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是一种开阔眼界、丰富人生的方式,我喜欢去不同的地方感受不同的风景和文化。善于应用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工作技巧是写一篇完美总结的关键技能之一。下面是一些总结范文的摘录,供大家借鉴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近年来,中国对外国留学生的吸引力增强。研究表明,中国经济水平、经济潜力、科技水平、教育水平,及双边经贸关系、双边学历互认等因素对留学生来华有显着的促进作用,而其祖国与中国地理距离远、文化差异大等因素有显着的负面作用[1].因此,在来华留学生增多,但文化差异对其学习造成一定困扰的情况下,需要思考如何在国际汉语教学中应用、体现中国文化、地域文化,使其能更好地了解中国及当地社会,并能一定程度上融入当地中国人的生活。这对促进来华留学事业的发展,使留学生知华友华,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国际汉语教学中杭州地域文化的应用需求。
近年来,浙江省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发展迅速。根据浙江省教育厅统计,2015年上半年全省高校外国留学生共计17039人,同比增长16.45%,其中长期生14745人,同比增长14.51%,占总人数的86.54%;攻读学位的外国留学生8113人,同比增长18.8%,占总人数的47.61%.从分高校统计数据来看,由于在杭高校数量相对较多,这其中相当一部分外国留学生都在杭州学习、生活。
杭州市高度重视城市国际化工作,成立了城市国际化推进工作委员会,印发了推进教育国际化行动计划,出台了《杭州市加快推进城市国际化行动纲要(2015-2017年)》。《杭州市推进教育国际化行动计划》指出,要“加强华文教育基地建设,进一步吸引各国华裔青少年来杭游学,增进其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从世界各大高等教育强国的发展经验来看,教育国际化常常成为对城市国际化有着长远、深度影响的助推器。研究表明,国际大都市创建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而且与世界互动,在全球范围寻求各种资源,进行科技、教育、文化、经济的交流[2].纽约、伦敦、东京、巴黎、波士顿、洛杉矶、旧金山、新加坡等高度国际化的城市,同时也在附近集聚了国际化的高等教育产业。
站在我国及浙江省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的整体布局中来看,杭州在建设国际化城市的过程中,在杭高校都是吸纳来自各国人才的重要蓄水池。而充分利用世界各国留学生来杭州学习的机会,在国际汉语教学中应用杭州地域文化因素,引导留学生了解中国文化、杭州地域文化,既能使其更好地适应杭州生活,也能实现中国文化、杭州地域文化的国际传播。利用留学生来杭州学习、生活的机会,在国际汉语教学中实现杭州地域文化的国际传播,是提升杭州国际知名度的一项有力举措,可以推动杭州建设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杭州特点的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
这两个方面的情况,为我们在来华留学生国际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体现中国文化、杭州地域文化,提供了现实的可能和需求。
二、国际汉语教学中杭州地域文化的应用实践。
(一)文化地理。
杭州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浙江省北部、钱塘江下游北岸、京杭大运河南端,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也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西湖、大运河两大世界文化遗产。良渚文化距今有5000多年。自秦设县以来,杭州已有2200多年的建城史,五代吴越国和南宋在此定都。元朝时,杭州被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称赞为“这座城的庄严和秀丽,的确是世界其他城市所无法比拟的”[3].杭州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中的工艺和民间艺术之都[4],有着丰富的文化地理资源。这也是吸引留学生来杭州留学的重要因素。
在使用杭州文化地理作为国际汉语教学资源的问题上,可以根据留学生自身的文化差异、汉语水平差异,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方法。首先,文化实践活动组织过程中,介绍杭州文化地理知识时,可以根据留学生汉语水平,并结合汉语课堂教学的内容,在文化实践活动的情景中讲解汉语及其体现的文化内涵。如,杭州的“杭”字,取自“大禹舍舟登船”,古义为“方舟”、“船”等等,体现了杭州的历史根源。
初次来到杭州的留学生,对“杭”字是什么意思,常常很感兴趣。针对这样的'情况,根据其汉语程度,选择合适的语言媒介,介绍杭州从良渚文化以来,源远流长的水文化,可以帮助其理解城市深层的文化底蕴,建立对杭州的最初印象。
其次,顺应留学生对中国手工艺的兴趣,介绍以茶艺、丝绸工艺等为代表的杭州地域文化。杭州茶文化历史悠久,据传陆羽在余杭径山撰写《茶经》[5].《茶经》里写到,“杭州临安、於潜两县生天目山,与舒州同;钱塘生天竺、灵隐二寺;睦州,生桐庐县山谷;……与衡州同”,是杭州茶文化的历史见证。杭州有西湖龙井、径山毛峰、千岛玉叶、雪水云绿、天目青顶等茶叶品种,历史上留下了“从来佳茗似佳人”(苏轼),“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陆游),“徘徊龙井上,云气起晴画。烹煎黄金芽,三咽不忍漱”(虞集),“问山得路宜晴后,汲水烹茶正雨前”(乾隆)等与茶有关的诗句。在留学生文化实践中,留学生对杭州茶农采茶、制茶、售茶的生活,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饶有兴致地观看制茶机工作场景,惊叹从天然树叶变为绿茶的神奇过程。同时,也可以择取关于杭州茶文化的诗句,选择其中留学生能理解、接受的部分,配上适当的解释,介绍给留学生。
杭州丝绸文化同样历史悠久。早在良渚文化时期,先人就已经养蚕缫丝。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杭州春望》中写道,“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清代厉鹗记载,“杭东城,机杼之声”[6].明、清在杭州也设置了织造机构。
留学生对杭州的丝绸也非常感兴趣,回国要给亲人、朋友带礼物时,茶叶、丝绸常常成为他们的首选。参观位于玉皇山麓的中国丝绸博物馆时,其所展示的种桑、养蚕、缫丝、纺丝、染色等过程,给留学生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各个朝代的丝绸制品,也显示了杭州在古代丝绸之路中的重要地位。
通过亲身体验丝绸印染工艺,在手绢上染出亲手设计的图案的方式,留学生们非常直观、真切地体会了杭州的丝绸文化。第三,开展跨文化对话时,既要站稳立场,又要尊重对方文化背景,需要从文化接受的角度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文化传播活动,形成良好的文化互动。比如对佛教文化背景的留学生可以较多地介绍杭州的灵隐寺、净寺、径山茶会等佛教文化,而对伊斯兰文化背景的留学生则可推荐凤凰寺这样的伊斯兰文化遗存等。
