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才培养方案调查问卷(5篇)
文件格式:DOCX
时间:2023-04-07 00:00:00    小编:QC大宝哥

最新人才培养方案调查问卷(5篇)

小编:QC大宝哥

为确保事情或工作顺利开展,常常要根据具体情况预先制定方案,方案是综合考量事情或问题相关的因素后所制定的书面计划。优秀的方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方案策划书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思路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思路篇一

一、 招生对象与学制

招收初中毕业生或相当于初中毕业文化程度的学生,学制三年。

二、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具有建筑工程技术的必备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从事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专业技能,以及在建筑行业从事工程施工技术和管理等实际工作能力,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三、 就业岗位群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各级各类建筑施工企业,从事建筑工程的施工操作和技术管理工作,能担任施工员、资料员、预算员、测量员、材料员、质量员、安全员等基层生产、技术管理岗位的工作。

四、 人才培养规格

1. 基本素质及职业素养目标

a. 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和法律意识;

b. 具有健康的心理和乐观的人生态度;

c. 具备人文和科学素养,形成稳固的专业思想和良好的生活态度;

d. 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客观服务意识;

e. 具有正确的就业观和一定的创业意识;

f. 拥有健康的体魄,能适应岗位对体质的要求。

2. 专业知识目标

a. 具备工程建设相关法律法规知识;

b. 具备建筑构造、建筑结构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

c. 具备建筑施工、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施工安全等专业技术知识;

d. 具备建筑水电设备等相关专业技术知识;

e. 具备了解建筑施工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的相关信息。

3. 专业技能目标

a. 具有正确识读土建专业施工图的基本能力;

b. 具有正确使用建筑材料并进行检测、保管的`能力;

c. 具有应用计算机进行专业工作的能力;

d. 具有较强的施工现场组织、管理和协同工作的能力;

e. 具有较强的处理施工技术问题的能力;

f. 具有施工图纸会审的能力;

五、 课程设置及教学进度安排

本专业修读总学分169学分,其中必修课128学分,选修课8学分,实践教学33学分,理论教学学时约2400,实习实训33周,按照1周30学时折算,实习实训占总学时30%。

必修课

选修课

实践教学周

六、 编写说明

安排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本方案公共基础课程中语文、数学、英语、信息技术基础按新颁发的课程标准执行。 本方案为学校制定专业教学实施方案留下了拓展空间,设立的其他课程可由学校根据办学指导思想、内涵特色和企业岗位需求自主开发和选择。

一、 招生对象与学制

二、 培养目标

三、 就业岗位群

四、 人才培养规格

1. 基本素质及职业素养目标

2. 专业知识目标

3. 专业技能目标

4. 证书要求

五、 课程设置及教学进度安排

必修课

选修课【学年制学校不填写】

实践教学周

六、 编写说明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思路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思路篇二

1、指导思想:全面遵循教育规律,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指导思想,积极探索课程体系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全面深刻理解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体现高职学校的办学定位。

2、指导原则

①以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建设需要。

②加强应用性和针对性的有机结合。

③强化职业道德,明确培养目标。

④从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角度出发,科学构建课程体系。

3、课程体系构成

课程体系的构建根据各专业的具体情况,由以下三个部分构成。

1、公共基础学习领域

这一部分主要是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课程,由《毛泽东思想概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大学英语》、、《计算机文化基础》等课程组成。

2、专业学习领域

这一部分主要是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的课程。是学生能力培养的核心内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依据,围绕学生应具备的能力标准科学、合理的设置课程。突出课程“教学做一体”的特点。将学生在校期间应取的岗位任职资格等级证书教育和学生的毕业实践教学环节等纳入该部分课程之中。

职业素质课程应该主要围绕职业道德、应变能力与创新能力进行设置。这个课程设置应与职业能力训练课程相对应,可以根据具体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单独设置课程,也可将相关内容融入到讲授或实训过程中。

3、拓展学习领域

包括专业拓展课程、公共拓展课程。其中专业拓展课程要在职业能力训练课程的基础上,围绕本专业职业能力所拓展的课程,这些课程应以核心技能培养为中心,培养学生多方位、多层次的职业能力的课程;公共拓展课程主要是全院性选修课。

(三)课程体系学时分配

1、教学可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包括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习题课等教学环节,课时均记为理论学时;实践教学包括课程实验、实训、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顶岗实习等教学环节,课时均记为实践学时。

2、实践课与理论课的比例达到1:1。

3、周学时为22~26学时。统计周学时数时,形势与政策、就业指导、文化素质教育学时不列入上述周学时内。

4、主干课程控制在7-10门之间。

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现就2015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制订)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5﹞19号)和《国务院办公 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为指导,深化产学研合作,紧紧围绕广西产业转型升级及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需求,明晰人才培养规格、改革重点及实施途径。

二、改革目标

深化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改革,以职业岗位分析为基础,以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为导向,注重实践、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创新创业实践环节,构建体系合理、内容先进、结构简洁的培养方案。

三、改革重点

各专业要依据《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和国家相 关职业技能标准,科学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突出创业创新能力培养

1.增设创业基础必修课

各专业要根据学生未来职业面向和就业方向,增设创业基础课 1

程,设48学时,计3学分。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开展创业活动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具备必要的创业能力和树立科学的`创业观。创业基础课程教学坚持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小组讨论与角色体验相结合、经验传授与创业实践相结合,把知识传授、创业观培养和实践体验有机统一起来。创业基础课程不局限于课堂教学,各专业要制定可行的课程实施方案,明确专业创业教学目标、内容、途径、课程考核评价标准等,探索实际创业项目效益作为课程评价与学分转换的标准,实现真正的创业教学。

2.实施创新研发与应用课程

各学院在2015级试点专业探索的基础上,各专业在专业选修课程模块中设置创新研发与应用课程,设40学时,计2学分。各学院依托创新工作室等相关载体或科研项目,大力推进实施创新研发与应用课程。实施要求详见《创新研发与应用课程试点实施方案》(南职院字〔2015〕105号)。

3.开设创业创新高阶选修课

在开设创业基础及创新研发应用课程的基础上,各专业可开设创业创新高阶选修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方面与基础课程形成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的关系,加大实践教学比例,提高创业项目教学比重。

(二)深化实践教学改革

1.优化校内实训教学设计

根据学生职业技能形成规律,科学合理设置认知实训、基础实训、专项实训、仿真实训、生产性实训等校内实训教学环节及内容,推进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2.加强实训教学质量管理

2

各专业根据职业岗位技能发展需要及时修订实训教学计划和大纲,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指导书。建立健全实训教学实施过程管理制度,明确实训教师、实训室管理人员职责,规范实训教学过程记录管理,完善实训教学考核标准和办法,保障实践教学各环节的时间和效果。

