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触动读书报告范文(15篇)
文件格式:DOCX
时间:2023-11-21 06:07:19    小编:XY字客

中国触动读书报告范文(15篇)

小编:XY字客

通过报告,我们可以展示自己的项目研究成果或团队的工作成果,提升个人与团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写报告时,我们也需要注重对关键点的强调和重要信息的突出。下面是一些成功的报告案例,供大家借鉴和学习。

中国触动读书报告篇一

印象之中,这已经是我第三次还是第四次读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每一次都有不一样的感悟。如果说之前几次读,只是纯粹出于记者工作的本能和探究中国发展变迁的兴趣使然的话,那么这一次细读,则已经建立在自己两次尝试社会学考博,对社会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比较熟悉的基础上,因而此次阅读,才会对于费老的理论建构能力和“君子不器”的治学作风,有更为深刻的感受。

费老在后记中所说,如果把他的《江村经济》看作是社会学社区研究中典型的个案研究论著的话,那么这本《乡土中国》,则属于社区研究第二个层面的作品——比较研究。实际上,我对费老的这个界定是有疑问的,因为《乡土中国》一书篇幅虽小,但探讨的都是中西社会比较,或者说中国的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这两个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生态的比较这类相对宏大的内容,显然这本书,已经很难用社区研究的框框前去界定。如果套用现代社会学的分类话语的话,这本书更多可能应该属于发展社会学或者说比较社会学的范畴。从中西社会比较的内容来界定,则本书属于比较社会学;而从中国不同社会形态变迁的角度来看,本书则属于发展社会学。

实际上,用这类严格的学科分野话语来界定费老的这本书,如果在费老本人看来的话,多少显得有些迂腐和可笑。尽管在《江村经济》中,费老细致地展现了自己个案研究的能力、深度与广度,但对于他们那一代学人来说,融家国情怀于其中的宏大叙事冲动,是不可避免的。这也是《乡土中国》关注中西社会形态比较这么宏大主题的重要原因之一。与费老同时代的华人学者,黄仁宇提出了“中国大历史观”,吕思勉更是致力于中国通史的写作与研究。这些学者的家国宏大叙事冲动,跟身处一个动荡不堪的乱世,救亡与图强成为知识分子最重要的命题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即便就拿《江村经济》这样的从小处切入的个案研究论著来说,费老其实也有着强烈的以此映证中国乡村整体发展状况与出路的潜在动机。

中国触动读书报告篇二

首先,我想解释一下“忘本”是什么意思。根据新华字典的说法,是忘记自己原来的处境,忘记处境变好之后的幸福之根。

这有点像一些城市人。他们忘记了他们的祖先也是乡下人,他们忘记了今天的幸福是80%的人口贡献的结果。不仅忘了,更让人难过的是,他们反过来取笑我们国家的人“蠢”“蠢”。真的是这样吗?费老师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解释:这不是智力的问题,而是知识的问题,当乡下人不知道车来了该怎么逃,看不到世界就不知所措的时候。

与城市里的人相比,乡下人会更加重视这一点。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农村人对土地的高度重视。他们深深扎根于土地!我在任何地方都不会忘记我的“一亩三分地”。他们世世代代在斯里兰卡出生、长大、死去,几本书不流。这个村庄几百年来一直有那些姓氏。村里的人口好像都依附于土地,世代之间变化不大。正因为如此,地方社会是熟人社会,熟悉并自觉遵守传统规范,不需要法律的存在,更不需要利用契约来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这些都是基于人的熟悉程度。但是在人口流动迅速的现代社会,我们还有那种熟悉感吗?答案是否定的!但与此同时,我们的现代社会缺乏完善的法律原则来规范各种行为,导致许多人徘徊在空白的空间里,许多城市人不可避免地会忘记自己的出身,因为他们中的许多人面临着信仰危机。不像乡下人相信土地,他们相信土地会给他们带来好运!

中国触动读书报告篇三

《乡土中国》我没有读之前心里就想乡土中国是一种以怎么样的形式反映出来的当时的时代背景,当我读完了《乡土中国》之后给我的答案是脑袋里出现一幅画面里面有的父亲和母亲辛勤劳动的背影和我家乡父老乡亲他们在田地里播种辛勤劳动的画面呈现在我的眼前,泪水悄悄的滑落下来打湿了我的衣服我开始想家人以及家乡的人民和山山水水了,《乡土中国》读后感。虽然农村没有像城市那么的繁华但有宁静清新的空气有朴素人民,灿烂的微笑待人友善,他们懂得珍惜生活和努力创造财富。

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给我们打开了认识中国农村的一扇大门。有人也许以为这本书写的早了,对于现在的情况很不实用,我觉得倒不是。这本书的理论价值到现在还闪烁着光辉。至少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读过哪本社会学的著作在理论和语言上胜过这本薄薄的小书。

有人认为费孝通在这本书最主要是提出了,“礼治秩序”及其“差序格局”这两个概念。我倒是觉得他的成果是把乡土中国的根子挖出来了,指出来为什么我们最近百年的变迁会如此之艰难。

何为乡土中国?它的特性是什么?先生在第一篇已经很好指出来了。比如他就说中国乡下人多,“土”就是他们的特性,当然土气不是贬义词,靠土地谋生的乡土社会很大程度是很稳定的,即使战乱迁移的也不是社会的主流。他也顺便比较和美国的不同,指出我们是聚村而居,并且保持自己的生活隔离,结果就形成了地方性,保持孤立的社会圈子。同时村落里面大家都是特别熟习,就成了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在没有陌生人的社会,法律其实处于次要的可有可无的地位,大家都能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大家重视是信用而不是法律。当然在我们现在这个处处都成了陌生人的社会,土气就成了骂人的话,那些礼俗也逐渐被法律所代替。

他在谈论文字下乡的问题里面,他认为,在乡村社会很大程度上是不需要文字的,经验的传播往往是手把手的教,在一个地区住的几百年,世世代代面临的问题很大程度都是一样的,解决的办法都是一样,不需要什么理论,什么创新,读后感《乡土中国》读后感》。当然先生在这两篇文章里面分析很多,也很深刻。

“差序格局”是费先生的独创,在书中,他打了个比方,将西洋的“团体格局”和中国的“差序格局”区分开来: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而中国的社会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通过这个比喻,费先生把中国传统社会的特点形象具体地表现出来了:

首先是执行私人道德。“私”的毛病在中国的乡土社会中实在是一个较为严重的弊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个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物上霜”就可以显现这点。而在西洋的团体格局中,道德的观念是建立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的,团体是超于个人的存在。其次是判断标准的随机性。中国社会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随着势力的大小而变化,对于不同的环境和人事,自然就会有不同的对待方法,我们往往讲的是攀关系,讲交情。而西洋社会将的是权,社会对每个人是公道的人对人遵守的是一样的规则,就是要互相尊重权利,而团体对个人也必须保障这些个人的权利。再次就是模糊的社会组织的界限。比如在书中提到的关于“家庭”的概念,在中国,“家庭”这词是含糊得很,可以是自己和太太,可以是加上孩子,还可以是加上其他的伯叔侄子之类的。而在西洋社会,“家庭”就是指他以及妻子,未成年的孩子,明确得很。最后就是社会结构的层次化。中国的传统社会向来就是阶级社会,上下级关系的明确规定,使得社会层次分明,乡土中国的社会网络是由等级差别的。而在团体格局中,人是平等的,是被一视同仁的。

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在向工业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化的过程中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礼治秩序的全面打破,血缘和地缘的分离,剧烈的社会变迁,使得人们不再圈定在一定的范围内,而是更加迅速地流动,这就导致了更多的乡土本色被花花世界所淹没。

当然,中国的本质还是乡土的,即使她从“农业大国”到“工业大国”。中国人骨子里的私德是不会一下子消失的,却反而有一种加重的趋势,社会上盛行的“各走各路”的风气使得这个社会更加地冷漠。中国的五千年文化是孕育于农业文明中的,中国人身上的“泥土味”是不会失去它的香气的,所以老有一些“城市人”在那里鄙视“乡下人”,那就有点可笑了。

以上是本人看完《乡土中国》后的一些想法,其实看完《乡土中国》之后有许多的感想,但又不足以成文,所以只将能成文者呈现出来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中国触动读书报告篇四

今年是建党九十周年,我有幸拜读了《党史》第二卷,再次走向中国共产党的过去,重温了那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感受颇深。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一系列武装爆反,在混乱的年代为人民开路。朱德、彭德怀、叶剑英、刘伯承等一批元帅运筹帷幄,在无数个不眠夜的灯下统领大军为百姓作战。工农红军从1928年起,不断在全国范围内扩大,结合了不怕死不怕敌人的爱国战士,奋勇杀敌,不顾一切只为革命的胜利。

最难忘的是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横渡金沙;铁索桥再险,可以征服;饥寒交迫再苦,可以忍受。虽然牺牲了很多革命战士,可是我们最终以一支部队的名义克服天险,走完长征。在中国共产党的奋斗路程上,只要回首长征就点燃了一种精神,照亮了一个民族。

我们的历史也有创伤,那惨烈的日军30万人南京大屠杀至今仍是我们心头无法抹去的阴影。1937年日本的侵略中国行为,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他们烧杀抢夺,无恶不作,惨无人道的行径毫无天理。可是中国共产党没有被吓倒,反而毫不犹豫地站起来,在全国范围内与日本鬼子斗争到底。这当中,虽然有优秀的爱国爱党人士牺牲,无辜的善良百姓受害,但是共产党也在艰苦的环境下,用实际行动,历经8年终于捍卫了国家的尊严。

回想共产党九十年来走过的历史,我感慨万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开展土地革命、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解放全中国并建立新中国,带给人民幸福的生活,一步步走向胜利,走向辉煌。我们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辈用鲜血换来的,因此要倍加珍惜。

作为一名党员,一位资源保护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我认为只有干好工作,才能对得起革命烈士,才能对得起党。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在政治上必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提高政治觉悟,认真贯彻党的方针、政策,诚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努力增强政治敏锐性,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

其次,工作思路要从实际出发,必须十分清晰。特别是要高度重视上级部门召开的工作调度会,把握好工作重点,分局要随着市局的指挥棒而动,国土所、科室要以分局的指挥棒为行动准则。哪些是重点工作,应该如何去抓,一项工作该如何开展,干到什么程度,都要理清头绪,把好脉络,分清工作轻重缓急。

第三,要严格组织纪律。要把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和工作纪律的执行摆在党风廉政建设和行业作风建设的突出位置,把各项制度的落实作为机关管理的重中之重,牢牢抓在手上,全面加强新形势下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建设,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严格要求自己,严格按纪律、按程序办事,全面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第四,要高度重视宣传工作。把国土资源工作宣传出去,才能得到社会的公认,才能降低执法成本,并建立社会公信力。因此,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及时有效地宣传国土资源工作,宣传本部门、本单位,要不断创新宣传形式,把宣传工作做到田间地头、学校、工矿和集市,使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入脑入心,深入基层,扎根群众,进一步提升部门形象,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氛围。

第五,要树立五种意识。树立忧患意识,增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树立大局意识,促进沟通协调;树立创新意识,开动脑筋,多闯多试,为构建保障科学发展新机制献计献策、尽心尽力;树立责任意识,切实履行好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的双重责任;树立服务意识,增强以人为本的理念,主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国土资源服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国土资源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国土资源服务。

具体工作中,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全力保障依法用地。无论是扩大内需,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都需要用地。但发展不能盲目用地,更不能违法用地,必须在法律和规划的框架下运行。首先,要选准项目。项目要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凡国家提倡鼓励的,我们要千方百计去发展;明文禁止的项目,坚决不能上;限制的项目,要视情慎上。

同时,要严格规划控制。要围绕规划上项目,所有新上项目必须符合规划要求,防止随意调整规划。确需调整规划的,必须严格按法定程序进行。作为国土部门来说,要超前谋划,围绕政府开发目标和规划,主动对接、主动服务,提前调查研究,制定项目用地计划,避免未批先占等违法违规现象发生。

二是努力维护良好的国土资源管理秩序。首先,要严厉打击非法占地、非法出让、非法开采等各类国土资源违法行为,盯紧、盯死、盯住,切实保障合法人的权益。其次,要认真做好信访稳定工作,及时妥善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对重大信访案件继续实行领导包案,切实做到“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三是强化矿产资源监督管理。稳定的国土资源开发秩序是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市区分局辖区内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矿区执法工作任务艰巨。要继续实行矿业权招拍挂,全面推进资源整合。同时,严厉打击各类矿产资源违法违规行为,维护矿产资源开发管理良好秩序。

