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地震思考的论文范文(17篇)
文件格式:DOCX
时间:2023-11-08 04:31:14    小编:文锋

对地震思考的论文范文(17篇)

小编:文锋

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自己的不足,提高自己的能力。总结应该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怎样才能更加全面?大量优秀学生总结了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经验,供大家参考。

对地震思考的论文篇一

在生活中,我们或许早已习惯于以“专家”、“大师”、“学术权威”们的意见为自己的意见。诚然,专家大师之言在很多情况下是正确高明的。但是他们毕竟是凡人不是神明,他们不可能在任何事情上都是正确无错的。甚至可以说,专家大师们犯错,比普通人所犯的错误更难以纠正。因为在光环的笼罩下,少有人有质疑他们意见的勇气。

那么,我们怎么办?方法很简单:学会独立思考。早在几百年前,思想家康德就曾说过:“要敢于运用自己的理智。”只有我们拥有了自主甄别是非的意识,我们才不会被大师专家们头顶的光环蒙蔽了双眼,而陷入盲从之中。

一个人倘若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就会陷入盲从;一个社会倘若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就会陷入黑暗与停滞之中。明清时期的中国就是如此,明清时代,“天不生仲尼,万古将如永夜。”一类的荒唐谎言盛行于世,人们将传统儒学信条奉若天道神律,即便是对其加以思考讨论,在当时人的眼中都是亵渎神明、大逆不道的,更遑论质疑、否定进而创新了。于是乎在这种顶礼膜拜中,中国在停滞的泥潭中越陷越深,直到鸦片烽火如同闪电般划破中华大地上方死寂的天空。中国才逐步走出迷信盲从,重新踏上前进之路。由此可见,独立思考是走向进步和成功不可缺少的因子。一味迷信盲从难免失败。

相反,倘若一个人将独立思考融入了自己的血液,那么他就会获得强大的生命力和前行的动力,不断纠正错误,修正方向,最终胜利的抵达目的地。正是因为没有盲从权威,袁隆平才得以摆脱笼罩了世界植物界半个世纪的“水稻谬论”的影响,从而开创出水稻杂交育种的崭新时代,让人类看到了彻底摆脱饥饿、实现丰衣足食的希望。由此可见,独立思考是通往成功的必由之路。

独立思考需要智慧,一个人倘若没有足够的智慧,他就无法透过表象看到实质,因此他看到的就不会是真正的真理,而是光怪陆离的扭曲图景。这两类人,前者是懦夫、是羔羊,只会助长错误的倾向。后者是疯子,是闯进珠宝店的野蛮人,只知否定与破坏,而不知如何提出正确的主张。因而,独立的思考,是发展的道路,是通向真理的道路,更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今天有点抽风,去上了半节“科学社会主义”的课,虽然没怎么好好听,但是其中有一个发言的环节还是给我留下点印象,因为有些同学的发言让我想到了一些问题。

自我能够独立思考以来,这些所谓的政治课在我的眼中就是一门清洁课,洗的东西就是你的大脑。我们自小学开始就开始上思想道德的课,这可以说是政治入门课吧;然后就是直接开了一门叫做政治的独立科目,一直上到了高中,甚至在我高考的那个时候还有独立的“政治”专业考生,把“政治”当作一门专业课来考,这在现在看来其实多少有点啼笑皆非的感觉。然后就是到了大学,每年的政治课的.学分都是很高的,3到6分不等,而其实我们的专业课有的也就是2学分而已。到了考研,政治还是一门独立的科目,和英语、专业课三足鼎立,意思是如果政治觉悟不足的话,你是不能接受更高一层的教育的。及至到我读上了研究生,每周3节的“哲学”课与“科学社会主义”还是像幽魂一样跟在身后,大有死缠烂打之势。

都说政治能够使人变得聪明,那是因为在不同的政治观点的碰撞中,人们能够得到启蒙和思考。然而单一的政治灌输,一成不变的观点早已经抹杀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思考能力。在政治思想大一统之后,中国再也没有出过什么大师级的人物,尤其是文史哲的政治化使很多受过教育的人产生了思维的依赖性,思想的惰性,他们开始相信只有a是正确的,而bcd等都是错误的。但常识告诉我们,没有什么是绝对正确的,也没有什么真理是永恒的,绝对化的倾向排除了其他的可能性,也就抹杀了思考的空间,从而使人顺从和变笨。对文化思想的控制向来是统治者惯用的方式,从秦始皇焚书坑儒开始,到汉朝的独尊儒术,直至清朝的文字狱,无不在强化着这个倾向。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一些党制的国家,这种对思想的钳制也大有加强的趋势。社会主义好,但是如果过分强调专制和中央集权的话,最后难免会走向极端。

我本以为像这种有洗脑功效的课在研究生这个教育层次上也只是走个过场而已,因为我觉得研究生本就应该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可以独立地、批判地看待这个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作出自己的判断,而不是新闻媒体怎么说、教科书上怎么教,自己就怎么接受。像这种灌输式的教育,要被动的接受很容易,就像被xx的时候不反抗,任人鱼肉;但是在很多时候我们更应该去说不,因为真相往往并不如此。今天有些女生在课堂上发言,谈论我们的开国阅兵,用的都是我们小学就习惯的颂德式的文体,而且她们用得很舒服。而老师更是雷人雷语不断,说什么给人家祝寿的时候不能说坏的东西,意思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华诞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把那些本应该摒弃的、早应该改进的都抛诸脑后。然而我们这个民族有时候就是有种习惯忘却的特质,很多东西过去了就过去了,我们不会再去想它;又或者,遇到问题了,发现差距了,明明是可以解决的时候,却摊上“国情”二字,以不作为作为解决的办法,结果是问题越积越多,永远也没法解决。

下午在豆瓣上看到小青师姐发的一篇,说是她给一个初中生补习,那个学生的文章写得不错,比较有个性,但是却被老师批得一文不值。其原因不是他的文章有什么问题,而是老师认为他的文章在考场上无法取得高分,不符合“好作文”的标准,需要“改正”。不过那个孩子很倔强,还说了一句引人深思的话:“如果我按照老师说的那么写的话,那我岂不是倒退回小学的水平了吗?这样的话,我就失去了独立写作的能力了。”小青说自己是到了大学的时候才开始重新追求这种独立写作的能力,而我也是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才摆脱掉应试作文的范式——那种空洞而言之无物的句式与修辞,一成不变的n段论和起承转合……作为一个中学生能够坚持自己的个性实在是难能可贵,可惜的是,也许他注定只能够被埋没在应试教育的框框中,这些框框从始至终地在抹杀人的个性和创造力,把学生都培养成一部部熟练的考试机器,这是何其恐怖的一件事!到我们从一条条独木桥后走过来后,再想去找回那种原初的创造力的时候,难免给人一种缘木求鱼的感觉。

当然,你也可以说这是现状、这是“国情”,那样的话就一切问题都解决了。我们可以选择懵懂地快乐生活,也可以选择清醒而又痛苦地去追求独立思考与写作的能力,这都是个人的选择,与别人无尤。

对地震思考的论文篇二

所谓协同,就是系统中诸多子系统的相互协调、合作或同步的联合作用与集体行为,协同是系统整体性、相关性的内在表现。人类历史发展证明,城镇化是工业化的结果,而农业产业化的过程就是农业工业化的过程,发展工业本身包括农业产业化;以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农业产业化进程将明显加快,城镇化趋势亦将日渐突出。因此,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存在一定的关联性,本文试图从协同理论出发探讨“三化”协同推进的对策建议。

