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人物作文(汇总五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宋江人物形象分析宋江人物分析篇一
三国演义作为四大名著之一, 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 脍炙人口的历史人物 ,为后人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读三国,里面的每个英雄人物形象都很鲜明,但是对于刻画的赵云的人物形象却是我最感兴趣的。千年过去 赵云,在三国志中记载的并不算很多,出征次数寥寥可数,但并不妨碍罗贯中塑造一个有着鲜活血肉的猛将,让无数人为之所喜爱所赞叹。
赵云,字子龙, 他身高八尺,高大帅气,功绩卓著,智勇双全,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将领。在长坂坡一战成名,汗水一战中获得一身是胆的美誉,老了仍然力斩五将,他的武艺仅次于张飞·关羽卓群程度不可言说。在战场上他是一个铁血汉子,无畏英勇,他的品德也更不用说了,自追随刘备以来,一直肝脑涂地,出生入死,最能体现他整体人物形象的莫过于勇谋忠义四个字了。
他的勇体现在哪些方面呢?长坂救主中,他怀抱小阿斗,在千军万马中横冲直撞杀进曹营,七进七出,血染征袍,无人与人争锋。在汉水一战中,他曾以十骑拒曹操大军,被刘备誉为“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他一登场即和河北将领文丑大战,救了公孙瓒,曾和多名三国将领对战,冲锋陷阵从来未尝败绩。在长坂坡救阿斗时,连续杀死曹营将领十余员,还夺得有名宝剑曰“青釭剑”。子龙的骁勇善战,连敌人曹操都为之震撼,派曹洪问子龙之姓名,子龙曰:“吾乃常山赵子龙也!”曹操知道后,想要捉子龙并降之,于是下令军士不可放箭,但子龙还是逃回了刘备休憩处。七十几岁时仍为蜀军前锋,力斩五将,夏侯茂说,“吾久闻赵云之名,今日见之,英雄尚在,方信当年长坂之事,似此无人可敌,如之奈何?”可见赵云之威名令人胆寒,再加上他有“威虎将军”“常胜将军”等美誉,这些与他与生俱来的勇都是分不开的。
赵云也有细心谨慎的一面,这也体现在谋略上,在北伐中,诸葛亮命令赵云和邓芝在斜谷道阻挡曹军,自己率领蜀军主力进攻祁山,但由于赵云兵弱敌强,失利于箕谷,不过由于赵云亲自断后,又烧毁栈道,阻止曹军的追击,因此军资和人员的损失都不大,诸葛亮也因此大为称赞,从这里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有谋之人,再后来,赵云军中有多余的绢布,诸葛亮下令分给将士。赵云说:“我军军事失利,为何要赏赐呢?请将其物全部入赤府府库,在-十-月的时候再给众人做冬衣。”他的谋略虽不如诸葛亮,最多也就算小谋,但却也不是可以忽视的,在五十二回中,赵云计取贵阳,又在诸葛亮六出祁山中辅佐诸葛亮,这些与他的有勇有谋是分不开的。
最后说他的忠义了,自追随刘备后,一直忠心耿耿,刘备弃新野,丢樊城,把一家老小交予赵云照顾,自己且仓皇逃命,赵云虽身陷重围,却没只身逃走,而是为寻刘备妻小,在绝境中横冲直撞七进七出,在这样的危机情况下,他没有考虑到自己的安危,心中想的却是,“我好歹寻到小主人,若寻不到,战死沙场,报主公之遇之恩也”。这些足以可见赵云的赤诚忠义之心。最能体现他忠义的就是单骑救主和救黄忠了,前面说了单骑救主,再说救黄忠了,曹操大军进攻阳平关,黄忠狙于阵斩夏侯渊之功,坚决要求率兵抵抗,当时曹军运米北山下数千万囊,黄忠认为可以袭取,但赵云认为这是危险的事,但他向来不与人争取立功的机会,所以只带了少数部队,跟随黄忠去取米。但黄忠过了预定返回的时间,并未归营。赵云知道出事了赶紧前去营救。
总的.来说,赵云的人物形象的刻画是成功的,通过事例,体现其有勇有谋,淡泊名利,谦虚谨慎的一面,赵云以其舍生忘死诠释了他的忠义与信条。过去的历史 早已是尘埃落地,而今从书中却也一样能感受金戈铁马的气势雄壮与遍体纷纷,如飘瑞雪的英姿,令人不禁为之一震。
一、《三国演义》中赵云主要战事
《三国演义》中赵云第一次出现时,是个相貌堂堂的少年,在文丑手下救了公孙瓒,然后又助公孙瓒打袁绍,并由此认识刘备。从此“常山赵云”的名号便不断出现,并且是以一种正直、英勇的姿态出现。《三国演义》中许多场面都是赵子龙与来将比武,作者总是轻描淡写的一句带过,“手起一枪,来人便落于马下”,这是写赵子龙迎战的典型,赵子龙将对方一枪刺死是毫无悬念的。大部分敌军见赵子龙如此威武勇猛,大都心生畏惧,不敢上前。赵子龙在兵中挺枪骤马,如入无人之境,充分显示了他的胆识过人且武艺高超。
《三国演义》中曾两次救犹主,我认为《三国演义》中最能让人记住赵云这个人的,要算是赵云单枪匹马救幼主那一回了,赵云的勇猛原本就让人心生畏惧的,而此处,他独自救主,更加凸显了他的英雄形象,让人记忆深刻。赵子龙为救幼主,不顾一切,面对曹军的多员猛将,丝毫没有退缩之意。就连曹操都对刘备的这名猛将赞叹不已,不忍心杀之。有诗曰:“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当然,这里并没有将赵云神化,那句“翼德援我”就充分证明赵云不是希腊神话里的那种神人,他也有血肉之躯,使人物形象显得更加真实。在汉水一战中,救出黄忠和张著,赵子龙所到之处,敌方军士见到“常山赵云”的旗号,皆四处逃窜,是何等的英雄气概,让人回想起当日长阪之战的威风。刘备后来也称“子龙浑身是胆”。
《赵云人物形象分析》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三国演义》赵子龙力斩五将,五将是韩德与其四子,韩瑛、韩瑶、韩琼和韩琪,韩德是西凉大将,善使开山大斧,有万夫不当之勇,其四子也是精通武艺。当时的赵云已经是古稀之年,可是七十高龄的赵云仍然在马上驰骋,勇猛过人,还力斩五将,不得不叫人佩服。与敌方正直壮年的五位大将相对阵,赵云非但不畏惧,反而有种斗志。但正如程武所言,赵云有勇古稀无谋,即使历经百战年已古稀,却还是有点莽撞,中了埋伏。好在张苞、关兴等人及时赶到,才得救。
当然赵云也是不败的神话,他并非从未打过败仗,而是与其的胜仗相比,那不足一提。这在三国这个人才济济,战乱频繁的时代是十分了不起的。《三国演义》中不断出现的一个画面就是赵云面对敌人的乱箭,以枪拨箭。这里的“以枪拨箭”总是写得很轻巧,让人觉得并不惊险,然而却足以看出赵云的武艺高强,毫无畏惧。
但如果只说赵子龙只是勇猛,而忽视了他的才智就大错特错了。在赵子龙计取桂阳一战中,就能看出赵子龙并非莽夫,他识破赵范奸计,取得桂阳,这就充分证明了赵子龙的聪明才智了。在刘备与孙尚香结婚一回,诸葛亮用锦囊妙计救刘备,而赵云在其中的聪明才智也不可小觑。比如赵云故意让孙夫人听到荆州告急的消息,一而再的说,是让孙夫人助刘备逃离。诸葛亮作为编剧,他编辑了这出戏,而赵云则作为现场的执行导演,一手策划了这部完美的戏剧。还有,在第三十五回中,赵云发现刘备不见了,他不与蔡瑁争执,也没有回去,而是耐心寻找刘备。清代毛宗岗就这一回将关羽、张飞两人有可能的行为与赵云的对比,突出赵子龙的忠勇与精细。
