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非师范生教师资格证考试篇一
报考教资对专业上有要求吗?教师资格考试是全国统一的考试,除了少数地区一年只考1次之外,基本都是一年考两次,且分为上半年和下半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2023年非师范专业是否可以考教师资格证,供大家参考,快来一起看看吧!
自11月29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之后,很多想要报考教师资格证考试的考生都想知道非师范生2023年还可不可以考教资教师资格证。
由于教育部发布的教师法(修订草案)只是征求意见稿,离政策落地实施还需要很长时间。所以2023年非师范生只要符合教师资格证报考条件是可以考教师资格证的。
1.证书一年只能申请一次
无论是打算考小学教资证还是打算考完证书接着考另一个证书的考生也好,在参加考试前都应该要知道教资证申请规则,根据教育部门的规定,申请人在同年考试中不允许申请两种(或以上)教资。一年只能申请认定一种教资。
在小学教资证考试科目当中,教资笔试考试并不需要选择相应的学科作为自己的主考科目,但是到了面试报名之后,考生就需要从:语文、英语、社会、数学、科学、音乐、体育、美术这些学科中选择选择其中一个。
3.考试成绩有效期仅有两年
小学教资证考试成绩是有有效期的,并非是无限制让考生进行报考。根据教资证考试内容来看,教资证总共是分成笔试和面试两部分,笔试成绩有效期为两年,在通过教资面试考试取得合格证明后,有效期是三年。如果考生没能在有效期内申请教资证书,那么成绩将作废。
一、教师资格证有效期
二、单科笔试成绩有效期
教师资格证笔试单科成绩是2年有效期,这指的是你的笔试成绩。你可以看到成绩单上列有每科成绩的最后有效期,一旦过了有效期,你必须再次参加统考。
只有所报学段相应的必考科目合格了,才可以进行面试阶段,小学学段必考科目是《综合素质》与《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中学学段必考科目为《综合素质》与《教育知识与能力》,以及《学科知识与能力》,幼儿学段必考科目为《综合素质》与《保教知识与能力》。
三、教师资格合格证明有效期
教师资格合格证明有效期是三年。2016上半年开始我们国家就不发送纸质合格证了,转而使用电子版pdf保存,自行打印。建议同学多打印几份,不知道打印地址的可以去官网http:///找到合格证入口,进行打印。
依据教师资格条例合格证的有效期为三年,只要三年内完成认定,并符合国家规定的条件,即可获取教师资格证。
非师范生教师资格证考试篇二
按照山西省教育厅《关于安排2015年教师资格教育理论考试的通知》(晋教人[2015]12号)要求,全省申请认定幼儿园、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人员的教育理论考试,定于2015年4月24日上午举行。根据工作安排,晋城市市直和城区范围内申请认定高级中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人员,请携带本人身份证、毕业证、普通话等级证和一寸免冠正装彩色照片2张,于2015年4月11日至13日到市行政审批中心报名(按照山西省教育厅《关于安排2015年教师资格教育理论考试的通知》(晋教人[2015]12号)规定可以免试人员须提供相关材料)。市直和城区范围内申请认定初级中学、小学、幼儿园教师资格人员和其它县(市、区)申请认定高级中学、中等职业学校、初级中学、小学、幼儿园教师资格人员在各县(市、区)教师资格认定机构指定地方报名。
教师资格教育理论考试收费按省物价局、省财政厅《关于教师资格考试收费标准及有关问题的通知》(晋价费字[2015]83号)规定执行。教育学考试费每人30元、教育心理学考试费每人30元。
各县(市、区)教育局要采取多种有效方式及时通知到需要参加考试的人员,做到宣传、组织到位,工作质量到位,尽快安排本县(市、区)考试报名事宜,务于4月14日下午六点前将各县(市、区)参加教师资格教育理论考试人员情况统计表及电子版(excel格式)上报市教育局组织人事科。
联系电话:
市教育局: 2066178 2066120
城区教育局: 2250368 泽州县教育局:3034621
高平市教育: 2268923 阳城县教育: 4228894
陵川县教育局: 6209057 沁水县教育局: 7028504
二○一一年三月三十日$
各市教育局、各高等学校:
3、参加省教育厅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组织的教师资格教育理论考试成绩不合格人员。
4、申请教师资格的非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人员(不含免考人员),不论在学期间是否修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课程的人员。
1、申请认定初级中学教师资格、高级中学教师资格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的人员,其前期学历为师范教育类专科毕业且在学期间修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课程成绩合格,后取学历为师范教育类或非师范教育类本科毕业。
2、具有高等学校拟聘任副教授以上教师职务或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师职业道德。
申请认定幼儿园教师资格教育理论考试的参考用书为教育部规划教材《幼儿教育学基捶、《幼儿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申请认定小学教师资格教育理论考试的参考用书为教育部人事司、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的《教育学考试大纲》(适用于小学教师资格申请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和《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适用于小学教师资格申请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申请认定初级中学、高级中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教育理论考试的参考用书为教育部人事司、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的《教育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学教师资格申请者,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和《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学教师资格申请者,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申请认定高等学校教师资格教育理论考试的参考用书为教育部人事司、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的《教育学考试大纲》(适用于高等学校教师资格申请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和《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适用于高等学校教师资格申请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申请认定高等学校教师资格人员的教师职业道德考试参考用书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程敬恭主编,山西出版集团、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申请认定其它种类教师资格人员的.教师职业道德考试参考用书为《新世纪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连秀云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以上各类参考用书,省教育厅不组织统一征订。
1、申请认定高等学校教师资格人员的教育理论考试,定于2015年4月17日上午举行,考试地点另行通知。
申请认定其它种类教师资格人员的教育理论考试,定于2015年4月24日上午举行。考试地点设在各市,县(市、区)不设考点。
2、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各科满分均为100分。各科成绩全部合格(各科成绩均达60分以上)或单科成绩合格的人员,由省教育厅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和相应的教师资格认定机构核发《山西省教育厅教师资格认定教育理论考试合格证》和《山西省教育厅教师资格认定教育理论考试单科合格证》(以下简称《单科合格证》)。《山西省教育厅教师资格认定教育理论考试合格证》和《单科合格证》有效期为5年,5年内未取得相应教师资格的人员应重新参加考试。
3、各高校务于2015年4月6-7日将申请认定高等学校教师资格且需参加教育理论考试人员报名表及电子版(excel格式)、参考人员的身份证复印件(加盖公章)和2张近期同底版1寸免冠照片(照片后必须用碳素笔或钢笔写清楚本人姓名),一同报送省教育厅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
4、各市教师资格认定机构务于2015年4月18日前将本市所辖各县(市、区)参加教师资格教育理论考试人员情况统计表及电子版(excel格式)上报省教育厅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email:jiaoshi60@)。
5、教师资格教育理论考试收费按省物价局、省财政厅《关于教师资格考试收费标准及有关问题的通知》(晋价费字[2015]83号)规定执行。教育学考试费每人30元、教育心理学考试费每人30元。
6、高等学校教师资格教育理论考试由省教育厅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组织实施。申请认定其它种类教师资格教育理论考试的命题、制卷、评卷、登分工作由省教育厅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承办,其它工作由各市教师资格认定机构负责。
1、所有申请认定教师资格的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人员修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课程且成绩合格与否,以申请人的档案记载为准。
