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字记录总结,就像给思绪画上点睛之笔。如何提高写作能力是许多人关注的问题,可以通过多读书、多写作、多思考来不断提升。以下是一些经典的总结案例,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第一自然段介绍了秋是古时候的一位下棋能手。主要通过“能手”“远近闻名”这两个词语突出秋的棋艺高超。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谈谈对这两个词语的理解,从而让学生感受秋的棋艺高超,让学生心生赞叹,感情朗读。
第二自然段写了秋的两个学生在学棋时的不同表现。这是本课的重点段落,课文中的插图也与此段内容相对应,形象地展示了两个学生学习时的不同表现,对比鲜明。教学时可让学生认真观察图画,再读读课文,找找课文中哪些句子写了图画上的情景。按照学生的观察顺序分别出示文中的句子。一处:一个学生专心致志,一边听一边看老师在棋盘上布子,有不明白的地方还要问上几句。让学生读读找找这个学生的动作,强调“一边……一边……”这个关联词,让学生体会看和听是同时发生的,学生看的时候在听,听的时候在看,再用“一边……一边……”说说话。然后带领学生朗读,体会他的认真专心。而另一个学生是怎样学习的呢?学生不难找出相关的句子。同样让学生读,抓住“走了神儿”“不由得”体会这位学生的学习态度。找找另一位学生在做什么,想什么,让学生知道这位学生在学习时是心不在焉。听着听着就想到别的地方去了,也不再注意老师的讲课了。再让学生对比朗读两段话,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两位学生的学习态度是截然不同的。这样不同的态度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呢?自然地过渡到第三自然段的学习。
第三自然段用简洁的话语介绍了这两个学生后来的情况,一个成了出色的棋手,另一个棋艺一直没有多大长进。简洁的叙述学生一读就懂,这时就让学生进行讨论,都是秋的学生,都是秋在教,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果?让学生用上“因为……所以……”说一说。懂得学习要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的道理。告诉学生这是一种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要从小培养,将来受益无穷。
学完课文,并不意味着结束。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生活的强音就是学习。我国有许多著名的围棋能手,聂卫平、马晓春、俞斌、常昊等,可以让学生去收集一些他们的小故事和同学交流一下,有条件的还可以学习一下围棋。
《学棋》这篇课文讲了古时候两个学生向围棋能手秋学下棋,一个专心致志,一个心不在焉,所学结果截然不同。在教学中,我通过朗读的指导、重点词语的品析、说话的训练等教学活动,让学生明白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的道理。
在教学中,我巧妙地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如指导学生读好“远近闻名”时,先让学生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然后请学生来读,通过评价引导,学生越读越有劲,也达到了理解词语的目的。
在教学中,我能抓住关键的词语,引导学生学会准确地使用语言。如在教学“没有多大长进”一处时,让学生是把“多大”去掉,改成“一直没有长进”,想想这样行不行。通过这样的比较,能让学生领悟的我们国家的语言文字是那么的有意思,同时也知道只有准确地使用语言,才能表达自己要表达的意思。
一、理解词语没有字字落实。如在理解“远近闻名”时,我指导学生理解了“远”和“近”,但是,对“闻”字没有加强理解,因此,学生没有很好地深刻地理解这个词语。
二、指导看图没有到位。书本上有两幅插图,让我们在教学时可以利用插图来更好地理解课文。在理解课文时,我做到了联系插图,但是,还不够,还不够全面。比如,观察第一张图时,只是在理解“专心致志”时让学生看图理解,在接下来学习另一个学生学棋的态度时就没有让学生再看图来理解,有点缺陷。
本课讲了古时候两个学生向围棋能手秋学下棋,一个专心致志,一个心不在焉,所学结果,截然不同,告诉人们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的道理。
在评价预习阶段,对于“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我尝试让学生说一说此成语的意思,并试图说一说表示学习认真有关的词,如:目不转睛,全神贯注。但学完此课后,我觉得如果学习“专心致志”时联系课文教学,那学生掌握得会更透彻,理解得也较深入,也能达到语文教学文本和生活的结合。
教学第一自然段是主要通过“能手”“远近闻名”这两个词语表现秋的棋艺高超。教学时我抓住了“能手”进行重点理解,但忽视了对“远近闻名”的指导。教学时我认为“远近闻名”学生已很熟悉,但现在想想我忽略了“温故而知新”所蕴含的内涵。