(二)共读文学中的杭州。
杭州不仅自然生态环境优美、文化地理景观荟萃,同时历史上许多文学作品的情境就在杭州。穿越历史与文字的障碍,带领来杭州求学的留学生们与文学中的杭州相遇,其实也是为他们打开了一扇认识更有历史深度和人文底蕴的杭州的窗。
在历史小说方面,张慧禾认为,“在今存宋元话本中,杭州因其重要的政治和经济地位,成为宋元话本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小说场景……受明代中后期话本集整理刊行的影响……杭州不但出现了以地域命名的西湖小说,明清两代长篇章回小说和文言小说也与杭州密切相联”[7].在这两个时期的小说中,可以选择部分与上文所述的杭州自然、人文地理资源密切相关,适合留学生接受的文学资源,用留学生可以阅读、理解的方式,进行介绍、呈现。比如“三言”中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俞仲举题诗遇上皇》、《卖油郎独占花魁》,“二拍”中的《神偷寄兴一枝梅侠盗惯行三昧戏》等等作品,经过本地化地选择、处理后,可以提供针对留学生的鲜活的国际传播内容。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也有很多作家写下了描写杭州的美文。例如诗歌方面,研究者指出,“忧伤又悠长的‘雨巷’成为书写杭州的一大成功意象……有别于古典杭城的明媚秀丽,却突显了江南都城的细腻、绵长、蕴藉的精神气质”[8].故乡杭州的精神内蕴,被戴望舒用现代诗歌的形式,准确、生动地表达出来。作为现代汉语运用的典范之作,《雨巷》不仅是中国人学习母语所熟知的文学经典,同时也可以成为留学生学习、体会汉语魅力的生动范例。因为,诗的情感是他们所熟悉的,诗中的场景传统的小巷、诗人的故迹,在杭州犹存,是留学生们生活其中的,可以身临其境地去体会,而诗的文字又是亲近而利于他们掌握的。
在散文创作上,钟敬文的散文集《西湖漫拾》、《湖上散记》,就是其在杭州期间出版的。描写杭州的《西湖的雪景》收入到了郁达夫所编的《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9].在钟敬文的笔下,冬日的杭州“舟穿过西泠桥,缓泛里西湖中,孤山和对面诸山及上下的楼亭、房屋,都白了头,在风雪中兀立着”.对于有着一定汉语基础的留学生来说,要读懂这些描写杭州的美文选段,难度主要集中在个别书面语如“兀立”等上。俞平伯与杭州有着深厚的家族渊源,其在散文作品中表现了多生活侧面的杭州。相较而言,虽然俞平伯文中也有对留学生而言较难的书面语存在,但是如果选取其中的杭州日常生活描写片段,对留学生而言,则会有更好的接受效果。如《清河坊》写了与家人逛街、购物的场景,《城站》回忆了从上海坐夜行快车抵家的情形。《湖楼小撷》所表现的居住俞楼的生活场景,在今天游览孤山时读来,则给人以一种穿越历史而来的心灵冲击感。结合留学生阅读经验和能力,及其对杭州的直观了解,在此基础上补充文中所涉及的较难的书面语,就能将留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带向更高的层次。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体现了行知结合的学习态度。来华留学生的汉语学习、专业学习,也需要秉持这样的态度。一定的汉语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是留学生用汉语在中国学习和生活的基础。而对中国文化、地域文化的了解与熟悉,则更有利于其深入中国人生活,领悟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建构起自身更加丰富、深邃的语言生活,更能顺利地与中国开展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参考文献:
[3]马可·波罗。马可·波罗游记[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
[4]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办公室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杭州[m].杭州:杭州出版社,2012.
[7]张慧禾。古代杭州小说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7.
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均有不同的特点,需要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进行深度挖掘,使地域文化的特点能够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得以展现,从而保持园林景观的奇特性,让园林景观在投入使用后,游览的游客能够深刻体会到其中所蕴藏的寓意,进一步为地域文化的融入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2地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性原则。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即要突出地域文化的设计宗旨与主题,又要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理念有所体现。因此,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要保持地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优化园林景观设计的整体结构,使自然环境与地域文化能够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完美融合,并保障园林景观的设计方案能够在长期发展中经久不衰,打造百年工程,让城市的地域文化得以传承。地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不仅体现在地域文化方面,在园林景观的维护与管理方面,也要不断加大投入,使其能够达到预期设计的效果,进一步保障地域文化课持续发展的原则,能够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发挥其重要作用。
4地域文化在园林设计中所体现的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加快,我国园林景观设计的样式越来越缺少城市地域特色,各城市的园林景观也失去了其灵动、绚丽的色彩。因此,需要在城市的园林景观中植入地域文化,一方面能促进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另一方面还能促进特色城市的建设。
5结语。
现阶段,经济水平的发展使地域文化越发受到重视,在当前生态环境保护的大背景下,将园林景观设计与地域文化进行有效结合,成为促进区域文化发展与传承的重要举措,同时,对于生态化的保护有着重要意义。地域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融入需要以自然环境为基础,并在主体的设计结构中,着重体现人文艺术与文明艺术发展的重要性,从而使地域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能够得到良好地展现,进一步为区域的文化发展做出卓越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宏俭.基于地域文化的景观设计[j].山西建筑.(3)。
