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读论语学而篇心得体会(四篇)
文件格式:DOCX
时间:2023-03-07 00:00:00    小编:你好打工人采访

2025年读论语学而篇心得体会(四篇)

小编:你好打工人采访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体会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读论语学而篇心得体会篇一

其意思是: 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这是孔子的自我报告,为什么孔子在谈到为政, 要作自我报告呢?孔子是七十二岁死的。他用简单几句话,报告了自己一生的经历,艰苦奋斗的精神。他的身世很可怜,父亲去世的时候他还有一个半残废的哥哥和一个姐姐,对家庭, 他要挑起这担子来,他的责任很重。

他说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作学问, 经过十五年,根据他丰富的经验,以及人生的磨炼,到了三十岁而立”。立就是不动,作人做事处世的道理不变了确定了,也就是个人的价值观确定了。这个人生非走这个路子不可。 但是这时候还有怀疑,还有摇摆的现象,“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岁,才不怀疑,但这是对形而下的学问人生而言。还要再加十年,到了五十岁,才“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哲学的宇宙来源,这是形而上的思想本体范围。到了“六十而耳顺”的道理就是说,自十五岁开始作人处 世,学问修养,到了六十岁,好话坏话尽管人家去说,自己都听得进去而毫不动心,不生气, 你骂我,我也听得进去,心里平静。注意!心里平静不是死气沉沉,是很活泼,很明确是非善恶,对好的人觉得可爱,对坏的人,更觉得要帮助改成好人,要这样平静,这个学问是很难的。 然后再加十年,才“从心所欲”。西方的文化就是自由,但下面有一句很重要的话:“不逾矩”。我们上街去看看,这家包子做得好,就拿来吃,“从心所欲”嘛!行吗?要“不逾矩” 。人与人之间要有一个范围。“从心所欲”——自由而不能超过这个范围,所以“不逾矩”,同时这句话也通于形而上的道理。

读论语学而篇心得体会篇二

通过开展“学历史、品国学”活动,我有幸领略到了国学经典的魅力所在,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著作中,《论语》一直闪耀着特别的光芒,洗涤我们的心灵,让我们面对来自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压力时能够“诚意、正心、修身”。

《论语》所记载的,是孔夫子从生活中演绎出来的为人处世的经验,和他对弟子的教导。诚然,经过两千多年历史淬炼的经典著作值得一代代人去重温,去阅读赏鉴。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今天学习它,研究它,非但不是开倒车,而是去汲取古代文化的精华所在,以最新的观念去理解它,为我们的工作生活指点迷津。

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论语》就如一枚芬芳馥郁的鲜花等待着我们去采撷,去细细的品味它蕴含的芬芳。品读《论语》,感悟这其中的文化精髓,就如同一缕清风,轻轻拂去我们心灵的尘土,让我们能够明白,世界不是我们一个人的,不管多聪明能干的人,离开他人的帮助,是难有建树作为的,一个人只是一叶“舟”,而众人才是既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水。所以,我们必须“诚意、正心、修身”,提升精神文化层次和素养,使自己人格健全,成为一个不忧不惑不惧的君子,在金钱、荣誉、地位面前能够守住自己,战胜自己,耐得住寂寞,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承担起家庭、单位和社会的责任,才能真正享受到心灵的快乐。

学习《论语》,就是洗涤我们的思想浮尘,升华我们的道德因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因此加强学习是我们现在首要的任务,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不断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和业务知识学习。在认真读书的同时并进行思考,即“学以治之,思以精之”。学习的核心就是一个“悟”字,即自我修炼、自我思考、自我循环、自我完善。能“悟”,才能提高自身素质,提升工作能力;得“悟”,就会豁然开朗,做任何事才能事半功倍。

学习《论语》让我领悟到人生要做到“言寡尤,行寡悔”般淡定从容,要做到心灵的勇敢,要让生命提升效率、泛出光芒。手捧一颗心来,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岗位,永远保持朝气蓬勃、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奋力拼搏,演绎精彩。

论语学而篇学习心得5

读论语学而篇心得体会篇三

自小学开始就会在课堂上学习《论语》,里面的句子大多十分熟悉,然而认真研读之后才发现,虽然每句都是那么简短,但是意义丰富,认真体会之后觉得以前根本就没有读过《论语》。程子曰:"读书者当观圣人所以作经之意,与圣人所以用心,圣人之所以至于圣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句句而求之,昼诵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则圣人之意可见矣。"经典之所以经受时间考验千古不衰,是因为其蕴含了先贤的为人之道、成德之道,后世者难以达到其境界,故需一丝不苟认真研读,将这种学习成为一种习惯融入生活,昼诵夜读常常思考才能有所得。

