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能够让我们更好地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写一封建议信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以下是哲学家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和启示,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106页例3及“做一做”,练习二十的第4、6、10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经历可能性的试验过程,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获取数据、利用数据进行猜测与推理的能力;并能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情感目标: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试验、收集和分析试验数据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教学难点:利用可能性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两个转盘、盒子、红球24个、蓝球6个、漂亮的卡通人物、硬币、多媒体课件,颜色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猜测。
1、听故事,激发学习兴趣。
(1)老师知道同学们最喜欢听故事,特意准备了一个《小猴子下山》的故事,想听吗?
(动画播放:有一天,小猴子下山来。它看见玉米地里的玉米结得又大又多,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走着走着,来到桃树底下,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小猴子棒着几个桃子走到一个瓜地里,它看见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它抱着一个大西瓜往回走,走着走着,看见一只小兔蹦蹦跳跳的多可爱,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
2、猜测:请同学们想一想,小猴去追小兔,结果会是怎样呢?
学生猜测:它有可能追到小兔,也有可能追不到小兔。
师:那追到的可能性会……很小。
3、有些同学认为小猴不可能捉到小兔,有些同学认为小猴还有可能捉到小兔,只是可能性很小,看来,事情的发生不仅有可能性,而且发生的可能性还有大、有小。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学习有关可能性的问题。
(板书课题:可能性的大小)。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下面我们就通过摸球试验来研究,好吗?
二、探究、验证。
1、试验准备。
(1)介绍试验材料。
师: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盒子,盒子里都有红球和蓝球。
(2)说明试验要求。
(多媒体出示小组合作要求。)。
(二)摸到哪种颜色球的可能性小?
(3)提出注意事项。
师:最后还请同学们特别注意:摸球时不能用眼晴看,摸球试验结束后不要打开盒子哟,能做到吗?下面请小组长拿出记录表和统计图,就可以开始试验了。
2、合作试验、初步推测。
(1)各小组试验,教师巡视。
(2)观察、汇报。
师:谁把你们组的试验结果给大家汇报一下?
生汇报。
3、推理、验证、归纳。
(1)观察。
(集中展示各小组的摸球情况统计图。)。
师:这是我们6个小组的摸球情况统计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什么呢?
生发现:每个小组都是摸出红球的可能性大,摸出蓝球的可能性小。
(2)思考。
师:这都是你们的推测,到底对不对呢?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
师:好!莫老师数三声,我们就一起把盒子打开。
(红球的数量多,摸到的可能性大,蓝球的数量少,摸到的可能性小。)。
师:也就说,在摸球试验中,可能性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呢?
(与球的数量有关。)。
师:如果让你在自己小组的盒子里再摸一次,你觉得摸到什么颜色球的可能性大?为什么?好,请六个小组长一起来摸摸看。
(3)归纳。
三、应用、拓展。
1、转转盘。(课本106页的“做一做”。)。
(生可能会选黄色)你为什么会选黄色格呢?
(因为黄色格的数量多,红色格的数量少,所以转到黄色的可能性大。)。
转转试试看?
不行,每次都是你们赢,我得换个转盘,这次如果你还是转到黄色格的话,我就送你一张更漂亮的图案,谁来转?(指名3名学生上台转)。
师:为什么只有()个同学拿到图案?
3、拓展。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转盘(出示幸运转盘)。
(因为一等奖的奖品很贵重,所以要让人们转到一等奖的可能性小,转到其它奖的可能性大。)。
师:你们能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真是棒极了!
2、设计转盘。(练习二十第4题。)。
师:看了这个转盘,你们想不想也来设计这样有趣的转盘?
(1)课件出示设计要求。
请同学们在书本109页上涂一涂。
(2)谁想上来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学生作品)。
问:在设计转盘时你是怎样想的呢?你们也是这样想的吗?
(3)小结。
4、解决问题。
师:今天还有一位我们非常熟悉的朋友来到了我们的课堂,看谁来了?(课件出示小猫扑蝴蝶)。
师:小精灵明明带着他的魔棒来了,还有谁来了?(小猫)。
(小猫扑到黄色蝴蝶的可能性大。)。
师:那我们就来看看小猫是不是扑到黄色蝴蝶的可能性大。(课件演示小猫扑到了一只黄色的蝴蝶。)。
(天空中还有6只黄蝴蝶3只红蝴蝶,小猫随意扑一只,还是扑到黄色蝴蝶的可能性大。)。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演示小猫扑到了一只红蝴蝶。)。
师:(疑惑地)咦!不是说小猫扑到黄蝴蝶的可能性大吗?怎么会扑到一只红蝴蝶呀?
(因为天空中还有红蝴蝶,所以还是有可能扑到红蝴蝶的,只不过扑到红蝴蝶的可能性小一点。)。
师:扑到红蝴蝶的可能性小并不是说不可能扑到红蝴蝶。
听!小猫又有问题想问了:你能想办法让我扑到红蝴蝶的可能性大吗?(增加红蝴蝶的只数,让它的只数比黄蝴蝶多。)。
(师用课件演示:小精灵用它的魔棒增加了7只红蝴蝶。)。
5、猜一猜。(练习二十第10题。)。
师: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怎么样?这里有四个盒子,其中只有一个盒子里面放着一个硬币,你来猜一猜,可能会在哪个盒子里?下面我们来统计一下,注意:每个同学只能选择一次;认为在一号盒子里的举手,认为在二号盒子的,三号盒子,四号盒子。
汇报:因为硬币只能在四个盒子中的一个,有三个盒子中没有,所以猜错的人数多,猜错的可能性就大。
师补充:虽然猜对的可能性小,但我们也是有可能猜对的。
四、总结、延伸。
1、延伸。
2、小结。
(3)师:刚才《小猴子下山》的故事还没讲完,想听完吗?
出示录音:小兔子看到小猴追上来,马上串进草丛里不见了,这时太阳快下山了,小猴只好空着手回家去了。
师:看了这个故事结果后,你们有话要跟小猴子说吗?
小朋友们,我们可不要像小猴那样三心两意哦!
五、板书设计。
可能性大小。
数量多可能性大。
数量少可能性小。
班级姓名小组小组评价。
学习目标:
1、掌握用方程和算术方法解决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学会运用线段图帮助分析数量关系。
2、在分析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极度热情,全力以赴,精彩展示,做最好的自己。
重点:掌握解决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难点:学会分析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先由学生自学课本,经历自主探索总结的过程,并独立完成自主学习部分,通过独立思考及小组合作,能够掌握用方程和算术方法解决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学会运用线段图帮助分析数量关系。
并独立完成导学案,然后学习小组讨论交流,让同学们进行展示,小组间互相点评,补充之后由老师进行点拨,最后巩固知识。
一、自主学习:
1、自学课本p39-p40页。
2、直接写出得数。
3、画线段图表示下面各数量关系,并写出等量关系式。
1)、杨树比柳树少。
2)、柳树比杨树多。
二、合作探究:
例1、美术小组有25人,美术小组的人比航模小组多,航模小组有多少人?
