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教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教师教学活动的“导航仪”。那么我们该如何编写一份高质量的教案呢?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合适的目标;其次,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还要注意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和时间分配,确保教学的连贯性和有效性;此外,教案的编写还需要考虑学生的情感和态度,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教案的设计应该有利于学生的知识积累和能力培养。
我在教学中紧抓小熊和松鼠“友谊带来快乐”这条线,放手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体验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朗读中悟情理、品情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设置感人情境,给学生情感熏陶
教学一开始我就通过板画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感染了学生的情绪,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也为后面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二、入“情”诵读,层层感悟
以读为本,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读是理解文字、体会情感的纽带。“语文教学要回归到读上,所有的创新都应建立在读好的基础上。”
1、把“读”贯穿始终,读中感悟,以悟促读。抓住了文中的第三和第五两个重点段。引导学生揣摩人物的心理,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再通过读强化学生的内心体验,使学生读出了意,读出了形,读出了情,读出了味,把课文的人物形象、情感、语言三者融为一体。
2、教学中抓住情境体验。如抓住“乐坏了……”等语句,体验情境,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时结合具体的语境,体会了“飘与漂”的不同含义。
三、入“情”想象,深入探求文本内涵
本文中有些地方描述比较详细,而有些地方写得比较简约含蓄,给学生们的思维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延伸的空间,我充分利用这些“空白”点让学生想象,来开拓学生的思维,在人文感悟的同时进行有效的语言训练,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同时,也使工具性和人文性有一个较好的体现。
四、识字教学情意化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字教学要注重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和习惯,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我在识字教学中,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让学生快快乐乐识字。在教“幸福”二个字时,把他们放在词中理解,让学生找出这二个字中蕴藏的两个词语“幸福”,字书写完后,把它们放置在语境中,富生字以人文内涵,使生字教学更生动、更形象、更丰满!
《纸船和风筝》是一篇挺有意思的童话故事。文章以生动的语言,向小朋友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让小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在清清的溪水里和蓝蓝的天空中也留下了纸船和风筝带去的问候、祝福、谅解和浓情,真正成了维系、发展他们友谊的桥梁和纽带。
教学这篇课文,我反复琢磨了许多遍。如何设计教学进行了充分的准备。自己感觉对这篇课文,还是吃得比较透的。
主要设计思路是:以小松鼠和小熊感情的变化为线索,让学生读课文,体会他们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纸船和风筝对他们情感的变化所起的作用?这些问题引导孩子们细读课文。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觉得孩子们的学习状态很好,这可能得益于趣味性设计(如摘苹果放进纸船、苹果给老师、同学们说悄悄话),让孩子们以各种形式的读来理解语言文字,问题的设计等引起孩子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深入研读的。我的情感投入深深的影响了孩子们,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孩子们和小熊、松鼠一起同欢乐共痛苦。尤其是学习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理解的部分,孩子们都读哭了。孩子们在我的指导下真正走进了文本。
但课堂总是充满了遗憾啊!在课堂实际生成的瞬间,教师只能凭自己的一种直观感受去感受来自孩子们的对文本的解读和回应,然后对教学预设作出相应的随机调整。这种课堂策略当然受教师敏感度和经验度的影响,我在这方面明显是欠缺的。
有很多地方不太理想,引起了我的思考。
1.朗读得多,但还是缺少一个让孩子将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的机会,没有为学生提供运用语言的平台。
2.课堂教学设计得太满。可能出于向学生们展示一个较为完整的教学流程的考虑,我的教学安排过于饱满,使得最后合作读读、演演的环节没能充分展开。读的高潮掀起处的不是很多。教学中如果一节语文课能时不时掀起朗读高潮,那才叫精彩!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力争做到。
3.课堂上我对孩子们激励性的评价语言不多。要知道孩子们是特别喜欢老师给予他成绩的肯定。激励性的语言更能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
在课文的教学中,我始终坚持新课标中对于中年段语文教学的要求,即通过教学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在教学中我努力向新课标的要求靠近,让我的课堂充满语文味,具体做到了以下几点:
(1)激趣导入,诱发活力。
在上课伊始,播放孩子们放风筝的画面带给他们直观感受,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然后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在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在读中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叙述顺序。学生的能力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得到提升。
(2)注重孩子们朗读水平的提高。
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朗读的指导,用学生的读,表现文中小朋友心情的不断变化。在课文朗读中,我设计了各种形式的朗读,包括自由的,齐读,男女生合作读,生个读等等,每种形式的读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在初次接触课文时我选择自由的,那么孩子就不能齐读,那样会影响学生自己的理解。在读书的过程中及时指导孩子在发音,吐词上的不足,传授读书方法,使学生的朗读能够不断进步,喜欢朗读,乐于朗读。其中一种读书方法的叫做情境法,通过语言引导给学生创造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体会放风筝的快乐,轻快,想象羽毛在空中飞时的快乐和轻巧。
(3)品词品句,积累语言
中年级段的阅读教学有别于低年级段,而更加关注对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的理解、感悟。本节课,抓住几个关键词语,在帮助学生体会心情变化的同时,积累了语言,且教学形式比较丰富。
如本文中有很多词是很优美的“翩翩起舞”“凌空飞起”等等,所以在教学中老师要优美的语言给学生创造一定氛围,在理解“翩翩飞舞”一词时,提出“翩”字,了解字形,翩的左边是扁,右边是羽,“扁扁的羽毛飘起来会是什么样?”学生回答“又轻又快地”。再联系生活实际,“生活中我们用翩翩飞舞形容什么?”学生答“蝴蝶在花园里飞舞”、“花瓣里开花托时”、“树叶离开树枝时”、“蒲公英的种子离开妈妈时”……“在孩子们眼中这什么都不像的风筝就好比是五彩斑斓的蝴蝶在翩翩飞舞,他们的心情也快活地飞扬起来了,这样孩子们既理解了翩翩起舞,又理解了文中隐藏的感情。这样的感情下,我让孩子们再次读课文。孩子么们欢乐轻松的感情溢于言表。
但是本课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有些词语的理解还是不够透彻,在词语“托”字教学中我的教学意图是让孩子们通过动作模仿,理解“托“是怎样的,领悟作者用词的谨慎,可是在教学中,我没有将这一环节落到实处,我应在讲解了”托“和”拿“的区别后让孩子们模仿,然后再让全班带动作读,这样效果才会更好,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将字词的教学落到实处,为课堂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风筝》写的是小伙伴们一起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经历,从中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在教学是紧扣孩子们在做、放、找风筝时心情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再让学生抓重点词句朗读,在读中体会感情,在体会中再来读出自己的感受。语文课堂教学是师生依托文本,不断交往对话的过程。文本,作为师生共同研究的对象,作为交往的载体,对课堂交往能否很好地进行,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如何从文本找到很好的交往切入点,变成了不得不研究的问题。文本的深度、高度、广度,亦即文本的丰富内涵,往往蕴含在空白之中。因为是空白,面对空白,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感受体验;因为是空白,学生的个性体验有了城县发展的空间和余地;因为是空白,课堂教学会生动活泼,各种情感体验在一起碰撞交流,极易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感悟。空白蕴含与文本之中,空白的呈现,离不开学生的亲身参与,老师的适时引导。空白,为文本、学生、教师提供了融会贯通的平台。下面就《风筝》一课谈谈课堂教学活动中空白点的发掘:
一、与看是矛盾处发掘空白点
《风筝》一课,最明显的看似矛盾之处就是写第二段放风筝时,“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我们依然快活,还把它叫做幸福鸟。”“不是什么也不像吗?为什么快活?而且将他叫做幸福鸟呢?”不解决这个问题,全文的理解感悟就不可能深刻。在教学该段时,我进行了这样的设计:指名学生读该段,其他学生说说作风筝时的心情怎么样?你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说说读了这些句子你理解了哪些内容?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共同讨论解决。学生就根据自己情况说了把风筝叫幸福鸟的原因是什么,不同的学生原因也不一样。这样一来,不仅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更拓展了幸福鸟的丰富内涵,一个人的憧憬、幸福变成了所有人的憧憬、幸福;然后再等着我们去发现。
二于情境凸现中发掘空白点
课文第三段写的是小伙伴们放风筝的情景。怎样让学生感受到放风筝的就是自己?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凸现情境,把某个情节做适度的夸张,从而让学生的感受更强烈。教学时,让课件展示孩子们去放风筝时的欢乐场面,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放风筝的?文章中的孩子又是怎样放风筝的?当读到“......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这个字时,一个“放”字,虽然不起眼,如果细心体会一下,却能让放风筝的人激动万分。一个“放”字,不仅让学生想起自己放风筝时的情景,更体会到放时的激动、紧张、充满希望的心情。通过学生的朗读,尤其是全体快速而又响亮地朗读“放”的时候,将“放”的情景进行放大处理,情境一下子凸现在学生们的心中,此刻,放风筝的就是我。不仅让学生的情感有了切入点,更在读中留下空白去回味。
三.于言有未尽间挖掘空白点
课文第三段写放风筝,最后一句话是这样的: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让学生多读几遍,看村里人是带着什么语气和神态说的?学生比赛读出村里人带着惊奇和羡慕来夸赞他们。着无忧无虑的童年是啊,孩子们拥有着无忧无虑的童年,拥有着快乐,怎能不令人羡慕呢?你就是放风筝的小伙伴,你听到这样的赞扬,会是怎样的心情?学生的答案是多样的,有的激动、有的兴奋、有的自豪、有的幸福......这样一来,放风筝的快活不言而喻。
四.于重点词句中发掘空白点
风筝飞上了天,孩子们的心也跟着飞上了天,突然,当自己正在高高飞着的风筝线断了,飞了,你的心情怎样呢?抓住关键词语“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垂头丧气”来体会孩子们当风筝找不见时着急、伤心难过的心情,适时提问:你着急什么?你在呼唤什么?我们都哭了,为了一支怎样的风筝?引导孩子们去体会、说话,将感情推向高潮。我们都哭了,为了一只被我们叫做幸福鸟的风筝;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充满了憧憬和希望的风筝;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承载着我们理想的风筝;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装满我们童年快乐的风筝。若创造性的挖掘教材的空白点并进行情境创设,得到的便是学生情感、思维与个性的创造性发挥。
五、于意味深长处挖掘空白点
《风筝》一文的结尾是意味深长的: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结尾的省略号,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借此让孩子们拓展说话:幸福鸟究竟找到没有?小伙伴们还会伤心吗?他们还会充满希望吗?他们仅仅是在寻找一只风筝吗?不同的学生,会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最后老师总结,不管幸福鸟找没找到,孩子们一定找到的是希望、幸福、理想、快乐!
