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论文(案例13篇)
人生是一本书,总结是书写人生时必不可少的一页。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需要我们具备批判性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的清晰性。总结范文中的案例和观点可以启发我们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论文篇一
对特殊儿童进行学前教育,能够促进孩子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学前期是孩子的性格、情绪、情感、行为习惯、社会性和认知等的发展的最重要和关键时期,如果孩子能够在该时期得到合理、科学的引导、教育,将对孩子的一生都有极大的影响。许多研究表明,越早进行教育就越容易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学前教育对特殊儿童个体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1.从特殊儿童的残损和障碍程度来看。对特殊儿童进行学前教育,有利于他们的早期干预、早期康复。我们都知道,越早发现、越早治疗残疾儿童,其治疗效果就越好,通过早期干预能够降低一些残疾儿童的残损程度,甚至使他们康复,发展成正常儿童一样的水平。同样的,对特殊儿童的教育也是越早越好。进行学前教育,可以通过训练、教育等方法对特殊儿童进行缺陷补偿和康复,从而使残疾幼儿的损害不至于造成更大的残疾和障碍。比如,英国有项研究表明,通过早期语言训练,幼儿园中母语为英语的有阅读困难的孩子占总数的四分之一,到小学一年级时降低为二十分之一;母语不是英语的儿童有阅读困难的占总数的五分之二,到小学一年级降到百分之九。而我国的一些语言训练机构的教育经验也表明,越早对聋童进行语言训练,其语言发展效果就越好。所以,有效的早期干预和教育能够帮助减少残疾儿童残疾损害程度,使他们的缺陷得到最大限度的矫正和补偿。
2.从特殊儿童的认知发展来看。有研究表明,0~6岁是个体认知和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学前教育作为人生最重要的启蒙阶段,能够为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如果没有对特殊儿童实施科学、有效的学前引导和教育,再加上他们自身的缺陷和障碍,会对他们将来对主流社会的认知发展有很大的阻碍。而通过一些教育手段,比如交际情境创设,能够极大地促进特殊儿童思维、想象、语言、记忆、感知能力等认知能力的良性发展。
3.从特殊儿童的社会化方面来看。学前阶段是后天因素初始对儿童产生影响的阶段,也就是儿童社会化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通过有效的后天教育和环境刺激,在与周围人产生互动的过程中,幼儿会逐渐获得初始的对人、事、物感知的态度、情感,也会初步形成个体性格情绪、行为习惯、人格品质等。所以,学前教育时期是幼儿个体从自我认知向社会化过度的重要时期。进行科学的学期教育,能够使特殊儿童获得应有的初步社会感知、交往交际等能力和喜怒哀乐等情绪,为残疾儿童将来很好地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前教育对特殊儿童家庭的重要性
随着一个特殊儿童接受科学合理的学前教育,这个特殊儿童家庭的生活模式也会为了适应其发展特点二发生转变,学前教育对特殊儿童家庭的各个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首先,学前教育能够帮助减轻特殊儿童家庭负担。残疾儿童缺陷的补偿和矫正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精力,这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非常沉重的负担。如果特殊儿童进行学前教育,就能由学校对孩子进行专业的康复训练,这样就减轻了家庭的经济压力。同时还能够减少家长照顾孩子的工作量,减少家长的压力,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正常的工作中,从而挣取到更多的经济收入;其次进行学前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促进家庭稳定,促进家庭情感的和谐,进而使得特殊儿童家庭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最后学前特殊教育机构为特殊儿童提供专业的、科学的早期干预、引导和教育的知识,能够使得家长从心理和能力上给特殊儿童更科学的照顾和教育,使家庭氛围更加融洽、和谐。
三、特殊儿童学前教育对对社会的重要性
1.特殊儿童学前教育表现了教育的'公平性。目前我国的特殊儿童学前教育入学情况远不如正常儿童乐观,为残疾儿童提供学前教育的特殊教育机构严重匾乏,远不能满足残疾儿童的入学需求。如果特殊儿童没有接受科学的学前教育,将会对他们的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也会使得家庭和社会面临更沉重的负担。“每个幼儿都有权利接受正规的学前教育”这一理念显示了每个幼儿在人格和人权上都是平等的,即使是特殊儿童,他们也应该享受和正常儿童同样的受教育权利。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拥有平等的教育机会,是实现教育公平的起点。所以,大力发展特殊儿童学前教育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的目标。
2.特殊儿童学前教育能够促进特殊教育质量的提高。现阶段我国特殊教育学校一年级的特殊儿童,有很大一部分是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其中有的学生缺乏语言基础和基本的生活经验和尝试。特殊学校就只能从最基础的学前教育做起,还需要对他们进行相关的康复训练,来矫正和弥补他们的缺陷。特殊儿童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本来就受到残疾的影响,而因为学前教育的缺乏,他们还要额外学习更多的东西,所以他们的发展水平要比正常儿童的低。如果能够在特殊儿童学龄前对他们进行良好的学前教育,给他们打下日后学习和发展的基础,他们也就不会在义务教育阶段那么吃力,特殊教育的质量也就能得到提高。所以说,进行高质量的学前教育,能够促进特殊教育质量的提高。
3.特殊儿童学前教育能够帮助社会减轻负担。由上述可知,开展特殊儿童学前教育能够帮助特殊儿童家庭减轻负担,同样的,社会作为一个大的家庭,开展特殊儿童学前教育,也能够帮助减轻社会负担。这是因为学前教育在减轻家庭负担的同时能够促进特殊儿童父母安心、积极工作,进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另一方面,如果对特殊儿童进行了特殊教育,那么就会大大减少社会在特殊儿童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投入,间接促进社会经济效益的增长。
四、结束语
总之,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对儿童本省、儿童家庭及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重要性,对整个教育事业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国家、社会及民众应该提高对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的关注和重视,从各个方面团结力量,促进特殊儿童学前入学率的提升、促进特殊儿童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从而为我国特殊教育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佳颖.加快特殊儿童学前教育发展的必要性与重要性[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7).
[2]李鑫宇.有关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的意义及问题的探讨[j].才智,2011,(22).
