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研究性学习教案(优质18篇)
文件格式:DOCX
时间:2023-11-23 18:19:15    小编:笔尘

2024年研究性学习教案(优质18篇)

小编:笔尘

教案需要具备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清晰的教学步骤。在编写教案时,要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范文展示了教案中各个要素的合理组织和完整安排。

研究性学习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活垃圾的危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潜力及环保意识。

2.透过讨论生活垃圾的危害问题,引出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潜力。

3.透过模拟采访表演,对垃圾分类加深理解,并认识到宣传这一知识的重要性,同时培养学生的表达潜力。

4.透过了解废物利用的好处,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1.了解生活垃圾的危害,学会垃圾分类方法。

2.认识垃圾分类的必要性。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环保意识。

教学难点:

1.会垃圾分类的方法和必要性。

2.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资源。

2、学生准备:垃圾调查表。

教学方法:

实验法。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引发思考。

1.看校园美景,谈个人感受。

伴随着熟悉的音乐,我们一齐走进洪泽外国语实验校园!

(校园秀丽图片连播,师生共看)。

欣赏校园美景,让学生感悟到,在这么秀丽的环境下生活与学习是一件十分愉快的事情,也为下面录象中的乱扔垃圾行为构成鲜明比较,激发学生养成爱护环境的习惯。

2.行为比较,引发思考。

师:说得十分好!想不想继续看?(生看扔垃圾录象)生谈此时的感受。

学生看完两段扔垃圾录象后,对录象中的两种相反的行为会很敏感,此时让他们谈感受,会说出乱扔垃圾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此时抓住“垃圾”这个词语,引导学生说说在生活中还会产生哪些垃圾。

二、说一说,分一分。

1.生活中会产生哪些垃圾。

指名答。

学生在说有哪些垃圾时,可能会片面的从家庭里说。这时教师就要作适当的引导:想想在学习中、建筑上等还会产生什么样的垃圾。

2.说说对这些垃圾的认识。

指名答。

3.学生动手分垃圾。

从学生对垃圾认识的回答中,小结出有些垃圾还是有用的,只是被放错地方的原料。根据这个标准,让学生动手把垃圾分分类。

指名1人板演(用课件演示),其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用垃圾道具分类),(垃圾:废电池、易拉罐、废报纸、瓜果皮、变质食品、玻璃碎片、过期药品、饭、铁剩丝、杀虫剂罐子)。

透过讨论学生板演的结果,师生合作完成垃圾种类的划分: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

小结:我们把能够利用的垃圾称为可回收垃圾,把不能够利用的垃圾称为不可回收垃圾,在不可回收垃圾中还有一些垃圾是比较特殊的(废电池、过期药品、杀虫剂罐子),我们把它们单独分成一类,称为“有害垃圾”。

三、垃圾的种类(可录音播放)。

1、可回收垃圾:主要包括废纸、塑料、玻璃、金属和布料等。

透过综合处理回收利用,能够减少污染,节省资源。如每回收1吨废纸可造好纸850千克,节省木材300千克,比等量生产减少污染74%;每回收1吨塑料饮料瓶可获得0.7吨二级原料;每回收1吨废钢铁可炼好钢0.9吨,比用矿石冶炼节约成本47%,减少空气污染75%,减少97%的水污染和固体废物。

列举出可回收垃圾的一些常识,让学生了解到垃圾回收利用的好处。

2、不可回收垃圾:主要包括瓜果皮、蔬菜皮、剩饭、变质食品等。

3、有害垃圾:主要包括废电池、废荧光灯管、废油漆桶、过期药品等。

四、垃圾的处理方法。

(一)可回收垃圾的处理。

主要处理方法是把可回收垃圾集中起来,送到加工厂再加工成新产品。

(二)不可回收垃圾的处理。

1.填埋法:

填埋垃圾的费用是很高昂的,处理1吨垃圾的费用大约是200元。以北京为例,日产垃圾1吨,算一算每一天的花费是多大?生计算。

透过计算“能够帮忙多少个贫困学生”,让学生了解2400000元的大小。

讨论:花费的钱2400000元,是一天一个北京市浪费的钱,而且采用填埋法处理垃圾还会占用很多的土地,引出人们要寻求更好的处理垃圾方法。

2.焚烧法:

焚烧法是指把垃圾送到专门机构进行燃烧处理,把污染降到最低。

(三)有害垃圾的处理。

主要是把垃圾送到指定机构无公害化处理后再填埋。

五、生活中的垃圾处理。

(一)处理方式。

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如何处理垃圾的?

上一部分资料让学生明白了垃圾的处理方法,此时再让学生谈谈“自己是如何处理垃圾的?”,构成比较,便于纠正学生错误的处理垃圾方法。

(二)垃圾分类的必要性。

透过讨论生活中垃圾分类的好处(减少污染、降低成本、节省资源),总结出进行垃圾分类的必要性。

(三)垃圾分类的可行性。

1.在生活中实行垃圾分类可能吗?(小组讨论)。

明白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后,部分学生可能会认为:既然实行垃圾分类有必要,那么就肯定能实行垃圾分类。另外一些学生可能会认为此刻的生活中没有看到垃圾分类,就会认为垃圾分类不可能。从而因出争论。

实行起来还有必须的困难。

2.主要困难在哪?

能够让学生猜测一下可能会有哪些困难。由于是猜测,所以结果不准确,为了得出确切的答案,教师引导出能够设计一种方式来进行调查。

六、调查社会中的垃圾处理方式。

如果你是洪泽县环保部门的负责人,准备调查一下当地居民的垃圾处理方式,请结合所学知识,设计一种“垃圾分类调查”方式,小组合作完成。

学生对这种调查类型的设计,接触比较少,教师要对学生的设计作具体指导。

成果展示:

生1:生2:生3:

成果展示后,让一个学生出演调查对象,回答其他小组设计的调查资料。也能够证实该小组设计的调查方式是否可行。

七、谈谈收获、总结全课。

师:透过这天这次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吗,谁和大家一齐来分享一下?

生1:生2:生3:

师:我们每个人都是垃圾的制造者,也是垃圾的受害者,更是环境的保护者,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请从自己开始,自觉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

八:课后延伸、撰写推荐信。

利用课后时间完成这份调查,对调查结果要进行统计整理,并以书信的形式向环保部门、家庭以及校园提出合理化推荐。

生活中的垃圾分类是否可行,让学生自己去调查并统计出结果。透过推荐信的撰写,既可帮忙学生回顾课堂知识,又可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课后作业:

1、在纸上设计一个分类垃圾箱。

2、调查海拉尔区绿地面积是多少。

板书:

二、生活垃圾分类研究。

发现问题:生活中有的垃圾能够回收,该如何分类?

填写调查方案:小组讨论填写汇报。

研究资料及过程。

研究性学习教案篇二

通过学生的感知和对信息的捕捉,实践研究性的学习过程。会用有特性的形构成不同用途、不同特点运动状态的船,表达个性。在探究性学习和儿童艺术表现过程中,领悟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科技和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了解、认知船的过程中,潜在地,启示学生劳动创造文明、智慧的意识,拓宽知识面。在创造中启迪智慧,培养个性。

在感知中用有特征的形构成某种船。

在探究过程中立意和构思,生动地画出船的状态。

欣赏、参考资料,绘画用纸、彩笔。教学过程:课前准备:师生共同寻找有关船的图片、画刊插图或影视盘等图象资料。

(一)由折纸大赛引起造型的兴致。开展折纸船航行游戏,启发构思。

(二)展示图片,进行艺术欣赏。

(四)选彩纸,折成有特征的形,再剪去折掉的部分,趁给设想中的船型.在用不同的彩纸剪花纹装饰船身,形成有功能的船.

研究性学习教案篇三

讨论:1、这个小组同学在完成这个研究课题与我们同学完成平时学科(语文、数学、英语)教师布置的作业,两者有什么区别?(做什么谁决定?为什么做?怎样做?结果类型(有无已知的标准答案))。

3、学好某门学科,最重要的是什么?做好1个课题,最重要的是什么?

4、大家觉得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大致能够分几个阶段?