2、申请认定高等学校教师资格的非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人员,除必须参加省教育厅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组织的教育理论考试外还必须参加省高师培训中心组织的岗前培训,取得合格证书(在受理认定申请时必须提交岗前培训合格证和教育理论考试合格证)。申请认定其它种类教师资格人员的教育理论培训由各市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
1、今年教师资格认定教育理论考试时间紧、任务重,各市、各高校要采取多种有效方式及时通知到需要参加考试的人员,做到宣传、组织到位,工作质量到位。尽快安排本市、本单位的考试报名事宜。
2、各市、各高校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向大中专学校在校学生和社会人员广泛宣传教师资格认定条件、程序,使有志从事教师职业、符合法定条件的人员及时了解有关信息,积极报名。
非师范生教师资格证考试篇三
如今在很多非师范生眼里,教师岗位和教师资格证成了香饽饽,想考教师资格证以及转行当老师的风潮在非师范中越刮越劲,一些非师范生说,他们想毕业后能教书育人,享受节日的快乐。以下是非师范专业教师资格证考试条件,欢迎阅读。
省内所有申请幼儿园、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中等职业教师资格的人员须参加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 2012年(含)及以前已入学的全日制普通院校师范类专业学生,可以持毕业证书直接申请认定相应的教师资格。2012年以后入学的师范类专业学生,申请教师资格应参加教师资格考试。
报考幼儿园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及以上学历; 报考小学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大学专科毕业及以上学历; 报考初级中学、初等职业学校文化、专业课教师资格,高级中学,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文化课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 报考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和职业高中学生实习指导教师资格的,应当具备大学专科毕业及以上学历,同时还应具备相当于助理工程师以上专业技术资格或中级以上工人技术等级。在校生仅限毕业年级生报考,报考时应提供学校出具的在籍学习证明。
户籍或人事档案必须在当地方可申请幼儿园、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和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的人员。
在校生仅限毕业年级学生报考,报考时应提供学校出具的在籍学习证明。2011年及以前入学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师范类专业,可以持毕业证书申请直接认定相应的教师资格。2012年及以后入学师范类专业、非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及成人高校毕业生,申请上述教师资格者,均须参加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
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笔试各科成绩合格者,方可参加面试。
报考幼儿园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及以上学历; 报考小学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大学专科毕业及以上学历; 报考初级中学、初等职业学校文化、专业课教师资格,高级中学,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文化课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 报考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和职业高中学生实习指导教师资格的',应当具备大学专科毕业及以上学历,同时还应具备相当于助理工程师以上专业技术资格或中级以上工人技术等级。在校生仅限毕业年级生报考,报考时应提供学校出具的在籍学习证明。
①教师资格认定申请
②申请人思想品德鉴定表
①身份证原件和影印件,
②学历证书原件和影印件,
③户籍证明,
④体检合格证明,
⑤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证书原件和影印件,
⑥教育学、心理学学习成绩证明。
③体检合格证明由资格认定机构指定的县级以上医院出具;
④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证书须经过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和语言文字工作机构共同组织的普通话水平测试机构的测试后获得。
2.申请各类教师资格对应的认定机构分别为:
③ 申请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者,向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提交材料;部分经国家批准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受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行文委托,可以认定本校拟聘人员的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该类高校拟聘人员可直接向本校提出认定申请。
教师资格认定机构对申请人提交的材料进行审查无误后,将通知申请人面试、试讲的具体时间。
除师范教育类毕业生外,其他申请人需参加由教师资格认定机构组织的专家审查委员举 办的面试和试讲,接受教育教学基本素质和能力的考察。
教师资格认定机构在受理申请期限终止之日起30个法定工作日之内,做出是否通过认定的意见并通知申请人。
申请人经认定取得教师资格,应在教师资格认定机构通知的时间内领取教师资格证书,并由个人保管。
除了获得普通话等级测试相应的证书和参加《教育学》《心理学》考试即可。
若《教育学》《心理学》两科在学历学习过程中修过,且获得合格成绩,则可不考;或者参加相应的自考。这类考试申报时间的公布距离申报时间通常都很近,所以你要密切与教育局人事科和政工科电话联系。
非师范生教师资格证考试篇四
教师资格证是教育行业从业教师的许可证。在我国,需要在社会上参加认证考试等一系列测试后才能申请教师资格证。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非师范专业教师资格证报考条件,希望有所帮助!
(一)学历要求
(4)申请参加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考试,应当具备中等职业学校毕业或以上学历并应具备助理工程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中级以上工人技术等级。
(二)普通话要求
(1)报考中小学教师资格证,普通话要求二级乙等及以上,其中报考语文学科教师资格证的需要二级甲等及以上。
(2)报考幼儿教师资格证的,普通话要求二级甲等及以上(部分省份二级乙也是可以的,看具体的要求)。
(三)其他要求
被撤销教师资格的,5年内不得报名参加考试;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不得报名参加考试;曾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有作弊行为的,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的相关规定执行。
(一)幼儿园:综合素质、保教知识与能力。
(二)小学: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三)初级中学、高级中学、中职: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综合素质”主要考查教育理念、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文化素养以及阅读理解、语言表达、逻辑推理、信息处理等基本能力等。
“保教知识与能力”主要考查学前阶段的教育原理、学前儿童发展、生活指导、环境创设、游戏活动的指导、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评价等。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主要考查小学阶段的教育原理、学生指导、班级管理、学科知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
“教育知识与能力”主要考查中学阶段的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中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心理、中学德育、中学课程、中学生发展心理、中学生心理辅导、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等。
“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主要考查中学阶段相应学科的运用、设计、实施、评价的能力。考试大纲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制定,基本包含学科知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的内容。
非师范生教师资格证考试篇五
;
第一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教育概念及其演变
第二节?教育的历史形态
第三节?教育的基本要素
基本概念:广义教育、狭义教育(学校教育)、教育者、学习者(受教育者)、大教育观(泛教育观)。
基本问题:
1.为什么说教育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动物界活动与人类活动的区别是什么?)
