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思路(优质22篇)
文件格式:DOCX
时间:2023-11-18 07:33:19    小编:雅蕊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思路(优质22篇)

小编:雅蕊

每一次总结都是一次自我反思的机会,促使我们更加坚定前行的方向。有许多方法可以达到较为完美的总结,但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的经验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以下是一些个人成长总结的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思路篇一

1、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

2、培养学生利用想象望“文”生“景”的能力。

3、引导学生领略自然美景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任何从“奇山”和“异水”两方面去描写景物的。

2、培养学生利用想象望“文”生“景”的能力。

【教学难点】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突破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课文和想象去完成。)

【教材分析与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山水小品文,放在本单元学习它有它的双重目的:一是让学生领略绮丽多姿的自然风光,二是通过文言文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前者是情感目标,后者是知识和能力目标。而在学习过程中,后者是基础。所以安排两课时来学习本课比较合适。第一课时主要由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动脑,扫清本课的语言障碍,完成对本课的理解和诵读过程;第二课时在诵读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做到望文生景,望景生情。

关于本文的写景特点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要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逐步去完成,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和独到的见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媒体设计】

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提供(配乐朗诵和风景图片)欣赏的氛围,让学生在此意境中得到熏陶、感染。也有助于学生想象。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欣赏了生机勃勃的春,领略了火热坦诚的夏,更感受到了秋天的成熟与丰硕,也品味了冬的严肃与温柔。这多姿多彩的四季皆是现代的四季,这四季的多姿多彩也是现代人的感受,那么同学们,你想换换口味,欣赏一下一千五百年前的自然风光吗?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古代的浙江,来欣赏富春江的美景吧!(板书课题,出示课件:课文译文的配乐朗读并展示风景图片)

二、课文简介

也许同学们会问:这么优美的一篇文章,出自谁人之手?又是怎么写成的.呢?那么,谁能告诉大家?(检查预习效果)

师归纳:本文的作者是吴均,他是南朝梁文学家,其作品多以描写山川景物见长,风格清秀挺拔、语言流畅自然。本文是作者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信的节选。

三、初读课文,扫清语言障碍

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先由教师范读一遍课文,再由学生指读,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句做好标记,集中提出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先由学生集体解决,再由教师对学生无法解答的问题做仔细的解释和引导。

四、朗读成诵

目的是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巩固字词知识和对全文的理解。教师在此过程中指导朗读,可进行分组读、接力读、竞赛读等形式。

五、学做小画家

同学们,面对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你想不想做一次画家,让这美景成为眼前的永恒呢?

要求:从文中选择描写景物的语句,画成风景画,看谁画得最能表现相应的语句。

六、布置作业

1、找出写景句,看作者都运用了哪些感觉器官来写的,描写的是动静还是静景。

2、背诵、默写课文。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思路篇二

课文录音;印发《论骈文之所长》(或其他介绍骈文的资料)。

二、引入课文。

1.从吴均的一首小诗《山中杂诗》入手,简介作者及风格。

《山中杂诗》: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2.提问:引导学生读一遍后:你能运用第一单元所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写了什么?

(明确:写“景”,作者居住在深山的一座茅屋里,看到四种景物)。

3.提问:你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

(明确:吴均(南朝)(板书),可见这是一位善写山水的大家。南朝人)。

4.引入:今天我们来欣赏吴均另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与朱元思书》。

三阅读分析。

1.明确读音和句读。

欣赏:播放课文录音,要求学生仔细听课文,在书上记下读音、句读。

导引:了解学生是否有还不明白的读音、句读?

(学生若不提出,可提醒:缥碧、急湍、轩邈、泠泠、鸢飞戾天(板书备用))。

朗读:学生全文朗读。(注意其生字新词的`读音、句式停顿的处理)。

点评:侧重在句读方面。适当点评学生的情感处理:强调:向上的那种“劲”。

2.关键词语释义并译句。

朗读:出声散读课文;请学生圈出不好解释的词句,准备提问。

导引:对照注释,是否都能解释?有什么觉得不好解释和翻译的?

讨论:在学生发问时,视情况作分别处理:

一般词语可互答解决;

涉及下列板书中的重点词句,板书待用,同时依然互答解决;

学生无人发言时:指定下列板书中的关键词,点名回答。

注意:以下几个句子的翻译(学生不提不讲)。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风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现同样青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任凭(船儿)往东还是往西。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

负势竞上,互相轩藐;――……,仿佛争着向远处高处伸展;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老鹰那样极想得到名利的人,……。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与黄昏无异;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稀疏的小树枝交织的地方,或许还可以漏出点阳光。

3.理清课文结构。

讨论:找找看,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为什么?

(请1―2个学生(水平稍差的)谈自己的看法,要求:自圆其说,语言完整)。

(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景色的特征,全文都围绕着这两个字在做文章)。

讨论: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展现这个“异”和这个“奇”字的?

(请2―3个学生(水平较好的)谈自己的看法,要求:利用板书上的关键词句,教师注意肯定、补充)。

小结。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利用板书明确:

景异水:“清”(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奇山:“看”(高山寒树,轩藐成峰)。

“听”(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

4.明辨课文的主旨。

朗读:全体朗读课文,建议学生利用板书内容尝试背诵。

讨论:读完全文,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从中你能悟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吗?

(放开回答,一般要求能用最精练的词、短语概括;回答人数不少于5人。适当板书待用)。

小结.引导学生回顾作者所选之景、绘景语言等内容后明确:

志――无拘无束、任性自得(负势争高,息心忘反)。

备用:关于吴均的生平介绍:

梁武帝曾经斥责吴均:“吴均不均”,活画出他的个性。不仅越职私撰历史,而且偏实录梁武帝的痛处。文如其人,虽用当时盛行的骈体,但却别具一格,骈中带散,一任性气,自成一体,谓之曰:“吴均体”。

总之,从生平可见:虽亟思奋发有为,但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5.体会写作特色。

朗读:全体朗读、尝试背诵。

提问:读到现在,你觉得本文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放开回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句式“两两相对”的特点及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提示:下发“补充阅读材料(3)”,要求课后自己阅读《论骈文之所长》一文。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思路篇三

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语言美、志趣美。?

2.背诵课文。?

3.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义。?

1.本文教学重点放在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领会内容,掌握特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深入探究,从审美的角度关照课文内容。(由教师给出探究的角度,适当提出一些探究的问题,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小组内部合作解决问题,焦点问题,全班共同探讨,提倡有不同的见解。)。

五、教学内容及步骤:

学习准备--生本对话。

作者简介:

吴均(469——520),字,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朝)文学家。出身贫寒,好学,有俊才,通史学,善诗文。其诗清新,且多反映社会现实之作。其文工于写景,文辞清新挺拔,不少人仿效他的文章,称为“”。

多媒体展示富春江美景图片导入《与朱元思书》。

交流分享--生生对话。

1、解题。

2、各组互相展示并分享预习成果。

(二)正课:

聚焦文本--师生对话。

1、朗读课文,感受作品的声韵美。

(1).学生推荐朗读水平较高的一位同学范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读。学生听读前先给范读的同学提一些朗读的建议,教师可穿插朗读提示。

幻灯片展示,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a.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b.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c.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d.注意节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2).学生根据朗读提示齐读课文,把握节奏、重音、停顿。

2、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疏通文意。

3、赏析课文,感受作品的声韵美和风景美(此部分可与前一部分的朗读提示相结合)。

(1)、富春江的景色总体特点是什么?

明确:山奇水异。课文原句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作者是如何描写山水的奇异的?

学生从文章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并加以概括,教师明确,多媒体展示:

水清静态夸张。

异水。

水急动态比喻、对偶。

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高山拟人。

视觉静态。

寒树。

奇山。

泉声。

听觉鸟鸣动态对偶。

蝉叫。

猿啼。

探究提升--对话作者。

1、这是吴均写给友人的一封书信,却以描写山水景色为主,作者面对这“天下独绝”的“奇山异水”时流露出一种怎样的情感和志趣?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加以简要的分析。

多媒体展示背景资料:吴均生活的南北朝时期,政治黑暗,社会紊乱。一些仕途失意或受佛教、道教影响的士人便遁迹山林,避世隐居。吴均一生的仕途也不如意。梁武帝时,他因私撰《齐春秋》,武帝恶其实录,免其职。此后,他便到石门山中去隐居。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明确:这篇文章不单纯是写景,而是寓情于景,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同时,也抒发了对世间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

2、悉心体味,感受作品的志趣美。

如:(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让我感受到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流露了作者恬静的心境.展现了作者旷达的情怀。(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两句,作者赋予了山水情感、生命:水在争相向前,山在竞相向上。表现了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不仅从侧面衬托险峰幽谷夺人心魄的魅力,更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总结评价--对话自己。

2、学了本文后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小结: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短文,语言生动优美,巧妙地运用各种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理解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能力训练:

a联想、借景抒情。

b.从学过的诗词、文言文中找出借景抒情的语句。

导学达标:(课文结构)引导背诵。

水清静态夸张。

异水。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思路篇四

3。进一步进行朗读训练,除表情达意外,还要求表现出作品的音乐美。

乙。重点难点。

2。引导学生自己通过文学与形象的转换,通过想象与联想,通过一些具体方法来感受语言的表现力,能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

一课时。

丁。教学准备。

1。设计并制作多媒体课件。

2。给学生分组,每组推选出以为能代表自己水平的嘉宾。

戊。教学内容和步骤。

(师)课前我们各族已经推选出今天的嘉宾,我相信大家一定不会辜负自己小组的希望,会有很好的表现,待会儿我会请听课的老师评价,那一组表现最好,那几个同学表现最出色。

一。导入。

(多媒体)中国政区图。

(师)这是一张中国地图,这儿是浙江,在浙江境内有一条河,叫富春江。

(多媒体)富春江地图。

方景物美吗?请大家迅速读课文,告诉我,这篇文章都写了些什么样的景物?

