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教学经济管理论文(优质20篇)
总结是提高自身发展和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不妨试着写一篇总结来梳理思路。如何提高写作水平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等职业教学经济管理论文篇一
我执教于中等职业学校的财会教学十多年了,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和教学主要是以就业为主,学生的来源相对于普通高中来说,质量很差,他们多数没有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好的行为习惯。所有这些都给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中等职业教育是根据市场需求设置课程的,财会专业正是迎合了市场的需求。培养企业需要的财务人才是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怎样做好职业教育中的财务教学,笔者谈谈自己的思考。
1.所带学生专业素质不高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是没有考上普通高中的一类学生,他们的文化课基础很差,没有自学能力,没有远大的理想。在入学之前,没有财务专业知识的基础,所以他们的素质很低,基础很差,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学生毕业后就业,工作中也会出现一些差错,不能符合企业的要求。到实习单位以后学生往往问出一些很可笑的问题,如你们有没有丁字账啊等等。
2.学习积极性不够,学习时间不能保证,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还处在青春期想成年人过度的时节,他们对自己的约束力不强,自卑心理严重。由于一直以来的学习成绩差,导致他们自甘落后,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情绪是不够积极的,需要老师不断地督促。
3.实践教学课时较少,安排不够。在教学中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动手较少,一般都在最后一个学期有实践课。
1.学校应创造条件,创建适合会计教学和实践需要的会计模拟实验室,为学生创建一个真实的实习环境,让学生尽早体验实际工作的场景和内容,使他们在学习期间就可以直接进行企业财务工作的实际操作。尤其是财会的具体业务知识,教师都应该有具体的实践道具,帮助学生理顺好财务工作的程序和重点内容。对学生的理论素养教育也很重要,学习财务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税务筹划知识的学习也是应该纳入学习计划的。学校应将社会实践作为教师进修的一种方式。
2.学校应制定有关制度并为教师的进修创造条件,有计划地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向业界专家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收集实例丰富实践教学,使之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研究解决问题。
3.教材要保持不断更新完善,形成高质量的教材体系。建议理论课与实践课同时进行,在讲授完理论课后,让学生有一段时间实习操作,如在《基础会计》的教学过程中,可分别进行会计凭证的填制、审核和传递实验,会计账簿的开设和登记实验等;在《财务会计》的教学过程中,可分别进行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实验,会计报表的编制实验等;使之在参与中学习,充分对所学课程理解消化。
4.综合模拟实验最好集中于一个典型企业,拓宽会计实训的内容。把某一会计期间的经济业务经过设计与加工,形成完整系统的原始资料,模拟一个仿真的实习环境,给学生提供实际工作的场景,教师和学校要在这方面下功夫,舍得投入,准备一些企业财务工作必备的文献、用具、资料、工具等等,所有涉及财务工作的实际内容都能在实习教室内实现和体现,让学生如身临其境一般地进行财务工作的实践。这种实习方式,增加了实训的效果,而且学生能够很快融入到实践中去,实训中以学生为主要的目标,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做一个指导者和策划者,要有服务意识,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付诸为学生服务的实际行动。让学生在整个的财务流程中,真实演练,实际操作。
5.强化目标意识,围绕人才目标开展会计教学与实践活动。中等职业教育就是以培养操作型、技能型复合人才为目标,如果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这就决定了其日常教学必须以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创新能力为核心。其实,德国、澳大利亚、美国、瑞士等国家的职业教育之所以发达,就在于他们突出了人才培养的技术性、技能性。因此,职业教育能不能准确把握这一定位,是其存在的基础和能否稳定发展的关键。如果以对口升学为目的,则要侧重一些理论的培养再加以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6.注重教学评价的实施和开展。教学质量的提高很大一个因素是教学评价的实施。中等职业学校的财务专业的教学评价应本着科学、实效的原则进行。本着有利于学生发展、有利于学生进步的思想制定评价体系和评价内容。财会知识的学习是由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结合起来进行的,因此在评价中也应该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进行评价。注重实训的开展,在实训中践行理论知识,在实训中升华理论素养。财务是一个企业的核心,是投资、发展、融资的主要部门,学生毕业后要以实际工作能力和工作经验为主要,因此教学评价要从这两方面来发展和实施。综上所述,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育目标应面向务实工作,培养应用型人才。学校不仅要加强在校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而且要从财务素养和创新思维方面进行发展。从课堂到企业实践,这个过程就是学生成长和进步的过程,重视学生的能力形成和提高,重视财务实训课程的教学,为企业培养合格的人才是中等职业教育的核心目标。作为一名教师,身为教书育人的职业,要践行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学有所成,都能在社会上有一席之地。一个学生就是一个家庭的全部希望,父母都翘首期待孩子的进步和成长,所以教学中要注意实效性和有效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中等职业教学经济管理论文篇二
论文摘要:社会在高速发展,技术也跟随着时代的脚步而进步。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的一种常态。本文通过对目前中职教育中计算机教学现状分析以及市场就业对人才的需求等方面进行探讨,试图帮助中职教育找到计算机教学的准确定位。
现今社会,最激烈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趋向于那些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创新意识、较高的专业素养和责任感的人。中职教育就是以培养工作在第一线、具有较高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为目标。计算机在迅速的发展过程中,给中职计算机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然而,人们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关注程度却随着社会的进步在逐渐高涨。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定,应该致力于培养专业技术过硬、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一、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
近几年,随着中等职业教育市场进程的不断发展,在高等院校扩招分散生源的情况下,中等职业教育入学门槛逐渐降低,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在校生员数量及质量都大幅度的下降。加之部分中职学校审批不严格,盲目扩充,致使计算机专业招生生源的专业基础差且认识不足,学校的硬件设施较落后,教师的教学水平良莠不齐,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又存在着一些不合理,因此造成了许多中职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就业率逐渐降低。
二、计算机专业教学定位。
中等职业教育中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应该如何定位,归根结底在于计算机专业课程应该如何设置。因为专业课程的设定决定了教学定位,从而决定了学生的就业去向。
1.重视基础知识和实践教学。
计算机专业课程应该从最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原理开始教授,只有让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能够触类旁通,较快地接受新的计算机技术。虽然,中职教育旨在培养企业工作服务第一线的人才,但计算机的专业理论和基本原理对于学员更熟练地掌握计算机专业技能是必不可少的。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不仅仅只需要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专业知识的复合性和可持续性才更具有市场竞争力。
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理论知识薄弱、思维能力及逻辑推理分析能力较差的问题,导致在专业课的学习和实践中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中,不仅要强调理论和实践同等重要,而且要刻意强调将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应用于专业实践技能中,更应该通过所学的技能,思考探索自身掌握的专业技术应该到工作中如何能够更有效地发挥自我的价值,让自己在人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我们在计算机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要培养主动学习,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并且敢于探索求新善于思考的专业技术人才。
2.以就业为导向设置计算机专业课程。
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首要应该以中职人才的需求和学生的就业为导向。在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时,应该对应往届的毕业生就职去向做好全面的调查,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对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在岗位中的工作表现评价,了解中职计算机专业人才招聘市场在各种渠道上发布的招聘信息,以及往届毕业生对就业情况的反馈。从调查中综合分析总结就业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中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学校目前培养的学生与企业需求的人才存在哪些差距,根据这些情况分析设置出合理的计算机专业课程,这样学生才能在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习中学到真本事。
在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安排上,应该分配较多的课时给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尽量减少教师理论知识的单向讲授而脱离实践。由于在较多计算机类的工作中,例如速录、编程等都需要工作人员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因此,这类的计算机专业实践课程应该趋向于实践应用方面。当前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偏向于应用型人才,这里的“用”,指的是实用。这就要求各大中职学校在设置学生的学习课程时,必须以市场的`发展为依据,进行课程的调整安排。课程的教学均应突出实用性,只有在实战中才能更好地掌握其中的精髓。现阶段中职学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学,以训练学生软件技术的应用技巧为主,积极追求“活学活用”的教学效果,但值得强调的是,在计算机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选择何种软件以及训练什么样的专业技能,这均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未来的市场就业竞争力。当前的计算机软件层出不穷,学生毕业后,在学校学习使用的软件有可能被市场淘汰,为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在选择计算机教学软件时,必须充分做好市场的调查,紧盯市场需求的变化,重点将“实用”原则贯穿于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全过程中,为市场输送更多应用型人才。计算机专业定位方向应该由社会就业需求方向决定。中职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找到自信和自我在社会中存在的价值,学会专业技能在社会竞争中能够凭借一技之长获得企业的青睐。因此,中职学校在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定过程中,应该多加考虑学生在就业后,能够实际应用到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学生步入市场后,将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力,“一证多牌”是学生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的途径之一。对于中等职业教育而言,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如同其生命线,而学校的生产产品是学生,只有合格的学生才能为学校获取更大的市场竞争力。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除了要与同层次的毕业生进行竞争外,还要和高等院校的高学历的本科、专科毕业生竞争,就业压力十分重大,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是当前职业学校的重要任务。我认为,“一证多牌”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证”是指毕业证,而“多牌”则是指多种技能牌证,例如劳动局颁发的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合格证、二级合格证以及会计电算化合格证等,中职学校可采取强制性方法,规定学生必须拿到至少一张技能牌证才给予颁发毕业证书。总之,对于学生而言,多一张技能牌证,就能够为自身多铺设一条就业路、为自身赢得更多的市场竞争力,十分有利于毕业过后的就业。此外,中职教育还应在政府的支持下,与社会中企业联动,定向地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专门人才,以便在保证学生在中职教育后具备应有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保证学生的就业率。
三、改善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
改善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现状应该从这样的几个方面做起:首先,应该明确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定位主要以就业为导向。中职学校要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教育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专业课程的设置应该在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后根据社会市场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制定。其次,中职学校选拔计算机专业教师应该严格,要注重加强计算机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的执教水平,还要高度重视对计算机专业教师的在职培训和考核,确保教师具有一定的计算机专业知识教学水平。在现阶段,计算机专业课程的知识更新速度是非常快的,这就需要教师也要自觉更新知识。以往,多数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师仅仅是学习了公共教育理论,表面形式较多,并未针对专业发展的需求来严格要求自己。现今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计算机教师要跟上行业的发展趋势,必须不断地自学或是积极到高等院校不断充实自己,掌握更多新的计算机理论以及新软件的使用,增强自身的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更有针对性地施教,使学生在第一时间内真正掌握计算机专业最新知识与技能,这对学生未来的就业是十分有利的。最后,中职学校应确保计算机专业教学设施的完善,及时更新计算机教学需要的软件及硬件设施,重视学生的计算机专业技能实践应用。
总之,中职教学中计算机专业定位,应该注意计算机是一种生活和工作中必备的工具,专业课程的设置应该根据生源、市场需求以及师资教学设施情况设置。目前,社会各方面对于中职学校培养的学生普遍认同,中职的学生就业定位方向就是工作在企业第一线的劳动者,这就要求中职教育计算机专业应该主要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动手操作能力,重点培养综合素质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春芽,《浅析职业院校计算机教学的定位》[j],《大众科技》,2010。
3.刘文君,《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探索》[j],《现代企业教育》,2010.
