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为实施教学活动而编写的一种指导性文稿,它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的特点。通过编写教案,可以帮助教师系统地组织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设计科学的教学过程,提供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资源,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教案的设计应充分考虑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运用。合理的教案安排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1.知道什么是密度,密度的国际单位以及单位间的换算.
2.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
3.知道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在一定条件下,同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
能力目标。
1.培养分析概括能力。
(1)在分析实验数据的基础上概括出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不同,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体积不同.
(2)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出,不同体积的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对于不同的物质来说,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3)通过以上分析,概括出密度的定义.
2.培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利用密度公式求解某种物质密度.
三、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教学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的问题,积极主动进行探究的良好品质.
通过密度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欣赏均衡美的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包括三部分内容:密度的概念,密度的公式,密度的单位.
密度是表征物质特性的一个重要物理量.从上节实验中学生已经看到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不相等.
质的这种特性.
学生在数学中虽然学过比例的知识,但是用到物理中来,理解同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定值的含义,仍是有困难的,所以课文中对此作了解释: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定,表示体积增大几倍,质量也增大几倍,即质量与体积成正比;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帮助学生把数学知识用到物理中来,理解比值的物理含义.考虑到用比值定义物理量比较抽象,教材在说明比值的含义之后,仍用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来定义密度,以便于学生理解.并在此基础上给出计算密度的公式.然后通过例题说明利用公式求密度的方法.并且在例题计算的基础上讲述密度的单位,使学生对密度的单位不致感到抽象,便于学习.
教法建议。
建议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探究得出密度的概念.
一、复习的指导思想:
1、学生的基本知识检查,重点在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普遍掌握;
2、学生的基本作图能力要求认真和方法正确;
3、学生的基本知识应用能力,针对普通型应用题,强调单位换算、解题格式等;
4、学生的实验探究分析和基本技能,要求知晓环节、增强探究意识,并且理解实验过程。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八年级学生由于基础问题,大多数学生能参与学习,但缺乏主动学习性。一些好的学习习惯和有效的学习方法没有养成,答题规范性存在大量的问题。
三、各章节的复习重点内容:
第一章(声现象):声音的三要素;超声波与次声波;减弱噪声的有效途径;声速及回声的相关计算运用。
第二章(物态变化):温度计的正确使用;物态变化及现象分析(其中对晶体熔点、凝固点和熔化凝固图象分析;水的沸腾中沸点的理解作突出强调)。
第四章(透镜及其应用):凸、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及作图分析;生活中的透镜运用分析;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眼睛的原理,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方法;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原理及基本应用。
第五章(物体的运动):知道。
四、复习的基本要求:
1.梳理各章节基本知识,形成结构,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
2.重点知识内容进行细讲多练,技能知识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引导性明确;
3.注意纠正学生学习及考试中的错误心态,规范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综合性进行课堂练习,分析讲解中加强学生的练中记忆、练中巩固和练中归纳能力。
五、具体措施:
1、抓住课本,夯实基础.
先由学生看课本再现知识,再有针对性的选择习题,以点代面,突破学生的薄弱点,教材中的难点。完善学生物理知识结构,使前后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网络化,便于学生记忆。一般性的考点通过练习再现,重点、难点以例题形式出现。
2、把握重点,专题复习。
3、针对考点,强化训练。
4、以学生为主体,坚持精讲巧练的教学模式。采用精讲巧练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学生的思考和练习,去感知知识,获取知识,发现疑难并提出,教师针对学生发现的疑问去精讲点拨。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提高了效率。
做好了期末考试之前的复习计划,希望同学们能够把握好时间进度,与老师一起共同进步。
密度是一个应用十分广泛的物理概念,也是今后学习液体内部压强、大气压强、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浮沉条件的必要基础.通过本节教学应使学生掌握密度的概念;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让学生掌握密度的概念是本节教学的重点.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是本节的教学难点.现行教材一般都是通过实验引入密度的概念,再介绍密度的公式和单位.因此,做好实验是本节教学的关键.
1.密度的概念。
密度是表征物质特性的一个物理量,它表征的是单位体积的物质质量大小的差别,在一定条件下,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上节实验学生已测量出体积相等的铁块、铝块、木块的质量,利用测量的结果可引导学生认识铁块、铝块、木块在体积相同时质量上的差别,即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相等.还通过学生的分组实验,使学生认识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体积不相等.对每种物质来说,质量与体积的比值都是一定的,跟体积的大小没有关系,只跟物质的种类有关系,因此它反映了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比值的物理意义,可通过具体数字使学生认识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就是单位体积物质的质量.
2.密度的公式。
为了加深认识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只跟物质的种类有关.在正确理解密度公式的基础上,讨论公式的物理意义,明确三个物理量间的关系.
通过课本上的例题,教给学生如何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要求学生按一定的格式和步骤进行计算,特别是对单位的运算要加以强调.
