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为备课和授课而制定的详细教学计划。教案的编写需要不断反思和修正,以提高教学质量。通过阅读教案范文,教师可以了解到教学设计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1.进一步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会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2.经历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实际问题数量关系的过程,体会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发展符号意识.
进一步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会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用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设计者:)。
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青藏铁路线上,在格尔木到拉萨之间有一段很长的冻土地段.列车在冻土地段的行驶速度是100km/h,列车在冻土地段的行驶时,根据已知数据求出列车行驶的路程.
(1)2h行驶的路程是多少?3h呢?th呢?
(2)字母t表示时间有什么意义?如果用v表示速度,列车行驶的路程是多少?
(3)回顾以前所学的知识,你还能举出用字母表示数或数量关系的例子吗?
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
自学教材第54至55页,完成下列问题:
1.假设列车的行驶速度是100km/h,根据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路程=速度×时间,请写出:
(1)列车2h行驶的路程为__200__km.
(2)列车3h行驶的路程为__300__km.
(3)列车th行驶的路程为__100t__km.
2.在含有字母的式子中如果出现乘号,通常将乘号写作__・__或__省略不写__.
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用字母表示数。
活动一:(1)苹果原价是每千克p元,按8折优惠出售,用式子表示现价;。
(2)某产品前年的产量是n件,去年的产量是前年产量的m倍,用式子表示去年的产量;。
(3)一个长方体包装盒的长和宽都是acm,高是hcm,用式子表示它的体积;。
(4)用式子表示数n的相反数.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极差的定义,知道极差是用来反映数据波动范围的一个量。
2、会求一组数据的极差。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的突破方法。
1、重点:会求一组数据的极差。
2、难点:本节课内容较容易接受,不存在难点。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教材p151引例的意图。
(1)、主要目的是用来引入极差概念的。
(2)、可以说明极差在统计学家族的角色——反映数据波动范围的量。
(3)、交待了求一组数据极差的方法。
四、课堂引入:
引入问题可以仍然采用教材上的“乌鲁木齐和广州的气温情”为了更加形象直观一些的反映极差的意义,可以画出温度折线图,这样极差之所以用来反映数据波动范围就不言而喻了。
五、例习题分析。
本节课在教材中没有相应的例题,教材p152习题分析。
问题1可由极差计算公式直接得出,由于差值较大,结合本题背景可以说明该村贫富差距较大。问题2涉及前一个学期统计知识首先应回忆复习已学知识。问题3答案并不,合理即可。
六、随堂练习:
1、一组数据:473、865、368、774、539、474的极差是,一组数据1736、1350、-2114、-1736的极差是.
2、一组数据3、-1、0、2、x的极差是5,且x为自然数,则x=.
3、下列几个常见统计量中能够反映一组数据波动范围的是()。
a.平均数b.中位数c.众数d.极差。
4、一组数据x、x…x的极差是8,则另一组数据2x+1、2x+1…,2x+1的极差是()。
a.8b.16c.9d.17。
答案:1.497、38502.43.d4.b。
七、课后练习:
1、已知样本9.9、10.3、10.3、9.9、10.1,则样本极差是()。
a.0.4b.16c.0.2d.无法确定。
a.87b.83c.85d无法确定。
3、已知一组数据2.1、1.9、1.8、x、2.2的平均数为2,则极差是。
4、若10个数的平均数是3,极差是4,则将这10个数都扩大10倍,则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极差是。
5、某活动小组为使全小组成员的成绩都要达到优秀,打算实施“以优帮困”计划,为此统计了上次测试各成员的成绩(单位:分)。
90、95、87、92、63、54、82、76、55、100、45、80。
计算这组数据的极差,这个极差说明什么问题?
将数据适当分组,做出频率分布表和频数分布直方图。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特点与教学重、难点,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结合新课改理念,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了什么样的项是同类项的基础上,通过具体情境探究得出同类项可以合并,并形成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2)、能运用合并同类项的法则进行合并同类项。
2.能力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的观察、思考、类比、探索、交流和反思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分类思想,使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从而学会学习。
(2)、通过具体情境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挖掘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会利用合并同类项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通过知识梳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德育目标。
(1)、通过由数的加减推广到同类项的合并,可以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认知规律。
(2)、通过具体情境的探索、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和积极参与、勤于思考意识。
4.美育目标。
通过合并同类项,学生们能明显地感觉到数学的形式美、简洁美,感悟到学数学是一种美的享受,爱学、乐学数学。
二、教学方法、手段。
1.教学设想。
突出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主线,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2.教学方法。
利用引导发现法、讨论法,引导学生从具体生活情境及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提出问题与学生共同探索、学生与学生共同探索,以调动学生求知欲望,培养探索能力、创新意识。
3.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探索、发现、归纳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以利于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新课标提倡教学中要重视现代教育技术、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主动去获得新的知识,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因而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乐意并全身心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三、学法指导。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特点与教学重、难点,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结合新课改理念,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了什么样的项是同类项的基础上,通过具体情境探究得出同类项可以合并,并形成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2)、能运用合并同类项的法则进行合并同类项。