四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首先要加强教育。通过教育,筑牢拒腐防变的防线,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同时要经常性地组织开展积极向上的文体活动,观看警示教育片,加强这方面的正面引导和警示教育,在全局真正形成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促进科学发展。其次要完善制度。

加强对财务管理、车辆管理、政务公开、首问负责制、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制等情况的监督,对制度中需要更新或细化的地方及时完善,为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第三要强化监督。进一步明确岗位职责,加强各科室(单位)之间的沟通协作,严禁推诿扯皮,大家都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切实提高工作效率。

加强对重要岗位及关键环节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要及时研究解决。第四,领导干部要带头自觉做到廉洁自律。要敢于坚持原则,敢于碰硬,敢动真格,敢抓敢管。尤其在大是大非面前,不能丧失原则,要旗帜鲜明,立场坚定。

中国触动读书报告篇五

最终想补充一点自我另外的想法,同城市完备的基础设施、便利的生活方式和先进的医疗教育资源,农村自是不能比的,城市成了人们汲汲以求奔向的地方,农村逐渐虚空成空巢,某种意义上,乡土社会已经成了现代社会的一种落后、负累,但其中的乡土之情却不是能够如此这般轻易抹去的。经济在发展,物质在充盈也在被摧毁,但情感,我们不能轻易说放弃。乡土社会中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传统,那种贴近泥土的亲近自然,那种比邻而居相互串门的热情街坊,还有鸡犬相闻的那份安逸闲适,都是乡土社会中诸多概念构建的骨架中鲜活的血肉,在这个城市化不断发展、农村逐渐被淘汰的时代,也能化作一种让人割舍不下的情怀。

中国触动读书报告篇六

这是作品的整个讨论,前者为“书”的印象是,有很多故事,有情节。今天是这本书的纸张类型的第一次接触,在这个陌生的推理,实在太难看了。它的每一个字可以理解,因此,只有最冷静的思考在里面平静的时间阅读。我个人认为,对于这样一本书只读一次收获不够的,有重读的前几章,发现一个框架,还可以与作者的写作整本书的意图分析相结合,要表达的意思这句话的,因此,对于现在的小学,我也只能算做在书说话的一切。

佩服书中的说理,文字在乡下生活是否有作用研究本就已经很难论说,但作者可以通过将城里教授的孩子和乡下一个孩子形成对比分析清晰地让人理解:城里人只熟悉城里的事物,正像乡下人只熟悉乡间一样,乡下人会在城里的人因为一些无知受到人们嘲笑,城里人同样也会在乡下遇到很多不认识的事物,虽然没人嘲笑以及他们,但说彼此“愈”确实存在没有企业根据。城里孩子学习学得好成绩高,但捕蚱蜢不如乡下教育孩子,这都是一种平等的,文字在乡下不如在城里普及就像城里人不懂农家科技知识都是一样是很自然的。于是教师要想实现文字下乡,文字在乡下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就要不断加快经济转型,充分而有力。

无论是立足之本的讨论,或从实际出发,中国是一个“原生”的国家,一个憨厚,用黄土样的国家性质的成分。中国人自己有一种“土气”,平静,诚实,没有心计,中国人含蓄,他们所面临的困难,首先想到的是“自我否定”,继承了这一传统,在当地社会,传承至今。

曾经的乡土特色社会主义已经不复存在,正逐渐向着“浮士德式发展”。在当今我们中国,许多企业新型教育思想进行冲击着就有的传统,这是一个乡土社会工作面临的机遇,保持就有的优良传统的同时通过吸收新的文化,加快产业转型,这是当务之急。

根据作者对礼治的定义,中国社会仍然是一个礼治社会,和谐社会,一直被视为主流,德法协调。正是因为礼治思想的准则,法律才是现代社会的象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它并没有道德观念那么流行。笔者认为人的统治有时可以达到法治的效果,这是人的统治具有悬念和惩罚的灵活功能。

中国触动读书报告篇七

在那艰难的战争年代,我们渴望站起来,于是我们就搞革命,最终站起来了;在那和平的年代,我们渴望富起来,于是我们就改革开放,真正富起来了!我们中华民族似乎从来不惧怕任何天灾人祸,我们相信我们有能力,有韧劲去解决一切问题!但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是:我们愈发展愈不自信,我们似乎比在那个一穷二白的时代还没自信,我们的自信心哪去了呢?我记得之前看过张维为教授的一个演讲视频,最后一句话就是:中国人,你要自信!简短的七个字,道出来我们当代中国人的弊端所在——自我认同感低。换句话说就是:盲目追随西方模式,认为中国模式必将走向西方模式!我看《中国震撼》这本书,就是为了驳回这句话,就是为了树立起作为中国人应有的自信,这本书似乎给了我很好的解释,给了我立起自信心的理论源泉!

我记得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这样一句话:“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11月29日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说的一句话。普通人说这句话我们也许不会相信,但这是习近平主席说的,我坚信不疑!因为这是他站在160多年中国近现代发展史的角度上说的!这是他以唯物史观统观全国发展模式提出来的!这也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习近平总书记说的话我信,张维为教授说的话我也信!因为他做过伟人邓小平的翻译,走访过100多个国家,他所见到的,他所涉猎的,都比我们开阔的多,也更有说服力,他以客观和全面的视角,以世界眼光,分析了中国在特有发展模式下的迅速崛起的原因让我对祖国的发展大势以及曾经对此的疑问有了全新的认知与释然。《中国震撼》这本书从8个角度向我们证明了中国----这个文明型国家崛起的力量与震撼,也向我们提供了自信的源泉!这8个角度分别是:不再误读自己、中国的1+1大于2、一个“文明型国家”得崛起、一种发展模式的崛起、一种政治话语的崛起、西方模式的困境-我看印度、西方模式的困境-我看东欧、西方模式的困境-我看东亚。