要求:1)、画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
2)、用方程和算术方法两种方法解答。
小结:解决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的解题关键是:
要点提示:解答分数应用题,在找准单位“1”的同时,还要看清所要求的问题与单位“1”的关系。
三、学以致用:
1、想一想,填一填。
商店运来彩电150台,(),运来空调多少台?
1)、空调比彩电少,列式是()。
2)、150除以(1-),条件是()。
3)、空调比彩电多,列式是()。
4)、彩电比空调多,列式是()。
2、列式计算。
1)、一个数的是的,求这个数。
2)、与的积再除以,商是多少?
3)、的倒数的3倍减去,差是多少?
四、解决问题:新课标第一网。
3)、一筐苹果的是16千克,吃去这筐苹果的,还剩多少千克?
新课标第一网。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能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2、使学生初步认识正比例的图像是一条直线,能利用给出的具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相应的直线,能根据具有正比例关系的一个量的数值看图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
3、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提升思维水平。
4、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养成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考点分析。
1、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可以用这样的式子来表示:=k(一定)。
2、用“描点法”可以得到正比例的图像,正比例的图像是一条直线。对照图像,能根据一种量的值,估计另一种量相对应的值。
3、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反比例关系可以用这样的式子来表示:xy=k(一定)。
4、两个变量的比值一定,这两个变量成正比例;两个变量的积一定,这两个变量成反比例;没有上述两种关系,这两个变量不成比例。
典型例题。
例1、(正比例的意义)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表。这两种量有什么关系?
时间/时123456……。
路程/千米120240360480600720……。
分析与解:(1)从上表可以看出,表中有时间和路程两种量。
(2)从左往右看,时间扩大,路程也扩大;从右往左看,时间缩小,路程也缩小。所以它们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3)路程和时间的比值始终不变,=120,=120,=120……这个比值就是火车的行驶速度。
通过观察和计算,我们对路程和时间的关系有两点发现:第一点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也就是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第二点路程和对应的时间的比的比值(也就是速度)是一定的,有这样的关系:=速度(一定)。
具备了这两个条件,我们就可以得到结论: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的量。
点评: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分三步:一看它们是不是相关联的两种量;二是看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是不是也随着变化;满足了前面两个条件,再看它们的比值是否一定。不要省去任何一步。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可以用这样的式子来表示:=k(一定)。
例2、(判断是否成正比例)。
练习本的单价一定,买练习本的数量和总价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
分析与解:根据正比例的意义,看两个变量的比值是否一定,如果两个变量的比值一定,那么这两个变量就成正比例,反之,则不成正比例。
买练习本的数量和总价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与练习本的单价有下面的关系:
=练习本的单价(一定)。
所以练习本的数量和总价成正比例。
例3、(正比例的图像)磁悬浮列车匀速行驶时,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如下。
时间/分1234567……。
路程/千米7142128354249……。
(1)图中的点a表示时间为1分钟时,磁悬浮列车驶过的路程为7千米。请你试着描出其他各点。
(2)连接各点,它们在一条直线上吗?
42。
35。
28。
21。
14。
7●a。
1234567时间/分。
分析与解:根据提供的各组数据描出图像的许多个点,再依次连成直线。路程和时间相对应的数的比值都是7,即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图像是一条直线。对照图像,可以根据时间的值估计出路程的值,也可以根据路程的值估计出时间的值,估计时允许有一定的出入。
(1)描点、连线如图。
路程/千米。
42●。
35●。
28●。
21●。
14●。
7●a。
1234567时间/分。
(2)在一条直线上,因为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正比例的图像是一条直线。
(3)根据图像,列车运行2分半钟时,行驶的路程是17.5千米;行驶30千米大约需要4.3分钟。
例4、(辨析)圆的周长和直径成正比例,圆的面积和半径成正比例?
分析与解:圆的周长和直径成正比例,而圆的面积和半径却不成正比例。
可列表判断。
半径/cm123456……。
直径/cm24681012……。
周长/cm6.2812.5618.8425.1231.437.68……。
面积/cm3.1412.5628.2650.2478.5113.04……。
圆的周长和直径的相对应的数的比值都是3.14,所以圆的周长和直径成正比例。而圆的面积和半径的相对应的数的比值是变化的,所以圆的面积和半径不成正比例。
圆的周长和直径成正比例,圆的面积和半径却不成正比例。
例5、(反比例的意义)。
每小时加工零件的个数/个2030406080……。
加工的时间/时128643……。
分析与解:(1)从上表可以看出,表中有每小时加工零件的个数和加工的时间两种量。(2)从左往右看,每小时加工零件的个数扩大,加工的时间反而缩小;从右往左看,每小时加工零件的个数缩小,加工的时间反而扩大。所以它们是两种相关联的量。(3)每小时加工零件的个数和相对应的加工的时间的积都始终不变,如20×12=240,30×8=240,40×6=240……而这个积就是这批零件的总个数。
通过观察和计算,我们发现:每小时加工零件的个数和加工的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每小时加工零件的个数随着加工的时间变化而变化,但无论它们怎么变化,相对应的积是一定的,有这样的关系:每小时加工零件的个数×加工的时间=零件的总个数(一定)。
所以每小时加工零件的个数和加工的时间成反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点评: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和正比例一样,分三步:一看它们是不是相关联的两种量;二是看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是不是也随着变化;满足了前面两个条件,再看它们的乘积是否一定,进行判断。不要省去任何一步。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可以用这样的式子来表示:xy=k(一定)。
例6、(判断是否成反比例)。
总产量一定,每公顷的产量和公顷数是不是成反比例?为什么?