2.能力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的观察、思考、类比、探索、交流和反思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分类思想,使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从而学会学习。
(2)、通过具体情境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挖掘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会利用合并同类项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通过知识梳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德育目标。
(1)、通过由数的加减推广到同类项的合并,可以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认知规律。
(2)、通过具体情境的探索、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和积极参与、勤于思考意识。
4.美育目标。
通过合并同类项,学生们能明显地感觉到数学的形式美、简洁美,感悟到学数学是一种美的享受,爱学、乐学数学。
1.教学设想。
突出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主线,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2.教学方法。
利用引导发现法、讨论法,引导学生从具体生活情境及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提出问题与学生共同探索、学生与学生共同探索,以调动学生求知欲望,培养探索能力、创新意识。
3.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探索、发现、归纳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以利于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新课标提倡教学中要重视现代教育技术、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主动去获得新的知识,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因而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乐意并全身心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方差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理解方差概念的产生和形成的过程。
3.会用方差计算公式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的突破方法:
1.重点:方差产生的必要性和应用方差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理解方差公式。
3.难点的突破方法:
方差公式:s=[(-)+(-)+…+(-)]比较复杂,学生理解和记忆这个公式都会有一定困难,以致应用时常常出现计算的错误,为突破这一难点,我安排了几个环节,将难点化解。
(1)首先应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学习方差和方差公式,目的不明确学生很难对本节课内容产生兴趣和求知欲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多举几个生活中的小例子,不如选择仪仗队队员、选择运动员、选择质量稳定的电器等。学生从中可以体会到生活中为了更好的做出选择判断经常要去了解一组数据的波动程度,仅仅知道平均数是不够的。
(2)波动性可以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出来?第一环节中点明了为什么去了解数据的波动性,第二环节则主要使学生知道描述数据,波动性的方法。可以画折线图方法来反映这种波动大小,可是当波动大小区别不大时,仅用画折线图方法去描述恐怕不会准确,这自然希望可以出现一种数量来描述数据波动大小,这就引出方差产生的必要性。
(3)第三环节教师可以直接对方差公式作分析和解释,波动大小指的是与平均数之间差异,那么用每个数据与平均值的差完全平方后便可以反映出每个数据的波动大小,整体的波动大小可以通过对每个数据的波动大小求平均值得到。所以方差公式是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的一个统计量,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程度和课堂时间决定是否介绍平均差等可以反映数据波动大小的其他统计量。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1.教材p125的讨论问题的意图:
(1).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为引入方差概念和方差计算公式作铺垫。
(3).介绍了一种比较直观的衡量数据波动大小的方法——画折线法。
(4).客观上反映了在解决某些实际问题时,求平均数或求极差等方法的局限性,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方差的意义和目的。
2.教材p154例1的设计意图:
(1).例1放在方差计算公式和利用方差衡量数据波动大小的规律之后,不言而喻其主要目的是及时复习,巩固对方差公式的掌握。
(2).例1的解题步骤也为学生做了一个示范,学生以后可以模仿例1的格式解决其他类似的实际问题。
四.课堂引入:
除采用教材中的引例外,可以选择一些更时代气息、更有现实意义的引例。例如,通过学生观看奥运会刘翔勇夺110米栏冠军的录像,进而引导教练员根据平时比赛成绩选择参赛队员这样的实际问题上,这样引入自然而又真实,学生也更感兴趣一些。
五.例题的分析:
教材p154例1在分析过程中应抓住以下几点:
1.题目中“整齐”的含义是什么?说明在这个问题中要研究一组数据的什么?学生通过思考可以回答出整齐即波动小,所以要研究两组数据波动大小,这一环节是明确题意。
2.在求方差之前先要求哪个统计量,为什么?学生也可以得出先求平均数,因为公式中需要平均值,这个问题可以使学生明确利用方差计算步骤。
3.方差怎样去体现波动大小?
这一问题的提出主要复习巩固方差,反映数据波动大小的规律。
六.随堂练习:
1.从甲、乙两种农作物中各抽取1株苗,分别测得它的苗高如下:(单位:cm)。
甲:9、10、11、12、7、13、10、8、12、8;。
乙:8、13、12、11、10、12、7、7、9、11;。
问:(1)哪种农作物的苗长的比较高?
(2)哪种农作物的苗长得比较整齐?
测试次数12345。
段巍1314131213。
金志强1013161412。
参考答案:1.(1)甲、乙两种农作物的苗平均高度相同;(2)甲整齐。
2.段巍的成绩比金志强的成绩要稳定。
七.课后练习:
1.已知一组数据为2、0、-1、3、-4,则这组数据的方差为。
2.甲、乙两名学生在相同的条件下各射靶10次,命中的环数如下:
甲:7、8、6、8、6、5、9、10、7、4。
乙:9、5、7、8、7、6、8、6、7、7。
经过计算,两人射击环数的平均数相同,但ss,所以确定去参加比赛。
3.甲、乙两台机床生产同种零件,10天出的次品分别是()。
甲:0、1、0、2、2、0、3、1、2、4。
乙:2、3、1、2、0、2、1、1、2、1。
分别计算出两个样本的平均数和方差,根据你的计算判断哪台机床的性能较好?
4.小爽和小兵在10次百米跑步练习中成绩如表所示:(单位:秒)。
如果根据这几次成绩选拔一人参加比赛,你会选谁呢?
4.=10.9、s=0.02;。
=10.9、s=0.008。
选择小兵参加比赛。
能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能用正数或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借助生活中的实例理解有理数的意义,体会负数引入的必要性和有理数应用的广泛性.
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1.重点:正确理解负数的意义,掌握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的方法.
2.难点:正确理解负数的概念.
3.关键:创设情境,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加深对负数意义的理解.
教具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我们知道,数是人们在实际生活和生活需要中产生,并不断扩充的.人们由记数、排序、产生数1,2,3,…;为了表示“没有物体”、“空位”引进了数“0”,测量和分配有时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为此产生了分数和小数.
在生活、生产、科研中经常遇到数的表示与数的运算的问题,例如课本第2页至第3页中提到的四个问题,这里出现的.新数:-3,-2,-2.7%在前面的实际问题中它们分别表示:零下3摄氏度,净输2球,减少2.7%.
