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看云识天气的说课稿(精选9篇)
科学是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的一种基本方法,我们需要从科学角度来分析问题。使用简明扼要的语言,避免太过冗杂和复杂。总结是一种积累和沉淀,通过它,我们可以更好地成长和进步。
看云识天气的说课稿篇一
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1)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2)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床大棉被,严严实实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3)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1.在_____内填上合适的标点符号,然后再说说这个标点符号的作用。
(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
2.解释加粗的词,并从原文找出与之相呼应的句子。
(1)姿态万千:(2)变化无常:
3.用文中的原句概括出这段话的大意,然后指出这段话在全文中的作用。
(1)原句:(2)作用:
4.云的特征是什么?
5.这段话用了哪些说明方法?________________。
6.这一段文字能概括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a.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b.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
c.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d.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乌云密布,大雨倾盆。
7.文中最后一句的“天气”能否改成“气候”?为什么?
看云识天气的说课稿篇二
本课特点:这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会出现什么天气;重点介绍了怎样看云识天气,从两个方面来看:看云;看云上的光彩。最后说了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本文介绍了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的天气,云的名字较多且容易混淆,学习时,搜集信息是重要步骤;本文结构清楚严密,语言生动形象,因此,学习写作方法也是一个重点。
本课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第四单元第二课,本单元的内容以科学探索自然为主题,阅读这些文章可以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与兴趣。这一课时本书的第一篇说明文,要引导学生快速阅读,掌握一定的说明文阅读方法。
说明文在生活中非常普遍,可以举一些实例,让学生注意身边的说明文,理解说明文的特点。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都很强,对什么都充满兴趣,在学了本文后,可以引导他们每天注意观察天上的云。对课文,搜集信息不难,但是要概括大意并有条理地归类,对学生来说有些难。语言赏析环节,学生对比喻、拟人等手法已经很熟悉,但是要引导学生注意这些修辞在说明文中的名称和作用。
知识与能力:
1、识记“峰峦、预兆、轻盈、匀称、崩塌、弥漫、姿态万千、变化无常”等词语;
2、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3、搜集、筛选信息,了解如何“看云识天气”;
4、认识说明文,掌握简单的说明方法;
5、品味文章生动优美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1、结合语境,理解、识记词语;
2、抓住关键语句,梳理结构;
3、列表格,归纳整理云与天气的关系;
4、从词语、修辞等方面赏析语句。
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大自然,关注民间,关心生活。
1、积累词语;
2、快速默读,梳理结构;
3、搜集、筛选信息,列表格。
4、掌握简单说明方法。
5、品味语言。
1、速读课文,抓住关键语句,梳理结构;
2、鉴赏语句,学习写法。
1、速读法:快速阅读,用笔勾画关键语句,如云的名字及其预示的天气,光彩的名称等;
2、列表格:搜集、筛选信息,最终完成表格,掌握文章内容;
3、讲授展示:说明文的定义、特点等展示,举例讲述;
4、分享交流:展示一些图片、谚语,帮学生理解;
6、尝试写作:仿照第一段,用比喻、排比写一段话。
2课时。
第1课时:记词语,理思路,列表格,认识云和天气。
第2课时:了解说明文,掌握简单的说明方法,品味语言。
多媒体。
【对照课件进行讲解】。
“看云识天气”,大家想知道什么呢?这篇课文,作者会写到什么呢?
提醒学生记住关键词,如识记、筛选、概括等。
在文中划出下列词语,朗读、解释并造句。
峰峦一霎间预兆轻盈匀称崩塌。
弥漫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1、分组朗读,用笔勾画每段的关键语句:如云的名字,总结性概括性的语句等。
2、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两分钟时间,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修正,最终确定】。
3、强调结构:总——分——总。
1、最基本的经验是:_______【从文中找】。
2、具体的方法,请同学们设计一张表格。【投影展示表格,小组讨论、交流,完成表格】。
3、形象的展示:看云层图,填上云的名称。
看云识天气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我们是看着文字来看云、看天气的,以后,我们要把这种智慧用到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关于作者是如何让为我们说明的,下节课来看。
a:
1、积累词语;
2、完成《全效学习》。
b:收集有关天气的谚语并解释。
【课件展示,叫学生来填】。
由结构图导入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1、说明文定义:介绍事物或事理,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
2、说明文特点:知识性。
3、说明文分类:
4、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重点讲述】。
分类别、作比较、列数字、引用、打比方。
品味文中写的最生动的片段或语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体会修辞手法的作用】。
【区别修辞手法和说明方法】。
示例:卷云丝丝缕缕的漂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修辞手法:比喻——作用:生动形象。
说明方法:打比方——作用:清楚的说明卷云的形状,洁白和轻盈。
1、选举赏析【学生自由选句、赏析】。
2、仿写第一段:夜暮四合,周围的群山。
仿写第一段。
看云识天气的说课稿篇三
