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误区论文(优质8篇)
文件格式:DOCX
时间:2023-11-27 03:08:31    小编:雅蕊

扶贫误区论文(优质8篇)

小编:雅蕊

多参加讨论和辩论,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总结中要突出重点,同时也要注意平衡各方面的内容。想要写出一篇精彩的总结吗?不妨参考以下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总结范文。

扶贫误区论文篇一

论文摘要:数学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很多教师由于没有关注学生的两种认知风格,导致教学中存在两方面的误区,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误认为教材内容就是知识发生发展的全部过程,没有发掘出教材系统前后的本质联系,导致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照本宣科溜教材。二误认为教师的思维逻辑就是学生的思维逻辑,没有充分关注学生知识基础和思维特点,导致教师教学过程与学生思维错位或脱节。忽视教学中的陷阱,造成上课一听就懂,课后一做就错的不良后果,从而成为教学上的误区。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回答问题或板演,有些教师总是想方设法使之不出一点差错,即使是一些容易产生典型错误的稍难问题,教者也有“高招”使学生按教师设计的正确方法去解决。这样就掩盖了错误的暴露以及纠错过程。教师在教学中,通过一两个典型的例题,让不同认知风格学生暴露错解,师生共同分析出错误的原因,让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能按照自己能接受的模式得到领悟,学生就能从反面吸取经验教训,迅速从错误中走出来,从而增强辨别错误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认知风格是指个体在认知活动中所偏爱的加工信息的方式,即表现在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目前研究较多的是场独立认知方式与场依存认知方式、冲动型认知方式与沉思型认知方式。

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这两个概念来源于威特金对知觉的研究。场独立性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影响和干扰;在认知方面独立于周围的背景,倾向于在更抽象和分析的水平上加工,独立对事物作出判断。场依存性者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把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他们的态度和自我知觉更易受周围的人,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并记忆言语信息中的社会内容。一般来说,在学科兴趣方面,场独立性者较倾向于喜欢自然科学,而场依存者则喜欢社会科学;在学科成绩上,场独立性者自然科学成绩好,社会科学成绩差;而场依存性者自然科学成绩差,社会科学成绩好;在学习策略上,场独立性者往往采用独立自觉学习,其学习由内在动机支配;场依存性者则易受暗示,学习欠主动,其学习由外在动机支配;在教学偏好上,场独立性者偏好结构不严密的教学,场依存性者则偏好结构严密的教学。学习、研究和掌握场独立性——依存性这两种认知风格,对教育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

要了解场独立性——依存性对教育的意义,首先要了解场独立性——依存性这两种认知风格的特点。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洪德厚教授曾经撰文,认为场独立性——依存性具有以下特点:

1、场依存性的人较难从复杂的背景中把一些因素分出来,所以他们的知觉易受错综复杂的背景的影响;他们是从整体上去把握对象,认识事物的,所以又称整体性知觉方式。场独立性的人善于进行知觉分析,能把所观察到的因素同背景区分开来,知觉较稳定,不易受背景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又称为分析型知觉方式。

2、场依存性的人在集体中往往能和睦相处,比较随和,在教育环境中,喜欢在集体中学习,容易被教师的表扬所激动,但是由于这类学生不善于做定向分析,因此他们常常需要教师的更加明确的讲授和指导。场独立性的人在同人接触中善于分析,善于从复杂的关系中理出头绪来,不受集体压力的影响,喜欢个人钻研、独立思考和学习。

3、场依存性的人偏爱社会科学,善于学好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由于他们对外部世界是开放的,因此他们就容易发展社会能力。他们的心理分化程度较低,大脑两半球的.功能差异不显著。场独立性的人心理分化程度较高,大脑左右两侧功能高分化。

从上述对场独立性——依存性这两种认知风格及其特点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两种认知风格对教育工作的现实意义了。

一:分清定向,因材施教。

布鲁姆的发现教学法对具有场独立性的学生比较匹配,因而是一种好方法;奥苏伯尔的讲解式教学法对具有场依存性的学生比较匹配,也是一种好方法,若是调换使用这两种教学方法,恐怕就难以称好了。认知风格的差异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信息加工的方式不同,教师应该尊重他们的场的定向,根据他们各自的特点和偏好,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即因材施教,应当充分发挥学生内在的潜力。例如对于场依存型学生,我们应当注重培养学生认识每单元知识系统的整体结构,理清知识要素间的纵横联系,尤其是隐藏在教材中的概念原理间、字词句段章间的联系规律,分清知识的主干与分支(层次结构);让学生学会归纳、概括、比较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一题多解和一法多用,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引导学生独立地建立与发展认知结构,对知识要素比较其“同中之异”、“异中之同”,并积极主动地进行思维。对于场独立型的学生,我们应当注意创设“变式”和“矛盾式”问题情境,注意问题情境的发散性。即创设的问题情景要变式综合,随时揭示矛盾,随时引导场独立型学生解决矛盾,让问题情境中充满着矛盾,促使学生主动思维,主动反馈。在整个数学教学中,教师也应当注意调动两种类型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课堂真正地活起来,活跃学生思维,激发两种类型学生自求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自觉性,强化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与动机。

二:循序渐进,培优补差。

对于场依存型的学生,教师要注意在发挥其优点的同时要培养其迎难而上的钻研精神在数学问题解决中,首先应当让其明确问题目标,即明确应该达到什么终结状态,然后使学生明确:为了达到问题目标,自己应该做些什么,如果做不到,那么就会失败。这样,通过目标的激励和目标强化,学生就能自觉地确定解题目标,订出解题计划,调节解题进程。也即有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和开发。对场独立型学生,教师要注意把大问题分解,引导学生建构对具体数学问题解决的目标体系,建构目标体系应遵循“小步距”和层次性原则,即将问题解决分成有序的若干阶段,通过对若干阶段的目标构建以及目标实现,使之对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循序渐进,以便及时通过反馈来调控解题步骤或策略。使学生善于自我评价目标体系,总结解题的经验教训,以便充分利用反馈信息调节以后的解题手段和策略。引导学生善于想象、联想和多反思、回顾。数学问题解决方案正确与否?能否找出另外更好的解决方案?该方案有什么独到之处?能否推广和做到智能的迁移?通过总结、回顾和反思使个人的探究能力得到更高层次的发挥。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在这种结合实际的最佳思维过程和最佳解题方案的不断探索和回顾反思中产生出新颖、独特和巩固性,从而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在自我反省中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和开发。

三:确定定位,共同进步。

除了分清学生场的定向,教师也要确定自己的定向,因为教师的场的定向会影响教学方式。场独立性的教师倾向于指导性的教学方式,以任务为定向;而场依存性的教师则倾向于非指导性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定向。只有教师认识到自己的场的定向,才有可能采取与学生的场的定向相匹配的教学方式,以达到尊重学生的场的定向,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的目的,为提高教学效益奠定扎实的基础。

数学学习活动是有目的的知识探究活动,其重要指标是学生是否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积极的、有价值的和有意义的思维后,得出数学结论的过程—即是否经历数学化的过程,真正做到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全面得到发展。数学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两种认知风格的特点,使得教学效果最优化。

扶贫误区论文篇二

摘要:随着时代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学教育事业也在时代背景中实施创新与改革。就大学物理教育而言,这是一门工科专业课程,以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着手,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及专业水平。然而面对发展迅速的时代科技,物理实践教学的局限性使其在教育事业中存在一些误区思想,本文就大学物理教育中存在的误区进行研究,并找寻更有利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大学物理;教育误区;对策。

