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分类中,我们将探讨一些不同角度的学习和工作生活等问题。如何保护环境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呢?在阅读这些总结范文时,我们可以思考如何运用到自己的总结写作中,实现个性化的创作。
1、从诗题入手:全国卷i:《题竹石牧牛》并引,从题目,你可以初步判断出这是一首题画诗。“竹石牧牛”是画名,也应该是画面内容的概括。
2、从诗人入手:近年来,考查“熟悉的作者陌生的诗”较普遍,解读时既要从诗人入手,也要考虑特殊情况。
3、从注释入手:借助注释,对诗歌的'理解就轻松多了。
4、从诗句入手:这是关键,前面的三项,都是为此服务的。
之二:了解手法风格诗歌常见的手法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等;诗歌常见的风格有含蓄委婉、清新自然、飘远闲逸、沉郁顿挫等。知道这些术语有助于在进行文字表达时达到“雅”的要求,但就高考而言,整体理解诗歌,做到“信”和“达”才是关键。
之三:掌握常见意象诗歌常见的意象,表现离别和游子情感的有杨柳、长亭、孤帆、驿路、浮云等;表现思乡之情的有羌笛、竹笛、羌管、寒蛩、蟋蟀等;表现田园风光的有牧童、老牛、炊烟等;表现凄凉悲愁主题的有大风、长云、寒霜、飞雪、苦雨等。
二、表现手法:表现手法:想象、象征、渲染烘托(衬托)白描对比、虚实相生、动静结合欲扬先抑等。
三、修辞手法:对比、拟人、夸张修辞手法:对比、拟人、比喻(比兴)夸张借代铺垫(伏笔)。
四、行文结构:过渡铺垫(伏笔)行文结构:语文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一、诗歌的表达技巧往往表现在三大方面: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五、诗歌的表达技巧往往表现在三大方面:
表达方式是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常见的有记叙、描写、抒情、议其中抒情表现得尤其突出,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其中抒情表现得尤其突出,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
古诗题经常会考某个字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是什么意思?在回答这类问题时,首先要肯定这个字用的好,然后再回答好在哪里,具体说这个字妙在什么地方,比用哪个字更好,更传神、更形象,更能表达作者的感情,抒发作者的情感,同时还可以翻译一下原句,还原一下场景。
古诗鉴赏意境题怎么答。
当遇到要求回答这首诗渲染了怎样的氛围、营造了何种意境时,最常用的回答方式就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这也是套话,然后再背一些诗歌鉴赏术语,并结合古诗的意思,展开想象,去具体分析一下。在回答这类题目时,最好是在读懂全诗的前提下,否在可能会离题万里。
某两句诗好在哪里如何答。
面对这类问题,一般是要求对这首古诗比较了解,最起码是能翻译的通古诗的意思,知道主要讲的是是什么,表达了什么主旨,然后再去具体了解某句话的意思以及在全诗中所起的作用。
在读诗时,可以先看作者、诗下注释,这样能帮助我们了解大概的背景,同时读诗还要学会抓住诗眼,快速了解主题。读懂大意后,就要分析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分别有什么作用,再去根据写景或者抒情去区分好在哪里。
高考诗歌语言特色及技巧。
语言主要就是简练、对仗工整、诙谐幽默、哲理性强等等,不同诗人的语言风格是不同的,这个要看具体诗歌,因情况而定。而技巧则主要是针对表达方式说的,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虚实结合等。
了解了诗人的经历,了解了他的思想性格,了解了他生活的时代背景,就不难把握此诗的主题。
2.看体裁。
抒情诗要注意把握诗人在诗歌中传达出来的情感。
3.看技法。
从诗歌的技法入手,有时也能迅速地把握诗歌的主题。
4.看意象。
意象:作品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的主观情意。如“梅”就带上了清芳高洁、傲雪凌霜的意趣。
从诗歌的意象入手,往往能够迅速地把握主题。
5.看关键语言(标题、结句、诗眼)。
古诗中的关键语言,例如,标题、结句和其他一些表明诗眼的词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
(二)诗歌技法的快速把握。
1.要牢固、准确地掌握古代诗歌常用的技法。比如,词法,句法,修辞手段,表现手法。
2.通过强化训练,提高把握诗歌技法的准确性与熟练程度。
3.鉴赏技法时,如果没有规定角度,应选择作品最为突出的、自己最有把握的角度切入。
采取此项解题策略,既能提高解题的速度,又能提高解题的准确性。
(三)答题的要求。
1.符合题目的要求。
解答古代诗歌鉴赏题,一定要符合题目的要求。
2.符合诗歌鉴赏的要求。
诗歌鉴赏虽说是开放型试题,但也要求符合诗歌鉴赏的要求。
(四)答题的角度。
1.题目开口面小的,按规定的角度切入。
2.题目开口面大,可自选角度切入。
(五)答题的格式。
1.先观点后理由。
解题时先表明观点,再陈述理由。
2.先分后总式。
答题时,先分说后总说。
3.先总后分式。
答题时,先总说后分说。