空白,依托教材,但却不局限于教材,甚至超越教材。挖掘出文本中的空白,就等于在课堂交往中给学生提供了展示的空间。具体来说,就是让学生在空白这一空间中有充分展现的自由,思维情感既有所依托,又没有限制。
这篇课文上完后虽然被学校评为优质课,在课堂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亮点,如学生能依托教材的空白点能更好地与文本对话,感情也得到了释放。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对电脑操作还不是运用自如,导致后边时间还有点紧张,感情朗读还不够到位,最后放歌曲时还没有完全将孩子们的情感宣泄出来。我今后还要多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和语言艺术,深钻细研教材,以使课堂达到更加满意理想的效果,为社会输送更多复合型人才!
词:动物、植物、化石、珍贵、可爱、灭绝、亮晶晶、保护、稀有
重点句子:
1、银杏树,又叫白果树,它是几亿年前的树种,十分珍贵。银杏树的样子很容易辨认,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扇子。银杏树长的慢极了,如果你小时候种下一棵银杏树,一直要等你当上爷爷,才能吃到它的果子。所以,银杏树又叫公孙树。
2、大熊猫是我们熟悉的动物,非常可爱。和它在同一期生活过的动物,许多就灭绝了,大熊猫却一代一代的活到今天。我们都知道大熊猫爱吃竹,你能想到吗,它们的祖先却以肉为生。
3、中华鲟也是一种古生物,它有一亿多年的历史。中华鲟生活在江河里,的可以长到五百千克重。它身上披着大片的硬鳞,核桃大的眼睛亮晶晶的,一张大嘴又尖又长,样子怪怪的。由于缺乏保护,目前,中华鲟已成为稀有的鱼种了。
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介绍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这三种“活化石”克服重重困难,经历岁月风雨,顽强地生存到现在的经历,告诉我们一定要保护好稀有生物。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阅读,知道三种活化石: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的特点。
3、能初步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识,有保护珍惜生物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初步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识,有保护珍稀生物的意识。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师生一起收集有关古生物的资料。
教学设计:
一、设计情境游戏,复习生字
游戏名:熊猫卖气球
游戏内容:熊猫手中还有11个气球还没有卖出去,只要学生读对气球上的字,就帮熊猫卖掉一个气球。(课件出示)
二、导入新课
师:熊猫感谢大家这么快就帮它把气球都卖光了。现在老师要带大家到三个地方去玩玩。首先我们要去的是植物园。植物园里有一种非常珍贵的银杏树,大家可以仔细看看,并在同桌之间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课件展示画面:一棵银杏树)
第2段的教学:先让学生观察课件展示的银杏树,说说自己眼中的银杏树,再回到课文当中,采用自由读,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找出银杏树的特点。学生交流各自找出的特点,指名读,品读这些体现银杏树特点的句子。再全班齐读本段。
第3段教学(去动物园)
1、猜一猜
2、说一说
在哪里还见过熊猫呢?生畅谈,老师也在幻灯片上展示一些附有熊猫的图片。
3、找一找
找出关于描写熊猫特点的语句。
4、读一读
指名读,评读,男女生赛读。
第4段教学(去海洋管竞选讲解员)
课件播放中华鲟的图片,学生观察。设计一个情境,海洋管要招一个讲解员给游客介绍中华鲟。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试讲,推选一名代表参加竞选讲解员。
3、各小组派代表上台竞选讲解员,解说中华鲟。
4、学生评一评哪个同学讲的,当选为讲解员。
全班自由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活化石站起来读。
三、拓展交流课外资料
1、学生交流自己课外找的一些关于动植物活化石的资料。
老师也课件展示其他一些海洋活化石,植物活化石图片,供学生认识欣赏。
2、倡导学生保护这些稀有活化石,齐读最后一段。
四、完成157页读读写写
五、总结
《活化石》一课介绍了银杏树、大熊猫和中华鲟三种幸存的珍稀生物,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学生们学得非常轻松。
教学一开始,我让学生先理解化石,然后从字面意义上了解什么是活化石。在教学“银杏树”时,抓住比喻句进行教学。“银杏树的样子很容易辨认,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这个句子除了让学生知道银杏树的叶子很像扇子这一特点外,我还抓住了两个语文知识点。第一个,这是一个比喻句,我让学生模仿句子,进行打比方句子的训练。第二个知识点是,在这个句子中,有两个重叠量词,分别是“一片片叶子”、“一把把扇子”。这是这篇课文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在这里时,我进行了这样的处理。让学生读读上面两个词语,让学生发现有什么物点,学生很快就找出来了。“片”和“把”字重叠了。我让学生对比“一片叶子”和“一片片叶子”、“一把把扇子”和“一把把扇子”在意思上有什么不同。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一片叶子”只有一片叶子,“一片片叶子”就是有很多叶子。“一把扇子”就是只有一把扇子,“一把把扇子”就是有很多把扇子。
接着,让学生自己学习“大熊猫和中华鲟”,明白大熊猫的祖先是以食肉为生。中华鲟的特点是:大、重、少和怪。最后,在大家都了解了活化石的含义的时候,恰到好处地引出本课的情感目标,那就是我们要保护这些活化石。
鲁迅的作品向来令学生头痛,我也算是花了比较长的时间进行思考。对《风筝》这篇课文的研读,花了很长一段时间,而对于教学设计,我则思索了更长时间。一直思索怎样教可以使学生读鲁迅的作品不累不吃力,但是苦于不得要领。等到上课的前两天,我才突然间顿悟,理清了思路,找到了突破口。教学完成以后,反思如下:
1、作为“作品”处理,而非阅读技能处理
我的教学目的是试着让学生去挖掘鲁迅作品里的深层次内涵,试着让学生去体悟鲁迅人格的深邃魅力。教学目标不是针对阅读技能而言的,所以,这堂课上完了,学生想得到阅读技能或是阅读方法的训练,那是不可能的,因为我的教学定位本不在此。
2、离“家常课”距离很远很远
一直以来,总坚信:越好的课越普通。家常课的味道是很重要的,给学生以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但是,我这堂课是不行的。因为这前的预习工作就做了很多事,为上课做了很多的铺垫,所以我的这堂课设计是不能随手拿来给其它的学生上的。要上也得有个前提,一是学生对课文要读得比较熟,二是学生之前预习工作要充分,对鲁迅这个人有比较整体的了解。不具备这两个条件,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是接受不了的,肯定会晕头的。
3、教学问题设计既是缺陷也是困惑
这堂课的设计主要是以问题呈现的,在这堂课的`设计好以后,我自己也感觉问题较多,自己想整合成几个主问题,这样可以一条线贯穿下来。但是一直苦思冥想都一无所获。本来以为自己能想出来,但是事实证明,我是自不量力!我还是没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一直想着把某几个问题删掉,精减成几个问题,但是,自己又比较“小气”,总感觉这几个问题都是挺重要的,不忍割舍任何一个。
4、教学预设大于教学生成
整堂课的教学,最失败之处就是每一个环节都是顺着我设计的环节一步一步往下走,而教学的动态生成可能并不是特别理想。就算学生有动态的生成,那也是在我的预料之内的,说的答案也是我所期望的答案。
教师理解是不是就一定要传授给学生?鲁迅作品《风筝》确实有很多隐喻意义,但是,这种深层的解读,是不是老师自己懂了,就一定要把它全教给学生呢?学生能接受的了吗?备学生远远比备教材重要。可是,总想把自己知道的都能传授给学生,所以,整堂课的控制上,问题的探究上,知识的呈现上,主要还是以我原先的预设为主,我设好了圈套,等着学生来钻。
不过,这堂课生成的部分还是有的。比如:最后,一问“通过以上的讨论,你觉得这篇课文还仅仅是在讲风筝吗?如果不是,那这篇课文还在传达什么呢?”对于这一问的设计,是和我整堂课的教学定位相统一的,我预设的主要落点是倾向于鲁迅个人的深度自省与顽强抗争的命运意识与民族意识。我也知道,初一的学生很难理解到这一层,所以在这一步,我主要让学生各抒己见便可,读出自己的心得,并不要求理解到这个高度。学生的回答,有说亲情的,有说孩子教育的等等,这些都是我预设以外的,整堂课没有一个环节的设计和这种解读有密切关联,这些都是他们自己读出来的见解,都是他们自己的心得。我觉得这样很好!因为教师的理解并不等于学生的理解。况且,这种理解,学生也能自圆其说,讲得合情合理。我觉得这样挺好。
