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总结是梳理事物发展脉络和规律的手段在写总结时要注意语法和用词的准确性,避免出现拼写错误和语句不通顺的问题。看看别人的总结经验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写出自己的总结。
回想第一节课,成功与失误都缘于我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能够放手并能适时引导,而本课的精彩也由此而产生的。只要教师在课堂上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学,定能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带来课堂上难以预约的精彩!
教学目标:
2、知道每个数位上的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十,初步认识一个小数的小数部分各数位上有几个这样的单位。
3、通过了解小数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会用小数表示计量单位换算的结果。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师: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见到过小数?你能说说吗?(出示课件)学生回答。
师:生活中这么多的地方用到小数,说明小数的应用十分广泛,无处不在。请同学们把各自测量周围物体的长、宽(或高)的数据说一说。(教师将各个数据分别按“整米数”和“非整米数”两类板书)。
师:这些不够整米数的部分,如果仍然要用“米”作单位写出来,除了用分数表示外,还可以用怎样的数表示出来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32页的内容。
师生共同归纳: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来表示。但是,小数的意义又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小数的知识。
板书:小数的意义。
二、探索发现。
1、认识一位小数。
(1)课件出示教材第32页例1米尺图。
把1m平均分成10份,每份长多少分米?1分米是1米的几分之几?
教师介绍出示:“十分之一”米还可以写成0.1米。
那2分米、3分米呢?学生试着完成填空。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全班交流,交流时说说每个分数表示的意义。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观察上面的等式你能发现分数和小数之间的联系吗?
学生观察并在小组内讨论。
师生交流后小结: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2、认识两位、三位小数。
我们知道了一位小数表示的是十分之几的数,那么两位、三位小数应该表示什么呢?下面请同学们以这些两位小数为材料,继续研究。
(1)教师继续出示米尺的放大图。
学生思考、小组交流后进行反馈。
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这样的一份或者是几份表示百分之几米,可以用像0.04、0.01这种两位小数来表示。
1米有1000毫米,就是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1毫米就是新人教版数学四年下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案(一)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001米。
(2)小结。
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三位小数。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学生交流说说对小数的理解。
师生共同归纳得出结论: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十分之几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那么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就是0.1。同理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计数单位就是0.01、0.001。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4、阅读“你知道吗?”。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小数是怎么产生的及小数的意义,那你们知道小数的历史吗?
学生自学教材第33页“你知道吗?”。
师生交流时,让学生说说小数的发展史。
三、巩固发散。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33页“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填写,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如何用分数和小数来表示的。
2、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小数。
()元()千克()厘米。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交流后总结:认识了小数,知道了小数就是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还认识了小数的计数单位,知道了相邻的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板书设计:
小数的意义。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教学目标:
3、在合作与交流中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教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完成目标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组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尝试法、引导发现法、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小数的含义是属概念教学,较为抽象、凝炼,根据学生对概念的认知,一般遵循:感知——表象——抽象概括——形成概念的这一规律。
1、从生活中了解小数,明确要用小数表示的必要性。
2、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理解、抽象小数的意义。
3、通过观察、测量,让学生充分感受、体验小数产生于生活,从而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
4、了解小数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及广泛运用,体验数学在身边,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和乐趣。
教学学法:
1、学会通过观察、测量、归纳,可以发现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通过指导独立看书,汇报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交流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创设“5.1”假期情景,使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念相吻合。
1、在假期里你买了什么物品?花了多少钱?
2、老师买了一本书,同学们猜一猜要多少元?
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归纳出不能用整元数表示的这种数,要用小数表示。引入课题。
这样的设计,旨在把枯燥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引发起学主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求知*的火花,从而进入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
二、明确目标探索新知。
同学们都知道小数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那么同学们想了解小数的什么?
我预设学生的提问(预设)。
1、小数是怎么来的。(怎么产生的)。
3、小数是怎么读的,怎么写的?
根据学生提的问题,师生分析问题。
(1)象“0.1、0.3、0.9”这些小数叫1位小数。(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1位小数。1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2)象“0.01、0.04、0.18”这些小数叫2位小数。(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2位小数。2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3)象“0.001、0.015、0.219”这些小数叫3位小数。(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3位小数。3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2、学习小数的写法。
三、巩固新知。
1、练习“考考你”;(练一练)第1题。
2、用米做单位测量同桌的高度;
3、菜市场买菜统计表。
四、小结。
1、了解小数的历史。(小资料)。
【了解小数的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学了小数这节课,能谈谈你知道了些什么吗?