4.分点作答式。
答题时,分成几点,列出答案。
(1)从理论上讲,要抓住景与情之间的内在联系:一种联系是景与情之间的一致性(或相似性),即通常所说的“哀景哀情、乐景乐情”;另一种联系是景与情之间的相反性,即通常说的“乐景哀情、哀景乐情”。
(2)从操作层面讲,要会抓住景物前面的修饰语及后面的动词、形容词,把握景物特征,从特征中捕捉背后的情感内涵。
(3)从景物冷暖中体味悲喜。“墨分五彩,词含七情”,冷暖是从色彩学的角度将词汇分为两大情感色系,以体味诗词文赋中作者所传达出来的或悲或喜的思想情感。冷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是悲伤,暖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为喜悦。
2.把握物中情。
要把握古诗“物”中情,最根本的是能抓住所写之物的特点,如形态、色泽、品质、环境等特点,从而体悟所寄托的情感。在答题时要把握住两层情感,一是关乎“物”的,二是“物”中的深层情感。
3.把握典中情。
古诗常用典故,借典故委婉曲折地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分析典故中的情感,要了解典故的出处和内容,把握作者用典的用意:或伤己、或讽今。答题有时也要把握住作者对典中人事及自己、时事的双层情感态度,同时注意联系作者的身世经历及所处的时代背景。
二、品“情语”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
要想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当然要借助常规方法,如审标题、联作者、找诗眼、借注释、知类别等。但临场时最主要而有效的方法是品“情语”。
1.品显性情语。
所谓“显性情语”,指明显显示情感的语言,如包含“愁”“怨”“恨”“忧”“凄”“苦”“喜”“乐”“泪”“闲”“怜”“怅”等词语,这些大都是动词或形容词,表情达意功能相当明显。可以说抓住了这些“情语”,就抓住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这些情语需要在第一时间予以关注并圈出,品味情感产生的'缘由或情境。要注意的是,这些“情语”出现的位置主要在尾句(联)、首句(联),标题中有时也会出现,它有时还藏在“景语”中。
2.品隐性情语。
所谓“隐性情语”,指传达情感、意图时较为含蓄、间接的词语。它主要有三类:
一类是指摹景、物、人特征的词语;一类是用了典故的词语;一类是表情态、语气的虚词,如“但”“惟”“空”“又”等。如能抓住这些隐性情语,品其含义,析其作用,则犹如拨云见日,“真性”显露无遗。
三、“3类”诗歌情感答题模式。
1.情感概括题。
答题模式:基于何种原因(或情境)产生的+情感基调。
“情感基调”多用表示情感的一至两个双音节词表示,如惆怅、孤独、欣慰、愤懑、激愤、悲愤、闲适、恬淡等。“原因(或情境)”是指出于什么原因(或情境)而产生的这种情感,如陆游《书愤》表达的是一种悲愤之情,这种情感是由报国无门而产生的。
2.情感分析题。
情感分析题有两种答题模式:
(1)具体+概括:先对具体诗句进行分析,然后指出抒发的情感内涵。
(2)概括+具体:先指出抒发的情感内涵,然后对具体诗句进行分析。这里的分析一定要结合语言,说出情感的依据和来由。
3.情感评价探究题。
这类题属开放性试题,答题步骤为:第一步,明确表明自己的观点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找到原诗中能支持自己观点的地方,阐述理由和原因。
古诗题经常会考某个字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是什么意思?在回答这类问题时,首先要肯定这个字用的好,然后再回答好在哪里,具体说这个字妙在什么地方,比用哪个字更好,更传神、更形象,更能表达作者的感情,抒发作者的情感,同时还可以翻译一下原句,还原一下场景。
当遇到要求回答这首诗渲染了怎样的氛围、营造了何种意境时,最常用的回答方式就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这也是套话,然后再背一些诗歌鉴赏术语,并结合古诗的意思,展开想象,去具体分析一下。在回答这类题目时,最好是在读懂全诗的前提下,否在可能会离题万里。
某两句诗好在哪里如何答。
面对这类问题,一般是要求对这首古诗比较了解,最起码是能翻译的通古诗的意思,知道主要讲的是是什么,表达了什么主旨,然后再去具体了解某句话的意思以及在全诗中所起的作用。
在读诗时,可以先看作者、诗下注释,这样能帮助我们了解大概的背景,同时读诗还要学会抓住诗眼,快速了解主题。读懂大意后,就要分析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分别有什么作用,再去根据写景或者抒情去区分好在哪里。
语言主要就是简练、对仗工整、诙谐幽默、哲理性强等等,不同诗人的语言风格是不同的,这个要看具体诗歌,因情况而定。而技巧则主要是针对表达方式说的,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虚实结合等。
一、托物言志型.咏史型鉴赏题要答出“表层”及“深层”两方面。
表面上看,是对某物及某个历史人物的感叹,而实际上往往表达自身的某种情感。在回答这类问题时,既要答出表层意思,也要答出深层意思。
示例:
题榴花。
五月榴花照眼明,
枝间时见于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
颠倒苍苔落绛英。
后两句表达怎样的感情?