[3]冯晓华.浅谈发展农村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的重要性[j].吉林农业,2011,(7).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论文篇二
一、个案的基本情况:
姓名: 小萌
性别: 女
出生年月: 2003年10月
健康状况: 良好
智障程度: 中度智障
自身发展状况:自理能力较强,可以自己穿衣服、穿鞋子、吃饭,独立上厕所等;粗大动作、精细动作都发展良好;语言能力也较强,可以陈述简单的事情,可以重复复杂的口令;认知理解能力一般,喜欢模仿别人的对话,对人称转换不能理解。例如:个案在打了另一个小朋友小雨之后,老师对小雨说:“小萌不乖,小雨不要跟她玩。”个案小萌则拉过老师,阻止老师跟小雨玩,并说:“小萌不乖,小雨不要跟她玩。”
家庭及教养情况:父亲对其较溺爱,母亲对其要求较严格。个案与父亲关系较好,与母亲经常吵架、打架。
受教育情况:特教学校接受康复训练,已经有近三年的时间,从未进过正常幼儿园接受正常的教育。
个案的情绪很不稳定,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攻击性较强,会攻击同伴,也会攻击教师
个案的身高在班里是最高的,力气也最大,遇到自己喜欢的玩具往往靠“武力”解决,所以攻击同伴的事件经常发生。有时候教师在对其错误行为进行批评时,个案也会因为不满而出手攻击教师。
(二)不服从命令,抗拒行为
个案可以说是全园最调皮的孩子了。每次去玩大型玩具“淘气宝”,就从来没有乖乖出来过,每次都是被教师强制领出来的。并且教师让个案去做的某件事情,有时她会拒绝去做。例如,在一次上精细课时,教师让其帮忙拿玩具,她拒绝去做,对教师的话也不理睬。
(三)不恰当的情绪发泄方式
由于智障儿童发展水平和自我意识水平低,内抑制和言语调节功能较差,他们很难理解和形成道德信念,不易自觉地用道德准则指导自己的行动。因此,教师必须按道德准则标准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培养学生文明礼貌时,可利用语文课与班会课及思品课,通过直观生动的办法,训练他们会用常用礼貌用语。
智障儿童良好习惯的形成是在教育过程中培养的,在教育过程中,对他们的要求不仅要明确具体,而且要进行具体的指导和反复的强化训练,同时也要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如:课堂常规,卫生清扫,生活自理,检查评比等,通过加强管理,使之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智障儿童生活能力弱,缺乏最起码的劳动技能。具体表现在衣服穿不好,扣子扣不好,穿鞋左右不分;要他们扫地,就东扫一下,西扫一下,灰尘满天飞,越扫越脏;绝大多数学生不会削铅笔,一支铅笔用不了两三天就用完了。要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必须从小对智障儿童进行自理能力和劳动习惯的培养。
利用自理课,教师不仅要具体指导智障儿童的自理知识,同时还要定期举行一些自理能力方面的比赛。如:穿衣比赛、系鞋带比赛、洗脸比赛等,并给予优胜者以物质奖励,经过反复强化练习,他们形成了自理习惯。再如,卫生清扫的习惯是以量化管理,采用鼓励和奖励的办法强化。他们在班主任的指导下,每日一次卫生清扫,班主任做到每日都对他们评比,表现好的同学贴一朵小红花鼓励,班主任每周一次总结表彰,发放奖品(食物或具体物品),经过一年的反复强化练习,班内十名智障儿童不但养成了卫生清扫的习惯,而且也掌握了卫生清扫的劳动技能,使他们终身受益。
(二)针对智障儿童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对策。
智障儿童由于大脑功能的发育缺陷,以及家庭和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养成了不良的个性特点和不良习惯。因此,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应采取不同的矫正方法。
三. 参与健全儿童学习的内容及程度
1、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
刚到一个新环境里面,孩子对环境的变化,以及周围人的改变,都要重新的来适应,还要调节自己的情绪。因此前几天的时候,我们不能够强迫孩子做什么,让孩子做什么,就让孩子在教室里面自己自由的活动,让孩子去寻找自己喜欢的东西。让孩子喜欢新环境的变化。同时让孩子多接触接触身边的人,能够让孩子尽快的适应这样的环境,尽快的进入到状态之中。
2、配合意识的建立
孩子慢慢的适应新环境之后,就要做孩子的配合意识了。孩子只有配合了才能够更好的学习下面的知识。也只要孩子的配合意识建立起来了,才有下面的内容。若是孩子连最基本的配合意识都没有,那么一切就等于是空谈。就如良友来说吧!良友现在的重点就在借助于各种各样的内容上面建立孩子的配合意识。让良友仍垃圾的时候,良友也知道是让他干什么的,也明白老师所说的意思是什么,可是就是不去执行,不主动去做,这个时候我们要做是什么?是替孩子把垃圾给扔了,还是对孩子的这种行为感到无奈,而不知道怎么样的来做呢?其实这个时候就是锻炼孩子的配合意识的时候,给孩子发出指令后,要在孩子第二次5秒中之后没有执行时,及时的去辅助孩子完成相应的内容。(即便是手把手的辅助也要让孩子来做)这是停止令做事的原则。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配合意识就能够慢慢的建立起来了。
3、注意力的要求要、常规意识贯穿始终
充分理解
为其正确定位
新课程要求我们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把关注每一个学生落到实处,从而 “使教育在每个人身上得到最大的成功”。
黑格尔的评语竟是:“此学生学力中等,不擅长哲学。”这些例子深深地警示我们:“学校的学生如同庭院里的小树,即使是无大希望者也可能在某时某地开花结果。”重要的我们教师不要过早地给孩子贴上“你不行”的标签,哪怕是对这些智力低下的学生。
尊重学生
放大其优点
“尊人者,人尊之”,智障儿童被人歧视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学习上的困难。可是过分追求学生的分数,使得多数教师觉得智障儿童一无是处,其实这是一种偏见。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曾说过,“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是被人赏识的渴望。”每一个孩子都有成为好孩子的欲望,教育就应该让他们找到“我是好孩子”或“我是好人”的感觉,智障儿童也不例外。
隐藏责备
培养习惯
“习惯成自然”,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使学习者终身收益。智障儿童大多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懒散,时常出现与教师对抗的情绪,导致学习颓废。然而,坏毛病并非一日养成,其改正不仅需要时间,更需要教师抓住时机,进行巧妙的引导。否则,老生常谈式的说教非但不会真正触动学生,反而会使其厌烦。
智障儿童和其他的孩子是平等的,关键是教师对待他们要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苛求,用爱点燃他们自尊的火种,使智障儿童在醒悟、感动中自觉要求进步,最终走上自信、成功的道路。
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我们在学习任何的内容时都要严格的要求孩子与他人能够对视,要与他人有眼神的交流。不仅要有对视,有交流。还能够主动的与他人进行交流。
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同样的对于我们的孩子也是如此的啊!这个环境里面,这个时候,我们的孩子该有什么样的反应,这些都是规矩,这些也都是常规。这些都是必须贯穿始终来要求孩子的啊!一个良好的习惯是慢慢的建立起来的,在我们的训练,学习的过程中还有许许多多要注意的地方,还有很多的细节是要我们把握的。我们的脑子里面要有一条清晰的“线”,让这一条“线”引领这我们前进。我们前进的道路上也许会摩挲着前进,前进中改善。让我们的学习思路更加的宽广。
五. 发展目标
(一)两类学生的教学目标应有关联