4.刘玲,《浅谈职业学校中的计算机教学》[j],《成才之路》,2010。
5.赵蕾,《浅谈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定位》[j],《福建电脑》,2008。
文档为doc格式。
中等职业教学经济管理论文篇三
近年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得到了较快、较好的发展,且已进入规模性发展模式,但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中的学生管理问题问题频发,现整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管理的现状如下:。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更加注重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因此,普通高中愈加增大的招生规模严重挤占了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源数量,而生源数量的不断减少,迫使许多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在招生难的困境下降低招生标准,以更低的招生门槛来换取招生数量,这就很难保证招生质量,而生源数量减少、生源质量降低带来的学生基础差等问题大大增加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
从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来看,由于大多数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初中学习成绩较差,学习基础薄弱,加之缺乏正确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极易出现上课学习效率低、课下又懒惰不用功的现象,长此以往更是缺乏学习兴趣,甚至产生不同程度的厌学心理,不断的恶性循环,这些不利因素严重影响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大多在初中阶段不被重视,经常受到不同程度的批评,容易缺乏自信,加之该阶段的学生年龄相对比较小,心智不够成熟,常常有比较强的虚荣心理,好攀比,他们比较倾向于做出一些异常之举,从而弥补在学习方面的不顺心,其较强的表现欲和自我个性将严重阻碍他们全身心投入学习,反而大大增加终端职业教育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中有不少的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非对错观念淡漠,在涉及自我利益的事情上道德和纪律意识淡薄,缺乏责任感,不能进行客观、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为人处世缺乏理智和技巧,又大多没有学习目标和计划、理想,担忧自己的将来,却又没有付诸实践改变现状,经常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违反学校纪律,十分不利于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的管理。
5.学生管理者和学生、老师和学生、学生之间均缺乏有效的沟通。
沟通,即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文字等方式传递和反馈彼此思想和感情的一个过程。有效的沟通可以促进人与人和群体之间的相互了解,从而有效促进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目前阶段,在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中缺乏有效的沟通。首先,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年龄较小,心智不够成熟,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融洽的有效沟通,学生之间容易产生矛盾,在矛盾双方缺乏有效沟通的情况下,事态极易扩大化;其次,中等职业教育中学生和老师间也缺乏有效的沟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难处不与老师沟通,不但问题得不到解决,更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老师缺乏对学生的了解和沟通,难以更好的.传授知识、开展教育;此外,学校的学生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学生管理工作者不够了解学生,管理工作不能有效开展。
随着我国教育工作的不断开展、深入和改革,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管理的教育理念也得到了更新,因此我国目前阶段的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管理必须与时俱进,转变中等职业学生管理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教育应当顺应市场需要,并坚持学生自主管理。
在充分了解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管理工作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其暴露出来的问题和不足,提出相应的对策和解决方法如下:。
1.完善学校学生管理制度,加强管理。
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学生管理制度的支持和配合,完善学校学生的管理制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有效的保证在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想要加强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管理,必须完善学校学生管理制度,赏罚分明,并保证管理制度和准则的严格执行,从而为学生管理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2.注重沟通和情感投入。
加强学生管理必须注重沟通和情感投入,沟通应当互相尊重和平等,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情感必须真诚,关注那些学习成绩不好、缺乏自信的学生,加强与他们的情感交流和沟通,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在互相沟通和理解的基础上,更好的学习和成长,从而有效提高重大职业教育学生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3.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扬正气、促和谐。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应当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一方面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一方面增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另外,充分发挥社团、团委等学生组织的宣传作用,努力营造积极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扬正气、促和谐。五、总结本篇文章在了解、分析我国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的基础上,从教育理念、管理制度、沟通交流、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给出相应的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管理的质量的对策和方法,旨在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更好发展。
中等职业教学经济管理论文篇四
论文摘要:本文阐述了语文课程在中等职业院校开设的现状及其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的作用,提出了为发挥语文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而进行的教学改革措施。
中国在进人21世纪后,知识、经济飞速发展,而作为经济支柱的技术工人却相当缺乏。作为技术工人摇篮的职业院校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语文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在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有着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但近年来许多职业院校的语文教学工作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甚至一些院校建议取消语文课程。本文试对职业院校语文教育的现状以及如何搞好语文教学等关键性问题作了初步的探讨。
学生在接受了近十年系统的课堂语文教育之后,走进了职业院校的大门。但由于小学、中学课堂教育的有限性、考试指挥棒的指向性,学生接受的语文知识是少而零散的。因此学生在语文修养方面存在着较明显的问题,即知识的断层。在职业院校,由于学生教育背景和教育程度的参差错落,这种知识的裂痕尤为凸显。最明显的表征就是学生欣赏力低浅,缺少对语文知识结构的宏观把握。这又直接影响着学生思考问题、理解问题的视角、层次、深度和逻辑性,直接影响着学生各方面能力在层次上的提高和深化,并且使学生丧失了~-,j-新知识的学习兴趣。
1.优秀教材少。
教材体系的编排不适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文章与文章之间缺乏内在联系;缺乏明确的训练目标、周密的训练计划、系统的训练内容和科学的训练方法。教材内容陈旧,选文大多是二、三十年代的作品,现代社会中充满活力的语言及富有时代色彩的.语文范例很难及时在课本中得到反映。
2.教授方法、方式陈旧。
学生不喜欢语文课,教授方法、方式陈旧、杲板和枯燥是其中十分重要的原因。受传统中学语文教育模式的影响,职业院校语文教育模式呈现出填鸭、范式等特征。阅读课文、概括中心思想、人物形象分析、艺术表现手法分析……语文本来是富含人文内蕴、情感价值和审美趣味的学科,这些常用的教学手法残忍地把一篇篇优美的文章分肢解体,使其变成一堆摆设整齐、逻辑井然却了无生气的零件。学生不可避免地要产生枯燥感、厌倦感。
中职语文教育模式的改革已经刻不容缓了。学生渴望的是一个信息量大的、观点新颖的、讲授方式灵活、气氛活跃的、有趣味性的课堂环境。于是提供什么样的信息、如何将知识融于趣味之中、怎样才能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便是语文教师、语文教育工作者需要深思的问题。
1.明确中职语文的定位。
职业院校语文课程的性质应该以人文性为核心,同时发挥工具性。中职语文应该在中学语文教育的基础上给予学生更系统的语言文学知识;在素质培养上应具有更强的综合性,发挥语文教育对学生语言修养、文学修养、文化素养、人格品质、思维创新等方面的多种教育功能。明确了中职语文的性质之后,中职语文课程设置的目的就可以确定为:“一、认识中国文学,提高欣赏水平;二、深化汉语母语教育,提高表达能力;三、强化语文教育的情感培养、人生引导作用,实现育人的最终目标。”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中职语文教学不是字词句篇的常规教学,它不是“中学语文”,中职语文要从实际应用的角度人手讲授语言,使学生感受到具体语境中的语言现象。通过优秀中国文学作品中的精彩描写去领略语言赋予民族文学的魅力。学生看到的是立体的、活生生的民族语言以及赋予民族文学的风貌和神韵从而感悟汉语区别于其他语言的特点和汉语的表现力;认识语言的变化传承以及语言水平对表达思想感情的影响,使学生对提高自己语言修养的意义与途径有切身的体会,将语言知识、写作表达的技巧内化为语言素质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
2.教材编写要创新,以适应中等职业院校学生的需要。
教材一方面体现着编写者对课程定位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对具体的教学方法起着引导作用。目前,中职语文的尴尬在很大程度上直接表现为不少学生对这门课程缺乏兴趣和学习的热情。这一方面是因为在重实用的社会风气中,中职语文这门课被认为是可有可无的;另一方面,在多年的应试教育压力下,中学语文教育使语文学习变成了一种枯燥乏味多于新鲜和感动的被动的接受过程。面对这样的现实状况,编写中职语文教材时,应综合考虑学生的兴趣、需要、接受能力等因素,并将它体现在课程的设计、教学内容的编选和呈现形式的安排中,以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3.革新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在正确认识中职语文课程性质、目的,端正教学态度的基础上,中职语文教师必须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以达到“传道”“授业”的目的。
学生是教学双边活动的主体,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允许、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增加课堂讨论内容,以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中职语文教学如何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实现教学手段的创新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在中职语文课中,可采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和影视资料二者互相配合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将教材内容和相关的背景资料制作成图文并茂的课件,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这不仅可以达到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最大信息量的目的,同时又因其鲜明的形象性与生动性更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其次,利用影视资料可以使学生欣赏到以前只能通过教师用语言描绘的图片或影视片断,加深了对作品内容和主旨的认识。
不可否认,从中职语文当前的步履维艰到中职语文的复兴,我们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但是,只要充分认识到中职语文教育的重要意义,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就能够保证中职语文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从根本上改变中职语文课程教学现状,使之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中等职业教学经济管理论文篇五
1.营造社会环境,形成中等职业教育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正确认识。
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地方社会环境是紧密相连的。在我国,学科型教育模式长期以来都是人才培养的唯一模式,许多人一直把其视为正宗,而很多人对中等职业教育模式一直持怀疑的态度。从培养目标来看,中职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它以培养技能型人才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针对这些情况,政府和有关部门应依法履行教育职能,对中职教育从舆论支持、政策扶持、经费倾斜、业务指导等方面给予关注,才有可能促进地方中职教育发展规模的扩大。
2.结合苏北地区区域实际,探索中职教育的资金投入机制。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离不开所在区域资金的投入和支持。由于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苏北地区作为区域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地区,产业结构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产业有所发展,第三产业尚未形成相应规模,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本和劳动投入而不是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因此,区域经济对中等职业教育需求不强,相应的对中等职业学校也没有提供良好的资金支持。政府应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机制建设。如为切实解决学生的企业实习问题,政府可以出台税收减免政策,鼓励企业接受学生实习。中职校应主动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提高企业对中职教育的资金注入。
3.中等职业学校要主动与苏北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接轨。
中等职业学校一定要有广阔的视野,坚持以劳动服务为办学目标,使中等职业教育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并且在适应的前提下,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上,要与市场接轨,在考虑中职教育供需之间的关系,以企业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和企业用人需要来对专业进行调整,为增强中职教育对市场的迅速应对能力,市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专业设置少些限制。教学内容上要以适应市场需求为导向,注意突出“创业”和“技能”,同时加强教学实践和技能训练。实践环节的成功与否是中等职业教育能否办出自己特色的关键,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课程实践,它的开设具有很高的设备和环境要求。由于资金等各方面条件限制,中等职业学校不可能把所有的实践都放在学校的实验室里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实践课程平台原本就来自企业。办学模式以适应市场为目的,对外国“双元制”办学模式进行推广,结合区域实际情况,使该办学模式最大限度地本地化,积极地开展“订单式”的培养。在办学形式上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学制可长可短的方式。根据受教育者上岗和转岗需要,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灵活的'学制,为学生的半工半读和工学交替及分阶段地完成学业创造条件。
4.组建职教集团,实现校企联合。
职教集团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资源共享、实现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深层次链接的新途径和模式,是校企合作的更高层次,是提高职业教育水平和竞争力、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的有效途径。职教集团是新形势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培养更多、更好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提高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探索建立一种以重点职业院校或企事业单位为龙头,以专业为纽带、优势互补的职教发展模式。根据苏北区域经济特点和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的需求,首先组建以下几大类专业市级职业教育集团:现代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电子信息业职业教育集团、现代农业职教集团。
二、总结。
中等职业教育以培养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服务于区域经济为最终目的,如何使中等职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是一个重大的理论与现实课题。作为有第一资源之称的人力资源,它对人才资源的投入是收益的最大投入,对人才资源的浪费则是最大的浪费。要想实现对苏北地区经济全面、可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必须要确立中等职业学校在发展本地经济当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来确定培养目标,以提高本地化的就业率,只有这样,才能使苏北地区经济拥有强劲的竞争力,抢占经济发展的制高点,才能促进苏北地区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中等职业教学经济管理论文篇六
现代中等师范学校美术教学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才能适应当今我国小学教育的要求,这应是我们从事中师美术教育工作者所思考的首要问题。
中师美术教学同其它教学一样,是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等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小学教师职业素质的必备要求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师美术教学的目的和要求进一步得到了补充和完善,在教学目的上补充了“通过教学,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为学生继续学习打下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在教学要求上补充了“加强对学生的艺术思维训练和美术素养教育,要求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益。”因此,现行中师美术教学必须充分体现新的教学目的要求,在认真贯彻中师美术教学原则(思想性原则、审美性原则、基础性原则、实用性原则、实践性原则)的前提下,变革教学观念,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要致力于教学改革实验,加强学生艺术思维训练,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创造型、开拓型的多能人才,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成为现代小学教育所需要的合格师资。
这一问题,其实质是当今小学教育所承担的职能所决定的。目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筑高度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科技兴国,教育先行的重要性。“国家要富强,民族文化要提高,必须从孩子抓起。”已成人们的共识。中师生是未来的小学教育工作者,他们中除有少数人继续升造学习外,大多数要到农村小学去工作。如何使现行中师美术教育主动适应当今社会建设事业的需要,特别是要适应农村建设的需要,主动适应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需要,特别是适应培养农村小学教育需要的合格师资,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为此,现行中师美术教学在体系上必须具备完整性、科学性,具体表现在,一、美术教学应以必修课为基础,通过选修课和活动课带动全校美术活动的开展,通过教育实践巩固美术知识和提高美术技能,从而使学生切实具备合格小学教师的美术素质。二、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强调课外实践,加强对学生基本能力的考核、测评,积极开展美术竞赛活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三、强化美术教学管理,加强教学和教学评估。四、根据中师美术教学的需要配备必要的美术教学设备和设施,并要有前卫意识,以保证完成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正常进行。按新大纲要求,美术教学还应有以下几方面的职能。
一、进行美术素养教育,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中师美术教学通过各种不断的途径,对学生进行着艺术素养的教育,如通过美术鉴赏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外美术名家名作,扩大知识面,加强对民族、民间美术的认识,了解民族文化传统,培养民族自豪感;了解绘画、建筑、雕塑、现代设计等的艺术特征,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审美素养;通过书法学习,了解中国书法的艺术特点,提高书法艺术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以此,引导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使学生成为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仪表美的新型人才。
二、培养和提高中师艺术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当今社会是科技信息时代,中师美术教科书随着时代进步,从指导思想和教学内容上也在更新。在教材内容和教学编排上,主要突出审美能力、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如设计与制作的课时比例由18%提高到33%,并且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密切联系小学现行教学实际,使学到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在教育实践、社会实践中加以应用,如进行黑板报、招帖、统计图表、教学挂图、教具、模型及校园或教室美化、节日环境等的设计、制作和布置。教材还编排了诸如“拍脑袋发明”、“头脑风暴创造法”等例题,使学生通过命题创作、想象、记忆等作业形式,以达到新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另外,还补充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教学内容,如编排了大量现代绘画大师吴冠中、刘海粟、李可染、靳尚谊、贾又福等人的作品,作为学生赏析内容,其目的在于使学生能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把学生的眼睛和大脑从传统观念中摆脱出来,用新的角度去观察、理解周围的新鲜事物,以适应新型高度发展的`社会需求。为此,我们应该积极创造条件,以适应新型高度发展的社会需求。为此,我们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和诱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潜能从形象思维的沃土中培植和挖掘出来。将“术”的训练和“美”的欣赏、创造能力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和掌握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技本技能的前提下,不择手段地去实践,从工具到材料,从平面到立体,从再现到表现,从具象、意象到抽象,从二维空间到多维空间,从有意识到潜意识地构成,大胆地去想象,自由地发挥,突出学生个体的独创性,只要符合教学规律,一般不应去扼制。
在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地改变过去那种单一的、传统型的讲解――示范――临摹的教学模式,应采用多方位的教学形式,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体。如将学生作业展评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使教和学的效益成为一种动力,来促进教学发展。让学生通过展评看到自己的创造价值,产生一种无形的力量,对美术发生兴趣,从学习的被动者变为主动者。这就彻底打破了过去教师指定教材范画,全班学生集体强制临一幅画的现象。通过类似的多种渠道,把美术课真正变成培养学生观察、想象、理解、创造能力的也是最为学生喜爱的学科之一。
三、为学生继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一职能是新的教学大纲对中师美术教学所赋予的新的课题。如何体现这一学科职能?
