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育教学活动中为指导教师进行具体教学准备和开展教学活动而编制的一种工作规程和教学指南。它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等内容。教案的编写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以下是一些典型教案的分析和评价,供大家学习借鉴。
教学目标。
1、领会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特点。
2、体会孔子的思想。
3、掌握“如、方、作、撰、伤、与、让、乎、尔”在文中的含义。
重点难点。
1、文言知识积累、学法探索。
2、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
课时安排:安排3课时。
一、导入新课:
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作了一个宣言:如果人类在21世纪还想继续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头到两千五百多年前,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吸取智慧。
孔子,春秋末期鲁国人(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即“出来做事”。曾周游列国,晚年整理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到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二、了解《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492章,12700字。《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侍坐:陪从尊长而坐,课文中指陪从孔子坐着。
三.重点字。
摄:课文注释说“夹、迫近”,二者意义差别较大,不宜并选。
亦:副词,这里有“只是”、“不过是”的意思。
不吾知也: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们。
如或知尔:如果有人了解你们。如,如果。或,有人。尔,你们。
则何以哉: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要前置,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
加之以师旅:状语后置句,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以”,介词,用。
四、指名学生口头翻译课文,教师点评,掌握重点知识:
(一)、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句子顺序和现代汉语不同。
1、不吾知也。
2、毋吾以也。
3、则何以哉?
翻译以前学过的句子,注意句式特点。
1、微斯人,吾谁与归?2、忌不自信。
3、何厌之有?4、何陋之有?
5、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6、唯利是图。
寻找规律和方法:。
1、古代汉语的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2、古代汉语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3、以结构助词“是”、“之”提前宾语。
(二)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加点的词。
1、吾一日长乎尔2、乎大国之间。
3、异乎三子者之撰4、浴乎沂,风乎舞雩。
这四个句子中的“乎”都相当于“于”,可翻译成比、在。
(三)、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尔”的用法。
1、子路率尔而对曰2、鼓瑟希,铿尔。
这两个句子中的“尔”是助词,表状态,常放在形容词或拟声后,相当于“然”
3、尔何如?尔:代词,你。
(四)、翻译学过的句子,注意“如”的用法。
1、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如果。
2、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
3、宗庙之事,如会同。或者。
(五)、翻译下面句子注意“方”的用法。
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计算面积的单位,纵横各一里。
2、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正道,指是非准则。
复习学过的知识。
1、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方形。
2、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正,才。
(六)、翻译下面句子,注意“与”的用法。
1、夫子喟然曰:吾与点也与:同意。
2、唯求则非邦也与大利与:语气助词。
复习学过的知识:
1、失其所与,不知与:结交、亲附。
2、遂与外人隔绝与:和。
3、生三人,公与之母与:给予。
(七)、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加点词的用法。
1、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章甫:名词作动词,穿着礼服,戴着帽子。
2、鼓瑟希,铿尔鼓:名词作动词,弹奏。
3、三子者出,曾皙后后:名词作动词,
教学目的:
1、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
2、了解以人物语言及简单动作描写展示人物个性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人物语言、动作与人物性格的一致性。
教学难点:
1、文字疏通、词类活用现象。
2、对孔子政治思想的理解。
教学要点:
反复诵读,从体会作品语言着手,分析人物性格。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学新课前,先来检查一下昨天字词的学习情况。
以吾一日长乎尔你们。
率尔而对助词,……的样子。
铿尔,舍瑟而作同上。
求,尔何如你。
方六七十方圆。
且知方也礼义。
如或知尔如果。
如会同或者。
吾与点也赞成。
唯求则非邦也与同“欤”,助词。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本文的大致内容。
(1)这篇文章选自哪里?《论语》。
(2)《论语》是哪个学派的经典著作?儒家学派。
(3)《论语》这部书是什么体裁?语录体。
(4)语录体的特点是什么?文字精练、质朴含蓄、概括力强。
(5)“精练”等于不等于“简单”?不等于。“简单”就是容易流于肤浅,而“精练”则不同。我们刚学过《简笔与繁笔》这篇文章,从中知道,精练的文字同样能够描写复杂的典型环境,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
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文章是《论语》里最具有文学色彩的一篇。我们就来看看本文是怎样运用精练的文字塑造人物形象的。
二、齐读课文,分析人物性格。
人物性格分析,以学生读、说为主。
(2)按课文题目顺序来分析,先看子路。
子路有何性格特征?
直爽、豪放、自负。(夸耀、善于渲染气氛、语气果断)。
通过副词“率尔”就可看出。不假思索。说明他素怀大志。
(3)请一位同学读一下子路的话,要把他自负的神情态度读出来。
(4)曾皙、孔子很赞赏他的志向。作品特意把他安排在最后一个出场。问他有什么志向,他并没有直接说出来,而是先说“异乎三子者之撰”。如果本文是一篇小说的一个片段,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悬念抑制法。在散文里,这种手法叫欲扬先抑。目的一样,引起读者的兴趣。
(5)他怎么谈自己的志向的?请一位同学先读一读。试着把握一下人物的特点。
(6)子路与曾皙做一下比较,性格上有何不同?(讨论)。
子路比较性急、直爽,而曾皙就显得文质彬彬,非常洒脱。
(7)找一下哪些动词能体现曾皙的洒脱?
舍、作、浴、风、咏。
(8)曾皙的回答不同于其他几位,没有直接豁达自己有什么才能,胜任什么样的工作,而是描绘了一幅春日郊游图,非常形象。从中可以看出他向往什么样的生活?大同世界,悠闲自在。在这种生活图景中寄寓了曾皙淡泊的情怀。
(9)再来看看冉有和公西华。他们两有个共同的特征:谦让。
在孔子点名后才开口,且出言谨慎。冉有刚说“方六七十”,马上觉得有些夸张了,可能会引起孔子的不快,所以又改为“如五六十”,而且说自己治理的话,仅能“足民”,至于礼乐,需要其他高明之士。
公西华更为谦虚。我们知道他是个外交家。但他却说自己做不了什么事,希望能有学习的机会。(此处可把中西文化进行比较,谈谦让)。
由此可见,孔子的弟子都是胸怀大志,并且有才干的。只是人的性格不同,表达的方式不一样而已。
他有句话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也很谦逊,其实他做到了这两点。尤其是对学生循循善诱,善于用含蓄的语言点拨学生。
总结:我们写文章要考虑,如果让你来表现一个人物,能否三言两语就抓住人物特征。
三、点分角色读。
四、布置作业:随笔“难忘的教诲”写作训练,要求:通过语言描写抓住人物特征。
探究活动。
可以把《季氏将伐颛臾》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相结合,通过两课的学习,进一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以及作为政治家的孔子对自己的政治主张、政治原则的坚持和作为教育家的孔子循循善诱的风范、温柔敦厚的君子之风。
作者:勉县二中王晓斌。
1、领会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特点。
2、体会孔子的思想。
3、掌握“如、方、作、撰、伤、与、让、乎、尔”在文中的含义。
重点难点。
1、文言知识积累、学法探索。
2、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
一、导入新课:
1998年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作了一个宣言:如果人类在21世纪还想继续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头到两千五百多年前,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吸取智慧。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为人类留下一笔丰富的精神财富。他的一些教育思想至今仍然实用。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的哪些教育思想?(鼓励几个学生自由发言)。明确: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温故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今天我们就通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篇课文来感受这位教育家的`形象。
[板书标题]。
孔子,春秋末期鲁国人(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即“出来做事”。曾周游列国,晚年整理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到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论语》是语录体散文,是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记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二、了解《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侍坐:陪从尊长而坐,课文中指陪从孔子坐着。
全文结构谨严,以“志”为焦点,以孔子为核心,由侍坐而问,由问而述,由述而评。
三.重点字。
实词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等,虚词注意它的用法。注意特殊句式的句子。
重难点解决过程。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字词句,通过研讨解决困惑。学生结合注释阅读课文,教师答疑,帮助学生疏通课文。教师可补充以下内容:
摄:课文注释说“夹、迫近”,二者意义差别较大,不宜并选,选前一个义项即可。因之:之,指代师旅。亦:副词,这里有“只是”、“不过是”的意思。
毋吾以也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毋以吾也,不要。毋,不要。以,认为。这一句省略了成份,还原为“毋吾以于此而不言也。”,不要认为这样就不说了。
不吾知也――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们。
如或知尔――如果有人了解你们。如,如果。或,有人。尔,你们。
则何以哉――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要前置,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
加之以师旅――状语后置句,即以师旅加之,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以”,介词,用。
四、指名学生口头翻译课文,教师点评,掌握重点知识:
(一)、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句子顺序和现代汉语不同。
1、不吾知也。
2、毋吾以也。
3、则何以哉?
