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说课教案(汇总20篇)
教案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制定的一种详细的教学计划。它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内容,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指南。教案的制定可以使教师更有条理地开展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效果。教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知识水平,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请大家继续往下阅读,看看以下教案的设计思路和实施效果。
历史课说课教案篇一
(一)。
教学。
目的:
1:让学生了解画蛇添足这个成语。
2:让学生能从这个成语中学到一个道理:做事要把握尺度和火候,不要多此一举。
成语内容:古代楚国有个贵族,祭过祖宗以后,把一壶祭酒赏给前来帮忙的门客。门客们互相商量说:“这壶酒大家都来喝则不够,一个人喝则有余。让咱们各自在地上比赛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壶酒。”有一个人最先把蛇画好了。他端起酒壶正要喝,却得意洋洋地左手拿着酒壳,右手继续画蛇,说:“我能够再给它添上几只脚呢!”可是没等他把脚画完,另一个人已把蛇画成了。那人把壶抢过去,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添脚呢!”说罢,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
那个给蛇添脚的人终于失掉了到嘴的那壶酒。
相关知识:蛇是无足爬行动物的总称,属于爬行纲有鳞目蛇亚目的总称。正如所有爬行类一样,蛇类全身布满鳞片。所有蛇类都是肉食性动物。目前全球共有3,000多种蛇类。身体细长,四肢退化,无可活动的眼睑,无耳孔,无四肢,无前肢带,身体表面覆盖有鳞。部分有毒,但大多数无毒。
教学方法:讲述法。
教学步骤(及注意事项):
1:上课前五分钟,在黑板上画两条蛇,一条有脚,一条无脚。
2:上课后,问学生们“你们认为蛇有没有脚啊?”,然后告诉正确答案,再介绍有关蛇的知识。
3:通过“为什么老师画了一条有脚的蛇”来引入这节课的内容。
4:故事讲完后,让学生对那个“添足”的人来评价一下,自己来引导他们,让他们能够在这个故事里面学到一些知识。
(二)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揠苗助长这个成语。
2:让学生能从这个成语中学到一个道理: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
教学步骤(及注意事项):
1:通过问他们“你们看到过你们的家人是怎样种禾苗的吗”来引出本节课的内容。2:先给他们讲正常禾苗的生长过程,再讲这个揠苗助长的故事。
3:通过两种方式的对比,来让学生们讨论两种不同的方式得到两种不同结果的原因。
第二节课。
讲掩耳盗铃、守株待兔。
(一)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掩耳盗铃这个成语。
2:让学生能从这个成语中学到一个道理: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不研究,采取闭目塞听的态度,这是自欺欺人,终究会自食苦果的。
成语内容:春秋时期,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式。有人趁机跑到范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会自己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咣的一声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桌慌,心想这下糟了,这钟声不就等于告诉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想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有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他越听越害怕,不由自主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己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就听不见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抓住了。教学步骤(及注意事项):1:通过问“你们有没有见过铃铛?你们知道怎么才能听不见铃铛的响声吗?”来引出这节课的内容。
2:故事讲完后,让学生对故事中的主人公的性格及行为进行讨论。
(二)。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守株待兔这个成语。
2:让学生能从这个成语中学到一个道理:我们不要死守着一个简单的道理,一时的幸运不代表永久的幸运。
成语内容:宋国有一个农民,每天在田地里劳动。有一天,这个农夫正在地里干活,突然一只野兔从草丛中窜出来。野兔因见到有人而受了惊吓。它拼命地奔跑,不料一下子撞到农夫地头的一截树根上,折断脖子死了。农夫便放下手中的农活,走过去捡起死兔子,他非常庆幸自己的好运气。
晚上回到家,农夫把死兔交给妻子。妻子做了香喷喷的野兔肉,两口子有说有笑美美地吃了一顿。
第二天,农夫照旧到地里干活,可是他再不像以往那么专心了。他干一会儿就朝草丛里瞄一瞄、听一听,希望再有一只兔子窜出来撞在树桩上。就这样,心不在焉地干了一天活,该锄的地也没锄完。直到天黑也没见到有兔子出来,他很不甘心地回家了。
后来,农夫每天就这样守在树桩边,希望再捡到兔子,然而他始终没有再得到。但农田里的苗因他而枯萎了。农夫因此成了宋国人议论的笑柄。教学步骤(及注意事项):1:通过问“你们有没有见过兔子?见过的次数多吗?”来引出这节课的内容。2:故事讲完后,让学生对故事中的主人公的性格及行为进行讨论。
第三节课讲惊弓之鸟、鹬蚌相争。
(一)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惊弓之鸟这个成语。
2:让学生能从这个成语中学到一个道理: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成语内容:战国时,魏国有一个叫更羸的射箭能手。有一天,更羸与魏王在京台之下,看见有一只鸟从头顶上飞过。更羸对魏王说:“大王,我可以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射箭能达到这样的功夫?”魏王问。更羸说道:“可以。”
说话间,有雁从东方飞来。当雁飞近时,只见更羸举起弓,不用箭,拉了一下弦,随着“咚”的一声响,正飞着的大雁就从半空中掉了下来。魏王看到后大吃一惊,连声说:“真有这样的事情!”便问更羸不用箭怎么将空中飞着的雁射下来的。更羸对魏王讲:“没什么,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大雁。”“你怎么知道这只大雁受过箭伤呢?”魏王更加奇怪了。更羸继续对魏王说:“这只大雁飞得慢,叫得悲。”更羸接着讲:“,叫得悲是因为它离开同伴已很久了。伤口在作痛,还没有好,它心里又害怕。当听到弓弦声响后,害怕再次被箭射中,于是就拼命往高处飞。一使劲,本来未愈的伤口又裂开了,疼痛难忍,再也飞不动了,就从空中掉了下来。”教学步骤(及注意事项):
1:通过问“你们有没有见过大雁?你们玩过弓吗?”来引出这节课的内容。2:故事讲完后,让学生对故事中的主人公进行讨论。3:给学生讲我们从这个故事中学习的道理。
(二)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鹬蚌相争这个成语。2:让学生能从这个成语中学到一个道理:同志之间、朋友之间,应当团结互助,而不应当勾心斗角,要看清和对付共同的敌人。否则,就必然会造成可乘之机,让敌人钻了空子,彼此都遭受灾难。
成语内容:一只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蚌马上合上,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干死。”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出不去,明天你的嘴出不去,你就会饿死。”鹬和蚌都不肯互相放弃,这时一个渔夫,于是渔夫便把它们一起抓走了。
教学步骤(及注意事项):
1:通过问“你们有没有见过鹬和蚌”来引出本节课的内容。2;简单地介绍一下鹬和蚌。
3:故事讲完后,先让学生们讨论,然后讲故事的寓意。
第四节课。
讲愚公移山、铁杵磨针。
(一)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愚公移山这个成语。
教学步骤(及注意事项):
1:通过问“你们能移动山吗?”来引出本节课的内容。2:故事讲完后,让学生讨论愚公的行为。
(二)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铁杵磨针这个成语。
2:让学生能从这个成语中学到一个道理: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多么难的事也能做成功。
成语内容: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她正在那里磨一根铁棒,李白感到奇怪,于是就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老妇人说:“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李白被她的行为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教学步骤(及注意事项):
1:通过问“你们见过针吗?”来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故事讲完后,让学生讲老妇人与愚公对比一下,分析出两人的共同点。
第五节课。
讲亡羊补牢、望梅止渴。
(一)教学目的1:让学生了解亡羊补牢这个成语。
2:让学生能从这个成语中学到一个道理:要在灾祸面前做好准备,防患未然。
成语内容:从前,有人养了许多羊。一天早层,他发现少了一只羊,仔细一看,原来羊圈破了个大窟窿,夜里狼钻进来,把羊叼走了。
邻居劝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窟窿吧!”那个人不肯接受劝告,回答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
第二天早上,他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中钻进来,又叼走一只羊。他很后悔没有听从邻居的劝告,于是赶快堵上窟窿,修好了羊圈。从此,狼再也不能钻进羊圈叼羊了。教学步骤(及注意事项):
1:通过问“你们有没有见过羊啊”来引出本节课的内容。2:故事讲完后,让学生对牧羊人的行为来讨论。
(一)教学目的1:让学生了望梅止渴这个成语。
2:让学生能从这个成语中学到一个道理:要用积极的暗示来提醒自己,这样才能战胜困难。
成语内容:话说曹操带兵走到一个没有水的地方,士兵们渴得很,为了激励士气,曹操就对士兵们说:"前面不远处有很大的一片梅树林,梅子特别多,又甜又酸,到时我们吃个痛快。"士兵们听了,一个个都流出口水来,不再嚷渴了,行军的速度也加快了。教学步骤(及注意事项):
1:通过问“你们吃过梅子吗”来引出本节课的内容。2:故事讲完后,分析曹操的智慧。
历史课说课教案篇二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这一课时主要概括了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以及主要特点。本课内容我们这一单元的重要内容之一,为后面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到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夏商周三朝的兴起、强盛和衰落。从而使学生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依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按照本部分教学内容特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水平,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知识目标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能力目标通过对《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的学习,理解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内容和特点的基础上,学会探究它对中国社会深远的影响。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意目标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难点为: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
二、说教法。
依据新课程理念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实现教学目标,结合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综合运用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这几种教学方法。
讲授法可以向学生系统的传授科学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讨论法在于启发诱导,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谈话法则体现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师生双边的情感交流。
三、说学法。
根据高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新课改中“改变历史学习方式”的理念,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指导学生学习:
(1)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分析情境,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学会利用辨证法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互相讨论,相互合作,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求进步,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这也是新课改中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
四、说教学程序。
为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将按以下三个部分展开课堂教学:
用约5分钟时间进行导入部分,主要是复习和引入新课。
用约20分钟时间进行正体部分。主要是通过讲练结合的方式完成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部分的学习。
最后,用约5分钟的时间进行尾声部分,主要是小结和作业。
我的说课就到这里,下面进入试讲环节。
1、导入新课(写题目)。