1.紧紧围绕美术必修课,搞好美术选修课,扩大学生美术知识面。在选修课教材内容和教学思想上,不但要体现中师特色,还要采纳二类师范院校美术教学的先进经验,严格制定教学计划,确定课程内容和课时总量、考核办法,做到有据可行。
2.在教学方法上,应灵活多样,不能完全套用高师美术专业教学模式。由于中师选修课课时有限,学生年龄偏小,不宜采取强制性的盲目练习,而应按照不同年级、不同年龄的学生安排课程内容,采用循序渐进,从简到繁,从易到难的训练方式,逐步达到不同时期各个阶段的教学目标,为他们从不同方位、不同层次,顺其自然地去继续学习和自由发展创造条件。
中等职业教学经济管理论文篇七
(一)忽略了金融基础课程的重要性。
在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金融类课程的设置,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足够了解和熟悉常见金融实务,具备初步投资和理财的基本技能。但是,对于金融类课程,不仅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其实务类课程和基础课程也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实务类课程的开展,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具备一定的金融基础知识,但金融基础课程的开展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实际教学中,通过教师将金融实务类课程作为教学重点,忽略了金融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导致大多数学生在学习实务类课程中出现听不懂或难以理解的现象,尤其是金融实务的操作原理及金融资产价格的影响因素等,在这样的条件下,是难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的。
(二)不重视实验和实践教学。
面对社会发展对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加强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和实践教学对培养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在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必须注重实验和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但是,据调查显示,学校开设的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和实践教学课程较少,一般每周课时仅为二节,在这种条件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金融交易的操作原理和技巧,往往教师只能通过一些案例来讲解。然而,在日新月异的社会金融下,在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仅仅通过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和静态的案例分析,学生是难以掌握金融交易的基本技能的。
二、加强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提高金融实务课程的比率。
在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金融理论课程的开展,有利于让学生掌握扎实的金融理论,为金融管理专业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为了实现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的目标要求,仅仅开展金融理论课程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加强金融实务课程的学习,提高金融实务课程的比率,在学生基本掌握货币、国际金融学、保险概论等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加上对证券投资分析、外汇交易及金融理财等实务类课程的学习。根据经济管理类的具体专业开设金融实务课程,如对于国际贸易与经济专业,可以增加外汇交易、保险实务等课时;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可以增加金融理财、证券投资等课时,合理设置课程及课时,以保证经济管理专业教学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社会培养更多的经济管理专业人才。
(二)注重实验和实践教学课程的开展。
在社会金融日新月异的背景下,金融发展主要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金融交易形式逐渐多样化,交易流程也变得更加复杂,尤其是各种金融衍生出的新产品;二是金融在居民生活中的渗透程度日益增强,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面对金融的不断发展,在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仅仅采用传统的金融课程学习是远远不够的,难以充分理解和掌握各种新心的金融业务。为此,在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应加强金融理论课程的学习,尤其是金融基础课程的教学,在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加强金融实验和实践教学,适当提高实践课程和实验课程的比率,使学生的专业素质得到一定的提高。所以,对于实验课和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学校应假期那个实验室和实践基地的建设,在现代化时代下,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际工作中常见的金融交易过程,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虚拟交易,使学生对金融的`常见知识有深入地了解。
(三)构建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科研”互动机制。
为了进一步促进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活动的开展,建立“教学-科研”互动机制,从教学、科研、教学与科研等三个方面下手:在教学方面,适当调整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体系,改变现行的教学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实现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研兴趣;在科研方面,加大经济管理专业教师的培训力度,注重经济管理专业教师引进,建立科研平台,以保证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在教学与科研方面,应形成完善的教学与科研考核评价体系,将年度考核体系融入到教学与科研考核评价体系中,充分发挥师资的力量,以保证经济管理专业的正常开展。除此之外,为了提高经济管理专业教师的专业素质,可以组织多种多样的外出学习考察活动,借鉴外校丰富教师的经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通过自身的学习,为学生传授更多的知识。
三、总结。
总的来说,面对社会发展对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必须加强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工作开展,针对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教学的优化策略,培养更多的经济管理人才,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中等职业教学经济管理论文篇八
摘要:班级管理工作千头万绪,其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非常重要,这对于中等职业院校的班级管理来说尤为重要。文章首先介绍了中等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如他们活泼好动、自信心不足;热衷于玩闹、忽视文化课学习;逆反心理较为明显和强烈等,然后重点从情感投入,集体活动、激励手段等几个方面论述了中等职业院校班级管理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中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是我国各级各类学生群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人数众多,来源也较为复杂,但却有着一些共同的特征。例如:他们活泼好动、自信心不足;热衷于玩闹、忽视文化课学习;逆反心理较为明显和强烈等。从经历上看,他们中有一部分同学有过辍学经历;从家庭上讲,他们中有一部分是单亲或离异家庭。正因为这样特殊的“出身”、“经历”、“习惯”,很大程度上逐步形成了中职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特殊心理特征。也正是因为这些心理特征,客观上增加了班主任与任课教师的工作难度,同时也迫切要求心理健康教育的介入。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在中等职业院校班级管理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学校教育是教师与学生心灵上的相互碰撞,帮助学生逐步实现自我发展。这就要求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必须时刻了解掌握学生们的心理状态,熟悉不同阶段不同群体的心理特征,才能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有的放矢。针对目前中职学生,他们的普遍心理特征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活泼好动,自信心不足是这一群体最为普遍的心理特征。
中职学生中的一大部分,都是初高中分流期“分流”到职业院校。而这部分同学之所以被分流,也正是因为他们中小学时贪玩,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甚至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造成他们成绩较低。但这部分孩子同样具有其他孩子们青春期的共同特征,活泼好动。缺陷则是因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很低,这就形成了中职学生好动的同时又兼有了自信心不足的矛盾特征。这种矛盾的心理特征是形成其他中职学生特殊心理特征的前提与基础。
(二)热衷于玩闹、忽视文化课学习是中职学生的又一明显心理特征。
中职学生年龄集中在十四五岁到十七八岁之间,精力旺盛,好奇心强,容易被外界干扰,把学习注意力分散出去。同时,因为分流前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文化基础课底子薄、甚至形成断层(很大一部分知识根本没有学习到,跟不上课),进而形成学习上的恶性循环,越是不会越不想学。造成了很大一部分中职学生,热衷于无意义的打游戏、网络聊天、与同龄人玩耍,忽视文化课学习,甚至经常逃课,久而久之,成绩自然一落千丈,这些同学慢慢也漠视了文化课学习,接受了这种不正常的学习与生活习惯。
(三)逆反心理较为明显和强烈是中职学生另一个重要心理特征。
中职学生从家庭教育缺失到初中末期被分流,从开始与其他同学、其他孩子一样受到尊重、爱护,到逐步被冷漠,甚至遭到歧视,这里面既有这部分学生自身的原因,同时也受到社会方方面面影响。但最终这种情况的发生都会在青春期的他们身上打下极其深刻的烙印。这种烙印的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中职学生身上的逆反与叛逆。他们非但不能遵守学校校规校纪,还要有意的去挑战校规校纪,以此来表现出自己的存在,也可以在其他同类学生中树立自己的威望。例如上课不学习,制造小的事端与老师顶嘴;在仪容仪表要求上,故意把头发染成五颜六色或做个怪异的发型等等。
(一)加强情感投入。
1.奉献师者爱心。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我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呢?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是儿童’。”爱心是沟通学生心灵、打开学生心扉、获得良好教育的基础。在实际的班主任工作中我发现,好的教育结果并不是班主任自己的想法可以决定的,而是在和学生的交往过程中师生关系所决定的。例如,有一次,我班里的一名学生林泉(化名)将同寝的另一名学生李某打伤,李某的家长找到学校,要求赔偿,并要求开除林泉。同时,我也因为打架事件受到李某家长的指责,对此,我没有在第一时间内对林泉进行批评和惩罚,而只是对林泉说了这样几句话:“老师相信你有很多的委屈和理由,但打人总是不对的,先不管是非曲直,老师陪你一起承担责任”。我首先帮助安排李某到医院检查治疗,又带领林泉一起到医院看望李某,并向李某及其家长道歉。之后,我详细了了解了事情发生的经过。原来,林泉是一名单亲家庭的孩子,父亲从小就患重病去世,是母亲艰难的将他养大,因此家境贫寒、性格自卑而孤僻。林泉的母亲是一位清洁工,这天来学校为林泉送棉衣,恰巧被李某看到。林泉母亲走后,李某当着同学的面嘲笑林泉,并侮辱了林泉母亲,林泉受不了侮辱,冲动之下,动手打上了李某。了解了真相后,我对林泉进行了耐心的心理疏导,鼓励他走出自卑的阴影。同时,我也对李某进行了教育,告诉他林泉的家庭状况。李某出院后,也向林泉认了错,二人成为了好朋友。
2.人人获得尊重。
每一个学生,包括“差生”,内心深处都希望自己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希望自己在各方面表现出色,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赞赏、尊重。例如,我带的班级中有一名学生,在入学前是当地有名的'“刺头”,初中没有毕业就因为违纪被学校开除,之后进入了几所职业学校都因为不服从管理,惹是生非而被退学。这次,进入我带的班级中,我压力也非常大。一些人劝我最好被接收这个学生,不能“因为一条鱼腥了一锅汤”。对此,我经过了思想斗争之后,决定迎难而上。我对他的家庭状况进行了了解,和他的父母谈了很多,不仅了解他的缺点和不足,也了解到他有自己的优点。在一入学,我就安排他担任劳动委员,负责班级和分担区的卫生。第一次开班会,我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对他的劳动态度给予了肯定和表扬。之后,我在上课的过程中经常提问一些简单的问题,经常给予他鼓励。经过一学期的关注和鼓励之后,他的不良行为减少了很多,学习劲头也浓厚了,现在已经转变成为了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二)突出集体活动。
集体活动是学校教育中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教育活动,它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增进信任、学会沟通、建立起集体精神与团队责任感。通过组织学生的集体活动,班主任可以人为的创造一个良好交流平台来发现学生中的一些问题,更有利于进一步有计划的有针对性的对个别学生开展教育。常见的集体活动有很多,如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主题班团会活动等。
1.学生社团活动。
学生社团活动是近些年风靡学校的各种学生活动,包括篮球社、足球社、电子竞技社、影视欣赏社、舞蹈社、书法社等等,不同学校结合本身实际自行组织,多达几十个学生社团。在这些社团里,由学生自己组织、训练、演出,成员通过自我展示来吸引更多的同学加入自己的社团。在组织活动中,不断的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和对社团的爱,进而不断提升成员的综合素养,潜移默化中改变了一大部分学生自卑心理。在社团活动中结合开展社团汇报演出或展示,定期由全体同学共同参与评出各类明星社团成员,并在一定范围内张贴宣传海报,一定程度上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
2.主题班团会活动。
主题班团会能让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改变自己。作为班主任平时应注意观察同学,及时发现同学中存在的问题。如果是个别问题要及时谈话指导,如果是多数同学都有的普遍问题就要想办法开展集体教育。首先要找一定数量的学生了解情况,了解他们中心的真实想法,然后针对频繁出现的问题开展主题班队会,让学生在集体讨论中达成共识,认清问题本质,来获得收益。比如说:班级中学生拖拉作业的情况很是严重,针对这个问题,就要向班干部、课代表、组长以及他们本人,通过闲聊的方式了解了很多原因,然后,在班级开展《作业做得又快又仔细》的主题班会。在活动中,班主任可以展示不同质量的作业本,让学生来讨论,你认为谁的作业本好?为什么?你觉得我们应该怎样完成自己的作业?在讨论中学生都明白了作业既要按时完成,又应该做得好。当他们的思想上已经有了新的认识时,可以进而开展“我和自己比一比”的活动,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份和以前相同的作业,做一个比较。这样的主题班团会,让学生在活动中明白了道理,在活动中改变了自己。
(三)善用激励手段。
激励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班主任应该抓住一切有利契机,善于运用激励的手段对学生心理进行积极暗示。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各门功课的学习,而且有利于学生健康的成长。如:当我在教学中发现一个原本很难按时把作业上交的学生,竟然很早就完成的作业,而且质量也相当不错,我当场就表扬了他:“你今天有进步了,不仅及时完成了作业,而且做得很认真,真好。”他虽然没有说什么。但是我可以看到他脸上充满了笑意。后来我发现,他从那天开始,作业都没有拖拉过。看来老师给学生作出评价的同时,他们也会给你回应。总之,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班主任工作的全部内容,但班主任工作一定包含着心理健康教育。因为我们面临的是一群极具特殊性的学生,他们更需要我们的关心与爱。在中等职业院校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更亟须我们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研究、探索、总结。
参考文献:
[5]胡冰.浅谈中学阶段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j].科教导刊(上旬刊),,02:90+92.