分析与解:根据反比例的意义,看两个变量的乘积是否一定,如果两个变量的积一定,那么这两个变量就成反比例,反之,则不成反比例。
每公顷的产量和公顷数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与总产量有下面的关系:
每公顷的产量×公顷数=总产量(一定)。
所以每公顷的产量和公顷数成反比例。
例7、(辨析)和一定,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成反比例。
分析与解:判断两个变量是否成反比例,关键是看两个变量的乘积是否一定。很明显,和一定,两个加数的积是变化的,所以它们不成反比例。
和一定,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不成反比例。因为它们的积不一定。
点评:有些相关联的量,虽然也是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但它们不是积一定,也不是比值一定,它们就不成比例。像这样的还有:人的跳高高度和身高;减数一定,被减数和差等。
例8、(综合题1)。
(1)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和宽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2)长方形的周长一定,长和宽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分析与解:判断时可以用列表的方式列举数据,也可以根据计算的公式来推导。
(1)因为长方形的长×宽=长方形的面积(一定),所以长和宽成反比例。
(2)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长方形的周长一定,长+宽的和一定,但不是积一定,所以长和宽不成反比例。
例9、(综合题2)。
分别说明大米的总千克数、每天吃的千克数和天数这三种量中,每两种量的比例关系。
(1)大米的总千克数一定,每天吃的千克数和天数;
(2)每天吃的千克数一定,大米的总千克数和天数;
(3)天数一定,大米的总千克数和每天吃的千克数。
分析与解:在大米的总千克数、每天吃的千克数和天数这三种量中,当某一种量一定时,另外两种量可能成正比例关系,也可能成反比例关系。可以根据数量关系式来判断。
(1)因为每天吃的千克数×天数=大米的总千克数(一定),所以大米的总千克数一定时,每天吃的千克数和天数成反比例。
(2)因为=每天吃的千克数(一定),所以每天吃的千克数一定时,大米的总千克数和天数成正比例。
(3)因为=天数(一定),所以天数一定时,大米的总千克数和每天吃的千克数成正比例。
一、指导思想:为了把好教学质量关,检测课程标准的落实请况,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查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和教师教学经历中的问题,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寻求更适应学生自我发展的学习模式,强化学校对教学管理、教师对教学行为的反思的重视程度。提升理念,更好的指导引领我们的复习,取得评价主、客体都满意的评价结果。
二、复习范围。
1-6年级学习内容,侧重5-6年级所学内容。
三、新课程命题的特点:
1、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重视基本技能的考查,着眼发展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创新意识。
2、试题力求贴近社会生活,突出联系实际,富有时代特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独立思考问题,学有所用。
3、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综合性,注重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多学科的综合联系。
4、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协调发展,彰显人文魅力。
5、关注学生知识网络的自主构建。
四、课程内容学习的核心目标及目标达成策略:
切实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和推理能力。达成核心目标,学生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灵活解决所面对的实际问题。
数感:是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做出数学判断和为解决复杂的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是建立明确的数概念和有效地进行计算等数学活动的基础,是将数学与现实问题建立联系的桥梁。
数感使人眼中看到的世界有了量化的意味,当我们遇到可能与数学有关的具体问题时,就能自然地、有意识地与数学联系起来。比如:参加辅导时我们常常要估计一下大约有多少人参加;看到体形较为特殊的人,我们很多时候在估量,这个人有多少斤或千克。大家可能还记得一道期末质量检测题:选择重量单位的题目是:老师的体重可能是65()后面有三个选项(吨、千克、克)一些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这道题答错了,选择了“吨”。这说明孩子没有建立相应的数感,没有形成吨这个重量单位的概念,没有衡量、辨析、推理验证的意识和能力。
我们强化发展学生的数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a、应用数字表示具体数据和数量关系。
b、能判定不同的算术运算,有计算能力,并能选择恰当的方法;
c、能依据数据进行推论,并对数据和推论的精确性和可能性进行检验。
典型例题:1、辨析:1米的50%,是50%米。
2、排列:加循环节使排列符合要求:
3.14163.14163.14163.1416。
3、一个滴水的水龙头每天白白地流掉12千克水。照这样计算,第一季度就要浪费掉()千克水。
比如|:间隔问题,间隔数与物体数有什么关系,内隐着什么规律,我们可以画图,摆学具,画线段图,用图形或可用介质来抽象其中的数量关系或变化规律。这是初步的符号感的表现。再如用n表示一个自然数,那么与之相邻的两个自然数就可以用n-1和n+1来表示。还有比较典型的用字母表示公式、关系式等。
典型例题:1、利用关系式判断:8x=yy和x成()比例。
x/2=yy和x成()比例。
y/6=3/xy和x成()比例。
2、在长方形内截取一个最大的正方形,阴影表示剩余部分。
(1)阴影部分的周长是(2a)。
(2)阴影部分的面积是((a-b)*b)b。
a
空间观念:主要表现在能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图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进行思考。
比如:认识球体,想象球中心的点就是球心,球心到球面的线段就是球半径。在实物不在眼前时,学生的头脑里依然有球立体的形象概念。再比如,在绿化栽树、载花,设计成什么样的图案,用哪些几何图形、如何组合等等。到第三学段经常要依据条件叙述画出图形,如果没有形成一定的空间观念是无法保证后续学习的。
典型例题:1、用4个同样的正方体木块,摆(一层两排)成一个长方体,表面积减少了32平方厘米,每一块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2、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正好卷成一个圆柱,这个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一样长。()。
3、把圆柱的侧面展开不能得到()。
长方形、梯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4、一个正方形,以一条边为轴,旋转一周,会出现的立体图形是()。
统计观念具体表现:认识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有关的问题;能够通过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作出合理的决策;能对数据的来源、处理数据的方法,以及由此得到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质疑。
在现代社会里人们面临更多的机会和选择,常常在不确定的情境中,根据大量的无组织的数据作出合理的决策,这是每一个公民都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比如投资论证、采购、炒股等都离不开统计,需统计观念作保障的。
典型例题:污染指数。
150。
轻度污染。
100。
良
50。
优
大连太原上海杭州厦门重庆昆明。
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论。
推理能力:能通过观察、实验、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能有条理地表达思考过程;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的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
(推理能力已落实到了四个内容领域之中。应用意识和推理能力重在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进行理性的思考。)。
典型例题:一条平均水深为1.5米的河,一个身高1.7米、水性不好的人下河游泳有危险吗?(用你喜欢的方法简要说明)。
以上通过六个方面,说明了复习的着眼点,要使知识转化成内在的东西,形成能力,使学生得到实质的发展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另外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所以评价也应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体现国家对小学阶段学生数学素养的基本要求。因此要在基础性的基础上去追求发展性,不必过高要求。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的合理内核:学习是个体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是一种结构改变的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而是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经由磋商与和解引发学习者认知结构的重组或改变的过程。所以我们在上复习课时,要重视促成学生经由磋商与和解而形成知识经验的重组。经由主体作用重建形成的个性知识网络,才是学生真正获得的知识。才能达成学生真正意义的发展。
四、小学数学各模块知识网络分析:
以下提供各模块的知识网络仅供参考:(可以做学生的学案)。
数的认识简易方程。
数和数的运算数的整除代数初步知识。
数的运算比和比例。
一般复合应用题长度。
典型应用题面积。
应用题分数、百分数应用题量的计量体积。
列方程解应用题重量。
比和比例应用题时间。
线
平面图形的认识与计算角。
平面图形。
空间与图形长方体、正方体。
立体图形的认识与计算。
圆柱体、圆锥体。
统计表。
统计与概率。
统计图。
数和数的运算。
(一)数的认识。
整数的含义:像…-3,-1,0,1,2,3,…这样的数统称整数。
正数和负数的含义:像0,1,+5,6,…这样的数叫做正数;像-3,-2,-9,…这样的数叫做负数。
占位。
0是最小的自然数,0的作用表示起点。
表示界线。
a自然数1是最小的一位数,是自然数的基本单位。
数的意义:是整数的一部分,可表示基数也可以表示序数。
分数。
分类: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小(小于1)。
假分数--分子大于或等于分母(大于或等于1)。
小数有限小数。
按小数部分分无限不循环小数。
无限小数纯循环小数。
分类循环小数。
按整数部分分纯小数混循环小数。
带小数。
第七单元。
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的问题,感受我国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优越性。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优越性。
2、难点:在解决问题时培养学生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故事引入。
教师:在我国古代流传着很多有趣的问题,“鸡兔同笼”就是其中之一。这个问题早在1500多年前人们就已经开始探讨了。
出示题目: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只?(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鸡兔同笼”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从简单的问题入手。
(二)新授课程。
让学生以两人为一小组讨论。
汇报讨论的结果。
(1)列表:
鸡876543。
兔012345。
脚161820222426。
因此,鸡就有8-5=3(只)。
(3)用方程解:
解;设鸡有x只,兔有(8-x)只。
根据鸡兔共有26只脚来列方程式。
2x+(8-x)×4=26。
2x+8×4x=26。
32x-26=4x-2x。
2x=6。
x=3。
8-3=5(只)。
2,小结解题方法:新课标第一网。
3,延伸与应用:
师:其实生活中有许多类似“鸡兔同笼”的问题,下面分。
组研究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六年级38名少先队员划船活动,租了8条船,每条船都坐满人,大船能乘6人,小船能乘4人。这次活动租大船、小船个几条?(“做一做第2题”)。
(学生分组或独立完成后汇报交流)。
师:经过大家的一番努力,这个“租船”问题转化成了一道‘‘鸡兔同笼”问题。
4,畅谈收获,全课结束。
师:今天的学习有趣吗?大家有哪些收获?
