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一年级第二单元教案设计(汇总17篇)
教案是教学计划的具体实施方案,能够指导教师的教学活动。编写教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和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学的多样性和趣味性。通过学习这些教案范文,教师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一年级第二单元教案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学习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的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空间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朋友,大家想知道是谁吗?让我们一起去看看是谁?(出示课件)。
生:魔术师。
师:我们一起上魔法学校,看看天才魔法师!我们见到的第一位是魔法老奶奶,她对我们说:我们要去交朋友了,准备好了吗?(课件)。
生:准备好了!
生:有!
二、分一分,揭示概念。
师:我们见到的第一位是魔术师奇奇,他带了一大袋东西,同学们,你能帮他分分类吗?(学生上台进行分类)。
老师将其分到一类的拿给同学看。
师:同学们同意他的分法吗?
生:同意。
师:为什么这么分呢?
生:因为形状一样。
师:他把形状相同的分在了一起,看我们一共分了几类?一起数数。
生:四类。
学生都很感兴趣,开始猜测。
师:像这样长长方方的像这个盒子一样的形状叫什么呢?
学生很神秘的从盒子里找到字条。
师:好紧张啊,一起来看叫什么?
生:长方体。
学生依次找到其余三种形状的名字。
师:像这样方方正正的形状叫正方体。
像易拉罐这样圆圆的柱子的形状叫圆柱。
像这样像个皮球的形状叫球。
(将实物和名称对应帖在黑板上,让学生有直观感受)。
师:我们一起将这四位朋友的名字读两遍,大家记住他们的名字了吗?
生:记住了。
师:魔法师也给大家准备了一些礼物,分小组说说你们组都有哪些形状的礼物?
(小组进行交流)。
师:下面我说名字,如果你们组有小组长就把它举起来,大家看看对吗?
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
三、合作交流,感知特点。
小组内选一种自己喜欢得形状进行交流。
汇报:。
生: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面是平平的,有六个面。
生:正方体是方方正正的,面也是平平的,有六个面。
生:圆柱是圆圆的,两头,周围滑滑的,容易滚。
生:球是滑滑的容易滚。
学生自由说,语言可能不准确,过程中老师进行引导。
四、休息,闭眼想。
放音乐,闭上眼睛,在脑子中放电影,用手比划一下他们的样子(鼓励孩子,魔法师有奖品)。
大家都看到这些形状了吗。
师:在魔法学校老师还拍到了许多照片,我们一起看看都有哪些形状的图形好吗?
生:好。
放课件展示,学生说形状。
五、玩游戏进行练习。
(1)看看你的感觉对吗?摸了再说(找三组同学上台做并奖励魔法卡)。
(2)魔法袋中有变出来,我说你摸(一个说形状,一个摸)。
既熟悉了名称,有感知了形状,学生兴趣很高。
(3)考考你.,能过关吗?给这些图形找找家(课件拖动图形练习)。
六、小结。
魔法学校你学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
老师:我们认识了四位朋友,分别是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
大家都记住他们的名字和样子了吗?
生:记住了!
生活中到处都有这几位朋友,回家可以大家找一找!
一年级第二单元教案设计篇二
第课时: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2、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3、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教学重、难点]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1、从生活情境中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出示第15页的挂图,让学生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直线、线段与射线,然后通过认一认活动,体会到它们都是直直的,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三个图形的特征。
2、直线、线段与射线的区别与联系。
组织学生讨论直线、线段与射线的区别与联系:直线无限长,没有端点;射线无限长,只有一个端点;线段有限长,有两个端点;射线与线段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二、字母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1、自学第15页的说一说。
2、全班交流用字母读直线、线段与射线的方法。
提醒注意:射线的读法只有一种,一般从端点读起;而直线和线段的读法都有两种。
三、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1、画一画:
通过第一题的操作让学生了解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通过第二题的画与量,了解两点之间的最短线段。
2、练一练:
第1题:数线段时,指导学生有规律地数,即按一定的顺序数;同时,要与线段的表示方法结合起来,如线段ad、线段dc等。
第2、3题:在比较这两题的线段的长短时,学生容易受视觉的影响。所以,在讲这两道题时,先让学生估一估这些线段中哪一条线段长,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然后组织学生讨论用什么办法来确定自己估计的正确性。例如:可以用尺子量一量来验证。
[板书设计]。
直线、线段与射线。
直线:射线:线段:
无限长无限长有限长。
无端点只有一个端点有两个端点。
第课时: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平行线。
2、会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教学重、难点]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小棒、三角尺、直尺。
[教学过程]。
一、平移。
平移铅笔:让学生动手用铅笔在方格纸上移一移,并说一说移的前后铅笔的位置关系。说明铅笔平移前后的线条是互相平行的。
二、平行。
1、移一移:
第1题:这幅图中有许多组平行线,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时,先让学生用小棒移一移,然后说一说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
第2题:本题平移后线段之间的平行关系是比较复杂的,特别是寻找一些斜线之间的平行关系学生可能更困难一些。可先安排一些简单图形如:菱形、直角三角形等,让学生说说这些图形在平移前后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
2、折一折。
通过折一折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平行线的特征。活动中让学生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折,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就互相平行的折痕进行讨论;然后可以鼓励学生讨论如何说明两条折痕是互相平行的。
3、说一说。
在生活中,每天都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平行线。根据书中给出的图片,想一想日常生活中还看到了哪些平行线,与同学交流。
一、画平行线。
教学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方法。
四、实践活动。
从长方体和正方体中找平行线。
[板书设计]。
平移与平行。
平移平行。
第课时: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垂直。
2、会用三角尺画垂线。
3、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难点]。
1、用三角尺画垂线。
2、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小棒、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量一量。
两条直线相交有各种不同的情况,在学习时,先让学生用小棒或铅笔摆出各种相交的图形,从而引出相交的概念。
观察、讨论这些相交的图形线与线之间形成什么角,从而引出其中的一个特殊角--直角。学生在确认两条线之间的直角关系时,要让学生懂得用三角尺中的直角来验证。
二、折一折。
让学生用手中的纸折出量条相互垂直的折痕。可充分让学生自己来折一折,学生在折纸后,教师要引导他们学会用自己验证的方法。如用三角尺的直角两条折痕的关系,从而确定这两条折痕是否互相垂直。
三、说一说。
1、说一说教室和生活中互相垂直的线段。
2、说一说正方体的哪几条边是互相垂直的。
四、练一练。
1、我说你摆。
同桌互相练习:一个同学先放一个小棒在桌上,让另一个同学,按要求摆出另一根小棒。
2、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两条线之间的垂直关系。问:如何确定门框相邻的两条边是否垂直,让学生自己来探索测量的方法。
安排让学生用三角尺量一量,来判断是否垂直,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五、画一画。
1、明确所画的线与哪一条垂直。
2、明确所画垂线是否有要求:一种是仅与某条直线垂直;另一种不仅要垂直,还要通过某个点。
六、小试验。
让学生应用垂直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
明确直线外一点到直线的垂直线段最短。
[板书设计]。
相交与垂直。
相交垂直。
第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平角、周角。
2、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平角、周角。
2、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
[教学准备]每人用两根硬纸条做一个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认识平角、周角。
1、动手操作活动角。
四人小组活动:(1)固定其中一根硬纸条,旋转另一根硬纸条。
(2)观察旋转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角,与同学交流。
2、汇报总结。
展示学生经旋转后的各种角,说说他们已经认识的角的名称,然后引出平角和周角。
二、说说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
1、试一试:第1题学生在说平角和周角时,要引导学生说明平角和周角是如何构成的,如人竖直倒立后身体与单杠形成了平角。
2、说说生活中你还看到了哪些平角与周角。
三、围绕哪一点旋转。
试一试:第2题说说所给图形是围绕哪一点转动的。
四、作业:练一练1、2。
[板书设计]。
旋转与角。
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第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引入量角器的必要性,认识量角器。
2、会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
[教学重、难点]。
1、认识量角器。
2、会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
[教学准备]每人准备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体会引入量角器的必要性。
1、动手操作活动。
四人小组活动:(1)用1测量a和b的大小。
(2)都是3倍多一点,讨论怎么办:用更小的角去测。
(3)对折1得到2,用1测量a和b的大小。
2、讨论、总结。
讨论:要测量一个角有多大,可以用规定的角去测,为了统一测量单位便于交流,规定了1度角,并使用量角器来量角。
二、认识量角器。
自己读书26页中的认一认,思考下面问题,再小组交流。
1、测量角所用的单位。
2、量角器的特点。
三、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1、先自己试一试:怎样用量角器测a和b的大小。
2、与同学交流测量的方法。
3、总结测量方法:强调点与点的重合,边与边的重合的测量方法。
四、作业:练一练2、3。
[板书设计]。
角的度量。
测量角的单位:测量角的方法:
第课时:
[教学内容]画角(第28页)。
[教学目标]。
1、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角度的角。
[教学重、难点]。
1、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角度的角。
[教学准备]每人准备量角器、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用画指定度数的角。
1、动手尝试画指定度数的角。
让学生画一个60度的角:你能用几种方法画?
