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表达个人对读书体验的一种方式,可以通过文字来记录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怎样通过读后感来展示自己的阅读能力和批判思维?以下是一些读后感范文,它们能够激发我们对作品的思考和对文学的热爱。
本课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乐海泛舟》,这是一部以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为题材,以越剧音乐为素材而写成的单乐章小提琴协奏曲。如今已列入世界名曲,butterfly-loves(《蝴蝶的爱情》)。通过本课,使学生了解:《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一部描述梁、祝二人的真挚爱情,并对封建礼教进行愤怒控诉与鞭笞,反映人民群众反封建思想感情的爱情悲剧。
【学生现状】。
八年级学生在经过前阶段的学习,音乐知识和音乐素养等各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积累,对分析音乐的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但自身音乐基本素养和对艺术的审美还有待加强。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感受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艺术魅力。
2.知识与技能:
a、通过欣赏,使学生了解协奏曲这一体裁知识以及记住曲中的音乐主题及长笛、双簧管、小提琴、大提琴的音色。
b、能够熟唱“爱情主题”的歌曲《化蝶》。
3.过程与方法:
a、聆听音乐,领略音乐作品的韵味的同时能说出主部主题在呈示部中出现的次数。
【教学重点】。
1.欣赏全曲能记住音乐主题及乐器音色并学唱歌曲《化蝶》。
【教学难点】。
1.熟唱“爱情主题”的歌曲《化蝶》。
【教学方法】欣赏法、讲授法等。
【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ppt【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欣赏电影《梁祝》片段引出课题。
二、讲授新课。
1.了解作者何占豪、陈刚。
何占豪(1933—)浙江人,是中国杰出的音乐家,世界著名作曲家。现任中国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中国上海音乐家协会副主席。1958年在上海音乐学院学习期间与同学陈钢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妇孺皆知”的最著名的小提琴作品,是全世界演出和录音版本最多的中国管弦乐曲,是世界人民了解中国音乐的必听曲目,被誉为“为中国创造民族化交响乐开拓一片绿野”的“不朽的(中国)民族音乐经典”,是“中国人民的骄傲”、“整个东方音乐的骄傲”。主要作品:小提琴齐奏曲《姊妹歌》、弦乐四重奏《过节》、《烈士日记》、交响诗《刘胡兰》、民乐合奏《节日赛马》、越剧《孔雀东南飞》配乐等。
陈钢(1935—)上海市人,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之一。早年,他即师从于父亲陈歌辛和匈牙利钢琴家瓦拉学习作曲和钢琴。1955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后,他又师从于丁善德院长和苏联音乐专家阿尔扎马诺夫学习作曲与理论。早在求学期间,他与何占豪合作之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蜚声中外乐坛。主要作品:《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及交响诗《屈原》等。
2.音乐知识:
协奏曲:一件独奏乐器与乐队协同演奏的大型乐曲。由什么乐器担任主奏就叫什么协奏曲。如:钢琴协奏曲、琵琶协奏曲、二胡协奏曲等。
3.作品创作背景分析:
这是一部以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为题材,吸取了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而写成的单乐章、标题性的小提琴协奏曲。这部小提琴协奏曲描述了梁山伯、祝英台二人的真挚爱情,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愤怒的控诉与鞭挞,反映了人民反封建的思想感情及对这一爱情悲剧的深切同情。
5.能说出几种演奏乐器并能记住其音色。6.唱一唱主部主题《化蝶》。
三、小结: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了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通过欣赏那动人的、洋为中用的音乐艺术魅力,调动着我门的情感,寄托了人们对悲剧中男女主人翁的深切同情和祝愿,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通过这首作品,也告诉我们人间最可贵的那就是真情。
这绝对是一本经典的中国风绘本。
梁祝的故事,流传已久。这是一个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不论大人还是小孩,都多多少少听过这个故事。在美丽的杭州,还有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共同求学的“万松书院”,踏进书院,仿佛穿越到了梁祝同窗共读的那个时光里。而杭州西湖边的观光车上,播放的正是动听的梁祝乐曲。还有我们听过的戏曲选段“十八相送”、“我家有个小九妹”、等等,无不出自梁祝故事。自从我给小不点讲过一些关于梁祝的故事以后,小不点就经常缠着我讲这个故事。但是梁祝的故事真要讲起来,可不短,而且其中有些太多片断,尤其是祝英台抗婚、梁山伯病殁的情节,太过凄凉悲伤,如果一五一十讲给小孩子听,感觉不太合适。所以,我在想怎样精简一些,用孩子的语言来讲,能让孩子容易理解又会伤及孩子的心灵。无奈自己水平有限,绞尽脑汁,总觉得讲不好。
然,这本《梁山伯与祝英台》绘本,解除了我的困惑,帮了我这个忙,绘本,是孩子特别喜欢的图书类型。有精美的图画、有简洁且适合孩子阅读的文字。这本书,图画可不是一般的图画,而是孩子们喜欢的皮影。因为带小不点看过皮影戏,所以,一看到这本书时,就立马认出来是皮影,惊叹不已,直呼“好看”!说自己太喜欢这样的书了。
于是,仔细认真读了好几遍。
唐亚明老师描写的梁祝故事忠于民间传说故事的原版,也就是我们从小听得最多的版本。而文字则精简了许多,但是却没有遗漏时间地点,将这个民间故事发生的年代和地理位置做了非常明确的交待,正好与真实的景点相吻合。故事讲述祝英台女扮男装到杭州求学,路遇梁山伯也是去杭州的书院求学,两人结伴而行,同窗三载,情投意合。可惜英台奉父母之命断学回家,但是英台早就托心于梁山伯,在二人十八相送之时,暗示梁山伯来家娶“小九妹”,可惜山伯来晚,英台在父母催促之下要嫁给马家公子。山伯回家之后,思念过度,病殁。痴情的英台假意答应了出嫁,在迎亲花轿途经梁山伯墓地时,下来祭拜、哭诉悲怨,或许是上天被二人的痴情所感动,坟包裂开大缝,英台跳入坟中,坟墓合拢,雨过天晴后,飞出一对形影相随的蝴蝶。
两只蝴蝶比翼双飞,正是美好的寓意和结局。
在读这个故事之时,可以先用手机扫一扫底扉页(版权页)上的二维码,可以听到著名的`扬琴演奏家郭敏弹奏的《梁祝》,在悠扬的乐曲中,结合图书里的皮影图片和文字,来欣赏这千古传诵的至真至诚的经典故事。扬琴乐曲长达26分钟,将《梁祝》乐典的主部、副部、展开部、再现部一一演绎。两人草桥结拜、同窗共学共玩、十八相送,舒缓悠扬,以及后来的英台抗婚,山伯病殃,英台哭诉,乐曲展现激昂悲恸的气氛,……跌宕起伏,同步阅读感触颇深。而孩子对皮影的画面表现也有自己的理解,孩子发现皮影图画里的许多细节,有在云层中穿行的飞龙,在水中遨游的大鱼,在林中奔跑的梅花鹿,当梁祝二人如琴瑟相和的场景中,背景里出现的各式花鸟走兽也都呈现着吉祥平和的模样;而当他们的爱情遭到家人的反对时,二人中间出现了雷公电母,孩子说这个雷公是老鹰的形象,长着尖锐的喙,凶神恶煞的样子,在这里,他们是来阻断、拆散梁山伯和祝英台的。……很多这样的神话角色的插入,带给孩子更多天马行空的想象,也正符合神话故事的特点。