作者:杨楠单位:大庆油田设计院。
在响应国家文化创新的政策鼓励号召下,根据地域文化进课堂的教学必要性,通过课程教学机制的创新设计,试图在教学改革目的、教学改革措施方面提出课程教学改革思路,将地域文化巧妙地融入课程教学中。结合旅游专题设计课堂教学方案,打造地域文化品牌,加深学生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了解和认识,灵活运用地域文化符号并提高将其应用于今后的设计工作当中的能力。
1.1提高学生旅游专题设计的专业综合能力。
首先,提高专业知识能力。立足地域文化,植根教学课程,精炼教学内容,区别于大而泛的设计主题,开创地方院校特色教学理论,储备专业知识。地域文化是一个地方或者一个区域特有的文化体系,在教学理论实践的指导下,对地域文化中独特的文化因子进行概括、总结、提炼,并运用于旅游产品设计中,对充实专业理论结构,丰富专业视野,将专业理论知识具体化、现实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能够依据本地特色,结合专业知识,开创和挖掘旅游专题设计元素。其次,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将地域文化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理论支持,不仅丰富了旅游专题设计的文化专属性,而且在对地方民俗民艺以及其他地域文化挖掘中,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实际模仿、操作,有利于探寻和总结出更好的设计元素。一方面,在无意识的模拟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也促使地域文化基因得到良好的传承和创新。再次,提高综合研究能力。旅游专题设计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学科,涉及设计学、营销学、民俗学、美术学、符号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而地域文化作为一种综合学科,需要运用综合学科的研究方法来挖掘,提升旅游专题设计的相关人员的综合研究能力。
1.2建立健全课程教学体系。
首先,建立健全理论教学体系。将产品设计学、人类文化学、民俗学、符号学、市场营销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融入理论教学体系,以地域文化为具体的文化研究依托,结合旅游产品设计方法,构建完善的课程理论体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该门课程的理论教学成果。其次,建立健全实践教学体系。一是打造创建旅游产品设计体验中心或者创新实验室,收集保存典型的地方民俗、自然风光、旅游工艺品,便于实践教学操作。二是开发旅游产品制作实践基地并与地方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民艺制作中心合作,学习相关技艺技能,拓宽设计视野。三是将实际操作能力和理论专业知识相结合,植根于地域文化,更好地研发和设计创新性的旅游产品。
1.3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突出地域文化优势。
在传统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中,倾听该学科领域的名人讲座,观看该领域的最新设计研发成果,采用vr等新型科技成果互动教学,运用讲座教学法、视频教学法、多媒体教学互动法等新型的教学模式来提升教学效果。以课堂为创新实践基地,以政产学研各方面的研究成果为向导,灵活运用课堂组织教学,突出地域文化优势。
2.1调整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足够的主观能动性来合理安排和调整相应的教学内容,而不是按部就班,根据教材和教学大纲生搬硬套。课程内容主要分为五个部分:旅游产品概述、现有旅游纪念品分析、旅游产品专题设计案例分析、旅游产品的开发与创新、旅游产品专题设计与制作。前四个课程内容主要是理论讲授,在“现有旅游纪念品分析”这一主题教学中,将地域性旅游产品分析和之后的旅游产品调研报告相结合,形成呼应式教学思路。在“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创新”这一主题教学中,将地域文化应用于旅游产品设计的思路、方法和手段,作为贯穿这一主题教学的重点解析内容,便于更好地实现接下来的教学任务。旅游产品专题设计与制作这一课程内容主要是实训。调整后的实训课时比例占较大成分,在教师的指导以及实训课任务的安排下进行教学,这种课程设计满足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锻炼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在这样的课程设计当中,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能动性对地域文化进行调研分析,并总结出分析报告,得出分析结果,从而牢牢把握地域文化和课堂之间的联系。学生不再停留于“网络调研”这个虚拟平台中,而是能够实实在在地走进市场,观察、总结出第一手资料作为设计主题定位的依据。学生对相应地域文化主题的挖掘和理解透露出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和实效性,通过对实际主题进行设计与制作的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对课程的教学内容作相应的调整,以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和学习本课程。
2.2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传统内容教学的基础上,根据地域文化特色以及市场发展的需求,将主题式教学、项目式教学、以赛促学等教学模式和相应的教学内容结合。根据当下的教学内容和外界的直观联系,在讲解地域性旅游产品分析和旅游产品调研报告这一块内容时,可以采用主题式教学,主动选取相应的地域文化元素作为教学项目调研分析主题,在检验教学成果时,采用项目式教学,接受教师指定的主题来进行相应的调研分析,目的在于将相应地域文化主题的内容和分析报告研究到位。调整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或手段,运用教学互动,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基于地域文化的教学将文化属性作为一个重点内容归入旅游产品设计教学中,对文化元素、文化基因进行研究和挖掘,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试验出最佳的文化植入设计方法,打造城市旅游名片自己独特的属性,使其具备市场辨识度,吸引广大旅游爱好者和消费者。理清教学过程中教与学之间的关系,通过与地方企业合作和项目教学,立足市场,突出地域文化,开发具有地域代表性的产品。作为城市名片,打造旅游品牌。在传统教学课程重理论轻实践的影响下,学生的思维模式处于一种被引导、被灌输的状态。当下学生在具体主题教学过程中,做市场调研的态度充分反映了上述情况:调研结果不真实,调研数据不准确,调研论据老旧,基本上都是在网上搜集已被证明的陈旧的不具备时效性的论据调查数据。因为传统课堂封闭式教学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思维,一旦离开网络,离开电脑,学生的惯性思维就被切断,无法跳出现有传统课题教学的局限。因此,这一情况必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运用当下先进的教学设备、与时俱进的教学思想、教师个人教学魅力,将旅游专题设计教学课堂营造成轻松、活泼、积极主动的教学氛围。
