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后对书中内容和感受进行总结和评价的一种写作形式,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消化书中的思想和情感,我觉得读后感对于提升阅读水平非常有帮助。读后感的写作可以促使我们思考,并且可以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我认为读后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书面表达形式。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书中的主题和人物形象,同时也可以记忆和巩固书中的知识。读后感的写作可以包括对书中的人物形象塑造、情节安排和语言运用等方面的评价。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写出出色的读后感作品。
读《褚时健传》的感觉跟读《elonmusk》和《jobs》这两本传记的感觉是不同的,不管是musk还是jobs,在工作中总给人mean的感觉,而褚时健除了是个伟大的企业家之外,还是一个好人,一个懂得怎么与各种各样的人相处的智者。褚时健一生所经历的事情很多,书中介绍了那些大的节点,但正是这些节点,把褚时健的做人做事的品质都完整地表述了出来。此文仅记录一些我的个人想法,也以此来鞭策自己。
人的一生肯定会遇到很多人,但是能称得上贵人的肯定是少数,而且有些人可能一辈子都没有机会遇到贵人。对于褚时健来说,书中描写了三个对褚时健的人生起了关键作用的贵人。
褚时健少年的时候,由于父亲早逝,他要承担农活、家务活以及烤酒的活,加上他还喜欢拿鱼(抓鱼),小学毕业以后,就没有继续上学了。直到有一天,堂哥从镇上回村子,和褚时健一起烤鱼吃的时候,跟褚说了一番话,意思是觉得他很聪明,应该去昆明读书,看看外面的世界,而不是在家乡的村子里过一辈子。褚时健对于这个堂哥一直很信任,听了他的话以后,褚时健好像突然被点醒了一样,之后就去了昆明读中学,然后加入共产党。
这个人生节点,可能对很多人来说并不会起什么作用,但是却是改变褚时健人生轨迹的一番话。这种感觉就像人突然被什么东西猛击了一下,然后就悟到了一些东西,这样的经历是无法复制的。
从褚的经历里面,也让我回忆起一个改变我人生轨迹的老师。小学五年级之前,我的成绩只能算中等,如果是这样的成绩,是基本没希望进当地最好的初中的。五年级之后,我们换了一个数学老师姓项,项老师成为我们班数学老师之后第一个规定就是:“想参加数学竞赛的同学,数学竞赛的习题书‘必须’做到页”。这个规定跟之前的数学老师完全不一样,由于我害怕如果完不成就没有资格参加竞赛(我们小学竞赛一等奖就可以去最好的初中),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我就自己自觉地到学校和住校生一起晚自习做习题。等到竞赛的时候,我发现其实没有几个人完成了项老师制定的目标,但是没影响他们参加竞赛。不过也正是由于我完成了目标,做了那么多竞赛习题,在那次至关重要的竞赛中,拿了一等奖,也就顺利进入了当地最好的初中。现在想想,如果没有项老师的“强制”的规定,我可能还是只能拿竞赛三等奖,然后也不知道有没有机会去读最好的初中。
普朝柱和朱奎是褚时健在玉溪卷烟厂时期的云南省的两位领导,褚时健接手玉溪卷烟厂之后的多项改革,都离不开这两位领导的支持,有些政策甚至是只为玉溪卷烟厂设立。这两位领导的想法和褚时健很一致,只要能为国家多创造税收收入,那什么改革都应该去试试,哪怕是违反一些规定的做法。褚时健也没让两位领导失望,不管是原料方面还是制烟工序以及设备的更新,最终都反应到销售收入和利润的不断增加。
如果换了其他畏手畏脚,怕担责任的领导,褚时健在玉溪卷烟厂的改革之路在政策支持上肯定做不到这么顺利。而这种桎梏,会让很多烟厂的改革措施胎死腹中。
做事。
褚时健人生的大部分时候,都没有闲着,都在科学地做事,并且懂得让利与他人。
