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我们向前看的关键一步,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掌握正确的写作结构是写好文章的基础,下面介绍一下常用的结构类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幸福秘诀,希望大家能有一个幸福的人生。
教学内容。
第一课、第二课论语选句教学目标。
1.熟读。
熟读这七句《论语》,并理解意思。教学过程。
一、简介本书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
一、二两课《论语》选句。
(一)读通。
1.自由朗读。
一、二两课《论语》选句,读准字音。2.全班齐读一遍,读准字音。
3.老师范读一遍,学生根据老师的范读画出朗读的停顿。4.学生根据画出的停顿自由朗读。
5.全班齐读一遍,读准字音和停顿,教师予以适当的点评。
(二)读熟。
1.自由读2.小组赛读3.开火车读。
(三)理解大意1.自读原句对照译文理解。
2.学生提出自己理解上的困难,教师适当点拨,帮助学生理解。
(四)结合课后题及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理解、感受。
三、总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复习《论语》选句。学习第一课古诗《望岳》、第二课古诗《无题》教学目标。
1、熟读古诗《望岳》、《无题》。
2、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并背诵。教学过程。
一、复习。
一、二两课《论语》选句。
二、学习《望岳》、《无题》1.读通、读顺2.结合译文理解大意。
3.简介写作背景、作者,重点理解泰山4.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三、背诵两首古诗。
四、小结。
教学内容。
第三课、第四课论语选句教学目标。
1.熟读。
三、四课《论语》选句。
2.通过学习,理解《论语》选句的意思。教学重点难点。
熟读本课《论语》选句,并理解意思。教学过程。
一、读第。
一、二两课《论语》选句。
二、学习本课《论语》选句。
(一)读通。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2.全班齐读一遍,读准字音。
3.老师范读一遍,学生根据老师的范读画出朗读的停顿。4.学生根据画出的停顿自由朗读。
5.全班齐读一遍,读准字音和停顿,教师予以适当的点评。
(二)读熟。
1.自由读2.小组赛读3.开火车读。
(三)理解大意1.自读原句对照译文理解。
2.学生提出自己理解上的困难,教师适当点拨,帮助学生理解。
(四)结合课后题及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理解、感受。
三、总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第五课、第六课论语选句教学目标。
1.熟读。
五、六课《论语》选句。
2.通过学习,理解本课《论语》选句的意思。教学重点难点。
熟读本课《论语》选句,并理解意思。教学过程。
一、读第。
三、四两课《论语》选句。
二、学习本课《论语》选句。
(一)读通。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2.全班齐读一遍,读准字音。
5.指名读,指导读准字音和停顿,予以适当的点评。
(二)读熟。
1.自由读2.小组赛读3.开火车读。
(三)理解大意1.自读原句对照译文理解。
2.学生提出自己理解上的困难,教师适当点拨,帮助学生理解。
(四)结合课后题及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理解、感受。
三、总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天净沙秋思》教学目标。
1.熟读《天净沙秋思》。
一、复习。
五、六两课《论语》选句。
三、背诵《天净沙秋思》。
四、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枫桥夜泊》《寻隐者不遇》教学目标。
1.熟读《枫桥夜泊》《寻隐者不遇》。
一、复习三至六课《论语》选句及《天净沙》。
三、背诵、小结。
教学内容。
第七课、第八课论语选句教学目标。
1.熟读。
七、八课《论语》选句。
2.通过学习,理解《论语》选句的意思。教学重点难点。
熟读本课《论语》选句,并理解意思。教学过程。
一、读第。
五、六两课《论语》选句。
三、学习本课《论语》选句。
(一)读通。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读准字音和停顿,教师予以适当的点评。3.全班齐读一遍,读准字音。
(二)读熟。
1.自由读2.小组赛读3.开火车读。
(三)理解大意1.自读原句对照译文理解。
2.学生提出自己理解上的困难,教师适当点拨,帮助学生理解。
(四)结合课后题及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理解、感受。
三、总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第九课、第十课论语选句教学目标。
1.熟读。
九、十课《论语》选句。
2.通过学习,理解本课《论语》选句的意思。教学重点难点。
熟读本课《论语》选句,并理解意思。教学过程。
一、读第。
七、八两课《论语》选句。
二、学习本课《论语》选句。
(一)读通。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2.全班齐读一遍,读准字音。
3.指名读,指导读准字音和停顿,予以适当的点评。
(二)读熟。
1.自由读2.小组赛读3.开火车读。
(三)理解大意1.自读原句对照译文理解。
2.学生提出自己理解上的困难,教师适当点拨,帮助学生理解。
(四)结合课后题及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理解、感受。
三、总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如梦令》教学目标。
1.熟读《如梦令》。
2.理解《如梦令》大意,感受这首词的意境及作者表达的感情。3.背诵。教学过程。
一、复习。
九、十两课《论语》选句。
三、背诵《如梦令》。
四、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竹石》《题临安邸》教学目标。
1.熟读《竹石》《题临安邸》。
2.理解《竹石》《题临安邸》大意,感受作者表达的感情。3.背诵。教学过程。
一、复习七至十课《论语》选句及《如梦令》。
二、学习《竹石》《题临安邸》1.读通、读顺2.结合译文理解大意。
三、背诵、小结。
教学内容。
第十一课、第十二课论语选句。
教学目标。
熟读十一、十二课《论语》选句。2.通过学习,理解《论语》选句的意思。教学重点难点。
熟读本课《论语》选句,并理解意思。教学过程。
一、读第。
九、十两课《论语》选句。
二、学习本课《论语》选句。
(一)读通。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读准字音和停顿,教师予以适当的'点评。3.全班齐读一遍,读准字音。
(二)读熟1.自由读2.小组赛读3.开火车读。
(三)理解大意1.自读原句对照译文理解。
2.学生提出自己理解上的困难,教师适当点拨,帮助学生理解。
(四)结合课后题及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理解、感受。
三、总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第十三课、第十四课论语选句。
教学目标。
熟读本课《论语》选句,并理解意思。教学过程。
一、读第十一、十二两课《论语》选句。
二、学习本课《论语》选句。
(一)读通。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2.全班齐读一遍,读准字音。
5.指名读,指导读准字音和停顿,予以适当的点评。
(二)读熟。
1.自由读2.小组赛读3.开火车读。
(三)理解大意1.自读原句对照译文理解。
2.学生提出自己理解上的困难,教师适当点拨,帮助学生理解。
(四)结合课后题及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理解、感受。
三、总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虞美人》教学目标。
1.熟读《虞美人》。
2.理解《虞美人》大意,感受这首词所表达的情感。3.背诵。教学过程。
一、复习十。
三、十四两课《论语》选句。
三、背诵《虞美人》。
四、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乡村四月》《芙蓉楼送辛渐》教学目标。
1.熟读《乡村四月》《芙蓉楼送辛渐》。
一、复习十一至十四课《论语》选句及《虞美人》。
二、学习《乡村四月》《芙蓉楼送辛渐》1.读通、读顺2.结合译文理解大意。
三、背诵、小结。
教学内容。
第十五课、第十六课论语选句。
教学目标。
熟读本课《论语》选句,并理解意思。教学过程。
一、读第十。