五、作业布置。
1、从生活中记录一些小数,明天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2、完成《作业本》。
布置实践性的作业,使学生把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结合起来,体验教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一、教材分析。
《中括号》一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小括号意义,会用小括号进行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创设了游戏,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具体操作,体会中括号的意义,中括号的运算顺序。在丰富体验的基础上,为进一步认识运算顺序打下知识基础。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新知识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喜欢在活动中学习;并且每个同学都有一些动手操作的经验和合作学习的基础,这对他们学好《中括号》一课的内容有很大帮助。
三、设计理念: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新课改的开始,
正是全国上下都在追求数学问题生活化的时候。无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都要给它找一个生活原型。这种做法其实是另一个误区。
我个人认为,学生学习的数学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生活数学,这类数学往往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当然容易找到生活原型了。另一类是数学的数学,这类数学立足于数学内部的的研究,是为进一步学习数学打基础的,这类数学就不容易找到生活原型。这两类数学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内容规律化”这两种数学研究方式。
中括号这一内容恐怕就属于很难找到生活原型的类型,在这里我们就是正视了这一现实,没有生搬硬套地去找生活原型,而是从学生的数学现实出发,在添运算符号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发明(学习)中括号的必要性。
我们这堂课与一般老师的区别,可能就在于,是“否以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针对具体课堂及学生,从实际需要出发来设计和组织教学吧!”整节课,我们没有任何一件多媒体教具,就是想给各位领导.老师呈现一堂最基层的老师最普通的,却有是最实际,最科学的一节课.
四教学目标:了解中括号产生的必要,掌握含有中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能准确规范计算有关算式题,感受数学符号的奇妙。
五、教学重难点:1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
2正确解答带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试。
六、教学策略。
1教学方式:
为了突破"中括号"在学生头脑中抽象性,我们充分运用体验式教学方式,通过游戏互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愉悦的学习过程中深刻体验"中括号"的意义.
2学习方式:
建立和形成能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是新课改的显著特征,本节课我们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
七 评价方式。
新理念强调对数学学习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和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在学生探究学习活动中,评价伴随着学习活动的始终,使学生在自我评价、生生互评、师生互评中,互相学习,共同成长。
八 教学流程。
本节课的设计与实施,是一段艰难的过程,同时更是一段充满创造与激qing的过程,我们针对本节课,设计了四个教学流程.
(一)游戏中创造。
授课伊始,通过几个数字引出阿拉伯数字的名称的由来,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接着的数字符号游戏,通过小括号引出本节课的中括号.这一情节巧妙地.不流痕迹的引入新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热情,激发了学习兴趣,为顺利传授新课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二)讨论中理解。
90÷10+5×2。
90÷(10+5)×2。
90÷[(10+5)×2]。
通过学生的计算,发现了相同的数字,相同的符号,因为有了小括号和中括号,所以运算顺序不一样了,计算的结果也就不一样了.在学生动手动脑亲自体验的过程中,理解了中括号的在运算过程中的作用.
(三)尝试中规范。
42×[169-(78+35)]。
脱式计算怎么做?学生自己动手试一试!在教师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学生错误和学生一起改正错误,规范中括号在混合运算时的解答过程.
(四)质疑中发展。
〔(36+24)÷15〕+18。
24×〔19-(2×6)〕。
通过学生观察,讨论三道算式,看看在不改变运算顺序的情况下,哪些括号可以去掉?在这个环节中告诉了学生简洁是数学永远的追求!
课堂是学生和教师生命的历程,师生本是相依为命的。相得益彰当是理想境界。如果教师能促成这种理想境界的达成,那么教师当然是成功的、能干的、快乐的。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课堂上,师生不就在共同创造和欣赏着风景吗?