翻译以前学过的句子,注意句式特点。
1、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2、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3、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4、何陋之有?(《陋室铭》)。
5、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6、唯利是图(成语)。
寻找规律和方法:。
1、古代汉语的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2、古代汉语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3、以结构助词“是”、“之”提前宾语。
(二)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加点的词。
1、吾一日长乎尔。
2、乎大国之间。
3、异乎三子者之撰。
4、浴乎沂,风乎舞雩。
这四个句子中的“乎”都相当于“于”,可翻译成比、在。
(三)、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尔”的用法。
1、子路率尔而对曰。
2、鼓瑟希,铿尔。
这两个句子中的“尔”是助词,表状态,常放在形容词或拟声后,相当于“然”
3、尔何如?尔:代词,你。
(四)、翻译学过的句子,注意“如”的用法。
1、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如果。
2、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
3、宗庙之事,如会同。或者。
(五)、翻译下面句子注意“方”的用法。
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计算面积的单位,纵横各一里。
2、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正道,指是非准则。
复习学过的知识。
1、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方形。
2、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正,才。
(六)、翻译下面句子,注意“与”的用法。
1、夫子喟然曰:吾与点也。
保康二中张立。
一、教学目标。
1.领会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特点。
2.梳理课文内容,了解四子的志向。
3.理解孔子的评价;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孔子“与点”的原因,体会孔子的思想。
二、德育目标。
了解孔子的交往艺术,学习孔子的处世之道,树立崇高的理想。
三、教学重难点。
探究孔子“与点”的原因,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四、教学方法:朗读讨论交流点拨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就学习《论语》中一篇最具文学色彩的文章,它反映了孔子在杏坛开课授徒的场景。它就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据资料记载当时子路是51岁,冉有是31岁,公西华是18岁,曾皙是39岁。“侍坐”应解释为陪侍长者闲坐。长者应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用文言词给标题补充完整。(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于子)。
二、师生扮演角色朗读课文,感知当时的场景。(要注意语气、语速和感情)。
三、分析课文。
1:孔子和弟子聊了一个什么话题?(志)。
学生志向性格评价。
子路(仲由)。
冉有(求)。
公西华(赤)。
曾皙(点)。
3:让生交流,
(1)、用原文说说四个弟子的“志”。
子路--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
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咏而归。”
(2)概括孔子对四子的不同评价,分析四个弟子的性格特征。
孔子评子路:哂之(轻率、自信、自负)。
孔子评冉有:叹之(谦虚。说话很有分寸)。
孔子评公西华:惜之(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孔子评曾皙:与之(从容、洒脱、稳健。温文尔雅、机敏好学)。
(3)指名朗读四子的语言,要读出性格特征(指导学生朗读,子路的直率与勇武要用较高的语调较快的语速读出来,而冉有和公西华的`回答则要读出谦逊的味道,曾皙的应用轻松缓慢的语气读出欢快愉悦的心情)。
(4)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语气?
子路:轻率、自信、自负(对自己才能的自信)。
冉有:从夫子对由发言的反应哂之,他也知道夫子的意思,所以就谦虚了,也提到礼。
公西华:前面一人被哂,一人不表态,而且他的话是接在冉有的话后面说的,他就更谦虚了。
总结:可见,说话不仅与人的性格追求有关,还与现场,语言环境有关。
四.讨论探究:把握孔子的思想。
想象用这幅图景并用语言描绘给这段文字加个标题。并探究曾皙的志。
(2)讨论交流:(大同的和谐社会)。
曾皙的话给人们描绘了一幅“太平盛世”图,图中的景象社会安定、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大同和谐社会。曾皙所表达的正是孔子所期望的境界。所以“与点”!
(3)为了进一步深入领会,我们大家一起咏读一遍曾皙的答志。
(4)这几个弟子,你更喜欢哪一位?
(5)结合课文分析孔子的评价标准进而体味孔子的思想。
五.领略孔子的教育艺术。
在这里,弟子们为什么能畅所欲言呢?我想关键在于孔子引导地好。那么,孔夫子是怎样引导的呢?看第一段,找个别同学读第一段。
(总结:作为大教育家,孔子以循循善诱的教风构建出了和谐的教学氛围,也为我们老师上了一堂精彩的课。)。
六.延伸作业:
作为21世纪的新青年,你该如何用批判和继承的眼光对待儒家思想。
七.板书设计:
学生志向性格评价。
子路(仲由)千乘之国,有勇且知方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哂之。
冉有(求)可使方六七十之民足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叹之。
公西华(赤)端章甫为小相谦恭有礼,娴于辞令惜之。
曾皙(点)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从容、洒脱、稳健。温文尔雅、机敏好学与之。
张立。
教学目标:
1、探索文章内在的线索,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2、了解和孔子。
3、从人物对话中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4、注意字的读音。
重点难点:
从人物对话中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孔子:
1998年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这做出了一个共同的宣言:如果人类在二十一世纪还想继续生存的话,必须回头2500多年前从孔子那里吸取智慧。
孔子,名丘,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等许多教学理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创办私学的人。儒家经过不断的完善最终成为封建思想的正统,影响深远。孔子一生都在追求“礼”,实施“礼”。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法不中,刑法不中则民无法措手足”。
(三)《论语》:。
提到孔子就不能不了解孔子的《论语》。“论”,编纂的意思;“语”,是语言的意思。“论语”就是语言的编纂。是孔子的.弟子根据孔子言行而整理的一本书。宋儒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论语》有很高的价值,古人有言“半部《论语》治天下”。
(四)教师范读,指出字的读音,句读的停顿。
(五)学生自渎,弄清文章的情节。
(六)探究:。
1、文章题目的理解。
2、文章围绕什么事展开讨论的?
志
孔子问志———弟子述志———孔子评志。
3、你是怎么看待他们所说的话?