三、十四两课《论语》选句。
二、学习本课《论语》选句。
(一)读通。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读准字音和停顿,教师予以适当的点评。3.全班齐读一遍,读准字音。
(二)读熟。
1.自由读2.小组赛读3.开火车读。
(三)理解大意1.自读原句对照译文理解。
2.学生提出自己理解上的困难,教师适当点拨,帮助学生理解。
(四)结合课后题及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理解、感受。
三、总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目标。
1.熟读《念奴娇·赤壁怀古》。
2.理解《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意,感受这首词所表达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复习十五、十六两课《论语》选句。
三、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目标。
1.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2.理解《望洞庭》大意,感受这首诗比喻的巧妙。3.背诵《望洞庭》。教学过程。
一、复习十三至十六课《论语》选句。
二、学习《望洞庭》1.读通、读顺2.结合译文理解大意。
3.体会比喻的巧妙、洞庭湖的美丽。4.配乐朗诵。
三、自由背诵《望洞庭》、《念奴娇·赤壁怀古》。
四、小结。
国学经典蕴藏着我国中华五千年历史的光辉灿烂的文化,是我们民族智慧的精髓,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国学教育是中国人在向国际化迈进时提升自豪感、凝聚力,不放弃固有文化精髓的不竭动力。英光小学开展“与圣贤同行,与经典为伍”的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一方面丰厚孩子们文化底蕴,另一方面是大力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提高学生的`素质。现将活动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古诗词,间接涉及到立志、修身、处世等国学知识,课外阅读教材、思品、美术、音乐等学科的教学内容,国学知识也占有了足够多的教学资源。因此,学校没有单设“国学课”,以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我们通过礼仪课、音乐、美术、思品课讲述故事、情境表演、美文诵读等形式将国学知识渗透其中。学校对教师提出国学教育做到要对国学有感情,有自己的认识,要把对国学的理解贯穿到日常教学当中去,要教育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处世,用什么样的思想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蚀,从小就培养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豪感。
采用“读(每周一篇人人读)、找(查找故事等)、背(自背、互背古诗)、赛(班级、学校比赛)、赏(配画、吟诵)、展(手抄报、画展)、写(根据情节描写,展开想象的读写等)、用(生活中运用)”等生动活泼的学习形式,让孩子们体验祖国五千年文化,潜移默化培养文明习惯。同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具体活动如下:
1、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主题的各种活动在校园里开展。2、在国旗下向同学们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对学生进行一次爱国主义教育。
3、用爱心扮靓校园,精心对教师进行布置。
4、开展文明学生、文明班级、文明教师的评选活动。5、通过美化我们的校园,增添了学校的“国学之美”。
国学的浸润,让孩子们的言谈举止悄然发生了变化。每天清晨,当教师来到校园,迎面过来的同学都会立即站定,恭恭敬敬地向老师敬礼、问好,课间打逗现象明显减少,国学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讲文明知礼仪的习惯。
1、明确意义,启动诵读。
将"经典诵读工程"列为教科研课题,成立课题组,以"经典诵读工程"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确定各年级国学教育的研究主题。一、二年级准备研究的主题是讲礼貌;三年级是讲规范;四年级是说谦虚;五年级是说勤劳;六年级是谈孝心;针对学生的年龄,身心发展实际状况学生的学习方向。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2、做好家访工作,形成家校合力。
通过家访,让家长认识到孩子读经诵典可以了解传统文化,陶冶情操,为孩子将来做一个有道德、有知识的人打下良好的基础。
3、认真实践,创新方法。
(一)保证时间。各科教师都要自觉地在语文老师的统一协调下,在各个规定的时间段里,有条不紊地组织、指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阅读活动。
(二)多层次、多方法开展活动。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确定篇目阶段。第二阶段:诵读经典、训练强化阶段。
第三阶段:活动展示、检验成效阶段。
(三)依靠教师,保证质量。
(四)利用假期丰富实践四、总结经验,成果展示。
要坚持学校活动与班级活动相结合;个人学习与集体辅导相结合;诵读与展示相结合;评比与激励相结合;总结与提高相结合,使诵读活动在校园开展得有声有色。
结合学校实际和时代要求,从培养孩子健康人格角度出发,扎实开展校本研究活动,在校园掀起"诵千古美文,扬民族精神,建书香校园,做少年君子"的国学诵读的热潮。
我们上学年初制定了校园文化建设方案,制定了国学经典活动方案,上学年初我校对学校大门两侧围墙进行粉刷,并以国学教育为载体的对墙体进行了的文化布置,大门左侧为《弟子规》插图经典内容,右侧为《三字经》插图经典内容,主题标语为“弘扬国学经典,构建现代文明。”印制了《朱庄小学国学教育读本》,以《三字经》、《弟子规》、《古诗六十首》等古典文化作为诵读内容,教师写教案,每班每周安排一节国学教育课学习并背诵,每日预备、大课间、放学定时播放国学诵读内容,上学期开展了国学教育诵读比赛,取得很好的效果。
结合以国学教育为主题开展了养成教育。我校每月开展主题月活动,学生按照《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同时学校开学初制定有《养成教育方案》,印制有《文明礼仪读本》,要求各班召开主题班会,规范礼仪行为,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并充分利用《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评定手册》,每周小组评价、自我评价、家长评价、班主任评价,四位一体规范了学生日常行为,促进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通过主题月活动贯穿爱国、自信、感恩、惜时、文明礼仪教育,以实际行动表达决心,规范了每周一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结合主题月活动内容,目前我校升旗仪式完全由学生自己组织,培养了同学们的自信及组织能力。每月开展两次主题班会,让学生受到了爱国、自信、惜时、文明礼仪上的教育,举办了感恩征文活动,让学生懂得感恩,学会了感恩,在学习中也充满自信和力量,进而使学生端正了学习的态度,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过去的一学年我校做到了以优质的课堂教育人,以悠扬的铃声感染人,以优美的环境熏陶人,出色的活动培养人。目前已达到生生熟记于心,进而达到全村老幼耳熟能详,真正做到传承先贤仁德智能,构建文明和谐社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明确古语是讲什么的。
2.正确朗读《千字文》(节选六),初步了解文字所蕴含的意思,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3.了解古文的来历,读、背古文。
4.读古谜故事《吟诗出谜收学生》,知道故事主要内容。
1.朗读古语、古文,借助注解,了解意思,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2.听、读故事,明白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1.让学生要了解自己,了解敌人,这样才能百战百胜。
2.使学生了解算盘`````````````````````````````````````。
教师准备课件。
一、复习引入。
1.复习古训。
2.复习古语。
3.复习古文。背诵《千字文》。
4.复习古联。
二学习新知。
(一)古语。
2.指名读,学生交流:这句古语讲了什么?