(多媒体)简单的景物结构图。

(师)这并不是富春江一带独有的,咱们张家界也有。为什么这些诗人偏偏对这篇文章所描写的地方--富春江一带情有独钟呢?我想,这主要得益于这篇文章语言所具有的特点。

(多媒体)语言。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文章吧!

二。初读课文。

配乐配画面朗读。

三。语言鉴赏。

(师)景色真是美极了!可是,唐朝的那些诗人可没有看到这些画面。在去富春江之前,他们看到的只是吴均的文章。可是我想,他们看到吴均的这篇文章时,一定就象看到真的景物一样,读到“风烟俱静,天山共色”的时候,他们一定会想象到眼前广阔的视野、明净如洗的天空,感受到作者阔大的胸襟以及从容出游的舒畅心情。正因为这样,他们才对富春江如此的神往啊!那么,我们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是否也有象看到真的景物一样的感觉呢?读到哪些地方的时候特别有这种感觉?给大家两分钟时间自由读课文,然后大家发言,看哪一组说的最多,说的最好。

(一)体会其“描写生动”的美。

学生讨论发言。

(师)引导小结:吴均的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就是描写生动。

(多媒体)描写生动。

(师)听了刚才同学们的发言,我真的感叹:吴均这个作家水平高,同学门这些读者水平也高!刚才我们说了这篇文章语言上的一个特点:描写生动。下面,我想大家一起看看这段文字:

(师)把这段文字和课文比较一下,说说这段话写得怎么样?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明确:语言空洞抽象,不生动。

(师)那么,我们能不能象吴均那样,运用语言这个工具把这段话改写得更具体、更生动些?看谁先改好,念一念。

学生念,教师点评。

(二)体会其“音韵和谐”的美。

(师)我们讲了这篇文章词语用得好,描写得生动,那么它的句子又有什么特点呢?请大家先齐声把这篇文章朗读一遍,然后我请同学们说说。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师)这样的特点是骈文独具的,所以我们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感觉到音韵和谐,琅琅上口。

(多媒体)音韵和谐。

(三)体会其“感情真挚”的美。

(多媒体)感情真挚。

(师)这又反映了他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四,总结评价。

(师)这篇文章的语言多美啊!既然这篇文章的语言如此优美动人,我们不妨来读一读,首先我们推荐一个同学配合着音乐和画面朗读,同学们可要认真听啊。

学生评价。

全班齐读。

(师)吴均的文章正因为做到了这三点,读了他的文章之后,那些唐代的诗人才那样的对富春江神往不已,这篇文章也才能历经时间的挑选而流传千古,那么,我们以后在写作文,特别是写游记类的文章时,也要注意把景物描写的生动具体,注意适当的运用整齐的句式,注意在写作中倾注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我相信大家也能写出和吴均的这篇文章一样优美动人的作文。

全班齐读。

评委点评,师生用掌声表示感谢。

作者邮箱:tgdll1979@。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思路篇五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背诵并默写全文。

2.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

3.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捉高鉴赏水平。

4.通过教渎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志趣美、语言美。

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可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在板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背诵提纲,帮助学生背诵。

2.合作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在相互讨论中交流看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

3.美点寻踪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3课时。

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相当的文言文文基础,可以放手大胆让学生自主阅读,合作研讨,由教师解决疑难,辅助学习。七班学生会积极发言,要注意引导她们做得更好,教师应认真指出其不足,以求能够准确理解,创新性复述。二班学生这方面做得不好,要多鼓励、引导他们主动发言。这是本学期开学学习的第一课,又是文言文,教学时间可以略长一点,学习速度放慢一些,让学生的学习心态调整好以后再适当加快学习的步伐。因此设计学习本课用三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调;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整体把握文意。

[教学步骤]。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历代人墨客为之歌唱。这是一张中国地图。这里是浙江,让我们聚焦富春江。唐代许多大诗人都慕名来到这里,并挥毫泼墨,留下了许多精美的诗作,后人把它叫做“唐诗之路”。为什么那么多诗人会一齐聚首这里,这恐怕得益于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感受作品的声韵美。

1.教师配乐配画面朗渎课文,学生看画面及文字,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

缥碧急湍轩邈泠泠戾天鸢飞经纶横柯。

2.学生推荐朗读水平较高的一位同学范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重音、停顿。

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1)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2)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3)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4)注意节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3.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4.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朗读提示,努力读出最佳效果。

四、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浯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各小组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可以指定某位同学回答,也可请老师回答。

4.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教师任选几位同学回答。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把握写景的脉络,选择关键词语,增设词语提纲,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教学步骤]。

一、理清背诵思路。

根据文章想象富春江美景,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巧妙。

学生分六组交流,每组在统观全篇的基础上重点负责一个语段,然后各组选一位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1.学生明确:第一段写自己游览的地点及对桐庐一带册水总的印象。“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是说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呈现同样的颜色。这八个字四种景物,组成一幅天朗山清、秋高气爽的清秋风物图,勾勒出广阔的空间境界。“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作者乘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奇山异水”表明这一带山水不同凡响,“独绝”二字,强调此处山水为天下之冠。这一段总领全篇,结构上细举目张,脉络分明。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领全文)。

学生齐读第一段,想象作者乘舟顺流而下,尽兴观赏的`情形。

2.学生明确:第二段写水,突出”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是说水都是青白色的,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这两句突出水之清。“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是说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这两句突出了水之急。作者从两个侧面来写水,把静态的色和动态的形都描摹得异常形象。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异水千丈见底水之清。

急湍猛浪水之急。

学生齐读第二段,想象富春江水的秀美与壮阔。

3.学生明确:第三段写山,突出“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两岸高山,夹江而立。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由此形成无数的山峰。写树之“寒”反衬山之“奇”,以“竞上”“轩邈”正面烘托山之奇,勾勒出峰峰相接、层峦耸翠的景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写清越的泉声、悦耳的鸟声、延宕的蝉声、清厉的猿声,是以声音反衬山林之寂静,以动写静,寓视于听,动静相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具有―飞冲天雄心的人,看见这样的高峰,也要沉迷山景而不作非分之想;为世俗之事所缠绕的人,望见这样的山谷也要流连忘返。这一句从侧面着笔,通过衬托的手法,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这可算作是文章的补笔,补写群峰,扣林深叶茂来突出作者喜不自胜、流连忘返的观赏之情。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思路篇六

1.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结合注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理清结构,通过理解和分析,欣赏富春江上奇特秀丽的景色。

3.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1.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两句。

读、研讨。

小黑板

两课时

同学们写过信吧?

那么大家写信有没有题目呢?

今天我告诉大家一种比较简单的书信题目“与……书”(板书),意思就是“给……的信”。比如我给张三写信,题目就可以是“与张三书”。从前有一个叫吴均的人游历了奇特秀丽的富春江后,迫不及待地给好友朱元思写了封信“与朱元思书”(补充板书)。下面就请大家扮演朱元思的角色,赶快读一下友人给你写的信吧!

1.学生初读课文。

2.指定一生读课文,其他同学纠错。明确读音和句读。

3.全体齐诵。

这封信写得美不美?和你平时收到的信有没有不同?(生答)

师 :这封书信和一般书信不同,没有问候的套语和日常事务的叙述,是一篇由清词丽句构成的写景小品文。

4.俗话说“三分七分读”,下面由老师给大家范读一下。“风烟俱净......天下独绝。”

点拨:开头两句,应当显得特别大气,眼界非常宏观;中间两句,要显得特别自在;而“自富阳到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应当带着欣赏的态度,非常陶醉。

5.小组为单位参照课下注释翻译。一位同学起来翻译,老师订正。

我们再来诵读,这次大家要扮演吴均的角色,在脑中想象一下。天空中万里无云,天和山都是青青的颜色。我吴均坐在船上,跟随流水飘荡,任凭它把我带向东带向西。从富阳到桐庐这一百来里,全是奇山异水,天下独一无二……(全体齐背第一段)

1.结构分析:总分

第一段总写富春江的特点,同学们用八个字概括“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第二段和第三段就分别来写的水和山。

2.提出问题: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异在哪?

a.先赏析异水

水的特点:清、急。

原文对应的诗句是什么?(生答)

运用了什么修辞?夸张、比喻。表现手法?直接描写、间接描写、动静结合。

当堂背诵第二段。生齐背或读。

b.再赏析奇山

看——山之形。

24字把静态的山写活了,充满生机与活力。

听——泉水、鸟、蝉、猿之声。

天籁之音,和谐悦耳。它们发出声音,不是为了名,也不是为了利,作者是怀着一种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赞美之情来写的。

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了解到这些,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下面两句“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为了功名利禄而极力攀高的人,他们看到这山峰后,也平息自己那热衷功名利禄的心。筹划世俗事物的人,看到这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这正是作者的感慨。

到这里似乎应该结束了,但有没有结束?

接着看——山之色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找一位学生翻译。

读完全文,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从中你能悟出作者写这篇时的心情吗?