《看云识天气》是人教社中语室组织编写的三年制初一语文上学期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本文是一篇生动的科普文章。主要是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以及看云识天气的基本经验。文章紧密联系生活,语言生动形象,表述层次明白清晰,很适于作为典范文章进行阅读教学。学生不仅能从中学到相关科学知识,还能培养独立阅读能力,并且更能养成在学习中细致观察生活、乐于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指出:“在教育领域,一个主要原则是:人们对喜欢的东西会学得最好,用所有的感官学会学得更快。”这篇课文我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从学生的生活本身和经验出发,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课堂,经过小组学习和师生互动,在成就自我当中让学生带着在语文课堂上的收获走向生活实践。
《看云识天气》一文,选取的对象是学生们熟知的一种自然现象——云,对于这一熟悉的自然现象所包含的科学知识,初一年级的学生们关心的甚少,了解得甚少;再者这篇文章也是他们初次接触说明文,对学习说明文没有经验上的储备。但他们有一个突出的优势就是活泼好动、争强好胜,并且愿意合作,善于合作,乐于探究,因此本篇文章学习起来,没有什么太大的阻碍。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学生本身已经具有的生活经验及本单元的特色,努力促使学生达到这样的三维目标:
1、知识和能力:本文的知识性强,但并不深奥,所以在本文的学习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技信息的能力,归纳和概括知识要点的能力。本文的语言也很生动,因而在学习中要教给学生善用修辞、善用描写、善用谚语等写作手法。本文的结构层次条理清楚,学生中要教给学生环环相扣、有条不紊的构思方法。
2、过程及方法:教师在教此文时,要改变过去那种拿起书就说这是一篇说明文的这种传统的旧的教学方式,因为新课标、新教材明确要求要淡化文体,学习中应练习快速阅读,准确概括各段要点的能力;练习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练习学生拓展思维,积累的能力。在学习中,要让学生当主人,让学生充分动起来。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本文要善于引导学生能细心观察自然界中万事万物,从而激发学生去了解自然,研究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调动学生对大自然无比热爱的感情,为学生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奠定坚实的感情基础。
这是一篇科普文章,它有其自身特点,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因此在教学本文时,教师要尽可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从读中获取信息,从读中探究科学知识的神奇与奥秘,从读中体会生动活泼的语言的妙处,从读中开启学生的思维,由此及彼展开丰富的联想。这里所说的读是要真正地读进去,读法多样,快速默读与大声朗读、齐读与个别朗读等。快速默读主要是让学生能够准确归纳概括知识要点,大声朗读主要是让学生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性,齐读是为了体现语言的节奏美,个别朗读主要是为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当然,除了读这种方式以外,说也是一种很重要的方式。从说中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从说中锻炼学生的胆量,从说中获取教材上所没有的课外知识。总之,在说中培养学生自主、大胆探究的能力,从而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本篇课文的教学用六个步骤来完成。
激趣是一个教学中不可小觑的环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再大的困难他也愿意去克服,学起来自然主动积极,而且学习效果也好。激趣的方式灵活多样,讲故事、猜谜语、听歌曲、看挂图等不一而足。在教学本文时,可启发学生猜以下有关自然现象的谜语:“大哥最爱跑,二哥最爱哭,三哥最爱叫,四哥把灯照,五哥摸不清,模样最花哨。”并由此谜语顺畅引出新课学习《看云识天气》。
科普文章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获得知识,而知识的获得直接让学生在书上找,培养不了学生的能力,老师读,学生听,这样可以培养训练学生听的能力,也能让学生注意力集中,培养迅速提炼主要信息的能力。
可这样设计此环节: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不看书,专注的听老师读的内容,并随时记下听到的内容要点,然后全班交流听记情况,交流时,教师适时地有针对性地进行强调或补充。
以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认真阅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认识理解,并列出内容提要。此环节在于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并准确感知课文主要内容,为后面的能力训练打下基础。
具体操作方法是: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对已经提炼的主要内容做更深入的了解,并作一些旁批,列出本文的内容提要。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各自整理的内容提要,相互学习补充。最后,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班上发言,全班交流。
本文虽是一篇科普文章,但文章语言却生动形象,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句,排比句,农谚,把云的千姿百态描绘的栩栩如生,让人读起来琅琅上口,趣味盎然,学习时自然少不了从语言上来品味。此环节重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感受本课语言特色,对生动活泼的语言现象作一个初步的了解。
这一环节可这样进行:让学生放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在语言表达上的特色。然后全班交流感受,由学生任选一处特色语言声情并茂地朗读,后对其特色作一点儿品味,体会其中的无限妙处。在此过程中,教师有的放矢进行指导,让学生了解一些令文章语言生动起来的方法,为自己今后的写作服务。
由课内学习向课外学习延伸,首先让学生调动日常生活积累,说说自己熟悉的农谚,并谈谈对它的理解,在老师的启发下明白“谚语是经验,但要准确,还是要靠科学研究”,由此自然过渡到下一步:要搞好农业生产,要准确预报天气,就得靠天气预报。让学生结合书本前的彩色插图,认真观察云的其中一种,来试着发布天气预报,先在小组交流,然后每组选代表在全班播报。学生在播报过程中,学生与教师一道作点评。再让学生关注身边许多像云一样有趣的自然科学现象,举例说说,比如树叶落下时为什么总是背面朝天等等,从而在老师的指点下增加对“细致观察生活,提高自身能力”的认识。