子路————“其言不让”————哂之————直率。
冉有————知其不可而为之————叹之————谦虚。
公西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惜之————更谦虚。
曾皙————与之————洒脱。
(七)延伸:
1、他们的思想你是怎样看待的?你认为在当今社会中是否还需要这些思想?为什么?
2、孔子的思想和中国文化。
1.领会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特点。
2.梳理课文内容,了解四子的志向。
3.理解孔子的评价;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孔子“与点”的原因,体会孔子的思想。
了解孔子的交往艺术,学习孔子的处世之道,树立崇高的理想
探究孔子“与点”的原因,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教学课时:1课时
今天我们就学习《论语》中一篇最具文学色彩的文章,它反映了孔子在杏坛开课授徒的场景。它就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据资料记载当时子路是51岁,冉有是31岁,公西华是18岁,曾皙是39岁。“侍坐”应解释为陪侍长者闲坐。长者应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用文言词给标题补充完整。(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于子)
(要注意语气、语速和感情)
1:孔子和弟子聊了一个什么话题?(志)
2:文章一共有四个人述了自己的志向,他们分别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现在我们按照答志的顺序来自读课文并填写表格。
学生志向性格评价
子路(仲由)
冉有(求)
公西华(赤)
曾皙(点)
3:让生交流,
(1)、用原文说说四个弟子的“志”。
子路——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
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咏而归。”
(2)概括孔子对四子的不同评价,分析四个弟子的性格特征。
孔子评子路:哂之(轻率、自信、自负)
孔子评冉有:叹之(谦虚。说话很有分寸)
孔子评公西华:惜之(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孔子评曾皙:与之(从容、洒脱、稳健。温文尔雅、机敏好学)
(3)指名朗读四子的语言,要读出性格特征(指导学生朗读,子路的直率与勇武要用较高的语调较快的语速读出来,而冉有和公西华的回答则要读出谦逊的味道,曾皙的应用轻松缓慢的语气读出欢快愉悦的心情)
(4)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语气?
子路:轻率、自信、自负(对自己才能的自信)
冉有:从夫子对由发言的反应哂之,他也知道夫子的意思,所以就谦虚了,也提到礼。
公西华:前面一人被哂,一人不表态,而且他的话是接在冉有的话后面说的,他就更谦虚了。
总结:可见,说话不仅与人的性格追求有关,还与现场,语言环境有关。
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要弄清这个问题就得先弄清曾皙的志是什么?
(1)齐读曾皙的述志部分
想象用这幅图景并用语言描绘给这段文字加个标题。并探究曾皙的志。
(2)讨论交流:(大同的和谐社会)
曾皙的话给人们描绘了一幅“太平盛世”图,图中的景象社会安定、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大同和谐社会。曾皙所表达的正是孔子所期望的境界。所以“与点”!
(3)为了进一步深入领会,我们大家一起咏读一遍曾皙的答志。
(4)这几个弟子,你更喜欢哪一位?
(5)结合课文分析孔子的评价标准进而体味孔子的思想。
在这里,弟子们为什么能畅所欲言呢?我想关键在于孔子引导地好。那么,孔夫子是怎样引导的呢?看第一段,找个别同学读第一段。
(总结:作为大教育家,孔子以循循善诱的教风构建出了和谐的教学氛围,也为我们老师上了一堂精彩的课。)
作为21世纪的新青年,你该如何用批判和继承的眼光对待儒家思想。
学生志向性格评价
子路(仲由)千乘之国,有勇且知方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哂之
冉有(求)可使方六七十之民足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叹之
公西华(赤)端章甫为小相谦恭有礼,娴于辞令惜之
曾皙(点)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从容、洒脱、稳健。温文尔雅、机敏好学与之
完成背诵,课堂听写。
【学习目标】。
(分层次设计)。
1、根据学案,学生完成知识积累,教师点拨;
2、分析人物刻画技巧:对话描写、动作描写;
3、深入探究孔子思想,展示孔子理想世界;
4、熟悉文本,尽可能当堂完成背诵。
【自学导引】。
适当补充相关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积累整合】。
检查预习情况,由学生板演答案,教师订正。
【感受鉴赏】。
一、阅读《孔子世家》分析:
1、对“郑人”描画的孔子形象,孔子为何“欣然笑之”?(处世态度):
2、孔子为何被称为“丧家之狗”?
【思考领悟】。
1、结合文章层次,诵读课文;
2、诵读“四子述志”一节,根据对话描写把握人物性格(以同学分角色读、说为主)。
(1)子路:
(2)冉有:
(3)公西华:
(4)曾皙:
3、在人物性格的刻画中,动作描写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根据文本找出不同人物相关动作加以分析分析(请同学注意模仿)。
【发现创新】。
孔子为何要“与”点呢?(理想世界)。
【课堂检测】。
引领学生背诵课文。
【巩固练习】。
《孔子世家》训练习题。
完成背诵,课堂听写。
(分层次设计)。
1、根据学案,学生完成知识积累,教师点拨;
2、分析人物刻画技巧:对话描写、动作描写;
3、深入探究孔子思想,展示孔子理想世界;
4、熟悉文本,尽可能当堂完成背诵。
适当补充相关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检查预习情况,由学生板演答案,教师订正。
一、阅读《孔子世家》分析:
1、对“郑人”描画的孔子形象,孔子为何“欣然笑之”?(处世态度):
2、孔子为何被称为“丧家之狗”?
1、结合文章层次,诵读课文;
2、诵读“四子述志”一节,根据对话描写把握人物性格(以同学分角色读、说为主)。
(1)、子路:
(2)、冉有:
(3)、公西华:
(4)、曾皙:
3、在人物性格的刻画中,动作描写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根据文本找出不同人物相关动作加以分析分析(请同学注意模仿)。
孔子为何要“与”点呢?(理想世界)。
引领学生背诵课文。
《孔子世家》训练习题。
刘星河。
教学目标。
1、领会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特点。
2、体会孔子的思想。
3、掌握“如、方、作、撰、伤、与、让、乎、尔”在文中的含义。
重点难点。
1、文言知识积累、学法探索。
2、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
课时安排:安排3课时。
一、导入新课:
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作了一个宣言:如果人类在21世纪还想继续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头到两千五百多年前,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吸取智慧。
孔子,春秋末期鲁国人(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即“出来做事”。曾周游列国,晚年整理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到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二、了解《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492章,12700字。《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侍坐:陪从尊长而坐,课文中指陪从孔子坐着。
三.重点字。
摄:课文注释说“夹、迫近”,二者意义差别较大,不宜并选。
亦:副词,这里有“只是”、“不过是”的意思。
不吾知也: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们。
如或知尔:如果有人了解你们。如,如果。或,有人。尔,你们。
则何以哉: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要前置,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
加之以师旅:状语后置句,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以”,介词,用。
四、指名学生口头翻译课文,教师点评,掌握重点知识:
(一)、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句子顺序和现代汉语不同。
1、不吾知也。
2、毋吾以也。
3、则何以哉?
翻译以前学过的句子,注意句式特点。
1、微斯人,吾谁与归?2、忌不自信。
3、何厌之有?4、何陋之有?