课文中的插图和第二自然段的内容相对应,形象地展示了两个学生学习时的不同表现,对比鲜明。教学时,我重点引导学生分析两个学生的不同表现,从而导致的不同结果,采用对比教学的方法,让学生自由读,自已读,自已去总结。但教学时忽略了书上插图与文本的相结合,忽视了引导学生观察图画的训练。
这个环节自己觉得很成功学生阅读文本是遵循从感知到感悟的规律。学生与文本充分接触后,产生了对课文内容“原生态”的认知,在大脑中形成印象。我在学生充分阅读课文后,开展对课文中人物进行“送词”游戏式活动,意在让孩子在兴趣盎然中反馈自己对文本的认知感悟、人物形象的把握、词语积累与交流。
二、介绍——积累语感。
在送完词后让学生把这师徒三人介绍给老师,本环节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师徒三人“介绍”给老师,阅读是吸收和倾吐的统一过程,他不单纯是吸收、内化,而且要倾吐、外化,在培养语感上下功夫。其实质为“背诵课文、吸收内化”的化身。把积累课文语言、内化人文情感、张扬阅读个性、唤起儿童灵性、语言的外化和语感的积累、激起长效性阅读兴趣来作为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
本篇课文故事性强,有一定的人文教育价值。教学中应给孩子留出反思的空间,有一个正确的价值取向。把这一环节“专嫁”到“采访”活动中,让孩子在“答记者问“中津津乐道。孩子们从文本中走出来,勇敢的去评价故事中的人物,对他们或提出表扬与批评,或给以建议和忠告。言真而意切,大胆而细腻。让孩子们有一个正确的价值取向。语文课程的`功能是多元的,它要通过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掌握语言这一重要工具,同时还要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与课程文本形成互动,影响学生的心灵和品德。课文虽然没有揭示,但是安排了第二幅插图,秋在劝说着心不在焉的学生,这位学生也感到难为情,俯首搔头,面露愧色,专心致志的那位学生,还在捧书细读。我利用插图,自然地延伸了课文情节,深化了课文的主题教学时我充分挖掘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对课文人物形象的感悟,情境的感染,角色的转换,利用语言这一工具,达到感动心灵的目的,最大程度地发挥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
但自己认为完美的设计也留下了不少缺憾:
1、在教学中我很注重利用课文这个载体,捕捉训练重点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遣词造句能力的培养,但也因为太过于面面俱到内容过于充实,而感觉到学生读的不够。
2、内容多显得时间有些仓促,没有给学生太多思考讨论的时间,感觉拉着学生走还没有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
3、放手不够,探究式学习体现不够。
4、自己的语言显得还不够精炼,爱重复学生的话。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努力,不断克服自身的缺点与不足,大胆放手开拓创新使自己的教学更上一层楼。
在这次王老师的辅导活动中,我选择了《学棋》这一课的第一课时。一年来,王老师对我们青年老师进行了细致的辅导,我根据王老师对第一课时提出的要点结合自己的实际,备好了课。
第一次上课后,学生总体反映不错,自我感觉在课的整体把握上比较流畅,但同时也感受到自己对细节方面的处理不够精巧以及在“巩固复习”这一环节上的欠缺。课后,王老师给我提出了许多建议,帮助我备好了第二次课:
原版本:围棋是我国的传统棋种,谁来读读它的名字。围棋的围,什么旁?棋,怎么记?修改后:围棋是我国的传统棋种,现在已被列为竞赛项目,想要获得竞赛冠军,那可是非常不容易的,必须得下苦功学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怎样学会并掌握围棋的课文。
通过这样的改动,更明确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即“学习怎样学会并掌握围棋的课文”,在课前就和学生说清楚本课要学的内容。
在出示课题环节,原来的设计是在三部曲后,采用老办法,让学生用两个字概括课文讲了什么事?修改后的设计打破了传统,比较巧妙,通过看图交流,引出第二小节第一句话,着重“拜秋为师”这个词,再问“两个学生拜秋为师学什么?”自然而然引出了课题。
在教学第二小节时,我在学生初读后就请他们找一找总领这一小节的句子,虽然学生找出来了。但当时学生的反应也让我感觉这个问题似乎不大符合学生实际,大部分人显出了很茫然的样子。王老师告诉我这是要到三年级才教学的内容,我这是在搞“大跃进”,如果真要教,可以等到第二课时时再讲。这件事让我知道备课不能光备本年级的课,要也备高年级的课,这样才能做到融会贯通。
