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数学教学设计万能 数学教学设计意图(14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数学教学设计万能 数学教学设计意图篇一
1、在观察、测量、讨论等活动中经历探索圆周长公式的过程。
2、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公式,会用字母表示,能运用周长公式进行计算。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圆周率的发展史,激发民族自豪感和探索精神。
经历圆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并掌握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对圆周率的认识。
1元硬币、直尺、线绳、三角板、彩笔、计算器、圆片
一、创设情境
1、同学们喜欢郊游吗?(出示情境图)
同学们观察画面,看看聪聪一家的自行车,你有什么发现?
2、聪聪的自行车车轮转动一周,谁的车走得远?为什么?
师介绍:车轮转动一周走的距离就是车轮的周长。
3、学生说说哪是1元硬币的周长,准备的圆片的周长。
4、揭示课题。
二、自主探究
1、观察情境图,看看车轮的周长和什么有关系?
2、同桌合作利用直尺、线绳等工具测1元硬币的周长与直径。
学生汇报时说说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课件演示测量方法。
学生估计1元硬币周长除以直径大约是多少。
3、小组测量不同大小圆的周长和直径各是多少,算出周长除以直径的商,做好记录。
学生汇报。
学生观察测量和计算的结果,有什么发现?
4、师介绍:任何圆的周长总是他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个倍数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
学生用一个式子表示圆的周长、直径与圆周率的关系。
5、课件播放兔博士网站资料。
看完资料,你有什么感受?
6、学生推导圆的周长公式:c=πd,c=2πr
今后要求圆的周长,你要找什么?
三、巩固发展
1、出示第84页例题
学生自己解答
交流选用哪个周长公式,为什么?
2、出示第84页练一练第一题
学生自己解答
四、交流收获
数学教学设计万能 数学教学设计意图篇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综合应用小数运算,观察物体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并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知识解决奥运会比赛项目的数学问题,提高计算能力。
难点:灵活解决问题和位置的猜测。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较强的自主探究能力,而且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也都相比低年级上了一个新台阶,再加上天性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喜欢去探索知识,喜欢边做、边想、边用的模式来参与学习活动。有兴趣就会有学习的动力,丰富的课堂内容才能吸引他们的目光。
教材分析:
在近三届奥运会比赛中,我国体育代表团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数学好玩单元安排“奥运中的数学”这一内容,不仅能使学生综合运用小数运算、估算、观察物体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也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并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前资料的收集,也能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主动交流问题、尝试解决问题。通过个体行动、小组讨论、综合知识运用,真正去体会数学的“好玩”处!
教学环节:
一、欣赏奥运
比一比:欣赏奥运会精彩项目片段,并把自己知道的项目报出来,看谁报的多。
导入课题:奥运中的数学
二、金榜导入,引入学习
1、课件出示近三届奥运金牌榜,引导学生感受国家的体育事业的优秀成绩。
抛出问题:“奥运会中有没有学过的数学知识呢?”
2、介绍田径明星:刘翔,他是2004年110米栏奥运会冠军,欣赏当时夺冠时刻,感受精彩,捕捉数学问题。
问题一 结全前三名的比赛成绩,计算出他们分别相差多少秒?(先回顾知识,后独立完成)“计算进要注意哪些问题呢?”给学生一个知识方向的搜索,回忆并明确所用到的知识。(学生板演,发现问题,对照知识,纠正错误)最后明确:小数的加减,小数点要对齐,也就是相同的数位要对齐。
问题二 根据上个问题的计算结果,判断以下两副图哪副符合当时的比赛情境(学生先思考,再小组内交流,并总结出判断的方法)。明确:“相差的时间越小,相差的距离也就越小”。
问题三 通过口算算出刘翔的成绩和奥运会记录相差多少秒?巩固学生的小数加减,强化记忆。
3、介绍跳水冠军何冲,欣赏何冲的高难度的跳水动作,感受成绩的来之不易,并公布前五跳的成绩,制造问题。
问题一 最后一跳前,何冲领先秦凯多少分?(通过对信息中落后和领先的理解,让学生体会转化问题的方法,感受数学不同的条件,所用的运算也会有所不同,强化认真审题的习惯)
问题二 结合最后一跳的成绩,用自己的方法去判断三人的名次顺序。(小组合作分析解决问题,说明自己的判断方法,对比发现方法的优劣,感受数学的策略多元化)通过相差分数的累积和领先分数与落后分数的对比,可以快速判断出三人的顺序。
4、认识女奥运冠军郭文珺,通过视频了解比赛规则,感受运动员的强大心理素质和自我控制能力。通过成绩的变化,发现新的数学问题。
问题一 前七枪落后0.2环,请根据八九枪的成绩判断郭落后还是领先?(学生先独立完成,后交流并对比各自方法,发现最优的方法)有的同学选择加总分再相减来判断;有的先观察成绩,找出相同成绩和不同成绩,发现只需计算不同成绩的即可,从而更快更准确的确定结果。
问题二 给出郭最后一枪成绩,判断格贝维拉最后一枪至少打多少环才能夺冠?(先请同学们理解两个问题:一个是怎样才能夺冠?二是至少的意思是什么?学生先小组交流自己的理解再统一认识,对比同学们的见解,确定正确的思路和计算方法)夺冠可以是并列的,所以这个至少就是指格贝维拉要打一个能刚好和郭文珺总成绩一样的环数即可,即最低限度是多少环才能满足并列冠军。结合之前领先0.5环的优势,所以格贝维拉只需打出10.3环即可并冠军。
问题三 格贝维拉最后一枪只打了8.8环,如何确定两人最终相差的环数?(结合跳水问题的经验,学生思考交流完成作答)通过最后一枪的成绩差,再对比之前的相差环数,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及准确列式。
问题四 感受赛场,判断位置。(学生发挥想象力,利用所学判断结果)
三、体验感悟,升华认识
分享感悟,引导学生重新定位对数学课的认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发现数学的魅力之处。
数学教学设计万能 数学教学设计意图篇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结合生活实际,直观认识平面图形中的角,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学习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折一折”“摸一摸”“认一认”“比一比”“找一找”等活动引导学生直观认识角。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实践活动对角有直观认识,会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教学难点:知道角的大小和角两边的张口有关,和角两边的长短无关。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各种形状的纸、活动角、小棒、三角板、剪刀、扇子等。
学具准备:各种形状的纸、活动角、小棒、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创境引入,观察发现
小朋友们,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老朋友——米老鼠。今天它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课件米老鼠),米老鼠刚刚用积木搭建了一座房子,(课件出示一座房子图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米老鼠搭建的一座房子,是我们以前学过的那些图形?(课件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米老鼠想蒙上同学们的眼睛,你们能摸出圆形来吗?指一名学生上台来摸。学生摸出后,加以激励。随后提问:如果让你们来摸你也能摸出来吗?(生齐答:能!)