说起大禹治水的传说,我想同学们都是耳熟能详的。有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讲讲大禹治水的故事?(提问,评价。)我们中国国家的形成,与传说中的大禹治水有密切的联系。大禹治水需要统一指挥和动员各地人民的力量,加强对人民的组织管理。所以,大禹治水和发展农业的过程就成为打破氏族部落组织,由地域关系代替血缘关系,王权专制代替氏族民主,国家行政管理逐步成长的过程。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对立的发展,由于战争的频繁,禹的权力越来越大,以致发展成个人专断。据说有一次禹召集各部落首领开会,一个首领因迟到而被禹杀了。可见,禹似乎已不是群众的首领,而是至高无上的国王了。这反映了中国早期的政治管理制度开始具备雏形。
2、讲授新知识。
夏商的政治制度。
约公元前2070年,禹正式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王朝----夏。
设问:此时的夏朝已经不是一个部落而是一个国家。为什么?(让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归纳总结:部落是按血缘结合在一起的;国家按地区来管理的,禹治水成功后,就把天下分为九州,派“九牧”去管理,这表明夏已具有国家的职能,而不是靠氏族的血缘关系来维系。还有一点值得同学们注意的就是:禹死之后,由他的儿子启以世袭制而不是“禅让制”的形式继承了王位。
1.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
传说中,禹一方面奉行“禅让”同时也积极培植儿子启的势力,禹死后,虽推举伯益为首领,但启凭借实力夺取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从而结束了这种军事民主制的历史,此后王位世袭制确立,它通过“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形式,保持着王位在家族内部的承继,“家天下”的局面从此确立。奴隶社会是阶级社会的开始,它用“天下为家”的局面打破了原始社会的平等和无剥削压迫的“天下为公”的局面,但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因为奴隶社会形态的出现是建立在生产力高于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基础上。
从夏朝开始就已经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2.夏商的中央地方制度。
(对于夏商的政治制度,可以引导学生课下去搜集有关夏商的官位及其职能的文献和考古资料来进一步了解夏商政治制度的特点。最后教师给学生概括指出:)夏商时从中央到地方就已经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最高的时国王,中央有相、卿士,地方封侯、伯,有臣属的方国。奴隶制的等级关系已初步确立。对后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有直接影响。
3、结束部分总结归纳,布置课外作业。
现在我们回顾一下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从汉到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以及科举制度的演变,其中交叠着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冲突,演变的趋势和矛盾发展的结果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最后我布置了以下几个题目:分析古代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和我国现在的政治制度有不有联系?让学生课后认真思考。)。
今天我的说课和试讲就到此结束了,谢谢大家!希望各位评委老师给予批评指导。
历史课说课教案篇三
知识与能力: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带来的变化、科举制度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通过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历史课说课教案篇四
各位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综合探究课《从地球仪上看世界》,选自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下面我先说说我对教材的分析。
一、教材分析。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七年级上册主要是学习地理基础知识,本课是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的综合探究课。课程内容包括“观察地球仪”和“使用地球仪”两个部分。主要目的是要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性探究学习。通过观察地球仪,掌握有关地球仪的基本常识,进一步认识地球,把以前自己头脑中对地球的平面地图印象转化为立体的空间印象。同时也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空间思维能力、想像能力。继而通过“使用地球仪”,熟悉并能运用地球仪的基本功能,利用经纬网来确定地理位置,分析地理环境特征,锻炼实践能力。
二、学情分析。
关于地球的知识,本单元的前三课已有学习,对于地球仪,学生也不陌生。致于对地球仪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进而形成对地球的立体性理解,尤其是对地球仪的功能及使用基本没有实践过。因此课程内容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作为学生自主性探究学习的课题,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具有较好的可行性。
【基于上述分析,根据我对课标的理解,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首先是知识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本课的课标对知识目标的要求就是一句话:知道地球仪的特点,要知道地球仪的特点,就必须先了解它的基本常识,因此我将本课的知识目标设计为:通过观察地球仪,掌握有关地球仪的基本常识,比如:地轴、经线、纬线、经纬网、南北极、时差、地球上的五带、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等。
2、能力目标:
课标中对能力目标的要求有句话:一是知道地球仪的功能。二是学会恰当运用表示地理方位和位置的术语。功能也就是作用,其实就是让学生知道怎能样使用地球仪,因此我确定了两个层次的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常识,并形成对地球的立体性理解。从而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力。(2)通过自主探究和实习作业法,让学生学会使用地球仪,能运用经纬网确定位置并分析地理环境特点。能恰当运用表示地理方位和位置的术语。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经纬线概念、特点、经纬度划分。(因为这是关于地球仪的最重要内容,也是形成学生能力的关键性知识。)。
教学难点为:东西半球划分;利用经纬网确定位置、分析地理环境特点。
(因为这是地球仪最重要的基本功能,也是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
五、教法、学法: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本课课程设计和内容特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直观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实习作业法。
学生学法是: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相结合。
【为了让课堂既轻松又高效,师生都需要认真做好课前准备】。
六、课前准备。
教师的准备:
(1)整合地球仪和环境污染的相关图片、文字及数字资料,依据教学目的和内容设计制作课件。(2)设计两个表格:一是“经线与纬线比较表”,一个是“经度和纬度比较表”。(3)选编一道有关“使用地球仪”的作业题。
学生的准备:
(1)每人准备一个小型地球仪。
(2)根据课本上设计好的问题进行课前预习。
最后一个部分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课堂教学过程。
七、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本课的教学方法与设计思路:
我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依据本课的课程特点来设计的。本课是综合探究课,主题是,通过了解地球仪来进一步认识世界。教材以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设计来帮助学生明确每个环节的学习任务。而且教材资料详实,以问题的解决来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我在本课的课堂教学设计中注重了三点:一是紧紧依托教材,二是把握好“学生主体参与”这个关键,三是充分发挥好老师在问题解决中的启发指导作用和。
总结。
评价中的把关作用。基于这一情况我将本课的课堂教学设计为三个环节:
首先是导入新课,我采用直接导入法,让学生看自己桌上的地球仪。(因为这时学生的注意力早已集中在自己的地球仪上了。)直接把学生引进第一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观察地球仪。在这一环节中,以学生个别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为基本形式;以课本资料、老师提供的资料和地图册为依托;以教材中设计的问题为载体;以掌握地球仪的基本常识,理解其特点为主要学习任务。
设计意图是:落实知识目标,突出重点,为后面“使用地球仪”作好铺垫。
具体操作分三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学生个别学习,粗看地球仪,认识地球仪与地球的区别。
第二步: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掌握经纬线的概念和特点,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方法,进而理解地球仪的特点。
第三步:疏理知识,强化重点。让学生填老师设计的关于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对比表。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对经纬线规律和特点的总结可能会有些困难,教师要加强启发指导;另外,每个步骤中老师都要组织学生展示交流自己的学习结果并进行总结评价)。
通过第一个环节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地球仪的特点,为下一步使用地球仪作好了铺垫。
第二环节:使用地球仪。在这一环节中,以学生自主探究和实习作业法为基本形式;以课本上的两个案例和老师设计的作业题为载体;以掌握地球仪的功能,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理位置并分析地理环境特点,熟悉并能恰当运用表示地理方位和位置的术语为主要学习任务。设计意图是:落实能力目标,突破教学难点。
具体操作也分三个步骤进行:让学生有步骤地完成三个案例。
每个案例的操作方法是: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演示,其他同学在课堂练习本上做,先进行小组内交流,最后老师组织全体同学共同进行评价总结。
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探究学习,知识和能力目标得到了很好的落实,下面我要落实第三个教学目标,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个环节的主题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第三环节:加强环保意识教育。
首先,老师展示一组环境污染及其严重危害的图片、文字、数字资料,让学生在获得地球污染的触目惊心的直观体验基础上,反思自己平时在爱护环境中行为。
最后老师以几组环境保护的宣传语和动情的总结,来对学生进行爱护环境的动员。使学生意识到保护地球,爱护环境的紧迫性,增强个人责任意识。
以上就是我的整个课堂教学设计。最后是课后作业:完成同步练习册上习题。
总结起来,在这堂课中,通过三个环节的教学,使学生在知识上获得了对地球仪和地球的深入了解;在能力上获得了观察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的锻炼;在情感方面体会了地球母亲对人类生活的伟大意义,认识到了保护地球,人人有责,从我做起的重要性。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
历史课说课教案篇五
教学设计。
(一)基本情况。
适合学段:高一年级第二学期。
(二)。
通过系统的学习初中信息技术课程,高一学生对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有初步了解,并有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通过经常在网络中与同学朋友进行交流,对本节的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体验。因此对这一节的学习学生可以很轻松的掌握信息交流的途径。
(三)教学目标。
知道internet可以很方便的进行信息交流;
理解各种交流工具的使用方法;
会用各种交流工具进行信息交流。
(四)学习内容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已经能够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基础上进行讲解的。
2、重点难点。
重点为掌握各种交流工具。
难点为掌握将交流工具很好的运用到实际交流中。
(五)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方法。
1、教学思想。
建构主义学习的基本观点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环境下,在他人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主动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的。该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
人本主义理论认为人的潜能是自我完成的,而不是教育的作用使然。教育的作用只在于提供一个安全、自由、充满人情味的心理环境,使人固有的优异潜能得到实现。人本主义重视的是教学过程而不是教学内容,重视的是教学方法而不是教学结果。
本次将采用“抛锚式”教学方式。
2、教学模式。
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效果评价。
3、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进行自主学习,进而找出规律,解决问题。
4、组织教学。
5、学生学习评价。
高中学生对网络有一份特殊的感情,他们喜欢独立思考和探索。这些可贵的心理品质是发展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培养学生探索精神的内在动力。因此,本次教学有利于让学生参与其中,进行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提高探究能力。
(七)教学过程设计。
活动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活动评价。
复习。
演示通过www和ftp获取信息。