2、交流、总结。
先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画法。
用量角器怎样画?要注意些什么?(注意内外圈的数,画完后可估一估)。
用三角板怎样画?要注意些什么?(用三角板只能画出一些特殊角度的角)。
3、画一个150度的角。
你能用几种方法?
二、试一试。
1、试一试:第1题学生先用量角器量出红领巾一个角的度数再画出来。
2、思考、讨论用一副三角板可以画哪些度数的角。
三、作业:练一练2、3。
[板书设计]。
画角。
用量角器画角用三角板画特殊度数的角。
第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本单元有关知识。
2、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每人准备量角器、三角板、一张圆形纸片、一张长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和运用平行和垂直的知识。
1、练习二第1题:
说说给定图形中马路之间的相互平行与相互垂直的关系。并引导学生说明如何确定两条马路之间的平行或垂直关系,有些可直观发现,有些需要用直角去验证。
2、练习二第2题:
结合自己的居住环境,说说各马路之间的平行或垂直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在说之前可让学生先画草图,再说关系。
二、复习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练习二第3、4题:先让学生估一估角的大小,在用量角器测。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练习二第5题:
这是一道操作题,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规律,解决问题。这道题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讨论、发现规律、解决问题。
1、练习二第6题:
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观察找出图中的直角、锐角、钝角,然后与同学交流。
一年级第二单元教案设计篇三
一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围绕着学生熟悉的家园来描写家园的美好。但对在城市生活的孩子来说课文所描写的山村、水乡是他们所不熟悉的。《小山村》是一篇很优美的描写农村新面貌的写景的短文,而《水乡歌》是一篇诗歌,描写的是南方水乡小城的秀美景色。在单元后还有一个《语文天地》。
本单元共要会写14个生字,认识30个二类字。并认识一个多音字“曲”。另外从本单元开始课文取消了拼音协助学字的一贯方法。
二教学目的.
1.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培养探究兴趣。
2.学习30个生字,巩固学过的字,巩固“单人旁、三点水、提手旁”的名称以及表示的意思。学习书写14个生字。
3.背诵《水乡歌》,熟读《小山村》回答课后的问题。
4.自学故事、自读短文,理解内容。
5.培养爱问的好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没有拼音辅助认字是训练重点;记忆30个识记生字。
四课前准备:自制课件、卡片等。
五学情分析:学生自主识字能力已有一定基础,但对去掉拼音识字、读课文还需要适应,预习时间应留长一些,加强自主识字方法的指导和主动性的调动;对南方的景物孩子了解很少,所以要自制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感受江南的美。
六课时安排。
课时分配共6课时课题课时。
《小山村》2课时。
《水乡歌》2课时。
语文天地2课时。
《小山村》第一课时。
一导入。从单元学习目标入手。师板书“家园”二字,示意学生读出来,然后问:你怎么理解这个词?鼓励学生充分说出自己的见解,引导他们得出广泛的理解。即家园可以指家庭,也可以指家乡。说到这里,你想起我们学过的哪些诗歌了?齐背诵《我的家》夸完了自己的小家,也夸一夸咱们的大家。鼓励学生说说对家乡的了解。多媒体出示黄土高原的鸟瞰图,近景图。从总体上认识居住地的环境特点。
师:今天,我们来学一首小诗,看看别的小朋友怎样夸自己的家乡的。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学习认读生字词。
1教师读课文,如果有学生跟着读,不去制止,相反用表情肯定。指名学生读课文。读完后,反问:你怎么也读了?课文中的生字是怎么认识的?鼓励、引导学生继续巩固预习的好习惯,重点培养自主识字的能力。
2自主识字。
1)多媒体出示含有生字的词,让学生自己读一读,哪个字不认识,就在书上的生字表里面画出来,拼一拼,或请教旁边的同学。
2)齐读生字词,请读得好的同学当小老师给大家领读。
3)交流识字方法,教师帮学生总结出几项好的方法。比如偏旁归类法,形声字识字法。
4)在小组内把刚才画出来的认识困难的字进行交流,记忆。并宣布下面要进行识字游戏的比赛,促使学生更主动地投入到识字活动中。
5)把生字从词里面抽出来,再进行认读。用游戏“摘蘑菇”。
6)用“”组词。
3再读课文,说说自己有什么进步。快速标出自然段。
三再读,理解课文,感受家园的美和语言文字的美。
1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这个小朋友都夸了他家乡的什么?用笔画出关键词来。(学习做简单的阅读笔记)交流。
2果树林有多美啊?读一读。看屏幕上放大的插图。(指导学生在读中体会,感受景色的美。)。
新房子呢?河水是什么样的?新修的公路又是什么样的?看屏幕上放大的插图。
3鼓励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先自己试一试。(给学生自己体会,提高、练习的机会)。
老师再说:“你们来读,让老师闭上眼享受一下家园有多美”“听你们读得这么好,我都想跟你们比赛了,咱们换个位置,我来读,你们想象。”
4说说,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大屏幕出示填空:
粉红的()雪白的()清澈的()。
弯曲的()漂亮的()奇妙的()。
四自由练习朗读,可以找人比赛。把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背下来。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
五复习巩固生字。快速认读字、词。
六作业:把课文朗诵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帮助考察生字的记忆情况。如果都会了,就奖给自己一个星星。
一年级第二单元教案设计篇四
教材简析:
本单元主要学习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学习这部分内容的基础是儿童在生活中已经积累的一些直接经验。比较是常用的思维方法,它可以帮助人们确定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也是一种基本的学习方法,它有助于人们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发现事物中隐含的规律。教学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让学生建立长短、高矮、轻重的观念,而且可以让学生体会比较的基本方法,形成初步的观察和比较的意识,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这部分教材的编写有如下一些特点:
1、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主动进行比较,获得认识。
2、重视比较的方法,注意培养学生简单的推理、判断能力。
教学理念:
1、在认识长短、高矮和大小、轻重含义的基础上,会用比较的方法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大小、轻重。
2、利用学生熟悉的场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利于学生进行比较。为学生提供积极探索和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在丰富的活动中学习数学。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认识长短、高矮和轻重的含义,体会比较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
2、使学生经历比较的活动,初步建立长短、高矮和轻重的观念,培养初步的观察、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知道长短、高矮、大小、轻重的含义。
2、初步懂得直接比较长短、高矮、大小、轻重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
1、掌握比较的标准和比较的方法。
2、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达比较的结果。
课时安排:1课时比一比。
比一比。
主备人:授课人:
备课时间:20xx.8.31上课时间:
教学内容:
比一比:教材第4~6页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认识长短、高矮和轻重的含义,体会比较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
2、使学生经历比较的活动,初步建立长短、高矮和轻重的观念,培养初步的观察、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与事实,培养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1、知道长短、高矮、大小、轻重的含义。
2、初步懂得直接比较长短、高矮、大小、轻重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
1、掌握比较的标准和比较的方法。
2、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达比较的结果。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了解学生对实际生活中长短、高矮已有的感性认识。
二、新课导入。
1、取出一把尺子,问:这把尺子长还是短?