师:希望你们能用今天学到的方法去解决更多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一、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内容包括:位置,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圆,百分数,统计,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分数乘法和除法,圆,百分数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代数方面,教材安排了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百分数三个单元。分数乘法和除法的教学是在前面学习整数、小数有关计算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数四则运算能力以及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会解决简单的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是小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数学能力。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教材安排了位置、圆两个单元。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初步的数学化的过程,理解并学会用数对表示位置;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基本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教材是安排扇形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和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发展统计观念。
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体会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优越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方面:
1.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乘、除法,会进行简单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3.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会解决有关比的简单实际问题。
4、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与面积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
(二)、过程与方法方面:
5、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能运用平移、轴对称和旋转设计简单的图案。
6、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初步体会坐标思想。
7、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比较熟练地进行有关百分数的计算,能够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8、认识扇形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中需要准备的教具和学具:
在前面几册的教师教学用书中,已经介绍了许多教具和学具,其中的一些仍可继续使用,如小棒、方木块、量角器、三角板、直尺、计算器等。结合本册的教学需要,介绍几种使用效果较好的教具和学具,以供参考。
1.圆形纸板作为演示分数计算以及认识圆的教具。可以用硬纸板做成大小相同的圆若干个。拿其中的两个圆形纸板做成如五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第14页介绍的教具,用来演示不同的分数。作为教师演示用的教具要大一些,作为学生操作用的学具可小一些。
2.圆规教学圆的认识时用。教师要准备可以在黑板上画圆的圆规。每个学生也要准备一套自己用的圆规。
3.说明圆面积计算公式用的教具可以仿照教材第68页的图用纸板制作,供教师演示用。另外在本册教材的附录中印有同样的图,学生可以剪下来贴在纸板上,作为操作用的学具。
4.方格作图纸学习位置时用。在本册教材的附录中印有几幅10×10的方格纸,可以让学生剪下来用。
5.其他教具教师还可以根据各部分教学内容的需要自己准备或设计制作一些教具和学具。如教学位置时在本地区的简易路线图上画上方格子作为教具;教学百分数时,可搜集一些含有百分数表示含量或性能的商品标签作为教具或学具等。教师还可以根据需要自己制作其他适用的教具。
四、教学措施:
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
3、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重视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
4、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
根据教材的安排,教学的程序是先讲座教材情境图的内容,然后现说一说自己班级的位置,而我的设计是先说一说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再把情境图作为巩固练习。因为讨论的是学生每天都坐的位置,所以这一交换就很容易激发起学生兴趣,使教材内容更加丰富了。
(2)充分利用现场资源,把数学问题简单化。
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真实、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大胆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体会“数对”在确定位置的作用。在教学时,我让学生从自己十分熟悉的座位入手,用自己唤起探究如何确定位置的欲望。在学生探究确定位置的方法时,我不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开动脑筋,尝试用自己的方法去描述,组织学生讨论谁的方法比较好。引入“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时,我没有直接讲授,而是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此时,本课重要的知识点从学生之口引出,使学生获得极大的满足感,更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同时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中逐步抽象出数学的表示方法,也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
2.《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的教学反思。
(1)、注重了情境的导入,提高孩子们的参与热情。
本节课,开启课时,我注重从孩子的身边挖掘素材,引出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加以复习巩固,紧接着引导学生回忆这些运算定律曾经运用到什么知识中,引导到小数乘法的简算中,为后面的新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真正达到了“以旧导新,以旧带新”的效果。
(2)、鼓励学生大胆的质疑与猜想,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动力。
在新授课时,我设计的两个环节,引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第一,在复习完后,我让学生自己说说,你现在最想研究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孩子们表现出空前的热情,比如有的孩子谈到想研究一下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是否可以推广到分数乘法?于是我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去大胆的猜想。孩子们的思维活跃极了,甚至大大超出了我事先的预料;第二,在探究确认上述问题后,我又让学生大胆的质疑,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中会起到什么作用呢?真的能简便吗?孩子的好奇心又一次被激起,他们又乐此不疲的投入到了简算的探究中去。整堂课下来,孩子们始终处在“质疑——猜想——验证”的学习过程中,真正变成了学习的主人。
3.《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这样的应用题实际上是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的应用。它是分数应用题中最基本的。不仅分数除法一步应用题以它为基础,很多复合的分数应用题都是在它的基础上扩展的。因此,使学生掌握这种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我抓住关键句,找到两个相比较的量,弄清哪个量是单位“1”,要求的量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后,再根据分数的意义解答。在教学中,我强调以下几点:
(1)、让学生用画图的方式强化理解一个分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计算.
(2)、强化分率与数量的一一对应关系.并根据关键句说出数量关系。
(3)、帮助学生理解“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一个数占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不同.
对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通过分析关键句与线段图,为后面的新授作铺垫,并提高学生分析题意、理解数量关系的能力。通过沟通练习题与例题,利用学生解决稍复杂的应用题,并从中理解新旧应用题的不同结构。
4.《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1)、在课的导入部分,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由倒影和一些有趣的文字引出本节课所要探究的问题――倒数,从形象直观上感受颠倒位置,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了充分的准备,为学生较好理解倒数的意义做了铺垫。
(2)、变例题教学为学生自学课本,发现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然后通过举例,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再总结出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3)、丰富练习的形式。在充分利用教材的练习同时,我还适当地补充了练习的内容,使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在练习中提高。比如设计的“比较大小”,在比较大小之后,让学生找找其中的规律,为接下来的分数除法做铺垫。“猜一猜“,不仅用到了倒数的知识,也联系到前面学的分数乘法应用题。
(4)、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相信学生能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学中每一个问题的提出,要使学生不是坐等听别人讲,而是能养成先自己积极思考的习惯。
(1)、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虽然是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但是只要旧知识过关,这一单元并不难,于是我在教学中特别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首先,我把分数乘除法练好.再复习分数加减法,这样学生记算起来感到很顺利.最后,我又充分复习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主要是让学生明白分数混合运算运算顺序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一样.