3.规范顶岗实习管理

各学院要建立健全顶岗实习管理机构与制度,各专业要与实习单位共同制订顶岗实习计划, 并共同负责学生顶岗实习的组织和管理。学院和实习单位应当建立实习指导教师制度。学生到实习单位顶岗实习前,学校、实习单位、学生应签订三方顶岗实习协议,明确各自责任、权利和义务。建立学院、实习单位定期信息通报制度。

(三)优化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

1.优化艺术素养课程

由人文社科部统筹,贯彻《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教体艺〔2015〕1号)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选修1门并且通过考核获得学分方可毕业的要求。艺术限选课程包括《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趣味乐理与视唱》、《趣味乐理与视唱》、《音乐欣赏》、《歌唱艺术与技能训练》、《形体训练与舞蹈表演》、《影视赏析》、《音乐名家名作赏析》、《流行音乐历史与风格》、《流行键盘演奏训练》、《歌曲演唱技巧》、《合唱艺术与舞台实践》、《艺术美学》、《书法》、《书画欣赏》等类课程。

2.用互联网+方式推进人文素质网络课程改革

由人文社科部统筹,根据前期网络课程学生选修及教学效果情况

继续精选人文素质课程开设门类,以学生人文素质提升为核心,实施更富有弹性适合学生学习方式及时间的课程开设方式,突出网络课程学习与考核的便捷性及灵活性,服务于学生专业技能培养。

(四)强化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针对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及学生未来职业技能发展的需要,在2015级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可以专业或学院的方式在“通用技能课程”模块中作为选修课程开设。

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课程主要分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和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两类。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主要满足计算机等级考试需求,由学生根据需要选修或以计算机等级证书转换学分。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模块的设置由各学院、专业根据培养目标、毕业生就业或专升本等需要自行设置。

(五)以需求为导向推进公共外语改革

公共外语课程教学改革要适应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战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既有专业技术能力,又懂一至两门外语的高技能人才。

因此,2015级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公共外语课程在“通用技能课程”模块中作为选修课程开设。公共外语选修课程既可满足应用英语b级考试、职业发展及未来就业、学生学习兴趣或出国深造的需求,由学生根据需要选修,课程考核合格获得相应学分。是否需要开设以及开设何种专业外语(英语或小语种)选修课程,由各学院、专业根据培养目标、毕业生就业或专升本等需要自行设置。课程学分、学时、开课时间等由专业根据相关规定设置。

(六)探索以培养习惯为基础的公共体育课程改革

根据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

长的实施意见》(桂教规范〔2015〕6号)的要求,我校大学生在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不少于108学时的公共体育课。因此,2015级人才培养方案中1-4学期公共体育选修课共开设108学时,学生在校期间必须选修3个体育项目(其中包含足球、篮球、体适能一个必选及其他两个自由选修项目),每个项目开设36学时,计2个学分,修满6个学分并参加每年国家教育部要求的大学生体质测试合格方能毕业。

公共体育课程可探索以体育技能结果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自学达到规定的体育技能标准即可获得该项目课程的学分,引导学生自觉掌握良好体育技能的习惯。

(七)推进毕业设计课程改革

以毕业设计改革为载体,引入企业(行业)标准、师资或项目,深化产教融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与基本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毕业设计必须贯彻“教、学、做、研、用”一体化的原则,毕业设计的内容必须是教学的真实作品、产品、商品研发等,或市场的真实项目,或有应用价值的创新研发项目。每个专业的毕业设计必须有企业介入,设计项目从合作企业的实际生产中来,或按实际应用要求与企业标准进行设计,提倡校企合作共同设置有实用价值的毕业设计项目,设计结果作为企业应用方案和产品、商品等。每个小组的学生数量一般不超过10人,指导教师由专任教师和企业技术负责人共同负责。提倡让学生在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边顶岗实习,边学习设计。毕业设计作为一门课一般可以设64-96 学时,计4-6学分。

四、课时与学分要求

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各专业校内学习时间统一规定为2.5年(5个学期),顶岗实习时间为0.5年(1个学期)。

各专业教学总学分设为160,专业技术课程原则上安排1900学时左右,基础课程原则上安排500学时左右,顶岗实习6个月的时间折算为720学时,职业拓展课程一般不超过300学时,建议周课时不超过30节,合计总学时控制在3000-3500 之间。

五、工作要求

为确保修订(制订)方案的质量,各二级学院应组织各专业教学团队成立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小组,根据本指导意见,按照《2015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构成》(附件1)的结构进行编写,将《2015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公共课程教学安排》(附件2)纳入各专业的教学安排中,同时做好教师业务工作记录,填写《2015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制订)工作记录》(附件3),与专业教学团队及教师的绩效挂钩。

教务处联系人:覃文松;联系电话:2024203。

附件:1.2015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构成

2.2015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公共课程教学安排

3.2015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记录

教务处

2015年6月23日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思路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思路篇三

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现就2015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制订)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5﹞19号)和《国务院办公 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为指导,深化产学研合作,紧紧围绕广西产业转型升级及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需求,明晰人才培养规格、改革重点及实施途径。

二、改革目标

深化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改革,以职业岗位分析为基础,以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为导向,注重实践、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创新创业实践环节,构建体系合理、内容先进、结构简洁的培养方案。

三、改革重点

各专业要依据《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和国家相 关职业技能标准,科学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突出创业创新能力培养

1.增设创业基础必修课

各专业要根据学生未来职业面向和就业方向,增设创业基础课 1

程,设48学时,计3学分。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开展创业活动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具备必要的创业能力和树立科学的创业观。创业基础课程教学坚持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小组讨论与角色体验相结合、经验传授与创业实践相结合,把知识传授、创业观培养和实践体验有机统一起来。创业基础课程不局限于课堂教学,各专业要制定可行的课程实施方案,明确专业创业教学目标、内容、途径、课程考核评价标准等,探索实际创业项目效益作为课程评价与学分转换的标准,实现真正的创业教学。

2.实施创新研发与应用课程

各学院在2015级试点专业探索的基础上,各专业在专业选修课程模块中设置创新研发与应用课程,设40学时,计2学分。各学院依托创新工作室等相关载体或科研项目,大力推进实施创新研发与应用课程。实施要求详见《创新研发与应用课程试点实施方案》(南职院字〔2015〕105号)。

3.开设创业创新高阶选修课

在开设创业基础及创新研发应用课程的基础上,各专业可开设创业创新高阶选修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方面与基础课程形成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的关系,加大实践教学比例,提高创业项目教学比重。

(二)深化实践教学改革

1.优化校内实训教学设计

根据学生职业技能形成规律,科学合理设置认知实训、基础实训、专项实训、仿真实训、生产性实训等校内实训教学环节及内容,推进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2.加强实训教学质量管理