[9]赵美音.新时期高校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自我培养[j].科技信息,,32:475.
[10]方向赟.浅探高中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之有效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4,s1:374.
[11]朱耿秀.试论现实疗法在小学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12:19.
中等职业教学经济管理论文篇九
论文摘要:中职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准入门槛亟待提高、办学行为亟待规范、招生制度亟待改进的软环境问题。本文披露了这三方面的突出表现和严重危害,并呼吁政府重视,社会关注。
论文关键词:加强;教育软环境;建设。
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战略的贯彻实施,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和保障机制正逐步得到改善,各地中职学校硬件设施也得到了明显的改观。中等职业教育正迎来极好的发展机遇期。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中职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中职教育领域鱼龙混杂的结构、投机牟利的办学、混乱无序的招生等问题,正严重地污损着环境,制约着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必须引起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一、中职学校的准入门槛亟待提高。
对于中职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国家已经明确了每50万人口重点建设好一所学校的宏观政策。近几年,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各县域内的骨干中职校给予了大力扶持,从而使这些学校的规模和品质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以江苏省盐城市为例,原有的l4所国家级职业高中,师资质量、校容校貌、实验实训设施、培养管理水平,都实现了一次历史性的跨越。其中,已有两所接受了“四星级评估。但是,这些由国家花费巨资打造出来的优质教育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这些学校的学额饱和度一般只有7层左右。面对逐步萎缩的生源,这一现象还可能逐步加剧。而与此同时,那些没有稳定的师资和场所、管理失控、甚至连基本实验实训设备都不具备的招牌职业学校还在堂而皇之地招生、办学。应当承认,追溯到5年、lo年以前,那些小打小闹的'职业学校作为骨干学校的补充应运而生,是无可厚非的然而,如今的形势已经发生了太大的变化,我们对职业教育机构的资质要求,也应与时俱进,提升规格。
最近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实现“农村人人享有良好教育的机会”的历史任务,国家教育部也把“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加快普及农村高中阶段教育”确定为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着重做好的工作。党中央、教育部明确的历史任务和工作重点,是根据国情作出的科学决策当前,在中职教育领域,如何维护教育的公平正义,保证农民子弟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提高中职学校的准入门槛、建立严格的退出机制势在必行。我们必须明白,中职教育的质量事关未来劳动者的素质,事关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它和消费领域有着本质区别,宾馆、酒店、浴室允许不同层次的“消费”,而教育追求的是人人享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当优质资源能够满足教育需求时,决不能让农民子弟流入“招牌中职校”。
二、中职教育的办学行为亟待规范。
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鼓励社会团体和个人办学,也允许学校的举办者取得合理回报。因此,包括从事高等教育、高中阶段教育、义务教育的各类学校,都存在公办和民办两类。众所周知,公办学校有政府和财政作后盾,而民办学校主要靠举办者进行市场运作。目前,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的民办学校,以他们优质的教育资源可以收取可观的“择校费”。民办高校,由于公办高校发展不能满足人们上大学的需求,国家也允许其收取相对高的学费。而中职教育的民办学校却不同,其办学规模和条件无法和公办学校抗衡,也不可能收取高额的学费和“择校费”。按理说,这类学校大都已经失去生存的空间。但事实不然,他们以自己的“特殊方式”生存着:一是偷工减料,降低办学成本,赚取学生的学费。只要交足3年学费,一年半载就可以送学生上岗。这是钻了职校生可以提前项岗、毕业发证无门槛的空。二是巧取豪夺,利用国家对中职生的补助政策,骗取财政的钱。有一位办学者自得地说过:“我的学校已经是某省某职校的分校,只要招进一个学生,就可获得财政3000元补贴,还可以得到某省的第二份补助。即使学生跑了,这笔钱也跑不了。”如此轻松地获利,这是钻了注册就能入学,注册就能领钱的空。
严峻的现实警示人们,除了对中职学校的准入门槛需要设防以外,更要加强对办学行为的全程监控。教育行政部门须对每一所学校、每一学期的在校生数情况和管理现状了如指掌,并依法履行职责。
三、中职招生的混乱局面亟待改变。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每年都在制定出台中招意见的同时出台中职招生的政策规定。其中不乏试图改变中职招生混乱局面的应对措施。但是,中职招生的现状却日溢恶化、脏化,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
那些挂着职校招牌的中职经营户”、那些虽名日公办却要“自食其力”的中职校纷纷视生源为衣食之本。他们不失时机地挤进生源校作美化自身的宣传,不择手段地疏通关节,窃取生源信息,再以寄发邮件、电话联系、上门动员等各种方式,向生源家庭展开“地毯式的轰炸”。他们以每生千元以上的价码,雇佣包括生源校教师、生源地乡村干部在内的各类关系人充当招生代理人。
争抢生源的恶战,也把各地公办骨干中职校卷进了漩涡。为了完成招生计划,学校给几乎所有的教职工摊派招生指标,并实施考核和奖惩。广大中职教师因此被绑上战车,他们不得不撕破脸皮,参与到兜售自身、抵毁他人的恶作剧中。有的教师被村民讥讽为满天飞的“苍蝇”,有的教师用自己的积蓄请客托情,有的教师还遭遇了恶语相向、拳脚相加。
此类现象的不断漫延和升级,不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形成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扭曲了教育的社会形象,使所有的学生和家长在入学前就对职业学校产生认识上的错位,从而极大地挫伤了他们接受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即使进入了职业学校,学生也会表现出严重的心理障碍。一部分学生会把自己当“上帝“,是老师踏破门槛请来的,学校和老师在他们心且中毫无尊严可言;一部分学生则会把自己当“猎物”,是学校在招生大战中俘获了他,对自己的学业和未来毫无信心、一片迷茫。毫无疑问,这将对日后学校的教育和管理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由此可见,中职招生的市场再也不能如此开放自由下去,我们必须从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实践科学发展观、维护教育的形象、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改进中职招生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果断制定和实施对中职生源分布合理、调控有力、监管到位的招生制度,从而保证国家对中职教育的扶持政策和经费投入发挥最大的效益,促进中职教育又好又快的发展。
中等职业教学经济管理论文篇十
改革需要从根本做起,而其根本在于教学使用的课程体系,它决定了教师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内容。在传统教学中,说教知识占了很大的比重,但是社会实践证明:知识体系再完善,也必须符合社会实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经济管理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多安排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抓住一切机会参与社会实践。
注重实践,是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主旋律,颠覆了传统教学模式,从根本上转变了学生对学习的态度,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三,中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而不是培养学生,教师必须明确这一点。学生走出学校后能成为什么样的人,能在社会上发挥多大的作用,都基于学校的培养。
因此,学校应把培养人才放在教学首位,把培养高素质、高社会实践能力的人才视为己任,不断完善教学体系,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第四,注重校企合作。企业是学生就业的地方,对学校来说,只有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教学资源,如与一些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不仅能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实现校企双赢,而且有利于企业借助学校先进的教学理念进行创新。
二、校企合作是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首先,在校企合作中,学校能及时了解当下企业所需的人才类型,使学校能够及时调整专业设置,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其次,整合、优化资源,使教育资源、人力资源最优化。
虽然中等职业教育已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国家也在不断加大政策扶持的力度,但是中等职业教育的起步较晚,仍然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校企合作能有效弥补这一缺陷。大多数企业都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科研基地,企业的管理人员就是最好的老师,能教会学生最具实践意义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另外,教师也可以在校企合作中提升自身的创造能力和综合素质。与企业合作的最重要意义在于能为学生提供企业职位,这种身临其境的学习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实际工作的氛围。但是,教师要注意一点,除了教会学生基础知识之外,还要培养学生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最后,校企合作是应用广泛的一种合作模式,企业拥有雄厚的资金和资源优势,而学校具有高度集中的智慧优势,两者互补,互惠互利。经济管理专业教学需要不断创新、不断探索,只有找到真正合适的教学道路,才能开创经济管理专业的特色教学新天地。
中等职业教学经济管理论文篇十一
高职学生教育管理必须紧紧围绕学生主体展开工作,注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在当今社会中,人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矛盾给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的优化提出了更高和更新的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人类生存条件的改善,社会对人才的衡量标准一再发生变化,已经从原有的单方面能力逐渐演变为个性、知识、技能、健康、持续性等多方面、多维度的复合型发展。我们知道,教育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阶梯,伴随学生每一阶段的成长,而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挖掘和开发学生潜能,为学生更高层次的发展提供有力条件,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让学生把学习作为完善自我的一种强烈愿望。作为院校管理者,要清楚的认识到:学生不但是被管理者,而且也是参与者,是参与院校管理工作的主体之一。因此在院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管理者要相信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适当放权给学生,让学生加强自我管理。这是因为:一方面,学生团体和组织更加了解学生,更懂得采用哪种手段能够吸引学生、凝聚学生;另一方面,对学生适当放权可以为管理者提升自我素养腾出时间,参与更多的管理培训,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效率而提供保障。
二、运用现代管理手段,提高教育管理效果。
要想打造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的新天地,就离不开现代管理手段的支持。而信息化管理是当前学生管理的重要现代手段之一,也是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补充,具有其他教育管理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和作用。因此,作为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信息化教育管理手段的重要意义,并且在教育管理工作中,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好信息技术,更好的服务于学生教育管理。例如,开发利用好院校校园网络系统,通过校园网络让学生们及时掌握学校的动态,同时通过校园网络让学生们了解当前社会对各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情况和形势,这样可以及时让学生反思和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此外,利用校园网络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等方面的教育,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职业规划指导以及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让学生们做好充分准备;最后,还可以通过网络技术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工作。有些学生碍于自己的面子问题,当遇到心理问题时,不愿意到学校心理咨询室去进行心理方面的咨询,但是学生确能接收网络形式的心理咨询,可以通过心理教师的网络诊断和咨询,为学生们解决心理上的问题,从而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保障学生们健康的在院校里学习和成长。
三、充分利用活动载体,加强学生教育管理。
高职院校学生的教育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仅仅靠专门的教育管理还远远不够,而活动载体既是学生们喜爱的教育管理形式,同时也能在活动中让学生得到综合素质的锻炼和提高。因此,教育管理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好活动载体,加强学生的教育管理。首先,积极拓展课外活动,充分体现活动主旨。为了充分展现学生形象,张扬学生个性才能,高职院校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活动舞台,努力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也是教育和管理学生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要积极举办各种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园艺术活动,充分发挥院校教育管理的积极作用,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并进行分类指导和重点指导。有些活动需要重点开展,比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主题的思想政治活动、以“服务社会”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孝敬父母、报效祖国”为主题的教育活动等,要做到常年不断线,明确突出活动主题,积极展现活动主旨,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和进行。其次,充分利用院校社团,发挥社团的载体作用。高职院校的社团是在院校指导下,学生按照个人兴趣爱好自由组织和参与的群众性组织和团体,为发展学生兴趣、联系师生情感、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搭建了有力平台。院校社团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如:服务性社团、文艺类社团、体育类社团、科技类社团等。这些社团在院校的正确指导下都能发挥很好的平台与载体作用,既能促进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又能促进院校组织的有序发展。尤其要注重发展思想政治和科技创新两大社团,因为以上两类社团对于人才的培养更能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
四、结语。
总之,要想打造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的新天地,我们教育管理工作者就必须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将教学管理与学生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灵活应用多种教育管理方法,提高教育管理效果,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等职业教学经济管理论文篇十二
近年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积极适配着现代经济和思想大发展的现实。但是,在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大发展的同时,德育教育却成为了一块短板,很多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德育教育缺失。这种德育教育的缺失已经发展到影响学校的发展的地步,甚至,这种长期的德育教育缺失都有可能影响到这一代专业职业人才的整体素质。当下,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还不能完全符合社会和现代化市场的高素质的人才标准。要想完全契合或者贴近这个社会人才标准,就要不断加强中等职业教育的道德素质教育,结合现实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各行各业的行业特点以及社会普遍存在的价值理论体系。目前,国家非常重视中等职业能力教育,非常看重实际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输出,这就给中等职业教育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但是,就是在这种“硬件”设施齐全的情况下,似乎中等职业教育的“软实力”———德育教育没有和硬件相适配。导致如今社会上一大批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输出的人才,专业技能较强但是道德理论水平却是低得可怕。在社会实际工作中,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输出的学生很难达到社会高素质实用人才的要求。这就让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陷入了恶性循环。因此,先进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一定要准确把握学生的道德状况,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有效的、相应教育措施。以便切实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逐步让中等职业学校步入“出口畅,进口旺”的良性循环模式。真正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大发展,向社会输送实用人才。