物理体系在现实中的应用是非常多的,其对社会的贡献之大,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就需要各大院校重视大学物理课程有效的开展。学生学好物理可以建立起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其知识构架的科学建立和今后的择业方向有所帮助。但是,如今教育体制的诸多限制因素,使得大学教育的进展受到一定影响,需要在问题中不断探索,努力在实践中实施有效对策以培养更多优秀的“物理”人才。

一、大学物理教育中存在的误区。

(一)大学物理教育忽视人文教育。

如今大学教育更多地将重点放在学科的知识教育上,而对于人文素质的发展却没有足够的重视,教育体制对于知识的传授要求过高,这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面对日益发展的社会,大学没有足够的实践意识,在教育中一味寻求知识的传授,要求学生以成绩为检验自身能力的标准,无法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在大学物理教育中,教师以物理学知识相关技术为主要切入点,力求学生掌握公式概念,忽视人文素养的教育。教师缺乏对物理学知识相关历史的引入,在教学中学生对于物理的理解认识较为模糊,不能从根本上认识物理。教师认为相关人文的知识引入会分散学生注意,通常对于学史类知识都是一笔带过。这并不利于物理学的探索者对学科进行深入的研究,在对物理的整个历史不够了解的情况下,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认知程度也只是表面的,对人文教育的忽视在教育中是一个缺陷。

(二)大学物理教育中存在片面性讲授问题。

大学课堂上尤其是在物理课堂,教师对于这门理科课程要求主要在于对课本原理知识的掌握,没有发掘物理教育的更大价值。实际上能够体现一门学科灵魂之处的,应该是它的'内容,就物理这门课程而言,除了其中原理定义以外如果学生无法深入了解物理相关理论的全面分解,就很难真正理解物理原理的产生,无法建立科学的物理知识构架。教师对于物理课程的讲解太过片面,对于篇幅较大的经典内容往往不会重视,要求学生仅仅去了解掌握物理的基本原理。由于大学物理针对的学生是已经在中学时期接触过物理的学生,所以在大学中的物理教育只是借助微积分工具的简单重现的过程。如今由于物理学中量子论及相关推理过程相对复杂,在教学中会作为不参与考核的内容,而轻视了更深入的分析讲解,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探索性和创造性。

(三)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泛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带动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开展,如今有很多院校都将多媒体应用于教学之中。教师结合传统教学模式,将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更贴近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也可以使得学生可以享受到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借助多媒体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就当下的多媒体教学而言,尤其是在物理教学中,对于多媒体应用的认识还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很多教育模式意识到多媒体网络的便捷性,想要利用网络教学替代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会将书本中的概念原原本本地复制在课程演示稿件中,没有创新质量不高的课件会影响学生的听课质量。教师通过多媒体进行授课,缺乏对学生学习程度的了解,使得学生的学习变得非常被动。这些都是对多媒体教学认识不够所造成的,若利用不当不仅无法发挥多媒体的价值,还可能导致教学率的降低。

二、大学物理教育误区的对策探讨。

(一)注重人文教育。

在进行物理学科知识讲解之前,教师应该注意将物理学史进行详细的分析讲解,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通过物理相关历史的了解,打开学生的物理思维模式,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帮助学习者塑造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就教育本身而言具有很大的意义。为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单纯的考虑原理知识的传教,应该结合人文教育对学科进行深入分析。将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进行有效的融合,让他们理解并对物理学科感兴趣,最终提高了学科的教学效率。将人文与科学结合,首先需要教师转变其思想观念,重视课堂教育中对于人文部分的讲解,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将科学与人文进行结合,使得学生能够在获得教育熏陶的同时,提高自我素质及智慧。

(二)丰富教学范围。

做为原理较为复杂的物理学,在教课过程中仅仅将表面原理授予学生,使得学生无法真正理解原理的推理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经典物理的内容也在发生着变化,应该在教学中将更新的物理概念、知识详细分析讲解给学生,更新学生的物理思维模式以提高其快速适应能力。丰富的教课内容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扩展了对于物理更深层次的探讨,有利于物理教学的实施,在教学改革中不断完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丰富教学内容,才可以使得学生对物理学科产生探索欲,提高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

(三)认清多媒体与教学之间的关系。

多媒体在教学中已经屡见不鲜,针对教学中对多媒体的一些误解,应该处理好多媒体与教学之间的关系。首先,应该注意教师主导性和多媒体技术辅导性的关系。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任务就是辅助,而非将教师的工作代替掉,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结合多媒体的有利之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全程学习中对学会生做出指导。另外,应该处理好多媒体教学和传统课堂教学的互辅关系。如今科技被应用与教学事业中,教师通过利用多媒体的便捷性对学生进行授课,但不应该忽视传统的教学方式,根据物理课程具体内容安排教育方式,以学生接受能力为主,制定多媒体教学计划,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有效地进行结合。

三、结语。

为了培养出更多具有综合素质的物理人才,应该注重物理科学与人文的结合,以及多媒体的辅助作用,充分发挥各种有利条件,将实际问题进行改革,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物理学科的积极性,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工科人才。

参考文献:

[1]丁万忠.关于物理教育现代化的思考[j].数理化学习,,(07).

[2]陈爱喜,邱万英,艾剑锋.大学物理多媒体教学现有问题与对策[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s1).

[3]王庆飞.浅议当代大学物理教育改革与创新[j].教育与职业,,(09).

[4]张成玉.计算机技术在大学物理教育的中应用[j].科技传播,,(13).

扶贫误区论文篇三

摘要: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可以说,作文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们整个语文教学的成败。但反思我们目前的作文教学实践,才发现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已走进了一些误区,归纳起来,有如下三个方面。

关键词:作文教学误区文学创作。

一、用文学创作的术语去指导、评价学生作文。

从而把学生作文与文学作品混为一谈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也说不清是什么原因,文学创作中的不少术语,如“主题”、“题材”、“技巧”之类,被不知不觉引进了中学作文教学的课堂。语文教师套用这些术语来指导、评价学生的作文,就有意无意地把学生作文同文学创作混淆了起来。学生作文本应该是学生个人感情的真实流露,但为了满足老师们提出的“主题明确”“题材新颖”的要求,不得不瞎编乱造,追求形式。这样还能流露真情实感吗?学生作文不是文学创作,我们的作文教学也不是为了培养作家。“虚构”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艺术手段,现在学生作文中胡编乱造,假话连篇的现象随处可见,不能说跟老师的这种指导思想没有关系。如果学生写作文时养成了真假不分的习惯,为了追求所谓的“艺术性”,不惜歪曲事实,无中生有,这种“写作训练”对学生的不良影响恐怕不仅限于作文的范围了。当然,作文教学中那种明确要求学生编写童话、寓言、故事的训练不在此列。

二、过分的强调作文外在体式。

却忽视了内在真情实感的表达由于应试教育的原因,很多教师在具体的作文教学中并没有指导学生去感受生活,而是经常刻意追求立意标准,格式标准,写法标准等规范化教学,向学生大谈写作秘诀,诸如:如何开头点题,中间如何展开,结尾又如何照应,甚至于鼓励学生模仿课文,下苦功夫背范文,过分的强调作文外在体式的花巧。

其实,对中学生作文的要求,语文教学大纲早就有明确的表述:一是作文的生命力来自对生活、对生命的感悟。因而必须“丰富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二是“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在提出写作的个性化要求时,又明确了书面表达的基本目标是“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可以说“感情真实健康”是写作的灵魂。