2

各专业根据职业岗位技能发展需要及时修订实训教学计划和大纲,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指导书。建立健全实训教学实施过程管理制度,明确实训教师、实训室管理人员职责,规范实训教学过程记录管理,完善实训教学考核标准和办法,保障实践教学各环节的时间和效果。

3.规范顶岗实习管理

各学院要建立健全顶岗实习管理机构与制度,各专业要与实习单位共同制订顶岗实习计划, 并共同负责学生顶岗实习的组织和管理。学院和实习单位应当建立实习指导教师制度。学生到实习单位顶岗实习前,学校、实习单位、学生应签订三方顶岗实习协议,明确各自责任、权利和义务。建立学院、实习单位定期信息通报制度。

(三)优化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

1.优化艺术素养课程

由人文社科部统筹,贯彻《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教体艺〔2015〕1号)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选修1门并且通过考核获得学分方可毕业的要求。艺术限选课程包括《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趣味乐理与视唱》、《趣味乐理与视唱》、《音乐欣赏》、《歌唱艺术与技能训练》、《形体训练与舞蹈表演》、《影视赏析》、《音乐名家名作赏析》、《流行音乐历史与风格》、《流行键盘演奏训练》、《歌曲演唱技巧》、《合唱艺术与舞台实践》、《艺术美学》、《书法》、《书画欣赏》等类课程。

2.用互联网+方式推进人文素质网络课程改革

由人文社科部统筹,根据前期网络课程学生选修及教学效果情况

继续精选人文素质课程开设门类,以学生人文素质提升为核心,实施更富有弹性适合学生学习方式及时间的课程开设方式,突出网络课程学习与考核的便捷性及灵活性,服务于学生专业技能培养。

(四)强化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针对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及学生未来职业技能发展的需要,在2015级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可以专业或学院的方式在“通用技能课程”模块中作为选修课程开设。

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课程主要分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和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两类。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主要满足计算机等级考试需求,由学生根据需要选修或以计算机等级证书转换学分。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模块的设置由各学院、专业根据培养目标、毕业生就业或专升本等需要自行设置。

(五)以需求为导向推进公共外语改革

公共外语课程教学改革要适应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战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既有专业技术能力,又懂一至两门外语的高技能人才。

因此,2015级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公共外语课程在“通用技能课程”模块中作为选修课程开设。公共外语选修课程既可满足应用英语b级考试、职业发展及未来就业、学生学习兴趣或出国深造的需求,由学生根据需要选修,课程考核合格获得相应学分。是否需要开设以及开设何种专业外语(英语或小语种)选修课程,由各学院、专业根据培养目标、毕业生就业或专升本等需要自行设置。课程学分、学时、开课时间等由专业根据相关规定设置。

(六)探索以培养习惯为基础的公共体育课程改革

根据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

长的实施意见》(桂教规范〔2015〕6号)的要求,我校大学生在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不少于108学时的公共体育课。因此,2015级人才培养方案中1-4学期公共体育选修课共开设108学时,学生在校期间必须选修3个体育项目(其中包含足球、篮球、体适能一个必选及其他两个自由选修项目),每个项目开设36学时,计2个学分,修满6个学分并参加每年国家教育部要求的大学生体质测试合格方能毕业。

公共体育课程可探索以体育技能结果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自学达到规定的体育技能标准即可获得该项目课程的学分,引导学生自觉掌握良好体育技能的习惯。

(七)推进毕业设计课程改革

以毕业设计改革为载体,引入企业(行业)标准、师资或项目,深化产教融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与基本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毕业设计必须贯彻“教、学、做、研、用”一体化的原则,毕业设计的内容必须是教学的真实作品、产品、商品研发等,或市场的真实项目,或有应用价值的创新研发项目。每个专业的毕业设计必须有企业介入,设计项目从合作企业的实际生产中来,或按实际应用要求与企业标准进行设计,提倡校企合作共同设置有实用价值的毕业设计项目,设计结果作为企业应用方案和产品、商品等。每个小组的学生数量一般不超过10人,指导教师由专任教师和企业技术负责人共同负责。提倡让学生在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边顶岗实习,边学习设计。毕业设计作为一门课一般可以设64-96 学时,计4-6学分。

四、课时与学分要求

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各专业校内学习时间统一规定为2.5年(5个学期),顶岗实习时间为0.5年(1个学期)。

各专业教学总学分设为160,专业技术课程原则上安排1900学时左右,基础课程原则上安排500学时左右,顶岗实习6个月的时间折算为720学时,职业拓展课程一般不超过300学时,建议周课时不超过30节,合计总学时控制在3000-3500 之间。

五、工作要求

为确保修订(制订)方案的质量,各二级学院应组织各专业教学团队成立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小组,根据本指导意见,按照《2015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构成》(附件1)的结构进行编写,将《2015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公共课程教学安排》(附件2)纳入各专业的教学安排中,同时做好教师业务工作记录,填写《2015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制订)工作记录》(附件3),与专业教学团队及教师的绩效挂钩。

教务处联系人:覃文松;联系电话:2024203。

附件:1.2015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构成

2.2015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公共课程教学安排

3.2015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记录

教务处

2015年6月23日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蓝图,是学校组织教学、安排教学任务的主要依据,是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办学水平、办学特色的具体体现,是学校对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价的基础性文件。为了有力而稳健地推动学院应用技术大学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模块化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和国际竞争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现对制订2016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提出如下修订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高等教育规律,深入贯彻“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教育改革方针。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响应国家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号召,结合《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关于推进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若干意见》(理应党字【2015】11号)的文件要求,大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紧贴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模块化构建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准确定位,彰显办学特色

人才培养方案要充分体现我校“应用型”的办学定位,专业培养目标与学校办学定位相一致,借鉴和吸收国内外成功的人才培养经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三实、四会、四不唯”的应用型人才。

(二)遵循教育规律,注重个性发展

坚持统一规格要求与促进个性发展相结合,推进学分制管理。减少必修课教学时数,扩大选修课的比例,为学生选专业、选课程、选时间,辅修第二专业提供多种教育形式和机会。同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参与实践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个性成长的教育环境。

(三)进行模块化改革,优化课程体系

根据学院“宽基础、活模块、重实践”的教学理念,在保证教育部新的专业目录中列出的核心课程开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通识教育。深入调研、充分论证,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和社会需求,进一步明确每个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备的总体素质和综合能力。精心设计、重组优化,在目标能力和素质明确的基础上梳理教学内容和方式,模块化课程体系。

(四)坚持产学合作,创新培养模式

养方案的制定,按本科人才的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共同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共同构建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实施培养过程、评价培养质量。