二、蜀汉“五虎将”中的赵云
在《三国演义》中“五虎将”的排行是“关张赵马黄”,即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五人。关于“五虎将”,只要认真辨识一下,便可以知道这并非是官衔,而是一种美称而已,一种荣誉性的称号。
坡单骑救主中可见一般,还有赵云七十高龄时,还力斩魏军五将。第二,是这五人的赤胆忠心,极力维护蜀汉的政权。赵云在《三国演义》里主要扮演的就是保护刘备诸葛亮以及其家眷的任务,在紧要关头,他总是恁个舍身救主,这足以显现赵云的忠心。第三,他们都功勋卓著。《三国演义》中讲到赵云的故事并不及关张等将的多,但是,作为“常胜将军”、“虎威将军”不是浪得虚名的,这里就不再详细说明了。虽然赵云在军中的地位与威名不如关张、马黄等人,但是赵云可以看作是一个平衡力量,他不像关张与刘备亲如兄弟,也比起马黄又较亲近于刘备。赵云性格深明大义,机警精细,不像关羽那样骄傲自大,也不像张飞那样莽撞粗心,一生兢兢业业,为汉室立下了汗马功劳。
三、赵云近年来颇受读者喜爱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割据称霸,各地豪强和有识之士纷纷拉起队伍,各投明主,以建功名,赵云便是其中的一分子。因为赵云相貌堂堂,武艺高强,而且处事得体,故而深受当地吏民的拥戴,成为一支队伍的首脑。《三国演义》中蜀国的主要人物塑造有缺点:关羽骄傲,张飞莽撞,刘备虚伪,只有诸葛亮与赵云两个人的形象是完美的。在赵云单骑救主那一回时,糜芳说赵云投奔曹军了,刘备不信,坚信赵云是忠诚的,而张飞就头脑简单的要赵云,并杀之。与赵云相比,同是武将,张飞就如此的莽撞没头脑。在这一回中,曹操第一次看到赵云的英勇,下令不准放冷箭,因此赵云才得以生还,也从侧面烘托赵云的完美形象,使敌人都不忍心杀之。
先生将赵云的美德概括为四点:深明大义、忠直敢谏、公正无私、谦虚谨慎。赵云的形象总是光明正义,英勇无畏的,让人不得不喜欢。
参考文献
[1]罗贯中.三国演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2]沈伯俊.沈伯俊说三国[m].北京:中华书局,2017.
[4]周思源.周思源品赏三国人物[m].北京:中华书局,2017.
宋江人物形象分析宋江人物分析篇二
《史记刺客列传》是唯一一篇记录刺客事迹的史书文章,记录了春秋战国时期五个不同的刺客以及他们的刺杀事迹。司马迁也是唯一一位将刺客列入史书的史官,因此,《史记刺客列传》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既然司马迁把这5个刺客同列入一个类传中,除了他们都拥有刺客这个身份以外,他们五个应该还拥有共同的形象特征和精神特征。但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必然也会有异于其余四人的个性特征。本文将从五个刺客的形象入手,着重分析他们共同的形象特征以及各自独特的形象特点,并且简要概述在这些形象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特征和对后世的影响。
(一)有勇有谋,有情有义的共同刺客形象
1、“士为知己者死”的情义
《史记刺客列传》中的五个刺客,他们行刺的最根本的动机都是对“义”的履行,如豫让所说的:“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他们冒着死亡的风险进行刺杀行为,原动力就是“义”。而这里所说的“义”,是一种“基于一定物质待遇和精神待遇的人际关系的准则”。即当对方给予自己一定的物质待遇以及精神上的尊重和能力上的肯定,自己也应报答对方。“义”是刺客个人情感的体现,具体描述为讲义气,有情有义。
五个刺客都是重情义之人。曹沫作为鲁国将领,虽然“与齐战,三败北”,但是鲁庄公“犹复以为将”。曹沫与鲁庄公的关系就是“君臣知遇关系”。
曹沫劫齐桓公,除了为了鲁国国家利益,还出于对鲁庄公知遇之恩的一种回报。同样的,在伍子胥向公子光引荐专诸以后,“光既得专诸,善客待之。”当然,专诸为公子光刺杀王僚,应当是有一部分原因是物质上的回报,但是“善客待之”除却了物质上的回报,还有精神上的尊重。
2、视死如归的勇敢
刺杀是一种高危的行动,常常以生命为代价,除了曹沫,其余四个刺客都牺牲了自己的性命。因此,要成为一个刺客,视死如归的勇气和勇猛高超的武技都是必须的。
除了豫让,其余的四人并没有选择诸如毒杀的方式,而是选择在大庭广众之下进行直接的刺杀,而且选择的武器,不是刀,不是剑,而是匕首;刺杀的动作不是劈,不是砍,而是刺。“唯‘刺’的时候,身体门户大开,全力以赴,‘刺’让刺客们的刺杀举动有了一种一身博人的壮烈情怀。”在最初选择刺杀工具与方式的时候就已经体现了他们的“勇”了。
于荆轲,司马迁着了更多的笔墨在他身上。一段经典的易水送别,营造出了一种悲剧氛围,用于塑造一个义无反顾,视死如归的勇往直前的英雄形象――荆轲。同时,荆轲在太子丹欲先遣秦舞阳之时,叱太子“何太子之遣!往而不返者,竖子也。且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的话语中,也体现出荆轲之勇猛。在刺杀失败后,荆轲“倚柱而笑”,面对刺杀失败,面对即将来临的死亡,荆轲却是笑,这笑是“勇敢的笑,在笑中承担失败”。这是一种视死如归的勇敢。
3、 先谋而后动
《史记刺客列传》中的五个刺客,不仅勇猛,而且机智有谋略。曹沫趁着诸侯会盟时劫齐桓公,抓准了时机,让齐桓公无法反悔自己许下的承诺;专诸在刺杀王僚之前曾经进行过一段详细的分析,“王僚可杀也!母老子弱,而两弟将兵伐楚,楚绝其后。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如我何。”专诸能根据当下情况条理清晰地分析刺杀行动,可见他并非一介鲁莽武夫,而是有策有谋。豫让两次刺杀,第一次改名姓,第二次“漆身为吏,吞炭为哑”,都是采取了伪装近身的方式进行刺杀活动,可见其机智。与慌张的秦舞阳相比,荆轲为了打消群臣对秦舞阳惊恐的怀疑,“顾笑舞阳”,寥寥数语即打消群臣的疑虑。司马迁寥寥几笔就生动地写出了荆轲的机智。
(二)同中有异的刺客形象
虽然五个刺客有着共同的形象特点,但是毕竟是五个不同的个体,除了共同点以外,个体间的不同点也是值得关注的。本文选取其中三个突出人物集中论述司马迁塑造这三个人物的形象特点。
1、豫让――执着的刺客