5、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6、唯利是图。
寻找规律和方法:。
1、古代汉语的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2、古代汉语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3、以结构助词“是”、“之”提前宾语。
(二)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加点的词。
1、吾一日长乎尔2、乎大国之间。
3、异乎三子者之撰4、浴乎沂,风乎舞雩。
这四个句子中的“乎”都相当于“于”,可翻译成比、在。
(三)、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尔”的用法。
1、子路率尔而对曰2、鼓瑟希,铿尔。
这两个句子中的“尔”是助词,表状态,常放在形容词或拟声后,相当于“然”
3、尔何如?尔:代词,你。
(四)、翻译学过的句子,注意“如”的用法。
1、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如果。
2、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
3、宗庙之事,如会同。或者。
(五)、翻译下面句子注意“方”的用法。
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计算面积的单位,纵横各一里。
2、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正道,指是非准则。
复习学过的知识。
1、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方形。
2、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正,才。
(六)、翻译下面句子,注意“与”的用法。
1、夫子喟然曰:吾与点也与:同意。
2、唯求则非邦也与大利与:语气助词。
复习学过的知识:
1、失其所与,不知与:结交、亲附。
2、遂与外人隔绝与:和。
3、生三人,公与之母与:给予。
(七)、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加点词的用法。
1、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章甫:名词作动词,穿着礼服,戴着帽子。
2、鼓瑟希,铿尔鼓:名词作动词,弹奏。
3、三子者出,曾皙后后: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
4、浴乎沂,风乎舞雩风:名词作动词,吹风。
练习:指名学生口头翻译下面的句子,特别要注意关键词。
1、居则曰:“不吾知也。”2、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3、可使有勇,且知方也。4、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5、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6、何伤乎?
7、吾与点也。8、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五、学生讨论:
1、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
2、根据内容,课文可划分为几个段落?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意。
明确:1、这是一篇以记叙为主的记叙文。
2、第一段(从开头到“则何以哉”):写孔子问志。
第二段(从“子路率尔对曰”到“吾与点也”):写弟子述志。
第三段(从“三子者出”到结束):写孔子评志。
六、思考并回答:
(1)从子路、冉有、公西华的言谈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的什么性格特点?
(2)简析孔子对三人述志的态度。
(3)结合课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具体分析孔子的形象。
明确:
1、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
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2、对子路:赞成他的治国志向,但认为他谈话的内容和态度不够谦虚,这属于“其言不礼”。对冉有:没有正面加以评论,但可以看出是满意的。对公西华:认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
2、课文中的孔子是一个既热情而又严格的老师。态度谦和、亲切,批评含蓄,耐心地诱导、热情地鼓励。
板书设计。
孔子问志弟子述志孔子评志。
子路: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哂之(以其言不让)如或知尔。
冉有: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唯求则非邦也与。
则何以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宗庙之事,如会同,非诸侯而何。
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曾皙: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吾与点也。
[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孔子“以礼治国”的政治思想。
2、学习运用人物对话和动作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品读、探究,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了解孔子的政 治理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发现自己的优势,拥有自己的梦想并为之努力。
1、了解孔子“以礼治国”的政治思想。
2、体会人物语言、动作与人物性格的一致性。
【教法】品读 讨论探究
【教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 一课时
(展示)孔子: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尊称为圣人。其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传说他曾编订《诗经》、《尚书》、《礼记》、《乐》、《周易》、《春秋》。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他又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影响深远。
1、解题: 理解侍坐的意思及几个人物的名、字。
2、理清文章思路:
文章以“志”为线索,围绕着孔子问志、弟子言志、孔子评志展开。记叙了孔子和几个弟子畅谈理想志趣的情景,写出了弟子们的志趣、性格,表达了孔子的思想、态度,表现了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家风度,反映了儒家以礼治国的政治主张。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分角色读课文。
2、分组讨论归纳每个人的志向及性格特点。
3、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通过以上环节意在让学生理解四人各自的志向及不同的性格特点。引导学生分析畅谈,不求有明确的标准答案,重在有所感悟。
子路的志向是治理千乘之国,其性格是好勇自负、粗豪刚直,也比较鲁莽、轻率; 冉有的志向是使百姓富足,性格谦虚敦厚、谨小慎微;公西华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其性格是谦恭有礼,娴于辞令;曾皙的志向则是一幅百姓安乐的礼治图景 ,体现着儒家的礼治思想,其性格从容不迫、洒脱放达。
4、探讨写法:成功地运用对话和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将人物的心情语态、精神气质准确地表现出来,生动感人。
1、教师引导学生简析孔子对四人述志的态度。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
孔子“礼乐治国”的思想在文中主要是通过他对曾皙志趣的评价表现出来的。“宁为太平犬,莫作乱世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是孔子的理想的表述。孔子把以礼治国达到太平盛世当做最大的人生快乐,即个人理想与社会和谐、国家稳定相统一。
而曾皙讲的这个境界,就应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这就是孔子的自由民主—— 一个大同世界的理想。
3、学生谈自己的梦想。
1、归纳文中的重点字词。
2、课下阅读《论语》,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物,记录其言行,全面了解人物风貌。
附: 板书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论语》
孔子问志
弟子言志
以礼治国
孔子评志
知识与能力: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理解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过程与方法:结合注释或查工具书,读准字音,积累文言词语的含义,疏通文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了解文中表现的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
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等文言知识,准确翻译文中语句。
初步了解文中表现的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
班班通。
一、【导入课文】:
1月,全世界诺贝尔获得者会集巴黎,发表宣言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如果你想了解中国的历史,你就不能不了解孔子;如果你想了解中国的文化,你就不能不研究《论语》。它是中国文化的一座宝库,它那博大精深的思想,历经千年不朽。让我们一起走近孔子,去沐浴它那神圣的智慧之光吧。
【自主学习】。
1、作者介绍:
孔子,春秋末期鲁国人(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即“出来做事”。曾周游列国,晚年整理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到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为人类留下一笔丰富的精神财富。他的`一些教育思想至今仍然实用。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温故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
2、了解《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3、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在书上做批注。
4、积累重要文言知识,完成下列练习。
(一)、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句子顺序和现代汉语不同。
1、不吾知也。
2、毋吾以也、则何以哉?
(二)翻译以前学过的句子,注意句式特点。
1、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2、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3、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4、何陋之有?(《陋室铭》)。
5、唯利是图(成语)。
6、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三)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加点的词。
1、吾一日长乎尔。
2、乎大国之间。
3、乎三子者之撰。
4、浴乎沂,风乎舞雩。
(四)、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尔”的用法。
1、子路率尔而对曰。
2、鼓瑟希,铿尔。
3、尔何如?尔:代词,你。
4、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如果。
5、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
6、宗庙之事,如会同。或者。
(五)、翻译下面句子注意“方”的用法。
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计算面积的单位,纵横各一里。
2、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正道,指是非准则。
3、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方形。
4、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正,才。
(六)、翻译下面句子,注意“与”的用法。
1、夫子喟然曰:吾与点也与:同意。
2、唯求则非邦也与大利与:语气助词。
3、失其所与,不知与:结交、亲附。
4、遂与外人隔绝与:和。
3、生三人,公与之母与:给予。
(六)、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加点词的用法。
1、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
2、鼓瑟希,铿尔。
3、三子者出,曾皙后。
4、浴乎沂,风乎舞雩。
针对“自主学习”中的练习题,学生分组交流讨论,教师巡堂指导。
1、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推举发言人,展示答案。
2、教师指导和点评。
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第四题。
1、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思想。
2、了解以人物语言及简单动作描写展示人物个性的写作方法。
体会人物语言、动作与人物性格的一致性。
1、文字疏通、词类活用现象。
2、对孔子思想的理解。
教学要点:
反复诵读,从体会作品语言着手,分析人物性格。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学新课前,先来检查一下昨天字词的学习情况。
以吾一日长乎尔你们。
率尔而对助词,……的样子。
铿尔,舍瑟而作同上。
求,尔何如你。
方六七十方圆。
且知方也礼义。
如或知尔如果。
如会同或者。
吾与点也赞成。
唯求则非邦也与同“欤”,助词。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本文的大致内容。
(1)这篇文章选自哪里?《论语》。
(2)《论语》是哪个学派的经典著作?儒家学派。
(3)《论语》这部书是什么体裁?语录体。
(4)语录体的特点是什么?文字精练、质朴含蓄、概括力强。
(5)“精练”等于不等于“简单”?不等于。“简单”就是容易流于肤浅,而“精练”则不同。我们刚学过《简笔与繁笔》这篇文章,从中知道,精练的文字同样能够描写复杂的典型环境,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
我们今天的这篇文章是《论语》里最具有文学色彩的一篇。我们就来看看本文是怎样运用精练的文字塑造人物形象的。
二、齐读课文,分析人物性格。
人物性格分析,以学生读、说为主。
(2)按课文题目顺序来分析,先看子路。
子路有何性格特征?