3.学生自由背诵古语,教师考查。
4.师:古语告诉我们了解自己,了解别人,这样才能百战百胜。
5.学生听《开原之战》的故事,思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指名回答。
(二)《千字文》(节选六)。
1.出示内容,教师范读。
2.教师领读,学生自由练读。
3.指名读,纠正字音。
4.同桌互读互听,再齐读。
5.教师讲解意思。
6.学生练习背诵,教师指名背。
(三)古谜。
1.指名读“《吟诗出谜收学生》”的故事。
2.你知道是什么吗?
(四)国粹天地。
1.学生自读课文,读完交流。
三、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1、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2、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风相鼠)。
3、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4、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5、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6、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尚书)。
7、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
8、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9、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10、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
11、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1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1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14、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1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1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1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1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1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20、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2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22、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23、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论语)。
2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2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2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2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28、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礼记礼运)。
29、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
30、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学记)。
3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3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3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卜居)。
34、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3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3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孙丑)。
37、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
38、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39、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4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
41、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4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43、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4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45、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
46、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47、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传)。
48、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49、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
50、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史记留侯世家)。
5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史记报任少卿书)。
52、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53、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汉书枚乘传)。
54、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汉枚乘上书谏吴王)。
5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56、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后汉书王霸传)。
57、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冯异传)。
58、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59、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后汉书宋弘传)。
60、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后汉书)。
6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曹操龟虽寿)。
62、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三国曹操短歌行)。
6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64、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65、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刘备)。
66、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西晋陈寿三国志)。
67、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东晋陶渊明杂诗)。
68、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东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69、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南朝萧铎。
70、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元景安传)。
71、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新唐书元行冲传)。
72、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唐太宗赠萧禹)。
7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74、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75、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王昌龄从军行)。
76、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唐李白论诗)。
77、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唐李白上李邕)。
78、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唐李白宣州谢饯别校书叔云)。
79、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唐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80、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唐李白将进酒)。
8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唐李白行路难)。
82、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海。(唐李白江上吟)。
8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8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
8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86、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唐杜甫寄本十二白二十)。
87、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唐杜甫)。
88、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唐杜甫戏为六绝句)。
89、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愁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夜望月)。
90、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91、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92、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唐韩愈调张籍)。
93、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唐韩愈进学解)。
94、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唐刘禹锡秋词)。
95、沉舟侧畔千帆进,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
96、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唐刘禹锡浪淘沙)。
1、对所教学课程内容的准确把握。
2、让自己完全掌握教流程和内容。
1、深入浅出的解释所教内容的意思。
2、可适当加入一些知识性的内容。
3、只做学员思考的引导,不可实行错误的思想诱导。
1、协助学生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培养对国学的热爱。
2、让学生诵读教学内容,完成当日应完成的教学任务。
3、协助学生树立符合国学传统观点的价值观。
4、协助学生培养、形成尊师重教、礼待他人的行为规范。
5、重视国学、弘扬传统积极文化。
1、保持教学活动中孩子和家长的兴奋度,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将当日教学内容结合现实生活中现象深入浅出地阐述,使易于理解和记忆。
1、课前准备:总计时间35分钟以内。
2、课堂教学:总计时间50分钟。
3、课后总结:总计时间25分钟。
《大学》。
背诵相对应段落、列举身边类似故事、发表自己的观点。
1、开课前将当天上课的.新内容打印出来,做好开课充分的物资准备。
2、确保教室内桌椅的整齐,地面的清洁卫生。
3、课程结束后打扫教室的清洁卫生,摆放好桌椅。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理解、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理解、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这就叫知识达到顶点了。
通读—通读所要教学内容(1—2遍),掌握课文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校对—准确核对并修正教学内容的词字,标注其不常见字,做到没有不理解的字,教学中没有障碍点,无死角。
细读—细读教学内容并清楚其句义,逐字逐句解释、内化掌握。解义—查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古代结合现代),最好使用现代例子来解释古代故事中的道理。
撰写教案,撰写教案方案,教案方案流程细化、量化。
1、导入课文——提问。
2、进入课文——字词解释,文意解释。
3、留时间给同学读书,不过找自愿来领读的学生开始读书。
4、布置作业。
5、结束课程。
1、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解读课文内容,积累常用文言语汇,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教师提供阅读书目或参考资料,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分析判断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把握选言含义;通过自主与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深入理解问题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思考为学与修身的'相关问题,体验并追求理想的学习境界和高尚的人格品性。
教学重点。
形成理解课文内容后的个性化表达。教学难点。
参照权威资料独立思考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
2课时。(课前布置预习,了解孔子其人、《论语》其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相信这能成为同学们的共同理想。有一部书可以随时在这方面帮助我们,它就是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今天开始我们来试一试,更多地发挥自己的学习能量,从这本书中获得更多的人格力量。
“论语”意为语言的论纂,是对我国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记录,主要记录了孔子的言论。通过这些言论我们可以真切捕捉到孔子传道授业的音容笑貌。但是,这毕竟是两千多年前的话语了,要做到尽量准确地解读,还需费一番工夫,幸好我们可以借助资料和注释,并且可以相互帮助,共同完成这一学习历程。这节课我们来研读课文的前半部分,大家按照课上摸索的解读方式在课后独立完成对后四则的解读。
(电子幻灯展现课文内容,集中到前四则)(学生准备《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二、默读初解。
给学生十分钟时间,结合工具书和书下注释默读课文前四则。
教学目标:
1、朗读《论语》中有关“学习”的内容,熟能成诵。
2、比较学习有关“学习”的论述,理解孔子对于学习的认识和态度。
3、学习古人的学习精神,激发养成好读书、好学习的习惯的决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能成诵《论语》中有关“学习”的名句。
难点:理解孔子对于学习的认识和态度。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学生通读《论语》,在摘抄本上整理孔子有关学习的论述。
一、温故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诵读《论语》,你们还记得论语开篇的内容吗?