学生作为一所学校的主体和主题,他们的整体素质决定着一所学校的工作方式和工作重心。近年来,“普高”已经成为了一种全社会都在追求的升学理念。一些成绩非常好的学生,自然而然地就要选择一所好高中,然后经过自己的努力进入一所自己理想的大学,之后找一个满意的工作。而那些成绩中等的学生,也在升学热的大潮中对自己形成了一种社会群体似的心理暗示,那就是也一定要进入高中,然后想办法考入大学,最终和那些成绩好的学生跨到同一个起跑线上。只有那些成绩非常差的学生,进入高中没有机会,还不想辍学,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选择进入职业中学学习。这部分学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学习成绩都不是很好,学习相关理论的能力都不是很强。这样就导致了中等职业学校生源整体素质不高,学校管理者的管理兴趣不大,学校学生品性逐渐下滑的现象。同时在这些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中,有一部分学生喜欢自己所选择的专业。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他们希望的只是踏踏实实地学好自己的专业,将来找一份让自己满意的工作。但这只是一小部分。还有一大部分学生是处于无奈才选择中等职业学校,在他们眼里,专业无所谓,成绩无所谓,工作无所谓。这样的“三无”学生看不到自己的前途,厌学,经常以各种理由不上课。久而久之,就忘记了作为学生最基本的道德理念。但作为从事专业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中等职业学校却不能抛弃这样的学生,要用特殊的、符合实际的教学和管理方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一)德育的形成过程。
德育的大众概念是指“学校对学生(儿童与青少年)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的总称”。同时,也有一部分学者对德育的概念进行了细化的总结和概括,他们认为:“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取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在受教育者的自觉积极地参与互动中,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在这两种概念体系中都强调了德育这个过程对受教育者的影响作用。因此,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是时时刻刻都离不开德育教育的。因为只有把德育教育贯穿在职业教育动态体系中,才能形成一个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的中等职业教育体系。同时,在开展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和充实了教师的职业德育认知以及相应的专业教育素养。在德育教育实施过程中自然地要建立起一种全新的师生关系,教师用良好的师德去积极影响学生,用扎实的专业技能去带领学生,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道德水平有一个隐性的提高。在这种隐性提高过程中自然地就形成了学生良好的道德发展方向。学校德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社会普遍道德要求规范化为学生的个体内在道德体现,并通过实际道德行为表现出来,得到社会的认可。这个道德影响内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人道德基础形成的过程。而学校在这个学生道德认知形成的过程中起到绝对的主导作用,因此学校要时刻把学生作为德育的主体,不能当做客体来对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教师从人生导师和真心朋友两个方面积极引导,赢得学生的信任,时刻把握教育交流的主动权,最终引导学生自我内在道德的形成。
(二)形成良好德育教育的对策。
1.尊重学生,身心共同发展。
学生作为中等职业教育的主体,因此在实际与学生交流过程中。老师要时刻尊重学生,不仅仅是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让学生身心共同发展,形成良好的人格体系。尊重不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不能用一种方式解决所有学生的问题,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2.因势利导,全面评价学生。
在日常的实际教学生活中,教师应该因势利导,把德育作为一种评价体系应用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一个成绩好的学生,不一定是有品德的学生,相反的,对一个有品德的学生来说教师应该想方设法提高的他的学习成绩。在教师以及学校的评价体系中应该评价学生的优势,用忽略战术逐步改掉学生的劣势。不再挑剔地看待学生,而是赞赏地看待每位学生身上的优点。
3.形式多样,培养注意力。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有一大部分成绩不是很好,自然地对待学习的热情就不会很高。那么,这种现实存在状况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利用各种现代化手段,影视、ppt、广播等,在学生有学习热情的同时,自然地就主动接受了老师所讲授的内容以及所传播的精神内涵。
4.心理教育,全方位保护学生。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集体,经历了“上不去、下不来”的那个尴尬时期最终才选择读职业学校。所以在这些学生中会习惯性地给自己贴上不是好学生、学习成绩不好的形象标签。这种自我心理暗示的形成是很难纠正过来的。因此,对这些学生要加强心理教育,把他们从“失败者”“落水者”的阴影中解救出来,引导他们进行正常的人际交流和社会生活,让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
四、结语。
当今,在市场经济和文化大发展的背景下,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多元的价值观体系不断冲击着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这种复杂的社会意识里,做好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具有健全道德体系的专业人才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更好地推进整个民族的大进步、大发展。
中等职业教学经济管理论文篇十三
由接受性学习向主动性学习转变,确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学习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成功学习的基础,只有主动学习、主动求知,才能促进自己发展,实现创造。要由传统教学中的只注重知识的储备、片面训练学生的记忆力得被动学习方式向培养学生的科学学习方法和创造思维转变。在评价标准上,由分数至上的评价标准向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评价标准转变,确立开发学生综合潜能的科学的评价观。
2综合实用性的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心。国务院《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课程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的核心,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它关系到课程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考试形式等各个方面。
2.1课程学时。
实现四增四减:增加应用性强的课时量,删减或简化不实用的课时量;增加专业课的课时量,减少普通课的课时量;增加专业课的技能操作课时量,减少理论课时量;增加必修课的课时量,减少选修课的课时量。
2.2课程内容。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内容要紧紧围绕着职业能力形成的需要来选择,知识的掌握要服务于能力的建构,教学内容要朝实用方向转变,让学生掌握实用的知识和技能。
(1)普通文化课设置。
在普通文化课教学中,突出记忆性知识,把生动形象的人文知识变成死板的教条,掩盖了文化知识的情感特征,导致学生对普通课不感兴趣,也不重视,教师感觉课难教,学生感觉学得烦。因此普通课的内容选择要突出职教特点和学生实际,实现职业性、应用性、生活性三统一,应用性指要突出课程内容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突出实践教学,训练学生的实际能力。职业性指课程内容要围绕着职业活动来组织选择。生活性指课程内容要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除此之外,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活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2)专业课设置。
由于职业岗位的变化加快,应加强通用知识、基础技能和综合化课程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转岗能力。专业课实现两结合,一是基础性和应用性相结合;二是专业性和适应性相结合,专业实践课突出实践性、应用性、适应性,强化实践技能,实现理论知识向能力养成的有效过渡。专业活动课,从趣味性出发,突出适应性。围绕学生的素质形成和发展来组织,锻炼学生的从业能力,适应社会需要。
(3)课程结构设置。
为适应学生多元化发展、就业能力的需要、不同岗位的需求,必须对现行的课程进行调整,重组,实现知识的整合。
3灵活而高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头戏。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职业教育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方法改革也应建立在“以就业为目标”、“以能力为本位”的基础之上,教以发展学生智能为出发点,以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指导学生学法,引导学生会学、乐学。
3.1理论与实践整合法。
这种方法将理论和实践一体化。
3.2情境激趣法。
问题的设置要巧,要新,要奇,要难易适度,要有艺术性,激起学生认识上的冲突,刺激学生学习兴趣,在情境式课堂中,用艺术化的问题激趣,师生关系融洽,学生乐学。
3.3活动教学法。
这种教学方法以学生的动手操作为核心展开教学,教师真正放权,成为学习的指导者,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3.4问题驱动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疑问,才能进一步拓展思维,教师要通过问题借助四步阶梯把学生引入生疑、解疑之门。
3.5行为导向教学法。
这种方法是让学生直接走向实际,并通过视觉感知获得感性认识,消化、领会、理解、落实所学的知识的方法。
3.6合作探究法。
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的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合作探究法是有效的途径。
3.7激励诱导法。
也称为讨论学习法,是通过集体智慧的相互启发、相互诱导、相互激励从而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学习方法。
3.8角色扮演法。
教师应创设不同的角色演练情境,给予适当的引导和点播,激发学生们的演练激情。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在情景角色扮演的过程给自己的行为作出准确的分析和判断,发现不足,自我改进、自我提升,培养解决问题的技能和态度,既加深了对职业知识的理解,又强化了职业素质,缩短了学习与就业岗位的距离,提高了就业能力。
4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教学改革的立体音箱。现代化教学手段自身融声、形、貌于一体,变枯燥为生动,深入浅出,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效果事半功倍。比如多媒体教学,在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教学中,这种音、图、文、声、色并举的立体手段,能抓住学生的心,能充分调动视觉、听觉的积极性,手脑并用,激发人的情感意识。教师既可以声情并茂的讲,学生手脑并用的听、说、读、练;学生既可以现场演示,也可以讨论、练习。在讲授、练习、反馈、作业整个教学环节都能派上用场,极大地调动学生有效学习的兴趣,效果事半功倍。此外还有互联网学习的平台、多种软件等。
5科学的评价手段。
科学的评价手段是师生发展、完善的裁判员。传统的课堂单一性、片面、缺乏科学性的评价标准体现在:对教师,只有领导从某一方面对教师单一评价,缺乏全面性;对学生,只有教师对学生的绝对权威的评价,缺乏学生的自我评价,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评价标准制约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严重阻力。因此,重建新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已刻不容缓。评价标准既要考察现在又要着眼未来,既要坚持原则又要适度灵活,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推进教学改革。评加的目的不在于裁判与鉴定,而在于引导与促进。要用发展的眼光、科学的标准评价学生的行为、教师的行为,以激励师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5.1对教师的评价。
本着以人为本的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从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教学管理,教学改革和研究;所教学生的学习状态、情感培养、价值观的树立等方面实行科学的、系统的、全面的评价。
5.2对学生的评价。
一是教师、家长、社会的评价。对学生评价要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其综合素质为目标,从学时的知识、能力、态度、情感、品德等多方面进行科学而全面的评价。二是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过程就是学生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激励自我、调整自我等自我教育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通过对自己的评价,可以看到自己的进步和优势,发现自己的不足和差距,从而受到激励,增强自信心,维护自尊心,克服由于他人的评价造成的逆反心理。在评价过程中,学生可以实事求是的剖析自己、认识自己,找出正确的学习方向,从而形成自主性学习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其力求上进的信心。
6全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振兴教育、提高国民素质,教师为本。
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必须有一大批高素质的全能型教师队伍。中等职业院校独具特色的培养目标是适应岗位需求的、一专多能的技能型人才,就必须依靠全能型的教师来培养,具体策略如下:
6.1构建教师培训络。
加强中职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关键就在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鼓励教师向“专业化”发展,成为专家型、学者型的中职教师。而这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保障体系,构建一个系统培训网络,加强教师理论培训的强度,扩大参与学习的教师的覆盖而成为一种必需的途径。在培训交流中,要向他们阐述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理念、新方法,使中职教师具备一定的理论修养,而且愿意将改的内容实施到真正的课堂教学第一线,并且鼓励教师的教、改、研,实践出真知,才能探索出有效的改革路径。
6.2促进“双师型”教师的成长。
“双师型”教师是指要既具备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又具备相应专业实践技能;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胜任实践教学,而且在教育思想、职业道德、专业素质、组织协调和创新发展等方面有较高水平,即既是专业教师又是高级技师,既是人师又是经师。“双师型”教师目前是职教师资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职业教育发展的必需人才,加大力度发展“双师型”教师,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理论与实践兼得的实用性人才的培养。
7比较成型的新教学模式。
7.1分层教学。
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指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就是指教学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所谓的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科学地把学生划分为水平层次小同的学习群体并区别对待,以使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教学策略和师生互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分层教学的常见模式:班内分层教学模式,“分层互动”教学模式,目标分层教学模式,走班分层教学模式“,个别化”学习模式。
7.2互动式教学。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习的过程不仅是个认识过程,而且是个交流和合作的过程”。“互动”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多途径、多方位的积极配合和共同参与,实现教学中认知、情感的和谐。目前,多数中等职业院校在对“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强调下,很多学生的职业技能不同程度地有所提高,但深入观察发现,学生能力水平的单一和职业核心能力的低下令人担忧。有的学生知识而极为狄窄,有的学生组织协调能力非常差,有的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遇到此困难很难调整心态,有的学生而对市场就业竞争束手无策。学生的生存和从业能力、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礼会适应能力、自我调控能力、不断学习和发展的能力等综合能力显得明显不足。中职学校尚缺乏对师生双主体的认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缺乏种互动的默契配合。因此,树立学生能力培养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建立教学过程的互动模式,实现由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传递接受式为主向以引导探究为主的多样化教学转变,在教学过程互动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显得至关重要。
7.3一体化教学。