(设计理念:采用让学生带着问题看案例的方式,让学生在看案例的过程中面临1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这贴合建构主义教学的主要模式——抛锚式教学。同时本环节透过比较和讨论的学习方式帮忙同学们了解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特点。)。

(四)教师总结,说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特点以及对学生自身成长的好处。

2、教师介绍多元智能结构与情商理论,说明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所承担和完成的具体的任务不同,体现了学生情商和智商方面不同的优势!指出研究性学习活动不但能发展完善你的智力结构,还能培养你的情商。(教师能够举例说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某几个操作过程对学生具体哪几方面的潜力的培养)。

展示以前学生做课题的体验:教师注意从“四”个方面强调此课程是从填鸭式接收式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主动选取的“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模式。

(2)“怎样研究”——由学生自主设计(可能的解决方案,实施的计划?)。

(3)“研究过程”——由学生亲自去实施、去经历、去体验(实践、探索)。

(4)“研究成果”——由学生自己去总结、去展示、去交流(解决问题——答案)。

理论背景一。

美国心理学家认为,情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一是认识自身的情绪。因为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成为自己生活的主宰。二是能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即能调控自己;三是自我激励,它能够使人走出生命中的低潮,重新出发。四是认知他人的情绪。这是与他人正常交往,实现顺利沟通的基础;五是人际关系的管理。即领导和管理潜力。

理论背景二。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至少有七种智能,(即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等),不同的人构成了不同的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的组合,从而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中表现出不同的学习效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智能特点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的互补。这和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

(五)这门课程的相关状况介绍。

1、学分认定:三年共15分(需要开设五个学期)。认定方式以平时所做的工作《研究性学习活动记载册》和指导师的评价,以及最后的课题报告来确定。

2、要认真记录《研究性学习活动记载册》,小组的每一次活()动都要有专人记录。

3、课前“一分钟”,每组上台介绍组队过程、研究步骤、个人思想过程、研究方向、体会等。

4、每一次外出的活动需要带相机,随时进行记录。

5、做人要有诚信,做研究也要有诚信,不允许抄袭,一旦发现,不给予认定学分。

6、认真完成课题,争取送到市、省里评比。

研究性学习教案篇四

充分运用目标驱动的方式展开教学,运用自主探究、讲座对比的方法展开学习,使学生在正确理解该课程的基础上,了解和掌握这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从而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3、培养他们的合作、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课时。

一、导入:

它不像语文、数学、英语一看书就知道学的是什么内容,你们拿了一这本书是不是感到很含糊,究竟是学什么呢?同学们,看看这本书,它是研究性学习的背景材料与示例,所以说它不是一门学科,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我们要好好的掌握这种新型的学习方法,把它应用到其它学科中去,从而提高我们学习效率。这种新型学习的方式主要是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目的在于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培养同学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研究性学习如何进行的呢?首先,请同学们解释一下什么叫研究?(深入细致的钻研)。

(学生回答)。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我们认为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1、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表明了学习活动中的师生关系,在学习活动中,学生需要的是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不仅仅是传统教学中的接受或教导。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创设一种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情景和途径。

2、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表明了学习的基本方式。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习者将模拟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3、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表明了学习的基本内容。这包括学习如何收集、处理和提取信息;如何运用有关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在研究中与人交流合作;如何表述或展示研究的结果等等。

1、重过程。

研究性学习重在学习的过程、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不一定是“具体”而“有形”的制作成品。比如研究的结果,可能是提出一种见解、产生一个方案、设计一种产品、策划一次活动。研究性学习比较注重掌握调查、观察、实验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等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与现行的学科教学或必修课程的联系更密切一些,但它并不是一种知识教育。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是否掌握某项具体的知识或技能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换句话说,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本身也就是它所追求的结果。

2、重应用。

学以致用是研究性学习的又一基本特征。研究性学习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不在于掌握知识的量。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发展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它与一般的知识、技能学习的根本区别。在学习形式上,研究性学习具有发现、探究的特点,在学习内容上,其侧重点在于问题解决,所要解决的问题一般是具体的、有社会意义的。研究性学习还带有综合性的特点。即学习者面临的问题往往是复杂的、综合性的,需要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才能予以解决;学习过程中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学习内容可能是跨学科的。与一般的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解答问题(习题)的学习活动相比较,研究性学习更接近于人们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因而更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实践能力。

3、重体验。

研究性学习不仅重视学习过程中的理性认识,还十分重视感性认识,即学习的体验。传统的学校教育以知识传授为目的,其教学过程基本上是间接经验的学习,这使得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掌握千百年来人类积累的丰富的知识体系。然而现代学校教育还需要发展人的个性、提高人的素质,包括培养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的形成需要直接经验的参与,这与学习者的个人体验有着密切的关系。只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身参与创造实践活动,在体验、内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觉指导创造行为的个人的观念体系。

4、重全员参与。

研究性学习主张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研究性学习重过程而非重结果,因此从理论上说,每一个智力正常的中小学生都可以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创造意识和能力。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个性特点,制定恰当的研究计划,实现个人的研究目标。全员参与的另一层含义是共同参与。

5、重合作交流。

研究性学习的形式是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其中合作学习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研究性学习是问题解决的学习,学习者面临着复杂的综合性的问题,因此就需要依靠学习伙伴的集体智慧和分工协作。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学习者还需要了解不同的人的个性,学会相互交流与合作。这种合作包括合作的精神与合作的能力,例如彼此尊重、理解以及容忍的态度,表达、倾听与说服他人的方式方法,制定并执行合作研究方案的能力等。现代社会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而社会分工的细化则又限制了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范围。因此,培养中小学的合作意识与能力,也体现了时代和社会的要求。

(一)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重要的着眼点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校教育要关注的是让学生形成怎样的学习方式。在开展有效的接受式学习的同时,让学生形成对知识的主动探究,并重视实际问题的解决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发学生潜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的掌握和运用,需要依托相应的课程载体。但在目前的学科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是有困难的,因为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已成为定势,要实现教学方式的重大转变而指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将研究性学习列入课程计划,使之有目标、有实施要求、实施渠道和评价标准,目的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观念的快速转变。

(三)原有的活动课实践的发展需要一个新的生长点。活动课为素质教育的推进拓展了阵地,综合实践活动板块中的研究性学习的设置,为我们活动实践的发展和水平的提升找到了一个新的生长点。

研究性学习教案篇五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活垃圾的危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潜力及环保意识。

2.透过讨论生活垃圾的危害问题,引出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潜力。

3.透过模拟采访表演,对垃圾分类加深理解,并认识到宣传这一知识的重要性,同时培养学生的表达潜力。

4.透过了解废物利用的好处,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1.了解生活垃圾的危害,学会垃圾分类方法。

2.认识垃圾分类的必要性。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环保意识。

教学难点:

1.会垃圾分类的方法和必要性。

2.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资源。

2、学生准备:垃圾调查表。

教学方法:

实验法。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引发思考。

1.看校园美景,谈个人感受。

伴随着熟悉的音乐,我们一齐走进洪泽外国语实验校园!

(校园秀丽图片连播,师生共看)。

欣赏校园美景,让学生感悟到,在这么秀丽的环境下生活与学习是一件十分愉快的事情,也为下面录象中的乱扔垃圾行为构成鲜明比较,激发学生养成爱护环境的习惯。

2.行为比较,引发思考。

师:说得十分好!想不想继续看?(生看扔垃圾录象)生谈此时的感受。

学生看完两段扔垃圾录象后,对录象中的两种相反的行为会很敏感,此时让他们谈感受,会说出乱扔垃圾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此时抓住“垃圾”这个词语,引导学生说说在生活中还会产生哪些垃圾。

二、说一说,分一分。

1.生活中会产生哪些垃圾。

指名答。

学生在说有哪些垃圾时,可能会片面的从家庭里说。这时教师就要作适当的引导:想想在学习中、建筑上等还会产生什么样的垃圾。

2.说说对这些垃圾的认识。

指名答。

3.学生动手分垃圾。

从学生对垃圾认识的回答中,小结出有些垃圾还是有用的,只是被放错地方的原料。根据这个标准,让学生动手把垃圾分分类。

指名1人板演(用课件演示),其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用垃圾道具分类),(垃圾:废电池、易拉罐、废报纸、瓜果皮、变质食品、玻璃碎片、过期药品、饭、铁剩丝、杀虫剂罐子)。

透过讨论学生板演的结果,师生合作完成垃圾种类的划分: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

小结:我们把能够利用的垃圾称为可回收垃圾,把不能够利用的垃圾称为不可回收垃圾,在不可回收垃圾中还有一些垃圾是比较特殊的(废电池、过期药品、杀虫剂罐子),我们把它们单独分成一类,称为“有害垃圾”。

三、垃圾的种类(可录音播放)。

1、可回收垃圾:主要包括废纸、塑料、玻璃、金属和布料等。

透过综合处理回收利用,能够减少污染,节省资源。如每回收1吨废纸可造好纸850千克,节省木材300千克,比等量生产减少污染74%;每回收1吨塑料饮料瓶可获得0.7吨二级原料;每回收1吨废钢铁可炼好钢0.9吨,比用矿石冶炼节约成本47%,减少空气污染75%,减少97%的水污染和固体废物。

列举出可回收垃圾的一些常识,让学生了解到垃圾回收利用的好处。

2、不可回收垃圾:主要包括瓜果皮、蔬菜皮、剩饭、变质食品等。

3、有害垃圾:主要包括废电池、废荧光灯管、废油漆桶、过期药品等。

四、垃圾的处理方法。

(一)可回收垃圾的处理。

主要处理方法是把可回收垃圾集中起来,送到加工厂再加工成新产品。

(二)不可回收垃圾的处理。

1.填埋法:

填埋垃圾的费用是很高昂的,处理1吨垃圾的费用大约是200元。以北京为例,日产垃圾12000吨,算一算每一天的花费是多大?生计算。

透过计算“能够帮忙多少个贫困学生”,让学生了解2400000元的大小。

讨论:花费的钱2400000元,是一天一个北京市浪费的钱,而且采用填埋法处理垃圾还会占用很多的土地,引出人们要寻求更好的处理垃圾方法。

2.焚烧法:

焚烧法是指把垃圾送到专门机构进行燃烧处理,把污染降到最低。

(三)有害垃圾的处理。

主要是把垃圾送到指定机构无公害化处理后再填埋。

五、生活中的垃圾处理。

(一)处理方式。

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如何处理垃圾的?