我们的人生不就都是为了创造和欣赏美丽的风景吗?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活动,理解垂直。
2.能用三角尺画垂直。
3.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4.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画图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相交与垂直的概念,能用三角尺画垂线。
画垂线,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建立相交与垂直的概念,会用三角尺画垂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摆小棒活动。
请大家拿出两根小棒,摆出互相平行的两条直线。
2.思考。
两条直线除了平行,还可以怎样?相交。
3.板书。
平行和相交。
二、学习新知。
1.摆一摆,看一看。
用小棒在桌子上摆出各种相交的图形。
观察,这么多相交的图形中,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2.比较垂直与相交。
同桌讨论:垂直与相交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让学生摆出垂直的图形。
并说一说你是怎么判断它们是不是互相垂直的。
3.折一折。
拿出长方形的纸,让学生思考,通过折一折,折出互相垂直的线吗?
让学生尝试折一折,如果有困难,可以同桌互相完成。
提出活动要求:拿出一张正方形折一折,使两条折痕互相垂直,折完后,让学生用不同颜色的彩笔把每组折线画出来,便于区分。
展示学生的作品,并让学生说一说你是如何验证是垂直的。
4.找一找。
生活中我们还有很多互相垂直的线,你能说说我们生活中互相垂直的线吗?
5.我说你摆。
完成书本第22页第1题。
生活中的应用: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6.学习画垂线。
提问:你能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线吗?
学习自己尝试画垂直线。
展示汇报交流:为什么这样画?说说这样画的原因?
小结:用直尺画一条直线,标出一点,画过这一点的垂线。
具体步骤: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直角顶点是垂足,沿着这条直角边画直线,这条直线是前一条直线的垂线。
教师边说边演示。
同桌操作:直线外一点画互相垂直的线。反馈交流。
三、巩固练习。
书本上第23页小实验。
提问:去河边,怎么走最近呢?
小组合作讨论。
全班汇报交流。
师提问:从o点到直线ab有多少种可能。
比较:在这么多线段中,你发现了什么?你认为哪一条是最近的?为什么?
四、小结。
直线外一点向这条直线引出的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板书设计:
具体步骤: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直角顶点是垂足,沿着。
这条直角边画直线,这条直线是前一条直线的垂线。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掌握小数的读写法,理解小数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小数意义的过程,了解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情感目标:在探索交流的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具准备:
长方形、正方形的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教法学法: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
教学学法: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提升。
教学过程:
为达成以上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这一环节分两步,第一步观察情境,读写小数。
课件出示信息窗,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从图中你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观察图片,说出各种鸟蛋的质量,接着追问:你是怎样读写这些小数的?学生试着读写小数。教师随时订正学生读写小数的方法。因为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位小数的读写方法,在此不必做过多讲解,放手让学生在读写的过程中总结出小数的读写方法,完成知识的迁移。
第二步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提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可能提出:0.25千克中的0.25表示什么意思?0.365千克中的0.365表示什么意思?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
二、分析素材,理解概念。
这一环节分两步,第一步认识两位小数的意义。
这一步分四个小环节,第1个小环节,首先引导学生选择需要解决的问题;要解决0.25表示什么意思,首先要弄清0.01表示什么?(板书0.250.01)。
先请同学回答,学生应该知道0.1与1/10的关系,再让学生慢慢过渡到0.01与1/100的关系。
(师板书:0.1——1/100.01——1/100)。
在正方形纸片上表示出0.25。
先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小组合作完成,全班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0.25就是25/100,也就是25个1/100。
板书:0.2525/100 。
第4个小环节,小组讨论:这些小数有什么共同特点?