在同一节课中完成不同目标,这些教学目标应相互关联,即两类儿童所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应大致相同,只是在目标要求的层次上体现不同。一般来说,尽管教师设计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但教学环境却是相同的,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时一定要注意在同一教学环节中分别落实教学目标。例如,教师设计了“集体朗读”这一教学环节,正常儿童要求通过“朗读”环节同时思考一些问题,在“朗读”之后完成教师的提问。而智力障碍儿童的教学目标则可能是通过“朗读”环节实现“加深对课文中某一细节的理解”,或干脆就是单纯的“朗读操练”。由于在同一环节中不同儿童具有不同的学习任务,所以儿童都可以利用该环节完成各自的任务。如果教师为两类儿童设计的目标毫无关联,教师就有可能设计更多的环节来落实不同的教学目标,这样会增加教学成本,也不利于两类儿童的融合学习。
(二)抓重点知识和主要内容设计教学目标
由于智力障碍儿童的学习能力有限,有些教学内容需作出处理后才能使用。另外,智力障碍儿童的教学目标往往较正常儿童简单且数量少,长此以往,智力障碍儿童的知识点便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跳跃。那么怎样选择教学目标才能保证科学性而不跳跃?一般来说,教师应为智力障碍儿童设计一条学科发展的主线,并确定不同的层次要求。教师在每次设计教学目标时,都应参照这根发展主线,选择重点知识和主要内容作为智力障碍儿童的教学目标。因为这样设计会将看似零散的、相互间关联不大的知识和技能用一条线串起来。既有利于教师把握智力障碍儿童的学习进程,也有利于儿童对知识的记忆和整合。
(三)教学目标与课程总目标一致
教师无论是为正常儿童设计教学目标,还是为智力障碍儿童设计教学目标都应与课程总目标、学期目标和单元目标相一致。即课堂教学目标要以教学总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为依据,课堂教学目标应该是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在一个具体活动中的体现。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师所选择的教学目标的整体性和连贯性,才能帮助学生实现适应社会发展的总目标。
(四)教学目标应体现学生的发展
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王**在语言方面,从刚开始只能发单音,到现在已经能较好的说一些双音节的叠音词了,个别非叠音的双音节词也能大胆的说出来,这是个不小的进步。他的构音器官较之以前灵活了许多,并且认知能力大有提高了。在与人沟通方面,能较积极的参与训练,配合意识增强了。和正常孩子没有什么差别,效果不错。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论文篇三
摘要: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小学教育是立国之根本,幼稚教育尤为根本之根本。”学前教育是每个人学习知识的开端,是国民素质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前教育中特殊儿童的教育又因儿童的特殊性显得更为重要,除了要达到普通儿童学前教育的要求之外还要弥补特殊儿童存在的缺陷和障碍,因此本文将从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的重要性方面进行论述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更好的促进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特殊儿童;学前教育;重要性;建议
一、引言
世纪之后国家、社会、家庭都对学前教育越来越重视,学前教育也逐渐得到普及。而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程度却远远没有跟上普通的学前教育。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一边努力发展学前教育一边要抓紧发展特殊教育。因此,需要明白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从而促进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的更好发展。
二、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第一,教育制度深化改革,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重要任务。教育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尽管近二十多年对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越来越重视但由于人口众多国情复杂,仍旧有相当多的特殊儿童享受不到很好的学前教育,暂且以的数据为例,中国的一线城市中,只有将近10%的特殊儿童能够接受较好的学前教育,可想而知,在中西部不发达地区很多特殊儿童是无法接受学前教育的。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相比只是在身体、心智方面有些差距,但是接受学前教育的程度却相差甚大。发展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一项紧迫任务。
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关系到儿童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质量,如果不能很好的满足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的需求那么到义务教育阶段就更难与普通儿童进行竞争,无法平等的参与到社会生活之中。现阶段,教育制度不断改革,不断向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满足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能够在他们小时候弥补一些不足的方面为以后的学习教育打下基础。
第二,减轻家庭负担。特殊儿童因其身体或心智方面与普通儿童存在差距而显得特殊,学前教育对于儿童家庭的各个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学前教育能够分担家庭对孩子的教育,特殊儿童是越早发现越早治疗效果越好,而特殊儿童的身体缺陷的矫正和恢复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精力,这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是一项重大的经济负担,有很多家庭为了自己身患残疾的孩子四处求医以致于家财散尽却没有什么很好的效果,如果特殊儿童学校进行学前教育就可以由学校对孩子进行专业的康复训练以分担家庭的压力还能够收到更好的效果,也同样能够使家长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之中以增加家庭收入。孩子的健康对一个家庭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学前教育能够促进孩子的发展为孩子提供专业、系统、科学的早期干预、引导和教育,给孩子在生理上和心理上提供帮助,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可以促进家庭和谐,为特殊儿童健康的恢复提供更好的环境。