豫让异于另外四个刺客很突出的一点即是他的刺杀行动进行了两次。第一次改名换姓,假装涂厕袭击赵襄子,未果;第二次改头换面,连妻子都不认识,埋伏于桥下偷袭赵襄子,依然失败。在第二次失败后,最后豫让击赵襄子之衣替代刺杀,心愿了结后自杀而亡。豫让执着的其实并非是刺杀赵襄子这件事,他执着的是“义”的声名,“坚持履行‘士人’的职责,对‘士人’身份的执着”。
除此以外,最后豫让击衣而后自杀,是因为豫让明白“为智伯报仇的愿望实际上已经无法实现,还能实现的仅是以此只具有象征意义的行为来实现‘士为知己者死’的理念”。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其中的舍生取义者即是豫让。尽管儒家的“义”与《史记刺客列传》所要表达的“义”有所不同,但是这句话用在豫让身上也是妥当的。
2、聂政――重孝的刺客
司马迁在写这五个刺客的时候,唯独在写聂政事迹的时候提到了他的家人。在严仲子第一次请聂政为己报仇时,聂政以“老母在,政身未敢以许人”为由拒绝了。《礼记》有言:父母存,不许友以死。这正是聂政的为孝准则。尽管他感恩于严仲子虽贵为诸侯之卿相,纾尊降贵到市井乡野求助于己,但是因为对亲情的注重,以及一片孝心,所以“只要母亲还活着,供养母亲就成了高于一切的头等大事”,报恩之事只能等到其姐出嫁,母亲去世并且三年孝期过后才前往助严仲子刺杀侠累。
而在刺杀事成后,聂政“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毁容自杀,死无全尸,为的是不连累自己的姐姐,体现出聂政对家人的爱护。勇猛如他,内心依然存着对家人温柔的爱意。
荆轲――抱负满怀的刺客 荆轲与其他四个刺客相比,最突出的一点不同便是司马迁两次提到荆轲嗜酒好读书。好读书这一点说明荆轲并非只是一介武夫,而是腹中有经纶,心中有抱负的读书人。文中提到“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虽然并没有详细写荆轲到底是以何术说卫元君,也没有解释为何卫元君不用,但是可以看出荆轲内心中其实是有抱负的,只是无法施展罢了。
荆轲流—亡到燕国后,与高渐离相识,此时提到“荆轲嗜酒”,并且两人在酒酣以后还会击筑和歌。“酒对于中国文人来说有着深刻文化含义。酒的意象,反映了人生在醉与醒之间的徘徊状态文人饮酒,得以释放激情,忘却尘俗,尽情抒发心中的豪气,进入虚无缥缈的自我陶醉境界。”荆轲就与后世所有饱读诗书却无法施展抱负,而寄情于酒的文人一般。司马迁寥寥数语,一个无法实现胸中抱负的失意文人形象跃然纸上。荆轲身上的文人气质与身为刺客的勇猛潇洒完美结合,成为流芳百世的刺客荆轲。
除此以外,反抗强暴也是《史传?刺客列传》中非常突出的一个精神价值。虽然刺客这个职业本身就是一个暴—力的代表,“反抗强暴并非一定是刺客的自觉主观意图。但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他们的行为,特别是曹沫和荆轲的行为在客观上具有了反抗强暴的意义。”11对于曹沫和荆轲而言,国力强盛的齐国与秦国才是强暴的代表。曹沫和荆轲的刺杀行动实际上代表的是当时弱小国家对强大国家兼并侵略的一种抗争方式,因此客观上是具有反抗强暴此精神价值。
《史记刺客列传》对后世带来的影响,除了为文学创作带来素材与故事蓝本,诱发出如骆宾王的《易水送别》、陶渊明的《咏荆轲》和元杂剧《豫让吞炭》等文学作品以外,其中体现的精神价值更是对后代带来深远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刺客的存在为中国崇尚柔弱,中庸的文化传统注入了某些‘匕首’的刚性。加入去掉这种刚性,我们对延绵不已的不断重复的中国历史的感觉会变得更加苍白,无力,麻木,绵软了。”《史记刺客列传》所体现侠义与反抗强暴等精神价值,是儒学以外,与儒学相去甚远的一种文化,与儒学互为补充,完整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
另一方面,《史记?游侠列传》中记载了汉代轻身重义,重信重明,锄强扶弱的侠客事迹。这些侠客身上体现的精神,实则是继承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这些刺客。《史记刺客列传》“有力地影响了汉代的游侠精神。两者合流形成了至今不衰的中国侠义精神。”在这种源远流长至今不衰的侠义精神的影响下,诞生了王维的《少年行》,李白《的侠客行》和明代的《三侠五义》等文学作品。
【参考文献】
[1]司马迁撰,韩兆琦评注《史记》,岳麓书社2012版
[4]胡进才《论中的刺客形象》,《作家杂志》,2017年第9期
宋江人物形象分析宋江人物分析篇三
宋江是水浒传中的主要人物,关于宋江是怎样的人一直受到关注,小编来给大家分享宋江的人物形象分析,来了解一下吧。
一、
看来,宋江应该是一个忠孝仁义式的楷模,是个关羽式的人物。如果还要找宋江同关羽有何不同,身高六尺的宋江,按中国古代男人的标准“七尺男儿”来算,矮了,比关羽矮了点,但比武大郎又高了,只能说这身高不够伟岸,美中不足,但不能否定宋江的英武、仁义、忠孝、侠肝义胆及过人的谋略,人们往往冠以宋江婑、黑、丑之名,同原著相去甚远。这同理解有关,同影视等作品再造时没有尊重原著有关。
宋江是山東郓城县宋家庄人,排行老三,下有一弟叫铁扇子宋清,母亲早亡,父亲宋太公在堂,全家以务农为生,家有田产,殷实,但不足以宋江挥霍。
宋江一生的名号很多,主要有江湖名号、,自称和官方头衔。江湖人称孝义黑三郎宋江,及时雨宋江,山东呼保义宋江;自称小吏宋江,官方头衔有,受招安后的第一个头衔是破辽兵马都先锋使,第二个头衔是平南都总管,征讨方腊正先锋,第三个头衔被授武德大夫,楚州安一抚使,兼兵马都总管。
这一段的说白,将宋朝为吏者,是如何获利的潜规则全盘的端了出来,也勾划出宋江的精明和细心及为人处事的过人之处。
我们知道吏处事的秘密,也就好理解宋江銭多的原由了。吏道虽比不得官道,利也是丰厚的。但宋江因钱多也差一点送了性命,被发配的途中,在揭阳岭酒店,无意之中露了财,被麻翻了,如果不是李俊认得他,加之李俊同开黑店的李立相识,宋江的肉怕是成了别人的下酒菜,在揭阳镇为接济薛永而得罪了穆弘、穆春这一市霸,而逃到浔阳江,在船上露了财,如果不是李俊及时赶到,差一点被张横这一江霸杀了喂鱼,看来宋江是藏不住富的人。
有利就有风险,利愈大风险就愈大。为吏是可获得高收益的,自然算是高风险行业,但吏的政治地位远低于官,风险系数也就更高了,《水浒传》第二十二回专门对做吏难,易获罪责有交待,但不够全面和客观。
正因为为吏的许多风险和不是,所以宋太公是反对宋江为吏的,为家族自身的安全,怕连累,宋太公将宋江出了籍册,各户另居。但在家中还专门挖了个地窨子,做为宋江不测之时藏身之用。后来果然也用上了。
通过这一番说道,宋江为吏是怎样一回事也就明白了。此时说宋江是熟悉而精通吏道的时代性人物,堪称天下为吏第一人,有人会信了,待进一步交代,自然更是了。