可见,引导学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好作文,才是作文教学的核心目标。然而,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并没有真正去研究并落实作文教学这一最基本的目标。教学的目标迷失了,却把作文教学的重点放在了体式和花样的创新上。但殊不知,文章的体式应根据自己所写的内容来决定。有些学生一味地为了花样创新,不管写什么内容,不管写什么体裁的文章都加上题记、后记,这非但没能给人有新鲜之感,反而成为碍眼的败笔,实属画蛇添足。对文体的选择也不根据题目和内容的需要决定,不根据自己擅长来选择,追求花式花样,硬撑着写自己不拿手的文体,结果弄巧成拙,写成“四不像”了。

事实证明,一味追求作文的体式花样技巧,往往会因形害意,影响到真情实感的表达。“言由心发,文自情生”,真情实感才是好文章的灵魂所在。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该把握住“真情实感”这一核心目标,让学生把心情鲜活地呈现在纸上,让快乐和伤感,喧闹和沉静一起构成文章的底色。

三、以应试为最终目的的作文教学。

忽视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一位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往往反映了他语文素养的高低,正因为如此,我们的作文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它不是件一蹴而就的事情,更不是件一劳永逸的事情,它是件循序渐进的事情,需要我们有一个长期的教学目标和计划,引导学生不断积累,不断进步。

但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为了让学生考高分,“不断积累”的过程就被省略了。两周一篇大作文,成为我们的学期写作计划,临近作文课,或从课本或从练习卷上拿过一道作文题,便成为这次作文的目标。至于本学期写作的具体目标是什么,我们并没有认真思考与设计,选用什么样的命题,也不做分析与探究,为了应对考试,话题作文练一些,材料作文练一些,只要一学期写够八次,就算“计划”完成了。

时下,语文教学界推出了很多教学生“快速作文”的'专家,这些专家的所谓快速作文法,在我看来,其实与我们目前的素质教育是背道而驰的。他们的“快速”,目的就是要解决部分学生考试时时间不够用的问题。这原本无可厚非,但关键在于,他们不是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出发,而是设定好几个框架,不管你写什么作文,不需要你去精心构思,只需要往这个框架里套入死记硬背的一些材料就可以了,这当然是省事了,但我们一定要搞清楚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的学生学习写文章,其最终目的并不单单是为了应付考试。教育家钱梦龙曾说:语文考试本是对学生语文能力的一种检测手段,但如果学生的应试之心太切,考试便成了自我束缚的绳索,势必妨碍语文能力的提高,反而对应考不利,这就是当前中小学生语文水平每况愈下的症结所在。在这样的现状面前,我们只有一个选择,就是看透考试,解放自己。这才是真正聪明的选择。

扶贫误区论文篇四

建国以来我国在消除贫困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举世公认。政府在扶贫上的一系列政策不仅为13亿中国人进入和建设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推动了全球反贫困事业的发展。回顾我国农村扶贫政策历程,有助于我们认识当前农村贫困问题的新挑战,并为今后农村反贫困政策的制定提供借鉴。

一、我国农村扶贫政策的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扶贫政策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体制改革推动式扶贫。

始于1978年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对于缓解农村贫困,减少农村贫困人口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价格的提高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下降,使农民收入迅速增加。此外,国家还采取措施使社会财富的分配逐步向农民倾斜。

(二)大规模开发式扶贫。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央政府决定采取特殊政策和措施对自然条件较差、生态环境恶化、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进行综合开发,以解决贫困地区人口的温饱问题,为贫困地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与此同时,我国专门性的扶贫开发领导机构“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成立,从此,我国在全国农村范围内开始了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开发。政府扶贫的指导方针改变了以往单纯救济的扶贫方式,向开发式扶贫转变,确立了开发式扶贫的指导方针。

(三)重点攻坚式扶贫。

从1991年起针对生产生活条件极为恶劣、脱贫致富难度较大的地方的农村贫困人口,进行集中帮扶行动。在这一期间,中央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对扶贫开发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国务院颁布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目标、对象、措施和期限的扶贫开发行动纲领。为落实扶贫攻坚计划,中央多次召开扶贫工作会议。经过努力,5月,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宣布攻坚计划基本完成。

(四)参与式扶贫开发。

进入21世纪,我国农村的扶贫开发面临着新的困难。解决少数贫困人口温饱问题,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成为迫切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205月中央召开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总结了以往扶贫开发的成就和经验,部署了今后的扶贫开发工作。根据会议的精神,国务院颁布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新纲要注重发展科学技术、教育、文化和卫生事业,并且意识到疾病是使农户陷入贫困的一个主要因素,扶贫规划强调参与式扶贫、以村为单位进行综合开发。新纲要承认城乡间人口流动是扶贫的一个重要途径,并采取新的政策举措使农村居民更容易从城镇新出现的工作机会中获益。

据国务院扶贫办统计结果显示,我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的1479万人,低收入人口也从20的6213万减少到20的2841万。与此同时,贫困地区的教育、医疗、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也得到长足发展,基础设施状况明显改善。

二、当前我国农村扶贫政策面临的新挑战。

(一)市场经济的发展给农村扶贫开发带来了新的挑战。

在市场经济中,农村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处于不平等的市场竞争地位,资金和资源的流失和投资倾斜使贫困地区稀缺的资源大量向发达地区流动,贫困地区的人才流失问题较为突出。

(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使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产生了诸多矛盾。

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方向。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贫困地区不仅存在着经济规模、经济基础、经济实力的差距和发展阶段的差距,而且经济发展的质量和经济效益也不如发达地区。此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很重要的方面是要求贫困人口素质有相应的提高,贫困农户应该具备一定的自我发展能力,这在农村贫困地区显得比较落后和缺乏。并且贫困地区在追求经济效益,尽早摆脱贫困的主导思想支配下,常常不能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往往使经济发展建立在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的基础上。

(三)政府推动型扶贫的局限性和问题日益显现。

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以及各方面环境与条件的改变,以政府行政推动为主导的扶贫方式及实施中存在的缺陷和问题日益显露。表现为,一是政府的资金供给能力有限,难以满足社会对扶贫资金的需求。二是多部门参与和部门利益的存在使政府扶贫开发易出现难以协调的矛盾,并很有可能出现相互削弱甚至抵消工作成果的情况。三是由于政府对扶贫资金的管理过于宏观,难以形成有效的监督体系,影响了扶贫资金尤其是有偿资金效益的发挥。四是政府官员的高度流动性既不利于扶贫政策的连续性,也不能保证官员以负责的态度保证扶贫任务的落实,造成扶贫项目的短期行为比较普遍。

(四)特殊贫困地区矛盾突出。

目前,在14。8万个贫困村当中,绝对贫困和低收入人口占乡村总人口的`33%;在石山区、荒漠区、高寒山区、黄土高原区和地方病高发区、人口较少民族地区以及42个沿边境的扶贫重点县超过40%。在贫困人口总量不断减少的情况下,这些地区需要移民的农户比例明显提高。此外,革命老区发展相对滞后,全国237个革命老区目前农民人均纯收入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7%。

(五)农村脱贫人口的返贫问题显得日益突出。

表现为返贫率高,返贫的区域集中性与分散性同时并存,具有频繁性。返贫蚕食着扶贫开发的成果,往往使广大干部群众多年的辛勤努力在瞬间化为乌有。同时,对贫困人群的经济基础、挣脱欲望、自信心打击巨大,一旦重陷贫困境地,不仅当初的努力付之东流,而且重新脱贫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六)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加剧。

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的传统农业受到巨大冲击,而首当其冲将是贫困地区以种、养为主的科技含量低的农产品销售,农民收入也将可能因此大幅度减少。