(3)、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尝试题的出示,促使学生心理上产生疑惑而发生认识上的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内部动机,有利于在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上展开教育.因而我注意在关键处提出一些问题,且内容恰当,难易适度,并富于思考性,易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出示尝试题后,说:“谁能不听老师的讲解就能做题”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做的过程中提出:“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由于学生对这些知识并不陌生,很快会根据先算什么,后算什么而计算.这一系列问题,对于学生的思维,有明确的导向作用.
6.《分数乘法的意义整理和复习》的教学反思。
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努力: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努力把自己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理解性学习和主动性学习,使学生在活生生的情境中,通过观察、变换、、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真正地理解所学知识,并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
(2)、注重《整理和复习》课的条理性、系统性在上课初,首先采取提问的形式让学生回忆本单元所学的知识,使学生很快的进入教学情景当中。教学中的知识安排上层层递进;在应用上,既重视发挥课本习题的导向作用,面向全体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又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注重补充习题的生活性,习题与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不足之处:在操作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处理不当的地方。如对学生的评价语言不够到位,没有起到激励的作用,因而课堂气氛不是特别活跃,我会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争取更大的进步。在上过分数乘法后,才知道有多少得失..
今天的教学内容是分数乘分数,重点是巩固和进一步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探索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
在教学实践中我继续采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帮助学生达成以上的两个数学目标。对于今天的“探究活动”没有直接放手,这是因为学生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因此在整个得教学过程分为三个层次:
(1)、引导学生通过用图形表示分数的意义,再用算式表示图形,深化“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感知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
(2)、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独立完成教材中的“做一做”,进一步达成以上目标,并为总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积累知识。
可以说整体教学的效果还好。
通过今天的课我对数形结合的思想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由于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的道理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不是很容易,所以利用图形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计算道理;体现了教材对数形结合思想渗透的一个过程。
班级姓名小组小组评价。
学习目标:
1、学会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会分析除法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学习用线段图表示题中数量关系的方法。
2、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展示质疑,在学习过程中,感悟分数除法应用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推理能力。
3、极度热情,全力以赴,精彩展示,做最好的自己。
重点:会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
难点: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找到等量关系,正确列出方程。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先由学生自学课本,经历自主探索总结的过程,并独立完成自主学习部分,通过独立思考及小组合作,能够学会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会分析除法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学习用线段图表示题中数量关系的方法。并独立完成导学案,然后学习小组讨论交流,让同学们进行展示,小组间互相点评,对于有疑问的题目教师点拨、拓展。
一、自主学习:
1、自学课本p37-p39页。
思考: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
2)、用算术法解除法应用题的关键。
2、填空。
1)、米是米的();米相当于()米。
2)、自行车的速度是汽车的,把()看作单位“1”。
3)、一个数的是,这个数是()。
4)、一根卅绳长54米,剪去,还剩()米,把()看作单位“1”。
3、解方程。
二、合作探究:
例1、根据测定,成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而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小明体内有28千克的水分,小明的体重是爸爸的。
1)、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2)、小明爸爸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要求:(1)、用两种方法解答。
(2)、画出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新课标第一网。
小结:(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
(2)、用算术法解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关键:
要求:1)、用两种方法解答。
2)、画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
小结:1)、分数连除应用题的解题关键:
2)、分数连除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方程解法:
算术解法:
三、学以致用:
1、画线段图表示下面各数量关系。
1)、鸡的只数是鸭的。
2)、女生人数占全班的。
2、列式计算新课标第一网。
1)、一个数的是64,求这个数。
2)、12的与什么数的2倍相等?
3)、加上一个数的,和是1,求这个数。
四、解决问题:
1、小红看一本书,已看了76页,是未看页数的,这本书小红还有多少页未看?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总复习第2课时《百分数的整理与复习》。“百分数”这一单元主要包括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以及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等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小数,特别是分数概念和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分数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总复习时,应将复习重点放在百分数的应用方面,同时要注重与分数乘除法问题的对比,分析百分数问题与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在解题思路上的一致性,加强知识间的联系,深化学生对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促进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优化。通过总复习,既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也可借助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设计理念】
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发芽率、合格率等。所以同学们必须熟练掌握本单元的基础知识,才能轻松地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亲身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基础上,经历体验问题的形成和解决过程,引发学生对百分数问题的结构特征,解题策略和规律的深层次思考,克服学生消极接受的惰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主动构建自身知识体系。
【教学策略】
本节课通过获取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集体交流,小结方法等环节,引导学生自己对百分数应用题进行整理和复习,深化了学生对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促进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优化。数学教学不应局限于知识的传授,应重视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收集数据、获取数学信息,并从中选取有用的信息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使“生活化”、“数学化”得到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百分数单元知识的归纳和整理,巩固所学的知识,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感受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百分数问题。
2、在百分数知识的迁移与综合运用中使学生经历一个整理信息、利用信息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初步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3、在百分数单元复习的过程提升数学思考。发展学生思维,激发起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4、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过程与方法:
经历百分数的回顾和应用过程,体验归纳整理、构建知识体系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及乐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掌握百分数的意义,以及与分数、小数之间的联系。
2、理解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找准量和率之间的对应关系是教学中的重点。
难点:税后利息的计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百分数的意义。
教师谈话:我们上段时间学习的哪些知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复习百分数的相关知识。 (板书:百分数的整理与复习)
1、复习百分数的意义。
(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百分数也叫百分比或百分率。)
2、判断:“4/5=80%,4/5米=80%米。请同学们说明理由。(分数既可以表示一个数,也可以表示两个数的比;百分数只能表示两个数的比,后面不能带单位名称。)
3、复习分数、小数、百分数之间的互相转化的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小数化成百分数:先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添上百分号。
百分数化成小数:先把百分号去掉,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分数化成百分数:先把分数化成小数,再化成百分数。
百分数化成分数:先把百分数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再化简。
(二)根据信息,请同学们提出相关的百分数问题。
(小组讨论、交流)
老师今年36岁,丁俊同学今年12岁。
问题:1、老师的岁数是丁俊同学的百分之几?
2、丁俊同学的岁数是老师的百分之几?
3、老师的岁数比丁俊同学的大百分之几?
4、丁俊同学的岁数比老师的少百分之几?
(三)复习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
我校男生人数比女生少10%。
问: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百分之几?
(指名回答)
2、已知女生人数有500人,求男生有多少人?
(单位“1”是已知的)
3、已知男生人数有450人,求女生有多少人?
(单位“1”是未知的)
(四)复习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折扣、纳税、利息。
1、商店有时降价出售商品,叫做打折扣销售,通称“打折”。几折就表示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
问:什么等于折扣?
2、缴纳的税款叫做应纳税额。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做税率。
问:应纳税额等于什么?