师:你们都这么确定能摸出圆来,请问有什么窍门吗?
(学生答:因为别的图形都有角,可是圆边上都是滑滑的,没有角。)
师:同学们真有办法!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个新朋友“角”,角也是平面王国里的一个成员。(板书:认识角)
出示课题《认识角》
二、动手动脑、探究新知
1、 摸角把你的三角尺拿出来,摸一摸,说说你的感觉,当三角尺的角碰到我们手心时会很疼,会留下一个点,这个点就是角的顶点(板书),再摸两边直直的,平平的,这就是角的两条边(板书)
2、画角师:(教师边示范边讲解)下面看一看老师怎样画角?先画一点,(即角的顶点),再从这点出发画两条直直的线(即角的两条边),再在里面画一条弧线,就成了角。(教师分别在黑板上画出)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记住角,老师还编了几句顺口溜呢!
小小角,真简单,一个顶点两条边.
3、找角(课件出示例题情境图) 师:同学们看一看,你能在哪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
(学生自由的找角,并全班进行交流。)
师:将这些物体面上的角移下来就成了数学上的“角”。(教师边说边点击课件从剪刀、扇子、闹钟上抽象出角。) 在生活中,在学习中,在我们的身上也有角,你能找到吗?学生自由说。
4欣赏角老师也发现了很多角,你们想看看吗?课件出示,
5、练习⑴辨一辨:调皮的米老鼠也做了几个角,我们来判断一下这些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先仔细观察,之后快速用手势做出判断。
判断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在追问:你能指出角的顶点和边吗?
(2)“想想做做”的第2题。
数一数下面图形中共有几个角,并让学生指一指
二、小组合作,积极参与,
1、比角
嘘!听,是谁在吵架?原来是∠1和∠2吵了起来。他们都说自己大,你认为谁大?为什么?这样吧,同桌俩一个做∠1,一个做∠2,比一比,看看到底谁大?谁来说一说他们俩谁大?你是怎么比出来的?(学生介绍方法)请同学们把手中的角放好,我们就用他教给我们的方法来比一比(课件)把∠1和∠2的顶点重合,一条边对齐,看另一条边。另一条边在外面的,这个角就大。
⑶∠1和∠2终于不吵了,可是老师这里有两个三角板也打了起来!黄三角板说:“我的这个角大!”红三角板说:“你的角小,我的这个角大!”同学们你说哪个角大?同意黄三角板上这个角的同学请举手,同意红三角板上这个角大的同学举手,还有不同意的吗?那么它们到底谁大?怎么办呢?(指一名学生前面演示比较)两个角的顶点重合,一条边对齐,另一条边也对齐了!说明什么?(两个角一样大)同学们想一想,黄三角板刚才为什么说自己的这个角大呢?(因为它的边长)我们刚才已经知道了角的大小和角两边的张口有关,那么角的大小和将两边的长短有没有关系呢?请看!(课件演示一个角的两条边拉长)角的两边变长了,角的大小变了吗?再仔细看(课件演示把角的两边变短)角的两边变短了,角的大小变了吗?那么你说角的大小和角两边的长短有没有关系?(课件出示:角的大小和角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谁能把这句话告诉黄三角板?小节:角的两边张口越大,角越大。老师再教大家两句顺口溜方便大家比较角的大小
要知角的大与小,不看边长看张口。
2、做角
同学们,请那起桌子上的两根硬纸条。米老鼠想考考你:用这两根硬纸条做一个角,你能行吗?做好之后,展示给你的同桌看一看。
同学们真是很聪明,这么快就都做好了。下面请你移动角的两边,看看能有什么发现?同桌俩可以商量商量。
谁来说一说,移动角的两边,你发现了什么?(指名学生说)你说得真不错,能不能到前面来给大家演示一下呢?他做得很好,大家和他一起做一做,好吗?举起你做的角,反复这样做,想想看:角的大小和角两边怎么样有关系呢?(学生汇报)我们把角的两边往外拉,角两边的张口就大,这个角就大。反过来,我们把角的两边往中间推,角两边的张口就小,这个角就小。请同学们把你做的角收好!电脑小老师也做了几个角,仔细观察(课件演示)角的两边张口越大,角就怎么样?注意!再仔细看(课件演示)角的两边张口怎样,这个角就怎样?
三、总结新知,拓展延伸
1、拓展:看到同学们这么聪明,角娃娃非常高兴,要出个脑筋急转弯:4-1=?,课后试着把一张长方形纸剪掉一个角,看还剩几个角?比比谁的剪法多?
2、实践作业:。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藏着角。下面我们就回到家里看看卧室里有没有角。(卧室图片)厨房里藏着的角你能发现吗?(厨房图片)我们再到公园里转转吧!(公园图片)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地方?(学校图片)我们的学校里有角吗?(指名几个学生说一说)其实在我们的校园里还有很多地方有角,下面的时间我们就到校园中找一找,比比看谁找到的角多,好吗?
《认识角》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其实,“角”对学生而言并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然而,在学生的心里眼里,“角”的概念与我们数学中“角”的概念就不尽相同了。而怎样使学生经验与新课的教学完美结合呢?上述案例又如何体现教师的教学理想的呢?
