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后对书中内容进行总结和感想的一种表达方式,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吸收书中的思想和情感。读完一本好书后,我不禁想通过写读后感来记录自己的思考和感受。每本书都有自己的魅力,每本书都值得我们用读后感去呈现。写读后感时,可以通过引用书中的经典语句或故事情节,来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和说服力。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写读后感,以下是一些优秀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对你的写作有所帮助。
1921年,“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以后,中国改换了方向”,面貌为之一新。
《红色的起点》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建党始末,叶永烈老师在1991出版了本书初版,2014年完成终版。本书客观、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前前后后。本书内容围绕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一大的召开,集中展现了1921年前后中国、世界的以及共产党人的发展。在本书最后一章中,以15个参加一大的人物命运为线索,交代了他们的命运浮沉。前一部分侧重历史的瞬间,描画了决定历史的瞬间,而后一部分则布满时代的沧桑,让我们了解在那个时代先驱者是如何暗夜中坚定的寻找到光明。
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还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中国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一切工作的指针。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过程中始终英勇地站在斗争的最前线,以实际行动表明自己是最有远见,最富于牺牲精神,最坚定,而又最虚心体察民情并依靠群众的坚强革命者,从而赢得了广大中国人民的衷心拥护。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中国人民基于自己的切身体验所确认的客观真理。
建党伟业的“红色的起点”在1921,从初创的50人到如今每十个成年人就有一个党员的大党,中国共产党旗帜鲜明,神圣使命勇敢担当,任凭风雨狂,信念坚强,意志如钢,历尽沧桑,见曙光,歌飞扬,满怀豪情谱写新篇章。中国共产党快要百岁了。世界上还没有其他哪一个政党近百年还那么充满活力,生机勃勃领导着一个14亿人口的国家开拓奋进。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败,能够不断攻坚克难、创造辉煌。最根本的应该来自于共产党人的初心。
不忘记自己从何而来,为何而去。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成长一直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民族危亡的紧迫感始终扎根于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基因中,这使得中国共产党的所思所为一直围绕着民族的复兴。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踏过的路。无论我们最终迎来多么光辉的未来,都不能忘记为了什么出发。初创的群体都为了追求真理,但不是所有人都坚持走对了路,走好了路。不少人变了初心或迷失了方向,即便参加一大的15人中,都有好几人没有坚持走过“初创期”。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着眼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是我们党对本质和宗旨的延续。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诞生、发展和壮大的过程,就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从成立的那天起,既着眼于中国人民的个人角度,又着眼于中华民族的总体范畴,义无反顾地肩负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推翻“三座大山”,成立新中国,使中华民族昂扬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
在一次次血火淬炼中,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同进步、共成长。中国共产党人的勤劳、智慧、坚毅一代代薪火相传,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站在历史的高度,走在时代的前列,勇当舵手,引领航向,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个又一个胜利。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期间,我通过阅读包括本书在内的若干文献、著作,“多了解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知识,多向英雄模范人物学习,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用实际行动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们对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作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是共产党人学习的楷模和榜样。他们传播马克思主义、探索民族复兴道路、寻求人民幸福途径的光荣历程,对于我们牢记建党初心、传承红色基因具有重要意义。
记得三毛的一句话,很喜欢:"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中,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一年的大学生活使我渐渐养成了喜欢看书的习惯,而这次借着参加"青马工程"的机会,让我更加了解到许多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书籍。
