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导型教学设计人教版语文(专业17篇)
文件格式:DOCX
时间:2023-11-23 18:26:09    小编:雅蕊

授导型教学设计人教版语文(专业17篇)

小编:雅蕊

总结让我们在喧嚣的生活中停下脚步,审视自己的成长轨迹。写总结时可以参考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方法。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授导型教学设计人教版语文篇一

5、中彩那天 6*万年牢 7、尊严 8、将心比心

语文园地二

9、自然之道 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11、蝙蝠和雷达12、自然的启示语文园地三

13、夜鹰的歌声 14、小英雄雨来 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16、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语文园地四

17、触摸春天 18、永生的眼睛 19、生命生命20、花的勇气

语文园地五

21、乡下人家22、牧场之国23、古诗词三首 24、麦哨

语文园地六

第八单元

29、语言两则 30、文成公主进藏 31、普罗米修斯 32、渔夫的故事

教学进度:

时间 教学内容

第1 –3周 第1单元

第4 –5周 第2单元

第6 –7周 第3单元

第8 –9周 第4单元

第10 –11周 第5单元

第12 –13周 第6单元

第14 –15周 第7单元

第16 –17周 第8单元

第18 –20周 全面复习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1. 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3.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 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 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1. 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1. 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 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 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课时:2—3节

第一节

教学目标:掌握生字词,读熟三首诗,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今天,我们还要从三首古诗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

二、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

三、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亭庭——指导读准后鼻音

谙——暗:区别音、形、意

四、分组学习

1. 读熟三首诗

2. 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3. 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五、班内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六、作业:

1. 抄写生字。

2. 读、背三首诗。

第二、三节

教学目标:通过想象,进一步感受每首诗所表现的美好意境及表达方法,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

一、吟诵、理解〈独坐敬亭山〉

1. 议:诗中除了敬亭山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样的?

鸟:多、高飞无影

云:少(孤)慢慢飘走(闲)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

2. 在诗人笔下,万物似乎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词句。闲、相看两不厌——体会诗中拟人的表现手法。

3. 教师简介写作背景,让学生粗略了解诗中寄寓的情感。

此诗是李白在政治上受挫,心情郁闷时所作,因此通过众鸟高飞、孤云闲浮、人与山?相看两不厌?来表达自己抱负不得施展,有志难酬的无奈。读起来使人产生一种失落、孤独之感。

4. 指导背诵《独坐敬亭山》

二、吟诵、理解〈望洞庭〉

1. 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洞庭湖景色,看谁描述得最美。

此环节注意提示学生在描述中突出:

(1)湖光和月光的交融和谐;湖面的光亮平静。

(2)白银盘和青螺分别所指。

3. 诗人通过恰当的比喻把洞庭秀色写得惟妙惟肖,请找出诗中的比喻。

二句,把光亮平静的湖面比作未经打磨的镜子。四句,把月光下的湖面比作银盘,把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

4. 指导背诵《望洞庭》

三、吟读、理解《忆江南》

1. 释题:忆,在此当回忆讲忆江南?为词牌。

2. 根据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补充注释。(旧:过去胜:超过)

3. 说说你从这首词中体会到怎样的景色,诗人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样的景色的。(太阳升起的时候,天空布满火红的朝霞,江边的花朵被映照得比燃烧着的火焰还要红;那一江春水像蓝草一样青绿,像晶莹的翡翠。——比较、比喻)

4. 请联系前面几句诗的意思,把最后的反问句写完整。江南的景色,让我怎能?

5. 指导背诵《忆江南》

四、交流搜集的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1. 白居易所作《忆江南》另两首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2. 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鹿砦》《望庐山瀑布》《滁州西涧》《山行》《小池》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等

授导型教学设计人教版语文篇二

一、差异导学提出的依据:

《新课程标准》指出物理课程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重视物理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功能,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强调过程与方法的教学,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依据市“精品课程”指导精神,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校物理学科在物理课堂教学模式上提出了“差异有效教学”。

差异导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立足于学生个体差异,满足于学生不同层次学习的需要,以促进学生在不同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有效教学。我校学生差异性的特征有以下几主面:一是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差异,影响学习能力的主要是心理品质的差异,如智力、记忆力、注意力、自控能力、表达能力等。二是学生差异的多元性,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学生的差异不仅仅反映在程度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个性特长上。三学生差异具有发展的动态性。初中学生处于发展变化中,他的变化是绝对的,不变才是相对的,学生心理品质的不足之处,通过后天的教育是可以改变和弥补的。

二、差异导学施行的理论基础:

构建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知识是在一定情景借助于他人的帮助,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现行的班级授课制对知识的学习会产生差异,所以我们认为差异是一种教育资源。根据学生的差异性我们从基础性、发展性、融通性以关照不同层面的学生,在目标设置、配套练习等方面细化,满足不同学生差异的发展需求,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面对未知的自学能力、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差异导学的操作与实施:

1.教学目标的设定从遵循学生基础的差异划分层次可分为以下三维目标:

(1)、基础性目标:学生获得必需的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了解物理学的发展历程。

(2)、发展性目标:;经历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认识和运用物理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受到科学精神的熏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态度。

2、教学策略首先尊重差异,明确责任。

所谓差异,立足三鑫学生现状,来自各个镇区的学生,有不尽相同的个性、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漏洞以及学习起点等。尊重差异就是树立”不抛弃任何一个学生“的教育教学理念,让每个学生享受公平的优质的教育。其次利用差异,发展优势。教学的基本思路是”尊重差异,利用差异,扬长利短,分层落实基础性目标、发展性目标、融通性目标“,全面打造”实效、高质、快乐“的物理课堂,采用分层评价的激励措施,树立每一个教师与学生”自己对自己负责的责任心“、”我能行的自信心“、”天天进步的上进心“。再次研究差异,培养习惯;在落实学生差异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各类课程。

四、差异导学的评价:

差异导学的评价淡化校内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作用,不以甄别和选拔为校内评价的主要目的,不以单一模式要求所有学生。学生能力倾向不同,不压制有特长的学生,不让某方面能力差的学生勉为其难,不削长补短。

在新的评价观念的指导下,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倡导对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的现状和进步进行档案式的评价,不赞成以知识考查为核心,不赞成把书面考试作为唯一的评价方式,改革单纯注重知识的评价,把知识和技能、方法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纳入评价范围。注意把探究活动、实验、制作、讨论等方面的表现纳入评价范围。

把评价的重点从终结性评价转移到日常学习记录等过程性评价。提倡”档案式评价“、”表现性评价“,让学生看到自已的成长。档案式评价可以收集很多内容,如单元学习记录卡;表现性评价记录;创造性作业(小论文、小设计、照片等);重要的独立性实验的记录;书面测验成绩和评语;学习中的出色表现等。:一是重视对过程的评价;二是重视体现个体差异;三是重视评价的激励功能。

表现性评价是过程评价的方法之一,表现性评价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表现空间,学生能够通过主动体验和探究充分发挥其创造性,表现性评价提供了观察学生完成任务过程的机会。在开放性的目标指引下,表现性评价的任务是真实的,其背景也是真实的,所以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将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践的能力进行评价。表现性评价不是一种非对即错的评价方式,它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考察,能够使每一个学生充分而恰当地表现出自己的成就和水平。每个学生在表现性评价中完成任务的过程都是不同的,使评价者能够多视角地、深刻地、更有针对性地了解学生的优势和不足。

特色:是根据学生的差异从基础性、发展性、融通性三个目标去关照不同层面的学生,在目标设置、配套练习等方面细化,满足不同学生差异的发展需求,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面对未知的'自学能力、持续发展的能力,树立每一个教师与学生”自己对自己负责的责任心“、”我能行的自信心“、”天天进步的上进心“。《差异导学》课程建设能全面打造”实效、高质、快乐“的物理课堂,采用分层评价的激励措施,巧妙设计分层辅差特色课程”搞好“四抓”、“四有”习惯培养工作:抓常规,练养成,学习有习惯;抓起始,激兴趣,学习有动力;抓策略,讲实效,学习有方法;抓能力,保落实,学习有发展。现行的班级授课制对知识的学习会产生差异,所以我们认为差异导学课程建设是一种很好的教育资源。