(生讨论回答,师点拨指导)

根据板书回顾课堂内容,引导学生尝试背诵。

背诵全文。

用现代文介绍“从富阳至桐庐”的景色。

与朱元思书

总: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分: 异水—— “清” (千丈见底、直视无碍)夸张

“急”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夸张、比喻

奇山——看——形

听——音(泉水、鸟、蝉、猿)

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看——色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思路篇七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背诵并默写全文。

2.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

3.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捉高鉴赏水平。

4.通过教渎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志趣美、语言美。

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可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在板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背诵提纲,帮助学生背诵。

2.合作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在相互讨论中交流看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

3.美点寻踪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3课时。

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相当的文言文文基础,可以放手大胆让学生自主阅读,合作研讨,由教师解决疑难,辅助学习。七班学生会积极发言,要注意引导她们做得更好,教师应认真指出其不足,以求能够准确理解,创新性复述。二班学生这方面做得不好,要多鼓励、引导他们主动发言。这是本学期开学学习的第一课,又是文言文,教学时间可以略长一点,学习速度放慢一些,让学生的学习心态调整好以后再适当加快学习的步伐。因此设计学习本课用三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调;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整体把握文意。

[教学步骤]。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历代人墨客为之歌唱。这是一张中国地图。这里是浙江,让我们聚焦富春江。唐代许多大诗人都慕名来到这里,并挥毫泼墨,留下了许多精美的诗作,后人把它叫做“唐诗之路”。为什么那么多诗人会一齐聚首这里,这恐怕得益于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感受作品的声韵美。

1.教师配乐配画面朗渎课文,学生看画面及文字,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

缥碧急湍轩邈泠泠戾天鸢飞经纶横柯。

2.学生推荐朗读水平较高的一位同学范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重音、停顿。

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1)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2)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3)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4)注意节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3.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4.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朗读提示,努力读出最佳效果。

四、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浯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各小组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可以指定某位同学回答,也可请老师回答。

4.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教师任选几位同学回答。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把握写景的脉络,选择关键词语,增设词语提纲,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教学步骤]。

一、理清背诵思路。

根据文章想象富春江美景,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巧妙。

学生分六组交流,每组在统观全篇的基础上重点负责一个语段,然后各组选一位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1.学生明确:第一段写自己游览的地点及对桐庐一带册水总的印象。“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是说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呈现同样的颜色。这八个字四种景物,组成一幅天朗山清、秋高气爽的清秋风物图,勾勒出广阔的空间境界。“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作者乘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奇山异水”表明这一带山水不同凡响,“独绝”二字,强调此处山水为天下之冠。这一段总领全篇,结构上细举目张,脉络分明。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领全文)。

学生齐读第一段,想象作者乘舟顺流而下,尽兴观赏的情形。

2.学生明确:第二段写水,突出“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是说水都是青白色的,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这两句突出水之清。“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是说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这两句突出了水之急。作者从两个侧面来写水,把静态的色和动态的形都描摹得异常形象。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异水千丈见底水之清。

急湍猛浪水之急。

学生齐读第二段,想象富春江水的秀美与壮阔。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思路篇八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背诵并默写全文。

2.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

3.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捉高鉴赏水平。

4.通过教渎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志趣美、语言美。

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可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在板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背诵提纲,帮助学生背诵。

2.合作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在相互讨论中交流看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

3.美点寻踪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3课时。

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相当的文言文文基础,可以放手大胆让学生自主阅读,合作研讨,由教师解决疑难,辅助学习。七班学生会积极发言,要注意引导她们做得更好,教师应认真指出其不足,以求能够准确理解,创新性复述。二班学生这方面做得不好,要多鼓励、引导他们主动发言。这是本学期开学学习的第一课,又是文言文,教学时间可以略长一点,学习速度放慢一些,让学生的学习心态调整好以后再适当加快学习的步伐。因此设计学习本课用三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调;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整体把握文意。

[教学步骤]。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历代人墨客为之歌唱。这是一张中国地图。这里是浙江,让我们聚焦富春江。唐代许多大诗人都慕名来到这里,并挥毫泼墨,留下了许多精美的诗作,后人把它叫做“唐诗之路”。为什么那么多诗人会一齐聚首这里,这恐怕得益于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感受作品的声韵美。

1.教师配乐配画面朗渎课文,学生看画面及文字,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

缥碧急湍轩邈泠泠戾天鸢飞经纶横柯。

2.学生推荐朗读水平较高的一位同学范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重音、停顿。

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1)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2)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3)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4)注意节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3.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4.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朗读提示,努力读出最佳效果。

四、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浯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各小组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可以指定某位同学回答,也可请老师回答。

4.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教师任选几位同学回答。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把握写景的脉络,选择关键词语,增设词语提纲,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教学步骤]。

一、理清背诵思路。

根据文章想象富春江美景,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巧妙。

学生分六组交流,每组在统观全篇的基础上重点负责一个语段,然后各组选一位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1.学生明确:第一段写自己游览的地点及对桐庐一带册水总的印象。“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是说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呈现同样的颜色。这八个字四种景物,组成一幅天朗山清、秋高气爽的清秋风物图,勾勒出广阔的空间境界。“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作者乘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奇山异水”表明这一带山水不同凡响,“独绝”二字,强调此处山水为天下之冠。这一段总领全篇,结构上细举目张,脉络分明。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领全文)。

学生齐读第一段,想象作者乘舟顺流而下,尽兴观赏的情形。

2.学生明确:第二段写水,突出”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是说水都是青白色的,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这两句突出水之清。“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是说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这两句突出了水之急。作者从两个侧面来写水,把静态的色和动态的形都描摹得异常形象。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异水千丈见底水之清。

急湍猛浪水之急。

学生齐读第二段,想象富春江水的秀美与壮阔。

3.学生明确:第三段写山,突出“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两岸高山,夹江而立。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由此形成无数的山峰。写树之“寒”反衬山之“奇”,以“竞上”“轩邈”正面烘托山之奇,勾勒出峰峰相接、层峦耸翠的景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写清越的泉声、悦耳的鸟声、延宕的蝉声、清厉的猿声,是以声音反衬山林之寂静,以动写静,寓视于听,动静相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具有―飞冲天雄心的人,看见这样的高峰,也要沉迷山景而不作非分之想;为世俗之事所缠绕的人,望见这样的山谷也要流连忘返。这一句从侧面着笔,通过衬托的手法,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这可算作是文章的补笔,补写群峰,扣林深叶茂来突出作者喜不自胜、流连忘返的观赏之情。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奇山高山寒树树之奇。

负势轩邈山之势。

泉鸟蝉猿山之音。

息心忘反山之力。

横柯疏条林之密。

学生齐读第三段,想象桐庐一带山的奇异,感受其挺拔美、清幽美。

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二、学生根据板书所显示的'词语提纲,尝试背诵课文。

三、布置作业。

2.选择“山”或“水”,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富春江秀美壮丽的景色,适当加入自己的想象,写一段写景文字。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反复诵读,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探究性思维训练,理解难句。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

1.个体抽查。

2.集体齐背。

二、悉心体味,感受作品的志趣美。

学生自由发言。

如: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让我感受到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流露了作者恬静的心境.展现了作者旷达的情怀。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两句,作者赋予了山水情感、生命:水在争相向前,山在竞相向上。表现了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不仅从侧面衬托险峰幽谷夺人心魄的魅力,更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教师.总结:文章表现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反映出当时一部分士大夫文人流连光景的生活情趣和回避现实的清高隐逸的思想。这是有特定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的。从社会根源来看。当时士林崇尚清淡、鄙弃世务,作者在这里流露的清高隐逸之情正是这种社会时尚的表现。从本人的生活经历来看,由于他出身于寒贱家庭,在异常讲究门庭的南朝时代,仕途上很不得意,便由此转向逃避现实。当然情感的抒发与文中的景物描写相得益彰,作者用大自然的美景与社会时俗作一对比,肯定前者而否定后者,也更加反衬出桐庐山水的惊人之美和具有一种移情易志的巨大魅力。

三、揣摩语言,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1.教师以记者采访的形式与学生交流。请学生谈谈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

学生明确:本文的语言有一种音韵和谐美,整散相间,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

本文的语言形象生动,写景文字精当凝练,有一种独特的美。

2.师生共同品味文章写景文字的形象生动。

(多媒体显示)。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3)游鱼细石,直视无碍。(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夹岸高山,皆生寒树。(6)负势竞上。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思路篇九

1、 本文是高一新教材第六单元“水”文化文言文系列作品中的一篇,它是一篇情景兼美,辞章俱佳的名篇,极具审美价值。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比较注重“字字落实,句句清楚,条分缕析”,尽管文章中许多字词有文言词法可讲,文章的结构也有分析的余地,但以此法来教学,学生一定会感到寡然索味,学习兴趣不大,况且也白白地糟蹋了作品中优美的意境。所以,根据此教材的特点,本着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审美时空,把学习的主动权让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自主地朗读、品味、赏析、想象和联想等一系列审美的体验来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写作意图。椐此本文定为用赏读课型来教学。

2、 一般文学作品的艺术世界是由三个世界垒加而成:语言世界——形象世界——精神世界。而其中“形象”是支起艺术世界的实体。要理解文中的意境,教师首先要让学生通过对文字的朗读来感知文中的意思;然后,让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在脑海中呈现出作者所描绘景色的画面,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的,在脑中要有“一幅画景”或是“一幅戏景”;最后,再根据画面去想象作者处在其中会有怎样的思想感情。所以,要根据审美认知规律来安排教学的步骤犹为关键。

3、 一直很欣赏叶圣陶老先生那句至理名言——“教,是为了不教”,教材只不过 是个例子,通过此文的教学,为的是培养学生对写景佳作的一种阅读和欣赏能力,因此,学生在审美感悟过程中,教师对审美规律的归纳小结也是必要的。同时引入袁中道的《江行日记》既是拓宽教学内容,又是鉴证了学生对写景小品文的阅读欣赏能力。

4、 想像和联想能力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材和课型的特征为培养想象和联想能力提供了可能。