《红色的起点》这本书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叶永烈先生笔下的文字把我静静带回了那段刻骨铭心的烽火年代,时光如流水,在历史的长河中,追寻昔日闪光的浪涛,那些人,那些事,历历在目,仿佛他们重来没有离开过。在这本书中,作者对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过程的风云人物一一描述,在他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作者以客观的笔调,忠于史实,写出这本《红色的起点》,以三十多万言篇幅真实展现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李大钊,毛泽东,陈独秀等共产党人的谦和务实和强烈的救国爱国情怀。作者以真实的笔调,尊重史实,毫不避讳地描写了建党之初的另外一些真实细节:从孕育、诞生到摇篮期,中国共产党所经历的种种艰难困苦和危险磨难,共产党人有坚定、也有动摇;有高洁、也有污浊;有忠贞、也有背叛,但这些并没有阻挡共产党人的救国梦,并且最终使中国共产党发展成为改变并引领中国历史的执政党。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因为终极目的的不同,在行进时,也时时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然而只要无碍于进行,则愈到后来,这队伍也就愈成为纯粹,精锐的队伍了。"。
记得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曾经这样说过:"大学生不梦,中国何以梦。"类似的,的确,"少年弱则国弱,少年强则国强",作为一名大学生就应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远大理想,这样国家才会富强。在这本书中,从《新青年》的"一枝独秀",到蔡元培的"三顾茅庐"群贤毕至北京大学,令五四的呐喊,让世界听见了来自中国的声音。《共产党》月刊,《中国共产党宣言》等不断涌现,张国焘,罗章龙,刘仁静等许多我以前从未听过的名字一次次的印入眼帘,使我倍受震惊。
如今,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和平与幸福中,不需要担心战争,不需要担心未来。但是,我细细想想,这些,都是在各个时期的革命者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他们不怕困难,不怕受伤,不怕牺牲,克服重重困难,战胜各种敌人,哪怕牺牲,也要为了解放事业奋斗到最后。现在的我们,作为大学生,当然不需要去革命,去斗争,我们在安逸的环境中学习,生活。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认真学习?从现在起,就应该认真起来,学好自己的知识,再走上社会之后,用自己的知识来贡献这个社会,这个社会是那些革命烈士们换来的,这点我们应该铭记。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时刻、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在校努力学习知识,用知识武装头脑,全面的提高自己,树立远大理想,做好为人民服务的准备。
回眸历史,我们走过了千山万水,如今,我们应放眼未来,以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迎战暴风骤雨。有矛盾也有机遇,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尽管形势的发展常常是变幻莫测,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突发事件还会随时向我们袭来,但我们要坚信以*****为核心的新一届党中央一定能够带领我们闯激流,绕险滩,把握中国革命航船的大方向,力挽狂澜,化险为夷,驶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彼岸的。
19,“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以后,中国改换了方向”,面貌为之一新。
《红色的起点》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建党始末,叶永烈老师在1991出版了本书初版,完成终版。本书客观、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前前后后。本书内容围绕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一大的召开,集中展现了1921年前后中国、世界的以及共产党人的发展。在本书最后一章中,以15个参加一大的人物命运为线索,交代了他们的命运浮沉。前一部分侧重历史的瞬间,描画了决定历史的瞬间,而后一部分则布满时代的沧桑,让我们了解在那个时代先驱者是如何暗夜中坚定的寻找到光明。
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还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中国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一切工作的指针。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过程中始终英勇地站在斗争的最前线,以实际行动表明自己是最有远见,最富于牺牲精神,最坚定,而又最虚心体察民情并依靠群众的坚强革命者,从而赢得了广大中国人民的衷心拥护。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中国人民基于自己的切身体验所确认的客观真理。
建党伟业的“红色的起点”在1921,从初创的50人到如今每十个成年人就有一个党员的大党,中国共产党旗帜鲜明,神圣使命勇敢担当,任凭风雨狂,信念坚强,意志如钢,历尽沧桑,见曙光,歌飞扬,满怀豪情谱写新篇章。中国共产党快要百岁了。世界上还没有其他哪一个政党近百年还那么充满活力,生机勃勃领导着一个14亿人口的国家开拓奋进。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败,能够不断攻坚克难、创造辉煌。最根本的应该来自于共产党人的初心。