少年时期的褚时健,因为要帮着母亲分担家里的活,不管是农活、家务活还是烤酒拿鱼,他没闲着;到了后来去读书,加入共产党参加革命,也没闲着;甚至是后来被打成右派,入狱后出狱,还是没有闲着。用他自己的话来说:“闲着有什么意思”。对于他来说,闲不住要做事情,不是为了多少的名和利,他就是单纯得想把事情做好。正是因为褚时健这样的性格,也让他在做事的时候能够排除很多干扰和诱惑,专注于当前正在做的事情。
少年时候在家里烤酒,褚时健就琢磨出怎么样烤酒才能让出酒量更多一点;后来在糖厂榨糖,找出亏损关键,加上把蔗糖渣利用起来烤酒,让糖厂的效益最终好起来;在玉溪卷烟厂的时候,更新制烟设备,改进流程工序,指导农户种出高质量的烟叶原料等;75岁高龄开始包山种橙,学习书里的知识,加大橙树种植的间距,挖水渠引水等。
褚时健好像有种特殊的能力:就是每做一件事情,都能找到关键的点,然后去一个一个攻克难关,我想这跟老爷子不断学习知识并且总结经验的好习惯是分不开的。试想这世上有几个人能够活到老学到老,75岁以后种橙还接着研究如果科学地种橙,提高产量以及橙子的质量。
糖厂时期的“以路换甘蔗”、“以酒换甘蔗”;玉溪卷烟厂时期,拨款给农民种植烟叶,重金奖励对高质量烟叶种植做出贡献的技术专家;兴建楼房,改善卷烟厂职工的居住环境。这些让利与合作伙伴,给基层员工真正福利的做法,让褚时健不管在对内还是对外事务上,都慢慢能得心应手起来。同时他自己也总结出:“要想做成一件事,必须让相关各方能够利益平衡,都能从中获利。”
人生关键节点上遇到的贵人们,以及褚时健做事的方法与态度,成就这样一段传奇的人生。面对一次次的人生低谷:少年丧父,被打成右派,被判贪污,褚时健总能从脚踏实地做事开始,慢慢恢复回来,这样顽强并且旺盛的生命力真不是每个人都能有的啊。
最近在看褚时健传,前面讲到了他在糖厂和卷烟厂的事情,尽管书还没有全部看完,已经有几点印象非常深刻,所以提前写下来,以便日后查看。
第一点就是与产业链上下游共赢的关系,尤其是在烟厂的时候,帮助农户种出优质的烟草,修路到田间地头,几千人的烤烟团队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这些都是为了提高农户的收入,调动积极性,让产业链上游能发展的更好,从根本上能保证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原材料质量。对下游,尽管产品供不应求,也不会胡乱涨价,每年一块钱的涨价额度,让大家都能接受。给产业链下游的代理商充足的利润,让他们有动力去推自己的香烟,同时给消费者以合理的价格,不至于买不起,以占领市场,用规模的提升来促进公司的发展。
褚时健对于企业内部的管理,还有几点让人印象深刻,比如对于技改的态度,如果能提高产量,生产出优质产品,就会大力去搞,创造条件去搞,而不是畏畏缩缩,舍不得投资。对于人员的管理,能做到非常有效的激励,所以会极大的调动人员的积极性。能把职工的生活搞好,还能让大家充满热情的干活,这点真的做的非常到位。
褚时健也有着非常高超的谈判技能,不管是抗战时期发动群众交粮,还是企业经营时期对刺头员工的处理,或者是和上级政府的交流。尤其是向政府要资源时,表现的非常出色,总能拿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比如买设备的外汇额度,比如需要市里、省里批准的薪酬制度改革,等等。褚时健很厉害的一点在于谈判时能用数据说话,能将利害关系清清楚楚的告知对方。这真应了富兰克林那句,要想说服人,得用利益而不是道理。而褚时健在谈判时能将利益和道理的比重拿捏的非常准,同时用来为他服务。
褚时健在业务上同样能做到了然于心,所以在带领员工工作时,心里有底,别人也就愿意听他指挥了。对业务熟悉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不怕被员工威胁,现在有些企业,尤其是国企,很多领导不懂业务,或者业务不精,当手下做出要离职,或者要调岗的要求时,这些领导很容易就被“绑架”了。所以做领导的,一定要懂业务,至少最基本的业务开展方法和流程要非常清楚才行。不能光是讲空话,或者只是知道一些大道理,翻来覆去讲。
书还没看完,我觉得褚时健还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每一点其实都是引申为一篇文章。