宋江在江湖上的'名望很高,从江湖上给他的名号就可见一斑,孝义黑三郎、及时雨宋江、山东呼保义宋江,这三个江湖称号足以证明他的为人为事的三个特点,孝为先,这是当时社会对人的道德评判的首要标准,及时雨反映了宋江的乐善好施,呼保义反映出宋江注重江湖上的兄弟情义,这三个称号正是宋江个性特质的集中反映,而正是宋江有这个特质,在江湖上有很高的名气,才使得他遇难呈祥,逢凶化吉。杀了阎婆惜,是借助朱仝之力逃脱,他逃脱之后,在众多的人脉关系中选择了三个最可靠的去处,一是青风寨花荣处,二是小旋风柴进,三是孔家庄。他有许多次的生死关头都是他的江湖名声救了他。到青风寨的途中在青风山,如果不是宋江这个响亮的江湖名声,他的心肝早就成了燕顺、郑天寿、王英这三个强盗的醒酒汤了。在发配途经揭阳岭、揭阳镇、在浔阳江中都是他的江湖名声救了他。他的江湖名声让他聚起了一百零八条好汉,並将这些好汉聚集在他的“替天行道”的大旗之下,实现了受招安,成就了他期待的功名。
可以肯定,宋江是江湖上最成功的人物,称古往江湖第一人也不为过。
出身于殷实之家的宋江,没有走通仕途,靠写得一手好文章,不得以入了吏道,借用吏道的便利条件,将自己的侠义之名发挥到极致,宋江就有了仗义疏财,济弱扶倾,事亲行孝,排纷解难等美誉。
宋江爱习一槍一棒,学得多般武艺,但他並不嗜杀,一生亲自动手杀的唯一的一个人是个女人,如果不是怕这个女人泄漏了他的杀头之罪,他也不会杀她。
宋江个性是复杂的,但核心是忠。
宋江的忠是同孝齐名的,如何见得,这从他和武松的一段对白中可见一斑,宋江杀婆惜避罪的第一个去处是柴进处,这是他初识武松,而此时的武松因行凶,而躲到柴进处,实际上並无命案,后果也不严重。第二次二人相遇是在孔太公家,这时,二人都是戴罪之身,武松已经是罪上加罪,背着几十条人命了,在宋江要去清风寨,武松要去二龙山入伙两人分手之时,宋江说了一番常人想不到的话:“兄弟,你只顾朝廷招安,你便可撺掇鲁智深扬志投降了,日后但是去边关上,一刀一一槍一,搏得个封妻荫子,久后青史留得一个好名,也不枉了为人一世,我自百无一能,虽有忠心,不能得进步。兄弟,你如此英雄,决定做得大官。可以记心,听愚兄之言,图个日后相见。”武松对此並不感兴趣,宋江此时的这番话实际上是宋江个人的政治宣言,他后来的行为,都是实现自己这番话的具体过程。晁盖晁天王是个重兄弟情义的人,所以在梁山泊建聚义厅。晁盖在打曾头市身亡,其一尸一骨未寒,宋江就将聚义厅改为忠义堂,显然是以忠君为要;后来,不择手段的逼卢俊义入伙,招降朝廷武将关胜、索超、徐宁、董平、张清等,这些都是为忠君做的准备,都有政治考虑,希望在政治上加分。招安成功后,怕最忠诚于自己的李逵造反,坏了自已的名节,视李逵的生命与草芥,在李逵不知情的情况下,将其毒死,为了功名,一百零八位兄弟为他阵亡了五十九人,,病故了十位,卢俊义被朝廷害死,吴用,花荣不得以自一杀。从他整个人生轨迹来看,忠是核心。可这个忠字中又充盈着反叛,他的许多行为是相互矛盾的。在寻阳江楼,宋江借着酒力写下了“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这首《西江月》,充分的表现出了宋江的政治野心和对现实的不满,诗中说报冤仇,宋江的冤从何来?紧接着宋江又写了四句:“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分明是要反了,宋江为什么会这样,是他的政治野心的需要。吏道本来就远离了官道,囚徒,一个戴罪之身,离官道更远。他面对自已的现状充满了恐惧,借着酒力把深藏在内心的欲一望,变成了这二首诗词,但无论如何,宋江还是要走官道的。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宋江是以忠为核心的。
江湖称宋江为孝义黑三郎。古人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他宋江终身无后,不遵守父亲的劝告执意吏道,父母在不远游,宋太公死时二个儿子都不在身边,按当时的社会标准,宋江就是不孝了。可另一面又表現为尊崇孝道。宋江杀了婆惜,带足了银两,借故友柴进、孔明孔亮、花荣等处避难于一时,在没有丢掉性命的前提下,接识了清风寨的强盗燕顺、王英、郑天寿等,还有吕方、郭盛、石勇等,收服了青州指挥司总管本州兵马秦统制秦明和青州兵马都监黄信,免去了武松同孔太公一家的误会,送武松到二龙山鲁智深、扬志处入伙。这其间生出来的许多事,是错综复杂的,宋江的到来,加剧了花荣和刘知寨的矛盾,花荣这位功臣之后反了。王英抢了刘知寨的老婆,宋江救了这个女人,人家並不领情,后来就演义出许多要命的事,人家要他的命,反之是宋江要了别人的命,刘高知寨一家命丧黄泉,秦明不但丢一了许多士兵的命,青州百姓也没有幸免,书中写道,青州城外“原来旧有数百人家,却都被火烧做白地,一片瓦砾场上,横七竖八,杀死的男子妇人,不计其数”。这些老百姓拿命服从了宋江离间计的需要,秦明的老婆也为此一命乌呼了,这场避难,宋江是纵横与江湖之间,如鱼得水,这前后历经一年半,正当他要帅众投奔水泊梁山时,家书载来不幸,老父身亡,听到此讯,宋江是叫苦不迭、捶胸撞墙、哭得是昏天黑地,要寻死寻活,无奈之下,宋江回家尽孝,众兄弟投奔梁山泊去了。回到家中,老父健在,宋太公是久不见子挂念,又怕宋江落草为寇,才用了此策,加之有朝廷册立皇子,下了赦书,罪减一等之事,经过宋太公用钱上下打点,加之平日里宋江又极会为人,又掩了事实真象,就连在外一年半的行径也是化名郓城张三干的,要是真象败露,那是无解的死罪。结果是从轻发落,将宋江脊杖二十,刺配江州牢城,犯罪刺字是免不了的,只要钱到位,这二十杖也就重不了。宋江从了父命,认罪服刑。这就是宋江的孝了。
宋江的孝是矛盾的,他的孝最终也是要服从于忠的,当宋江功成名就时,宋太公已经不在人世了,宋江的孝比不得忠的重要。
人说人生有酒、色、财、气这四样是少不了的。但也因人而异,宋江在女色面前就是个缩头的乌龟,送上门的美一女也勾不起多大的情趣,鱼一水之欢几日,也就聊无兴趣了,红杏出墙了,也不以为然,以不是明媒正娶,父母一之命为由,一带而过。但其它三样在他身上都有充分体现,酒喝高了,气来了,反诗也就写了。重要的是他善敛财,更仗义疏财。如何敛财,无外忽是吃了原告吃被告,通风报信等。正因为他善于敛财,他才能有钱上下打点,买通许多关节,在他案发时大事化小,连发配都能挑个好去处。