《学而篇》为《论语》的第一篇,朱子的注描述"此篇为《论语》首篇,所记多务本之意。"此篇由"学而时习之"至"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主要是在讲一个"学"字,此处之"学"并非通常所讲学问学习,而是说为人之学,强调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这是我在听老师讲解后最大的一个感受,儒家所讲为人、成德意义丰富,虽然我尚不能十分理解但是也窥得其中一二趣处。从古至今,看似科技的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类社会,但是若从思想精神上来看,我们并没有超越古人,关于生命价值、人生意义的思考,古圣人看得十分明白与透彻,而我作为一个所谓现代文明社会的大学生却很少思考或者说从未有过清晰的认识,如此说来,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呢?如果这个问题无法有所思考,那么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机械重复人类社会的运转,如果我们连自己都没对自己的存在有过相关的思考,那么我们所做的,对这个社会将无法产生真正的作用。这样一种无知的状态无法改变,我们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

《论语·学而》首字为"学",即讲为人之学。人生之为人,生来与飞禽走兽是有本质区别的,人在本性上是具有人本来的美德的,人性中具有一种自然存在的善的情感,但是这种善经常被外物所蒙蔽导致我们没有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没有认识到自己人性中本来存在的真善美,于是便出现了社会中或"善"或"恶"的人。读圣贤书的目的就在于让我们的灵魂和古圣先贤对话交流,从而清除蒙蔽我们内心的尘埃杂质,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读经典,洁净我们的灵魂使之回到本真的清明纯净。

明确"学"的内容后,此篇还谈到"怎么学"以及"为什么学",此处就《学而篇》中印象最深的两个句子谈谈我的感慨和收获。

《学而篇》第二章中讲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悌为仁之本。自古以来我们都在谈孝道,都在倡导,但是当今却有很多人没有做到孝甚至完全背离了孝的要求,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我记得我们在讨论这一句话的时候,大家发言十分踊跃,同学们谈到"当父母的要求不是我们想要做的的时候我们还应该遵从吗?"、"父母在生我之前也没问过我愿不愿意啊?"、"那些虐待自己孩子的父母依然值得去孝吗?"、"孝为什么是仁的本?"等等,徐老师最后谈的话让我深有感触,大致意思如下:我们不应该去问我们为什么要对父母尽孝,因为这本来就是一种天性,一种自然而然的情感,无论如何我们都找不到原因,就算找到了也是外在的末的东西,孝这种情感是天生的,小孩子生下来离不开父母的怀抱,这难道需要理由吗?对父母的爱是没有理由的,这一点可以举一个爱情的例子,热恋时期的两个人恨不得随时随地待在一起,无时无刻心都在对方身上,这其实就是一种情感而已,没有理由的。对父母的爱体现为孝,这是我们人性中最真最根本的东西,所以是"为仁之本".关于孝悌的问题,是每一个人都有切身体会的,我记得我在上大学之前内心从没有认识到要去爱父母,也很少觉得父母是爱我的,但是上大学离家后,也许是由于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开始意识到这种爱,开始由心底而发去爱他们。老师说得很明白,孝这种东西是没有理由的,也是不需要理由的,它就是一个隐藏于我们人内心的一个本来的东西,就是人作为人本来具有的一种情感。

《学而篇》第八章中有"过则勿惮改",文意虽浅显易懂,但细下思量却很有触动。从小到大,我们无数次地说过"我错了",可说过"我错了"之后却不一定会改正,朱子注"有过则当速改,不可畏难而苟安也",我们认为自己错了却不改,真正的原因何在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其一,我们并不真正的认为自己错了,也就是说我们并未从心里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很多时候我们认错只是有口无心,这种情况下,我们当然是不会去改正的;其二,我们真的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但是出于畏难的心理我们并未有勇气去改正,在现代社会中,很多时候个人的抉择是受利益驱使的,当一个人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选择违背道义的时候往往会因为对利益的追求而放弃正确的抉择,或者有时候我们认为这种错误的结果或者危害是可以忍受的,而改正错误要花费的精力或许更多。在这几种情况下,缺乏勇气往往是最常见的,人们越来越普遍地认为利益比道义更加重要,这也许正是当代对法律、制度更加急迫地需要的原因。比起法律,道义对人的约束在当下似乎显得微不足道,我们缺乏了一种文化、一种道德约束,这当然是由于各方面原因综合造成的,但是,对经典的阅读匮乏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故,研习圣贤之书是我们现在应该做好的事情,不论我们学习的什么专业,不论我们的年龄。

一个"学"字贯穿《学而篇》始终,学为人之道,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是我们作为人首先应该做的',尽管在生命中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但是现在我们有此机缘真正接触到了国学经典圣贤之书,应当熟读玩味涵养甚生气质,透过岁月回望真正的纯粹的人性,志于学而努力,虽然很难做到,但是我们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

论语学而篇学习心得2

读论语学而篇心得体会篇四

自小学开始就会在课堂上学习《论语》,里面的句子大多十分熟悉,然而认真研读之后才发现,虽然每句都是那么简短,但是意义丰富,认真体会之后觉得以前根本就没有读过《论语》。程子曰:"读书者当观圣人所以作经之意,与圣人所以用心,圣人之所以至于圣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句句而求之,昼诵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则圣人之意可见矣。"经典之所以经受时间考验千古不衰,是因为其蕴含了先贤的为人之道、成德之道,后世者难以达到其境界,故需一丝不苟认真研读,将这种学习成为一种习惯融入生活,昼诵夜读常常思考才能有所得。