读《中国震撼》,要了解一个新的名词---文明型国家。我们一直以来,都说我们中国是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国家,但我们对文明的实质内容却不是十分清楚,而这本书开篇就给我们解释了什么是文明国家,并且给它取了一个新的名字:文明型国家。张维为用“四超”“四特”来概括:超大型的人口规模,超广阔的疆域国土、超悠久的历史传统、超深厚的文化积淀;独特的语言、独特的政治、独特的社会、独特的经济。这“四超四特”就足以让我们自信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书中有这么一段话:“这种文明型国家不需要别人认可也可以独立存在与发展,它的政治和经济模式在很多方面与别人不一样,过去不一样,将来也与众不同,今后也还是自成体系的。就像《孙子兵法》不需要克劳塞维茨来认可,就像孔子不需要柏拉图来认可......而更可能发生的倒是前者逐步影响后者的问题:《孙子兵法》已经并将继续影响西方军事思想的发展,孔夫子和柏拉图都为人类社会提供了宝贵的智慧......”作者用这么一大段话,向我们说明的是,我们与众不同不是卑微,更多的时候会是优越!

下面是我读完书感触最多的几个部分:

1、经济发展。

如果以gdp来衡量的话,我们已于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如果以购买力平价来算的话,2015年我们已经超过了美国!我们中国人习惯以静制动,以退为进,我们习惯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这使我们不会因为乐观的评价而得意忘形,但我们也不能老在那谦虚推让,适时地向国人展现我们的实力,是很有助于树立起国人自信的!1978年到2006年间,中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亿元增长至21,0871亿元,增长近60倍。中国的经济成就不仅写在了中国历史之上,也在世界历史上刻下了辉煌的一页,过去25年全球脱贫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归功于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这一连串的数字,足以体现中国崛起震撼人心的力量!

2、良政vs劣政。

在张维为教授的《中国震撼》这本书中,出现最多的还有良政这个词,顾名思义就是良好的政治治理。我们要反腐,于是有了全国纪律检查委员会,我们要深化改革,于是有了2015年出台405个改革方案,2016年出台419个改革方案,我们要脱贫,于是有了精准扶贫的政策......环顾全球,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像当今中国一样,以一种说到做到,只争朝夕的方式推进改革!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像中国一样全心全意为民服务!从现在这个国际背景下看,我们中国这种治理模式足以压倒性走在世界前列!

3、实质民主vs形式民主。

西方一直吐槽的就是我们中国的选举制度,他们一直认为中国没有民主,只有西方才会存在民主,但我们似乎可以反问,为什么民主的西方选出来了小布什,选出来特朗普?真正的民主不是一人一票,而是每个人都能发表自己的意见,这就是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中国历届领导人,哪个没有管过上亿人口?!也就是说,我们中国国家领导人上台前,都治理过相当于几个欧洲国家人口规模的地区,这在世界上也绝无仅有。张维为教授总结出这样一个论点:西方仅仅是选举,而我们中国是选拔,这一点是比美国优越的!这就是实质民主与形式民主的区别!

前篇我主要写了《中国震撼》给我带来的自信源泉,当然这种自信是理性的,不卑不亢,换句话说:这种中国自信是与中国谦逊兼容的。下面我就要简短的说一下:中国震撼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震撼!

在我的理解中,震撼,就是做出能够产生社会轰动效应的事情!但我绝不这样定义中国震撼!因为中国震撼显然已经高出这一层面。比如说中国震撼是一种不可阻挡但又不用阻挡的震撼,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中国震撼带来的益处是社会共享的,是世界共享的,也就是说这种震撼背后深刻融入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充满和平。这种震撼不仅是因为其爆发的强大动力,还有其背后展现的大国风范,大国担当,这种震撼没有恐惧,更多的是感动与赞赏!(也许只有那些背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家才会担忧吧!)为什么说他比普通的震撼要更深层次呢?其实一比较就知道了,自从特朗普上台,各种退群,各种贸易战,各种秀肌肉,各种任性,给国际环境带来多大的动荡,我认为这也是一种震撼,我们不妨叫他为“美国震撼”!所有人都会明白,历史也会证明,这是哪一种震撼,相信更多的国家会选择中国震撼吧!(当然,这里更偏重于国家治理层面,美国在科技,教育等方面的震撼依旧有很多我们中国可以借鉴的)。

这种震撼是国际各个层面的震撼,是一呼百应的!我们中国政府做事,绝不是做秀,我们一切的行为目的归根结底都是为人民谋幸福,广一点,为世界各国人民谋幸福!记得习总书记说过,我们不仅要中国人过得好,世界各国人民都要过得好,这也充分反映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理念。正是基于这种政治初心,所以中国的崛起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期望的,并且是哪个国家越不发达,越认可的中国震撼。

所以综上所述,我这样定义中国震撼:是一种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基于世界和平的,伴随中国和平崛起的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震撼!这种震撼往往会带来一系列带有中国标签的特殊名词轰动世界!

显然,中国崛起是大势所趋!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我们将不断为全球治理提供着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信心!向世界证明中国雄狮正在苏醒!我相信,依靠自己的发展模式,依靠自己的治国理念,依靠着文明型国家的自信,加之我们每个中国人不懈努力地创新创业、拼搏奋斗,未来的中国一定会不断地给世界带来新的更大的震撼!

中国触动读书报告篇八

《中国震撼》是由我国当代著名学者张维为所著,本书提出,中国的崛起不是普通的崛起,而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文明的国家的崛起,是一个文明型大国的崛起——能够汲取其他文明的精华,但同时没有失去自我特点。

这本书全面深刻的概括了“中国模式”,其中张维为先生归纳的八大特点和八大理念,可以说是对近些年来渐渐盛行的“中国模式”的最佳概括。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具有高度文化底蕴的优秀书籍,更是一本拓宽我们视野的百科全书。

本书刚开始就通过介绍西方国家近些年来的看衰中国来反衬初中国模式的优越性,但同时作者也提出当前我国仍有很多问题,我们不能错误的看待这些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上任以后曾提出“中国梦”的伟大宏图,在我看来中国梦不是一代两代人励精图治就可以实现。而是在一个优秀的发展模式下,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去努力奋斗,才能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实现伟大的中国复兴。在本书的开头,我们通过一位美国记者的视角,清晰的看见了“中国梦”在渐渐实现——“我很不愿意对我女儿说,你只有去中国才能看到未来”。对未来的憧憬,即是梦,而毫无疑问“中国模式”正是实现这个梦,让人看到未来的必要途径。