[课件出示]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学生齐诵。
3孔子在学而篇第一则中,表明了他的'哪些态度?
预设:对学习的态度、对朋友的态度、对做人的态度。
4孔子被尊为圣人,他不但具有贤明的美德,还在于他善于学习。那么《论语》中孔子对于学习的论述有哪些呢?请你带着这个问题,快速回忆预习内容,自己稍加整理。
二、归纳整理。
1学生把预习摘抄本拿出来,整理一下自己摘抄的孔子有关学习的论述。
2集体交流,归纳出以下内容:
[课件出示]。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6、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
文档为doc格式。
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明确古语是讲什么的。
2.正确朗读《千字文》(节选六),初步了解文字所蕴含的意思,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3.了解古文的'来历,读、背古文。
4.读古谜故事《吟诗出谜收学生》,知道故事主要内容。
1.朗读古语、古文,借助注解,了解意思,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2.听、读故事,明白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1.让学生要了解自己,了解敌人,这样才能百战百胜。
2.使学生了解算盘。
教师准备课件。
1.复习古训。
2.复习古语。
3.复习古文。背诵《千字文》。
4.复习古联。
二学习新知。
(一)古语。
2.指名读,学生交流:这句古语讲了什么?
3.学生自由背诵古语,教师考查。
4.师:古语告诉我们了解自己,了解别人,这样才能百战百胜。
5.学生听《开原之战》的故事,思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指名回答。
(二)《千字文》(节选六)。
1.出示内容,教师范读。
2.教师领读,学生自由练读。
3.指名读,纠正字音。
4.同桌互读互听,再齐读。
5.教师讲解意思。
6.学生练习背诵,教师指名背。
(三)古谜。
1.指名读“《吟诗出谜收学生》”的故事。
2.你知道是什么吗?
(四)国粹天地。
1.学生自读课文,读完交流。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文档为doc格式。
1、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玻(史记留侯世家)
2、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诗经风相鼠)
3、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大序)
4、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5、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
6、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尚书)
7、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大禹谟)
8、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国语)
9、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10、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
11、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1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1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14、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
1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1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1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1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
1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20、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2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22、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23、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论语)
2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2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2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2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28、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礼记礼运)
29、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礼记中庸)
30、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学记)
3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3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3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楚辞卜居)
34、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
3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
3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
37、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
38、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39、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4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
41、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4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
43、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4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45、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
46、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47、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记李将军传)
48、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陈涉世家)
49、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
50、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1.引领学生诵读“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理解基本意思。
2.通过诵读,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培养学生从小珍惜时间、热爱学习的良好习惯。
3.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体会古文凝练、深厚的语言美和抑扬顿挫的音律美。
1.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的意思。
2.通过诵读,引导学生懂得从小珍惜时间、刻苦学习的重要性。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三字经》在中华大地上流传了千年之久,几乎家喻户晓。书中的文化博大精深,是古时孩子的蒙学教材。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三字经》等列入“世界儿童道德教育丛书”,可见其影响之深远……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三字经》。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三字经》里的一段:“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2.指名读,正音。
3.小组交流字词的意思,以及对句子的理解。
4.教师组织交流,重点点拨。
1.朗读相关典故,帮助深入理解句子的含义。
《苏洵壮年好学》。
2.你还知道哪些“大器晚成”的故事?请给大家讲一讲。
(齐白石、越王勾践、刘邦、吴承恩)。
3.读读下列与本文相关的古诗词,说说你的感受。
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劝学。
[唐]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只要我们能坚持珍惜时间,刻苦勤学,就一定能成才的。让我们牢记这几句话,背诵今天所学的《三字经》。
20xx年9月13日9月15日的三天国学培训课程,让我感触颇多,受益匪浅。其实生活中许多朴实无华的道理看似很简单,但就是没有真正去体会其中的含义。国学文化可谓博大精深,简短精悍的文字,蕴含着无尽的智慧,深深的震撼了我的心灵。
现代化带给人们更多的物质享受,却并没有带给人们更多心灵的快乐,反而带给人们的是更大的空虚和压力。面对这烦躁的社会,许多人的生活失去了方向,心中少了那份宁静与自然。当全社会都只是以追求物质的享受为乐,而精神却变得一片荒芜时,这是很危险的事情。
我们不要只在那里感叹现代社会“道德沦丧”、“世风日下”,现在已经到了该我们静下心来,研读先哲的教诲的时候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们炎黄子孙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和心灵家园。国学经典则是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中国人的文化根基,是中华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读读我们国学经典中的语句吧,我们祖先早就通晓关于学习、事业乃至人生的简单而深刻的道理:“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当,“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道理直到今天,一样的适用。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出生时本性是善良的。人的本性差距不大,但是由于受到后天外来环境的熏染,差距越来越大。在这个繁华都市,形形色色的事物在给人增添乐趣的同时,也在无形中改变了人们的天性,沉溺于其中从而便有了教育。“香九龄,能温席。”其中提到的小黄香是汉代一位孝敬长辈而名留千古的好儿童,小黄香不仅以孝心闻名,而且刻苦勤奋,博学多才.我们现在的许多同学家境优越,整天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却不知知恩图报,孝敬父母,有的还对父母大吵大闹,整天这个不满意,那个不顺心,不是把心思用在学习,而是好逸恶劳,学习不努力,喜欢赶时髦,比吃穿。父母为养育自己的儿女付出了毕生的心血。这种恩情比天高,比地厚,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力量。学生要学会爱自己的父母,只有爱自己的父母才能爱他人,爱集体,将来长大才会爱社会,爱祖国。教育学生现在力所能及的帮助父母做些家务活,听父母的话,长大后不仅要很好地承担对父母应尽的赡养义务,满足父母的物质生活,而且要尽心尽力满足父母的精神生活,抽时间多陪父母聊聊天、说说心里话,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古人没有我们现在这样优越的条件,坐在明亮的教室,有辛勤的老师教导着我们,书本都是崭新的,爸爸妈妈给我们买了漂亮的书包、文具。这么好的学习条件,是古人所没有的。如果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没有刻苦、努力学习,就辜负了父母、老师对我们的期望。我们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将来成为祖国的栋梁,就必须从现在做起,好好学习,认真读书,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列宁说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三字经中的榜样比比皆是,从“温席的黄香”到“让梨的孔融”,从“八旬梁灏大廷夺魁”到“天才少年祖莹、李泌”,这些榜样都十分明确地告戒我们:向他们学习,就能有所作为。我们学生要把榜样作为模仿的对象,以榜样的行为规范自己的举手投足。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留给现代人的闪闪发光的星星,映着那如太阳般灿烂的中国古代历史,在我们混沌的内心散发出强烈的光!它犹如启明星,我们智慧的光辉也终将散发光芒!