(五)转变教育观念,推进教学改革

模块是以应用能力为出发点进行设计的,不同与以往教学体系建构往往以课程为基本单元。这就要求方案的制定者和执行者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从以知识输入为导向的教育教学理念转变为以知识输出为导向的教育教学理念,从简单的获得知识为中心目标转变为应用知识获得能力为中心目标。同时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提倡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课题式等教学方法和合作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模块化的`教学体系下,推动反转课堂及校园mooc建设,在不减少专业总学分的情况下,降低课堂讲授的学时,留出时间用于在教师的指导、辅导或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研习),从以单纯教师讲授为主逐步过渡到以研讨式、合作式、问题式、课题式等教学方式为主的的课堂教学教学模式。要认真组织修订教学大纲,明确模块内理论、实践、课外学习的内容、任务、安排及考核要求,并加强指导与辅导,切实保证教学效果。

(六)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法艺经管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含课程内实验、实践和单设实验课、独立实践环节)不少于总学分的30%、理工类专业不少于35%。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要把加强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重点推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加强综合性实践科目设计和应用。要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支持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创业计划和创业模拟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人才培养方案主要框架

1、培养目标

2、职业面向及职业能力要求

3、学制与学位

4、毕业学分要求

5、主干学科与核心模块

6、模块化人才培养方案总体框架

7、教学进程安排

8、主要模块关系结构图

9、核心模块描述

(二)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内容

1、学分控制

1.1学制、学分、学时、教学周安排:

1.1.1学制:4年。修业年限3-6年。

1.1.2学分:总学分要求设定在175至185之间,原则上不得突破185学分。

1.1.3学时:文科类专业总学时原则上为2200学时以内,周学时18—22;理工科类专业总学时原则上2400以内,周学时20—24。每学时按45分钟计算。

1.1.4计划总周数:198周。(入学教学、毕业教育各1周;教学周160周左右,包括军事训练模块2周;寒暑假共34周左右;第八学期原则上不安排纯理论模块的教学)

1.2 学分计算依据:

1.2.1模块中的纯理论教学原则上每16学时记1学分;

1.2.2模块中的实验教学及室外体育模块原则上32学时记1学分;

1.2.3模块中的实习、课设1周记1学分。

2、模块

2.1 模块设置

根据“宽基础、活模块、重实践”的培养理念,人才培养方案设立四个宏观模块,分别是“公共必修模块”,“专业必修模块”,“专业选修模块”和“公共选修模块”。

意见的基础上设置。

专业必修模块:通过该模块向学生传授专业必备内容,所有决定选择本专业的学生,必须完成本模块的学习。该模块主要包括专业基础、技术基础、专业课程等中微观模块,该模块由各系组织各教研室设置。

专业选修模块:该模块提供了与专业相对应的附加的多样性内容,它为学生在所选专业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该模块主要包含本专业不同方向知识体系的课程,通过若干中微观选修模块来体现,由各专业教研室设置。

公共选修模块:该模块为拓展学生人文素养、综合素质和社会能力而设置,提供更为宽泛的中微观选修模块。它们不属于某一各特定专业,可被称为跨专业选修模块。该模块学分获得方式更加灵活,模块修习可以通过理论学习、理论+实践、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进行。

2.2 模块的大小

模块的大小用学分表示,原则上模块学分应在3-6学分。毕业设计模块作为对学生四年所学的综合型考察,学分统一设置为10。统一宏观模块内微观模块的大小应尽可能统一,且一个模块的教学应在一个学期内结束。

2.3 模块的编码

模块的编码共六位,由开出系编码。为区别与现在系统内的课程,所有模块第一位均设置为m;第二、三位是模块开出系代码,本部分仍沿用青果系统中的系部代码;第四、五、六为模块编码,本部分由各系自行编制。

2.4 模块的描述

四、具体要求

(一)内容要求

模块化教学体系是围绕专业能力培养目标,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而构建的“模块”体系。“模块”作为面向专业能力培养的最小教学单位,是围绕特定能力培养相关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具有可重组、非重复、连贯和递进等特性。在模块化教学体系中,一个模块针对特定的能力单元设置,一项专业能力的培养可以由一个或若干个模块来支撑。模块可定性(教学内容)和定量(学分、学量)描述。模块描述包括模块名称、模块编号、模块类型、适用专业、教学目标、预备知识、负责人、执行学期、周学时、学分、学量、考核方式等内容。

课程模块教学内容的筛选应遵循“四维依据”:一是以用人单位对岗位群从业者素质的现实需要为依据;二是以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知识、技能需要为依据;三是以学生入学文化水平起点和学习能力特点为依据;四是以学科专业特点为依据。

1.模块化课程教学改革必须建立在专业建设的基础之上。一个专业所有的专业课都应进行模块化课程教学改革,不能出现一个专业只有3-5 个课程模块,其余专业课不进行模块化课程教学改革的现象。

2.每个模块相对独立,学生每学完一个模块即可获得一项专业能力或专业知识。

3.模块内容依据职业岗位群实际需要确定,实用性、应用性强。

4.强调专业能力培养,围绕专业能力培养组织教学内容。

5.每个模块的内容讲究“必须、实用、够用”,针对性强。要通过优化学科知识体系、删除与职业能力无关的理论知识、强化与应用能力相关的理论知识、增加与应用能力有关的实验实训实践内容来构建模块化课程内容。

6.课程模块要及时反映行业发展所产生的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手段。

7.模块之间可以灵活组合,每个模块组合有明确的行为目标和具体要求。

8.课程模块的建设,必须始终贯穿“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思想。

(二)时间要求

1、2015年8月至9月

2、2015年9月至12月

公共基础课教研室在前期模块化改革方案调研的基础上,与各专业教研室充分沟通、认真酝酿,形成契合职业发展需求,贴近专业发展方向,可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符合个性化培养思路的改革方案。

同时,各系部各教研室充分研讨、科学谋划:如何建构整个培养

体系,理顺模块之间的相互关系与衔接;如何以能力为单位科学设置模块大小、编排模块内容;模块的考核等问题;最终形成培养方案初稿。

3、2016年1月

学院进行初稿验收。各系就初稿培养理念、教育改革思路、模块设计(目的、方式、作用、对象、相互衔接等)进行汇报。经过执行性论证,跨专业、跨系开设模块的系际磨合,各系对初稿进行完善。

教务办公室

2015.7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是学院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是学院组织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的主要依据。为了做好学院各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计划的修订工作,特提出本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育人为本”的思想理念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高职教育教学规律,坚持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教学为中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成果经验,以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积极探索和实践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突出教育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管理,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把学院办成特色鲜明的省级示范性院校。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专业课程设置的整体优化原则

按照学院关于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办学定位,遵循以“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理念,各专业要以培养学生适应企事业岗位(群)所需职业素质和技能为主线的课程体系。专业理论知识以“适用,够用”为原则,注重专业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科学处理专业设置的整体优化。

