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潜在能力和不足之处,为进一步发展提供指引。如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是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如果你正在写总结,不妨先来看看以下这些范文,或许能帮助到你。
2010-11-29初中七年级语文教师教学工作总结今学期我担任初一级七班语文教学。由于教学经验尚浅。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被教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最初接触教学的时候,我还不懂得了解学生对教学的重要性,只是专心研究书本,教材,想方设法令课堂生动,学生易接受。一方面,农村的学生听,说的能力相对较弱,授课采用较深的普通话教学,同学们还不能适应。而用广州话教学,又削弱语文语感教学的功能。另一方面,七班的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但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因此,讲得太深,没有照顾到整体,我备课时也没有注意到这点,因此教学效果不如理想。从此可以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例如我在讲授『安塞腰鼓』的时候,这课的主题是“认识和理解安塞腰鼓”,教学难度比较大。如果照本宣科地讲授,学生会感到困难和沉闷。为了上好这堂课,我认真研究了课文,找出了重点,难点,准备有针对性地讲。为了令教学生动,不沉闷,我还为此准备了大量的教具,授课时就胸有成竹了。当讲到一半的时候,我拿出准备好的录象带,让学生观摩学习,学生特别用功,教学效果十分理想。相反,我没有认真备课的时候,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好,与此相比可见,认真备课对教学十分重要。备课充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就好。但同时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因此上课一定要设法令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这就很讲究方法了。上课内容丰富,现实。教态自然,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就自然能够吸引住学生。所以,老师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然气氛。这样,授课就事半功倍。回看自己的授课,我感到有点愧疚,因为有时我并不能很好地做到这点。当学生在课堂上无心向学,违反纪律时,我的情绪就受到影响,并且把这带到教学中,让原本正常的讲课受到冲击,发挥不到应有的水平,以致影响教学效果。我以后必须努力克服,研究方法,采取有利方法解决当中困难。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语文,就要让学生喜爱语文,让他们对语文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就是尽量多讲一些文化生活故事,让他们更了解语文,更喜欢学习语文。因为只有语文水平提高,他们才能提高同学们的语文写作能力,对成绩优秀的同学很有好处。因为语文的特殊情况,学生在不断学习中,会出现好差分化现象,差生面扩大,会严重影响班内的学习风气。因此,绝对不能忽视。为此,我制定了具体的计划和目标。对这部分同学进行有计划的辅导。我把这批同学分为三个组。第一组是有能力提高,但平时懒动脑筋不学的同学,对这些同学,我采取集体辅导,给他们分配固定任务,不让他们有偷懒的机会,让他们发挥应有水平;第二组是肯学,但由于能力不强的同学。对这部分同学要适当引导,耐心教导,慢慢提高他们的成绩,不能操之过急,且要多鼓励。只要他们肯努力,成绩有望搞提高;第三组是纪律松散,学习不认真,基础又不好的同学。对这部分人要进行课余时间个别辅导。因为这部分同学需要一个安静而又不受干扰的环境,才会立下心来学习。只要坚持辅导,这些同学基础重新建立起来,以后授课的效果就会更好。语文是语言。困此,除了课堂效果之外,还需要让学生多读,多讲,多练。为此,在早读时,我坚持下班了解早读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课后发现学生作业问题也及时解决,及时讲清楚,让学生即时消化。另外,对部分不自觉的同学还采取强硬背诵等方式,提高他们的能力。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期末考就是一种考验。无论成绩高低,都体现了我在这学期的教学成果。我明白到这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本学期后如何自我提高,如何共同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因此,无论怎样辛苦,我都会继续努力,多问,多想,多向前辈学习,争取进步。以上就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由于经验颇浅,许多地方存在不足,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在各位领导老师,前辈的指导下,取得更好成绩。历史上的今天:西班牙女子将太阳登记为私有财产2010-11-29qq可以上但无法浏览网页的解决办法2010-11-29桌面网上邻居图标不见了怎么办?2010-11-29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语文组工作计划2010-11-292010初中九年级化学教师教学工作总结2010-11-29。
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品德修养、塑造完美人格及取得成就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学校是育人的基地,是学生人格、修养提升的摇篮。无论是哪个专业的教师都应该在自己的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使学生的思想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使其综合素质也得到提高。本文针对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对德育教育融入教师课堂的策略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一、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1.随着知识时代的到来,学校原有的专业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不再适应现代化的发展。当今时代是以素质教育为主体的教育,重视的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引导一个人走向完善的一个重要过程。
通过德育教育净化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提升,因此,德育教育在专业课中是十分必要的。
2.将德育教育融入教师课堂教学中,是培养人才的需要,是提升人才质量的需要。学校的各门学科都有其独特的内涵及价值观教育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融入德育内容,真正的起到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作用;通过德育训练、心理调整及咨询,可以将不同学科中的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将专业化的知识转化成动力,进而转化为自身的能力,使学生的综合实力得到提升。
二、德育教育融入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1.教师课堂教学中的表率作用。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广博的知识、丰富的阅历及广泛的兴趣爱好,这一切是德育渗透的基础。教师将言教与身教结合起来,热心的引导学生并身体力行,发挥其表率作用。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言谈举止、工作作风及形象等方面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以自己良好的思想感情、道德素质、意志等来吸引、启迪学生。
2.要增强德育的针对性教育。德育教育是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相结合的,要想将德育教育更好的融入课堂中,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接纳,就要求教师必须深入的了解每一个学生思想状况及学生自身的优势,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认真设计课堂将要讲授的内容并制定出思想道德教育的任务,做到因材施教,充分的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他们自身的潜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教师要做到实事求是、以德服人。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要积极热心的帮助其解决问题,使学生更好的成长。
3.转变教学方式。在专业教学中,把教材与现实结合起来,把握好本专业的特点及性质,在此基础上渗透德育教育,在发挥本学科的优势的同时增加课堂的能动性。将相关的史学资料及精彩的外部新发现引到课堂中,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还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的斗志,使其自强不息、信心十足的向成功迈进。例如在讲无理数的时候,可先引入一段关于无理数的生动小故事。首先给学生介绍无理数的发现者希帕索斯,他是大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的大弟子,是发现无理数存在的第一人。他的发现触动了包括毕达哥拉斯在内的师兄弟们的利益,他们规定出一条纪律就是谁说出这个秘密就要以死作为代价。虽然如此严苛,但是希帕索斯还是将这个数学发现说了出来。他被波涛汹涌的大海所吞噬,但是他却给数学界带来重大发现,为数学界开辟一条新的大道。引用故事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再讲专业知识,能够使学生的听课效率提高,德育教育也得以充分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为学生创造一个相对和谐的氛围,使学生能够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下学习,发挥其课堂主体的作用,使学生的潜质可以有效的发挥出来,在其兴趣的指引下,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也使技能得到提高,让学生感觉到自身的优越感。
5.通过陶冶情操完善德育教育。情感陶冶是指通过自觉地利用或创设教育情境及开展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使学生从中受到积极的感化和熏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感陶冶也是德育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作为素质教育的主体力量,德育在课堂中能否渗透,是离不开学生的情感的。情感陶冶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引起学生积极的道德行为,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情感陶冶法与其他的德育方法相比,没有过多的说教,而是寓教于景,情景交融,具有生动的形象、感染力等特点,因而,比较符合学生的心理,教育效果也十分显著。引导学生树立道德理想,激发学生自我修养的愿望,鼓励学生自我挑战,自我激励,以更高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检查对照自己的思想品德和言行、明确得失确定努力方向才能更好地教育自己、完善自己,把个人的修养与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革紧密地结合起来。
德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学生品德的修养、人格提升、素质提高等方面都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要想发挥德育教育的重要作用,就要结合教师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来发挥德育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将德育与课堂教育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使德育教育获得更丰硕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馨琳.专业课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j].考试周刊,20xx(46).