这个崛起不同寻常——。

这点毫无疑问。遍观世界各国历史,我们会发现,没有哪个大国是像中国这样和平崛起,没有采取任何武力手段。在大航海时代,西方国家人民所掘出的第一桶金,往往都蘸着殖民地人民的鲜血,而改革开放到现在,可以说我们国家的第一桶是国人的辛劳所获得的的。

不仅如此,世界历史上也没有过14亿人口大国的崛起。我们发展中的问题,西方国家也曾遇到过,社会腐败,环境污染,贫富差距,这些西方国家也曾经历过这些问题。而作为志在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人口大国,这些问题无疑更复杂,但我们仍然取得了一系列巨大成就,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的成功及其模式的意义非同寻常。中国人靠着自己的智慧、苦干乃至牺牲,闯出了自己的发展道路,有了这样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我们也就可以从容的面对各种困难。

关于gdp——。

坦白来说,在阅读本书之前我也错误的认为,中国的gdp总值高平均值低,谈不上富裕,但作者用一个个例子告诉了我正确答案。赤道几内亚的人均gdp是2万美元,但那里的城市连简单的自来水都不曾享受过,原因很简单,那里的gdp主要由石油开发堆积而成,而所创造的财富掌握在了少数人手里。因此,我国虽然人均gdp并不算高,但确实是享受到了发展所带来的福利。我们的发展也有当初的加工厂式发展,慢慢进不到如今的科技带动发展,不得不说,这种改变是一种量和质的飞跃。

言论自由——。

民主建设——。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断发展进步需要的便需要不断地改革创新。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每一位领导人都反复提到“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领导人对于国家的发展有着清晰的认识。而若想进一步的持续发展,增加民主权力无疑是必要的,中国是14亿人口大国,民主建设任务任重而道远,不能靠简单的换血来实现民主建设,要靠的是渐渐将民主权力给予人民,实现国家发展。

国外——。

评论一个国家不应该,仅仅只看内部发展,更应横向与其他国家作对比。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印度,同样发展这么多年,为何仍然有很多贫困人口?对此张维为教授总结为“散、软、短、泛、粹”五字原因。40年前我们即将进入改革开放时,东欧发生了“东欧剧变”,而时至今日,东欧国家仍然困难重重,可以看出中国模式的巨大优越性。

张xx教授曾经当过邓小平及其他国家领导人的翻译,因此所具备的的眼光也让人称道。这本书中,他首先提到中国的巨大建设成就,然后再举出当前的社会问题,目的很简单,告诉国人必须有信心,一种“文明型”发展国家成员的信心,确实如此,我们曾站在世界巅峰,如今虽然困难重重,但我们无所畏惧。

陈x教授曾说,《中国震撼》给我们这些受过西方教育的强烈的思想震撼。对于我这本书也给了我巨大震撼。100年前,西方国家的酒店门口会写“中国人与狗不得入内”,100年后的现在,他们在店内专门安排人员为中国游客解答。

如今中国已然崛起,会继续创造震撼,终有一天,会让世界西服口服。

中国触动读书报告篇九

作为一个中国人,在这块土地上活了十八年,对中国还是比较了解的。当读了《论中国》之后,从一个外国人的眼中,又发现了另外一个中国,与我以往的认知大相径庭。

基辛格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国通,对于中国的了解和接触不必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少。1972年尼克松访华以及1979年的中美建交都有基辛格的功劳。多亏基辛格,让中美双方搭建了友谊交流之桥。

多亏基辛格,给了我一个不一样的中国。

在十多年间,我对中国的认识都是通过生活得来,却并没有深入探究自己的祖国。曾经,我也好奇中国为什么是共产党执政,弄不清中国的社会主义到底是什么,不明白孔子如何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屹立千年不倒,想知道中国终将向何方发展。但是,这些突发奇想只是奇想,我并没有更进一步思考千奇百怪的表象背后潜藏着怎样的缘由。许多问题在历史课本上,在人们饭后闲谈中,在电视节目的讲授里略有解说,只是不够具体完备,且带有很多主观色彩。

基辛格的《论中国》则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站在一个更加客观和宏观的角度重新解读了中国的历史和价值内核。

在史实方面,基辛格是很负责的,冷静客观陈述了中国的历史,有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还包括鲜为人知或者少有人提的历史真相。比如,看完这本书,我不再简单地把中国与苏联的关系看成盟友,而是更加清楚的理解了两国关系复杂多变相生相杀背后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再比如,对于美国出兵朝鲜,我也不再天真认为那是所谓的反社会主义反人民的帝国主义侵略战争,这实质上就是二战后全球两大正营的较量和角逐。

《论中国》的重点,自然在一个“论”字。通过漫溯上下几千年的历史,基辛格深入浅出讲述了中国的发展历程,勾勒出了中国的社会模型,呈现给读者一个全面清晰的中国面貌。在整本书的论证中,最触动我的就是对于中国建国后六十年建设进程的解读。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无疑让人难以看清,基辛格透过独到的视角用细腻的笔触由浅及深探讨了中国的转型过程,客观评价了中国的建设和改革,论证了中国在今后的世界中将成为一支独立的强大的力量。

当然,基辛格是令人佩服的。能够以宽阔的视野和严谨的方法研读一个人类历史中最复杂独特的国家,并能用宽广的胸怀辩证看待中国的当前与未来,实在难能可贵。

感谢基辛格,给了我一个不一样的中国。

读完整本书,对中国有了更加透彻的了解。虽然很多内容我都只能囫囵吞枣,但这番阅读确实带给了我耳目一新的感受,让我再一次走进了我的祖国。

读罢《论中国》,收获的不只是知识,还有情怀和眼界。

中国触动读书报告篇十

基辛格的《论中国》是写给美国人看的。早几个月前,我就有读一读的意愿,北京培训一回来就在网上买了此书。两个月前一次和老板的交谈,老板提到他准备最近读《论中国》,我也就顺势拿起来读了一遍。