第三,对特殊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前教育能够促进孩子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学前教育担负着启蒙认知的作用,是孩子主观意识逐渐形成的阶段,是孩子的性格、情绪、行为习惯引导的重要时期,对特殊儿童进行学前教育越早就能越容易取得教学成果。对特殊儿童进行良好的学前教育有利于他们的早期康复,对一些存在语言和智力残疾的儿童来说在幼稚园进行教育和训练效果远远比在家中父母教导的要好。学前教育的早期干预能够让一些孩子的缺陷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弥补。在心理方面,为特殊儿童提供专门的教育环境能够为孩子和老师都提供公平教育的平台,特殊儿童很容易因为身体和心理上的残疾而遭受外界的不公平待遇,从小将他们平等的放在一起学习玩耍有利于保护他们的身心健康促进他们健康心态的养成。学前教育能够通过有效的后天教育让孩子逐渐培养对社会各界的认知,对孩子进行科学的教育以培养交际交往能力,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第四,有利于形成社会的健康心态。特殊孩童和身患残疾的人群在有相当大数量,为特殊儿童提供良好的学前教育体现出了残疾人群与普通人群一样公平公正的享受社会资源,也有利于改变社会中一些观念狭隘的人对特殊人群存在歧视的现象,让人们明白特殊群体与普通人群是一样的,对待特殊人群更应该给予帮助而不是歧视和为难。对特殊儿童进行学前教育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引导让他们正确的认识自己生理上和心理上存在的缺陷,帮助他们养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为孩子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培养特殊儿童健康的人生观念也有利于减少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另外对于社会文化的发展也有促进作用,在学校中老师可以通过教学活动、人际交往等方式对孩子进行文化教育,教授他们基本的生活和文化知识,让他们更好的养成道德、礼仪、传统习俗等文化素养,有利于特殊儿童的文化养成促进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三、结束语
学前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特殊儿童教育发展的开端,万事开头难也就更加体现出了对特殊儿童进行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和现在存在的难度,与普通的学前教育相比特殊儿童学前教育存在很大的差距。之前笔者已论述了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对儿童、家庭、社会、国家各个方面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国家和社会必须要提高对特殊儿童学前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团结各个方面的力量给予特殊儿童所需的照顾。让他们能够更加感受到社会的关怀也为他们的学习生活提供更好的环境以促进特殊儿童学前教育入学率的提升,促进特殊儿童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为特殊儿童未来人生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促进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更好的贯彻落实教育兴国科技强国战略。
参考文献:
[2]冯晓华.浅谈发展农村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的重要性[j].吉林农业c版,2011
[3]李鑫宇.有关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的意义及问题的探讨[j].才智,2011
作者:石崇霞单位:永吉县实验幼儿园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论文篇四
摘要:特殊教育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其发展经历了萌芽、诞生和发展等阶段。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特殊教育在我国取得了长足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教育民主化的推进,更应致力于构建中国特色的特殊教育,为障碍者和残疾者提供满足其需要的教育。
关键词:中国 特殊教育 演进历程 启示
特殊教育的内涵与理念
特殊儿童教育学是研究特殊教育规律的科学,又称特殊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由于对特殊儿童有两种理解,特殊儿童教育学也就有两种界定。广义的特殊教育是指:正常儿童之外的所有儿童的教育学,即超常(天才)、低常(智力落后)、有品德缺陷(问题儿童)、器官缺陷(盲、聋、肢残)、儿童精神病和病弱等各种儿童的教育学。狭义的特殊教育是指:身心有缺陷儿童的教育学,即盲、聋、弱视、重听、智力落后、言语障碍、肢残、病弱等缺陷儿童的教育学。美、日、苏、联邦德国等许多国家从法律或学术上把特殊儿童教育规定为缺陷儿童教育;广义的特殊儿童教育学又分为盲童(视觉障碍)教育学、聋童(听觉障碍)教育学、智力落后儿童教育学、言语矫正学、天才儿童教育学、问题儿童教育学、多种缺陷儿童教育学等。本文主要是指广义上的特殊儿童和特殊儿童教育。
方向性;“爱”则蕴藏着人性之本,爱心;这反映了特殊教育的理念为“爱而有教”与“教而有方”的融合。
特殊教育的演进历程
从世界教育史来看,特殊教育实践活动古而有之。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只有200多年历史。其显著特点是文理渗透、医教融合,它的发展既有赖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政治开明,也有赖于科学技术发展和人类自身的认识发展水平。我国特殊教育按其发展阶段划分,大致经历了准备阶段、早期阶段和发展阶段三个时期。
特殊教育准备阶段:古代特殊教育思想的萌芽
我国古代文献中,很早就有关于残疾人的记载和对其原因的探究。如《左传》卷六记载着“耳不听无声之和为聋,目不别五色之章为昧。”同时,春秋时期有人将残疾分为失明、聩、暗、瘸、驼、痴、癫和狂疾等不同类型。此外,还对残疾的成因进行了探讨,老子的《道德经》中有“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的说法;《吕氏春秋·尽数》中有“轻水所多,秃与瘿人”;我国最早的中医学著作《黄帝内经》指出,“颠病”是“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颠疾也”。由此可见,古代特殊教育从医学和教育两方面对其进行了论述,对特殊教育的认识具有朴素唯物论思想。
超常儿童的记载,尽管方中永的早慧因为教育失误和他自身骄傲而使其成为一个平庸者,但从另一侧面反映出特殊教育在特殊儿童一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我国古代有开明的残疾人政策。夏商周时期有减免残疾人税收的规定,《周礼·地官·大司徒》记载:“以保息六养万民,一日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日恤贫,五日宽疾,六曰安福”。这种政策到春秋时就有了问疾、养疾(收而养之,官之衣食)之举。从秦汉到明清,开明统治者都设置了专门机构去关注残疾人的生存状况,对残疾者赐谷、设“悲田制”、“福田制”和“养济院”等。我国古代在用人机制上对残疾人一视同仁,周代就有盲人担任乐师和相应官职,孙膑和司马迁是肢体残疾者,受刑后仍被重用。
特殊教育的早期阶段:现代特殊学校的产生
漫长的封建社会,特殊教育发展异常缓慢甚至停滞。直到1874年,苏格兰教会人士穆威廉在北京建立“瞽叟通文馆”(现北京市盲人学校)、1887年美国传教士梅尔斯夫妇(在山东登州(蓬莱)建立了“启喑学馆”(烟台市聋哑中心学校)。20世纪初,张骞、周跃先等人率先创办特殊学校。1921年江苏省立第三师范附小为弱智儿童开设的“特殊学级”,揭开了中国特殊教育各领域发展的新纪元。
中国近代制度化的特殊教育源于学习西方,1922年“新学制”的“附则”中提出应注意特种教育,这是我国学制史上的特殊教育。陈鹤琴于1934年7月至1935年3月间出席了国际幼儿教育会议,并到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德国、丹麦、前苏联、波兰、奥地利、意大利和瑞士等11国进行了教育考察后,于1935年8月10日在《对于儿童年实施后的宏愿》中提出:“愿全国盲哑及其他残废儿童,都能享受到特殊教育,尽量地发展他天赋的才能,成为社会上有用的分子,同时使他们本身能够享受到人类应有的幸福”。这标志着我国教育研究者将研究对象从健康儿童转向特殊儿童,这是教育民主化和人类进步的体现。具有现代意义的特殊教育学校正是在中国这一特定矛盾的文化氛围,低经济水平和动荡的社会环境中艰难地发展。