[2]宗亚萍.当代中学德育教育的基本特征与变革趋向[j].基础教育研究,20xx(08).
[3]程勇.德育——教育教学的灵魂[j].教育革新,20xx(05).
[4]邓剑.学生道德心理与德育实效性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xx.
[5]李亚勤.当前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业文化(学术版),20xx(01).
摘要:阅读和写作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两个部分又是相互联系不可以分割的,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结合起来,以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本文探讨了初中语文教学中读写能力的培养,以及培养学生读写能力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初中语文;读写教学;策略。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常常是教师感到头疼的问题,学生常常在阅读时难以把握作者的思想,在阅读中吸收不到语言知识,以至于在写作时哑口无言,不知如何下笔。读写结合教学出现给初中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带来了新的希望。它是新课改后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其强调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运用,倡导学生在赏析名家名作中学习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以读促写,以写导读,是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完美融合,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在教学中运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能使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语言,并逐渐转化为自身的语言,运用到写作中去,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进行读写结合教学。
一、注重对阅读素材的选择。
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的教学过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以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并逐渐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运用到实际的写作中去。但是就当前的.写作状况来看,学生在写作中缺乏生活气息,也就是说写作与现实生活脱节,在作品中很难做到感情的自然流露,写出来的作文也是枯燥的文字堆积。由此可见,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阅读材料的选择非常关键。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阅读材料的选择,引导学生阅读一些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阅读材料,使学生在阅读中能够学习到对写作有帮助的知识,进而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如在学生写我的爸爸妈妈类的作文时,笔者先引导学生对朱自清的《背影》进行阅读,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和体会作者的描述方式和写作方法,学习作者的文章怎么表达自己的感情,从而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写作方法和技巧。这样学生选择了正确的阅读材料后,可以在阅读中掌握许多实用的写作手法,并加以运用到写作中去,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以读促写,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读是语文学习的开始,以读促写是要求学生站在作者的位置上去理解和感受阅读材料,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和写作思路,并教学作者所描述的场景进行还原,从而逐渐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而准确把握阅读材料的中心,并从中学习到作者的写作技巧,为写作做好铺垫。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分析和研究阅读材料,学习不同作品中作者不同的写作方式,逐渐积累语言知识。如教学课文《孔乙己》时,笔者引导学生重点分析作者对人物形象的描写方式,如何刻画人物,如何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等等,将作者的描述方法全方位地讲解给学生,教会学生如何在阅读中学习写作技巧。然后在其他的课文中进行练习,逐渐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学习写作技巧的能力。又如在学习《湖心亭看雪》一课时,笔者要求学生自行分析作者写景的方式,然后再结合课文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这样学生在阅读中会逐渐学习到很多写作的方法和技巧,在写作时就可以随心所欲,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三、课文范例,引导学生参照仿写。
仿写是写作的开始,也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手段,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仿写练习,锻炼写生的写作能力。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许多专家和学者经过千挑万选才最终确定的文章,都是经典的优秀作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仿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仿写不是彻头彻尾的模仿,要抓住课文中一个细节而进行,明确仿写的重点,可以提高学生哪些方面的写作技能,比如结尾的写法,段落的结构等等,要有选择有重点的进行仿写,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课后,笔者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梳理,让学生对故事情景和对话内容有一个准确的把握,然后要求学生仿写文章中“我”和叔叔的对话。这样学生在准确把握课文写法的基础上再进行仿写,训练效果就会有明显的不同。
四、多进行积累,不断夯实写作基础。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生应该在广泛的课外阅读中积累语言知识,并在写作过程中进行应用。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完成学生语言积累的过程,笔者要求学生在课外开展广泛的课外阅读活动,并将阅读过程中学习到的写作技巧和精彩语句照抄下来,时常进行阅读和翻看,在不断的复习中学生会逐渐将这些语言所记忆,并逐渐形成自己的语言,从而达到语言积累的目的,在写作时可以将这些优美的语言和写作方式迁移到自己的写作中去,实现写作能力的提高。如笔者给学生推荐了一些教材之外的阅读书籍,如《读者》《意林》等等,要求学生在课后自行阅读,并把看到的写作技巧记录下来。而且学生也可以将课文中精彩的语句摘抄下来,进行背诵,如《紫藤萝瀑布》《生命与和平相爱》等课文都有很多可以摘抄的词句。这样学生在阅读训练中可以积累大量的语言,在写作中就不会再言之无物了。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坚持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对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或以写促读,或以读促写,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逐渐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2]周爱敏.初中语文读写一体化教学研究与实践[j].读与写,2014,(3).。
作为一名要强、上进的语文教师,打造成功的语文教学应该是她努力追求的目标,我也不例外。多年的一线教学生涯,让我拥有了数不清的教学惊喜和遗憾,回顾每一个鲜活的教学场景,反思每一个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让我很自然地为“参加优秀教学科研成果参赛作品”拟下“力求完美,打造成功教学“的题目。在实践打造成功教学的过程中,让我一次次感悟到成功教学的灵魂所在――力求完美。现在,我将以文字为载体,再次回顾一下我的教学历程,对自己教学中呈现的一个个成功和惊喜做一下深入反思。
一、备课环节力求完美。
在备课时我不仅仅凭借教科书,而且借助网络这一平台,查找相关资料,认真观摩网络上的优秀课例、优秀视频,注重借鉴他们的教学方法,但不会照搬,我会依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出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设计。如在教学《沁园春长沙》时,在借鉴名师名家的教学过程的同时,我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学习基础差,缺乏耐性,课上注意力不集等现状,我精心设计导入,努力用优美的语言感染学生,同时截取了一段‘恰同学少年“电视剧片段让学生欣赏,鲜活的人物情节及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结果课堂效应超出我的预期,惊喜之程度让我至今记忆犹新,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般”。是的,联系学生已有经验,立足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就可在最短的时间创造出最高的价值来。
二、精心打造每个教学细节。
教学细节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正是这一颗颗明珠串成了一个教学过程。教学细节也是课堂教学理念的集中体现,它是为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学生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服务的,正是如此,在实际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去关注打造每一个教学细节,以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课堂教育行为,并不断完善。
如教学《荆轲刺秦王》课时,我特意打造了朗读和赏析人物这两个环节。朗读环节让学生从身份、事件本身角度去揣摩朗读语气,还以小组形式采用分角色朗读竞赛法,让学生读出感情甚至读出感悟进而认知文中人物,以此达到把握文章、正确理解文章的目的。在探究人物形象的过程中,着重选取了三个画面:樊哙会面、易水诀别、秦廷行刺来品析。结果课堂呈现出不常有的热闹氛围。有些学生的毛遂自荐更让我刮目相看,教学目标不仅达成,还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在赏析人物环节的打造上,注重让学生从语言、动作、服饰、神态、场景等角度分析人物形象,还特意组织学生表演了课本剧,致使教学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也更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个性。教学中的惊喜让我又一次体味到作为一名教师的`甘甜。