1、了解作者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的思想情怀

2、培养学生对写景佳作的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

1、自制多媒体课件。

2、根据课文内容、意境剪辑的视听光盘。

3、录音机。

赏读课

1、 请学生说出有关描写江河、湖海、泉水、瀑布等有关“水”的词语。

(1)、教师示范举例。

(2)、学生举例。

[说明] 本教学环节意在调动学生大脑中原有的积累,启动思维,使其进入学习状态,同时又与本单元的整体教学内容挂上钩。

(1)、明确朗读应注意的技巧。

(2)、听著名播音演员赵兵朗读的课文。

(3)、学生散读。

(4)、集体配乐齐读。

[说明] 本教学环节意在通过让学生自主朗读、自主涵咏来初步感知文意。

(1)、根据文字,呈现图景。

(2)、依据情景,品读、欣赏文中的意境和情感

(3)、小组讨论。

(4)、全班交流。

(5)、教师小结。

(6)、在理解的基础上集体朗读全文,配以视听光盘,营造欣赏的气氛。

[说明] 本教学环节意在通过让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在脑中闪现文意的画面,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文句来品读、感悟、赏析,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进而理解文章的意境和情感美。掌握欣赏写景小品的特点。

(1)、朗读袁中道《江行日记二则》(印发资料)

(2)、思考日记写了什么内容,体现了作者什么情感。

(3)、理解并想象“天然一幅烟江幛子”。

[说明] 本教学环节设计意在让学生通过拓展阅读,巩固欣赏写景小品的能力,培养想象和联想能力。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思路篇十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背诵并默写全文。

2.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

3.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捉高鉴赏水平。

4.通过教渎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志趣美、语言美。

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可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在板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背诵提纲,帮助学生背诵。

2.合作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在相互讨论中交流看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

3.美点寻踪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3课时。

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相当的文言文文基础,可以放手大胆让学生自主阅读,合作研讨,由教师解决疑难,辅助学习。七班学生会积极发言,要注意引导她们做得更好,教师应认真指出其不足,以求能够准确理解,创新性复述。二班学生这方面做得不好,要多鼓励、引导他们主动发言。这是本学期开学学习的第一课,又是文言文,教学时间可以略长一点,学习速度放慢一些,让学生的学习心态调整好以后再适当加快学习的步伐。因此设计学习本课用三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调;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整体把握文意。

[教学步骤]。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历代人墨客为之歌唱。这是一张中国地图。这里是浙江,让我们聚焦富春江。唐代许多大诗人都慕名来到这里,并挥毫泼墨,留下了许多精美的诗作,后人把它叫做“唐诗之路”。为什么那么多诗人会一齐聚首这里,这恐怕得益于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感受作品的声韵美。

1.教师配乐配画面朗渎课文,学生看画面及文字,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

缥碧急湍轩邈泠泠戾天鸢飞经纶横柯。

2.学生推荐朗读水平较高的一位同学范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重音、停顿。

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1)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2)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3)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4)注意节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3.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4.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朗读提示,努力读出最佳效果。

四、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浯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各小组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可以指定某位同学回答,也可请老师回答。

4.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教师任选几位同学回答。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把握写景的脉络,选择关键词语,增设词语提纲,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教学步骤]。

一、理清背诵思路。

根据文章想象富春江美景,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巧妙。

学生分六组交流,每组在统观全篇的基础上重点负责一个语段,然后各组选一位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1.学生明确:第一段写自己游览的地点及对桐庐一带册水总的印象。“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是说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呈现同样的颜色。这八个字四种景物,组成一幅天朗山清、秋高气爽的清秋风物图,勾勒出广阔的空间境界。“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作者乘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奇山异水”表明这一带山水不同凡响,“独绝”二字,强调此处山水为天下之冠。这一段总领全篇,结构上细举目张,脉络分明。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领全文)。

学生齐读第一段,想象作者乘舟顺流而下,尽兴观赏的情形。

2.学生明确:第二段写水,突出“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是说水都是青白色的,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这两句突出水之清。“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是说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这两句突出了水之急。作者从两个侧面来写水,把静态的色和动态的形都描摹得异常形象。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异水千丈见底水之清。

急湍猛浪水之急。

学生齐读第二段,想象富春江水的秀美与壮阔。

3.学生明确:第三段写山,突出“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两岸高山,夹江而立。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由此形成无数的山峰。写树之“寒”反衬山之“奇”,以“竞上”“轩邈”正面烘托山之奇,勾勒出峰峰相接、层峦耸翠的景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写清越的泉声、悦耳的鸟声、延宕的蝉声、清厉的猿声,是以声音反衬山林之寂静,以动写静,寓视于听,动静相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具有-飞冲天雄心的人,看见这样的高峰,也要沉迷山景而不作非分之想;为世俗之事所缠绕的人,望见这样的山谷也要流连忘返。这一句从侧面着笔,通过衬托的手法,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这可算作是文章的补笔,补写群峰,扣林深叶茂来突出作者喜不自胜、流连忘返的观赏之情。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奇山高山寒树树之奇。

负势轩邈山之势。

泉鸟蝉猿山之音。

息心忘反山之力。

横柯疏条林之密。

学生齐读第三段,想象桐庐一带山的奇异,感受其挺拔美、清幽美。

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二、学生根据板书所显示的.词语提纲,尝试背诵课文。

三、布置作业。

2.选择“山”或“水”,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富春江秀美壮丽的景色,适当加入自己的想象,写一段写景文字。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反复诵读,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探究性思维训练,理解难句。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

1.个体抽查。

2.集体齐背。

二、悉心体味,感受作品的志趣美。

学生自由发言。

如: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让我感受到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流露了作者恬静的心境.展现了作者旷达的情怀。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两句,作者赋予了山水情感、生命:水在争相向前,山在竞相向上。表现了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不仅从侧面衬托险峰幽谷夺人心魄的魅力,更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教师.总结:文章表现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反映出当时一部分士大夫文人流连光景的生活情趣和回避现实的清高隐逸的思想。这是有特定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的。从社会根源来看。当时士林崇尚清淡、鄙弃世务,作者在这里流露的清高隐逸之情正是这种社会时尚的表现。从本人的生活经历来看,由于他出身于寒贱家庭,在异常讲究门庭的南朝时代,仕途上很不得意,便由此转向逃避现实。当然情感的抒发与文中的景物描写相得益彰,作者用大自然的美景与社会时俗作一对比,肯定前者而否定后者,也更加反衬出桐庐山水的惊人之美和具有一种移情易志的巨大魅力。

三、揣摩语言,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1.教师以记者采访的形式与学生交流。请学生谈谈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

学生明确:本文的语言有一种音韵和谐美,整散相间,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

本文的语言形象生动,写景文字精当凝练,有一种独特的美。

2.师生共同品味文章写景文字的形象生动。

(多媒体显示)。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3)游鱼细石,直视无碍。(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夹岸高山,皆生寒树。(6)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7)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学生自由选句品味写景的妙处。只要学生能说出一点,教师即应给予褒扬。

明确:(1)“共色”二字不光写出了天和山的颜色,而且还包含着形体感:青青的山霭渐渐地溶入蓝蓝的天空,二者合为一体。境界阔大,令人神清气爽。

(2)“缥碧”不光写出水的清澈,而且也写出了水的深度,因为“缥”是苍青。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思路篇十一

教学方法:

移情移景赏读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1、读出本文生动形象、优美传神而富于意蕴的特点。

2、调动丰富的想象拓延本文的意境。

3、了解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们要有仁智之人的修养,就要会醉于山水。好,就让我们跟随散文家吴均,让他带我们到富春江那奇山异水去走一走,看一看。

二、教学新课。

(一)读文解义。

1、对于这样出色的写景美文,需要我们好好品读吟诵,就让老师打先锋,先示范读一遍,同学们仔细听,认真品味。(老师示范读,配乐《高山流水》)。

面对如许美文,不亲自品读品读,岂不遗憾?还是让同学们也来享受享受吧!一起来读一遍,读时一定要以乐山水之心去读,节奏要随情景而易。要读其文,感其美,汇其情。

2、听着你们动听的朗读,享受着如此优美的文章,老师都有点陶醉了,但还是别忙,为了更好理解文章,下面我们还是先来疏通文意,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四人一小组合作交流,如有困难词句,可随时提出来,老师愿和你一起分享。

(学生分组活动)。

有什么问题吗?请提出来。下面我想请三个同学来翻译一下,一人一段,请大家来做裁判,看谁翻译得最好,如有错误,请指正。

老师在屏幕上打出了课文中一些挺重要的词句,和大家一起交流。

(二)神游佳境。

让我们就带着这一份美感再次品读这篇文章,然后分四人小组在一起交流,采用我读,感受到。或字词甚妙,写出了。的模式交流对美文的感受。

(三)体情品意。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那么作者寓于山水间的感情是怎样的呢?思考半分钟后,开通我们的自由论坛。

(学生讨论)。

整理学生发言得:本文抒写了富春江山水之美,也抒发了作者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你是从文中哪一句话中看出作者崇尚清高隐逸、鄙视世俗官场的思想感情的?(学生可结合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自由探讨在当时一定程度上黑暗的封建社会,避世退隐的积极性及消极性。)。

(四)拓展延伸。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山随平野尽,江如大荒流。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五)小结本文。

学习了这篇课文,同学们一定有不少收获,你能总结这节课你们都收获了哪些?