观察,尝试跟着老师做。
6分钟。
唤起学生的新鲜感。
了解教学目标。
打开powerpoint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看课件并简单思考。
2分钟。
让学生了解这节课的具体要求。
创设情境,新课导入,使用qq。
演示课件,用qq交流信息。
思考讨论。
5分钟。
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探究如何利用e-mail和bbs进行信息交流。
利用新浪网和telnet演示如何使用信息交流工具。
猜想、观察、操作。
10分钟。
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练习。
巡视、点拨。
熟悉操作过程。
10分钟。
反馈学生掌握情况。
总结,布置作业。
总结。
作好笔记。
2分钟。
学生理解结论。
(八)相关资源。
教学地点:网络教室。
硬件:每人一机,机机连网。
外部设备:投影仪、大屏幕、音响等。
教材: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信息技术》第一册,浙江教育出版社。
(九)教学评价。
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料共享的学习环境,把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
二、教学实施。
略
历史课说课教案篇六
备课思路:
第11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第四单元“步入近代”中很重要的一课,在世界近代史上具有里程碑的地位。
1、本课的教学目标的确定,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个方面分别确定为: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包括革命前夕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封建王朝的专制统治;革命的经过;《权利法案》的颁布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等基本史实。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探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克伦威尔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胜利。
2、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和历史意义。从原因上来看,应该从当时英国社会现象和社会矛盾的分析,概括出英国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苏格兰人民起义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导火线,也就是直接原因。
3、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曲折性。教学中,教师应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的讲解,帮助学生认识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历经多次的反复,最终才取得革命的成功。
4、教学方法采用区教研室历史导-预-议-讲-练五步教学法。首先对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相关知识点的复习,从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的影响导入本课的学习。通过预习让学生对本课所讲知识有个初步的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教师讲解应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预习情况有重点的讲解,体现有针对性,不能平均使用力量,更不能面面俱到。师生共同探究是历史导-预-议-讲-练五步教学法中的重点,也是课堂教学的精彩环节,教师应巧设问题,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概括总结历史结论的能力。
尊敬的各位老师、评委:
大家早上好!我是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年级历史第册第章第节的内容。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部分来说这一节课。
一、教材分析。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33。
(高一)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分此,本节要注重改变学生这些不良习惯。
三、教法、学法1、教法。
为了达到以上的教学目标,解决本节课的重点、难点问题,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
堂教学活动,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我计划本节课使用如下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演示实验法、情景激学法、目标导学法、比较法、讨论法、谈话法、推理法、类比法、归纳法、探究法、讲练结合法??)。
在突破难点、形成重点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从而使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学习主动性相统一,及时强化有关知识,提高掌握知识的准确性。2、学法有利于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开展,使教学轻松而高效。课使用如下学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
(1)。
(2)、多媒体课件式:展示然后围绕。
(3)。
(4)。
2、新课教学。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3。
(1)、知识小结。
(1)总结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2)互动交流,总结收获5、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历史课说课教案篇七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政,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以及明成祖迁都北京、实行削藩、增设东厂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包括政治、文化方面的措施及特点。
通过联系以往封建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的措施与明朝的相关措施对比,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教材分析】。
本课的重点是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的时期。明太祖通一系列措施加强君主集权,奠定了明朝君主专制政治体制的基本格局。这些措施具有不同于前代的明显特点,如特务统治的出现、思想专制的强化等,其作用一方面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创造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也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
本课的难点是八股取士。这是明代科举考试的重大变化,是君权加强在思想文化方面的体现。
【教学过程】。
一、明朝的建立。
时间:1368年。
都城:应天。
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
1368年秋天,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二、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1、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主权力。
对比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与明朝的中央政权机构示意图,有什么变化?
——少了三省这一环节,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对比元朝的行省制度与明朝的三司,有什么不同?
——地方三司直属中央。
朱元璋为什么要取消三省,设立三司。
从中央到地方政权组织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谁的权力增强了?——皇帝。
明朝时期,皇帝的权力空前加强。丞相被废除后,全国的重大政务都由皇帝亲自处理。明太祖平均每天要批阅奏章二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忙得不可开交。
2、特务统治。
朱元璋设立的特务机构:锦衣卫。
说明特务机构的功能在于监视官员、平民的活动及生活。
3、八股取士。
朱元璋用什么方法选拔人才。
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应考的人不能有个人见解。文体要死板地分成八个部分,叫做“八股文”。
想想参加科举考试的人,他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升官发财。读书人为了参加科举考试,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文,不讲求实际学问。“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出示《举子看榜图》)。
可以想象这些人当上官以后会是什么样子。
所以顾炎武说:“八股文的毁灭文化,等于秦始皇的焚书!八股文的败坏人才却比秦始皇在咸阳外郊坑儒还要厉害。”
想想朱元璋为什么要采取这样死板的考试方式。——加强思想控制。
评价:明朝规定,科举专取“四书”“五经”命题,并以宋儒朱熹的《四书集注》为依据,不能随意发表自己的见解,所谓“代圣贤立言”。行文格式有严格规定,文章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体用排偶,谓之八股文。这种高压专制、严格控制的奴化训练对中国的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严重阻碍,但又是考试向标准化的重要发展。
思考:你认为明太祖朱元璋加强君权对当时的社会有何作用?”
经过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得出结论:“其作用一方面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创造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也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
三、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1、明太祖的分封藩王。
2、建文帝削藩。
3、靖难之役。
简要介绍靖难之役的经过。
4、明成祖强化君权。
(1)14,迁都北京。
明成祖迁都北京的目的是什么?”
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得出“此举意在加强边防,是有利于明朝统治的举措,也是充满勇气的行为”的结论。
(2)削藩政策;。
(3)增设特务机构——东厂。
5、小结(略)。
6、作业:课后作业。
历史课说课教案篇八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波斯帝国的形成与希波战争;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与帝国的建立;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
2.能力培养:通过“结合当代世界地图,查一查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的版图包括今天的哪些主要国家”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辅助学史的能力;通过比较希波战争、亚历山大东征和罗马帝国扩张的异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罗马帝国的扩张和文化传播联系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看待战争影响的能力。
3.思想品德教育: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战争从未在人类生活中长时间地停留过,战争与文化紧密相联,一般来说,战争具有强烈的破坏性,会给人们带来沉重的灾难。但是它也有积极的作用:一次猛烈的战火之后,随之而来的,往往是文化的传播与渗透。从而增强学生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积极维护人类和平的愿望,并能对战争的后果做出比较客观的价值判断。
本课重点和难点。
本课主要介绍的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二世纪古代世界的三次主要战争。
教学重点:“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
教学难点:如何辩证认识罗马帝国扩张的影响。
历史课说课教案篇九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蒙古族的兴起、统一和元朝的建立过程,以及元朝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发展情况。
通过思考和概括元朝在我国历的贡献,使学生了解元朝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对蒙古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文天祥在反元斗争中始终坚贞不屈,表现了高尚的气节。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蒙古族的兴起及其所建立的元朝在我国历的贡献,涉及元朝的政治史和经济史内容。
“蒙古族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行省制度”及“民族融合”是本课的重点。其中“行省制度”又是本课的难点。另外,本课内容繁多,讲述时如何做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也是个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腾格尔的《蒙古人》。
由学生介绍蒙古族的情况:生活在蒙古高原,从事游牧,住在蒙古包里,吃羊肉、喝奶茶。
一、“一代天骄”统一蒙古。
1、马背上的民族——蒙古。
出示公元12世纪中国各政权形势图。
当时在中国有哪些政权:金、南宋、辽、西夏、吐蕃。
当时蒙古分为许多部落,各部落互相征伐。在《蒙古秘史》记载:“没有逃避地方,只有冲锋打仗。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
成吉思汗就是生活在这样的**岁月。
2、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看录像《成吉思汗》。
思考:铁木真面对逆境是怎么做的?他为什么被尊为成吉思汗?