2.什么是教育(广义与狭义教育)?教育是什么?(教育的概念与本质)
广义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狭义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在专门机构中进行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有计划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3.大教育观是怎样形成的?其形成是否意味着学校的消亡?
大教育观即“泛教育观”是基于“终身教育”思潮和“学习化社会”、“教育社会”设想之上的一种教育观。时间上贯穿人生全程,空间上充注人生各种场所,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持或改善生存处境,提高生活质量。
4.原始形态的教育的特点是什么?(原始性;融合性;同一性)
5.古代社会学校教育的特点是什么?
(相对独立性;鲜明阶级性和森严等级性;保守性;象征性;形式单一与方法简单;专科与职业教育萌芽;学校和文字出现)
6.学校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学校会产生在原始社会末期?
(生产力发展-物质准备,如剩余产品、体脑分工、时间、人力;人才需求-社会条件;文字产生和文化发展-现实条件)
7.现代教育的特点有哪些?其发展趋势是什么?
(特点:鲜明生产性;大众化、普及化、民主化;内容科学化、班级教学/授课制出现;体系较完备。发展趋势:终身化、社会化、生产化、民主化、国际化、现代化、多元化等)
8.教育的基本要素有哪些?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凡在教育活动中有意识地以影响他人身心发展为目的的人)、学习者(受教育者,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和教育中介(笼统地指那些学习者与教育者之间起桥梁作用的物质和意识形态的东西,包括教育媒体、教育影响、教育内容和手段)。
9.教育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怎样?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互为主客体;教育者与教育中介是主客体;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是复合主客体。
第一节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第二节 教育与生产力
第三节 教育与科学技术
第四节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基本概念: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学制)、文化、学校文化(校园文化)
基本问题:
1.教育与社会各构成要素(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是什么?有什么特点?(教育的社会制约性与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2.从教育与社会关系角度分析,论述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主要任务。
3.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关系性质怎样?(制约/决定与被制约/决定)
4.政治经济制度如何制约教育?(制约教育的领导权和享受权;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制度。)
5.什么是教育制度?政治经济制度如何制约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种教育机构的体系。制约的具体表现:(1)一个国家的教育制度是其政治制度的具体体现,在行政机构和管理权限几乎完全对应;(2)制约着教育制度改革的方向。)
6.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有哪些影响?
培养合格公民,造就政治人才;宣传思想,形成舆论;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
7.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怎样?其性质是什么?(决定与被决定)
8.生产力是怎样对教育起决定作用的?(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基础性条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有制约作用;对教育的内容、手段和组织形式的改革有决定作用)
9.教育是如何对生产力起促进作用的?(教育是实现劳动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贝克尔,教育投资,国民经济增长贡献度33%)
10.教育与科学技术关系怎样?(相互影响、作用)
11.科学技术对教育有哪些影响?
科技发展对教育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劳动-知识密集型、远程教育);科技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分化融合、交叉、边缘、横断、综合);科技发展促进学校教育专业与结构的调整与更新(农业、工业、服务业、信息业)。
12.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有何作用?(教育能够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推动科学的体制化;教育本身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具有推动科技研究的功能)
13.信息技术(it)与教育的关系怎样?(it改变着人们的知识结构和教育内容;it改变着教学和教育的观念;it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高平台)
14.什么是文化?文化的主要表现形态有哪些?
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文化与“自然”相对,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文化仅指精神的或观念性的文化,是与人类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有关方面,是人类以社会成员身份习得的复合性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格和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态: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活动文化、心理与行为文化。
15.教育与文化关系的性质是什么?相互包含、相互作用、互为目的和手段的交融关系。
16文化与教育的关系是什么?
文化对教育的作用:提高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完善;促使学校与社会联系加强;促进教学内容的质量和结构的变化;影响教育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的变革。
教育对文化的作用:保持和传递(即选择和整理)功能(教育是社会文化得以保存和传递的重要手段);交流和融合功能(教育是促进社会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重要手段)含继承;创造和更新功能(教育是社会文化创造和更新的重要手段)含发展。
17.教育与文化的区别是什么?
文化与教育的区别(相对独立性):一是范围与形式不同,一方面并非所有的文化内容都能成为教育内容,另一方面,即使有一部分文化内容可以构成教育内容,也必须根据教育目标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教育规律进行教育学加工,完成文化内容向教育内容的转换;二是文化活动与对象与功能不同,教育活动是以人为直接对象的社会活动,其功能是为社会和个人的各方面发展服务,而文化活动的对象是人的精神活动产品,是以创造、生产、传递和享用这些产品为目的的,其功能是丰富社会和人的精神生活。
18.社会文化发展是如何促进教学内容的变革表现是什么?
一是课程内容越来越丰富,包括增设新课程和删去或压缩陈旧落后简单内容。二是课程结构变化,首先是总结构发生变化,总趋势是自然科学内容增加,文理渗透加强,课程中智育比重增大;其次是与智育相关的知识性课程结构随着文化变化而发生变化(学科分化、综合化、整体化、边缘、交叉);最后每一门课程内部结构(重点、主要线索、主导思想、内容详略、教学目标等)也随着文化发展而发展。
17.科学技术对教育有哪些影响?
18.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有何作用?
19.什么是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有何特征?
学校文化即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特征:(1)组织性(是一种组织文化);(2)整合性(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传递性(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校园性(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20.校园文化的主要类型有哪些?什么是校风?