皮影戏的元素和传统水墨画的结合以及中国民族乐器扬琴的奏乐,无不体现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我们都希望能让孩子多看一些这样优秀的中国本土图画书。
《梁祝》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也就有各种表现形式,无论是戏曲、音乐都那么深入人心,到当代,影视剧以之为题材的也广受欢迎。拿起这本《梁山伯与祝英台》时,初看以为是用皮影戏为底本拍摄而成的画册,仔细翻阅,才发现,是仿皮影戏表现形式的绘本。
一时不察,险些着了道,当皮影戏扯谈半天的话,就未免南辕北辙了。这套绘本的人物形象借鉴皮影戏的造型,人物形制处处显露出皮影刀工的波磔刃痕,在一个画册中看到,是挺新鲜的。场景中的楼台花树,却不是皮影,有一点水墨丹青的影子,两相搭配,是种创新,也是古老文化用新形式表现的一种传承。
电影《神鞭》里,傻二剪掉了辫子,可以有底气地说出:“辫子剪了神还在!”头上的功夫改为射手的出神入化,对着老玩意抱残守缺,傻二明白行不通了。对于古旧艺术的发展,恐怕都涉及一个如何现代化的问题,要考虑传播、受众,当然重中之重的是经济,旧范早已失去了所依存的时空,一切终得变。一件技艺一旦沦为物质文化遗产,恐怕是不祥的事情。稀缺而保护,就没了群众基础,于街头喜闻乐见,还是登堂入室成为博物的遗存,哎,如何抉择?从这点考虑,这本画册是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吸收,并予以创新的过程,是值得鼓励和不断尝试的事情。
画册中有两种美:其一人物衣饰的富丽之美,衣饰纹理为刀工镌镂之姿,带上点象征意味的锦簇;其二建筑场景的绘笔呈现中国建筑的对称之美,院落多呈正形,亭台横截金字,门户舟楫于规则和散落间对称相映,祥云、山壑、银杏叶乃至蝴蝶都有传统的对称之美,带一点剪纸艺术的特征,这些融汇是颇具匠心的,在如今日本漫画横行的时代,美术工作者有志创新,追溯传统,彰显中国风,是值得称道的。
如若要煞下风景,讲些不足,书中人物形象采用皮影戏形制,稍显呆板。人物那番形容和动作有千人一面感,卡通形象是不能脱去人物表情形色的。因仿皮影,形制单一,是天生的瑕疵,面部的喜怒哀乐,不能呈现,梁山伯、祝英台、书童、婢女全部一副丹凤眼,人人沾染点绛唇。皮影戏是动态的,有唱作能弥补这种表现方式的不足,搬上画册就不具备这样的优势,此系作者该认真思考和修正的地方。
随书还附赠著名扬琴表演艺术家郭敏弹奏曲《梁祝》的欣赏方式,聆听一会儿,头脑中幻化出动态,乐与画在心中凝成一段凄美情景,才可谓“化蝶重起舞,情致方翩翩”。
拿到书,我还是颇为惊讶的。对于中信的书,多年来一直关注,怀有某种情结,源自于它持续不断的创新。是的,它总能在让一件司空见惯的物件焕发新的光彩。在这一点上,与我所欣赏的白先勇先生非常相似,他把《牡丹亭》以青春版的格式塑造成为新的经典,其用心精良,其人非凡的艺术格局令人叹为观止。这方面,中信也一样。《梁山伯与祝英台》无疑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故事情节早已烂熟于心,然而,传统文化不应止步于民间的流俗,不应止步于脑白金式的家喻户晓而没有唤起对经典本身的颂读,这对于文化本身,是极度不公的。瑰宝必须被传承下去,如何?对谁?其实,若想得到传承,孩子们才是经典故事最应被表达的群体。在儿童图书市场一片狼藉的今时今日,每每走进书店,看到满眼弱智化情感表达和思维导向的少儿书,在令我失望之余,更不免愤恨,痛恨书籍的策划者把本该最富生机和创造力的少儿图书搞得令人丧失兴趣――在我的观念里,兴趣的丧失是最大的悲哀。
还好,失望之余,总会有丝丝曙光,那便来自于这片领域中真正爱书、懂书的人。他们的手笔令人有愿意研读、收藏、倾慕和谈论的欲望,这样的人必须被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作为一个对品质有着极度洁癖的人,图书的质感决定了它在我眼中的“命运”。开阔的幅面、触感良好的纸张、细腻的笔触、深沉而不失欢快的色调,都令阅读成为一种美好的体验。最令我惊喜的是画风,带有浓厚剪纸和皮影色彩的风格,令本土原创绘本的未来出现一种令人期待和激动的迹象。