一、 生活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结合
游戏的导入引出“角”,然后教师点题说明本节课就来认识“角”,从生活实际引入,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使得学生对新知的认识有一种亲切感,不是突如其来,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东西。同时因为他们对角并不陌生,也就增加了学生学习新知的信心。“摸角”和到生活情境中“找角”以及后来的“做角”给了学生实践操作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学会展现自己并有机会展现自己,在实践中探索新知。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愿意尝试的勇气和实践探索的精神。
数学教学设计万能 数学教学设计意图篇四
教科书第106109页,例题、做一做及练习二十五第14题。
本课内容的编排,注重与学生已学的条形统计图的联系。通过条形统计图与扇形统计图特点及作用的对比,引导学生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这样既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又有利于让学生体会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教材注重从生活、生产中选取素材,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相关教学元素,这样不仅可以拓宽学生数据收集的渠道,也体现了统计与生产、生活密切的联系,使学生体会到统计的实用价值。
有关统计图的认识,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已经认识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本单元是在前面学习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教学的,主要通过学生熟悉的事例使学生体会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与所学旧知识性的对比,自然形成新知识的生成点。学生在学习中,应该能体会到,各种统计图有不同的特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反映数据的特征。
1、通过实例和与条形统计图的比较,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2、知道扇形统计图可以直观地反映部分数量占总数的百分比。
3、能从扇形统计图读出必要的信息。
教具准备:多媒体电脑,投影。
学生准备:收集自己一天内的作息时间安排情况的相关数据和家中一个月支出情况的相关数据。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多媒体投影出示主题图)谈话:同学们喜欢什么运动项目?能用学过的知识简单统计出喜欢各项运动的情况吗?
2、选一名学生做主持人,统计全班喜欢的各项运动的人数。(教师利用多媒体投影直接出
示条形统计图,如右
图。)板书课题统
计,小黑板出示学 习目标。
二、对比分析,生成新知
1、学生观察并讨论
(1)观察条形统计图,你 从中得到了哪些有用的信息?
(2)从条形统计图中,还有哪些信息不容易表示出来?
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发现条形统计图不容易看出各部分量与总量的关系。
2、教师用多媒体投影出示扇形 统计图,如右图。 讲述:这个统计图叫做扇形 统计图,在这个扇形统计图中, 用整个圆表示全班学生人数,其 它各部分扇形表示各部分数量占 总数的百分比是多少。
3、引导学生观察从扇形统计图 中,你得到了哪些有用的数学信 息?(学生根据直观观察,发表见解)学生根据信息同桌互提问题,互答。
4、回顾知识生成,并通过与条形统计图比较,归纳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扇形统计图可以直观地反映部分数量占总数的百分比,从扇形统计图中可以读出很多数学数学信息。)
5、多媒体投影出示做一做, 如下图。
(1)学生自主看图,说一说, 从图中得到了哪些有价值的数 学信息?
(2)根据题意自主计算,选五 名学生分别板演五种营养成分各 多少克?
三、解决问题,展示提升
1、多媒体投影出示练习 二十五第13题,如下图。 学生以小组讨论形式完成这三 道题。
2、完成后小组选题汇报。(小 组汇报时可让学生从板书汇报 和多媒体投影展示汇报中任选 一种方式进行展示和讲述。)
四、总结概括,拓展应用
1、回扣目标谈话:通过这一 段时间的学习,结合本节课的 学习目标说一说你觉得你有哪 些收获?(让学生充分发表见 解)
2、根据课前收集到的信息,在 组内交流,教师可选择几个同 学的数据制成扇形统计图进行 展示。使学生体会到父母的辛 苦和对自己的爱,激发学生对 父母、对家庭的爱。
3、多媒体展示收集到的扇形统 计图,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创新精神。
板书设计:
扇形统计图
直观地反映部分数量占总数的百分比
教学后记:
在统计教学中,学生已经学过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对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和表现形式有一些基本认识。但学生没学扇形,却要学习扇形统计图,这就要老师居高临下,化难为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扇形统计图的学习是基于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以及圆的知识。但是,学生对于扇形的知识尚属于空白,因此,我在教学时,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现状,从扇形的感性认识入手组织教学。
首先,我带领学生复习我们已学的条形统计图的知识,让他们回忆统计图的作用和优点。
接着,我揭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学习扇形统计图,让学生紧扣学习目标学习本课内容。并把对扇形统计图的认识分割成几部分来完成。
1、引导学生认识扇形统计图中总数与各部分数量之间的关系。
2、引导学生观察,从扇形统计图中寻找直观的数学信息。
3、训练学生根据直观信息互问互答,加深对扇形统计图特点的感性认识。
4、通过与条形统计图比较,归纳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使学生深刻理解扇形统计图。
5、新知生成后,完全放手由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做一做和练习二十五13题),从而检测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
在教学中,我切实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更加坚信,娴熟的知识储备和教材体系的熟练程度对于教学所起到的作用。对于教材版本不断更换和教材不断修订的教育现状,我们教师只有厚积薄发,才能有备无患。
数学教学设计万能 数学教学设计意图篇五
1、积累几条对子(对联、对句),能熟读成诵
2、阅读短文《四季的美》,了解一年四季景色的变化及短文的叙述顺序。
3、参加集体讨论,意思能表达清楚,能与别人合作讨论交流,适时适当提出自己的看法,知道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4、能具体、有条理地写下想对别人说的一件事。
(5课时)
一年四季的景色图。
第一课时
〈一〉、完成读读背背。
1、复习学习过的对子,背一背。
2、出示练习的对子,明确要求:
1)、读出韵脚,读出节奏
2)、比一比,谁用最少的时间把它们记下来。
3、学生自由读对子,试着理解对子的意思,背诵。
4、比赛背诵对子
5、交流其他对子,指名学生写到黑板上。
〈二〉、阅读短文,理解内容。
1、独立阅读短文,借助工具书查词查字,理解短文内容。
2、分小组学习,先读短文再说说每个季节的不同景色,教师巡视辅导。
3、小组派代表说说每个季节什么景物最美。
4、讨论说说你认为哪个季节最美?(先说后写)
5、说说短文的叙述顺序。
〈三〉、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谈话兴趣
1、请同学说说校园的环境。
4、导入话题:怎样保护周围的环境?
〈二〉、联系实际生活,拓展话题。
1、说说自己在日常生活如何做好环境卫生,有何感受?
2、说说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
3、同桌交流、增强环保意识。
〈三〉、小组内讨论:
1、我们应该选择什么环境生活。
2、当清水变浑浊,空气被污染,草坪被践踏,墙壁被涂抹……你有什么想法?
3、对于这种种不文明行为,你准备采取什么行动?