(1)、像-3,-2,-2.7%这样的数(即在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做负数.而3,2,+2.7%在问题中分别表示零上3摄氏度,净胜2球,增长2.7%,它们与负数具有相反的意义,我们把这样的数(即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正)号,例如,+3,+2,+0.5,+,…就是3,2,0.5,,…一个数前面的“+”、“-”号叫做它的符号,这种符号叫做性质符号.
(2)、中国古代用算筹(表示数的工具)进行计算,红色算筹表示正数,黑色算筹表示负数.
(3)、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但0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数.
(4)、0可以表示没有,还可以表示一个确定的量,如今天气温是0℃,是指一个确定的温度;海拔0表示海平面的平均高度.
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5)、把0以外的数分为正数和负数,起源于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正数和负数在许多方面被广泛地应用.在地形图上表示某地高度时,需要以海平面为基准,通常用正数表示高于海平面的某地的海拔高度,负数表示低于海平面的某地的海拔高度.例如: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为8844m,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为-155m.记录账目时,通常用正数表示收入款额,负数表示支出款额.
(6)、请学生解释课本中图1.1-2,图1.1-3中的正数和负数的含义.
(7)、你能再举一些用正负数表示数量的实际例子吗?
(8)、例如,通常用正数表示汽车向东行驶的路程,用负数表示汽车向西行驶的路程;用正数表示水位升高的高度,用负数表示水位下降的高度;用正数表示买进东西的数量,用负数表示卖出东西的数量.
课本第3页,练习1、2、3、4题.
为了表示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引进了负数.正数就是我们过去学过的数(除0外),在正数前放上“-”号,就是负数,但不能说:“带正号的数是正数,带负号的数是负数”,在一个数前面添上负号,它表示的是原数意义相反的数.如果原数是一个负数,那么前面放上“-”号后所表示的数反而是正数了,另外应注意“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1.课本第5页习题1.1复习巩固第1、2、3题.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以及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方面有独特的意义,同时,对后续教学内容起到奠基作用。
2: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应用题的一个重要步骤是根据题意找出相等关系,然后列出方程,关键在于分析已知未知量之间关系及寻找相等关系。
(b)。
通过和;差;倍;分的量与量之间的分析以及公式中有一个字母表示未知数,其余字母表示已知数的情况下,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
(2)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综合归纳整理的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思想目标:
通过对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的教学,让学生初步认识体会到代数方法的优越性,同时渗透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的辩证思想,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对一元一次方程的研究成果,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决心为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而学好数学的思想;同时,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通过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
根据题意寻找和;差;倍;分问题的相等关系是本课的重点,根据题意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是本课的难点,其理论依据是关键让学生找出相等关系克服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这一难点,但由于学生年龄小,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弱,对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的理解难度大。
1:学生初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往往弄不清解题步骤,不设未知数就直接进行列方程或在设未知数时,有单位却忘记写单位等。
2: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可能存在三个方面的困难:
(1)抓不准相等关系;。
(2)找出相等关系后不会列方程;。
(3)习惯于用小学算术解法,得用代数方法分析应用题不适应,不知道要抓怎样的相等关系。
3: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可能还会存在分析问题时思路不同,列出方程也可能不同,这样一来部分学生可能认为存在错误,实际不是,作为教师应鼓励学生开拓思路,只要思路正确,所列方程合理,都是正确的,让学生选择合理的思路,使得方程尽可能简单明了。
4: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习惯于用算术方法分析已知数与未知数,未知数与已知数之间的关系,对于较为复杂的应用题无法找出等量关系,随便行事,乱列式子。
5: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不重视分析等量关系,而习惯于套题型,找解题模式。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
1:“读(看)——议——讲”结合法。
2:图表分析法。
3:教学过程中坚持启发式教学的原则。
教学的理论依据是:
1:必须先明确根据应用题题意列方程是重点,同时也是难点的观点,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抓住关键,克服难点,正确列方程弄清楚题意,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并列出代数式表示这相等关系的左边和右边。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知晓解题步骤,通过例1可以让学生大致了解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
2: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仔细审题,认真阅读例题的内容提要,弄清题意,找出能够表。
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分析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只写在草稿上,在写解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先设未知数,再根据相等关系列出需要的代数式,再把相等关系表示成方程形式,然后解这个方程,并写出答案,在设未知数时,如有单位,必须让学生写在字母后,如例1中,不能把“设原来有x千克面粉”写成“设原来有x”。另外,在列方程中,各代数式的单位应该是相同的,如例1中,代数式“x”“—15%x”“42500”的单位都是千克。在本例教学中,关键在于找出这个相等关系,将其中涉及待求的某个数设为未知数,其余的数用已知数或含有已知数与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从而列出方程。在例1中的相等关系比较简单明显,可通过启发式让学生自己找出来。在例1教学中同时让学生巩固解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的五个步骤,特别是第2步是关键步骤。
(一)知识我先懂:
方差:设有n个数据,各数据与它们的平均数的差的平方分别是。
我们用它们的平均数,表示这组数据的方差:即用。
来表示。
给力小贴士:方差越小说明这组数据越。波动性越。
(二)自主检测小练习:
1、已知一组数据为2、0、-1、3、-4,则这组数据的方差为。
2、甲、乙两组数据如下:
甲组:1091181213107;。
乙组:7891011121112.
分别计算出这两组数据的极差和方差,并说明哪一组数据波动较小.