对于公式。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具学具准备。
托盘天平、砝码盒、烧杯、水、量筒、铁块、铝块、铜块、投影仪。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学生实验.
2.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实验结论,得出密度的定义.
3.师生由密度公式讨论导出密度的单位.
1.下列属于熔化的是()。
a.糖水放过一段时间变干变成了糖。
b.夏天放棒冰的杯子外壁的小水珠。
c.露水的形成。
d.棒冰变成糖水。
2.如图4.3-5所示为冰在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冰是一种晶体。
b.冰的熔点为0℃。
c.从t1到t2冰处于熔化过程。
d.从t1到t2冰的质量保持不变。
3.在标准大气压下,冰的熔点是0℃,那么在做冰的熔化实验中,在0℃时,冰的状态是()。
a.一定是固态。
b.一定是液态。
c.固体,液体共存。
d.上述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4.利用等质量的0℃的冰冷却食品通常比0℃的水效果好,原因是。
5.海波是晶体,石蜡是非晶体。小华同学通过查阅资料收集到海波和石蜡的熔化图像如图4.3-6所示,海波的熔化图像是________(填写序号)。
分析图像a可获得的信息有: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图像b可获得的信息有: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一条即可)。
5.根据表中所列的几种物质的熔点,判断以下几题的是与非,并解释原因:
物质名称固态水银金铜钢钨固态氢。
(1)电灯泡的灯丝用钨制成,不易熔化;。
(2)纯金掉入钢水中不会熔化;。
(3)水银温度计在-40℃时已失效,不能使用;。
(4)在-265℃时,氢气是固态。
【参考答案】。
1.d。
2.d。
3.d。
4.由于0℃的冰熔化时要吸热、温度保持不变,直到所有冰全都变成0℃的水,再吸热温度才升高。所以用等质量的0℃的冰比0℃的水冷却效果好。
(4)正确。固态氢的熔点是-259℃,因此在-265℃时氢是固态。
6.由于熔化和凝固过程中要吸热和放热,此种材料在15℃~40℃范围内熔化和凝固,该温度正是室温变化的大致范围,因此,当温度升高时,材料熔化吸热,当温度降低时,材料凝固放热,从而起到调节室温的作用。
2.下图中,甲物体重6n,乙物体重10n,弹簧测力计及摩擦均不计,则当甲、乙两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__________n,物体乙所受的合力为__________n。
3.如图表示三种不同的滑轮组,用它们提起重为g的相同重物,在a端所用的拉力分别为f1=__________,f1=_________,f1=_________,不计滑轮本身的重和摩擦。
6.如图所示,滑轮a是__________滑轮,它的作用是__________,滑轮b是__________滑轮,它的作用是__________。整个装置叫__________,它的作用是__________,若g=200n,不计绳重和摩擦,则作用在绳子自由端的拉力f=__________n时可使重物g匀速上升。
7.如图所示,绳子与滑轮重不计,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如果m1=5kg,那么m2应等于__________kg。
8、如图所示,用三个滑轮分别拉同一个物体,沿同一水平面做匀速直线运动,所用的拉力分别是f1、f2、f3,比较它们的大小应是()。
a、f1f2f3b、f1f1f3d、f2。
9、工人们为了搬运一个笨重的机器进入厂房,他们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四种方案(机器下方的小圆表示并排放置的圆形钢管的横截面)。其中最省力的方案是()。
11、用图5所示的四种机械提起同一重物,不计机械自重和摩擦,最省力的是。
知识目标。
1、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能确定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举例说明。
3、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力的概念非常抽象,用力的作用效果去理解力的概念,加强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讲解日常生活中应用力学知识的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人推车”“拖拉机拉犁”“磁铁吸引铁钉”等例子,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中的力指的是物体对物体的推或拉的作用。然后再举例“小孩推墙”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为了使学生更具体地认识力,课本中接着讲解力的作用效果。用生动具体的事例和插图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通过力的作用效果,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力是一种什么作用。
本节内容是力学知识的入门基础课,学生对力的概念的正确理解和力的作用效果的掌握对学生后续课程的理解吸收有重要作用。
有关“力的作用效果”的教学建议。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教材是通过学生熟悉的弹簧、锯条受力形变等事例来讲述的,学生接受起来并不困难,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可向学生展示各种有关“力的作用效果”的视频及动画,通过讨论法引导学生得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结论。
有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教学建议。
可以向学生提问:人在做什么事的时候需要用力?启发学生举出一些实例。再从回答中筛选出表现力的推、拉、提作用的典型例子,写到黑板上。比如:人推车、人拉锯、人提水桶等。
然后对例子进行分析:人推车时,人施力,车受力;人拉锯时,人施力,锯受力;人提水桶时,人施力,水桶受力。其中,推、拉、提是力的作用。从而得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样使学生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逐步理解什么是力。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最后明确指出:一个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必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
有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教学建议。
教学中应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来反映,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在此基础上通过力的相互作用来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受力(施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受力)物体。
以上内容应通过实验、事例加以说明。
例一:让学生用力拍桌子,问学生:手有什么感觉?(感到痛)为什么手会感到痛?让学生思考。
分析:手拍桌子时,手对桌子施力,同时手也受到桌子的反作用力。
例二:让一个学生穿上旱冰鞋用力推墙。问其他学生:为什么这位同学自己会向后退?