这一环节,是教学中的高潮,不是可有可无的,它不仅能产生“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奇特效果,而且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更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高涨。找准课内能力训练点,巧妙引导,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紧扣课堂教学内容,紧紧围绕“热爱自然,细心观察自然,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这个内容来作课堂总结,用意很明确,就是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提出目标和方法,令学生不致产生“课文学完了,也无事可干了”的想法,真正达到了“课内长骨,课外长肉”美好境界。
1、教师在教科普文章时,不能再用分析文章体裁、分析说明方法、分析文章结构等传统的做法来安排教学,学生学之厌倦,效果也堪忧。而应该将重点放在关注科学、培养能力、养成习惯上。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必有意突出说明文的文体特点,而应更新观念,改进教法,适应新课程需要,强调综合,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重点。教学中可采取引导方式,让学生快速获得大量信息,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对课文中的重要语段进行解读,同时培养相关能力。
2、激趣是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但激趣不仅仅是在课堂教学伊始,它应该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教学开始激趣很重要,它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进入角色,并能活跃课堂气氛,和谐师生感情。而学习过程中的激趣作用也非同小可,因为随着学习内容的难度增加及量的增多,容易引发疲劳,产生厌战情绪,此时若教师能够善加点拨、巧妙引导、灵活运用教材资源激发学习兴趣,学生则在不知不觉中一步步走向胜利。
3、科普文章的教学,还要重视语言文字的学习。这篇科普文章是生动说明的一个很好的范例,文中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辞都运用得恰到好处,非常值得品味学习。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重视并理解。每一篇文章都有它被入选到教科书的独特价值,我们教师要充分挖掘其中的教学资源,用足教材,用活教材。
看云识天气的说课稿篇四
一、话教材:
《看云识天气》是人教社中语室组织编写的三年制初一语文上学期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本文是一篇生动的科普文章。主要是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以及看云识天气的基本经验。文章紧密联系生活,语言生动形象,表述层次明白清晰,很适于作为典范文章进行阅读教学。学生不仅能从中学到相关科学知识,还能培养独立阅读能力,并且更能养成在学习中细致观察生活、乐于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指出:“在教育领域,一个主要原则是:人们对喜欢的东西会学得最好,用所有的感官学会学得更快。”这篇课文我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从学生的生活本身和经验出发,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课堂,经过小组学习和师生互动,在成就自我当中让学生带着在语文课堂上的收获走向生活实践。
二、说学情:
《看云识天气》一文,选取的对象是学生们熟知的一种自然现象——云,对于这一熟悉的自然现象所包含的科学知识,初一年级的'学生们关心的甚少,了解得甚少;再者这篇文章也是他们初次接触说明文,对学习说明文没有经验上的储备。但他们有一个突出的优势就是活泼好动、争强好胜,并且愿意合作,善于合作,乐于探究,因此本篇文章学习起来,没有什么太大的阻碍。
三、定目标: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学生本身已经具有的生活经验及本单元的特色,努力促使学生达到这样的三维目标:
1、知识和能力:本文的知识性强,但并不深奥,所以在本文的学习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技信息的能力,归纳和概括知识要点的能力。本文的语言也很生动,因而在学习中要教给学生善用修辞、善用描写、善用谚语等写作手法。本文的结构层次条理清楚,学生中要教给学生环环相扣、有条不紊的构思方法。
2、过程及方法:教师在教此文时,要改变过去那种拿起书就说这是一篇说明文的这种传统的旧的教学方式,因为新课标、新教材明确要求要淡化文体,学习中应练习快速阅读,准确概括各段要点的能力;练习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练习学生拓展思维,积累的能力。在学习中,要让学生当主人,让学生充分动起来。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本文要善于引导学生能细心观察自然界中万事万物,从而激发学生去了解自然,研究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调动学生对大自然无比热爱的感情,为学生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奠定坚实的感情基础。
四、析教法:
这是一篇科普文章,它有其自身特点,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
因此在教学本文时,教师要尽可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从读中获取信息,从读中探究科学知识的神奇与奥秘,从读中体会生动活泼的语言的妙处,从读中开启学生的思维,由此及彼展开丰富的联想。这里所说的读是要真正地读进去,读法多样,快速默读与大声朗读、齐读与个别朗读等。快速默读主要是让学生能够准确归纳概括知识要点,大声朗读主要是让学生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性,齐读是为了体现语言的节奏美,个别朗读主要是为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当然,除了读这种方式以外,说也是一种很重要的方式。从说中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从说中锻炼学生的胆量,从说中获取教材上所没有的课外知识。总之,在说中培养学生自主、大胆探究的能力,从而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五、谈设计:
本篇课文的教学用六个步骤来完成。
(一)激发学习兴趣,揭示学习内容:
激趣是一个教学中不可小觑的环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再大的困难他也愿意去克服,学起来自然主动积极,而且学习效果也好。激趣的方式灵活多样,讲故事、猜谜语、听歌曲、看挂图等不一而足。在教学本文时,可启发学生猜以下有关自然现象的谜语:“大哥最爱跑,二哥最爱哭,三哥最爱叫,四哥把灯照,五哥摸不清,模样最花哨。”并由此谜语顺畅引出新课学习《看云识天气》。
(二)师范读课文,学生储存重要信息:
科普文章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获得知识,而知识的获得直接让学生在书上找,培养不了学生的能力,老师读,学生听,这样可以培养训练学生听的能力,也能让学生注意力集中,培养迅速提炼主要信息的能力。