2.了解倒数概念,会求给定有理数的倒数;。
3.通过将除法运算转化为乘法运算,培养学生的转化的思想;通过运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熟练进行运算,教学难点是理解法则。
1.有理数除法有两种法则。法则1: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是把除法转化为乘法来解决问题。法则2是把有理数除法纳入有理数运算的统一程序:一确定符号;二计算绝对值。如:按法则1计算:原式;按法则2计算:原式。
2.对于除法的两个法则,在计算时可根据具体的情况选用,一般在不能整除的情况下应用第一法则。如;在有整除的情况下,应用第二个法则比较方便,如;在能整除的情况下,应用第二个法则比较方便,如,如写成就麻烦了。
(二)知识结构。
(三)教法建议。
1.学生实际运算时,老师要强调先确定商的符号,然后在根据不同情况采取适当的方法求商的绝对值,求商的绝对值时,可以直接除,也可以乘以除数的倒数。
2.关于0不能做除数的问题,让学生结合小学的知识接受这一认识就可以了,不必具体讲述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的理由。
3.理解倒数的概念。
(1)根据定义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即:,则互为倒数。如:,则2与,-2与互为倒数。
(2)由倒数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到求已知数倒数的一种基本方法:即用1除以已知数,所得商就是已知数的倒数。如:求的倒数:计算,-2就是的倒数。一般我们求已知数的倒数很少用这种方法,实际应用时我们常把已知数看作分数形式,然后把分子、分母颠倒位置,所得新数就是原数的倒数。如-2可以看作,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为,就是的倒数。
(3)倒数与相反数这两个概念很容易混淆。要注意区分。首先倒数是指乘积为1的两个数,而相反数是指和为0的两个数。如:,2与互为倒数,2与-2互为相反数。其次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符号相同,而互为相反数符号相反。如:-2的倒数是,-2的相反数是+2;另外0没有倒数,而0的相反数是0。
4.关于倒数的求法要注意:
(1)求分数的倒数,只要把这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即可.
(2)正数的倒数是正数,负数的倒数仍是负数.
(3)负倒数的定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负倒数.
2.?难点关键:由实际问题列出的一元二次方程解出根后还要考虑这些根是否确定是实际问题的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请同学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2
问题1.前面有关“执竿进屋”的问题中,我们列得方程x-8x+20=0。
列表:
问题2列表:
3
22。
果抛开实际问题,问题2中还有x=-11的解.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也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2
回过头来看:x-8x+20=0有两个根,一个是2,另一个是10,都满足题意;但是,问题2中的x=-11的根不满足题意.因此,由实际问题列出方程并解得的根,并不一定是实际问题的根,还要考虑这些根是否确实是实际问题的解.
2
例1.下面哪些数是方程2x+10x+12=0的根?-4,-3,-2,-1,0,1,2,3,4.
分析:要判定一个数是否是方程的根,只要把其代入等式,使等式两边相等即可.
2
解:将上面的这些数代入后,只有-2和-3满足方程的等式,所以x=-2或x=-3是一元二次方程2x+10x+12=0的两根.
2
22。
练习: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a-1)x+x+a-1=0的一个根为0,则求a的值。
点拨:如果一个数是方程的根,那么把该数代入方程,一定能使左右两边相等,这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经常用到,同学们要深刻理解.
例3.你能用以前所学的知识求出下列方程的根吗?
222。
(1)x-64=0(2)3x-6=0(3)x-3x=0。
三、巩固练习。
教材思考题练习1、2.
四、归纳小结(学生归纳,老师点评)本节课应掌握:
(1)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概念;。
(2)要会判断一个数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1.教材复习巩固3、4综合运用5、6、7拓广探索8、9.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求得解后须验根,原(根)留、增(根)舍,别含糊。
最简根式的条件。
最简根式三条件,号内不把分母含,
幂指数(根指数)要互质、幂指比根指小一点。
特殊点的坐标特征。
坐标平面点(x,y),横在前来纵在后;。
(+,+),(-,+),(-,-)和(+,-),四个象限分前后;。
x轴上y为0,x为0在y轴。
象限角的平分线。
象限角的平分线,坐标特征有特点,一、三横纵都相等,二、四横纵却相反。
平行某轴的直线。
平行某轴的直线,点的坐标有讲究,
直线平行x轴,纵坐标相等横不同;。
直线平行于y轴,点的横坐标仍照旧。
对称点的坐标。
对称点坐标要记牢,相反数位置莫混淆,
x轴对称y相反,y轴对称x相反;。
原点对称记,横纵坐标全变号。
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分式分母不为零,偶次根下负不行;。
零次幂底数不为零,整式、奇次根全能行。
函数图像的移动规律。
若把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写成y=k(x+0)+b,
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写成y=a(x+h)2+k的形式,
则可用下面的口诀。
“左右平移在括号,上下平移在末稍,左正右负须牢记,上正下负错不了”.
一次函数图象与性质口诀。
一次函数是直线,图象经过三象限;。
正比例函数更简单,经过原点一直线;。
两个系数k与b,作用之大莫小看,k是斜率定夹角,b与y轴来相见,
k为正来右上斜,x增减y增减;。
k为负来左下展,变化规律正相反;。
k的绝对值越大,线离横轴就越远。
二次函数图像与性质口诀。
二次函数抛物线,图象对称是关键;。
开口、顶点和交点,它们确定图象现;。
开口、大小由a断,c与y轴来相见;。
b的符号较特别,符号与a相关联;。
顶点位置先找见,y轴作为参考线;。
左同右异中为0,牢记心中莫混乱;。
顶点坐标最重要,一般式配方它就现;。
横标即为对称轴,纵标函数最值见.