2. 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坚持产学融合原则

注重学生在校学习与就业实际工作的统一性,将学生校内课程教学实训与到校外企事业单位顶岗实习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中,力求做到将理论融于实践,实现“所学”与“所用”零距离,通过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进一步密切与企业,行业之间的合作关系,推进产学用的进一步融合。

3.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坚持学习工作一体化原则

以企事业相关职业工作过程分析为基础,运用适合于教学的典型工作任务为项目教学载体,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设计学业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合理整合专业课程内容,构建知识运用型课程体系,凸现工作学习一体化的特色。

4. 加强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坚持“课证融通”原则

时,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尽力将课程内容与国家企事业资格考核标准相协调, “课证融通”,实行毕业生“多证书”制。

5. 注重学生个性特长,坚持因材施教原则

依据学生在基础、兴趣、爱好、特长、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各专业要充分利用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不同课堂,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和特长。

三、培养目标

各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本专业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具有分析和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能在企事业单位某职业岗位从事相关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四、培养要求

各专业要从德、智、体、美诸方面提出人才培养要求,也可根据各专业学生从业的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并参照相关职业的资格标准提出各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

1.德(即思想品德)方面:主要是具有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团结协作的品质和良好的社会品德与职业道德。

2.智方面:一是各专业要求学生掌握(或了解)本专业哪些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二是各专业要求学生具备哪些能力和或技能素质。

3.身心健康方面:主要是要求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文明的行为习惯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

五、教学计划的编制要求

1.以现实的职业工作任务或生产的产品为载体进行课程整体设计,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要目标的课程体系。

2.文化素质课(通识课)的课时不得低于总课时的30%,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以“适用、够用”为原则,专业课程设置要注重针对性和实用性。

3.从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出发,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对准岗位设置课程,但要处理好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与教学工作的相对稳定性的关系。

第一学期尽可能安排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同时尽量安排学生的参观或实习等。要选择部分主干课程按项目化方式考虑课程设计。根据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要求,设立实习(实训)专用基地,进行实践强化训练。同时,要注重强化学生的专业实习或毕业实习,使学生在实际工作或生产中学到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2.课程结构分四个模块: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

3.学时与学分要求

学分计算:课程教学15学时计1学分、实践教学(校内实训、综合实践)每周计1学分。

学分安排:各专业总学分控制在175-185之间(含实践性教学学分)。学时安排:各专业总学时须控制在2700~3000左右,每学期平均以20周计算(含复习与考试)。

4.课程学时的分配

专业课实践教学占总学时比例控制在50%以上。

5.各专业通识课(公共课)设置,原则上由教务处统一安排。

6.大专三年制学生最后一学期顶岗实习。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思路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思路篇四

地质学系人才培养基地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力图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教育、综合素质教育、能力培养和得当的管理手段,全面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1.教学体系

突出素质教育,以培养德、智、体、能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为总原则,在教学体系中,坚持加强基础,放宽专业,强调地球、资源和环境的整体协调发展,体现专业特色,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质量,追踪学科发展动态,立足学科前沿,注重多学科渗透,重视实践课,加大教学实验条件和野外实习基地建设力度,实现现代化教学手段。我们建立了以地质学基本理论为主导、以新技术为手段,积极引导学生接触地质学前沿动态的课程体系。删减了内容陈旧、重复的课程与教学内容,增加地球科学、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跨1级学科的教学内容和学时比例,增加富有特色的选修课程。全面改革了实践教学构架,赋予课堂教学实践、课程实践、科研实践、毕业实践新的内涵,构成了全新的、科学完整的地质学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新教学计划与原计划相比,加大了选修课的比例,以充分发挥综合大学的优势,给予学生较大的自主空间,有利学生个性的发展。根据学科优势和地域特点开设特色课程,使科研、师资、地域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2.教学实验实习体系

实践教学是地质科学人才培养环节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原有实践教学体系突出认识与方法的锻炼,具有明显的单科性和验证性,启发学生自主思维不足。针对地质学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目前的教学计划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加强新技术、新方法对原有体系的改造,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创新思维放在首要的位置,突出实践教学的综合性与创新性,打破课堂教学分门别类、自成体系、单课独进的教学过程,使不同课程内容互相交融。高水平科研资源向教学资源的转化,奠定了教学的高起点和高标准。激发创新意识,训练创新能力,达到培养学生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自我设计、研究解决问题的素质,形成了实践教学从理念到形式全面改革。

方法,培养学生认真、求实的工作态度以及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四年级毕业实习则与科学研究密切结合,使学生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得到一次全面的综合训练。

课程的室内与野外实习是实习体系中的主要组成部分。课程实习以理解和深化课堂讲授的知识点为主,一般在课程的后期安排一些综合实习,全面考察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程度。课程地质野外教学实习的目的是使学生们对课堂上所了解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经过野外对典型实例的实际观测,在取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训练和提高他们的理性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分析的演习机会,促进读书方法的改进。这种教学活动促使教学内容延伸,教学内涵扩大,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3.科研体系

让高年级学生直接加入老师的研究课题和研究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学生直接加入老师的研究课题使学生的科研素质明显提高。进入研究生阶段后能够很快深入到导师的研究课题中,撰写发表论文。

4.政治教育与管理体系

突出理想信念教育。我系学生进校的第一节课,就是理想信念教育,我们始终把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地质专业,献身地质事业,报效祖国做为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一抓到底。同时把教书育人做为每个教师不可推卸的神圣的职责。以学风建设为中心,狠抓学生的素质教育。在学生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确定了以学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思路,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规章制度,把学生的注意点最大限度地引导到学习上来。举办名人学者谈治学系列讲座,狠抓环境育人,把系内作出重大贡献的专家们的画像挂在实验室,营造出了一种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氛围,这些做法对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5.人才培养基地专业建设与改革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设立在综合性大学,地质学系的地质专业是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所属专业。

(1)专业建设目标

地质学专业旨在培养适应我国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知识结构合理,具较强动手能力和获取知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立志献身地质事业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地质学专业人才既能在地球科学的科研、教学、生产和管理方面从事地质理论、地质应用和综合研究,同时也可以继续攻读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

(2)专业建设概况

①、专业建设基础

地质学专业以综合性大学地质学系为依托,已初步具备了国内一流的办学条件。地质学系拥有设备先进的多媒体实验室、多媒体教室、计算机实习室、图形图像信息处理实验室、计算机制图及其它专业实验室、陈列室等,全系所有的教学实验室、实习室、教室全部实行全天对学生开放。全系局域网已经建成开通,计算机机房免费上机。系图书资料室除拥有大量图书资料、电子出版物及一流的环境和硬件条件外,还可供师生随时免费上网查阅资料。专门为本系学生设立了“张伯声奖学金”、地学攀登奖学金、地学育才奖学金等,全系学生的奖学金享受面超过70%。