让学生先小组交流,请不同的同学说出自己想法,再进行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知道一个小数的意义,我们通过对一位小数意义的复习,过渡到对两位小数意义的学习,让学生在探索新知识的时候将数学知识串联起来。第二步,认识三位小数的意义。
直接让学生口答,学生在两位小数的启发下,可以自然迁移到三位小数。
第二小步,教师多媒体出示大正方体塑料块动态平均分产生0.365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0.365就是365个1/1000,也就是365/1000。
第三小步,多媒体出示0.305、0.360的阴影方块图,阴影部分表示什么?请同学们看着多媒体的方块图数一数。
第四小步,引导学生概括出三位小数表示的意义。
【设计意图】学生在复习一位小数意义,学习二位小数意义之后,可以通过自学,自己探索发现三位小数的意义,这利于学生归纳,探究能力的发展。
三、借助素材,总结概念。
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小数,并结合实际说出它们的意义。集体交流,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小数的意义。从而知道:像0.1、0.250.365这样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并出示课题:小数的意义。)。
我设计两个层次的练习,第一个“自主练习1”,这是练习十进分数与小数的关系,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通过完成练习,了解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情况。
第二个是“自主练习2”,借助学具巩固小数的意义,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出每个小数的意义,关注学生对小数意义的掌握情况。
【设计意图】自主练习题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巩固今天所学的内容,将新学习的知识点都适当的安排习题,可以检测学生当堂学习的效果。
四、课堂总结。
谈话:今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小数,你有什么收获,能和大家分享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分享学习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同时也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总结了经验和方法。
为直观,简单,适合全班同学完成。
自主练习12题。
这是思考题,对今天学习知识的实际应用,可以让感兴趣的同学进行练习。
1,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活动,认识垂直.
2,能用三角尺画垂线.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画图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特征.
教学难点能利用三角尺画直线的垂线及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学具准备一副三角尺,小棒,正方形纸,长方体盒子。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师:老师拍了一些漂亮的照片,大家想看一看吗(电脑放映:运动场)这是哪里在跑道上有没有互相平行的线呢再看这里的两条线,它们互相平行吗(不平行,他们是相交的)。
导入课题:两条直线除了平行,还可以是相交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相交与垂直.
组织活动,获取新知。
1,看一看(出示剪刀和卫生标志)。
(1)让学生用直线来表示这两个图案.
(2)让学生说一说:这两个图案有什么不同。
(3)教师明确告诉学生: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就互相垂直.
2,折一折。
(1)拿出一张正方形纸折一折,使两条折痕互相垂直.折完后,请学生用不同颜色的笔把两条折线画出来,便于区分.
(2)作品展示。
(3)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你的折痕是相互垂直的(三角尺中的直角)。
(4)为什么用三角尺中的直角来验证两条直线是否垂直。
(5)同桌互相验证对方的折痕是否垂直.
3,说一说。
(1)让学生说一说教室里有哪些互相垂直的线,并让学生出来指一指.
(2)如果要验证两条线是否互相垂直,可以用什么工具。
(3)(出示课本p22的图)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4)实践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指出正方体或长方体纸盒上的哪些边是互相垂直的.
4,画一画。
(1)用三角尺画垂线。
a,教师演示画线的过程,并讲解方法。
(先画一条直线,再用三脚尺的一条直角边和直线对齐,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另一条直线)。
b,电脑再演示一次画线的过程。
c,学生练习画垂线,教师巡视指导.
(2)过a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a,学生自主探索垂线的画法。
b,展示学生的成果。
c,让个别学生上台演示并解说垂线的画法.
5,玩一玩:"我说你摆"的游戏。
(1)出示游戏规则。
(2)同桌两人一起玩游戏。
6,做练习。
三,小结。
同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目标】了解中括号产生的必要,掌握含有中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能准确规范计算有关算式题,感受数学符号的奇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孩子们请看我写了什么?
板书:123。
生:123。
师:谁不认识,可以说我写了3个数,也可以说我写了3个数字。
生:自然数。
生:阿拉伯数字。
师:阿拉伯数字是哪个国家的人发明的?
生:印度人发明的。
师:有没有不同意的呢?
师:是印度人发明的,但为什么一般人都认为是阿拉伯人发明的?
生:因为…….
师:说的真好,是印度人发明的,传到了阿拉伯就被叫成阿拉伯数字了,看来每一个简单的符号背后都有一个不简单的故事。
二、游戏中创造。
添上适当的数学符号,使等式成立。板书:18236=18。
师:哪位同学把题目读一下?
生:填上适当的数学符号使等式成立。
师:会做吗?想一想。
生:18÷2+3+6=18。
师:行吗?哪位同学和他合作再算一下?
生:18÷2+3+6=18。
师:好一炮打响。
生:18+2×3—6=18。
生:18×2÷3+6=18。
板书:18236=81。
(等待)虽然这时没有声音,就象我刚才说的那个这会空山不见人……。
生:18÷2×3+6)=81。
师:对吗?我们一起算一下。
师:如果就是这个式子,要它等于1怎么办?