2“三化”之间的相互关系。

2.1工业化与城镇化的相互关系。

工业化与城镇化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具体体现为:一是工业化与城镇化相互依存,共同发展;二是工业化是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动力,城镇化是工业发展的基本土壤;三是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加速器,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四是工业化以城镇化为基础,城镇化反作用于工业化;五是工业化是近现代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城镇化是近现代社会发展的主旋律。

2.2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的相互关系。

国民经济的工业化,实质上是指国民经济由以传统的农业经济为主向工业经济为主转化的过程,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走向商品经济交换的社会大生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工业部门得到迅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农业经过工业技术的改造逐步转变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新兴产业部门。因此,农业产业化与工业化之间关系密切,其中农业产业化的本质是农业的工业化,为工业化提供发展的基础和空间;工业化是农业产业化的载体,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对农业产业化具有带动作用。

2.3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的相互关系。

城镇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标志,是实现农村工业现代化的载体和农业现代化的“催化剂”。城镇化的发展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水平。没有城镇化,就不可能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城镇化服务于农业产业化水平的逐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将不断提高,同时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业转移,为农村产业化提供“动力”。农业产业化发展引起生产基地集约化,推动了农业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在产业化生产中,生产采取大规模、机械化、集约化方式,并且要求人员素质高、经营管理规范化。这一方面排斥了低素质劳动力,实现了生产资料集约化使用;另一方面,它促使富余劳动力在获得一定的经济补偿之后涌入城镇寻找就业门路,并逐步转化为城镇常住人口,从而推动了城镇的形成。

3湖南“三化”的现状与问题。

3.1“三化”所处的宏观环境。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湖南省“三化”建设已初见成效,“三化”协同推进所需的物质条件日益成熟,宏观环境亦逐渐具备。一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为进一步协同推进“三化”建设准备了初始的物质基础;二是就业结构不断优化。20xx年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由1980年的77.0:14.1:9.9变为19.2:40:40.5,就业结构的变动趋势,符合“三化”演进的一般规律;三是“三化”进程迈出新的步伐。20xx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455亿元,增长12.6%,十大标志性工程企业增加值增长22.9%。高新技术产品产值950亿元,增长27.7%。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省市龙头企业发展到300多家,国家和省级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85亿元,利润13亿元。产生结构进一步优化,十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加快,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的趋势开始显现,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3.2“三化”发展现状。

(1)工业化步入中期阶段,工业经济作用力不断增强。20xx年,湖南省国民生产总值为4340.94亿元,占全国的比重由1978年的4.06%上升到4.24%;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3.2%。20xx年,湖南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709.23亿元,增长16.1%,比上年度高出2.3个百分点,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9.22%,成为工业发展的骨干力量。1978年到20xx年湖南省工业部门从业人数由260.6万人上升到584.48万人,净增323.88万人,成为了吸纳城乡劳动力的主力军,推动了湖南省城镇化进程。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使湖南省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实现了由“一、二、三”向“三、二、一”的.大跨越。

(2)农业产业化初现端倪,多元化经营逐步形成。一是经营的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日益明显。湖南省各地瞄准市场变化,依托资源优势和传统技术,进一步优化了农业区域布局,形成了与当地实际紧密结合的特色农业。二是龙头企业的支柱和带动作用增强,产供销一体化进程加快。20xx年,湖南省年产值超过5000万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40家,连接基地、带动农户规模不断扩大。60家国家和省级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80亿元,利税11.7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10.4%和8.3%。湖南省517家市州及以上龙头企业共连接基地近200万hm2,辐射连接农产500万户,直接带动农户300万户,收购省内农产品原值18.64亿元,占湖南省农业总产值的14%。三是农产品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商品率逐步提高。湖南省现有年交易额在1亿元以上的农副产品市场49个,现货成交金额150多亿元。计划经济条件下农产品营销的单一模式正在被打破,新的市场网络正在形成。20xx年,湖南省农产品商品率达到61%。农业产业化的兴起和推进,使农业与工业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3)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对经济发展的集聚作用更加突出。到20xx年底,湖南省市镇人口为2121.12万人,城市化率达到32%,较20xx年提高2.25%,年均增幅为1.125%,比1978年到20xx年的年均增幅高出0.295%,城镇化进程表现出明显加快的趋势。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明确了以产业为支撑,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的发展思路,吸纳就业能力有所增强。20xx年,国有企业下岗人数较上年减少14.4%,镇从业人员增长3.5%,吸纳农村转移就业人员655万人,增长13%,对一、二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随着城镇化的迅速推进,城镇对湖南省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凸现出米。

3.3“三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工业化水平滞后。总体看,湖南省工业化水平至少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3~5年,落后东部发达地区10年以上,甚至落后于中部地区的整体水平。20xx年湖南省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低于全国水平11.66%。人均gdp较全国水平低17.65%,大体相当于全国1999年水平。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相当于全国1992年水平。工业化水平不高,规模偏小,使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失去了赖以支撑的产业基础和技术保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它们的发展。

(2)城镇化进程落后于全国。20xx年湖南省城市化率同全国的差距扩大到了7.1%,比辽宁低23%,比黑龙江低20%,比江苏低12.7%。城镇化水平滞后对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制约,直接表现在湖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向外省城市地区转移,大规模开展工业化、农业产业化所需的人力、物力难以集聚,也影响了消费需求的扩大,从而形成了市场瓶颈。据统计,湖南省农村劳动力60%转移在沿海发达地区,20%转移在中西部其他省份,只有20%转移在本省城镇。

(3)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湖南省参加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农户不到8%,与龙头企业有直接联系的农产也不到30%,真正的订单农业还不到35%,大量的农产仍然徘徊在“产业化”大门之外,独自承担生产和市场风险。龙头企业尚处于发展初期,规模小,产权及产品结构都很单一,无法带领更大范围农业和更多农民进入国际国内大市场,无法带动农业产业化向纵深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深加工、精加工是工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湖南省农业初级产品与加工品的产值比例仅为1:0.7,而我国平均水平为1:0.8,发达国家则为1:5左右。农业产业化滞后,使工业化遭遇了农村市场需求不足与农业有效供给不足并存的矛盾,同时也不利于劳动力转移,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镇化步伐。

4“三化”协同推进的对策建议。

4.1开放式系统的建立。

开放性是系统有序演化及推进的必要条件。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推进的过程中,经济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城镇与农村之间、新型工业与新型农业之间都应该进行有效地协调与反馈,通过系统之间的互动不断交换能量与信息。具体对策建议为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实施兴工强农战略,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同时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4.2远离平衡态。

只有非平衡态才可能是有序结构之源,只有远离平衡态才可能形成有序结构之源。平衡或稳定状态通常难以促进系统的发展,“三化”同样需要借助于外界对系统施加约束来实现。具体建议为:以结构调整为重点,增强产业集聚度,扩充提升非农产业,重点扶持优势企业和龙头产品;注重改革改制。对现有国有工业企业,全部进行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的改组改制,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通过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城市品位的优化,带动招商引资,既为城市化融资铺路,又推动工业化进程。

4.3寻找适宜的相变参量。

相变参量是协同支配原理的力量源泉,当该参量达到一定阈值时才可能发生相变。对于“三化”推进的过程而言,创新机制始终是主旋律。因此,“三化”的协同推进必须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纽带,以产业化为主线,突出优化环境、建设中介、创新机制、招商引智四个重点,狠抓基地建设,才可能形成“三化”进程的持久推动力。