类型 说明 校风 学校物质文化 学校环境文化;设施文化 校风是学校风气的总称,是学校精神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学校成员中共同具有的、富有特色、相对稳定的心理和行为倾向,是群体心理现象,是学校中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统一体。
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制度文化) 三种表达方式:组织形态;规章制度;角色规范。分为静态与动态两个方面 学校精神或观念文化(精神文化) 四种成分:认知、情感、价值、理想 21.学生文化的成因和特征各是什么?成因:(1)学生个人身心特征;(2)同伴群体影响;(3)师生的交互作用;(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5)社区影响。特征:(1)过渡性;(2)非正式性;(3)多样性;(4)互补性;(5)生成性。
22.什么是教育相对独立性?为什么说教育的具有对独立性?教育相对独立性的表现有哪些?教育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具有能动作用。(与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共同构成教育的两大基本特征。)表现: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有与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不平衡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第二节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第三节 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基本概念:身心发展、内发论、外塑论、遗传、素质、成熟
基本问题:
1.什么是个体身心发展?其特殊性的表现是什么?
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身心两方面的积极变化过程,包括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特殊性:社会实践性(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主观能动性(指个体积极主动地认识、改造世界的心理倾向和实际行动,是身心发展的动力)
2.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是什么?
(1)内发论:强调内在因素,如“需要、成熟”,代表人物包括孟子(性善论)、柏拉图(“理念”为先,“追忆”获知)、弗洛伊德(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威尔逊(基因复制、高尔顿的遗传决定论)、格塞尔(成熟论)。关注重点是人的“生长”,成长规律和成熟机制怎样?(2)外塑论:强调外在力量,如“环境刺激、他人影响、学校教育”等。代表人物包括荀子(性恶论)、洛克(白板说)、华生(环境决定论)等。关注重点是人的“学习”,学习什么和怎样有效学习?(3)合金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认为人的发展是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关注教育活动中的主客体间的关系、师生间的关系,如何提高学生参与教育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什么?如何针对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教育?
一般规律:(1)不均衡性(非等速性、非直线性):关键期、最佳期(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形成某方面的能力,达到某种水平的可能性最大的时期)。教育对策要求:抓关键期,掌握“火候”。(2)顺序性:教育要求:循序渐进。(3)阶段性:教育要求:年龄特征、针对性、不能“一刀切”。(4)个别差异性:教育要求:因材施教。(5)互补性。教育要求:自信、努力
4.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包括客观因素(包括先的天遗传素质、生理成熟;后天社会环境、学校教育)与主观因素(主观能动性、内在需要和兴趣或个体实践活动)等多种因素影响,具体包括遗传素质、生理成熟、环境(学校教育是特殊的环境,起特殊作用)和个体实践活动。
5.什么是遗传?遗传素质对个体身心发展的意义是什么?
遗传: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是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意义:发展的生物前提,提供可能性;有一定影响作用;不能忽视也不要过度夸大—“遗传决定论”。
6.什么是成熟?成熟机制对个体身心发展的意义是什么?
成熟:由基因制约的发展过程的机制,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即由儿童发育为成人的阶段。意义:制约发展程度和特点,提供可能和限制;有一定影响作用,不能忽视也不要过度夸大—防止“成熟决定论”。格塞尔双生子爬楼梯试验。
7.什么是环境?社会环境对个体身心发展的意义是什么?
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包括自然环境(自然条件与地理位置)和社会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等);或大环境(如国家、地区)与小环境(如家庭、学校)我们很难改变大环境,但是小环境随着自身的活动和选择而改变。学校教育是特殊的环境,起主导作用。意义:为个体发展提供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现实性);有一定积极和消极影响作用;人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不能忽视也不要过度夸大—环境决定论)
8.谈谈个体主观能动性对个体身心发展的意义。
个体主观能动性:包括主体需要和动机,指向的客体对象,活动目的内容手段和工具,行为程序、结果及调控机制等,是内因。
9.教育是如何提升人类的地位的?
(1)发现人的价值;(2)发掘人的潜能;(3)发挥人的力量;(4)发展人的个性。
10.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有哪些特殊功能?
(1)社会规范功能:即学校教育按照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和各个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2)加速发展的功能:即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即时与延时价值:即学校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即时价值与延时价值。(4)开发个性特长的功能:即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11.少年期的年龄特征与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各是什么?
(1)少年期的年龄特征:人生转折期(身心危险期、心理断乳期),身体状态剧变,内心世界发现,自我意识觉醒,独立精神加强(独立与依赖的存在矛盾)。(2)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帮助少年起飞。尊重、支持和引导独立要求,丰富其内心世界,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理想自我,进行身体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身体),培养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认知);培养道德理想和情感体验;形成正确自我认识和评价能力(自我教育能力)。
12.青年期的年龄特征与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各是什么?
(1)青年期的年龄特征:人生定向期(身心逐步走向成熟时期,最富有浪漫情调和锐气的时期,个性定型时期、从准备投入社会生活向正式投入社会生活的转变时期,学习负担最重和体质增强时期),关注世界、事业、人生和自己并且形成自己观点,最重要的概念是“未来”理想,最诱人的是事业、友谊、爱情和人生价值的实现。(2)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学会心态调整方法和正确的自主选择。提高学生自我调节生活和心理状态的能力;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解决认识问题(两类极端:过分欣赏自我而苛求社会;心理失衡,社会理想化而缺乏自信心)和价值问题(两类极端:个人中心,缺乏社会责任感,只想索取,不思奉献;社会中心,看不到自己价值,只求生存适应,不求发展创造)。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概述
第二节 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基本概念:教育目的、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素质教育
基本问题:
1.什么是教育目的?
广义教育目的:是指主体对受教育者的期望或理想设计,即人们希望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教育培养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教育目的:即教育的基本要求,指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或获得的活动结果的设定(或预期的结果),具体的讲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教育目的是国家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是一定教育价值观的体现。
2.教育目的的作用(功能)有哪些?
主要包括:(1)导向功能;(2)协调功能;(3)激励功能;(4)评价功能。
3.教育目的主要包括哪些层次结构?如何处理好各层次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工作遵循的总的指导思想。教育目的具有层次性,包括:(1)国家的教育目的(方针/宗旨)。是关于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质量与规格的总的指导思想,体现国家对教育培养人的系列要求。(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人的特殊要求。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关系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3)教师的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教学目标与培养目标、教育目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学会正确处理好教育目的各层次关系。
4.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人们的教育思想;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国家的理论基础。
5.建立我国教育目标的理论基础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6.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主要内容包括哪些(如何理解)?