②专业建设基本要求

在现有良好办学条件基础上,地质学专业依据“国家理科基础科研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制定专业建设、培养规格和教学方案。

a.掌握数、理、化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一门外语和计算机的原理与应用。 b.掌握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地质研究的思维方法和基本技能。

c.具有对地球科学认知的基本能力,能应用所学知识尝试解决地质研究和具体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d.了解地质科学发展现状、前沿和热点问题,跟踪地质科学研究的最新理论,具备创新的思维和能力。

f.具有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撰写科研论文、研究报告及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g.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和阅读综合及其它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方法。

③课程体系

主干课程体系:英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化学、计算机基础、工程数学、地球科学概论、构造地质学、古生物学、地史学、结晶学与矿物学、晶体光性与岩石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遥感技术与应用、大地构造与中国区域地质学、环境地球化学、岩石物理化学、现代分析测试方法、经济地质学、palaeoecology、geobiology、第四纪地质与环境、计算机在地质学中应用、地质软件应用等。

为主,以张扬个性,培养创新能力。

学分要求:总学分165学分。其中:通修课程56学分,学科核心课程45学分,学科方向课程21学分,通识课程12学分,选修课程14学分,实践教学环节21学分,课外附加学分10学分。教学环节的时间见表中所列。

专业教学计划学时学分结构表

专业教学计划

(3)课程建设与改革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资讯的海量增长,课程建设和改革已成为与时俱进的日事工作。自1993年西北大学地质系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实施以来,为贯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基本方针,培养“具有扎实基础基础、宽广的知识面和技术技能,又具有较强获取、综合运有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地质学专业在以“强化基础和外语、计算机课,拓宽专业课,重视地质实践和方法技能课”为宗旨的全面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改革过程中,先后实施国家教育部、教育部高教司、陕西省教委、西北大学等教学改革项目38项。教改获奖项目16项、出版面向21世纪教材5部,教学课件70部,发表教学研究论文85篇。为课程建设与改革打下了良好基础。

①室内教学课程建设与改革

a.强化数、理化基础和外语、计算机课程

按照高等教育要为国家培养大批知识面宽、基础扎实、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国家目标,针对地质学科学领域广、综合性强、实践性强、学科发展快以及注重为经济建设服务等特点,我们在教学课程建设与改革中特别强调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宽厚基础(大理科、大地学基础)背景下的地质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度重视数、理化基础和外语、计算机课程的教学。

b.打好专业基础,拓宽专业课程

课程体系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近年来,我们在强化基础的同时,对专业课程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革,较大幅度地增加了专业选修课程的覆盖面,并大大放宽了学生对选修课程进行选择的自由度。从而在强化基础的同时,拓宽了专业课程的知识面。

c.教学方法改革

电子教材和网络的作用,我们把自行研制和购买的电子教材及cai课件安装在网络服务器上,初步实现网上教学,根据教师授课的需要,提供了相关的素材库,编制了示教型课件。并积极开展了电子教材、电子教案上网工程。通过近年努力,教学手段初步实现了与现代技术的结合。

d.课程考试、考核

教学考核是以学生为对象实施的教学评估和检查,以便于“以考促学”——引导督促学生主动学习,评估学生对教学内容掌握的状史,“以考促教”——反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完善教学环节和计划、讲究教学方式方法。

室内教学课程因材施教,并实施多种形式,灵活多样的考试、考核方式,其中,特别增加了除课堂教学外,必须通过阅读参考文献,以文献综述的形式完成课程考核,以便训练学生自学、并充分利用资讯的能力。

②实践课程体系构建

充分利用西北大学地质系所处的地域优势,构建以秦岭造山带及其相邻的华北地块和扬子地块为实践教学基地,构建跨越不同大地构造单元,课程内容循序渐进,既有区别又相关联,交叉互动的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人才的顶层设计,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书面保证,更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和建立专业标准的载体。按照教育部引导新建本科高校走应用型人才培养道路的政策导向,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我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助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结合我校实际,在充分考虑培养方案的稳定性和先进性的基础上,进行本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

一、指导思想及原则

1. 指导思想

为了建设特色鲜明的政法类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我校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一核心和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面向定位,以本科教学质量工程五年规划、特色人才培养行动计划为指导,积极探索多层次多角度多举措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新体系。本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坚持以“错位竞争,特色发展”的发展战略为指导,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坚持走科学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之路,着力于专业布局优化和专业内涵建设;积极探索与专业特点相适应的分层次、多样化、特色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 原则

1.强化内涵,稳中求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组织教学过程、规范教学环节,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依据,也是教学组织实施和学生学习展开的主要依据和蓝本。外语系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①强化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质量意识,把修订重点放在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②加强科学调研、集思广益,多方收集信息数据,避免修订工作的随意性和简单化;③加强稳定性和连续性,注重内涵,稳中求变,避免繁杂冗余的无效修订。

2. 制定标准,明确定位。通过详细分析本校人才培养如何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紧紧围绕学院整体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制定专业培养标准,细化专业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规格,设计课程教学大纲,完善教学环节,实现培养方案中的各门课程和具体的教育教学环节都能支撑专业培养标准。

3.整体突破,彰显特色。通过进一步细化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构建分层分类人才培养机制,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环节形成专业特色,增强专业竞争力。课程结构做到平台完整、模块清晰,课程体系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科学进行课程重组和整合,减少课程门数,避免内容重复,提高课程综合化程度,为学生提供符合时代需要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学时分配、比例安排合理,处理好理论与实践、必修与选修、教师指导与学生自学等关系。突出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有目标地组织课外教育教学。

二、培养目标及规格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精通英语,熟知日语;能在外事、经贸、文化、教育、新闻、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研究、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法律英语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精通英语,熟悉法学基础知识,了解wto法规;能在政府涉外法律事务部门、企业国际贸易部门、翻译咨询机构、律师事务所以及各种仲裁机构等从事涉外法律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商务英语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和宽厚的人文素养、掌握较宽广的国际商务基础知识和理论,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各类国家政府机关、国际组织、跨国公司和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国际商务活动需要的高技能应用性商务英语人才。

1. 初步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2. 掌握本专业外语的'听、说、读、写、译基本技能,能顺利通过英语专业四、八级;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及应用技能,知识面宽,适应能力强。

三、特色与应用性体现

本次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首先突出“创新”二字。关注社会行业和企业的需求,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其次,本次人才培养方案充分重视教师广泛参与方案的制定,明确教师在方案制定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本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标准高,要求高,可操作强。

