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我们对过去一段时间工作生活的回顾和总结,有助于我们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丰富词汇和语法的运用。一位行业专家总结了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和心得,与大家分享。
学了第一单元,我最喜欢《爬天都峰》这篇课文,知道了天都峰在黄山的东南部,天都峰地势险要,又高又陡,非常难爬。开始的时候,作者看着这样的天都峰也是非常畏惧,但当他看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爷爷也来爬天都峰时,被老爷爷的勇气所折服,老爷爷也佩服他的勇气,一老一少互相鼓励,一起爬上了天都峰顶。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坚持到底,不抛弃,不放弃。“学习如登山”,学习的道路也一样不是平坦的,不要被眼前的困难吓倒,要有决心,有信心,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文档为doc格式。
这是三年级语文上册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写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困难,终于爬上了天都峰。在学习了生字新词的基础上,本课转入深究课文内容,以梳理课文条理,在品词析句的基础上解决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2、了解课文1~7自然段的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爬上天都峰的过程。
3、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理解天都峰高、陡的特点及“我”和老爷爷爬上天都峰的艰难。
1、教学挂图。
2、课件。
上课时我们学习了第3课的生字新词,接下去我们来深入理解课文。
1、(师故意将课题误写成“登天都峰”)让学生指正题目中的错误。
2、释疑:课题中为什么用“爬”而不用“登”?
3、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出示挂图。
(通过辨析“爬天都峰”与“登天都峰”的优劣,引出天都峰“高与陡”的特点;再通过图片展示,使学生对天都峰的险峻峭拔有了更为直观的印象。)
1、学习第2自然段。
(1)指名读,读出“又高又陡,令人望而生畏”的感觉。
(2)说说课文是怎样把天都峰的“高”与“陡”写具体的?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板书:
a、 高:“抬头望”、“这么高”、“云彩上”
“我爬得上去吗?”――――(犹豫、怀疑)有什么好处?
b、陡:“笔陡”、“天上挂下来”、“发颤”
什么叫“发颤”?真的害怕吗?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读促思,以读促情。
(4)小结,悟理。
写天都峰的高与陡,正说明爬上天都峰非常不容易,那是需要勇气、力量和决心的。
(对重点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能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也是中低段学生学写句子的有效途径。)
2、学习3~5自然段。
(1)课件出示句子:
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你也来爬天都峰?
(2)思考:
他们所说的话中都有一个“也”字,这个“也”是什么意思?(言下之意就是“和我一样”。)
他们是互相怀疑吗?表现了他们什么精神?
学生分组讨论。
天都峰那么高,那么陡,我年纪这么小,老爷爷年纪那么大,却都来爬。我们是互相惊叹,互相钦佩。表现了这一老一少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读出两个人之间互相羡慕、佩服的语气。
(一个“也”字,在文中并不显眼,但通过点拔,进行挖掘,使学生感觉到这个词语在表达上的作用,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3、学习第6~7自然段。
受老爷爷的影响,我开始爬天都峰。那么,我是怎样爬的?
(1)课件出示句子,填空。
我( )向峰顶爬去。
a、“奋力”是什么意思?
b、课文是怎样来描写我“奋力”爬山的?
(“攀着铁链上”“手脚并用向上爬”)“手脚并用”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这样爬?
(2)我们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奋力向上爬,结果怎样?
a、“终于”是什么意思?
b、从这个词中,体会到了怎样的心情?
(3)拓展,启发想象。
爬上峰顶,“我”和老爷爷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又会有哪些感觉?
(4)指导朗读。
(通过创设的语境,让学生自然地融入课文,达到文本合一的境界,并从中领悟做人的道理。)
(三)课堂小结,领悟道理。
学习如登山,我们只有不怕困难,知难而上,凭着坚强的毅力、非凡的勇气,才能攀上知识的高峰。
(四)布置作业
把课文第2自然段描写天都峰又高又陡的句子抄下来,读一读,背一背。
(积累好词好句,学以致用,来拓展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
板书设计:
3、爬天都峰
“我” 老爷爷
互相鼓舞 汲取力量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爷爷如何在互相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
教学准备:课前搜集有关黄山的文字、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老师随机板书:
天都峰在哪?天都峰有什么特点?