铁木真童年时,父亲被杀,部族背弃了他,他自己也被仇敌追杀。面对这样的逆境,铁木真是怎样做的。
铁木真说过:“拼杀冲锋的时候,要像雄鹰一样;高兴的时候,要像三岁牛犊一般欢快;在明亮的白昼,要深沉细心;在黑暗的夜里,要有坚强的忍耐力。”重重的磨难没有把他-,反而磨练了他的意志。经过多年的征战,铁木真打败了周围的各部落,统一了蒙古草原。12,铁木真被推选为大汗,尊称为“成吉思汗”。
蒙古统一后,成吉思汗又发动了大规模的扩张战争。
出示《蒙古帝国形势图》。蒙古帝国形势图,讲解成吉思汗的扩张战争。
二、忽必烈建立元朝。
1、元朝的建立。
时间:1271年。
都城:大都。
开国皇帝:元世祖忽必烈。
2、元朝灭南宋和文天祥抗元。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谁的诗?你能解释它的意思吗?
这是文天祥的诗。意思是,自古以来,人都不免一死,但死要死得有价值、有意义,名垂青史。(文天祥在反元斗争中始终坚贞不屈,表现了高尚的气节。)。
三、元朝的政治与经济。
1、元世祖恢复和发展农业的主要措施。
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元世祖。
从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世祖的经济政策与蒙古初入黄河流域时有何不同?
元世祖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元世祖多次下令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做牧场,还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的种植。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北方的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联系前面学习的“江南经济的发展”,这时,元朝的经济重心在哪个地方?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国家主要的粮食供应来自南方,要运到北方,有哪些途径?
2、水路交通运输的发展。
(1)漕运。
对比隋大运河与元朝的运河,有什么不同?
元世祖开凿了两段新运河——会通河、通惠河,与原有运河连通,使粮船可以从杭州直通大都。
(2)海运。
海运比漕运有哪些好处?
载重量大,费用便宜,所以粮食运输逐渐变成以海运为主。
3、繁华的大都。
当时元朝的首都大都成为繁荣的大都市,以大都为中心,元朝的对外往来十分频繁。
4、频繁的中外往来。
元朝时对外往来的一个使者就是马可波罗。(出示马可波罗旅行路线图)。
5、行省制度的建立。
蒙古帝国空前辽阔,为了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
学生根据《元朝的疆域图》,注意以下地区:
中央:中书省、宣政院。
地方:行中书省。
-宣政院负责管理西藏地区的行政事务。
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和澎湖列岛地区。
广州处于江西行省的管辖之下。
四、民族融合的发展。
引导学生简要回忆汉以来,特别是三国以来我国民族融合的史实,以突出元朝民族融合的发展和加强。关于民族融合的情况,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找出其四种表现。
1、汉族外迁边疆。
2、边疆各族迁入中原、江南。
3、契丹、女真同汉族融合。
2、回族的形成。
通过图片了解回族生活习俗(强调其是由多个民族融合而成,信仰伊斯兰教)。
五、小结(略)。
历史课说课教案篇十
1.爆发的背景。日本对朝鲜的侵略。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战争的爆发;战争的两个阶段-平壤战役和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和威海战役。战争的性质及结果。《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三国干涉还辽。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2.通过学习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使学生了解到:中日甲午战争是在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在世界范围内再次掀起争夺殖民地高潮这一背景下爆发的,日本得到了西方列强的支持,它是日本统治者推行扩张政策、蓄谋侵略中国的一个步骤;通过分析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制度落后、清政府腐败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关键所在;通过分析《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3.通过学习中国爱国官兵和台湾军民英勇顽强抵抗外敌入侵,培养学生树立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分析日本蓄意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和学习日军在战争中所犯下的罪行,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的侵略性,激发学生对侵略暴行的愤恨,树立报效祖国的志向。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中日甲午战争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中的重要事件。《马关条约》的签订不仅使列强获得了在华建厂权,而且,大额的战争赔款和“赎辽费”迫使清政府与列强签订具有很强政治奴役性的借款协定。由此,列强不仅实现了对华资本输出的愿望,还进一步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投降政策和中国的惨败,大大助长了列强争夺中国的野心。瓜分中国一事被列强提上日程,很快地,列强在中国掀起了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
重点分析。
本课难点是《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从哪些方面反映出来,学生对此不易理解。学生在理解条约的一影响时,很难将条约的签订与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掠夺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发展成以资本输出为主的特点联系起来,而资本输出将进一步加强资本主义国家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政治、经济控制,加深被掠夺地区的殖民地化。所以,《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日本明治维新的历史影响,教师适当介绍日本经济发展情况和“大陆政策”,使学生认清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根本原因。通过引导学生回忆甲午战争前的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形势,使学生理解列强为何对日本侵华会采取纵容或默许的态度,分析列强“调停”的目的及失败的原因。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课文中的两段引文、甲午战争前李鸿章对驻朝清军的命令、李鸿章和慈禧在战争爆发后的政策,预测甲午战争战局的发展,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政治制度的落后、清廷的腐败是中国战败的关键。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的内容,分析三个条约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课内探究活动。
引导学生就本课内容提出问题,通过学生讨论或由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使学生理解这些问题。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手段:教学用具:相关历史图片、视频资料、flash动画;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分析的综合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005年访问大陆的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应邀在清华大学发表演讲,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向宋楚瑜赠送了一幅小篆书法,内容是黄遵宪的诗《赠梁任父同年》:
寸寸山河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面对腐败的大清一而再,再而三的割地赔款,尤其是甲午海战战败并签订《马关条约》再次割地,清末著名外交家黄遵宪,悲愤无比地写下这首传世名篇。作者满含忧天之泪却无力回天,但是他相信中华民族拥有精卫填海般的恒心,一定会有收复国土的那天。
中日甲午战争为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西方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sino-japanesewar)。
甲午战争以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至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得以跻身列强。
二、战争爆发的背景。
引导学生回忆日本何时以何种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带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根据日本资本主义制度的特点、日本自然环境等因素,分析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中存在的困难。教师利用史料让学生分析日本统治集团采取的解决方式并简要介绍其“大陆政策”。
教师提供的史料:
“全皇国为一大城,则若虾夷(北海道)、吕宋、台湾、满清、朝鲜、皆皇国之屏藩也。虾夷业已从事开拓,满清可交,朝鲜可伐,吕宋、台湾可垂手而得矣。”
引导学生回忆此时19世纪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形势,阅读书中提到的各列强欲通过日本侵华获得的利益,使之理解为何西方列强采取纵容或默许态度。并分析列强“调停”的本质和“调停”失败的原因。
强调日本利用朝鲜东学党起义设下圈套,欲促成中日冲突。朝鲜东学党起义成为中日甲午战争的导火线。
让学生阅读书中有关“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公使”的引文、“礼部右侍郎志锐的奏折”的引文、有关李鸿章对驻朝清军统帅的命令的补充材料、战争爆发后慈禧的态度、李鸿章的政策,由学生预测战局的发展。使学生认识到:清廷的腐败必将导致战争的失败。
清朝方面。
当时的中国处于清朝晚期,正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沉沦。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清朝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掀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在科学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方面向欧美看齐,因此清朝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景象。清朝于1888年正式建立了北洋水师,成为亚洲一个强大的海军力量,即使欧美列强也放缓了侵略脚步。但清朝并未像日本那样变革国家制度,因此所谓的“中兴”并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此时清朝政治十分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
19世纪末的东亚地区,一个是回光返照的老大帝国,一个是喷薄欲出的近代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和日本必定不能避免一战。
欧美方面。
那时候,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的势力;德国和法国为了趁日本侵华之机夺取新的利益,也支持日本侵略中国。俄国虽然对中国东北和朝鲜怀有极大的野心,但尚未准备就绪,因此对日本采取不干涉政策。列强默许或纵容的态度,成为日本实施侵略计划的有利条件。
三、
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
让学生阅读文中关于日军在旅顺进行大屠杀的补充材料,激起学生对侵略军的愤恨。
战争的爆发: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7月25日丰岛海战;战争的两个阶段之一:平壤战役和黄海战役;战争的两个阶段之二:辽东战役和威海战役。战争的性质及结果。
四、《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播放有关签订《马关条约》的视频资料,使学生了解日方的咄咄逼人与中方的忍辱求和。让学生回忆《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的内容,与《马关条约》的内容进行对比,并逐条分析条约将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在分析条约的影响时,要引导学生从资本主义世界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的时代特征入手分析。
五、三国干涉还辽。
引导学生回忆初三世界史所学内容,俄国一直垂涎中国东北;1892年俄、法签订条约结为盟国;德国在太平洋地区占有一些岛屿,不乐见日本在远东势力的强大。使学生认识到:三国干涉日本侵占辽东半岛,其根本目的在与维护自身的在华利益。
六、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利用书中《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形势图》讲解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的经过。让学生阅读课文中有关台湾军民抗日斗争的补充材料,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分析、讨论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根本原因、列强对日本侵华所采取的态度、清政府对战争采取的政策、预测战局的发展、对比《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分析《马关条约》的影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上述活动,提供与教学有关且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材料,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板书设计甲午战争。
二、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1.战争的爆发。
2.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3.战争的两个阶段及主要战役4.战争的性质及结果。
三、《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1.主要内容和影响2.三国干涉还辽。
四、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1.全国人民反对割地议和。
2.丘逢甲、徐骧组织抗日义军3.台湾保卫战。
历史课说课教案篇十一
1、掌握并运用现代课程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本期利用各种机会加强业务学习和教科研理论学习,并认真做好学习笔记。
2、深入学生实际,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兴趣,爱好及方法等。
3、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课前认真备课,或突破难点,或选择教法和学法,或设计作业,或营造情景。
4、围绕学校听课月活动,积极参加了历史教研室组织的听课、评课等活动。
5、积极主动地参加了教研组和学校组织开展的公开课、校优质课评比活动。
6、及时了解每个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7、开展课外辅导,课外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活动,如:
(1)网络追踪历史人物。