早期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特殊教育学校,承担起了特殊教育师资的培养及培训任务,致力于通过办学来建构特殊教育体系。刘先骥于1916年在湖南创办的导盲学校,是我国早期创办的特殊学校之一,1921年又增设了师范部,培养特殊教育师资。实业家张骞也于1916年创办了南通盲哑学校。陈鹤琴(1892—1982)从致力于中国教育科学化和民主化角度出发,十分关爱特殊儿童,是站在中国儿童教育发展高度将幼稚教育、国民教育和特殊教育并列为儿童教育的第一人,充分认识到发展特殊教育对社会进步的价值,积极呼吁社会关应注特殊儿童教育和发展。他认为,只有关注特殊儿童心理的教育才是科学的教育。他在上海国立幼稚师范专修科讲授儿童研究课程时,专章讲述了低能儿童问题:特殊教育不仅要关注他们的身体缺陷,更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因为特殊儿童具有许多不同于正常儿童的特殊心理,特殊教育要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他还对耳聋儿童、口吃儿童和低能儿童的心理进行了研究。
特殊教育的发展阶段:现代特殊教育体系的形成
到新中国成立前,共有42所盲聋学校,2380名在校生。旧中国的特殊教育学校仅仅局限于盲聋两类儿童的教育,且盲、聋学校多为私立学校。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于1951年签署了《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规定设置聋哑、盲人等特种学校,标志着特殊教育成为新中国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殊教育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尤其是1988年,第一次全国特殊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在我国特殊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从新中国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特殊教育学校一直是我国大陆实施特殊教育的主要形式。从1954年到文革前,前苏联留学生在北京和上海曾进行了弱智教育实验。1979年开始,北京创办了弱智儿童特殊教育班,1983年开始建立首批培智学校。
1985年,很多地区为节约经费,提高残疾儿童入学率,采取了在普通学校中设置特殊教育班的形式;北京、上海等地基于回归主流的教育理念,开始实验普通班级吸纳残疾儿童学习的形式,即后来成为“随班就读”。随着《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及《残疾人保障法》和《残疾人教育条例》的实施,发展特殊教育的任务迫在眉睫。1990年开始,为了使农村的弱智孩子能接受教育,在农村也出现了随班就读的安置形式,这种新形式与国际后来提出的融合教育或全纳教育相吻合。之后,中国形成了以大量的特教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以一定数量的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的多种办学形式。
启示
1.理性地看待特殊教育
理性地对待特殊教育理念的发展历程,形成科学的特殊儿童教育观,保障残疾儿童平等的受教育权和发展权,恢复、治疗其身心功能,使之在最大程度上接近于正常人的生理或心理机能,这是其获得真正发展的途径。
加强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合与合作,通过家校之间合作来提高社会融合质量;使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帮助和教育。在普通教育班级中进行个别化教育,将特殊教育技术运用于普通教育课程,儿童需求的多样性被最大限度地容纳在普通教育课程中。
2.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特殊教育
我国特殊教育学校的产生虽然迟于欧洲,但对残疾人的认识却具有朴素的唯物论色彩和人道主义倾向,其发展变化有着自己独特的形式和特殊的文化底蕴。特殊教育实践活动与尊重、保护人的基本权利紧密联系在一起。
公平、人道地对待残疾儿童,尊重其个性与人格发展需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水平,是衡量我国综合回力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而特殊教育法规是促进特殊教育发展水平的有力保障,因此完善特殊教育法规尤为重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颁布了系列相关的特殊教育法律法规,如《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残疾人保障法》、《特殊教育条例》、《特殊学校暂行规程》等,推动了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法制化进程。但现行的特殊教育法律法规难以适应其发展,表现出某些条款滞后于特殊教育实践,操作性不强,执法的力度不够。因此,应将现代特殊教育理念引入特殊教育法,明确权利与义务的强制性。
教育质量的关键在教师,而我国受过专业训练的特殊教育师资严重缺乏,我国在1989—2000年的11年时间里下达的特殊教育专项补助款仅为2亿人民币。为此,应当尽可能增加对特殊教育经费的投入,使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同步发展,致力于为障碍者和天才提供最适合的教育,提供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让他们拥有高质量的生活。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论文篇五
xx今年4岁了。这几年也积累了一些育儿心得,以下我就从五方面谈谈自己几年来的育儿心得:
一、先倾听再出主意
孩子会经历很多“危急时刻”,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那么无忧无虑。不仅要帮孩子走过这段时刻,而且帮助她消化理解害怕、生气、失望、尴尬、伤心这些情绪,对于父母来说是很关键的。先是应该多倾听孩子,确定她的感受,然后再充当军师,这样孩子会学会在困境中和他人沟通,更有自主性。
二、每天都会跟孩子说一次“我爱你”,每天都会给孩子一个拥抱
我跟好好爸爸约定好,每天都要跟好好说一次“我爱你”,无论是什么时候都行,有时候是她刚睡醒,有时候是晚上要睡觉的时候,有时候是去接她放学的路上。这时候,孩子也会笑眯眯的跟我或者她爸爸说“我也爱你”。我们总认为爱是应该用行动来表示的,但是,为了让孩子知道怎样去表达,我们还是应该要常常虚实结合一下。
三、善用表扬和鼓励
由于好好吃饭有包饭的习惯,而且吃一口饭要非常久的时间,以至于吃顿饭要一两个小时的时间,我每次喂饭都催她要吃快点,不能慢吞吞的,再后来我就只有夸奖她了,她吃进一口我就表扬一下。可是到现在已经夸成了习惯,她也不以为然,无所谓了。所以,家长一定不要滥用表扬,如果把孩子每天正常该做的事(像自己收拾玩具、走路之类)都拿来表扬,久而久之,孩子很可能就会把它当做谋取利益的交换条件,或是要挟家长的资本。
好好的胆子不够大,很多时候很多事都不敢尝试。在家的时候什么事都依赖我们给她做,这样什么事都指望我们怎么行呢?我跟我老公就在很多时候试着鼓励她,她平时在家也喜欢画图画剪纸,可她拿着笔又不知怎么画,于是就老叫“妈妈你给我画”,我就把笔拿在她手上,鼓励她说“你一定会画得比妈妈好”就听了这句话,她会很快的画好。现在她已经会拿着笔没事就画,画圆呀,三角形,还会一一把画的图案剪出来。
四、避免批评和指责
过多的批评和指责对孩子的心理成长是没有好处的。特别是当已经有人对某件事向她提出批评的时候,再在旁边横加指责,我认为是非常错误的,那样会很伤孩子的自尊,从而产生逆反心理。这种时候,就应该心平气和地、耐心地教育她,先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她自己对故事中的行为进行评判,然后将故事中的行为与他的行为进行对比,让她知道自己的过错,最后表扬一番她的长处,告诉她这件事虽然做错了,但是没关系,只要能改正你还是和以前一样棒,是个大家都喜欢的好孩子。那样不仅使她找回自信,还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以后一定会改正的。
五、让孩子帮忙做事