爬上天都峰后他们心情怎样?说了什么?
补充:你喜欢文中的谁?为什么?
4、谁去过黄山天都峰,愿意给大家讲讲。
二、感悟课文。
1、初读课文。自由读。
2、接读课文。正音:注意——发颤,评读。
3、课文读的真不错,下面动动脑筋,看看你能解决哪个问题?
4、简单的问题马上回答。
谁在什么时间爬天都峰?天都峰在哪?
5、让我们再来默读课文,思考一下这几个问题。
爬上天都峰后他们心情怎样?说了什么?
补充:你喜欢文中的谁?为什么?
6、集体交流。
7、天都峰最大的特点是什么?你能用一个字概括吗?放课件。
8、从哪里看出天都峰很险?读一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分析:高——在云彩上面哩。陡——挂。
9、为什么把天都峰写得这么险呢?(视学生能力而言)为后面爬天都峰作铺垫。
小组交流。爬山前——害怕、爬山时——奋力、爬山后——激动。
从“终于”这个词,你体会到了什么?(力尽艰辛、遇到很多困难)。
想象一下他们还会遇到什么困难?有什么样的对话?(同位交流)。
12、咱们看看小作者和老爷爷之间说了什么?快来读一读8—10自然段。
13、他们为什么互相道谢呢?抓住“居然”理解。
14、你从小作者和老爷爷身上学到了什么?抓住“汲取”理解。
三、扩展延伸。
最后,请大家来欣赏黄山迷人风光。放课件。
只要你有勇气,你也能登上高峰,去领略大自然的风光。
在这里老师送给大家两句名言——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毛泽东。
教学目标:。
1、教育学生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他们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3、理解课文内容,能回答课后的问题。
4、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读课文感悟"我"与老爷爷是如何相互激励着爬上天都峰的,在读中学会多读多想的读书方法,懂的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战胜困难。
教学难点:读懂文中爸爸的话;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理解重点句意的能力。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师生交流有关天都峰的所查找资料。
(天都峰是黄山“七十二峰”中最险峻的三大奇峰之一,海拔1840米,登山石阶大约有1.5公里长。天都峰最险处是鲫鱼背。它是一道长约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二、初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读音。
陡攀辫决勇。
(2)字形难点。
颤:左右结构。第十三笔是“—”。
(3)理解词语。
犹豫:拿不定主意。
奋力:充分鼓起劲来。本课指努力向上攀登。
终于: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以后出现的情况。本来是指“我”、爸爸和老爷爷经过艰苦的努力,登上了峰顶。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
本课指什么事出乎意料?(指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也能爬上又高又陡的天都峰,真出乎意料,令人敬 佩。)。
汲取:吸取。
三、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这一段交待•了什么?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天都峰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画出有关语句,出声读一读。
2、说说课文中是怎么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的?
(1)高:“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
“我爬得上去吗?”这一句是不是怀疑自己能否登上天都峰?
(更进一步地表现了天都峰的高。)。
(2)陡:“笔陡”“石阶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教师用一根线绳作为“石阶边上铁链”,使学生体会什么叫似乎从天上挂下来的。
什么叫“发颤”?真的害怕吗?
3、指导读出天都峰“高”和“陡”的特点。
学生练读,评读。
4、小结。
作者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目的在于突出爬天都峰的困难,暗示了登上这么高、这么陡的山峰,是需要勇气和力量的。
三、学习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
1、自读这部分内容,画出老爷爷和“我”的对话。
2、出示句子:
学生分组讨论。
集体汇报、小结。
(天都峰这么高、这么陡,小朋友这么小的年纪,老爷爷这么大的年纪怎么也来爬呢?表面上似乎双方都有怀疑,实际上是互相羡慕、敬佩,表现出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4、分角色有感情朗读对话。
四、学习课文第六、七自然段。
1、提问:“我”怎么爬天都峰?画出动作的词语。
(“攀着铁链上”、“手脚并用向上爬”。)。
2、出示句子,填空,再说说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我()向峰顶爬去。
(用上“奋力’’突出了爬山过程的艰难,要充分鼓起劲来不怕困难、向上攀登。)。
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终于’’是经过“奋力”的结果。使我们感受到要攀登高峰,必须奋力向上、勇于攀登,才能达到目的。)。
3、朗读课文。
五、学习课文第八、九自然段。
1、登上天都峰以后,“我”和老爷爷为什么要互相道谢?