上一部分资料让学生明白了垃圾的处理方法,此时再让学生谈谈“自己是如何处理垃圾的?”,构成比较,便于纠正学生错误的处理垃圾方法。

(二)垃圾分类的必要性。

透过讨论生活中垃圾分类的好处(减少污染、降低成本、节省资源),总结出进行垃圾分类的必要性。

(三)垃圾分类的可行性。

1.在生活中实行垃圾分类可能吗?(小组讨论)。

明白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后,部分学生可能会认为:既然实行垃圾分类有必要,那么就肯定能实行垃圾分类。另外一些学生可能会认为此刻的生活中没有看到垃圾分类,就会认为垃圾分类不可能。从而因出争论。

实行起来还有必须的困难。

2.主要困难在哪?

能够让学生猜测一下可能会有哪些困难。由于是猜测,所以结果不准确,为了得出确切的答案,教师引导出能够设计一种方式来进行调查。

六、调查社会中的垃圾处理方式。

如果你是洪泽县环保部门的负责人,准备调查一下当地居民的垃圾处理方式,请结合所学知识,设计一种“垃圾分类调查”方式,小组合作完成。

学生对这种调查类型的设计,接触比较少,教师要对学生的设计作具体指导。

成果展示:

生1:生2:生3:

成果展示后,让一个学生出演调查对象,回答其他小组设计的调查资料。也能够证实该小组设计的调查方式是否可行。

七、谈谈收获、总结全课。

师:透过这天这次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吗,谁和大家一齐来分享一下?

生1:生2:生3:

师:我们每个人都是垃圾的制造者,也是垃圾的受害者,更是环境的保护者,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请从自己开始,自觉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

八:课后延伸、撰写推荐信。

利用课后时间完成这份调查,对调查结果要进行统计整理,并以书信的形式向环保部门、家庭以及校园提出合理化推荐。

生活中的垃圾分类是否可行,让学生自己去调查并统计出结果。透过推荐信的撰写,既可帮忙学生回顾课堂知识,又可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课后作业:

1、在纸上设计一个分类垃圾箱。

2、调查海拉尔区绿地面积是多少。

板书:

二、生活垃圾分类研究。

发现问题:生活中有的垃圾能够回收,该如何分类?

填写调查方案:小组讨论填写汇报。

研究资料及过程。

文档为doc格式。

研究性学习教案篇六

学生能再认再现种子结构功能,初步学会全过程的探究实验方法。能力目标:

(1)锻练和发展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o(2)训练学生认识问题和提出假说的能力。

(3)提高学生运用现代技术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情感目标:

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感受到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提高对自我价值的认识,培养创新精神,形成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成熟完好的黄豆种子数粒、11套培养皿、脱脂棉或吸水纸、温箱、冰箱。

1、提出问题把学生分成五个小组。

(1)每组在课前观察种子、植物幼苗的生活环境(土壤是否板结,是否干燥等)。

(2)课前查阅资料为作假设提供依据。

参考资料:《百科知识全书》、《十万个为什么》、中学《生物》教材。

2、作出假设。

通过交流,自己观察种子、植物幼苗的生活环境和资料依据,对影响种子萌发的主要环境条件作出假设。

3、设计实验方案。

利用器械材料设计方案,用以验证自己的.假设。从学生实验方案中归纳以下几个探究方向。

4、实验过程。

根据自己的实验设计进行实验,种子培养6天,定时观察并作记录,于课前各小组分别对自己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写出科学小论文和对整个探究学习过程的感想。

5、课堂展现。

(1)各组代表交流论文并答疑;

(2)各组代表交流本次探究性学习过程的体会;(3)教师结合电脑课件讲解并总结实验结论。

6、结果分析。

7、实验结论。

成熟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温度、水分和空气。

8、延伸探究。

(1)你能另行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索吗?

(2)为什么环境中的温度、空气、水分等能影响种子的萌发?

(3)种子萌发的过程是怎样的?

(4)影响种子萌发还有其他因素吗?

9、结论的运用。

探究式学习不能停留于问题的解决,而应将探究过程中形成的新知识、新方法应用于实际,在学习了种子萌发条件之后,引导学生了解相关农业生产知识和进行校园植物栽种等实践活动。

研究性学习教案篇七

《一粒种子》是一篇科学童话。教学中既要让学生进入童话的情境,又要学到科学知识。程玲老师的教学较好地体现了这两方面的有机结合。这节课先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全文概貌,抓住四个“挺—挺”理清课文脉络,为最后总结种子发芽的过程和条件打下基础。在分层阅读阶段,注意把学生带入童话的境界。教师采用形象生动的贴图,种子从微微睁开眼到最后长出小叶,钻出地面,使学生形象地感知了种子发芽的过程,富有儿童情趣。教师还采用分角色朗读对话的方法,让小朋友做种子、蚯蚓,使学生从旁观的阅读者转换为课文中的“人物”,体验种子的情感。采用这些方法,使学生进入童话境界,情趣盎然。在逐层理解的基础上,又回到整体,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种子发芽的过程和条件。在这个阶段,教师充分利用板书,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也初步掌握了阅读科学童话的方法。

这节课教学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把语言训练和促进儿童思维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低年级儿童长于形象思维,程玲老师非常注意发挥这一优势。“春风在唱歌,泉水在唱歌,小鸟在唱歌,小朋友也在唱歌”一句,老师让小朋友说说它们各是怎么唱的,唱什么歌。学生回忆了春风、泉水的歌声,再唱唱小鸟和小朋友的歌,通过表象的再现,形象具体地感受到春天的一派热闹景象。在此基础因势利导,学生自然地理解了“热闹”这个词。教师并没有给“热闹”下定义(事实上也很难下),学生却实实在在地懂得了什么是“热闹”,这样教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是非常适宜的。为了让学生体会“赶快”这个词的重要性,教师把删去这个词的句子与原句比较,再让学生想象一下种子这时的心情,从而认识到“赶快”用在这儿特有的情味。接着,教师又让学生把“春风在唱歌,……”跟“春风在吹,……”两个句子读读、比较,学生感到前一种说法好,而且知道了因为把春风、泉水、小鸟当作人来写,所以很生动。这一段的教学,把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儿童语言发展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既发展了思维,又训练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丰富了儿童的词汇和句式。

研究性学习教案篇八

认知目标:了解风筝的相关知识,学习风筝的制作。

潜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收集信息的潜力,表达潜力,动手操作、制作潜力和实践潜力。

放风筝的技巧为活动重点。

【教法与学法】。

研究性学习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以学生自主选取、直接体验、研究探索的学习为课程基本方式的非学科性课程。它虽然没有固定的教材,但生活却给了它最大的发展空间。每次活动的资料最大限度地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因此我们在活动的开始就要把活动的“策划权”下放给学生,让学生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去关注那些自己所关心的人或事,用自己喜欢的思维方式去研究那些贴近自己生活的问题。由此,我们师生共同商榷,确定了活动原则:师生共同实践,小组共同探究,自主独立思考、感悟,然后不同形式的汇报,给学生最大的发展、展示空间。它的主旨就就应是“实践”,要“动”起来。从开题定课、资料查寻、认识风筝、请教能人、设计创造、制作风筝、放飞风筝等系列活动,所有的孩子人人动手、动脑参与。小小风筝大学问,如何独立查阅、收集、整理资料,如何合作创造、制作,如何请教,如何总结孩子们会在不断的反思与总结中长大,在不断的交流和碰撞中打磨着自己的意志,充实着自己的大脑,丰富着自己的学识,增长着自己的见识,活动给他们带来的,是整个绚丽多姿的春天。

【教学程序设计】。

本次活动分四课时完成,课前的各种准备及每一课时均有教师的指导。

制定活动方案。

1、播放《三月三》。认真倾听,谈感受。

2、在这个春暖花开的日子里你喜欢放风筝吗?为什么?(生谈放风筝的好处)。

3、师小结,提出问题:我们也来自己研究研究风筝?板书课题:《风筝》。

4、你们想研究风筝哪方面的知识呢?