三、教学环节注重学生的自立、合作学习。
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已学定教,因人施教,要增加课堂教学的灵活度,要把课堂还给学生。为此,我在实际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但不是放任自流;注重学生的合作性学习,但也不忽视独立思考,只所以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而不放任自流,是因为教师如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课堂就会变成一盘散沙,适时的地引导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学习道路的引航人。而合作学习则是课堂教学中学生智慧火花的碰撞,是点缀课堂教学的一种方法,能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如在教学《故都的秋》一文时,在学生自主学习文本后,我适时引导学生:你从文中读出了什么?作者为何说:“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呢?执教《祝福》时,我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人说祥林嫂是个没有春天的女人?请留意这一问题,读完文本后,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说明理由。通过问题设计,可以让学生指导读什么,这样才不至于让自主学习流于形式。在执教《荆轲刺秦王》一课时,在探究人物形象之后,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有勇有谋的荆轲,行刺结果为什么会失败?通过问题探讨,不仅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协作精神,但这一环节最关键的是时间的把握和学生的主动参与。只有把握好这两个方面,教师才能真正了解自主、合作学习的含义,而不是把语文课堂变成华而不实的泡沫课堂。
以上只是我的一点肤浅见解。当然,影响打造成功课堂的因素还很多,如:教师的亲和力、及时阳光的评价语、真诚的鼓励等也是提升教师人格魅力,打造成功课堂不可或缺的因素。今后我会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反思,以弥补自己教学中不足,同时也会会一直朝着打造成功课堂这个方向努力,使语文课堂这一育人的舞台充满生机和活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把“阅读教学”定位为是一种“对话”,无疑是对传统教学的突破,折射出素质教育的理念之光。对话教学,是生本、师生、生生基于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倾听或感悟而进行的多向交流、共同学习的教学方式,也是一种以对话为原则、对话精神为主导的教学形态。如何领会对话教学的真谛,并有效实施于课堂教学实践之中,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探索。
一、课堂对话的理论基础。
1.课堂对话的文艺学意义。作品的意义并非是文本产生于作家手下时就凝固了的,而是由读者参与逐步发掘出来的。而不同的读者,由于时代、地域、阅历以及个性的差异,会对作品的意义有不同的理解,这就要求阅读主体不能被动地、机械地接纳文本,而是调动自己的生活积淀,与文本展开对话,并充分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去填补文本意义的空间,进而获取属于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享受。
2.课堂对话的教学论意义。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的新的发现,从而打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3.课堂对话的.社会学意义。从社会学观点来看,学校是一种社会组织,班级是这种组织中的基本单位,而课堂既是个人学习知识的场所,又是人们相互交往的舞台,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构成了课堂教学的主要过程。
二、课堂对话的基本特征。
1.对话主体的平等性。对话教育认为,教师与学生是教学的双主体,教师只是“平等的首席”。
2.对话过程的互动性。教学的实质是师生对话交流,对话的过程是师生、生生间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对话信息的生成性。教学中,书本向生活回归,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经验也将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为此,教师既要引导学生走进教材,与教材平等对话,又要让学生超越教材,培养创造性的学习意识。
3.对话结果的多元性。个性化阅读结果实质上是作为阅读主体的个人对阅读材料的一种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理解、感悟和体验,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就使得课堂教学中的对话内容更为鲜活,空间更为广阔,情态更为开放,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和结论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
三、课堂对话的实践应用。
在阅读教学中,主要存在着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这三种对话形式,其中,学生与文本对话是主要的,是阅读教学的中心,师生、生生对话必须紧紧围绕这一中心而展开。所以,课堂上表现出的三种对话形式往往不是界限分明,相互孤立,而是互动联系、融为一体的,并贯穿于教学的各个内容、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引领学生进行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课堂对话:1.在理解性阅读中对话;2.在体验性阅读中对话;3.在批判性阅读中对话;5.在发展性阅读中对话。
对于语文教学大家都有这样的共识,它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教师与学生的共鸣,思维与悟性的统一。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探讨本学科自身规律外,还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生动活泼地进行。而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课堂提问的诱导启发艺术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把握教材重点、难点的基础上精心设问、发问,诱导学生发现问题,解答问题,才能把课文学深学透,永记不忘。
下面来谈谈语文课堂提问的几点有效做法:
一、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
学生对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如《死海不死》一文,一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当学生理解了“死”的三个不同含义时,也就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一篇看似枯燥无味的说明文却能使学生学得饶有趣味,关键在于教者,抓住了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这样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
二、变“直”为“曲”,由表及里,引人入胜。
课堂提问如果只是一味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会对这样的提问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跳一跳”才能回答上。如《小橘灯》一文中写道:我低声问:“你家里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如果让学生分析小姑娘话没说完的原因,可以这样问:“既然知道爸爸的去处,为什么不直说?”有的学生会说“怕别人知道”,“当时不方便说”。在这个时候,老师就可以提出关键的一问:“文章这样写小姑娘,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呢?”很明显,因为有了前面第一处的“曲问”,学生是比较容易理解小姑娘在此处“机警、乐观”的性格特点。所以说,这种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
三、分层设计,化难为易,化大为小。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有系统的提问,这样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如《变色龙》一文,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者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学生较容易答出来dd“善变”;然后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者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垫,会不费劲地回答:“看风使舵”。最后,教师因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发问: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请看,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者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
四、寻找角度,挖掘深度,发散思维。
课堂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者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有时是不只一种划分的,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按其它标准,又该如何划分呢?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作为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摘要:21世纪的管理者和青年教必须转化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强化职业能力,才能适应警官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要求,才能促使警官职业学院类学校的教学工作科学平衡、协调、永续发展。
关键词:青年教师;队伍;建设。
一、引言。