三、农村扶贫政策的新要求。

(一)要加快扶贫政策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开发方式和扶贫思路等方面的创新。

在管理体制上,要强化扶贫工作责任,有专门的组织机构和专门的经费,有一套相应的法律制度来指导和约束这些机构的活动和经费的使用,项目的运行要按期完工,发挥效益,项目资金的使用得到监督。此外,要调整扶贫工作重心,适应新阶段贫困人口大分散、小集中的特征,由重点扶贫县转向重点扶镇、扶村、扶户。

在运行机制上,要完善扶贫开发模式,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开发扶贫、市场运作”的扶贫开发模式,着力增强扶贫能力,培育多元化的扶贫开发主体,实现各种扶贫资源优化组合,提高扶贫开发效益。与此同时,要完善扶贫资金投入和运营机制,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金配置上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建立起以扶贫资金投入为导向,以农户自己投入为主体,以信贷、外资和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元化扶贫投入机制。此外,要完善协作帮扶机制,协作帮扶是农村扶贫开发工作运行机制中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主要内容,是政府主导的扶贫开发的有力补充。协作帮扶有利于减轻政府扶贫压力,也有利于地区之间的交流,还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合作。

产品结构,发展龙头加工企业,发展绿色无公害优质农产品,完善服务市场体系,推进农业产业化。三是以项目为载体。改变过去单一抓粮的思维模式和重点扶持短平快项目等急功近利的做法,突出扎根性基础设施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支柱产业开发,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以提高基层组织领导、指导现代农业的能力和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为切入点,坚持两手齐抓,多管齐下,综合治理。

在扶贫思路方面,要跳出就贫困地区解决贫困的传统思维,从外部寻找脱贫致富的路子。坚持劳务扶贫与工业化相结合,“搬迁扶贫”与城镇化相结合,扶贫开发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在开展物质扶贫的同时,开展精神扶贫破除困扰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小农经济观念和小生产的思维方式。

(二)要优化扶贫制度安排。

应加大政府专业化扶贫机构的独立性,调整财政扶贫资金结构。鉴于扶贫机构仅作为协调机构带来的问题,建议强化专业化的扶贫机构的职能和权威。可考虑将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权由各级地方政府手中转移到各级扶贫机构手中。同时,应调整政府用于扶贫的资金结构,减少无偿性财政扶贫拨款份额,加大政府提供信贷资金的份额,更多地采用经济手段来进行扶贫。此外,还可考虑成立专门的小额信贷机构,完善国家扶助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政策性贷款,逐步放开小额信贷的利率限制,提高贫困户“瞄准率”,培育扶贫机构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要加大农村组织化扶贫的力度。

农户组织化是有助于实现农业发展和贫困农户脱贫的有效途径。农村组织化扶贫战略就是集中各种扶贫资源,以农户组织创新为核心通过引导、扶持来帮助贫困农户参与农村组织化的进程,最终使贫困农户走脱贫致富之路。贫困农户组织化是农村组织创新的一项新内容,应在农户组织化进程中加入扶贫资源、扶贫对象等变量,确立扶贫工作新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

(四)改变贫困地区的文化观念。

长期以来,以生存为根本的扶贫制度在力图改变物质财富匮乏现状的同时,相对忽视或遗忘了贫困地区精神状态的实质性提高。思想贫困是比物质贫困更加难以根除的痼疾。贫困地区不能成功地造就一种脱贫致富的内在张力,从而严重地延缓了脱贫的步伐,影响了扶贫成效的巩固提高。面对贫困地区的这种状况,当务之急是造就一种对农户原有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冲击力,通过对新生活新事物的接触,彻底打破与现代市场经济相抵触的经验式思维模式,扩展其精神空间,造就一种积极的、创新的群众意识。

(五)要加大农村贫困地区人力资源开发。

农村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有其特定的含义,即通过观念层面的开发使农民适应社会的转型,通过潜能的开发使农民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通过技能的开发使农民提高开拓生存空间的能力。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农民接受外来观念、信息和技能培训从而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的过程。培训和提高农民的生存技能,是帮助农民勇于离开土地,走进城市,开阔眼界和摆脱贫困最现实的途径。

扶贫误区论文篇五

胜利小学毛源浩教育分为: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在这三者之中,家庭教育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父母乃人生的第一任老师,家庭乃人生第一所学校”。孩子从一出生就意味着教育的开始,家庭教育同样在孩子的人生之路上起到了铺垫的作用。“爱子之心人皆有之!”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就乐意接受父母的教育,这就使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容易取得成功。但是,如果爱的不得法,对孩子过分溺爱,不但不能促使孩子健康成长、早日成材,反而会使孩子养成种种不良的习惯,甚至毁了孩子的一生。

一、宠爱过度的家庭教育现在家庭一般都只有一个孩子,家庭条件都比较好,不少家长都百依百顺,在家里都是小皇帝、小公主,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加之爷爷奶奶、外婆外公的隔代爱,娇生惯养,甚至有的父母出于自私狭隘的偏见,对儿童错误的思想行为,无原则地支持和保护,对孩子所犯错误置之不理,或顾及到自己孩子的名声、孩子的前途,而竭尽全力为孩子开脱,不与学校配合,到头来往往是事与愿违、后悔莫及。

带一年级的时候,班里面有个很胆小的女孩,她老喜欢偷拿别人的东西,老师与家长几次交流未果,因为家长始终不相信自己的孩子会偷别人东西。一次,她把小朋友的药误认为是糖给偷吃了,觉得比较苦就吐到了地上,被老师发现后告诉了家长,可是家长就是不相信是自己的孩子拿的,说是老师经常故意诬赖孩子,致使孩子一直胆小……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中国小朋友和日本小朋友一起去夏令营的事件,当然在这里并不是否定我们中国的孩子,当时中国的家长都是送了一程又一程,还有爷爷奶奶舍不得孩子去吃苦,还默默掉眼泪,给孩子塞了满满一包吃的,甚至有的家长开着车送出了好几里路,而日本的小朋友却自己背着书包跑得满头是汗。其实后来想想,也许并不是我们的孩子很娇气,而是家长根本没有真正的去放开孩子的手,也许没有家长跟着我们的孩子也会做得很棒的!

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由此可见,对儿童爱得适当,爱得合理,爱中有教,教中有爱,才能使幼儿得以健康成长。处处袒护孩子,使孩子丧失“独立性”,那是对孩子一生的惩罚。

二、物质奖励的家庭教育误区奖励可分为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父母偶尔给孩子一些奖励,在本质上并不是什么坏事,但是,奖励一定要选择适当的时间,适合孩子的“奖品”,如果孩子无论做什么家长都给予一定的物质上的奖励,那样,时间一长孩子就会依赖与物质上的奖励,觉得除了物质奖励以外别的奖励都会没意义。例如:孩子早上不愿意起床,家长就会承诺给孩子买好玩的玩具,孩子会很高兴的起床,一次、两次……久而久之孩子不会再去做没有物质奖励的事情。物质的刺激的确能给孩子带来很大的积极性,但是那毕竟是很短暂的,从长远来看这种物质上的奖励,必定会给孩子带来不利的影响。我也曾经犯过这样的错误,家里的小孩子写作业的时候总爱三心二意,我经常奖励他最爱吃的巧克力,后来我发现,他每次把作业做好之后都会主动的向我索要巧克力,如果不给他就不做作业,我发现了事情的严重性,改变了我的奖励方式,去给他讲个故事或者教他一首他喜欢的儿歌、在他的家庭成长手册上打上五角星,这样也能达到奖励的效果。以钱代教、以物代爱,以为金钱之下必有才子,这就真正走入了物质刺激的家庭教育误区因此,家长应当慎用物质刺激,而多用精神鼓励的方法,给幼儿多以精神上的激励,促使幼儿不断取得进步。