参考文献。

1陈柳钦.论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的协调发展[j].上海合作经济,20xx(10)。

2王志雄.传统农村工业化面临挑战及其对策[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xx(1)。

3刘明国,王宏彬.对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反思[j].农村经济,20xx(12)。

4党新益,姚远稳定.改革与发展的协同效应[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4,(4)。

对地震思考的论文篇三

上帝造物时,就赐给了人类这宇宙中最精密的机器——大脑。千万年来,人类依靠着大脑思考、探索,使社会不断进步,终于征服了自然,站在了生物链的顶端。这,说明了思考才是一个人的本能,一个人的基本权力,社会发展的原动力。

不知是哪个人曾说过:“不能让老百姓有思想,他们一有思想,天下就要大乱。”这个家伙大概与那焚书抗儒的秦始皇一样,早早就意识到平民百姓的思考对自己统治的危害吧。

可是现在不是封建社会,人人都有思考的权力,人人都可以凭借思考权衡利害关系,使自己的利益不受侵害。一个人经过思考才去做某件事与鲁莽从事的后果肯定不一样。所以,我们要认识到思考的重要性,并学会思考。

中华民族是一个向来喜欢思考的民族,早在五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黄河边建立了自己的文明,从此以后,中国的科技与文化成果都走在世界的前头,这一切,无不归功于我们祖先的思考。

在清朝末年,有思想的中国人意识到了清朝将亡,只有共产党才能拯救中国,于是他们经过艰苦卓越的斗争,终于建立起了新中国,从此中国的国力日益增强,恢复了往日那大国的地位。

在改革开放中,有个有思想的,叫做邓小平的人,带领着一大群有思想的中国人,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制度,确立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国策,使中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终于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这一切,都归功于我们前辈的思考。

现在轮到我们了!过了20xx年,有更大的空间等着我们去拓展,中国入世的成功,神舟2号的发射,无不激励着我们的心,让我们这跨世纪的一代携起手来,学会思考,勇于创新,善于开拓,让中国变得更新、更强、更好!

对地震思考的论文篇四

共享单车遭破坏?治安跟进不就得了!没那么简单:其一,破坏公共设施被抓,轻则有行政处罚,重则有刑法介入,但共享单车不是公共设施,所有权明确,没有报案就没有立案,更不可能处罚;其二,运营商可以选择报案,但共享单车价值低,要构成盗窃罪等不够标准,报案不一定是最佳选择;其三,人为破坏的原因极其复杂,单车使用者不一定就是破坏者,“活捉”责任人无异于大海捞针,要做到精确打击,规制成本太大了。

如果治理层面都颇感为难,那么寄望于对单车的爱惜使用,则基本上更无可能。虽然行为最后都表现为破坏,但心理诱因可以说千奇百怪:有黑车觉得单车抢生意,也有人就是纯粹看不惯,有的人可能是图个乐,还有人就是拿它撒气。举例说,上海有个人连把三辆摩拜扔进黄浦江,当事人的理由是觉得车里有芯片,不安全;广州有扔车进珠江的例子,理由是喝酒之后图个好玩;还有人想把单车占为己有,竟然在座位上放针……凡此种种,要规制更无从下手。

对此,“素质论”是常用总结,但素质太抽象,没有抓住实质问题。关键在哪里?共享单车的模式问题。虽然名曰“共享”,但它确切来说是租赁经济,特点是使用者和所有者分离。来区分几种情况:

1、如果你就是车主,你很难对爱车拳打脚踢;

2、假如你坐一辆专车,司机作为车主盯住你,你恐怕难起破坏之心;

可见,共享单车产权和责任分离的状态,导致了很多人对它不怀好意。

既然如此,对症下药就是了,药方就是在研发和设计上多下功夫。摩拜的例子有代表性,要把产品设计成“防止所有意外情况”,二维码特别设计,你就刮不花;轮胎实心,你就无法扎带;极简化设计,你一个零件都拆不下;车子极其笨重,你想拿去卖都搬不走。再说价值性,一代摩拜单车的成本到了6000元,你敢破坏这样的车子够不够立案标准,当然够!上海就有判例,某市民觉得摩拜“高大上”就搬回家,结果被判了三个月。

同样,共享单车还存在违规驾驶和停放的问题,很多人觉得停哪就停哪,想冲红灯就冲红灯,原因太清楚不过——不必为这些行为负责嘛!因此,解决违停和驾驶的问题,也需要针对性施策,大体原则是要把责任明确给租赁人。怎么明确?关键还是在平台这里,通过设计信用分规则、举报机制等,记录租赁人的信用状况,对不守规则的人给予惩戒。如此,抓住单车研发、规则设计这个主体框架,单车破坏率将有效缩减。

由上观之,单车破坏行为至少涉及三个层面:在使用层面上,多数人不够精细化;在治理层面上,具有较大规制成本;在设计层面上,给了破坏者可乘之机。因此,需要三位一体来应对乱象:在使用问题上,把责任明确给使用人,引导使用规范化;在治理问题上,对一些代表性破坏行为报案,以儆效尤;更重要的是在研发和设计上发力,把潜在问题消灭于无形之中。

对地震思考的论文篇五

呼吸氤氲的空气,闲坐竹椅小酌茗茶,看着满天落叶纷纷扬扬一如曾经,怀旧的人会忆起星星点点的往事,斑斓的心绪里载满了人、事、物。良久,浅笑亦或喟然长叹……怀旧是一种情结是对过去时光的缅怀。

怀旧的方式很多。可以睹物思人也能写日记。怀旧的人不一定写日记,写日记的人却时常怀旧。小学时我写过几篇日记,写完便如石沉大海,未再翻阅。不想初中时重又看起,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悲欢喜乐,一波三折。读来又恍若隔世,记忆显得虚无而缥缈,而那本日记真真切切地平放在桌上,纸张尚未泛黄却已物是人非了。我尚未如此多愁善感,只是在偶尔怀旧时有些许感触。写日记的人在沙沙下笔之时,每一道笔触都带着想念。这时观察他的表情,阴晴不定。繁琐的笔画连结成了有意义的字符,一篇洋洋洒洒的文字多年之后仍然能在他的心里激起滔天巨浪,那密密麻麻的文字落在他的眼中分明像是谁的脸庞。

怀旧的内容很丰富,数不胜数。怀念的可以是一个地方,比如多少游子心心念念的家乡。路过街头巷尾,遇见一份家乡小吃,像从前一样大口咀嚼,品味着不够地道的口感,却依旧赞不绝口,只因为他们的思绪早已纷飞回乡,现在吃下的每一口,都只是对家乡的追忆。曾经的故乡,现在的远方,怀旧中溢满伤感与无奈。无怪乎有诗云:“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怀念的也可以是一段时光。有的人在时光中拼搏,一步步长成郁郁葱葱的大树,回首峥嵘岁月,无论功与名,成与败都能够问心无愧,一笑了之。有的人在时光里蹉跎,如同无根浮萍,不曾把握与珍惜,到迟暮之年回首当时的苟且,即便悔恨之情如滔滔东流之水,也是无济于事了。古往今来,多少人在生活里迷失,不懂得珍惜,到头来只能轻叹一声;“当时只道是寻常。”

怀念的还能是人。怀念的大多是那些曾对自己十分重要的人,而往往时过境迁,初心不见,因此纳兰性德才会写道:“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怀旧要适度。适度的怀旧能让我们在成功时不忘初心,在失败时重燃自信。一味怀旧的人活在过去里,而忘却了眼下的生活,无论过去如何,把握现在才是最重要的。