辞别爹娘时祝英台欢快的眼神分明表现了她获得自由的决心;离家出行路上的画卷,宽阔的幅面中央,两个孤单的人影,那种既新鲜又略带寂寞忐忑的行状,跃然纸上;与梁山伯初相见时同撑一把伞游赏的情景,清新秀丽,是令人赏心悦目的图景;二人在书院一同操琴练曲的认真努力,无需多言,就可体会到那种朝夕相处的深情;祝英台跃入坟墓,最终二人化蝶缠绵而出的画面感,迅速营造出了可切身感觉得到的凄美。整本书既有可细细品读、不断赏玩的画面,又有快速营造氛围的紧凑节奏,唐亚明先生和于虹呈女士对作品精心打磨的匠人态度值得尊敬。我们的时代需要更多这样的人,我们的孩子更加需要。孩子们不应该被裹挟在噪音、污染的文化中,获取苍白没有营养的精神食粮,孩子们是最最纯净可爱的一群,他们需要被最好最优秀的文化所给养,需要听到最美的声音,见到最好的风景,习得最卓越的洞见。有了这套书,孩子们有福了。
这是一个令人熟知的爱情故事,千百年来,中华文化中关于爱情的传说一直在被传颂,即便不识字的老人也能绘声绘色的讲出水漫金山,孟姜女哭长城啊,七夕的晚上要到葡萄架下听听牛郎织女的悄悄话等等。
我是从什么时候知道化蝶的?老人给讲的?看书看到的?只记得佩服他们对爱情的追求和勇气。由绘本界大师、日本福音馆唐亚明老师和专职从事绘本创作的于虹呈联手精心制作出来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带给了我不一样的感受。唐亚明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文学系和东京大学研究生院,著有小说《翡翠露》和图画书《哪吒闹海》《西游记》等多种作品,于虹呈创作了《盘中餐》、《元宵节》等作品。如此经验丰富的作者再加上国际扬琴协会会员、旅日扬琴表演艺术家郭敏的精心演奏,一个常见的故事似乎有些不同了。
30cm*26cm的大版本超出我的想象,封面上大朵的牡丹花旁边两只蝴蝶翩翩飞舞,这种画风令我想起了小时候贴在墙上的年画,好熟悉好亲切。讲故事之前扫描了二维码,熟悉的梁祝的音乐声缓缓响起,在音乐中读书也是这本书的特色之一吧。翻开故事的第一页,刚刚去博物馆参观过的皮影展的孩子就惊喜地说:这个不是皮影么。的确整本书参照了传统皮影的刀法,刀刻镂空出图画的轮廓,别致新颖,一动一静皆有不同的感受,令人耳目一新,整套书中除了必要的人物之外,增加了很多动物神兽在里面若隐若现,为这本书增加了很多情趣。通篇的画面丰富大气,色彩绚烂而不浓烈,很柔和,让人看起来赏心悦目。
配合着扬琴的美妙的音乐声,故事缓缓展开,好学的祝英台软磨硬泡的恳求父亲要外出求学,之后路上偶遇同来求学的梁山伯,二人结伴而行,一见如故相谈甚欢的两个人在草桥义结金兰,到达杭州之后二人一起学习,同读书同弹琴同游河山,同窗整整三年,随着要祝英台返乡的家书传来,祝英台必须回家了,不忍离别的梁山伯以也要回家为由送祝英台,祝英台不忍就此天涯陌路,一路之上不断提示点化梁山伯,但忠实憨厚的梁山伯未曾领悟,祝英台无奈之下以家有九妹为由与梁山伯定下婚约。待一年后,梁山伯学业完成,前去提亲才惊觉九妹就是祝英台,而此时祝英台已被另许人家,凄然而别的二人,虽然奋力斗争但难以扭转局面,梁山伯忧郁而逝,英台被迫出嫁,出嫁途中经过山伯墓前祭拜时哀恸大哭,坟墓裂开后,英台跃入墓中,后有彩虹出现,蝴蝶翩翩而出。一个美好的爱情故事,以简练通俗的语言娓娓道来,略带神话色彩。祝英台的好学和勇于追求爱情的精神及梁山伯忠厚重情重信刻画得形象鲜明。整个读书过程中,孩子一直很专注的听着看着,偶尔很惊奇插句话说:他们坐船神兽在划船哎!随着20多分钟的音乐声结束故事也讲完了,孩子还意犹未尽:他们一定是变成蝴蝶了吧,看好多神兽总围绕着他们,肯定是在保护他们,夏天看到的在一起一对一对飞舞的蝴蝶应该是他们吧。
这本书充满着浓郁的中国元素,画面精美独特,文字简练流畅,虽是个熟知的故事,也能读到不一样的东西,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值得收藏。
小时候常常听奶奶讲一个个动听的故事,我经常被故事中一个个美丽善良的人们所感动,希望和他们一样幸福地生活。奶奶说等我上学了,读书了,还会读到更好听的故事。《我的母语课》中就有一个个和奶奶讲得一样好听得故事。读了《梁山伯与祝英台》之后,我感到了祝英台她学习的热情,一颗好学的心灵。
那时女子不能上学,祝英台只能每天趴在窗户上看着那些背着书箱的读书人来来去去,心里很羡慕。祝英台鼓起勇气和她的爹说:“我要去读书。”她爹坚决不答应。这时,祝英台眼睛一亮说:“我可以女扮男装呀!”她爹禁不住英台再三撒娇,只好答应了。在书院,她也的确巾帼不让须眉,成绩遥遥领先。