(1)老爷爷为什么说是“你的勇气鼓舞我”?“居然”在这里说明什么?
(其实也可以说是意料之中,因为老爷爷有那种勇于攀登的精神,就一定能爬上天都峰的。)。
(2)小妹妹为什么说“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
(3)他们的对话中都有一个什么词?这“勇气”体现在哪里?
(体现在他们都敢爬天都峰。如果没有勇气,这一老一小怎么敢爬天都峰呢?)。
2、你从他们的话中体会出什么?
(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
3、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六、学习课文第十自然段。
1、爸爸为什么说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
(因为这一老一小,虽然互不相识,但是都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互相鼓励,互相学习。)。
2、想想他们是怎样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的。
3、你从爸爸的话中体会出什么?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才能取得进步。)。
七、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今年暑假我去了青海,玩了青海湖、塔尔寺、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等地方。但对我来说印象最深的还是孟达天池。
买好票后,车子开了将近二十分钟才来的天池脚下。天池之所以叫天池,是因为它高,像在天上似的,所以虽说开了二十分钟,但还有好长一段路要爬呢!爬就爬,这样才能显示出我们小孩子的精力充沛嘛!
才爬了几分钟就到了一个景点。在这里景点可多啦,什么一棵树,一块石头都算一个景点。这个景点正是一棵树。世界上有许多树,但这棵树年代久远,长得又粗又大,估计要三四个人合抱才能抱住。
又爬了一段,大约七八分钟,我抬头一看,怎么还没到头?爬了挺久了呀!一问导游姐姐,她说:“这还没到三分之一呢!加油呀!”难怪妈妈和外婆都坐骡子上山呢!没办法,爬!
突然,我见到了一棵树,它的皮都快掉光了,红通通的`,摸样怪极了,真不知道它是什么树。
爬不动了,休息一下吧!哇!这儿的椅子可真好,全都在大树下,而且是石头做的,凉凉的,可舒服了。
十几分钟过后,我发现前面没路了,心里想,这下到了吧!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跑过去一看:不会吧!还有一段下坡的路。我小心翼翼地把脚放了下去,好滑呀!我差点儿摔倒,幸好边上有栏杆。
哇!天地真漂亮:天蓝蓝,水清清,加上碧绿的树,玩耍的人,像一幅会动的风景画,看得让我目瞪口呆。“快来拍照!”原来是妈妈叫我去拍照,那儿有一块写着“孟达天池”的石头。我对拍照没什么兴趣,马马虎虎拍好了照就去玩水了。俗话说“水清不见鱼”,可它错大了,天池水虽清,但却有不少鱼。
再往里走一小段,就站在了一个高处,水、人、天、树,一切尽收眼底,可美了。
我爱天池!天池,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海拔两千多米的群山之中,难怪人们把它称作高原的“西双版纳”!
1、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掌握多音字“都”、“假”在语句中的正确读音;理解“犹豫、奋力、终于、居然、汲取”等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会用“终于”写一段话。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理解“我”与老爷爷的两次对话。
运讨论法和感情朗读理解课文。
课件、小黑板。
二课时。
天都峰是黄山“七十二峰”中最危险的三大奇峰之一。天都峰有“非鸟难落脚,猿猴愁攀登”之说,课文中的一位小妹妹和白发苍苍的老爷爷登上去了,他们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学了课文就知道了,今天我们学习爬天都峰这一课。
教师介绍有关天都峰资料,让学生从中感受天都峰的高与险,为后面理解课文作好铺垫。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用小黑板出示生字新词,让学生认读。
2、认读多音字“假、都”。
3、提名分节读课文。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读后想一想课文的叙述顺序,画出文中表示这个顺序的词句;教师投影出示:
2、小组讨论,一部分一部分的学习课文,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全班讨论,老师再补充解答。
四、学习课文一、二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让学生说说知道了什么。
2、再读第二自然段,注意文中“?”、“!”。
3、提名读,齐读。
4、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天都峰的高和陡。)。
5、小结:望着高耸入云的天都峰,看着登山的石级是那么笔陡,小妹妹惊叹之后,已经感觉到登山的艰难,需要有勇气才能登上去。
五、布置作业。
1、自己学习生字。
2、感情朗读课文。
一、复习检查。
1、提名朗读课文。
2、听写生字。
二、学习新课。
1、“我”和爷爷是怎样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的?大家讨论。
2、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
3、引导学生体会两次对话的意思。
(1)第一次对话是在什么情况下?结果怎样?(学生联系前后文,知到是在面对高而陡的天都峰,缺乏自信和勇气时,“也”分别表示了一老一小的惊讶、怀疑和敬佩,有了勇气,这个力量鼓舞着自己奋力攀登,爬上了天都峰。)。
(2)他们相互汲取的力量是什么?(读第二次对话,知道这个力量就是“勇气”。)。
4、读六、七自然段,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
5、说说读了这两段课文,自己有什么想法?(让学生从具体生动的叙述中感悟汉语言的形象逼真,作者用词的确切。)。
6、齐读末段中爸爸的语言,自己再读读,看还有什么问题?