(2)交流历史学习方法、经验。
(3)观看爱国主义影视片。
(4)学习方法,复习方法指导。
8、努力突出历史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拓展历史的教育功能,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
9、通过多样化方法和现代化手段,努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二、取得的成效。
1、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方法,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奠定了更好的基础。
2、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了做人,掌握了历史知识。
4、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此外,学生的材料解析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三、存在的不足。
1、个人备课有时针对性不强,特别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备好的课不得不进行必要调整。
2、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得不够到位,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成分还比较多。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1、有意识地强化落实新课程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加强自身基本功的训练,课堂上做到精讲精练,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2、对差生多些关心,多点爱心,再多一些耐心,使他们在各方面有更大进步。
3、加强守纪方面的教育,使学生不仅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学习,课下也要按校纪班规严格约束自己。
4、教育学生要注意保持环境卫生,增强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5、利用各种方法,训练学生提高、集中注意力。
6、在教学上下功夫,努力使班级学生的成绩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更大的进步。
一个学期即将结束,按照教学计划及《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在校领导和老师们的关心与帮助下,我如期完成了八年级历史上册的教育教学工作。回顾这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我既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成就,也存在着不足。下面说一说我在这学期教育教学方面的心得和体会。
一、开展的主要工作:
1、历史课堂教学凸现新课程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本学期利用各种机会加强业务学习和教科研理论学习,学习笔记达10000字左右。
2、深入学生实际,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兴趣,爱好及方法等。
3、及时了解每个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针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课前积极参加集体备课、或突破难点、或选择教法和学法、或设计作业、或营造情景。
4、积极主动地参加教研组和学校组织开展的公开课、观摩课、集体备课等教研活动。听课节数达16节,累计参加集体备课20节左右。
动,在学完第二单元时,让学生对进行调查,从而培养了学生兴趣,拓展其视野,并与同组教师交流心得。
6、努力突出历史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深化拓展历史的教育教学功能,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
二、取得的主要工作成绩:
1、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方法,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奠定了更好的基础。
2、本人的公开课,取得较好成绩,受到本组同事好评。
3、课外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做人,掌握了历史知识。
4、所写教案,在同组多次获得好评。
5、在期末学生作业评比中,本人因为布置的作业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照顾了大多数学生情况,在本组获得最佳。
三、存在的不足:
1、个人备课有时针对性不强,特别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备好的课不得不进行必要调整。
2、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得不够到位,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成分还比较多。
3、课外活动的开展因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总体效果亦有不尽人意。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与完善有针对性的备课,努力服务于课堂教学和学生。
2、有意识地强化落实新课程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
3、实质性地开展课题研究,少一点形式,多一点具体的内容。
4、加强课外活动的指导和引导,做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伙伴。
历史教育教学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工作,只有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去,不断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才会取得优异的成果。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努力、虚心求教,争取更优异的成绩。
本学期我担任八年级五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由于刚接八年级教学,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观念方法方式方面都有了新的挑战,教学感到有些吃力。我不敢放松自己,每天都要花费两个小时以上时间去备课,钻研新课标、新课改,以尽快适应新形势的历史教学。通过本学期的新教学模式,从学生的配合和表现来看,还算是不错的,不过问题总是有的。我在本学年是边学边教、边做边适应地走进新课标、新教学课堂。在教学实践中摸索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转变。如何尽快地转变教育观念,适应崭新的教学内容,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成了我的工作重点。下面具体谈谈我半年来的一些收获及不足。
一、重视教学交流。
1、加强集体备课。抓好集体备课,在组内,做到课前与备课组老师讨论交流我们的授课进度、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和具体的教学进度;交流我们应该值得注意的问题;交流学生容易出现错误的共性问题。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历史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记忆,还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这是学生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因此,探索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多样化,促进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就成为教研活动的总目标。我每天都要抽出一定的时间与备课组老师说一说自己的教学进度,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拿出教材提出自己在备课中想到的好点子以及遇到的问题;在教学中,怎样处理好组内自主预习、探索与小组合作交流的关系等等。八年级上册历史工作总结。
2、把好上课关,实施高效课堂。新课改课通常采用“预习展示——小组合作探究——知识反馈”的模式展开,所有新知识的学习都以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的形式进行,以提高课堂效率。
3、做到课后交流反思小结。好方法大家资源共享,难题困难大家一起解决。我和备课组老师每个人上完课后都会找机会谈谈自己这节课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学生们有没有什么特别好或不好的反应;出现了哪些新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大家再商量着还有没有更好的学教方式,以便让自己能吸取经验,及时反思,弥补不足,以更好地把握教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是我们的核心工作,每天必做。碰到特别难以把握的问题,我会向其他有经验的老师请教。
二、团结互助、高效合作。
我和备课组老师在工作时是互相合作。比如每次出测试卷或者月考卷时都会经过这样一个程序:先讨论测试目的、出题范围、测试时间,再分工负责:编题、上网查询资料、画图、打印互相帮助。新教材中有很多需要借助教具的地方,我和他们也是共同精心准备,然后再资源共享。在教学中也有很棘手的地方,我和老师们就互相研究问题、探求对策。尽管我们在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喜欢历史、主动学习历史,但仍有个别学生有些厌学,而且由于他们在小学的学习基础也比较差,历史学科是新增学科,以前知识接触不多,现在的知识点他们就理解不了。而且学生间的层次拉得很大,一群后进生的教学成为一个难点。怎样缩小差距,让每个学生都学到有价值的历史知识,不同的学生在教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些都成为我工作中努力的方向。
因此,我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把学校视为自己学习的场所,学校即研究中心,教室即研究室,教师即研究者。充分利用本校资源,发挥学校教师集体的智慧,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才能不断适应新的课改。这是我们身为教师工作者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备课深入细致。平时认真研究教材,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在制定教学目的时,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
2、注重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初二年级学生特点,以愉快式教学为主,不搞满堂灌,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结合。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3、坚持参加校内外教学研讨活动,不断汲取他人的宝贵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经常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并经常在一起讨论教学问题。听公开课多次,自己执教多节公开课,学校领导和教师们给我提出了不少宝贵的建议,使我明确了今后讲课的方向和以后数学课该怎么教和怎么讲。
4、在作业批改上,认真及时,力求做到全批全改,重在订正,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在辅导中做到有的放矢。
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挖掘不深入。
2、教法不灵活,不能吸引学生学习,对学生的引导、启发不足。
3、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缺乏理论指导。
4、对学生的了解不够,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不太清楚。
5、教学反思不够。
五、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新课改学习与钻研,进一步挖掘教材,更好地把握知识点和考点。
2、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小组合作效果方面还要考虑。
3、师生配合还有待提高。
4、多听课,学习同科目教师先进的教学方法的教学理念。
5、加强转差培优力度。
6、加强教学反思,加大教学投入。
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备课深入细致。平时认真研究教材,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在制定教学目的时,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
2、注重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初二年级学生特点,以愉快式教学为主,不搞满堂灌,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结合。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3、坚持参加校内外教学研讨活动,不断汲取他人的宝贵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经常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并经常在一起讨论教学问题。听公开课多次,自己执教多节公开课,学校领导和教师们给我提出了不少宝贵的建议,使我明确了今后讲课的方向和以后数学课该怎么教和怎么讲。
4、在作业批改上,认真及时,力求做到全批全改,重在订正,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在辅导中做到有的放矢。
七、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挖掘不深入。
2、教法不灵活,不能吸引学生学习,对学生的引导、启发不足。
3、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缺乏理论指导。
4、对学生的了解不够,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不太清楚。
5、教学反思不够。
八、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新课改学习与钻研,进一步挖掘教材,更好地把握知识点和考点。
2、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小组合作效果方面还要考虑。
3、师生配合还有待提高。
4、多听课,学习同科目教师先进的教学方法的教学理念。
5、加强转差培优力度。
6、加强教学反思,加大教学投入。
通过本学期的新教学模式,从学生的配合和表现来看,还算是不错的,不过问题总是有的。我在本学年是边学边教、边做边适应地走进新课标、新教学课堂。在教学实践中摸索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转变。如何尽快地转变教育观念,适应崭新的教学内容,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成了我的工作重点。下面具体谈谈我半年来的一些收获及不足。
总之,教学是老师和学生不断结合、不断促进、不断完善的过程,在实践中去检验自己的教学方法,在学生的反馈中发现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这才会使教学更有实用性,教学效果才会更加明显。