晚上喝了瓶可乐,结果失眠了,趁着失眠,把这本书读完。
在未读这本书之前,我完全不知道褚时健这个人,我一直以为他是个日本企业家来着。但在app上看到过好几次,终于决定在搜索引擎上搜了一下这个人,呀,竟然是中国人,还是烟草界的,于是决定看一下。
这本书读起来颇为舒服,让我第一次有这种感觉:之前完全不知道一个人,但又突然对这个人又有如此详细的了解。
我这辈子都不是一个勤快人,也许身体上看起来并不懒惰,每天上着班,但事实上,我是个懒人。一个懒人很难想象一个闲不下来的人的生活方式吧。
褚老严谨的工作作风值得学习,尤其是把看似简单的事情通过深入琢磨,加以改进;不盲目服从权威,一定要自己钻研,做一个内行人。
其实还有做多地方,我认为都不错,可惜我缺乏实践,无法证实,仅仅是自己感觉不错。
自传,尤其是主角口述而成,难免偏颇;加上褚老先生非普通商人,注定会有太多不可描述的经历不在其中,其余的只能留给读者自己思考。于我而言,它最大的价值不是“励志书”,而是更了解近代史的一些大事件,包括云南的铁路背景,包括新中国右派、大跃进、大革命的节点与背景,以及当时众人的心态等等。
书中的褚时健,有头脑有执行力,善于总结又敢打敢拼,情商也随着年龄一起提高,这样的人再有三分运气,有这样的成就是理所当然的,也是不可复制的。
少年褚时健,应该是幸福的,虽是乱世,但好在长辈打下一些家底,又远离核心战场;
青年褚时健,应该是富有激情的,毕竟大乱意味着大治,说他平步青云也不为过;
中年褚时健,应该是痛苦的,一个右派的帽子,让一切努力付之东流,完全看不到未来;
暮年褚时健,应该是成熟的,过去的人生经历带给他太多的教训,此时的他,已非他;
老年褚时健,应该是豁达的,也许有很多放不下但又无可奈何的事,在时间面前,都不重要了。种橙除了因为闲不下来,可能也想证明点什么吧,此时的他,逐渐期待并享受家庭温暖。
给自己的一些反省:业务要熟练,做一行就要爱一行、懂一行,不要做半桶水;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我猜,褚时健大概是最有资格说这句话也是最有能力证明这句话的真实性的人了。
我第一次知道褚时健先生其实是一次处于八卦猎奇的心理无意中发现的。当时王石和他的情人田小姐的八卦轰轰烈烈,出于好奇我打开了他的博客想看他对此有何感想。结果无意中看到他写关于褚时健先生的事,尤其是那段关于褚先生76岁还在承包山头准备大干一场的那些话,我也许已经记不得当时自己是怎么想的,但我一定很受触动,以至于看到这本书就完全被吸引了。
严格说来我看的传记类书籍并不多,也就无从谈起传记类书籍的套路。但我想,一般能够出传记的人大多有他不凡的那一面,才能值得我们去学习与好奇。在此之前我并不知道褚时健这个人都做了什么,他是谁,他的过去与未来。可这本书剖析的极为清晰,从他的祖父的父亲谈起,到他的儿时童年,每一个转折点,少年时扛起家庭责任,青年参军,解放后服从分配,壮年时被打成右派下放,中年时接手破落的糖厂,乃至于后来扬名的玉溪卷烟厂,关进监狱,一手打造褚橙的种种。对于像我这种好奇心极强想要了解褚先生的人而言,这本书满足了我大部分的问题。当然,除了被关进监狱这里有点语焉不详,稍微有点遮遮掩掩之外,其他都很不错。
一个人能够成为很多人都尊敬的成功者往往既有过人的天赋,良好的家教,更多的也跟他的性格特点有关。褚时健先生显然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闲不下来,必须要干点实事才觉得没有白活。少年时的他在父亲早早过世以后,就扛起了酿酒的职责。他说,心里有事的人,不会醒不过来。他心里自有一个生物钟,无论多紧迫,无论多瞌睡,他一定都醒的来。前年有本书叫,你永远叫不醒那些装睡的人。的确如此,要干事的人从来不需要别人吆三喝四,他自知道他要干什么。
他从小做事就有个特点,要么不做,做就一定要做的好好的。因为他说,做一件事,力气一样的花,马马虎虎地做力气都白花了,认真做总是没错。这种性格特点,让他酿酒比别人省材料,酿出来的酒也比别人更醇香,度数更高。以后无论是做什么工作,他的这一特点都让他工作做的更认真,更踏实,更能做出成绩来。