2、当学生说出答案或争论时,再拿出分别比它短和比它长的尺子,引起学生对刚才答案的怀疑,从而导入新课。
3、出示课题,明确目标。
三、新课教学。
1、明确比较的要求。
(1)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才能作比较,对单个物件不存在什么比较。
(2)确定什么和什么比较,比较的标准是什么。
(3)比较时,要把两物体的一端对齐,然后再看它们的另一端是否对齐,从而进行比较。
2、教学长短、高矮。
(1)投影出示第4页情境图,提问:
图中画了些什么?你能说一说吗?
(2)比一比。
让学生看图找一找、比一比。同桌小朋友互相交流。
3、练习p4~5。
(1)看图长的画,短的画o;高的画,矮的画o;重的画,轻的画o。
(2)你还能在图上找一找,比一比吗?
4、小结。
比较长短和比较高矮都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才能作比较,单个物件不存在长短、高矮的,比较长短和高矮的方法一样,一定要把一头对齐,才能正确比较出长短和高矮。
5、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实物,分组进行比较,相互讲出比较的结果。
四、巩固练习。
1、课本p5想想做做。
老师读题指导看图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并说出理由。
2、请联系你身边的事物找一找,比一比。
五、质疑。
六、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谈谈你的收获。
七、作业。
运用已学的知识,找身边熟识的事物比一比,说一说。
一年级第二单元教案设计篇五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13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操作,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知“长”、“短”、“高”、“矮”的含义,学会比较物体长短、高矮的方法。
3.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精神和用数学的意识。
【教材说明】。
本单元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比多少”,另一部分是“比长短、比高矮”。这些内容是学习认数、计算和量的准备性知识。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初步感知“多”、“少”、“长”、“短”、“高”、“矮”的含义,同时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比一比。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7页内容及第8页“做一做”,练习一中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一一对应,知道“同样多”的含义;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知道多、少的含义。
2、通过听童话故事,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热情待人的良好品德。
3、使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初步体验数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各种动物的图片。
【学具准备】三角形、圆片、花朵片各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听故事,提问题。
故事:三只小猪长大了,要离开爸爸、妈妈自己生活了。他们各自盖了一间小房子。大哥盖了一间草房子,二哥盖了一间木头房子,小弟盖了一间砖头房子。房子盖好了,他们高高兴兴搬进了自己的小屋。可是有一天,来了一只又饿又渴的大灰狼,他先来到大哥的房子前,使劲一吹,大哥的草房子给吹倒了,大哥逃到了二哥家里。可大灰狼又使劲一吹,结果二哥的木头房子也给吹垮了。没办法,哥俩赶紧逃到小弟家里。这次不管大灰狼怎么吹,砖头房子一动也不动。后来,三只小猪一起动脑筋赶走了那只坏透了的大灰狼。三兄弟都竖起大拇指说:“还是砖头房子最坚固。
这一天,天气可好了,河里的小鱼高兴地在水里游来游去,咦!为什么那边的草地上那么热闹?小鱼“哗啦”跳出水去一瞧,哦,原来三只热心的小猪在帮他们的邻居小兔盖最坚固的新房子呢!他们你搬木头我搬砖干得可欢呢!小房子很快就盖好啦。那边的石桌上放着许多好吃的,肯定是热情好客的小兔招待小猪的。
1.教学“同样多”。
教师:同学们,今天想给你们讲个故事,想听吗?这个故事的名字就叫《三个猪兄弟》。
(1)三个猪兄弟为什么要帮小兔盖房子?
同时进行德育教育: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热情好客。
(2)图上有几只小兔?每个小兔搬多少砖?
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贴小兔头图片、砖头图片。
(3)一只小兔搬一块砖,有没有多余的砖头?有没有多余的小兔?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一只小兔对着一块砖,没有多余的小兔,也没有多余的砖头。我们就说:小兔和砖头同样多。(板书:小兔和砖头同样多,也就是4和4同样多。)。
(4)图上还有哪些物体同样多呢?(随意比较)。
2.操作。(教科书第8页“做一做”第1题)。
(1)教师引导学生摆“同样多”。
指1名学生到投影仪上摆,其他学生在课桌上摆。最后学生看自己摆的和投影仪上摆的是否一样。
一年级第二单元教案设计篇六
教学内容:上下(位置)。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4、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能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文试表述。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验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动物分房图若干;四只动物头像若干;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经验出发,初步体会上下的含义,培养想象能力。
1、看看我们的教室,你发现了什么?
2、再看,你的上面有什么?
3、想像:如果再往上看,再往上,穿透屋顶,穿透这栋楼房,你的上面还会有什么?
4、再看,你的下面是什么?继续往下想,你的下面还会有什么呢?
5、揭示课题: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感受”上、下“。
二、创设情境,理解上下,初步培养空间观念。
1、创设情境(1),初步体会上下位置关系。
b:看它们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谁能完整的说一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2、创设情境(2),初步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a:大家说得好,小松鼠也想来听一听(cai)显示。
b:观察:你还能用”上“或者”下“来说说它们现在的位置吗?先跟你的同伴说说看。
c:再观察小松鼠的位置:说”小松鼠在上面“对吗?
”小松鼠在下面“对吗?,那怎样才能完整地用上和下来说小松鼠的位置呢?
小结:看来,比的参照物不同,小松鼠的上下位置也不同。
3、创设情境(3),进一步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b:现在,你又发现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呢?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比一比,谁问得好,谁答得好。
小结:看来,位置变,上下关系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三、创设活动,加深理解,促进情感体验。
1、摆一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1)听口令摆一摆。
(2)同桌合作摆一摆,说一说。
2、找一找。在生活中体会上下的位置关系。
(1)全体起立,从教室中,你能发现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2)你也在教室里,你还能用上下来说你在教室中的位置吗?
四、分层活动,巩固理解、增强应用意识。
1、出示练习图,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
2、让学生自由的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3、确定位置,培养简单的推理能力。
小红住在小英楼上,
小英住在小兰的楼上。
谁在最上面?谁在最下面?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前后(第2页)。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实践或游戏情境中,体验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
2、能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
3、培养学生关于前后的空间观念。
4、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
教学难点:学生前后空间观念的培养。
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情境教学、游戏。
教学准备:纸制的方向盘4个、车站牌5个、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老师请5名学生上讲台排成队列。
(5名学生排成队列,其余学生描述其中一位学生的位置)。
2、在老师的口令下,学生按要求调换位置(把原来排在第二位的同学,依次往后进行调换,换三次,最后一次换到了队伍的末尾。使学生初步体验到: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具有一定的相对性。
引导学生”()同学在()同学前面,在()同学后面,“”()在最前面“等较规范的语言来描述。
二、观察讨论、学习新知。
1、(有了前面的情境设计做铺垫,学生已初步体验到了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因此新课知识,应由学生自己通过观察、讨论来掌握。)。
2、老师出示电脑:小动物赛跑。
电脑演示:小鹿、小狐狸、小白兔,小蜗牛参加赛跑,起跑后不久,他们的位置发生了改变。
(学生看电脑观察小动物的位置变化)。
问:如果比赛继续进行,可能会有什么情况发生?(目的:启发学生的法语异思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再次体验到前后顺序具有相对性)。
3、看书:第2页上面的图:让学生看图答。
三、练习巩固、启发思维。
1、说一说。
(1)你的座位前面是谁?后面是谁?(目的: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体会前后意义和相对性)。
(2)你前面有几个同学?后面有几个同学?你是排在第几位?(使学生学会从前面数或者从后面数,得到不同的答案)。
2、第2页的做一做的`第二题,然后全班集体订正。
3、游戏:
(1)请一名学生扮演司机,老师扮演售票员,5名学生扮演站牌(手持站牌站在教室5个不同的地方),其余学生扮演等车的乘客(可任意选择站起来牌),在教室里进行坐车游戏。
师出示其中一个站牌,请学生说说站起来牌的意义。
师:各位乘客,欢迎您坐我们的公共汽车,本车的起点站起来是”火车站“,终点站是”动物园“,有上车的乘客请上车。
师:你想到什么地方去?到你要去的地方,有多少站?