直爽、豪放、自负。(夸耀、善于渲染气氛、语气果断)。
通过副词“率尔”就可看出。不假思索。说明他素怀大志。
(3)请一位同学读一下子路的话,要把他自负的神情态度读出来。
(4)曾皙、孔子很赞赏他的志向。作品特意把他安排在最后一个出场。问他有什么志向,他并没有直接说出来,而是先说“异乎三子者之撰”。如果本文是一篇小说的一个片段,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悬念抑制法。在散文里,这种手法叫欲扬先抑。目的一样,引起读者的兴趣。
(5)他怎么谈自己的志向的?请一位同学先读一读。试着把握一下人物的特点。
(6)子路与曾皙做一下比较,性格上有何不同?(讨论)。
子路比较性急、直爽,而曾皙就显得文质彬彬,非常洒脱。
(7)找一下哪些动词能体现曾皙的洒脱?
舍、作、浴、风、咏。
(8)曾皙的回答不同于其他几位,没有直接豁达自己有什么才能,胜任什么样的工作,而是描绘了一幅春日郊游图,非常形象。从中可以看出他向往什么样的生活?大同世界,悠闲自在。在这种生活图景中寄寓了曾皙淡泊的情怀。
(9)再来看看冉有和公西华。他们两有个共同的特征:谦让。
在孔子点名后才开口,且出言谨慎。冉有刚说“方六七十”,马上觉得有些夸张了,可能会引起孔子的不快,所以又改为“如五六十”,而且说自己治理的话,仅能“足民”,至于礼乐,需要其他高明之士。
公西华更为谦虚。我们知道他是个外交家。但他却说自己做不了什么事,希望能有的机会。(此处可把中西文化进行比较,谈谦让)。
由此可见,孔子的弟子都是胸怀大志,并且有才干的。只是人的性格不同,表达的方式不一样而已。
他有句话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也很谦逊,其实他做到了这两点。尤其是对学生循循善诱,善于用含蓄的语言点拨学生。
总结:我们写文章要考虑,如果让你来表现一个人物,能否三言两语就抓住人物特征。
三、点分角色读。
四、布置作业:随笔“难忘的教诲”写作训练,要求:通过语言描写抓住人物特征。
可以把《季氏将伐颛臾》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相结合,通过两课的学习,进一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以及作为政治家的孔子对自己的政治主张、政治原则的坚持和作为教育家的孔子循循善诱的风范、温柔敦厚的君子之风。
我的问题:
1、孔子为什么哂笑子路?
2、孔子为什么会“与点也”?又为什么要“喟然叹”?
3、几个弟子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其个性及才华有怎样的不同?
学生补充的问题:
1、最后一段后面有点混乱,不知道要说什么。
2、曾皙的说法与政治似乎无关,为什么会得到孔子的肯定?
3、孔子哂笑子路仅仅是因为“其言不让”吗?
关于“夫子哂之”——。
其一,子路过于率直。这是孔子一直在批评子路的地方。孔子因材施教,因为子路性格一直好勇,率直,急躁,所以抑其个性,以予教导。最后子路还是因好勇而亡身,不能不说孔子对子路的担心是有道理的。子路后来在卫国给大夫孔悝做邑宰(家臣),因卫国王室政变,不听同门劝告逃离,说身为家臣,怎么能够逃避,而归回卫国,被杀害。
其二,孔子的主张是“为国以礼”,子路的言说中却是“可使有勇”,不合乎礼制思路。
其三,子路不谦让。孔子对君子的要求是温良恭俭让,子路显然远离标准。
孔子与子路感情极深,哂笑甚至打击一下,也不影响他们的关系。孔子也多次表扬子路的节俭。
关于“吾与点也”——。
其一,其境界,是真正的大同世界,天下太平,时局安定,生活富足,心情愉快,追求精神享受,悠游自在,这是真正高层次的生活途径,是令今人心向往之的图景。
其二,执政只是手段和途径,曾点的境界才是目的和归宿。政治的最高境界,是反映为一种生活方式。曾点说的不是政治,却在政治之上。
其三,孔子的愿望或许并非治理政事,他曾说过:“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如果天下有道,哪里还需要我去改变呢?或许,他的最大愿望与孟子无二,也是“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吧。
其四:喟然,是现实与理想相差太远。
关于弟子性格及才华——。
子路:性情直率鲁莽,有政治才干。是伴随孔子左右、与老师感情颇深的弟子。子路的结局被孔子忧虑所中,最后果然因为性格上的恃勇逞强、不避祸患,在卫国担任大夫孔悝的家宰是时,遭遇卫国王室政变,被杀害,死后受醢刑,剁为肉酱。由此可见为什么孔子屡次抑制子路的急躁性格了。
冉有:偏重执事才能,所以说自己礼乐不在行,谦和礼让。
公西华:长于礼仪,有治国之才,礼让谦和,出言谨慎。
曾点:曾参(曾子)之父,淡泊名利,逍遥自在,雍容悠游。“高人”形象,韬光养晦,从容淡定。曾西身上散发着内在礼乐修养而积蓄的悠远从容,境界高远。
关于最后一段要点——。
只不过讲“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后面的意思,主要是肯定冉有、公西华出言谦和礼让,表示他们的才能足以治国。
课后延伸(由学生自己寻找探究点)——。
“侍坐”究竟是怎样一种场景?古代究竟有些什么样的“侍坐”形式?曾点的表现看来不太有礼貌,也不合乎礼仪,为什么反而得到孔子赞同?(包堉含同学拟问探究)。
1、《汉典》资料:
(1)在尊长近旁陪坐。
《礼记·曲礼上》:“侍坐於所尊,敬毋餘席。”孔颖达疏:“谓先生坐一席,己坐一席,己必坐於近尊者之端,勿得使近尊者之端更有空餘之席。”
三国魏·应璩《与满公琰书》:“适有事务,须自经营;不获侍坐,良增邑邑。”
《儿女英雄传》第三七回:“把安老爷夫妻的座位安在东席面西……公子合金玉姊妹两个分两席打横侍坐。”
(2)尊长坐着,己站立侍奉。唐薛用弱《集异记补编·金友章》:“一夕,友章如常执卷,而妻不坐,但佇立侍坐。”
2、补充:
(1)陪君王谈道。《黄帝内经素问》:“雷公致斋七日,旦复侍坐。帝曰:三阳为经,二阳为维,一阳为游部,此知五藏始终。”
《资治通鉴·魏纪一》:“王大怒,手剑欲击之,侍坐者莫不惶遽。”
(2)侍坐的多种形式及规范:正坐礼节,在“侍坐于先生”、“侍坐于所尊敬”、“侍坐于君子”、“侍坐于长者”时,则要求更衿庄严肃。如侍坐于先生,应执弟子职,即“亦有据膝,毋有隐肘。”(曹砚农《中国古代坐法与礼仪文化》)。
3、结论:弟子侍坐,与正式的教学有所区别。曾西悠然弹琴及从容作答,显示孔子与弟子之间谈学论道时气氛的融洽宽松,也表现曾点性格的悠游独特。
1.领会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特点。
2.梳理课文内容,了解四子的志向。
3.理解孔子的评价;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孔子“与点”的原因,体会孔子的思想。
了解孔子的交往艺术,学习孔子的处世之道,树立崇高的理想。
探究孔子“与点”的原因,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教学课时:1课时。
今天我们就学习《论语》中一篇最具文学色彩的文章,它反映了孔子在杏坛开课授徒的场景。它就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据资料记载当时子路是51岁,冉有是31岁,公西华是18岁,曾皙是39岁。“侍坐”应解释为陪侍长者闲坐。长者应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用文言词给标题补充完整。(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于子)。
(要注意语气、语速和感情)。
1:孔子和弟子聊了一个什么话题?(志)。
学生志向性格评价。
子路(仲由)。
冉有(求)。
公西华(赤)。
曾皙(点)。
3:让生交流,
(1)、用原文说说四个弟子的“志”。
子路——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