3、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做利息;利息与本金之间的比值叫做利率。
问:什么是利息?如何计算利息?在计算利息时要注意什么?
(五)综合练习:
2、昨天我们班有2人请假了,大家能计算出昨天我们的出勤率吗?
问:出勤率等于什么?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我们今后要用99%的努力+1%的灵感去创造100%的成功。
【板书设计】
百分数的整理与复习
意义 互化 应用 找准单位“1”
单位“1”是已知(用乘法计算)
单位“1”是未知(用除法或方程计算)
1、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借助已有的经验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分数除以整数。
2、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景和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形成计算技能。
分数除法意义的理解和分数除以整数的算法的探究。
分数除以整数的算法的探究。
课件,平均分成5份的长方形纸一张。
一、复习
复习整数除法的意义
引导学生回忆整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根据已知的乘法算式:5×6=30,写出相关的两个除法算式。
二、新授
(一)初步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1、如果将一盒重千克的水果平均分成5份,求其中一份是多少千克,该怎样计算?
学生试着列出算式。
2、归纳概括分数除法的意义。
(二)分数除以整数。
1、出示例1、引导学生分析并用图表示数量关系。
问:求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怎样列式?
2、列式计算。
学生折一折,算一算。
3、理清思路。
学生说思路
4、总结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分数除以整数等于分数乘这个数的倒数。
三、练习
第30页做一做
四、作业练习
教材p34第1、3、4题。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略
一、学习内容:
教师提供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14页----17页。
二、学生提供:
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教学用具各一个,小水盆,一些绿豆。
三、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和实践活动,了解圆锥的体积或容积的含义,进一步体会物体体积和容积的含义。
2、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锥的体积,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重点难点:
重点:圆锥的体积计算。
难点圆锥的体积公式推导。
关键: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五、学习准备:。
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教学用具各一个,一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
看看你们能不能发现这两个图形之间隐藏的关系?你有什么发现?
长方形的长等于三角形的底,长方形的宽等于三角形的高。
三角形的面积等于长方形面积的一半或长方形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
六、布置课前预习。
点拨自学。
1、圆柱和圆锥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2、圆柱和圆锥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3、圆锥的体积和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呢?
请小组开始讨论。注意,这里的圆柱和圆锥指的就是图上的圆柱和圆锥哟!按照预习中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加以点拨。
七、交流解惑:
它们的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
圆柱有无数条高,圆锥只有一条高。圆锥体积比圆柱小……。
动手做实验:把圆锥装满绿豆,倒入圆柱中,看倒几次能把圆柱装满。
组际解疑。
老师点拨。
八、合作考试。
1、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口算)。
2、沈老师在大梅沙玩,将沙堆成一个圆锥形,底。
面半径约3分米,高约2.7分米,求沙堆的体积。
(只列式不计算)。
3、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的小麦堆,测。
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麦约。
重735千克,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千克?
(只列式不计算)。
4、如图,求这枝大笔的体积。
(单位:厘米)。
(只列式不计算)。
5、将一个底面半径是2分米,高是4分米的圆柱。
形木块,削成一个的圆锥,那么削去的体积。
是多少立方分米?(口算)。
九、自我。
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以后我会在方面更加努力的。
十、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交流、问答、猜想等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迫切希望通过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所以做起实验来就兴趣极高,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知识的探究的过程,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充分让学生体会到了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
设计理念:
数学最终是要为生活服务的,回归生活的数学才是有用的数学。本课内容和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学了就可以学以致用,可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教学目标:
1.在了解生活中有关打折优惠措施的基础上,能利用百分数的知识,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方案和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深入理解折扣的意义。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分析比较,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合情思考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能够辩证、全面地思考、对待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在了解生活中有关打折优惠措施的基础上,利用百分数的知识,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通过分析比较选择最佳的方案和策略。
教学难点:
1、多种方案的计算。
2、合情推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打折计算方法。
1.谈话导入。
2、为学生创设到快餐厅看菜单的情境,引导学生从合算的角度选择套餐。
a套餐。
原价:12.5元。
现价:10.00元。
b套餐。
原价:11.8元。
现价:10.00元。
c套餐。
原价:10.80元。
现价:10.00元。
(1)如果你去吃快餐,你选哪一种最合算?为什么?
(2)a套餐相当于打几折?
(3)b套餐也打8折,应付多少元?
二、分析比较,初用打折技能。
实际生活中的打折多种多样,要反复计算、比较,才能够选择出最好的购买方法。
1.创设情境。
现在许多餐厅可以自己带饮料消费,餐厅的饮料可挺贵,要想合算我们不妨去超市逛一逛,买一些饮料再去吃饭。
甲商场买大送小。
乙商场一律九折。
丙商场满30元一律八折。
2.了解超市的优惠政策。
师:请你举例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些优惠措施的?
生:买大送小就是买一瓶大的送一瓶小的,前提是必须买大瓶的饮料。
打九折就是买100元钱的饮料现在只要付90元钱。
满30元打八折就是买饮料的总价必须达到30元才能打八折,不到30元不打折。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总复习第2课时《百分数的整理与复习》。“百分数”这一单元主要包括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以及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等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小数,特别是分数概念和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分数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总复习时,应将复习重点放在百分数的应用方面,同时要注重与分数乘除法问题的对比,分析百分数问题与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在解题思路上的一致性,加强知识间的联系,深化学生对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促进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优化。通过总复习,既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也可借助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设计理念】。
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发芽率、合格率等。所以同学们必须熟练掌握本单元的基础知识,才能轻松地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亲身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基础上,经历体验问题的形成和解决过程,引发学生对百分数问题的结构特征,解题策略和规律的深层次思考,克服学生消极接受的惰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主动构建自身知识体系。
【教学策略】。
本节课通过获取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集体交流,小结方法等环节,引导学生自己对百分数应用题进行整理和复习,深化了学生对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促进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优化。数学教学不应局限于知识的传授,应重视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收集数据、获取数学信息,并从中选取有用的信息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使“生活化”、“数学化”得到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百分数单元知识的归纳和整理,巩固所学的知识,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感受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百分数问题。
2、在百分数知识的迁移与综合运用中使学生经历一个整理信息、利用信息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初步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3、在百分数单元复习的过程提升数学思考。发展学生思维,激发起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4、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过程与方法:
经历百分数的回顾和应用过程,体验归纳整理、构建知识体系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及乐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掌握百分数的意义,以及与分数、小数之间的联系。
2、理解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找准量和率之间的对应关系是教学中的重点。
难点:税后利息的计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百分数的意义。
教师谈话:我们上段时间学习的哪些知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复习百分数的相关知识。(板书:百分数的整理与复习)。
1、复习百分数的意义。
(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百分数也叫百分比或百分率。)。
2、判断:“4/5=80%,4/5米=80%米。请同学们说明理由。(分数既可以表示一个数,也可以表示两个数的比;百分数只能表示两个数的比,后面不能带单位名称。)。
3、复习分数、小数、百分数之间的互相转化的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小数化成百分数:先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添上百分号。
百分数化成小数:先把百分号去掉,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分数化成百分数:先把分数化成小数,再化成百分数。
百分数化成分数:先把百分数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再化简。
(二)根据信息,请同学们提出相关的百分数问题。
(小组讨论、交流)。
老师今年36岁,丁俊同学今年12岁。
问题:1、老师的岁数是丁俊同学的百分之几?