可这样设计此环节: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不看书,专注的听老师读的内容,并随时记下听到的内容要点,然后全班交流听记情况,交流时,教师适时地有针对性地进行强调或补充。
(三)快速浏览,巩固获得的信息,准确概括内容要点:
以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认真阅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认识理解,并列出内容提要。此环节在于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并准确感知课文主要内容,为后面的能力训练打下基础。
具体操作方法是: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对已经提炼的主要内容做更深入的了解,并作一些旁批,列出本文的内容提要。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各自整理的内容提要,相互学习补充。最后,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班上发言,全班交流。
(四)朗读课文,感受生动活泼的语言:
看云识天气的说课稿篇五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材是按内容来编排的。《看云识天气》属于科普说明文,具体编排在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它和该单元其他四篇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一样,反映了语文和科学的关系,体现了新教材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编辑理念。
(二)三维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新课标教学目的和要求,再联系学生实际,我确立了三维目标(屏幕显示)。
(三)重点难点。
考虑到《看云识天气》是七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说明文,阅读此类文章,学生会无从下手。于是,我决定从文章结构入手,将重点确定为概括内容要点、理清写作思路,把说明文和记叙文紧紧衔接起来。十一二岁的孩子,对种类繁多的云可能会眼花缭乱,因此,本课的教学难点就在于学会怎样看云识天气。
二、说教法。
新课标在《教学中应重视的问题》中指出,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掌握科学的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为此,我准备用自主合作为主要教学法,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学理念,营造和平、民主的教学氛围。
三、说学法。
当然,学生才是阅读的真正主人,教学是为促进学生的发展服务的。所以,我打算让他们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来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教学中,我还会引导他们领悟和掌握阅读和写作的方法,为他们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
四、说过程。
基于以上考虑,我准备用以下七个步骤(屏幕显示)来完成这节课的教学。这七步是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的,既有阅读上的要求,又有方法上的提示指导。
(一)导入。
上课开始,用同学们耳熟能详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导入,神机妙算的军师诸葛亮看云识天气,料定三日后必有大雾。我再不失时机地插入导语,几句简短的话,吊足学生的胃口,让他们跃跃欲试,顺利地过渡到下一环节:默读。
(二)默读。
这一环节,引导学生运用整体认知的办法,在快速默读的过程中勾画句子,训练捕捉关键信息的能力。抓住“最基本的经验”来概括内容要点,理清写作思路,突出教学重点。这些句子提纲挈领,在文中既是中心句,又是总起句。于是,水到渠成地总结出阅读与写作的一般规律。
(三)精读。
取一个大胆的方法,让学生自主阅读第四五六自然段,梳理清云或光彩及其与天气的关系,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又为突破难点做好铺垫。为了帮助学生实现自身价值,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大家共享,我设计了成果展示,让学生相互启发补充,感受合作学习的快乐,为他们进一步的探究开辟了道路。
(四)品读。
叶圣陶先生指出,“凡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光走“从内容上寻求”这一步,不是完整的语文课。因此,在引导学生熟悉文本之后,又安排了品味语言这一环节。“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叶圣陶语),语文最基本的特征是以语言为核心,通过对语言的品味,达到感知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发展语言的目的。所以,我又安排了仿写。同时,我还准备有的放矢,让学生了解一些令文章语言生动起来的方法,为今后的写作服务。
(五)演读。
在熟悉了各种各样的云彩之后,我准备采用更个性的办法,让学生学以致用,亲自预报天气,真正突破“怎样看云识天气”这个难点,并且带给他们心理上的肯定,活动空间上的拓展和思想上的放飞!21世纪的课堂,应该是学生成为真正主体的课堂,而“说”恰恰是他们充分发挥个性,表达思想的方式之一。他的课堂他作主!“民主、科学、个性”的理念,应当成为阅读教学的灵魂。为了激活学生的思维,我打算给学生展示一段可视材料,看一看预报员是怎样从人文角度进行天气预报的。之后分小组合作探究,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给了他们思维驰骋的空间。
(六)总结。
最后,让学生漫谈收获体会,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巩固加深所学知识并使之系统化。
(七)作业。
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我还要告诉学生,学习不能满足于课本,生活中处处可以学习语文。由课内学习向课外学习延伸,调动自己的日常生活积累,说说自己熟悉的谚语。真正达到“课内长骨,课外长肉”的美好境界,让课堂架起通向生活的桥梁。
五、说板书。
课堂是一个信息不断传递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板书作为一种无声的语言,是对教材内容进行高度浓缩后提出的精华。这则板书(屏幕显示),选择了文中的关键词语组合而成,文字简洁,学生通过它能联想到整篇课文内容,便于抓住要领,形成整体认识。
六、说反思。
新教材不强调文体的学习,而强调学生阅读概括和筛选信息的能力。所以,我有意淡化说明文这一体裁,让学生用记叙文的思维模式去阅读说明文。为了增强直观性,我特意选择了各种各样的云图片,营造一种与文章内容相一致的背景。当然,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说明文应该具有时代的气息。可设计加工文章结尾的训练(“看云识天气”的局限性)。这样,可以提高学生探索的兴趣。从以往的教学中,我看到了不足,但值得庆幸的是,我找到了补救的措施。让我以此自勉吧!