通过对国学及《弟子规》的学习,“孝”是我最大的收获!做人要懂得感恩。对一个人而言,应该报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养育之恩,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暴走妈妈割肝救子”的故事,短片看完禁不住潸然泪下。想起平日里父母给予我们的点点滴滴,习以为常的生活细节包含的满是拳拳爱子之心,细微之处都是感动。人们都说“儿行千里母担忧”,想起我每次出门父母都必送我到车站,无论寒暑,风雨无阻。又听人说,父母给予孩子的是路,绵延不绝,而儿女回报双亲的是线,纵是千里也有终点,不禁顿感心酸。所以《弟子规》第一章就是《入则孝》,感恩之心体现在一个“孝”字上,“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想一想这些都是我们做儿女的孝顺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却有很多没有做到,今后真的要多努力了!
“孝”是什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定义,它或是每天早上一句关心的话语,或是一顿不怎么可口的饭菜,或是我们小小的成就。它或大或小,但有一点是天下父母所期望的,就是自己好好地生活,活出自己的精彩。
想起了董总两次哽咽时说出的话,一次是作为女儿说起自己智力渐衰的母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出生都有一个故事,不要在双亲健在时不懂得珍惜,给自己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一次是作为母亲谈起自己膝下的儿子,父母其实不需要儿女给予自己什么,只要儿女过的快乐就是莫大的欣慰。简单朴素的语言,身份角色的转变,道出了所有天下父母简单的心愿,也为天下儿女敲响了警钟。想想这一天的培训,哭也哭过了,笑也笑过了,日渐麻木的心情被唤醒,豁然开朗的感觉。告诉自己好好学《弟子规》吧,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东西是历史沉淀下来的精华,满满的都是做人、做事的道理。
近年来,经典国学教育在我国逐渐兴起,成为一种新的教育热潮。经典国学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品行修养,通过学习传统的文化经典,让学生积累智慧和素养。在我参与经典国学教育的过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它的独特魅力和价值所在。
首先,经典国学教育让我了解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经典国学教育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集于一堂,让我们重新认识到了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思想,也让我们深入了解到了古代文人的风采和成就。在学习《论语》、《道德经》和《华严经》等经典著作时,我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和道德观念,不仅让我受益匪浅,也拓宽了我的视野。
其次,经典国学教育引导我在日常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传统文化中重视道德教育,强调做人的准则和要求。通过学习经典国学,我明白了道德的重要性和价值,学会了尊师重道、诚实守信、谦虚谨慎等优秀品质。在家庭和学校中,我通过言传身教,以身作则,践行着经典国学所倡导的价值观,使我成为一个有品德有担当的人。
第三,经典国学教育培养了我的文化自信心。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文化自信是我们立足于世界的重要原动力。然而,在当代社会,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我国的传统文化逐渐被淡忘和边缘化。而经典国学教育,则将这些传统文化重新呈现于我们面前,带给我们一种肯定和自豪感。通过学习经典国学,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逐渐对我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自信和认同感。
第四,经典国学教育培养了我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方式。经典国学古文阅读注重对词章用语的理解和解读,培养了我对语言的敏感性和理解能力。通过不断地阅读和学习经典著作,我逐渐掌握了古文阅读的技巧和方法,并对古代文化和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经典国学教育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力,通过与他人的讨论和辩论,我学会了以他人之心迎接问题,并学会了通过自己的思考和理解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最后,经典国学教育让我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乐趣所在。在接触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发现学习本身是一种享受和追求的过程。通过对经典著作的学习,我不仅能获取知识,还可以开发自己的智慧和潜力。而且,经典国学教育也渗透了一种人文关怀和温情,让我感受到了教育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因此,我愿意将经典国学教育作为我的一生良师益友,不断地积累知识,提升自己的修养和智慧。
总的来说,经典国学教育是培养学生品格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学习传统文化经典,让学生增长智慧和提升品行。经典国学教育让我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受益,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了我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方式,树立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同时,经典国学教育也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乐趣所在。我深信,在经典国学教育的引领下,我们将成为有道德情操、有文化素养、有创造力的新时代人才。
1、学习《三字经》中“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两句,感受其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2、初步理解三字经内容,让幼儿从小就懂得讲诚信,做个诚实的好孩子。
1、师:“小朋友,上次我们学了一个《黄香暖席》的故事,故事里讲了一件什么事?(幼儿说出:黄香小朋友孝敬父母。)三字经里是怎样说的?(幼儿一边拍小手一边诵读出“香九岭,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两句。)。
2、师:我们还学了一个《孔融让梨》的故事,故事里讲了一件什么事?(幼儿说出:孔融小朋友尊敬哥哥、爱护弟弟。)三字经里是怎样说的?(幼儿一边拍小手一边诵读出“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两句。)。
3、师:今天,老师再给小朋友讲一个《狼来了》的故事,听听故事里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出示图片老师讲故事。)。
1、提问:故事里有谁?他做了什么事情?为什么狼真的来了人们都不来救他呢?