本学期我担任中学八年级的历史工作教学。由于教学经验尚浅。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一、教学反思。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最初教学的时候,我还不懂得了解学生的学情对教学的重要性,只是专心研究书本,教材,想方设法令课堂生动,学生不易接受。一方面,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弱,刚接触新的教材,同学们还不能马上适应。另一方面,有的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但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因此,讲得太深,没有照顾到整体,我备课时也没有注意到这点,因此教学效果不如理想。从此可以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例如我在讲授《血肉筑长城》的时候,这课的主题是"抗日战争",教学难度比较大。如果照本宣科地讲授,学生会感到困难和沉闷。为了上好这堂课,我认真研究了课文,找出了重点,难点,准备有针对性地讲。为了令教学生动,不沉闷,我还为此准备了大量的感性材料,以一条谜语导入新课,授课时就胸有成竹了。当讲完课的时候,我拿出准备好的录象带,让学生观摩学习,学生特别用功,教学效果十分理想。相反,我没有认真备课的时候,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好,与此相比可见,认真备课对教学十分重要。
二、本学期主要工作:
1。凸现现代课程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本期利用各种机会加强业务学习和教科研理论学习。学习笔记达2016字左右。
2,深入学生实际,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兴趣,爱好及方法等。
3,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课前积极参加集体备课,或突破难点,或选择教法和学法,或设计作业,或营造情景。累计参加集体备课30节左右。
5,积极主动地参加其他教研组和学校组织开展的公开课,青年教师汇报课,校优质课评比活动听课节数达50节左右。
6,及时了解每个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7,开展课外辅导,课外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活动,如(1),历史人物访谈。(2),交流历史学习方法,经验。(3),历史专题报告会。(4),观看爱国主义影视片。(5),学习方法,复习方法指导。(6),社会生活情况调查。从而培养了学生兴趣,拓展其视野,并与同组教师交流心得。
8,努力开展课题研究,围绕《现代教育技术与历史课堂教学的整合》,群策群力钻理论,查资料,重实践。
9,努力突出历史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拓展历史的教育功能,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
10。通过多样化方法和现代化手段,努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三、取得的主要工作成绩:
1,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方法,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奠定了更好的基础。
2。本人的公开课,取得较好成绩,受到本组同事好评。
3,课外活动亦取得一定的效果。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做人,掌握了历史知识。
4。课题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加强了学习资源与学生学习方式,教学要素,教学环节的整合,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历史的环境和氛围;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此外,学生的材料解析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四、存在的不足:
1。个人备课有时针对性不强,特别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备好的课不得不进行必要调整。
2。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得不够到位,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成分还比较多。
3。课题研究亦有流于形式的时候,以致实质性的工作做得远远不够。
4。课外活动的开展因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总体效果亦有不如人意之处。
五。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备课的针对性,努力服务于课堂教学和学生。
2。有意识地强化落实新课程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
3。实质性地开展课题研究,少一色形式,多一点具体的内容。
4。加强课外活动的指导和引导,做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伙伴。
这个学期我担任八年级的历史教学工作。由于历史是中考必考科目,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一、主要工作:
1、凸现现代课程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本期利用各种机会加强业务学习和教科研理论学习。学习笔记达xx字左右。
2、深入学生实际,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兴趣,爱好及方法等。
3、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课前积极参加集体备课,或突破难点,或选择教法和学法,或设计作业,或营造情景。
4、积极参加历史教研室组织的出谋划策,集思广益的听课,评课活动。
5、积极主动地参加其他教研组和学校组织开展的公开课,青年教师汇报课,校优质课评比活动。听课节数达20节左右。
6、及时了解每个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7、开展课外辅导,课外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活动,如(1)、历史人物访谈。(2)、交流历史学习方法、经验。(3)、历史专题报告会。(4)、观看爱国主义影视片。(5)、学习方法,复习方法指导。(6)、社会生活情况调查。从而培养了学生兴趣,拓展其视野,并与同组教师交流心得。
8、努力开展课题研究,围绕《现代教育技术与历史课堂教学的整合》,群策群力钻理论,查资料,重实践。
9、努力突出历史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拓展历史的教育功能,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
10、通过多样化方法和现代化手段,努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二、主要工作成绩:
1、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方法,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奠定了更好的基础。
2、本人的公开课,取得较好成绩,受到本组同事好评。
3、课外活动亦取得一定的效果。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做人,掌握了历史知识。
4、课题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加强了学习资源与学生学习方式、教学要素、教学环节的整合,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历史的环境和氛围;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此外,学生的材料解析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三、存在的不足:
1、个人备课有时针对性不强,特别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备好的课不得不进行必要调整。
2、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得不够到位,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成分还比较多。
3、课题研究亦有流于形式的时候,以致实质性的工作做得远远不够。
4、课外活动的开展因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总体效果亦有不如人意之处。
四、教学反思。
这学期我市开始进行全市统一的教育教学水平测试,即所谓的月考。本人化压力为动力。认真备好每一堂课,写好教案,坚持做到课前备课,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教参,学习好《课程标准》,积极参加我市举行的历史科组活动,虚心与同行交流、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每一次月考,我都做了认真的复习工作,我把考试范围的重点内容、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予以概括和总结,给学生一个明确的学习思路。此外,本人还上网和查阅复习资料,搜集模拟题加以练习。
五、上课——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八年级历史教学工作总结2016工作总结。
六、辅导——面向全体,关注个别。
月考是对全体学生进行的测试,我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情况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不同需求,避免了只重视优生忽视后进生的思想和做法,力求做到既提高优秀率又要降低低分率。我对后进生的辅导,主要是学习思想的辅导,在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的同时,不断的给予鼓励和支持,让他们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逐渐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
七、对每一次月考进行认真剖析,并做好备案工作。
在每一次月考的评卷过程中,对学生的答题情况我都做了认真的记录,并根据评卷记录认真做剖析。本人认为对月考进行剖析不仅可以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还可以从学生错得比较多的题上发现自己授课中哪些知识点挖掘得不够。如第一次月考中关于“封建帝制”的理解、第二次月考中关于“人民解放军取得内战胜利的原因”等问题没有讲授清楚。本人把每一次的月考剖析都挂在个人成长博客中,以便对以后的教学进行借鉴。
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我还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学习电脑知识,学习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相关学科知识为教学服务,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还将参加了学校校本课程的编写,通过各种途径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理论水平。
总之,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作为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以完成我们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成绩已经成为过去,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将一如既往地严格要求自己,刻苦钻研教育教学,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历史课说课教案篇十二
1。掌握“世袭制”“公天下”“家天下”“牧野之战”等历史概念。
2。掌握夏启、夏桀、商汤、盘庚、商纣、周文王、周武王等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
3。掌握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实和西周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实行的分封制的简况,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学习重点】。
1、我国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2、西周的分封制。
3、夏、商、周的更替。
【学习难点】分封制。
【学习导航】。
你知道我国最早的国家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吗?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第20页“夏朝的兴衰”一目的内容,回答:
模仿上面的知识结构图示法,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21—23页“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子目的内容,找出子目包含的知识点,并列出其知识结构:
【共同探究】(不依附,不从众,让思考成为习惯)。
1。你一定看过电视连续剧《封神榜》!剧中的哪吒和二郎神都是神通广大的英雄,他们帮助周武王打败了商纣王。你认为历武王伐纣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说说你的理由。
2。思考一下西周统治者怎样才能把被征服的广大地区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目的)对被分封的诸侯采用什么办法控制?(方法)分封制实行的结果如何?(作用)。
【归纳整理】填表:夏、商、西周的更替。
朝代建立时间灭亡时间都城开国君主亡国之君。
夏
商
西周。
【当堂检测、反馈矫正】。
1、下列内容中,标志着我国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是。
a、禹传位给伯益b、禹传子家天下c、舜传位给禹d。启打败有扈氏。
2、商朝被后世称为殷朝,下列事件中,与此有关的是()。
a、商汤伐夏b、牧野之战c、盘庚迁都d、武王伐纣。
3、常言道:“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当年姜尚等待的贤明君主是()。
a、黄帝b、夏启c、商汤d、周文王。
4、“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说明这句话正确的历史事件是()。
a、国人b、世袭制代替禅让制c、实行分封制d、盘庚迁都。
6、禅让制的依据是()a、财产b、武力c、德才d、门第。
7、说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其主要原因是()。
a、产生了奴隶主和奴隶两个阶级b、国家机构初具规模,成为阶级压迫的工具。
c、国王居住在宽大、宏伟的宫殿里d、国王暴虐无道,统治黑暗。
8。下列事件中,距今40左右的是()。
a、商汤灭夏b、武王伐纣c。世袭制代替禅让制d、盘庚迁殷。
课堂反思:(写下你在这课中的收获和困惑)。
历史课说课教案篇十三
做好每一份教案设计,对于教师的教学是很重要的。下面是百分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一历史的优秀教案以供大家学习。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生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快速阅读历史知识的能力及归纳概括的能力等。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黄帝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意识。
方法:采用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
重点和难点
重点:黄帝对人类的贡献;夏朝的建立
难点:为什么说黄帝是“人文初祖”?“禅让制”的含义
突破重点、难点的方法:
让学生列举大量的远古传说,展现黄帝对对中华文明的杰出贡献,揭示“黄帝是人文初祖”。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历史的.民族,我们向来有炎黄子孙的称谓,那么你们知道我们的祖先是哪些人吗?我们为什么称他为“人文之祖”?让学生在回顾上节课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思考教师导入时提出的问题。
讲授新课
一、炎黄战蚩尤
出示问题:
1、“涿鹿之战”是怎么回事?
2、华夏祖是怎样形成的?