若求对称轴位置,符号反,一般、顶点、交点式,不同表达能互换。
初中数学是义务教育的一门主要学科。它是学习物理、化学、计算机等学科以及参加社会生活,生产和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对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有积极的作用。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具体的学习情境;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让学生去说去做,逐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初步的应用意识。
二、教学理念。
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恰当评价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评价结果以定性描述的方式呈现;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三、学生情况分析。
本期任教九年级一班,有学生36人。学生到九年级两极分化现象较严重,基础好的同学学习兴趣大,进取心强,学习自觉主动;而基础较差的同学学习兴趣不浓,上课爱走神,参与意识弱,不愿动脑筋,对自己缺乏信心;处于中等成绩的学生学习缺乏主动,需要不时鞭策、激励。九年级的学生处于一个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有叛逆心理,自尊心强,初步展露自己个性的时期。
四、教材分析。
第5册中,“二次根式”与“一元二次方程”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二次根式”原是第4册章数的开方的一节,现单独成为一章,其内容更为完整合适。
“一元二次方程”是原有内容,基本保留,略作修改,更为完善。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有“图形的相似”与“解直角三角形”两章。
“图形的相似”原为第4册,现后移,作为全等三角形的拓展,增加中位线一节,适当加强理性的数学逻辑推理成分,更好地实现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有机结合。
“解直角三角形”为原第4册解直角三角形一章的后两节,探索边角关系,解决一些较为简单的实际应用问题。
“随机事件的概率”一章,属于概率范畴。将原第5册的概率的含义与预测和第3册模拟实验的内容合为一章,基于概率的频率意义,引入随机事件的概率的分析意义和简单的预测公式。主题突出,线条鲜明,那样对于随机事件的概率的学习就更为集中。
第5册各章课时安排。
全书内容(含各章复习)与课时安排。
2016912。
2、掌握用树状图和列表法计算涉及两步实验的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
3、通过实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能力。
进一步经历用树状图、列表法计算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
正确地利用列表法计算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
生:由几名学生动手摸一摸。
(教师准备一个不透明的小袋子,里面装有3个黑围棋和2个白围棋)。
师:在数学中,我们把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称为事件发生的概率,如果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结果的可能性相同,结果总数为n(事件a发生的可能的结果总数为m),事件a发生的概率为。
如图,三色转盘,每个扇形的`圆心角度数相等,让转盘自由转。
动一次,“指针落在黄色区域”的概率是多少?
师:结合定义作详细分析,为两个例题教学做准备。
(分析:转盘中红、黄、蓝三种颜色所在的扇形面积相同,即指针落在各种颜色区域的可能性相同,所有可能的结果总数为,其中“指针落在黄色区域”的可能结果总数为。若记“指针落在黄色区域”为事件a,则。)。
设计说明:通过练习,让学生及时回味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学会数学的过程中会学数学。
例一,有甲、乙两个相同的转盘。让两个转盘分别自由转动一次,当转盘停止转动,求。
(1)转盘转动后所有可能的结果;
(2)两个指针落在区域的颜色能配成紫色(红、蓝两色混合配成)的概率;
(3)两个指针落在区域的颜色能配成绿色(黄、蓝两色混合配成)或紫色的概率;
例题解析:
例1关键是让学生学会分步思考的方法。
教师分析并让学生学会画树状图(教师板演)。
任意抛掷两枚均匀硬币,硬币落地后,
(1)写出抛掷后所有可能的结果(用树状图表示)。
(2)一正一反的概率是多少?(指定一名学生板演)。
例2:一个盒子里装有4个只有颜色不同的球,其中3个红球,1个白球。从盒子里摸出一个球,记下颜色后放回,并搅匀,再摸出一个球。
(1)写出两次摸球的所有可能的结果;
(2)摸出一个红球,一个白球的概率;
(3)摸出2个红球的概率;
师:你能用列表法来解吗?
有没有更简单明了的方法?(学生应。
该有预习,能说出用列表法。)。
任意把骰子连续抛掷两次,
(1)写出抛掷后的所有可能的结果;
(2)朝上一面的点数一次为3,一次为4的概率。
(3)朝上一面的点数相同的概率。
(4)朝上一面的点数都为偶数的概率。
(5)两次朝上一面的点数的和为5的概率。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仍担任初三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经过上一学期的努力,很多学生在学习风气上有了较大的改变,学习积极性有所提高,也有不少学生自知能力较差,特别是到了最后一学期,有些学生对自己要求不严,甚至自暴自弃,这些都需要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耐心教育,此外,面临中考阶段对学生要有总体的掌握,使之考出好成绩。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的内容只剩两章,:圆与统计与概率。
圆这一章的主要内容是圆的定义和性质,点、直线、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圆的切线,弧长和扇形的面积,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本章设涉及的概念、定理较多,应弄清来龙去脉,准确理解和掌握概念和定理。垂径定理及推论、圆的切线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是本章的重点。垂径定理、圆周角定理的证明、运用与圆有关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是本章的难点。
统计与概率这章有总体与样本、用样本估计这两节内容。统计是统计理论和应用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基本思想是通过部分估计全体。本章在介绍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的概念后,先后以百分比、平均数和方差为例,介绍了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统计思想方法。
除了这两章,还要复习初中数学教材其他的内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点、直线、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弧长和扇形的面积,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掌握圆的切线及与圆有关的角等概念和计算。教育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合理的进行运算,逐步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会用归纳演绎、类比进行简单的推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实事求是的态度,掌握初中数学教材、数学学科“基本要求”的知识点。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来源与实践,又反应用于实践,通过探索、学习,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合理的进行运算,逐步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抽象、会用归纳、演绎、类比进行简单的推理,围绕初中数学教材、数学学科“基本要求”进行知识梳理,围绕初中数学主要内容进行专题复习,适时地进行分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发展全体学生。
3、情感目标及价值观:通过学习交流、合作、讨论的方式,积极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质量,逐步形成正确的教学价值观,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发展。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圆》这章中垂径定理及推论、圆的切线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是本章的重点。
《统计与概率》这章的重点是用样本的某种特殊性来估计总体的统计思想方法。
难点:
垂径定理、圆周角定理的证明、运用与圆有关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以及根据三视图描述基本的几何体或实物原型。
统计估计是用样本的某种特殊性来估计总体的统计思想方法。
五、教学中要采取的措施:
1、认真学习钻研新课标,通盘熟悉初中数学教材及教学目标,认真备好每一堂课,精心制作总复习计划。
2、认真上好每一堂课,抓住关键,分散难点,突出重点,在培养能力上下功夫。
3、重视课后反思,及时将每一节课的得失记录下来,不断的积累教学经验。
4、积极与其他老师沟通,提高教学水平。
5、积极听取家长与学生良好的合理建议。
6、以“两头”带“中间”的战略。
7、注重教学中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学习等学习方法的引导。
1、尝试实验,获得有关容量守恒的经验。
2、乐意动手动脑探究水的变化,了解它的主要特性。
活动准备。
1、趣味练习:容量比较)。
2、标有刻度的瓶子,水,记录纸,笔。
活动过程。
一、观察提问。
1.出示趣味练习:容量比较。
教师:小朋友看一看这六瓶水是一样多的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结:现在我们想办法做一下实验,比较一下水的多少吧。
二、实验操作。
1、教师:用什么办法验证呢?怎么操作?