2.3灵活运用教学手段。
第一,灵活运用先进的教学设备。目前,高校注重的教学是课下教学的互动性,出现了新的学习模式,如慕课和翻转课堂、微课等网络课程,以及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教学手段,将教学过程中的声、音、色、貌展现得淋漓尽致,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旅游专题设计课程本身存在特殊性、依附性,要求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将学习主动权移交给学生,提高学生学习时的自主性,提高教学效率。第二,灵活运用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关于旅游产品的学术研究较为丰富,有不少关于旅游产品的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和方法。但是在当下的教学环境下,必须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与国际大环境接轨的教学思路,具有前瞻性的教学思想,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做到真正的教学延续,促使学生在学习接触本门课程时能够在原有理论知识的引导下,吸收新鲜的理论知识,为学生今后就业创业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三,灵活运用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本身具有一定的教学约束力,通过平时成绩、平时考勤以及方案设计、方案制作和期末综合材料几个方面展开,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给予客观评价是对本门课程教学效果最有价值的反馈。将院校所在地域文化作为教学重点内容,相应的调研报告、设计方案所展现出来的对文化基因的提炼和表现便成了评价的重点考察内容之一。因此,要通过灵活运用教学评价考察教学内容的教学重点,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2.4灵活运用教师教学的个人魅力。
教师在传授课程知识的过程中,是一个无比重要的角色:既是知识传授者,又是引路人。因此,教师在传授此门课程的过程中,个人的学识、见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从目前学生上课的普遍情况来看,学生对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是难以买单的,而案例教学、主题教学、项目教学的嵌入式教学方法,学生更乐于接受。这些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或者相关主题的教学科研经历,或者相关的其他经历,以利于在教学中调节教学氛围,带动教学效果。再者,教师个人的'学术涵养、人生阅历对教学效果起到推动作用,因此学校相关机构有责任也有义务对教师个人知识结构的提高、经验的积累提供平台和机会,让教师有时间、有机会走出去学习新的知识,探究本门学科的新动态。尤其是对旅游产品教学设计课程来说,地域文化的固有性和设计领域的动态性,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了解新的设计动态,了解国家国际旅游行业的动态,关注旅游产品消费趋势,适时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
地域文化的固有性和人们审美认知的动态性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在旅游专题课程教学过程中,对传统地域文化的剖析和解读,必须紧抓当下人们的消费观、审美观。结合教学内容,研究和开发具备地域文化魅力的旅游产品,引导人们的消费和审美,推动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在于追求精神上的愉悦感和心灵上的归属感以及文化上的认同感,促使旅游专题设计突出地域文化基因的传承和创新。
[1]刘卫平。轻型视域下地方本科高校特色发展简论--基于邵阳学院特色发展实践的思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
[2]徐鸿炫。试论地方性高师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
[3]王晖。文化旅游开发教学改革的实践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6)。
[4]史铁杰,余妍霞。高校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及对策研究[j]。江淮论坛,2015(2)。
[5]武毅英,朱淑华。美国高等教育由大变强的特征及启示[j]。现代教育管理,2011(3)。
我国的园林景观设计起步较晚,但其发展较快,尤其是具有浓郁地域特色文化的园林景观设计,例如:拙政园、园博园、清晖园等等,都以园林景观为载体将地域文化特色展现的淋漓尽致。然而,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地域文化的园林景观设计越来越少,园林建筑之间的差异也越来越小。在笔者看来,我国的园林景观设计应该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基础,并融合外来文化进行创新,通过这种融合创新的方式设计园林景观,能对我国地域文化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1地域文化和园林景观的简述。
1.1地域文化的简述。
地域文化的概念一般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学术上专指秦朝以前在中华大地上不同地区流传下来的文化;另一种是指我国特定地区的独树一格、悠久历史并一直流传下来的文化。简单来说,地域文化就是在不同地理环境和人文特征经过时间的演变,随着自然变化、经济发展、政治中心的迁移形成的特色文化。
1.2园林景观设计的简述。
园林景观设计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利用园林工艺和技术工程等方法,将区域地形、植物种类、局部建筑进行计划性的改造,在人为手段的参与下,使城市的景观的设计更加合理,也使园林景观更加具有观赏性并且能保留其日常使用功能,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园林景观设计是以设计为主要表现手段,在综合各种因素的前提下,设计出符合生态环境,通过设计人员的创作灵感,建设出美好的人类生活环境,让人们能从园林景观设计中感受地域文化所带来的历史厚重感,充实人们的精神文化层面,以期最大限度的提高我国人民的生活品质。