粗看这本书的名字,标题很大,再加上它的大块头,使习惯快餐文化的现代读者容易望而却步。其实基辛格重点还是回顾了上世纪70年代至今的中美关系,虽点到了一些秘辛,但总体上说,还是站在战略和文化的高度,来审视中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当然,基于美国的视角是这本书天然的出发点。作为老牌的政治参谋和外交高手,基辛格在这本书里更多的是告诉美国的下一代,曾经的历史,以及为什么要与中国共存,如何共存。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终日被包围在中国人自己的评论里,无论赞美还是谩骂,终究有点“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意思。跳出三界,从别人的文化视角看看自身,也是大有裨益的。

一、中国的对外策略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入骨髓。

1.柔弱与强力。

看来,基辛格已经非常了解中国文化,他用了“势”的概念。他把中美之间的差异比喻成中国围棋与国际象棋的区别。中国人讲究谋篇布局,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而西方文化,更多是靠实力和数字说话,吃一个子就是一个子,一切都很清楚。而中国的策略往往很混沌,中国人喜欢把几件看似毫无联系的事情联系起来看,运用一种类似于太极拳法的手段,达成自己的目的。他把世界看成是一个大棋局,把上下千年看做是大周期。如果能从这样的高度看问题,有许多令西方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就迎刃而解了。

2.借力打力,无中生有。

在古代,这叫“以夷制夷”。战后,中国夹在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生存是第一要务。中苏关系不好,可老毛还是邀请赫鲁晓夫回国途中顺访北京,其实双方没有说任何实质性的事情,可就在赫鲁晓夫离开后不久,老毛便开始了炮打金门。让美国人以为是得到苏联支持的,不得不掂量直接干预的后果,结果中国实现了自己的战略意图。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3.以弱胜强。

按照美国人国际象棋的思维,他们是难以事前预判到,中国会出兵朝鲜;也难以预判到,中国人胆敢在乌苏里江,与老大哥苏联干一仗;还难以预判到,中国人敢于用大的牺牲,去狠狠教训刚刚击败美国的越南。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往往收到奇效。不按常理出牌,是因为中国人的世界观里,有更大的更宏观的“理”。

二、美国代表了值得尊敬的文明。

基辛格在书中有一段话,我印象深刻。摘录如下:美国社会永远不应放弃对人的尊严的承诺。美国对事物的判断永远不可能与美国对民主制度的看法分开。有些事件必然会引起美国的反应,即便会损害总体关系也在所不惜。

远的不说,看看美国最近这些年的一些行为,你可以说它是侵略,但细究起来,会发现,它的目的不仅仅是利益,它还是很看中意识形态的,否则无法解释它的行为。当然,你也可以说,传播意识形态也是它的利益。

三、两种文明共存共生。

就像今年夏天我在北京听到近似戏谑的观点,地球上的不同文明来自不同星球,所以差异巨大,水火不容。中美两个文明确实有太多太多的不同点,可它们都大到谁到吃不掉谁。

殊途同归还是走向毁灭?是一场非常有趣的非常有看点的大戏。嗯,是的,如果站在更高的高度,比如说上帝、真主、释迦摩尼的高度,望茫茫人世间,倒真的只是出戏。

要补充说明的是,貌似在中国这个文明里,普通人要承受的东西,大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明。这一点,在最近的一篇《从1942说起》就有提到。

中国触动读书报告篇十一

《论中国》这本书是我在综合部看到的,听人说起过,正好看到顺便借来一读。关于基辛格应该说每个中国人都多少了解些,他是中国与美国建交的铺路石,而且和几代中国国家领导人都结下了深深友谊,为中美关系做出了突出的个人贡献,很多人对他的第一印象都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在一定程度上说他推动了毛泽东与尼克松握手,使中美两个大国结束了20多年相互对峙,终于走向和平。

基辛格在自己88岁生日,其大作《论中国》正式推出面市,引起各界反响,他的基本想法是写给美国人看的,使对中国了解不多的美国人能够对中国有一个基本的印象,本书主要回顾了上世纪70年代至今的中美关系站在战略和文化的高度,来视审中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更多是告知美国的下一代,曾经的历史,以及为什么要与中国共存,如何共存,其影响是深远的。

作者为了美国人能够真实的、深刻的了解中国,了解东方的思维,开篇就“中国的独特性”作为首篇,纵论中国文明源远流长,并且给出了很高的评价是“虽欲穷共渊源而不可得”.接着介绍儒家学说,这个是中国数干年的价值观的核心,把儒家学说放在与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教义的高度上,把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比作是西方《圣经》和《宪法》的结合体。如此高度评价恐怕中国人也未必全部能体会,可见作者深意,要让美国的下一代熟悉中国,不可不从根源上介绍并了解之。

如果说后面篇章都回忆作者与中国交往的经历与片段,那么首篇绝对是中心,是了解中国的钥匙。基辛格并没有仅仅止于儒家学说,而是进一步探析,探析在儒家学说影响下形成的东方思绪和东方文化。最后浅谈《孙子兵法》以及通过中国围棋和国际象棋对比来谈,来讲东西方的不同。这也是我个人写这篇读后感的关键所在。希望身边的人要充分重视中国最本源的东西,而不是舍弃之。如果舍弃,那么中国将是无本之末。正是因为儒家学说所延续的东方思维影响了一代代国人,甚至东亚、南亚各国。

《孙子兵法》共介乎于诗歌体与散文体之间,虽问世已两千余年,然而这部含有对战略、外交和战争深刻认识的书到今天依然是一部军事的思想经典。多可叹的、可欣的中国传统著作,至今仍能被一个西方人奉作经典,我们怎可“冷落”.毛泽东出神入化的适用之,建国强国;胡志明和武元甲运用之,使越南战胜了入侵的法国、美国。作者这么评价《孙子兵法》:“在今天读起来,依然没有丝毫过时之感,颇感孙子思想之深邃,为此孙子跻身世界最杰出的战略思想家行列。美国在亚洲的几场战争失利,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违背的孙子的告诫。”

再说围棋,中国流传最久的棋,“围”者“包”也。棋盘上横竖各19条线,开始时棋盘上空无一子,双方各持180枚子,子与子之间没有区别,棋手轮流在棋盘任何一点上落子,占据有利地形,设法包围对方棋并吃掉。围棋强调的是“战略包围”艺术,引用“包围”“迂回”的策略,耐心累积相对优势。一场势均力敌的比赛结束时,棋盘上双方犬牙交错,一方常常占据微弱优势,对于一个外行人,甚至不能看出哪一方是赢家。