司法警官职业院校是随着司法行政工作、监狱管理、劳教工作的快速发展,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组建的。教师主要来源于非师范类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具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青年教师偏多,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这一特点更为明显。为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承担教学的重担,成为教学的骨干,促使学院教学工作科学平衡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一只观念新、能力强,既有较强职业精神,又有一定基层经验,既懂教育学,又会管理的“双师型”优秀青年教师队伍,已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办好学院的任务,历史地落到了青年教师的身上,青年教师该如何承担历史赋予的这一重担?师资队伍建设涉及多方主体,涉及主管部门,涉及学校管理层,涉及每一个教师。青年教师的成长,一是取决于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文化修养、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取决于教师自身的努力和不断自我完善。二是取决于良好的人际氛围、学术环境、工作环境、教学环境和领导者的心胸和气魄。不搞小集团,要搞五湖四海。三是取决于教学实践和生活实践。
四是取决于师生关系的好坏。五是取决于党和政府的重视程度。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要站在这样的角度,每个与师资队伍建设有关的人都能做到公平、公正、客观、包容、宽容,人才成长、团队建设、合力倍增等等才会卓有成效。
二、对司法警官职业学院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初浅思考。
(一)管理者和教师都要树立新的人才培养理念。
人的观念决定人的行为。狭隘和拥有、榨取的人才观念,只会限制人才的成长和发挥作用;将人才作为摆设,害怕后浪超前浪,势必培养出心胸狭隘、自私自利、畏首畏尾的“人才”。所以,要下大力气,更新人才观念,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全责备,尊重个性,发挥专长,扬长避短,营造宽松、良好的人才成长和工作环境,才能使青年教师成为心胸宽广,基础扎实,能力一流,思维活跃,思路开阔,高瞻远瞩,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高级专家。
首先,教师自身要打牢基础理论基本功和教书育人的技能、水平,持之以恒,多读书,读好书;边读书,边提高、完善、塑造自己。投机取巧,走捷径,只做有好处的短平快事情,不做有益于长远发展和团队成长的努力,即使很快成功,终究是要付出代价的。一个合格的教师,逻辑思维能力强,动手能力强,口头表述能力突出(当然最好是标准普通话),最重要的是书面写作能力,读书,不是死读书,是研读,研读一本书,结合现实和自己的理论基础,可以产生很多理论成果,而不是为了职称东拼西凑搞论文、搞所谓的课题。
其次,管理者和教师都要重视实际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实现途径是实战训练。要根据新时期司法实际工作对人才的要求,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政治业务素质、逻辑能力、语言能力(口头和书面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疏导和调节能力、开拓进取能力、提高职业能力建设这一主线,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牢固确立人才培养贴近实战、实用、警学合作教育的理念,调整教学模式,把对学生的培养从单纯学习知识,向学会应用、提高职业能力转变。此乃青年教师成长和成熟的重要步骤。
再次,管理者和教师都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强化优质服务意识。应该进一步牢固树立“今天的工作要比昨天做的更好”和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平等、公正、客观地热爱、尊重、关心、爱护学生,不断改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贴心朋友,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认真负责地做好教学工作。教师对学生要着眼于发展,着眼于未来,不要求全责备,而管理者和老教师要为青年教师营造良好的学术、教学、育人、成长环境,也要甘为人梯,也要着眼于师资队伍的永续发展,对青年教师同样重在帮扶,重在发展,亦不能求全责备,对青年教师可以批评教育,但不能嫉妒和打击青年教师的成长。
最后,管理者和教师都要树立主人翁意识。积极参加学院的各项活动,尽早融入集体,把自己当成学院的主人,增强责任心、使命感;把工作当做责任、事业来对待,具体做到三个发展和三个善待:发展个人专业,发展个人事业,发展学校事业;善待自己的职业,善待自己的学生,善待自己。
(二)管理者和教师都要不断加强职业精神。
职业精神是师德师风的核心。青年教师要按照《高校教师岗位职责》的要求,结合学院的工作目标任务,以“构建和谐校园,培养政治业务素质高的应用型技能人才”为目标,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公民道德实施纲要》、《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及《人民警察职业道德规范》,通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通过向先进人物学习,向老教师学习等活动,增强依法执教、以德修己、以德执教、以德育人的思想观念,强化“忠诚、为民、公正、奉献、廉洁”的人民警察职业精神,形成“积极主动、服务学生、爱岗敬业、尽职尽责、乐于奉献”崇高师德风尚。
(三)管理者和教师都要不断提高知识智能水平。
知识是连接教师与学生的纽带。任何一个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绝不限于某一专业领域,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全面的,这就要求青年教师必须掌握、懂得、运用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法学、管理学、职业技能教育等方面的知识,了解学生身心活动和发展规律。过去人们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
今天,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一桶不断更新的水,这就需要青年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具有较强的持续的学习能力,才能适应岗位的要求。
知识和能力,是教师在教育舞台上赖以立足的两根支柱。政法院校招录体制改革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和接受教育的主动性,要求把实践教学作为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来抓,要求重视学生职业能力(基本技能和专业能力)的培养。教师的智能因素,是实现开发学生智能和出色完成教育任务的前提条件。这就要求青年教师必须提高以下几方面的能力:(1)提高组织教学的能力。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业务能力,教师具有这种业务能力,才能把教与学两方面积极性有机地统一起来,充分调动和发挥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因素。(2)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教师用以向学生进行教学的最重要的工具,教师语言的优劣,口头表达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维的发展。在现代教学条件下,对教师的语言要求更高了,因此,青年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形成独具风格的教学语言。如果教师语言同时具备了学者、演说家、教育家的特色,准确、精练、生动、具体、富有感染力,他就具有了吸引学生和感动学生的巨大魅力,他的教育努力也更容易取得成效。(3)提高创新能力。教学就是一种创新,具体体现在教学设计即教材重组和教材的二次创新上。新的教学改革倡导的理念是:要求教师注重对学生思维方式、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为此,教师在讲授时必须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才能做到既紧扣教材又超越教材,从而尽量避免简单复制教材现象的发生。对于青年教师而言,是否具备敏锐的教材重组与二次创新能力,是青年教师由教学的新手逐步走向成熟,形成教学风格,成为优秀教学能手的必经之路,基于此,青年教师需通过“老带新”、录像观摩、优秀案例分析、同伴互助等途径,比较分析,不断培养自己的备课能力。(4)增强适应能力和抗挫能力。许多青年教师大多是独生子女,部分人从小在优越的条件和赞扬声中长大,对现实和未来的变化了解、估计不足,普遍具有环境适应能力弱、抗挫能力差的情况。为此,青年教师要克服“自我设防”的心理障碍,积极进取,增强自信心,确立正确的成功观,尽快适应新环境,既要有当好“螺丝钉”的精神,又不要当永远只停留在一个水平上的“螺丝钉”,不断提升自己的适应能力和抗挫能力。
(四)管理者和教师要不断强化专业实践能力和水平。
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确定,对司法警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培养能迅速适应司法行政工作和监管改造岗位第一线工作的应用性技能型的高等司法职业人才成为警官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要求他们必须具备扎实的政治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能够适应新时期司法行政工作、监狱管理、劳教工作的需要。这种改变同时要求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教师的角色也要发生相应的转变,而“双师型”教师就是这种适应高等司法职业教育特色需要的多角色的教师。所以,要使学生具有出色的实践技能,就必须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为此,青年教师须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通过学历提升、培训考察、挂职锻炼、课题开发与研究等形式,到知名高校、到司法职能部门、监狱、劳教单位去学习、锻炼与调研,获得前沿技术信息和先进的教学方法,把握司法行政工作新动态、新思路,掌握第一手资料,积累经验,从而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和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积极参加全国统一开考的各种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考试,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职称,如心理咨询师、就业指导师、律师等各种职业资格证书,争取成为专业基础扎实、具有丰富实践经验或操作技能而且熟悉本行业情况的行家里手,使自己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从事专业技能训练的教学、指导;既能进行科学研究,又能从事专业技术开发及应用。
青年强则国强,青年智则国智,对于未来的警官职业教育事业也是如此。新的历史时期,是司法行政工作大发展,人才大比拼的时期。因此,除青年教师自身不断努力外,各院校还要高度重视,从政治上、思想上、业务上、生活上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解决他们的困难,尽快培养出一大批优秀教师适应警官职业教育事业和司法行政工作的要求,促使青年教师担赋起历史的重任。
参考文献:。
[1]刘永华.浅谈青年教师队伍建设[j].德阳教育学院学报,20xx,(01).
[2]童晓明,方竹根.目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xx,(08).
[3]黄颖.关于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z].文教资料,20xx,(36).
[4]郝广智.浅谈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j].人力资源管理,20xx,(04).