学生甲:学了这篇课文,我欣赏到了富春江奇丽的自然风光,增添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我想长大了我想当个导游,去周游名山大川。

学生乙:学习了这篇课文,写景散文的秘诀就是要善于抓住景物的特点,情景交融。

学生丙:学习了本文,我懂得了写景要讲究层次,就像本文一样先总后分,先近后远。此外,写景还要从多角度观察,充分调动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等感官,这样才能写的全面细腻。

学生丁:学习了本文,我明白了好文章的要素之一就是要有优美的语言,恰当的修辞手法,只有这样,文章才能感人。

同学们说得真好!读《与朱元思书》,犹如赏一幅山水写意的.图画,因为它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读《与朱元思书》,如同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使用辞藻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

风烟散尽,天山共青水一色。

独立舟头,风行山影水际洌。

游鱼戏石,奇峰寒树耸云阙。

鸟和泉鸣,猿啼蝉鸣声久绝。

此中真意,欲辨忘言情切切。

(六)课后作业。

学习本文情景交融、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法,调动自己的多种感官仔细观察身边的山水景观,试写一篇山水游记。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思路篇十二

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背诵并默写全文。

2.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

3.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捉高鉴赏水平。

4.通过教渎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志趣美、语言美。

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可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在板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背诵提纲,帮助学生背诵。

2.合作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在相互讨论中交流看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

3.美点寻踪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3课时。

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相当的文言文文基础,可以放手大胆让学生自主阅读,合作研讨,由教师解决疑难,辅助学习。七班学生会积极发言,要注意引导她们做得更好,教师应认真指出其不足,以求能够准确理解,创新性复述。二班学生这方面做得不好,要多鼓励、引导他们主动发言。这是本学期开学学习的第一课,又是文言文,教学时间可以略长一点,学习速度放慢一些,让学生的学习心态调整好以后再适当加快学习的步伐。因此设计学习本课用三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调;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整体把握文意。

[教学步骤]。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历代人墨客为之歌唱。这是一张中国地图。这里是浙江,让我们聚焦富春江。唐代许多大诗人都慕名来到这里,并挥毫泼墨,留下了许多精美的诗作,后人把它叫做“唐诗之路”。为什么那么多诗人会一齐聚首这里,这恐怕得益于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感受作品的声韵美。

1.教师配乐配画面朗渎课文,学生看画面及文字,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

缥碧急湍轩邈泠泠戾天鸢飞经纶横柯。

2.学生推荐朗读水平较高的一位同学范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重音、停顿。

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1)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2)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3)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4)注意节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3.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4.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朗读提示,努力读出最佳效果。

四、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浯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各小组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可以指定某位同学回答,也可请老师回答。

4.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教师任选几位同学回答。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把握写景的脉络,选择关键词语,增设词语提纲,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教学步骤]。

一、理清背诵思路。

根据文章想象富春江美景,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巧妙。

学生分六组交流,每组在统观全篇的基础上重点负责一个语段,然后各组选一位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1.学生明确:第一段写自己游览的地点及对桐庐一带册水总的印象。“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是说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呈现同样的颜色。这八个字四种景物,组成一幅天朗山清、秋高气爽的清秋风物图,勾勒出广阔的空间境界。“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作者乘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奇山异水”表明这一带山水不同凡响,“独绝”二字,强调此处山水为天下之冠。这一段总领全篇,结构上细举目张,脉络分明。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领全文)。

学生齐读第一段,想象作者乘舟顺流而下,尽兴观赏的情形。

2.学生明确:第二段写水,突出“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是说水都是青白色的,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这两句突出水之清。“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是说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这两句突出了水之急。作者从两个侧面来写水,把静态的色和动态的形都描摹得异常形象。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异水千丈见底水之清。

急湍猛浪水之急。

学生齐读第二段,想象富春江水的秀美与壮阔。

3.学生明确:第三段写山,突出“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两岸高山,夹江而立。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由此形成无数的山峰。写树之“寒”反衬山之“奇”,以“竞上”“轩邈”正面烘托山之奇,勾勒出峰峰相接、层峦耸翠的'景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写清越的泉声、悦耳的鸟声、延宕的蝉声、清厉的猿声,是以声音反衬山林之寂静,以动写静,寓视于听,动静相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具有-飞冲天雄心的人,看见这样的高峰,也要沉迷山景而不作非分之想;为世俗之事所缠绕的人,望见这样的山谷也要流连忘返。这一句从侧面着笔,通过衬托的手法,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这可算作是文章的补笔,补写群峰,扣林深叶茂来突出作者喜不自胜、流连忘返的观赏之情。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奇山高山寒树树之奇。

负势轩邈山之势。

泉鸟蝉猿山之音。

息心忘反山之力。

横柯疏条林之密。

学生齐读第三段,想象桐庐一带山的奇异,感受其挺拔美、清幽美。

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二、学生根据板书所显示的词语提纲,尝试背诵课文。

三、布置作业。

2.选择“山”或“水”,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富春江秀美壮丽的景色,适当加入自己的想象,写一段写景文字。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反复诵读,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探究性思维训练,理解难句。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

1.个体抽查。

2.集体齐背。

二、悉心体味,感受作品的志趣美。

学生自由发言。

如: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让我感受到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流露了作者恬静的心境.展现了作者旷达的情怀。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两句,作者赋予了山水情感、生命:水在争相向前,山在竞相向上。表现了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不仅从侧面衬托险峰幽谷夺人心魄的魅力,更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教师总结:文章表现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反映出当时一部分士大夫文人流连光景的生活情趣和回避现实的清高隐逸的思想。这是有特定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的。从社会根源来看。当时士林崇尚清淡、鄙弃世务,作者在这里流露的清高隐逸之情正是这种社会时尚的表现。从本人的生活经历来看,由于他出身于寒贱家庭,在异常讲究门庭的南朝时代,仕途上很不得意,便由此转向逃避现实。当然情感的抒发与文中的景物描写相得益彰,作者用大自然的美景与社会时俗作一对比,肯定前者而否定后者,也更加反衬出桐庐山水的惊人之美和具有一种移情易志的巨大魅力。

三、揣摩语言,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1.教师以记者采访的形式与学生交流。请学生谈谈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

学生明确:本文的语言有一种音韵和谐美,整散相间,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

本文的语言形象生动,写景文字精当凝练,有一种独特的美。

2.师生共同品味文章写景文字的形象生动。

(多媒体显示)。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3)游鱼细石,直视无碍。(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夹岸高山,皆生寒树。(6)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7)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学生自由选句品味写景的妙处。只要学生能说出一点,教师即应给予褒扬。

明确:(1)“共色”二字不光写出了天和山的颜色,而且还包含着形体感:青青的山霭渐渐地溶入蓝蓝的天空,二者合为一体。境界阔大,令人神清气爽。

(2)“缥碧”不光写出水的清澈,而且也写出了水的深度,因为“缥”是苍青色,如果不深,水是不会青得发暗的。“千丈”承“缥”,“见底”承“碧”,用词的精当由此可见一斑。

(3)鱼在水中,非水清则不可见,何况是正在游动、倏忽而过的鱼;石在水中,要看见实属不易,更何况是“细石”。所以“游”“细”二字,表面上看似平淡,但略加品味,即可看出用词的分量,可以说是“看似寻常最奇谲,成如容易实艰辛。”

(4)“箭”,本是名词,作者把它动词化,形容水流之急,显得既形象又简洁;“奔”,本是有生命的动作,作者用来形容无生命的浪,也显得更有生气。

(5)“夹岸”描述高山耸峙于富春江两岸,这样既交待了上文所云的急湍甚箭之因,也写出了山峰壁立之状。“寒树”一方面点出了秋天的季节特征,树叶凋零、一片萧索的景象,另外也暗寓了山的高峻,给人一种高寒的感觉。

(6)不但写出了山峰各依自己的地势而形成的千奇百态之状,而且还赋予它以人的心理:个个争着往上,一个想比一个高远。写出了山的生机、活力,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山势别具一格,个性分明。

(7)这几种声响中,有无生命的泉水,也有有生命的蝉、鸟、猿;有昆虫,有飞禽,也有走兽;有的反映出季节的典型特征,如蝉鸣;有的又为山林之间所独有,如泉声,如猿啼。因此可以说这些声音既代表了山水中所有的音响,又反映出山水名区的典型特征。另外,作者描摹这些音响时,也能分辨出它们之间细微的区别,文笔显得准确、俊美而又简洁。如形容水流声是“泠泠”,鸟鸣声是“嘤嘤”;写蝉鸣、猿啼则是“千转不穷…,百叫无绝”,着重描绘其音调多变和连绵不断的音响特征。

3.学生齐诵这几句话,感受其语言美的特质。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1.请把课文改写成现代文,介绍富春江“自富阳至桐庐”的景色。

提示:不必局限于课文本身,也不必像古文翻译那样字字落实,可以加入一些有关富春江地理位置、风土人情以及人文背景等方面的材料。也可以查找一些关于富春江的诗文,最好能将风物介绍和风景描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2.完成《三点一测》。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思路篇十三

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背诵并默写全文。

2、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

3、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捉高鉴赏水平。

4、通过教渎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志趣美、语言美。

2、背诵课文。

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1、朗读法。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可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在板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背诵提纲,帮助学生背诵。

2、合作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在相互讨论中交流看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

3、美点寻踪法。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文字资料。

3课时。

学生已有相当的文言文文基础,可以放手大胆让学生自主阅读,合作研讨,由教师解决疑难,辅助学习。七班学生会积极发言,要注意引导她们做得更好,教师应认真指出其不足,以求能够准确理解,创新性复述。二班学生这方面做得不好,要多鼓励、引导他们主动发言。这是本学期开学学习的第一课,又是文言文,教学时间可以略长一点,学习速度放慢一些,让学生的学习心态调整好以后再适当加快学习的步伐。因此设计学习本课用三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调;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整体把握文意。

[教学步骤]。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历代人墨客为之歌唱。这是一张中国地图。这里是浙江,让我们聚焦富春江。唐代许多大诗人都慕名来到这里,并挥毫泼墨,留下了许多精美的诗作,后人把它叫做“唐诗之路”。为什么那么多诗人会一齐聚首这里,这恐怕得益于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感受作品的声韵美。

1、教师配乐配画面朗渎课文,学生看画面及文字,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

缥碧急湍轩邈泠泠戾天鸢飞经纶横柯。

2、学生推荐朗读水平较高的一位同学范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重音、停顿。

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1)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2)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3)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4)注意节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3、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4、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朗读提示,努力读出最佳效果。

四、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浯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各小组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可以指定某位同学回答,也可请老师回答。