即使你出生贫寒之家,即使你天子愚笨,只要你有一颗爱学习的心,没有什么能阻止你学习知识。我们班上学期转来了一位四川来的同学,他虽然比我们大了两岁,也许因为家乡教育的落后,也许因为跟着父母四处辗转,在第一节课读生字的时候,我们发现他居然不会读拼音。老师鼓励他说:“拼音是我们认识汉字的基础,那你就利用课余时间把它补起来,不会的可以问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从这以后,我们经常听见课间他低声朗读拼音的.声音,经常发现他出入老师办公室的身影,经常被他拉住问上一两个问题。功夫不负有心人,两三个月后,他就能准确、熟练地拼读生字了,让我们刮目相看,佩服不已。
其实我们只要有一份学习的兴趣,一份学习的热情,拥有一颗好学的心灵,我们将在知识的海洋中徜徉,享受学习的快乐,收获学习的成果,必定绽放出异常鲜艳的知识之花。
终于看完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最后一集。虽然故事的结尾是早已耳熟能详的,但是再次欣赏时,仍然是被男女主人公那至死不渝的凄美的爱情深深地感动。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发源于浙江宁波鄞县,是中国四大民间故事之首。故事流传到现在已经有一千多年了。故事的主角上虞士族小姐祝英台出身有钱人家,她反抗传统社会对女子的不平等待遇和束缚,争取与男孩子一样有读书受教育的机会。在去杭州尼山书院的路上遇到梁山伯。两人意气相投,结为异姓金兰。在书院三载,“日同桌,晚同床”,相互照应,情深义厚,继而相知相恋。可是,他们的爱情一路却走得那样辛苦。不但遭到马文才等士族的百般阻挠与逼迫,又有来自因爱生恨的曾是朋友的暗害,还要反抗传统观念门当户对的礼教。祝英台代表的是千百年来被保守民风所压抑的精神,具有不畏强权为自己争取权利的勇气,却又不失中国传统女子的温柔婉约,更难得的是拥有读书人的知书达礼。她一方面表达婚姻自主的想法,一方面又顾及伦理孝道。最终梁山伯因思成疾,未免于一死,棒打鸳鸯两分离!保守的年代,梁祝的真情,连天地都被他们感动!于是,在梁山伯的坟前,电闪雷鸣,坟墓分开两半,祝英台飞身与梁山伯相会,二人微笑地飞向他们梦想中的归宿,完成了他们生不能同裘,死要同穴的誓言。之后,坟墓合闭,象征着他们爱情的桃花也遍地开放,绿色装点了他们的墓穴。二人化成了彩蝶翩翩飞舞,嬉戏其间。从此,梁山伯与祝英台摆脱了一切阻挠,天上人间相爱到永远。
也许,在那样的年代,只有死,才是他们能相守的唯一出路。
一个美丽的神话,痛却也让人幸福的故事。有人称它是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同样是共赴黄泉却一下来了个天崩地裂,似乎把所有未曾释放的感情都留到了这里。再回头想一想现代人的爱情故事,我们早已没有了如此的艰辛与磨难,但是,我们也几乎见不到这样的惊天动地的真正的爱情了。人们人为地给自己套上了金钱、地位、身份的标准,搜寻着属于自己的爱情,家庭中,也常常被柴米油盐酱醋茶所包围而无暇顾及其他,人们只能从想象中找寻纯粹的爱情。也许,这就是现实与神话之间的区别吧。
前面尼山书院的日子,真的是过的悠闲自在,虽总是被马文才等人挑起是非事端,但毕竟书院还是显得纯净,铺就了大篇幅英台与山伯之间的感情戏。作为观者,我们知道英台是女儿身,在她对于山伯超越兄弟般的感情我是能够理解的;可是在于山伯,堂堂七尺男儿,确实每天与英台在无限的所谓兄弟感情中,让人有点受不了,男生之间真有这般的感情么?不得而知,实在与想象有点出入。。
八哥,是这部戏里面较为贯穿的人物,他与良玉之间的情感也融为其中,给我的感觉就是,八哥的一生似乎就是为了来给英台还债的。是英台将他心爱的人带走给与另外一个男子,本以为可以就此忘却,却在去尼山看望英台的时候又恰逢已堕入俗世的良玉,心痛更如刀割,去了也就罢了,为何却没能得到幸福的再次出现在八哥的面前。这种悲惨的境地是良玉的报应,可那只以良玉作为入仕途的摇钱树的可恶男子,到最后却不见了踪影,或许就此隐埋在了良玉的过去。只是无法解释,他为何又成为秦京生出现在了英台的同窗中。八哥此生无法得到幸福,可就连死时,也要独自一人面对,孤独一生,原本可以在死前陪伴他的爹娘,却又因为英台的事而急忙奔走,只剩他用尽最后一口气力跪拜了父母。。
良玉,不明白她的情感到底是如何的,她依然爱着那个抛下她还要向她索要金钱的男子,可是对于英齐,她是一种什么情感呢?会是一根想要却又无法要的救命稻草吗?就像她最后在马太守府,她与笼中的鸟儿再无区别,在人手掌中,一念之间。