〈四〉、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综合意见。
〈五〉、各小组派代表就本小组的综合意见进行汇报,全班同学评议,说说哪个小组说得最好。
〈六〉、课堂小结
1、如何更好地做好环境保护。
2、作业:在日常生活中努力做好环保。
第三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作文兴趣
〈二〉、交流启发,拓宽思路
1、全班交流回忆最近自己做过的、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事。
2、向小组成员说说自己最想告诉别人的事,要讲得有条理
3、小组派代表在班上说说自己最想说的事。
〈三〉、读习作要求,明确作文要求
1、选择的事必须是自己做过的、听到的、看到的或想到的。
2、选择的事应该是自己最想对别人说的。
3、事情要写清楚,语句要通顺。
〈四〉、学生尝试作文,教师巡视辅导。
〈五〉、评议学生的范文,提高作文水平。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续完成作文。
2、完成练习册。
数学教学设计万能 数学教学设计意图篇六
《找规律(1)》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5单元的第一课时。教材涉及的具体内容是让学生探索并发现一些简单周期现象中的规律,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的规律的基础上,运用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体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现实的情境中感悟新知,灵活运用。
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图形或物体。
过程与方法
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重点:理解和掌握用除法计算的方法,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图形或物体。
突破方法:探索、尝试、归纳。
难点:用除法计算后所得的余数找到答案的方法。
突破方法:分析、比较。
教法:引导、演示。
学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多媒体课件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谈话:今天上课前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做个小游戏,你来猜猜看把牌翻过来后是什么花色和数字?
(多媒体出示扑克牌的背面)
先翻出一张黑桃a,再翻出一张红桃a,引导学生猜一猜下面一张是什么牌。(学生随意猜猜看)
待翻到黑桃3后,提问:下面一张是什么牌?(学生猜猜看,直至最后第12张牌)
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指名回答,说说自己发现的规律)
谈话:你讲得非常好!像这样按照一定次序排列是一种有规律的现象,这样的排列现象在我们周围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找规律”。
(揭示课题:找规律)
【设计意图】小学生喜欢听故事、做游戏等活动,以猜牌的活动引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使学生很快地将注意力集中到本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上来,同时创造了轻松活泼而又严肃的氛围。
(二)创设情境,探索规律
1.观察并初步感受物体的有序排列
过渡:每当逢年过节,街道上总会张灯结彩,布置一新,老师在马路上拍了一张照片,请你首先来看一看,并说说照片中都有些什么装饰品?
(多媒体出示教材第59页例1的场景图,请学生说说自己发现了哪些装饰品)
提问:那这些装饰品是随意摆放的吗?(不是)
对,这些物体都是按照一定顺序、一定规律摆放的。请你再仔细观察一下,它们的摆放有什么规律?(学生在小组里说一说)
汇报交流(学生自由说一说,然后概括):
盆花:每2盆为一组,每组依次是蓝花、红花。
彩灯:每3盏彩灯为一组,每组依次是红灯、紫灯、绿灯。
彩旗:每4面彩旗为一组,每组依次是红旗、红旗、黄旗、黄旗。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学生说出各类装饰品的摆放顺序并不难,但学生容易说不清楚,因此在学生自由汇报的基础上,主要侧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把观察到的规律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清楚的表达出来,同时这也是为下面计算法解题作孕伏。
2.自主探究,体会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过渡:你们观察得很细致,说得很好,找到了他们排列的规律。现在我们就重点来研究研究盆花的摆放规律。
(多媒体出示盆花小图)
提问:谁再来说一说盆花的摆放规律是什么?
(学生回答:盆花是以一盆蓝花一盆红花每2盆为一组,进行重复地排列)
再问:在图中,我们能看到几盆花?(8盆)
如果继续照这样摆下去,从左起第9盆花是什么颜色的?(蓝色)
第10盆花是什么颜色的?(红色)
追问: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的花?(学生猜一猜)
谈话:这仅仅是我们的猜测,猜测就一定正确吗?还需要验证!现在请你根据自己的想法在草稿本上验证一下第15盆花是不是蓝花。
(学生独立思考,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试着解决,待大多数学生形成初步认识之后,再组织学生在小组里交流。)
引导:同学们已经在小组里交流了自己的想法,谁愿意把你们小组的意见介绍给全班同学?(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展示并提问学生为什么用这种方法)
学生可能提出如下的想法:(随学生适当板书:画图法、单双数判断法、计算法)
(1)画图法:○●○●○●○●○●○●○●(○表示蓝花,●表示红花)第15盆是蓝花。(用其他图形、字母、文字表示的均可)
(2)单双数判断法:左起,第1、3、5……盆都是蓝花,第2、4、6……盆都是红花。第15盆是蓝花。
提问:其他同学明白这种想法的意思吗?(引导学生说出位置是单数的都是蓝花,双数的都是红花)
(3)计算法:把每2盆花看作一组,15÷2=7(组)……1(盆),第15盆是蓝花。
(学生说过程,教师板书:15÷2=7(组)……1(盆)答:第15盆是蓝花。)
针对算式提问:你能说说“15”表示什么意思?“2”呢?“7”呢?“1”呢?
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多媒体演示:
○●○●○●○●○●○●○●○
讲述:哦!原来15表示一共有15盆花,2表示每2盆花看作一组,那总共15盆花里面就有这样的7组。
提问:余下的1盆是第几组的第几盆?为什么?
追问:第15盆花的颜色和哪一组中的第几盆花相同?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教学着力点放在学生自主探究各种策略上,交流时不必急于优化出计算的策略,而是从学生的内心体验出发,肯定每一种策略都是可行的。通过学生的自我体验及探究构建的知识远比教师“灌输”更有教学效果,更能帮助学生理解问题,更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习惯。
3.独立尝试,在体验中优化解法
过渡:刚才同学们对盆花的摆放规律研究地非常好,也探讨出了三种解决问题的策略,现在我们来一起研究第二种装饰品彩灯的摆放规律。
(1)多媒体出示教材第60页的“试一试”第1题
提问:请你说一说,彩灯是按照什么规律摆放的?
(指名回答:彩灯是按照“红灯、紫灯、绿灯”每3盏为一组进行重复排列的)
追问:那么按照这个规律摆放下去,第17盏彩灯是什么颜色?第18盏和第19盏分别是什么颜色的?请你按照刚才的方法进行判断。
(学生独立解答,然后组织学生汇报,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想法,让学生自主说)
引导学生针对计算的方法进行思考:
①为什么除以3?(每3盏彩灯可以看作一组)17÷3=5(组)……2(盏),余2是什么意思?第17盏彩灯是第几组的第几盏?和每组中的第几盏灯相同?
②19÷3=6(组)……1(盏),余1代表第几组的第几盏?和每组中的第几盏灯相同?