原版本我只是简单地讲了讲“另一位学生怎么样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当时的感觉有点像一刀切,一下结束,让人明白不过来。王老师建议我可以引入第三小节,看一看这两个学生的表现,知道另一个学生没多大长进,请他们回家后读课文找原因。这样一来,整堂课就连贯起来,既有局部,又有整体,还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于是我做了如下处理:用一个“聪”字回顾了全文,让小朋友明白了想要成为聪明的人必须专心致志的道理。再问另一位学生的情况,就比较自然了。
原版本只是设计了一些字谜,比较牵强,有的谜语都是自己编出来的,缺少科学性,游戏也做得比较死。王老师提出对于游戏巩固的形式可以灵活应用,还可以采用直接对话的方式,最重要的是要解决生字的音形问题,为识字写字服务。于是就有了现在的版本:给字找词、对号入座、直接对话、小灵通有奖竞猜等游戏,更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王老师常问我们为什么公开课总上第二课时,不上第一课时?为什么我们的第一课时总是那样千篇一律,不能突破传统,还学生一个灵动的课堂。通过这次活动,更加深了我对第一课时的理解。结合一年来王老师给予我们的帮助,课后,我写下了自己对第一课时的一些浅薄的想法。
教学目标的确立是上好每一节课的保障。不同的教材,不同的课时应达到不同的要求,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这些因素决定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不能是千篇一律,一成不变,而要做到因文而异。如教学《学棋》一课时,我根据课后习题“说说两个学生跟同一个老师学下围棋,为什么学的结果不一样?”,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重点学习课文前半部分,理解一个学生下围棋获取成功的原因与结果,懂得读书学习要专心致志”,而另一个学生的表现我则留在了第二课时,结合随文识字,我还完成了文中五个生字的教学。在教学《水乡歌》一课时,我大胆舍去第三小节,将“学习诗歌的一、二小节,感受水乡‘水多’、‘船多’的特点”作为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为第二课时学习“歌多”打下基础,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上学期,王老师在教学《乌鸦喝水》这一课,上课伊始,就先给学生做了水的浮力这个实验,一下把学生的兴趣提了上来。同时这个实验也突破了课文的难点——乌鸦是怎么喝着水的。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王老师又让学生用四个字来说说课文讲了谁,什么事,学生自然地把课题讲了出来,同时也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狐假虎威》一课时,我先不揭题,直到课文讲完,再要求学生用个成语来概括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原来,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生一下就说出来了,还明白了成语的.意思,这比在课前揭题,学生不明含义地情况下学习,效果好得了!
在实践过程中,我也曾为第一课时上到一半嘎然而止,这样的做法是否割裂了文章的整体性这样的问题矛盾过,在多次反复比较后,我发现在第一课时结尾时,简要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然后设置疑问,抛出话题,留下悬念,似乎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如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我上到狐狸两次说好话讨好乌鸦,都没有骗到肉之后,抛出了这两个问题:那第三次它又会说些什么呢?最终狐狸有没有吃到乌鸦嘴里的肉呢?请学生课后在书本中找答案。这时学生都发出“唉”的叹气声,而这一声“唉”正是我所要追求的效果。就好像评书听到最高潮处,突然惊堂木一拍,请听下回分解,是同样的道理。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引起学生细读的欲望,达到课虽下,味还在的效果。
第一课时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接受熏陶的第一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整体感知课文的关键点,是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提高语文素养的起始点。正确处理好第一课时能唤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能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打下语文知识的坚实基础,养成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所以我想,年轻的我们,更应转变观念,努力学习新理念,积极实践,让第一课时也焕以出不一样的光彩!