内蒙古三河镇回民居住区的景观设计主要是以自然环境为设计依据,尊重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将内蒙古当地特有的地貌、气候、植物、山水、文化有机的融入到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呈现出典型的大草原文化特色。三河镇居住区在景观设计以及生活理念上都充分展现了“人、庭院、环境”“天人合一”的思想,充分挖掘并传承内蒙古本土居住文化和建筑艺术,将时尚和简洁融入其中。中国“住”文化讲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与大自然的山水巧妙结合。三河镇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尽量保留原有的自然地形,使建筑与原有起伏地势有机结合,既避免了土方的开挖,又保护了原有生态环境;根据地势高差的变化和水景的穿插设计,在不同的区段上形成不同风格的特色空间,并由线性的道路将各个组团有机的联系起来,形成层次丰富的景观,达到山水相融的效果。
二、地域性设计元素的提取与应用。
利用设计的基本元素营造空间,将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性元素进行提取并利用,从而传递城市的历史文脉。在内蒙古居住区广场的景观设计中可从人工水体、环境小品、植物、铺地等方面体现出地域性文化,以此来倡导城市特色。
(一)人工水体的地域性设计元素的提取与应用。
水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灵魂,即“无水不成园”,它是环境中最具活力的因素,通过对水景的处理可柔化建筑硬朗的轮廓线。在三河镇回民居住区的广场设计中通过喷泉来形成视觉观赏的焦点,利用其丰富多变的形式使广场空间更富层次感。丁香花音乐喷泉是居住区广场的主要景观之一,它以动态的活力来吸引居民去游玩并与水景互动,音乐广场作为居住区中心广场的功能特征,提取了市花——丁香花的设计形象,结合空间特色与地域性文化突出空间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环境小品的地域性设计元素的提取与应用。
雕塑是环境小品中重要的构成元素,价值不仅仅在于它的题材、意蕴、构思和艺术表现力,更重要的是在于它作为一种传承城市历史文脉的载体。以特定的形态向人们传达思想感情,并与城市环境的自然景观、园林景观和建筑景观相互渗透,构成城市的地域特色。居住区广场的雕塑取自篆书“泉”字之神韵,三股形似清泉的造型辗转上升,体现内蒙古人民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文化长廊上设有浮雕《敕勒歌》的纹样,反映出内蒙古大草原文化的历史脉络,符合当地人们的审美需求,利用地域特有的形态、色彩、文化符号进行设计,使得环境小品与地域文化相协调。
(三)植物的地域性设计元素的提取与应用。
植物在景观设计中起到重要的造景作用,对植物不同品种的使用可使景观形成完全不同的风格特征。内蒙古三河镇居住区的植物配置种植采用了生态设计的手法,利用当地的乡土材料、铺地材料,形成了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空间,创造出赋予空间特色的形态与氛围。整个居住区在植物配置上以乡土植物为基调,配置季节不同的落叶乔木,花灌木和地被植物,以形成适应能力强的生态群落景观。每户组团绿地根据配置不同的花草树木于此区别,各具特色。通过植物自身的习性,有效合理的配置,达到营造小气候,提高居住环境质量的目的。
(四)铺地的地域性设计元素的提取与应用。
广场铺地是人们使用最频繁和集中的地方。在景观设计中,通过对它的高差、材质、肌理、颜色、图案的变化创造出富有特色的硬质铺装景观。“泉”主题雕塑下的地面铺装图案源自《史籍》中对内蒙古的描述,并配置七十二股涌泉及四组泉群。凝固的“泉”与喷涌的“泉”磅礴而起,体现了泉城的风采。主体雕塑以东设有联系地上、地下的下沉过渡空间,使广场层次富有变化,花岗石铺筑的《内蒙版图》刻划出幅员辽阔的内蒙大地。
在我国古代,人们很早就开始“择水而聚,依山而立”,这种既方便又安全的生活环境的选择是经过长时期的发展形成了不同的区域文化脉络,对人类文化影响最大的就是居住环境。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要将科技与地域文脉的历史传承有机结合在一起。在景观设计中,要使地域文化在景观环境中能够持续发展就需要重视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创新,并切实研究时代的审美要求,寻找现在与历史、现在与未来景观设计之间的联系。同时也需要对人的环境心理、环境审美、文化追求、人的个性与共性进行研究,来满足人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
(二)小区景观设计与地域文化延续的可行性。
地域文脉是人文景观中的灵魂,地域文脉与小区景观设计巧妙结合才能体现其最终的表现力。景观设计增加了环境的美化欣赏性,而地域文脉在景观设计中得以延续和发展将更增加它的文化内涵。景观设计要体现当地地域文脉传统,因为这也代表着一个地区的文化特征和历史遗韵。在可行的基础上必须对当地的文明传承、历史文脉有详尽的研究和分析,将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元素运用在小区景观设计中,只有深入把握历史文脉才能使景观的文化内涵更具代表性。
四、结论。
在对城市小区景观设计与地域文脉延续性的基础上提出地域文脉在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性,实现地域文化特色与自然环境、人与自然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城市小区景观设计在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同时也承载着文化的表现形式。城市小区景观设计既具有生态性也具有艺术性与文化性。通过深入分析我们将真正的文化脉络进行合理的分析,进而深层次的挖掘其中的代表元素,用现代技术和手段将地域文化更好的发展和传承,才能带来真正的具有文化内涵的设计。在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赞叹科技的发展,也应注重城市小区景观设计的发展,给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场所。
参考文献。
[1]陈建江.小区环境设计[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7。
在我国当前的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已逐渐形成了重科学,轻人文的不良态势,究其原因,多半是我们的教育理念出现了偏差,过于重视运动项目的形式价值,进而忽略了其本身所具有的人文价值,国内高校片面的只追求对运动项目技术技能的提高,而漠视了在体育文化培养方面对学生所做的功课,这是不可取的。只有全面发展自身素质,才堪称具备健全的人格,这要求我们将身与心的发展齐头并进。所以,我们必须树立起将体育文化与该项目的技术技能合二为一的全新观念,从而培养出优秀健全的新世纪公民。
一、体育文化的传承机制。