每到一站,老师都报出站不同,学生自由地上下车,但要求说出自己坐多少站?(答案不唯一)。
(2)请同学们看,现在老师是前面朝你们站着,那么黑板在老师的哪一面?老师在黑板的哪一面?你们在老师的哪一面?(与一名学生合作),他在我的哪一面?(前面)换位置后再问:现在呢?(后面)师生同时向左转后再问:现在呢?(后面)。
师:对,请同学们记住:面朝的方向就是---生:前师:背对的方向则是----生:后师:前与后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四、家庭游戏、知识巩固。
(2)向家长说说,做课间操时,排在前面和后而的分别是谁?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左右(第3页)。
教学要求:
1、在生活中看关于”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能初步运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
教学重点: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正确确定”左右“。
教学难点:”左右“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计算机笔橡皮尺子文具盒小刀。
教学过程:
一、通过左手、右手的活动,感知自身的左与右。
师:小朋友们,今天谁有信心上好这节课?请举起你的小手。
1、感知左手和右手。
师:看看你举起的这只手,是你的----右手?
再看看你的另一只手,是你的----左手?
师:大家说说,我们常常用右手(或左手)做哪些事?
(学生自由发言)。
师:左、右手要多锻炼,特别是左手,多锻炼会使我们的小脑袋越变越聪明。
2、体验自身的”左与右“。
(学生自由回答)。
3、小游戏听口令做动作(由慢到快)。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
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
拍拍你的左腿,拍拍你的右腿。
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
左手抓右耳,右手抓左耳。
4、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左右)。
师:请小朋友们记住,”左“字下边是个”工“字,”右“。
字下边是个”口“字。
二、玩学具,理解左边和右边。
1、摆一摆。
师:同桌合作,像电脑上一样的顺序摆放好事先准备好的学习用品。
(计算机演示:按顺序摆好:铅笔橡皮尺子文具盒小刀五样学具)。
师:大家先来确定一下,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
2、数一数。
师:按左右的顺序来数一数。(点着学具来数,数好后请学生回答,从而完成电脑中的填空题)。
从右数橡皮是第--------个。
从左数橡皮是第--------个。
师:同样的东西,按不同的方向去数,顺序也不同。
3、说一说。
尺子的左边是什么?右边呢?
(1)启发、引导学生观察图说出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
(2)说出尺子的左边或右边各有哪二样学具?
(计算机演示印证)。
5、相怎么摆就怎么摆,然后同桌互说。
三、体验”相对“,加强理解。
1、找一找(计算机演示图意)。
2、师:星期天,小江想到小明家去玩,可他只记得小明家住在三楼的左边,你们能告诉他小明家住几号房吗?(展开讨论,计算机学示结果)。
2、想一想。
师:我跟大家面对面地站着(老师举起右手),请问:老师举起的是右手吗?
老师举着右手转身与学生同向,证实结论。
师:我们面对面地站着,因为方向相对,举的右手就会刚好相反。
练习:老师和学生一同举左手体验。
四、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1、说一说:你相邻的同桌都有谁?
问:相邻是什么意思?
面对黑板说说你相邻的同学有谁?
背对黑板说说你相邻的同学有谁?
侧转身再说说你相邻的同学有谁?
师:每转一次前、后、左、右的人都发生了变化,但相邻的同学总是这几个。
2、用电脑演示同学们上下楼梯的情景。
问:他们都是靠右边走的吗?(学生讨论,也可以让学生试着走一走,体会一下)。
小结:方向不同,左右不同,判断时以走路的人为标准。平时我们上下楼梯时,都要像这些小朋友一样靠右行,有秩序地走,不会相撞,保证安全。
3、摆一摆。
老师说,学生摆。
把本子放在书的下面。
把尺子放在书的左面。
把铅笔放在书的右面。
4、计算机出示图。
讨论: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还有不同的相法吗?
点击电脑:出现7辆车。
五、总结。
我们学习了什么?(左右)对!是表示方向的左和右。
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分清左和右,特别是行走时,人注意靠右走。
一年级第二单元教案设计篇七
1.同学们,我们刚刚上完一节洋溢着爱的口语交际课,那些感人的事例我们终生也不会忘记。这节课,我们就来写一写父母对自己的爱。先自己想一想写什么。
2.自由发言,互相启发,拓展思路:可以写自己在口语交际课中讲过的事,也可以写在综合性学习中了解到的其他事,还可以写自己和父母之间其他感人的事。记住:只要是爱的故事,无论大小,无论远近,都值得我们用心去写。
二、鼓励有个性的表达。
1.我们这篇习作的第一读者将是我们的爸爸妈妈,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写,才能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孩子的理解并铭记他们的爱呢?让我们小组内讨论一下。
2.各组说一说你们讨论的.写法有几种(如,写信,给自己的习作绘制插图,附上照片,在习作前给爸爸妈妈写几句话等)。明确:只要表达了真情实感,把感人的事情写清楚、写具体,爸爸妈妈一定会将我们的习作当做最好的礼品。
进行习作,注意书写工整、语句通顺。教师对部分同学进行个别指导。
三、延伸课外。
1.同学们,我相信我们的每一篇习作都表达了我们与父母之间最真挚的爱,就让我们把这篇充满真情实感的作品献给爸爸妈妈。回家后,请读给父母听。
2.让爸爸妈妈对你写的内容提出意见,我们认真改一改,再请他们在我们的习作后写上批语,做上“星级评价”。
第三课时。
(一)我的发现。
1.自读两组句子。
a.读句子,注意加点的字,想想它们的意思。
b.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
2.交流自己的发现。
a.指名说说“光”和“抽”在不同句子中不同的意思。
b.联想发现:你还发现了哪些字也有这个特点?
如:花。
3.a.公园里的花可多了。
b.奶奶眼睛花了。
c.我不乱花钱。
d.林子里鸟可真多,有白的,有黄褐的,还有花的呢!
4.总结,拓展。
我国的汉字大多一字多义,了解一字义的现象,对阅读、写作都大有好处。理解一字多义并不困难,可以联系上下文,可以查字典,还可以向人请教。
(二)日积月累。
a.读读认认。
1.自由读儿歌,不会的主动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2.比赛读,看谁读得正确、流利。
3.自由认读生字,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识记生字的窍门。(大部分字为形声字,左形右声)。
b.读读背背。
1.自由读古诗,有不认识的字主动请教别人。
2.小组练习读,试着说说诗的大意,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3.练习背诵。
第四课时。
展示台。
一、提出要求。
这几天,无论是课内学习还是课外综合性学习,同学们都感受到了深深的爱,它是我们生命的养分,也是世界和谐美好的原因。下面我们就把父母批改过的习作以及综合性学习中为回报父母之爱的各种小制作、记录等准备向大家展示。
二、小组合作。
1.小组成员共同商议:利用课桌搭建一个展示台,将每个组员的作品都展示出来。
2.人员分工后,动手布置小组展示台。
3.小组成员互相介绍展品的来历及制作过程,读一读父母给自己批改的作文,可以提问,也可邀请老师参加。
三、小组参观。
各组巡回参观,在参观过程中有不懂的问题可以提问。
一年级第二单元教案设计篇八
本组教材是以“汉字家园”为主题编排教学内容的。本单元选择了五篇识字《天地人》《金木水火土》《口耳目》《日月水火》《对韵歌》。通过这一组识字的教学引导学生发现识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体会学习汉字的乐趣,产生学习汉字的愿望,在具体语境中,了解象形字的特点,学习用归类法识记汉字。本单元还安排了“口语交际”“语文园地一”和“快乐读书吧”。
1、认识本单元40个生字,会写17个生字和10个笔画。
2、学习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借助象形字识字、看图识字、对对子识字等多种方法识字。初步了解汉字的文化内涵,产生主动识字的愿望。
3、背诵课文《金木水火土》《对韵歌》。
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读书和写字的习惯。
5、学会清晰表达,爱护自己,尊敬别人,热爱大自然,热爱动物;对交流有兴趣,感受交流的快乐。
6、学会用较慢的速度朗读、背诵课文。
7、了解课外阅读的途径,感受课外阅读的快乐;乐于和大家分享课外阅读成果。
1、会写17个字和10个笔画,认识40个生字。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读书和写字的习惯。
3、了解汉字从上到下,先横后竖的笔顺规则。
4、背诵课文《金木水火土》《对韵歌》。
5、背诵《咏鹅》。
1、会写17个字和10个笔画,认识40个生字。
2、了解汉字从上到下,先横后竖的笔顺规则。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读书和写字的习惯。
4、了解课外阅读的途径,感受课外阅读的快乐;乐于和大家分享课外阅读成果。
通过这一组识字的教学引导学生发现识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体会学习汉字的乐趣,产生学习汉字的愿望,在具体语境中,了解象形字的特点,学习用归类法识记汉字。
1、拼音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插图,教学多媒体,在语境中学习,培养观察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在在发现中学习,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2、识字教学时,可以设计多种活动,如,字词游戏、阅读竞赛活动等,使儿童通过与汉字反复见面,逐步从本课会认,过渡到在其他语言环境也能认识。
3、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
鼓励学生主动识字、自主识字,依托教材中的有关内容,如,认姓氏字,认各种标牌上的字,从电视、广播中认字,激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使生活成为识字的大舞台,利用学生生活中的.有利条件,使学生形成对识字的浓厚兴趣,并提供机会让学生交流课外认的字。
1、准确把握识字要求。
2、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要承认学生间的差异,不要过分追求堂堂清、课课清、个个清。一篇课文十几个生字,不一定要全部过关后再学下一篇。要认识到,汉字学习是一个反复的、长期的过程,教师要创造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增加学生与汉字见面的机会,加强汉字的复现和巩固,相信所有学生最终都会成功地完成识字任务。
3、调动学生的识字积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提倡学生运用记忆规律,发现新知与旧知的联系,恰当运用识字方法。学生的学习风格不尽相同,教师应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最习惯的方法尽快地认识汉字。如,可以让学生交流这些字你认识哪些,是怎么认识的?不认识的字该怎么记?要相信学生能够用已经形成的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学习生字。
课件、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一年级第二单元教案设计篇九
教学内容:
教材第38页复习1~5.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2.通过复习进一步提高学生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计算练习。
1.老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直接口报结果。
2.复习题1。
1)直接写得数,集体订正。
2)比-比上下两题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什么不同的地方?