4、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教师任选几位同学回答。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把握写景的脉络,选择关键词语,增设词语提纲,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教学步骤]。

一、理清背诵思路。

根据文章想象富春江美景,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巧妙。

学生分六组交流,每组在统观全篇的基础上重点负责一个语段,然后各组选一位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1、学生明确:第一段写自己游览的地点及对桐庐一带册水总的印象。“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是说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呈现同样的颜色。这八个字四种景物,组成一幅天朗山清、秋高气爽的清秋风物图,勾勒出广阔的空间境界。“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作者乘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奇山异水”表明这一带山水不同凡响,“独绝”二字,强调此处山水为天下之冠。这一段总领全篇,结构上细举目张,脉络分明。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领全文)。

学生齐读第一段,想象作者乘舟顺流而下,尽兴观赏的情形。

2、学生明确:第二段写水,突出”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是说水都是青白色的,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这两句突出水之清。“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是说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这两句突出了水之急。作者从两个侧面来写水,把静态的色和动态的形都描摹得异常形象。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异水千丈见底水之清。

急湍猛浪水之急。

学生齐读第二段,想象富春江水的秀美与壮阔。

3、学生明确:第三段写山,突出“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两岸高山,夹江而立。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由此形成无数的山峰。写树之“寒”反衬山之“奇”,以“竞上”“轩邈”正面烘托山之奇,勾勒出峰峰相接、层峦耸翠的景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写清越的泉声、悦耳的鸟声、延宕的蝉声、清厉的猿声,是以声音反衬山林之寂静,以动写静,寓视于听,动静相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具有—飞冲天雄心的人,看见这样的高峰,也要沉迷山景而不作非分之想;为世俗之事所缠绕的人,望见这样的山谷也要流连忘返。这一句从侧面着笔,通过衬托的手法,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这可算作是文章的补笔,补写群峰,扣林深叶茂来突出作者喜不自胜、流连忘返的观赏之情。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奇山高山寒树树之奇。

负势轩邈山之势。

泉鸟蝉猿山之音。

息心忘反山之力。

横柯疏条林之密。

学生齐读第三段,想象桐庐一带山的奇异,感受其挺拔美、清幽美。

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二、学生根据板书所显示的词语提纲,尝试背诵课文。

三、布置作业。

2、选择“山”或“水”,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富春江秀美壮丽的景色,适当加入自己的想象,写一段写景文字。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反复诵读,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探究性思维训练,理解难句。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

1、个体抽查。

2、集体齐背。

二、悉心体味,感受作品的志趣美。

学生自由发言。

如: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让我感受到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流露了作者恬静的心境、展现了作者旷达的情怀。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两句,作者赋予了山水情感、生命:水在争相向前,山在竞相向上。表现了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不仅从侧面衬托险峰幽谷夺人心魄的魅力,更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教师总结:文章表现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反映出当时一部分士大夫文人流连光景的生活情趣和回避现实的清高隐逸的思想。这是有特定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的。从社会根源来看。当时士林崇尚清淡、鄙弃世务,作者在这里流露的清高隐逸之情正是这种社会时尚的表现。从本人的生活经历来看,由于他出身于寒贱家庭,在异常讲究门庭的南朝时代,仕途上很不得意,便由此转向逃避现实。当然情感的抒发与文中的景物描写相得益彰,作者用大自然的美景与社会时俗作一对比,肯定前者而否定后者,也更加反衬出桐庐山水的惊人之美和具有一种移情易志的巨大魅力。

三、揣摩语言,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1、教师以记者采访的形式与学生交流。请学生谈谈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

学生明确:本文的语言有一种音韵和谐美,整散相间,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

本文的语言形象生动,写景文字精当凝练,有一种独特的美。

2、师生共同品味文章写景文字的形象生动。

(多媒体显示)。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3)游鱼细石,直视无碍。(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夹岸高山,皆生寒树。(6)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7)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学生自由选句品味写景的妙处。只要学生能说出一点,教师即应给予褒扬。

明确:

(1)“共色”二字不光写出了天和山的颜色,而且还包含着形体感:青青的山霭渐渐地溶入蓝蓝的天空,二者合为一体。境界阔大,令人神清气爽。

(2)“缥碧”不光写出水的清澈,而且也写出了水的深度,因为“缥”是苍青色,如果不深,水是不会青得发暗的。“千丈”承“缥”,“见底”承“碧”,用词的精当由此可见一斑。

(3)鱼在水中,非水清则不可见,何况是正在游动、倏忽而过的鱼;石在水中,要看见实属不易,更何况是“细石”。所以“游”“细”二字,表面上看似平淡,但略加品味,即可看出用词的分量,可以说是“看似寻常最奇谲,成如容易实艰辛。”

(4)“箭”,本是名词,作者把它动词化,形容水流之急,显得既形象又简洁;“奔”,本是有生命的动作,作者用来形容无生命的浪,也显得更有生气。

(5)“夹岸”描述高山耸峙于富春江两岸,这样既交待了上文所云的急湍甚箭之因,也写出了山峰壁立之状。“寒树”一方面点出了秋天的季节特征,树叶凋零、一片萧索的景象,另外也暗寓了山的高峻,给人一种高寒的感觉。

(6)不但写出了山峰各依自己的地势而形成的千奇百态之状,而且还赋予它以人的心理:个个争着往上,一个想比一个高远。写出了山的生机、活力,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山势别具一格,个性分明。

(7)这几种声响中,有无生命的泉水,也有有生命的蝉、鸟、猿;有昆虫,有飞禽,也有走兽;有的反映出季节的典型特征,如蝉鸣;有的又为山林之间所独有,如泉声,如猿啼。因此可以说这些声音既代表了山水中所有的音响,又反映出山水名区的典型特征。另外,作者描摹这些音响时,也能分辨出它们之间细微的区别,文笔显得准确、俊美而又简洁。如形容水流声是“泠泠”,鸟鸣声是“嘤嘤”;写蝉鸣、猿啼则是“千转不穷…,百叫无绝”,着重描绘其音调多变和连绵不断的音响特征。

3、学生齐诵这几句话,感受其语言美的特质。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1、请把课文改写成现代文,介绍富春江“自富阳至桐庐”的景色。

提示:不必局限于课文本身,也不必像古文翻译那样字字落实,可以加入一些有关富春江地理位置、风土人情以及人文背景等方面的材料。也可以查找一些关于富春江的诗文,最好能将风物介绍和风景描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2、完成《三点一测》。

教学行为调整与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美文,应当使学生初步懂得怎样审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一要读懂文本并能顺畅地朗读;二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

朗读的指导,总的说来,速度宜慢,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要注意停顿,每读完一小层都可以作稍长的停顿,使有鲜明的层次感,不至于将两个不同的画面交错在一起。还要注意确定重音,例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中,重音当落在“箭”“奔”二字上,才会使人感到形象鲜明。教师可要做示范朗读,学生中读得好的也可给同学们示范。

启发想像,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假定某些情节,然后设问。例如,作者这次是特意选择一个“风烟俱净”的日子并且自雇小船出游;作者说“猛浪若奔”不是从旁看到的,而是小船在浪尖上行驶时亲自感受到的;“负势竞上……争高直指”是作者的幻觉,如此等等。根据这些情节设问,也可能引起争论,更有可能出现教师意想不到的好答案。

本文的难点是“鸢飞戾天”两句。学生以现在的生活阅历很难理解此中深意,如刻意求深,也可能效果反而不好,讲清字面上的意思即可。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思路篇十四

语文课堂是个丰富多彩的小世界,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能从中获得知识、快乐和陶冶――这是一种享受。要达到这个境界,撇开其他方面因素不说,单就教材分析和课堂控制来讲,我认为至少应做到以下三点:1、教材分析应做到“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提纲挈领,纲举目张。2、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只能起引导、点拨的作用,要让学生动起来。3、教师要充分运用知识和智慧,设计巧妙的授课路线,既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又能很好地控制课堂。据此,我对《白杨礼赞》作了如下教学思路设计。

《白杨礼赞》是运用象征手法来赞美北方农民及在民族解放斗争中不可缺少的那种质。

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全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共九个自然段,写了三个方面内容,即生长环境不平凡、外部形态不平凡、仍谄质不平凡。

二、具体导引步骤。

第一步教师提问:同学们有没有见过白杨树?学生的回答不外乎两种:见过或没见过。

若学生中有说见过的,即请他说说白杨树是什么样子,很自然地就过渡到课文第五段对白杨树外形描写的学习;若学生都说没见过,教师可因势带入:那我们今天就来看看茅盾先生笔下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也可以巧妙地切入对白杨树外形的分析。

第二步分析完白杨树的外形之后,教师可提问:这样的白杨树会生长在什么地方(环境中)呢?自然地过渡到课文第二段对白杨树生长环境描写的学习,抓住重点,体会白杨树生长环境的不平凡。

第三步在分析完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后,教师提问:假如你当时坐车经过黄土高原,看到一排或三五株白杨树,会有什么感想?学生回答后,教师可引导:那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茅盾先生当时有怎样的感想,过渡到对文章第七、八段写白杨树内在气质不平凡的学习,从而明确文章的中心、作者的.写作目的,即作者写白杨树、赞美白杨树是为了赞美象白杨树那样的人和精神。

这样,课文基本就分析完了,其他零星内容可在课后作业中体现。如此,既能做到纲举目张,思路清晰,轻松授课,轻松学习,又能有效地节省时间,给学生以更多的自由学习的空间。

二001年八月二十日。

《白杨礼赞》教学思路设计由本站会员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思路篇十五

西安市唐华四棉中学孟雪。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本文的基本内容并掌握常用的文言词汇。

2.通过理解和分析,欣赏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致,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3.通过诵读训练,进一步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

教学重难点。

1.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帮助学生理解“鸢飞戾天”两句。

教学准备。

让学生通过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解决文章中的`生字词。教师准备有关富春江的风景短片及课文重点字词的投影。