国际象棋,棋盘上双方实力一目了然,所有棋子均已摆在棋盘上,寻求通过一系列的正面交锋吃掉对手的棋子,目的是把对手将死,即把对方的王或后逼入绝境,令其走投无路,终极目标是全胜。下国际象棋,开局双方而在中盘展开争夺,而下围棋则是“战略包围”,通过在棋盘上占空,逐渐消磨对方的战略潜力;下国际象棋体现目标专一,下围棋则培养战略灵活性。所以西方传推崇决战决胜,强调英雄壮举,而中国的理念强调巧用计谋及迂回策略,耐心累积相对优势。

这么看来,作者基辛格已经非常了解中国文化,并且他用了“势”的概念。他把中美之间的差异通过中国围棋与国际象棋的比较说明之。中国人讲谋篇布局,不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西方文化更多是靠数字和实力说话,一切都很清楚,而中国的策略往往很混沌,中国人喜欢把几件看似毫无关系的事情联系起来看,运用一种类似太极拳的手段,达成自己的目的。把世界看成一个大棋局,把上下千年看作大周期。如果能从这样高度看问题,有许多令西方匪夷所思的事情就迎刃而解了。这些正是美国人需要知道的,不明白这些,美国和西方就不会懂的,也不会尊重一种文明。也正因为此,《论中国》这本书在作者生日之时在美国各大书店正式上市之初,便引起各界普遍反响,并迅速荣登亚马逊排行榜前十。

基辛格写《论中国》的愿景是中美应当齐心协力建设世界,东西方两种文明,两种思绪应该相互尊重,共生共存、中美只是代表了人类成熟文明两个方向,让在“根”上不同的理念,在一定时空里,保持并行。美国人应该读、多读,才能更加从容了解中国,同时消除对中国崛起的恐惧。中国人也应该读,作者对中国的了解之深刻,应该给我们启示;对中国发展和中国领导人决策不吝赞扬,这是一个外国政治家对中国的客观评价。

我写本篇读后感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推荐这本书,更深刻用意是希望作为中国人应该多了解中国文化,尤其是古典文学,学习、传承中国的根本。特别是年轻一代一味追求西方,那是不对的,没有自己的根本,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只能是“邯郸学步”,被人嘲笑。更不能把自己变成一个“香蕉”,黄色表皮是包裹的“白人”.希望有时间多看看中国传承千年的书籍,从里面汲取营养。

最后,我以曾在曲阜孔子坟家前看到的一段文字送给大家,作为本文结尾:“这里,长睡着,一位老人,他是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的构筑者,他是东方特有的思维方式的引路人……”

中国触动读书报告篇十二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梁启超先生在__多年前就向中国青年一代发出如此期盼,__年后的今天,我们中国青年更应大声回答:少年强则国强,中国强则少年唯有更强。

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新时代,这是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时代。党的__大提出,20__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我们青年一代,到20__年风华正茂,到2035年正值壮年,到本世纪中叶仍年富力强,将与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同生共长、命脉相连。当代青年生逢强国时代,肩负强国使命,要在党的领导下,坚定传承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奋勇投身十九大绘就的宏伟蓝图,奋力将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在自己手中变成现实。这是当代青年千载难逢的历史荣光,更是咱们当代青年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五千年的华夏文明能够生生不息得以传承原因之一就是青年一代有正确的理想信念和敢为人先,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

回顾历史不难发现,历朝历代基本都推崇儒家思想,强调“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政治理想,因此文人士大夫们常以“为天地立民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己任。到了近代,中国处于水生火热之中,那个时代的青年便抛开世俗礼教的束缚,敢为人先,救中国与水生火热。粗略看来,但凡在历史上能称得上是英雄豪杰的才俊们,都是少年而立壮志,并且为了理想坚守了一生奋斗了一生。“身不满七尺,而雄心万丈”的李白年少便有了大济苍生的壮志,仗剑出蜀为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理想穷尽一生;印象中的那位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也曾展现他”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政治眼界,《画鹰》中写下的”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又展现了他强悍的男儿胸怀;翻开近代的历史,就不得不提周恩来总理12岁立下的壮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历史后来也证明他做到了。那一代人的胸怀是多么的令人佩服。总的来说,无论是李白杜甫还是周总理,他们身上都有着一股劲,一股为远大理想不辞劳疾病的劲。回到青年本身,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青年志存高远,更能激发奋进潜力,青春岁月就不会像无舵之舟漂泊不定。身处如今这个发展的新时代,我们拥有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但我们更应该认识到树立正确人生理想、勇于砥砺奋斗于我们青年一代的重要性。

在刚刚过去的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我们青年一代提出了六点要求,这六点要求的精神内核于当代青年自身发展有着极大的启示作用。事实上,在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青年的系列重要讲话和回信中,“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是他对新时代中国青年寄语频率最高的关键词之一。“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既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成才寄予的殷切期望,也是习近平青年成才观的重要内核。“六点要求”同样体现了习近平青年成才观“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核心要义,揭示了新时代中国青年成才的规律:坚定理想信念,并怀揣激情,不怕苦、不怕难的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奋进。如此即可。

“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当代青年生逢强国时代,咱们应怀抱正确理想信念,肩负起强国使命,不辜负国家和人民的期望,用青春书写新时代的荣光!