三、完成练习第二、三题。
四、布置作业。
教学目的:
1.认识“陡、链”等6个生字。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峰顶、似乎、忽然”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教学过程:
紧扣课题,承前启后。
1.作者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
讨论后使学生明白:因为天都峰高而陡,用“爬”更能准确反映出登山的费力、艰难。
2.(出示天都峰的多媒体画面)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把文中的话变成自己脑中的“画”。
学生练读后指名交流、教师评议,引导学生感受天都峰的险峻挺拔、高不可攀、令人生畏。
深入读议,体会“我”受鼓舞爬上峰顶。
1.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想想从哪些词语、句子中看出“我”有害怕畏惧的心理。
指名交流,出示并指导读好问句“我爬得上去吗?”、感叹句“真叫人发颤!”以及语气词“啊”“哩”等,读中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2.结果“我”爬上峰顶了吗?自由读课文的第8至10自然段,出示“我”说的话,指名朗读。
3.“我”看到了什么从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呢?自由读课文第3到7自然段,想想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我”是怎么爬的?自由读6、7自然段,画出描写爬山动作的词语。
a.学生读书圈划。
b.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奋力”是拼尽全身力气的意思。
从“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向上爬”可以看出爬山的艰难。
c.引读第7段,从“终于”二字上体会爬得辛苦、上山后的喜悦。
d.体会爬山的艰难、上山后的喜悦,指导朗读6、7两段。
启发想象,明白“老爷爷”也是受鼓励爬上峰顶的。
1.老爷爷为什么也能爬上峰顶呢?带着这些问题一边读,一边想。
多媒体出示思考题:
2、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他俩始终相互鼓励,老爷爷也是受到“我”的勇气鼓励爬上峰顶的。指导朗读。
总结课文,明白道理。
读爸爸的话,讨论:“汲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爷爷是怎样互相“汲取”力量的?
又高又陡。
奋力向上互相鼓励战胜困难。
相互道谢。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1个字.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及对于表达文章思想感情的作用。
2.有感情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
3.了解天都峰的险峻,体会“我”和老爷爷是怎样相互汲取力量战胜困难的。
3、学习××××××××××。
读中感悟“我”与老爷爷是如何相互激励着爬上天都峰的,在读中学会多读多想的方法。
读懂文中爸爸说的话。
生字卡片,有关黄山的资料、图片等。
二 次 备 课
1.收集黄山(天都峰)的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天都峰。
2.自由读课文,找出自己印象深刻的部分,并记下不懂的地方。
一、展示资料,导入新课。
1.学生交流有关黄山(或天都峰)的资料。
通过收集到的资料,谈谈对黄山(或天都峰)的初步印象。用一个词或一句话都可以。
2.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初读感知,自主识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组内合作,自主识字。
(1)同桌互相认读生字。
(2)集体开火车认读。
(3)交流识字方法。
3.了解学生感知课文内容情况,质疑问难。
(1)读了课文,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三、精读自悟,多读多想。
(一)自主学习第二自然段。(由学生印象最深的部分入手)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说说读后的感受。
2.根据自己的读书感受,用简笔画画出你心目中的天都峰。
3.评价学生画作,让学生做到评价有理有据。
重点抓住“在云彩上面哩”等词句进行评价、指导。
4.根据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读后评价、交流。
5.图文对照,进一步体会天都峰的高和陡。
6.齐读本段。
(二)合作学习三——五自然段。
1.出示课文三——五自然段。
2.自由读,边读边想:两个“也来爬天都峰”,让你读出了小姑娘和老爷爷怎样的想法?