了解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及黄果树瀑布的知识。
【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品味文章酣畅的景描写,感受作者强烈而独特的情感体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审美情趣,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品味文句,感受作者强烈而独特的情感体验。
【难点】。
个别难理解的抒写情感体验的句子。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课之前同学们先来一起看一组我国著名的黄果树瀑布图片,俯仰高低角度不同大家看完的感受如何?老师听见同学们都异口同声地说很壮观。的确,黄果树瀑布素有“天下奇观”的美名,图片旁有相应的资料大家可以看一看,好,看大家都很迫不及待的样子那咱们就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黄果树瀑布》,看看作者笔下的瀑布是怎样的一番风景吧!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首先自由读文,扫清识字障碍,并用一句话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主要写作者以前对黄果树瀑布间接了解的印象和后来身临其境的情感。
2.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游览黄果树瀑布心情变化是什么?
明确:心情变化:不激动—无聊—激动—震撼—赞美。
(三)深入研读。
1.作者在实地游览前的感受是什么,从文章中何处体现?为什么要这么写?
明确:开头两段写自己看到黄果树的图片并不激动,看到旅游纪念品会产生无聊感。因为这些统一制作的东西只是一种公共的概念,没有个人的、独特的体验,干瘪而空洞。这样写与下文那有声有形有生命的、具体生动的、震撼人心的实景形成反差,突出了作者的独特感受。
2.作者实地游览后,对黄果树瀑布产生了哪些独特的感受?
明确:(引导学生通过“抚摸”、“亲近”、“诞生”、“复活”等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去体会。)作者游览后的惊喜发现:瀑布是有声的、潮湿的;瀑布是立体的,可以抵达它的后面。有声的瀑布令作者异常激动;潮湿的瀑布能把“我”淹没;立体的瀑布可与之亲密接触。从文中描写可见,作者沉浸在喜悦、欢乐和激动之中,感受到瀑布那具体的、强烈的生命,产生对瀑布的亲近感和崇高感。
3.找出文章当中富有哲理的句子。
(1)“越走越近,我看见水柱像庞贝城在火山中毁灭时的大教堂的圆柱那样崩裂,轰隆倒塌,栽倒在水里,把水砸出了大坑。水在变形,在死亡,在合成,在毁灭,在诞生……”
(2)“这里是瀑布的声带,唯一的发言者是瀑布,除此之外,任何话都听不见,哪怕你在赞美,哪怕你像圣经那样说话。
(3)“这可能意味着死亡,也可能意味着得救。”
(四)巩固延伸。
学生可各抒己见。于坚的文章集中表现个人的独特感受,表达更形象,更有感染力,在艺术性、创造性上更胜一筹;吕游的文章不少地方描写过于概括,如堆砌磅礴、大气、雄壮、神奇、壮观绝美等词,感染力较一般,但他另辟蹊径地写寻源所见,获得“平凡与伟大只差一瞬间”的人生感悟,这是可取之处。
(五)小结作业。
1.师生共同总结。
2.写一篇黄果树瀑布的导游词。
四、板书设计。
身临其境地感受了于老师的魅力,那种挥之不去的教益给我自身的教学以诸多启示。
当脑中不断再现于老师讲授全神贯注)的精彩片断时,我决定就我的视角、我的体会试着走近于老师,走进他那精彩课堂。
一、尊重赢得尊重。
纵观于老师的课,不难发现,他始终将学生摆在课堂的主体位置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对学生的答案,即使是有误的也不是全盘否定,而是用他特有的于式引导法进行恰当引导,将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导向正确的一面。从语文教学上看,学生在于老师的帮助下,找到了正确答案;但就一个学生的发展来看,于老师为学生赢得的是对自身的肯定。所以说,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同时,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再思考能力,而且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
任何事情都是相互的,尊重学生的教师同时也会赢得学生的尊重,所以学生们都打心里喜欢于老师,喜欢他的课,喜欢他独特的教学方式。这种尊重也使得于永正老师成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尊重的长者。
二、幽默的语言课堂的佐料。
如果将一堂语文课比作一碗方便面,那么幽默的语言就如方便面的佐料,给整堂语文课加入了无穷的滋味。
我们不妨从一个课堂片段中来领略于老师作为幽默语言大师的魅力。
《狐假虎威》片断:
师:是的.。扯着嗓子说的扯懂吗?(老师边说,边用双手做了个拉的动作。)。
生:是拉的意思。
师:不错,扯着嗓子中的扯是拉什么呢?
生:拉嗓子。(笑声)。
师:把嗓子拉长?(说着,双手做了个拉喉咙的动作。)这能受得了吗?(众笑)。
想一想,是把什么拉长?读一读就知道了。
(学生朗读第二节)。
于老师的课堂幽默不仅让学生轻松掌握了知识,而且还一点点地形成了一种内在的东西一种从于老师身上感染到的幽默气质。
三、讲台另一种舞台。
于老师将三尺讲台变成舞台,将课文中难以理解的抽象的内容演化为一种表演,使老师和学生扮演课堂特定剧本中的演员,从而在表演中获取更直接、更深刻的知识。
《草》是白居易的名作之一,赞美了草的顽强的生命力。学过课文之后,为了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于老师又设计了一个经典的检查环节。用戏剧语言形容的话,即第一幕于老师扮演某学生的妈妈,主要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第二幕于老师扮演某学生的哥哥,以哥哥记错作者为李白,来检查学生对作者的了解;第三幕最有趣,于老师扮演某学生的奶奶,并事先提醒学生奶奶没文化,耳朵有点聋,由这样的奶奶提出那么多的花儿不写,干嘛写草呢?和一岁一窟窿的误解,从而检查学生对诗歌诗句和主题的理解。并在最后以奶奶像你这么大时候,哪有钱上学呀的感慨形成今昔对比。
四、粉笔描绘五彩课堂。
有人说,语文教师不是演员,但应该有演员的素养;语文教师不是诗人,但应该有诗人的气质。于老师不仅有演员的素养、诗人的气质,还具有画家娴熟的绘画技巧和创造力。
如在教学《壁虎》和这《翠鸟》时,根据书中的描述一步一步用粉笔勾勒壁虎和翠鸟的外形,这就比指着挂图一部分一部分地介绍更形象,也比多媒体来得亲切,因为学生感受到的是于老师的整个创作过程,而且这种过程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活生生的。
传统的语文课上,学生只是守在位置上听老师传授知识。而在于老师的课上,却能经常置身于精心设计的戏剧表演,这样直观形象的课不仅可以让深奥的知识浅显化,而且还能让这些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更深刻、更难忘的印象。
于老师用他的人格魅力、独特的教学方式向他的学生、向广大教育工作者展示了他作为特级教师的艺术人生。
《水上飞机》(于永正)。
《水上飞机》(于永正)。
第一课时。
师:今天学一篇课文,看老师写~板书课题:水上飞机。
生:齐读。
师:谁能把这种飞机和其他飞机有什么不同说一说,也就是把它的特点读出来?
生:指名读。
师:怎么读把这种飞机和其他飞机不同的地方读出来?
生:指名读(两位),齐读师:读书有意思吗?注意力集中。这篇课文你读了几遍?
生:读了两遍。
师:都读了。问一下,在你第一次读到这个题目时,你是怎么想的?
生:水上怎么可能有飞机呢?
生:哎,飞机为什么到水上去呢?
师:会说“哎”!读了题目后,答案找到了吗?会读生字的举手,都认识的举手,既然都认识,我检查一下,先写一个,看好~板书:芒生:指名读,齐读。
师:写两个,注意看,板书:货、资生:指名读,师:大声读,读的再自信点!
生:齐读,指名读师:笑眯眯的.读,还可以组什么词?
生:小组组词读“资料……资源”
师:书上怎么说?