设计思路。

本文虽是书信可与一般书信不同,人们往往把它看作是一篇由清词丽句构成的小品文。因此在教学时,应当使学生初步懂得怎样审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一要教学生读懂文本并能顺畅地朗读;二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朗读,总的说来,速度宜慢,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要注意停顿,每读完一小层都可以作稍长的停顿,这样才有鲜明的层次感,不至于将两个不同的画面交错在一起。还要注意确定重音,例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中,重音当落在“箭”“奔”二字上,才会使人感到形象鲜明。教师要做示范朗读,也可以让学生中读得好的示范。

[4][5]。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思路篇十六

教学目的。

3。进一步进行朗读训练,除表情达意外,还要求表现出作品的音乐美。

乙。重点难点。

2。引导学生自己通过文学与形象的转换,通过想象与联想,通过一些具体方法来感受语言的`表现力,能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

一课时。

丁。教学准备。

1。设计并制作多媒体课件。

2。给学生分组,每组推选出以为能代表自己水平的嘉宾。

戊。教学内容和步骤。

(师)课前我们各族已经推选出今天的嘉宾,我相信大家一定不会辜负自己小组的希望,会有很好的表现,待会儿我会请听课的老师评价,那一组表现最好,那几个同学表现最出色。

一。导入。

(多媒体)中国政区图。

(师)这是一张中国地图,这儿是浙江,在浙江境内有一条河,叫富春江。

(多媒体)富春江地图。

方景物美吗?请大家迅速读课文,告诉我,这篇文章都写了些什么样的景物?

(多媒体)简单的景物结构图。

(师)这并不是富春江一带独有的,咱们张家界也有。为什么这些诗人偏偏对这篇文章所描写的地方――富春江一带情有独钟呢?我想,这主要得益于这篇文章语言所具有的特点。

(多媒体)语言。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文章吧!

二。初读课文。

配乐配画面朗读。

三。语言鉴赏。

(师)景色真是美极了!可是,唐朝的那些诗人可没有看到这些画面。在去富春江之前,他们看到的只是吴均的文章。可是我想,他们看到吴均的这篇文章时,一定就象看到真的景物一样,读到“风烟俱静,天山共色”的时候,他们一定会想象到眼前广阔的视野、明净如洗的天空,感受到作者阔大的胸襟以及从容出游的舒畅心情。正因为这样,他们才对富春江如此的神往啊!那么,我们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是否也有象看到真的景物一样的感觉呢?读到哪些地方的时候特别有这种感觉?给大家两分钟时间自由读课文,然后大家发言,看哪一组说的最多,说的最好。

(一)体会其“描写生动”的美。

学生讨论发言。

(师)引导小结:吴均的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就是描写生动。

(多媒体)描写生动。

(师)听了刚才同学们的发言,我真的感叹:吴均这个作家水平高,同学门这些读者水平也高!刚才我们说了这篇文章语言上的一个特点:描写生动。下面,我想大家一起看看这段文字:

(师)把这段文字和课文比较一下,说说这段话写得怎么样?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明确:语言空洞抽象,不生动。

(师)那么,我们能不能象吴均那样,运用语言这个工具把这段话改写得更具体、更生动些?看谁先改好,念一念。

学生念,教师点评。

(二)体会其“音韵和谐”的美。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思路篇十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根植于现实,开放而具有创新活力”这就要求教师对远离儿童事业的教学内容要重组、延伸,衔接到儿童世界中去,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使其形象、鲜明,最终在学生内心强烈涌动。

一、对比欣赏,激发读文热情。

1、布置学生课前收集阅读一些描写近百年来中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奴役的事例的书籍、文章,然后进行讨论交流。(旨意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注意培养学生收集资源的习惯、能力及资料共享的意识。)。

2、激情导入:同学们,我们都了解我们的祖国,我们的人民近百年的苦难。如今,屈辱的历史已经过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了!中哦人民站起来了!下面让我们一起观赏在北京举行的开国大典的盛况。(这里运用录像,把学生和久远事件的时空距离缩短了。引起对课文人物事件的关注,激发起阅读文章的热情。学生情绪激动起来。对课文语言的感受敏感起来。

3、教师导语:欣赏着这样盛大的的开国典礼,在回忆看过的电影,你的心情怎样?

同学们的感受颇深,那我们怎样通过读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呢?作者是怎样把中国人民的自豪、激动之情跃然纸上,凸现语言外的呢?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二、通读课文,把握叙述顺序。

1、出生读课文。华初步认识的字词,想办法解决,然后多读几遍。

2、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想象科文介绍了那些场面?比比谁用的时间少,效率高?

交流归纳:“群众赶来参加典礼--宣告成立--升国旗--读公告--阅兵式--群众游行”等内容。

3、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叙述的?你能用200字说出课文的梗概吗?嫌自己连说,再同桌合作补充修改。

三、品读语言,构建形象画面。

学生在了解了文章的内容,抓住了文章主干的基础上,还要把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在脑海中丰富为一组组形象具体的画面。

1、自主品读,初步感受。

(课文通过几个场面表达了中国人民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从中选择出你认为最能表达人民自豪、激动的场面,练习朗读,读出感情,读时你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这一环节的设计旨意在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以读代讲,以思代问,并给予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个性化的朗读中体验读书、自我展示、自主发展的乐趣。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教师也要参与到学生的资助学习中去,就学习方法给予必要的指导。)。

2、合作评读,点拨深化。

教师的点拨,容易促使外化的东西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受到文章的感染,与作者心心相印,同忧喜,共增爱,达到情感的共鸣,并能更好的理解和学习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精妙。而在师生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往往在读读、说说、议议等多种形式的读书交流中,培养了语感。

(1)学生自由汇报,整体交流阅读。

(2)教师在读中点拨,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b.每一个场面中带有“一”的词语比较多,可以引导学生标出来,把前后联系起来读一读,体会一下会场上群众的反应。如,“步兵一个师”“炮兵一个师”可见解放军的队伍是何等整齐划一,作者对解放军的赞美,对人民军队的自豪的感情溢于言表。

在此基础上,教师激发学生想象,并抓住重点词句指导朗读,便读边评便挑战。学生也由此产生自豪、激动之情,朗读起来情绪高涨、情绪饱满,沉醉于开国大典的情境中。

(本设计失声共同品位精美词句段,感悟语言表现力,不但体味语言的思想感情,而且掌握了读懂一篇文章的方法,为今后的自主学习奠定了基础,落实了教学的三维目标。)。

四、深读课文,达到积累拓展。

1、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比比谁独得最有感情。

2、假如你是一名参加开国大典的记者,你会选拍那几个难忘的镜头?为你拍摄的照片起个名字,并配上文字说明,可以抄写相关词句,也可以自己编写。

3、共同评选最佳小作者。

4、设计有个性的作业:

(1)我会读(有感情的品读课文)。

(2)我会写(生字新词)。

(3)我会积累(摘抄背诵优美句段)。

(4)我会运用(运用本文的表达方法,试着以“--节日的俄夜晚”)为题写一个片断,写出夜晚焰火的形态万千,灯光的设置,人群的反应,或写写生活的“--庆典”写出参加人员,会场布置,台上表演人员的表现以及台下来宾的表现等)。

(本环节通过“介绍”“仿写”渗透写作方法,使学生感悟理解。

[《开国大典》设计思路(网友来稿)教案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思路篇十八

3、愿意与同学合作与交流,体验合作与分享的快乐。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烧杯、试管、油、水、蜂蜜、牛奶等。

分组实验材料:试管、烧杯、滴管、蜡光纸、上述四种液体各一杯、实验记录等。

学生准备:事先分组,明确分工。

(一)认识液体。

1、指导学生认识物体的方法。

认识一种物体,我们可以运用哪些方法?(看、闻、摸、尝等等)。

2、出示四种液体:水、油、蜂蜜、牛奶。

师问:这是四种液体,你们知道它们分别是什么吗?(动作夸张,语气神秘)。

3、学生分小组进行观察认识,鼓励学生运用多种观察的方法去认识。如:看、闻、尝等方法。

4、观察完毕后,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观察所得,并说说自己这样判断的理由。

(二)初步猜想。

1、我们认识了这四种液体,现在老师给你们一个试管。你们最想怎样做实验?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实验设想,并且引导学生把这四种液体倒在试管里。

2、猜想:假如我们把这四种液体倒在一起,会发生怎样的现象呢?

学生交流各自的猜想,并说说这样猜想的理由。

(三)验证猜想。

1、我们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我们怎样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呢?

2、指导学生填写实验记录,并根据实验记录去完成实验。

3、学生交流实验的结果,把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描述出来。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思路篇十九

一、教学目标:

2.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

3.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捉高鉴赏水平。?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语言美、志趣美。?

2.背诵课文。?

3.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义。?

1.本文教学重点放在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领会内容,掌握特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深入探究,从审美的角度关照课文内容。(由教师给出探究的角度,适当提出一些探究的问题,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小组内部合作解决问题,焦点问题,全班共同探讨,提倡有不同的见解。)。

四、学法方法:

五、教学内容及步骤:

学习准备--生本对话。

作者简介:

吴均(469——520),字,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朝)文学家。出身贫寒,好学,有俊才,通史学,善诗文。其诗清新,且多反映社会现实之作。其文工于写景,文辞清新挺拔,不少人仿效他的文章,称为“”。

交流分享--生生对话。

1、解题。

2、各组互相展示并分享预习成果。

(二)正课:

聚焦文本--师生对话。

1、朗读课文,感受作品的声韵美。

(1).学生推荐朗读水平较高的一位同学范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读。学生听读前先给范读的同学提一些朗读的建议,教师可穿插朗读提示。

幻灯片展示,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a.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b.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c.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d.注意节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2).学生根据朗读提示齐读课文,把握节奏、重音、停顿。

2、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疏通文意。

3、赏析课文,感受作品的声韵美和风景美(此部分可与前一部分的朗读提示相结合)。

(1)、富春江的景色总体特点是什么?