文档为doc格式。
看云识天气的说课稿篇六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生动的科普文章,主要是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以及看云识天气的基本经验。文章紧密联系生活,语言生动形象,表述层次明白清晰,很适于作为典范文章进行阅读教学。学生不仅能从中学到相关科学知识,还能培养独立阅读能力,并且更能养成在学习中细致观察生活、乐于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学生本身已经具有的生活经验及本单元的特色,努力促使学生达到这样的三个目标:
1、知识和能力:本文的知识性强,但并不深奥,所以在本文的学习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技信息的能力,归纳和概括知识要点的能力。本文的语言也很生动,因而在学习中要教给学生善用修辞、善用描写、善用谚语等写作手法。本文的结构层次条理清楚,学生中要教给学生环环相扣、有条不紊的构思方法。
2、过程及方法:教师在教此文时,要改变过去那种拿起书就说这是一篇说明文的这种传统的旧的教学方式,因为新课标、新教材明确要求要淡化文体,学习中应练习快速阅读,准确概括各段要点的能力;练习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练习学生拓展思维,积累的能力。在学习中,要让学生当主人,让学生充分动起来。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本文要善于引导学生能细心观察自然界中万事万物,从而激发学生去了解自然,研究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调动学生对大自然无比热爱的感情,为学生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奠定坚实的感情基础。
【教法学法】。
这是一篇科普文章,它有其自身特点,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因此在教学本文时,教师要尽可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从读中获取信息,从读中探究科学知识的神奇与奥秘,从读中体会生动活泼的语言的妙处,从读中开启学生的思维,由此及彼展开丰富的联想。这里所说的读是要真正地读进去,读法多样,快速默读与大声朗读、齐读与个别朗读等。快速默读主要是让学生能够准确归纳概括知识要点,大声朗读主要是让学生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性,齐读是为了体现语言的节奏美,个别朗读主要是为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当然,除了读这种方式以外,说也是一种很重要的方式。从说中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从说中锻炼学生的胆量,从说中获取教材上所没有的课外知识。总之,在说中培养学生自主、大胆探究的能力,从而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设计】。
(一)激发学习兴趣,揭示学习内容:
在教学本文时,可启发学生猜以下有关自然现象的谜语:“大哥最爱跑,二哥最爱哭,三哥最爱叫,四哥把灯照,五哥摸不清,模样最花哨。”并由此谜语顺畅引出新课学习《看云识天气》。
(二)师范读课文,学生储存重要信息:
科普文章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获得知识,而知识的获得直接让学生在书上找,培养不了学生的能力,老师读,学生听,这样可以培养训练学生听的能力,也能让学生注意力集中,培养迅速提炼主要信息的能力。
可这样设计此环节: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不看书,专注的听老师读的内容,并随时记下听到的内容要点,然后全班交流听记情况,交流时,教师适时地有针对性地进行强调或补充。
(三)快速浏览,巩固获得的信息,准确概括内容要点:
以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认真阅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认识理解,并列出内容提要。此环节在于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并准确感知课文主要内容,为后面的能力训练打下基础。
具体操作方法是: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对已经提炼的主要内容做更深入的了解,并作一些旁批,列出本文的内容提要。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各自整理的内容提要,相互学习补充。最后,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班上发言,全班交流。
(四)朗读课文,感受生动活泼的语言:
本文虽是一篇科普文章,但文章语言却生动形象,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句,排比句,农谚,把云的千姿百态描绘的栩栩如生,让人读起来琅琅上口,趣味盎然,学习时自然少不了从语言上来品味。此环节重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感受本课语言特色,对生动活泼的语言现象作一个初步的了解。
这一环节可这样进行:让学生放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在语言表达上的特色。然后全班交流感受,由学生任选一处特色语言声情并茂地朗读,后对其特色作一点儿品味,体会其中的无限妙处。在此过程中,教师有的放矢进行指导,让学生了解一些令文章语言生动起来的方法,为自己今后的写作服务。
(五)拓展思维,激发探究热情:
由课内学习向课外学习延伸,首先让学生调动日常生活积累,说说自己熟悉的农谚,并谈谈对它的理解,在老师的启发下明白“谚语是经验,但要准确,还是要靠科学研究”,由此自然过渡到下一步:要搞好农业生产,要准确预报天气,就得靠天气预报。让学生结合书本前的彩色插图,认真观察云的其中一种,来试着发布天气预报,先在小组交流,然后每组选代表在全班播报。学生在播报过程中,学生与教师一道作点评。再让学生关注身边许多像云一样有趣的自然科学现象,举例说说,比如树叶落下时为什么总是背面朝天等等,从而在老师的指点下增加对“细致观察生活,提高自身能力”的认识。
这一环节,是教学中的高潮,不是可有可无的,它不仅能产生“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奇特效果,而且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更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高涨。找准课内能力训练点,巧妙引导,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总结:
紧扣课堂教学内容,紧紧围绕“热爱自然,细心观察自然,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这个内容来作课堂总结,用意很明确,就是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提出目标和方法,令学生不致产生“课文学完了,也无事可干了”的想法,真正达到了“课内长骨,课外长肉”美好境界。