不忘记自己从何而来,为何而去。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成长一直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民族危亡的紧迫感始终扎根于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基因中,这使得中国共产党的所思所为一直围绕着民族的复兴。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踏过的路。无论我们最终迎来多么光辉的未来,都不能忘记为了什么出发。初创的群体都为了追求真理,但不是所有人都坚持走对了路,走好了路。不少人变了初心或迷失了方向,即便参加一大的15人中,都有好几人没有坚持走过“初创期”。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着眼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是我们党对本质和宗旨的延续。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诞生、发展和壮大的过程,就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从成立的那天起,既着眼于中国人民的个人角度,又着眼于中华民族的总体范畴,义无反顾地肩负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推翻“三座大山”,成立新中国,使中华民族昂扬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
在一次次血火淬炼中,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同进步、共成长。中国共产党人的勤劳、智慧、坚毅一代代薪火相传,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站在历史的高度,走在时代的前列,勇当舵手,引领航向,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个又一个胜利。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期间,我通过阅读包括本书在内的若干文献、著作,“多了解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知识,多向英雄模范人物学习,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用实际行动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们对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作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是共产党人学习的楷模和榜样。他们传播马克思主义、探索民族复兴道路、寻求人民幸福途径的光荣历程,对于我们牢记建党初心、传承红色基因具有重要意义。
每年的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纪念日,然而在和平年代出生的我们,未曾真正经历动荡不安的战争,也就未曾亲身经历中国共产党在建党之初的惊险,更加未曾见证在战争年代时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付出。抱着对中国共产党的崇拜之心与对建党伟业路程的疑惑之情,我翻开了《红色的起点》,这本由叶永烈花费一年半的时间,书写的三十万字的,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七十周年前夕出版。这本书一字未改,仅以《中共之初》与《大机密》别名分别在香港和台湾出版。《红色的起点》带有浓烈的政治色彩,《中共之初》公正明确,《大机密》表现出海峡对面,对中国共产党的不了解。
仔细阅读起来,我不由得十分感叹,该书的详尽,其完整度之高,从未有一本书如此详细地记录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公正严谨,作者采访了参与党建的重要人士,参阅了众多党史资料,终成此书。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触是使我们更加了解了建党历史,更加接近了历史人物。本书一开头以寻找中共一大纪念馆为线索,展开中国共产党诞生史。
先说横向面,由中共建立的关键人物南陈北李入手,有志之士的聚首,共商救国大计,要知道当时的中国,深受军阀的危害,国家急需一条新的道路。而年轻的爱国知识分子,已经摩拳擦掌,恨不得为救国奋战。本书以一九二一年为断代史,深入写一大的召开,一大的召开之初,就面临被法逮捕队抓获的风险,多亏四方有志之士的机敏和重要人员马林的危机意识,才得以在嘉兴画舫画上句点。在这个方面,我感悟到,一个党派的建立都是不易的,新的思想新的道路,只有掌握在走在最前面的人,青年的手里,才能实现价值。从描述李大钊和陈独秀两人的文字中,我有幸了解他们的思想,解读他们的行为。当时的他们,有一定的文学底蕴,他们不仅明白到了国家兴旺匹夫有责,更加愿意寻找有志之士,找寻有效道路。这条路从一开始就是艰辛。党的名称、性质、纲领,这些如今我们正在学习的正确道路,当时还在辛苦的探索当中,没有人知道正确与否,关于如何壮大党派更是众说纷纭,只是当时确信以此道路方可救中国。
再看看纵面,中共一大的代表们的后来,文中不断提及很多当时参与建党的关键人物,到后来,有很多人因为受到了诱惑,改变了初衷,这就好像当代很多原本优秀的共产党员,在安稳的年代反而,就是因为没有毅力,没有恒心,或者说有太大的野心,太多的贪心。有很多一大代表,贯彻了初衷,为事业牺牲了自己,他们是光荣的,他们坚信没了自己一个,还有千千万万个同谋者。许许多多优秀的爱国青年合力,才建造了富有生命力的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在一九二一年诞生之后,没有成熟的领袖,因此早年“左”右摇摆不定,像走马灯似的更换领袖:从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到瞿秋白的“左”倾盲动主义再到李立三的“左”倾冒险主义,到王明、博古的“左”倾机会主义,走过了一右三左的曲折道路。最后才在毛主席的带领下,走向了新中国。可见,建党难,完善一个党更难,带领好一个党难上加难。
现在的我们,有机会参与青年马克思培训,应当借此机会,认识有志同谋,了解我们的党,完善我们自身,成为一个对社会更加有用的人才,实现自身的价值。