认识“黄帝像”,对“黄帝”有个初步的感性认识
阅读教材中的小字内容小组
讨论“涿鹿之战”的双方、过程及其结果;在此基础上思考华夏祖的形成。
二、黄帝----“人文初祖”
教师引导学生相互交谈,要求各组推选代表回答。
三、尧、舜、禹的“禅让
出示问题:你能说说尧、舜、禹的故事吗?除了课本上的外你还知道哪些?
你能根据课本内容说说“禅让”的含义吗?
教师设问:“谈一谈什么样的人才能被选为部落联盟首领?”教师简要总结说明
各个小组推选代表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或文学作品中搜集到的材料相互交流,相互讲述,增强历史课堂的趣味性。
课堂小结: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点出只因为炎黄对中华文明的演进作出了重大贡献,所以我们称他为 “人文之祖。
课堂检测: 课外延伸:远古传说和历史事实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课外作业:从你得到的寻找历史的途径中选择一个最有趣的事例,讲给同学听。
让学生自我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及其所得看书整理笔记。
1、 p16页的练一练
2、 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建立的时间( )名称( )思考回答
记录在预习本上要求:课后通过查找有关的资料,精心筛选、整理,记忆,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2.探究过程
(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3)展示历史图片:观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
(4)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学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体地点后,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
(四)巩固小结
1.出示话题:
我国的原始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个时代吗?为什么?(根据老师展示的历史实物图片,学生发挥想象力,任意选择一种居民设计、表演他们一天的生活)
2、 小制作:
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出一个经济实用的表格,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明确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
历史课说课教案篇十四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们初中历史备课组由六人组成,我们将在科学理论指导下,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切实贯彻新《课程标准》重要思想,充分挖掘和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确保学生学科素质的提高和本学科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
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学校新学期工作意见,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浓厚的兴趣为重点,着眼于教师和学生创新意识的提高,切实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二、工作措施。
为了提高本组历史教师的教学质量,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进一步深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切实解决和研究教育教学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本备课组本学期的主要任务如下:
(一)备课。
措施。
2、做到四统一,我们备课组按照学校要求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重点、难点,统一练习,统一单元测试,组内教师认真备课、备教材,认真上好每一节课。
(二)教学。
1、加强课堂管理力度,坚持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继续抓好学法指导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落实好读图识图填图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
3、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作业当堂消化,必做题全批全改,做好使用的“旁批”。
4、每课写好教学反思,记录下自己的点滴进步、不足与改进措施,不断完善自身,成为真正的“学习反思型”教师。
(三)教研。
1、根据学校的工作要求,积极参与教科研活动,以提高自身的教科研能力,为今后发展做好基础工作。
题。
3、根据教研组的安排,积极听课评课,提倡相互听课。
(四)复习考试。
做好期末复习工作:认真学习考试说明,探讨复习教学策略,做好期末考试的组织、阅卷、分数统计和阅卷分析等有关工作。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年级大部分学生思想觉悟高,上进心强,能够遵守纪律,热爱学习,个个争上进。但班级之间教学成绩差距较大,有不少学生好动、贪玩,精力不集中,学习方法欠恰当,因而学习成绩不够理想。面对这种情况,作为教师要加强思想教育,做到因人因材施教。
二、教学任务:
三、
教学措施:
与整合:教学活动应该是由教学内容、学生、教师、教学环境整合而成的系统,不仅要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应注重师生共同探究新知识的过程,重视学生学习的经历和经验,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的过程,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实践环节的开发和学习渠道的拓宽,丰富学生的经历和经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统一。在平时的教学中,强调历史同生活实际的联系,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历史,引导学生把课堂中的历史知识和方法运用于生活实际中去。
2、要注重非智力因素的优化与智力潜能的开发,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关心学生;提高教学效益,保证教学质量,推出教学品牌。
3、要特别注重学习方法的研究和指导,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勤于钻研、辛勤劳动,精于业务、精备教案,周到思考、周密安排,严格要求、严把关口;勇于改革、勇于创新,来夯实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基础,以“严、实、精、活”的教风带动“勤、实、悟、活”的学风。
4、强化对基础知识的巩固,重视知识点与时事历史的结合,进行全方位的开放性试题训练。
历史课说课教案篇十五
《人类的形成》是鲁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节内容。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使学生全面了解人类形成的历史。
2.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人类起源的问题,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
3.使学生认识到: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的进步是人类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也是人类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尺。
本课以“人类的形成”为主题概述了原始社会的历史演变,主要以人类的出现、氏族社会的产生、原始社会的瓦解为线索,向学生展示了原始社会的历史风貌。
本课的教学重点为:氏族社会的产生及其特点和作用。
难点是:人类是怎样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因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此外我还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将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导入新课我是借用《圣经》中“的故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在此基础上设置相关提问,由此导入新课。
环节2、学习新课。
1、人类的出现。
(2)人类进化史,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究。设问置疑,引导学生从教科书和已掌握的知识中全方位、多角度地获取有效信息,作为思考和探究的素材。组织系列式的议论和讨论,并与教师的陈述和总结相结合。
环节3巩固提高。
本课内容学过后,教师投影图片《列宁回到彼得格勒》,让学生解读这幅图片所反映的历史场景,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列宁回到彼得格勒会受到工人和士兵的热烈欢迎?列宁和十月革命的关系如何?让学生结合本课学过的内容回答。最后,教师小结:十月革命的'领导人是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列宁领导的布尔会维克党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政策,从而保证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十月革命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开始了同资本主义制度长期、曲折的斗争。
环节4拓展延伸辩一辩:请同学们分为两组,对父系氏族社会取代母系氏族社会的原因和后果进行讨论或辩论。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历史课说课教案篇十六
教学目标:
古代社会。
教学内容。
基本要求。
1、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
2、奴隶社会的生产和社会制度的特点。
3、封建社会的生产和社会制度的特点。
4、中国古代社会的科技文化成就。
识记:
1、在原始社会,没有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现象。
2、奴隶制度是最野蛮的.剥削和压迫制度。
3、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剥削和压迫的基础。
理解:
1、简述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阶级和国家的过程。
2、描述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表现。
活动:
采用多种手段获取图文资料,通过各种方式展现古代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的突出贡献。
第一框无剥削无压迫的原始社会。
教学重、难点:
在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力决定着原始的生产关系。
教学方法:
线索图示讲解;
教学过程:
人类社会共经历了几种社会形态?你对原始社会是怎么认识的?
有了人,就有了人类社会的历史,人类第一个社会是原始社会。
(一)低下的社会生产力。
附图: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
学生看图,教师指导学生注意概括出生产力的三个要素:
劳动工具:石器、火。
劳动对象:
劳动者:原始人。
结论:原始人的生存能力是非常低下的。(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极端低下)。
观点:生产力是指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
劳动者——谁来改。
生产力生产工具——用什么改。
劳动对象——改什么。
想一想:你认为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有什么特点?(极端低下)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5。
概括出原始社会生产力三要素)。
过渡:在这种环境和生产力极端低下的情况下,原始人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二)没有剥削:
附图:尼人狩猎图。
附图:基诺族平均分配食物。
生产力低下——共同劳动——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平均分配。
没有剥削(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
观点: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叫做生产关系。
生产资料归谁所有。
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如何。
消费品如何分配。
想一想:你能概括出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的特点吗?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5-6概括出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三个方面)。
(三)没有压迫:附图:氏族议事会。
生产力低下——没有剩余——没有私有——人与人平等合作。
没有压迫。
结论:原始社会没有剥削,没有压迫。
由以上两方面的学习,我们可以对原始社会有个初步的认识,我们不是从历史(时间、地点)的角度上认识,而是从内在的规律中把握和认识原始社会。
想一想:原始社会是否属于人类的理想社会?为什么?(不是。生产力水平。
低下;野蛮。)。
(四)私有制的产生。
生产力水平提高(金属工具)——个体劳动取代共同劳动——生产资料私有。
结论: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最低级阶段。
历史课说课教案篇十七
教案背景。
课后巩固提升。
教学。
课题。
1、知识目标: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内容(概况),开国大典盛况,西藏和平解放。
2、能力目标:分析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新旧对比分析)。
3、情感目标:通过新中国成立,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更要增强责任感。教材分析。
重点: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内容,西藏和平解放。难点: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学情分析。
范例导学-自主探究-及时巩固-拓展提升教学法情感体验法对比研究法。
历史课说课教案篇十八
掌握中国古代商业生产发展的概况以及不同时期商业发展的特点;理解坊与市、交子、商帮等重要概念;知道商业与人民生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出示相关史料,引导小组合作探究中国古代商业的特点,提高思辨能力,以及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各代商人发展状况的了解,感受商业发展的辉煌,理解商业活动在人类社会生产、生活中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重点】。
古代商业发展和繁荣的重要表现。
【难点】。
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呈现《周书》中关于农工商业的描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提问: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古代中国什么时候开始有商业活动?商人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商业发展与哪些因素有关?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古代商业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先秦商业。
过渡:商业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大家知道商人什么时候出现的吗?