2、教师小结:我们小朋友从小就要讲真话,不能骗人,要做个诚实的好孩子。
3、师:在《三字经》里是这样说的“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出示《三字经》文字)。
1、教师请幼儿和教师一起读。
2、教师请个别幼儿上面来朗读,教师鼓励幼儿。
3、教师弹琴请幼儿跟着教师一起唱。并鼓励幼儿用手拍节奏。
4、幼儿完整地诵读三字经“人之初……此五常,不容紊。”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了解“六畜、五色、六谷、五味”分别是什么。
认识9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了解“六畜、五色、六谷、五味”分别是什么。
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生字卡片或识字教学课件。
1、同学们,你们知道“三字经”么?谁来说说你所知道的“三字经”?
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段“三字经”。
1、出示课件: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青赤黄,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识。
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
2、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有困难找同学或老师帮忙。
3、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解决生字。
4、全班交流:注意“粱”与“梁”的区别。
注意“豕”的读音。
5、你能试着了解那句话?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可借助各种资料。
6、全班交流。“黍”为谷物名,指黍米,性黏,可供食用或酿酒。《管子》:“黍者,谷之美者也。”甲骨文的“黍”字像禾上结着累累果实而下垂的样子,有的禾下加水,表示可用黍米酿酒的意思。黍即黄米。
“菽”豆类的总称。
“咸”字从戌从口。从甲骨文、金文看,戌是一种长柄大斧,口为人口,在这里表示人头。大斧砍人头,所以咸的本义为杀戮。《说文解字》:“咸,皆也,悉也。”把“咸”字释作皆、都、悉、尽之义,这其实也是咸字本义“杀尽”的引申。
7、读一读这些句子。可以试着拍手读。
1、读一读、说一说,写一写。试着背诵《三字经》。
2、活动:猜一猜,讲一讲。
图中的汉字分别是:井、炙、猎、射、涉。
板书设计:
三字经。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青赤黄,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识。
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
经典国学教育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青少年的优秀品质和价值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接受经典国学教育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其中蕴含的智慧和真理,受益匪浅。下面是我学习经典国学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筑基立业。
经典国学教育首先强调的是筑基立业的重要性。通过学习经典中的励志故事和孝道思想,我深刻认识到要想成功,首先要保持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直的品行。中华传统文化中强调的孝道使我明白,只有能够尽孝的人才有能力为社会和家庭做出更大的贡献。在经典国学教育中,我们还学到了许多优秀人物的经历和事迹,这些故事激励我在人生道路上勇往直前,不畏艰难,努力探索、进取。
第三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经典国学教育的核心思想之一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学习经典中的修身教育,我开始懂得了做一个有道德修养、做事有原则的人的重要性。经典教育教导我们用心灵去感知,用智慧去思考,用学识去积累,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塑造自己的品德和人格。同时,经典国学教育也教育我们注重家庭和谐,传承家族的优秀传统,成为一名有责任感的丈夫或妻子、父母。治国平天下则教导我们要有责任感,关心社会公益,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社会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第四段:儒道并重,兼容并包。
经典国学教育注重儒家和道家思想的结合,追求内外兼修的目标。通过学习儒家经典,我明白了“天人合一”的道理,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互相尊重,以及如何自我反省,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同时,学习道家的思想启迪了我的心灵,教我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保持平衡和包容心态。经典国学教育在儒道思想上的结合使我看到了不同学派之间的智慧交融,也明白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第五段:自身成长与社会责任。
通过学习经典国学教育,我逐渐意识到是时候从自我成长走向社会责任了。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将更加注重将所学运用到实践中,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我会努力发扬中华优秀传统,传承经典国学思想,与他人分享我的心得体会,影响更多的人。同时,我会继续深入学习经典国学,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为自身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结:
经典国学教育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学习,我们能够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自身修养。一方面,经典教育可以培养我们的优秀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使我们在个人成长的同时能够为家庭、社会和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另一方面,经典教育也能够激发我们的思维和创造力,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总的来说,经典国学教育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启示和受益,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世界,成为一个更有价值的人。
1、通过学习《三字经》,体会和理解《三字经》中积极含义,感受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2、通过朗诵、背诵《三字经》,体会《三字经》的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通过学习《三字经》,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一、激发兴趣,导入揭题。
二、初读感知。
师:大家自己读一读这几句《三字经》,把字音读准,注意正确停顿。(生自己读)。
三、学文晓理。
1、才一会儿功夫,大家就读得琅琅上口了!这两句三字经虽寥寥二十个字,但背后却藏着动人的故事,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下面老师给大家讲讲《孟母教子》、和《五子登科》的故事。古时候孟子的母亲,为了寻找一个对孟子有益的教育环境,不辞辛劳搬了三次家。从坟场附近搬到市场边,再三迁至学校旁。有一次孟子不用功,逃学回家,孟母当着他的面将织了一半的布匹剪断,并且告诫他说:“求学的道理,就像织布一样,必须将纱线一条一条织上去,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积丝才能成寸,积寸才能成尺,最后才能织成一匹完整有用的布;读书也是一样,要努力用功,并且持之以恒,经过长时间的累积,才能有成就。否则就像织布半途而废一样,一旦前功尽弃就毫无用处了。”
五代时,有一位窦禹钧(又称窦燕山),遵照圣贤教诲的义理来教育子女,因此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都能光耀家门。
说说你自己的感受。
其实你们的父母为了你们能够成才,给你们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受再多的苦也心甘情愿,我们作为儿女,应该感谢父母为我们提供这么好的条件,更加发奋读书。因此,我们应该学会感恩,爱亲人、孝敬父母。