记得三毛的一句话,很喜欢:"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中,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一年的大学生活使我渐渐养成了喜欢看书的习惯,而这次借着参加"青马工程"的机会,让我更加了解到许多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书籍。
《红色的起点》这本书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叶永烈先生笔下的文字把我静静带回了那段刻骨铭心的烽火年代,时光如流水,在历史的长河中,追寻昔日闪光的浪涛,那些人,那些事,历历在目,仿佛他们重来没有离开过。在这本书中,作者对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过程的风云人物一一描述,在他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作者以客观的笔调,忠于史实,写出这本《红色的起点》,以三十多万言篇幅真实展现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李大钊,毛泽东,陈独秀等共产党人的谦和务实和强烈的救国爱国情怀。作者以真实的笔调,尊重史实,毫不避讳地描写了建党之初的另外一些真实细节:从孕育、诞生到摇篮期,中国共产党所经历的种种艰难困苦和危险磨难,共产党人有坚定、也有动摇;有高洁、也有污浊;有忠贞、也有背叛,但这些并没有阻挡共产党人的救国梦,并且最终使中国共产党发展成为改变并引领中国历史的执政党。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因为终极目的的不同,在行进时,也时时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然而只要无碍于进行,则愈到后来,这队伍也就愈成为纯粹,精锐的队伍了。"。
记得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曾经这样说过:"大学生不梦,中国何以梦。"类似的,的确,"少年弱则国弱,少年强则国强",作为一名大学生就应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远大理想,这样国家才会富强。在这本书中,从《新青年》的"一枝独秀",到蔡元培的"三顾茅庐"群贤毕至北京大学,令五四的呐喊,让世界听见了来自中国的声音。《共产党》月刊,《中国共产党宣言》等不断涌现,张国焘,罗章龙,刘仁静等许多我以前从未听过的名字一次次的印入眼帘,使我倍受震惊。
如今,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和平与幸福中,不需要担心战争,不需要担心未来。但是,我细细想想,这些,都是在各个时期的革命者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他们不怕困难,不怕受伤,不怕牺牲,克服重重困难,战胜各种敌人,哪怕牺牲,也要为了解放事业奋斗到最后。现在的我们,作为大学生,当然不需要去革命,去斗争,我们在安逸的环境中学习,生活。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认真学习?从现在起,就应该认真起来,学好自己的知识,再走上社会之后,用自己的知识来贡献这个社会,这个社会是那些革命烈士们换来的,这点我们应该铭记。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时刻、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在校努力学习知识,用知识武装头脑,全面的提高自己,树立远大理想,做好为人民服务的准备。
回眸历史,我们走过了千山万水,如今,我们应放眼未来,以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迎战暴风骤雨。有矛盾也有机遇,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尽管形势的发展常常是变幻莫测,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突发事件还会随时向我们袭来,但我们要坚信以习近平主席为核心的新一届党中央一定能够带领我们闯激流,绕险滩,把握中国革命航船的大方向,力挽狂澜,化险为夷,驶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彼岸的。
酝酿,响应,聚首,成立到锤炼的全过程,一个从“恒昌福面坊”走出并壮大的政党,从只有50多名党员经过90多年的风雨历程,现已有近8000万名,中国平均每20个人就有一位党员。
以前只是简单的知道一些党史知识,只知道党的“一大”会址在嘉兴南湖船上,现在具体的知道了会议的主要阶段是在上海望志路106号、108号(李汉俊公馆)。对“一大”召开的时间一直认为是1921年7月1日,读此书才知道会议是从1921年7月23日开始到31日结束,7月1日建党节是两位中国共产党“一大”代表毛泽东和董必武商定后所定。
“一大”使中国改变了方向,并且是中国历史上“红色的起点”,是15个赤手空拳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彻底改变了现在中国人的命运,所经历了种种艰难困苦和危险磨难,有坚定,也有动摇;有高洁,也有污浊;有忠贞,也有背叛,但依然成为引领中国历史的执政党。有的人中途退伍,有的人落荒,有的人颓唐,有的人叛变,这只队伍经过磨练和洗礼,最终成为占世界总共产党员一半以上的队伍。
历史是由人写的,它的面目是真实而严肃的,容不得虚拟和假设,必须经得起拷问和解读。同样一个企业也是如此,企业要持续良好的发展,也必须不断审视曾经走过的路程,对以往要不断地进行总结,查找经验和不足,错的地方要及时加以整改。
现如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进行中,我们真的能做到教育实践活动中要求的呢样吗?我们要想到党从星星之火到燎原全中国,靠的的是什么?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一腔热血,坚定信念,无私奉献得来的,在他们心中装着是人们群众的一切利益,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群众利益永远放到第一位。企业要想良好的发展,靠的是什么?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发挥党员模范先锋作用,企业上下全体员工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块使,向着美好的目标奋进。
知史明理,夏天过去,秋天就到来,让我们穿透岁月的迷雾,去探寻人生的起点吧!