具体做法:

1.由骨干教师带头认真研究教材、教法、研究大纲,备好差异导学稿和配套练习,按基础性、发展性和融通性三个层次要求设计好教学内容。

2.然后科组集体备课会上进行讨论,哪些地方不足要进行修改,哪些地方对某些学生不适用,哪些地方要补充,意见统一后,给教师和学生印发差异导学稿,人手一份。

3.学生按照异学稿先进行自学,先学懂的教那些不会的学生,充分利用差异资源取长补短。

成效:差异导学稿的使用能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由该模块内容呈现更清晰,课堂操作简单明了,训练层次效果到位。

该精品课程模块教学内容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学时大量列举实际生活背景,并且以学生为中心,经过自学、交流、师传三方面结合获取知识,课堂教学轻松、有趣,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此教学模式深受学生的欢迎,同行借鉴。

1、差异导学稿的编制要求更严格,由学科组长带头把关,先由经验丰富的教师先制好导学稿,然后科组会讨论、修改、最后定稿。

2、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编制的导学稿更侧重自学引导,帮助学生去读懂课本,去掌握主要方法,激发学生相互交流、讨论获取新知识。

3、差异练习充分体现分层,更能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去完成,达到共同巩固知识的目的。

1、差异导学对整个科组的常规细则落实到位,优化整理了教学资源。整体课堂学习氛围浓厚、和谐。

2、为学生的学习减轻了负担,让学生能轻松的掌握知识,双基得到落实。

3、促进了年轻老师的快速成长,使他们能很好的把握课堂教学内容,课堂学习能够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4、通过差异练习,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吃得好也吃得饱,使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广泛提高。

5、差异导学稿的使用能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由该模块内容呈现更清晰,课堂操作简单明了,训练层次效果到位。

该精品课程模块教学内容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学时大量列举实际生活背景,并且以学生为中心,能过自学、交流、老师传授三方面结合获取知识,课堂教学轻松、有趣,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此教学模式深受学生的欢迎。

授导型教学设计人教版语文篇三

三年级《两位数乘整十数》数学导学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发现两位数乘整十数的计算方法的全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通过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寻找最佳方法,训练学生掌握优化策略的思想和方法。

3、学会两位数乘整十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重点:

1、让学生经历发现两位数乘整十数的计算方法的全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学会两位数乘整十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寻找最佳方法,训练学生掌握优化策略的思想和方法。

复习巩固。

一、36×7=125×8=。

46×8=23×9=。

30×10=4×200=。

二、一套故事书8本,一本24。

元,一套多少元?

1、列算式:

2、用学过的知识计算。

自学检测。

三、1、看到这个竖式,你想说?

24。

×10。

--。

2402、看到这个竖式你又明白了。

24。

×10。

--。

240。

巩固练习。

四、我会做。

36×5046×2023×3032×4011×7041×20。

五、写出37×40和40×37的竖式。

六、一套故事书10本,一本24元,一套多少元?

拓展延伸。

1、225×40=。

2、根据以上思路说出40×225的思路,再计算。

3、一套故事书225元,40套多少元?

msn(中国大学网)。

授导型教学设计人教版语文篇四

附:表格内容说明。

一、学习目标与任务的确定1.学习目标描述。

精心设计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思考所学的内容。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说明学生的一般特征、入门技能、学习风格等。

学习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并能在线阅读,实现共享的多媒体学习材料。

(1)学习资源的类型包括:

网络课件:适用于知识点的辅助教学网络课程:整门课程的教学。

专题学习网站:某一专题的学习和研讨案例库:典型个案的分析。

题库:单元或课程的练习测试等等。(2)学习资源内容要点及来源。

简要说明每个学习资源的名称、网址及主要内容。(3)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

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自定义。

(4)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

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h.边播放、边议论;i.学习者自己操作媒体进行学习;j.自定义。

四、学习情境的创设1.学习情境的类型。

情境的类型包括真实性情境、问题性情境和虚拟性情境或其他。2.学习情境的设计。

五、学习活动的组织。

支架式学习:是指围绕事先确定的学习主题,建立一个概念框架,框架的建立应遵循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且要因人而异,通过概念框架把学生的智力发展从一个水平引到一个更高水平,就像沿着脚手架那样一步步向上攀升。

抛锚式学习:指根据学习主题在相关的实际情境中选定某个典型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对给定问题进行假设,通过查询各种信息资料和逻辑推理对假设进行论证,根据论证的结果制定解决问题的计划,实施该计划并根据实施过程中的反馈,补充和完善原有认识。

竞争:教师先根据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对学习任务进行分解,由不同的学习者“单独”完成,看谁完成得最快最好,然后教师对学习者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论,其他学习者也可以对其发表意见,各自任务完成后,就意味着总任务完成。

辩论:协作者之间围绕给定的学习主题,先确定自己的观点,接着在一定的时间内借助虚拟图书馆或上网查资料,以形成自己的观点,教师对他们的观点进行甄别,选出正反两方,然后双方围绕主题展开辩论,观点论证充分的一方获胜。通过辩论学习者可对问题进一步理解。

伙伴:指协作者之间为了完成某项学习任务而结成的伙伴关系。

问题解决:根据确定的问题,多个学习者组成协作学习小组,根据学习任务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某个学习任务,解决问题。问题解决的最终成果可以是报告、展示或论文等。

角色扮演:指由不同的学习者分别扮演指导者和学习者的角色,由学习者解答问题,指导者对学习者的解答进行判别和分析。角色可以互换。有助于对问题的理解有新的体会,还会增加成就感和责任感。

3.教学结构流程的设计是指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学习内容、网络资源等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与联系的形式。可按时间关系或空间关系进行设计。时间关系指教师与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先后顺序,即教学程序、教学步骤、教学过程等;空间关系则主要指教学内容的层次关系、教学过程的逻辑关系等。可按建议图标绘制,也可使用inspiration或mindmanager等工具,创设教学流程图。

六、学习评价的设计1.测试形式与工具。

2.测试内容。

教师指导活动的评价:对教学活动组织、学习资源利用和教学过程指导的评价;

支撑服务系统的评价:针对技术水平、教学功能、资源提供和咨询服务的评价。

七、备注。

填写对帮助过自己的人(包括参阅的文献、借鉴的案例,以及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中帮助过自己)表示的感谢和其它要说明的事项。

授导型教学设计人教版语文篇五

孩子偏科该怎么帮助他?某一门或者几门功课成绩特别好或一般,同时剩下的功课成绩特别差或较差,这种情况可以称为“偏科”。

其实偏科也是一种正常现象,并不可怕,同学们对各门课程的兴趣不同,投入的.精力不同,各科的成绩难免存在差别。一旦这个差别比较大,被人意识到了,便成了偏科。

偏科现象出现的高峰期在初中,这与初中生特定的心理、生理以及课程的加重有关。学生一旦出现偏科现象,如果得不到及时引导,往往会造成烦躁和厌倦,进而产生对学习的厌烦情绪,很可能波及其他学科。

问题表现:

一科突出,其他平平,文科或理科突出,另一方面较弱,一科较弱,其他都较强。

原因分析:

受教师影响,丧失对这一学科学好的信心,导致恶性循环。家长的爱好以及职业差异也会诱发学生偏科,也受学生自身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解决方案:

正确认识障碍,排解不愉悦的心理体验,激发“弱科”兴趣,锻炼学习意志。发挥“强科”之长,以长促长,取长补短。

授导型教学设计人教版语文篇六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读懂课文内容,从字里行间感受小男孩美好的心灵。

3、体会“给予是快乐的”这句话的含义,激发学生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美好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从文章中人物的言语和行为中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和保罗的心里感受;激发学生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思想感情。

1、同学们,当老师表扬你时,心情怎样?

2是啊,受到表扬,我们的心情是高兴的、快乐的,但是有一种快乐,不但表现在脸上,还表现在心里,这种快乐便是给予。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一起学习第24课《给予是快乐的》。 板书课题,理解“给予”意思,理解课题意思。(课题就是助人为乐的意思。)

齐读课题。

1、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来说说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

2、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13页,自由朗读这篇文章,边读边想:文中写了谁给予谁快乐?