2、丁俊同学的岁数是老师的百分之几?
3、老师的岁数比丁俊同学的大百分之几?
4、丁俊同学的岁数比老师的少百分之几?
(三)复习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
我校男生人数比女生少10%。
问: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百分之几?
(指名回答)。
2、已知女生人数有500人,求男生有多少人?
(单位“1”是已知的)。
3、已知男生人数有450人,求女生有多少人?
(单位“1”是未知的)。
(四)复习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折扣、纳税、利息。
1、商店有时降价出售商品,叫做打折扣销售,通称“打折”。几折就表示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
问:什么等于折扣?
2、缴纳的税款叫做应纳税额。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做税率。
问:应纳税额等于什么?
3、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做利息;利息与本金之间的比值叫做利率。
问:什么是利息?如何计算利息?在计算利息时要注意什么?
(五)综合练习:
2、昨天我们班有2人请假了,大家能计算出昨天我们的出勤率吗?
问:出勤率等于什么?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我们今后要用99%的努力+1%的灵感去创造100%的成功。
【板书设计】。
百分数的整理与复习。
意义互化应用找准单位“1”
单位“1”是已知(用乘法计算)。
单位“1”是未知(用除法或方程计算)。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能借助数轴初步理解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
负数的意义和数轴的意义及画法。
【教学指导】。
1.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加深学生对负数的认识。
负数的出现,是生活中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需要。教学时,教师应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实例,特别是学生感兴趣的一些素材来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出现负数的必要性,并通过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对比,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在引入负数以后,教师要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用正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实际例子,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并通过大量的事例加深对负数的认识,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把握好教学要求。
而是描述性的定。
义,只是让学生借助已有的在直线上表示正数和0的经验,迁移类推到负数,能在数轴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所对应的点。
3.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创设了开放性的思维空间,在解决问题时应着眼于让学生自主地理解数学信息、寻找解题思路。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寻找答案,对于学生有道理的阐述,教师要积极鼓励,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逐步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
【课时安排】。
建议共分3课时:
负数的初步认识2课时在数轴上表示正数、0和负数1课时。
【知识结构】。
第1课时负数的初步认识(1)。
【教学内容】。
(1)(教材第2页例1)。
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正、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重点难点】。
体会负数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情景导入】。
1.教师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教材第2页主题图。(有条件的可播放天气预报视频)。
2.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说出图中内容。(教师:观察上图,你能发现什么?0℃代表什么意思?-3℃和3℃各代表什么意思?)。
引出课题并板书:负数的初步认识(1)。
【新课讲授】。
教学教材第2页例1。
(1)教师板书关键数据:0℃。
(2)教师讲解0℃的意思。0℃表示淡水开始结冰的温度。比0℃低的温度叫零下温度,通常在数字前加“-”(负号):如-3℃表示零下3摄氏度,读作负三摄氏度。比0℃高的温度叫零上温度,在数字前加“+”(正号),一般情况下可省略不写:如+3℃表示零上3摄氏度,读作正三摄氏度,也可以写成3℃,读作三摄氏度。
(3。
)我们来看一下课本上的图,你知道北京的气温吗?最高气。
温和最低气温都是多少呢?随机点同学回答。
(4)刚刚同学回答得很对,读法也很正确。
学生讨论合作,交流反馈。
(6)请同学们把图上其它各地的温度都写出来,并读一读。
(7)教师展示学生不同的表示方法。
(8)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用“+”和“-”就能准确地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第1题。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
答案:-18℃温度低。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1课时负数的初步认识(1)。
0℃。
-3℃。
3℃(+3℃)。
通过温度的概念,初步学习负数,理解气温高低与温度的关系,是负数学习的第一步。
第2课时负数的初步认识(2)。
【教学内容】。
(2)(教材第3页例2)。
通过呈现存折上的明确数据,让学生体会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体会负数的含义。
【重点难点】。
体会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初步理解负数的含义。
【情景导入】。
教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一起学习了气温的表示,谁能说一说温度都是怎样读写的?
组织学生讨论回忆上一课内容。
师:很好,大家都很棒。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负数知识。
引出课题并板书:负数的初步认识(2)。
单元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相互关系;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求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
3、独立自学,使学生初步认识弧、圆心角和扇形。
4、使学生认识思对称图形,知道轴对称的含义,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5、通过介绍圆周率的史料,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单元重点:
1、认识圆和轴对称图形;
2、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
单元难点:
理解圆周率;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以及画具有定半径或直径的圆。
1.认识圆。
(1)圆的认识。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2、会使使用工具画圆。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概括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圆的认识,通过动手操作,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认识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画圆的方法,认识圆的特征。
一、复习。
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
3、示圆片图形:(1)圆是用什么线围成的?(圆是一种曲线图形)。
i.举例:生活中有哪些圆形的物体?
二、认识圆的特征。
1、学生自己在准备好的纸上画一个圆,并动手剪下。
2、动手折一折。
(1)折过2次后,你发现了什么?(两折痕的交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
(2)再折出另外两条折痕,看看圆心是否相同。
3、认识直径和半径。
r
d
(1)将折痕用铅笔画出来,比一比是否相等?
(2)观察这些线段的特征。(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3)板书: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
4、讨论:
(1)什么叫半径?圆上是什么意思?画一画两条半径,量一量它们的长短,发现了什么?
(2)什么叫直径?过圆心是什么意思?量一量手上的圆的直径的长短,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且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且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5、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1)学生独立量出自己手中圆的直径与半径的长度,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然后讨论测量结果,找出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d=2r。
得出结论:在同一个圆里,6、巩固练习:课本58做一做的第1-4题。
三、学习画圆。
1、介绍圆规的各部分名称及使用方法。
2、引导学生自学用圆规画圆,并小结出画圆的步骤和方法。
四、巩固练习。
1、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再画一个直径是5厘米的圆。
2、判断,并说为什么。
(1)半径的长短决定圆的大小。()。
(2)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3)直径是半径的2倍。()。
(4)圆的半径都相等。()。
3、思考题:在操场如何画半径是5米的大圆?