体育专属人类社会文化,是人类体育运动在物质,制度和精神文化方面的融合体,主要以以下方面构成,即体育物质文化、体育行为文化、体育精神文化。如多数的人类文化一样,体育文化同样的也致力于全面发展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提高社会的政治经济水平。究其本质,从属文化之列,体育文化的反映,既体现在体育器材设施、体质健康等物质层面,还体现在知识、规则和制度等精神层面。体育文化的发展主要靠体育文化传承来推动,因其特性具有迁移性,故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下,体育文化的传播会从情景教学转移到非情景教学,进而在大众中进行更深一层次的发展。有从谢里夫和阿希的相关实验中表明,个体当面临大部分成员的一致行为时,往往负压过重,从而导致从众行为的产生。对此,社会心理学家的观点如下:“个体之所以使自己的行为和态度与群体保持一致,是因为在群体行为一致的压力下,个体尝试摆脱与群体的矛盾,为增加自身安全感从而做出的抉择”。
群体主要通过感染或同化的方式对个体产生影响。个体之所以会产生与群体一致的行为,是因为受到群体精神层次的暗示,在此过程中,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接二连三地形成了链式效应,导致最终的结果是:个体行为普遍趋同于大多群体。社会文化生活中的从众行为也涉及到学校的体育文化传承,学校对个体实行的体育文化传承主要通过传递专有信息,该信息是以呈现运动技术为主的体育文化。也就是说,通过教师或体育骨干向学习个体传递体育文化价值观,并以一种直观的方式向学习者展示具体的行为操作,形成一种强大的感染气氛,从而对影响个体做出决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个体接收到于己有益的信息,并通过自身行为表现于外,久而久之,通过对行为的不断重复,个体本身也会不由自主的被变相的卷入体育文化传播者的行列,并逐渐崇尚体育理念,养成“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
在学校的实际体育教学过程中,有一些群体的体育文化素养稍微高出一个层次,他们对操作性知识有着更熟练的掌握水平。此时,明显的差异就显现在高水平群体和较低层次的个体之间了,这对较之稍低水平的个体会产生群体压力,会导致其在行动和信念上改变自己先前的观念,舍弃初念,进而造成了从众行为的产生。若此时,学校出现了若干高水准的运动队和有潜力点燃学生运动激情的“明星运动员”,那么,此时个体便会倍感压力,由于受到学校体育文化的强烈感染,他们会在彼此之间交互传递信息,从而形成了学习体育文化的气氛和浪潮,进而由此促进了学校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注重学生体育素养的提高。
体育素养的概念是一个综合性的整体。它包括人们平时学习所获得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以及由此形成正确的体育认识、价值观念和与人交流的为人处世所应有的态度。从素质教育的方面来说,以人的先天生理条件为基础,通过后天影响,(环境与体育教育的影响)培养出人的社会能力与体育能力相结合的一种综合体育素质。其内容具体包含六个方面:即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技能、体育个性、体育品德和体育行为。传承文化是一种需要人的创造性参与的活动。文化发展的速度和水平由人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当代大学生已成为传承体育文化的主体力量,不应仅仅只是充当记录、传递人类历史上优秀的体育文化的传承者,而且还应在继承、吸取的基础上,辅以选择与整合的手段,通过综合创新,积极扮演创造与时共进的优秀文化的角色。只有全面提高学生们的体育素养,才能保障学生们能够真正承担起传承体育文化的历史责任。
2.树立“育体融入育人”教育理念。
体育文化素养涵盖的要素既彼此独立,又互相联系,是一个极具包容性的涉及领域极多的概念。体育文化素养是一个复合整体,它由人们平时通过学习所学得的体育知识、技能及以此形成的正确的体育认知,价值观和待人接物的处世态度共同构成。体育文化素养主要由六个方面组成,分别为: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技能、体育个性、体育道德和体育行为。其各部在体育文化素养中各司其职,体育知识是一切的.根基,体育意识则是源动力,体育技能是重点,体育个性是关键,体育品德和体育行为分别是体育文化素养的灵魂和目标。为了实现学生终身坚持体育锻炼,我们要为其打好基础,从培养他们终身从事体育健身的意识、能力及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开始,这要求我们要建立起完备的新型教学体系。就目前形势而言,尤其应从社会与心理的角度入手,以适合学生为原则来挑选教学内容,放弃传统的单以生物角度的观点看待体育,取而代之的是以立体多维体育观念来看待。现代教育理念应将人的身体、情感、思想、品德、意志和行为看做一体,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全面培养人的各项能力,从而达到实现人的最高级的生活价值的目的。因此,高校的体育教育必须转变理念,应逐步以“育人”取代“育体”,以追求学生全面发展取代从前的只追求外在技术水平,一改以往的传统僵化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建立全面的完善的能将学生各方面素质综合考虑进去的新型教育体系,这样才有望实现让学生进行体育文化传承的目的。
3.传承体育文化应辅以“四维一体”的教育模式。
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和校园文化环境构成“四维一体”教育模式的四个维度。通过结合理论教学、技能传授和课外体育锻炼,渗透给学生更多的体育文化知识点,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体育文化培养的目的。
(1)对课堂体育教学进行改革只有突破传统固有的体育教学模式,才能提高学生们的体育文化水平,通过营造轻松欢快的氛围,让其体会到锻炼的乐趣,从而长期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他们的身体素质。营造“活泼、自由、愉快”的气氛,优化教学环境并进行多向信息交流,克服教学的刻板化影响,才能有助于开展体育文化教育。教师不应只注重对学生进行单方面的竞技运动训练,而应着重对其开展体育文化教育,其中包括传授体育锻炼方法和培养高品质的生活方式,通过使其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为终身进行体育运动打好基础。故当代的体育教学体系应当是这样的:结合完备的理论、文化知识的传授和愉悦的运动体验为一体,并将课内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并从多角度全面影响,使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发展。
(2)对课外体育活动进行改革首先,必须对课外体育活动有明确的认识,它是体育课延续和补充的有效手段,不仅仅只是发放器材或是监督活动时间,而是带有明确目的对学生进行辅导。对课外体育活动的要求是:不仅要让学生充分的实践到课堂上的理论和技术,又要让其在运动中酣畅淋漓,还要敦促他们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着重强调的是,课外活动也应纳入体育教学体系中,它是学校体育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承担着传递体育文化的重要角色。因体育本身所具有的形式就是多姿多样,所以它的呈现形式也应百花齐放。例如,它可以以俱乐部、学生体育组织、各种体育协会和社团组织及体育知识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展现。相信如此丰富的呈现形式定会极大地吸引学生们的参与兴致。