2、三字经中还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人初生之时,本性都是善良的。善良的。本性彼此都很接近,后来因为生活和学习环境的不同,差异越来越大。失之毫厘,差以千里。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如果不及早接受良好的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随环境的影响而改变,所谓先入为主,不可不慎!至于教育方法,应注重在使孩子专心,有定力。课业的选择,要以专精为主,不要希求广博。据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儿童与青少年心智的发展,十三岁以前着重在记忆,之后理解力逐渐成长,故十三岁以前应注重记忆念诵为主,理解次之,不可本末倒置。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生育子女,若只知道养活他们,而不去教育,那是作父母的失职。老师教导学生,不只是知识、技艺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教导学生做人处世的道理,使学生能够与人相处融洽,做事有方法,活得健康愉快有意义。因此对于学生的要求一定要认真严格,不能偷懒怠惰,才能教出好学生。严师出高徒,严是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
四、配乐诵读。
1、师配乐范读、朗读。
2、品读解意,边读边试解释内容教师相机点拨,请学生结合《三字经》的内容,谈谈学习后的收获。
五、扩展活动:
《三字经》里还有好多关于指导教育学习的内容,老师让你们自己搜集,你们找了没有?谁能把你喜欢的《三字经》内容和大家交流一下。办一份手抄报。
人性本善严格教育。
孟母教子五子登科。
不教父过不严师惰。
1.引领学生诵读“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理解基本意思。
2.通过诵读,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培养学生从小珍惜时间、热爱学习的良好习惯。
3.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体会古文凝练、深厚的语言美和抑扬顿挫的音律美。
1.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的意思。
2.通过诵读,引导学生懂得从小珍惜时间、刻苦学习的重要性。
1课时。
一、导入。
《三字经》在中华大地上流传了千年之久,几乎家喻户晓。书中的文化博大精深,是古时孩子的蒙学教材。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三字经》等列入“世界儿童道德教育丛书”,可见其影响之深远……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三字经》。
二、理解句意。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三字经》里的一段:“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2.指名读,正音。
3.小组交流字词的意思,以及对句子的理解。
4.教师组织交流,重点点拨。
三、拓展阅读。
1.朗读相关典故,帮助深入理解句子的含义。
《苏洵壮年好学》。
2、你还知道哪些“大器晚成”的故事?请给大家讲一讲。
(齐白石、越王勾践、刘邦、吴承恩)。
3、读读下列与本文相关的古诗词,说说你的感受。
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劝学。
[唐]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四、总结延伸。
只要我们能坚持珍惜时间,刻苦勤学,就一定能成才的。让我们牢记这几句话,背诵今天所学的《三字经》。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1、引领学生诵读“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理解基本意思。
2、通过诵读,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培养学生从小珍惜时间、热爱学习的良好习惯。
3、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体会古文凝练、深厚的语言美和抑扬顿挫的音律美。
1、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的意思。
2、通过诵读,引导学生懂得从小珍惜时间、刻苦学习的重要性。
1课时。
(1)《三字经》在中华大地上流传了千年之久,几乎家喻户晓。书中的文化博大精深,是古时孩子的蒙学教材。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三字经》等列入“世界儿童道德教育丛书”,可见其影响之深远……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三字经》。
(2)前面我们已经背了《三字经》中的很多内容,现在我们来比比谁记得多、记得牢、记得巧。(不仅要背,还要说说怎么记的。)。
古文距离学生是遥远的,但是,游戏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探索的欲望,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学习的过程之中。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三字经》里的一段:“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自己读,读正确,并思考句子的意思。
(2)指名读,正音。
(3)小组交流字词的意思,以及对句子的理解。
(4)教师组织交流,重点点拨。
新课标强调学生积极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因此,此处句子的教学,采用引导学生自己阅读、思考、质疑,然后小组合作、讨论,最后一起交流的学习过程。既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又使学生互助合作,教师适时的点拨又恰到好处地解答了学生的疑惑。
(1)朗读相关典故,帮助深入理解句子的含义。
(2)你还知道哪些“大器晚成”的故事?请给大家讲一讲。
(齐白石、越王勾践、刘邦、吴承恩)。
(3)读读下列与本文相关的古诗词,说说你的感受。
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劝学。
[唐]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劝学。
[唐]孟郊。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万事须已运,他得非我贤。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题弟侄书堂。
[唐]杜荀鹤。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寒夜读书。
[宋]陆游。
韦编屡绝铁砚穿,口诵手钞那计年。
不是爱书即欲死,任从人笑作书癫。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4)摘抄诗中表示珍惜时间、勤奋学习的诗句,并有感情地诵读。
(5)只要我们能坚持珍惜时间,刻苦勤学,就一定能成才。让我们牢记这几句话,背诵今天所学的《三字经》。
新课标非常重视小学生古诗词的积累和文化的熏陶。这一部分的教学希望通过学生对相关内容的阅读、背诵、感悟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了解、学习、积累、深化对本次所学《三字经》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同时领略祖国传统文化的丰厚,进而激发他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喜爱之情。
(1)《三字经》是我国流传很广、家喻户晓的启蒙读物,是我国古代历史文明送给每个中国人的遗产。它三个字为一句,每一句所表达的意思都不相同。虽然每句只有三个字,但简洁明了,含义深刻,又能让我们一读就懂。
现在,我们是新时代的孩子,我们也来模仿,学着编几句流畅的《三字经》。
(2)交流,比比谁编得更好,先在小组内交流,选出最佳作品。
(3)每组的代表朗读,评出班级“小作家”。
(4)自由选读同学的优秀作品。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着眼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形成,并力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所以,“创编”环节的设计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诵读、积累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1)读读今天学的《三字经》,然后进行背诵比赛。
(2)课后,自由组合成小组,为自己创编的“新三字经”编歌、编曲,并歌唱。
为语文学习增添乐趣,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又识记了学习内容,可谓一举多得。