怀旧的人看惯秋月春风,不因小事而悲喜,不因大事而慌乱,在时光里砥砺前行,一步一回顾。

对地震思考的论文篇六

摘要:近年来,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逐步引入,高校的教学管理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软件学院针对大学生管理现状、教学模式,本着“学业和职业零距离对接”的思想,推行了“本科生专业辅导员制”,即:学院以教学班为单位,配备一名专业辅导教师。对现行的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改革,期望在人才培养中显现成效。

关键词: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建设。

专业辅导员的职责与作用。

1、准确定位——有利于引导学生理性发展。

学院设置专业辅导员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尽快完成由高中向大学的过渡,树立正确的大学目标和人生目标,完成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开始富有成效的专业学习。专业辅导员应该对学生进行深入地学习指导,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及时了解教与学的情况,鼓励和督促学生养成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针对学习落后的学生,应采取各种方式进行联系,热情主动地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惑,督促学生做好课程的补课工作,变被动为主动,便理论为实践,变习惯为挚爱。

2、强化技能——有利于学生资源优化配置。

专业辅导员熟悉所辅导专业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实施方案和教学各环节,熟悉和掌握所辅导专业各门课程的多媒体资源配置及学院学生科研实验室情况,深化了同学们的理论学习,强化了同学们的实践技能。专业辅导员指定的工作计划和填写的工作记录,不仅有助于院领导对学生工作的审核,还有益于总结学生培养中的各种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了全院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现阶段专业辅导员工作中的现状与不足。

1.责任心不强,热情度匮乏。

学院院设置专业辅导员制度以来,学院领导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开展,但理想与现实存在着差距。专业辅导员未能真正领会学院领导设置此项制度的初衷,部分教师只是流于形式敷衍了事,没有把工作做到实处。据了解,一些专业辅导员本身过忙或者缺乏与学生交流的兴趣,不少专业辅导员形同虚设,甚至有的学生说半学期以来和专业辅导员仅见过一次面,就是学院试行制度之初那一阶段。

2.前期准备工作不到位。

具体表现在前期准备不足,包含没有对学生现阶段的学习情况、思想动态和现阶段学习中遇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调研,导致给学生开会目的性不强,侧重点不明显,致使大部分学生感觉此类班会未能留下深刻印象,没有实质性收获,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也未能通过班会调动起来。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教师对工作失去方向,学生对教师失去信任。

3.客观因素影响现实工作的操作性。

时间安排上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体现在由于课程安排,学生很难拿出统一的时间与专业辅导员进行及时的会面沟通;另一方面体现在专业辅导员忙于当前授课与科研工作,无暇再抽出大量时间。

“专业辅导员制度”的改进措施及若干建议。

专业辅导员制度的建立是对高校育人机制的探索与创新,相对于传统的辅导员制度,具有许多鲜明的特色。因此要深化“专业”辅导员制度建设,培养塑造创新人才。综合“专业辅导员”制度的.有效运作和职能作用的发挥,使专业辅导员与学生建立了和谐的关系,推行与实践专业辅导员制度,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已彰显初步成效。

1.建议专业辅导员更“专业”

科学技术更新换代日益加快,信息传媒的迅速发展等,都向我们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学院为提高专业辅导员的工作水平,通常要采取两种途径使其专业化:一是定期对辅导员进行培训,请有关领导作指导。二是召开辅导员座谈会,把最近一段工作体会向其他与会教师相互交流经验,取长补短,互促互进。

2建议改革专业辅导员选拔程序。

专业辅导员的配备,建议选择一些责任感强、有奉献精神、平日活动较少的年轻教师,并且由现行的学院指定委派转变为由学生自主选择,特别对大二学生针对性更强,原因在于:经过大一一年的学习,学生对部分教师已经有了比较感性的认识,对其能力也比较认可。教师的言行以及意识形态已深深扎根于学生的思想中,师生之间的默契程度也大幅度提高,形成学生愿意主动与专业辅导员见面的良好局面。

3.建议实施专业辅导员工作简报公示。

正所谓“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将一段时间专业辅导员的工作业绩以工作简报的形式公示,内容涵盖某位专业辅导员近期取得的成就和遇到的一些问题,通过见报的形式专业辅导员之间建立了互相交流、学习的平台。一方面培养了专业辅导员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有助于专业辅导员借鉴其他教师教育工作中的优势和缺陷,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对今后工作起到指导作用。实施此项工作,要求选拔出一名教师,专门负责此项工作的汇总,具体实施办法是将专业辅导员写出的工作心得体会和各班级学生反馈意见送交汇总老师进行规划整理,将工作系统化,流程化,专业化。

4.建议专业辅导员关注年级中的“特殊”学生。

特殊“群体”,特殊“处理”,其中特殊群体包括五类学生:1.自学自制能力较差学生2.心理有问题的学生3.学业负担重,学习压力大的学生4.某门成绩尤为突出和薄弱的学生。由于这些学生易产生情绪波动,需要专业辅导员耐心细致的区别对待,有教无类,使这些学生更多感受到专业辅导员对他们学习状况的关心。

参考文献:

[1]乔娟.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所面临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2).

[2]刘思达.职业自主性与国家干预[j].社会学研究,20xx,(1).

[3]季宜敬.自我效能感对高校辅导员工作影响的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xx,(2).

[4]王松.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定为的探讨[j].经济师,20xx,(2).

对地震思考的论文篇七

美国著名作家和教育家爱默生曾精辟地指出:“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谁掌握了这把钥匙,谁将获得教育上巨大的成功。”爱默生的一番话,指出了尊重学生的重要性。唯有尊重学生,才能亲近学生,才能更好地进行教育事业,才能实现育人目标。

人与人之间应当以尊重为本。法国著名哲学家笛卡尔曾经说过:“尊重别人,才能让人尊敬。”而一位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当以尊重为先,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想法。

尊重学生,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给予学生合理的宽容。教育学生的前提是尊重学生的人格。有位教师在学生时代曾经萌发过一次作弊的错误念头,她的美术老师在发现情况后,并没有直接指出来,而是以幽默巧妙的话语和方式,既让学生明辨了是非,又尊重了学生的人格。后来,这位差点犯错误的学生参加工作后,写了一篇题为《老师,我铭记您的宽容》的感人肺腑的文章。从中可以看出,当年那位美术教师对学生的宽容与尊重,赢得了学生的尊重与感恩,同时切实践行了育人的教书理念。

尊重学生,应当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鲁迅先生在教育孩子方面,认为要教育好孩子,首先应尊重和理解孩子,“如果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更大碍于孩子发达。”因此,教师应当认识到学生不同的个性,并理解、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应当尊重学生不一样的思维,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想法。有位小学语文老师问:“雪融化之后是什么?”有位孩子回答:“是春天。”然而,他的回答当即就被这位老师否决了,“雪融化之后是水。”试问,这个孩子的回答有错吗?没有。孩子的答案没有错,孩子的想象也是对的,而这位老师的否绝,是对孩子想象力与对美好事物期待之心的无情扼杀。学生的答案与想法跟标准答案不同,并不代表他就是错的;教师并非圣人,教师的观点也不一定是对的。作为教师,应当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想法,理解和欣赏学生独特的想象力。