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咏而归。”
(2)概括孔子对四子的不同评价,分析四个弟子的性格特征。
孔子评子路:哂之(轻率、自信、自负)。
孔子评冉有:叹之(谦虚。说话很有分寸)。
孔子评公西华:惜之(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孔子评曾皙:与之(从容、洒脱、稳健。温文尔雅、机敏好学)。
(3)指名朗读四子的语言,要读出性格特征(指导学生朗读,子路的直率与勇武要用较高的语调较快的语速读出来,而冉有和公西华的回答则要读出谦逊的味道,曾皙的应用轻松缓慢的语气读出欢快愉悦的心情)。
(4)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语气?
子路:轻率、自信、自负(对自己才能的自信)。
冉有:从夫子对由发言的反应哂之,他也知道夫子的意思,所以就谦虚了,也提到礼。
公西华:前面一人被哂,一人不表态,而且他的话是接在冉有的话后面说的,他就更谦虚了。
总结:可见,说话不仅与人的性格追求有关,还与现场,语言环境有关。
想象用这幅图景并用语言描绘给这段文字加个标题。并探究曾皙的志。
(2)讨论交流:(大同的和谐社会)。
曾皙的话给人们描绘了一幅“太平盛世”图,图中的景象社会安定、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大同和谐社会。曾皙所表达的正是孔子所期望的境界。所以“与点”!
(3)为了进一步深入领会,我们大家一起咏读一遍曾皙的答志。
(4)这几个弟子,你更喜欢哪一位?
(5)结合课文分析孔子的评价标准进而体味孔子的思想。
在这里,弟子们为什么能畅所欲言呢?我想关键在于孔子引导地好。那么,孔夫子是怎样引导的呢?看第一段,找个别同学读第一段。
(总结:作为大教育家,孔子以循循善诱的教风构建出了和谐的教学氛围,也为我们老师上了一堂精彩的课。)。
作为21世纪的新青年,你该如何用批判和继承的眼光对待儒家思想。
学生志向性格评价。
子路(仲由)千乘之国,有勇且知方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哂之。
冉有(求)可使方六七十之民足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叹之。
公西华(赤)端章甫为小相谦恭有礼,娴于辞令惜之。
曾皙(点)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从容、洒脱、稳健。温文尔雅、机敏好学与之。
教学目标:
1、了解先秦散文(即散文发展初期)中洋溢生活气息、富有生活情趣的小散文。
2、学习语录体散文,明白古代散文写作的不拘一格的特点。
3、学习课文,分析人物形象并了解孔子的治国主张及教育的艺术。
4、反复诵读课文,提高结合语境准确理解词句及文章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分析人物形象并了解孔子的教育艺术。
教学难点:
1、通过字词揣摩分析人物形象和孔子的教育艺术。
2、提高结合语境准确理解词句及文章的能力(自我疏通文意的能力)。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一说起《论语》,大家就能脱口而出“子曰……”这样的句子,我们先前也学过不少“子曰”名言,但是,论语里除了“子曰”这样的只言片语,还有不少由人物对话组成的篇章,它们就像一出出小话剧一样,生动、有趣,同时又富有文学色彩。我们今天要学的《侍坐》篇就是这样的篇章。
二、疏通文字,通读全文。
先就着课下注解看懂文章,再朗读全文。
三、分析课文:
这篇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一起“言志”的一段话。我们可以想象这个气氛自然融洽和谐的场面,可以了解这四个弟子的性格特点和孔子的政治理想。
1、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分析四个弟子的性格特征和孔子的教育艺术。(老师应适当补充一些相关的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本文简洁、凝练的语言)。
大家闲坐聊天,孔子首先说话,他说自己年龄大一点,又是老师,希望学生不要拘束,畅所欲言。据考证,孔子当时约60岁,子路比孔子小9岁,是51岁。曾皙约39岁,冉有约31岁,公西华最小,约18岁。今天来看,这师徒五人是祖孙三代。孔子说话很和蔼,也很得体。他能体察学生的心理,所以首先打消学生的紧张情绪。接着,孔子很艺术地启发引导学生说,他们平时总抱怨没有人了解你们,如果有人想了解你们,想重用你们,你们打算怎么办呢?孔子是启发式教学的鼻祖,特别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孔子的话真起作用,子路按捺不住,抢先发言了。其实,孔子的担心对子路来说是多余的。子路在徒弟中年龄最大,和老师是同辈人。他跟随老师时间最长,对老师最了解。《论语》一书中记载了子路和孔子的大量对话,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子路的品性是很突出的,鲁莽、直率、好斗、急躁、忠厚、朴实、诚信、自负集于一身。《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j豚”。他在老师面前毫无掩饰,“率尔对曰”表现了抢先发言的习惯。我们可以推想,如果孔子对他的性格特点持否定态度的话,那么这些年来,子路应该有所收敛,但他没有一点改变。这是否告诉我们,孔子并没有让子路改变自己的性格,还是相当尊重子路的。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子路才能我行我素,不假思索,冲口而出。“千乘之国”处于内忧外患之时,经过努力,三年大见成效。可谓壮哉!对此,孔子心里作何感想?这难道不是孔子的理想么?是不是子路替老师描绘出了心中的蓝图?对于“千乘之国”,孔子有自己的设想:“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孔子还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论语・子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孔子周游列国,到处宣传自己的治国主张,却四处碰壁,无人欣赏。孔子面对子路的一番慷慨陈词,心中可能感慨万千,他知道理想说出来容易,但真正要落实到行动上,特别是让当政者欣赏并付诸实施,可就难上加难了!正因这样,所以孔子在子路说完后,只是微微一笑,什么也没有说。有人认为,孔子是在讥笑子路。这样理解未尝不可,但是简单化了。这笑中可以有讥笑,也可以有欣赏,有赞许,恐怕主要还是因为子路的话不出孔子所料而发出的善意的微笑。孔子所不满的只是子路说话不够谦虚。凭子路的本领,他能否实现自己勾画的目标呢?孔子早有评价。有一次,孟武伯向孔子打听子路等人的本领。孔子说:“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论语・公冶长》)还有一次,季康子问孔子:“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孔子回答说“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论语・雍也》)意思是,子路果敢决断,让他治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可见孔子还是相信子路的本领的。至于子路最后死于非命,这是由他的性格决定的。公元前459年,子路在卫国内讧中遇害,应了孔子的预言“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论语・先进》)子路生前,孔子对其谆谆教诲,可谓循循善诱,用心良苦。最让人感动的一次是,一天,孔子主动对子路说:
“由也!汝闻六言六弊矣乎?”