他又是如何疏财的呢?举几个例子,东京人氏阎公及夫人和小女婆惜三人以唱曲为生,流落到郓城县,不幸阎公病逝,宋江给孤婆寡女十两银子相助,宋江的仗义感动了阎婆,阎婆见三十的宋江还没有家室就将自己十八岁的女儿,美貌的婆惜给宋江做了个亲眷。宋江也算是金屋藏娇,在郓城县西巷内借租一所楼房,置了家什,半月之内就将婆借打扮得满头珠翠,遍体金银。这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銷,需要不少银两。县城里卖糟腌的唐牛儿是宋江的眼线,宋江也少不得赍助他,郓城县有个买营养汤为生的老汉叫王公,平时里宋江也是喝汤不花銭的主,但宋江並未忘记给他置一口寿材,连为王公送终的开銷都计划好了。挥金如土已经是宋江的习惯了,许多人都不同程度的都得到过他的好处,这里有朱仝、雷横、武松、李逵、薛永等,就连押送他的公人和牢城营的军健等人也得了他的许多好处。宋江的疏财还表現为奢侈,包一养婆惜,常年喝王公卖的汤等。不仅如此,在江州劳营为囚,也要奢移一番,通过卖通,要住个单间,做个抄事的好差事。第一次同戴宗,李逵在寻阳江的琵琶亭酒馆用餐更是个典型例子,桌上摆的是菜蔬海鲜,饮的是二樽江州有名的上色好酒玉壶春酒,宋江还不满意,要吃鲜鱼做的鱼辣汤醒酒,等鱼汤上桌了,他试了试就不吃了,认为鱼不鲜,是腌过的,好刁的嘴,事实也真是如此。面对这桌酒席宋江还有一番话,是话里有话“美食不如美器,虽是个酒肆,端的好整齐的器皿”借表扬器皿,批评鱼不新鲜,要吃好鱼,莱同器皿不匹配。为吃到长江的好鲜鱼,引出了李逵同张顺的一场好斗,也道是好汉不打不相识。结果张顺这个鱼霸弄了四条大的鲜活的长江里的金色鲤鱼做辣汤,这餐饭才让宋江心满意足。要说这辣汤应该是胡椒做的汤而不是辣椒做的,那时的中国还没有辣椒。后来,宋江因贪吃张顺留给他的鲜鱼,吃坏了肚子,那是后话。由此可见宋江奢侈之一斑。
宋江是个不好女色的英雄好汉,这那个时代完美英雄的必备条件,水浒中众英雄大多都不喜好女色,王英就是因好色而低人一头。宋代是理学时代,是个女人社会地位极低下的历史时期。但人类是由两性构成的,宋江做为一个男人,不可能同女性无关,生他的母亲可以早亡了,到三十岁还无妻室,家中也可以无女性,但现实中不可能没有女性,更何况宋江的生命中有三个女性对他的一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其一就是阎婆惜,阎婆惜的人生价值观同宋江相去甚远,宋江也不可能同她为道,也许正是在他有生之年遇到这位不守妇道,移情别恋还贪财的女子,受了伤害,才使得后来宋江至死末娶。但无论如何,有一点是一定的,她的出现和后来发生的故事,促使宋江下决心对自我人生做出选择,要不然宋江还真难以脱开他所熟习的吏道。是这位女子逼着宋江离开吏道,走上了造反,招安的成就功名之道。
其二是九天玄女,也叫九天娘娘,是上古时传说中的女神,人头鸟身,传说是黄帝的师傅。九天玄女以六壬、遁甲、兵符、图策、印剑等授予黄帝,并制夔牛鼓八十面给黄帝,帮助黄帝战胜蚩尤。见《水浒传》第四十二回,宋江因题反诗而罪不可赦,众好汉救得他上了梁山,只有落草为寇的他,为尽孝,一定要接他的父亲宋太公上梁山。待他回到宋家庄,其家父和弟弟因为他己被软禁,正在此时,九天玄女托梦与他,传他三卷天书,並面授机宜,她告诉宋江:“宋星主,传汝三卷天书,汝可替天行道,为主全忠仗义,为臣辅国安民,去邪归正,他日功成果满,作为上卿。吾有四句天言,汝当记取,终身佩受,勿忘于心,勿泄于世。”宋江对此是:“愿受天言,臣不敢轻泄于世人。”接着娘娘就说了“遇宿重重喜,逢高不是凶,北幽南至睦,两处见奇功。”这一段演义不可信,但不可缺少,应该说起点很高,能帮助黄帝得天下的女人,也来帮助宋江了。这里是借神话,迷信给了宋江以后的行为的政治正确性,同时,宋江的政治主张也就有了合理性。他的政治主张就是受招安,具体行为无论好坏对错,都可以用“替天行道。”而掩之。
为了保证宋江能建奇功,在宋江征辽,面对混天象阵一愁莫展时,九天玄女又梦中授破阵之法,果然,宋江大获全胜。神仙都帮的人,还能假?那时的老百姓还是信这个的,所以,中国的帝王都是以天子之身治理天下。宋江要从囚犯成为青史留名的人物,能借得到天意,就顺利得多。事实也真是如此。
其三是李师师。宋江借到京师汴梁看元宵灯会之名,实是想为招安打通关节。宋江要找的是京师角妓李师师和赵元奴,因为这两个角妓不但色艺双馨,更重要的是,这两位都是当时皇上的一宠一爱,机缘巧合,宋江有幸见到了李师师,没有见到赵元奴。他送李师师的见面礼是一百两上等纯色黄金,[后来,燕青的色相也被变相的出卖了]。宋江借这次见面,写了乐府诗一首,诗是这样写的“天南地北,问乾坤何处,可容狂客?借得山东烟水寨,来买凤城春一色。翠袖围香,绛绡笼雪,一笑值千金。仙体态,薄幸如何消得!想芦叶滩头,蓼花汀畔,浩月空凝碧。六六雁行连八之九,只等金鸡消息。义胆包天,忠肝盖地,四海无人识。离愁万种,醉乡一一夜头白。”这样再直白不过的投降书,还真难到了这个有文彩的妓女。几番周折,宋江的招安大计总是受阻,最终还是通过李师师这个关节,让宋江被招安这一大计得以实现。可见,女人的能量无论表现为好与坏,无论是真与假,那都是不可低估的。象宋江这样的英雄也不例外。
宋江第一次表现出来的过人的军事才能,是他杀了阎婆惜到花荣处避难,大闹清州这一段。花荣是青风寨副知寨是个武官,同刘知寨有矛盾,青风山的三个强盗之一的王英,劫了刘知寨的夫人,想她做压寨夫人,是宋江从中相劝,並答应相宜时为王英主媒,王英才算罢手。但由此而引来一连串的矛盾,当矛盾不可调和时,宋江出面主宰了这一切,他收服了青风山强盗燕顺、郑天寿、王英,同花荣一起灭了青风寨,杀了刘知寨全家,紧接着大闹青州府,杀死捉拿了官兵数百人,青州城外数百户百姓死于非命,降服了青州府的指挥司总官管秦明和都监黄信,在投奔梁山路经对影山时,又成功的收编了强盗吕方、郭盛等。此一番经历,宋江不但收了九条好汉,更展示了他过人的军事才能。
宋江的第二军事行动是因宋江在寻阳江题反诗,而被判死罪,在将行刑时,是晁盖带领梁山众好汉,昌险劫了法场,救得宋江性命。宋江並不以此为满足,他不顾晁盖反对,一定要捉拿告发他的通判黄文炳,结果,在宋江的领导下智取了无为军,活捉了黄文炳,杀了黄文炳全家,劫了他的家私,黄文炳本人被梁山三十条好汉生吞活剥的吃了,心肝做了醒酒汤喝了。
此后的宋江更是一发而不可收拾,三打祝家庄、破高唐州杀高廉、破高太尉三路兵马、大闹华山等,这一连串的军事胜利让晁盖的屁一股坐不住了,结果晁盖命亡曾头市,而宋江却继续着自已不败的军事行动,其后是劫法场救玉麒麟、智取大名府、攻陷曾头市活捉史文恭,二赢童贯三败高求等,但真正让宋江功成名就的是他受招安后。破辽和征方腊及征王庆、田虎这三大军事行动,其结果是皇上赐宋江为楚州按抚史,兼兵马总管。宋江不但证明了自己军事才能,也实现了自己人生的理想,也没有辜负九天玄女的嘱托。
宋江这个人物的人格特性是多面而复杂的,当人们用不同眼光和角度去审视时,他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就凸显出来了。按照那个时代的标准,他的行为表明他是忠、孝、仁、义,他的行为同他的江湖名望是对应的,他的行为表现出了他过人的胆识和极强的领导才能,但这不足以概括宋江这个人物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宋江行为本身又往往表现为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不顾国家法令,私通盗贼;不按照社会行为准则尽孝,杀人如麻,百姓遭殃,这是不仁;不顾兄弟情义,执意要招安,让许多兄弟命丧黄泉,将自已陷于不义的境地等。一面他表现出了大方、助人为乐、豪爽、不拘小节等,另一方面又表现出虚伪、狡诈、自私等。正因为如此,复杂宋江才是一个真实、生动、立体而丰满的形象,他给人以厚重。这种厚重又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这也是宋江一生的轨迹,一是为吏之道,二是江湖之道,三是为盗之道,四是招安之道,在这四条道上他都成功了,在这四条道上他都是一个典型,所以,宋江这个形象有着广泛的认可性。当然,宋江的典型性是建立在《水浒传》之上的,反之,宋江是为《水浒传》而存在的。宋江的结局又是那个时代的必然结果,北宋都亡国了,一切都在悲切之中谢幕了,但宋江的故事,将会永远流传下去。难怪金圣叹这一怪杰称《水浒传》为才子书,当之无愧。《水浒传》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宋江,一百零八水浒好汉之首,江湖上威望极高,然而,他是一个全美的人吗?他内心便真无一丝恶念吗?并非如此。
