,斩郅支单于。解除匈奴对汉威胁。边境安定半个世纪。“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出自其口 14. 吴汉——(?—44)字子颜。东汉开国元勋,广平侯“云台二十八将”协助刘秀平定河北,击败收编各地农民军,壮大刘秀势力。消灭公孙述,平定川蜀。治军不严,为人诟病 15. 耿弇——(3—58),字伯昭。东汉开国元勋,将领,好畤侯。“云台二十八将”,从刘秀平定河北,消灭农民军。率部转战山东,以寡军消灭张布十万军队,尸横遍野,平定齐鲁之地。军事指挥艺术高超,作战灵活,首创围城打援。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