马文才,该恨可又会令人疼惜,毕竟他的性格全是有他父亲一手塑造的,他本该是个乖巧善良的孩子,或许就象山伯,可在父亲无边的谩骂责打中,在幼时丧母的悲痛孤独中,他甚至借由黑暗的柜子来逃避者所有的一切,他的一生都因他的父亲而扭曲,不相信任何人,只是一味的索取,只要的他想要的,他会不惜一切代价,因为最终不会有他得不到的。英台是个例外,其实他是否真的爱英台,我看不然,他只是因为得不到她,所以才变得特殊,所以才变得那么的必要。扭曲的人生中只剩扭曲的冀望。
最最感人的一幕,当然还要数英台奔向山伯的坟茔,最后与山伯合墓化蝶。随虚幻,但气氛营造的极其到位,感人肺腑。此时的他们眼中不再有任何人,除了彼此,英台跑过银心和四九;只有英台能看到墓中飞升的山伯,他们看着彼此,幸福的在空中旋转。而旁人,只能看到当空翩舞飘带环绕着英台缓缓璇入墓中。
“即便化为穿花蛱蝶,也将永远相随,双飞花间。永生永世,再不分离。”
异常时节的桃花满树,由花化为的彩蝶翩跹飞舞。与银心、四九依依不舍的道别后,自由自在的飞去。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相信已经家传户晓了。祝英台女扮男装进学堂读书认识了梁山伯,但是奈何最后鸳鸯被拆散,两人变成蝴蝶翩翩起舞。
想到这儿,祝英台赶紧回到房间,鼓起勇气向父母要求:“爹,娘,我要到杭州去读书。我可以穿男人的衣服,扮成男人的样子,一定不让别人认出来,你们就答应我吧!”祝员外夫妇开始不同意,但经不住英台撒娇哀求,只好答应了。第二天一清早,天刚蒙蒙亮,祝英台就和丫鬟扮成男装,辞别父母,带着书箱,兴高采烈地出发去杭州了。
到了学堂的第一天,祝英台遇见了一个叫梁山伯的男同学,学问出众,人品也十分优秀。她想:这么好的人,要是能天天在一起,一定会学到很多东西,也一定会很开心的。而梁山伯也觉得与她很投缘,有一种一见如故的感觉。于是,他们常常一起诗呀文呀谈得情投意合,冷呀热呀相互关心体贴,促膝并肩,两小无猜。后来,两人结拜为兄弟,更是时时刻刻,形影不离。春去秋来,一晃三年过去了,学年期满,该是打点行装、拜别老师、返回家乡的时候了。同窗共烛整三载,祝英台已经深深爱上了她的梁兄,而梁山伯虽不知祝英台是女生,但也对她十分倾慕。他俩恋恋不舍地分了手,回到家后,都日夜思念着对方。几个月后,梁山伯前往祝家拜访,结果令他又惊又喜。原来这时,他见到的祝英台,已不再是那个清秀的小书生,而是一位年轻美貌的大姑娘。再见的那一刻,他们都明白了彼此之间的感情,早已是心心相印。
此后,梁山伯请人到祝家去求亲。可祝员外哪会看得上这穷书生呢,他早已把女儿许配给了有钱人家的少爷马公子。梁山伯顿觉万念俱灰,一病不起,没多久就死去了。听到梁山伯去世的消息,一直在与父母抗争以反对包办婚姻的祝英台反而突然变得异常镇静。她套上红衣红裙,走进了迎亲的花轿。迎亲的队伍一路敲锣打鼓,好不热闹!路过梁山伯的坟前时,忽然间飞沙走石,花轿不得不停了下来。只见祝英台走出轿来,脱去红装,一身素服,缓缓地走到坟前,跪下来放声大哭,霎时间风雨飘摇,雷声大作,“轰”的一声,坟墓裂开了,祝英台似乎又见到了她的梁兄那温柔的面庞,她微笑着纵身跳了进去。接着又是一声巨响,坟墓合上了。这时风消云散,雨过天晴,各种野花在风中轻柔地摇曳,一对美丽的蝴蝶从坟头飞出来,在阳光下自由地翩翩起舞。
何润东曾唱过:“我愿与你双双飞??飞离红尘是与非??人间痴情迢迢不归路??不如天上比翼蝶”这是新梁祝里面的歌曲,是啊,这歌词真的很能概括祝英台和何润东的故事,愿与君化为蝴蝶,从此不分离,做人太累,因为家庭背景,因为人理伦常,不能与相爱的人相伴,活活忍受天涯各一方,如他们两人,成为了永不再见,但是,最后的最后,他们还是在一起了,虽然不是作为人在一起的。
以前我听的故事中总是以他们两人最终变成蝴蝶永远在一起作为最终结局,虽然现在的科学是说明了人死后不能够变成蝴蝶,但是我依然相信并向往着这种唯美而浪漫的故事,真实也好,不真实也罢,只要我的心受到感动不就好了么?既然作为人,他们做不了夫妻,那么我还你的爱,我和你变成蝴蝶,从此不分离??是否他们曾有约定:若今生不能相伴,那么让我们来生比翼双飞吧??我相信他们曾有这样的约定。
的各种表现与古代当然是不一样的,很正常,电影缺乏了一种古代故事的古色古香和韵味,梁山伯和祝英台的形象更像是青春偶像剧中的人物,而不是充满着唯美与悲剧的古代中的书生和小姐。另一方面,人物表现的不够真情,人物的表演、人物的表情未能充分地表现那种想见不能见那种无可奈何和悲怆之感。