③18÷3=6(组),得数没有余数,应该怎样得到答案?第18盏彩灯是第几组的第几盏灯?应是什么颜色的?
指出:每组有几个,除数就是几;余数是几,就对应每组的第几个;没有余数,就对应每组的最后一个。
(2)相机引导学生比较各种方法的优劣
画图法:适用于小数字。
单双数判断法:适用于每组为2个的。
计算法:具有普遍性。
(3)多媒体出示教材第60页的“试一试”第2题
过渡: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发现,原来画图法和单双数判断法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计算法则具有普遍性,现在就让我们运用计算法来看看彩旗的规律,看谁解决得又好又快?
提问:第21面、23面彩旗是什么颜色?为什么?
(指名板演,完成后评讲,集体订正)
追问:余数是几时是红旗?余数是几时是黄旗呢?
小结:从刚才的学习中,我们知道盆花、彩灯和彩旗都是有规律地排列,可以用画图法、单双数判断法、计算法等不同方法来解决它们的排列问题,而且计算法有着自己的优势,具有普遍性。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教师不做硬性规定:一定要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在完成试一试时,让学生自己去尝试、体验哪种方法更合适。在学生解决有关“彩旗”问题的时候,教师适时反问一下:为什么不画图?为什么不用刚才的单双数判断法来解决呢?学生很自然地比较出画图比较繁琐、单双数判断法法比较独特不适用于所有的题目,不具有普遍性,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优化出计算法最简便最具普遍性。
(三)巩固练习,加深对解题策略的理解
过渡:现在我们已经把街道上的各种装饰品的摆放规律全部研究了,也知道了计算法具有普遍性的原因,让我们趁热打铁,一起来看看小明和小红两位同学都发现了什么规律。
1.出示练一练第一题:
提问:围棋小组的同学正在摆棋子,你能知道第21枚摆的是白子还是黑子吗?
○○●○○●○○●○○●……
(学生解答,并说出自己的想法:21÷3=7(组))
2.出示练一练第二题:
小红正在按绿、黄、蓝、红的顺序穿一串珠。
提问:按照这样的规律穿下去,第18颗是什么颜色的?第24颗呢?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解答情况,集
体订正,指名说说解法。18÷4=4(组)……2(颗),24÷4=6(组))
3.出示练一练第三题:
按照规律在括号里画出每组的第32个图形。
(1)△○□△○□△○□……()……32÷3=10(组)……2(个)
(2)○○○□○○○□……(□)……32÷4=8(组)
(3)△△△○○△△△○○……(△)……32÷5=6(组)……2(个)
强调:虽然找的都是第32个图形,但由于每组个数不同,结果也不一样。
【设计意图】在例1及试一试的基础上,学生已经了解到了画图法和单双数判断法的局限性以及计算法的普遍性,通过练一练的三道习题,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理解如何运用计算法进行判断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图形或物体。
(四)应用规律,解决学习中的规律问题
过渡:同学们,其实规律离我们并不遥远,即使是在普通的计算题当中也有着自己的规律,请大家跟着老师一起算一算。
1.数字中的“奥秘”
用计算器计算6÷11,计算器会显示0.5454545454…
提问:这个小数的小数部分有什么规律吗?你知道小数点后面第100个数字是几吗?你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
用计算器计算1÷54,计算器会显示0.0185185185…
提问:这个小数的小数部分有规律吗?你知道小数点后面第16个数字是几吗?怎么知道的?
2.生肖的规律(练习十第1题)
提问:生肖是几个为一组的?
你今年几岁?属什么?今年多少岁的人与你的属相相同?
(五)全课总结,感受生活中的规律
引导:同学们学得不错,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说说有什么收获?你会用哪些方法解决今天的规律问题?你觉得哪种最简便?
谈话:我们今天找到了许多规律,也用规律解决了许多问题,其实大自然中蕴藏着很多的有规律的现象……
欣赏大自然的规律(日出日落,月圆月缺,潮涨潮落,春夏秋冬…)
欣赏生活中规律(红绿灯、霓虹灯、花布地砖……)
谈话:原来在我们身边存在着许多规律,看来我们的生活中不缺乏数学,只是缺乏了发现数学的眼睛,希望同学们从现在开始做一个有心人,多多观察生活。
【设计意图】让学生欣赏一段图片集,了解大自然中的周期规律:日出日落,月圆月缺,潮涨潮落,春夏秋冬及生活中的一些周期规律,进而感受数学中的规律之美,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数学教学设计万能 数学教学设计意图篇七
课本第30—31页练习七。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可以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的算理,归纳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并能运用法则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分析、转化和归纳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及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中获得积极的价值体验。
利用商不变性质,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时,正确地移动被除数的小数点。
有关的课件。
完成第1、4、7题。
第1题,转化练习。
第4题,巩固小数除法计算,体会商的变化规律。
第7题,根据商不变的规律直接填数的练习。
完成第2、9题。
第2题,巩固练习。在基本计算中包括“位数够”(包括两类:位数相同、位数不同)、“位数不够需添0再除”、“整数部分不够商1”、“商中间有0”、“商末尾有0”等不同情形,以利于学生全面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第9题,数探索“商与被除数的大小关系”的练习。
完成第3、5、6、8、10、11题。
第3、5、6题,给出了除法应用的不同背景与类型。
第5题。
(1)根据题目中所给的条件,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谁能把条件和问题连起来说一说?
(3)学生独立解答,交流订正。
第8、10、11题,是关于小数除法的实际问题。
一、不能顺利的移动小数点。通过移动小数点把除数变成整数,所有的学生都知道,也都能顺利完成,关键是后进生总是忘了同样移动被除数的小数点。或者移动得次数与除数不一致。虽然他们知道除数与被除数的小数点移动是根据商不变的性质来的,但是他们在做作业的时候,就忘记了。
二、在完成竖式的过程中,数位对不齐。这也是部分学生错误的原因之一。
三、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原来的小数点对齐。
四、验算时用用商乘以移动小数点后的除数。
五、 除到哪位商那位,不够时忘记在商的位置上写0,再拉下一个数。还有部分学生用余数再除一次。
现在反思其中的问题,觉得教学中在商的小数点的处理上没有具体的细化分析和引导,学生的理解也没有真正到位。这样,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出现了纷繁的错误也就再所难免了。因此,只有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去思考设计教学,不能以为一些问题能很简单的生成。教学从学生的新知生长点上去展开重点引导,在学生的迷茫处给与及时地指点,这样或许效果会好许多。
数学教学设计万能 数学教学设计意图篇八
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是学生认识了长方形特征、知道了面积单位、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学会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不仅是今后学习其它图形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空间观念。
四年级在属小学中年级学段,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本课学习内容安排与呈现都能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学生在发展上也是存在差异的,有的学生善于形象思维,有的善于逻辑推理,有的善于动手操作,分组活动、分工合作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容易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总爱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所以本课以实验探究的形式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符合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长方形面积与长和宽之间的密切关系,理解面积公式的由来,掌握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与人合作协调,及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分组实验这一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认识。并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学生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从中得到了培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实验、实际操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并通过实际应用的练习,将课内外的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探究并掌握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难点:在操作中探究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长6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纸板,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若干,实验记录表,实物投影。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面积的知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生: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师:学习面积单位有什么用?