而一辈子都在云南省内生活的褚时健先生之所以能够果决有见识,也离不开他从上学时保持的习惯,无论在生活中的任何阶段,只要有可能,晚上睡觉前就一定读几十页书。关于习惯,他这么说,一开始养成习惯是很痛苦的,但一个好习惯养成后却会获益很多。他的另一个好习惯,即每做一件事前都会琢磨一下,他自己说他是心里有谱才去做,一件事如果没有七八成把握,他是不会轻易去做的。
认认真真过每一天,踏踏实实做每一件事。这句话我们所有的人小时候老师家长都一定这么说过,可我们很少有人能够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也就无从谈起落实这句话了。而这本书里,褚时健先生的那些过往,却无一不证实这句话的真实性和对他起的作用。他做事喜欢简单直接,反而很多事越简单越做的好。和百姓沟通也好,和领导沟通也罢,他这种直线思维模式反而让他做成了大事。也许我们都向往简单,越是在看起来复杂的问题中越喜欢简单。
纵观全书,每一个转折点褚时健先生都没有被打败,他说能打败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他的这种乐观精神让他一次次挑战生命里的困难与烦恼,最终胜利。也许,成功并没我们想的那么难,少纠结多做实事,做事的时候多动脑不要光动手,要积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都是他所经历过的并验证有效的原则。对于他而言,大概每一天都是新的一天,每一刻都是新的一刻。有谁能像他那样,在76岁高龄的年纪里,挂着胰岛素袋子走遍山头呢?有谁像他那样在这样的年龄想起未来还规划着五年十年呢?年龄在他这里似乎是不起作用了。
读完整本书,书中我最喜欢他的少年青年时间,一个人能像褚时健先生这样能屈能伸,会生活懂生活,干实事少动嘴,这一生大概也就无憾了吧。
很早就在网上粗略的了解到烟王故事,但那只是个梗概,本次细读传记,油然而生的伟大浸入心底,那是尊重、是理解、是启迪、是感悟、是修行楷模,那是人生的一部教科书,是一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人生励志剧,今天就此谈一点个人粗浅的体会:活着、干事;干事、干好。
如果说,"活着、干事"是道,是褚时健老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观;那么"干事、干好"就是术,是方法论,是生活标准、工作标准。
"活着、干事",人生其实最困难也最重要的世界观是活着,特别是面对荆棘满路、坎坷跌宕的人来说,活着就不是一件易事,少年丧父、青年失弟、丧母、中年失女、农场劳改、花甲牢狱之灾;真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喷血悲剧人生,这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活着需要多大的勇气,活着就是一种勇敢,这也许是那一代人典型的不怕艰苦万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相对比我们没有受过饥寒交迫的温饱中长大的一代,有一点点困难都觉得过不去了,活不下去的样子十足,买酒当歌、沉溺自恋,相对于褚老我们汗颜,我们何处滋生来的小资情调,岂不闻子曰,身体发肤皆受之父母,不管面对任何困难,我们都要想到责任,责任是我们活着的最好理由。
不仅要活着而且要干事,不是行尸走肉的活着,而是要在任何状态下都要勤奋认真做事,积极向上的`活着。少年时就开始帮衬家里劳作,青年时参与积极革命运动,土改运动都是积极思考,认真干事;即使在劳改时期、牢狱时期都没停止过思考和干事,这也许就是人生活着的意义,不像我们甚至后来很多以解放自由为名的享乐主义滋生,总是报有一夜暴富,人生足矣的幻想,不劳而获的价值观充斥着这个浮躁的社会,"拼爹时代"(官爹、富贵爹、干爹)、"资本时代(过渡透支消费华尔街危机、过渡投机资本而不愿意干实业的全球经济危机、过度依赖的高福利的欧美泡沫)",人是劳动改造来的,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褚时健给出我们人生最好的价值观—活着、干事,勤劳致富。