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将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训练与顶岗工作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完成实践学习。这具体体现在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一体化、教学情景与工作环境一体化、理论教师与实训教师一体化、学生与企业员工一体化,最终实现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情景、教师队伍与生产实践有机结合,成为一体。为丁推行一体化教学模式,学校应具备一体化的教学机构、一体化的教师队伍、一体化的教学场所、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和一体化课程教材。职业学校进行一体化教学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理论、实习“一体化”;工学结合“一体化”;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上述对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方向研究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对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推广价值,为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中等职业教学经济管理论文篇十四
论文导读:
计算机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于是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降低。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方法,学习兴趣。
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既掌握一定科学技术知识,又具有很强的专业技能,能把先进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技术型、应用型的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在中等职业教育中,计算机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从事计算机教学这么多年,深感计算机教学有别于其它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开始学习计算机时,由于好奇心所致,大多数学习热情、积极性很高,同学们都想学、爱学,但随着计算机教学内容的深入,难度的增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甚至认为自己学习的内容与社会上的计算机应用存在一定的距离,于是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降低。如何激发和保持学生们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呢?这就需要计算机教师要多动脑筋,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不断进行教学研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科技论文。
一、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在教学中应注意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兴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效的导入新课,可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起他们的浓厚兴趣。科技论文。要非常重视每次课堂引入任务的设计,力争每节课都能为学生带去一个能够满足他们好奇心的任务,每一课都设计丰富的任务,这样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开拓他们的思路。例如在讲到“图文混排”时,首先给学生做一个“雪景下沉”在一篇文章下面,接着又在上面加个水印,将学生带入word强大的功能中去,学生的疑团就会上来“到底用什么方法能做出这种效果”,学生为了解开疑团会带着浓厚的'兴趣来听课。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后再讲解相关知识会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掌握,学习效果也会更好。
边学边用也是计算机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另外一个重要手段。由于计算机的可操作性和应用性特点,使计算机学科在边学边用方面独具优势。比如在学习excel电子表格的过程中,学了建立表格就可以建立班级期中考试成绩册,学了数据计算就可以计算出每位学生各科成绩总分及平均分,学了数据处理就可以排列出本班期中考试成绩的名次等。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边学边用的方法,学一点就让学生应用起来,不但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而且在应用的过程中,可以充分肯定学生自身的能力,这样既保持和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继续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二、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明确问题、阐述问题、组织问题和输出解决问题方案的过程中,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在广度、深度上有一个充分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和余地。为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教师在计算机教学中应适当的把教材内容融于问题当中,以问题的形式提出,让学生思考、摸索、分组讨论、总结积累经验。例如在介绍完c语言的一维数组后,可以提这样几个问题:二维数组的“维”是什么含义?二维数组和一维数组有什么关系?三维数组和二维数组有什么关系?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就会更容易掌握二维数组和多维数组。又如在课堂上给他们布置上机的设计作业,让他们根据某个主题自己进行设计、排版、编辑。科技论文。让学生从实际体会到计算机的功能。学生上机时,老师在教室巡视以便解答他们个人随时提出的问题,并争取使他们提出的问题能马上得到回答,因为学生能提出问题本身说明他已经在动脑筋思考了,由“查找问题―思考分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循环,使学生掌握学习计算机的思路、方法。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实践、探讨后总结出的方法是最深刻、最长久的,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三、引用实例,使计算机的理论知识易学、易懂、易记。
枯燥的概念和理论,是和学生对学习计算机课程的期盼有点不符。如按书把大段计算机的发展史、计算机的特点、概念、新名词抛给学生,容易使学生产生厌恶感。如采用生动、直观、感性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从接触机器开始,用实物对照介绍计算机各部件及使用方法,引入学习计算机的基本知识。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举出计算机在科学计算、信息处理、自动控制、人工控制、国际互联网等方面应用,使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不再感到陌生,把注意力集中。活泼生动的引入生活中的实例能够使计算机的理论知识更加易学、易懂,对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也有一定的作用。
四、精讲多练。
计算机学科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注重强调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学生在操作时提出的问题远比讲理论时提出的问题要多得多,这说明操作实践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思考,而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已在积极主动地思考,教师在回答学生在上机过程中提出的各种问题时,要巧妙地引导和组织学生,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把握好教学的度。例如我们在frontpage的教学过程中,难懂的内容如超链接、报表、表单的制作作为详细讲解的内容,而那些文本的编辑由于学生有word的基础,且书上写得很详细、易懂所以可以不必讲解,留给学生课后去上机实际操作。因此教师在授课时不必要讲满一节课,可以留下一些时间回答学生在上机中遇到的问题,而上机课只是在一些难懂的地方演示一遍给学生看,其他时间留给学生去摸索创造,这样的学习效果往往比学生从头到尾在教师安排、监视下好得多。
综上所述,在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还要注重运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从而有利于学生实际能力的提高和理论知识的掌握。惟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方能获得良好的就业机会,才能成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沈军飞.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与管理》。
[2]李龙.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系统设计《现代教育技术》。
[3]张建伟.基于问题式学习《教育研究与实验》。
中等职业教学经济管理论文篇十五
科教兴国,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涌现和应用,国家各项企事业行业都需要具有专业技术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综合人才,因此,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也在逐步向人才需求方向靠拢,进行教育方式方法、教师队伍建设、专业设置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以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与当今社会需求相适应,以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
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在进行持续的改革和发展,经济发展的同时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与经济建设紧密相连,因此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招生比较困难,学生基本上都是没有考上高中而被迫选择就读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强、学习基础较差,其就业前景不乐观等等问题,迫使中等职业学校必须进行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改革。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必须对改革特别重视同时要认清楚现实存在的情况,人们对接受教育获取相关学历等方面逐步重视起来,并且国家社会主义的发展也要求必须加强对社会劳动力相关职业能力的培训,中等职业学校面临着一个非常有利于自身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的大机遇。虽然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改革和发展形势涉及多种因素,但是只要中等职业学校明确改革发展目标,并积极实施相关改革措施,就能在机遇与挑战共存的`大形势下为国家和社会提供更多高素质和技能实用型的综合人才。
2.1完善教育管理工作和学校专业设置。
中等职业教育建设是中等职业学校根据社会经济需求设置相关专业,结合企业对学生实际能力的要求以及专业的职业性质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的全部过程。现阶段,国内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设置和教育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其中的专业结构设置和教育体系建设比较滞后,表现为:没有根据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情况而及时设置并调整学校的相关学科专业,加上职业学院的教育管理工作不够完善与专业结构不能够相互适应,教学活动与学生管理、就业工作等没有良好的衔接导致发生相互脱节,进而阻碍了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教育质量的提高。由此看出,中等职业教育必须建立超前意识和加强教育的前瞻性,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进行相应的改革。加强中等职业教育改革,首先紧跟市场对人才需求的总形势,对市场进行调研并收集企业对人才的实际要求情况,围绕这些现实情况设置相关需求专业,或者调整原有专业方向。其次,中等职业学校应当多派教师调查、走访各个企业单位,从而了解到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条件以及对学生要求需要掌握的技能,而不断学习掌握新知识并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学生知识学习和受教育的水平,为完善、发展以市场需求为方向的管理体系而推动学科和专业建设以及教育研究工作。
2.2壮大教育师资力量。
现阶段,中等职业学校的师资力量基础薄弱,教学设备有待更新,教师队伍结构有待优化,缺乏优秀的专业教师,逐步影响到了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终极目标的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要加强对师资力量的建设,首先,中等职业学校应当培训现有的专业技术教师,和企业合作,让教师多参加企业的成产经营活动而获得更多的专业实践知识和实践能力以及专业课教师能够掌握新的专业技能,促进教师更新其原有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其次,中等职业学校除了组织教师深入到企业中进行实践工作以外,还可以聘请企业中优秀的工程师或者技术人员到学校给学生讲课或者担任学校的专业课程教师,提高整个学校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和实际操作水平。此外,学校还应当积极的引进社会上具有高技术高素质、高学历的优秀毕业生及研究生或者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并进行相关的培训再上岗,同时政府也应当出台鼓励企业的管理、技术等人员到学校任职的相关政策。
2.3加强重视和完善专业教材。
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教学计划、教材、结构及内容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没有很好地结合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其中,学科教材内容偏重理科知识,没有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优秀架构;内容比较之后没有反映出当今时代的新技术知识和新技术应用等内容。中等职业教育学校重视和加强专业教材的建设,首先,应当强化教材的职业性质,开发教学大纲和设置课程时应当重点强调劳动过程综合性,而不应该一味追求学科体系完整性;学校组织教师编写教材是要注意关注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情况,可以先深入到企业中进行了解企业和社会对专业水平和方向的要求,然后在编写适合教学的相关学科教材。其次,学校编写教材时应当注意融入培养学生实践基本技能的相关内容,组织教师编写与当地的发展状况相适应的教材内容,结合专业性质重点突出学生对学科技术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及突出对学生知识、实践技术等综合能力的考核。除此之外,学校应当建设并优化学科课程体系,使之主干课程能够适应岗位和职业的技能要求,使理论课程知识服务于实践能力教学。
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大纲为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已经做出了一些改革,就是相比理论课程增多了实践课程的课时数。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兴趣较低,而对实践课程需求较高同时也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因此,这样一来理论和实践课程联系就更为紧密了,也更利于学生理解和实际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因此,加强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就必须重视、加强对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首先,教师应以促进学生加深记忆理论知识和增强动手能力为目的,进行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授课形式,培养出综合能力人才。其次,中等职业学校应当多引进用于实践操作技术教学的相关设备,应突出教育的技术性,组织学生进行最新的技术实践操作,实现技术的实用性和先进性;同时进行教学知识的及时更新以促进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社会竞争力。再次,中等职业学校应为学生营造一些企业管理、生产等方面的工作氛围,多和企业合作建立相关学生实习培训基地,多组织学生进入到实习基地中并进行相关生产安全方面的培训,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多发现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完善,进而综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合格的高技能综合素质人才。
2.5对学生就业进行指导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在学生即将毕业时应当结合学生的道德素养、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社交能力及团队协作等综合方面,加强有关择业技巧、职业理想、心理、就业方法与策略等方面的培训和指导教育,引导学生认清就业形势,多了解社会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转变就业观念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培养学生树立好的职业理想,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同时,为学生联系专业相关的企业单位进行实习,让学生积累专业实践知识和经验,完善对技术掌握不够的地方,进而适应职业要求,能够选择到适合自身发展的相关职业。
3结语。
综上所述,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对自身进行改革和发展已是必然。因此,学校应在教育管理、专业设置、师资力量、学科实践教学、课程教材等方面发现自身不足,并进行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学生提供锻炼实践能力的训练基地或者联系能够实习的相关企业单位,为步入社会成为技术性人才建立牢固的专业知识基础,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能力,为社会提供技能型的综合人才。
参考文献:。
[1]刘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d].河北大学,2011.
[2]王倩.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模式改革保障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4.
[3]彭瑜.关于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推进策略的思考[j].当代职业教育,2012,07:4-7.