生:测量面积
出示长方形纸板
师:要测量它的面积,你认为用哪个面积单位比较合适?如何测量它的面积呢?
学生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测量长方形的面积。
师:用面积单位直接去量,可以看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如测量操场的面积,教室的面积;草地的面积;等等,也用面积单位一个一个去量,那可就麻烦了,所以我们要寻找一种更好、更简便的方法来计算面积。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的目的,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把握好教学的起点,抓住生活中的几个场景,引起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二)、自主探究
师:请同学们大胆的猜测,长方形的面积和什么有关系?
(学情预设:根据学生对长方形的认识和理解,可能会出现这几种情况:和长有关、和宽有关,和长、宽都有关,和周长有关)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唤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究知识的欲望,也培养了学生大胆探究,敢于猜想的`精神)
(三)、实践探究,合作交流
师:你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带上老师温馨的提示踏上探究之旅。
出示导学提示:
1、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搭建3个长方形,完成实验记录表。
2、 仔细观察记录表,你发现了什么?
3、 尝试用比较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实验过程及实验结论。
(学情预设:学生在组长的组织下,合理分工,有序地开展实验)
(设计意图:创设条件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活动中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借助导学提示经过启发,独立思考,讨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丛冢提高认知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展示成果,全班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到台前展示实验记录,并发言
(学情预设:各小组介绍搭建的3个长方形的长、宽、面积各是多少,通过三次实验,发现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对表达流畅,思路清晰的小组给予表扬)
如:我们组共搭建了3个长方形,第一个长方形的长是3厘米,宽为2厘米,面积是6平方厘米;第二个长方形的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面积是12平方厘米;第三个……通过三次实验,我们发现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
(五)、解决问题
1、实践活动
在我们这间教室里,有很多物体的表面是长方形的,请大家任选一个,先估计它的面积是多少,在量出它的长和宽,计算出它的面积,考考你的眼力,看看估计的和算出的面积是不是较接近。(学生操作活动,并利用长方形面积公式正确计算出它们的面积)
2、前几天,老师新换了一个办公桌,它的长是14分米,宽是8分米,我想给这张办公桌配一块玻璃,需要买多大的玻璃板呢?
3、思考题:
这是一块打碎的玻璃,你能求出它原来的面积是多少吗?说说你的想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巩固新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的价值,既丰富了叙述的生活经验,同时又提高另外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拓展延伸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表面并不是长方形的,如正方形的面积怎样求呢?它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呢?再如三角形,我们怎样可以知道它的面积呢?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在课后研究)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培养探究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1、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在数学新教学价值观中要求:"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教师改变了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模式,尝试采用"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贯穿“实验-发现-验证”思路,整节课教学过程注重了学习方法,思维方法,探索方法的获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同时也让学生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体现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新的教学价值观,这也就是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充分体现。“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来说非常重要。
2、学会与人分工合作
本节课通过小组合作,运用不同的实验材料和方法,共同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开放了获取新知的整个教学过程。小组合作学习是指根据学生能力、性格等因素将学生异质分组,以学生学习小组为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开展合作学习,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并达成团体目标。由于小组成员各有其职,且职责分明,因此学生都主动投入;学生的全面互动,也可以弥补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小组合作学习又是以个体学习为基础的,让不同个性、不同学力的学生都能自主地、自发地参加学习和交流,真正提高了每个学生的学习效率,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
通过自主探究,获得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后,教者设计了一些应用性练习,如计算学校操场的面积等,引导学生将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这个实际生活问题得以解决,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又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感性认识。并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学生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数学教学设计万能 数学教学设计意图篇九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问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把收集的信息转化为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小黑板、统计图、统计表、图片、水彩笔等。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1、老师这里有三种图形有三角形、正方形和圆形,数量比较多,请同学们帮帮老师数数各种图形分别有多少个。
学生活动数图形。
2、现在老师想知道,哪种图形最多?哪种图形最少?怎么办呢?(把各种图形统计出来)
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统计方面的知识。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自己思考:你准备用什么方法统计各种图形的数量呢?
2、班内交流:你准备用什么方法统计出各种图形数量?
生:数数、画○、画△、画□、画√、画“正”字……
3.小组合作:用最喜欢的方法把各种图形数量统计出来,并把统计的数据填在统计表中。
图形
△
□
○
个数
4、绘制条形统计图:
(1)引导学生观察:什么图形较多,提供的方格不够,怎么办?
(2)学生思考:如何才能在下面的统计图中表示统计的人数?
(3)班内交流:学生自己的想法。
(4)在此基础上总结:可以用1个方格代表2个人,以后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大,1个方格代表5、10等更大的单位。
(5)根据统计的结果,在统计图的方格中涂色。
(6)展示学生作业,并问为什么这样涂色?让学生说明涂色的理由。
5、学习例1
(1)同学们都喜欢什么动物!请你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些动物?为什么喜欢?
(2)老师这里有四种动物卡片(展示图画:小猫、小狗、小兔、小乌龟),你喜欢什么动物,请说一说。
(3)老师这里有某个学校的二年级喜欢动物的情况的统计数据。
喜欢动物的统计数据表
动物
小猫
小狗
小兔
小乌龟
人数
8
10
16
6
(4)学生活动比赛绘制条形统计图(选出前五名的作品展示)
教师提供条形统计图有1格表示1个数量和1格表示2个数量的,让学生自已选择用哪种。(总结出用1格2个数量的较好)
请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
6、看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
(1)老师提问题,学生回答。
(2)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并解答。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完成课本95页“做一做”
(1)说一说,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
(2)跑步、跳绳、游泳这三项体育运动你喜欢哪些体育运动?