18236=1。
生:18÷2÷(3+6)=1。
师:这里我们用了小括号,小括号有什么用?
生:因为要先做小括号里的计算。
师:对了!我们除以9已经不是3了,小括号里面的算式要先算出来。
生:小括号是改变顺序。
……。
师:如果不改变符号,而是填上适当的符号使得等式成立,能不能自己想出个办法来?(等片刻)。
生:18÷〔2÷(3+6)〕=1。
师:还有不同的意见吗?同意他的做法吗?这是个什么东西呢?
生:中括号。
师:有什么用呢?为什么要用中括号?
生:改变运算顺序。
师:为什么要用上他,还有别的方法吗?
师:在式子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该怎么办呢?
生:先做小括号里的,再做中括号里的。
师:中括号做完了呢?
……。
三、讨论中理解。
师:刚才我们明白了要改变运算顺序的,不单单可以用小括号还可以用中括号。我这有几道题你不但要用小括号,还要用中括号。
90÷10+5×2。
师:这道题的运算顺序是?
90÷(10+5)×2。
生:先算括号里面的。
师:这个同学特别认真,刚才回答问题时,她停顿了一下,我想是在思考一个我们容易混淆的问题。
90÷10+5×2。
90÷〔(10+5)×2〕。
四、尝试中规范。
生:运算的符号没有变,但是第一题是小括号,第二题是中括号。
师:还有不同的地方吗?
生:我发现把括号去掉都一样。
师:我们发现有的有小括号,有的有中括号,你们说其实是什么不一样?
生:运算顺序不一样。
生:步骤比较多,虽然可以口算,但是要有步骤有层次的进行计算该怎么办?
生:用拖式计算。
师:请看这道题42×〔169-(78+35)〕,拖式计算怎么算?请同学自己试一下。
……。
师展示学生作品并请同学评价一下。
作品1:42×〔169-(78+35)〕。
=78+35。
=56×42。
=2352。
师:怎么样?谁来评价?
生:拖式计算要错开。
师:也就是等号要写到拖式的外面。评价别人的时候,先看别人的优点。
生:字写的很工整。
师:字写的很好,老师判这样的作业很舒服,结果对不对?
生:结果是对的。
师:那哪里不好。
生:第一个算式和第一个式子中,拖式过程不相等。
生:但是有优点,先做哪一步很清楚。
师:在那么多的同学发现他的不足的时候,他从中看到了他的优点。是的,这样的式子的确能表达先做什么?结果也是对的,但是等于号要表示上下两个式子是相等的。有个数学家说的好,用两条相等并且平行的线表示相等是在好不过的了。
作品2:42×〔169-(78+35)〕。
=42×56。
=2352。
师:这个作品哪位来评价?
生:少了一步,简单了。
生:少些了什么?
师:算对了,但要有层次有步骤的把它表示出来。
作品3:42×〔169-(78+35)〕。
=42×56。
=2352。
师:小组交流一下,再评价。
生:拖式的第二步应该是小括号,不应该是中括号。
师:同学们都看到了他对的地方。有不同意见的是到底是写中括号,还是写小括号?
生:写小括号。
师:同意写小括号的和中括号的说出自己的理由。
生:直接拖下来就好。
五、质疑中发展。
师:我们来看小淘气。
师贴题。
〔(36+24)÷15〕+18。
24×〔19-(2×6)〕。
师:可以把哪些括号去掉。
生:第一个可以去掉中括号。
生:第二个不可以去掉。
生:第三个可以去掉小括号,中括号变成小括号。
师:看样子我们的数学也象歌里唱的一样,该出手时就出手。简洁永远是数学的追求!是不是有了中括号就行了呢?还要有大括号,在我们的数学上只到大括号就行了。在计算机中只有小括号是没有其他括号的!