这本《红色的起点》是“红色三部曲”的第一部。去年读了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历史选择了毛泽东》和第三部《毛泽东与蒋介石》,现在阅读这本第一本,颇有回到起点,追溯中共兴起的源泉之感。
这本书是经作者叶永烈先生精心打磨而成。1988年冬,作者开始着手准备这一题材的创作,1990年5月完成了初稿,1998年6月完成了二稿,2014年6月24日完成了这个定稿。可以说到此为止,作者总算完成了这个题材写作的定本。近几年来,叶先生陆续完成了中共党史写作题材方面的相关著作的修改。从中共的创建开始,一直写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这期间他间或又写作出版了《中共中央一支笔——胡乔木》、《陈云全传》等著作。他的关于中共党史题材的这类纪实文学作品都是资料详实,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现在可以不夸张地说,叶先生现在是中共党史纪实文学领域的第一支笔。
中国共产党现在是中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社会各阶层的领导核心。不管你对中共如何看待,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巨大的存在,党员人数达到八千六百多万,绝对是世界第一大政党。中国共产党成立到现在,已经有九十多年。要了解现代中国的发展进程,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一个政党,起初只有五十多个党员,为什么能够发展成为数量这么庞大的政党,其中的秘密在哪里?了解一个政党,很有必要观察一下它的成立历程,特别是它的诞生过程。叶先生的这部《红色的起点》就是全景式为读者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建党的始末,从它的前奏、酝酿,到初创、响应、聚首,到最后正式成立,一一进行了比较详尽的描述。和其他类似的建党史著作不同的是,在这本书中中,作者添写了中国“一大”代表及与中共“一大“有关的重要人物的从”一大“召开后到去世这段时间的人生的重要的人生轨迹,这样的写作处理方式使得这本作品增添了历史的纵深感。在这本书的尾声部分,作者大致勾勒了中共的发展历程,也使得一些读者对中共的发展有一个框架式的了解。
在这本书中,作者借鉴了学术界最近的考证成果,加上自己长时间的细致采访资料,使得这本书的很多论述是站得住脚的。在这本书中,作者为读者解答了很多历史问题,诸如,陈独秀、李大钊为何没有出席中共一大?中共一大代表中的两名外国人是谁?共产国际援助的真正意图是什么?等等。这样的纪实长篇作品,在我看来,近乎信史,是非常难得的。它生动地再现了中共早期领袖人物的命运起伏,还原了很多建党过程中的细节。再加上叶先生的文字功底了得,整部作品写得生动活泼,可以给读者带来不少阅读上的愉悦感。
鲁迅先生把史学大家司马迁的《史记》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我看来,叶永烈先生的这部《历史的起点》可称为“有韵的建党史”。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简单来说就是看完书后的感触。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红色的起点读后感【3篇】,欢迎品鉴!