看云识天气的说课稿篇七
说教材分析:
本课特点:这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会出现什么天气;重点介绍了怎样看云识天气,从两个方面来看:看云;看云上的光彩。最后说了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本文介绍了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的天气,云的名字较多且容易混淆,学习时,搜集信息是重要步骤;本文结构清楚严密,语言生动形象,因此,学习写作方法也是一个重点。
本课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第四单元第二课,本单元的内容以科学探索自然为主题,阅读这些文章可以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与兴趣。这一课时本书的第一篇说明文,要引导学生快速阅读,掌握一定的说明文阅读方法。
说学生分析:
说明文在生活中非常普遍,可以举一些实例,让学生注意身边的说明文,理解说明文的特点。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都很强,对什么都充满兴趣,在学了本文后,可以引导他们每天注意观察天上的云。对课文,搜集信息不难,但是要概括大意并有条理地归类,对学生来说有些难。语言赏析环节,学生对比喻、拟人等手法已经很熟悉,但是要引导学生注意这些修辞在说明文中的名称和作用。
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峰峦、预兆、轻盈、匀称、崩塌、弥漫、姿态万千、变化无常”等词语;
2、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3、搜集、筛选信息,了解如何“看云识天气”;
4、认识说明文,掌握简单的说明方法;
5、品味文章生动优美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1、结合语境,理解、识记词语;
2、抓住关键语句,梳理结构;
3、列表格,归纳整理云与天气的关系;
4、从词语、修辞等方面赏析语句。
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大自然,关注民间,关心生活。
说教学重点:
1、积累词语;
2、快速默读,梳理结构;
3、搜集、筛选信息,列表格。
4、掌握简单说明方法。
5、品味语言。
说教学难点:
1、速读课文,抓住关键语句,梳理结构;
2、鉴赏语句,学习写法。
说教学方法:
1、速读法:快速阅读,用笔勾画关键语句,如云的名字及其预示的天气,光彩的名称等;
2、列表格:搜集、筛选信息,最终完成表格,掌握文章内容;
3、讲授展示:说明文的定义、特点等展示,举例讲述;
4、分享交流:展示一些图片、谚语,帮学生理解;
6、尝试写作:仿照第一段,用比喻、排比写一段话。
说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记词语,理思路,列表格,认识云和天气。
第2课时:了解说明文,掌握简单的说明方法,品味语言。
说教学用具:
多媒体。
说教学过程:
【对照课件进行讲解】。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看题目:
“看云识天气”,大家想知道什么呢?这篇课文,作者会写到什么呢?
三、展示目标:
提醒学生记住关键词,如识记、筛选、概括等。
四、预习检测:
在文中划出下列词语,朗读、解释并造句。
峰峦一霎间预兆轻盈匀称崩塌。
弥漫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五、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分组朗读,用笔勾画每段的关键语句:如云的名字,总结性概括性的语句等。
2、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两分钟时间,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修正,最终确定】。
3、强调结构:总——分——总。
1、最基本的经验是:_______【从文中找】。
2、具体的方法,请同学们设计一张表格。【投影展示表格,小组讨论、交流,完成表格】。
3、形象的展示:看云层图,填上云的名称。
七、合上课本,检验本领:
【展示图片,学生看云识天气,要说明理由】。
八、走向课外,感受民间:
【展示关于看云识天气的谚语、解释】。
九、小结:
看云识天气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我们是看着文字来看云、看天气的,以后,我们要把这种智慧用到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关于作者是如何让为我们说明的,下节课来看。
七、作业:
a:
1、积累词语;
2、完成《全效学习》。
b:收集有关天气的谚语并解释。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回顾结构图。
【课件展示,叫学生来填】。
由结构图导入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二、文体知识补充:
1、说明文定义:介绍事物或事理,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
2、说明文特点:知识性。
3、说明文分类:
4、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重点讲述】。
三、在文中找一找锁用到的说明方法:
分类别、作比较、列数字、引用、打比方。
四、品味赏析:
品味文中写的最生动的片段或语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体会修辞手法的作用】。
【区别修辞手法和说明方法】。
示例:卷云丝丝缕缕的漂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修辞手法:比喻——作用:生动形象。
说明方法:打比方——作用:清楚的说明卷云的形状,洁白和轻盈。
五、小试牛刀:
1、选举赏析【学生自由选句、赏析】。
2、仿写第一段:夜暮四合,周围的群山。
六、作业:
仿写第一段。
看云识天气的说课稿篇八
《看云识天气》是人教社中语室组织编写的三年制七年级语文上学期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本文是一篇生动的科普文章。主要是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以及看云识天气的基本经验。文章紧密联系生活,语言生动形象,表述层次明白清晰,很适于作为典范文章进行阅读教学。学生不仅能从中学到相关科学知识,还能培养独立阅读能力,并且更能养成在学习中细致观察生活、乐于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指出:“在教育领域,一个主要原则是:人们对喜欢的东西会学得最好,用所有的感官学会学得更快。”这篇课文我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从学生的生活本身和经验出发,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课堂,经过小组学习和师生互动,在成就自我当中让学生带着在语文课堂上的收获走向生活实践。