3.复习题2。
1)老师先说明题意,先把两叶片上的数相加说出和,再相减算出差。
2)同桌同学相互练习,集体交流。
4.复习题3。
9题口算,要求学生在2分钟内完成,做好后要检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集体订正对做得全对的学生给予表扬.
二.应用题练习。
1.复习题4。
1)出示第4题,说说题意。(一个班有学生45人,另一班有学生40人,有80个桔子,分给他们两个班每人一个,够不够?)。
2)同桌同学讨论一下你怎么想?集体交流。
(先口算出一共有85人,再比较80与85的大小)集体口答。(不够)。
2.复习题5。
1)出示第5题,说说题意。(一(1)班浇了20棵花,还剩15棵没有浇,一(1)班一共要浇多少棵花?)(一(2)班一共有27棵花,还有3棵没有浇。一(2)班已经浇了多少棵花?)。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集体交流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两个问题的算法不同?
3)集体口答。
三.作业布置。
练习与测试复习(1)。
四.教学后记: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学习氛围不好.
一年级第二单元教案设计篇十
中间要停顿,圆点带个尾〔,〕。
并列词语间,点个瓜子点〔、〕。
总结导语前,上下两圆点〔:〕。
有话说出口,也要用上它〔:〕。
并列分句间,圆点加逗点〔;〕。
疑问与发问,耳朵坠耳环〔?〕。
命令打招呼,滴水下屋檐〔!〕。
惊奇与感叹,它也少不了〔!〕。
引文特殊词,蝌蚪上下窜〔“”〕。
有话对人讲,也会被它围〔“”〕。
转折或注释,一横写后边〔——〕。
意思说不完,六点紧相连〔……〕。
一年级小学生语文《荷叶圆圆》知识点。
原文。
荷叶圆圆的,绿绿的。
小水珠说:“荷叶是我的摇蓝。”小水珠躺在荷叶上,眨着亮晶晶的眼睛。
小蜻蜓说:“荷叶是我的停机坪。”小蜻蜓立在荷叶上,展开透明的翅膀。
小青蛙说:“荷叶是我的歌台。”小青蛙蹲在荷叶上,呱呱地放声歌唱。
小鱼儿说:“荷叶是我的凉伞。”小鱼儿在荷叶下笑嘻嘻地游来游去,捧起一朵朵很美很美的水花。
知识点。
字:躺、眨、展、蹲、呱、嘻、捧。
词:水珠、摇蓝、眼睛、翅膀、歌台、凉伞。
重点句子:
1、荷叶是我的摇蓝。”小水珠躺在荷叶上,眨着亮晶晶的眼睛。
2、荷叶是我的停机坪。”小蜻蜓立在荷叶上,展开透明的翅膀。
3、荷叶是我的歌台。”小青蛙蹲在荷叶上,呱呱地放声歌唱。
4、荷叶是我的凉伞。”小鱼儿在荷叶下笑嘻嘻地游来游去,捧起一朵朵很美很美的水花。
主要内容:
《荷叶圆圆》诗中描写了圆圆的、绿绿的荷叶。荷叶是小水珠的摇篮;是小蜻蜓的停机坪;是小青蛙的歌台;是小鱼儿的凉伞……整篇课文洋溢着童真、童趣。
一年级语文《月亮的心愿》知识点。
字:睡、装、累、病。
词:照顾、郊游、窗户、愉快。
重点句子:
1、夜深了,月亮透过窗帘,看见一个小女孩睡在床上,身旁有个背包,里面装着水果和点心。
2、月亮又来到另一个家的窗前,只见一个小女孩正在照顾生病的妈妈。
3、妈妈说:“珍珍,早点儿睡吧,不要太累了,明天你还要去郊游呢。”
4、月亮悄悄地离开了窗户,心里想:“我去跟雷公公说说,明天还是下雨吧!”
5、两天后的一个艳阳天,孩子们一个都不少,排着队,愉快地走在郊游的路上。
赏析全文。
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心愿。
我们来看看图,听听录音。(多媒体出示)。
(2)小朋友,你们听明白了吗?,说说你听明白了什么?
一年级第二单元教案设计篇十一
――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单元备课)。
教学目的: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掌握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的口算;能结合现实素材进行初步的估算。
2、经历探索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过程,体会加减法的联系,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初步的抽象、概括、推理的方法;通过算法多样化,初步学会有个性的学习。
3、能利用所学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1、经历探索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过程,体会加减法的联系。
2、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初步的抽象、概括、推理的方法;
3、通过算法多样化,初步学会有个性的学习。
教学难点:
1、掌握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的口算;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课时安排:19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1――82页。
教学目的:
1、经历主动探索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的进行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的口算。
2、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交流自己的算法,感受算法多样化。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4、主动参与新知识的学习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难点:能正确的进行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的口算。
教学方法:启发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算: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口算。
二、新课:
1、出示情境图:运动会报名的场景。
(1)让学生说一说,这是在干什么?
师引导学生看图: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老师遇到了什么难题?
(2)(看图后指名说)我们一起来帮他解决,好吗?
(同位互相讨论)。
(3)举手交流自己的想法:(1)数一数(1、2、3……16)。
(2)9+6。
6+9。
老师板书:9+66+9。
小组讨论9+6或6+9的算法。(老师巡视指导)。
(4)学生交流算法:
(1)数学具(先摆9根,再摆6根,数一数一共16根)。
(2)把9看成10,10+6=1616-1=15。
(3)“凑十法”,把6分成1和5,9+1=1010+5=15。
或把9分成4和5,6+4=1010+5=15。
只要学生的想法有道理,都应给予肯定。
2、男、女运动员一共有多少?
(1)先让学生自己列式。
7+8=8+7=。
(2)怎样算?同位互相说一说。
指名说算式7+8=158+7=15。
(3)能说说你是怎样算得吗?