(3)要对体育竞赛有所改革只有通过改革现行体育竞赛制度,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应从体育竞赛的观念、形式、内容、规则等方面入手进行改革。具体实行方案从改变体育文化传递的角度来考量,我们可以将学校运动会换成另一个称谓,即“体育节”。通过一个全新的代名词可以让人有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首先是因为“节日”寓意着吉祥、欢庆、祝福和快乐,更能吸引人们的感召力和团聚力;其次,“节日”还可以扩展时间、空间、内容和形式,使我们更能体会到唯节日独具的精彩纷呈的气氛,最为重要的是,名称的改变一方面意味着我们意识的转变,另一方面表明了我们改革的坚定信念,表明了改革前后校运会的本质区别,从而确定变革务实的方向,全面走向素质教育。名称的变更更大体现在校运会在性质、对象、目标和功能等方面的本质改变。
(4)对校园体育文化环境要着重加强建设在对学生进行的体育文化培养过程中,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考虑。不仅需要我们平时注意增长自身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还需要锤炼自己的思维意识体系,不断地提高与转变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文化环境对影响学生体育意识,体育价值观的形成起着不容小觑的作用。校方可在学校的各处放置相关宣传资料,如宣传牌,其内容最好做到应有尽有,包括项目的名称、简介、技术要领、锻炼效用以及注意事项等等。在体育馆入口处可布置精美的宣传长廊,包括锻炼为人体在身体和心灵上带来的积极影响、合理营养搭配的必要性、准备活动的重要性及各个年龄层次的正常生理值范围,包括身高、体重、血压、心率、肺活量、骨密度等等相关数值范围。还可在精神层次进行相关情绪感染,如在墙上挂上名人名言,宣扬健身和进行体育锻炼对人体带来的种种益处。以此方式来鼓舞学生们进行终身体育锻炼,从而达到传承体育文化的目的。
宁波,取自“海定则波宁”,简称“甬”,是中央计划单列市和有制定地方性法规权利的较大的市,属于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批准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副省级城市,浙江对外开放的门户。宁波地处东海之滨、长江三角洲的东南角,背山面海,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是我国历史上造船和航海事业的发源地之一,也是我国历史上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不仅如此,宁波也是历史文化名城,同时是首批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宁波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七千年前,先民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河姆渡文化。
宁波地处浙东,深厚的文化传统使得宁波不但拥有深刻的思想家,同时兼有百姓喜闻乐见的本土戏剧形式。而且,宁波的方言和民俗也别有特色。下面就让我慢慢道来。
二、特色文化。
商帮文化是宁波特色文化的重点,闻名遐迩的“宁波帮”是宁波商人在开展商事活动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群体称谓,是历史上著名的商帮。有一句话说,无宁不市。这说明宁波人的创业精神。有胆有识的这是一种甬商成为中国近代继晋商和徽商之后而起的新兴商帮。宁波商帮文化队宁波的地域经济文化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为宁波区域经济提供了精神文化因素。在近代,由于宁波商人在竞争中特别看重同乡关系,他们以家庭血缘关系为核心,同乡情意为纽带,互帮互助,在达到事业高峰的同时促进了宁波经济的发展。在他们名成声就之后,不忘故乡的发展,不断为故乡的发展出资献策,帮助宁波经济文化的发展。正是宁波地域文化的熏陶,才导致了近代宁波帮的崛起,他们“喝水不忘掘井人”,也是对传统道德孜孜追求,这也是宁波商帮文化的表现。
三、风俗习惯。
地处浙东的宁波在越文化的长期影响下,在优越的自然环境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风俗。
1、八月十六中秋节。
全国各地以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惟宁波以十六为中秋。追其来由,有两种说法:一说元末江浙左丞、太尉方国珍以自己的生日改之;一说南宋时宰相、鄞县(现鄞州)人史浩因母生日为十六日故易之。清袁钧的有诗“峰寿母易中秋,七百年中俗尚留。从此非时来竞渡,家家十六看龙舟”。每逢中秋节,家人团圆,赶神会,观龙舟,吃月饼,亦互赠月饼。宁波月饼以苔菜、水昌月饼见强,别具风味。
2、七月三十插地香。
3、拜梁山伯庙。
宁波有句谚语:“若要夫妻同到老,梁山伯庙到一到。”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在全国家喻户晓。因此,每年农历三月初一和八月十六,即梁山伯生日和忌日,年轻情侣和夫妻纷纷到梁山伯庙去祭拜,以求得婚姻美满和夫妻白头到老,已成为习俗,沿袭至今。时代虽不同了,婚俗要改革,但忠贞不渝的梁祝情义永远不会过时,因为这是民风纯朴,家庭幸福的思想基础,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在新的世纪,新的时代,孕育而生的中国梁祝婚俗节还是值得发扬光大的。
4、中国开渔节。
渔文化的生动实践。宁波渔民自古以来就有开捕祭海的民俗。当地政府。
和有识之士将渔民的.自发仪式上升为一个海洋文化的盛大典礼,集文化、旅游、经贸活动于一体,赋予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渔乡特色。
四、地方曲艺。
1、甬剧。
2、宁波走书。
又称犁铧文书、莲花文书。主要流传于宁波、舟山、台州一带。最早产生于佃工在农作时的一唱一和中,曲调和乐器十分简单。至清光绪年间,常用曲调发展到四平调、马头调、赋调等三种,俗称“老三门”。后来又伴以四弦胡琴、二胡、月琴、琵琶、三弦等乐器。其中四弦胡琴是走书音乐独具特色之处。同时,演唱形式也是由坐唱发展到表演,动作幅度较大,“宁波走书”也由此得名。
宁波走书的唱词用宁波方言,有说有唱,说唱并重,辅以形体动作,表演富有生活气息。在乡村深受欢迎,有“文书唱华堂,走书唱农庄”的说法。宁波走书常用的基本曲调有四平调、马头调、赋调等。四弦胡琴是主奏乐器,也有琵琶、打琴等乐器。伴奏者有时为主唱者帮腔、随唱和对白,是具有独特风格的曲艺走唱形式。今曲种存少量民间职业艺人从艺(大多数为半职业艺人),个别有成就的老艺人已年至古稀,近30部传统曲目濒临失传。
五、总结。
许多老的民间习俗可能已经被我们遗忘,只有老人还会记得一些。如今年轻一代的宁波人越来越时兴过洋节,宁波***俗在渐渐地被他们忽视。但近几年宁波电视台相继推出了宁波老话节目,从幕后搬到了台前,“来发讲啥西”、“阿拉讲大道”以及一些地方台的老话节目也在兴起着。这让我看到了传承并发扬宁波老话和民间习俗文化的希望。