三、迫切的望子成龙近年来,中国不断涌现15岁以下的大学生。主要原因就是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非常迫切。非常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很早就能够比同龄的孩子强。在我一年级的孩子面试的时候,有很多年龄不够一年级的孩子,可是家长迫切的要求孩子上一年级,觉得在一年级孩子能学到更多的知识,而在幼儿园学不到什么,可他们并不清楚,在每个年龄段的孩子,他们的智力发展水平以及语言发展水平是不同的,如果孩子在一年级跟不上他就会感觉很有压力,时间长可能就会厌学或者对自己失去信心,到那个时候,恐怕后悔都来不及。

四、只重视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兴趣的培养许多家长在教育上不懂得如何去教育孩子,忽视了正确教育的'方法和规律,特别是爷爷奶奶看管的孩子,他们都用过去的私塾式的教育让孩子枯燥无味地进行背诵三字经、古诗,以为只要孩子学得东西多,记的东西多那就是好的教育,所以盲目的给孩子施加压力,却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兴趣是儿童进行一切活动的起点和动力,是儿童最好的老师,只有孩子愿意去做喜欢去做他才能做得更好,才能有新的发现。有位母亲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一名画家,从小就给孩子报了美术班,每天要求孩子要画多长时间的画,而对于孩子热爱的篮球极力的反对,孩子的满屋子都是美术用品以妈妈给他买的画书,孩子只能看着自己心爱的篮球被妈妈拿走,终于有一天孩子仍掉了画笔冲出了家门,再也没有回来……母亲伤心欲绝,可是任凭她怎么后悔也是无济于事。

所以我们必须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因材施教,全方位的看到孩子的优势和孩子的弱点,让孩子说他想要说的话,做他想要做的事,取科学的方法,强化他的优势,只有孩子喜欢去做愿意去做,才会做得更好,才能促使孩子健康的成长,真正的成人,成才。

五、重技能的形成,轻行为习惯的养成有许多的家长总是错误的认为只有让孩子学到更多的知识,才能让自己的孩子成材。所以,家长花费了不少的人力、物力给孩子报钢琴班、美术班、舞蹈班、英语班……把孩子压得都喘不过气来,父母过问的最多的就是孩子每天在学校又学了什么知识,掌握了没有,老师有没有不止什么作业,只要孩子学到东西就好,对于孩子在学校快不快乐,和小朋友相处的好不好,老师今天有没有表扬他或者批评他根本不过问。曾经听朋友说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女孩,应该说是多才多艺,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可是去亲戚朋友家里从来不知道和别人打招呼、问好。在学校,老师、小朋友门都不喜欢她,因为他经常和小朋友吵架、闹别扭,老师批评她,她就会说:“我在家就这样,我就这样的性格”,他完全不知道应该用怎样的方式去和别人友好相处,从小就没有养成一些好的行为习惯。

通过以上几点,我们很容易发现,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在很多环节上都有可能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误区,使得家庭教育适得其反,不尽人意。衷心的希望所有的家长能够正视孩子的教育,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使得孩子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扶贫误区论文篇六

在我国目前的幼儿教育之中存在着简单化、功利化和统一化的误区。其中统一化指的是在幼儿园之中存在着统一的要求、统一的标准、统一的教授内容和教授进度的现象,在对学生教育的过程之中,使用这种“标准化生产化的方式”,缺乏对幼儿人格发展和个性培养的重视。教师往往要求学生有相同的礼仪规范、使用统一的动作进行规范,无论是走路还是站立都要有统一的模式,甚至在吃饭的过程之中,也要听从教师的安排,这种过于强调统一化的工作,是对社会性和共性发展的错误认识,认为只有通过这种教育模式,才能促进幼儿的成长。功利化的幼儿教育,就是将幼儿教育作为幼儿园和家长等获得收益的工具。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强,很多家长认为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家长不断提高对孩子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幼儿园的要求,希望孩子能够在幼儿园中获得文化知识,能够提前进行小学教育,能够更好地应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幼儿园为了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抢占市场份额,所以不断迎合家长的要求,在幼儿园中传授给孩子基本的文化知识,但是减少了对幼儿尊严的重视。

不仅提前教授幼儿写字、识字、计算、数字、英语和拼音等知识,同时建立各种文艺特长班,教授戏剧表演、钢琴、芭蕾、小提琴、剪纸、电子琴、绘画、古筝、书法、扬琴和竖笛等。在体育方面也设置了很多特色课程,如跆拳道、武术、国际象棋、围棋、艺术体操等。在这些课程之外,很多幼儿园还设置了计算机、英语、珠心算和读经等方面的课程,在教育方式上不断向小学化的方向发展,使幼儿像小学生一样学习文化知识,并且留下了很多课后作业,加重了幼儿的学习负担。优秀的幼儿教育应该在教育之中培养幼儿的品德和习惯,将知识的学习放在次要的位置之上。在这种功利化的教学思想之下,幼儿承受了很大的学习压力,尤其是一些幼儿教师使用错误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使幼儿的心理受到很大伤害,降低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功利化的教学方式使幼儿对生活的好奇心大大地减少,抑制了他们爱玩、爱想和爱动的天性,使学生的游戏的权利和童真的思想大大的减少,严重缺乏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没有关注幼儿的生长特点和需求,没有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没有使用积极的情感态度对幼儿进行培养,没有解决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简单化的幼儿教育就是将综合性的教育方式使用简单粗暴的惩罚的方式进行。幼儿教育在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形成良好的学习和人格有着重要的作用,与其他的教育阶段相比,有着复杂、微妙和深奥的特征。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就有学者认为,儿童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之中最重要的环节,由于幼儿具有懵懂的特征,所以对幼儿教师的爱心和耐心都有很大的要求。目前我国评价幼儿教师的标准多集中在舞蹈、音乐等专业方面的水平,将这种标准和评价幼儿教师联系在一起,但是缺乏了对其爱心和耐心的考核。

正是在这种简单化的思想的影响之下,幼儿教师队伍缺乏爱心和耐心的现象时有发生,使用惩罚和规则对幼儿实施教育。教师采用分别处理的理念,通过使用各种的操练对幼儿的行为和动作进行训练,通过规定和纪律对幼儿进行约束。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使用固定的床铺、碗筷和玩具,甚至对幼儿交朋友的范围也予以限制,一旦违反了教师的规定,儿童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通过这种简单化的训练手段,使幼儿不断变得温顺听话。幼儿教育的本质是幸福教育,不仅仅是幼儿,一切有生命的动物对生活最原始和最根本的动力就是追求幸福。因此,幼儿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培养儿童对幸福的渴望和热爱。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将培养具有幸福感的幼儿作为目标,在幼儿教育的课堂上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科学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精神上的幸福感。使用规则来训练学生,虽然简化了幼儿教育的步骤,减少了幼儿教师繁重的工作量,但是使幼儿的幸福和快乐丧失掉了,使孩子从小就养成了胆小怕事、循规蹈矩的习惯,遏制了儿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改革幼儿教育。

(一)幼儿教育以生命教育为起点。

在幼儿教育中,重视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使整体的生命品质得到提高,使学生热爱生活和珍惜生命,使学生能够使用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处理问题,培养了学生的终身幸福感。同时要重视学生个体的良好发展,不断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和生存能力,在幼儿教育之中使用生命教育作为出发点,首先要养成学生的'积极态度和积极情感,在教育过程中使用人本化的关怀,提高使学生对生活的体验、生命的感悟和向上的人生态度。在进行幼儿教育的过程之中,避免功利主义的倾向,减少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而进行的空洞、生硬的教育,重视幼儿在教育之中的主体性地位,尊重学生的价值和尊严,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开展教育,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使用渗透式的教学方法,同时配合生活化和情景化的教学方式,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的在生活之中寻找问题的答案,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和幸福感。