(1)数学具(先摆8根,再摆7根,数一数一共15根)。
(2)把8看成10,10+7=1717-2=15。
(3)“凑十法”,把7分成2和5,8+2=1010+5=15。
或把8分成3和5,7+3=1010+5=15。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1)让学生说一说,并解决。
(2)鼓励学生多说。
三、课堂练习:
1、课本第82页,第1题。(1)让学生圈一圈,算一算。
(2)学生独立完成,师生共同纠正。
四、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收获,教师补充。
板书设计:
小小运动会。
9+6=156+9=15。
7+8=158+7=15。
1、9+2=11(只)。
9+4=13(只)。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3页。
教学目的:
1、能正确的进行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的口算。
2、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交流自己的算法,感受算法多样化。
3、会根据图,列式,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能正确的进行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的口算。
教学难点:能正确的`进行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的口算。
教学准备:小棒。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算: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口算。
二、巩固练习:
1、第2题:看图列式。
(1)让学生根据图,自己列式。
(2)学生独立完成,师生共同纠正。
2、第3题:计算。
(1)先让学生独立计算。
(2)比较上下2行,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3、第4题:连线。
(1)让学生说一说,怎么做。
(2)让学生先计算出每一个算式。
(3)将答案相同的两个算式连起来。
4、第5题:填空。
(1)先让学生自己计算。
(2)说一说,你都发现了什么?
三、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收获,教师补充。
板书设计:
自主练习。
2、9+3=12(个)9+7=16(朵)。
3+9=12(个)7+9=16(朵)。
3、9+4=9+5=9+8=9+7=。
教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4页。
教学目的:
1、能正确的进行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的口算。
2、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交流自己的算法,感受算法多样化。
3、会根据图,列式,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能正确的进行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的口算。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小棒。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算: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口算。
二、巩固练习:
1、第6题:看图列式。(1)学生说一说,图中都有哪些信息?
(2)让学生自己列式。
(3)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2、第7题:看图列式,提问:
(1)学生说一说,图中都有哪些信息?
(2)让学生自己列式。
(3)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鼓励学生多提出问题。
3、第8题:看图列式,提问题。
(1)学生说一说,图中都有哪些信息?
(2)让学生自己列式。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鼓励学生多提出问题。
三、课堂小结:学生总结本节课收获,教师补充。
板书设计:
自主练习。
6、9+5=14(个)5+9=14(个)。
7、9+8=17(只)8+9=17(只)。
教后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5――86页。
教学目的:
1、经历主动探索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的进行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的口算。
2、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交流自己的算法,感受算法多样化。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4、主动参与新知识的学习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难点:能正确的进行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的口算。
教学方法:启发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算: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口算。
二、新课:
1、出示情境图(分发饮料)。
(1)引导学生看图,了解信息窗中的信息。
果汁:一组要8瓶,二组要7瓶。
矿泉水:一组要6瓶,二组要7瓶。
(2)引导学生思考,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鼓励学生大胆提问。
2、提出问题:两组一共要多少瓶果汁?
(1)让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
(2)然后互相交流想法。
师板书:8+7=。
7+8=。
引导学生交流算法。
(3)8+7=15。
7+8=15。
3、提出问题:两组一共要矿泉水多少瓶?
(1)让学生自己列式,并解决。
6+7=13。
7+6=13。
(2)学生交流算法。
4、一组需要饮料和矿泉水一共多少瓶?
让学生自己列式,并解决。
8+6=146+8=14。
5、二组需要饮料和矿泉水一共多少瓶?
让学生自己列式,并解决。
7+7=14。
三、课堂练习:
1、第1题:圈一圈,算一算。让学生独立完成。
2、第2题,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师生共同纠正。
四、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收获,教师补充。
一年级第二单元教案设计篇十二
一.本单元教学内容:
10以内数的加;0的加法;10以内数的减法;0的减法;1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1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初步了解交换相加两个数的得数不变,能正确.熟练地口算10以内数的加减法,会口算10以内数的两步加减法式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3.在交流多种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养成初步的合作意识。在用10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三、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体会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能正确地进行口算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四、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情境串”,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发现并提出问题的学习情境。
2、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初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通过有关的操作练习进一步体验加减法之间的联系,从而加深对加减法意义的认识。
3、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各自的计算方法,倡导方法多样化。
4、充分利用多样化的练习方式,提高口算能力。
5、注意培养学生的初步的应用意识。
6、对本单元的知识技能评价,不仅要考察学生能否正确、熟练地口算10以内数的加减法,还要考察学生是否能有条理地思考问题,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考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四、本单元课时数:14课时。p45----62可用7-8课时。
课题:走进花果山信息窗5。
单位:洪山中心校备课人:耿樱鑫。
教学目标:
1、知道连加的含义,能够正确地进行10以内的连加计算。
2、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分析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在学习探索中积极合作与交流的精神。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信息窗5挂图)。
2、让学生在认真观察画面理解图意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你看到了什么?”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整理信息,提出问题。
根据画面上提供给我们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根据图意,可能会提出下列问题:
草地上一共有多少名同学?
小河里一共有多少条鱼?
河岸上还剩下多少只青蛙?
树上还剩下多少只小猴子?
草地上一共有多少朵花?……。
2、独立思考,探索问题。
3、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倾听学生的想法。小组长组织好小组成员的发言顺序,并做好总结。
4、组间交流,解决问题。
(1)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说相应的算式。
(2)这几个小组的想法又对又准确。那么这道题等于几?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4个坐在地上的同学,加上站着看小猴跳水的3个同学是7个同学。再加上跑来的2个同学,就是9个同学。(学生列的算式不同,说法也可以不同)那么这道题也就是几加几再加几?(指名学生:4加3再加2)。
(3)今天我们学的这个算式和以前学的算式有什么不同?教师在适当时机总结:把三个数加在一起的算式,叫做连加。并板书:连加。
(4)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在这幅图里,还有哪几道题可以用连加的方法来计算?学生自己试做,并和同学们交流自己的想法。
三、走进生活你能用今天学到的连加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吗?提出生活中的问题自主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我们先把它放到问题口袋里,以后再来解决。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计算连加、连减题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课题:走进花果山10以内的连加、连减练习课。
单位:洪山中心校备课人:张贤英。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6--47页的自主练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在观看猴子跳水的情境图中,我们又学习了哪些知识?
二、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第1题。
练习时要强调先想什么,再想什么,练习过程中,可以从中抽出个别题目,让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加强对口算方法的具体指导。
2、自主练习第2题。
进一步巩固连加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3、自主练习第3题。
根据情景图上提供的数据,学生自主列出算式。
4、自主练习第4题。
5、自主练习第5题。
以统计表的形式引导学生填数,巩固连加。应先引导学生数清楚西红柿、辣椒、茄子的数量,然后计算三种蔬菜的总个数。
三、课堂总结。
课题:走进花果山信息窗5小猴子钓鱼。
洪山中心校张良金。
教学内容:教材48---49页。
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会口算10以内数的两步加减混合式题。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在交流多种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养成初步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0以内数的两步加减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展台。
学生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
二、探究新知。
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中讲述的故事。
先在小组内讲故事,然后推选一名在班内讲故事。
2.让学生明白事情发展变化的先后过程。
启发学生提出“有5只小猴子学钓鱼,跑了3只,又来了1只,现在有几只小猴子”的数学问题。
结合图意多让学生在小组内说说钓鱼的小猴子只数变化的过程。
3.根据自己的理解列出算式。
引导学生根据连加、连减算是的运算顺序,口算出结果。
说说算式中各代表的内容及每步计算的意义,用“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格式表述运算顺序。5-3+1=3(只)。
4.看图,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根据图意,提出问题:现在鱼缸里有几条鱼?
要解决这个数学问题,需要哪些数学信息?
让学生先自主探索,根据自己的理解独立列式计算。
3+2-1=4(条)。
算完得数后,组织学生结合自己列的算式,说说鱼缸里的小鱼的条数是怎样变化的,先算的什么,再算的什么。
三、总结全课:说一说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总结:加减混合运算按照从左向右的顺序计算。
四、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1。
看图,说说图中的意思。根据图意及自己的理解提出问题,
列式解答。说一说运算顺序。
问:还可以怎样列式?说一说想法。
2.看图,说一说图中原来有几只天鹅,后来发生什么事情。
又发生了什么事情?怎样列式?
说说运算顺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口算。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说运算顺序。
板书设计:
小猴子钓鱼。
5+1-3=3。
5-3+1=3。
3+2-1=4。
3-1+2=4。
小猴子钓鱼(练习)。
洪山中心校张良金。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猫钓鱼”、“小羊过河”、“讲故事”等多种练习形式,达到对加减混合运算的正确、熟练计算。
2、理解情境图的思维方式是开放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样化的。
3、通过具体情境,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的乐趣。
重点、难点:1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二、自主练习。
1、p50第3题出示口算卡片,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p50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出示p50第5题小猫钓鱼图片。
(1)、引导观察图片:图上什么?小猫做什么?