分析:人推墙时,人对墙施力,同时人也受到墙的反作用力。
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进一步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1)人推车,人是否也受到车的推力?
(2)人拉锯时,锯是否也拉人?
(3)拖拉机拉犁时,拖拉机是否也受到犁的拉力?
(4)划船时,用浆向后划水,船就向前进,这是为什么?
有关新课引入的教学建议。
可用本节课文大问号后面的一段文字叙述引入力的概念。指出“力”是生活中常用的一个词,用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含义。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物理概念,有确切的物理含义。引入新课。
也可使用情景教学的方式,请一位同学把一个大铁块拿到讲台桌上。
学生前来拿起铁块。
教师可提问:有什么感觉?
总结学生的回答:因为东西很沉,拿起它用了很大的力。
引入新课:可以说“力”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但是在物理学中到底什么是“力”呢?这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1.什么叫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2.单位:国际单位:千克(kg)。
其他单位:吨(t)、克(g)、毫克(mg)。
换算关系:1000进制。
二、质量的测量。
1.实验室测量质量的工具:天平。
2.天平的使用。
(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
(2)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3)物体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调节游码,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4)物体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读数。
3.使用天平注意事项:。
v.课后作业。
同步练习册。
vi.导学后记。
1.通过观察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各种杠杆提取共同的特征,并能在杠杆上确认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位置。能准确地画出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能对杠杆平衡条件进行猜想和假设,并设计出验证方案,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能应用杠杆平衡条件去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能根据杠杆的特点,以及作用效果等进行分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杠杆,培养观察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归纳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培养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在对实例的调研、分析和解释中进一步理解和应用杠杆平衡条件,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使学生感受到杠杆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提高探究的乐趣。
2.运用学过的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杠杆,进一步感受到生活和科学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杠杆平衡条件。
2.难点对力臂的引入和理解。
【教学步骤】。
一、引入新课。
观察图像中的这些日常生活用的工具,请同学说出这些工具的名称和用途?
这些能给我们提供方便的工具都称为机械。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那些复杂的机械也都是由简单机械组合而成的。学习简单机械的知识是理解复杂机械的基础。
现在,谁帮我一个忙,用这里几种不同的工具(羊角锤、硬棒、钳子)把木块中的钉子拔出来。(探究)。
活动一:比较用羊角锤拔钉子,用钳子拔钉子,这两种情况用力一样吗?哪一种工具更省力呢?(实验后得到羊角锤拔钉子最省力)。
师:我们首先用羊角锤(或起子)钳住钉帽,然后锤身抵住木块,用力扳手柄,钉子就被拔出来了。那么,你知道羊角锤是根据什么原理制造的呢。实际上它是根据杠杆原理制造的。那杠杆是怎么一回事呢?今天大家就共同来探究杠杆(板书:探究杠杆)。首先,我们来认识什么是杠杆?(板书:一、什么是杠杆)。
1、通过事例或者实验来了解摩擦力,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乐于参加与科学技术有关的活动,有运用研究方法的意识。
二、教学设计思想。
以新课标要求为理念,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主要通过学生自己实验来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和作用效果,通过探究实验来了解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物理思维方式。通过改变摩擦力的事例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际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感情和态度与价值观。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手在桌子上的三个实验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和作用效果。
2、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你所感受到的摩擦力并归纳摩擦力的概念。
3、经历探究实验的过程,了解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掌握控制变量法。
4、在理解摩擦力的利与弊过程中,会改变摩擦力的方法,能领略自然界的和谐和奇妙,使学生的价值观得到提升。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请同学们做个小实验:把课本和互动逐页相互交叉,只提起课本的边缘,你会发现什么有趣的事?学生动手做实验,发现提起一本书,另一本也随之被提起。引发学生的思考,导入新课。(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信息去分析问题,提出解释。引出摩擦现象,激起研究摩擦力的兴趣。提出问题什么是摩擦力呢?用实验设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新知探究:
任务一:体验摩擦力的存在。
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保持手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2、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3、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指导学生把手放在桌上做三个实验体验摩擦力,学生会感觉到摩擦力的存在及其的阻碍作用,从而达成教学目标1。)。
任务二:归纳摩擦力的定义。
引导学生讨论:说出你的感觉,试着表述这个阻碍作用,试着给摩擦力下定义。(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摩擦力的定义。学生会提到:阻碍手的运动、阻碍手将要运动、产生在接触面上等。都要给与表扬和鼓励。教师总结用物理语言得出摩擦力定义。从而达成教学目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