(二)幼儿教育以全人教育为导向。

全人教育指的是在教育的过程之中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使幼儿的身体、创造性、知识、灵魂、技能、精神、智力和道德都得到发展,最终促进学生成为完整的个人。不仅仅将教育作为社会统治的手段,更应该在教育中重视人的作用,在教育之中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同情心、想象力、创造力和情感等,重视培养学生自我实现的价值,使学生在物质社会之中体会社会存在的价值,避免仅仅传授知识和技巧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全面的人格和情感体验。世界学前教育组织和国际儿童教育协会共同制订的《全球幼儿教育大纲》认为“优秀的幼儿教育课程是针对儿童整个身心健康而设计的,必须考虑儿童的身体状况、认知水平、语言能力、创造能力、社会性与情感的发展状况等”。

(三)幼儿教育以爱心教育为依托。

罗素曾说过,“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德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的或自由的发展”。如果幼儿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之中,缺乏爱心,那么学生的智慧和品德就无法得到自由和充分的发展。幼儿教师的首要品质是对幼儿的热爱,这也是对教师最重要的要求,是幼儿教师在实现幼儿教育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不断成长的内在动力,这种爱心的品质能够使教师的潜力能到充分的发挥,使用全部的心血和智慧对幼儿进行培养,关心学生的成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用爱心作为幼儿教育的依托,就是要用爱的目光注视孩子,即用爱的目光表达出对孩子的赏识和赞许;就是要用爱的微笑去面对孩子。

总之,要重视幼儿教育的重要作用,解决制约幼儿教育发展的问题,避免简单化、功利化和统一化现象的发生,将生命教育视作幼儿教育的出发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在良好的教育氛围中成长。

扶贫误区论文篇七

学生负担过重,为学生“减负”已成为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社会各界,特别是站在教育工作岗位第一线的广大教育工作者,本着对教育事业的一腔热忱,从学生的今后前途和所受负担两个方面出发,努力摸索一种既不影响教学质量,又能切实减轻学生负担的方法。然而,在社会上则有那么一些人,简单地把“减负”理解为不能给学生布置作业,不能进行补课、辅导、不能进行各种分析排队,也不能召开家长会等等,总而言之就是不能给学生增加负担,施加任何压力。其实,这种观点曲解了“减负”的真正意义,走进了对“减负”理解的误区,其结果虽然能起到减轻学生负担的效果,但必定以影响教育质量,贻误学生前途的结局而告终。所以要真正落实“减负”的本意,我们必须在思想上走出误区,处理好几方面的关系,真正做到既减轻学生的负担,又不影响学校的教育质量。

首先:“减负”不等于不要布置作业。

适当在课后布置作业,是教学环节中不可缺少的一环。适量的作业既有利于巩固课堂知识,又有利于学生培养理解和运用课本知识,真正做到一箭双雕,但如何设置课后习题则大有文章可做。我们知道,教育的重点在于课堂上教师把该讲内容讲遍、讲透,做到一堂课后,学生基本吃透课本精神,领会要掌握的要点。教师只有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布置少量的习题,进而巩固课文中的重点,理解课文中的难点,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效果锦上添花。而老师最忌讳的就是那种为了弥补自己备课抄条目,课堂上照本宣课,把让学生掌握理解课文知识押宝在大量习题上的做法,这样,既不能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又起不到让学生巩固知识的作用,共结果肯定是大大加重了学生的负担,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减负”要求的是减少那些重复的、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能力的课外练习题,而对于那些精炼的课外习题仍很有必要。

其次,“减负”并不排斥必要的补课。

教学部规定一周五天的学习时间是有其客观必然性的。而每所学校根据自身的要求设置具体的课程也应该说是严格遵守教学大纲的'要求,故在一般情况下无须再去占用星期天和晚上的时间去补课。但有的学校考虑到具体的情况,在星期天隔周开一些兴趣课,或集中给同学解难释疑也未尝不可。象我所在的农村高中,学生家庭离校很远,大多又在山区,一方面学生家庭条件不好,每周回家开销很大,另一方面学生接触面不广,兴趣爱好不广泛,针对上述两个原因,学校采用大小礼拜制,在小礼拜的星期六开设一些兴趣课和释疑解难课,这样,利用课余的时间,增长了学生的见识,培养了学生的一技之长,既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又一定程度上帮助家长解决了一定的困难,还能有效防止学生因在课余无人看管涉足社会,被人诱惑走上犯罪道路的隐患。当然,如果在课余时间,借帮助学生提高素质、培养能力为名而收费补课,把一些平时课堂上可解决的问题放在休息日来完成,则不仅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还会增加学生家长的物质负担,就必须予以坚决制止。

第三“减负”只反对单纯的成绩“排行榜”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排名次曾被作为一种惯用的手段而采用。学校和老师为了在学生中营造一种“比、学、赶、帮、超”的竞争气氛,各式各样的“排行榜”应运而生,它们曾令名列前茅者精神大振,令位居中游者迎头赶上,令步人后尘者知耻而后勇,然随之带来的负面效应是:居前者怕自己今后不能坐头把交椅而忧心忡忡,位居中游者则因不能迅速赶上而精神不振,更为可叹的是那些步人后尘者,这些同学要么是基础差,基本功不扎实,要么就是学习目的性不明确,自觉性极差,前者虽竭力全力,但成绩始终徘徊不前;而后者冰冻三日,学习热情并非一下就能激发。这样,排行榜往往不能对他们仍发挥很好的作用,相反,只会刺伤他们的自尊,使他们变得自暴自弃。故“减负”应坚决制止这样单纯的成绩排行榜。而代之的应是各种能力比较,综合素质比较的“竞争榜”,对于那些学习成绩优异、工作能力较强、其他各项单项积极分子则还是要大张旗鼓的张榜表扬,对那些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则更应该地全体同学中予以表扬、鼓励。这样,既能调动同学的学习、工作、各项的技能培养的积极性,真正实现教育目的,又能刺激同学培养浓厚的竞争意识,使同学在竞争中进步,在竞争中比、学、赶、帮、超。

第四,“减负”也需家长配合,家长会依然必要。

学校教学的主体构成是教师和学生,但不可否认的是家长在此发挥的作用。可以这样说,学生敬重老师,是因为老师给他们传道、授业、解惑,而学生更离不开他们的父母,因为父母为他们提供学习的保障,生活的关爱。正因为如此,学校教育中,往往缺少不了联系家长共同教育其子女一环,开家长会则自然而然成了大多数学校普遍采用的一种好方法。但如何开好家长会,则又是一门极有讲究的学门。当今的学生普遍害怕学校召开家长会,学生的顾虑很多,他们有的害怕父母看到自己的成绩不理想会责怪自己,有的则怕父母伤心、难过,当然还有的害怕父母见识少,文化水平低来校会给他们带来不愉快等等。家长来与不来都成为学生的一种负担,给他们形成巨大的压力。素质教育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同学的负担,但学校毕竟依然存在着提高学生成绩和培养各种能力的双重任务,学校教育工作依然离不开学生家长的配合,家长会依然必要。问题是学校在召开家长会不能单纯以成绩为主要内容,适当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大范围或小规模地邀请家长来学校,听听家长对学校的看法,对自己子女的要求,当然最主要听听他们自己的想法和希望,在此基础上切切实实为他们解决一些问题,使父母以了解子女现状,了解学校的具体教育方法,以及了解社会对学生的要求这些内容来参加家长会,这样既避免了加重学生负担,又起到家庭学校共同教育学生的目的,真正发挥家长会的积极作用。