尽管这堂课总体以预设为主,但是,我自己的头脑是清醒的。在备课阶段,本来也想把教学定位在从“亲情”、“教育”这些角度来解读文本,但自己总是不愿意,因为我个人总觉得,这样解读离鲁迅作品的高度相差太远,这样解读太肤浅。一直思索着能够深入浅出的教学本文,因为鲁迅作品的隐喻意义探讨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真的是很大的难点。所以在课堂上,我也一直提醒自己,不要“灌输”,如果学生有的有难度,那就算了,大不了不解读,感觉感觉就可以了,否则,学生真的会晕头的。正如我所料,当我提出“为什么小兄弟会全然忘却?”这一问题时,学生感到很大的困难。为了思索的快些,我提醒学生:为什么小兄弟连自己当年的最爱“风筝”会忘记?你会忘了你的最爱吗?为什么小兄弟连自己最重要的精神都被虐杀了,还会忘记呢?怎样的人会连自己的精神被虐杀了,还会忘记?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我让学生讨论探究。为了不造成盲目讨论的假象,我要求学生先自己静心沉思后,再和同学交流看法。讨论结束后,学生的回答,应该说是出色的,他们确实是在思考。但是,学生理解问题的深度与我的预设肯定有距离。这是我上课前,自己也早就料到的。我直接把答案灌输给学生吗?我没有!我没有发表过多自己的看法,我也没有否定学生的看法,而是一直在提示他们,一直暗示他们,是不是可以思考得更深刻一些?当我确定学生实在只能回答成这样了,我笑了笑,我反问他们:你们对自己的答案满意吗?有好多同学叫到:满意!我便说,好!你们自己满意就好!在这里,我没有强行灌输,哪怕学生的解读不是很深刻,比较粗糙,但是,学生自己都很满意了,就没有必要去多说什么了。
5、“先入为主”思想的危害
在本文的教学中,贴近文字的研读或是说朗读,是不太多的。一考虑到整堂课内容比较多,快时间来不及,二考虑到整堂课定位是通过本文学习解读鲁迅人格,而不是定位在阅读方法与阅读技能上,所以对课文贴近文字的朗读,这一工作,我是课外让学生在预习这一环节自己去完成的。而上课,就是谈论交流看法。好比《风筝》这篇作品,只是了解鲁迅人格的一个“用件”而已,并不是作为“例文”或是“定篇”或是“样本”处理。所以课堂上,贴近文字研读,是做得很不够的。
我准备了很多互动节目,有:击鼓传花,抢板凳,猜字谜,绕口令,心有灵犀。这些大概都符合你的要求吧,那么下面我就详细介绍一下吧! 击鼓传花不用说了吧。 猜字谜也还行,把素材给你吧: 欲话无言听流水 猜一字 活 点点营火照江边 猜一字 淡 两点一直,一直两点 猜一字 慎 夫人何处去 猜一字 二 值钱不值钱,全在这两点 猜一字 金 宝岛姑娘 猜一字 始 千里相逢 猜一字 重 添丁进口 猜一字 可 与我同行 猜一字 衙 依山傍水 猜一字 汕 十五天 猜一字 胖 九十九 猜一字 白 两山相对又相连,中有危峰插碧天 猜一字 由 田中 猜一字 十 旭日不出 猜一字 九 斩草不除根 猜一字 早 金木水火猜一字 坎 挥手告别 猜一字 军 昨日不可留 猜一字 乍 久雷不雨 猜一字 田 乘人不备 猜一字 乖 刀出鞘 猜一字 力 大口多一点 猜一字 吠 因小失大 猜一字 口 日复一日 猜一字 昌 人我不分 猜一字 俄 文武合一 猜一字 斌 我的心 猜一字 悟 森林大火 猜一字 焚 一口吃掉牛尾巴 猜一字 告 4个人搬个木头 ,猜一个字 答案是:杰 一人 ,猜一个字 答案是:大 一人一张口,口下长只手,猜一字 答案是:拿 一人在内,猜一字 答案是:肉 一人腰上挂把弓,猜一字 答案是:夷 一大二小,猜一个字 答案是:奈 九点 猜一字 丸 十二点 猜一字 斗 十叁点 猜一字 汁 矮冬瓜 猜一字 射 独眼龙 猜一字 省 此字八横又八开,十问孔子也不知 猜一字 哑 出一半有何不可 猜一字 仙 镜中人 猜一字 入 元旦 猜一字 明 平均地权 猜一字 坐 拱手让人 猜一字 供 没有钱 猜一字 钦 打断念头 猜一字 心 半推半就 猜一字 掠 手无寸铁 猜一字 控 火尽炉冷,平添意马心猿 猜一字 驴 人无信不立 猜一字 言 九泉之地 猜一字 块 叁口重重叠,莫把品字猜 猜一字 目 真心相伴 猜一字 慎 心香飘失,闻香无门 猜一字 声 学子远去,又见归来 猜一字 觉 部位相反 猜一字 陪 阎罗王 猜一字 瑰 太阳王 猜一字 旺 孔子登山 猜一字 岳 【这些都是字谜里面我又挑了一遍的,精品啊!】 那把心有灵犀的素材给你: 心有灵犀 第一关: 电器:电视,电脑,电风扇,冰箱,洗衣机数码相机,空调,电烤箱,吸尘器, vcd 动物:猩猩,羊,长颈鹿,狮子,青蛙,骆驼,猪,蛇,驴 自然:天空,大地,雪,露珠,空气,雨,冰雹,小草,小花,大树 职业:作家,歌手,会计,美食家,医生,军人,清洁工,打字员,学生,老师 第二关: 合二为一 惊弓之鸟 九牛一毛 九牛二虎 对牛弹琴 杀鸡吓猴 眉来眼去 七上八下 眼高手低 金鸡独立 哭笑不得 比翼双飞 目瞪口呆 一箭双雕 闻鸡起舞 张冠李戴 掩耳盗铃 捶胸顿足 眉来眼去 七上八下 眼高手低 合二为一 惊弓之鸟 九牛一毛 九牛二虎 对牛弹琴 金鸡独立 杀鸡吓猴 一毛不拔 三长两短 进退两难 有口无心 七手八脚 举一反三 一五一十 颠三倒四 第三关: 爱你不是两三天 小酒窝 白日梦 我的太阳 月亮代表我的心 。我爱你 为你写诗 我是一只小小小鸟 花蝴蝶 爱情三十六记 【这些也是精品啊,我花了一天找来的!!】 还有绕口令的素材: 绕口令 师父四十四 【第一关 山里有个寺,山外有个市,弟子三十三,师父四十四。 三十三的弟子在寺里练写字,四十四的师父到市里去办事。 三十三的弟子用了四十四小时,四十四的师父走了三十三里地。 走了三十三里地就办了四十四件事,用了四十四小时才写了三十三个字。 粉红墙上画凤凰【第一关 粉红墙上画凤凰, 红凤凰,粉凤凰 粉红凤凰花凤凰 虱子与狮子【第二关 四只箱子,藏着四粒虱子, 四粒虱子,吓退四只狮子。 四是四,十是十【第二关 四是四,十是十。 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 十四不是四十,四十不是十四 班干部管班干部【第二关 班干部管班干部 班干部管班干部 班干部管班干部 班干部管班干部 班干部管班干部 石狮子和涩柿子【第三关 石狮寺前有四十四个石狮子, 寺前树上结了四十四个涩柿子, 四十四个石狮子不吃四十四个涩柿子, 四十四个涩柿子倒吃四十四个石狮子。 土堆土豆腿肚子【第三关 土堆土豆腿肚子 土堆土豆腿肚子 土堆土豆腿肚子 土堆土豆腿肚子 土堆土豆腿肚子 舀油【第三关 凉勺舀热油,热勺舀凉油。【第三关 凉勺舀了热油舀凉油,热勺舀了凉油舀热油。 北瓜【第三关 北瓜瓣儿、瓣北瓜,北瓜瓣上结北瓜。 北瓜瓣儿、瓣北瓜,北瓜瓣上结北瓜。 北瓜瓣儿、瓣北瓜,北瓜瓣上结北瓜。 北瓜瓣儿、瓣北瓜,北瓜瓣上结北瓜。 北瓜瓣儿、瓣北瓜,北瓜瓣上结北瓜。 还有抢板凳,那个可以耍一下人,跟你说,你放音乐的时候,一是刚放上音乐,马上就关死!哈哈,笑死人了。二是放上音乐,走好长时间,突然关死音乐,笑死了,还有一个建议,就是你可以9个人,放7--6个凳子,等音乐结束后,停五秒在看结果,在这之间可以把凳子抢过来!!哈哈,多有趣! 怎摸样?还行吧!还有呢:
一、活动项目:
1、猜谜语
2、绕口令
3、吹蜡烛
4、摸鹿鼻子
5、打保龄球
6、盲人击鼓
7、钓鱼
8、挟乒乓球
9、套圈
10、飞镖
11、抢说运动项目
12、运用爆破音吹蜡烛
13、妙接对联或歇后语
14、联想abc
15、比比谁的眼力
16、快乐呼拉圈
17、比比谁的运气好
18、掌上明珠
19、弹球
二、 项目规则
1、猜谜语:每人可以猜三条,每猜中一条获奖券一张。
2、绕口令:抽号进行,每人绕口令一次,凡能准确、流利、不 停顿读完绕口令者,获奖券一张。
3、吹蜡烛:每人吹一次,凡一口气吹灭十支蜡烛者,获奖券一 张。
4、摸鹿鼻子:每人摸一次,蒙上眼睛转三圈,凡摸到鹿鼻子的, 可获奖券一张。
5、打保龄球:每人打三次,凡在10米距离内打中目标者,获奖 券一张。
6、盲人击鼓:每人击一次,蒙上眼睛转三圈,凡击中鼓者,获 奖券一张。
7、钓鱼:每人钓一分钟,钓三条者,获奖券一张,钓六条者获 奖券二张,以此类推。
8、挟乒乓球:每人挟一分钟,挟完20个乒乓球者,获奖券一张, 挟完40个乒乓球者,获奖券二张。
9、套圈:每人套五次,套中二个者,获奖券一张,套中四个者, 获奖券二张,套中五个者,获奖券三张。
10、飞镖:每人投三支,在规定位置内每投中一支者,获奖券一 张。
11、抢说运动项目:主持人准备好一个篮球。参赛者两人一组。两人互相传球。一人在传球时必须先说出一个运动项目名称(如滑冰),另一个人在接球时必须马上说出另一个运动项目名称。在一分钟内,谁说出的运动项目多,谁即得奖劵。
12、运用爆破音吹蜡烛:主持人准备好六支蜡烛并点燃,若干道问题。主持人提问一个问题,参赛者需用回答的话中发出的气息吹灭蜡烛,即得奖劵。如:主持人问:“有兔子在草地上你会怎么做?”回答者用“扑过去”的“扑”的发音而喷出的气息来吹灭蜡烛。
13、妙接对联或歇后语:主持人要准备好三条对联或歇后语。主持人说出上联或下联,让参赛者来接,对的即得奖劵。参赛者在接对联或接歇后语的过程中,其他人不得提示。
14、联想abc:主持人事先把一些英语单词做成签,由参赛者抽三次,并对所抽内容进行联想,如果能正确并连续地做出三个即得奖劵。如:主持人在说出run 这个单词后,参赛者就要做跑的动作来与run这个单词联系起来。
15、比比谁的眼力好:主持人准备好三支筷子,一个空啤酒瓶。参赛者站在啤酒瓶的一侧,筷子离瓶口约一米的距离,瞄准瓶口,放掉手中筷子。如果筷子掉进瓶里,便是优胜者,即得奖劵。每人有三次机会。
16、快乐呼 拉圈:在地上摆放五个空易拉罐。每个易拉罐之间的距离为二十厘米。参赛者应站在离易拉罐一米远的地方,才能向易拉罐扔圈圈(圈圈的大小要适当)。每扔中一次即得奖劵。每人有三次机会。
18、掌上明珠:主持人要准备好一个乒乓球和一个乒乓球拍。参赛者将乒乓球平放在乒乓球拍上,沿着桌子走。走至终点,球未丢就得一张奖劵。(桌子竖排三张,参赛者沿桌子在规定时间内绕一圈。)
19、弹球:主持人准备好三个乒乓球和三个小纸箱。三个小纸箱平放在一张桌子上,成品字形。参赛者站在桌子前面,主持人将三个乒乓球拿给参赛者。参赛者将手中的球往地上扔,若弹起的乒乓球弹进小纸箱内,参赛者即得奖劵 三:
1、你们玩过夹弹珠吗?就是用那种滑的筷子,把在水里的弹珠夹到边上另一个容器里,有一定难度哦!在一分钟之内,几人一起比赛,看谁夹的最多,给他一个棒棒糖!