(1)针对人的片面发展(资本主义社会)
(2)提供的客观需要与可能条件:社会化大生产
(3)解释人的全面发展内涵p103
(4)实现的唯一途径:教育与生产领导相结合。
7.我国当前教育目的是什么?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8.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是对教育目的的社会性质的规定;(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出的是培养人才的素质要求;(3)培养现代人的品质(如独立个性、创新精神、实践能力);(4)“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表述的是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
9.素质教育的基本观念有哪些?(结合具体教育现象,理解素质教育的基本观念。)
基本观念:(1)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全体/全员、全面、全程);(2)促进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教育: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技教育等)(3)注重个性特长的教育(个性发展是指个体素质的各个方面在个体身上的特殊组合,具有丰富性、独特性,是全面发展的。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个体学生自由发展);(4)培养创新精神的教育(好奇心、求知欲;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探索、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
基本概念:教师;学生;师生关系
基本问题:
1.什么是学生,如何认识学生的本质属性?
学生是现实社会的成员之一(学生是人,学生是具有社会性的人);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2.简析学生的社会地位(学生身份与法律地位、权利与义务)
(1)学生的身份与法律地位:身份:未成年的国家公民;国家宪法与民法、未成年保护法、教育法等。(2)学生的权利与义务:权利:人身权(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个人隐私权、名誉权和荣誉权等);受教育权。;义务:受教育义务;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完成规定学习任务;遵守学校管理制度等。
3.什么是教师?教师职业的性质是什么?
(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性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2)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教师是教育者。(3)教师的神圣使命是教书育人(教师是以教书育人为职责的人,经师与人师)
4.教师职业的特点(角色定位)有哪些?
(1)人类文化的传递者(2)人类灵魂的工程师(3)示范者(4)管理者(5)研究者(专家型、研究型教师)(6)父母与朋友(良师益友)
5.教师劳动的特点有哪些?
(1)特殊的复杂性(2)独特的创造性(3)鲜明的示范性(4)显效的长期性。
6.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有哪些?(1)学科专业素养;(2)教育专业素养;(3)人格特征(魅力);(4)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7.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有哪些?
爱岗敬业(忠诚人民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团结协作;为人师表。
8.什么是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一般包括角色关系和心理关系。
9.简析师生关系的相互作用模式与社会体系模式。
(1)相互作用模式(团体动力学;安德森的两类交互作用:控制型和综合型;勒温的三种领导方式:专制、放任、民主式)。(2)社会体系模式(盖茨尔与塞伦的班级师生社会体系模式;阿什勒等人的班级师生关系模式)
10.学校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哪几种?
(1)教育内容上的授受关系(传授与接受,主体性是教育的目的和教育成功的条件);(2)人格上的民主平等关系(朋友式的友好帮助关系);(3)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人-人关系,知识、思想、人格影响)。
11.学校师生关系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特点:民主平等;爱师尊生;教学相长。建立(1)树立新型师生观;(2)建立教师威信;(3)善于同学生交往;(4)发扬教育民主,倾听学生意见。
课程概述
第二节 课程目标和课程设计
第三节 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
第四节 国内外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
基本概念:课程、课程类型、课程目标、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课程设计、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
基本问题:
1.什么是课程curriculum?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的各门学科及环境影响的总和。这是将课程视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组织的教育内容的综合)。狭义课程,是仅指某一门学科(即教学科目),如语文、数学等。学科(subject)是根据教学目的而划分的教学内容的各门科目,有时与狭义课程通用;各门学科的具体内容就是教材(subject-matter)。
2.什么是课程类型?常用的课程类型有哪些?
课程类型: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1)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p144-145(2)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与研究型课程(课程任务)p145-146(3)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与综合课程(组织核心)p146-148(4)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表现形式)p148。
3.制约课程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影响课程的因素从宏观上看主要有两个: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1)社会要求(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3)科学知识(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学生发展(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4.制订课程的理论依据有哪些?
(1)人本主义与社会再造主义课程论(教育与个人、社会的关系问题)人本主义:强调课程与个人的联系,人的潜能发挥,统整,如卢梭、杜威,马斯洛、罗杰斯,社会再造主义:强调课程与社会的联系,维持社会结构的作用,如洛克,功能主义的迪尔凯姆、帕森斯。(2)学科中心与活动中心课程论(如何进行教育的问题)学科中心:知识中心论,分科教学,要素主义课程、结构主义课程,如布鲁纳;活动中心:儿童中心论,反对分科教学,实用主义课程,如杜威。(3)形式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对课程的影响(学校教育应达到什么样的教育目标的问题)形式教育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裴斯泰洛齐(形式教育之父)实质教育论:传授知识,斯宾塞(《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
5.什么是课程目标?简要说明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
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普遍--特殊;抽象--具体关系)
课程目标:指一定教育阶段的学校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具有4个规定特性: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操作性。
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和标准。特征:具有可操作的指标体系(操作性);体现学生学习行为及其变化(学习性);具有灵活性,教师可根据实际进行调整(灵活性)。
6.制定课程目标的依据有哪些?(见前课程的制约因素)(1)对学生的研究(身心发展现状、个体需要、兴趣和个性差异)(2)社会(泰勒7分类:健康、家庭、娱乐、职业、宗教、消费、公民)(3)学科
7.什么是课程设计?其意义与要求是什么?
课程设计:指课程结构的编制,既包括课程体系结构整体的编制,也包括具体课程编制,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意义:一是产生全新课程方案和进行课程改革;二是修改或重新组织现有课程。要求(三合):合目的性;合科学性;合发展性。
8.课程文件一般包括哪三个层次?请课程设计要求等方面加以说明。
(1)教学计划:也称课程计划,是课程的总体规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所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概念、构成、设计要求);(2)教学大纲:也称课程标准,是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它规定学科的内容范围、逻辑顺序、教学进度和教法上的基本要求。(概念、构成、设计要求);(3)教科书:即课本或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根据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概念、作用、编写要求和原则)
9.什么是课程实施?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有哪些?
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即把书面的课程转化为具体教学实践的过程,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影响因素:(1)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2)教师的特征(参与、态度、能力、交流与合作);(3)学校特点(部门及领导态度与工作,学校支持系统、学校环境、学生学习);4.校外环境。
10.课程实施的过程结构包括哪些?
(1)安排课程表(3大原则:整体性、迁移性、生理适宜);(2)分析教学任务;(3)研究学生学习特点(4个特点:独特性、稳定性、发展性、灵活性;3个因素:基础、内部、外部);(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时;(6)组织教学活动;(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11.什么是课程评价?课程评价的目的与功能各是什么?