平时在家我总是让好好做一些在餐前摆好餐具、餐后收拾餐具等力所能力的杂事,有时在我洗东西时,就会让她帮我端只小凳子。这些事可能在我们家长眼里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事,可就是这种小的不能再小的事才能陪养出具有良好习惯的人,只要我们多留心这种小事,就会让孩子收益一生。
以上只是我个人一点初浅的育儿心得,相信各位家长朋友一定有比我更好的育儿方法。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论文篇六
1、儿童学前教育的介绍
1.1什么是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目,是我国对儿童智力开发的重点基础教育。儿童的学前教育主要依靠家长及教师的引导,通过科学系统的教学,促进儿童大脑各部位功能逐渐完善。由于学龄前儿童正处在人生中智力发展的初级阶段,同时也是智力发展最快的阶段,因此,科学的教学手段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及家长运用正确的教学手段,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儿童的学习模仿能力,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然而学龄前儿童也同样处于心智极不成熟的时期,这时家长及教师在引导过程中出现些许差错,都将影响孩子的日后发展,因此只有谨慎对待孩子的学前教育,才能确保孩子心智的正常发展。
1.2学前教育的发展现状
学前教育主要针对3-7周岁孩子进行的保育和教育,其思想最早由德国教育家提出并推广,到现在为止,学前教育的思想已被大部分人所接受,我国也开始了学前教育体系的构建。然而由于我国基础教育发展较晚,国内缺乏专业系统的幼师培训学校,导致我国现有大部分幼师文化素养不足,无法满足儿童在智力发育时期的教育指导需求,不利于儿童的智力发育,也阻碍了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
2、我国儿童学前教育的现状及出现的问题
2.1学前教育机构缺乏专业的教师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越来越多人开始重视对孩子的基础教育。学前教育作为我国重点的基础教育,由于其发展的时间较晚,而且国内没有系统的专业培训机构,导致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缓慢。因此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学前教育缺乏系统的管理体系,学前教育机构的教师自身文化素养不足,只能根据教师自身情况安排教学内容,课程过于单一,且缺乏趣味性,降低了儿童对学习的兴趣,不利于儿童的智力开发。此外,由于我国教育体系为应试体系,因此,国内学前教育机构难免将重心放在儿童的学习成绩上,一味的填鸭式教授儿童书本上刻板的知识,忽略了对儿童想象力及创新力的培养,导致大部分儿童缺乏了自主学习能力,对儿童日后的学习发展造成了极大影响。
2.2学前教育过于偏重智育教学
学前教育作为对儿童智力开发的一门基础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难免将教学重心放在智育教学上,从而忽略了对儿童心理的培养。儿童处在一个心智极不成熟,却最易塑造与发展的敏感时期,过度的智育教学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儿童的智力,却限制了儿童自身的发展,容易扭曲儿童的学习观,导致儿童为学习而学习,丧失了学习的创新能力,造成儿童日后自身综合素质修养不足,不利于我国的稳定发展。
2.3缺乏优良的学前教育环境
由于我国学前教育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国内缺乏对幼师专业系统能的教学机构,导致国内高品质幼师少之又少,现有多数幼师文化素养不足,而高品质幼师往往被经济实力较强的学前机构聘用,这些机构拥有较好的学习环境,雄厚的师资力量,但入学费用过高,只有一小部分人群能够承担起这些费用,而其他学前教育机构,由于缺乏资金,无法为提供较好的学习环境,教授课程也过于单一,忽略了对儿童学前的心理教育,限制了儿童心智的发育,不利于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3、我国家长对学前教育认知的误区
3.1过于关注孩子的知识储备。
忽略孩子的学习能力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因此,家长们为了让孩子在日后拥有更大的竞争实力,不在学习的起跑线上落后别人,往往会选择对孩子进行学前教育。而由于我国应试教育思想已经根深蒂固,故而家长及幼师在对儿童进行引导教学时,也将重点放在应试方面上,限制儿童喜好玩乐的天性,将儿童禁锢在枯燥的书本中,一味的教授孩子上学的基础知识,忽视了儿童自身的感受,同时也忽略了学习过程中实践的重要性,过度的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儿童在心智发育期只接受填鸭式教育,磨灭了孩子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对知识只能做到死记硬背,无法做到融汇贯通,影响儿童日后学习与发展。
3.2为孩子制定过高的标准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目光放在教学事业上,这也就造成家长之间的攀比心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是我国家长的普遍心理,而学前教育恰恰满足了家长的这一心理。因此大部分家长为了自己的心愿,不顾孩子的意愿对孩子进行学前教育,同时家长也忽略了儿童的心智水平以及学习能力,对孩子抱有过高的期望,为孩子制定过高的标准,导致儿童进行学前教育时,学习压力过大,反而阻碍了儿童的智力发展。
3.3国内学前机构大多按小学模式教学
学前教育时我国的基础教育,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在上学前发展心智水平,让孩子能更好的接受日后的教育。然而国内多数学前机构曲解了学前教育的涵义,将学前教育理解为小学教学的预备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设立的课程也多与小学课程相关,过度的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忽略了对孩子心智发展的培养,导致孩子心智发育缓慢,对孩子日后求学造成一定的阻碍,失去了学前教育的意义,对我国教育事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4、结语
学前教育是我国重点的基础教育,受教人群为学龄儿童。由于这个阶段的儿童心脑智力发育极不成熟,在进行学前教育时,需要老师及家长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才能最大限度的开发孩子的智力,达到学前教育的目的。然而我国目前学前教育机构并不十分完善,家长对学前教育的认知也过于狭隘,往往造成孩子接受学前教育后,并没有心智上的发展,这不仅造成了家长经济上的损失,更重要的是妨碍了孩子的智力发展,对其日后求学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只有纠正人们对学前教育认知的错误观点,我国学前教育事业才能进一步发展,进而促进我国教育水平的提高.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论文篇七
(1)重视社会舆论引导,渗透科学幼教理念。社会舆论对于一些天才儿童的鼓吹和推崇,使得家长对孩子施以更加盲目的训练方式,只要孩子能获得“天才”称号,家长们的虚荣心就得到了满足。所以家长们对幼儿学前教育更加重视。然而这样的舆论引导,严重影响我国引导学前教育防止小学化倾向的执行能力。科学的学前幼儿教育很难得到家长和幼儿园的认同,研究成果很难得到社会认可,因此就不能发挥其指导性作用。因此,应通过多渠道纠正舆论宣传导向,尽快转变家长的观念,让家长清楚认识到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弊端,这是我们首要关注的问题。
(2)小学与幼儿园双向对接,规范小学招生程序。只有科学地解决幼儿教育同小学教育衔接问题,才能真正把握好幼儿教育方向,进而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要想解决好幼儿教育同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政府必须要出台明确的规章制度,不能仅仅是幼儿园向小学靠拢,而是要同时对它们进行优化。社会上很多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因此就希望在学前教育阶段开始让孩子们学习各种知识。