(1)请学生说自己对风筝感兴趣的方面,引导学生发现课题的意识、探究课题的潜力。

(2)学生分组。小组讨论所要研究的资料,确定研究课题。

2、制定活动方案。

(1)针对小组选定课题确定人员分工。

(2)确定收集、整理资料的方法。如:实地考察、采访。

(3)将收集到的资料制作成电子文件夹、演示文稿等。

各组组员在组长的带领下在微机室里上网收集各自需要的图文资料;然后制作成演示文稿、资料夹,教师巡视,随时指导;最后汇总到老师那里,师生共同欣赏。

课下完成“自己的体会与收获”。

风筝的制作第与放飞〖劳动课〗。

1、小组讨论确定风筝样式及人员分工。

2、与劳动老师合作,师生制作风筝。

在制作中,要求各组同学相互合作。调查风筝样式小组的同学来指导各组风筝的样式设计。调查风筝制作小组的同学充当“技术员”、“小指导老师”来指导各组制作中遇到的难题。

在制作中,要求学生注意风筝的平衡、样式、花色的处理。

交流、总结前三课时的所思、所得。

运用多种方式说说自己在收集资料、制作、放飞风筝时的体会、感受和对他人的推荐。

本次活动中,我们重点了解了风筝的起源、种类、并且制作、放飞了风筝。相信大家的收获颇丰、情绪更是愉悦。其实,风筝只是我们中国优秀的传统工艺之一。相信大家在了解风筝时对中国的其他优秀传统工艺也有了兴趣。给大家带给几个网址,有兴趣的同学课下能够继续研究。

研究性学习教案篇九

《曹冲称象》短文意在称赞曹冲幼时过人的智慧。年龄不在大小,关键是遇事要善于观察,开动脑筋想办法,小孩也能办大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编辑整理的《曹冲称象》研究性学习教案,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应届毕业生考试网。

1、学习用对称形折纸,剪纸法来制作小学生语文课本中的《曹冲称象》纸工,让学生巩固折,剪,粘等技法,尝尝玩纸的乐趣并加深理解语文课本内容。

2、让学生在制作中学会看一些纸工折粘的符号。能自己独立完成图纸上的操作步骤。

3、渗透语文学科的知识,在学学玩玩说说中增加动手动脑和创作能力。

材料:20厘米×20厘米纸一张。

工具:剪刀、彩笔。

三、教学建议:

1、要点分析:

(p38---图13-----1)。

(p38----图13----2)。

(3) 左右展开后会看正反折线。

(p38------图13------3)

1、新课导入:师:今天我们先来听听《曹冲称象》的故事。

师生讲故事,了解称象的全过程:空船——装大象——水平面上的船舷上刻痕迹-——大象下船-——装石头。

2、师生探究:师:你们讲的都很好,曹冲是个很聪明的孩子,会动脑筋,会用水的浮力来代替秤,真巧妙啊!今天我们就来做这个纸工----曹冲称象。

(教师要求同学们看书,说说制作步骤)

3、学生作业

教师动手体验:

(1)学做举重大力士;(2)学做曹冲称象

(p38----图13-----2)

b、学生折小方块(开口别放错)画9点和线条。

c、剪线条后左右展开,教师让学生自己观察分析,哪是象鼻子,牙,耳,腿等

(p38----图13-------3)

d、学生动手折“曹冲称象”。

(p38-------图13----4)

e、上色,画图,美化作品。

(p39----图13-----5)

f、优秀学生可学习制作“聪明泉”中的大力士。

步骤:左右对折---画-----剪------折。

(p39-----图13----6)

课堂教学,可安排在语文课《曹冲称象》的前后上。

自己打分,教师复评。优秀作品展出。

有一次,吴国孙权送给曹操一只大象,曹操十分高兴。大象运到许昌那天,曹操带领文武百官和小儿子曹冲,一同去看。

曹操的人都没有见过大象。这大象又高又大,光说腿就有大殿的.柱子那么粗,人走近去比一比,还够不到它的肚子。曹操对大家说:“这只大象真是大,可是到底有多重呢?你们哪个有办法称它一称?” 嘿!这么大个家伙,可怎么称呢!大臣们都纷纷议论开了。

一个说:“只有造一杆顶大的秤来称。”

而另一个说:“这可要造多大一杆秤呀!再说,大象是活的,也没办法称呀!我看只有把它宰了,切成块儿称。”

他的话刚说完,所有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有人说:“你这个办法可不行啊,为了称重量,就把大象活活地宰了,不可惜吗?”

大臣们想了许多办法,一个个都行不通。可真叫人为难呀。

这时,从人群里走出一个小孩,对曹操说:“父亲,我有个法儿,可以称大象。”

曹操一看,正是他最心爱的儿子曹冲,就笑着说:“你小小年纪,有什么法子?你倒说说,看有没有道理。”

曹冲趴在曹操耳边,轻声地讲了起来。曹操一听连连叫好,吩咐左右立刻准备称象,然后对大臣们说:“走!咱们到河边看称象去!”

众大臣跟随曹操来到河边。河里停着一只大船,曹冲叫人把象牵到船上,等船身稳定了,在船舷上齐水面的地方,刻了一条道道。再叫人把象牵到岸上来,把大大小小的石头,一块一块地往船上装,船身就一点儿一点儿往下沉。等船身沉到刚才刻的那条道道和水面一样齐了,曹冲就叫人停止装石头。

大臣们睁大了眼睛,起先还摸不清是怎么回事,看到这里不由得连声称赞:“好办法!好办法!”现 在谁都明白,只要把船里的石头都称一下,把重量加起来,就知道象有多重了。

曹操自然更加高兴了。他眯起眼睛看着儿子,又得意洋洋地望望大臣们,好像心里在说:“你们还不如我的这个小儿子聪明呢!”

研究性学习教案篇十

“以学生为本”作基础,以环保意识提高、个性特长发展为目标,以青少年科学爱好者自主活动为主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关心身边环境,学习科学知识和技能,回报社会,以探索提高中学活动课教学实效的途径和方法。

高一化学兴趣小组有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在让学生了解地球水资源及水污染的概况之后,指导他们用学到的知识来分析身边河道、溪流的水质,用测试结果和共同讨论的结论对水环境作客观的评价。既是科教兴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需要,也是化学教学改革的一次尝试。

1、知识目标:了解水资源及水污染概况;

4、思想目标: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实践思想和科学研究的认知思想。

1、水样:自来水、光前街池塘水。

3、仪器:试管、胶头滴管、玻璃棒、表面皿。

淡水占地球水资源不到3%,真正能利用的为2万亿m3,亚洲只有26.6%。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m3,位居第六。但人均不足世界平均的1/4,位居127位。

(一)水污染。

全世界每年排放的`污水约4260亿立方米,造成40%稳定流量的河流被污染。而我国每年废水排放总量为368亿吨,工业废水占268亿吨,全国各大江河12%的干流、55%的支流受到污染。

(二)水污染的防治。

针对水资源紧缺局面,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显得十分重要。我国环保法规定,工程建设必须与环保设施同步进行。这是避免生产发展、污染加剧的有力措施。

废水处理的方法有:物理处理法、生物处理法、化学处理法三大类。

1、介绍水体硬度。

我国水体硬度与德国相同,每升水中含有10mgcao,即称之为一度。以8度作为分界线,低于8度的水为软水,高于8度的水为硬水。

2、指导学生各组定性分析。

先讲述fe3+、fe2+的鉴定方法:

步骤1。

步骤2。

实验现象。

结论。

fe3+。

取水样1滴。

加1滴k4[fe(cn)6]。

蓝色沉淀。

示fe3+存在。

取水样1滴。

加1滴kscn。

溶液变深红。

示fe3+存在。

fe2+。

取水样1滴。

加1滴k3[fe(cn)6]。

蓝色沉淀。

示fe2+存在。

再由学生自行实验,学会针对各组样品分别进行h+、cl-、so42-、fe3+、fe2+的鉴定,教师巡视指导。

3、指出可能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分析误差的原因。

4、讨论评价。

学生共同讨论,并用测试结果和共同讨论的结论,对水环境作客观的评价。

结果水样。

项目。

水样1。

水样2。

第1次。

第2次。

第1次。

第2次。

观察的现象。

颜色。

气味。

浑浊度。

飘浮物。

定性分析结果。

ph值。

cl-。

so42-。

fe3+。

fe2+。

研究性学习教案篇十一

使学生认识到使用错别字的危害,有意识的避免使用错别字,为纯洁祖国语言文字做出贡献。

使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1。使学生明确错别字的成因。

2.使学生懂得根据词语的意义和语境正确地使用汉字。

3.初步掌握研究性学习查找资料、搜集信息、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4.通过小组合作,分析加工处理资料并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

能力目标:1。使学生懂得根据词语的意义和语境正确使用汉字。

2.初步掌握研究性学习查找资料、搜集信息、运用资料的方法。

方法目标:小组讨论,制作演示文稿,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重点:使学生懂得根据词语的意义和语境正确使用汉字。

突出重点的方法:学生制作演示文稿或写出研究报告,在课上讲解,并出练习题检测。

难点:学生制作演示文稿或写研究报告。

突破难点的方法:给学生多种形式的示范。

教法:小组研究讨论法、示例法、学生演示法。

教具:多媒体、幻灯片、展板。

1.每个学生找初中生容易写错的字,逐个列举,填写个人研究报告单(课下)。

2.以小组为单位研究讨论:(1)进行小组汇总并按出现频率排序;(2)小组分析10个典型错别字现象的成因分析及诊治;(3)得出具有一定规律的结论;(4)填写小组成员个人评价表2;(5)写小组研究报告或制作演示文稿,出一些相关的练习题。

一.导入:我们都知道汉字是表意文字,词汇量相当大,有很多同音、形似、近义的现象。这就使大家使用时,经常觉得吃不大准,写出错别字来。写错字不仅影响我们的考试成绩,也影响我们通过书面与人沟通。使用电脑时,也时常因为认字不准,给我们带来诸多不便。那么,我们经常出现哪些错别字?为什么出错?又怎样避免呢?我们看看同学整理的结果。

二.同学展示研究结果。

(多媒体、幻灯片或者大字报等等)。

三.教师总结:

几个组的同学都上来展示了研究结果,各组都有自己的优点。我想请同学评价一下,其它组的展示,对你们的研究分析有什么启发?(学生谈其他组的同学想到的,而自己没想到的)。

好,我把大家的研究结果总结一下:

(一)产生原因:多由于缺乏一丝不苟的态度以致形成多笔、少笔、改笔、替换而致错。

1.因同音而写错:

举例:副和付带和戴噪、燥和躁很和狠。

2.因形似而写错:

(1)偏旁形似:例衤和礻竖心底和水字底戈和弋九和丸(这一类实际上是写了错字,即写了不成形的字)。

(2)字形似:例竟和竞戌、戍、戊、戎。

3.因义近而写错:

举例:反应和反映需要和须要做和作。

4.因马虎而写错:

有同学在引用陶渊明的诗草盛豆苗稀时,竟写成草盛豆芽稀;还有同学在写助词着时,总写成这,站着就成了站这了。

(二)避免方法:(1)明确偏旁、字和词语的不同含义,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选择正确的汉字或词语。

(2)写字的时候要注意辨明形体相似的偏旁或部件,弄明白有关的字究竟用的那个偏旁或部件。

四.测验。

1.改正下列各词中的错别字,并归纳出错误的类型。

(错字略)。

敝开幸苦胆心按排。

既使即然桓候狼籍。

晶萤恶耗。

2.改正下列成语中的错别字:

如火如茶神彩飞扬走头无路。

病入膏盲自以为事不能自己。

情欲于中与日具增万簌俱寂。

穿流不息。

3.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别看他俩在一起有说有笑,其实是貌和神离。

b你们都迫不急待地想知道,究竟是谁能赢得最后的胜利。

c这哥儿俩,一个标新立异,一个循规蹈矩,差别太大了。

d市场上商品琳琅满目,五颜六色,令人眼花潦乱。

3.选字组词:

(1)辨辩辫瓣。

花()()论()别()子。

(2)籍藉。

()贯祖()慰()狼()。

(3)蜜密。

蜂()甜()秘()茂()。

(4)栽载截裁。

()种()断()重()断。

五.准备撰写班级论文《关于错别字的调查》。

研究性学习教案篇十二

使学生认识到使用错别字的危害,有意识的避免使用错别字,为纯洁祖国语言文字做出贡献。

使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1、使学生明确错别字的成因。

2、使学生懂得根据词语的意义和语境正确地使用汉字。

3、初步掌握研究性学习查找资料、搜集信息、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4、通过小组合作,分析加工处理资料并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

1、使学生懂得根据词语的意义和语境正确使用汉字。

2、初步掌握研究性学习查找资料、搜集信息、运用资料的方法。

小组讨论,制作演示文稿,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使学生懂得根据词语的意义和语境正确使用汉字。

突出重点的方法:

学生制作演示文稿或写出研究报告,在课上讲解,并出练习题检测。

学生制作演示文稿或写研究报告。

突破难点的方法:

给学生多种形式的示范。

小组研究讨论法、示例法、学生演示法。

多媒体、幻灯片、展板。

1、每个学生找初中生容易写错的字,逐个列举,填写个人研究报告单(课下)。

2、以小组为单位研究讨论:

(1)进行小组汇总并按出现频率排序;

(2)小组分析10个典型错别字现象的成因分析及诊治;

(3)得出具有一定规律的结论;

(4)填写小组成员个人评价表2;

(5)写小组研究报告或制作演示文稿,出一些相关的练习题。

一、导入:我们都知道汉字是表意文字,词汇量相当大,有很多同音、形似、近义的现象。这就使大家使用时,经常觉得吃不大准,写出错别字来。写错字不仅影响我们的考试成绩,也影响我们通过书面与人沟通。使用电脑时,也时常因为认字不准,给我们带来诸多不便。那么,我们经常出现哪些错别字?为什么出错?又怎样避免呢?我们看看同学整理的结果。

二、同学展示研究结果。

(多媒体、幻灯片或者大字报等等)。

三、教师总结:

几个组的同学都上来展示了研究结果,各组都有自己的优点。我想请同学评价一下,其它组的展示,对你们的研究分析有什么启发?(学生谈其他组的同学想到的,而自己没想到的)。

好,我把大家的研究结果总结一下:

(一)产生原因:多由于缺乏一丝不苟的态度以致形成多笔、少笔、改笔、替换而致错。

1、因同音而写错:

举例:副和付带和戴噪、燥和躁很和狠。

2、因形似而写错:

(1)偏旁形似:例衤和礻竖心底和水字底戈和弋九和丸(这一类实际上是写了错字,即写了不成形的字)。

(2)字形似:例竟和竞戌、戍、戊、戎。

3、因义近而写错:

举例:反应和反映需要和须要做和作。

4、因马虎而写错:

有同学在引用陶渊明的诗草盛豆苗稀时,竟写成草盛豆芽稀;还有同学在写助词着时,总写成这,站着就成了站这了。

(二)避免方法:

(1)明确偏旁、字和词语的不同含义,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选择正确的汉字或词语。

(2)写字的时候要注意辨明形体相似的偏旁或部件,弄明白有关的字究竟用的那个偏旁或部件。

四、测验。

1、改正下列各词中的错别字,并归纳出错误的类型。

(错字略)。

敝开幸苦胆心按排。

既使即然桓候狼籍。

晶萤恶耗。

2、改正下列成语中的错别字:

如火如茶神彩飞扬走头无路。

病入膏盲自以为事不能自己。

情欲于中与日具增万簌俱寂。

穿流不息。

3、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别看他俩在一起有说有笑,其实是貌和神离。

b你们都迫不急待地想知道,究竟是谁能赢得最后的胜利。

c这哥儿俩,一个标新立异,一个循规蹈矩,差别太大了。

d市场上商品琳琅满目,五颜六色,令人眼花潦乱。

3、选字组词:

(1)辨辩辫瓣。

花()()论()别()子。

(2)籍藉。

()贯祖()慰()狼()。

(3)蜜密。

蜂()甜()秘()茂()。

(4)栽载截裁。

()种()断()重()断。

五、准备撰写班级论文《关于错别字的调查》。

研究性学习教案篇十三

学生在研究摆的摆动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时常常发现:实验中获得的一组数据差异很大,能充分说明摆的快慢与摆绳长短有关;而获得的另一组数据差异虽小,但不能充分说明摆的快慢与摆锤重量无关,我们把第二类数据称为“特殊数据”。面对这样的“特殊数据”,如何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原因,发现新的问题,生成新的教学资源,对于培养学生的持续探究力和提高实证是非常有益的。本节课试图作一尝试。

1.通过反复实验知道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锤重量无关。

2.尝试在实验数据的观察分析中发现新问题,对实验进行多次修正。

3.提高控制变量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实证。

通过反复实验知道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锤重量无关。

尝试在实验数据的观察分析中发现新问题,对实验进行多次修正。

铁架台、细绳、钩码、实验记录单、计时钟。

注意力集中1。

1、课前预习:自学五下《科学》教材p60~61,并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常态数据和检验实验的方法。

2、说一说你的预习收获是什么?适时板书:摆的快慢与摆绳长度有关,与摆锤重量无关。

3、出示上节课的实验数据,复习:

这些数据说明摆的摆动快慢与什么有关?有怎样的关系?适时板书:摆绳短摆动快,摆绳长摆动慢。

在这个对比实验中,改变的是哪一个条件?控制不变的条件是什么?

5、师补充实验要求(以ppt形式出示)。

要求实验完成后,由记录员负责把数据填入电脑表格中。

数据预测:你估计实验中的数据会是怎样的?

注意力集中2。

6、学生实验,师巡视指导,记录员认真记录数据。

注意力集中3。

7、分析数据:这些数据能说明摆的快慢与摆锤重量无关吗?

8、小组讨论有可能造成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可能与实验材料、操作方法等因素有关)。

9、集体交流:原因是什么?准备怎样改进?

注意力集中4。

10、学生再次实验。

第二种:不交流,直接让学生再次实验。

注意力集中5。

11、第二次汇总数据,观察分析:这些数据能说明摆的快慢与摆锤重量无关吗?

11、请三个数据不一致的小组上来演示,大家帮着找找原因。

12、:从刚才的几次实验中,你有什么收获?

13、继续探究:出示两个摆(摆绳短但长度一样,摆锤长度不一样),猜测:你觉得它们在相同时间里摆动的快慢(次数)会一样吗?为什么?(一样,因为两个摆绳的长度一样;不一样,因为摆锤的长度不一样。)。

15、请两生再次演示实验,其他同学观察,思考:有什么新发现?