【专家点评】。
一、立足基础、关注创新。
1.过去讲中括号是通过应用题来引出的,在表示数量关系时,单用小括号解决不了问题了,就要用到中括号。现在不讲应用题了,所以不象过去那么重要了,但中括号仍然是一个很重要的基础知识。本课虽然不是一节活动课,而就是在这样的基础课上,看出教师创新和为学生提供发展空间的功力,一节非常传统且朴实的课,上得非常精彩。
2.课堂教学中学生发展的基础就是每个学生都参与课堂活动,在学习活动中每个学生都劳动。合作学习虽然是一个不错的学习方式,但是如果合作的不到位,就不如独立学习。而且成功的合作学习也应该是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的。本课知识点虽然不复杂,但是基础很到位。课后学生的反应“特明白”,说明本节课最关键的知识点落实到了每个孩子的身上。
3.在本课的基础内容中“什么是中括号”学生在探索中落实得较好,“为什么有中括号”,“在哪种情况下怎样用中括号”落实的效果相对较弱,如果能创设个情境让学生觉得非用中括号不可就更好了。
4.旧的知识点,如何创造性地教是非常重要的。本课让学生探索什么是中括号就是一种创新。本课创新的第二个方面就是对学生语言的尊重,当学生的语言中有关键性的错误时,教师是要予以纠正的,但是倡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学习的内容,是一种创新。
二、适当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2.生成具有双重性。即既有知识技能目标的生成,也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生成。对于情感等育人的目标是自然而然地在课堂上进行的,是在课前备不到的,它需要教师有很强的生成能力。同时生成的东西没有多少是轰轰烈烈的,生成就是要关注一些细节。比如本课当有个学生反应慢时,教师评价他“非常认真,但是如果能熟练些就更好了。”这样的评价既首先肯定学生的优点,同时也指出其努力的发向,非常有针对性。
3.生成是双主体的。有时是教师启发学生,也有时是学生启发教师。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体会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特征。
2、能利用三角尺画直线的垂线及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3、理解点与直线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的原理,并能运用这一原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体会两条直线垂直的特征。
教具和学具准备:电脑课件、大三角板、长方形模型等。学具:三角尺,正方形纸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请学生在练习纸上画两条直线,看看两条直线有什么关系。教师有选择地展示一些学生的作品。如平行的、相交的。
让学生说一说,每组两条直线有什么关系?
2、揭示课题。
二、组织活动,获取新知。
1、看一看。
电脑课件呈现图例或自画图:
让学生都画一画,并与同学交流一下。然后出现图案。
生:一个图案相交不成直角;一个图案相交成直角。
这时,教师可以明确指出: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师:“互相垂直”是什么意思?
使学生明白,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是指其中一条直线与另一条直线垂直;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2、折一折。
(1)让学生取出学具——正方形纸。接着提出要求: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折一折,使两条折痕互相垂直。折完后,请同学们用不同颜色的彩笔把每组折线画出来,便于区分。
(2)展示学生活动结果。
(3)验证折痕是否互相垂直。
展示学生的作品后,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验证的方法。让学生用三角尺的直角量一量两条折痕所形成的角,观察是否成直角,从而确定这两条折痕是否互相垂直。
3、说一说。
(1)先请学生观察教室中的一些线段。(如两面墙的夹角形成的边,顶棚上横梁等)。
(2)说一说哪几条线段(或边)互相垂直。
学生回答时,要求用手指着对应的边线进行说明;教师配合讲解,帮助其他学生理解。
(3)说一说正方形的那几条边是互相垂直的。
出示教具(正方体)在教具中写上字母。
要求学生按照以上顺序在学具进行说明,教师板书配合。
如:bf垂直于fg;cg垂直与gh;ab垂直于bc,等等。
(4)分析、判断。
3、说一说。
(1)观察一个正方体的实物,说说每个面上哪几条边是互相垂直的?
出示立体图。(电脑课件出示或自画)。
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立体图,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线段ae和ef互相垂直吗?
从图中,你还可以看出哪些线段互相垂直?从学生的回答中,找出更多的互相垂直的线段。
4、画一画。
(1)用三角尺画垂线。
教师演示画垂线的过程,并讲解方法。
先画一条直线,再用三脚尺的一条直角边和直线对齐,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另一条直线。
学生练习画垂线,教师巡视指导。
(2)过点a画已知直线垂线。(教师演示给学生看)。
将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直线重合,平移三角尺使已知点a与三角尺的另一条边也重合,沿三角尺的另一条边(过a点)画一条直线,这条直线就与已知直线垂直。
学生练习作业,教师巡视,可以请两位学生上台进行板演,再由其他同学评价。
三、课堂活动。
课本第22页的练一练.