对曰:“未也。”
“居!吾语汝。好仁不好学,其弊也愚;好知不好学,其弊也荡;好信不好学,其弊也贼;好直不好学,其弊也绞;好勇不好学,其弊也乱;好刚不好学,其弊也狂。”(《论语・阳货》)。
由此可以推想,孔子的“笑”是想让子路对自己的性格缺点有所觉悟,这是老师对学生关心爱护的表现。
子路讲完了,下面怎么办呢?因为另外三人看到孔子的态度,心中便有数了,所以谁也不肯主动发言。于是孔子开始点名,这是老师上课常用的办法。孔子为什么不先点曾皙呢?可能是因为曾皙正在弹瑟,所以孔子点了冉有。冉有很谨慎,甚至有点战战兢兢。他不敢用“千乘之国”这个词,用了“方六七十”,接着就感觉还是大了点,于是缩小为“五六十”。如此小国,也要用三年时间;对于礼乐教化,还要另请高明,真是谦虚得可以了。冉有的性格和子路相反,做事缩手缩脚,谨小慎微,孔子很了解这一点,遇到合适机会就对其进行启发教育。有一次,子路问孔子:
“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这体现了孔子高超的教育艺术,令人感佩不已。冉有的回答应该是在孔子意料之中的,但是孔子没有说什么,接着点了公西华的名。公西华是一位有外交才能的人,善于辞令,孔子对他和冉有都有很高的评价,认为他们和子路一样,都具有治国之才。也许是因为前面两位师兄都没有得到老师肯定的评价,所以,公西华更加谦虚:“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他不能自诩能治理国家,而委婉地表示愿意作为一名学生,学习怎样治理国家,这样的回答符合孔子所提倡的道德规范,同时,这样的态度可能是孔子愿意看到的,它可以用来启发子路,这就是孔子的一种高明的教育手段――让学生互相教育。
该曾皙说话了。这是本文最精彩的一段。当孔子和其他三人对话的时候,他正在弹瑟。三位同窗和老师的对话是在他的音乐伴奏声中进行的。前面几位同窗的回答,他都清清楚楚地听到了,实实在在地记住了。他的旋律可能是随着三位同窗的不同内容、性格而变化的。孔子点了他的名。他做了一个结束弹奏的动作,然后站起来。这属于肢体语言,虽然无声,却无声胜有声。这些动作表现了他的洒脱、知礼、自信和成熟。曾皙并没有立刻回答老师,而是说“异乎三子者之撰”,明确表示自己和他们不同。孔子很想知道这位学生的观点,于是说道:“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曾皙的行为是符合“礼”的。《礼记・曲礼》:“长者问,不辞让而对,非礼也。”在老师的进一步询问下,于是曾皙说出了自己的理想:“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皙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春光明媚、惠风和畅的美景。如果可能的话,我们真可以提起画笔画一幅“暮春咏归图”!曾皙的话是什么用意呢?难道他真想无所作为吗?否。曾皙用形象的语言,委婉地表达了他的理想。那是一个风清俗美、和平宁静的社会环境,表达了孔子以礼乐治国的崇高境界,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淡泊宁静的心态。这正符合孔子心中治国的蓝图也符合孔子晚年出世隐居的心态,因而曾皙的回答深深打动了孔子,孔子喟然而叹“吾与点也”,既表现了孔子对曾皙言志的赞许,又表现了孔子对曾皙所描绘的理想境界的向往,师生之间得到了感情上的交流和共鸣。
2、从孔子赞许曾皙言志来了解孔子的政治理想。
孔子是一位有着强烈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的人。他在担任鲁国大司寇时,推行礼治,施以仁政,使鲁国大治。可惜的是鲁国国君受人离间,很快就疏远了孔子,他的政治主张――“礼”“仁”也就成了一颗划过天空的流星,转瞬即逝。那么曾皙为什么如此暗合孔子的心意呢?在《论语》一书中,关于曾皙的记载并不多,倒是对他的儿子曾参的记载远远超过了父亲(他们父子都是孔子的学生)。曾参对后人影响很大,以孝著称,写过《大学》,被尊称为曾子。“吾日三省吾身”和“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著名观点就出自他之口。曾子像他父亲一样,一生不做官,主要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从曾子的立身行事上,我们可以窥见父亲曾皙的为人处世原则。当然,我们也可以说,曾皙的这段话,表达了隐士的生活景象,可能隐约触动了孔子周游列国屡遭失败、心力交瘁而想过平静无为的生活的想法。总之,曾皙的话不仅是显己志,也是对孔子心灵的折射。
3、归纳本文的语言特点:
刚才我们在简短的篇幅里读出了许多有意思的细节,这就是文字的魅力,也是这篇散文的特点:
文章以孔子启发大家言志开始,以弟子们言志而展开,最后以孔子的点评作结,结构完整。对话简洁生动,人物个性鲜明。篇幅短小,语言凝练,恰切地表现五个人物的个性、身份、志趣和教养。
(可以按照“言志”这一线索,从分析人物形象的角度确定教学思路。分析人物形象要与分析文章的语言和写作特点结合起来。对孔子思想不宜分析过多,对孔子为什么要“与点”的问题也不宜讨论过多)。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鲁定公时,曾任鲁国大司寇,后来私人办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还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自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他又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以至于今。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二、课文内容。
本文通过孔子和四个学生的谈话,以言志为线索,写出了学生们的志趣、性格,表达了孔子的思想、态度。
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l段):孔子向学生问志。
第二部分(“子路率尔”――“吾与点也。”),可分四个层次。
第1层(“子路率尔”――“夫子哂之。”):写子路述说己志。
第2层(“求,尔何如?”――“以俟君子。”):写冉有述志。
第3层(“赤,尔何如”――“愿为小相焉。”):记述公西华述志。
第4层(“点,尔何如?”――“吾与点也。”):写曾皙述志。
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写子路、冉有、公西华走后,曾皙向老师探问那三位同学的谈话如何。孔子对子路、冉有、公西华所谈的志向逐个加以评价。
三、.写作特点。
1.本文的突出特色是能扣紧每个人的性格特点来记述,五个人的发言都合乎各自的个性、身份、志趣、教养,显得深刻而生动。
2.全篇以“言志”为中心组织材料,思路清晰,极有层次,不枝不蔓,文意明晰。表现力较强。
3.成功地运用对话和人物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孔子师生间的.对话,将人物的心情语态,精神气质都传神地表现出来,写得简练含蓄,生动感人。
四、练习检测。
1、填空。
孔子名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是春秋末期__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是一部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伦理、道德修养和教育思想的___________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是关于_____________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全文共___________篇。宋代朱熹把《论语》和《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编称为“四书”,并作《四书集注》。
2、下列加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夹、迫近)b.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如果)。