为了实现专业、教师队伍、教学内容与教材建设的有机整合,综合体现学校历年来的教学改革成果,本次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有意识地扶持了一批教学研究与实践基础较好、教改成果较集中、在校内外有一定影响面的课程。同时,着重强调了应用性课程建设特色,即便在公共基础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建设中,也强调要与应用性教育特点相适应,增强应用性特色。

以《高级英语》、《基础英语》两门专业必修课程为例,按传统观点,这两门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但修订的培养方案预留了这两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学时,适当弱化理论讲授过程,强调-教学方法的实际应用。应用性人才培养十分需要依靠有特色的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因此,加强专业课程与实践课程建设,是应用性人才培养的一大特色。

四、学时及学分

原人才培养方案规定,外语系学生准予毕业最低学分140学分,其中,必修课 128学分(公共必修课23学分,专业必修课62学分,实践必修课43学分),选修课44学分(专业选修课22学分,公共选修课18学分,实践实训选修课4学分),素质拓展3学分。

本次修订保留大部分课程的学分要求,主要修订了学时的设置。按照学校规定,大多数课程减少了教学学时,同时也有部分课程进行了适当的增加,以满足教学需求。

五、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重要教学环节之一,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抓好实践教学环节,其关键在于正视实践教学面临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本次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强调了课堂实践、课外实践和实习实训三个环节的建设,首先,不仅是实验实训课程,理论课程也将创新实践项目嵌入日常的教学活动,增加实践和实验教学的环节。利用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和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各种能力。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学习。课外学习和实践活动以课堂教学的内容为基础,设计与所学课文相关的各种拓展研究项目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合作完成,培养思考的能力、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外语第二课堂建设,开展有时效、有针对性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指导并选派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的外语专业比赛。注重毕业论文设计和实习见习环节的建设,这已经成为切实提高外语教学质量的必要途径。

作。首先对学生的调研反馈进行整理归类,然后以教研室为单位开会,进行讨论,讨论的重点为专业方向的设置、平台课程结构的调整。各专业由教研室主任统一负责起草人才培养方案初稿,将初稿交由各任课教师再次进行讨论、修改、调整;并聘请校外相关专业专家对人才培养方案初稿进行审核,进一步修改完善。

在开展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调研的同时,注意了还按照学校发展规划,进行专业建设其他方面内容(如学科专业设置、专业资源平台建设、专业建设管理制度等)的调研论证。调研过程有助于从市场需求、人才培养质量、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健全制度等方面理清各个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从而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总体思路。通过调研报告,我们队现行人才培养方案的运行现状、存在的问题有了充分的认识。调研报告明确当前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哪些方面是合理的,哪些方面亟需调整或淘汰,为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提供依据。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思路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思路篇五

通过今天的教研,使得我《人才培养方案》有了新的认识。结合我这学期开设的课程《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和《建筑构造》浅谈一下我的心得。

第一,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化。

我觉得《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应该首先把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化,我们要培养一批什么样的人才,是我们制订其的关键。针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来说,我认为应该培养以建筑工程一线施工员岗位(群)为就业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本专业岗位工作的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掌握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组织、管理等核心专业知识,具备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测量、质检等核心职业能力,以及良好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能够胜任建设行业施工员岗位,或预算员、质量员、材料员、安全员、资料员、测量员等相关职业岗位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第二,课程设置及教材的选取逻辑化。

在通常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1、2学期以基础课的教学为主,3、4学期主要是专业主干课的教学,而5学期主要是一些专业知识拓展课。我个人认为咱们学校在开设课程存在问题,比如我这学期教授的课程是《建筑构造》,是为13级造价专业开设的,从逻辑说该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但是从整个的人才培养方案来说,和1学期开设《房屋建筑学》相冲突,更甚的是选取的教材在内容上和《房屋建筑学》能达到80%以上的吻合度。

第三,结合自己教授的课程感悟。

竣工结算的编制方法,掌握施工图预算的编制方法,训练施工图预算的编制技能。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这门课程的开始无论是从开设时间还是开设的内容上选取都是很合理的。但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用到定额,就凭借空口套白狼的方法,学生很难理解怎么样套用定额。我个人认为只有“手把手”教学生,才能让真正让学生会用定额。

通过学习《人才培养方案》,使我对我的课程和学生都更加了解,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方面,更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人才的顶层设计,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书面保证,更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和建立专业标准的载体。按照教育部引导新建本科高校走应用型人才培养道路的政策导向,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我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助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结合我校实际,在充分考虑培养方案的稳定性和先进性的基础上,进行本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

一、指导思想及原则

1. 指导思想

为了建设特色鲜明的政法类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我校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一核心和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面向定位,以本科教学质量工程五年规划、特色人才培养行动计划为指导,积极探索多层次多角度多举措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新体系。本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坚持以“错位竞争,特色发展”的发展战略为指导,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坚持走科学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之路,着力于专业布局优化和专业内涵建设;积极探索与专业特点相适应的分层次、多样化、特色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 原则

1.强化内涵,稳中求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组织教学过程、规范教学环节,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依据,也是教学组织实施和学生学习展开的主要依据和蓝本。外语系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①强化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质量意识,把修订重点放在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②加强科学调研、集思广益,多方收集信息数据,避免修订工作的随意性和简单化;③加强稳定性和连续性,注重内涵,稳中求变,避免繁杂冗余的无效修订。

2. 制定标准,明确定位。通过详细分析本校人才培养如何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紧紧围绕学院整体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制定专业培养标准,细化专业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规格,设计课程教学大纲,完善教学环节,实现培养方案中的各门课程和具体的教育教学环节都能支撑专业培养标准。

3.整体突破,彰显特色。通过进一步细化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构建分层分类人才培养机制,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环节形成专业特色,增强专业竞争力。课程结构做到平台完整、模块清晰,课程体系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科学进行课程重组和整合,减少课程门数,避免内容重复,提高课程综合化程度,为学生提供符合时代需要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学时分配、比例安排合理,处理好理论与实践、必修与选修、教师指导与学生自学等关系。突出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有目标地组织课外教育教学。

二、培养目标及规格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精通英语,熟知日语;能在外事、经贸、文化、教育、新闻、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研究、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法律英语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精通英语,熟悉法学基础知识,了解wto法规;能在政府涉外法律事务部门、企业国际贸易部门、翻译咨询机构、律师事务所以及各种仲裁机构等从事涉外法律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商务英语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和宽厚的人文素养、掌握较宽广的国际商务基础知识和理论,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各类国家政府机关、国际组织、跨国公司和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国际商务活动需要的高技能应用性商务英语人才。

1. 初步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2. 掌握本专业外语的听、说、读、写、译基本技能,能顺利通过英语专业四、八级;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及应用技能,知识面宽,适应能力强。

三、特色与应用性体现

本次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首先突出“创新”二字。关注社会行业和企业的需求,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其次,本次人才培养方案充分重视教师广泛参与方案的制定,明确教师在方案制定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本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标准高,要求高,可操作强。