2、贴鼻子,在黑板上画个大脸,随便什么脸型,画上眼睛,嘴巴,让贴的人蒙上眼睛去贴,保证笑料百出!
4、还有一种用筷子投入酒瓶中的游戏,当然,人在酒瓶的上方
5、两人三足,两个人捆两只脚,一起走,谁先到谁赢
8、吸管运输 同上一个游戏一样要分出若干人一组,每人嘴里叼一支吸管,第一个人在吸管上放一个有一定重量的钥匙环之类的东西,当比赛开始时,大家不能用手接触吸管和钥匙环,而是用嘴叼吸管的姿势把钥匙环传给下个人,直到传到最后一个人嘴叼的吸管上。
1、教会学生放风筝的正确方法,体会其中的乐趣,练习快速跑。(重点)
2、学会按一定的规则放风筝。
3、培养学生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学习协调与他人的距离。(难点)
【活动准备】
三组学生、斜坡跑道、自制风筝六只、奖品。
【活动过程】
一、准备活动
1、活动学生的全身:头部、上肢、下肢、腹背
教师用语:春暖花开了,我们来学学花草树木在风中点头、摇晃的姿势好吗?
2、练习追逐跑,为放风筝做身体上的准备。
二、基本部分
1、请六名学生放风筝,让学生尝试错误。
教师用语:春天到了,你们自制的这些风筝真漂亮,我们来放风筝,好吗?
学生放风筝
2、就幼儿在放风筝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学习正确的方法。
幼儿讨论
小结:起跑前,一只手臂伸直上举,放出一段线,抓牢线。快速奔跑,让风速将风筝托起。
3、请第二组学生再次尝试,就秩序问题再讨论。
讨论
总结:从斜坡的右边跑上去,从左边跑下来,这样就不会两人迎面相撞了解。奔跑时,注意前面的学生,与他们保持适当距离,当前面的人停住时要能及时刹住脚步。
4、提问:如果风筝被树枝刮住了,怎么办?怎样可以避免呢?
5、请第三组学生尝试按正确的方法和秩序放风筝。
6、放风筝比赛。请三组学生中出现问题较多的幼儿进行比赛,观察他们是否真正掌握了正确的方法。为放得好又遵守规则的幼儿发奖。
7、总结:今天你们放风筝,玩得开心吗?掌握了正确的方法,不但可以玩得开心,还能避免许多的危险。既玩到了又保护了我们自己。今后在晨间体育游戏时我们再来比赛,看谁的风筝放得好。
三、结束活动
放松整理:学风中的蒲公英自由地随风飘回教室。
教学目的:
1、认识“8个生字,会写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熊友谊。
3、借助插图,了解课文内容。
4、感受人物喜怒乐情感变化,使学生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感受。
教学难点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感受。
感受人物内心喜怒哀乐的情感变化。
教学内容:
课本第-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了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学生质疑)
3、识字写字。
4、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拼音读准字音。
其中的生字。
6、利形声字的规律识字。利用形声字的特点学习“抓、莓、吵”三个声字。读准字音,理解字义。
7、重点分析“坏、扎、抓、幸、福”。
5、指导写字:重点指导“幸、抓、祝、福”。
幸:上下结构,右边是“土”不是“士”
祝福:两个字的左边都是“示补旁”。不是“衣补旁”。
二、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三、自由读课文:说说你读后有什么感受。
四、教师范读课文:听后说说你有什么一步的感受。
五、板书设计。
20纸船和风筝
坏扎抓莓幸福吵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出示词语:学生开火车词语。
复习生字读音。(出示卡片,认读生字)
二、朗读感悟。根据下面问题,找到相应段落。并朗读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小熊第一次拿起纸船,心里可能怎么想。
2、为什么“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
后来小松鼠放了一只纸船,如果是你,你会主动放这只纸船吗?
三、举行朗读比赛。先小组比赛,一人读,其他成员做评委。选出代表在班上比赛。全班同学进行评价。
(四)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并说说读后的感受。
四、板书设计。
(1)纸船和风筝
风筝
松鼠小熊和睦相处
纸船
教学反思:
我放手让学生读,愿意读哪句就读哪句这句话,学生自己选择读书方式和精度内容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同桌或者分组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识,有保护珍稀生物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识,有保护珍稀动物意识。
课前准备
1、做课件和头饰。
2、制作各种生物形状的生字卡片。
3、师生一起搜集有关古生物的资料。
第一课时
一、播放课件,激趣导入。
2、板书:化石。你见过化石吗?在哪里见过?它是什么样子的?(师简述“化石”)
3、板书:活。化石怎么是活的呢?同学们读了课文就知道了。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边读边圈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自己想办法认读,如借助拼音认读,向老师和同学请教等。
2、指名读课文。读后师生共同评议。
3、教师有重点地领读重点句子,相机给予指导。
4、轮读,让五位学生每人读一个自然段。
5、选读,喜欢读哪段就读哪段。
6、组内分工读,互听互评。读后说说:课文介绍了哪几种活化石?
三、识记生字。
1、课件出示生字词,请小老师领读。
2、出示生物形状的生字卡片。
3、游戏:识字擂台赛。
引导学生认读生字,并交流记字方法。
出示11个生字,举行识字擂台赛,选出擂主。
四、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要写的字,学生认读,交流记字方法。
2、观察规律,指导书写。
(1)四个左右结构的字“化”“代”“孙”“植”应该怎样写?
(2)写“灭”“克”应该注意什么?
(3)指导书写“历”和“史”中的竖撇。
4、组内推选出好的`作品在全班展示,师生共同评议。
五、布置作业。
把课外找到的文字资料或图片资料做成卡片,写上说明,准备在下节课向大家介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抽读生字卡片。
2、游戏:识字采果。
出示一棵银杏树,树上结满了果子,果子上写了生字。认对一个字,采下一个果子。
二、质疑解疑。
1、自由朗读课文,读后想一想:你有哪些地方不懂?提出来在小组内讨论。
2、集体反馈,师生共同讨论。
三、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再指名读,师生共同评议。
(2)说说你知道了什么?(集体交流:介绍银杏树的奇特、可爱和生存年代的久远。)
(3)如果这棵银杏树出现在你的面前,你想对它说什么?
2、学生任选第三或第四自然段分组自学(步骤同上)
3、每一组推选一名代表上台交流。
(1)播放课件:在愉快的音乐声中,一只大熊猫正在竹林里香甜地吃着竹子。出示第三自然段的内容。学生边看课件边介绍大熊猫。
四、情境说话
假如你是“活化石”银杏树或大熊猫、中华鲟,请你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好吗?(先组内练习自我介绍,再戴头饰到台上作自我介绍。介绍完毕,师生共同评议)
五、教师小结:
这篇课文介绍了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知道了这三种古生物的样子的奇特、可爱和生存年代的久远,并知道了他们都是“活化石”。如今,这些古生物已经越来越少,让我们撅起手来保护它们吧!
六、课后练习
1、出示课后“读读写写”习题,全班练读练写。
2、扩展练习
一本本——一座座——一朵朵——一双双——一位位——
七、作业展示
拿出上节课的作业向大家展示,介绍自己的作品。(内容不限制,可以是本课介绍的三种古生物,也可以是其他的古生物,甚至是学生喜欢的其他动植物。)
教学目标:
1对鲁迅先生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的理解文章主旨,获得思想启迪。
3抓住关键词语,领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4品味文章那声色兼备,形象鲜明的语言。
教学重点:
1多角度有创意的理解文章主旨。
2品味文章那声色兼备,形象鲜明的语言。
教学内容:《风筝》
教学目标:
1对鲁迅先生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的理解文章主旨
3抓住关键词语,领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多角度有创意的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目标。(幻灯片)
看图,图上的孩子们在进行什么游戏呢?(放风筝)
这是一项有益于身心的活动。放风筝时,我们可以“上观白云朵朵;下览绿草茵茵”。尽情地感受春的气息,这是何等的惬意!然而,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地享受这份放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走进那个时代,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
板书:风筝鲁迅
二,简单介绍鲁迅(幻灯片)
鲁迅生于1881年,死于1936年,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他的作品是“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他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作品都收集在《鲁迅全集》里。《风筝》一文选自《野草》。
三,整体感知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风筝》。根据课文思路填空。(事先板书在黑板上)
过渡:“风筝是春的使者!”人之常情,见到风筝应该是愉快的。然而,作者“我”见到风筝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齐答: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1我为什么惊异?(故乡放风筝的季节是早春二月,而在北京,冬季尚未过去,就开始放风筝,所以“我”感到惊异)
2我为什么悲哀?(见到风筝,“我”不禁睹物生情,不由想起二十年前埋下的让“我”深深忏悔的种子――自己对小兄弟的精神虐杀的一幕,也就是践踏风筝的一幕。)(板书:悲哀)
过度:“精神虐杀的一幕”具体内容是什么?请在原文中找到。
四,研读“忆风筝”部分,挖掘主旨
(一)解读“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绝望地站在那里。”
(出示幻灯片)“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绝望地站在那里。”(齐读)
1,圈出其中表示我的动作或神态的字词。你认为作者当时的行为是一种怎样的行为?(板书:蛮横无理)
2,当我毁坏了小兄弟苦心孤诣制作的“蝴蝶”风筝时,小兄弟有何反应?(板书:悲伤绝望)
3,“我”凭什么能这样理直气壮地来管理教育小弟呢?