要求:实验用的两瓶水不能混在一起,实验时动作慢一点,避免将水洒出影响实验结果。
2、记录实验结果。
(1)高矮不同的两只瓶子。
方法是通过比较水位的高低,我们可以看出瓶子的水是一样的。
原来瓶子的高矮是不影响水的多少的。
(2)粗细不同的两只瓶子小。
选择两个相同的空瓶,把装在大小不同的瓶内的饮料倒入其中,比较出饮料一样多。
方法,任选一个瓶子,将一瓶饮料倒入,用笔画或粘纸条的方法做标记,
把饮料倒出后再将另一瓶饮料倒入该瓶,看饮料位置与原来留下的标记是否一致,
比较出饮料一样多原来瓶子的粗细是不影响水的多少的。
(3)一只含内容物的的瓶子内容物为石子。
方法是取出瓶中石子,比较水位的高低。
内容物为海绵小结:方法是将海绵中的水挤回瓶中,比较水位的高低。
原来瓶子里面是否有物体是不影响水的多少的。
3、总结:瓶子的高矮、粗细、内含物是不影响水的多少的,这种现象就叫做容量守恒。
三、活动延伸。
想一想,如果把两块一样重的橡皮泥塞进不同形状的瓶子里,橡皮泥会变重吗?
回去试试看吧!
本节的重点是中位线定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和梯形中位线定理不但给出了三角形或梯形中线段的位置关系,而且给出了线段的数量关系,为平面几何中证明线段平行和线段相等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节的难点是中位线定理的证明.中位线定理的证明教材中采用了同一法,同一法学生初次接触,思维上不容易理解,而其他证明方法都需要添加2条或2条以上的辅助线,添加的目的性和必要性,同以前遇到的情况对比有一定的难度.
教法建议。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梯形中位线的概念和梯形中位线定理。
2.掌握定理“过梯形一腰中点且平行底的直线平分另一腰”
4.通过定理证明及一题多解,逐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设计。
引导分析、类比探索,讨论式。
三、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梯形中位线性质及不规则的多边形面积的计算.
2.教学难点:梯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什么叫三角形的中位线?它与三角形中线有什么区别?三角形中位线又有什么性质(叙述定理).
2.叙述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及推论1、推论2(学生叙述,教师画草图,如图所示,结合图形复习).
本周我们学习了《反比例函数》,从教学设计到课堂教学,课后仔细回味,觉得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
《反比例函数》是在《一次函数》的基础上,再一次进入函数领域,是一个再认知的过程,它是初中阶段三大函数之一,区别于一次函数,但又建立在一次函数之上,本章内容的学习为以后更高层次函数的学习,以及函数、方程、不等式间的关系处理奠定了基础,在数学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本章蕴涵的类比、建模、转化、方程等数学思想方法,对学生观察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都是十分有益的。
备课时,我仔细研读教材,认为本节课无论是重点和难点都是让学生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以及如何与一次函数及一次函数中的正比例函数的区别。所以,我在讲授新课前安排了对“函数”、“一次函数”及“正比例函数”概念及“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一般式的复习。
设计合理的习题,立足于思维训练。每节课每个知识点都设计了针对性的变式练习,通过练习学生的解体技巧、方法、思维都得到了训练。在处理课堂练习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问题来回答,照顾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特别是在处理练习时,我还是沿用之前的方式让学生充当老师讲解自己的观点,使我看到学生的智慧,听到了富有思想的回答,让人忍不住为他们鼓掌。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觉得数学的简单,不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智慧,是还原数学最朴素的状态。只有这样,才能极大地释放孩子的潜能。
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教学时,紧紧抓住关键词语,突破难点。性质强调“在同一象限内”,而我们学生往往忽略这个问题,无论是怎样的两点,都直接用性质,对此,采用讨论的观点,结合图像观察,让学生看到理解到:在同一象限内可直接用性质,不在同一象限内,一、二象限的点的纵坐标永远大于三、四象限内点的纵坐标。这样,非常明了的让学生把最容易混淆的知识分清了,突破难点的同时及时总结出这其中体现出的数学思想方法:分类讨论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回顾教学的过程,仍存在许多问题:
1、预见性不够。这主要体现在知识回顾中的问题,本来打算一点而过,结果学生的回答偏离了老师的预想,老师势必站在学生的角度给他们一一纠正,从而浪费了时间,自己对于突发事件的处理灵活性还不够,掌控课堂的能力有待提高。
2、对学生的情感关注太少。本来想营造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因为紧张回答问题不积极,不敢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没有焕发出学生的激情。如果在一开始就用生动活泼激趣的语言导入课题,在教学过程中对少数同学的回答能及时给予表扬和激励,不但能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坚定学习的信心。
3、角色转换不彻底。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围绕主题、围绕学生提问的多,给学生提问的时间和机会很少.不能大胆放心把课堂交还给学生.