宋江,他在江湖上因“义”而闻名,孰不知他同时并不仁义。在晁盖一行人劫生辰纲一事被知晓时,是的,他“义”。他镇住何观察,飞马去为晁盖报信,免了他们一行人的牢狱之灾。他为了兄弟,冒着极大的风险,报了信。由此,我们的确可见宋江之义,甚为舍生取义,实在敬佩。另一面来看,在何观察的信任之下,他做出了什么?欺骗,嘴上一副生怕他人知道,自己却是那个告密者。因此,害得何观察丢了耳朵。何等不义!何等虚伪!不顾同僚,为己所达目的不择手段。乃知宋江之虚伪,知人知面不知心。
宋江有一强项,他会使银子,会做顺水人情。这是常人难以达到的,他每一次疏财,总能使得恰到好处,表面上看似大方,实则是在用银子收买人心。在柴进庄上,宋江见到武松,给了他银子,表现了对武松的尊敬,便得武松义兄弟,可见宋江善做人情,而这,折射出的便是宋江洞察人心。如此会洞察人心,也难怪会以“义”闻名,而他确是对武松赏识,“义”不虚,此时乃直。
宋江,时真时假,亦虚亦实,着实难以看透,是义薄云天的好汉,还是大奸之至的小人?知人知面不知心。
宋江人物形象分析宋江人物分析篇四
《边城》是沈从文创作的中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34年。该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边城人物形象分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翠翠
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是作者倾注“爱”与“美”的理想的艺术形象。翠翠来到人间,便是爱的天使与爱的精灵。她爷爷把她领大,一老一少相依为命。她既是爱情的女儿,又是大自然的女儿。在她身上“天人合一”,她是美的精灵与化身。翠翠身上的“美”,是通过她的爱情故事逐步表现出来的:第一阶段:翠翠爱情萌生阶段。她在小镇看龙舟初遇傩送,爱情的种子就萌芽了。第二阶段:翠翠爱情的觉悟阶段。两年后又进城看龙舟,她的爱情意识已完全觉醒。第三阶段:翠翠对爱情执着的阶段。她在爱上傩送后,没想到傩送的哥哥也爱上了她。出于对爱情的忠贞,她明确向爷爷表示拒绝。然而,她与傩送的爱情却忽然受到严重挫折,傩送远走他乡、爷爷也死了使她一夜之间“长成大人”。最后,她像爷爷那样守住摆渡的岗位,苦恋并等待着傩送的归来,这些充分表现了翠翠性格坚强的一面。
爷爷
爷爷保有着中国传统的美德,他对孙女翠翠亲情无限。为翠翠的亲事操心担忧,尽力促成翠翠爱情的实现。在生活上,对翠翠也是无比关怀,不让翠翠坐热石头,惟恐翠翠生病;在感情上尽力体谅翠翠的心思,翠翠忧伤寂寞时为她讲故事、说笑话、唱歌。他也是淳朴厚道却也倔强的老人,他为翠翠美丽而自信骄傲,为了翠翠嫁一个好人家,他不计地位的贫寒低贱,内心凄苦忧虑与责任自信交错。
天保
天保个性豪爽、慷慨。他是船总的大儿子,却爱上了贫苦摆渡人的孙女。他知道弟弟也爱翠翠,两人唱歌“决斗”,他却因为自己先提了亲,“作哥哥的走车路占了先”,一定要弟弟先唱;弟弟“一开口”,他知道自己不是“敌手”,就很大度地成全了弟弟,充分表现了他的手足之情。后来他外出闯滩,既是为了弟弟的幸福,也是为了消解自己心中的失望和难过,“好忘却了上面的一切”。最后意外遇难,可以说他是为了亲情和爱情而死。
傩送
傩送有着他母亲的美好品格,细腻。傩送孤独地追求着爱情,和哥哥的“决斗”,夜半唱情歌,却并不为心上人所知。最后也孤独地出走,不知飘泊到什么地方。
俱为女子,我却原本并不喜欢翠翠。
十四、五岁时第一次读《边城》,就不喜欢这个与自己差不多同龄的女子。十五岁时的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触目皆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活脱脱就是一个自然之子,有着原始的善良和纯真的可爱,应惹来无数爱怜。
可那时的我却不喜欢,觉得这个女子的纯真过了份,这是她保护自己的盾牌,也是尖锐的武器,一次又一次地刺伤了那些深爱她的人。她的不谙世事,她的含蓄懵懂,全变成一条条致命的引线,引向最终的惨烈。记忆里永远挥之不去的只有最后的悲哀结局,如同改编的同名电影里在昏黄温暖的色调下,却隐隐透出烟水空蒙的凄寒。
这是我一直都不懂的故事,也是我一直都不懂的世界。作者笔下的茶峒山城,只是一个湘、川、黔三省交界的边境小城,在故事里却仿佛真正成了一个被时间遗忘的安静角落。在那个风云变幻、改朝换代的时代中,不管别处的人们如何不幸挣扎,生死存亡的恐慌感都似乎永远弥漫不到这里。热闹充满生气的小河街,妇人聚集的吊脚楼,负责摆渡的老船夫,在难却盛情的收下过客的一枚铜板后会转送一大把的烟草叶。在那里就连世俗最为不齿的妓女,“也永远那么浑厚”。她们可以为了生计接待四川商人,也可以把所有的眼泪快乐牢牢地系在归期不定的水手身上,有着古代女子“拼将一生休,尽君一日欢”的勇气和无悔,“较之讲道德和廉耻的城市中绅士还更可信任”。这样的水土和民风养育出的翠翠,有我想象中的淳朴,却没有意料内的勇敢。一如她的那段伤痛初恋,在那时的我看来不过是一个简约和克制导致的悲剧。对于这样一个简单的三角故事,作者舍弃了传统的情节要素,没有门第之见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反倒多了民主和放手。可那个女子还是没有把握住自己的幸福,只能回望那一川碧溪,带走自己的爱与希望。
那时的自己,并不理解这样的含蓄,也不喜欢翠翠的纯真善良毫无机心,当这些品质成为一个人性格的全部时,反倒失去了最基本的一点可爱。于是,我离开这个故事,忘记翠翠,忘记湘西清亮的白河,继续经历自己的青春岁月。