让我有点好奇的是这部电影中的一些习俗:女孩的脚上要绑上绳子,应该是为了培养古代女孩端庄淑女的气质吧;让我有点哭笑不得的是电影中男子尤其是诗人爱好化妆抹粉,以前好像在哪里看过,古代的男子和女子一样,也都要化妆的,尤其是文人诗人这些知识分子。就像以前的唐朝,也是崇尚男色的,抹粉化妆也是很正常的。在梁山伯和祝英台所在学院,盛行着各种运动,有打捶丸、蹴鞠??蹴鞠类似于咱们现在的足球,也是团队运动,就如现在的足球一样,备受年轻人的喜欢。蹴鞠根据师母讲的是从战国开始的,看来古代虽然没有ktv、手机、电脑这些娱乐活动,但是依然有着自己创造的娱乐活动,而且比起我们现代的娱乐活动(玩电脑、唱歌)更加的生态化和充满阳光的味道,我们的娱乐活动太过于没有激情,充满着颓废的味道。
电影中,老师曾批评梁山伯弹琴无情,可是当他尝到情为何物时,也懂得了那句话:“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情这东西,或许一旦沾上,便是一生吧。
这绝对是一本经典的中国风绘本。
梁祝的故事,流传已久。这是一个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不论大人还是小孩,都多多少少听过这个故事。在美丽的杭州,还有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共同求学的“万松书院”,踏进书院,仿佛穿越到了梁祝同窗共读的那个时光里。而杭州西湖边的观光车上,播放的正是动听的梁祝乐曲。还有我们听过的戏曲选段“十八相送”、“我家有个小九妹”、等等,无不出自梁祝故事。自从我给小不点讲过一些关于梁祝的故事以后,小不点就经常缠着我讲这个故事。但是梁祝的故事真要讲起来,可不短,而且其中有些太多片断,尤其是祝英台抗婚、梁山伯病殁的情节,太过凄凉悲伤,如果一五一十讲给小孩子听,感觉不太合适。所以,我在想怎样精简一些,用孩子的语言来讲,能让孩子容易理解又会伤及孩子的心灵。无奈自己水平有限,绞尽脑汁,总觉得讲不好。
然,这本《梁山伯与祝英台》绘本,解除了我的困惑,帮了我这个忙,绘本,是孩子特别喜欢的图书类型。有精美的图画、有简洁且适合孩子阅读的文字。这本书,图画可不是一般的图画,而是孩子们喜欢的皮影。因为带小不点看过皮影戏,所以,一看到这本书时,就立马认出来是皮影,惊叹不已,直呼“好看”!说自己太喜欢这样的书了。
于是,仔细认真读了好几遍。
唐亚明老师描写的梁祝故事忠于民间传说故事的原版,也就是我们从小听得最多的版本。而文字则精简了许多,但是却没有遗漏时间地点,将这个民间故事发生的年代和地理位置做了非常明确的交待,正好与真实的景点相吻合。故事讲述祝英台女扮男装到杭州求学,路遇梁山伯也是去杭州的书院求学,两人结伴而行,同窗三载,情投意合。可惜英台奉父母之命断学回家,但是英台早就托心于梁山伯,在二人十八相送之时,暗示梁山伯来家娶“小九妹”,可惜山伯来晚,英台在父母催促之下要嫁给马家公子。山伯回家之后,思念过度,病殁。痴情的英台假意答应了出嫁,在迎亲花轿途经梁山伯墓地时,下来祭拜、哭诉悲怨,或许是上天被二人的痴情所感动,坟包裂开大缝,英台跳入坟中,坟墓合拢,雨过天晴后,飞出一对形影相随的蝴蝶。
两只蝴蝶比翼双飞,正是美好的寓意和结局。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唐张读《宣室志》已有记载,以后,在民间歌谣、说唱和戏曲中广泛流传。20世纪初,活跃在浙江农村的“小歌班”已有演唱这一故事的戏文。40年代初,袁雪芬先后与马樟花、范瑞娟合作,由南薇执笔,将旧本压缩为一本《梁祝哀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在《梁祝哀史》基础上,整理、改编成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改编本描写祝公远之女祝英台女扮男装,赴杭求学,中途与梁山伯结拜为兄弟。两人同窗共读,三载相伴。祝公远促女归家,在送别途中,英台托言为妹作媒。向山伯自许终身。山伯从师母处得知真情,赶至祝家求婚,祝公远已将英台许配太守之子马文才。山伯悲愤成疾而亡。马家迎亲之日,花轿途经山伯坟墓,英台墓前哭祭,墓裂,英台跃入穴中,双双化为彩蝶。