生:物资。
师:一会儿工夫认了三个字,这个字最难认,板书:汲拿不准的看书,拿准的把手举起来。
生:齐读:汲。
师:谁和你过不去,你就叫谁起来读。
生指名:乔丹。
师握手。
生指名读,齐读。
师:板书:水。
生:汲水。
师:什么叫汲水?把井里的水打上来,这里指把海里的水吸上来。
师指读,生齐读生字。
师:读课文有个要求,眼到、心到、口到,通过朗读把你心里的想法读出来。读书要慢一点。
生自由读。
师:谁愿站起来读第一自然段?敢读吗?那为什么不举手呢?
生:敢!指名读。
师:纠正:小海鸥,再来,白色船体的两边。
生重读。
师:一起读,生齐纠正读。
生继续读,重新读师:第二遍比第一遍好,再读第三遍。一遍比一遍好!齐读生接着往下读。
师:读书要眼到、心到、口到,读书要想,想它的意思,看谁能把第一段的意思读出来?
生自读。
师:请你来读,一看你的表情就知道你读的好。
生:指名读。
师:听,他这一读老师就好象看到了无边无际的大海。一起读,看谁能让于老师看到大海。
生齐读。
师:完整词语板书:茫茫、大。
师:听他读“奇怪”
生指名读。
师:奇怪在哪里,奇怪在大~~上。
生齐读。
师:所以读书要眼到,心到,口到。谁能把想的意思读出来?
生自读。
师:我发现你们的表情不错,声音好象不行。
生:指名读。
师:有意思,到前面来,摄影师给镜头。
生再读。
师:好不好,心里想的和嘴里说的一样。掌声。声音不要高,要用气读。
师范读。谢谢!掌声。
生自读,看谁超过于老师。
师:好,真带劲。不要急于举手,要静下心来思考,该读的读,该想的想。下来要想小海鸥什么心情?怎么想的?请小朋友做到眼到、心到、口到。
生自读。
师:谁站起来读,响一点。
生:指名读。
师:读的非常正确,也比较流利,但是我刚才说了,要体会它的心情。你看,对小海鸥在说呢:不要担心,不要着急。再读,看谁能把它的心情读出来。
生:指名读。
师:板书:哎不知道你想没想,小海鸥和水上飞机近不近?距离怎样?
生:很近。
师:上来,是这样吗?“哎~~”不是得吓死?但是老师发现你很有勇气。
生摇头。
师:既然你们知道了,再读。
生齐读。
分角色读。
生指名读。
师:听见没有,“不,我是降落在这里的!”板书:降落师:谁愿意和老师来读?声音多好啊!
师生分角色读。
师:听清楚没有?自己读。
生自读。
师:我想问小朋友,想了没有?读书要用心想。水上飞机接着说,谁来读?
生指名读。
师指导:输送再读。
生继续读。
师:谁来读这段话?这段话是说飞机用处的。
生:指名读。
师:掉了一个字,真可惜,再读。
生齐读。
师:站起来,我发现他表情非常自豪。站起来和做的读不样,有些紧张。
生:指名读,再指名读师:不错,多自豪呀!读了这段话,你知。
[1][2]。
幼儿教师应从幼儿时期抓起,对幼儿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充分开发幼儿的潜力,以培养能担当兴国重任的创造型人才,实施学前创造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一、创造性教育要求幼儿教师具有的能力。
(一)科学研究的能力社会对幼教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要加快提高质量的进程,只有靠科学研究,形成科研促教学、教学促科研的良性循环,才能实现幼教质量的迅速提高。
(二)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能力目前幼儿园教学正在打破口耳相传的传统,投影机、电脑和多媒体已经在幼儿园广泛运用。这些设备的使用既可以在教学领域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又可以使幼儿获得生动形象的多元信息,使教学达到多、快、好、省的效果。
(三)心理指导的能力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要实施个性化教育,使教育内容和方法适应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心理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具备敏感地发现幼儿需要的能力与准确地观察评价幼儿发展水平及存在问题的能力。
(四)创新能力教师起的是模范带头的作用,所以,教师应千方百计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形成创造性的人格特征,使自己成为创造型教师。
二、实现三个转变由知识“传递型”向知识“创新型”转变,由“一次性”学习向“终身化”学习转变,由“教书匠”向“教育家”转变。
三、做到三点要求第一,不断学习,接受新知识、新观点、新方法,博学多才,从不满足,不自我封闭,不拘泥于前人的理论观点,敢于质疑,想前人未想之事,做前人未做之事。凡事不仅知道是什么,更应探究为什么,真正做到学高为师。第二,具有创造性的操作能力,应在写作、阅读、听说、计算、获取信息、处理问题、实践动手等方面加强研究,进行创新,从而给幼儿起到示范作用。第三,具有创造性人格或创新精神。教师的创造性人格特征表现为: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好怀疑、善质疑的问题意识,不迷信权威,不怕困难和挫折,勤奋刻苦钻,强烈的事业心、进取心,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超凡脱俗的非从众心理,做事有恒心和毅力。教师具备了这样的素质,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将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遵循五个原则。
(一)知识与能力并举,能力为本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知识的传授和落实,更要加强能力的培养,教给学生学习、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探索性原则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及时发现并积极保护幼儿的创新意识,引导幼儿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讨;鼓励幼儿提出问题,问题往往是创造研究的起点;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幼儿自学研究的能力。
(三)个性化原则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幼儿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每个人的兴趣、爱好、智力、意志品质、知识水平、能力高低、创造个性、认知风格等各不相同,教师应善于发现每个幼儿的闪光点,引导其发展,尊重幼儿的主体人格,给他们提供创新思维、创新才能发展的条件,科学塑造幼儿独特的个性人格。
(四)动态化原则要求教师用唯物辩证的方法,将静与动结合起来,教育幼儿用静态的知识分析动态的问题。一方面教师对幼儿做动态分析,另一方面对幼儿所学的内容做动态分析,树立动态观念,不断更新知识,研究新情况,采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培养幼儿求异、求新的思维。
(五)实践性原则在教学中,教师应在讲授理论的过程中,增强实践的力度,引导幼儿动脑又动手,走出课堂,参加兴趣小组、高科技实验、参观调查、模拟法庭、小小制作展示、辩论会、演讲会,培养幼儿观察问题、处理信息、获得新知识、明辨是非和灵活应变抵御腐蚀的能力,以便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总之,创新教育正全方位地向当前的幼儿教育提出新的挑战,培养和提高教师的创新素质势在必行!
要露一手(于永正)。
一
1962年9月1日,我带着初为人师的神圣、庄重、热情和希望,穿着一件白衬衣,一条虽然在里面的膝盖部位打了个补丁却洗得脆生生的浅灰色的裤子,跨进了徐州市搬运工人了弟小学三年级二班的教室。
教室里一片混乱。小朋友似乎没有发现我的到来。有两个小男孩扭在一起,显然,他们在我没到来以前就撕打起来了。我赶紧从脑子里“检索”《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学》、《心理学》中的有关“法则”,包括马卡连柯《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诗》里的法儿,可是用了不起作用。
一个大个子男生说:“老师(那时他还不知道我姓什么),你把他们拉出去!”