3.组内练习分角色朗读。
4.师生合作检查学生分角色朗读情况。
5.指导学生朗读,在读中感悟“我”和老爷爷是怎样相互鼓励,坚定爬上天都峰的决心的。
(三)师生合作学习六、七自然段。
1.出示六、七自然段,齐读。
2.抓重点词语理解感受。
“终于”,他们都爬到了山顶。从“终于”一词中,你能想到他们在爬山中经历了怎样的艰辛吗?指导读“……一会儿……一会儿……”
老爷爷在爬山过程中又会怎么做?课文中没写,你能写出来吗?(学生简单练笔,可以写一两句话,也可以多写几句)
3.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这两段话。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并抄写下来。
一、复习导入
1.认读生字新词。
2.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八——十自然段。
1.出示课文八——十自然段。自由读。
2.理解感悟。
“汲取”是什么意思?爸爸为什么说我们一老一小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我”和老爷爷爬上天都峰后为什么要互相道谢呢?
3.分角色读这三段话。
三、分角色朗读全文,深入感悟课文内容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1.小组内自主练习。
2.小组展示读,评价交流。
四、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1.自由认读,观察字形。
2.找出难写或易写错的字:辫、勇
3.教师范写指导,学生练习书写。
4.展评学生书写情况。
五、布置作业,拓展深化
1.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2.根据收集到的黄山资料,合作出一期板报。
3 爬天都峰
终于
奋力
我 汲取 老爷爷
犹豫
假日里,爸爸带我去黄山,爬天都峰。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去,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再看看笔直陡峭的石阶,石阶旁边粗大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忽然听到背后有人叫我:“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了?”
我回头一看,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年纪比我爷爷还大哩!我点点头,仰起脸,问:“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也点点头,说:“对,咱们一起爬吧!”
我奋力向顶峰爬去,一会攀着铁链前行,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个小猴子一样……。
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在鲫鱼背前,爸爸给我和老爷爷照了一张相,留作纪念。老爷爷拉拉我的手,笑呵呵地说:“小朋友很有勇气和毅力!”我对爷爷说:“我是受到您的鼓舞和激励才有勇气爬上来的,谢谢您老爷爷!”
爸爸听了,笑着说:“你们这一老一少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笔陡、奋力、终于、居然、汲取力量”等词语,体会词语的表达作用。
3、指导学生认识生字,正确、规范、熟练地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生字。
4、积累语言,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问题引导,阅读课文。
一、板书课题。
1、指导书写“爬”字,并正确认读“都”字。
2、齐读课题,有何疑问?板书学生的问题,带着问题自读课文。问题:
(1)天都峰在什么地方?什么样子?
(2)和谁爬天都峰?什么时候爬天都峰?
(3)爬上去了吗?怎样爬的?
二、带着问题,阅读课文:要求:
1、读准生字字音,勾画词语(好词、生词)和句子。
2、思考提出的问题,在文中勾画下来。
3、学习小组交流。
此过程学生至少要自读课文3-4遍。
三、讨论学生提出问题,阅读课文。
(一)指名读第1自然段:知道何时、何人、何事。
(二)阅读课文第2自然段:
2、理解词语:笔陡似乎挂下来发颤。
3、指导学生读出天都峰的高与陡。
(三)分角色朗读3-5自然段。读出说话人的语气,符合人物年龄身份。
(四)阅读课文第6自然段:
1、理解“奋力”一词。
2.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动作演示,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想象画面朗读课文。
(五)阅读课文第7自然段:理解“终于”一词: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读出自己的体会。
(六)阅读课文8-10自然段:
2.理解词语:居然鼓舞汲取力量。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四、认读生字,指导书写;写字课本书写,在田字格中书写。
五、摘抄课文第2自然段,诵读积累。
六、作业:本课配套练习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