尊重学生,是打开教育之门的一把钥匙。因此,教书育人,当以尊重为本。

对地震思考的论文篇八

在校园中,许多同学都有自己所崇拜的偶像。他们欣赏、迷恋歌星、影星,球星等等,对偶像的属相、生日、爱好、兴趣及趣闻轶事如数家珍,还着意模仿他们的服饰,用他们的照片装饰房间,这就引起了一些家长的不安,害怕长此下去会妨碍学习和健康。这就引出一个问题,崇拜偶像有利还是有弊呢?我认为,中学生应该有自己的偶像,但崇拜偶像要有度。

当然,我们要学会去正确地崇拜偶像。当我们在崇拜某个偶像时,切不可将其过分美化或夸张,如果那样的话,则很容易导致一种盲目和狂热的追求,其结果,必然使人陷人崇拜偶像人物的外部形象而不能自拔,深感自己渺小无比。据美国近来的一个心理学报告得知,在500名15至45岁的男性当中,有不少人患有“盖茨财富崇拜综合征”,其突出表现为,面对盖茨会深感自卑,埋怨自己没出息,不能像盖茨那样去创造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有人甚至去饮酒解闷。这些人一方面会梦想成为第二个盖茨而疯狂工作,不顾家人和亲朋好友;另一方面却因为永远赶不上盖茨而感到气馁,情绪大起大落。由此可见,过分崇拜偶像会影响自我成长。

我们崇拜某个偶像人物,本来是要认同其事业成功的基础或其人格的魅力,以获取个人成长的养分。人们崇拜比尔·盖茨的吃苦耐劳,坚韧不拔,善于创新;乔丹的谦虚谨慎,勇于拼搏精神,从而学习这些优秀品质,都是有益的。相反,如果我们崇拜某个偶像人物,只迷恋其外表形象而不重其内涵,则势必会对我们的成长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某些同学,书本笔记上贴满了“偶像们”的照片,上课时,思路不随着老师走,而跟着偶像神游四方……到头来,只能虚度光阴,荒废学业。

崇拜偶像是青少年情感满足的需要,也是其心理成长的必要过程,但要时刻记住:我们喜欢一个偶像人物的本质是为了更好地激励自我和塑造自我,以获取个人生活和学习上的成功,而不是日夜沉迷于“追星族”的梦幻中,消磨岁月,荒废青春。

对地震思考的论文篇九

思考是一种沉淀,沉淀过后便是成长。从懂事起,父母总要求我去思考,但年幼的我并不懂得何为思考,只不过是父母说教下的敷衍点点头罢了。

后来随着学业压力的增大,思考便离我更加地遥远——无数个深夜里只有作业与我为伴。数不尽的作业和压力像野兽一般吞噬了我,思维也在不断僵化。我时常问自己,这样究竟有何意义?学习生活究竟带给我什么,那种“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闲散意也成了书中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场景。迷茫之中,我不知该何去何从。

那天父母带我去爬山。我心里不高兴地嘟囔着:“我为什么要和他们来爬这座山啊!这讨厌的山怎么爬不完啊。”脚底下传来一阵阵的酸痛,我用双手撑着膝盖,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看了看旁边的父母,有说有笑。我却皱紧了眉头,心里却只觉得更加厌烦。抬眼四望,周遭清丽秀美的景色也无暇欣赏,只想快快爬完这座山,完成任务。

正值夏日,湿润的空气夹杂着鸟鸣在我周围炸开,山中特有的清新令人精神一振,我却视而不见,不耐烦地抹了抹头上的汗,愤恨地踢了踢脚下的小草。头上的骄阳发出不可忍受的热量,即使穿过了重重树叶,仍然带着余威毫不留情地打在我的脸上。旁边的父母还在小声交谈着什么,我心里的烦躁又平添了几分,低头自顾自向上爬着,脑子里还回想着自己未完成的作业。

猛然间再抬头,眼前豁然开朗,原来我已经登顶了。山的全貌就这样毫无征兆地闯入我眼中。山,一座连着一座;鸟,扑棱棱振翼而飞;云,重重叠叠堆积着;霞,颜色多变如梦似幻;一条小溪穿过了留下我的脚印的重重山峦,清亮执着。周围游客的赞叹声把我从沉醉中叫醒。

我思考着,原来刚才走过的路是这样的呀!阳光穿透了层层叶片,温和地照在我的脸上,心里的烦恼早已消失不见,原本恼人的蝉鸣也成了悦乐的琴音,而父母微笑着看着我,为我竖起大拇指,原来心境不同,看见的景色真的不同。

我思考着,登上山顶早已不再重要,真正让我感动的反而是爬山的过程。成长其实很简单,也不过是从今天走向明天;学习也是一样的,由简单到复杂,由生疏到熟练。所以慢下来吧,在这个过程中多去感受,多去体验,多去思考!

莫忘来时路,不负少年心,这样思考才可以成长。

对地震思考的论文篇十

如果说贝壳是人生,那么珍珠就是思考;如果小草是人生,那么花朵就是思考;如果云朵是人生,那么朝霞就是思考。思考使生活精彩,人生因思考而从容,世界因思考而清晰。

思考很简单,却很平凡。一个苹果使牛顿思考了:万有引力由此被发现;一种学说使哥伦布思考了:“日心说”由此被推翻;一次偶然使法拉第思考了:发电机由此开始运转??,开始思考并不难,重要的是你要思考,如同前方有了曙光,光明就不远了。相反,身旁全是黑暗,那么就要看你是否去寻那光明了。

缺乏思考使可怕的。昏庸的刘后主刘禅“乐不思蜀”,这种不思考沦丧了一个国家。若刘禅不宠信奸臣,花费玩的时间来思考国家大事,思考联纵计划,以两小国抗一大国,岂有司马迁容身之地乎?没有思考,再强大的文明也会崩塌,再本分的纲常也会颠覆,一切的美好、善良、勇敢将不复存在,这些亡国败家的教训直接触动一个最根本的原因——人们没有思考。

思考不仅需要开始,更需要深入。“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爱迪生说的没有错,他在每一次的试验失败后,努力反省,终于在接通电源后灯泡发出了光亮。积极思考是好的,但没有付诸行动也是不行的。思考不仅让灵魂升华,更能让文明进步,一次次的尝试、错误、成功与失败则会让人生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会让生活精彩缤纷,让世界五光十色,绚丽多姿!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人类不思考,上帝更发笑。”历史就像一辆车子,总会有人探出头了,这便是思考。也许,只有这样的思考才不致于让车子撞上山石,坠入深渊吧。

思考如同春天的花朵,点缀了荒芜的冬天。人生这个大花园里总得是五光十色,精彩夺目的,这就少不了思考,思考会让人生芳香,生活精彩。

对地震思考的论文篇十一

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一种形式,全球每年发生约500万次地震,平均约7秒就有一次。不过这些地震中,人们能够感觉到的只有不到1万次,而能够造成灾害的仅有100次左右。

地震绝大多数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其中环太平洋地震带集中了全球地震的80%,欧亚地震带集中了15%。全球地震中,有85%发生在海洋,15%发生在大陆。我国是大陆地震最多的国家之一。我国位于全球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的交汇部位,所以地震活动十分频繁。我国的陆地面积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14,但发生在我国的大陆性地震在全球陆地破坏性地震中所占的比例为1/3。历史记载中,全球死亡超过20万人的6次地震,有4次发生在中国。其中震级的为1920年宁夏海原地震,震级为8.6级,死亡23.4万人;死亡人数最多的为1556年陕西华县8级地震,共造成83万人死亡。震级提高一级,能量增加30多倍两个震级仅相差一级的地震,其能量的差别可以达到30多倍。也就是说,一个8级地震相当于发生了30多个7级地震,约1000个6级地震。同一地震各地烈度不同衡量地震的标准除了震级之外,还有烈度。烈度是地面及建筑物受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我国把地震烈度分为12个等级。震级与烈度的关系,打个比方,震级相当于原子弹的当量,而烈度就相当于原子弹在不同距离点造成的破坏程度。一般而言,距离震中越近,地震产生的破坏越大,烈度也就越高;距离震中越远,地震产生的破坏越小,烈度就越低。