(2)、引导理解图意:看桶上有什么?鱼上有什么?看第一只小猫和它钓的鱼。鱼背上算式10-5-3的结果是2,这条鱼就钓到了。另外两只小猫能钓到自己想要的鱼吗?讲一个数学小故事。
4、出示p51第6题“小羊过河”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图意。
(1)提出解决的问题:小羊要踩什么样的石头过河?
(2)“妈妈告诉我,从得数是3的石头上过河最安全。”算一算哪些石头上的算式得数是3?在石头旁标得数。
(3)说一说:石头上的得数有哪些?
(4)画一画:小羊过河的路线?
5、出示p51第7题图片。
按照自己的想法来编一个故事。要求:有意思、有趣味、有数学问题。
三、课堂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走进花果山回顾与整理。
洪山中心校刘云林。
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
1、进一步巩固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提高学生10以内加法、加减混合口算的能力。
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整理过程。让学生经历系统整理和复习所学数学知识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不同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似内容之间的差异。
3、引导学生进一步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提高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创新意识,让学生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观察加法算式分类。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就在身边。
教师准备:未完成的加减法表格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大海吗?下面老师就带你们去领略一下海底世界的奇特风光!
(电脑播放海底世界录象)。
二、引导探索、寻找规律。
1、算一算:你看,来了一群小鱼,身上还写着算式,自己会不会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说一说:在计算的时候,你都发现了什么?
自己先看一看,想一想,你愿意怎样排?同位交流。
4、全班交流。
谁愿意说一说,你是怎么排的?谁还有不同的排法?
5、观察再发现。
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会发现些什么?
6、读一读:那么我们把这些算式读一下,好吗?男女同学比比赛,听谁的声音即洪亮又干脆!
7、整理其它得数的加法算式。
过渡语:同学们,再看又来了一群小鱼,你喜欢写得数是几的加法算式。
(1)选一选。
生:喜欢得数是9的加法算式。
(2)小组分工。
在写之前,小组先分好工,比比哪个小组合作的好?
(3)欣赏各个小组整理情况。
讲一讲:谁愿意代表你们组,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们是按照什么规律排列的?
(4)观察讨论、发现规律。
(5)汇报交流。
轻轻的跟你同位说一说。
谁愿意把你的发现说给全班同学听一听?
谁还有不同的发现?还有没有了?有没有不同的看法?谁还想说说你的发现?……。
让学生畅所欲言。
(6)激励学生认真倾听别人发言,也可以生生评价、自我评价、师生评价。
针对刚才这个同学说的,有没有补充?有没有不同的意见?不同的见解?谁想评评?
三、模拟情境、在玩中巩固。
1、游戏--猜一猜。
学生根据规律大胆的猜测。
你是怎么想的?谁还有不同的看法?
2、游戏--比比谁最先走过桥。
男女同学再比比赛,看谁最先走过桥?
谁想帮张老师走过桥,谁想试一试?
3、游戏--补阶梯算式,畅游海底龙宫。
(1)下面小组的同学先讨论,再去写一写。
(2)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会发现什么?
(3)小组汇报交流评价。
为什么这样填?你是怎样想的?
四、活动欣赏。
同学们表现的不错!海底世界的大门终于向你们敞开了!(课件播放录象欣赏)。
七、教学随笔:
课题:走进花果山我学会了吗?
单位:淄川洪山松龄小学备课人:李素芬。
教学内容::青岛版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学会了吗”及丰收园。教科书第5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课件展示小鸟、小朋友、花、蝴蝶、苹果等从数到加减法的练习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答。
2、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体味大自然、享受大自然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数学乐趣。
课件出示秋游图示,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找数和列式计算的机会,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会问、会说、会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自主探索、观察讨论。
1、自主观察。
(1)说说从画面上你都了解到哪些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在小组内交流。
注意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组内互相倾听别人意见的好习惯,有不明白的问题可以直接提问组内比较优秀的同学予以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全班解决。
(2)组间交流,各小组派代表一组提问题,另一组解答,下一个小组说解答方法,多种方法提问并解答。
(3)全班整理,以加减法为主线,进行多种练习,列式,计算。
三、巩固练习。
看你能列多少道算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创造、探索能力。
2、知识延伸。
可以和好朋友一起,做你喜欢的事,算你喜欢的题,写你喜欢的数,列你喜欢的算式,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
每提一个问题,列一道算式,你就得到一个五角星。
四、课堂总结。
数学广场:找规律。
洪山中心校孙红秀。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场景,发现事物中隐含的规律,对图形、物体等的排列规律有初步的了解。
2、经历探索、发现规律的过程,初步体验寻找事物规律的思考方法,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能运用简单的规律解释现实中的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体会一组图形重复出现多次就是排列规律。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学具、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出示一座楼前花池和中心花坛的真实照片。明明说:瞧,怎么样,漂亮吗?)师:不仅漂亮,而且还藏有一些小秘密,找一找,有什么秘密?(停5秒)把你的发现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开始吧。(学生分组交流,师指导观察)。
3、小组汇报:谁来说说你的发现?充分让学生说,同时师跟着指主题图。再让其他生说出其它的排列规律。师提示课题。
二、自主探究,学习规律。
1、看看找找,探索新知,寻求规律。
出示练习1:
师:它们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呢?你能按照规律照着画吗?试一试,找出规律,画一画。
出示练习2:师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你能把空填完吗?试一试。
让学生先找规律,再填数。
2、玩玩摆摆,巩固新知,初用规律。
出示练习3:你能接着画下去吗?小组合作,找出规律,填一填。
3、移移画画,深化新知,变用规律。
刚才我们根据给出的物体、图形从形状和颜色等方面找到了它们的排列规律,解决了许多原来没有解决的问题。下面请大家拿出课前发给你的纸条,上面什么都没有。谁能在上面自己创造一种规律或者说把你在生活中看到的有规律的事物,用图形涂在这张纸条上面。可以涂你想象的看到的图形、颜色或其它的什么,看谁涂得最快最美丽。把你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看。
三、小结本课内容:
小朋友,今天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会做什么了?谁能说一说。
一年级第二单元教案设计篇十三
二、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三、单元教学目标。
1.学会看两种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四、单元知识点列表。
编号知识点内容。
第38页例1。
五、各知识点的教学建议。
教学建议1、让学生观察例1的条形统计图与以前学过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明确横向条形统计图的横轴表示数量,纵轴表示品牌。
2、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时,让学生看清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少,并规范作图,最好要求都用铅笔作图。
3、让学生通过讨论,发现数据背后隐藏的信息,利用统计结果进行决策,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评价要点1、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回答或提出简单的问题。
评价样例a级(易):教材第38页例1。
b级(中):无。
c级(难):无。
教学建议1、让学生先弄明白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的好处;
3、规范作图,建议用铅笔作图;
4、让学生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如可以发现谁最高,谁最矮,谁最胖,比较两名学生的身高、体重相差多少。然后出示“中国10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值”,引导学生在统计图中用一条虚线画出正常值,可以方便看出每个学生的身高、体重在正常值以上还是以下,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如加强锻炼)。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评价样例a级(易):教材第38页例2。
b级(中):教材第41页第3题。
分析:因为除了起始格表示90个单位以为,其他格表示多少个单位需学生通过李明和王鹏的游泳成绩来确定,从而确定纵轴上每格的数值,最后确定其他学生的游泳成绩。
存在问题:出现半格数时,学生比较容易把半格表示的数当做是1格表示的数。
解决对策:通过其它格子呈现的数据作对比。如左图中,可用130~150之间是两格,即1格就是10秒而不是5秒。
c级(难):无。
2、区别平均数与平均分的不同意义,让学生明白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不是每个学生收集到的矿泉水瓶的数量,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相当于”把4个学生收集到的瓶子总数平均分成4份。
评价要点1、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评价样例a级(易):第42页例1。
b级(中):
判断题。
1、一条小河平均水深1米,小强身高1米20厘米,他不会游泳,但他下河玩耍肯定安全。()。
2、利民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3元。()。
3、学校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李强是学校篮球队队员,他的身高可能是156厘米。()。
c级(难):
2、用平均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时,应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平均数=总数/份数),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作用。
评价要点1、学生能用平均数比较两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2、学生能用平均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评价样例a级(易):教材第42页例2。
b级(中):某足球队想引进一个前锋。最近5个赛季进球率。
运动员甲:23,17,18,24,23。
运动员乙:/,/,26,22,24。
运动员丙:30,12,/,26,20。
“/”表示这个赛季没参加比赛。这个足球队该引进哪个运动员?