《看云识天气》一文,选取的对象是学生们熟知的一种自然现象——云,对于这一熟悉的自然现象所包含的科学知识,初一年级的学生们关心的甚少,了解得甚少;再者这篇文章也是他们初次接触说明文,对学习说明文没有经验上的储备。但他们有一个突出的优势就是活泼好动、争强好胜,并且愿意合作,善于合作,乐于探究,因此本篇文章学习起来,没有什么太大的阻碍。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学生本身已经具有的生活经验及本单元的特色,努力促使学生达到这样的三维目标:
1、知识和能力:本文的知识性强,但并不深奥,所以在本文的学习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技信息的能力,归纳和概括知识要点的能力。本文的语言也很生动,因而在学习中要教给学生善用修辞、善用描写、善用谚语等写作手法。本文的结构层次条理清楚,学生中要教给学生环环相扣、有条不紊的构思方法。
2、过程及方法:教师在教此文时,要改变过去那种拿起书就说这是一篇说明文的这种传统的旧的教学方式,因为新课标、新教材明确要求要淡化文体,学习中应练习快速阅读,准确概括各段要点的能力;练习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练习学生拓展思维,积累的能力。在学习中,要让学生当主人,让学生充分动起来。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本文要善于引导学生能细心观察自然界中万事万物,从而激发学生去了解自然,研究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调动学生对大自然无比热爱的感情,为学生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奠定坚实的感情基础。
这是一篇科普文章,它有其自身特点,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因此在教学本文时,教师要尽可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从读中获取信息,从读中探究科学知识的神奇与奥秘,从读中体会生动活泼的'语言的妙处,从读中开启学生的思维,由此及彼展开丰富的联想。这里所说的读是要真正地读进去,读法多样,快速默读与大声朗读、齐读与个别朗读等。快速默读主要是让学生能够准确归纳概括知识要点,大声朗读主要是让学生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性,齐读是为了体现语言的节奏美,个别朗读主要是为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当然,除了读这种方式以外,说也是一种很重要的方式。从说中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从说中锻炼学生的胆量,从说中获取教材上所没有的课外知识。总之,在说中培养学生自主、大胆探究的能力,从而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本篇课文的教学用六个步骤来完成。
(一)激发学习兴趣,揭示学习内容:
激趣是一个教学中不可小觑的环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再大的困难他也愿意去克服,学起来自然主动积极,而且学习效果也好。激趣的方式灵活多样,讲故事、猜谜语、听歌曲、看挂图等不一而足。在教学本文时,可启发学生猜以下有关自然现象的谜语:“大哥最爱跑,二哥最爱哭,三哥最爱叫,四哥把灯照,五哥摸不清,模样最花哨。”并由此谜语顺畅引出新课学习《看云识天气》。
(二)师范读课文,学生储存重要信息:
生听的能力,也能让学生注意力集中,培养迅速提炼主要信息的能力。
可这样设计此环节: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不看书,专注的听老师读的内容,并随时记下听到的内容要点,然后全班交流听记情况,交流时,教师适时地有针对性地进行强调或补充。
(三)快速浏览,巩固获得的信息,准确概括内容要点:
以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认真阅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认识理解,并列出内容提要。此环节在于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并准确感知课文主要内容,为后面的能力训练打下基础。
具体操作方法是: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对已经提炼的主要内容做更深入的了解,并作一些旁批,列出本文的内容提要。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各自整理的内容提要,相互学习补充。最后,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班上发言,全班交流。
(四)朗读课文,感受生动活泼的语言:
本文虽是一篇科普文章,但文章语言却生动形象,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句,排比句,农谚,把云的千姿百态描绘的栩栩如生,让人读起来琅琅上口,趣味盎然,学习时自然少不了从语言上来品味。此环节重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感受本课语言特色,对生动活泼的语言现象作一个初步的了解。
这一环节可这样进行:让学生放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在语言表达上的特色。然后全班交流感受,由学生任选一处特色语言声情并茂地朗读,后对其特色作一点儿品味,体会其中的无限妙处。在此过程中,教师有的放矢进行指导,让学生了解一些令文章语言生动起来的方法,为自己今后的写作服务。
(五)拓展思维,激发探究热情:
由课内学习向课外学习延伸,首先让学生调动日常生活积累,说说自己熟悉的农谚,并谈谈对它的理解,在老师的启发下明白“谚语是经验,但要准确,还是要靠科学研究”,由此自然过渡到下一步:要搞好农业生产,要准确预报天气,就得靠天气预报。让学生结合书本前的彩色插图,认真观察云的其中一种,来试着发布天气预报,先在小组交流,然后每组选代表在全班播报。学生在播报过程中,学生与教师一道作点评。再让学生关注身边许多像云一样有趣的自然科学现象,举例说说,比如树叶落下时为什么总是背面朝天等等,从而在老师的指点下增加对“细致观察生活,提高自身能力”的认识。
这一环节,是教学中的高潮,不是可有可无的,它不仅能产生“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奇特效果,而且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更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高涨。找准课内能力训练点,巧妙引导,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总结:
紧扣课堂教学内容,紧紧围绕“热爱自然,细心观察自然,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这个内容来作课堂总结,用意很明确,就是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提出目标和方法,令学生不致产生“课文学完了,也无事可干了”的想法,真正达到了“课内长骨,课外长肉”美好境界。