我国目前已建立起了较为完善、广为覆盖的气象、海洋、地震、水文、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等地面监测和观测网,建立了气象卫星、海洋卫星、陆地卫星系列,并正在建设减灾小卫星星座系统。在地震监测和抗震方面,组建了400多个地震观测台站,“十五”期间进行了数字化改造,由48个数字测震台站组成的国家数字测震台网和由300多个区域数字测震台站组成的20个区域数字测震台网以及若干个流动数字测震台网、数字强震台网构成了中国数字测震系统,建立了大震警报系统和地震前兆观测系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监测预报系统,编制了全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和震害预测图,确定了52个城市作为国家重点防震城市,对全国地震烈度6度以上地区的工程建筑,实施综合性震害防御,对城市和大中型工矿企业的新建工程进行了抗震设防,完成了多条铁路干线、主要输油管线和多座骨干电厂、大型炼油厂,一批重点骨干钢铁企业和超大型乙烯工程以及大型水库的抗震加固。此外,还发射了“资源一号”、“资源二号”卫星,广泛应用于资源勘查、防灾减灾、地质灾害监测和科学试验等领域。

地震是可怕的,他破坏力大,所到之处,哀鸿遍野,但他也警告着我们,地震无法阻止,但可以防范!

浙江杭州萧山区萧山瓜沥三小六年级:陈清

对地震思考的论文篇十二

公允价值是当前财务会计研究最活跃的领域之一。2014年1月26日,财政部发布《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并于2014年7月1日起施行,实现了我国公允价值单一计量准则的国际趋同。公允价值首先是一个会计计量问题,但是它的影响又不仅仅局限在会计计量领域,公允价值在会计准则中的广泛运用引发了人们对财务会计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的反思。与此同时,iasb于2011年重启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和修订工作。2013年7月18日,iasb发布了一份内容广泛的概念框架讨论稿(discussionpaper),计划在2014年底发布征求意见稿(exposuredraft),并于2015年完成概念框架的修订工作。本文初步分析公允价值给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带来的反思,以期为概念框架的持续改进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公允价值给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带来的反思。

公允价值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按照当前概念框架的逻辑,分别从财务报告目标、信息质量特征、财务报表要素、确认与计量、列报与披露五个方面展开分析,最后讨论公允价值对会计假设的影响。

(一)财务报告目标。

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当前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逻辑起点。无论是“受托责任观”还是“决策有用观”,实际上都是“信息观”的产物,即首先认为财务会计是一个向利益相关者提供信息的系统,在此基础上再来论述其所提供的信息有什么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当前的概念框架名为“目标导向”,实际上仍是“本质导向”(任世驰和李继阳,2010)。

与“信息观”相对应的是“计量观”,“计量观”认为会计信息可以直接反映报告主体的价值。理论上,如果报告主体所有的资产和负债都以公允价值计量,那么财务报表基本上就反映了报告主体的价值。从会计准则的发展历程来看,在财务报表内越来越多地确认公允价值信息已是大势所趋。然而“信息观”并不必然要求公允价值在表内确认,表外披露公允价值同样能够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因此可以说,公允价值更加符合“计量观”的要求(谢诗芬,2004)。

那么,如果公允价值在会计准则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财务报告的目标又将如何定位呢?在iasb和fasb联合制定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第一章“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的目标”中,两个准则制定机构依然坚持“信息观”,而不认可“计量观”:“通用目的财务报告不是用来反映报告主体的价值,然而财务报告提供的信息能够帮助当前和潜在的投资者、借款人和其他债权人估计报告主体的价值”(sfacno.8ob7)。就目前的应用范围看,公允价值尚不足以动摇“信息观”的主导地位,但如果公允价值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财务报告目标的定位将受到挑战。是继续坚持“信息观”,还是转而采用公允价值所代表的“计量观”,是财务报告目标研究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二)信息质量特征。

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被诟病的主要原因在于它反映的是“过去”的信息,从而缺乏与当前和未来决策的相关性。公允价值被认为反映了“当前”的信息,因此比历史成本更具有相关性。然而,公允价值所谓“反映当前”的特征,也引起了人们对相关性这一会计信息最重要质量特征的反思。

什么叫相关性?“相关的财务信息能够让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产生差异”(sfacno.8qc7)。从这一界定可以看出,相关性是通过信息使用者使用会计信息之后的决策所体现出来的。换句话说,如果使用者没有做出决策,就观察不到所谓的相关性。然而,因为目前的财务报告尚无法做到实时提供,使用者在做出决策时,他看到的无论是会计上的历史成本还是公允价值,实际上都是“过去”的信息。比如,假设某企业2015年3月31日披露了2014年12月31日的资产负债表,不管这张资产负债表上的项目是采用历史成本还是公允价值计量,对于信息使用者来说,都是过去的信息。因此,说公允价值能够反映“当前”从而更相关,不是一种实事求是的论断。正如葛家澍(2009)所说:“如果说,报告日是当前,那么,过了报告日岂不是过去?……过去能够成为一个时间段(即时间的积累)。未来也是一个时间段。……当前则不同。它总是指某一时日,是一个瞬间,一过即逝。公允价值(假定属于一级估计)是当前资产的市场价格,……这个市场价格不过是其假想(估计)的价值而已!”因此,从相关性角度来说,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没有本质差别。公允价值的意义可能并不在于能够反映“当前”,更重要的是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反映了一段期间资产或负债公允价值的.增减变化,这才是公允价值相对于历史成本的优势所在。

(三)财务报表要素。

“公允价值,是指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我国会计准则(包括基本准则和公允价值计量准则)中的这一定义是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以及美国财务会计准则一致的。这一定义将公允价值界定为“脱手价格”或称“退出价格”。陈美华(2014)指出,退出价格与初始计量中大量使用的进入价格相矛盾,与估值技术中成本法相矛盾,与非金融资产最佳用途判断相矛盾。既然退出价格带来了这么多矛盾,为什么准则还坚持如此界定公允价值呢?答案在于退出价格符合财务报表要素的定义。

(四)确认与计量。

确认是指把一个事项作为资产、负债、收入和费用等正式加以记录和列入财务报表的过程。“确认一定要同可用货币定量的属性相结合。……计量虽很重要,但某一属性的计量,不应等同于某一种属性的会计。只有某种可用货币计量的属性同确认结合起来,这时我们才称它为历史成本会计或公允价值会计”(葛家澍,2009)。简单地说,计量仅指某一项目的金额是多少,而不论这一金额是体现在财务报表内还是表外;而确认则意味着要在财务报表内列示这一项目及其金额。当前iasb概念框架中的确认标准有三条:一是符合要素的定义,二是与该项目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或流出企业,三是该项目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fasb提出的确认标准有四条,即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