中等职业教学经济管理论文篇十六
中职院校会计专业是培养高素质会计的重要源地,但我国现阶段中职类院校,在会计专业的资源配置和教学模式上仍存在一定问题。为适应当代经济发展对高素质会计的要求,必须对已有的教学模式加以调整,由原来传统的重理论、重体系的学科教学模式向重实践、重技能的模块教学模式转变。现就我国中职学校会计教学现状及改进措施做如下浅析。
1.课程体系。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是以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环节组成的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没有摆脱学科教学模式的束缚,仍然受知识系统性、学科性和完整性的制约。虽然加大了实习实训教学的力度,但由于受学科教育的影响,还不能按照实际会计工作岗位要求组织教学,实习实训的绝大部分内容是账务处理,其实是准则、制度讲解的继续,是将平时做在作业纸上的作业改做在账册、凭证上而已。
2.教学环节。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会计专业职业教育的一项主要任务。然而,在长期的会计教学中,一直存在着理论和实践脱节的现象。目前,部分课程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的训练,但教学重心没有真正向实践技能训练方面转移,实践教学环节效果弱化;教学内容注重于准则、制度的讲解,过分强调会计核算内容;教材内容陈旧老化、交叉重复、内容偏多、理论偏深,造成教学时间和教学资源的浪费,影响实践教学的安排;缺乏对会计工作岗位的认识和调查研究,没有按照会计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项能力组织教学,使实践课内容缺乏实效性和针对性。
3.成绩考评方面。
学生成绩考评基本上沿用传统闭卷、笔试形式的期末考试评价方式,仅以一次成绩作为成绩评价标准,缺乏科学性,忽略了实践能力的测试。这种纸上谈兵的考评体制,造成校企人才评价标准脱节。严重影响了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锻炼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4.师资队伍方面。
教师没有实际的会计、审计工作经历,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和操作技能,不能满足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在教学中照本宣科,鹦鹉学舌,传授的“技能”犹如空中楼阁,学生学到的知识不能适应就业的需要。总之,师资短缺,整体素质偏低,“双师、素质型”教师严重不足。
二、改进措施。
1.转变观念、注重实效。
作为一线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必须转变以往的教育观念,充分理解中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培养目标。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学习主导地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以实际会计岗位需求作为教学的方向。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变“传授知识”为“传授技能”。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所解决的是中职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这两个根本性的问题。中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会计岗位模块教学为中心、突出实践操作技能培养的“公司式”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公司内部会计及相关岗位要求,规定岗位职责、权限划分及审批程序,明确各岗位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财务流程及票据传递程序,进行全方位模拟实践。同时,按照岗位模块组织教学,使学生明晰岗位设置并掌握各岗位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统一校企人才培养知识体系和评价标准,使学生真正具有企业所要求的实际操作技能,从而实现零距离就业的目标。
3.改革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对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压缩理论课时,以“必须、够用”为原则,注重课程内容的实用性与针对性。采用模块式课程体系,是通过对会计岗位的分析,以会计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为基础,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形成一个个适应实际工作需要的知识和能力“模块”。根据模块式课程体系的构思,在实践教学环节摒弃学科理念,展现实际会计工作岗位及其操作流程、管理制度与技能要求,使学校所学与工作所需保持一致。
4.改进教学方法,加强会计模拟教学。
教学中应避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倡导新的教学方法:如采用“启发式”、“互动式”、“自助式”等教学方法。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进行案例分析,小组或教学班集体讨论、请学生上讲台讲课等等,教师有针对性地择疑解惑。这样可以使学生学得更灵活更透彻,课堂气氛更生动活泼。同时,要进行会计模拟实践,让学生对会计工作的全貌有更清晰直观的了解,把学生推向系统学习和自觉实践的主体位置,提高学生应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加学生对会计学科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5.完善考核评价制度。
以用人单位对会计人员的评价标准为导向,改革考核评价制度。考评的内容力求全面系统,既要考理论知识,也要考实际操作技能、社会交际能力、解决问题与创新能力、品德素质等;考试评价方式力求合理有效,加大平时考评力度,设置考查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的考试形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力度,特别强调综合模拟实习与社会实习环节的考核,并将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作为考核指标。
6.师资队伍建设。
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教师。建立教师聘用、奖励、考核和培养机制,鼓励教师在完成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同时,参加会计师、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等社会职业资格考试,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企业实习锻炼,鼓励会计专业教师到社会上做会计兼职工作,参加会计学会、审计学会及相关学术社团组织,同时聘请企业财务工作者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以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强化和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7.实习基地建设。
加大校外实习工作力度,选择有代表性的企业,与他们建立人才培养――就业实习基地关系,签订联合办学协议,确定人才培养计划。通过校企合作,企方能够每年提供一定数量的会计实习岗位,使学生真正进入企业从事会计工作岗位实习,使学生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与技能和实际会计工作零距离对接。
总之,只有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创新教学方法,理论够用为度,强化实践动手能力训练,加强实践操作过程训练,建立和完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拉近甚至统一校企之间的人才评价标准,着力于培养职业意识好、动手能力强的技能型会计专门人才,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实现中职学校会计培养目标。
中等职业教学经济管理论文篇十七
摘要:时代的发展与进步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必须要有与其相适应的德育教育。本文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特点,参照同类课题研究的成果,结合自己的德育工作经验与实践,就增强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一、自我教育法。
现代德育提出以人为本,高度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参与。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自我意识分两部分:主体我和客体我,学习者自身既是教育客体又是教育主体。在教育者指导下,受教育者在自我意识基础上产生积极进取心(主体我),为形成良好思想品德而向自己(客体我)提出任务,进行自觉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方法。自我教育的方法包括自我认识的方法、自我体验的方法、自我控制的方法。因此,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摆正学生在德育中的位置,发动他们自己做好教育工作,即通过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来提高认识。所谓批评,就是要发动所有相关的学生都来参与教育工作,让中职学生自己指出对方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或者通过赞美、表扬第三人的文明行为来间接地指出对方的努力方向,相互教育、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形成一种每个学生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氛围。
二、情感教育法。
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不管学生犯了多么不可饶恕的错误,我们首先要明白,师生之间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即使需要批评,我们也要保护他的自尊心,只能批评他的具体行为,而不是把矛头指向学生的基本素质,特别是对心灵有过创伤的学生尤其应该如此。其次,要肯定学生的价值和个性差异的存在。应当承认,学生之间是存在个体差异的,“天生我材必有用”,不同的人确实具有不同的才能,也会有不同的展现才能的方式,我们应当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也就是说,我们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容得下有不同个性的中职学生。
再次,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中职学生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得到别人的关注、尊重或者认同,往往会玩出一些新花样、新花招甚至犯错误,这个时候,我们千万不要不问青红皂白地一顿训斥,而要正确地加以引导和利用,尽可能满足其情感需要。如多鼓励引导其参加学校组织的技能大赛、创新大赛,做好收心导引工作。另外,中职学生其实也渴望有一种成就感,希望能为同学、为班级、为老师、为学校做出自己的贡献,这时,老师尤其应当对其所作所为给予积极的肯定。
三、个别谈话法。
调查显示,大约75%的中职学生无法与自己的父母交流沟通;15%的学生与父母很少沟通;6%的学生能够经常与父母沟通,但有时也存在代沟;能与父母很好交流沟通的仅占全体学生的4%。其实,老师与中职学生之间也缺乏有效的交流和沟通,而这种欠缺正是我们的德育效果不够理想的`重要原因。对中职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目的是要了解其思想,解决其思想认识问题,所以,我们只有了解他们头脑中的思想,然后恰当地加以引导,才能使他们纠正错误思想回到正确的方向。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真诚地交朋友,推心置腹地交流思想,和颜悦色地与他们促膝谈心,让学生畅所欲言,把心里的想法都说出来,然后和学生一起分析其思想状况,从而循循善诱、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
四、榜样示范法。
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和良好形象,能够使抽象、枯燥的德育教育形象化、具体化、人格化,让学生感觉到更加亲切和实在。榜样可以起到以点带面、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先进人物的选取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是那些影响较大的人物,如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倡导的“感动中国的十大年度人物”等;另一方面是学生身边的先进人物,如同学、邻居等。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德育过程中,老师自身一定要发挥表率作用,为人师表。正是因为老师的思想品德和言行举止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所以教师不仅要做语言的巨人,而且要成为行动的巨人,身体力行,表里如一,事事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凡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做到,以模范行为影响学生。事实上,中职学生个体的行为总是受到外界推动力的影响,当这种外界推动力被学生个体自身消化、吸收后,就会产生一种自动力,使其由消极的“要我这样做”转化为积极的“我要这样做”。这种转化正是德育中榜样示范的本质所在和具体表现。
五、行为养成。
教师通过对中职学生进行理想、道德和行为教育来提高其认识,改变其思想,启发其觉悟,从学生的一点一滴抓起,使之自觉养成好的习惯。德育强调思想先行,把思想工作做到每个学生的心坎上。但是,思想教育是一种“软”手段,因此,要在立足思想教育的前提下对中职学生进行行为管理,把思想教育与行为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为此,我们必须结合《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等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组织纪律来规范、约束中职学生的行为。同时,我们还要严格奖惩,古人云“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所以要通过严格的奖惩形成一种“先进光荣、落后可耻”的良好氛围,以矫正学生的不良思想和行为。更为重要的是,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中职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主动地了解社会、熟悉社会、参与社会,强化德育实践,最终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六、心理咨询法。
心理咨询法即运用语言、文字等媒介,通过询问、会谈、商讨、劝告等方式,在心理方面给学生以辅导、帮助和教育的方法。严格说来,它并非德育方法,但是,我们将其引进德育工作,把学生当做一个活生生的有七情六欲的人,解决受教育者在学习、生活及人际更新诸方面的心理和思想问题,保持其身心健康,从而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
当然,本文只是列举了一些常用的中职德育方法,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德育方法,其核心必然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此前提下去创新德育方法,去帮助学生解决其思想、情感和实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才能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达到德育工作的目的。
中等职业教学经济管理论文篇十八
目前教育体制的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合适的人才,这也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方向。所以需要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效益以及教学质量,从而推动中等职业学校快速发展,适应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及人才需求类型的变化,中等职业教育法律课程教学中出现了许多问题。比如法律课程的设置与社会和市场的需求脱节,导致了毕业生就业相当困难。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总体质量不高,不能适应传统的教学方式。很多家长只想把自己的孩子放到中职院校学习两年再就业,这给中职学校带来了很不好的影响,这就需要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法律课程进行改革,提高教学水平,这是今后一段时期所面临的重要的任务。
二面向社会需求,改革法律课程体系。
中等职业教育是面向就业市场的,法律课程的设置要进行改革,根据实际情况来建立符合社会中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要和社会的经济结构相适应。教师要帮助学生学好法律知识,教育要和生活与社会紧密联系起来,突出职业教育的特殊功能。最主要的是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适应毕业后对岗位的竞争,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多数都是一线工作,所以说,在对法律课程进行设置时要以实训为主,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对过时的课程内容要及时删除,不断吸纳新的知识,调整课程,让教学适应时代发展,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要达到各占一半,运用多种培训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参加国家认可的法律考试,拿到相应的证书,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三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1.因材施教。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法律教学当中也需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因为通过图像以及文字同时表达的手段,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和视觉,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还可以运用模拟仿真的教学手段,这种方式可以把教学内容很直观地展现出来,在法律教学当中,可以组织学生开庭,让学生能够亲身体会法律的审判过程,给学生配置各种角色,进行实战演练,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深入了解并掌握法律知识,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可以把传统的教育方式和现代的教育方式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当中体现人性化,尤其是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根据个人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生理和心理的发育程度等等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整体法律素质。