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包括质与量的评价。功能(3大):诊断、修正、决策。
12.简析课程评价的几种模式。
主要模式p168-169(1)目标评价模式(泰勒);(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斯克里文);(3)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ipp)评价模式(斯塔弗尔比姆)
13.课程评价包括哪几个基本阶段?课程评价过程中的基本问题有哪些?
步骤:注意问题—搜集信息—组织材料—分析资料—报告结果。
基本问题:评价概念是否合适;搜集和加工信息是否合适;报告结果信息是否合适。
14.课程评价主要方法有哪些?
观察法、调查与访谈、纸笔测试、表现评估等。
15.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是什么?
(1)课程结构日趋合理化(课程结构指构成学校课程各个组成部分的组织、配合及其相互关系和比例)(2)课程内容日趋综合化(3)课程形式日趋多样化。
16.我国原有中小学课程的主要弊端有哪些?
弊端(1)课程管理僵化;(2)课程结构不合理(科目设置太多;重学科课程轻活动课程;重必修课程轻选修课程;课时比例分配不合理);(3)课程内容陈旧、落后。
17.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1)改革目标(课程结构与内容、教与学方式、课程类型多样化、课程评价、课程管理);(2)课程结构(特点: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3)课程评价(建立旨在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课程发展的评价体系,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
18.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呈现哪些趋势?
(1)课程体系三级管理趋势(国家、地方、学校);(2)课程综合化趋势;(3)稳定并加强基础教育的趋势;(4)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趋势;(5)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趋势。主要纲目:
第一节 教学与教学理论
第二节 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
第三节 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改革
基本概念:教学;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规律
主要问题:
1.什么是教学?
教学是指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教学是指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学生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和培养,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过程(从学生角度分析)。
理解: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教学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活动组成;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2.教学的意义是什么?
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在学校工作(学校教育系统)中处于中心地位(以教学为中心),对个体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2)教学为个体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3)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体,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
3.学校教育工作为什么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
“学校教育工作”是“教育工作”的主体,“教学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体(教学—学校教育—教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就学校工作安排而言,制学校应将大部分时间、财力、物力和人力用于教学),但并非“教学第一”,搞教学压倒一切“教学压倒一切”。学校工作应该在保证“教学为主”的前提下,全面统筹,合理安排。
4.我国普通中学的教学任务是什么?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双基”)--首要任务。(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发展能力)。(3)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培养美德)。(4)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促进个性)。
5.什么是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什么?
教学过程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教学过程本质是一种实现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认识活动
6.为什么说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认识活动?
(1)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是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学习活动的主体,具有发展性和可塑性。教学过程包含教师教和学生学两个相互独立和依存的重要因素,其内部发展的道理是新的问题情境和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之间的矛盾。受一般认识过程规律的制约。(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主要表现:间接性、引导性、简洁性、交往性。
6.教学过程有哪些基本特点(规律)?
规律:结合/统一(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4)教学过程知、情、意的统一。
7.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知识与智力相互转化时应注意的条件是什么?
科学有规律的知识;组织教学要启发、鼓励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学会学习、创造;重视学生参与意识和能力。
8.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怎样相结合?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主导者的作用(主导作用3个体现:教师决定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还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对培养学生良好学习方式和态度发挥作用;影响学生个性、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2)学生在过程中有着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2个表现:选择外部信息的能动性、自觉性;内部加工的独立性、创造性);(3)建立合作、友爱、平等、民主的师生交往关系。(教师的5条注意事项p192:)
9.教学过程一般可以划分哪几个阶段(结构)?
教学过程的结构是指教学过程的操作程序或基本阶段。一般包括5个阶段:(1)激发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指学习者产生学习行为的一种内部驱动力。(2)领会知识(中心环节,包括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两个阶段)。(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两类型运用: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和在社会生活中运用。(5)检查知识。两种手段:随堂检查和单元检查。
10.如何防止运用教学基本阶段的过程中出现简单化和形式主义倾向?p196
运用时的注意事项:(1)视具体情况灵活运用;(2)不要割裂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3)注重阶段对整体的功用。
11.什么是教学原则?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的区别是什么?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教学目的和对教学活动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与教学规律的区别:教学规律是教学过程中教与学内部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只能发现、掌握,但不能制造,可依据它制定相关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人们在认识教学过程规律的基础上制定的一些教学基本准则,反映教学规律,带有主观性,人们可以制定它,并用于指导教学实践。
12.现阶段我国中学的教学原则主要有哪些?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6个。
13.在教学中应该遵循哪些基本原则,贯彻这些原则的要求有哪些?
含义(提出依据与适用范围)、基本要求
(1)直观性原则:在教学中通过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的形象化语言,使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及其过程的清晰表象,获得感性知识,从而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提出依据是学生认识发展的规律).基本要求:(1)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学生具体情况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方法。直观教具包括实物直观(包括各种实物、标本、仪器、地图、模型、实验、参观等)和声像直观(即电化教具,包括各种幻灯、电影、电视、电脑、录象、语音等多媒体技术);(2)直观与讲解相结合;(3)充分运用语言直观。指教师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讲解和描述,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帮助学生掌握理性知识。
(2)启发性原则:在教学中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依据是学生认识规律)基本要求:(1)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思维能力;(3)让学生动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4)发扬教学民主。教学民主是指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3)巩固性原则: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并能在需要时快捷地再现和回忆出来。(提出依据是学科知识特点和学生记忆规律)
基本要求:(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提高。
(4)循序渐进原则(即系统性原则):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循序渐进不等同于面面俱到。(提出依据是学科知识本身特点和学生认识发展的特点)基本要求:(1)按照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2)抓住主要矛盾,解决重点和难点的教学;(3)由深入浅、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5)因材施教原则:教师要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最佳发展。(提出依据是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规律)基本要求:(1)针对学生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2)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地发展。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提出依据是间接与直接经验相统一规律)基本要求:(1)引导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要注意联系实际;(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4)开发必要的校本教材。
14.什么是教学方法?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依据有哪些?
教学方法:是指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采用的手段及教与学相互活动方式的总称。一般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依据:(1)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3)学生特点;(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环境;(4)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和个性特点。
15.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它们的有什么特点?