3、同桌交流:看看谁找到的答案最多。

4、全班汇报:生说,教师副板书

( )给予( )快乐

保罗 男孩和弟弟

男孩 弟弟

保罗哥哥 保罗

教师小结,表扬同学们会读书并问:在这些答案中,你认为作者重点写的是谁给予谁快乐?(男孩给予弟弟)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5自然段,边读边想:你从哪句话中读出男孩想把快乐给予弟

弟?并把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画下来。

学生默读,教师巡视

汇报:你从哪句话中读出男孩想把快乐给予弟弟?

学生读画的句子,教师重点指导朗读第5自然段。

(1)指一生读这段话,谈体会。

(2)男孩和保罗的想法一样吗,你能说说他们的不同吗?

(3)生说,教师填充表格,请同学们观察表格:这两个人的想法仅有一字之差,你能

找到吗?(学生找到“有”和“当”)

(4)你能读出他们的不同吗?找两位同学读,读出不同。师生分角色读,男女生合作

读。

小结:男孩虽然小小年纪,但是当他看到这样一辆又大又漂亮的车时,他想到的不是自己拥有,而是想到要奉献给他的弟弟;当他听说保罗有一个给予弟弟新车的哥哥时,男孩想到的不是想有一个这样的哥哥,而是想当这样的哥哥。听了男孩的这句话,保罗大吃一惊,可是,更令他吃惊的还在后头呢。

2、品读第11自然段,体会男孩美好心灵

(1)出示11段内容,指一生读。

(2)大家都来读读这段话,老师相信会读书的你一定能读出自己的体会。

(3)指生读,谈体会。引导学生从男孩的心情以及对弟弟的关爱方面谈。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男孩的快乐心情以及对弟弟的关爱。

3、在这之前,当男孩请求保罗把车开到家门口时,保罗怎样想?

现在,听了男孩的话后,保罗明白了什么?

生接读课文“把小弟弟抱进了车里。那个男孩眼睛里闪着喜悦的光芒,也坐了进去。” 师:三个人一起走向了圣诞前夜,(出示圣诞夜景)瞧,圣诞节的夜晚流光溢彩,圣诞树在璀璨的灯光下显的更美丽了,上面挂满了一份份美好的祝愿,欢声笑语溢满整条街道,望着这美好的一切,从没出过门的小弟弟很快乐,他第一次坐上了漂亮的汽车,第一次到过了他从没到过的地方,第一次看到了他从没看到的景物,所以今晚的他一定很难忘。

男孩和保罗为什么难忘?

小结:男孩因为帮助弟弟,让弟弟坐上汽车,看到弟弟快乐,男孩也很快乐,所以今晚的他也很难忘。

保罗呢,被男孩的品质感动、感染,帮助兄弟俩坐上汽车,看到兄弟俩快乐,他也懂得了帮助别人是快乐的,最重要的是,他从内心里感受到:给予是令人快乐的。

出示最后一段:齐读。

1、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能不能说说现在理解的“给予”的内涵。

2、自古至今,人们都把乐于助人、无私奉献当作美好的品德,有许多人,也在像文

中的男孩一样,像保罗以及保罗的哥哥一样,默默奉献着爱心。

出示名人名言,指生读。

3、生活中,书籍中都有许多关于奉献,关于给予的故事,请同学们拿出课前老师发

给你的阅读材料《爱心树》,然后思考,大树为什么很快乐?

学生读后,交流问题。

4、总结:大树因为给予男孩帮助而感到快乐,他的爱心同样让我们感动,希望同学

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多给予别人一份帮助,多给予别人一丝关怀,自己也收获一份真正的快乐。

5、推荐阅读:

《给,永远比拿愉快》

《爱的教育》

授导型教学设计人教版语文篇七

学习内容分析《跳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34-35页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学习“8”和“9”的加减法,同时,结合学生一些日常的活动,将解决问题的思想也渗透在计算的学习中。教材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加减法计算的需要,从而产生学习加减法计算的动机和兴趣。

学生分析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0-10并掌握了7以内的加减法,已具备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这个班的学生大部分上过学前班,数的组成也基本上知道;大部分的学生会看图说算式。所以这节课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提出相关的减法问题的能力,组织学生交流加减法算式,体会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会正确计算“8”和“9”的加减法。

(2)能根据提供的信息,列出不同的算式。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根据不同的情境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经历看到一幅图写出四个不同算式的过程,体验和理解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逐步养成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良好学习习惯。

4.让学生说出算是的含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教学重点:能正确计算得数是8、9的加减法,掌握计算方法.通过计算掌握。

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教学难点: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能用8、9的加减法解决问题。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加深所学知识。

本课的教学设计内容主要分为4个部分:

一、谈话导入:学生最喜欢的活动--跳绳谈起,导入新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究:根据图,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自己探究解决。

三、练一练:做大量练习题掌握所学知识。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小朋友们都表现得很好。回家后,把你今天所学的本领告诉爸爸、妈妈好吗?

依据的理论启发式教学。

信息技术应用分析。

知识点学习水平媒体内容与形式使用方式使用效果。

8、9的加减法掌握8、9的加减法。

计算机、投影仪显示内容使用多媒体演示文稿的内容全面提升和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让他们在直观,感性的认识中加强理解和记忆。

能熟练运算8、9的加减法通过具体的交流学习,劲儿形成初步的数学应用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所用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学。

提升学习愿望兴趣。

1、老师问:小朋友们,下课的时候,你们最喜欢参加什么活动?

2、学生答:跳绳、踢足球等活动。

3、我们一起看一看课本第38页的同学们在干什么?

谈话导入。

5分钟出示相应的幻灯片,引领着学生了解图上的内容。

幻灯片第1张。

板书课题:跳绳。

认真听讲和思考,自主回答。

观看中感知同学们的活动多愉快。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其很好的投入到学习中。

二、互动探究平台。

1、根据图,提出数学问题。

2、观察算式,寻找规律。

3、说一说。

13分钟。

8分钟。

观察小朋友跳绳这个活动,说说你观察到的,并提个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康文杰同学把图中的小朋友分成了戴帽子的和没戴帽子的。和他一样的还有哪些同学,也起来说一说。

哪位小朋友会解答这个问题?

换可以怎样列式?

继续看幻灯片第一张,有和康文杰同学不一样的说法吗?

同学们说一说,3+5是什么意思?

回答正确。哪位同学来说一说第二幅图的含义?请看第二个幻灯片。

有1个戴帽子的小朋友,有7个没戴帽子的小朋友,合起来有几个小朋友?

7+1=8。

1+7=8。

摇绳子的有2个小朋友,跳绳的有6个小朋友,一共有几个小朋友?

6+2=8或。

2+6=8。

学生自主观看并相互交流,以小组形式在班内汇报自己的收获。

左边3个草帽,右边5个草帽,加起来是8个。

相关课件出示,帮助学生来分析。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出结论:0+8=8。

1+7=8。

2+6=8。

3+5=8。

4+4=8。

5+3=8。

6+2=8。

7+1=8。

8+0=8。

演示幻灯片让学生直观感受。

如此的教学媒体设计,可以使学生直观中感知其不同之处,夯实了基本知识点,突破重点和难点。

三、反馈练习。

1游戏:手拉手。

2.观图:说小明做事情的时间(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连一连12分钟。

再次让学生观看幻灯片9。

出示幻灯片19。

通过游戏的方法对整时的两种表示法进行巩固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看图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整时和半时时针和分针的位置。

通过看一看,认一认,连一连说一说的练习,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本节知识的学习。

四、小结总结本节所学内容2分钟倾听、巩固帮学生巩固认知,完全教学目标。

思本节数学课,我用跳绳比赛这一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引出学习内容,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道理。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让学生说一说、画一画、试一试等教学环节,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权,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新知,勇敢地试,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新知的意识以及学习的能力。

在整个授课过程中,以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学生通过说、画、写等数学实践活动,不仅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还学会如何观察、如何思考以及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进而形成初步的数学能力。练习中的数学游戏和数学故事,既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得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前面内容说得较多,以至后面的数学故事时间紧,学生讨论时间少了。今后在时间分配上还需多考虑。