总之,“减负”势在必行,但“减负”绝对不能简单放任。减负并非不要考试,“减负”也不绝对排斥补课,减负也不意味着不要比较,“减负”也不拒绝“家长会”这样的教育方法,只要我们纠正对“减负”的误解,走出“减负”的误区,相信一定能走出一条既提高教育质量,又减轻学生负担的可行之路,真正实现教育的大改革、大飞跃。

扶贫误区论文篇八

(一)。

1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现状分析。

1.1教学内容小学化,增加知识门类和难度。

目前,有的幼儿园将开办特色班视为创收的有效途径,幼儿在这里除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育活动外,还要参加门类繁多的兴趣班,幼儿早上入园后,充满了压力和忙碌的一天就开始了,家长的攀比心理和幼儿园的课程设置可谓相互促进,催生了越来越多的幼儿特长班,这些特长班盲目地引导幼儿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参与某种专门的训练,结果却是不尽人意。事实证明,这种增加知识数量和难度的做法是缺乏科学性的。

1.2教学形式小学化,以课堂教学取代游戏。

我国现代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幼儿以游戏为生命。多游戏,多快乐”游戏是幼儿时期的主要活动,也是幼儿的主要生活内容,幼儿在幼儿园中应该通过游戏的开展,满足身心发展的需求,从而自然而然地获取相应的知识。我国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指出,幼儿教育应该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及规律,以游戏作为幼儿的基本活动,并在游戏中做到关注幼儿差异,促进每个幼儿的发展。但是,目前有很多的幼儿园为了满足家长的要求,提升自己的名气,以课堂教育取代了游戏,让幼儿像小学生一样坐在教室里接受填鸭式的知识灌输,完全忽略了幼儿教育的特点和幼儿的天性,这种小学化的教学形式影响了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1.3教学管理小学化,以小学生制度管理幼儿。

每个年龄段的孩子应该接受到适合这一时期的发展的教育,幼儿身心健康的成长需要有正确、合理的生活、活动、学习、游戏等方面的安排,一般情况下,幼儿园大班每天上2~3节课,每节课的时间是30分钟,幼儿的课余休息时间也比较长,与小学生有着很大的区别。但是,令人感到遗憾的是,有的幼儿园在幼儿的生活管理上,基本运用了小学的管理制度,以集体班级教学为中心,来安排幼儿的作息时间,幼儿园俨然成为小学,另外,一些兴趣班、特长班更是让一些幼儿失去了游戏、运动的时间,这种小学化教学管理的现状,也使幼儿教育失去了本有的乐趣,后果堪忧。

2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纠正策略。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完全忽略了幼儿的特点,对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障碍,也影响了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基于此,结合上文对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现状分析,对如何纠正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倾向的策略,作如下几方面的探究。

2.1遵循幼儿教育规律,做好“幼小”教育衔接。

幼儿阶段具有自己的主要特征,因此,幼儿的教育应该结合这些特征来做出合理的设计和实施,实现教育对幼儿的健康发展的作用,幼儿教育的重点还应该体现出内容的丰富性、启蒙性,在教育的特点上,还应突出科学性和适当性等,“幼小”教育的衔接过程中,幼儿教育还应结合幼儿的教育规律、教育的理念来设计教学的课程,突出幼儿教育的独立性,应该认识到幼儿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完成入学前的考试,而是为幼儿进入小学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才是关键,因此,要以多样化的适合幼儿特点的教学活动、游戏等,增强幼儿的学习意识,培养学习的兴趣,为了幼儿进入小学阶段的学习奠定健康的心理基础。

2.2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有效发挥“家园”共育作用。

目前,有很多的幼儿教师业务知识十分欠缺,很多教师学习专业是小学教育,甚至有的教师是通过关系招收进来的非专业的毕业生,这就使得幼儿教育的师资难以适应当前幼儿教育的需求,因此,首先要通过对教师的培训,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升幼儿教育的能力,真正克服小学化的倾向,要是幼儿教师认识到幼儿教育是基础的教育,要结合幼儿的特点来进行;鉴于目前众多家长对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所产生的影响,我们要通过多种方式与家长展开交流,是家长充分理解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倾向是拔苗助长,无法保证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使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理念,让幼儿在家庭中获得良好的教育,充分发挥出“家园”共育作用。

2.3政府部门宏观管理,加大幼儿教育督导力度。

由于我国相关教育部门对幼儿教育管理滞后,导致了我国的幼儿教育一直处在一种落后的状态中,因此,今后要建立并完善幼教的监督机制,从每个教育教学的环节中进行严格的把关,对出现“小学化”倾向的幼儿园,要进行及时的`处理,各级主管部门要严格审查办园的标准,对不符合条件的坚决不予办理,防止个体幼儿园出现“小学化”教育,产生生源等方面的不正当竞争。

3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倾向,在幼儿园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管理上都表现的十分突出,它违背了幼儿教育规律,严重影响了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当前形势下,纠正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倾向,需要依靠整个教育机制的改革,需要每一个幼儿教育工作者付出长期的努力才能得以实现。

(二)。

一、幼儿教育中小学化的倾向形成原因。

1.传统观念的影响。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开始重视起来,在孩子全方位发展上愈发注重。同时家长也受到了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认为早期教学启蒙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家长在选择学校时偏好于选择兴趣班开设多的学校,在无形中助长了幼儿教学中小学化倾向的风气。

2.幼儿教师专业性的缺乏。

幼儿教育阶段是培养孩子对学习和生活兴趣的阶段,因此对幼儿教师具有非常高的要求。幼儿教师需要具备音乐、手工制作等方面的教学能力,但是,现在很多中小城市包括一些大城市的私立幼儿园的幼儿教师都是由一些中小学教师来充任的,缺乏幼儿教育的多样性、活泼性,课堂教学也更加偏重于小学化的理论教育,抑制了孩子们的想象,随着时间推移,孩子们就会失去学习兴趣。

3.教育衔接的影响。

幼儿教育的实质是以儿童为中心实施的教育,是儿童身心发展从最初的不定型到基本定型的阶段,意在培养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养成优良的学习习惯,但是很多家长都陷入到对幼儿教育认识误区,认为幼儿教育是在为小学教学做准备,从而导致了幼儿教育中的小学化“超前教育”现象产生,并且还有不断加重的倾向。

4.应试教育的影响。

应试教育是中国特定国情下的一种教育模式,已经有很多年的发展历史,很多家长都是在应试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在潜意识中已经认可了应试教育这一教育模式。另外一方面,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抱有极大希望,希望他们未来都可以通过教育成为社会上的佼佼者,因此,他们对孩子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并且在生活中相互攀比,这就导致了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压力不断增加。

二、幼儿教育中小学化倾向的弊端。

幼儿还处在心智、性格、兴趣发展不成熟阶段,家长们让孩子在幼儿教育时期接受小学化教育,这无疑是在揠苗助长,违背了孩子成长规律,制约了孩子各方面的发展,对孩子的成长是百害而无一利。

1.制约孩子个性发展。

处于幼儿阶段的孩子,学习并不是他们的主要任务,他们是在幼儿老师的指导下不断的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通过孩子之间交流学习,初步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但是,幼儿教育中的小学化倾向,越过了孩子们这一发展阶段,抑制了孩子们的想象力,最终会造成了孩子们厌学的现象。

2.制约孩子发展兴趣。

现在很多孩子都处在被动教育中,在家长的安排下,各种兴趣班接踵而至。紧凑的兴趣班剥夺了孩子们玩乐的时间,更别提孩子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幼儿教育中的小学化倾向,将孩子们的天性都扼杀在襁褓之中,摧残了孩子们智力发展,孩子本在被迫的学习过程中,甚至有可能丧失对未来的信心。