《学而篇》为《论语》的第一篇,朱子的注描述"此篇为《论语》首篇,所记多务本之意。"此篇由"学而时习之"至"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主要是在讲一个"学"字,此处之"学"并非通常所讲学问学习,而是说为人之学,强调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这是我在听老师讲解后最大的一个感受,儒家所讲为人、成德意义丰富,虽然我尚不能十分理解但是也窥得其中一二趣处。从古至今,看似科技的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类社会,但是若从思想精神上来看,我们并没有超越古人,关于生命价值、人生意义的思考,古圣人看得十分明白与透彻,而我作为一个所谓现代文明社会的大学生却很少思考或者说从未有过清晰的认识,如此说来,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呢?如果这个问题无法有所思考,那么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机械重复人类社会的运转,如果我们连自己都没对自己的存在有过相关的思考,那么我们所做的,对这个社会将无法产生真正的作用。这样一种无知的状态无法改变,我们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

《论语·学而》首字为"学",即讲为人之学。人生之为人,生来与飞禽走兽是有本质区别的,人在本性上是具有人本来的美德的,人性中具有一种自然存在的善的情感,但是这种善经常被外物所蒙蔽导致我们没有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没有认识到自己人性中本来存在的真善美,于是便出现了社会中或"善"或"恶"的人。读圣贤书的目的就在于让我们的灵魂和古圣先贤对话交流,从而清除蒙蔽我们内心的尘埃杂质,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读经典,洁净我们的灵魂使之回到本真的清明纯净。

明确"学"的内容后,此篇还谈到"怎么学"以及"为什么学",此处就《学而篇》中印象最深的两个句子谈谈我的感慨和收获。

《学而篇》第二章中讲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悌为仁之本。自古以来我们都在谈孝道,都在倡导,但是当今却有很多人没有做到孝甚至完全背离了孝的要求,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我记得我们在讨论这一句话的时候,大家发言十分踊跃,同学们谈到"当父母的要求不是我们想要做的的时候我们还应该遵从吗?"、"父母在生我之前也没问过我愿不愿意啊?"、"那些虐待自己孩子的父母依然值得去孝吗?"、"孝为什么是仁的本?"等等,徐老师最后谈的话让我深有感触,大致意思如下:我们不应该去问我们为什么要对父母尽孝,因为这本来就是一种天性,一种自然而然的情感,无论如何我们都找不到原因,就算找到了也是外在的末的东西,孝这种情感是天生的,小孩子生下来离不开父母的怀抱,这难道需要理由吗?对父母的爱是没有理由的,这一点可以举一个爱情的例子,热恋时期的两个人恨不得随时随地待在一起,无时无刻心都在对方身上,这其实就是一种情感而已,没有理由的。对父母的爱体现为孝,这是我们人性中最真最根本的东西,所以是"为仁之本".关于孝悌的问题,是每一个人都有切身体会的,我记得我在上大学之前内心从没有认识到要去爱父母,也很少觉得父母是爱我的,但是上大学离家后,也许是由于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开始意识到这种爱,开始由心底而发去爱他们。老师说得很明白,孝这种东西是没有理由的,也是不需要理由的,它就是一个隐藏于我们人内心的一个本来的东西,就是人作为人本来具有的一种情感。

《学而篇》第八章中有"过则勿惮改",文意虽浅显易懂,但细下思量却很有触动。从小到大,我们无数次地说过"我错了",可说过"我错了"之后却不一定会改正,朱子注"有过则当速改,不可畏难而苟安也",我们认为自己错了却不改,真正的原因何在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其一,我们并不真正的认为自己错了,也就是说我们并未从心里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很多时候我们认错只是有口无心,这种情况下,我们当然是不会去改正的;其二,我们真的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但是出于畏难的心理我们并未有勇气去改正,在现代社会中,很多时候个人的抉择是受利益驱使的,当一个人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选择违背道义的时候往往会因为对利益的追求而放弃正确的抉择,或者有时候我们认为这种错误的结果或者危害是可以忍受的,而改正错误要花费的精力或许更多。在这几种情况下,缺乏勇气往往是最常见的,人们越来越普遍地认为利益比道义更加重要,这也许正是当代对法律、制度更加急迫地需要的原因。比起法律,道义对人的约束在当下似乎显得微不足道,我们缺乏了一种文化、一种道德约束,这当然是由于各方面原因综合造成的,但是,对经典的阅读匮乏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故,研习圣贤之书是我们现在应该做好的事情,不论我们学习的什么专业,不论我们的年龄。

一个"学"字贯穿《学而篇》始终,学为人之道,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是我们作为人首先应该做的',尽管在生命中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但是现在我们有此机缘真正接触到了国学经典圣贤之书,应当熟读玩味涵养甚生气质,透过岁月回望真正的纯粹的人性,志于学而努力,虽然很难做到,但是我们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

论语学而篇学习心得2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 本周热点 精品推荐
精选文章
基于你的浏览为你整理资料合集
2025年读论语学而篇心得体会(四篇) 文件夹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