拉出去?《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学》上有这么一说?这是“紧急状态”,也只有采取断然措施了,于是我把他们二人拉到教室外面。这一《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学》上没有的一招果然奏效――教室里顿时安静了。
我努力使自己平静下来,想从头来――和蔼又亲切地“背诵”两天前就准备好的.充满诗情画意的“开场白”。可是,我怎么也笑不起来,没有那个情绪。
接下了葫芦又浮起了瓢。
这是怎么了?我对我这个师范学校的堂堂的“三好生”产生了怀疑。
下课了,学生们议论开了:“刚毕业的,谁听他的!”
“多穷!穿条烂裤子!”
晚上,同寝室的一位老师问:“你有好一点的裤子吗?”
我说:“有。我不是觉得应该给学生一个艰苦朴素的印象吗?”
“咳,书呆子!”
二
举步维艰。一个多月过去了,用的全是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学上没有的手段――包括罚站、罚蹲(蹲在教室门后)、用粉笔头砸――才使班级的秩序得以维持。
别看孩子小,心眼倒是有的。你用粉笔头砸了他,他愣着头大声喊:“老师打人!”
&。
[1][2][3]。
第一次听说这本书时,是在于永正老师去世一周之后,只看书名,我以为是一位资深语文名家从专业的理论角度向读者阐释语文之教法,对于高深的理论性的东西,我内心有些抗拒。但真正翻开时,才感受到这是名家作为一线教师立足生本课堂积累下来的最朴素又最难得的实战经验。句段篇章,从俗不从雅,从易不从难,行文之浅显如涓涓之细流沁入心田。
于老将自己从教以来的点滴感悟简单的分成了四部分呈现在这本书中,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三辑《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小学阶段的课文篇目相对固定,现在的'课本中的很多文章都在我上小学时的课本中出现过,同一篇课文被不同的老师反复的讲过。怎样导入、哪里可以表演、哪里可以拓展延伸、哪里可以“多元解读”……当我拿到一篇文章时,我能想到的能出彩的点,似乎别人全部都想到了。要想上出“新意”、讲出“亮点”,对于一个菜鸟级别的老师来说难上加难。就像书中所说,一堂课没有亮点意味着什么?它虽不能和失败画等号,但至少意味着平庸。
除去用花架子来制造亮点,语文课真正的亮点究竟在哪里呢?于老师在这本书中给出了答案:语文教学的亮点在“语文”里,再说具体一点,是在“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里。字词句段篇是我们学习语文的载体,听说读写则是要语文课程应该留给孩子的基本的素养,但四者又不是平起平坐的,要以读写为重。
指导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很重要,讲解是分析,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是综合,能跃出纸外,能赋予作品生命,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授课老师能指导学生把文章读好,这节课就成功一大半了。怎样才能读出亮点呢?第一:强化初读,要求人人把课文读顺,把握文章情感基调,读出人物的轮廓。第二:通过提示语、标点符号、语气以及表情等能够传情达意的元素来读出人物的思想感情。第三:老师范读,让学生听出人物对话的弦外之音。第四:关注人物身份、性格、年龄。如此朗读,学生通过大量朗读再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便能将文章中需要意会的地方读出自己的感悟。文贵自得,有些知识老师讲也讲不清楚,但学生读多了,见多了,自然会懂。
读懂了,就要会用,体现在书面上,那就是写的能力的展现。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一定有合理有效的拓展延伸。然而苦于课堂容量以及上课时长的限制,拓展延伸总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但这种课堂上生成性的知识,往往更能吸引人的眼球也最能展示学生的风采和授课老师的功底。于老师在书中呈现的用“关心”进行造句训练的片段,颇引人深思。他首先出示一副“老师家访图”并对图中的人物身份进行假设,减少学生造句时不必要的麻烦。然后让学生造句,并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语境不同的身份造句。最后,要求学生用上“关心”来写一段话。从词到句到段的过渡,依托一幅形象的图画就能变得行云流水,妙趣横生,也很好地解决了低年级学生因袭和干巴的问题。
总之,语文课要想上出亮点就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多琢磨,多钻研。小学语文不需要上的多么花哨,简单为好,但读写环节,一定要扎实,扎实,再扎实。
语文很简单,它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时时刻刻,来源于社会的方方面面。于老师这些让我们拍案叫绝的语文教法似乎也没有太高深,读罢反求诸己:这么简单的方法我怎么没有想到?我如果能多想一步就好了……要知:这一小步如攀山之顶峰,举步维艰。
大道至简。语文也是如此。教之能力需要自己去修炼,教之方法,还需自己去参透。
要露一手(于永正)。
一
1962年9月1日,我带着初为人师的神圣、庄重、热情和希望,穿着一件白衬衣,一条虽然在里面的膝盖部位打了个补丁却洗得脆生生的浅灰色的裤子,跨进了徐州市搬运工人了弟小学三年级二班的教室。
教室里一片混乱。小朋友似乎没有发现我的到来。有两个小男孩扭在一起,显然,他们在我没到来以前就撕打起来了。我赶紧从脑子里“检索”《教育学》、《心理学》中的有关“法则”,包括马卡连柯《教育诗》里的法儿,可是用了不起作用。
一个大个子男生说:“老师(那时他还不知道我姓什么),你把他们拉出去!”
拉出去?《教育学》上有这么一说?这是“紧急状态”,也只有采取断然措施了,于是我把他们二人拉到教室外面。这一《教育学》上没有的一招果然奏效――教室里顿时安静了。
我努力使自己平静下来,想从头来――和蔼又亲切地“背诵”两天前就准备好的充满诗情画意的“开场白”。可是,我怎么也笑不起来,没有那个情绪。
接下了葫芦又浮起了瓢。
这是怎么了?我对我这个师范学校的堂堂的“三好生”产生了怀疑。
下课了,学生们议论开了:“刚毕业的,谁听他的!”
“多穷!穿条烂裤子!”
晚上,同寝室的一位老师问:“你有好一点的裤子吗?”
我说:“有。我不是觉得应该给学生一个艰苦朴素的印象吗?”
“咳,书呆子!”
二
举步维艰。一个多月过去了,用的全是教育学上没有的手段――包括罚站、罚蹲(蹲在教室门后)、用粉笔头砸――才使班级的秩序得以维持。
别看孩子小,心眼倒是有的。你用粉笔头砸了他,他愣着头大声喊:“老师打人!”
“不打好人!”我回击说。那时,我仿佛不是老师,而是一个粗野的孩子。
“我又不是坏人。”个别胆大而又聪明的人虽然还能找到反驳我的理由,但不那么气势了。他知道,毕竟有不对的地方。“理”不那么直了,“气”自然也就不那么壮了。孩子到底是孩子,好蒙。
我并不因此而沾沾自喜,反而陷入了深深的苦恼。
三
不久,雷锋的事迹在报上发表了。
教音乐的余老师教我班学生唱《学习雷锋好榜样》。可是一连用了两节课都没教会。那时,学校有一架风琴,可是余老师不会弹,全靠嗓子上。
“我来替你上。”我对她说。她求之不得。我让学生把风琴抬到教室。学生们手舞足蹈,一窝蜂似地跑到办公室,又像一群蚂蚁似地把风琴这个庞然大物移进了教室。他们坚决不让我动手。
学生们从来没有今天这节课坐得这么好,个个正襟危坐,周吴郑王。我被这种气氛所感动(我这个人好动感情),于是,使出浑身解数,把在师范学校学的`所有伴奏技巧都用上了,包括分解和弦。琴声使学生们陶醉了。
最后,男女生二部轮唱。歌声清脆、嘹亮,人人脸上洋溢着兴奋和激动。
令我吃惊的是,这节课没让我说一句维持纪律的话。学生们望着我,目光和过去的不一要,好像才认识我似的。
四
几天之后,大队部要举行“向雷锋学习”主题队会,请我画一幅雷锋像。晚上我在办公室画的时候,被我班的邹启虎小朋友看到了。
第二天早晨,许多小朋友围着我,问:“于老师,您会画画?”