中国触动读书报告篇十三

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是从外交角度解读清朝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期间我国的历史发展,但这不是一块完整的历史叙述而是断代史阐述。

蒋廷黻主张以所学为国家所用,是中国近代史上“书生从政”的代表人物。在学术上,他是当时公认的中国近代外交史专家和这一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他另辟蹊径,从外交的角度讲述中国近代史,从外交的角度分析近代中国遭受西方列强压迫的原因。《中国近代史》折射出蒋廷黻那一代受过西方高等教育和“西潮”影响的学者在思考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社会进步时的普遍心态,是对中国近代遭受侵略的一种深刻反思。虽然他的历史观不可避免受到他的政治倾向影响,其观点在今天看来也并非完全正确,但其思考的精神,其学术价值和学术影响,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1914年,蒋廷黻中学毕业后,进入了俄亥俄州欧伯林学院读大学。在大学里,蒋廷黻主修历史学,兼修其他多门自然科学课程。他这样选择的原因是,他对当时中国国内的军阀纷争和混战所引起的各种问题产生了探究欲望,想通过学习历史,获得“将来在中国从事政治工作”的知识和经验。同时,由于历史系的课程枯燥单调,他在课外阅读了许多德国史和意大利史,了解了俾斯麦、加富尔、马志尼、加里波第等德国、意大利政治家是如何为建立现代民族国家而努力的。接受了严格的科学方法训练。俄亥俄州欧伯林学院自然学科的教授们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教科书,而要求他们学会观察事实;研究报告一定要做到观察仔细和结论客观。这种训练使蒋廷黻终身受用,使得后来他从事历史研究时能坚持从史料中得出结论,凭史料说话;从事政治工作后也极重视实际观察,对很多事有较为清晰的见解。1919年夏季,蒋廷黻从巴黎重返美国,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再次进入大学进修后,他想做个能左右中国政坛的新闻界大亨,就进了新闻学院。他不久便觉得要左右政坛必须懂得政治,便进政治研究所改修政治学。后来,他认为政治学科所讲的政治只是理论而非实际的,“欲想获得真正的政治知识只有从历史方面下手”,又转为专攻历史,主修历史学,导师是著名政治社会史教授卡尔顿·海斯。转了一圈,蒋廷黻又学习历史了。历史的功能在于了解过去、服务现在、推测未来,因此历史著作应注意历史教育的普及,力求写得既内容丰富、又明白晓畅,以达到历史所产生的最大效应。《中国近代史》就是以进化史观为指导,以“经世致用”为主旨。

鸦片战争暴露了清朝腐败的政治、没有工业化的经济、八股式的文化、没有民族意识的社会,与之相对的是步入近代化的西方,这种差异甚至差距应该也与大陆文明与海洋文明有关联。

任何时代都有英雄。林则徐、曾国藩是优秀的人。

太平天国起义基本是历史的“重复”,而辛亥革命确实带来了新的东西,但军阀割据又暴露了中国大众缺少民族意识。

史料的选择往往会受主观意识影响,因此,对历史的解读会很多。提高学习历史的辨别能力建立在较强的逻辑思考基础上,不然可能会没主见。

中国触动读书报告篇十四

有人说,青春是一首昂扬之歌,回荡着欢快,美妙的旋律,有人说青春是一幅画,镌刻着瑰丽与浪漫的色彩。

__年前,为了驱逐黑暗,争取光明,为了祖国的独立和富强,一群意气风发的青年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最壮丽的青春之歌,织就了一幅最宏伟的青春之图!

如今,“五四”运动已作为光辉的一天载入了中华民族的史册,而“五四”绝非仅仅是一个历史事件,它是一种精神,是一笔财富,是青年人对民族炽热的爱的精神,是青年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注,乃至对祖国未来的发展、创新、进步的责任的财富。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应该为祖国的更加繁荣昌盛奉献我们的一切!

青春是整个人生旅程中最绚丽、最奇妙、最灿烂的一站,青春孕育着无穷无尽的能量等着我们去开采、去挖掘、去释放。人生的根本目的就是对于人生价值的认识、诠释、乃至于实现,而青春正是我们青年实现人生价值的黄金时期。历史的年轮已经把人类带入了新千年,而随之扑面而来的就是日趋激烈的竞争,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与中国加入wto,挑战就与机遇并存。作为21世纪的青年应该如何实现人生价值,如何把握机遇呢?大家不要忘了我们是学生,学生的使命就是学习。学习决不是一句空话,决不是一个口号,更不是一种装饰。学习应该是明确前进的方向,找到自己完美的目的地!让我们的青春之源,源远流长吧!

同学们,不,应该是同志们,前进的号角已经吹响,时代在向我们召唤,历史将会永远记住我们的身影。让我们释放青春的能量,去撑起一片湛蓝的天空!

中国触动读书报告篇十五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把握着没有方向的笔尖,驾取着青春的风帆,紧踏着责任的甲板,驶向天涯海角,忘却停泊靠岸踏着时代的碧浪,舞着岁月的节拍,荡漾着平凡的青春,劈波斩浪。

青春是热情奔放,责任却坚定如山;青春是神采飞扬,责任却使人眉字紧锁;青春的你有时以挥霍光阴来显示洒脱,责任却让人感叹人生的厚重与珍贵。青春和责任就这样看似矛盾,但最后统一到了我们青年身上。

20__年5月2日,习近平第六次北大之行,对话青年,关注青年,寄望青年,则是他此行的重要主题,在此次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引用了这篇《永久奋斗》的讲话。他这样召唤中国青年: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四年前的5月4日,也是在英杰交流中心,习近平参加了一场师生座谈会,在会上,他谆谆告诫青年学子:“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或许谈及责任,我们会直接将它与社会、与国家联系起来,其实不然,从一开始,那一颗扣子就已准备无时无刻不在品读着生活的滋味,担负着生命的责任,因为对父母的责任,我们呱呱落地;因为对社会的责任,我们日夜苦读;因为对朋友的责任,郭周宁愿选择死亡;同样因为对自己的责任,桑薇信守对生的承诺。

呱呱落地的我们就已拥有责任,也许我们并不自知,可如今的我们不同,正值青春年华,一篇篇的大道理与身边真真切切的实例教着我们去懂得责任的意义。

青春,是责任的标志,这份责任是对自己的,也是对家庭的,更是对民族的,国家的,社会的,人类的责任,不是一个甜美的字眼,它有的只是岩石般的冷峻。责任作为一份成年礼物真真切切地落在了我们身上,它是一个你不得不给予细心呵护的孩子,而他给予你的,是心灵的指引和行事的标准。

心中怀揣梦想,无论前方是狂风骤雨,还是鸟语花香,我们都心想着一个目标:实现理想,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因为我们有别样的青春,有自我的责任!

今天,我们朝气蓬勃,努力学习;明天我们学识渊博,走向世界,是学生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遵守学校各项规则;是朋友,忠诚互助我们义不容辞;是社会一员,我们维护正义,保护环境;是国人,我们扬帆起航,共筑伟梦!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 本周热点 精品推荐
精选文章
基于你的浏览为你整理资料合集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