(可由“论长幼”启发,引出封建礼教。)
明确:当时的思想观念是小孩子应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另外就是封建的长幼尊卑观念,或许,以前长辈是这样教育“我”的。“我”就用同样的方式来教育小弟,这真可谓是一种“清醒的糊涂”。看似关爱,实在是一种剥夺!小兄弟苦心孤诣制作的与众不同的“蝴蝶”风筝就被我毁坏了。自然,“我”和小弟就都是受到了封建礼教的影响的人!(板书:封建礼教。)
过度句:“傲然走出的'我”是否能够一直以这样的胜利心态坦然自居呢?(不)
(二)女同学齐读第5段。
惩罚终于伦到了。二十年后,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认识了自己当年所犯的错误。
解读“不幸”
教师小结:一种可能;当年的“我”因受封建礼教的影响,从关心弟弟出发,以兄长的身份毁坏了弟弟的风筝。还理直气壮,傲然走出。直到二十年后,偶尔看到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当年自己的脚不仅是践踏了一只风筝,而且还践踏了一颗幼小的心灵,是对小兄弟的精神虐杀!此刻,他才知道自己当年的做法是错误的。所以,这里的“不幸”是针对当年毁坏风筝还自以为是的“我”来说的。其实,也是对那个自以为是的“我”的“讽刺”。二种可能:当时的鲁迅已接触科学思想,认识到当年对弟弟的管束有一种不平等的封建长幼尊卑观念在里面。这和他所接触的新思想和他的韧性的战斗精神是相违背的,而他又是一个严于自省的人,当年对弟弟的精神虐杀已激发作者对自己的深深的自责!因此,他把自己对弟弟的精神虐杀当作是对自己的惩罚。所以说“不幸”。
2,既然,鲁迅先生知道自己错了,他是如何对待这件事的呢?
(想办法向小弟说明,向他道歉)
3,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知错就改的人。很珍惜兄弟间的感情)
(板书:严于自省)
4,请求小兄弟的原谅,但小兄弟的态度又如何呢?从课文中找出表示小兄弟的态度的话。(“有过这样的事吗?”(板书:全然忘却)
(三)讨论:如何理解“有过这样的事吗?……”这句话?
(学生思考,各抒已见。两种可能)
(1),可能有的答案:小兄弟并没有忘记,因为他不想旧事重提,不想伤害兄弟间的感情;一个善良真诚,一个宽容大度;一个自省自责,一个幼稚纯真。是是非非总关情。(板书:亲情)
(2),小兄弟可能是真的忘了,因为在当时的社会,他们生活在封建礼教的黑暗里,传统的长幼尊卑观念已深入骨髓,所以从来没把这样的事当成是不开心的事。他已经变得“麻木”了。(板书:麻木)
按道理,小兄弟既然不记得此事了,“我”的心理应该是轻松起来才对的,可是,鲁迅先生的心情是不是变得轻松起来了呢?(没有)
“我不觉得轻松反而觉得沉重”为什么?
(1,“我”无从补过;
2,当年的精神虐杀者“横行无忌”,被虐杀者毫无反抗,并且,当虐杀者醒悟时,被虐杀者依然“麻木”。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哀”啊!这怎能使严于自省的鲁迅先生轻松呢?)
小结:一只承载着童年的梦幻和追求的胡蝶风筝,却由于我和弟的麻木,最终未能如愿以偿地飞翔于蓝天,这正是旧中国儿童的悲哀!也是当年中国民众的悲哀!这怎能不让人思索?怎能不让人痛心疾首?怎能不让人愤怒疾呼呢?板书:悲哀(教师完成板书,勾画出胡蝶)
拓展延伸:文章还有个别语句我们留待下节课来品析。下面进行说话练习。大家应该都玩过放过风筝的游戏吧,下面就以放风筝为话题进行说话练习。要求说出你对这次游戏的感受。
结束语:
一出风筝事件,牵动千千万万读者的心,兄长严于自责,小弟全无怨恨,这兄弟间的情谊因风筝事件而显得更美、更和谐。鲁迅先生在这篇散文里不仅揭示了封建传统观念对儿童的毒害,也为我们吹奏了一曲人情美的温馨之歌。还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童心的浪漫,自由的可贵,愿同学们都能拥有自己自由、快乐发展的天地,让我们一起来朗诵清朝高鼎的一首“风筝”的诗吧!清朝诗人高鼎的《村居》诗:“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用幻灯片)
时间匆匆流逝,在惋惜和感叹过后,才发现自己前面走过的路,收益甚少。听了一些优秀教师、教育专家、教研员的讲座。我的心里豁然开朗,对语文教学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想法。
回顾过去,劳累、着急、无奈,一直困扰着我。自己每天晚上都像学生写作业一样备课、批作业到九点多,课堂上又声嘶力竭地大声训斥。可学生呢?课堂上多数在摆弄小东西,很少有回答出有价值的答案。课后作业完不成。一篇课文要上三节课。考试结果却不尽人意。为此,我着急上火,可学生仍然无动于衷。更是只布置学生观察、写,根本不会有的放矢的指导。学生写出的文章要么干巴巴的不具体,要么兔子尾巴式的。看了张主任的作文教案,听了相关专家的讲座,我感到了一股新鲜的血液在体内涌动。
展望未来,自信、希望、有效一直激励着我。认真钻研教材,做到集思广义,及时与同学科老师进行集体备课。针对教研室提出的教学模式,理清思路,按照教、扶、放的思路,提高课堂效率。把预习课文放在课前,让学生做到四会,即会读生字、会组词、会读课文、会做批注。当成作业布置给学生,抓好信息反馈,及时了解情况,教给学生相应的方法。指导尽量细一些,让学生有内容可写。批改借鉴任君梅老师的方法,抓两处亮点,提一点建议。让每个学生都对作文有新的认识:只要我努力,就有收获!我没有白忙活,老师表扬了我呢!原来写作业并不难啊!
我坚信:有我的不懈努力,有领导的英明指导,有好学上进的学生,就没有不高效的课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新词。
3、理解诗歌内容,了解植树的重要,体会少先队员们要用实际行动绿化祖国的决心,教育学生从小要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理解诗歌内容,了解植树的重要,体会少先队员们要用实际行动绿化祖国的决心,教育学生从小要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两课时
一、情景导入
1、放录音《走,我们大家植树去》
在音乐声中,老师谈话引入:同学们,春天已经来临了,在这和煦的春光中,你们想去植树吗?(想)
那我们就一起行动吧!(板书课题:《走,我们大家植树去》)
二、初读课文,理解课文思路。
1、放课文录音,学生听课文录音。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文中不理解的地方和印象深刻的地方,作上记号。
3、交流、讨论。学生质疑并解决,重点问题可以存疑。
a、和煦是什么意思?
b、音符:表示音调高低的符号。
c、版图:户籍和地图,引申为国家的疆域。
d、植树有什么好处?
e、为什么说一棵树就是一座绿色工厂,片片树叶都是快乐的音符?
4、再读课文,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a、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b、纠正学生的读音。
c、自由练读课文。
三、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一、(1)讲少先队员积极参加植树的活动。
二、(2-6)讲植树的重要。
三、(7)表明少先队员植树的决心。
四、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
2、这一小节你读懂了什么?
3、理解“和煦”
4、“迈开轻快的脚步”说明了什么?(说明学生积极行动起来,去参加植树的情景。)
5、指导朗读,要读出轻快、有力的语气,读出少先队员的蓬勃朝气。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
2、预习下一段。
一、复习旧课
1、回忆第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指名朗读第一段。
二、学习第二段
1、自由朗读第二段
2、说说第二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3、少先队员到什么地方去植树?引导学生想象省略号后所省略的内容。
用一个词语概括这些地方——“到处”
4、感情地朗读第二小节。
5、细读3-6小节,思考:植树有什么好处?
6、讨论、交流并板书:
绿色工厂
绿色宝库
增添新绿
绿色希望
7、进一步理解词句,并指导朗读。
a、结合光和作用让学生理解“绿色工厂”,指导读好“给我们送来清新的空气,让每个人都幸福健康。”
指导读好第四小节。
c、联系上下文,理解“亿万棵树连起来,就染绿了祖国的版图”一句,说说什么是“绿色的希望”
想象祖国处处是“参天的大树”的景象,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5、6节。
d、练习背诵。
三、学习第三段
同学们,植树的好处多不多?(多)植树的意义如此重大,让我们动员所有的朋友一起去植树吧!