同时我也要深深的感谢王老师,这一年来,不仅在教学上,更是在生活上、为人上,对我言传身教,让我在收获教学方法的同时,更收获了一种人生态度和职业态度。课上过了,不等于一切事情都结束了,王老师所教给我们的许多东西都还值得我去细细体味,并运用于将来的教育教学中。
课堂评价,我讲了《学棋》这一课。这篇课文讲了古时候两个学生同时跟着著名棋手秋学棋,一个专心致志,一个三心二意,后来一个成了出色的棋手,一个没有多大长进的故事。内容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比较简单,比较容易理解。我的教学思路是:导入课文,检查预习后引导学生听课文录音,正确朗读,并能知道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接下来在此基础上以问题提示等方法引导学生分段分析课文,重点分析第二段中两个学生学棋时不同的表现,让学生在对比分析中明白只有专心致志才能学好的道理,并能说说自己想要向那个学生学习,自己以后打算怎么做。最后给学生讲陈毅吃墨水的故事,让学生深入理解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
总的来说,这节课讲的很不成功。整堂课上,虽然我的思路比较清晰,但是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1、放录音给学生听时,录音不能播放了,我只好讲课文动画放了两遍让学生一边看一边听。
2、学生不活跃,调动不起来。我班学生平时上课时回答问题还是挺积极的,可是今天课堂却显得很紧张,提出问题没人举手。其实我设计的问题难度并不大,大多数学生本应该能够回答的。
3、让学生读的很少。这也是这节课最大的问题之一。本来教学设计中,我设计的是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以多种方式多读课文的,包括之名单个学生读、齐读等,尤其是重点的部分多让学生读。可是由于学生回答问题不积极,耽误了时间,所以将读课文这一部分压缩掉了。
之所以出现这些情况,一方面是因为学生有点紧张、听得不够认真,另一方面是因为设计的内容过多了显得有点碎,过度又快,所以学生思维转换不过来,以至于跟不上老师的思维。这一方面主要还是我的问题。低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多读,把读书作为一个重点。再者,小孩子思维能力还不够强,教学设计中不应涉及太多的知识,每个环节的转换都要让学生明确下一步要干什么。在以后的教学中对这一方面应多注意。
学生读书托音这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每天强调不要托音,经常一个词语一个词语的教读,可还是没有改掉读书托音的坏习惯。以后还是要加强朗读指导。多读多练多强调。
昨天(星期四)上午,听一年级的两位年轻老师讲语文课,郑**讲的是《团团和圆圆》,毕**讲的是《乌鸦喝水》。两位老师都很努力,提前一周准备,反复修改教案和课件,所以课上得都比较让人满意。
晚上回到家,心想:年轻老师进步这么快,作为老教师,如果由我来上一节课,效果会怎样呢?能不能把握好重点、难点,选择好方式方法?这么想着,就打开书,仔细看了课文,确定好第二天的教学内容和程序。然后打开电脑,做了课件。
今天的课,由于准备充分,上的效果总体还是让我满意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我从题目入手,就大屏幕上的“学棋”问学生:“‘学’是学习,学习什么?”
有学生说:“学习下棋!”
“对!”
云开又大喊:“学习棋艺!”果然是个聪明的孩子,对新词就是敏感。
接下来我问:“谁学习下棋,向谁学习下棋?”
学生回答出来后,我让他们把以上内容串成一句话。经过尝试,学生串成的这句话是:两个学生跟秋学习下围棋的技艺。
接下来,我问:“这两个学生为什么要跟秋学习下棋呢?请大家看第一自然段。”
1、词语。为了让学生理解“能手”的意思,我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有学生说是“高手”,有学生说是“下棋很厉害”。然后我让学生造句,并且开了一个头“田敬轩是我们班的画画能手。”学生马上顺竿爬“……是我们班的写字能手。”“……是我们班的朗读能手。”又有人夸“……是我们班的写字能手。”我就引导:能不能一下子说几个人是写字能手?”学生继续尝试说句子。得到夸奖的同学心里美滋滋的。这时不爱举手发言的刘佳承说:“我爸爸是修车能手!”我赶快大张旗鼓地表扬了他。学生的积极性更高了,好句造得真不少。这时,我问:“大家能带着这种赞赏的语气读读第一自然段吗?”学生的感情自然迸发,读得很好!
2、句子。学习另一个学生学棋的结果时,我出示了“棋艺一直没有多大长进”这句话,同时出示的还有“棋艺一直没有长进。”让学生比较。又是云开抢先举手:“没有多大长进是说他还有一丁点长进(边说边用手指比了比),没有长进就是没有一点长进。”说得真挺对的。于是,我在黑板上画了阶梯图,用一级级高高的台阶表示第一个学生的进步,用一级级极矮的台阶表示另一个学生的进步。这一补充,学生理解得便清清楚楚了。
在课堂上,我们花大力气,读、找两个同学的表现,并挑关键词概括。学最后一自然段时,学生已然知道造成不同结果的原因了。所以,在概括课文中心时,学生的发言简炼而准确,比如:“学了本课,我明白了学习专心致志。”“学了本课,我明白了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能走神儿,老是走神儿就没有好的结果。”……让我甚为满意。
[反思]如果学了一篇有寓意的文章,学生却不能有所收获,那一定是我们在前面的教学中引导不到位。
当然,本课教学也留下了遗憾。
一、言语训练有些多,至少五次,造成课堂朗读略显不够。以后,应该有所侧重,作好取舍,一节课上,不能多于三次。
二、我没有抓住板书训练学生概括本课的主要内容。本来,在导课时就题目学习让学生完整说了一句话,已经完成了一半,后面却没有让学生抓住板书的关键词继续练习,真是遗憾。想想,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一直是个老大难的问题,我今天的板书这么提纲挈领,没让学生概括真是极大的浪费。当然,这是我缺少思想意识的结果。所以我感谢这次反思,让我有了这个意识,这是今天最大的收获。