第1题,让同学之间互相配合我说你摆,完成课文中的要求,并请小组同学评价.
第2题,目的是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两条线之间的垂直关系.讨论这些问题时,可以从提出问题的角度,让学生自己来探索.如,可问:怎样确定门框相邻两条边是否垂直?随后安排学生量一量.
对于第2个图,可以利用实物将图形放大出现,然后,向学生说明工人检验砖墙是否垂直的原理.
四、巩固作业。
完成课本第23页画一画中的第2题及小实验.
1、第2题是过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让学生自主完成.
2、小实验目的是让学生应用垂直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通过练习活动使学生懂的在点和线的连线中线段最短.
板书设计:
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
这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垂直。
1、在认识小数现实模型(如元、角、分)的基础上,通过分数理解小数的意义,会进行十进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2、结合寻找生活中的小数,体会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理解小数的意义。
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
学习过程设计。
【情境导入】(2分钟)。
教师出示书上的一些图片,让同学们看一看,说一说这些小数所表示的意思。说说看,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自主学习】(8分钟)。
(一)学生尝试解决。
2、一个盒子的宽是0.1米,谁知道这也就是多长?鼓励学生猜一猜。
师:为什么?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不猜“1厘米”?
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回答。
这个盒子的长是3分米,想一想,也就是多少米?
【合作探究】(8分钟)。
(二)教师引导探索。
学生:可以把“1”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1份是十分之一,也可以用0.1表示。
教师再指名进行回答,最后同桌互说。
你能表示出0.4吗?学生尝试。集体订正。
你能解释为什么1分米可以表示成0.1米,3角可以表示成0.3元?
学生进行解答。
【展示交流】(8分钟)。
1分也就是多少元?0.02米,也就是多长?
猜一猜。能说一说想法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0.1=0.3=。
0.01=0.04=。
说一说你的发现吧。
学生根据探索的结果各抒己见。
【当堂检测】(12分钟)。
练一练。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集体订正。
2、0.03米就是多长?为什么?0.12米呢?
4、0.001米也就是多长?为什么?5毫米也就是多少米?30毫米?
【总结评价】(2分钟)。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小数的意义(一)。
0.1=0.3=0.01=0.04=。
这节课主要是以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感悟学习知识。使学生在自己的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学习。
1、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动手摆一摆、折一折、画一画,使学生获得知识途径的多元化,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和学习数学。
2、在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中强化概念。
让学生解决生活中如何确定车站的位置,就是针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知识强化与理解,师生、生生之间互动交流,整个教学过程在活动中完成,通过有趣的实践活动,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垂直线段距离最短的问题,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采用通过实践“悟”的教学,让学生从实践的过程中自觉领悟互相垂直的概念。先让学生用两支铅笔摆,再画出自己摆的图形,从生活中抽象出互相垂直的图形。从上课看来,互相垂直的直观图形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有了很清晰的印象,这是一种为学生提供的凭直觉感悟的过程。悟后让学生实践,把长方形、正方形和平形四边形的纸折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线。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看书观察,学生得出用一张正方形的纸先沿边对折一次,然后沿折痕对折,也可沿对角线对折,就可以得到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在折的时候,出现了有的同学折得很复杂,出现了很多折痕,由学生自己展示哪些折痕是互相垂直的。学生悟出结论:要形成互相垂直的必备条件是:在同一平面内相交、交角成直角。总之,这节课采取选择贴近学生思维的素材,通过学生实践操作,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现知识。尽管要解决的问题具有挑战性,探究的过程也有一定的难度,但是由于将解决互相垂直的知识置于实践操作之中,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被“激活”,能够在磕磕碰碰的探索中主动完成认知的建构,把直角、相交等知识结合起来。
这节课是通过学生的操作活动,探索有关垂直的知识,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使学生在自己的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现做如下反思:
1、重视实践感悟。本节课,我先出示两条直线再移动它们的位置,引出两条直线相交,然后用小棒摆相交,引出两条直线相交的两种不同情况,接着引导观察、讨论这些相交的图形中线与线形成什么角,从而引出其中的一个特殊角——直角,抽象出生活中互相垂直的图形,这就为学生提供的凭直觉感悟的过程。