今后还需要改进的地方:
1、在上课过程中,要始终关注学生的情感。因为学生的学习是认知和情感的结合,只有给了他们情感上的极大满足,学生才会获得渴望成功的动力,我们的自主学习活动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2、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注意评价的多元化,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对数学学习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有反思才会有进步,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勇于创新,积极接受挑战。
第2xx4周锐角三角函数。
第5周投影与视图和本期内容测试。
第7xx8周复习八年级数学。
第11—12周专题复习和中考模拟测试。
第13周查漏补缺,中考考前培训。
二、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以下几个环节。
(1)认真备课。认真研究教材及考纲,明确教学目标,抓住重点、难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重视每一章节内容与前后知识的联系及其地位,重视课后反思,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师生互动的细节。
(2)上好课:在备好课的基础上,上好每一个40分钟,提高40分钟的效率,让每一位同学都听的懂,对部分基础较差者要循序渐进,以选用的例题的难易程度不同,使每个学生能“吃”饱、“吃”好。
(3)注重课后反思,及时的将一节课的得失记录下来,不断积累教学经验。
(4)批好每一次作业:作业反映了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认真批改作业,使教师能迅速掌握情况,对症下药。
(5)按时检验学习成果,做到单元测验的有效、及时,测验卷子的批改不过夜。考后对典型错误利用学生想马上知道答案的心理立即点评。
(6)及时指导、纠错:争取面批、面授,今天的任务不推托到明日,争取一切时间,紧紧抓住初三阶段的每分每秒。课后反馈。落实每一堂课后辅助,查漏补缺。精选适当的练习题、测试卷,及时批改作业,发现问题及时给学生面对面的指出并指导学生搞懂弄通,不留一个疑难点,让学生学有所获。
(7)积极与其它老师沟通,加强教研教改,提高教学水平。
(8)经常听取学生良好的合理化建议。
(9)以“两头”带“中间”战略思想不变。
(10)深化两极生的训导。
三、不断钻研业务,提高业务能力及水平。
积极参加业务学习,看书、看报,参加学校组织的培训,使之更好的为基础教育的改革努力,掌握新的技能、技巧,不断努力,取长补短,扬长避短,努力使教学更开拓,方法更灵活,手段更先进。
四、分层辅导,因材施教对本年级的学生实施分层辅导,利用优胜劣汰的方法,激励学生的学习激情,保证升学率及优良率,提高及格率。对部分差生实行义务补课,以提高成绩。
五、严格按照教学进度,有序的进行教学工作。用心去做,从细节去做,尽自己追大的努力,发挥自己的能力去做好初三毕业班的教学工作。
六、强化复习指导。分二阶段复习:
(一)第一阶段全面复习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全面掌握初中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技能,做到全面、扎实、系统,形成知识网络。这个阶段的复习目的是让学生全面掌握初中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技能,做到全面、扎实、系统,形成知识网络。
1、重视课本,系统复习。现在中考命题仍然以基础题为主,有些基础题是课本上的原题或改造,后面的大题虽是“高于教材”,但原型一般还是教材中的例题或习题,是教材中题目的引伸、变形或组合,所以第一阶段复习应以课本为主。
2、按知识板块组织复习。把知识进行归类,将全初中数学知识分为十一讲:第一讲数与式;第二讲方程与不等式;第三讲函数;第四讲统计与概率;第五讲基本图形;第六讲图形与变换;第七讲角、相交线和平行线;第八讲三角形;第九讲四边形;第十讲三角函数学;第十一讲圆。复习中由教师提出每个讲节的复习提要,指导学生按“提要”复习,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根据个人具体情况把遗忘了知识重温一遍,边复习边作知识归类,加深记忆,注意引导学生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掌握法则、公式、定理的推导或证明,例题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典型性、层次性,并注意分析例题解答的思路和方法。
3、重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方法的指导。基础知识即初中数学课程中所涉及的概念、公式、公理、定理等。要求学生掌握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知识结构,形成整体的认识,并能综合运用。例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二次函数图形与x轴交点之间的关系,是中考常常涉及的内容,在复习时,应从整体上理解这部分内容,从结构上把握教材,达到熟练地将这两部分知识相互转化。又如一元二次方程与几何知识的联系的题目有非常明显的特点,应掌握其基本解法。中考数学命题除了着重考查基础知识外,还十分重视对数学方法的考查,如配方法,换元法,判别式法等操作性较强的数学方法。在复习时应对每一种方法的内涵,它所适应的题型,包括解题步骤都应熟练掌握。
4、重视对数学思想的理解及运用。如函数的思想,方程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等。
(二)第二阶段综合运用知识,加强能力培养,构建初中数学知识结构和网络,从整体上把握数学内容,以构建初中数学知识结构和网络为主,从整体上把握数学内容,提高能力。
培养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题的能力,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之一。这个阶段的复习目的是使学生能把各个讲节中的知识联系起来,并能综合运用,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个阶段的例题和练习题要有一定的难度,但又不是越难越好,要让学生可接受,这样才能既激发学生解难求进的学习欲望,又使学生从解决较难问题中看到自己的力量,增强前进的信心,产生更强的求知欲。第二阶段就是第一阶段复习的延伸和提高,应侧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这一阶段尤其要精心设计每一节复习课,注意数学思想的形成和数学方法的掌握。初中总复习的内容多,复习必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解决疑难,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复习内容是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各个学生对教材内容掌握的程度又各有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复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复习,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查漏补缺,做知识归类、解题方法归类,在形成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加深记忆。除了复习形式要多样,题型要新颖,能引起学生复习的兴趣外,还要精心设计复习课的教学方法,提高复习效益。
乒乓球的标准直径为40mm,质检部门从a、b两厂生产的乒乓球中各抽取了10只,对这些乒乓球的直径了进行检测。结果如下(单位:mm):
b厂:39.8,40.2,39.8,40.2,39.9,40.1,39.8,40.2,39.8,40.2.