时隔两年,因缘际会下我再次翻开《边城》,只因为怀念起湘西瓦蓝的云天。故事里的翠翠在成长,已经走到了自己命运中最为重要的转折点。她最终还是选择了固执地等待,等着那个年轻人回来一同去采最喜欢的虎耳草。故事外的我也在长大,走过豆蔻年华,面临着少年人走向成熟的蜕变。而当我怀着这样的心境再次去读这个早已熟悉的故事、读到最后的那一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时,心底的那份惨然和惋惜尚在,却多了几许释然,并不再过多地执着于因那些巧合误会所导致的有情人未成眷属的收场。若说两年前这个故事让我感到的是温暖中透出凄寒,那么两年后我不仅感受到全篇无处不在的寂寞孤独,也更执著于其中几许温暖的色调,依旧昏黄,却足以照亮我的心房。
而两年后的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俱为女子,翠翠却真是特别的。她不应仅仅只是爷爷疼爱的对象、男子梦中的理想,也是女孩子心中永难消逝的情结。再读时,我不再指责她的懦弱隐忍,而是喜欢她的活泼率真,也爱她的含蓄。因为这才是每个这样年纪的女孩子心中最纯真的一面,也是最真实的一面。
再品与翠翠有关的章节,我看到了两条线索推动着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发展。最明显的一条自然是三年的端午节,这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第一年的端午节由翠翠的回忆带入,与茶峒山城一样,他与傩送的初遇仿佛也是静止于时光中的美好。黄永玉曾以此为题材作过木版画,画中的翠翠只一低首,回眸间却有不胜凉风的娇羞。这样的画面即使只是最简单的白色,也足以在人的心上幻化出万紫千红。即使后来有漫天花雨,在翠翠的印象里也没有那个端午所经历的事甜而美。第二年的端午节,翠翠和爷爷在顺顺吊脚楼上避雨,那个场景在电影中拍得十分温馨祥和。天保一家送的大白鸭和尖角粽子,船总与爷爷间关于翠翠婚事若有若无的谈论,不仅再次体现了地方人情之美,也为下文情节发展提供了一个小小的契机。而到了第三年的端午,所有事纷踵而来,然后走向最后的终局。这三年的端午节对于翠翠的意义不言而遇,也是她感情最明显的体现地。
不过不同于两年前一直认为的爱情,再读时我却对那两个男子的感情产生了小小的质疑。也许是着墨不多的缘故,天保和傩送的感情仅体现在一次又一次的求婚上。翠翠的纯真美丽,是区别于其他女子的特别,也正是这份特别吸引了他们。可从始至终我都觉得他们只是把翠翠当成一件最美好的东西那样小心翼翼地去追求,可以兄弟相争,可以唱一夜的山歌,可心底其实想要的在这一块纯澈的水晶之外,还是一个节俭持家的女子。但愿这只是我对男子的偏狭。
可是翠翠,在这时却真的初尝到爱情的甜蜜,焕发出少女的`光彩。她会在骂人后听到对方名号时“心里又吃惊又害羞”,沉默一个晚上,也会在爷爷提到嫁给天保时又羞又气地掐断话头。而在面对爷爷正式讲起求婚时的心念更是如电般瞬间即是百转千回,她的心会轻轻地跳动,会即使不知所措也装作从容地等待爷爷的决定。而当心上的事落空时,此刻的心理描写犹为精彩:“翠翠弄明白了,人来做媒的是大老!不曾把头抬起,心忡忡的跳着,脸烧得厉害,仍然剥她的豌豆,且随手把空豆荚抛到水中去,望着它们在流水中从从容容的流去,自己也俨然从容了许多”。她的惊愕和极度失望,以及妄图掩饰的心理过程,在看似随意的动作中暴露无遗。其后面对爷爷的泪水,她的心中又烦又乱,想哭又觉得没有理由哭。就是在这一刻我仿佛明白了过去一直都不理解的事,翠翠并非不愿去大胆争取大胆说出自己的爱情,只是自身少女含蓄的性格,以及对爷爷的顾及使她不知所措,只能以不回应的方式来回应。看似不合情理,却恰恰是人之常情。
而这种人之常情,却恰恰是当年的自己所不懂的。所以很多路必须亲自走过,才能知道坎坷波折,很多故事只有一读再读,才能体会个中情味。当读到另一条暗线时,才蓦地惊觉,翠翠走过的路,难道不就是自己曾感知过的一切。印象中全篇有四次将翠翠与“新娘”二字联系在一起,有年少无知时扮做新娘的懵懂,也有情窦初开后追看花轿的好奇。她会欢喜会红脸,会爱听取茶峒歌声的缠绵,也会为一片云一颗星而孤独凝眸。看到这里,现在的我会抬头微笑,无论上天赋予了女子多少种不同的性格,在此刻的心绪纵横旖旎情思当皆如是。所以当全篇最后一次在爷爷的葬礼上出现“新嫁娘”这三个字时,才会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哀凉。梦起之处,梦终之时,翠翠就这样以痴痴站立的方式无声地回应了自己年少梦想的如此终结。面对至亲的离去,至爱的离开,此刻的翠翠有前所未有的真实感。若说前面的娇羞含蓄引人怜惜,那么这时她的默然更贴近我的灵魂。
同样面对找不回的过往,作者选择用笔将其记录下来。而对于那些猜测的目光,他曾说过:很多人看我的书近似买椟还珠,你们欣赏我故事的清新,作品背后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欣赏我文字的朴实,那背后蕴藏的悲痛也忽视了。我不知道自己是否也是一个买椟还珠的人,对于《边城》这样一个故事我只愿单纯地随心而读,不愿加之以所谓深刻的挖掘的目光。我读到了背后的热情和悲痛,却还是想许给自己一个希望。只是语序的不同,但又未尝不可以是作者留下的慈悲,那个在月下唱歌,把灵魂轻轻浮起来的年轻人,“也许明天回来!”。
每个人心里也许都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作者如是,翠翠如是,我也应如是。然后,我们都将余下的岁月留在了等待里,孤寂地等待。但即使等得眼已垂落、耳已闭锁又如何,毕竟似水的流年还在记忆里,曾经的梦想还在心里,闭上双眼往昔的温暖还一息尚存。
既然一切都还在,来过就未曾离开,那么即使心已渐渐消瘦,也没有什么是不可释怀的。
主题思想
《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小说。《边城》极力讴歌的传统文化中保留至今的美德,是相对于现代社会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物欲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边城》描写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纯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以及兄弟间诚挚的手足之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作者极力状写湘西自然之明净,也是为了状写湘西人的心灵之明净。《边城》写以歌求婚、兄弟让婚、外公和翠翠相依之情,这些湘西人生命的形态和人生的方式,都隐含着对现实生活中古老的美德、价值观失落的痛心,以及对现代文明物欲泛滥的批判。作者推重湘西人的人生方式,也想以此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
艺术特色