(五)列报与披露。

列报(presentation)是指在财务报表内的披露,实际上就是确认的结果。而披露(disclosure)的含义要广泛得多,表内和表外的信息提供都可以称为披露。自从1978年fasb的第一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将财务报表(finan-cialstatements)拓展为财务报告(financialreporting)之后,列报和披露的区分就成为一个问题。现在回想起来,fasb当时的这种拓展也反映了财务会计的无奈:财务报表已经不足以满足使用者的信息需求,表外披露可以补充财务报表的不足,为使用者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同时,为了维护财务会计的地位,fasb又特意强调“财务报表是财务报告的核心”,这种说法看上去是在强调财务报表的重要性,实际上恰恰强调了表外披露信息的重要性。也就是说,准则制定机构应该已经意识到财务报表的局限性,通过表外披露弥补表内列报的不足,是准则制定机构已经掌握的技术手段。

(六)会计假设。

目前iasb和fasb的概念框架都没有单独对会计假设的论述,会计假设体现在概念框架的行文当中。我国会计理论界通常认可四大会计假设,即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这里主要讨论公允价值对会计分期假设的影响。

引发本文对这一问题思考的是现实案例:国内某银行2008年第三季度报告中,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按北京时间还是按纽约时间计量,其结果相差70亿元人民币,占利润的1%。这个问题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可能也会存在,但出现的概率较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类似的问题就很可能发生。这使我们发现,《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十一条“会计年度自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这一规定也需要推敲。法律中的1月1日至12月31日是指北京时间,还是上市地时间,还是购买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发行地的时间?如果任由企业自行判断的话,中国企业的会计分期将五花八门。由此可见,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动态调整特征,使得原本相对固定的会计分期也变得多元化起来。传统的会计假设面临着公允价值下的重新思考。

三、结论。

公允价值不仅仅是一个会计计量问题,它对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角度,分析了公允价值给财务报告目标、信息质量特征、财务报表要素、确认与计量、列报与披露以及会计假设带来的反思。可以预见,公允价值可能会引发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和财务会计理论的调整和重构。本文只是一个初步的探讨,这一领域的深入研究将极具吸引力。

对地震思考的论文篇十三

近日,王某强与马某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先是王某强哭诉其“崩溃”,而后又是马某反咬一口,最后又将第三方宋某牵扯进来,闹得那是一个不亦乐乎。

不过,最后看点的不仅是主角三人组,还有旁观的群众。

不得不说,现在的观众一代比一代强,随机应变的能力越来越厉害了。先是在王某强哭诉的新闻里力挺王某强,大骂马某。剧情一反转,就顶着同样的id骂王某强,如此反复,热闹极了。

但是,静下来深思,却还觉得事件不简单,这里面透露出来的是民众的惰性。懒惰乃七宗罪之一罪,由此看来,民众已深陷懒惰无法自拔,而这懒惰还并不是普通的懒惰,而是惰于思考。

思考一切,对任何事提出疑问与不同的看法,这才能推动社会前进,这样才能走向未来,取得进步。

对地震思考的论文篇十四

5月12日,这个永远让人难忘的日子,14点28分,这个永远令人铭记的时刻,这一天,在四川省汶川发行民8.0级的地震,灾难发生了,灾难带给我们的感动在空气中弥漫。

当学生们在专心致志的听讲,当老师还在津津有味的讲课,大地开始剧烈震动,顷刻之间轰然倒塌,人们的心也随之而颤抖,就在那一刹那,房屋倒塌的刹那,老师将没有来得及跑的孩子紧紧的拥在怀中,巨大的水泥板压在老师身上,老师也绝不放手,几天之后,救援人员来到了这里,他们刨开水泥板,发现了这位老师和他的学生,学生活了下来,可老师却永远的离开了我们,当发现他时,他依然是弯着腰,向下府着,看着那弯曲的脊背,心中不免涌出一阵感动,老师,您不愧为人民教师这个光荣的称号,不愧为我们的.英雄。

地震已经发生几天了,一队救人员在一大片废墟中救出了一个幸存者后,准备离开,队长却机警的发现这里似乎还有生命,好象有婴儿的啼哭,循着声音,救援人员找到了这个婴儿,她被深埋在一片废墟之中,队员们急忙找来工具,努力的救出这个孩子,经过几个小时的努力,队员们终于挖开了废墟,废墟中还有一位母亲,是这个母亲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这个幼小的生命,母亲紧紧的抱着用被子包裹的孩子,救援人员抱出孩子,打开被子,里面还有一部手机,手机上是妈妈用生命最后的时间写下的短信:宝贝,如果你能活下来,请记住,妈妈永远爱你。听着这个故事,眼泪已不觉潸然落下,母爱,在此刻显得这样伟大与珍贵。感动也早已在心中弥漫。

灾难,为我们带来了悲伤,带来了痛苦,灾难,更为我们带了一个又一个感动的瞬间。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面对灾难,战胜灾难,重建我们美好的家园。

对地震思考的论文篇十五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它常常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破坏和伤害。在地震中,我深刻地意识到我们生命的脆弱以及对自然力量的无能为力。然而,通过地震我也体会到了坚韧和团结的重要性,以及应对自然灾害的一些方法。在这篇论文中,我将分享我在地震中的体会和感悟。

地震,如同一颗巨石投入蓝色的湖泊中,激起了惊涛骇浪。我清晰地记得当地震发生时,我正坐在教室里。一开始,地板轻微地抖动,接着整个教室开始摇晃,黑板上的粉笔摇摇欲坠。恐慌和惊吓在空气中弥漫。我们被困在建筑物里,不确定地震是否会持续下去,不知道我们是否能够平安无事。这种无助的感觉在我内心深处燃起了一股力量,驱使着我和同学们保持冷静,并协助老师组织大家有序撤离。地震中的那一刻,我明白了生命的脆弱,也明白了冷静和坚持的重要性。

地震过后,我们身处一片废墟中。建筑物倒塌,道路破坏,财产损失惨重。然而,在这一切的破坏与混乱之中,我见证了人们的团结和互助。

第一次地震发生后,当地人纷纷行动起来,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援助。无论是挖掘废墟、分发食物与水,还是提供临时住所,人们齐心协力,没有计较个人的得失。在那之后的几天里,我亲眼目睹了许多感人的事迹。有人毫不犹豫地冒险进入熔岩流中寻找幸存者,有人将自己的物资分给更需要的人,有人把陌生人当做亲人一样照顾。在灾难中,人们的团结和互助超越了种族、阶级和国籍的界限,让我深信人类的力量和善意。

准备和应对自然灾害是至关重要的。地震让我认识到没有准备和不合理的建筑结构会加剧灾害的损失。在地震中,我们学到了一些简单而重要的生存技巧,比如躲藏在结实的家具下面,远离玻璃和易倒的家具。另外,我们还学会了建立一个家庭和社区的应急计划,包括设立安全的隔离点,准备足够的食物和水等。

在应对自然灾害的过程中,科技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我看到了无人机和机器人在救援任务中的应用,它们能够进入无法到达的区域,搜索幸存者并提供援助。虽然科技无法阻止自然灾害的发生,但它可以提供更多的应对手段,减少人员伤亡并加快救援的效率。

地震让我明白了自然的伟力和人性的力量。无论自然灾害如何破坏和摧毁,人们总能够通过团结和互助战胜困难。在地震中,我学到了冷静和坚持的重要性,明白了准备和科技的关键作用。我们应该珍惜生命,关注自然的力量,并不断努力为应对自然灾害做好准备。

地震是一个残酷而痛苦的试炼,但也正因为地震,我们得以看到人类的伟大。让我们铭记这次地震,汲取其中的教训,努力成为一个更加坚强和团结的社会。

对地震思考的论文篇十六

好歹是整理出来了,请大家对丫头评课的大胆妄言多多批评指教!:)。

一、谈话导入,引读课题。

请学生用一个词来概括父母的爱,以此引导至“深沉宽广的父爱”