你认为哪厂生产的乒乓球的直径与标准的误差更小呢?
(1)请你算一算它们的平均数和极差。
(2)是否由此就断定两厂生产的乒乓球直径同样标准?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个问题。
探索活动。
算一算。
把所有差相加,把所有差取绝对值相加,把这些差的平方相加。
想一想。
你认为哪种方法更能明显反映数据的波动情况?
1.用分式表示生活中的一些量.
2.分式的基本性质及分式的有关运算法则.
3.分式方程的概念及其解法.
4.列分式方程,建立现实情境中的数学模型.
(二)能力训练要求。
1.使学生有目的的梳理知识,形成这一章完整的知识体系.
2.进一步体验“类比”与“转化”在学习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运算法则及其分式方程解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提高学生的归纳和概括能力,形成反思自己学习过程的意识.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使学生在总结学习经验和活动经验的过程中,体验因学习方法的大力改进而带来的快乐,成为一个乐于学习的人.
一、教学背景:
为了加强课堂教学,改进教学常规,保证教学的顺利开展,完成初中上学期的数学教学,使其高效完成学科教学任务,特制定本教学计划。
二、学术分析:
这学期我班成绩一般。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和鼓励他们,让基础较差的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建立一支进取能干的学习团队,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树立明确的数学学习目的,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
三、新课程要求:
初三数学按照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施。其目的是通过数学教学使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最适合的发展。通过初三数学的教学,可以教育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概念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合理地操作,逐步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抽象和总结。会用归纳法和演绎法,类比进行简单推理。让学生了解数学的起源和实践,反过来作用于实践。
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实事求是的态度、顽强的学习毅力和独立思考探索的新思路。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本学期学科知识在整个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书四章涵盖了《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实践与综合应用”三个领域,其中“二次函数”、“锐角三角形函数”的内容是基本初等函数的基础知识,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但它们分别与抛物线和直角三角形密切相关,也就是说这两章的内容既涉及数量关系,又涉及图形问题,能很好地体现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相似性”的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以相似三角形为核心,还包括“相似性”的转化。本章最后一部分对初中所学的四种图形变换(平移、轴对称、旋转、镜像)进行了总结和综合运用。
《投影与视图》也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这一章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内容。它从“从物画”和“从像思”两个方面体现了平面图形与三维图形的相互转化,对培养空间想象力能起到重要作用。对于“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内容,这套教材不仅注重在每章的主体和习题中安排适当的内容,还采用“项目学习”和“数学活动”的安排方法,加强数学应用的体现。本书第29章安排了一门“制作三维模型”的科目,每章末尾安排了2~3个数学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满足了与本书内容密切相关的“实践与综合应用”的要求。
五、四个单元章节:
二次函数。
本章主要研究二次函数的概念、形象和基本性质,从二次函数的角度看一维二次方程,用二次函数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些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相似图形的概念和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相似三角形的应用实例以及图像的变换。
本章主要内容包括:锐角三角形函数(正弦、余弦、正切),求解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函数是自变量为锐角时的三角函数,即定义域缩小后的三角函数。求解直角三角形在实践中应用广泛,锐角三角形函数为求解直角三角形提供了有效的工具。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是学习锐角三角形函数的直接基础,而勾股定理等内容在求解直角三角形时经常用到,所以这一章与第十八章“勾股定理”和“相似性”关系密切。
投影和视图。
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投影和视图的基本知识,一些基本几何的三视图,简单三维图形与其三视图的相互转换,以及根据三视图制作三维模型的实践活动。整章分为三节。
六、阶段性测试或检查方法及辅导措施:
(1)注重课后反思,及时记录一节课的得失,积累教学经验。
(2)批准每一项作业:作业体现一堂课的效果,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认真批改作业,让老师快速掌握情况,对症下药。
(3)按时检查学习成绩,做到单元测试有效及时,试卷不能一蹴而就。考完试,典型错误马上被学生想马上知道答案的心理评价。
(4)及时指导和纠正:争取面签和面签。今天的任务不要拖到明天,要一直争取,牢牢把握初三的每一分钟。课后反馈。对每个班级实施课后辅导,检查漏洞,填补空缺。选择合适的习题和试卷,及时批改作业,及时当面给学生指出问题,引导学生理解,不留难点,让学生学到东西。
(5)积极与其他教师沟通,加强教研改革,提高教学水平。
(6)经常听取学生的好的合理化建议。
(7)带“两端”。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