不用说,一定是邹启虎告诉大家的。
主题队会召开了,很隆重。主席台正中的幕布上挂着一幅雷锋像。画像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会场上到处可以听到学生们的啧啧称赞声。
我班同学神采飞扬:“那是俺于老师画的!”
谁问他们了!?
课间,只要我不进办公室,周围总是围着一群孩子。调皮的孩子特别有眼色:“围着老师干什么?――于老师,您到办公室歇歇去吧!”
“我喜欢和大家在一起。”我说,“哎,我开学初的时候,不该用粉笔头砸你们哟!”
“一点也不疼!”他们摸摸头发蓬乱的小脑袋。
“于老师,您跟雷锋叔叔一样,多么朴素。”孩子们说。显然,他们指的是我穿带补丁的裤子。此时,在他们眼里,“补丁”再不是“穷”的象征。
我意识到,学生们之所以喜欢我,听我的,是因为我有“一手”。岂止一手!于是,我决定教他们唱豫剧《花木兰》。徐州人喜欢听豫剧。豫剧《花木兰》“这几日老爹爹疾病好转”选段,我是在师范读书时跟同学学的,能自弹自唱。我先把花木兰的故事讲给小朋友听,再讲花木兰在机房这段唱词的意思,然后说:“请听于老师女声独唱《花木兰》!”
“什么?女声独唱?”小朋友眼里露出异样的神色,又欢呼,又鼓掌!
风琴演奏完慢板的过门,从我嘴里发出的女人一般的声音使小朋友先是惊喜,后是狂热。他们站起来,使劲鼓掌,掌声几乎把风琴弹的过门掩盖住了。
接着,我一句一句地教,小朋友们一句一句地学。调皮的男孩子也像我一样捏着细腔唱,真是其乐融融。
后来,我又教他们写美术字,吹口琴,为他们演奏京胡,唱京戏。我自拉自唱的一段《苏三起解》,更使学生倾倒!
在不学生的眼里,我成了无所不能的人,硬是赢得了他们的单纯的崇拜,是崇拜膨化了我自身的影响。
跟崇拜我的学生在一起,我觉得,“教书育人”的氛围和谐而温馨。细雨绵绵也罢,雷霆大作也罢,我们都能共度春风。
有人说,没有崇拜就没有教育。
对的。
但是,不能缺少这样一份清醒:不要亵渎那纯洁的崇拜。
教书30多年了,我从不忘“露一手”,决不放过在学生面前“露一手”的机会,――尤其是刚接一个新班的时候。
自然,自己必须有一手。有几手更好。
本事越大,师德越高尚,赢得学生崇拜的砝码就越有分量。
我曾听过于永正老师两次作文课,总觉得再怯生再拘谨的学生只要进了于老师的课堂就变得活跃起来,说话惟妙惟肖,行文笔下生花。这次我又有幸在“全国第三届作文研讨会”上听了他执教的《一个______的早晨》的作文指导课,再次感受了他那精湛的教学技艺。于老师究竟使用了什么“魔法”将学生思维一次次激活,使学生一吐为快,畅所欲言呢。
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创设情境,再现生活。
上课伊始,于老师便放了一段伴有鸟叫声、水流声的优美乐曲,要求学生根据听觉感受进行想象,并将想象的内容写成片段。片段1:晨光中的太阳张开了笑脸,栖息在树上的小鸟尽情地一展美丽的歌喉,旁边的小溪跳起了欢快的舞蹈,藤本植物也不甘示弱一丛丛爬上树梢,好一个迷人的早晨!
片段2:一个春天的早晨,我来到葱绿的树林里,小鸟在欢快地唱歌,小河奏着动听的乐曲,小花在微风中舞蹈,我仿佛走进了美丽无比的画卷。
片段3:在一个夏天的早上,我躺在绿油油的草地上,草丛中闪烁着星星点点的阳光,耳畔响起鸟儿悦耳的歌声,还有哗哗的流水声,真是美妙极了!
于老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听后想象,再现生活。每个学生都调用自己记忆仓库中的相关素材,用心灵去构筑多姿多彩的画卷,从而燃起写作欲火,写出了富有真情实感的片段来。
二、以读促写,认识生活。
在学生渐入写作佳境时,一位头戴毡帽,身背猎枪,留着八字须的“猎人”(于永正老师扮)出现了。“我看你往哪儿飞!”“猎人”的枪正瞄准小鸟,学生纷纷上前阻止。“猎人”说大家制止他打鸟的理由不充分,继续捕鸟,学生急得直跺脚。在这样的情况下,于老师给学生每人提供一张《鸟类是人类的好朋友》的读书卡,学生们认真阅读,热烈讨论,从多方面认识到大自然中的鸟对人类的帮助大,人人应该自觉行动起来,保护鸟类。
这时阅读成了学生自觉的行动,使学生充分地了解写作对象,认识生活,为后面的说写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双向互动,表述生活。
在学生充分阅读《鸟类是人类的好朋友》一文的基础上,“猎人”又出现了,学生争先恐后上前阻止他打鸟,这次劝说变得有理有据。“猎人”的态度也由满不在乎到理屈词穷,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师:(以”猎人”的口气)啊,树林里的鸟真多啊!昨天我吃的斑鸠肉真香啊!今天又可以美餐一顿了。
生:(大吼)嘿,不许捕鸟!
师:这样劝不礼貌。
生:伯伯,您到过无声世界吗那里太死寂了。鸟儿是大自然的歌手,它们给自然界带来了无限生机。
生:如果地球上的鸟类灭绝了,大自然便没有了音乐,失去了的生机。
生:鸟类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一只杜鹃一年能吃掉毛虫5万多条。
师:(以“猎人”的口气)幸亏我还没把打下来。
生:一只猫头鹰一个夏季可捕食1000只田鼠,从鼠口中夺回一吨粮食。
生:一对啄木鸟可以保护500亩树林不受虫害。
师:(以“猎人”的口气)我才打死一只啄木鸟,早知道我就不会打了。
生:鸟类还是环境保护的监测员。许多鸟类对有毒气体十分敏感,当这些气体超过正常浓度时,它们便会出现不适的症状,离开这里。
师:(以“猎人”的口气)这些知识我都不知道。唉!(猎人”把枪砸了)以后我再也不打鸟了。(生鼓掌)。
师:现在社会上打鸟现象较普遍,我们还可以采取什么措施阻止那些人捕鸟呢。
生:建立鸟类保护区。
生:制定相应的法律。
生:写个禁止捕鸟的牌子。
师:咱们把刚才的事写下来,教育他人。写成一封公开信也行。上课一开始写的那些话就是开头,请接着往下写,爱怎样写就怎样写。只要别人读了不再打鸟就达到目的了。
陶行知先生说:“于教万教,教做真人。”求真离不开生活,离不开真实的情感。于老师也正是根据这点,让学生在头脑中再现生活,认识生活,表述生活,而这一过程又使学生不知不沉地融入浓浓的情感氛围之中,畅所欲言,以至达到从内心呼唤“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在盼母归”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