授导型教学设计人教版语文篇八

篇目:

《金色的脚印》。

《天鹅的故事》。

《科霍河畔的奇遇》。

《藏羚羊跪拜》。

《蜥蜴的故事》。

《羚羊的故事》。

《瞎眼狐清窝》。

一、研读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透过文中动物的做法,感受到动物之间的亲情,进而感受父母对自己的关怀、爱护,激发学生回报父母的情感。

2、透过文中人物的善良,从而受到同情弱者和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

教学重点:了解故事的内容及意义。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这个故事认识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知道人应与地球上所有生命和谐相处的道理。

二、研读准备。

教师:教学ppt文本。

学生:文具盒水彩笔。

三、研读活动。

(一)歌曲导入(独唱《一个真实的故事》,教师由歌曲过度到教学中。)。

(二)学习《金色的脚印》。

1、我会想我会读。

ppt出示“思考问题”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浏览课文,想想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交流分享。

(1)抽生回答两个问题。(板书)。

(2)你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爱的?(抽生回答,ppt出示精彩语段,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小结:(凸显主题“爱,让灵性绽放”)。

(三)学习选文。

1、我会读(ppt出示“阅读要求”)【范学一篇选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浏览课文,想想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小组选学选文,学后组内交流自己的阅读收获。

3、我会做做一份“读书卡”或者“阅读海报”。

4、回报展示选学成果。

5、在展示中,小组成员补充阅读中的勾画的能体现“爱”的.语段。(全班视情况朗读)。

6、交换自己感兴趣的文章。待定)。

四、课堂小结。

1、背景音乐情感升华。

2、ppt推荐课外阅读篇目。

2、课结束分享对联。

授导型教学设计人教版语文篇九

教学目标:

1.了解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的特点,进而理解这些特点和翠鸟的捉鱼本领有什么关系。初步知道翠鸟的这些特点是为了适应生存环境而渐渐形成的。

2.学习作者观察的顺序和抓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一些词语。

4.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3自然段。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描写翠鸟外形和活动特点的词语,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观察顺序和观察方法。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2、翠鸟这样的外形特点与平时的活动又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来进行深入学习。

二、复习生词。

三、学习第2、3自然段。

1、大家都知道翠鸟又名“叼鱼郎”那它平时是怎样活动的呢?(指名读第2自然段)。

(1)爱贴着水面疾飞;(2)一动不动地注视水面,等待游到水面上来的小鱼。

2.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意。

(1)出示重点句:“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

(2)指名读句子。

(3)出示对比句。(学生自己谈感受)。

课堂讨论:什么是“疾飞”?翠鸟在“疾飞”中,又能“轻轻地停在苇秆上”说明了什么?

教师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义。“疾飞”是指飞得很快的意思。翠鸟在“疾飞”中,眨眼间又轻轻地停在细软的苇秆上,这说明翠鸟飞行时动作十分敏捷、轻盈。“贴着水面疾飞”说明翠鸟飞得低而快:“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说明停得急而轻。(指名读)这句话充分表现出翠鸟行动迅速而敏捷的特点。3.抓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

(1)出示重点句:

“它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等待游到水面上来的小鱼。”

(2)课堂讨论:什么是注视?翠鸟为什么能“一动不动地注视”?

教师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联系上文理解句义。“注视”是指集中注意力地看。(学生读“一动不动地注视着”并模仿)这表现出翠鸟在等待游到水面上来的小鱼时,既专心又机警。联系上文翠鸟能“一动不动地注视”是因为它那“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苇秆”。

4.过渡:翠鸟做好了一切准备就等着小鱼出现呢,那翠鸟是怎样捕捉小鱼的呢?(指名读第3自然段)(1)课堂讨论:翠鸟怎样捕捉小鱼?(2)指名读有关句子。

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

(3)画出翠鸟捕鱼时动作的词。

“蹬开,飞过去,叼起,飞走”这一系列的动作,可以看出翠鸟动作熟练、连贯、非常迅速,都是在瞬间进行的。(指2、3名同学读再齐读)出示对比句,“蹬”看出翠鸟用力猛,比如跳远,用力跳就会跳很远。“像箭一样”是把翠鸟比作箭,可以突出飞得很迅速。在疾飞中叼起鱼是因为它那“又尖又长的嘴”。

还从哪里看出翠鸟的动作迅速?“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苇秆摇晃是因为翠鸟蹬开水面,水波荡漾是因为鱼儿被叼出水面。(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这“摇晃”和“荡漾”持续的时间都不可能长,而就在这极短的时间里,翠鸟叼着小鱼飞的无影无踪,可见翠鸟动作迅速敏捷,准确,不落空。

(4)为什么翠鸟能这样迅速准确地捉到小鱼呢?让学生联系上文找出有关句子。

(5)出示句子,让学生选择带点词的意思。

在这句话中,作者先说小鱼“机灵”,再说“难以逃脱”,借以反衬出翠鸟的目光极其尖锐,说明翠鸟在观察露出水面的小鱼时十分机警,再联系上文,翠鸟长着“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这样捕捉水面上的小鱼当然是很迅捷。

(7)找两位同学读出翠鸟的机警。可分男生女生读。

(8)按照翠鸟捕鱼前---捕鱼中---捕鱼后来试着背诵第三自然段。

四、情感升华。

翠鸟可真是捕鱼能手啊,连老师都佩服!

1、同学们,看着这小巧玲珑、动作敏捷的翠鸟,你们有没有像小作者一样,有啥想法呢?(饲养一只)。

看来,孩子的心是相通的,你们和小作者想到一块儿去了。你觉得,能不能捉一只翠鸟来饲养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4、5自然段,看看从中你们知道了什么。

翠鸟住处隐蔽。它从那么远的地方飞到这里来,是要和大家做朋友的呀!你们现在的想法是什么?生1:翠鸟太可爱了,应该保护它。

生2:翠鸟应该生活在大自然里,不能捕捉,如果捉了也活不久,会害了它。

生3: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不能捉。

五、小结。

是啊!正是有了它们的存在,我们的生活才如此的丰富多彩。其实,翠鸟在全世界有60多种,我们今天所认识的只是其中的一种。就让这可爱的小生灵在大自然中快乐、自由地生活着吧!(多媒体课件播放:各种各样的翠鸟)。

六、作业:

1、继续查阅有关翠鸟的资料,进一步了解翠鸟。

2、做一期关于“我喜欢的鸟”的手抄报,让大家都来认识鸟。

七、板书设计:

5、翠鸟。

外形。

(颜色鲜艳、小巧玲珑)。

活动。

保护。

住所。

(动作敏捷)。

(隐蔽)。

授导型教学设计人教版语文篇十

《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下面是高一语文再别康桥教学设计,请参考!

设计思路: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即为诗歌单元,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再别康桥》是第二课,属于必读课。《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他短暂而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情感历程与本诗表达得情感息息相关,诗中典雅柔美的意象让人陶醉,因此我将采用知人论世法,联系诗人生平,分析诗中意象,探究康桥情结在诗中的隐喻意义,品味意境中蕴含着的诗人情感。诗是感性的,诗是不可解读的,而诵读诗歌又是学习诗歌的重要方法。因而我将朗诵诗歌贯穿于教学中,在朗诵的过程中体会诗歌的美。这首诗语言华丽轻盈、章法、音韵柔美和谐,在诗意美方面达到很高的水平,我将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康桥大学美丽的风光画面,在康桥画面的再现中使学生充分感受诗歌的诗意美。

学情分析: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体会较为肤浅,《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有极高美学价值,它所抒发的离愁别绪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教学目标:

1、在逐步深入的朗读中领会诗人情绪的变化和诗歌的美。

2、联系诗人生平,分析诗中意象,探究康桥情结在诗中的隐喻意义,品味意境中蕴含着的诗人情感。

3、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体会本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并学习这种写法。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加深理解,通过理解提高诵读能力。

教学难点:从诗的意象中把握诗歌的艺术美。

教学方法:

本节课综合运用启发式、自主感悟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语言的张力,用联想比较、鉴赏评价的教学方式来学习鉴赏诗歌。以诵读为主,诵读入境,欣赏诗意,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