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一节。
齐读第7段。
四、背诵指导
1.放课文录音三遍,学生边听边小声跟读。
2.指导朗读技巧。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五、总结课文
1、齐读课文
2、分组背诵课文
3、学生联系实际,说说植树还有哪些好处?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选择学校的一种树木,查阅资料,按名称、外形特征和作用三个方面向同学们作介绍。
六、板书设计:
1走,我们去植树
绿色工厂——健康、幸福
增添新绿——染绿版图
绿色希望——沙退鸟舞
绿色宝库——建设“四化”
《走,我们去植树》这不是一篇假诗,不是一首想像诗,而是一首实践加思考的诗,是一首通过实践来说理的一首诗。植树是为自己、为他人、为人类、为社会、为今天、为未来创造,我们应该让学生拥有这种创造。作者用自己的智慧头脑展示了孩子们的希望,展示了人类需要的环境。这一句句创造之语,很容易感动四年级的学生,但感动归感动,让他们真的行动起来,那是难的`,特别现在城市的小孩真的很难有这种体验,城市的植树往往是由专门的劳动者来做,而农村的孩子这种体验还是有的,因为大多数的农村每一年都有着植树的活动,他们摸一摸,看一看,也会有着灵动。但不管是有,还是没有,但能以诗的方式主动表白自己的感动的学生却是很少的,所以在一课上,特别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也应该引导他们学着用诗的方式记下自己。
目标
1、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了解本文使用的说明方法及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2、品味文中作者对童年生活和对故乡真情实感的描写,领会记叙、描写与科学的说明结合的作用。
3、激发想象力,培养探究事物的兴趣和能力。
4、能够用记叙、描写与科学说明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写记叙文。
重点
认识萤火虫发光的原理,设想生活中如何利用萤火虫为我们服务,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
难点
1、对一些科学专业术语的理解。
2、记叙、描写与科学说明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一群飞来飞去的萤火虫。
让学生认识这些小飞虫是什么昆虫,在夏天的夜晚曾经见过的同学给大家进行介绍,教师再描绘自己小时候见到萤火虫的有趣情形,然后提出问题:萤火虫为什么会发光?从而导入新课。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飞来飞去、一闪一闪发光的萤火虫,这样,学生通过直观感知,可以激发学习兴趣;设置疑问,引起学生渴望得知萤火虫发光原因的愿望,导入新课。
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提出要求:
1、画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
学生相互解决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不能解决的教师讲解。重点掌握以下词语:(多媒体显示)
辉耀黑魆魆腐草化萤戳穿稀疏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
学生听读课文,能够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有利于理解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相互解决问题,一方面突破了教学难点,另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同时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的教学理念。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会对文章进一步理解。
研读课文深思探究
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1、读关于萤火虫的科学说明的内容,具体感知萤火虫的种类、繁衍情况、生活习性和发光的特性。
2、多媒体课件展示:萤火虫的生理机制。
依据教材中萤火虫发光原因的内容,结合课件所示,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各组再派代表在班上交流,从而对萤火虫发光的原因有清晰地认识。
在掌握萤火虫发光原理的基础上,根据它对我们的启发,让学生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如何利用萤火虫为我们服务。然后在班上交流,学生自然得到很多的设想。
4、再读关于萤火虫的科学说明,感受列数字、举例子说明方法的运用,体会这些方法的使用,能够使说明的内容准确、严密。
5、读多媒体课件上展示的三个句子,品味说明文准确、简洁的语言特点,尤其是其中像这样的词语:能够发光的,不能发光的;大抵;几乎等等都表述得很准确、严密。
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给学生留出自由发挥的空间,通过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于萤火虫的种类、繁衍情况、生活习性和发光的特性,学生可以通过读课文就能够明白,教师不必再讲。
多媒体课件可以让学生直观、形象地了解萤火虫的生理机制,掌握其发光的原因,从而突破了本节的教学重点。
在生活中如何根据萤火虫对我们的启发,对萤火虫的利用进行设想,培养了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学生再读课文,可以更好地让学生感受说明方法运用的好处和品味准确、简洁语言运用的妙处。
再读课文拓展延伸
指定学生读。
1、再读课文最后作者对故乡的情思的内容,仔细品味下面两句话,“故乡的萤火虫更是一年,二年,几乎十年没有见过了,最近家中来信说:三月没有雨,田里的稻都已枯死,桑树也有许多枯萎了。”“那黑魆魆的树影,也必定很稀疏了。”引导学生体会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2、通读全文,感悟本文记叙、描写与科学说明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利用这样的写作特点,拟《知了》的写作提纲在班上交流。
学生感受课文最后部分的两句话,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意识。
拟作文提纲,做到了学以致用,从而突破了本节教学难点。
谈收获
学生自由谈
巩固所学知识,体验成功的喜悦
作业布置
1、课外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及其它优秀的科普作品。2、模仿本文写作特点,自己选择题目,列出写作提纲。
课外延伸
教学目的:
1、学生汇报在阅读冰心作品的活动中的阅读情况,启发引导学生在课外利用多种途径收集、整理学习资料,促使学生更广泛地感受、了解冰心其人的特点,尤其是冰心作品的风格。
2、通过交流、展示、朗读、品味冰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巩固和丰富学生的积累,指导学生感悟、欣赏冰心作品鲜活的神韵,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以冰心为代表的优秀儿童文学的兴趣。
教学内容:
交流在活动中阅读的作品,并通过诵读、研讨等形式来感悟、品味冰心其人其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主题。
老师利用课件和语言创设情境。
用优美音乐作背景,及教师深情的语言,营造出学习氛围,将学生引进冰心作品爱的意境使师生很快受到感染。
二、汇报展示所了解的冰心其人及作品。
1、简要介绍所了解的冰心。
2、读了多少篇冰心的作品?记住了哪些?
了解两个问题:
(1)简要介绍你所了解的冰心。
(引导学生了解冰心作品中体现的童心、母爱、对大自然之爱的主题。)
(2)你读了多少篇冰心的作品?记住了哪些?是从哪儿读到的?
这两个问题的设计,意在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质和量,问题(1)通过汇报交流对冰心其人其作品的认识和了解,给学生勾画出冰心其人其作品的大致轮廓,弥补个人课外阅读的片面性;问题(2)则重在了解学生收集资料的途径和整理、阅读资料的方法,增进交流,引导学生“取长补短”,启发学生学习运用更多、更好的收集、整理资料的方法。
三、回顾学习方法
回顾在学习《海伦凯特》时用“抓精彩语段,用情去读,用心品味”的学习方法。
指导学生抓住冰心作品清新秀丽,语句优美,同时又抒发作者某种思想感情的特点,用“抓精彩语段,用情去读,用心品味”的学习方法去品读。
四、欣赏、品味作品
1、学生寻找自己的阅读伙伴,组成阅读小组,在小组内用“抓精彩语段,用情去读,用心品味”的学习方法去品读最喜爱的作品。并请推荐同学,参加集体汇报。
2、自主合作,集体赏析。
1、引导学生按自己的阅读兴趣自行分组朗读、品味。
请各小组将交流成果向全班同学展示,我们共同来品味冰心的作品,教师适时点拨。
为了更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除各小组推荐的人选外,鼓励学生自荐。展示朗读的形式不限,展示的作品多篇。
引导学生按自己的阅读兴趣自行分组朗读、品味。通过各种朗读形式展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引导学生开展个性化阅读,促使学生以更大的热情主动投入整理、赏析同类作品。
让学生充分谈出自己的品味理由,展示学生自己阅读、感悟的过程。
五、推荐名句段
学生用情去读,用心品味冰心作品中的名段。
老师推荐名段。(课件展示)
通过配乐朗诵、调动学生头脑中贮存的知识积累,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充分的品味到冰心作品中“爱”的主题。旨在促使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拓展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通过今天的“品冰心作品”活动,我们对冰心其人、其作品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位伟大的儿童文学家冰心,深深打动了在场的你们、我们、他们以及天下所有爱好她作品的人们。希望同学们在课外再继续去品味冰心作品。
师生的情感都融入冰心作品的“爱”中。冰心的名篇佳句,将久久地停留在学生心中。
教学目标:
1能用生活中的一个事例表现母爱;
2能写出事例中体现母爱的细节,丰富文章内容。
3能在写作的同时从生活细微小事中感受到母爱的存在,从而有一种感恩的情结,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能在写作的同时从生活细微小事中感受到母爱的存在,从而有一种感恩的情结,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
教学难点:
能写出事例中体现母爱的细节,丰富文章内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二、学习从生活中寻找事例表现母爱
1.同学们这首歌使你们想起了什么?
学生自由交流。
2.母亲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她给了我们生命,抚养我们长大,又教会我们做人。这一切都渗透着母亲那份浓浓的母爱。母爱是伟大的,母爱是无私的,她悄无声息,犹如涓涓细流,滋润我们成长,可以说,在我们的生命里,时时刻刻都离不开母亲的关爱。那么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近母亲,重温一下这分深深的、浓浓的、而又被我们忽视的母爱吧!(板书课题:母爱)
先让学生说自己想到的事例,教师先不急于指导细节,尽可能多得让学生说自己想到的事,第二个学生说事例的时候,教师就开始引导能集中体现母爱的一句话,写一件事,可以先从一句话开始。
4.让学生小组交流,保证大多数学生有一个可以写出作文的事例。
5.找一个表达能力好的学生发言,帮助他把母爱细化。
如:你注意到妈妈接你时那体贴的眼神了吗?你注意到妈妈那______了吗?说说。
三、选择一件能表现母爱的具体事例,当堂写作
2.有名同学也写了一篇反映母爱的文章,想看吗?哪些细微的地方让你感到了母爱?
出示文章:
母爱
人们都说母爱情深,我觉得他们说的对。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也是最无私的爱,它会渗透在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让我们感到无限的温暖。
记得有一次,窗外下着小雨,我起床一看,都七点了。
我匆匆吃完饭,背起书包准备换鞋上学,妈妈拦住了我,想叮嘱几句。也许是怕我嫌烦,她迟疑了一下,只说了句“带的午饭要吃掉”,就轻轻打开了门。我穿鞋时,妈妈在一旁站着,似乎想帮着我做点什么。于是,她把我的那把小伞撑开,看是不是好使,接着又合上,合到恰当的位置,保证我出门一按就能打开。妈妈做完这些,我的鞋带还是没系完,她索性就蹲下来,帮助我系好了没系完的鞋带。妈妈有些胖,看得出她蹲得很吃力,就那么一会儿功夫,脸上就冒出了汗珠。
我匆匆下了楼,走到小区的拐角处,回头一看,妈妈正在阳台上向我这里张望。我能感觉,那眼神将一个字悄悄地写进了我的心里。
3.交流;
文中的那位妈妈像你的妈妈吗?哪些细微的地方让你感到了母爱?
4.其实刚才引起大家共鸣的地方就是作者描写具体的地方,她把妈妈的爱体现在了这些细微的举动上,收拾书包是爱的细节,准备雨伞是爱的细节,系鞋带是爱的细节,那阳台上的眼神也是爱的细节,从这些细节中我们感受到了母爱,不是吗?这篇文章给了你什么启发呢?(板书:细节描写)
四、通过交流,完善自己的作文
2.我们再来一起帮助这位同学想想,可能漏掉了哪些细节。
3.学生交流,教师在交流中注意引导学生把细微的地方再想细致一些。
五、情感升华,激发学生感恩的情结。
同学们写的真好,从你们的文章中,可以看出你们已经深深地感受到母爱的深厚与强烈,母亲的爱是超越生命的爱,她像暖流源源不断地流向儿女,那么此时此刻做为儿女的你们想对你们的妈妈说点什么呢?学生自由交流。
结束语:今天老师真高兴,因为从你们的言语中,我也能感受你们对母亲的爱,你们长大了。母爱不是奔流大海,它是平常生活中的长流细水,只有我们用心去体察,才能感觉到它的绵绵不绝。下面就把这首《烛光里的妈妈》送给天下所有的母亲,并捎去我们的祝福:愿天下所有的母亲永远健康!永远幸福!