响应国家教育改革的号召,重庆市组织了《国学经典和教育》的网络培训,分别从教育和教学两个方面为教师们深刻剖析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之间的密切联系,将中国五千年的优秀文化精髓浸润在现代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为我们一线教师的教育改革和教学实践指明了一个全新的探索方向。
在这次培训中,传统教育观念中的一些思想让我感触颇深。
首先就是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这个思想。无法想象,在那竹简为书的时代,当人们每日还在为温饱生计奔波劳碌的时候,孔子竟然能分析和总结出这么深刻的教育思想。主讲教授在谈到这个思想的时候也是对其赞赏有佳,无论哪个时代,哪个国家,即使科技发展如此的今天,这个思想作为教育的根本原则依然没有改变。
“因材施教就是根据孩子们本身的情况实行有差别的教学。”浅显易懂的一句话,刻画了教育的本质。而要切实将它融入我们的实际教学工作中,却是一件需要耗费很大时间和精力的事情。首先,你要全面的了解每个孩子们的性格、行为习惯、家庭环境、兴趣爱好和能力等等诸多基本情况,然后,你要逐步的发展和培养你与孩子们之间的互动联系,只有当孩子们和你之间建立起一定的信任基础,你才能进一步的针对他们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育教学计划,而在相应的教育教学计划实施过程中,你还要不断观察和发现他们随年龄和环境影响的自身思想行为变化,及时的修正和完善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手段,最终才能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
所以,就一线教师的教育实践经验来看,因为受到时间和精力等诸多条件限制,一位优秀教师在一个班级能够顺利实行因材施教的人数不会超过30人,而一旦超过这个班额人数,所谓的因材施教不过是纸上谈兵自我安慰罢了。
《论语》中提到的启发式教学,也是我个人非常推崇的一种教学理念。有疑就有问,有问才有答。几千年前的古人都明白这个简单的道理,作为教育发展如此完善的今天,更应该努力将这种优秀的教学理念融于我们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对于启发式教学,我个人认为,首先,要注重这个“启”字,如何正确巧妙的引发孩子们对某个问题产生疑问,如何在疑问产生的同时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和好奇,这是整个启发式教学的一个关键。这个中巧妙更多的不是依赖教材指导或投机取巧,而是需要教师本身的经验积累和对问题本身乃至问题外延的深刻把握。
其次,就是这个“发”字,能成功的引发孩子们的兴趣和疑问,是启发式教学能够开展的前提。但要顺利完成教学就必须注重问题的探索和发展过程。简单的给出答案和结论只会打击孩子们的积极性,甚至影响到以后教学实施。应该象喂鱼一样,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让孩子们在不断解决疑问的同时不断产生新的疑问,最后发现问题的本质。
只不过就实际教学经验来看,这种教学方式对问题本身有一定要求,而且也是一件相当耗费精力和时间的事情,所以更多的教师只能将其作为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应用在平时教学中。
培训中还提到传统教育中的“相机而授,适时而教”的思想。个人感觉其实在我们平时教学工作中,已经不知觉的将这种思想应用到方方面面。就象农作物收成要看季节气候,我们教学也应该选择合适的时间和气氛。孩子们每天的学习积极性、精力专注程度和情感态度并不是一层不变的,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留心观察和实践,选择或者引导或者创造合适的实际与氛围,传授合适的知识或技能,其实也是我们教师在平时教学工作中应该留意的一个环节。
培训后期谈到一个观点“寓理于事,寓衣于趣。”我个人的理解就是类似于言传身教的一种教育理念。无论我们想教授孩子们什么样的知识或者什么样的思想,平淡乏味的一纸空谈或者天马行空般的口水连篇,我想换作任何一个人都不会对你所讲的内容产生多少兴趣,更不要说去理解或者深刻把握。将所讲授的知识和道理融于我们生活的日常事理中,将相应的现象和变化真实的展现在孩子们面前,让孩子们了解事物最直接的面貌,让孩子们对我们的生活甚至世界充满好奇和热情,然后引导他们逐步的认识和了解这一切。我想,这是我们一线教师在传授知识和道理的同时,必须思考的教育的另一个侧面。
主讲教授还谈到了学习氛围的问题。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和谐的学习环境,不仅是孩子们的深切向往,也是我们的一致追求。但是就实际教学工作来看,要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确实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工作,这需要我们与孩子,我们与我们,我们与家长之间的密切配合,还需要彼此之间的信任和默契发展到一定基础,更需要拥有凝聚力的核心不断的影响和领导。常听一些教师抱怨孩子们学习积极性不高或者没有学习气氛,其实这里面所包含的.问题不仅是孩子们,也包括我们教师自身。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的同时,更应该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才能真正的陪伴孩子们健康成长。
这次网络培训虽然短暂,但是我确实从中受益匪浅。不仅确认和肯定了自己平时教学工作中很多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的正确性,而且从古人的传统教育教学思想中体会到一些优秀的教育教学文化精髓。虽然要将这些经典的教育理念和思想理解消化,并切实应用到平时教学中还有一个思考和实践的过程,但是我坚信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一定能够做到。
曾经我觉得《国学》高高而不可攀,遥遥而不可及,有阳春白雪的味道,《国学》是饱读诗书者的功课。至201*年关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公共课培训及考试工作的通知下发后,全体教师都积极认真地学习《国学经典与教育》。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我深深地感悟到国学不仅在庙堂上生辉,在民间照样闪光。
阅读《国学经典与教育》后,我认识到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绵延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国学文化一直贯穿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历程。
读到《论语》时,我对《论语》及其作者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知道我们的很多风俗习惯、礼貌用语原来都来自于《论语》。《论语》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一句话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的确,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它告诉我们学习要动脑子,不要一味地去搞题海战术,要学会思考和总结。只有在努力的基础上,学会思考,自己的学习成绩才能更上一层楼。如果仅仅思考而不学习,那就像种庄稼想不劳而获一样。工作也是如此,也要讲究方法,要经常自我反思,从反思中提高自己。《论语》不仅教会了我们学会学习,学会工作,还教会了我们学会做人。所以,我坚信,只要理解了《论语》的真谛,你的人生一定不会遗憾。
《国学》让我学会了感恩,使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我深深地认识到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诚守信。国学知识是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当你看不清前方时,它会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明正确的方向。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学习《国学》能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导自己走出迷茫;学习《国学》可以提高自己的素养,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比如:在工作中,我知道了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而是要从自身找不足;学习《国学》能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
《国学》能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一路向前,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