明确:山奇水异。课文原句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作者是如何描写山水的奇异的?

学生从文章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并加以概括,教师明确,多媒体展示:

水清静态夸张。

异水。

水急动态比喻、对偶。

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高山拟人。

视觉静态。

寒树。

奇山。

泉声。

听觉鸟鸣动态对偶。

蝉叫。

猿啼。

探究提升--对话作者。

1、这是吴均写给友人的一封书信,却以描写山水景色为主,作者面对这“天下独绝”的“奇山异水”时流露出一种怎样的情感和志趣?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加以简要的分析。

多媒体展示背景资料:吴均生活的南北朝时期,政治黑暗,社会紊乱。一些仕途失意或受佛教、道教影响的士人便遁迹山林,避世隐居。吴均一生的仕途也不如意。梁武帝时,他因私撰《齐春秋》,武帝恶其实录,免其职。此后,他便到石门山中去隐居。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明确:这篇文章不单纯是写景,而是寓情于景,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同时,也抒发了对世间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

2、悉心体味,感受作品的志趣美。

如:(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让我感受到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流露了作者恬静的心境.展现了作者旷达的情怀。(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两句,作者赋予了山水情感、生命:水在争相向前,山在竞相向上。表现了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不仅从侧面衬托险峰幽谷夺人心魄的魅力,更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总结评价--对话自己。

2、学了本文后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小结: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短文,语言生动优美,巧妙地运用各种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理解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能力训练:

a联想、借景抒情。

b.从学过的诗词、文言文中找出借景抒情的语句。

导学达标:(课文结构)引导背诵。

水清静态夸张。

异水。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思路篇二十

1、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文字的感情,培健康的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特别地培养对语文文字的感悟能力掌握一些初步的学习方法。

3、侧重在朗读中感悟,读出情感,还要求表现出作品的音乐美。

1、强调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领会内容深入体悟词语的表现力6为重点。

2、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与联想来感受语文的力,能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有所发现骨所收获。

1、导入。

二、读。

1、师范读,学生听读,自读注音。

2、生自读,点人读,齐读。

3、四人一组,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4、师生互动: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共同解答解决。

三、析。

1、指名一学生朗读课文,其它学生思考: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全文是如何围绕这两句来写的?从文中找出句子说明。

3、边读、边找、边背、边完成板书。

清(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异水急(激湍甚箭、急浪若奔)。

山色之奇。

奇山山音之奇。

4、学生总结写景方法:抓景物特征。

5、出示幅图画,让学生用课文的句子概括。

6、联想:在学过的课文中找一找与课文的句子一样的诗文。

四:结。

1、学生总结学习文言文方法。

2、积累文言实词。

课件教案试题论文图书中考高考新课标。

提供中小学全科课件、教案、论文、中高考试题、新课标资源、电子图书搜索与下载服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思路篇二十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积累掌握文言词句,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领会文章的内容;品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朗读培养语感,辨析文中写景的方法,在朗读品析中感悟情感。培养学生利用想象望“文”生“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领略自然美景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探讨作者的人生态度,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任何从“奇山”和“异水”两方面去描写景物的。

2、培养学生利用想象望“文”生“景”的能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突破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课文和想象去完成。)。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山水小品文,学习目的一是让学生领略绮丽多姿的自然风光,二是通过文言文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前者是情感目标,后者是知识和能力目标。而在学习过程中,后者是基础。所以安排两课时来学习本课比较合适。第一课时主要由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动脑,扫清本课的语言障碍,完成对本课的理解和诵读过程;第二课时在诵读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做到望文生景,望景生情。

关于本文的写景特点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要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逐步去完成,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和独到的见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媒体设计: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提供(配乐朗诵和风景图片)欣赏的氛围,让学生在此意境中得到熏陶、感染。也有助于学生想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欣赏了生机勃勃的春,领略了火热坦诚的夏,更感受到了秋天的成熟与丰硕,也品味了冬的严肃与温柔。这多姿多彩的四季皆是现代的四季,这四季的多姿多彩也是现代人的感受,那么同学们,你想换换口味,欣赏一下一千五百年前的自然风光吗?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古代的浙江,来欣赏富春江的美景吧!(板书课题,出示课件:课文译文的配乐朗读并展示风景图片)。

诗文展示。展示风光课件。

二、课文简介。

也许同学们会问:这么优美的一篇文章,出自谁人之手?又是怎么写成的呢?

师归纳:本文的作者是吴均,他是南朝梁文学家,其作品多以描写山川景物见长,风格清秀挺拔、语言流畅自然。本文是作者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信的节选。

本文的文体是什么?骈体文。(课件展示)。

三、朗读课文,扫清语言障碍。

1、指导朗读。(轻重点缓急)。

2、先由教师范读一遍课文,再由学生指读,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句做好标记,集中提出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先由学生集体解决,再由教师对学生无法解答的问题做仔细的解释和引导。

目的是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巩固字词知识和对全文的理解。教师在此过程中指导朗读,可进行分组读、接力读等形式。

3、字音障碍。

四、疏通文义。

分段理解句子与词语的意思。

课件展示。

要求学生理解记忆。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片,想象文中的句子。

二、合作讨论。

(一)理解“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

(学生讨论,发表意见。)。

1.总括本文山水特征的语句是哪一句?

2、作者笔下的水是怎样的情状的呢?结合有关语句说说水的特点。

3、作者眼中的山是怎样的?运用什么手法描写山的?

4、“鸢飞戾天者……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二)写景要注意条理,请大家分析讨论这篇文章写景的顺序。(学生讨论,发表意见。)。

教师归纳:

第二自然段写异水,运用比喻和夸张将富春江“异水”形象地表现出来;

第三自然段写“奇山”:作者从视觉、听觉感受的角度来写,给景物蒙上了一层清淡幽雅的色彩。

设计问题:作者运用了哪些句子分别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来写景的?

三、

比较阅读。

对比《三峡》《小石潭记》,找出表现水清、水急和猿啼的句子。

四、品悟作者的情感。

1、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找出表现文章主旨的句子。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反。

2、读了本文,你有怎样的心灵感悟?(学生谈感受)。

五、写作手法的探究。

1、本文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写景?

比喻、夸张。

2、借景抒情。

六、拓展。

(让大家推荐二至三名同学到前面作宣传介绍,同时,可以播放风光片作背景)。

七、背诵课文。

八、课堂检测:

1、按原文字形填空。

风烟()净直视无()急湍甚()。

负势()上互相轩()嘤嘤成()。

()飞()天经纶()。

窥谷忘()横柯上()。

2、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语句的意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九、布置作业。

把课文改写成现代文,介绍富春江的景色,作为本课所放录像的解说词。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思路篇二十二

《珍珠鸟》是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二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还有课文《斑羚飞渡》、《华南虎》、《马》、《狼》,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描写人类的生存伙伴——动物的单元。到目前为止,人类已经尝够了狂热而轻率地向“自然开战”结出的苦果,他们迫切地思考着一个直接关系到民族与人类未来的问题——人与自然如何和睦相处,如何创造出更美好、更和谐的生存环境?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就以精美散文《珍珠鸟》为我们开辟了一个新思路:“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他以细腻亲切的语言,为我们生动地描述了珍珠鸟在“我”的细心照料、诚心呵护下,由害怕人到信赖人的变化过程,全文自始至终贯穿了人性化的语言和笔调,亲近小鸟、亲近自然、亲近生命的博爱之情,信赖、尊重、和谐的人文之举洋溢于字里行间。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二)情感和价值观目标。

(三)过程和方法目标。

1.在教师的引导下,把握文章脉络。

2.通过朗读,体会作者与珍珠鸟之间的深厚情感。

三.教学重点。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

(一)教学方法。

1.整体感知法。

2.朗读型美读鉴赏法。

《珍珠鸟》描写的.人鸟相亲的感人画面,语言优美精致,有着浓郁的诗意,适合朗读。它可以把作者感情的流程直接诉诸于学生的听觉,加之伴随着语意的理解,学生的心灵和情感逐渐被打动,从而使他们逐渐展开全面的鉴赏活动。

3.讨论法。

4.提问法。

(二)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图片展示、音频播放、flash剪辑。

(ppt展示:鸟类的图片)。

设计意图:这样的导语设计简单大方,直入主题。

(二)提问设计。

第一板块:感知美。

1.师:有一天,作者的朋友也送了作者两只珍珠鸟,在作者的精心照料下,它们生了一个可爱的雏儿,作者与珍珠鸟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大家想不想知道呢,赶紧打开课文,读读看!

生:描述这个故事。

2.那文章中最能表现作者的感受,即主旨句是哪句?大家找到了吗?

3.师:信赖是谁和谁的信赖?是一开始就这么信赖的吗?一开始是怎样的?(提示:文章中有一个词)。

设计意图:主旨是“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第二板块:探究美。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细读课文,自主探究。

2.师:起先,小珍珠鸟在哪活动?随后呢?

师:板书。

生:一会儿在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撞的来回摇动,跟着跳到画框上去了。

(ppt展示:以上这段话)。

师:那你能不能为我们读出珍珠鸟的这些特点?

生:朗读。

3.师:渐渐地小鸟又飞到哪了?

生:书桌上。

师:板书。

生: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响。我不动声色的写,默默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这样,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涂了蜡似的、角质的小红嘴,“嗒嗒”啄着我颤动的笔尖。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

(ppt展示:以上这段话)。

和上一段一样,让学生反复品读。

4.师:有一天,小鸟又飞到哪了?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 本周热点 精品推荐
精选文章
基于你的浏览为你整理资料合集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