《哪吒闹海》是一篇神话故事,讲了哪吒为民着想,不为强暴,大闹东海,制服龙王父子,使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故事。由于这是一篇神话故事,小朋友们比较喜欢这一类文章,因此上课时情绪比较兴奋。
这节课,首先我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圈画重点词语来说说自己的体会,然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表演来感受哪吒的机智勇敢,为民着想的品质。其次就是能抓住文本的语言文字展开想象,感悟人物的心情。比如在教学第3自然段,在让学生默读时,我就让学生想想当夜叉从水底钻出来时,看到一个小孩子在洗澡,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小朋友们都回答得很好,能够说出夜叉瞧不起哪吒,不把哪吒放在眼里,从而让孩子通过反面来体会哪吒的机灵、勇敢。
但是,整堂课上下来,我暴露的缺点很多。首先,学生自主阅读的有效性没有得到体现。整节课,我都是通过抛出许多零零碎碎的小问题来带领学生学习体会,实质就是牵着学生的鼻子在走,没有设计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来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比如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本来是想让学生自己通过圈画表示哪吒的动作的词,来说说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可是发现学生根本说不到位。于是我就追加小问题:“大海是什么样的啊?”“哪吒想也没想就直接跳入东海,从中你可以看出什么啊?”学生终于把“勇敢”答出来了。答案虽然出来了,可是这样做就等于剥夺了学生的自主阅读。那么要怎么样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来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所要表达的思想,这是我在接下去的教学中所要寻找的。其次,学生的表演缺乏引导。在第三段即将教学完毕时,我加入了一个环节,就是让学生演一演哪吒大战夜叉的场面,可以加入自己的动作。可第一个学生只演了夜叉被乾坤圈砸死的场面,没有把哪吒躲避夜叉进攻的场面绘声绘色地表演出来,这与我的设计意图相背了,而且我没有即时引导,因此导致下面的演的同学都偏差了,因此这一环节等于没有达到目的。最后,板书设计过于抽象,且不能与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复述课文相衔接起来。板书设计不但要简洁明了,体现文章的重难点,还要符合孩子的年龄特征。可我设计的板书不适合三年级的学生,过于抽象。与此同时,我在教学的最后设计了一个环节,就是想让学生通过我给出的词语来进行课文的复述,因此我就投影出了很多词语,可其实这是不需要的,我只要把板书运用好,在板书中体现出一些重点词语,就能更好的达到这一目的了,且效果要好得多。
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时刻注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要放手让学生去读,去体会,这比教师提出许多小问题来达到目的而有效得多。
[《哪吒闹海》教学反思]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准备,今天上午执教了组内教研课,课题是《司马光》。
可是课堂上没有生成预设的效果,尽管不断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表达,但学生的积极性一直难以调动。课堂成了少数学生发挥与施展的舞台,很多学生坐着冷板凳,充当了听众的角色,课堂气氛始终比较沉闷。
是教学方法有问题?是没有吃透教材,生发点没找准?还是没有研透学生,立足点高了?回顾、分析整堂课,我发现,教学方法没有错,教材生发点也没有错。一些学生默不作声,也许是因为有别的老师听课,怕回答不好,所以不敢发言。但最主要的原因是,一年级小朋友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尚在启蒙阶段,他们没话可说,或有想法却不知道如何组织语言,如何表述。
那么,低年级教学如何以教材为抓手,充分激发学生想象,切实提高学生的`想象和语言表达能力呢?我想,一方面要研究学生,吃透教材,更重要的是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都是主角。
课堂上总会有些思维活跃、语言表达能力强的佼佼者,我要尝试让不爱发言的学生复述别人的精彩回答,给他们当众表达的机会。机会多了,定能锻炼胆量。此外,要注重引导学生大量阅读合适的课外读物,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听故事、讲故事。如此日积月累,方能丰富语言,提高想象和表达能力。
学好语文,学生的天赋很重要,但老师正确有效的引导更重要。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沙皇时代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感受桑娜、渔夫善良美好的高尚品质。
2.体会作者通过环境、人物心理、人物语言中等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3.理解桑娜矛盾的心理,体会省略号的不同用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沙皇时代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感受桑娜、渔夫善良美好的高尚品质。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通过环境描写、心理活动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来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我们今天继续学习《穷人》这篇文章。
(二)学习第一段,感知“穷人”生活
自学提示:请你默读第一大段,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1.家境贫寒:吃的、穿的
2.外面环境恶劣:环境描写
3.家里温暖、和睦:温暖而舒适、安静地睡着。(与外面环境进行对比:感受渔夫和桑娜勤劳)
(三)自主合作,融入“穷人”境界
1.过渡:孩子们,就是如此穷困的“桑娜”一家,他们还有一个更加不幸的邻居“西蒙”——在重病中又没有一个人照顾的寡妇!已是深夜,桑娜推开屋门走出去,对丈夫十分担心。忽然想起了生病的女邻居西蒙,于是她推开了邻居“西蒙”的门。孩子们,拿起书来,饱含深情地齐读课文第7自然段,让我们与“桑娜”一起去看看可怜的“西蒙“吧!
同学们,那“桑娜”是怎样想的呢?又怎样做的?请自由地读读课文第8-11自然段,用波浪线勾画出让你最感动的句子,反复地体会体会,然后把你的体会说给周围的同学听听。当然,如果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也可以提出来大家讨论。就是标点符号也不要放过。
(1)“非这样做不可”就是应该而且必须这样做。完全是发自“桑娜”淳朴、善良的本质。师:是的,面对“西蒙”的悲惨病死,面对邻居留下的孤苦零丁的婴儿,“桑娜”——如此善良的渔民,怎能不这样做呢!?她本能地决定:非这样做不可!(来,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2)“她忐忑不安地想。”你知道什么叫“忐忑不安”吗?(形容心神不定。)是啊,“桑娜”抱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为什么会“忐忑不安”呢?是啊,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过来,丈夫会同意吗?自己的生活已经贫困到了极点,再加两个孩子,养得活吗?但是不抱养两个孩子,他们也活不成啦!想到这些,桑娜矛盾极了,怎么安得下心来呢?!
(4)“……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恩,揍我一顿也好!”是说“桑娜”只要丈夫愿意收留这两个孩子,自己宁愿挨揍。自己宁愿受苦,也要帮助别人。师:“桑娜”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她的决定让我们再一次看到了“桑娜”那善良的、金子般的美好心灵!
(5)“……”文中用了五个省略号,可以看出桑娜的心情是多么复杂啊!
3.是的,“桑娜”一家的生活是那么艰难,丈夫的负担是那么重,“西蒙”的孩子是那么可怜……当“桑娜”对亲人的挚爱和对别人的同情这两种情感不能兼容时,她多么的矛盾!先是激动,继而紧张、担忧,甚至责备自己,最后还是下了抱养孩子的决心!孩子们,相信你们对“桑娜”的所作所想一定有很深的感触,那就带着你独特的感受,让我们再读这段话(配乐齐读)
(1)第16自然段的作用
(2)“皱眉”、“严肃、忧虑”、“搔搔后脑勺”
(3)“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这个熬字说明什么?(他为了抚养邻居家的孩子,准备过更艰苦的日子,准备付出更多的劳动。他与妻子同样有着一颗甘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的心。)
5.两个“沉默”各有什么含义?
第一次,当丈夫走进屋时,本来焦急盼着丈夫归来的桑娜,现在却不敢抬起眼睛看他;当丈夫询问她在家的情况时,她脸色发白,说话断断续续,丈夫平安归来,该有多少话要说呀,而现在却变得沉默,是因为桑娜不知怎么向丈夫说出抱回孩子的事,她正盘算着从何说起,这种沉默正掩盖着桑娜内心的激烈斗争。第二次,桑娜向丈夫提起西蒙死了,谈到她留下了两个可怜的孩子,她沉默是带着试探意图,想看看丈夫对这件事有什么反应。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这朴实的语句中深入领会桑娜渔夫高尚的品质。明确学习的任务,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用圈、点、勾、画法找出环境、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把阅读与思考有机结合,把阅读与感悟有机结合,让学生经历“读—思—悟—通”的学习过程,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行为中,获取新知识、形成能力。
(三)总结全文,续写“穷人”故事
课题是穷人,可文中没有一个“穷”字,但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穷人的贫困与艰辛。同样,全文没有一句赞美的话,然而穷人的高尚品质却被表现得感人肺腑。由此看见,环境、心理和语言的描写十分重要。也让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位伟大的文学家的文学功底。
渔夫和妻子桑娜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以后的日子将是何等的难熬,相信此刻同学们的心中都充满了无限的忧虑。请大家打开想象的翅膀,续写‘桑娜拉开了帐子’以后。学生交流续写,评价作品。
【设计意图】这样续写,能激发学生续写兴趣,给学生留下一个思维空间,既发挥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又提高了其写作能力。
四、板书设计
穷人
生活贫困精神高尚
(副板书:环境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
小学六年级语文《穷人》反思
《穷人》这节课终于上完了!此时,我心情特别愉快。这种愉快来自我和学生的配合。我能够把课顺利讲下来,语言流畅、幽默,提问恰当。学生能积极回答问题,一些平时不太积极的孩子也勇敢积极的举手发言,这让我很开心。一节课下来,学生为桑娜一家的命运担心着,七嘴八舌地问着问那。我喜欢这种上课的感觉。我想这种感觉来自课前我认真的备课,对教材的深钻,学生提前认真预习。
再次回想本课,这篇课文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短篇小说。课文里没有一句直接赞美的话,穷人的高尚品质却被表现得感人肺腑;文中没有一个“爱”字,但在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浓浓的爱意。
一、在有疑处释疑在无疑处设疑
文本细读,首先要寻找文本中的“疑点”,凡有疑处,庶几正是文本言语及其承载的内容、情感、思想富有张力的地方。在这里挖掘,必定硕果累累。本节课我紧扣了桑娜的心理,抓住“忐忑不安”一词让学生对文本进行初读,在初读之下,学生读出了“疑点”——描写桑娜的心理活动的语序是混乱的,我由此引导学生对这几句话的正确排序,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语序混乱中读懂了桑娜的忐忑不安,而正是这种忐忑不安的矛盾心理衬托出主人公善良、淳朴的品质。
文本细读,其实也要有做学问的精神,如果只能在文本的有疑处咀嚼探讨,还只是表面上的文本细读;教师引导学生在无疑处设疑,“于无声处听惊雷”,才算是深入堂奥。
牢牢抓住字、词、标点符号进行品味、感悟和体验是我这课教学的一又大亮点。分析渔夫一家生活艰难时,我抓住“受”、“熬”等字重点分析,体会桑娜忐忑不安心理的朗读中,“……”、“?”、“!”怎么读?这些贯穿于教学中的设疑,都引领着学生在细读文本中感悟着桑娜和渔夫“穷人富心”的美好心灵。
二、揣摩人物对话,触摸人物心灵。
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的一大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钻研文本,走进文本的语言世界中去,用心研读,体味情感,才能为文本而感动,获得体验,感受人文。而进入文本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细读文本。《穷人》这一课渔夫与桑娜的对话,个性鲜明,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人物的真情实感,如渔夫的话显示出他爽直、乐于助人的品质,而桑娜则小心应对,说话断断续续,表明了她紧张、不安的内心,同时也看出她热爱丈夫、同情西蒙的善良品质。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引导学生抓住桑娜复杂的心理活动与她和丈夫的对话部分引导学生通过揣摩两次沉默,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针对人物的对话描写,要先让学生自己试试怎么读才能读好,再分角色读,读出人物的真情。这样学生通过揣摩人物的对话、触摸到文中人物的心灵美。