(孩子们对于父母之爱的理解很丰富,有:父母的爱是充满鼓励的,父母的爱是饱含激情的,父母的爱是深沉无私的,父母的爱是无价无偿的……这些充满感恩的回答,让我这个半大不小的“孩子”很是惭愧,这么大了,很少思考过父母的爱要用怎样的言辞来表达。

评:课前导入简洁明了,直切课文主题,且点明了“亲情”的单元主题,融情感熏陶、生活感悟于语言表达中,巧妙不露痕迹。)。

二、检查语系,了解情况。

1、检查生字新词。

洛杉矶混乱昔日废墟阿曼达爆炸瓦砾。

(1)带拼音直读生字新词;

(2)去掉拼音读生字新词;

(3)开火车读生字词;

(4)交流识字方法;

(5)讲解“爆”字的写法,学生书空一次。

另外,在指导书写上,教师的确是“放手”让孩子们观察字型、分析结构了,但缺少了范写,丫头个人认为这是不够的。言传还需身教,指导书写是一笔一划的真功夫,光靠说一说、看一看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而且孩子们也只是在认识了字型结构后书空一次,略显简单敷衍了些。)。

2、了解课文大意。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文章大意。

(评:在孩子们讲述的过程中,有个孩子是这么说的:“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在……,地点是在……”,执教老师马上打断孩子,告诉他:“你可以直接说出来。”——丫头个人认为,教师在这个地方可以引导得更具弹性一些,讲述文章大意的方式有很多种,我们首先要表扬这个孩子懂得先将文章的时间、地点等要素在讲述文章的一开始就点明了,顺势指导叙事型作文的写作“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高潮)、结尾,将语文教学中的读、说、写巧妙地结合起来,尽量让孩子们做到“读后会说,说后会写”;而不是责怪他讲述得过于罗嗦。)。

三、初读设疑,续写结局,浅层理解“了不起”

(一)初读设疑,初步感知“了不起”

1、猜疑激趣。

猜一猜老师会给你们提出什么问题?

2、朗读找疑。

(评:通过“猜一猜”的刺激性引导,很自然地要求孩子们再次阅读课文,自主质疑,将原本有些生硬的“任务”转化为如同寻宝一样快乐的事情。)。

3、梳理明疑。

孩子们交流自己“竞猜”的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解疑。

(评:这一环节原本无可争议,但在第一个孩子发言时,便提出了教师所盼望引导的答案“文章中的父亲了不起在哪儿?”,以致教学步伐直接迈入第4个小环节,别的孩子失去了“竞猜”的机会,教师了失去了挖掘更多课堂生成资源的机会。)。

4、重点设疑,引导理解“这位父亲里在哪儿?”(坚持自己的信念)。

(二)续写结局,浅层理解“了不起”

1、续写人们对这位父亲谈话的内容。

2、学生交流续写内容。

(评:由于受课文语句的影响,孩子们续写的格式有些定势,在交流的过程中听到的也无非是些无关痛痒的话,没有情感的投入,缺乏精彩的言辞,无法引起在座听课教师们的共鸣。)。

四、改变结局,诗化品读,深入理解“了不起”

(一)改变解决,解读感悟“了不起”

1、出示改编的结局:

“第二天,人们看到废墟旁的这位父亲无力地坐在一堆破碎的瓦砾旁,手里抱着一个血肉模糊的孩子,口里不断地喃喃自语:‘阿曼达,我的儿子,无论发生什么事,我都会和你在一起……”

2、学生交流感受,并讨论:这样的解决有没有可能性?为什么?

3、小结:这位父亲的了不起不是从事情的结局中看出来的,而是从父亲努力救儿子的过程中体会到的。

(评:改编课文结局,大胆挑战“权威”,是当下语文公开课堂颇为常见的方式,但用者不同,用法也不一。在本节课中,改编不过是一个“幌子”,重点是要透过这个“幌子”向孩子们揭示人生的道理:做事不单看结果,重点还是过程!可见教师的用心之良苦。)。

(二)诗化品读,深入理解“了不起”

1、找出描写父亲拯救儿子过程的语句。

2、出示诗化描写父亲拯救儿子过程的语句。

3、指导朗读。

(评:诗化手法的运用,不过是将文本的一段文字分行处理;但在处理前后的朗读效果上,的确存在明显的差异。诗歌具有高度概括的文句特征,而将文字诗化处理,也能够达到让情感高度凝练的效果。这在本堂教学中得到了极大的体现。“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师生在共同朗读中,点明了文章的关键句,情感抒发层次鲜明、循序渐进,融指导朗读于反复体味、吟诵中,自然而然地达到了指导效果。)。

五、总结回味,升华情感。

1、总结回味。

2、赠送诗歌《父爱》。

总有一个人将我们支撑。

总有一种爱让我们心痛。

这个人就是父亲。

这种爱就是父爱。

……。

对地震思考的论文篇十七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带给人们巨大的破坏和伤害。我有幸在最近一次地震中逃生,并且在事后进行了一些反思和总结。通过这次经历,我深刻认识到了地震的恐怖性和自救的重要性,也更加明白了生命的脆弱和珍贵。下面我将就这些体会进行一番论述。

首先,地震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恐慌和震惊。当我正在家中安心工作的时候,突然发生了剧烈的晃动,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感到恐惧和惊慌,不知所措。楼房摇摇欲坠,各种物品纷纷掉落,我甚至不知道该如何逃生。这种失措的感觉让我深刻认识到了地震的可怕,也让我明白了及时逃生的重要性。地震心得体会就是面对地震,我们首先要保持冷静,迅速的判断、决策和行动。

其次,自救是地震中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在地震发生的瞬间,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寻找最安全的藏身之处,避免在施工中被物品击中或者被楼房倒塌的残骸所压。幸运地是,我当时迅速冲向了宽敞的门口,在门口的狭小空间中躲避了沉重的瓦砾和崩塌的物体。这次经历教会我,面对地震,自救是最重要的。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通过寻找避难所、避免强震区和疏散人群来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此外,我也认识到了在地震中建筑物的重要性,坚固的房屋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多的保护。

再次,地震使我们更加满怀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当地震发生时,我的心脏一度停止了跳动。在那一刻,我明白了生命的脆弱和短暂。地震来临时,我们所面临的不仅仅是财产的损失,更是生命的威胁。可逃的生命是最为宝贵的,我们应该时刻珍惜和保护它。地震心得体会就是只有活着,才能享受到生命的精彩与幸福。

最后,地震让人们意识到了防灾减灾的重要性。地震是不可抗拒的自然现象,但我们可以通过科学的预测和防护来减少损失。在地震过后,我开始关注地震预警系统,了解地震紧急避险的方法。我也主动参加了防震减灾的培训,学习如何在地震发生时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我认为,通过加强防灾减灾工作,利用科技手段提高地震预警能力以及加强公众的自救互救意识,可以降低人们在地震中的伤亡和经济损失。

总结起来,地震经历让我对地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地震的恐怖性和不可抗拒性让人畏惧,但通过自救和防灾减灾的努力,我们可以减少地震带来的伤害。地震中,保持冷静和果断是最关键的,自救是最重要的任务。地震使人们更加敬畏生命的宝贵,也让我们明白了防灾减灾的重要性。希望通过这次论文的总结,能够引起更多人对地震的关注和重视,共同努力保护自己和社会的安全。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 本周热点 精品推荐
精选文章
基于你的浏览为你整理资料合集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