如果仅有"活着、干事"的价值观还远远不够,因为我们很多勤劳的人们都是如此,但如何干事干什么样的事才是我们应有的态度,如何干好才是我们应该需找的方法论,褚时健老人都给出我们很好的范例。
"干事、干好"是干正确的事和正确的干事,是方法论。
"干事"是如何干正确的事,褚老给我们的答案是干应然性的事,就是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不管环境如何变化,一些基本规律表现虽然被体制、权力等扭曲,但还是应循规律而为,方向不会错;干正确的事对于经营来讲,就是要干赚钱的事,要干满足各方面利益的事,平衡好各方面利益的事,用一句时髦话来讲,就是满足价值链的各方面利益平衡分配,这体现在褚老的各个经营阶段。
"干好"是方法和标准的有机统一,是一种哲学应用智慧体现。首先"干好"是一种坚定的自信或信念,是锁定目标的专注,不管是革命时期、劳改时期、糖烟厂时期或褚橙时期,都是这样,要做就做第一;其次"干好"专注重复,深入基层研究,不断尝试,不管是土改革命、还是糖烟厂的改革都有体现;再次"干好"是勇于担当,敢于创新,面对不同时期的各种体制和压力,要想干好事就是在第一,前无古人的状态下,不断尝试,勇于担当,这体现在土改、糖厂、烟厂,特别是烟厂时期;最后"干好"是积极沟通的结果,要想干好、寻求各方面的支持和资源是必须的,特别是国有体制下,改革开放初期的氛围里,特别如第一车间的沟通,充满了传奇色彩,对于不善言谈、不爱说话的褚老,更多的体现出了沟通的执着和智慧。
对于褚老的坎坷而丰富的一生,困难磨难与辉煌智慧并存的人生历练过程,其中的精神体味,不是我们食能饱腹,寒而暖衣的一代人能够完全体味的,我们从中感受到的精神食粮要到我们在以后的人生经历中不断琢磨汲取,但仅此感悟足以支撑起我们的态度和做事的基本方法。
最后,感谢褚老,为我们提供了精神食粮。
书中褚时健关于企业经营方面的话虽然不多,但都很朴实,直白,很容易看懂,比如关于品牌,他说“要说对品牌的认识,最早还是来自于和我母亲去集市上卖酒的经历。卖酒的人不止一家,同是自家烤的酒,买的人是有选择的,要闻,要尝,好的酒才卖得上价。就是这种经历,让我认识到品牌的价值。”褚时健这种化繁为简的解释,即便是对于商业一无所知的人,听完也能懂个大概。而这种能力是建立在对企业经营的深刻理解基础之上的。与之相反,一知半解的人恐怕无法用寥寥数语讲透一个道理,只能靠一些晦涩的名词来装点门面。
记得有一次听一位投资经理讲一家公司,大体是说了如下这段话:“我很看好xx公司,它所在的赛道非常好,它属于新物种。我们复盘了它的成长路径,基本上是颠覆了我们的传统认知。投资人要理解它的底层逻辑,首先要重装自己的思维系统,更新思维模型”一句话听完让人摸不着头脑。
褚时健看很多书,但看完后总能够与自身实际情况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从表象中找到根本的原因。比如,为了存放橙子,果园里面建了一个冷库,技术人员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结果入库的水果大量腐烂。后来请来了专家,专家也只是按照说明书的操作步骤检查一遍,也没解决问题。褚时健找来了与水果储藏和冷库相关的书籍资料,自己阅读钻研,并结合当地的气候和温度进行重新设定,最终调节出来的冷藏温度和湿度很好的解决了橙子的存放问题。
创业的时候虽然已经一大把年纪(七十多岁),但褚时健仍保持持续学习,更新知识,不迷信老经验,坚持用科学的方法来搞种植。比如行业传统经验认为一颗橙子树到了10年,就该换掉了,因为之后橙子的产量就会下滑,品质也会下降。但褚时健不迷信,他通过钻研发现,只要让老的树根上长出新的根,肥料吸收好了,同时也剪掉一些老枝长出新芽,产量和品质就不会下降,那么果树也就不用10年就换一次。所以果园的老师傅感叹说老褚干了几年总结的东西,比他们干了二三十年的人还多。后者虽然有二三十年的工作经验,但可能只是拿一两年的工作经验重复干二三十年而已,根本上来讲是没有持续的学习,更新知识。