《学棋》是苏教版第四册的一篇课文,源于《孟子?告子(上)》。故事描述了古时候两个学生向围棋能手秋学下棋,一个专心致志,一个心不在焉,所学结果截然不同的生动故事,启示人们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的道理。教学过程中,两个教学环节给了我极为深刻的印象。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明白学习必须专心致志这个道理,教学中,在学生研读了第二段的基础上,设计以下练习:你能分别说一说为什么一个学生能成为出色的棋手,而另一个学生棋艺却一直没有长进呢?学生热烈讨论、踊跃发言,有的引用了课文中现成的语言,有的运用了自己平时积累的词汇。随着学生对成功者成功原因的描述,老师边板书边总结:正是因为他耳朵认真听(板书“耳”),两眼认真看(板书“ソ”),用嘴问不明白的地方(板书“口”),那么的专心致志(板书“心”),所以能成为出色的棋手。当一个完整的“聪”字展现在学生眼前时,学生就会明白,聪明需要耳到、眼到、口到、心到。随着对平庸者失败原因的描述,“耳、ソ、口、心”被逐一擦去。当“聪”字消失于黑板时,学生也就明白了专心致志的外在表现和内在含义。
在教学中,要尽力去打破学生头脑的“平静”,激发学生思维活动“波澜”。也就是激发学生的疑问,引发他们在生疑——置疑——释疑的循环往复中探求新知,发展智能。设疑的作用不可低估,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一开始就请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两个人同拜秋为师,却有截然不同的结果?”学生的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一下子被激发起来,读书时特别的投入。学生在寻疑中产生求知欲望,形成探索和发现知识的动力,使学生学习具有自觉探索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学生解决之前的.疑问后,用一个“聪”字将两个学生的不同表现串联起来,进行正反对比,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在比较对比分析中加深理解,又在理解基础上加深记忆。
同时“聪”字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自内心的,真切地感受到要想有所作为,必须在课堂上专心致志,做到眼到、耳到、口到、心到,才能越来越聪明。更深切地体会到良好学习习惯对人一生的影响,从而反思自己上课的现状,不断改进。著名心理学家、哲学家威廉·詹姆士所说:“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教师在教学中时时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在这一环节的学习中兴趣高涨,积极性大为提高,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教学效率较高。这主要应该得益于新颖的教学手段及合理的教学方法。学生接受、理解所教的内容需要一个过程,知识就像挂在树上的苹果,老师在课堂上的任务就是为学生的学习铺设台阶,使他们摘到苹果,享受到学习过程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生:可以用加一加的办法记住这个“棋”字,木字旁加上其它的“其”字,就是这个下棋的“棋”字。
生:棋是形声字,棋子是木头做的,所以用木字旁。
师:(在“棋”字的前面加上“学”字)这是完整的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谁跟谁学棋?学的是什么棋?
生:怎样学棋的?
生:学棋的结果怎样?
师:现在请同学听读课文,思考刚才提到的问题。
师:范读课文。
生:听了老师的朗读,我知道了自己的提出的问题,那就是两个同学跟一个叫秋的老师学下围棋。
生:我也知道了他们学的是围棋。
师:你如果自己读了课文,可能会对自己提出的问题了解的更清楚,甚至能用上课文中的词语或者句子来概括呢?我们读一读,试试看。
生:自读课文。
师:再来读一遍,把不认识的字在课文中圈画出来,这时你对课文的理解可能会更深。
生:继续读课文,圈画生字。
师:读了两遍课文,你可能有话要说,如果再读一遍,你可能说的会更完整,更具体。你可以站起来,大声的朗读课文,把你刚才的体会读进去。
生:起立朗读课文。
师:读了三遍课文,我们对课文的理解就更深了,能不能用课文中的词语来概括一下秋和他的两个学生。
生:课文里写秋的词语有“能手”“远近闻名”。
生:课文里写其中的一个学生的词语是“专心致志”。
生:写另一个学生的词语是“不由得、走了神儿”
师:能不能用上两个成语概括一下这个学生的表现。
生:还可以用上“三心二意”这个成语来概括。
生:“漫不经心”
生:“东张西望”
生:……
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整理板书)
学棋
秋——下棋能手(远近闻名)
学生甲:专心致志
学生乙:三心二意、漫不经心、东张西望
师:你能根据同学们的回答,结合老师的板书,再来概括一下课文内容吗?
生:……
思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要达到“感”并且“”悟“的境界,必须通过整体的感知、感受、把握、体会,进而“感”并且“悟”。要真正的达到感和悟的程度,必须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以便于他们从文本中获取和整理信息,完成对课文内容的准确概括,为进一步的阅读品味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