《红色的起点》的可贵之处在于,叶永烈在书中别出心裁地,让建党时期的各种思潮影响下的诸色人物,纵横地在读者面前一一亮相走过,由此而为读者理清了党的创建史的复杂的脉络,形象地再现了历史的本来面目。作为中共“一大”的“大机密”,本来写到南湖会议结束,全书就可以结束了。作者却在写完1921年前后的历史横断面之后,加了《锤炼》一章,写中共“一大”代表的最终结局,给人以历史的纵深感。将建党初期生气勃勃的热血的各色青年的历史作了完整的交代。
这部纪实作品的可读性,还在于领袖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与通常的“党史读物”不同,作者在书中,十分注意观察、揣摩中共“一大”代表的性格。作者自谓:
“我发觉,没有着意‘塑造’,他们本身的性格便是十分鲜明的,一人一貌,彼此不同。”
“我在动手写作时,在注重史料的准确性的同时,注重作品的可读性、生动性和形象性,以便使读者、特别是年轻读者,愿意把这一‘报告’读下去”。
例如,写到陈独秀时,其洒脱不羁才气横溢好争辩的形象写得跃然纸上;而当时仅28岁的毛泽东则性格稳重,一副含而不露的样子。书中,作者引入了陈独秀的挚友汪孟邹之侄汪原放的一段回忆,维妙维肖地勾画出陈独秀和胡适这对“老伙计”之间无可挽回的分裂。
作者注意到了像这类材料的细节的真实性,做到了“尽可能少地漏掉能显示出平凡中的伟大的行为和事件,把思想导向内心深处的秘密,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微小细节。”使得领袖人物的“身外的一切附加物都被摒弃,人们互相超越仅仅依靠自身的聪明才智和美德。”读完掩卷,当年活跃在这历史舞台上的历史人物仍清晰在目,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记得三毛的一句话,很喜欢:"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中,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一年的大学生活使我渐渐养成了喜欢看书的习惯,而这次借着参加"青马工程"的机会,让我更加了解到许多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书籍。
《红色的起点》这本书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叶永烈先生笔下的文字把我静静带回了那段刻骨铭心的烽火年代,时光如流水,在历史的长河中,追寻昔日闪光的浪涛,那些人,那些事,历历在目,仿佛他们重来没有离开过。在这本书中,作者对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过程的风云人物一一描述,在他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作者以客观的笔调,忠于史实,写出这本《红色的起点》,以三十多万言篇幅真实展现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李大钊,毛泽东,陈独秀等共产党人的谦和务实和强烈的救国爱国情怀。作者以真实的笔调,尊重史实,毫不避讳地描写了建党之初的另外一些真实细节:从孕育、诞生到摇篮期,中国共产党所经历的种种艰难困苦和危险磨难,共产党人有坚定、也有动摇;有高洁、也有污浊;有忠贞、也有背叛,但这些并没有阻挡共产党人的救国梦,并且最终使中国共产党发展成为改变并引领中国历史的执政党。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因为终极目的的不同,在行进时,也时时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然而只要无碍于进行,则愈到后来,这队伍也就愈成为纯粹,精锐的队伍了。"。
记得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曾经这样说过:"大学生不梦,中国何以梦。"类似的,的确,"少年弱则国弱,少年强则国强",作为一名大学生就应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远大理想,这样国家才会富强。在这本书中,从《新青年》的"一枝独秀",到蔡元培的"三顾茅庐"群贤毕至北京大学,令五四的呐喊,让世界听见了来自中国的声音。《共产党》月刊,《中国共产党宣言》等不断涌现,张国焘,罗章龙,刘仁静等许多我以前从未听过的名字一次次的印入眼帘,使我倍受震惊。
如今,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和平与幸福中,不需要担心战争,不需要担心未来。但是,我细细想想,这些,都是在各个时期的革命者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他们不怕困难,不怕受伤,不怕牺牲,克服重重困难,战胜各种敌人,哪怕牺牲,也要为了解放事业奋斗到最后。现在的我们,作为大学生,当然不需要去革命,去斗争,我们在安逸的环境中学习,生活。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认真学习?从现在起,就应该认真起来,学好自己的知识,再走上社会之后,用自己的知识来贡献这个社会,这个社会是那些革命烈士们换来的,这点我们应该铭记。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时刻、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在校努力学习知识,用知识武装头脑,全面的提高自己,树立远大理想,做好为人民服务的准备。
回眸历史,我们走过了千山万水,如今,我们应放眼未来,以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迎战暴风骤雨。有矛盾也有机遇,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尽管形势的发展常常是变幻莫测,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突发事件还会随时向我们袭来,但我们要坚信以习近平主席为核心的新一届党中央一定能够带领我们闯激流,绕险滩,把握中国革命航船的大方向,力挽狂澜,化险为夷,驶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彼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