行行出状元,优秀的企业并非一定出自所谓的“好行业”。时不时的能听到“投资就是要选好赛道”这样的话。或许当有些人提到“赛道”的时候,他们可能指的是某一个细分行业或者某一个细分领域吧。那我就暂且把这话翻译为“投资就是要选好的细分行业”吧。如果说烟草行业因为一定垄断,算是个“好行业”的话,那么种植橙子绝对算不上是个“好行业”,看上去也不像是门“好生意”。种植橙子几乎没有门槛,从种植到产出橙子之间有很多变数,橙子作为新鲜水果,存放周期比较短,很难作出稳定的差异化。尽管看上去困难重重,褚时健却把企业做起来了,而且做的还挺好。如果说玉溪烟厂的成功还算是靠了一点所谓的垄断,那么褚橙的成功则完全是靠褚时健的经营能力,以科学的管理工业品生产的流程来管理农产品生产,是企业家精神的很好体现。
企业要走的远,离不开一个眼光长远的企业家。褚时健从73岁再次创业开始,用了近10年时间专注橙子本身的品质,靠橙子稳定的美味度来建立品牌,10年磨一剑,而不是着急的去打广告。在立足长远的基础上“把每一天过好,把每一件事做好”,踏踏实实的把手头的活干完,把活干好,那么结果自然就不会有太大的偏差。比如,褚时健把一年到头要干的农活细化到日历上的每一天,什么时候该施肥,什么时候该修剪枝条,什么时候该采摘等,都有严格的规定,果农们只要严格按要求去做好,就会获得不错的收成,最终获得不错的家庭收入。如此一来,企业的长远目标与员工(果农)的个人目标相一致,果农在日复一日的劳动中也不需要太多的督促,极大的调动了果农把种植工作按要求做好的积极性。
褚时健一生历经坎坷,也经历了多次把企业(农场)从破产倒闭边缘拯救回来,并发展至经营非常好的局面。不论是为公家干活,还是离开体制在外自己创业,他每次都做的很成功。这一切离不开他的责任感和不惧困难的精神(我觉得不妨把褚时健身上这种优秀的品格统称为“褚时健精神”)。正如褚时健说的:“我这一生就只讲一点,要负责任。任何情况下,我都要有所作为。只要活着,就要干事,只要有事可做,生命就有价值。不管情况如何变化,对自己,对事业,对家人,对社会的责任心不变”
褚时健走了,但“褚时健精神”却不会过时,它值得新一代的企业家们去学习。
在担任主任工作期间,时常听人说起一个传奇人物——褚时健,昔日红塔集团掌门人和“褚橙”创始人,听大家津津乐道他富于传奇色彩、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尽管跌落谷底,却从不气馁、积蓄力量谷底反弹。从那时起就想要了解他,了解他背后的故事。
工作之余,用了两晚的时间读完了《褚时健传》,细细读着,发自内心的敬佩油然而生!贫苦出生的他对知识的渴望和改变命运的自强不息、不向困难低头追根究底的探索与钻研精神、非凡的胆识和能力、战略性的眼光与商业智慧、以及他对国家、家乡、土地和农民的广博情怀、甚至到了73岁古稀之年,在坠入人生低谷之时,再次进入全新的领域开启他的第二次事业,在贫瘠的荒山上兴致盎然地规划他那宏伟的至少需要花费近十年心血才会有所成果的创业计划的那种坚持与执着、乐观与豁达,至今80多岁还在为如何进一步提高褚橙的品质问题绞尽脑汁,这种穷尽一生去直面和迎接各种问题与挑战的精神深深地感染并打动了我。
合上书本,褚时健常说的一句话依然萦绕耳边,他说“经历对每个人都是一笔财富。但一个被经历的苦难压倒的人,是无法得到这笔财富的。任何时候,我都想干事情,成绩算谁的我不在乎。我觉得,人在任何时候精神都不能跨,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有所作为,这是对自己负责任。人不光要承受苦难,还要有战胜苦难的能力。”
感悟一:活在当下、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褚时健在遭受重重打击后,还能以耄耋之躯创造个人品牌“褚橙”。而我们却总是为自己贴上“90后”“奔三”等等的标签,自困于生活的棋局中瞻前顾后、举步维艰,想要“破局”而出,却缺乏“破局”的勇气,为自己的怯懦和不作为找各种各样的借口。从褚时健的身上,我们发现原来奋斗不只是年轻人的专利。从现在开始努力,一切都不算晚,忘记昨天和曾经如何,把自己的人生价值体现在当下。