2、重视动手操作。本节课,我让学生动手,把长方形、正方形和平形四边形的纸折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线,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学生得出用一张纸先折一次,然后沿折痕对折,就可以得到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在折的时候,出现了有的同学折得很复杂,找出了很多组互相垂直的线,从中悟出结论:要形成互相垂直的必备条件是:在同一平面内相交、交角成直角。
3、重视联系生活。通过让学生寻找教室或生活中的垂线,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判断练习。在判断练习中学生出现争执,尤其是长方形中,相邻的两条边互相垂直这一练习题中,另外的三个角哪去了是学生争议的焦点。这个寻找垂线的练习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这节课成功地采取选择贴近学生思维的素材,通过学生实践感悟学习的教学方法,成功地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问题的能力着手,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现知识。整个教学活动充满了生成性、不预期性。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或取新知识,充分发挥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尽管要解决的问题具有挑战性,探究的过程也有一定的难度,但是由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被“激活”,因此就能够在磕磕碰碰的探索中主动完成认知的建构,把直角、相交等知识结合起来。
教学目标:
1.掌握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
2.会正确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会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
4.通过观察分析、合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求异思维,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创新精神。
重点:掌握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计算除数是一位数的乘除、连除的两步计算题。
难点:正确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理解每一步算式的意义。
教学流程:
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今天方老师带大家去一个你们很乐意去的地方---学校阅览室。在那里可藏着很多的数学问题。走!咱们一起看看去。
[设计意图:由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引入新课,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又容易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从而带着良好的学习状态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交流合作,解决问题。
摆书。
1.学生细听老师口述的信息,领会题意。
(1)谁能来说一说听到的数学信息?(随着学生说的老师板书条件)。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2.合作探究。
看同学们提了这么多的问题,猜猜看老师今天最想请大家解决哪个问题?
学生的回答展示,今天重点要解决的问题: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书?
3.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并列式计算,再在小组内交流你是怎么想的,总结一下有几种方法。
4、汇报,展示交流4种不同的解题方法。(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在黑板上)。
汇报的时候说一说你列的算式的意思,并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1)200÷2=100(本)(2)2×4=8(层)。
100÷4=25(本)200÷8=25(本)。
(3)200÷2÷4(4)200÷(2×4)。
=100÷4=200÷8。
=25(本)=25(本)。
5、汇报时提问:
(1)200÷2求的是什么?结果再除以4是什么意思?
(2)2×4算出的是什么?200÷8表示什么意思?
(4)4×2是什么意思?200÷(4×2)求的是什么?去掉括号可不可以?
总结:第一个是按书架分先求一个书架有多少本书,第二个不按书架分,先求的总层数。然后按总层数分,虽然思路不一样但是都是平均分,我们都能解决同一个问题。
6、比较这几种算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1)你最喜欢用哪种方法?和同桌说说看。
(2)你喜欢用哪种方法就说那种方法。
小结:(1)、(2)列的是分步算式,(3)和(4)列的是综合算式。像这样有乘有除的算式叫乘除混合运算。
7、观察算式,发现运算顺序。
8、小结:像连除法和乘除混合运算这样的同级运算都是从左到右一步一步计算的,如果有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括号外的(板书)。同时,我们知道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列出来的算式也不同,但最终都能把问题解决,希望同学们在以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能像今天这样多动些脑筋。
三、巩固知识。
1、基础练习。
960÷6÷4960÷6×4960÷(6×4)。
(1)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把除号改成乘号,怎么计算呢?
(2)汇报,展示。
2、深化与拓展--游泳。
小军去游泳,他在泳道内游了4个来回,共游了200米,这个游泳池的泳道有多长?
(1)引导理解”来回”什么意思?谁来走一走,在走道上走一个来回?
(2)我们知道了来回就是去了再回来,4个来回就是去了再回来(4)次。
(3)自己独立解决这道题。
(4)汇报,展示。
四、评价体验,深化提高。
今天这节课我们解决了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或感受?请你评一评自己或同学的表现。
作业(机动):练一练第1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