研究性学习教案篇十四

《一粒种子》是一篇老教材,老师们都比较熟悉,由于这是一篇常识性童话,以拟人的手法,用浅显而形象的语言,描绘了种子发芽的过程和所需的条件。课文语言生动活泼,接近儿童口语,是朗读的好教材,因此也被编入了省编教材。《一粒种子》全文共九个自然段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层(第一节)写‘粒种子睡在泥土里,春天来了,觉得很暖和。“暖和”一词暗指温暖的春天到了。说明种子发芽需要温度。

第二层(第二节)写种子喝了水觉得很舒服。在泥土里的种子喝到水,侧面说明春天大地解冻,雨水充沛,暗指种子发芽需要水分。

第三层(第三至第七节)写种子和蚯蚓的对话,讲春天来了,春风吹着,阳光灿烂。“我来帮你松一松土,你好钻出去。”这些对话,暗中说明种子发芽出土需要空气,也说明蚯蚓松土对种子发芽的好处。

第四层(第八、九节)写春天的热闹景象和种子一定要破土而出的强烈愿望。最后一句“啊,好个光明的世界!”写出了种子出土后感到惊奇、兴奋和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全文有四处写到“把身子挺一挺”,这种拟人化的语言,含而不露,生动有趣,使课文充满了活泼的童趣。

但在教学时,我们要注意:这是篇常识性童话,既要讲究科学性,使学生获得一些简单的植物生长的知识,又要注意个要上成常识课,要根据童话的特点,抓住课文中种子与蚯蚓的对话、排比句及最后一句进行朗读指导,读出语气,以读代讲,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课堂教学要重视语言文字训练、基本技能的培养,在训练学生听、读能力之外,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因素进行说的训练,文中有三幅插图,教师要充分利用起来,引导学生想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第三幅插图:教师在讲到“啊,好个光明的世界!”教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说说春天的景色,如能把前几课学过的有关春天的内容综合起来说一说更好,不仅进行了说的训练,又充分领略了春天那种生机勃勃的美丽景象。因此我制订的教学目标是:

1.懂得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获得一些简单的植物生长的知识。

2.学会本课的12个生字,理解“种子、暖和、舒服、蚯蚓、招呼、松土、泉水、热闹、突然、光明、世界”等词语的意思。

3.能用“热闹、也”各写一个句子。

4.会正确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种子怎样才能钻出地面。(看起来,这个目标与第一个目标重复,其实不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种子怎样才能钻出地面,不仅仅要学生掌握种子发芽的条件,更重要的是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概括能力。)。

大纲指出学生在小学阶段应掌握的2500个常用汉字,具体要求如下:一年级掌握430个,两年级掌握680个,三年级掌握580个,四年级掌握450个,五、六年级掌握360个。由此可见低段教学以识字为主。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会12个生字,理解带有生字的新词。难点是:

字形:“挺、世”的笔顺;

字、词义:挺,热闹,突然;

知识:懂得种子发芽所需的条件,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

在教学中要解决生字重难点,就要求教师重视设计识字环节。字音教学在学生自读课文,预习后检查(包括个别读、开小火车读、齐读)到巩固练习时的复习,生字在课堂中出现频率多,学生的识记就牢。字形教学采用随堂识字,如教“蚯蚓”一词,先给学生看蚯蚓的挂图,介绍它的形状、特点,然而“蚯蚓”两字容易写错,教师可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分析字形,帮助学生记忆。教“蚯”时可说“蚯”字右边是“丘”不是“兵”,因为蚯蚓没有脚,所以下面没有两点。蚯蚓有时弯弯曲曲像张“弓”,有时伸得笔直,像—竖,所以“蚓”的右边是引。(有的老师会说你这种方法是不是太罗索,用形声字规律来学不是更简单吗?但二年级学生还没有学过“丘、引”。“引”字在《蜜蜂引路》。一课才学,教师教学时要注意教学内容的衔接。)字义词义的教学也采取多种方法,能通过查字典解决的就查字典解决,能换词语理解词义的就让学生换词语理解。如“突然”换个词,学生很快就能找出以前学过的词语“忽然”与“突然”意思相近。还可以通过比较进行词义理解,如“挺”,教师可让学生说说下列各句中“挺”是什么意思:

这是一挺机枪。

今天老师表扬了我,我心里挺高兴的。

方明挺着胸向前走。

种子把身体挺一挺。(做一个动作)。

通过比较既让学生懂得了“挺”的不同意思,扩大了信息量;还使学生明白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意思。另外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如“热闹”一词,在字典中的意思是:繁盛活跃的场面,如果这样解释,学生更不易理解,教师可通过排比句教学理解、掌握“热闹”。教学时,教师问学生春风是怎样唱歌的?,让学生轻声吹着“呼——呼”;泉水是怎样唱歌的?“叮咚叮咚响”小鸟是怎样唱歌的?“叽喳叽喳”;你们会唱有关春天的歌吗?请学生唱一唱,接着再让学生分别唱起春风、泉水、小鸟、小朋友的歌,然后到讲台前来大合唱,在这样的情境中;教师随即让学生体会说出讲台前是怎样一种景象。用书上的话说一说;使学生初步认识了排比句的特点,又让学生用“热闹”造句,学生造出来的句子比较具体:国庆节那天,马路上人山人海真热闹啊!开运动会那天,操场上热闹极了啦!有跑步比赛,有跳高比赛,还有拔河比赛。这样让学生动一动,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了“热闹”一词,认识了排比句的句式,出色完成了造句练习,从而达到一石四鸟的教学效果。

课文把一粒种子当作人来写,十分有趣,然而种子在地下的情况,学生是无法直接感知的。为了解决学习上的这一难点,教师要在课前做充分的准备工作,如在玻璃瓶里做种子发芽的实验,指导学生观察。培养学生观察与思维能力,又放缓教学坡度,变抽象为形象,使学生较为直观地看到了种子发芽的—些现象,从而能结合课文归纳出种子发芽所需的条件,获得科学知识。由于这是篇常识性的课文,因此教师要特别重视实践活动,不仅课前做实验,而且课后应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把一粒种子种在盆里,记载它的发芽过程。实验不仅可以帮助理解课文,而且能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养成通过实践来检验真理的习惯。

本课教学可采用逆向思维方式,抓住重点句提契全文,用倒序分析法,疏理脉络,传授、剖析词句,帮助学生体会情感,领会文旨。教学步骤从观察入手,揭示课题,教师出示两只盛有豆种的玻璃瓶,让学生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种子同样在泥里,为什么一粒种子发芽出土了,另一粒仍旧老样子?接着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中重点句:课文中的哪一句描写种子发芽出土时的情景?出示:种子又把身子挺一挺,眼前突然一亮,啊,好个光明的世界!理解分析这一句,种子突然见到了“好个光明的世界”时心情怎样?(惊奇、兴奋、赞美)文中哪个词表达了“惊奇”?(突然)哪个词说明兴奋?(啊)哪个词含着赞美的意思?(好个)如果把句子中“突然”“啊”两个词儿去掉,把“好个”换成“一个”,句子意思有什么变化?让学生读读比比议议,仔细体会这些词的深刻含义。再分析种子发芽过程,教学发芽过程以“把身子挺一挺”为主线,贯穿全文,分析时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然后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加强朗读品赏,让学生把自己当作“一粒种子”,边朗读边表演、把描写种子“睡、醒、渴、喝、舒服、招呼”等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的情景,形象地表现出来,让小朋友多种感官同时活动,有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得到美的享受。最后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做种子发芽的试验,写好观察日记四篇(种在泥土里、在泥土里醒了、种子发芽了、种子钻出地面)。这样,这堂课不仅完成了学生听、说、读的能力的培养,也完成了写的能力的训练。

这课的板书采用图示式板书,(板书略)。

研究性学习教案篇十五

发动、动员。

根据《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实施意见综合实践活动》、《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综合实践活动学科实施指导意见》、《浙江省普通高中学分认定办法(试行)》和《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探究与实践项目测评实施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文件的精神,结合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活动)教学的实际状况,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活动)务必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基础,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潜力,从时代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地方发展的特色需求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潜力、合作潜力、开拓创新潜力以及终身学习潜力。遵循以活动促发展的原则,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全面素质的提高以及教师教育观、课程观的更新,为造就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拔尖人才奠定基础。

二、课程设置。

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校园开发与实施的课程,其资料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每周三课时,实施五个学期,共约270课时,获得15学分)、社会实践(每年一周,实施三年,获得6学分)和社区服务(三年不少于10个工作日,每个工作日以五小时计,获得2学分)。课程结构如图所示:。

三、课程目标。

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学习目标是:

1、经历研究探索的实践过程,获得切身体验和经验,构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用心态度和情感。

2、学会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逐步构成搜集、分析、利用信息以及解决问题等多方面的探究潜力和表现潜力。

3、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技能。

4、感受科学研究的严谨性,构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不怕吃苦、不怕失败、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以及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5、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类的好处和价值,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构成对社会的职责心和使命感。

6、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潜力。

四、课程资料。

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资料分别来源于自然、社会、自我三大领域。

具体有:

1、人与自然。如环境保护研究、生态建设研究、能源利用研究、农作物改良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自然资源保护与开放利用研究、天文地理研究等。

2、人与社会。如社会关系研究、企业发展研究、社区管理研究、人群心理研究、人口研究、城市规划研究、交通建设研究、法制建设研究、政治制度研究、社会经济发展研究、宗教研究、贸易与市场研究、乡土文化与民俗文化研究、历史遗迹研究、名人思想与文化研究、传统道德研究、传统文化与现代礼貌研究、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民间文学与艺术研究、影视文化研究、大众传媒研究等。

3、人与自我。如中学生生理与心理问题研究、中学生行为方式研究、学生社团研究、学生群体关系研究、学生消费研究、校园制度与学生成长研究、班级制度与文化研究、社会适应研究等。

五、实施原则。

1、综合性原则。在活动中,既要对以往所学的各学科知识加以综合运用,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综合,也要关注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以便提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潜力。

2、实践性原则。强调在体验中获取知识,在“调查”、“考察”、“实验”、“探究”、“设计”、“操作”、“制作”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潜力和创新潜力。