1、教师在教科普文章时,不能再用分析文章体裁、分析说明方法、分析文章结构等传统的做法来安排教学,学生学之厌倦,效果也堪忧。而应该将重点放在关注科学、培养能力、养成习惯上。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必有意突出说明文的文体特点,而应更新观念,改进教法,适应新课程需要,强调综合,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重点。教学中可采取引导方式,让学生快速获得大量信息,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对课文中的重要语段进行解读,同时培养相关能力。
2、激趣是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但激趣不仅仅是在课堂教学伊始,它应该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教学开始激趣很重要,它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进入角色,并能活跃课堂气氛,和谐师生感情。而学习过程中的激趣作用也非同小可,因为随着学习内容的难度增加及量的增多,容易引发疲劳,产生厌战情绪,此时若教师能够善加点拨、巧妙引导、灵活运用教材资源激发学习兴趣,学生则在不知不觉中一步步走向胜利。
3、科普文章的教学,还要重视语言文字的学习。这篇科普文章是生动说明的一个很好的范例,文中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辞都运用得恰到好处,非常值得品味学习。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重视并理解。每一篇文章都有它被入选到教科书的独特价值,我们教师要充分挖掘其中的教学资源,用足教材,用活教材。
看云识天气的说课稿篇九
首先,我对本课内容分析如下:《化石吟》所在的这一单元的几篇文章都与科学密切相关,内容丰富多彩。阅读这些文章,可以丰富我们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新课标在这一单元中要求: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概括课文内容要点。《化石吟》写的是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科学家通过它,能给我们展示出亿万年前地球上的奇异画面。化石功不可没,科学真是神奇,科学家更是伟大。
学习这一课时,为了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有必要联系生物学的内容,就文中涉及的如鱼类的进化、鸟类的进化、两栖类的进化、被子植物、恐龙、猛犸等内容。但要注意的是不要讲解过多,不能上成生物课。课文是一首科学诗,以诗歌的形式,传达科学的内容。兼具科学与文学之美。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爱科学、爱文学的热情。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奇幻、葱茏、幽雅、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等词语。
2)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能力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2)学习快速阅读、筛选、概括要点的阅读方法。
德育目标:认识到科学的美,培养对生物世界的兴趣和对科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
教学难点: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想像思维,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1、朗读法: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富有韵律美,同时运用拟人手法,以第二人称“你”称呼化石,亲切自然,字里行间流露出赞叹之情。非诵读不能体会其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情感之美和音乐美。
2、联想想像法:亿万年前地球上神奇的景象,化石作了一一的记录,科学家据此复原了古生物的形象,要求学生根据诗歌所提供的素材描绘出想象中的远古世界,并以优美的语言,有条理的思维描画一翻,这对于锻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大有裨益。
3、讨论点拨法: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自主的探究诗歌的内容和首尾呼应的结构美。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第一课时:投影展示字词,完成知识目标一,展示古生物图片,完成知识目标二。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认识诗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联想想象,描画化石所呈现出来的奇幻图画。
第二课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探究诗歌的内容。查找资料,写一篇介绍恐龙的短文,提倡用诗歌的形式。
下面我就以第一课时为例,说一下具体的课堂实施。
一)提前布置好预习:
1)划出自己认为不认识或不理解的词,会读会写。
2)熟悉课文。
三)投影仪展示准备的字词,完成知识目标一,检查掌握情况。
投影电脑中的关于古生物的图片,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教师范读诗歌,学生注意领会。然后指学生朗读。
(注意保护学生的热情,多发现朗读时的优点,给予鼓励。至于他们的不足,课外私下交流)。
提出问题:找出诗中哪两节结构相近?它们在内容上,在全文的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五)诗中提到的古生物,可以说包括了海、陆、空全方位立体的古代生物世界,假如我们通过时光机器,分成几个探险小组,漫游到了那个世界,你看到的应该会是一幅怎样奇丽的画面,下面我们分组讨论,看哪一组想象合理,奇异,描绘的优美动人。(采用分组讨论,提出要求:各组推举一名代表,集中表达本组意见,只要有出色的地方,带头鼓掌,为他们的表现。)。
六)总结:科学家研究保存了古生物生命信息的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诗人张锋以一首科学诗《化石吟》,饱含感情的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引领我们去遨游那远古洪荒、沧海桑田。遐思之余,我想,如何尽可能地去保护地球上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而不是让后世的人们在博物馆中去慨叹、遐思,这更多的需要全人类珍爱我们生活着的这个星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了秀水蓝天、花红草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