1、品读入境法:本诗所采用的意象典雅柔美,极富传统文化内涵,由此营造出的意境鲜明优美,让人陶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在逐步深入的朗读中体会画面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2、知人论世法:徐志摩短暂而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情感历程与本诗所表达的情感息息相关。引导学生理解徐志摩与康桥的那段渊源一方面有助于加深诗境的理解,同样也能发现康桥情结在诗中的隐喻意义。

3、情景再现法:本诗灵动的文字、艳丽的画面把我们带到了一个清新典雅、古色古香的康桥。在教学过程中我带领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把自己当作徐志摩,用散文化的语言再现艳丽的画面,并在情景交融的语言中读懂诗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播放音乐《回家》营造气氛,教师从古代离别诗导入新课。

自人类诞生以来,离别就是昊天之下的那轮古老的明月,伴随着人类告别蛮荒迈入文明的进程,见证着洒满古老驿道上的思念。离别是渡口处夕阳下渐远的白帆;离别是客栈里遥望远方的背影;离别是踏向远方时,深情的回眸一望。离别是一把打开诗国大门的钥匙,蕴藏着丰富的情感,成为历代文人不断吟颂的对象。

自古以来离别的诗数不胜数,同学们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谢别:如:李白的《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样的送别,从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同时也写出两人之间不拘形迹的友谊。

恋别: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此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对将要去荒凉之地的友人深深的依恋和牵挂。

壮别: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惆怅之情,但因友人要去的地方是繁华的京城,因而更多的是对友人的羡慕。

阔别: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诗人一改以往送别诗黯然销魂的感伤情调,格调高昂,气象壮阔,雄浑豪放。把离别这件事看得很超脱,唱出了豪迈的歌声。

设计意图:这样的导入,自然而然,毫无雕饰,这样的创设,可以让学生乘上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的隧道。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徐志摩: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诗人“摆脱哥伦经亚大学的博士衔的引诱”,从美国动身,横渡大西洋,到英国留学。,以特别生的身份进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诗人在此树立了独立自由的思想,并接受了拜伦和雪莱的影响,开始新诗创作。

作品成就。

诗歌集著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共四集。

散文集有:《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共四集。

小说集:仅《轮盘》。

戏剧:仅《卞昆冈》。

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等。

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

关于徐志摩的死亡。

1931年11月19日早八时,徐志摩搭乘中国航空公司“济南号”邮政飞机由南京北上(该飞机是张学良的专机,志摩免费乘坐),他要参加当天晚上林徽因在北平协和小礼堂为外国使者举办中国建筑艺术的演讲会。当飞机抵达济南南部党家庄一带时,忽然大雾弥漫,难辨航向。机师为寻觅准确航线,只得降低飞行高度,不料飞机撞上白马山(又称开山),当即坠入山谷,机身起火,机上人员——两位机师与徐志摩全部遇难。

徐志摩的“康桥情结”

康桥,即“剑桥”(cambridge),英国著名的学术、文化中心,风景胜地。是徐志摩曾经学习生活的地方,有很深的感情。

在那里,他结识了影响他生命、终生为之倾慕的一个重要女性——林徽音。

在那里,他遇到了当时伟大的诗人泰戈尔,他的诗作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这位大师的影响。

康桥对徐志摩的意义。

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开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设计意图:知人论世,初步了解诗人,轻柔的音乐,让学生陶醉,为学生情感的融入创设情境,为诗歌诵读鉴赏作铺垫。

三、播放《再别康桥》朗读视频,初步感受诗歌意境。

设计意图:如画的风景,优美的音乐,动情的朗诵,立刻将学生带入情境。

四、分析诗歌的意象,品味诗歌。

1、《再别康桥》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水草,星辉,竹篙等自然景物。

2.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分析总结诗文内容并讨论其中问题)——品读情感变化。

明确: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第1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

提问:第一节中三个“轻轻地”所传达的思想感情有无区别?在诵读的基础上仔细品味,并简要分析。

提示:首节连用三个“轻轻地”,实写诗人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其中“正如我轻轻地来”一句中的“轻轻地”传达的是一种“故地重游”的欣喜,另两个“轻轻地”抒发的则是诗人对康桥深深的眷恋和不得不离开康桥的无限惆怅之情。诗人初来时的欣喜对其离别时的眷恋和惆怅起着反衬的作用,从而使之更加突出。

第2节,写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提问:第二节中,诗人为什么将“河畔的金柳”比做“新娘”?

提示:这是一个形象鲜明且极富诗意的平中见奇的比喻,首先,河畔的柳树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出金黄的色彩,这与惯与穿红着绿的新娘具有形似的特征;其次,也是更重要的一点,诗人曾在这里度过了一段极为美好的时光,所以,康桥的一草一木都似一盏盏夜光酒杯,每一盏酒杯里都满注着诗人用自己对康桥的喜爱之情酿造而成的美酒,“新娘”这一形象正好淋漓尽致地体现出了诗人对康桥及其一草一木的无限喜爱之情。

第3节,写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第4节,写榆树下的青潭。诗人融情人景,将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第5节,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他幻想着撑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梦”,“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

提问:假如将“漫溯”改为“慢溯”,效果哪一个更好些?为什么?

提示:注意语素“漫”与“慢”之间的效果。(开放式话题由学生自主讨论)。

第6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悄悄吹奏别离的'笙箫,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

提问:诗人为什么别离的是“笙箫”而不是其它的乐器?

提示:此问有一定的难度从两个角度考虑,第一,从押韵上看,“箫”与本节第四句中的“桥”构成押韵。第二,“箫”抒写出此时此刻诗人特定的心理感受。“箫”是一种悲剧色彩较浓的乐器,常用来表现离别之苦、相思之苦。在这里,箫的这种独特的悲剧性格正好与诗人此时的心境相吻合,能恰倒好处地体现出诗人因不得不离开康桥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第7节,跟开头呼应。“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然而诗人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夸张手法,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这里,节奏相同,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至此,诗人把对康桥的“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轻轻”、“悄悄”中表现了出来。

3、探讨本诗的主旨。

(1)“金柳”比作“新娘”的含义。

把“柳”比作“新娘”,亭亭玉立,秀外慧中,美丽、典雅、独特,出乎意外,联系1928年新婚的林徽因,也是顺理成章之事。

(2)“水草”意象的内涵。

“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与裴多菲的《我愿是急流》异曲同工:“我愿意是急流/山里的小河/只要我的爱人是小鱼……”巧合的是,《雪花的快乐》中林徽因有“柔波似的心胸”,《偶然》里徐志摩是“天空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这是为情而傻,为情而癫、为情而狂的徐志摩。

(3)揉碎的“彩虹似的梦”

梁思成与林徽因结婚,情敌是恩师的儿子。

(4)“不带走一片云彩”的纯洁和豁达。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4、指定三名学生伴随优美的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把这首诗的意境表达出来。(教师指导点评)。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与深入理解诗歌各部分的内蕴,在整体领悟诗歌意境与情感,升华对诗歌主旨的理解,同时训练学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五、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

音乐美: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诗的开头和结尾采用重叠、复沓,加强了诗的节奏感和旋律感。

(全班同学伴随音乐有感情地朗诵,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绘画美:七节诗,几乎每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的出的画面,而且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都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不能不惊叹于诗人对于自然的细致入微的观察以及捕捉形象的本领。

(再次播放朗读视频,整体上感受诗意美。)。

六、布置作业。

试与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写一篇赏析文,不少于五百字。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

赏析提示:这是诗人随泰戈尔访日后的感怀之作。诗人捕捉到的是女郎道别时一刹那的姿态,“温柔”、“娇羞”、“蜜甜的忧愁”准确地传达出少女楚楚动人的韵致以及依依惜别的情怀,“不胜凉风”的水莲花的比喻也恰如其分,最终使诗人对日本之行的观感定格在“水莲花”般的少女“一低头”的温柔之中。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以及训练学生写作能力。

授导型教学设计人教版语文篇十一

教学目标:

1.学习三篇课文,通过多种阅读,感受三篇文章表达的意象。

2.品读重点段落,体会作者通过这几种自然景物展示的不同情意。

3.对比朗读三篇课文,发现他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4.通过比、对、读、议,用结构化的方式统整三篇课文,提升学生学习课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比、对、读、议,用结构化的方式统整三篇课文。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铺垫议题:

1.同学们,古典诗词像春花,古典诗词像秋月,我们一起齐诵古诗。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奇峰一见惊魂魄,自是造化一尤物。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这些古诗的相同点是?对,大自然就是一幅美丽的画卷,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江涌溪鸣,蝉虫凄切。它们奏响了我们第一单元的主题,那就是什么?(触摸自然)板书:触摸自然。同学们,今天,我们将继续走进大自然,继续美的旅程。

2.这次我们学习三篇课文。齐读课题两遍。这三篇课文描写的自然景物是:板书:柳树、百合、石头。你觉得它们美吗?(生活中到处可见,觉得很平凡;百合还有美丽的身姿和诱人的香味,但是也没有什么特殊的美。)。

4.自然界中,柳树随处可见,为什么说它神奇?百合只是一朵花,为什么说它顽强?石头呢?更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了?柔弱普通的它们究竟有种怎样的美让我们有如此的感受呢?我们就去三篇文章中寻找答案吧。

二、抓住重点,引出议题。

1.三篇文章,你最喜欢哪一篇呢,小组确定展示课文。

2.默读课文,根据提示自学:

神奇的柳树、执着的百合、作用很大的石头,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文字,也就是通过哪些方面给我们展示的?提示:我们这次的展示不抓词句品析,只从整体框架上去解读三篇文章。

3.自主合作,进行展示。

《青海高原一株柳》点拨:环境恶劣:生存环境恶劣、自然气候恶劣,但是它生命力顽强,有毅力,有韧劲。

“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为主线贯穿全文:在青海高原荒芜与苍凉的环境中,这株柳是多么的独特!(读)它的高大粗壮让人震撼,它的挺拔屹立让人敬畏(读);在高原严寒和雷轰电击的恶劣天气的情境中,柳树的坚贞力量和不屈的生命力光彩就是一种美(读);灞河柳风姿万种,但是高原柳的不抱怨、不畏怯远胜这种美无数倍。(读)。课文环环相扣,把高原柳的神奇美凸显与放大。

高原柳的美在于,高原柳的美在于(多个学生说)。

小结并板书:顽强有毅力。

《野百合也有春天》点拨:自身的生存环境恶劣,他人的讥笑嘲讽精神打击。

授导型教学设计人教版语文篇十二

教学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课文中出现的新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练习续写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练习续写课文。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认识“恩、嘿、哦、喃”4个生字。

能正确理解下列词语:自作自受、魁梧黧黑、喃喃、忐忑不安。

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生活的穷困和悲惨。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渔夫夫妇淳朴、善良的美好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交流收集的材料。

1、简介本文作者以及其主要作品。

2、简介时代背景。

二、自选方式,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学生读书后,要求他们提出课文中易读错的字音,读不通的句子以及不理解的词语。

仅以易读错的字音为例,学生有可能提出以下几个字:

自作自受魁梧黧黑仍旧模样勉强倾听。

可采用教师带读、轮读、个别读等方式练习读准字音。

三、检查朗读,从正确、流利两个方面评价。

四、交流初读收获。

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文章的写作特色,以及对渔夫夫妇的悲惨生活和优秀品格的初步感受几个方面谈谈初读的收获。

五、置疑,交流。

学生提出的问题先在小组内讨论解决,然后再提出小组内决不了的问题,全班交流。学生可能主要提出以下问题:

1、为什么以“穷人”为题,而不以“桑娜和渔夫”为题?

2、桑娜明明知道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丈夫受的了,为什么还要把邻居的孩子抱过来?

3、当桑娜拉开帐子,渔夫看到邻居的两个孩子以后会有什么表现?

4、文章中省略号处桑娜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

其中,第一个问题学生较易理解,因此当堂课就可以解决。而后三个问题比较有深度,初读课文后便回答比较困难。可待到以后深入理解课文时再给予解决。

六、学写生字。

要求学生自己提出难写的字,并自己想办法识记。

授导型教学设计人教版语文篇十三

教材分析:

《三峡之秋》是人教版第九册第四组的一篇自读课文,主要描写了三峡秋天早晨、中午、下午及夜晚不同时段的美丽景象。教学本课,重在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还要仔细品味,注意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运用了“自主阅读,点拨方法,品赏感悟,升华延伸”的自主学习模式,力求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能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科学地搜集和运用有效信息,加深理解和体验,实现自主阅读,引入批注,展示个性化阅读,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丰富学生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让学生在阅读中领会文章的表达顺序,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3、通过自我批注与诵读,感受三峡秋天独特的美,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

一、创设情境,铺垫美。

1、学生小组合作交流长江三峡的有关资料。

2、通过刚才的资料交流,你对长江,对三峡了解多少呢?

3、汇报交流。

4、引出课题。是啊,三峡群峰耸立、雄奇壮丽,就像一幅连绵不绝的画卷。但你们可曾想到,区区一个三峡,古往今来,关于她的诗作竟然有近万首。如果把这些诗作一公里一公里地铺展开去,那么每一公里的峡江就有诗作近百首!三峡到底有何神奇的魅力,吸引着古今如此多的文人墨客驻足流连、抒情感慨呢?三峡的秋天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著名作家方纪先生,领略他笔下美妙迷人的三峡之秋。(板书课题:三峡之秋)。

5、这是第14课,右上方的米字号表示什么呢?(这是一篇略读课文)。

是的,略读课文就是要同学们运用以前学过的方法来阅读,尽量自己读懂文章。文中的阅读提示可是咱们阅读的好帮手,请同学们把阅读提示再好好默读一遍,看看它告诉我们哪些阅读本课的好方法。

二、自主表达,感知美。

1、自由读文,结合课前预习,想想三峡的秋天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生自由读文,思考。

3、汇报交流。

4、三峡的秋天给你们留下了这么丰富的美的印象,作者又是如何把这些美有条理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呢?(板书:时间顺序)。

5、生汇报。

三、批注感悟,欣赏美。

2、生自由练读,小组交流。

3、集中交流,品读赏析。

四、交流感悟,创造美。

师诵读小诗:三峡的秋天是成熟的。

绿的叶黄的果。

还有那迷人的清香。

成熟的气息飘满整个峡谷。

2、现在老师也要请你们这些小诗人亮亮相啦!黑板上的这些词语你能用上的就用上,把你眼中三峡的秋天用诗歌表达出来,能说几句就几句,好吗?自己先试试吧。

3、生自由准备。

4、集中交流。

5、小结:多美的语言啊!同学们回家之后不妨把这些串在一起,再修改修改,相信就是一首描写《三峡之秋》的好诗。

五、课外链接,拓展美。

总结延伸:方纪先生的《三峡之秋》给我们展开了一幅三峡秋天的美丽画卷。同学们回家后,好好读读课文,把文中你最喜欢的句段积累下来,也可以利用课余的时间读读写三峡的其他文章,如著名作家刘白羽先生的《长江三日》、余秋雨先生的《三峡》等都是非常精彩的。下节课我们继续交流。

授导型教学设计人教版语文篇十四

1、了解小说《三国演义》及作者罗贯中;掌握文中生字词。

2、学习本文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进而分析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人物形象。

3、了解诸葛亮深谋远虑、赏罚分明、严于自责的优良作风和马谡狂妄轻敌、刚愎自用、死守教条的错误。

教学过程。

导入语。

生:三顾茅庐,三英战吕布,赤壁大战,过五关斩六将,失街亭斩马谡,草船借箭……。

师:看来,大家真是对三国故事十分熟悉啊。其中街亭失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更是脍炙人口,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失街亭》。历史上的街亭山高谷深,地势险要,它是诸葛亮率军初出祈山,攻打魏国的咽喉要道,成为蜀魏两军必争之地。蜀军一路上士气高昂,接连获胜,不料,在战局的关键时刻,街亭一战,失去进取中原的据点和有利形势,导致了诸葛亮初出祈山的全局失败。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失街亭”。我们知道,诸葛亮一向神机妙算,常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这次为什么失掉了如此重要的街亭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将对诸葛亮这个人物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在了解主人公之前,我们先介绍一下作者和《三国演义》。