3、自主性原则。强调学生自主选取学习目标、学习资料、学习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方案、实施过程和表达结果。教师的指导应有利于学生自主活动的开展和深化。

4、开放性原则。强调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在时间安排、主题确定、方法运用和成果表达等方面有相当大的灵活性,为学生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带给广阔的空间。

5、过程性原则。关注学生在过程中获得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表现,关注不断生成的新的活动目标和主题,关注实践活动的方法、态度、体验,以及诚实守信和尊重知识产权等状况。

六、实施过程。

高二学生需要完成1个课题研究,每周3个课时,采用“1+2”排课方式。高二年级以行政班级为单位,并根据课题类型(调查研究类、科学实验类、设计制作类三大类)组建课题小组,实行分类指导。

课题小组的建立:

1、每一小组6-8人左右。

2、男女均匀。(不能一个小组全部是男同学或全部是女同学)。

3、不能跨班建立小组。

年级学期周次活动资料组织者。

高二年级上学期第1~6周第一阶段:明确研究课题。

1、初步确定研究问题,组建研究小组;

2、联系导师,带着问题查资料;

3、明确研究课题,分析研究问题的具体类型,最终确立研究课题。课程教师、课题导师。

第7~12周第二阶段:制订课题方案。

1、确定课题的类型,设计研究方案;

2、完成课题研究方案;

3、对课题进行开题论证,确定班级重点课题,准备开题报告。课程教师、课题导师。

第13~14周第三阶段:开题报告展示评比活动。

进行高二研究性学习活动开题报告展示评比,确定校级重点课题。指导中心、课程教师。

第15~17周第四阶段:实施课题研究。

1、根据研究方案进行相关信息的收集、记录和整理。

2、联系导师开展有关实践性的研究活动。课程教师、课题导师。

第18~19周3、完成阶段性总结报告,进行考核、学分认定和审核等工作;

4、布置好学生寒假研究计划。课程教师。

下学期第1~6周。

第四阶段:实施课题研究(接上学期)。

1、回顾上学期所做的工作,重点整理所收集到的信息材料;

2、继续完成有关信息的补充、整理工作;

3、运用定性、定量分析手段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处理。课程教师、课题导师。

第7~10周第五阶段:完成结题报告。

1、按照结题报告的基本格式撰写结题报告的文字稿;

2、制作多媒体课件和展板,准备进行课堂报告与与答辩;

3、每位学生完成研究性学习活动个人总结(600~800字)。课程教师、课题导师。

第15~16周第六阶段:优秀成果展示与评比活动。

第17~18周进行考核、学分认定和审核。课程教师、指导中心。

七、学分认定与等第测评。

(一)学分认定。

以学生参与完成的课题或项目作为研究性学习活动科目学分认定的主要依据。

满足下列基本条件则取得6个学分(上、下学期各3学分):

(1)完成理论课学习并经考核合格;

(2)有开题报告或活动方案;

(3)有活动过程的记录;

(4)有活动过程总结或成果记录;

(5)有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及教师评价的记录;

(6)学生实际参加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时间72学时。

(二)等第认定。

研究性学习活动科目的等第用a、p、e表示,分别代表“好”、“合格”、“须努力”三个等级,等第成绩记入《浙江省桐乡市高级中学学生素质报告册》。

1、到达下列条件者,其研究性学习科目成绩能够评定为p等第:

(1)有开题报告或活动方案;

(2)有不少于六次的活动过程记录;

(3)有结题报告;

(4)有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的评价记录;

(5)参加校园规定的活动,总学时不少于72学时。

未到达以上条件者或者有抄袭、剽窃他人研究成果者将被评定为e等。

2、研究性学习科目成绩为p等,并有以下突出表现者,具备申报a等第的条件(a等比例不超过规定要求):

(4)在校园组织的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评比中获奖或获得荣誉。

八、表彰与奖励。

(一)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校级重点课题和优秀成果评选活动。

2、在完成结题报告的基础上,每个班级分别推荐出小论文2篇、多媒体课件1个、展板1个,参加校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活动)优秀成果展示评比活动,按60%的比例评选出校级综合实践活动优秀成果(研究性学习活动)。

(二)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成绩在礼貌班级考评中的加分办法。

2、对获得校级优秀成果(小论文、多媒体课件、展板)的班级,按1篇小论文或1个多媒体课件或1个展板各2分的标准,在礼貌班级考核中进行加分。展评总成绩前1/3的班级将被授予“综合实践活动优胜班级”称号。

3、各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成绩在礼貌班级考核中的加分不超过10分。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优秀指导教师的评选与奖励。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优秀指导教师的评选办法:

(1)评比对象为担任当年度研究性学习教学、指导工作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教师和课题导师。

(2)课程教师和课题导师所指导的课题,在当年度校园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活动)优秀成果展示评比中荣获一等奖。

(3)课程教师和课题导师撰写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面的教学论文、案例和活动设计荣获校级三等奖及以上。

(4)在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没有出现安全等方面的差错事故。

2、被评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优秀指导教师的的同志,校园授予“综合实践活动优秀指导教师”称号并进行表彰。

研究性学习教案篇十六

3、培养同学们的合作、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请同学们先看一组照片;展示研究性学习的部分照片。这是我们学校同学在进行研究性学习。什么是研究性学习?开展研究性学习有什么用处呢?等等这些都是同学很好奇的。我们今天就探讨一下研究性学习的一些概念以及我们的蓝图。在探讨研究性学习之前首先我们要知道我们的一个新学科:综合实践课。

(一)认识《综合实践课》综合实践活动是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20xx)中设置的、必修的、独立的课程领域,由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三方面内容构成,同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等领域一起构成高中新课程的八大领域。综合实践活动在普通高中课程学分结构表中占23个必修学分,其中研究性学习活动15个学分,社区服务2个学分,社会实践6个学分。该课程在学分结构表中,占最低必修学分(116个学分)的20%,占最低毕业学分(144个学分)的16%。我们今天只探讨研究性学习问题。

(二)认识《研究性学习》材料:英国十岁聪明女孩凭地理知识救百人据英国媒体1月1日报道,在几十米高的海啸袭向泰国普吉岛的一个海滩之前,英国一位年仅10岁的聪明女孩凭借自己在学校里所学的地理知识,预测出威力强大的海啸将吞没整个海滩,她立即让她的父母提前发出警报疏散里海滩上的游客,从而挽救了100多名游客的生命,演绎了一段传奇故事。

研究性学习教案篇十七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了解袁隆平的事迹;能力目标:培养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

情感目标:学习袁隆平的科学探究精神努力学习。

重点:了解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

难点:学会通过研究得出结论。

教法:探究法、查资料法。

教具准备:含课件、电教手段等课件。

步骤一:案例导入引入课题:

有一天,我在电视里看到一则报道,说我国著名科学家袁隆平爷爷用自己的钱买了一辆小汽车,奖励给手下一位工作成绩突出的年轻人。电视里,袁爷爷那和蔼可亲,谈笑风生的镜头,以及从他身上体现出的崇高的人格魅力,久久定格在我的脑海里。当我从电视里得知,他原来就在长沙工作时,我立即萌发了拜访袁爷爷,向袁爷爷学习的强烈愿望。

步骤二;开展课题研究的。

1、确实课题。

只要注意观察,勤于思考,在生活中你到处都能发现值得探究的问题。

2、确立研究计划。

查找资料是一件较繁杂的事,为了便于以后的整理,分析,应及时地把这些资料的来源(即书刊名称、作者、出版单位及时间、具体页码)记录下来。

步骤三:体验与评价。

1、了解湖湘历史文化名人毛泽东(刘少奇、沈从文、齐白石)的一生。

2、探寻湖湘院士(陈国达、何继善、刘筠)的成长足迹。

3、了解张家界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4、探究纸的发展史。填好以下报告:

我的问题:

我打算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寻找答案:

我查到的资料:

我的采访记录:

我的结论和想法:

研究性学习教案篇十八

《一粒种子》是一篇老教材,老师们都比较熟悉,由于这是一篇常识性童话,以拟人的手法,用浅显而形象的语言,描绘了种子发芽的过程和所需的条件。课文语言生动活泼,接近儿童口语,是朗读的好教材,因此也被编入了省编教材。《一粒种子》全文共九个自然段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层(第一节)写‘粒种子睡在泥土里,春天来了,觉得很暖和。“暖和”一词暗指温暖的春天到了。说明种子发芽需要温度。

第二层(第二节)写种子喝了水觉得很舒服。在泥土里的种子喝到水,侧面说明春天大地解冻,雨水充沛,暗指种子发芽需要水分。

第三层(第三至第七节)写种子和蚯蚓的对话,讲春天来了,春风吹着,阳光灿烂。“我来帮你松一松土,你好钻出去。”这些对话,暗中说明种子发芽出土需要空气,也说明蚯蚓松土对种子发芽的好处。

第四层(第八、九节)写春天的热闹景象和种子一定要破土而出的强烈愿望。最后一句“啊,好个光明的世界!”写出了种子出土后感到惊奇、兴奋和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全文有四处写到“把身子挺一挺”,这种拟人化的语言,含而不露,生动有趣,使课文充满了活泼的童趣。