因此现在当务之急就是国家出台完善的幼小衔接制度:首先,每一所小学都应坚持免考试入学制度,并且按照国家有关部门的严格要求执行义务教育招生政策,合理规范小学招生流程,坚决反对围绕小学生招生过程中展开各种形式的考核、面试、测试等一系列选拔性考试,铲除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土壤;其次,低年级小学的课程要与幼儿教育的课程有机衔接,实施“零起点”教育,即把刚入学的孩子当作“零基础”的孩子对待,严格地按照要求,从最基本知识开始安排教学。
(3)严管学前辅导市场,构建学前教育质量监督体系。随着幼儿教育的发展,很多民办的学前教育学校在逐渐兴起,它们游离于公办幼儿园之外,虽然它们满足了大众对幼儿教育的多样化需要,但是与公办幼儿园比较起来,它们却是游离于国家教育政策之外的一种盈利性机构。目前幼儿教育机构开始兴起,国家对这些教育机构缺少相应的政策管理,导致这些机构鱼龙混杂。为了满足家长们的要求,这些幼儿教育机构就想方设法地向幼儿传授一些不适合幼儿学习的知识,但是这样的做法却受家长们的欢迎。一些幼儿园在教学环境和教学规模上都达不到要求,例如他们仅仅有一间教室和一些简陋的桌椅,所用的教材也都是分科教材,大多数都是从小学课本中摘抄出来的一些内容。
事实上随着政府对幼儿园学前教育的整治力度逐渐加强,使用小学教材和不规范的课本和辅导资料的现象逐渐减少。但是近年来社会上以“幼小衔接”为由头的各类学前班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成为幼儿园的替代品,许多家长为了孩子接受小学化教育,反而让孩子在大班或者中班开始转学,开始在民办学前班里学习。短期内,学前班是无法被全面禁止的,只有加强幼儿辅导市场的监督和监管,这样才能够促进幼儿学前教育市场的良性发展。
4结语
目前我国学前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小学化误区,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越来越明显,这种趋势不利于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也对学前教育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如何正确定位学前教育,避免学前教育的小学化,成为当下学前教育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要解决学前教育小学化的问题,要从其根本原因入手,科学合理地制定出有效措施,方能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进而引导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论文篇八
柯尔文手势可以帮助学生快速且准确地理解基本音级之间的高低关系,解决唱不准音的问题,同时也能为学生未来的幼儿园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二、柯尔文手势的特点概述
1.柯尔文手势的特点
“柯尔文手势”是19世纪70年代由约翰柯尔文(johncurwen,1816-1880)首创,它借助七种不同的手势高低位置来代表七个不同音阶唱名,在视觉空间上把音的高低关系具体表现出来,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音高概念。
2.柯尔文手势的动作细则
柯尔文手势利用从腰腹部到头顶这样一个跨度,将八度音阶合理安排,其具体动作如下图所示。
三、柯尔文手势在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关于柯尔文手势的运用,首先应体现在帮助学生建立唱名、音高和对应手势的练习上,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
1.即兴单音练习
教师可以即兴做出一些单音的手势,学生则看着手势演唱出该音,如do音:即教师在钢琴上弹出该音后,学生边唱,边作出do的手势并放于腰部,以此类推进行其余各音的练习,或是由教师在钢琴上任意弹奏一个音,随即让学生唱出此音并做出相应的手势,这些都需要学生“眼疾嘴快”。
2.音阶练习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用手势辅助练习,提示学生把音唱得连贯,不能因为做手势就把音乐感觉破坏了,在适当的时候更要注意换气。除此之外,教师还能运用柯达伊手势对“跑调”的学生进行提示。
3.即兴的卡农(轮唱)练习
具体步骤如下:教师伴随着手势即兴慢唱旋律,学生在教师歌唱拍后模仿,即二声部卡农,锻炼音乐记忆。实际上,教师也可以安排学生互相做接唱练习:由一部分学生边做手势,边唱歌曲的前一个小节,另一部分学生则注意力高度集中,紧接着唱下一小节,这样的轮唱练习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注意力。
四、柯尔文手势用于幼儿园音乐教学的必要性
有人曾做过一项针对已毕业幼师专业学生的在职问卷调查,证实柯达伊教学法与柯尔文手势的重要性。调查显示,有57.1%的幼儿园教师认为柯达伊教学法适用于幼儿音乐课教学,而关于柯达伊教学法与普通音乐教学法在音乐欣赏课教学效果方面的比较中,前者更以56.6%优势取胜,获得广泛青睐。
五、小结
柯尔文手势不仅适用于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同时也更易于幼儿园音乐教学的操作,这种教学手段简便易行、生动有趣,是值得推广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为各个年龄阶层的学生建立音高概念和内心听觉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作者:刘惠敏单位:广东省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1]朱玲玲.幼师专业视唱教学中“柯尔文手势”的妙用[j].音乐大观,2013(10).
[2]胡文娜.运用柯尔文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音高概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3).
[3]邱金玉.柯达伊教学法在我国幼师声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山东地区为例[d].哈尔滨师范大学论文,2014.
[4]潘晶晶.浅谈“柯尔文手势”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j/ol],2014.
[学前心理健康教育意义]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论文篇九
活动目标:
1、了解儿歌内容,理解左右、上下、前后等方位。
2、感受中国传统儿歌独特的押韵方式。
3、游戏中体验参与文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一幅儿歌挂图;
2、四组幼儿操作单;
3、各种各样的绳子。
活动过程:
一、绳子魔术导入儿歌。
师:我可是一个会变把戏的老师哦,变变变,变出一根绳子。
师:这是一根会变把戏的绳子呢,这根绳子是我向妈妈借的,我要用它来打扮自己,去参加一个生日party!
师:想知道我是怎么打扮自己的吗?
二、展示、学习儿歌。
1、边揭示图,边念儿歌,第一遍隐藏方位词,熟悉其他内容
师:我是怎么打扮自己的?(绑鞋子、串珠子、编辫子)
2、揭示方位。
师:那么到底是怎么绑鞋子、怎么串珠子、怎么编辫子的呢?
孩子猜,猜一个揭示一个:一左一右绑鞋子;一上一下串珠子、一前一后编辫子。
3、完整念儿歌。
师:原来我是这样打扮自己的.啊,你也想像我一样打扮吗?我们一起来吧。
(师生一起动作表现儿歌)
4、分析儿歌的特点。。
师:咦?绑鞋子、串珠子、编辫子,我发现这首儿歌有个很大的特点呢,你发现了吗?
这些句子有一个相同的地方呢。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都一样呢,都是“子”
5、完整念儿歌
师:这首儿歌还真有趣呢,我们一起再来念念看。
(师生一起完整念儿歌)
三、小组操作巩固儿歌。
1、你们知道吗?有许多小朋友也想打扮自己呢,我们一起来帮帮他们吧,四人一组,一边打扮一边念儿歌(分别操作,边操作边念儿歌)
2、都打扮好了,一起带着出去参加晚会吧!