地域文化是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重要创作源泉之一,作为公共艺术的城市雕塑从设计到应用更加淋漓尽致的体现出了城市的地域文化性。在城市雕塑中所表现出的地域文化性风格可以充分展现出该城市的地方文化、风土人情、历史文脉和民俗习惯。本文旨在以合肥市某一城市雕塑从主题的选择、空间的放置、色彩的运用、形态表现等各方面如何体现出合肥的的地域文化性。
公共艺术、合肥市城市雕塑、地域文化性。
公共艺术是一门动态系统的综合艺术,它涉及面广、内容复杂,既具有时间性又具有多变性,它与周边相融合,以美化环境为宗旨。公共艺术就是面向大众,满足大众需求为目标,通过调研、构思、制作为公共社会服务来实现艺术的创造活动。本文研究的公共艺术范即指那些置于公共场所的由艺术家创作的艺术作品和具有艺术风格的公共雕塑,因为它们具有美化环境、提升城市文明水平和表达文化气息的作用。
公共艺术作为现代城市中一种日趋重要的文化形式之一,是展现城市风貌的主要组成部分。具体内容包括公共建筑、公共景观以及一些城市雕塑等构筑物,一件具有艺术欣赏价值,美学审美功能的公共艺术作品能够展现出这个城市的文化品位与精神风貌。它的创作以及表现形式需根据外部世界相联系,融入周围的文化环境氛围,包括建筑、房屋、街道等,地域性公共艺术是指某一地域内公共艺术所表现出来的地域性特征。不仅是视觉传达还是精神的传递,地域性公共艺术本身就需具有展现所处地域特色的重要功能。从创作理念上来说公共艺术在创作时不能脱离外部世界,必须根植于自身的文化环境之中,建立在周围的自然、社会、经济、资源等条件之上。从政府作为来看一个成功的公共艺术的诞生还需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运作模式做保障。
雕塑作为公共艺术的重要的构成元素之一,造型多样,内容丰富,以特定的形态向人们传达设计师的思想感情。它体现出这个城市环境的自然景观以及和周边建筑景观相互渗透,共同构成某一城市的地域特色。一件优秀的雕塑作品应具有独立的审美观赏价值以及雕塑自身所表达的精神价值。成功的雕塑无论从创作的题材还是表达的意蕴,具有严谨的构思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而它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在于它作为一种传承城市历史文脉的载体。
一件城市雕塑作品的创作要进行实地的调研,明确它在城市环境中扮演的角色,考虑与环境的空间关系,雕塑自身的造型要素等是否与周围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像吻合,是否能够反映出这个城市特色、城市文明和城市的历史。优秀的城市雕塑作品不仅能够满足大众审美欲望,更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体。首先明确雕塑在环境空间中的作用,与周边的建筑、绿化、广场等公共空间融为一体,共同构成城市景观;其次城市雕塑需注重纪念、教育与传播,使它能跨越时间空间,突破国家和语言的障碍,传播某种思想、意志;再次,城市雕塑也不应是高高在上,让人被动的接受,而是注意与这一城市市民的参与与互动,起着梅花环境、美化生活、陶冶情操的目的,符合大众的审美观;一件优秀的城市雕塑作品,它的代表意义重大,既可以折射出一个城市的精神气质,也可以彰显出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品位。
城市雕塑作为公共雕塑的一部分,它和群众生活联系最为密切,对城市风貌影响也是最大的,旨在公共环境空间中建立美化和装饰环境的雕塑。
合肥的城市雕塑起步较早,初步统计,目前合肥共有城市雕塑百余座,既有数座高达10米以上的大型雕塑,也有几十座体量不到3米以下的小型雕塑;合肥雕塑不仅艺术表现形式多样,包括圆雕、浮雕和透雕等不同样式,同时合肥也拥有不同功能的雕塑类型,既有纪念性的雕塑,也有环境雕塑、公共雕塑、建筑装饰雕塑、园林雕塑等多种类型。这些形态各异,内容丰富的各类雕塑大多都集中在市中心和长江中路、淮河路步行街及南淝河两岸。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雕塑有:环城公园动物系列雕塑、九狮雕塑、步行街系列雕塑、和平广场系列雕塑、胜利广场“中国结”雕塑及逍遥津公园内张辽像等。这些雕塑作品不仅装点和美化了合肥的城市环境,提升了合肥城市形象,丰富了合肥的城市景观特色,也满足了合肥城市居民的精神享受。让市民感受到合肥城市文化的气息和跳动的脉搏,也更能体现合肥文化底蕴和城市特质。
政府新区天鹅湖畔边的几座雕塑坚持主题多样性与风格统一性的有机结合,让我们通过以下两组雕塑来简单认识这座城市。一是具有地标性的典型代表作品“鱼水情”,二是具有深厚生活气息的场景雕塑。
在天鹅湖东北角,一座高18米雄伟而巨大的“鱼水情”大型雕塑矗立在天鹅湖畔。整座雕塑以火红色调为主,采用不锈钢板焊接而成,体现合肥“双拥模范城”军民鱼水情深。此座雕塑在形式上采用了抽象塑形的方法,以“鱼”为基本设计元素,进行概括与提炼,高低造型的节奏感,曲线的韵律感,比例的协调感,点、线、面、体构成要素的对比,符合调和对比的形式美规律,增加整体视觉美感,都让整座雕塑灵动起来。红色的流线造型,利用自然光线的变化,调节出丰富层次的光影效果,清晰的明暗关系,将原本金属质感的雕塑又塑造出了红丝带般的飘逸感觉。鲜艳的红色与天鹅湖碧蓝的湖面相衬,高纯度色调的对比,让整体环境生机勃勃。穿插的圆孔等设计,既像是鱼的眼睛,又表达出军民互相渗透的情感,点与线的呼应,给作品添加了时尚的跳跃感。从整体形态上“鱼水情”雕塑作为新时代政务新区的代表性建筑,充分体现了合肥城市的时代感和现代感。
从内容上来说,此雕塑创意来源于“军民鱼水情”,充分体现了合肥作为“双拥模范城”的意义。鱼与水相互依存,军与民相互扶持,军民一心,共建新时代的大合肥。政务新区作为合肥政治的中心地带,在此环境下用这样的主题贴合,恰如其分。所以无论从形式、造型、色彩、结构,还是从周边的环境、地理位置、民众的欣赏水平、宣传的理念各因素,“鱼水情”雕塑作为合肥政府新区典型的代表性的雕塑,很好的展现了新合肥的新面貌。
我们再来欣赏在天鹅湖畔公园内非常具有生活文化气息的场景雕塑。整幅作品以自然色,具象的人物姿态为主。写实的表现形式,精湛的塑形技术,生动的人物形象,可爱的造型,生活化的场景与环境浑然一体,为公园增添了一抹生动气息。让市民可走上儿童巧渡独木桥的动态场景,让公共雕塑不再冰冷,与这个雕塑作品互动,使人们的活动与环境、雕塑成为一体,给雕塑注入新的生命和情感。
我们在创建城市雕塑时首先需保护化境,而不是破坏环境,是城市的画龙点睛,而不是画蛇添足,这是雕塑家必须考虑的后果;其次我们要尊重传统,在传统的基础添加这座城市这个时代的新创造以及对城市雕塑的个性化表达,对民族传统、城市特色和居民特色的把握。
一座成功的城市雕塑将会成为某个国家,某座城市或是某个时代文化的记忆点,它将成为传承了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的载体。不可否认,目前的合肥的城市雕塑无论是从题材的选择,构思或是布局规划都需要进行加强和管理,缺乏精品力作。在合肥这座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中,我们呼唤新思想、新观念,运用新材料、新手法,采用新形式,新语言创造新雕塑,能够体现出合肥市的蓬勃发展以及大城市时代新风貌。
[1]鲍诗度。城市公共艺术景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王中。公共艺术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