五、布置作业。
书p60第1-4题。
人教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上册第三课《美丽的纹样》。
二、【教学目标】。
2、技能目标:尝试设计一组美丽的适合纹样;
3、情感目标:通过欣赏和设计适合纹样,提高学生的审美、设计能力以及美化生活的能力。
三、【制定依据】。
1、内容分析:
《美丽的纹样》是人教版小学美术五年级第九册中的一节造型表现及设计应用课程,主要是学习“适合纹样”的相关知识。在新课程中对于五年级的造型表现及设计应用的教学目标有明确要求:“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单的创意,设计方法和媒体的加工方法,进行设计和装饰,美化身边的环境。”基于以上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设计为:通过欣赏,了解什么是适合纹样,从而尝试设计出新颖、美观的适合纹样。将本课的教学难点设计为:学习基本骨架的绘制,掌握适合纹样的制作方法。
2、学生实际:
学生通过二、三、四年级对“二方连续”、“四方连续”以及“对称图案”的学习,在造型表现及设计应用领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安排“适合纹样”的学习是十分合理的,符合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
四、【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填图游戏稿,示范工具;
学具:直尺、自己喜欢的作画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漂亮的图片,你们边欣赏边思考: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指名生回答。
2、师:同学们讲得很棒,总而言之这些简单的图案经过组合以后,就变得非常美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美丽的纹样》。
(二)探索学习。
1、了解适合纹样:刚刚我们欣赏的图案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去掉了他们的外型以后,里面的图案形成的形状仍然跟外面的形状一样,也就是说这些图案都非常适合他们的外型,我们把这样的图案叫做适合纹样。
2、适合纹样有多种组织形式,请大家看图片,看看有哪些形式?(开火车答)。
3、师总结:离心式:它的特点是图案由中心向四周发散,用手势比划一下。4、学生尝试介绍向心式、离心向心结合式、旋转式、综合式以及均衡式:
5、师提示:均衡式这种样式比较特殊,前面几种形式都是有一定的规律的,而这种形式是不规则的,他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平衡的效果。
(三)欣赏启发。
1、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们就已经将适合纹样运用于生活中了,请大家欣赏课件中的图片。
2、请你想一想,适合纹样在我们的生活中还常常运用在那些地方?(生举例,师课件展示适合纹样在生活中运用的图片若干)。
3、欣赏了这么多精美的图片,我想大家一定很想知道怎样来制作这些美丽的纹样,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适合纹样的制作方法:师向大家介绍三个步骤:定尺寸、定外框、定基本骨架线。
4、学生思考,并说一说怎样制作基本骨架线?
师小结:可以用对折的方法,也能用尺子量中点的办法定基本骨架线。
(四)尝试练习:
师:同学们一定很想展示一下自己的身手吧?下面就请你设计一幅适合纹样。要求:
1、先选好某种外形,再根据外形设计填充图案;
2、利用前面学过的对比色或邻近色知识来装饰适合纹样。
(五)评价小结。
1、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从图案、组织形式、色彩等方面来介绍);
学生互相评价。
2、教师点评、小结。
同学们的图案设计得非常精彩,相信你们这些小设计师,以后一定能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美。
(六)拓展延伸。
课后请同学们尝试用电脑绘画中的画图软件,制作适合纹样。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对单元知识进行概括,建立知识结构;。
2、会解决实际问题;。
3、归纳整理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积极探索、团结协作的精神,获得收获的成功感。
教学重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归纳整理,形成知识脉络。
教学方法:引发矛盾,引入课题小组合作,归纳整理多元评价,建构知识应用实际,解决问题强化总结,拓展迁移。
教学过程:
一、引发矛盾,引入课题。
猜一猜:老师今年多少岁了?
猜这个谜语,我们需要哪些数学知识呢?
齐读课题,你想到什么?
那好吧,我们就开始复习。
二、梳理知识,形成脉络。
1、集中呈现。
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学习单位,按照你们的想法,把学过的数。
2、逐个梳理。
1)小组活动:请大家在小组中,每人挑1至2个名词说说意思。
2)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发言提示随意在黑板上贴出各个名词)。
3)整理完善知识结构。
在数的整除这部分首先学习的是整除,这是为什么?请大家讨论一下,再推荐代表发言。(巡视,参与学生讨论。)。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讨论。
提示:整除是基础,整除前提下产生了约数与倍数,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关系。(逐步引出公倍数、公约数、最小公倍数、最大公约数、互质数、合数、质数、质因数、分解质因数、奇数、偶数等。)。
说得真好!这些知识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
对于今天整理出来的数的整除脉络图,大家有什么想法?
通过整理,可以使这部分知识更加条理化、系统化。
3、自学课本,看一看还有什么不清楚的问题?
三、应用、解决问题。
1、填空题。
在1----20的自然数中,有()个奇数,有()个偶数,有()个质数,有()个合数,奇数中的()是合数,偶数中的()是质数,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的数是()。
2、能同时被2、5、3整除的最小两位数是(),最大三位数是()。
3、选择题。
(1)一个合数的约数有()。
a)1个b)2个c)3个d)4个。
(2)如果a和b是互质数,那么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
a)ab)bc)abd)1。
4、判断题。
(1)整除一定是除尽,除尽不一定整除。()。
(2)相邻的两个自然数一定互质。()。
(3)所有偶数都是合数。()。
(4)24分解质因数24=22231。()。
(5)一个自然数的最大约数一定等于它的最小公倍数。()。
5、把下面的数按照不同的标准分成两类,你能想到几种?
21581720。
四、强化总结,拓展迁移。
老师想把自己的手机号码告诉大家,大家以后有什么问题都可以和我联系,好吗?
老师的手机号码是11位数字,每一位数字依次是:
1)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2)最小奇数与最小质数的和;。
3)最小的自然数;。
4)质数中最小的两个数的和;。
5)既是质数,又是偶数;。
6)最小质数与最小合数的积;。
7)有约数2和3的一位数;。
8)自然数中最小的奇数;。
9)最大约数与最小倍数都是7的数;。
10)所有自然数的约数;。
11)最大的一位数。
同学们以后有事需要老师帮忙,随时call我。
这节课上到这里可以吗?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圆周长的概念和圆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实验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自学自知圆周率,从而总结探究出求圆的周长的公式。另一方面提高学生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1.让学生经历圆周率的探索过程,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长的公式,能运用圆周长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及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理解圆周率的含义,熟记圆周率的近似值,结合圆周率的教学,感受数学文化,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数学活动推导圆的周长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圆的周长与直径关系的探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线、尺、塑胶板上剪下的直径大小不一的圆、实验报告单、计算器等。
一、把准认知冲突,激发学习愿望。
1.谈话:同学们,知道大家都喜欢看《喜羊羊和灰太狼》的动画片,今天,老师把它俩带到了我们的课堂。听:(课件播放故事:在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里,喜羊羊和灰太狼举行跑步比赛,喜羊羊沿正方形路线跑,灰太狼沿圆形路线跑,一圈过后,它们又同时回到了起点。此时,它俩正为谁走的路程长而争论不休。同学们,你们认为呢?)(学生进行猜测)。
2.要想确定它俩究竟谁跑的路程长,可怎么做?(生:先求出正方形和圆形的周长,再进行比较。)。
3.指名一生说说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生:边长4=周长)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圆的周长。(揭示课题:圆的周长)。
二、经历探究全程,验证猜想发现。
(一)认识圆周长的含义并初步感知圆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
1.谈话:那什么是圆的周长呢?(课件出示3个车轮)。
2.师:上面的3个数据是表示什么的?(生:圆的直径)英寸是什么意思?(学生看书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