感悟二:褚时健的“应然性思维”——应该怎么做。其特点是无论遇到多大的阻力,只要事情是有价值的、合逻辑的,他就会一定要想办法寻找突破口,正如他自己所说,追求完美、追求卓越,不是目标、不是理想,只是一种性格。正是这种性格让他在任何工作环境中,都能找到突破口,扭转乾坤。
感悟三:工匠精神。从糖厂牛刀小试到铸造红塔奇迹再到打造“褚橙”神话,褚时健成功的秘诀的是什么?我想应该是十六个字: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精益求精、追求极致。无论是企业发展还是人的发展,贪多求快都是大忌。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一步一个脚印的积累与提升,量的积累终能达到质的飞越。
人生总有起伏,于高峰时光荣绽放,在低谷时沉潜内修。今天的宠辱与得失,放长眼光看,都可能是笑谈或是成长的台阶。山高人为峰,浮躁的社会环境中,一位扎实沉稳,不停向前的老人,让我们体会到的是一份为人处世的智慧与勇气——坚持、努力、能力。
为褚时健晚年再次书写传奇感到高兴,就像乐见天各一方的情侣终成眷属,流离失散的家人最终团聚一样,圆满一点儿的结局毕竟能够带来更多憧憬。尽管悲剧显得更加深刻,可要是没有这样一个最终传奇,他的晚年该是多么落寞。
76岁种橙,其中蕴藏的意义无须用结果证明,甫一动手就开始自动显现了。它比关于种树的“两个最佳时节”来得更有说服力。听惯了“努力永远都不嫌晚”的说辞,但像褚时健这样晚到古稀之年仍然努力,现实生活中确实少见。通常,30岁即可让人迷茫,40岁即可让人焦虑,50岁即可让人忘掉一切曾经的梦想。而有的人,以76岁高龄还能重新着手构建一个开始。仅此一点,就可以说,76岁种橙才是他一生最了不起的决定和最值得夸耀的手笔。
种橙的4年,展现的又是另外一种精神。在生命的刻度尺上,“10+4”“20+4”与“50+4”“60+4”截然不同。对于前者,我们确信大概率上能够见到那个结果,这也间接说明了“76+4”为什么足够励志。进一步想,“76+4”甚至比“4+76”更难能可贵。“4+76”可以代表一生坚持,如锤炼一项技艺,投身一种信仰,那76年尽管漫长,却不见得非要全部挨完才能受益。与之相对,别说“76+4”,就是“76+2”“76+3”都极有可能成为亏本的买卖,没有足够的自信真是做不来。
还注意到,褚时健最后一役没有选择东山再起,没有选择西山再起,而是选择南山再起。“东山”,已经不再属于他,可回而不可起。“西山”,他岂肯,难免不做宋江,人家岂敢,哪里甘当王伦。“南山”,唯有“南山”才是新的合适的用武之地,一者不拉仇恨,二者可得支援,小则小矣,用心经营亦可成就事业。
才出谷底,又攀高峰,充分说明他身上反映出来的成功的因素信度强、效度高,值得深入学习、思考、借鉴。同时,也不能忽略传记作者的提醒:当我们探寻一个强人之所以强大时,总是容易把他典型化、独特化,最后得出遥不可及的答案。不错,我们是常常觉得成功路上的荆棘对某些人来说只是装点,毫无凶险,因为强人看起来总是那么的攻无不克、所向披靡,从而忘记他们在大浪淘沙中既是弄潮儿,也是幸运儿。
早年烤酒贴补家用时,他就是个爱观察、爱琢磨的人。这样的人哪里都能找到几个,只不过少有人把天分栽种下去好好培养,用到那些最重要的事情上。褚时健的过人之处,在于从烤酒这个偶然的成功案例中,凭借着对事物细节的天生敏感,自发地认识到成本核算、产品质量与物质生产活动的关系,并在后来的具体工作中举一反三、推及其他,不但成功地运用了规律,还形成了独特的思维方式与性格气质。至此,仿佛少年的心里已经无意间种下魔豆,只消顺着巨大的藤蔓抓上去,就能到达巨人国。然而不是,尽管有征粮、土改的成绩,还是敌不过特殊的年代与叵测的人心。
当能力被捆在后台无处伸展时,意志品质就会赶出来救场。被命运一路推搡着走进破败的糖厂,褚时健依然选择认真踏实地做事。他顺命,相信朴素的道理,听从内心的声音,因此在机会第一次敲门时,就能将其拥进怀里,得以走上与众不同的路。
跌宕起伏的人生,旁人看得或群情激愤,或欢欣鼓舞,个中滋味,唯有自知。人上了年纪,就真的能把一切看淡吗?“对得起做过的事,对得起相处过的人”。他不遗憾,我空感叹。原本想从传奇人物身上一窥成功的奥秘,却望见了高阁晚景中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