三、揣摩课文语言、品析人物心灵
语文不是无情物,它本身就蕴含着浪漫和诗意,作者情感的表达隐匿于语言文字的深处。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教学必须引导学生推敲、揣摩、细细品味,这样,学生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理解。”可见,阅读教学中的感悟训练的关键是“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即抓重点、关键词句比较、咀嚼,就能品出语气神韵,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领悟语言运用的规范意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认真揣摩、品味文中的精彩之处品出作品的美妙之处,悟出深邃之意,从而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如文中的“忐忑不安、熬、受”等词都值得揣摩。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通过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来领悟。在教学第九小节时,我先让学生找出桑娜在没得到丈夫的同意抱回西蒙两个孩子的心情时怎样,找出“忐忑不安”一词后,让学生围绕“忐忑不安”这个词通过找有关句子进行交流,朗读中体会词语的意思,并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同时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桑娜害怕、矛盾又坚定的心理,她那善良的形象油然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在交流“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醒来。”体会渔夫善良的环节时,我先让学生找出这句话中最能让你感受到渔夫的善良是哪个词(熬),能换个词吗?比较说说为什么?这样学生在交流中揣摩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
四、揣摩文中标点,深化人物心灵。
教学中我们关注课文的重点词语的品析,在此方面舍得花力气,却很少关注到课文的标点,浅意识里也认为标点是课文的末梢神经,似乎是可有可无的边角料,而实际上标点是言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标点的意义超过文字的表述功能。如果说课文中的语言是作者推敲的结果,那么,伴随语言文字的标点,同样是作者的独具匠心。因此,课文中的标点同样是文本语言感悟的资源,同样可以成为学生感悟语言的有效支点,通过对这一细微的“点”的品味,也能够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感悟。《穷人》这一课多处运用省略号。在教学第九小节中我先让学生仔细读读这段心理活动的描写,说说他有什么特点在学生发现这段心理活动的特别之处就在运用五个省略号来表现桑娜的矛盾心情后,我又引导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入研究每个省略号的含义,联系上下文想想桑娜可能会想些什么?在反复中学生的思维与文本发生碰撞,学生的心灵与主人公更加贴近,逐步体会到桑娜先是激动,继而紧张、担忧甚至责备自己,最后坚定了决心的复杂心理,让学生在揣摩标点时,领悟深化人物心灵美。
五、揣摩教材空白,升华人物心灵
小学语文教材是一座内容丰富多彩的大乐园,在其精彩的舞台角落中往往存在许多值得深挖的空白处。将学生带入空白处进行挖掘,并借助教材空白发挥其想象思维能力,锻炼学生说话、写话能力,进行情境再现与信息交换等训练。使课堂教学开放而活跃,同时让学生深入领会文中人物的美好心灵。如:文中作者用“沉默”一词留了空白。在此我引导学生探讨课文中两次沉默背后桑娜内心的激烈斗争,引导学生交流桑娜两次沉默会想些什么,为“沉默”一词解密。感受桑娜的善良。教学中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虽然说法不一定完全相同,但只要不悖对主旨的把握我都给予鼓励,这样在交流中同学们感受到桑娜善良的美好品质。两次“沉默”都反映了桑娜复杂的内心世界,尽管无言,但通过特定的情境,我们能够强烈的感觉到桑娜处处为人着想,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那份善心。通过这些“空白点”的挖掘,让孩子真正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学会通过人物的外在表现揣摩人物心理,激发思维,获得积累,学会读书,提高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让原本枯燥的语言文字训练生动活泼地走入课堂、落到实处。善于想象是学生最宝贵的思维品质,课堂上我为学生营造了想象的空间,促进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潜能的增强。同时,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为学生的想象奠定了基础,使想象合理化。
六、润物无声、训练语言
课文中语言训练处很多,我在本节课的语言运用分为:语言表达和作文。我提出了这样的假设:如果孩子抱回来会怎么样?不抱回来又会怎样?让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当大家总结出把这两个孩子抱回来是作为母亲的一种本能,我又巧妙地说我们可以用这样的句式说:宁可(),也要()。这样潜移默化的训练着学生的语言能力,学生在此理解了人物情感也学会了怎样概括、怎样运用句式。同时,我最后与同学们一起换词理解关键词“熬”,我认为理解“熬”字要精要、准确,当同学认为可以换成“撑”“挺”“坚持”“扛”时,我又引导学生回忆家里熬药、熬汤,让学生明白这里“熬”不光包含着今后日子苦,还包含着日子长。把渔夫的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好品质,在孩子的心中催化。又用五分钟左右请同学们写写渔夫当时内心的想法。这种融训练于一体的课堂,让学生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在一静一动中赏析了文章的魅力,体会了人物的情感,学会了语言的运用,也为写作扩散了思维,积累了素材。课文为什么以穷人为题,这些提问一举多得,已经超越了体会文章中心这一意义,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作文积累。
总之,我觉得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找到了文章的突破口,找准切入点,抓住联接点,突破重难点,做到了问题导学,感悟体验,引领学生实现了探究性阅读过程,在充分领悟的基础上突破了本课教学的重难点.从“感知”、“揣摩”,再到“朗读”,整堂课学生都能积极参与,问题解决者都是学生自己,这样在活跃的氛围下教学目标得到了很好的落实,真正做到了有效教学。但是这节课也有很多不足。
由于本文的文本较长,又处处精彩给人留以发挥余地,而课堂时间又相当有限,所以不少同学意犹未尽只好作罢,还应该做更深入的写法分析和性格剖析也未实现;对渔夫的描写,课文着墨不多,但几处描写却是画龙点睛之笔。最集中的一段描写在第二十四自然段。的确一个“熬”非常生动地刻画了渔夫善良、坚强、勇敢和朴实的品质。此时如果还能把握两个“嗯”和一个“哦”再体会体会就更好了。两个“嗯”读音有区别,意思上也有区别,渔夫的两个“嗯”分别是什么意思?“哦”在这里表现了渔夫的什么想法?学生再细细品读一番,悟出的会更多,从而为后面的总结全文打下了基础;学生对有的重点语句的感悟深度不够时,由于自己缺乏应变能力没能及时引领上去花费时间较长;本计划有交流文中省略号的作用的环节以及该如何朗读体现省略号作用,心理活动应该怎样读,因时间关系省略了;学生之间写作水平相差悬殊,有些学生在起来读自己写的渔夫心理想法的片段时语句不通顺,错别字现象也有,但是由于时间关系我没有纠正;本来我打算组织学生进行一下续写的想象交流,可由于听课领导要求进行课后测试,所以就取消了这一环节。甚为遗憾!这种.种遗憾也许在短短40分钟内真的难以弥补,只得利用课余时间完成。
这节课与平时的课堂相比我觉得是成功的,它又让我开始思考这是为什么?我想接下来我需要做的很多很多。在备课中思考的要更加全面,对课文理解要更透彻,对学生预习情况要更有把握;课上则要加强自己的驾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时刻要有“说、学、写”结合的意识;课后则要反思自己的课堂,总结经验教训。
有个教育家说过,“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我要“用心”教书育人!
教材分析:
本文写了四合院和楼房住宅的不同,指出了四合院中邻里的'关西密切,楼房住宅邻里关系疏远。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感受小四合院里邻里之间互相帮助,和睦相处的那份温馨。
3.体会作者抓住具体事情来表情达意地方法。
重难点:
体会邻里之间的互相帮助、和睦相处以及作者对四合院的留恋。
教法:
讲授法
教具:
多媒体
学情分析:
学生对四合院比较陌生
教程:
一、这是一篇略读课文
1.自主阅读
2.自读想象
3.体验情感
二、阅读指导
1.学生自由初读课文
读准字音,认识生字,找画词语,把课文读书读流利。
2.抓住重点段,学生自读体会
(1)自读第2---4自然段,想想小小的四合院为什么给作者的印象是那样深刻,那样神奇迷人。
(2)学生讨论交流
(3)体会作者抓住具体的事例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4)体会第一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的作用。
3.讨论:为什么要加上第一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
三、语文实践
了解一下具有老北京特点的建筑
四、作业:自选
板书:
院子
四合院里邻里关系密切
院子回忆四合院里的快乐、和睦、甜蜜
离开四合院、怀念四合院
又一学期即将结束,依据本学期的教材特点,还算圆满地完成了本学期的教育教学任务。并且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潜力,离期末考试不远了。静心思索,本学期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成功之处,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为了认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现将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反思如下:
一、成功之处。
1、结合课文和语文园地,逐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学生对语言的积累。
2、根据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在平时教学中,做到了认真备课,用心设计教案,及时批改作业,落实三维目标,根据班中的实际状况,进行分析每个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理解知识潜力的状况,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
3、在教学中加强学生思维的培养,重视发展学生智力,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表达潜力。结合“口语交际”和“习作”教学,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潜力,激发学生的想象潜力和创造力。
4、对课前的预习工作也很重视,不断教给学生预习课文的方法,让学生渐渐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
5、尽量做到面批作业,重视学生的书写,及时表扬书写整洁的同学,并在全班交流,稍有进步的,及时写上鼓励性的语言或鼓励性的标记,经常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资料,培养按时完成作业的好习惯。
6、加强家校联系,加强与家长间的及时沟通,把每位同学家的电话号码都记载下来,以便和家长联系,把学生在校的状况及时反映给家长,共同搞好学生的学习。家里没有电话的学生,把写好自己电话号码的条子,让学生带回家,以便家长和老师联系。告知老师学生在家的表现。
二、不足之处。
1、全班有三分之二的学生比较努力学习,能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三分之一的同学生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学习不用心,理解潜力差、记忆力差,大多家长忙于在外打工,顾及不了孩子的学习生活,需和家长继续做思想沟通。
2、媒体教育手段的运用有待加强,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坚持继续学习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要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用心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自己的教学潜力更上一个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