为了实现专业、教师队伍、教学内容与教材建设的有机整合,综合体现学校历年来的教学改革成果,本次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有意识地扶持了一批教学研究与实践基础较好、教改成果较集中、在校内外有一定影响面的课程。同时,着重强调了应用性课程建设特色,即便在公共基础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建设中,也强调要与应用性教育特点相适应,增强应用性特色。

以《高级英语》、《基础英语》两门专业必修课程为例,按传统观点,这两门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但修订的培养方案预留了这两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学时,适当弱化理论讲授过程,强调-教学方法的实际应用。应用性人才培养十分需要依靠有特色的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因此,加强专业课程与实践课程建设,是应用性人才培养的一大特色。

四、学时及学分

原人才培养方案规定,外语系学生准予毕业最低学分140学分,其中,必修课 128学分(公共必修课23学分,专业必修课62学分,实践必修课43学分),选修课44学分(专业选修课22学分,公共选修课18学分,实践实训选修课4学分),素质拓展3学分。

本次修订保留大部分课程的学分要求,主要修订了学时的设置。按照学校规定,大多数课程减少了教学学时,同时也有部分课程进行了适当的增加,以满足教学需求。

五、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重要教学环节之一,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抓好实践教学环节,其关键在于正视实践教学面临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本次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强调了课堂实践、课外实践和实习实训三个环节的建设,首先,不仅是实验实训课程,理论课程也将创新实践项目嵌入日常的教学活动,增加实践和实验教学的环节。利用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和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各种能力。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学习。课外学习和实践活动以课堂教学的内容为基础,设计与所学课文相关的各种拓展研究项目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合作完成,培养思考的能力、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外语第二课堂建设,开展有时效、有针对性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指导并选派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的外语专业比赛。注重毕业论文设计和实习见习环节的建设,这已经成为切实提高外语教学质量的必要途径。

作。首先对学生的调研反馈进行整理归类,然后以教研室为单位开会,进行讨论,讨论的重点为专业方向的设置、平台课程结构的调整。各专业由教研室主任统一负责起草人才培养方案初稿,将初稿交由各任课教师再次进行讨论、修改、调整;并聘请校外相关专业专家对人才培养方案初稿进行审核,进一步修改完善。

在开展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调研的同时,注意了还按照学校发展规划,进行专业建设其他方面内容(如学科专业设置、专业资源平台建设、专业建设管理制度等)的调研论证。调研过程有助于从市场需求、人才培养质量、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健全制度等方面理清各个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从而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总体思路。通过调研报告,我们队现行人才培养方案的运行现状、存在的问题有了充分的认识。调研报告明确当前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哪些方面是合理的,哪些方面亟需调整或淘汰,为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提供依据。

一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从事符合岗位要求的技术服务等方面工作,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技术人才。

二 联合招生招工方式

2,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招生培训就业计划, 共同组织招生培训宣 传、考试,共同确定录取名单;学生毕业时由企业安置就业,学校做好毕业生就业后的跟踪服务工作。

三 教学方案制定 课程体系开发 教学过程安排 标准和制度建设

1、成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领导小组。

我校根据专业教学的需求,寻求能实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合作单位。

由学校与合作单位相关人员共同参与成立领导小组。

2、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

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是我校实行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体制的重要内容。

学校要在重要专业方面继续聘请企业、行业的专家、学者任校外专业指导委员,不断扩外专业指导委员的队伍。

3、加强为企业对口培养人才的工作

业用人岗位的职业要求,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主动为企业培养人才提供优质的服务。 同时各专业负责人要积极与企业联系,开拓毕业实习基地和学生就业接收单位,主动向企业输送对口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培训业务,充分利用学校的师资、教学条件等为企业培训在职人员,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 技能和管理能力。

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模式,体现以技术应用为主体的教学特色,形成教学、生产相结合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以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为体制基础,以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平台,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改革为关键。本着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提高专业建设质量和有利于提高教学管理效率,体现一个公共技术平台(即公共学习领域、公共选修学习领域和素质拓展领域)与多个专业方向(即专业一般学习领域课程、 专业综合学习领域课程和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本着能反映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反映专业特色建设要求和反映职业资格证书要求,体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模块化课程;本着课程教学、实验教学合一,产学结合落实校内实训和校企合作落实校外顶岗实习,构建相对独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本着必修选修课相结合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方案制订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以有利于教学管理,构建基于弹性学制的学分制模式下的培养计划。

4.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安排:

(1)公共学习领域课程。

(2)专业一般学习领域课程。

(3)专业综合学习领域课程。

(4)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

(5)公共选修学习领域。

5.注重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

为了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要求学生不但具备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而且具备交流、创新、创业和组织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还要重视学生共性提高与个性发展,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过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共性的东西,个性常常被忽略。实际上,个性是最重要的,其核心东西是思想的独立性,能够进行独立的思考,不盲从权威。所以,从根本上说,创新首先要有自由的思想作为前提和基本条件, 培养个性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和自由的思考能力。为了拓宽学生选择空间,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给学生较大选择空间,因材施教。对公共选修学习领域课程、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和素质拓展领域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进行选择。公共选修学习领域课程及素质拓展领域项目实行在全校范围内打通,鼓励学生跨专业选课,搭建合理的知识平台。

四、配套的推进举措

(1)制订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符的课程教学标准。课程教学标准是规范一门课程教学的 指导性文件,它是联系人才培养方案与课堂教学的中间桥梁,课程教学标准对教师的教学有 着直接的指导作用。因此,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制定与之相符的课程教学标准是落实课 程改革思想、教育观念的关键环节。编制课程教学标准时,应将企业真实任务对职业能力的 要求纳入其中,把职业素养的培养融入专业课程中。对教学目标的叙写应以职业能力来描述, 而不是掌握知识程度的描述;教学内容的选取范围、教学组织的顺序应基于职业岗位的工作 过程的分析;教学内容陈述的方式应以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的形式来叙写,尽可能地采用项 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中去理解每一个工作任务。

;在分析职业岗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的基础上,将学科体系的课程内容进行解构,按工作过程中的行动体系选择、序化课程内容,通过理出的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并归纳出行动领域;由行动领域并基于真实工作过程构建课程体系(学习领域)。

(3)课程设置体现“三通一渗透”的原则,即公共学习领域课程打通,各专业素质拓展 领域课程按专业大类打通,第6学期各专业一律进行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领域的 课程(公共关系、美育与音乐美术鉴赏、应用文写作)要向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渗透。

(4)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与课程体系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学体系,突出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结合,在教学设计课堂与实习地点相统一,采用“教、学、做合一”的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真正转变以课堂、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模式。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 本周热点 精品推荐
精选文章
基于你的浏览为你整理资料合集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