【解析】从表层(榴花)及深层(自身)组织答案。
答案:表达了作者对美丽的榴花无人观赏的慨叹,并借此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无限感叹。
二、炼字型的鉴赏题要答三步。
常见到这样的问题:“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或者:“某字历来为人所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对这类题,作答时,不要孤立地只读该字,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来分析。具体说,要答三步:(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
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
好去莫回头;
【解析】按三个步骤组织答案。
答案: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此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此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此步骤三)。
三、意境类鉴赏题要答三步。
问题:“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者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有时也这样问:“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解答这类问题时,要从三个部分作答,即描摹诗歌图景——概括意境特点——剖析作者思想。
第一部分,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部分,考生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和氛围,或幽静、或萧瑟、或生机勃勃、或孤清冷寂。
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考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常见的失误有三点:一是描摹景物时采用直译的方法,变描摹为翻译。二是考生往往着重于“思与境谐、情景相融”的正衬模式,而忽略了一些诗歌通过景物来反衬思想感情,造成成思想理解的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应多从诗人的生平、抱负或标题注释等来思考,避免出错。三是硬套某些术语,不结合诗句本身的内容分析。
示例:
山居秋瞑。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作者在这首诗中营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这种意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解析】按三步组织答案。
答案: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此第一步)。作者通过塑造这样一种幽静深寂的意境,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此第二步)。诗中以物芳而明志洁,以人和而望政通。泉水、青松、碧莲,可以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也是对诗人理想境界的烘托(此第三步)。
四,语言鉴赏题要答三步。
这类题要分三步来答:(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示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
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
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解析】按上述三步组织答案。
答案: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此第一步)。“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得见丈夫的美梦(此第二步)。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此第三步)。
五.关健字词赏析题要答两步。
有这样的问题:“某词是全诗关键,为什么?”针对这类题,首先要有这样的认识,即: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来命题往往能以小见大,测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具体而言,要从以下几步来回答:(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解析】从主旨与结构两方面作答。
答案:“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此第一步)。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此第二步)。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六、表现手法类鉴赏题要答三步。
常常见到这样的题目:“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表现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情感的?有何效果?”或者直接问:“该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要准确解答这类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
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
睹田深处草虫鸣。
注:“驼褐”指兽毛制成的衣服。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解柿】按“什么手法”、“如何运用”、“效果如何”三步组织答案。
答案: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此第一步)。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呜”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此第二步)。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此第三步)。
一、托物言志型,咏史型鉴赏题要答出“表层”及“深层”两方面。
表面上看,是对某物及某个历史人物的感叹,而实际上往往表达自身的某种情感。在回答这类问题时,既要答出表层意思,也要答出深层意思。
示例:
题榴花。
五月榴花照眼明,
枝间时见于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
颠倒苍苔落绛英。
后两句表达怎样的感情?
【解析】从表层(榴花)及深层(自身)组织答案。
答案:表达了作者对美丽的榴花无人观赏的慨叹,并借此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无限感叹。
二、炼字型的鉴赏题要答三步。
常见到这样的问题:“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或者:“某字历来为人所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对这类题,作答时,不要孤立地只读该字,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来分析。具体说,要答三步:(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
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
好去莫回头;
【解析】按三个步骤组织答案。
答案: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此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此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此步骤三)。
三、意境类鉴赏题要答三步。
问题:“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者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有时也这样问:“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解答这类问题时,要从三个部分作答,即描摹诗歌图景——概括意境特点——剖析作者思想。
第一部分,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部分,考生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和氛围,或幽静、或萧瑟、或生机勃勃、或孤清冷寂。
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考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常见的失误有三点:一是描摹景物时采用直译的方法,变描摹为翻译。二是考生往往着重于“思与境谐、情景相融”的正衬模式,而忽略了一些诗歌通过景物来反衬思想感情,造成成思想理解的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应多从诗人的生平、抱负或标题注释等来思考,避免出错。三是硬套某些术语,不结合诗句本身的内容分析。
示例:
山居秋瞑。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作者在这首诗中营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这种意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解析】按三步组织答案。
答案: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此第一步)。作者通过塑造这样一种幽静深寂的意境,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此第二步)。诗中以物芳而明志洁,以人和而望政通。泉水、青松,可以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也是对诗人理想境界的烘托(此第三步)。
四,语言鉴赏题要答三步。
这类题要分三步来答:(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示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
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
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解析】按上述三步组织答案。
答案: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此第一步)。“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得见丈夫的美梦(此第二步)。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此第三步)。
五.关健字词赏析题要答两步。
有这样的问题:“某词是全诗关键,为什么?”针对这类题,首先要有这样的认识,即: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来命题往往能以小见大,测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具体而言,要从以下几步来回答:(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解析】从主旨与结构两方面作答。
答案:“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此第一步)。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此第二步)。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六、表现手法类鉴赏题要答三步。
常常见到这样的题目:“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表现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情感的?有何效果?”或者直接问:“该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要准确解答这类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
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
睹田深处草虫鸣。
注:“驼褐”指兽毛制成的衣服。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解柿】按“什么手法”、“如何运用”、“效果如何”三步组织答案。
答案: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此第一步)。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呜”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此第二步)。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此第三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