改编本突出了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的迫害,加强了梁山伯、祝英台之间友谊和爱情的描写,并以他们的爱情悲剧,控诉了扼杀美好事物的封建婚姻制度和封建家长制度。剧中《十八相送》、《楼台会》等场戏最为观众称道。《十八相送》以富于喜剧情趣的笔墨,生动地刻画了梁山伯的纯朴、忠厚与祝英台的热情、真挚;《楼台会》在沉郁的悲剧气氛中,渲染了梁山伯对爱情的执着,描写了祝英台对爱情的忠贞。梁祝死后化蝶的传说始于南宋;越剧的《祷墓化蝶》,更以美丽的形象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想象。改编本还在语言上继承和发扬了民间文学的特色,比喻生动,形象丰富,感情深厚,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这绝对是一本经典的中国风绘本。
梁祝的故事,流传已久。这是一个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不论大人还是小孩,都多多少少听过这个故事。在美丽的杭州,还有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共同求学的`“万松书院”,踏进书院,仿佛穿越到了梁祝同窗共读的那个时光里。而杭州西湖边的观光车上,播放的正是动听的梁祝乐曲。还有我们听过的戏曲选段“十八相送”、“我家有个小九妹”、等等,无不出自梁祝故事。自从我给小不点讲过一些关于梁祝的故事以后,小不点就经常缠着我讲这个故事。但是梁祝的故事真要讲起来,可不短,而且其中有些太多片断,尤其是祝英台抗婚、梁山伯病殁的情节,太过凄凉悲伤,如果一五一十讲给小孩子听,感觉不太合适。所以,我在想怎样精简一些,用孩子的语言来讲,能让孩子容易理解又会伤及孩子的心灵。无奈自己水平有限,绞尽脑汁,总觉得讲不好。
然,这本《梁山伯与祝英台》绘本,解除了我的困惑,帮了我这个忙,绘本,是孩子特别喜欢的图书类型。有精美的图画、有简洁且适合孩子阅读的文字。这本书,图画可不是一般的图画,而是孩子们喜欢的皮影。因为带小不点看过皮影戏,所以,一看到这本书时,就立马认出来是皮影,惊叹不已,直呼“好看”!说自己太喜欢这样的书了。
于是,仔细认真读了好几遍。
唐亚明老师描写的梁祝故事忠于民间传说故事的原版,也就是我们从小听得最多的版本。而文字则精简了许多,但是却没有遗漏时间地点,将这个民间故事发生的年代和地理位置做了非常明确的交待,正好与真实的景点相吻合。故事讲述祝英台女扮男装到杭州求学,路遇梁山伯也是去杭州的书院求学,两人结伴而行,同窗三载,情投意合。可惜英台奉父母之命断学回家,但是英台早就托心于梁山伯,在二人十八相送之时,暗示梁山伯来家娶“小九妹”,可惜山伯来晚,英台在父母催促之下要嫁给马家公子。山伯回家之后,思念过度,病殁。痴情的英台假意答应了出嫁,在迎亲花轿途经梁山伯墓地时,下来祭拜、哭诉悲怨,或许是上天被二人的痴情所感动,坟包裂开大缝,英台跳入坟中,坟墓合拢,雨过天晴后,飞出一对形影相随的蝴蝶。
两只蝴蝶比翼双飞,正是美好的寓意和结局。
在读这个故事之时,可以先用手机扫一扫底扉页(版权页)上的二维码,可以听到著名的扬琴演奏家郭敏弹奏的《梁祝》,在悠扬的乐曲中,结合图书里的皮影图片和文字,来欣赏这千古传诵的至真至诚的经典故事。扬琴乐曲长达26分钟,将《梁祝》乐典的主部、副部、展开部、再现部一一演绎。两人草桥结拜、同窗共学共玩、十八相送,舒缓悠扬,以及后来的英台抗婚,山伯病殃,英台哭诉,乐曲展现激昂悲恸的气氛,……跌宕起伏,同步阅读感触颇深。而孩子对皮影的画面表现也有自己的理解,孩子发现皮影图画里的许多细节,有在云层中穿行的飞龙,在水中遨游的大鱼,在林中奔跑的梅花鹿,当梁祝二人如琴瑟相和的场景中,背景里出现的各式花鸟走兽也都呈现着吉祥平和的模样;而当他们的爱情遭到家人的反对时,二人中间出现了雷公电母,孩子说这个雷公是老鹰的形象,长着尖锐的喙,凶神恶煞的样子,在这里,他们是来阻断、拆散梁山伯和祝英台的。……很多这样的神话角色的插入,带给孩子更多天马行空的想象,也正符合神话故事的特点。
皮影戏的元素和传统水墨画的结合以及中国的民族乐器扬琴奏乐,无不体现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我们都希望能让孩子多看一些这样优秀的中国本土图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