有三大类:一是教师运用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的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等;二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直观感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包括演示法、实验法和参观法等;三是教师指导学生独立获取知识技能的方法,包括练习法、读书指导法等。
中学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参见《中学教学基本技能》相关章节。
中学教学方法的特点(1)师生之间在运用教学方法时的互动和联系加强。(2)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法逐步增加。(3)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和相互配合。“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是为了不教”。
16.列举20世纪50年代以来四种最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教学方法改革。
(1)发现教学(起源、步骤、特点、优点、缺点)代表人物:布鲁纳的“问题—发现教学法”主要观点:以发展探究性思维为目标,以学科基本结构为内容,以再发现为学习步骤的教学方法的综合。操作步骤(4个):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提出解决课题—教师提供结构性材料,学生提出解决问题设想—学生验证假设,交流初探成果—得出原理概念,检验假设。特点(3个):教学任务要求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探究获得经验和知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探究和解决问题,在教学中处于主要地位;教学方法以学生独立探究和作业为主,教师的讲授、指导和学生阅读、练习仅为学生独立探究服务。优点(4个):能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习主动性;能培养学生独立探究习惯和能力;教学中多采用个人或小组形式进行,便于因材施教;获得的经验和知识都是通过自己探索得来,故容易理解,便于记忆。缺点(2个):因强调学生独立作业和探究而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教师要求高,除了具备深厚理论知识外,还要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科研能力。
(2)程序教学(起源、分类、特点、优点、缺点)代表人物: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法”主要观点:分类:根据教材载体分为机器教学、课本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根据教材结构形式分为直线式程序(斯金纳首创)和分支式程序(克洛德首创)。特点(3个):教材编制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科的知识体系、内在逻辑结构;学习时学习者手脑并用;能够及时地反馈学习结果,便于自我调节,掌握学习进度。优点(3个):目的要求明确,便于学生掌握预定的系统知识与技能;便于学生个人学习,适应因材施教,提高学习效率;能够及时强化学习的动力。缺点(2个):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主动学习习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人际交往较少。
(3)范例教学(起源、特点、优点、缺点)代表人物:[德]瓦·根舍因(20世纪50年代)主要观点:教师首先对教材结构进行分析,找到关键性问题,并对它进行实例分析和研究,通过范例引导学生理解学科的知识结构,帮助他们选择未来生活。操作步骤:一般由“个—类—规律和范例—获得经验、实施教学”这一途径进行。特点(4个):体现了基本性;体现了基础性;体现了范例性;体现了统一性(四个:注重知识教学与德育、问题教学与系统学习、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主体与客体)优点(3个):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结构体系;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便于因材施教;重视基础知识学习,便于学生对知识进行广泛迁移和运用。缺点(2个):难于准确把握学生将来所需知识;不能很好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
(4)暗示教学(起源、优点、缺点)代表人物:[保加利亚]卢扎诺夫。主要观点:人具有可暗示性,通过一定手段和情境给予有意识地暗示,可对教学起积极作用,教师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对学生施加影响,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优点(3个):有利于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体验中从事学习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有利于调动学生各种潜能参与学习,注意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发展。缺点(3个):对教师素质要求较高,需具有一定医学和心理学知识,以及合理利用音乐、舞蹈、戏剧等单项或综合艺术形式进行配合;准备较烦琐,对环境要求较高,特别是诱发学生学习潜力的外部环境设置难度大;推广难度较大。
主要纲目:
第一节 教学组织形式及其演变
第二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
第三节 教学策略
基本概念: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教学程序、教学策略、个别教学、分组教学、设计教学、道尔顿制、课的类型、课的结构、课外辅导、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
主要问题:
1.什么是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指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2.列举教育史上几种有影响的教学组织形式。
演变历史:个别教学—班级授课制(集体/课堂教学)—分组教学—多样化教学
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特殊组织形式:现场教学、复式教学。
3.什么是班级授课制?其主要特点、优缺点有什么?
班级授课制又叫集体教学、课堂教学,是指把年龄相仿、水平相近的学生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由教师根据预先制订的教学计划中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的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优缺点,优点: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性;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广泛运用的原因)缺点:由于过于强调集中、同步和标准,不利于照顾学生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不利于培养学生兴趣、特长和发展个性;大多采用分科教学,过于强调书本知识;容易肢解知识整体性,理论脱离实际。(要求改革的原因)
(常识:兴起于乌克兰的兄弟会学校,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632年《大教学论》奠定其理论基础。19世纪中叶普遍采用,我国最早采用是清朝1862年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后广泛推行)。
4.什么是个别教学?其主要优缺点有什么?
个别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一对一、一对二的方式轮流进行教学,在教师对某一学生施教时,其他学生按照教师要求进行学习,包括预习、复习、练习或作业。(最早采用)。优点:教师教学的知识难易、内容方向、教学方式和教学进程因人而已,因内容不同而不同,很好地照顾了每个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兴趣爱好。缺点:教学规模小、教学成本高、教学效率低。只能适应古代农耕社会低水平生产力发展状况,不能满足机器大工业时代经济发展对熟练工人的大规模需求。
5.什么是分组教学?其主要特点、优缺点有什么?
分组教学:指学校按照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实质上属于集体教学,目的是为了使班级授课制更优化,解决其不利于照顾学生个别差异的弊端。
主要优缺点。优点:较好地照顾学生个别差异,重视学生个别性,有利于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缺点:(1)对学生的能力和水平鉴别不一定科学,忽视学生发展性;(2)对学生心理发展负面影响较大,快班或实验班的学生容易骄傲自满,慢班和普通班学生容易产生破罐子破摔心理;(3)家长、学生、教师和学校在分组教学问题上意见很难达成一致;(4)由于学生处于不断发展中和确保学生能受到恰当教育,情况一变就得重新分组,就必须经常进行,教育管理比较麻烦。
6.什么是设计教学和道尔顿制?
设计教学:杜威首创,其学生克伯屈改进和完善,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打破学科界限,强调学生已有知识和兴趣,组成以学生生活问题为中心的综合性学习单元,由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在生活情境中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工作方案”。
道尔顿制:帕克赫斯特于1902年在美国马萨诸塞州道尔顿中学创设,主张“个别化”教学,取消班级授课制,强调以“各科作业室”代替“教室”。由1-2名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按月安排学习内容,师生双方每月签定“学习合同”,然后学习、作业、研究讨论、考试测验甚至游戏,记载学习进程并公布,如此循环。只有经过考试及格后方能签下个月的合同。
这两种组织形式从不同角度改革班级授课制的刻板模式,20世纪30年代后没有发展。
7.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有哪些?