学生阅读课文回答后,教师总结:周武王灭商后,商朝的遗民为了维持生计,东奔西跑地做买卖,日子一长,便形成一个固定的职业。周人就称他们为“商人”,贩卖的物品为“商品”,从事交换的行业为“商业”。这种叫法一直延续到今天。
(二)秦汉商业。
过渡:秦汉以来,面对商业的发展,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措施?请同学们看一段材料。
学生阅读材料后回答,教师总结: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三)隋唐商业。
1.商业繁荣的原因。
学生观察并思考,回答出原因:社会繁荣、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货币的流通。教师补充材料,出示京杭大运河的图片,启发学生回顾大运河开凿的意义。学生联系旧知可回答,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商品流通,促进了隋唐商业的繁荣。
2.商业繁荣的表现。
教师出示白居易《卖炭翁》原文,提问“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体现了唐代的商业交易场所是什么?学生可知是市。教师进一步补充,城内仍有坊、市之分,并受时间限制。政府在市内设置官员管理物价、税收等。同时市中有邸店、柜坊,出现了飞钱。此时邀请同学上台模拟唐代商人贸易现场,理解邸店、柜坊和飞钱的含义。
师生共同总结:邸店兼营旅店、货栈和交易场所。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飞钱又称“便换”,是我国早期的汇兑业务形式。
(四)宋元商业。
1.宋代商业。
教师展示《清明上河图》图片,提问这幅作品是哪个朝代的?描绘了哪些繁荣的场景?
学生答出:宋代张择端的风俗画,城内既有繁华的商业街区,又有专业交易场所。店铺林立,早市、夜市昼夜相接,酒楼、茶馆、瓦子错落有致。
教师进一步提问,看出宋代商业繁荣的表现是什么?学生自由阅读教材第13页,同时出示交子图片,学生可知一是城市商业的繁华,以开封和临安为例。二是商品种类繁多,各种类型的集市出现。许多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开始商品化。三是纸币的发行。金属货币发展到纸币,出现了交子。
2.元代商业。
过渡:元代蒙古人征服了欧亚大陆,版图,那么元代的商业发展又如何呢?
学生思考后,教师指出,元政治统一后,海陆交通便利,横跨欧亚的丝绸之路再度繁荣。重新疏浚大运河,南北海运畅通,东南沿海交通发达。
接着出示材料提问:材料一中“此城”指哪个城市?材料二中海外贸易的港口在哪里?
学生解读得知,材料一中“此城”为元大都;材料二中泉州是元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常有百艘以上海船停泊,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
(五)明清商业。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找出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简要概括明清商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城镇商业呈繁荣景象,棉花、茶叶、甘蔗、燃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农产品商品化得到了发展;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白银成为主要流通的货币;出现了地域性的“商帮”,如徽商和晋商。
接下来教师安排小组交流讨论:思考穿越唐宋元等几个历史朝代,看到的商业活动会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分别上台表演。最后教师启发学生思考: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可从政治、经济、交通和文化等多方面回答。学生发散思维后,教师总结:盛世稳定,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路港口发达,文化繁荣。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作业:课后请大家为当下“一带一路经济带”的发展建言献策,写一份调查报告,下节课交流。
历史课说课教案篇十九
本学期在学校的正确领导下,在教导处、教科室的直接领导下,在全组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历史备课组活动按时、有序召开,时间大致是每周二上午,初三每位历史老师都积极准时参加,进行集体备课,共同探讨如何上好每一堂课,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比较好地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教研工作,现小结如下:
(一)研究新课程,实施新课程。
根据学校安排,每周组织全组老师对新课程标准、课改理论进行学习,使全组老师初步把握新课程的基础理念,理解新教材的基本内涵,并充分利用每周二上午的备课活动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研讨、分析教材,逐步做到组内统一备课、统一进度、统一作业、统一教案。做到课堂教学的完全公开,逐步形成了互相观摩、积极研讨的好氛围。学校的公开课活动比较多,所以给我们老师有一个很好的展示的机会,也是一个相互学习的机会,也促进了新课改研讨氛围的初步形成,使教师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认识到更要细心专心全心去做好学好新课程改革。
(二)加强教学教研工作。
我们充分利用我们的资料优势,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并收到较好的效果。大多数教师能使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课堂教学,而且效果都不错,学生都比较喜欢,又让学生从中得到了更好地锻炼。
1、备课方面:全组教师都能在深入地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基础上,认真写好规范、详细的教案。
2、作业布置方面:本组老师都能按要求布置作业:课时训练,并要求在上新课之前严格、独立、认真、保质、保量完成。加强习题训练和学法指导,注重练习效率。练习中加强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学生做题过程中关注提高答题方法和解题技巧的培养和训练,要求学生认真做题,加强学生思维和审题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审题时抓住关键词和限制词,问啥答啥,加强答题的准确性、完整性和规范性。深入探讨题目中的有效信息有哪些、应该怎么解决、还能怎样变化,使学生真正掌握解题方法。
3、抽查识记情况:每节课上新课之前,必须先检查上节课的知识识记情况,让学生“温故而知新”,更好地进入下一堂课的学习。
4、重视试卷练习:注重讲评,以收到实效。通过单元练习、分册练习去检验学生知识的掌握,在测试中查漏补缺。每次练习认真批改,整理错误,分析错因,使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复习达到自己的高度,提高答题能力。
5、进行错题整理:再次巩固知识。2~3周进行一次错题整理,课上让学生练习后让他们来讲,既巩固了知识又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6、听课方面:本组老师都能按规定完成听课任务,经常互相听课,互相探讨,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并进行有目的地评课。
教学内容地图化。根据教学需要,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学生可以形象、直观地获得一些信息,从而能较快感知认识历史现象。
教学形式疑问化和开放化。通过创设教学情景,设计程序式的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逐步进行探究发现,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设置一些新问题,向学生介绍问题的条件,指导学生观察、分析,而不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让其自己去思考探索,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得出结论,教师及时点评小结,指出最佳途径,揭示正确的规律和一般方法。
教学过程训练化。教学本身就是通过知识的传授,使学生掌握技能,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认识、理解、练习、再认识、再理解、再练习„„。最后达到熟练的过程。
(四)成绩本学期我学科组教师取得了丰厚的成绩:初三历史教师李伟南在区级优课评比中获一等奖,;本人获得区级历史名师称号。年级历史成绩总体水平良好。
(五)反思。
总的来说,感谢本组老师对我这个新任历史备课组长的配合,能够做到统一协调行动、共同合作、共同配合,取得较好成绩。今后,我们还将继续努力,争取取得更大的飞跃。
历史课说课教案篇二十
学习目标:
1、了解唐玄宗用人和节俭的史实;盛世经济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方面的繁荣概况。
2、理解“开元之治”与“开元盛世”之间的内在联系。
3、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唐太宗和唐玄宗在治国措施和结果上的共同之处。
重点难点:盛世经济的繁荣;农业工具的改进。
学法指导:“读、议、展、点、练”相结合。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熟读教材,自主完成下列各题,并把有关内容标注在课本上。
(一)“开元之治”
1.改革措施(1)任用等人当宰相。(2)重视地方。
(3)崇尚节俭,不用物品。
2.改革成效:使开元年间的政局为之一新,史称“。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1):大型水利工程共修建多处。
(2):技术有很大发展。
(3):有许多新品种。
(4):生产在江南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5):创制新的生产工具和。
2.手工业(1)丝织品:花色品种很多,丝织技术。
(2)陶瓷业:越窑最为有名,界工艺的珍品。
3.商业(1)大都市有、和。
(2)长安城内分为,分别是。
(3)长安既是当时的大都市。
4.开元盛世(1)时间:统治前期。
(2)概况:充实,唐朝进入时期。
二、合作交流:根据下列问题分组讨论,教师深入学生,适时点拨。
1、材料分析。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请回答:
(1)、这是唐朝那位诗人的诗句?
(2)、“开元”是指哪位皇帝的年号?当时出现的繁荣景象在历称为什么?
(3)、“开元之治”与“开元盛世”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2、假如你是唐朝的一名导游,当你领一个旅游团到达长安时,你是怎样向游客介绍长安的情况的?(就是写一篇介绍长安的导游词)。
三、探究展示:根据学生展示情况适时进行点拨。
小结:唐朝建立以后,经过贞观之治、武周统治,到唐玄宗的开元盛世达到鼎盛,安史之乱后,唐朝衰落。
四、课后检测:
a.文景之治b.开皇之治c.开元盛世d.康乾盛世。
2.唐玄宗命人烧毁宫内一批珠玉锦绣,意在表明()。
a、这些锦绣已经不可再用b.自皇帝始崇尚节俭,致力发展的决心。
c、唐朝此后对丝织业进行限制d.皇帝以后决不穿丝织品。
3.种茶、制茶、饮茶的发源地是()。
a、中国b、日本c、朝鲜d、印度。
4.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做出了不少的创造发明,其中唐朝时期创制的农业生产工具是()。
a.耧车b.翻车c.水排d.曲辕犁。
5.唐朝陶瓷制品中,以黄、绿、青三种颜色加以装饰且闻名于世的艺术珍品是()。
a、越窑的青瓷b、邢窑的白瓷c、唐三彩d、景德镇瓷器,
6.如果你是电视剧《唐玄宗》的导演,结合历史的发展剧情中你不会设置的场景是()。
a、茶坊里饮茶的场景b、田野里用曲辕犁耕田的场景。
c、大户人家摆设着唐三彩d、后堂挂着“开元之治”匾额。
7.下列关于唐朝长安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长安城里可遇到身着各式服装的西域人b、长安城内街道两边有排水设施。
c、长安是当时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d、在住宅区内有许多店铺,商业繁荣。
8.唐朝一位皇帝在统治前期励精图治,政绩卓著,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这位皇帝是()。
a、唐高祖b、唐太宗c、武则天d、唐玄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