(3)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小组合作统计数据。
(4)在统计图的方格中途色。(学生独立完成)
(5)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2、做练习二十二的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做题情况。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生说。
五、作业布置
选用课堂课时上的作业
统计是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四个领域之一, 它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研中有着很广泛的应用。统计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这节《统计》课,主要是在于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经历把整理出来的数据用图表形式表现出来的过程,经历对统计的数据进行分析、判断的过程,从中理解并掌握一些有关统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解决实际问题。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1单位、表示2单位或更多的单位)和简单的统计表。
1、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采用教科书所给的材料,结合我自编的内容,创设了一个数图形的情境,并让整个情境贯穿于课的始终,数图形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利用三角形、正方形和圆形,一年级的学生容易数出图形的数量,学生的就有了学习的兴趣,很快地进入新知的探求过程。由此可见,兴趣还真是学生乐学的法宝!
2、新课改以来,合作学习成为小学课堂上的一大“亮点”,但很多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较多,为了避免此类情况发生,在进行“数图形”的统计时,先让学生独立地想一想,找到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统计图形可以用什么方法统计(如:画“正”、打“√”、数一数等),再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进行统计,然后让展示学生统计结果;在这一过程中,我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进行统计,但是学生没有做好小组合作学习,只是独立进行统计。小组合作学习只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3、整堂课,我都以低年级学生能接受并喜欢的面貌出现在他们面前:亲切,平易近人,语言温和;并时常以微笑鼓励学生,学生在课堂上的思路基本都跟着我走了,同时时刻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让活动富有童真童趣,让学生是在快乐的学习,在学生的全体参与中学到了所要掌握的知识。
数学教学设计万能 数学教学设计意图篇十
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学会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概括能力。
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境合理进行计算,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除法算式的演算格式。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沟通旧知,建立联系。从树上摘苹果,课件出示苹果树图,看谁摘得最快?
600÷6 27÷3 240÷8 160÷4 3 ) 9 9 )37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旧知,沟通旧知,建立联系自然引入本节内容。
2.师: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天万物复苏,春暖花开,这是一个植树的好季节。(课件出示春天图,再出示同学们举着队旗走在山坡上去植树的情境图),让学生说图意。
3.引导观察:图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演)
生:三年级平均每班植树多少课?42÷2=
4.师:42÷2等于多少(生:42÷2=21)
你是怎么想的?
生:分小棒的方法,摆好42根小棒,把四个十和两个一平均分成两份。出示图片:
生:口算40÷2=20 2÷2=1 20+1=21
同学们会口算出答案,那么怎样用竖式计算呢?(揭示课题)板书:一位数除两位数。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植树情景引出新课,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进而树立起学好书学的信心。
二、自主探索,领悟算法
(1)探索竖式:用竖式计算,你们会吗?试试看学生独立计算后,反馈
第一种第二种
21 21
2)42 2 )42
42 4
0 2
2
(2)比较一下,你喜欢哪一种算法?说说理由。
学生发表意见:(学生多数会喜欢第一种算法,简单、竖式短,很少有学生喜欢第二种也就是课本例题的形式)
师:其实第二种方法有自己的优势,它能让大家很清楚地看出计算过程。
(3)师边用电脑演示边讲解:笔算除法的计算顺序和口算一样,要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请哪位用第二种方法做的同学上来讲解一下。(师配合补充)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同时,树立选择最优方法的意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设计时本着“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操作形成表象,动脑想算理,动口说算法,及时规范竖式的写法、总结算法,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样安排既体现知识的产生过程,又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利用操作、演示、归纳、概括等方法揭示具体到一般的规律,完成由形象到抽象思维的过程。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p20做一做
2、请你当小法官,别判错。
1 4 2 21
2 )28 3 )69 4)84
2 6 84
8 9 0
8 9
0 0
3、买作业本:小红去买了3本同样的作业本,一共花了3元6角,每本作业本多少钱?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获得新知识的基础上,获得成功的体验。好的学生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学习相对差一点的同学也能够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辨析练习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预防学生计算时出差错,让学生运用刚学到的计算方法来分析、判断和推理。安排自选练习,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又使大多数学生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增强练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得开心吗,你都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学习的知识进行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掌握用除法竖式计算的方法,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数学教学设计万能 数学教学设计意图篇十一
:>:>:
(一)提出问题:
由于正多边形在生产、生活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性,所以会画正多边形应是学生必备能力之一.
问题1:已知⊙o的半径为2cm,求作圆的内接正三角形.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方法不限.
目的:充分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二)解决问题:
以下为解决问题的参考方案:(上课时教师归纳学生的方法)
(1)度量法:①用量角器或30°角的三角板度量,使∠bao=∠cao=30°.
②用量角器度量,使∠aob=∠boc=∠coa=120°.
(2)尺规法:(如上右图)用圆规在⊙o上截取长度等于半径(2cm)的弦,连结ab、bc、ca即可.
(3)计算与尺规结合法:由正三角形的半径与边长的关系可得,正三角形的边长= r=2(cm),用圆规在⊙o上截取长度为2(cm)的弦ab、ac,连结ab、bc、ca即可.
(三)研究、归纳
1、用量角器等分圆:
依据: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应的弧相等.
操作:两种情况:其一是依次画出相等的圆心角来等分圆,这种方法比较准确,但是麻烦;其二是先用量角器画一个圆心角,然后在圆上依次截取等于该圆心角所对弧的等弧,于是得到圆的等分点,这种方法比较方便,但画图的误差积累到最后一个等分点,使画出的正多边形的边长误差较大.
问题2:把半径为2cm⊙o九等份.
(先画半径2cm的圆,然后把360°的圆心角9等份,每一份40°)
归纳:用量角器等分圆,方法简便,可以把圆任意n等分,但有误差.
2、用尺规等分圆:
(1)问题3:作正四边形、正八边形.
教师组织学生,分析、作图.
归纳:只要作出已知⊙o的互相垂直的直径即得圆内接正方形,再过圆心作各边的垂线与⊙o相交,或作各中心角的角平分线与⊙o相交,即得圆接正八边形,照此方法依次可作正十六边形、正三十二边形、正六十四边形……
(2)问题4:作正六、三、十二边形.
教师组织学生,分析、作图.