作者介绍。

罗贯中:(1330——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据说,他曾跟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之一张士诚有不错的关系,曾给张士诚当过幕客。他“有志图王”,足见是一个有政治抱负的人。后来明太祖朱元璋统一了中国,他改而从事“稗史”的编写工作。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和施耐庵合著的《水浒传》、代表作《三国演义》等。

《三国演义》介绍。

《三国演义》是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第一部最完整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该小说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为内容,以蜀和魏的矛盾为主要线索开展全书情节,塑造了一大批王侯将相和政治、军事、外交上的英杰人物,有名有姓的人物共1191人,其中武将436人,文官451人,汉、三国、晋的皇裔、后妃、宦官等128人,其他176人,其中主要的人物是诸葛亮、曹操和关羽,这三人构成“三绝”。

诸葛亮:“智绝”。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史小说人物。

曹操:“奸绝”。历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复杂,“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但是,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品德中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对他残忍、奸诈的一面又夸大了。因此,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

关羽:“义绝”。历史上的关羽为“万人之敌”的虎将,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义著称,但勇猛有余,智略不足,是典型的有勇少谋的武将性格。但在《三国演义》中,因为他是刘备阵营中的人,又有讲信义的特点,所以,作者不惜笔墨,把关羽刻画成“义重如山之人”,被塑造成“义”的化身,因而其形象也被严重的扭曲了。

由此可见,在对三国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今天我们对于作者的这种拥刘反曹的倾向应有辩证的认识。尊刘反曹是民间传说的主要倾向,在罗贯中时代隐含着人民对汉族复兴的希望。

与课文有关的内容。

本课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和第九十六回。第九十五回是“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本课截去了司马懿调兵遣将进攻街亭一段和他率兵占领列柳城一段,这两段写司马懿善于用兵,而本课重点人物是诸葛亮,故而截去。本回又大段截去“武侯弹琴退仲达”,即“空城计”的内容。第九十六回是“孔明挥泪斩马谡,周鲂断发赚曹休”,后半部分内容是写孙吴与曹魏的明争暗斗,故截去。节选部分集中表现诸葛亮深谋远虑、料敌如神、赏罚分明和马谡刚愎自用、言过其实。

生字词(见课本)。

故事情节。

给出7到8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孔明点将:司马懿、张邰挥师西进,诸葛亮料其必取街亭。参军马谡愿前往防守,并立下军令状。诸葛亮令王平协助防守绘制“图本”;又唤高翔“屯兵”街亭东北之列柳城,以作策应;再派魏延屯扎街亭之后。遂令赵云、邓芝出箕谷为疑兵,自统大军以姜维为先锋取眉城。

马谡拒谏:马谡“屯兵山上',王平规劝,马谡不听,二将分兵。

双方激战,蜀失街亭:司马懿围困街亭,断绝汲水道路,放火烧山,蜀兵不战自乱,马谡冲出重围,魏延来救,陷入包围之后,王平来救,魏王二人回寨不成,来投高翔。三将谋复夺街亭,连连中计,迫不得已,退守阳平关。

布置退兵,挥泪执法:诸葛亮闻街亭、列柳城俱失,跌足长叹,布置撤军。回汉中后,赞赏赵云,挥泪斩马谡。

故事线索。

生:全文以街亭的攻守为线索展开情节,处处离不开街亭的攻守。

生:它是以战前孔明派将点兵为故事开端,以马谡拒谏为故事发展,以战中双方激战,蜀失街亭为故事高潮,以战后孔明布置退兵,挥泪斩马谡为故事结局。我们看出情节错综复杂,波澜曲折。但是线索十分清晰,结构井然有序。

分析人物形象。

生:三笑,三哭,三次嘱托。

诸葛亮的“三嘱”——一嘱马谡:“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汝虽深通谋略,此地奈无城廓,又无险阻,守之极难。”把困难说在前面,叮嘱马谡要明确责任,做到心中有底。二嘱马谡:“司马懿非等闲之辈,更有先锋张郃,乃魏之名将,恐汝不能敌之。”说对手的情况,提醒马谡不可骄狂自大,草率从事。三嘱王平:“……汝可小心谨守此地,下寨必当要道之处,使贼兵急切不能偷过,安营既毕,便画四至八道地理形成图本来我看。……戒之,戒之。”叮嘱王平要商议行事。

师:很好,那么,这些嘱托表明孔明的什么性格特点呢?

授导型教学设计人教版语文篇十五

《三峡》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的第一篇文章。八年级上册一共安排了两个文言单元。基本上是篇幅短小,内容浅显的古代散文和诗歌。旨在通过对它们的学习,让学生逐步接触、了解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引起学生学习古代散文和诗歌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古代文学作品的美。本文在第二个文言单元,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关于三峡的一段注释,同时也是一篇很好的写景散文。课文通过对三峡的山水和一年四季三峡景色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三峡的美丽风光。文章写景生动,用词精准,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作者的正面侧面、动静相结合的描写手法,更是令人赞叹。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七年级和八年级上一个单元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词汇的积累,掌握了简单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在利用工具书和课下注释来疏通文意已能很好完成,但八年级学生的特点和知识结构,要赏析文章,尤其是写景散文,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对于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能遇到的障碍是:在欣赏“语言之美”环节。为了较好的达到教学目的,我通过从赏析内容到写法再到意境,逐步深入,并在“语言之美”环节时举例,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领会课文内容,体会三峡风光自然美。

2、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学习正面、侧面相结合和动静相结合等描写方法。

3、通过抓住关键词语,体会文章语言的精妙。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在深入学习文本后,概括出各段的景物特点,提高概括能力。

2、通过示例,能举一反三,培养学生分析、欣赏美文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讨论、合作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共同协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有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

2、逐步领略文本的美妙,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3、多媒体课件和丰富的网上资料,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热爱阅读古代优秀散文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体会三峡风光自然美。掌握作品景物描写的方法。

2、教学难点:领悟作者字字珠玑的精美的语言的妙处。

五、教学方法:引导、讨论。

六、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与过程设计思想。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三峡的风光图片。

导入:上节课我们走进了《三峡》,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现在请大家一起来背诵课文。

【揣摩文本,赏析品味】。

一、在大家的背诵中,再一次把我们带入了三峡美景,回顾上节课我们概括的四幅图景,说说作者写出了三峡景物的什么特征,共同来体会文章的内容之美。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每组负责一个语段,然后选四位同学全班交流。

1、学生明确:第1段重点写山,“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突出群山连绵的特点。“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是说一层层的悬崖,一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说明江面狭窄,两岸雄峰相连,峭壁对峙,只看见一线天。突出峰峦重迭,雄峻险拔的山势。突出三峡群山连绵,高耸入云的雄壮美。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群山图 连绵高峻   雄壮美。

2、学生明确:第2、3、4段写水,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夏水图   浩大湍急  奔放美。

3、学生明确:第3段写三峡春冬之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是说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波光粼粼,景物重重,一派秀丽风光。“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是说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山静、泉飞、柏怪、水奇,构成一幅挺拔超脱的画面。“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用极为精练的四个字状写四种景物,总结全段,突出春冬之时三峡秀美、挺拔的清幽美。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春冬图 清荣峻茂    清幽美。

4.学生明确:第4段写三峡秋景。“每至清初霜旦,林寒涧肃”是说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充满凄清肃杀的气氛。“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是说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写秋峡以代表性事物猿来表现,山猿哀鸣,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感受秋峡萧瑟冷清的凄婉美。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深秋图   凄清寂静    凄婉美。

二、三峡如此的险峻峭拔,全文仅150多字,可谓精致短小,然而作者竟在这极短的篇幅之内,浓缩了万千气象,展现了无限风光,可谓内容丰富,笔力雄健。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作者的笔法之美吧。

学生思考后,请同学说说:

1、正面写山“连”的特点,粗笔勾勒,轮廓分明。“隐天蔽日”,山隐于天空,遮住太阳,侧面烘托山“高”。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写出了山高岭连的特点。