一是细腻的心理描写。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意志、愿望和思想感情等内心活动的描绘。或展开人物的美好心灵,或揭露人物的丑恶灵魂,以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其方法多种多样:或通过对话、独白、行动、姿态、面部表情等直接剖析;或采用幻想、梦境间接揭示;或借助景物描写、气氛渲染及周围人物的反映等侧面烘托。本文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人物的幻想、梦境来披露人物心理。翠翠离奇的“胡思乱想”,让人感到渐渐有了自己心理的少女的孤单寂寞,以及爱情的幼芽时心灵的躁动;翠翠“顶美顶甜”的梦境,展示出对朦胧爱情的甜蜜感受和潜意识里对爱情的向往。二是通过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语言、神态的描写,形成强烈的暗示,诱使读者从人物的语言、神态上去体味人物的内心奥秘。翠翠“带着娇,有点儿埋怨”地一再央求爷爷丢下渡船上的活回到她身边,让人感受到翠翠对爷爷的无比依恋之情。听着爷爷唱的“那晚上听来的歌”,“翠翠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则让人感受到情窦初开的翠翠对甜美爱情的神往。
二是诗画般的环境描写。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不仅烘托了人物的心理活动使人物的情感沉浸在富有诗情画意的氛围中,而且为我们展示出湘西边陲特有的清新秀丽的自然风光。在作者笔下,啼声婉转的黄莺、繁密的虫声、美丽的黄昏、如银的月色……奇景如画,美不胜收。这些又都随着人物感情世界的波动而自然展开。或是以黄昏的温柔、美丽和平静,反衬翠翠爱情萌动的内心的躁动、落寞和薄薄的凄凉;或是以柔和的月光、溪面浮着的一层薄薄的白雾、虫的清音重奏,烘托翠翠对傩送情歌的热切期待,以及少女爱情的纯洁和朦胧。
《边城》成书于1934年4月,那正是沈从文爱情事业双丰收的季节。1931年社会虽然动荡不安,但总体上还是稍显和平,这个时候中国有良知的文人,都在思考着人性的本质,沈从文自然是走在前沿的,于是,他希望通过自己对湘西的印象,描写了一个近似于桃花源的湘西小城,给都市文明中迷茫的人性指一条明路。人间尚有纯洁自然的爱,人生需要皈依自然的本性。
沈从文一生写下很多部小说和散文集,但是在他众多的作品之中,《边城》则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边城》奠定了沈从文先生在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1999年6月,《亚洲周刊》推出了“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排行榜”,对20世纪全世界范围内用中文写作的小说进行了排名,遴选出前100部作品。在这一排行榜中,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位列第一,沈从文的小说《边城》名列第二。但如果以单篇小说计,《边城》则属第一。《边城》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
延伸影视作品:1985年,凌子风执导《边城》同名电影。
宋江人物形象分析宋江人物分析篇五
故乡,熟悉而有陌生的名词。
一次次在梦里看见故乡在向我招手,因我那久别的故乡,对于我们,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在我们的心中永不老去。
文章里重点刻画了几个人物:“我”、“闰土”、“杨二嫂”。通过他们,让我们目睹了故乡的衰败景象,和农民的贫困生活,更加揭示了深刻的主题。
小说中的我,有作者的影子,但是决不等同于作者。“我漂泊在外,对故乡一直怀着美好的回忆,那回忆中的故乡并不仅仅是一个现实的世界,那更是一个想象中的世界。”我想念和“我”一起小时候的哪个闰土,我对闰土怀着深厚的感情,但当闰土叫出那一声“老爷”的时候,我才明白,我们之间已经形成了一层不可逾越的隔阂,这隔阂是旧社会人与人之间阶级隔膜和等级观念的思想束缚造成的,使我产生了对劳苦人民的同情与怜悯。我便成了一个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知识分子。
我所铭记了一个少年,他名叫闰土。儿时的印象如今又浮现在眼前,那是一个活泼刚健、动作干脆利落,说话脱口而出,朴质,有智有勇,热情又纯真的小英雄,小伙伴。当闰土把干青豆拿出时,说:“请,请老爷……我明白,一切都变了,唯有善良纯朴没有变。当他拣起一幅香炉和烛台时,我知道,这时的闰土麻木迟钝,把改变现实的希望寄托在对神灵的祈求祷告上。我们聊了些闲天,却早已经没有了儿时的纯真友谊,昔日的闰土也失去了纯真与温情,变得木讷,麻木,市侩,猥琐……他时生活的重压之下艰难挣扎在贫苦深渊中的广大中国劳动民众的代表。他的生活不仅是他自己的辛酸史,也是当时广大农民的一个缩影。
零星的记忆让我想起了二十年前的那个美丽的女子,“豆腐西施”杨二嫂,她的生活是辛苦的,但这中辛苦也压碎了她们的道德良心,看着她说的“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迅哥儿,你阔了,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大轿,还说不阔……”杨二嫂的话中,恭维带挖苦,拉下脸皮,讨要东西,而且随意编造,心口胡说,要走的时候,顺便将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在人眼前偷东西却没有一丝羞耻之心……她变得没有信仰,没有操守,没有真挚的感情,不讲道德,自私狭隘的人,变成了庸俗小市民的典型。
不知是谁打开了记忆的枷锁,那句话轻轻地飘到了耳边:
往事一幕幕,美好的回忆都变成了痛苦的现实,小英雄的形象为“木偶人”所代替,谁的心中能不悲哀呢?但“我”此时的悲哀并不等同于“绝望”,“我”依然相信,我的故乡会有美好的未来,不过,有些渺茫罢了!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对啊!有了希望,并矢志不渝地奋斗追求,一定会实现的。“希望”是“无所谓有,也是无所谓无”的,如果人们都朝着希望的路走,那样便会迎来新的生活。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我想,当我们久别故乡时,我们不会再用起这句话,那时,我们感叹的会是“柳暗花明又一村”,那时我们感叹的会是故乡的灿烂与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