但在教学时,我们要注意:这是篇常识性童话,既要讲究科学性,使学生获得一些简单的植物生长的知识,又要注意个要上成常识课,要根据童话的特点,抓住课文中种子与蚯蚓的对话、排比句及最后一句进行朗读指导,读出语气,以读代讲,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课堂教学要重视语言文字训练、基本技能的培养,在训练学生听、读能力之外,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因素进行说的训练,文中有三幅插图,教师要充分利用起来,引导学生想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第三幅插图:教师在讲到“啊,好个光明的世界!”教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说说春天的景色,如能把前几课学过的有关春天的内容综合起来说一说更好,不仅进行了说的训练,又充分领略了春天那种生机勃勃的美丽景象。因此我制订的教学目标是:

1.懂得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获得一些简单的植物生长的知识。

2.学会本课的12个生字,理解“种子、暖和、舒服、蚯蚓、招呼、松土、泉水、热闹、突然、光明、世界”等词语的意思。

3.能用“热闹、也”各写一个句子。

4.会正确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种子怎样才能钻出地面。(看起来,这个目标与第一个目标重复,其实不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种子怎样才能钻出地面,不仅仅要学生掌握种子发芽的条件,更重要的是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概括能力。)。

大纲指出学生在小学阶段应掌握的2500个常用汉字,具体要求如下:一年级掌握430个,两年级掌握680个,三年级掌握580个,四年级掌握450个,五、六年级掌握360个。由此可见低段教学以识字为主。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会12个生字,理解带有生字的新词。难点是:

字形:“挺、世”的笔顺;

字、词义:挺,热闹,突然;

知识:懂得种子发芽所需的条件,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

在教学中要解决生字重难点,就要求教师重视设计识字环节。字音教学在学生自读课文,预习后检查(包括个别读、开小火车读、齐读)到巩固练习时的复习,生字在课堂中出现频率多,学生的识记就牢。字形教学采用随堂识字,如教“蚯蚓”一词,先给学生看蚯蚓的挂图,介绍它的形状、特点,然而“蚯蚓”两字容易写错,教师可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分析字形,帮助学生记忆。教“蚯”时可说“蚯”字右边是“丘”不是“兵”,因为蚯蚓没有脚,所以下面没有两点。蚯蚓有时弯弯曲曲像张“弓”,有时伸得笔直,像—竖,所以“蚓”的右边是引。(有的老师会说你这种方法是不是太罗索,用形声字规律来学不是更简单吗?但二年级学生还没有学过“丘、引”。“引”字在《蜜蜂引路》。一课才学,教师教学时要注意教学内容的衔接。)字义词义的教学也采取多种方法,能通过查字典解决的就查字典解决,能换词语理解词义的就让学生换词语理解。如“突然”换个词,学生很快就能找出以前学过的词语“忽然”与“突然”意思相近。还可以通过比较进行词义理解,如“挺”,教师可让学生说说下列各句中“挺”是什么意思:

这是一挺机枪。

今天老师表扬了我,我心里挺高兴的。

方明挺着胸向前走。

种子把身体挺一挺。(做一个动作)。

通过比较既让学生懂得了“挺”的不同意思,扩大了信息量;还使学生明白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意思。另外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如“热闹”一词,在字典中的意思是:繁盛活跃的场面,如果这样解释,学生更不易理解,教师可通过排比句教学理解、掌握“热闹”。教学时,教师问学生春风是怎样唱歌的?,让学生轻声吹着“呼——呼”;泉水是怎样唱歌的?“叮咚叮咚响”小鸟是怎样唱歌的?“叽喳叽喳”;你们会唱有关春天的歌吗?请学生唱一唱,接着再让学生分别唱起春风、泉水、小鸟、小朋友的歌,然后到讲台前来大合唱,在这样的情境中;教师随即让学生体会说出讲台前是怎样一种景象。用书上的话说一说;使学生初步认识了排比句的特点,又让学生用“热闹”造句,学生造出来的句子比较具体:国庆节那天,马路上人山人海真热闹啊!开运动会那天,操场上热闹极了啦!有跑步比赛,有跳高比赛,还有拔河比赛。这样让学生动一动,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了“热闹”一词,认识了排比句的句式,出色完成了造句练习,从而达到一石四鸟的教学效果。

课文把一粒种子当作人来写,十分有趣,然而种子在地下的情况,学生是无法直接感知的。为了解决学习上的这一难点,教师要在课前做充分的准备工作,如在玻璃瓶里做种子发芽的实验,指导学生观察。培养学生观察与思维能力,又放缓教学坡度,变抽象为形象,使学生较为直观地看到了种子发芽的—些现象,从而能结合课文归纳出种子发芽所需的条件,获得科学知识。由于这是篇常识性的课文,因此教师要特别重视实践活动,不仅课前做实验,而且课后应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把一粒种子种在盆里,记载它的发芽过程。实验不仅可以帮助理解课文,而且能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养成通过实践来检验真理的习惯。

本课教学可采用逆向思维方式,抓住重点句提契全文,用倒序分析法,疏理脉络,传授、剖析词句,帮助学生体会情感,领会文旨。教学步骤从观察入手,揭示课题,教师出示两只盛有豆种的玻璃瓶,让学生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种子同样在泥里,为什么一粒种子发芽出土了,另一粒仍旧老样子?接着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中重点句:课文中的哪一句描写种子发芽出土时的情景?出示:种子又把身子挺一挺,眼前突然一亮,啊,好个光明的世界!理解分析这一句,种子突然见到了“好个光明的世界”时心情怎样?(惊奇、兴奋、赞美)文中哪个词表达了“惊奇”?(突然)哪个词说明兴奋?(啊)哪个词含着赞美的意思?(好个)如果把句子中“突然”“啊”两个词儿去掉,把“好个”换成“一个”,句子意思有什么变化?让学生读读比比议议,仔细体会这些词的深刻含义。再分析种子发芽过程,教学发芽过程以“把身子挺一挺”为主线,贯穿全文,分析时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然后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加强朗读品赏,让学生把自己当作“一粒种子”,边朗读边表演、把描写种子“睡、醒、渴、喝、舒服、招呼”等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的情景,形象地表现出来,让小朋友多种感官同时活动,有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得到美的享受。最后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做种子发芽的试验,写好观察日记四篇(种在泥土里、在泥土里醒了、种子发芽了、种子钻出地面)。这样,这堂课不仅完成了学生听、说、读的能力的培养,也完成了写的能力的训练。

这课的板书采用图示式板书,(板书略)。

此板书按照课文内容的顺序逐步演示,以线条表示地面,在地下展开种子发芽的剖面图,每一个“挺一挺”是种子发芽的环节,在环节下面分别指出所需的条件,最后钻出地面,既直观又概括了课文内容。

《一粒种子》是一篇科学童话。教学中既要让学生进入童话的情境,又要学到科学知识。程玲老师的教学较好地体现了这两方面的有机结合。这节课先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全文概貌,抓住四个“挺—挺”理清课文脉络,为最后总结种子发芽的过程和条件打下基础。在分层阅读阶段,注意把学生带入童话的境界。教师采用形象生动的贴图,种子从微微睁开眼到最后长出小叶,钻出地面,使学生形象地感知了种子发芽的过程,富有儿童情趣。教师还采用分角色朗读对话的方法,让小朋友做种子、蚯蚓,使学生从旁观的阅读者转换为课文中的“人物”,体验种子的情感。采用这些方法,使学生进入童话境界,情趣盎然。在逐层理解的基础上,又回到整体,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种子发芽的过程和条件。在这个阶段,教师充分利用板书,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也初步掌握了阅读科学童话的方法。

这节课教学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把语言训练和促进儿童思维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低年级儿童长于形象思维,程玲老师非常注意发挥这一优势。“春风在唱歌,泉水在唱歌,小鸟在唱歌,小朋友也在唱歌”一句,老师让小朋友说说它们各是怎么唱的,唱什么歌。学生回忆了春风、泉水的歌声,再唱唱小鸟和小朋友的歌,通过表象的再现,形象具体地感受到春天的一派热闹景象。在此基础因势利导,学生自然地理解了“热闹”这个词。教师并没有给“热闹”下定义(事实上也很难下),学生却实实在在地懂得了什么是“热闹”,这样教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是非常适宜的。为了让学生体会“赶快”这个词的重要性,教师把删去这个词的句子与原句比较,再让学生想象一下种子这时的心情,从而认识到“赶快”用在这儿特有的情味。接着,教师又让学生把“春风在唱歌,……”跟“春风在吹,……”两个句子读读、比较,学生感到前一种说法好,而且知道了因为把春风、泉水、小鸟当作人来写,所以很生动。这一段的教学,把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儿童语言发展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既发展了思维,又训练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丰富了儿童的词汇和句式。

这节课还充分利用图画,训练儿童看图、想象和说话。第一次是在蚯蚓和种子对话时,通过看图讲述,使学生形象具体到感受蚯蚓说的“外面亮得很”。第二次是在种子挺出地面以后,通过看图讲述,把“好个光明的世界”具体化。儿童能把图上看到的景色跟课文描述的事物以及自己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进行叙述,对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所以种子发出这样的感叹。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 本周热点 精品推荐
精选文章
基于你的浏览为你整理资料合集
2024年研究性学习教案(优质18篇) 文件夹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