(1)备课(2)上课(3)作业检查与批改(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考查与评定
8.怎样才能把课备好呢?
(1)做好三项工作:钻研教材;要注意弄懂、吃透、内化教材三阶段。了解学生;考虑教法。包括组织内容和选择教法。
(2)制作好三种方案:学期(学年)教学方案:内容包括教学总要求、教材各章节或课题及其教学时数、时间的具体设想、教学形式与所需教学手段的策划等
非师范生教师资格证考试篇六
教师资格证明年非师范不能考了吗(可以)
非师范生明年可以报考教师资格考试。教师资格考试不限专业,往届生及普通高等学校在校三年级以上学生均可报考,所以非师范生是可以考教师资格证的。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教师资格证明年非师范不能考了吗,希望大家喜欢!
可以考,没有限制
(三)符合申请认定教师资格的体检标准;
(四)原则上应具备《教师法》规定的相应学历条件,并应符合本省确定并公布的学历要求。
普通高等学校在校三年级以上学生,可凭学校出具的在籍学习证明报考。
《教师法》规定取得教师资格应当具备的相应学历是:
1.幼儿园教师资格: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2.小学教师资格: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5.高等学校教师资格:研究生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学历;
6.成人教育教师资格,应当按照成人教育的层次、类别,分别具备高等、中等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培训机构老师需要教师资格证。根据相关规定,对于没有取得教师资格证的学科教师应该参加教师资格考试,对于经过教师资格考试都还是没能取得教师资格证的,培训机构不得继续聘用其从事学科类的培训。
我们国家有明确规定,想从事教师职业,必须有教师资格证,非师范生和培训老师也不例外。
以前也有无证上岗的情况,多见于校外的培训机构。教育改革后,严格要求持证上岗。必须有教师资格证才能工作,否则不能从事教师职业。
校外补课、代课没有教师资格证都是不允许的,培训机构应将教师的姓名、照片、任教班次及教师资格证号在其网站及培训场所显著的位置予以公示。
非师范生教师资格证考试篇七
省内所有申请幼儿园、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中等职业教师资格的人员须参加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 2012年(含)及以前已入学的全日制普通院校师范类专业学生,可以持毕业证书直接申请认定相应的教师资格。2012年以后入学的师范类专业学生,申请教师资格应参加教师资格考试。
报考幼儿园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及以上学历; 报考小学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大学专科毕业及以上学历; 报考初级中学、初等职业学校文化、专业课教师资格,高级中学,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文化课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 报考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和职业高中学生实习指导教师资格的,应当具备大学专科毕业及以上学历,同时还应具备相当于助理工程师以上专业技术资格或中级以上工人技术等级。在校生仅限毕业年级生报考,报考时应提供学校出具的'在籍学习证明。
户籍或人事档案必须在当地方可申请幼儿园、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和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的人员。
在校生仅限毕业年级学生报考,报考时应提供学校出具的在籍学习证明。2011年及以前入学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师范类专业,可以持毕业证书申请直接认定相应的教师资格。2012年及以后入学师范类专业、非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及成人高校毕业生,申请上述教师资格者,均须参加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
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笔试各科成绩合格者,方可参加面试。
报考幼儿园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及以上学历; 报考小学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大学专科毕业及以上学历; 报考初级中学、初等职业学校文化、专业课教师资格,高级中学,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文化课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 报考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和职业高中学生实习指导教师资格的,应当具备大学专科毕业及以上学历,同时还应具备相当于助理工程师以上专业技术资格或中级以上工人技术等级。在校生仅限毕业年级生报考,报考时应提供学校出具的在籍学习证明。
非师范生教师资格证考试篇八
有很多同学也有报考公务员的想法,手握教师资格证书,在选报教育相关的岗位时,可以降低竞争力,成功录用的几率更大。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教师资格证考试难度,希望大家喜欢!
教师资格证考试不难,但是教师资格证的通过率为27.5%左右,这个过级率确实不高;需要笔试和面试环节都顺利方可通过。
教师资格证笔试偏向应试教育,面试偏向实践,选择题的知识点覆盖广,内容多,但不会把单个知识点挖得特别特别深,简答题和主观题的考试重点考察方向也基本不变,偏题怪题基本没有。
笔试考试科目:幼儿园考试:《综合素质》《保教知识与能力》。
小学考试:《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中学考试:《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学科知识与能力》。
(4)报考高级中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的,应当具备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或其他大学本科毕业及以上学历。
(5)报考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的,应当具备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并应当具有相当助理工程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者中级及以上工人技术等级。
教资考试成绩70分算过。教资笔试卷面分满分为150分,按标准转换为120分制的70分为通过。教资成绩公布后,考生可通过教资笔试成绩查询系统查询本人成绩。
教师资格证合格分数是70分,是按照分数线来判断考生是否通过,并不是卡人数,因此,考生各科分数在70分及以上就可以通过。
教师资格证是按分数来看教师资格证是否通过,不是卡人数。教师资格考试是水平考试,达到了一定的分数,就达到了获得教师资格的水平。
每年教师资格证笔试有很多成绩是“69分”,考生就会怀疑是不是在卡人数,教师资格证单科成绩“70分”即通过,这70分是合格线分数,也就是最终成绩单换算成的通过得分,试卷满分150分折算成120分制,这样很多同学可能就差那么一点儿,从有可能合格,变成“69分”不合格。
考试科目全部及格的,发给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当年考试不及格的科目,可以在下一年度补考;经补考仍有一门或者一门以上科目不及格的,应当重新参加全部考试科目的考试。
笔试和面试均合格者由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发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有效期为3年。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是考生申请认定教师资格的必备条件。
教师资格证书是长期有效的。但是教师资格证书有一个五年一注册的要求,即在编教师的教师资格证需要每隔五年进行一次注册,如果不是在编教师,是不需要注册的,教师资格证终身有效。
非师范生教师资格证考试篇九
(1)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笔试科目共两科:科目一为《综合素质》,科目二为《保教知识与能力》。
(2)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科目共两科:科目一为《综合素质》,科目二为《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3)初级中学、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科目共三科:科目一为《综合素质》,科目二为《教育知识与能力》,科目三为《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4)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的《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科目分为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思想品德(政治)、英语、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等13个学科。
(5)申请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师资格的人员参加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
(6)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和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考试科目共三科:科目一为《综合素质》,科目二为《教育知识与能力》,科目三为《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其中科目三暂不作为笔试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