教师小结并板书:正面   侧面。

2、既有俯察近物,又有仰观远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属俯视江中所见,动静相杂,色彩各异,相映成趣。“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属仰观远景,以“绝”状山,以“怪”写柏,绘形写貌,形神兼备。“怪柏”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给山水之间注入一股生命的活力,使人顿觉生意盎然。

教师小结并板书:正面   动    静   俯视    仰视。

三、本文的作者郦道元是地理学家。一位地理学家却用文学的语言,独特的视角,把三峡描绘的如此出神入化,其用词的精妙,实在不能不令人惊叹。那么我们以第三、四段为例,来体会本文语言的精妙吧。

学生讨论后回答:第三段中“素湍绿潭”,一“素”一“绿”,两种色彩、两种情态,动静交织,对比鲜明;“怪柏、悬泉、瀑”,也是有静有动、有声有色,山水树木交汇其中,蔚为奇观。“清荣峻茂”一句话四字写四物,一字一景,字字珠玑,惊人赞叹。“良多趣味”中一“趣”字又掺入了作者的审美意趣,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

第四段中“林寒涧肃”,一“寒”一“肃”已经是够凄清的了,“空谷传响”的“高猿长啸”已经够凄异了,然而啼声的“哀转久绝”更让闻者倍感寒意了。而且最后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顿然将这凄寒之境进行升华,它唱出了哀婉的猿声中旅人的悲凉心境,更加烘托出秋景的凄凉。在尽写了山光水色之后将笔触转向“猿”与“人”,从而深化文章意境,这就是作者的妙笔所在。

教师小结并板书:作者在炼字选词、情景韵味方面,实在精妙。所以余秋雨曾在自己的《三峡》中有这样的评价:他还用最省俭的字句刻画过三峡春冬之时的“清荣峻茂”,晴初霜旦的“林寒涧肃”,使后人再难调动描述的词章。

趣    凄     热爱    同情。

四、拓展延伸。

学完本文,你觉得作者的哪些写作技巧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

1、抓住特点描写景物。

2、用不同的描写方法。

3、注重字词的锤炼。

五、课堂总结。

《三峡》向我们展示的是一轴三峡四季景色的山水长卷,读来令人神往。作者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奇险、清秀,我们仿佛置身于那险拔清幽的三峡盛地。作者的描写手法因时而变,因景而异,显得变化多端,摇曳生姿,同时作者的语言精练美妙且情感也蕴含其中。

六、布置作业。

请融入自己的感受,把本文改写成一篇写景散文。

七、 板书设计。

三峡。

郦道元。

山-- 群山图 连绵高峻   雄壮美   正面  侧面。

夏水图   浩大湍急  奔放美                      热爱。

水 {  春冬图 清荣峻茂  清幽美  动 静  俯 仰 --趣。

深秋图   凄清寂静  凄婉美--凄                同情。

通过观看三峡美丽的风光图片,使学生在感受美丽风光的同时激发他们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蔡立红。

授导型教学设计人教版语文篇十六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教学难点是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三、教学准备。

词卡。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比较“观”字。

1.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第一课,谁来说说课题?(板书:观潮)。

2.题目中,出现了一个“观”字,课文中,还出现了一个“观”字,翻开书,小声读一读,找一找。(板书:天下奇观)。

3.比较:“观潮”的“观”字和“天下奇观”的“观”字的意思一样吗?在理解了“观”字意思的基础上,再去理解“天下奇观”。

4.小结: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意思是不一样的,读书的时候,要一边读,一边想,这样才能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彩。

二、初读课文,朗读正确。

1.小声地读一读课文,把课文朗读正确。

2.指名读,纠正学生朗读中的错误读音。

(薄雾闷雷涨注意学生在朗读加点字时的字音。)。

3.出示词卡,朗读词语。

(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旧、恢复)。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小声地再读一读课文,读完了课文,请你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a、八月十八--最佳的观潮日。

b、盐官镇--最好的地方。

c、观潮人--最多。

d、响声--最大。

e、浪潮--最壮观。

f、人的情绪--最高涨。

2.你能把这六方面的内容连在一起吗?可以说一句话,可以说两句话……也可以是一段话,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4.指导朗读:(1)要突出钱塘江大潮的历史悠久;(2)突出它是天底下美丽而罕见的景象。

(预设:学生很容易地从第三、第四、第五自然段中找出直接描写大潮十分壮观的语句。在学生找出后,教学进行小结:这就是大潮到来时和过去以后的景象。板书:潮来时,潮过后。再启发:大潮到来之前钱塘江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板书:潮来前。)。

6.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四、朗读全篇,感受“天下奇观”。

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分三大组朗读课文,教师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作者一开篇,就点出了对钱塘江大潮的评价。作者是怎样说的?

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绘这“天下奇观”的?

二、抓住重点,感受大潮到来时和过去以后的澎湃之美。

1.翻开书,用心地读一读课文,读后来谈谈你的感受。

(预设:这篇课文所表现出的一是大潮的朦胧之美;二是大潮的澎湃之美。但教学实际学生只能感受到大潮的汹涌澎湃之美。)。

2.自读课文,找出三、四自然段中描写精彩的句子。

a、哪部分内容最让你感受到大潮最雄伟、最壮观?

b、你来读一读三、四自然段,把你认为描写得精彩的句子用括号标注出来,再多读几遍,努力读得精彩一些。

3.指名朗读学生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

指导朗读:

a、什么样的响声呢?隆隆的响声,把这种声势读出来。

这响声响亮吗?(不响亮。)为什么--好像闷雷滚动。哪个字突出了响声不响亮?

b、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说这话的人会是怎样一番心情?读出人们内心中的惊喜。

c、看到白线后,人群又沸腾了,人群怎样沸腾?咱们演一演,怎么样?

沸腾了,刚才的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语形容,那就是--人声鼎沸。

一个人读,显然读不出人声鼎沸的感觉,得大家一起读。

e、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就越……,读出你内心中的激动。

f、多么壮观啊!读出大潮这澎湃之美来。

g、谁来读,让大地颤动起来。

4.听读段落,感悟作者的表达顺序。

b、你知道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吗?

(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描写潮水的变化。)。

5.自读三、四自然段,感受“变化”。

(1)潮声(越来越大):隆隆--越来越响--如同山崩地裂。

(2)潮头(越来越高):白线--水墙--白色战马。

(3)潮势(越来越猛):逐渐拉长、变粗--翻滚--浩浩荡荡。

b、作者把潮声、潮头、潮势三方面内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写,让我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啊!

三、对话文字,感受大潮到来前的朦胧之美。

1.大潮到来之前,钱塘江是怎样一番景象?读一读,描写大潮到来前钱塘江景色的句子。

2.品味“横卧”。

a、这两句话中哪个词语用得好?好在哪?

c、作者说,钱塘江横卧在眼前,就是想突出什么呢?(一动不动,没有动静。)与后面哪个词语是呼应的?(平静。)。

3.作者在潮来前还抓住了哪些景物?突出了它们什么特点?

a、理解“屹立”,来了解“古塔、中山亭、观潮台”的特点:高耸,稳固。

b、小山:若隐若现。

4.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是多么的高耸,多么的稳固,它们屹立在宽阔的钱塘江江边,远处还有几座小山。你觉得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朦胧、美丽、和谐、壮观……)。

四、抒发情感,总结全文。

五、作业。

a、背诵课文第三、第四自然段。

b、模仿描写潮水来时的写作方法,写一场雨景。

授导型教学设计人教版语文篇十七

1、积累字词,能读会写“嗅、叠、匿笑、花瓣、沐浴、祷告、妄弃、惊讶、倘若、无端、至爱”等词语。

2、了解两首诗歌中所表现的感人至深的亲情。

3、熟读背诵两首诗。

〖能力目标。

1、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继续提高朗读能力。

2、学习和借鉴两首诗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真情的写法。

〖德育目标。

两首诗展示、歌颂母爱。学习它,激发我们关爱母亲、回报母亲的炽热情怀,把独特的歌喉献给我们至爱的母亲。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 本周热点 精品推荐
精选文章
基于你的浏览为你整理资料合集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