c.异乎三子者之撰(才能,才干)d.何伤乎(妨碍)。
3、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风乎舞雩b.三子者出,曾皙后。
c.加之以师旅d.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4、阅读课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塑造了一个循循善诱、和蔼可亲的师长形象的孔子,循循善诱是指他的教育态度和方法,和蔼可亲是指他的性格特征。
b.子路声称能将困于战争和饥荒的大国治理成勇而知义的礼仪之邦,他不假思索,抢先回答,“率尔而对”,反映出子路爽快、坦率但急躁、自负的性格,所以孔子对子路“哂之”以此来否定他的志向。
c.冉有愿意治理一个小国家,先是说六七十里见方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小国,并将礼乐方面的治理让给君子,表现了他极其谦让的态度,这反映出他谦虚谨慎的性格。
d.公西华年少而怀有大志,把自己的宏大理想说得极其婉转、谦让,说自己没有才能,只能学着治理国家,态度谦恭。
参考答案:
1、丘仲尼思想教育儒语录儒20《孟子》《大学》《中庸》。
2、答案为b。“如”为“或者”。
3、答案为c。a项“风”、b项“后”、d项“鼓”均为名词活用作动词,分别为“吹风”、“留在后面”、“弹奏”。c项没有词类活用现象。
4、答案为b。孔子对子路“哂之”并非否定他的志向,只是因为他的态度不谦虚,即“其言不让”,这是一种善意的批评。
教学目标:
1、探索文章内在的线索,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2、了解和孔子。
3、从人物对话中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4、注意字的读音。
重点难点:
从人物对话中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孔子:
1998年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这做出了一个共同的宣言:如果人类在二十一世纪还想继续生存的话,必须回头2500多年前从孔子那里吸取智慧。
孔子,名丘,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等许多教学理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创办私学的人。儒家经过不断的完善最终成为封建思想的正统,影响深远。孔子一生都在追求“礼”,实施“礼”。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法不中,刑法不中则民无法措手足”。
(三)《论语》:。
提到孔子就不能不了解孔子的《论语》。“论”,编纂的意思;“语”,是语言的意思。“论语”就是语言的编纂。是孔子的弟子根据孔子言行而整理的一本书。宋儒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论语》有很高的价值,古人有言“半部《论语》治天下”。
(四)教师范读,指出字的读音,句读的停顿。
(五)学生自渎,弄清文章的情节。
(六)探究:。
1、文章题目的理解。
2、文章围绕什么事展开讨论的?
志
孔子问志———弟子述志———孔子评志。
3、你是怎么看待他们所说的话?
子路————“其言不让”————哂之————直率。
冉有————知其不可而为之————叹之————谦虚。
公西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惜之————更谦虚。
曾皙————与之————洒脱。
(七)延伸:
1、他们的思想你是怎样看待的?你认为在当今社会中是否还需要这些思想?为什么?
2、孔子的思想和中国文化。
钱黄莉。
学习目标:
1、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2、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
一、导入。
1、说目标。
2、说说孔子及《论语》。
“六经”:礼治、乐教《论语》。
3、说题目,导入课题:本篇即是《论语》中一有名的长篇对话,题目交代了什么?
明确:交代了弟子们陪侍孔子闲坐谈理想志向的事情。
结语:让我们打开时间的大门,回到两千多年前万圣贤师孔子的席前,再读孔子。
二、整体感知。
(一)、齐读课文,了解内容。
(二)、让学生介绍孔子和弟子谈志向的具体情况(问志-述志-评志)。
结语:在…同学的介绍中我们依稀可见圣祖先贤们的音容笑貌。现在,我们来说说孔子和四位弟子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探讨。
(一)、人物性格特点。
1、可对比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如子路和曾皙)。
2、提到写作特点:对话、动作描写,传神、简练含蓄。
结语:大家的'分析细致,讨论热烈。刚直好勇的子路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副刀光剑影、气壮山河的征伐图。浪漫的曾皙却给我们描绘了一副诗意的暮春图。合上书本,我们眼前似乎还行走着一个个鲜活的形象,此时的你心中可能会有很多感想或疑惑,说出来,我们一起解决,一起分享。
3、朗读课文(时间充足的话)。
4、提出疑问。
(二)、析疑解惑(把疑问归结为一个:曾皙鼓瑟。以此为突破口理解暮春图,进而理解孔子的思想和主张)。
探讨:为何要写曾皙鼓瑟这一细节?
明确:
1、乐教;如庖丁解牛合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2、子路鼓瑟有杀气。
3、他最理解暮年的孔子,一上课就营造了一个田园诗意的氛围,而其他三子却还不合拍的大谈凌云壮志,所以孔子才或笑或不应,却也不当面批评。(圣人啊)。
2、解读“春风沂水”图--最古版的世外桃源。
(1)、礼治社会大同世界的政治理想。
长爱幼孝,其乐融融。
没有战乱,没有灾害,和谐安详。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路不拾遗,夜不闭户。”(2)、济世无门后退守一隅的精神家园。
“帮有道,则仕;帮无道,则隐”,也许孔子晚年因为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又不愿随波逐流盲从附议,于是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转身砌起一方精神家园,坚守曾经的信念和理想。
结语:让我们也做孔子席前一个安静的学生,跨越这个千古的沧桑,在今天看一看他那种淡定的容颜,沿着圣人孔子的足迹坚定地走在自己的路上!
四、布置作业:
就心中欣赏的人物写一段文字,抒抒感慨。
五、板书。
【国学诵读】:完成背诵,课堂听写。
【学习目标】(分层次设计)。
1、根据学案,学生完成知识积累,教师点拨;。
2、分析人物刻画技巧:对话描写、动作描写;。
3、深入探究孔子思想,展示孔子理想世界;。
4、熟悉文本,尽可能当堂完成背诵。
【自学导引】适当补充相关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积累整合】检查预习情况,由学生板演答案,教师订正。
【感受鉴赏】一、阅读《孔子世家》分析:
1、对“郑人”描画的孔子形象,孔子为何“欣然笑之”?(处世态度):
2、孔子为何被称为“丧家之狗”?
【思考领悟】。
1、结合文章层次,诵读课文;。
2、诵读“四子述志”一节,根据对话描写把握人物性格(以同学分角色读、说为主)。
(1)、子路:
(2)、冉有:
(3)、公西华:
(4)、曾皙:
3、在人物性格的刻画中,动作描写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根据文本找出不同人物相关动作加以分析分析(请同学注意模仿)。
【发现创新】。
孔子为何要“与”点呢?(理想世界)。
【课堂检测】引领学生背诵课文。
【巩固练习】《孔子世家》训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