四、拓展“绳子变把戏”。
师:唉呀,看着这些小仙子真漂亮,我也想再用绳子来打扮一下自己了,你们想不想啊。我这里还有许多绳子,我们来打扮打扮自己吧。
师:回教室,我们学着儿歌一样,说一说我们是怎么打扮自己的。(幼儿教育)
附儿歌:绳子变把戏
我向妈妈借绳子,
一左一右绑鞋子,
一上一下串珠子,
一前一后编辫子,
瞧我变成小仙子。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论文篇十
刘xx,女孩,4周岁,据父母讲孩子诊断为自闭症,我们姑且称之为有自闭倾向。她见到老师、小朋友不打招呼,即使在家长提醒后问好或说再见也并不看老师。该幼儿喜欢玩某样东西,就会反复操作,持续3、4个小时也不厌烦(可能时间允许的话还要长)。喜欢爬到窗台上看风景(我害怕极了)。每逢幼儿园离园时间,乘老师不小心出了教室门就往外跑。喜欢玩蹦蹦床、飞机,跳多长时间都不累,在飞机上成站立姿势任由飞机旋转,一点也不晕,怀疑前庭迟钝。喜欢吃的东西,别的东西被人拿走不在乎,吃的东西不行。脾气有点儿躁,有时会莫名其妙的对着镜子发脾气。但她对音乐歌曲敏感,喜欢唱《想唱就唱》。学歌曲时,常常是班里的孩子还在学唱,她已经先学会了。她记住的东西,即使是20种不同的蔬菜名称,也会按照原来的顺序背给你听。
这个姑娘是比较特殊的,我首次接触,感觉很棘手。我上网查询,没有什么有效方法;咨询专家,专家告诉我要有长久的耐心。没有办法,我就只能观察。我发现有个别幼儿去骚扰她,抱一下推一下的,她居然正眼看着他们跟他们说些简单的话。我就没有制止,发动一些孩子跟她玩。后来的情况很好的,时间不长她就能和4、5个小女孩玩了,而且成了经常性的玩伴。我给她表演唱歌的机会,她也能做的大有进步。但是又过了一段时间,出现反复了。几个小伙伴失去了对她的新鲜感,而她的进步相对于别人又太慢。她开始回到原来那种独来独往的状态中去了。但她喜欢户外活动,我延长活动时间,多提供给她与伙伴交流的机会,以后的情况有所好转。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论文篇十一
东东是个小书迷,在家里,她最多的活动就是看书。刚开始看书时,东东坐的还挺直,可一会儿就趴在桌子上了,身子歪歪扭扭的,有时候脸都贴到书上了。看到东东不坐好,妈妈经常过去扶一扶东东“赶紧坐直了,眼睛近视了怎么办?”可是,妈妈说一句,东东就回一句:“趴在桌上很舒服,我才不坐直呢?”
问题:请结合案例谈谈如何做好儿童看书的卫生?
看书时,由于眼球向下倾斜和睫状肌肉的强度收缩,影响眼内液体的循环,引起眼球充血,使眼内压增高,压迫眼球后壁,造成眼轴前后伸长,长期近距离用眼,会形成近视。
学前儿童看书时,首先要注意用眼卫生,保持正确的姿势。如书与眼距尺左右,最好有与水平桌面成300~40。角的书桌,使儿童头略向前倾,视线与书本的夹角接近直角图,避免影像不清和颈部肌肉疲劳。看书时坐姿要端正,脊柱正直,头不过于前倾,不耸肩,不歪头,前胸距桌缘大约一拳,将大腿放平,足着地,使身体的重心稳妥地落在坐骨和椅靠背的支撑点范围内,以减轻维持坐姿的肌肉疲劳。
看书的光线必须从左上方来,以免产生阻影。光线要求分布均匀,不眩目。人工照明的桌面照度要求达到150勒克斯。
看书的时间不能太长学前儿童每次约1o~20分钟为宜,看书后要养成到户外活动和远眺的习惯。
要培养学前儿童正确看书的姿势和方法,不在直射光线及昏暗光线下看书,不在走路时看书,不躺着看书。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论文篇十二
刘xx,男孩,4周岁,出生时因脑缺氧曾住院治疗一段时间。此前,没上过幼儿园,一直由奶奶看护。动作协调性不太好,眼睛略显呆滞,间或有少量口水流到嘴角。初次送到幼儿园,并没有哭闹。与小朋友交往时语言表达极少,别人玩的时候他喜欢凑过去旁观。活动课时不能安静跟小朋友一起活动,不能倾听老师的指导语,交流起来有些困难。据孩子父亲反映,孩子特别钟爱玩球,有时也会看一些图画本、动画片。
这个孩子在幼儿园时,有时受到其他孩子的歧视,我批评教育那些孩子,情况才有所好转。他上课坐不住,始终跟着我,我有充分的时间和他玩。我翻看一本幼儿画书,他主动凑上来看,我觉得这是交流的好机会。我和他谈起他的奶奶,原来他很愿意和我说的。有了这次经历,我就开始工作了。首先我同他玩踢球、踢塑料圈,他高兴的眉开眼笑。从那以后,我们建立了基本的信任关系。我开始提醒孩子们玩的时候也把他拉上,作业活动时给他机会表现一下,这样他的交往和言语方面开始突飞猛进。孩子的父亲很是激动,在外面逢人就说老师教会了孩子说话。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论文篇十三
(1)家长对孩子的压力。面对现在高速发展的社会,许多家长认为知识就是财富,没有知识就没有同别人竞争的力量和底气。所以家长总想让自己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逼迫其努力学习,不能有一丝松懈。家长们的观点并不是完全错误,但是他们这种极端的做法并不可取,一味把知识灌输给孩子,希望孩子顺利通过高考进入大学的期望,在无形之中给教育者和学校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家长们对孩子的期望越高,学校对孩子们的管理要求越严格,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孩子的学习负担。
(2)幼儿园本身的压力。幼儿教育是孩子们的第一教育阶段。幼儿教育的主要内容就在于开发孩子潜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文明的行为习惯。幼儿教育对培养孩子们的生活习惯和思想方式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教会孩子们如何快乐学习、积极创造、健康生活,为孩子们身心的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但是一些幼儿园不能对孩子的学习做出准确定位,他们认为开展小学化的教育,提前让幼儿学到更多的知识不仅可以让小学教师省心,还可以让家长满意,于是这些幼儿园就开始违背教育规律,提前为孩子们灌输一些小学阶段的教学内容。幼儿园的这种做法在某种程度上顺应了一些家长的要求,于是纷纷把孩子送到这种幼儿园中进行学习,这样就导致没有开展小学化教育的幼儿园生源减少甚至面临倒闭风险。鉴于此种情况,越来越多的幼儿园为了生存,也相继开展小学化的幼儿教育。
(3)来自小学的压力。幼儿教育同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一直困扰着教育工作者,但是却一直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现在大部分幼儿园工作者们就开始把教育工作向小学教育靠拢。但是小学教学却没有考虑孩子的入学前状况,不能主动实现与幼儿教育的有效衔接。大部分学校在招收新生时仅仅考虑孩子的读写算能力,认为读写算能力强的孩子素质较高。受到这些方面影响,家长们就失去正确的评判标准,认为在幼儿教育阶段教孩子们识字算数才是正规的教育,而那些带孩子做游戏的幼儿园就不能得到家长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