归纳:先作出正六边形,则可作正三角形,正十二边形,正二十四边形………理论上我们可以一直画下去,但大家不难发现,随着边数的增加,正多边形越来越接近于圆,正多边形将越来越难画.
(四)总结
(1)用量角器等分圆周作正n边形;
(2)用尺规作正方形及由此扩展作正八边形、用尺规作正六边形及由此扩展作正12边形、正三角形.
(五)作业教材p173中13.
数学教学设计万能 数学教学设计意图篇十二
1.谈话:今天老师请大家带来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容器,谁来说说你所带容器的容量是多少?
(指名交流)
2.谈话:像这些计量比较少的液体,常用毫升做单位,毫升可以用符号“ml”表示。(板书)
1.谈话:饮料瓶的容量是500毫升,钙奶瓶的容量是100毫升。那么1毫升是多少呢?
(让学生来简单描述,或上来倒出认为是1毫升的水。)
2.认识1毫升。
出示:25毫升量筒。
谈话:这是一个25毫升的量筒,里面盛的水是1毫升。
(出示实物,让学生观察,感受1毫升有多少。)
我们再用这个滴管来滴1毫升的水,数数有这样的几滴。
3.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数数。
4.谈话:你觉得1毫升的水怎么样?
(让学生体会1毫升是很小的计量单位)
5.谈话: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升和毫升都是容量的计量单位,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可进行猜测,可能有学生已经知道其中进率。)
6.出示:图片
谈话:你能看着刻度说出每个容器里有多少毫升水吗?(指名交流)
7.出示1升水,与500毫升的水比较,估计1升水有多少毫升?
(1)学生估计交流。
(2)实验证明。
板书:1升=1000毫升。
8.练习,“想想做做”第4题。
4升=()毫升20xx毫升=()升
9升=()毫升5000毫升=()升
(1)学生独立完成。
(2)指名交流,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全班校对,及时纠正错误。
1.第1题。
(1)学生审题后估计各容器里有多少毫升。
(2)出示数值,全班读一读。
2.第3题。
(1)学生审题,指名说出每种饮料的容量。
(2)学生独立思考。
(3)指名交流,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4.阅读“你知道吗?”
1.谈话: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2.布置作业:补充习题第9页。
3.课外作业:到超市看看,哪些物品是用升作单位的,各是多少升?哪些是用毫升作单位的,各是多少毫升?
4.有时间介绍一下节课量器的做法,并允许学生在家里试做。
数学教学设计万能 数学教学设计意图篇十三
面向21 世纪的数学教学的理念是“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为人人所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 数学教材,最显著的是不再追求学科本身的完备性和知识的覆盖面,而且符合新课标中的“不仅考虑了数学自身的特点,更遵循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进步和发展”,这样即把教材的中心价值转移到了学生怎样使用教材上,而且赋予教材中的知识内容以更多的价值观,以利于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教材中,每一章节的课题,无不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基本观念。七年级数学上册是一个全新的体系,与以往的数学课本完全不同。学生的感觉是插图精美、问题有趣、惊喜连连、引人入胜,但老师的感觉却是千头万绪,难分重点难点,更不知知识讲解的“度”在哪里?作为一个老教师如何根据教材的特点,把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让学生活学、活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呢?通过反复思考,我就从课堂教学入手,联系生活实际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一个学期教下来,感慨颇多,对这本教材开始有一点了解、有一点欣赏,同时希望利用这套教材将自己的数学教学工作完善起来,积累更多的经验。 对教学的理解是: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主动过程,强调师生交流,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
初一学生首次接触初一数学这门课的时候,教师应该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数学环境为以后的数学教学开个好头,打好基础。
1、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给教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数学环境的素材,教材中每一小节的课题都是那么亲切、有趣,插图、想一想、做一做、读一读、试一试无不吸引着学生参与其中,感受着探索、创造、求知、合作的美。要教好这一章,教学方法和形式都与以往的教学不同,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这准备是多方面的,首先熟悉教材,把握教材编写的意图: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中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和空间,给他们展示自己探索、发现的过程和平台,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他们,使他们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其次,要准备好教具、课件、学具,这一章的学习需要很多实物、模型、图片,还有许多需要老师带领学生课堂实践的操作,如叠一叠、做一做、试一试等,这些需要老师提前布置预习,有的要求学生回家准备,有的需要老师准备好在课堂上提供给学生使用,这些工作十分繁琐、费时,教师必须落实,否则会影响上课的效果。教师布置任务时要求清晰、到位,再给予相应的评价和鼓励,不但学生准备学具时积极,形成良好预习习惯,而且,课堂学生参与度和积极性都很高,课堂效率会有很大的提高。在较为抽象的内容如:从不同方向看这节教学中,学生准备学具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利用了多媒体课件,显示用一个平面截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时的截面情况,画面清晰美丽又富于趣味性,给学生带来很大的乐趣,同时达到了把抽象问题具体化的功效。学生在学习“从不同的方向看”时,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的转化感到困难,我感到光是讲解难以达到好效果,所以,借助实物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和学习上的障碍,收效很好。在生活中的图形一课中,我收集了很多美丽图片在电脑中,上课时投影给学生,让他们找出熟悉的几何图形,这些都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收到很好的效果。 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的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如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学生最不愿意参与的课程,在教授这一部分时设计了一个卡片游戏,使学生在游戏中编混合运算的题,同时计算。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空前高涨,在分小组竞赛时,大家分工协作、积极配合、努力取胜,使许多我认为难以编出的题,不但很快编出,而且迅速准确、多解,令我叹为观止,感慨万分。
2、足球比赛、一张纸对折20 次、24 点游戏、用火柴棒搭正方形等,这些事例都是同学们很感兴趣的,所以他们特别想知道结果,从而自己主动地去看书、学习,从而努力去发现、探索,获得知识。这是新课标数学教学带给我的一个启示:乐学,顾名思义,就是让学生乐意学习,即让学生在快乐和谐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只要学生愿意和乐意做的,就没有难得、不会的,教师唯一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教学过程是交往,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是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3、在探究销售 中的盈亏这一问题时,充分体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教师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决。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将知识系统地讲清楚、讲明白,学生能听清楚、听懂,然后记忆、运用到解题、论证,考试中,忽略了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对学生来说是单纯的接受式学习,在这种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而现在提倡的是发现学习,在发现学习中,学习的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这是从七年级数学教学带给我的又一个启示 。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换句话说,要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行动,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勇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