3.制约孩子的学习进程。

孩子在幼儿时期接受小学化教育,在短时间内,我们可能会看到孩子在学习方面这些领先于其他孩子,但是,这些孩子在幼儿时期一直处于被动的学习中,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的学习方法,缺乏自主学习的热情,在枯燥学习过程中,会很快丧失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孩子未来的发展。

4.制约幼师专业性发展。

由于现阶段的幼儿教育逐渐倾向小学化教育,幼儿教师的各种专业知识在教育过程中得不到施展,仅仅局限在向学生传授各种理论知识,在一段时间后,幼师就会形成特定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自身专业化的发展。

三、幼儿教育中小学化教育的解决措施。

1.遵循幼儿教育原则。

幼儿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遵循幼儿的成长规律,让他们在游戏激起自己的求知欲,发展自己的独特的个性和兴趣,加强孩子的思想教育,让孩子身心都能够健康发展。

2.转变家长教育观念。

社会总是在不断的推陈出新,家长的观念也不会停滞不前。现在家长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孩子教育问题上,在孩子幼儿阶段就开始接受小学化教育,但是这种教育方式极大损害了孩子学习积极性,制约孩子的成长个性,不利于孩子们的成长。很多人都是在这种这种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但是成功的人却寥寥无几,要想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就需要学校多开设一些亲子教育,让家长参与到孩子的幼儿教育中来。

3.应试教育观念的转变。

应试教育是中国特有国情下的一种教育方式,它影响了我们几代人,虽然现在我国正在极力提倡改革教育,但是他们将改革重点过多放在小学教育和初中教育等等,正是在这种教育环境的影响下,才使得很多的幼儿教育中出现小学教育的不良现象。因此改革教育,还要从幼儿教育抓起,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逐渐改善幼儿教育中小学化倾向的问题。

4.专业化队伍的培养。

学校实行幼儿教育,是让孩子在幼儿教师引导下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促进孩子的心智发育,在游戏中培养孩子对学习的热情,这就对幼儿教师的专业性具有更高的要求。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幼儿教师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他们们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产生着极大影响。因此,要改善幼儿教育中具有小学化倾向的状况,还要从幼儿教师抓起,因此,学校在招聘幼儿教师时,要对幼儿教师的专业性进行考核,同时还需要幼儿教师在平时生活中不断丰富自己,加强对专业技能的学习,给孩子们一个全新的幼儿教育。

5.回归教育本色。

现在国家一直提倡为小学生减负,但是很有学校都没有将这一号召落实,幼儿教育中的小学化倾向,加重了孩子的学习负担,让本该在游戏中学习、成长的孩子被各种兴趣班围绕。这种揠苗助长式教育,违反了幼儿教育原则。要想教育回归本色,不但需要加强幼儿教师的教学专业性,还需要学校加大投资力度,购置各种教学用具,让孩子的课堂更加的丰富多彩。因此,要想回归教育的本色,还需要学校、教师、家长的共同努力。

6.加大监督力度。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需要我们共同呵护,但是幼儿教育中的小学化教育正在不断摧残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要解决这一教育问题,需要教育部门规范幼儿园建设机制,加大对幼儿园的监测力度,明确幼儿园的办学宗旨,在还给孩子们一个无忧的童年。

四、结束语。

教育最忌讳急功近利,幼儿教育中小学化倾向违反教育基本原则。幼儿教育对孩子心智、习惯、思想的培养都起着重要作用,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失的一步。但是要幼儿教育中小学化倾向的教育模式已经被很多家长、学校所接受,因此要解决这一问题,还给孩子一个自由成长的空间,还学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三)。

一、幼儿教育中存在的误区。

1.幼儿教学活动结构设置不合理。

应试教育的传统观念在我国各个阶段的教育都根深蒂固的存在,在传统观念的指导下,幼儿教育往往轻视甚至忽视幼儿的主体地位,幼儿往往只是被动的模仿和接收教师单方面传递的知识信息。另外,幼儿游戏教育中,幼儿游戏的设置结构重内容轻目标,游戏的展开和组织都比较混乱,普遍偏重开展认知性游戏,忽视情感性游戏的安排,而且在具体游戏中,教师往往包办一切,幼儿只是按照老师的要求生搬硬套的执行,这样就会磨灭幼儿的个性差异,使幼儿逐渐趋于同一化发展。

2.教学方式和方法单一。

传统观念指导下的幼儿教育基本上与小学教育无异,幼儿教师偏重于采用单一的教学方式,对幼儿进行满堂灌,幼儿认字的个数、解题的难度、背诵古诗的数量成为衡量幼儿园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对于有利于体现幼儿主体个性,培养幼儿情感意识,激发幼儿创新创造潜能的各类教学活动,还只是停留在理论的层面,具体的实践十分缺乏。

3.幼儿教育不堪重负。

幼儿教育不仅仅是幼儿园单方面的教育,需要学校、家长、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因此,目前我国的幼儿园大多倡导实行家园合作法教学,虽然幼儿园和幼儿家庭之间有了一定的交流和合作,但更多的是流于形式,家园合作的真正价值并未真正发挥。另外,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使得更多的家长片面的认为“要从娃娃抓起”“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些观念的客观存在,促使幼儿园将更多小学阶段的学习任务提前到幼儿教育中,挤压了幼儿教育本身的存在空间,加重了幼儿教育的内容和负担。

二、走出幼儿教育误区的有效途径。

1.加强幼儿教师的专业化素养的培养。

幼儿是祖国未来的花朵,幼儿教师则是辛勤的园丁,只有首先培养出一大批具有专业素养的辛勤园丁才能将祖国未来的花朵浇育好。因此,首先必须加强对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培训,积极促进幼儿教师传统教学观念的转变,尊重幼儿在幼儿教育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幼儿积极性的发挥。其次在教师观念转变的前提下,幼儿园之间应加强相互之间的联系、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同时,学习外国先进的幼儿教育经验,运用最新的幼儿教育理论指导幼儿教育实践。

2.丰富幼儿教育教学方式。

玩是孩子的天性。幼儿园应结合幼儿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积极运用游戏教学方法,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游戏在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培养幼儿的智力、情感发展等发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因此,幼儿教学中应广泛的开展游戏教学模式。幼儿教师可以根据具体要求灵活安排和设计种类丰富的游戏,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切实将游戏融入到幼儿具体的日常生活中,将游戏生活化、生活教育化。

3.加强家园之间的联系。

幼儿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单方面的任务,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更重要是,幼儿教育是一项需要三方合力才能完成的重要项目。当今社会上很多孩子的家长都因忙于工作,而忽略了与孩子的互动,将幼儿教育的重任单方面的推向幼儿园。我国的幼儿园大多采用封闭的教育方式,加上幼儿的自理能力较低,所以幼儿园很多具体工作的开展都需要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加上目前很多家长对幼儿教育存在一定的偏见。因此,加强家园之间的联系就显得更为重要。通过幼儿园与家长联系,加强对孩子教育问题的共同探讨,不仅有利于亲子关系的培养和增进,而且有利于幼儿教育中各项活动的开展,让幼儿在健康愉悦的环境中快乐的成长。

三、结语。

总之,针对目前我国幼儿教育中存在的教育误区,学校、社会、家庭必须承担起各自的角色任务,形成合力,相互促进;巧妙运用游戏教育方法,实现幼儿在健全、快乐的环境中全面发展,为幼儿将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 本周热点 精品推荐
精选文章
基于你的浏览为你整理资料合集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