3.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法律的主动性。
首先,要明确学生学习的具体要求,教师要选择好是从理论开始,还是从实践课程开始,要想达到学习目标,需要把理论和实际联合起来,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爱好来选择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对于学生而言,没有固定的学习年限,对于已经达到了毕业水平的学生,可以让学生提前毕业;如果没有达到要求,那么也可以延长时间让学生继续学习,让学生多学习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使学生对客观世界的存在产生兴趣,才能集中精力好好学习,而且,兴趣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智力的开发有助于学生接受法律教育。如果学生对与法律相关的事物没有兴趣,就不可能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去学习,兴趣在学习法律的过程中不能被忽视,兴趣可以激励学生,这样学生可以取得好的成绩,提升了自己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
四“多证式”目标,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职业教育的特色就在于使学生掌握必须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掌握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多证制”适应了这种需求,让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前就掌握了相应的专业知识和至少一种技能。手握一技之长毕业离校,是“多证制”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中等职业教育对学生的最基本要求。可见,“多证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拓宽就业范围,这也是人才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同时,实行“多证制”,还有利于促进教师业务素质和技能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通过“多证制”促使教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职院校法律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j〕.消费导刊,(08)。
〔3〕刘彩红。中职法律基础课中案例教学法初探〔j〕.成才之路,(04)。
〔4〕吴全会。体验——探究性教学法在公共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0(09)。
〔6〕霍宪丹。法律职业的特征与法学教育的二元结构〔j〕.法律适用(国家法官学院学报),(04)。
中等职业教学经济管理论文篇十九
教师的教育教学是一项长抓不懈的工作。教师的教育教学评价关系互老师的切身利益(评优、选模晋级等)但因为种种原因,学生的基础会在很大的差异甚至有的班级学生基础与在的班级无可伦比的。面对这种情况,如果将教师的教育教学的成绩评定拿到一个标尺上底子差的班级的教师的积极性肯定会受到很大的挫伤。有的所谓乱班,在短时间内要见到大成效是很难的。学生基础太差,学校定的要求对差班来说太高,教师无信心,学生无动力,给教育教学带来极大的障碍,稍微不能承受打击的教师的教育教学是很危险的,针对这种情况,学校要从期末和开学是的起点,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等方面进行评定。定好教育教学的起点,把握好评价教师的标尺,以好公平处世。在这方面,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解决。
1.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是对学生对原有知识积累的评定,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出几套指导性和综合性的试题让学生做,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知识方面通过问卷调查一目了然。
2.行为测试。
现在有种现象:学生嘴里念得头头是道,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截然两样,找不到一点书上行为的影子。这种情况下只能说是纸上谈兵。只有通过行为测试,故意设置一些生活小岔子,让学生去处理。教师有意识设置,学生在无意识中处理,看看学生是否真的理解,并按正确的方法做,以明确以后工作方向。
3.能力测试。
能力是指人或动物运用自己已经是学到的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灵活处理其它相关事物表现出来的气质。学校在测定学生音、体、美方面测试标准的最好办法是对学生进行能力测试。通过定目标不定时的面对面进行检测,音乐方面能否识简单的谱,是否有简单的乐理知识:美术方面能否画一张像样的'画,体育方面是否能蹦能跳,经过检测一看便知。
学校定好起点,测定结果以百分比形式表示出来,确定好教师的教学任务,必须上升到多少个百分点,定好教学目标,每超过一个百分点,或差一个百分点的奖惩措施,通过评分量化表的形式予以认定。学校利用期末和开学时间进行评分量化表整理,存入学校档案予以妥善保存。这样虽然各个班给学生基础不一样,但由于评价标准不同,也就在一个起点、一个标尺上了,有利于学校领导公平处理。
二、领导日常监督。
领导对教师的监督是经常性的直接考核手段,它具有分散、灵活、及时的`特点,是学校领导进行全面质量管理的一种形式。
1.参与教师备课行动。
学校领导深入课堂、操场、教师办公室的场所,直接参加教师备课活动,教研活动,班会团队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等。通过观察,检查和指导等方式,可以获得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2.听课。
听课是日常监督检查考核教师的主要形式。比如:对新教师可以通过系统听课了解和判断学识水平,教学能力和教学特点。对老教师可以通过专题听课,帮助总结经验,推动教学改革等。学校领导经常有计划地深入课堂听课不仅能及时发现问题,指导教学工作,而且能推动教师认真备课,促进教研活动的深入开展。听完课后,认真检查本节课教案,看所讲的和所写的是否相符,既有监督作用,也有减少周前教案检查负担,也可避免老师多抄教案对教学工作无一益处的缺点。
3.听取汇报。
学校工作多而复杂,作为学校领导不可能事事亲临第一线进行直接考核。因此,在某项工作中或到了一定阶段后,听取教师工作汇报,以便监督其工作进度,完成程度和质量,以为日后综合评价作材料准备。
4.抽样调查。
由于受人力、时间、空间等条件限制,学校领导小组不可能对教师各方面工作都进行全面考核考查。因此抽样检查是对教师进行经常性考核的基本方式。例如:检查教案、备课记录、检查教师对学生作业处理情况,检查教师的教学质量等。根据考核的要求和检查的任务,要适当选择样本和抽样检查的方式,是采取有意抽样检查、随机抽样检查、分层抽样检查等方式,抽查时注意全面性,以照顾教师情绪,公平处世。
三、教师自我评价。
以教师的自我评价的基础和为前提。教师的工作表面看来似乎是和尚头上的虱子――明摆着。但作为一个潜心投入教育工作的教师来讲,还得做很多幕后工作。这些工作只有通过教师自我评价才能深入了解。通过教师的自我评价可以吸引教师参与考核。有助于发扬民主,增进考核内容的客观性、真实性、全面性。有助于教师认识自我优缺点,以改进工作,提高教育质量,激发教师的自信心及工作主动性,也能增进教师的主人翁责任感。
四、学生评价。
学生评价是考核教师教学态度、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的有效渠道,其形式主要采用三种:一是如开学生座谈会,参加座谈学生应是随机的:二是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涉及面宽内容广,具有普遍性优点,评价意见容易接近真实情况:三是空端式意见调查表,学生按栏内所提问题逐一发表意见,内容比较广泛,不受约束,学校根据学生评定给教师评定。通过学生评价进行考核,其目的在于广泛听取对教师教学工作的意见,如收集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常规资料,了解教师教育教学态度,突出事件或特征性表现:听取学生对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看法、意见、建议和要求等。
五、社会评价。
世界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教育也不例外。教育是与其他网络相互联系的,成功的教育应该得到社会的好评。学校的工作要得到社会的好评,必须吸收社会参与学校的管理,与学校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学生家长。学校要做好家长的工作。使学生家长参与到教师教育评价中来,现在有些教育是封闭的,孤立的,未与社会接轨。学校管理要与社会接轨,学校要做到以下几点:
1.设立家长意见箱。
家长对担任其子女某学科的教师意见,建议(出勤、教学态度、师德)通过纸条形式写好装入学校家长意见箱,学校定期开箱,听取家长意见。这样,有利于对教师教学及学校工作在家长心目中进行摸底,也有利于成为学校领导评价教师的重要依据。能给教师以警示,使学校管理,教师评价社会化,以获得对教师的公正进行。全体教师参加,以免领导感情用事。
2.定时召开家长会。
学校还应对大面积的学生进行家访,由于有的学校服务范围广,到每个学生家里家访是很难的。这些偏僻地方学生家长很难到校一次,通过家长会的,给家长了解学校教师教学情况,也可听到家长的呼声及对学校的希望、建议,这样充分调动了每个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也给教师工作带来极大的压力和推动力。
总之,教育工作具有复杂性,学校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评价也是相当复杂的。教育评价牵涉到教师的方方面面,学校领导要运用好手中的权力,谨慎从事。在评价过程中中,坚持教师自主评、互评、学生评价、家长、社会评价,发挥多元评价的积极工效。中有这样,教育才能稳妥地进行,只有这样,教育才会呈一条不脱链的状态,呈现永无止境的良性循环过程,才会形成一个良好的教育氛围,使学校管理一体化,推进整个教育的优先发展。
中等职业教学经济管理论文篇二十
【论文摘要】培养合格的职业技术人才以满足社会的需求是职业学校的职责,各个学校除了狠抓教育质量外,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也是十分重要的。
培养合格的职业技术人才以满足社会的需求是职业学校的职责。当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数量大幅度增长,毕业生就业出现了不少新情况,因此切实加强就业指导,不仅是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促进毕业生有序有效顺利就业的迫切需要,更是引导学生健康成材、成就人生的重要措施。从职业学校自身的发展来说.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为就业率直接影响学校的招生。因此,各个学校除了狠抓教育质量外,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是十分重要的。笔者认为.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一、建立从低年级到毕业班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要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不能仅限于在“毕业前进行指导”,而要贯穿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要建立从低年级到毕业班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详细制定各年级学生就业指导方案,对各年级学生的就业指导内容应有侧重。低年级侧重就业宣传教育,重点是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职业生涯设计,可以采用组织听取就业专题报告会等形式。高年级及毕业班的学生要开设就业指导课.侧重于就业技巧等方面。必要时,就业指导机构还要对毕业生二次就业进行指导。
二、加强就业观念转变教育。引导学生为就业做准备。
在当前毕业生剧增,而就业岗位较少的情况下,转变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减轻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压力,切实地降低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已是当务之急。毕业生只想“是否是正式工,到大城市去,到大公司去,到挣钱最多的地方去”,那么职业学校毕业生将会很难找到工作。因此,学校要引导毕业生树立新的就业观.摒弃“我读了书出来就应有一份正式工作”的概念.破除人为地把工作岗位分成高低贵贱的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思想.引导毕业生树立面向基层和生产第一线就业,帮助毕业生树立创业意识.鼓励毕业生到社会中去创造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就业指导机构可以通过组织就业形势报告会,上就业指导课等形式,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引导学生为就业做准备,让毕业生掌握就业的技能和方法。
(一)组织与就业有关的报告会,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
就业指导机构要分年级经常性地组织与就业有关的报告会,就业指导人员不但自己要组织就业专题报告,也可以请政府人事部门的工作人员、用人单位和优秀校友等为学生做报告。通过就业报告会,让学生了解当前的就业政策和形势,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树立学生的就业的信心,通过报告会引导学生为就业做好思想准备。
(二)重视就业指导课教学,让毕业生掌握就业的技能和方法学校要重视就业指导课的教学,要把就业指导课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这既是形势对就业指导工作本身的需要,也是学生的迫切要求。上就业指导课,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掌握就业技巧等。就业指导课要从就业形势分析、就业政策宣传、就业技巧训练、就业心理测试等各方面对毕业生进行系统的指导和训练.让学生在就业指导课上学到就业所需的知识。同时,引导毕业生树立市场意识、法律意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在就业指导课中要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和“挫折教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业指导课更要注重传授给毕业生具体的就业的技巧和方法。如,教学生学会挖掘就业渠道、正确判断就业信息的。真假、如何面试、如何笔试等技巧。要引导毕业生锻炼各种能力。从近几年毕业生就业的实际情况以及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看.毕业生就业所需的基本能力,包括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及积极的心态等,这些能力对于今后的工作十分重要,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第二课堂活动.掌握一技之长,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从专业知识、能力、心理素质上为将来就业做准备。
三、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多方面的服务。
(一)熟悉每个毕业生的情况,建立毕业生信息系统。
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人员要了解毕业生的个人基本情况.包括就业的愿望、个人特长、性格爱好等.毕业生个人基本情况是就业指导工作的基础,也是就业推荐的前提。毕业生就业指导人员可以从以下三条途径熟悉毕业生的情况:一是可以利用就业指导课的机会认识了解毕业生;)二是经常深人到毕业班学生中,和毕业班同学谈心、交朋友,参加毕业班级组织的活动等;三是建立毕业生个人信息系统,把毕业生的个人资料(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身高、视力、生源地、专业、特长、就业意愿等)输人计算机,供指导者随时查阅毕业生情况.便于推荐就业,也便于用人单位查阅。
(二)千方百计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
就业信息也就是用人信息,这也是推荐就业的前提。要把给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当作毕业生指导工作的头等大事来做。毕业生就业信息的取得,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渠道:一是就业指导人员要主动深入到用人单位去采集信息,主动登门与各地的用人单位联系并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二是从各地的人事部门和人才市场中获取信息。就业指导人员要主()动与各地的人事部门和人才市场取得联系,掌握人事动态和人才市场的需求状况等。三是发动全校教职工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学校领导要强调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并身体力行,要形成人人关心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良好氛围:四是可以通过报刊、杂志、新闻等媒体以及信函、网络等方式获得就业信息。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要将获取的就业信息即时进行发布,发布内容包括用人单位情况介绍、用人条件、工资待遇等,让毕业生自主选择。另外,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部门在进行就业推荐时,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为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就业推荐环境。
(三)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其它服务。
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应努力为毕业生提供各种服务。一是举办校园供需见面会。就业指导机构可以邀请用人单位到校,组织校园招聘会,让用人单位现场招聘毕业生.可以节省毕业生时间、精力和其它花费,可以方便毕业生向老师咨询既方便,效果又好;二是带毕业生到用人单位去面试.提高了毕业生的面试通过率。就业指导人员要创造条件带毕业生外出面试,向用人单位面对面介绍毕业生的情况,面试通过率往往比较高。三是为毕业生代办就业所需的各种证件。如婚姻状况证明、无犯罪记录证明、学历证明等。四是耐心解答毕业生有关就业方面的咨询。就业指导工作人员要对毕业生的来电来访疑问作详细解答,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要将联系方式向毕业生公布。方便毕业生就业咨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