主要存在问题:
1、计算总和时出错。
2、求一组数的平均数时,把数字的个数看成是总份数。
典型错例:
(15+13+7+9)4=11(个)。
解决对策:
1、加强连加的计算;根据平均数在这组数中的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来估计与验算;可用移多补少的方法验算。
2、根据题意对比练习,找准总份数。
一年级第二单元教案设计篇十四
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教学准备:教师与学生每人带一个圆柱,教师给学生每4人小组发一个纸制的圆柱。每位学生准备好制作圆柱的`材料。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圆柱侧面展开是长方形,并理解长与宽与圆柱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
谁能说一说我们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哪些知识?
二、新授。
教师: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圆柱体,简称圆柱。
1、初步印象。
教师:同学们,请你们用眼睛看,用手摸,说一说圆柱与长方体的有什么不同?
(圆柱是由2个圆,1个曲面围成的。)。
2、小组研究:圆柱的这些面有什么特征呢?面与面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3、交流和汇报。
(1)关于两个圆形得出:上下2个圆是完全相等的圆,它们都是圆柱的底面。(2)关于曲面得出:它是圆柱的侧面,如果沿着高展开,可以得到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如果沿着斜线展开可以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柱的高。
(3)关于圆柱的高: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圆柱的高。高有无数条。高有时也可用长、厚、深代替。
4、举例说明进一步明确特征。
教师:既然大家对圆柱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那么在生活中那些物体是圆柱呢?
(学生举例,再让学生自己判断。当有一个学生说粉笔是圆柱时,教师可让学生进行讨论。)。
5、运用知识进行判断。
下面哪些图形是圆柱?哪些不是?说明理由。
6、制作圆柱。
三、练习。
1、运用知识进行判断。
文档为doc格式。
一年级第二单元教案设计篇十五
教学内容背景材料: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排列与组合。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学具准备:每生准备3张数字卡片,学具袋。
教学过程:
步骤师生活动修改意见设计意图。
一
(一)创设问题情境:
师:森林学校的数学课上,猴博士出了这样一道题(课件出示)用数字1、2能写出几个两位数?问题刚说完小动物们都纷纷举手说能写成两个数:12、21。接着猴博士又加上了一个数字3,问:“用数字1、2、3能写出几个两位数呢?”小猪站起来说能写成3个,小熊说5个,小狗说7个,到底能写出几个呢?用学生感兴趣的童话故事引入,易于激发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同时也向学生渗透助人为乐的品德教育。
(二)。
1.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试一试。
师:请同学们也试着写一写,如果你觉得直接写有困难的话可以借助手中的数字卡片摆一摆。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学生所写的个数可能不一样,有多有少,找几份重复的或个数少的展示。)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探究新知,体现了不同的孩子用不同的方式学习数学这一新的教学理念,易于吸引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来。
2.发现问题。
学生汇报所写个数,教师根据巡视的情况重点展示几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有的重复写了,有的漏写了。
引导学生发现写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就此展开讨论、交流,遵循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体验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并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不同的方法,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此过程中学生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本身,更多的是能力、情感。
3.小组讨论。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
4.小组汇报。
汇报时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1、无序的。
2、先写出1在十位上的有12、13;再写出2在十位上的有21、23;再写出3在十位上的有31、32。
3、用数字1、2能写出12、21;用数字2、3能写出23、32;用数字1、3能写出13、31。
引导学生及时评价每一种方法的优缺点,使其把适合自己的方法掌握起来。
5.小结。
教师简单小结学生所想方法引出练习内容。
(三)拓展应用。
请你试着摆出其他几种排法。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让学生自主的选择方法进行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
(一)组合。
故事引入。
师:下课了小狗、小熊、小猪做“找朋友”的游戏,好朋友见面之后要握握手,每两只小动物握一次手,小狗、小熊、小猪一共握几次手?怎样握?用同一条故事主线贯穿整节课的始终,以问题串的形式展开全课,能让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充分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探索新知。
学生在充分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展开小组交流,并3人一组亲身实践一下。
汇报思考的过程。
三比较。
生可能说用3个数字能写出6个两位数,3只小动物每两人握一次手共握3次。
引导学生明确排列与顺序有关而组合与顺序无关。两只小动物握一次手个?通过比较明确两种问题的同与不同,便于建立起清晰的知识结构,进一步深化学生的认识。
四
1.拓展应用。
小狗要参加学校的时装表演,妈妈为它准备了4件衣服(课件出示2件上衣、2件裤子的图片),请你帮小狗设计一下共有多少种穿法。如果需要的话可以用学具摆一摆。
交流想法。在儿童的生活经验里积累了一些搭配衣服,购物花钱的知识经验,所以学生乐于参与。
2.完成课本99页的第2题。
五课堂总结。
文档为doc格式。
一年级第二单元教案设计篇十六
教学内容:教材16---17线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认识线段、射线与直线,并知道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2.会用字母表示线段、射线与直线。
3.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教学重点:认识直线、线段、射线。
教学难点;对直线的认识与理解。
教学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合作交流获取知识。
教具学具准备:挂图、彩笔、线条、图钉、小电筒、直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大家来看这是什么?(拿起学生的书,指向书的边),再看看这个,(再拿起学生的本、格尺,指向桌边等)。这些都叫什么呀?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线的认识(板书课题),谁能说一说生活中哪里有线吗?(黑板边、铅笔盒的边、门、窗的边)很好,看来你们观察的非常仔细,在我们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线,刚才同学们说的这些线中,有直的线也有弯的线,在数学中也一样,有直的线也有弯的线,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研究直的线。
二、让学生感知直线、线段和射线。
1、让我们看看书上的图,让学生用语言来描述三个图。
2、你能像书上那样画出来吗?学生尝试着画。
3、观察这三个图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它们分别叫什么名?
4、这三种线都可以用字母来表示:
教学如何读。
三、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和射线。
1、请学生自己分别画出三种线,并用字母表示它们。
2、做教材17试一试的第一题。进一步体会直线和线段,并知道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但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3、试一试的第2题。让学生观察讨论发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四、巩固练习。
p17看一看量一量第1、2题。
让学生先猜测,再动手量一量。
五、小结。
今天学到什么?
反思:
本节课通过大量的实物让学生认识这三种线,再通过书上的情境图使学生提高认识,抽象出数学知识。虽然比较平淡,但学生掌握的还可以,可是对于直线在生活中没有找到实例,所以在此处教学时总有种英雄气短的感觉。
第二课时平移和平行。
一、教学内容。
平移和平行(教材18~20页)。
二、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平行线。
2、能用三角板和直尺画平行线。
三、重点难点。
1、认识平行线,体会平行线的特征。
2、会画平行线。
四、教具准备。
小棒,长方形纸,方格纸,正方体,三角尺与直尺。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线的认识,我们再来观察一下这些线。
引导学生观察同一个面上的二条线段,通过观察得出这二条线段不相交,从而得到平行线段。
(二)探究新知。
线段有平行的特点,那射线有这个特点吗?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思考得出平行射线。
那么有平行直线吗?让学生去想象,去思考!
我们知道线段是射线的一部分,射线是直线的一部分,所以我们经常不说平行线段、平行射线、平行直线,统称为平行线。
(三)再次感受平行线。
1、观察书上的看一看寻找平行线。
做试一试(1)、(2)在书上找到平行线,并用笔画出来。
2、折一折。
3、说一说。
出示教材第19页说一说的三幅图片。
生活中有很多平行的线,想一想这些图案中哪些线互相平行,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4、画一画。
你能画一组平行线吗?
让学生自己尝试着画一画平行线。
教师讲解利用三角板和直尺画平行线,学生再次尝试,各别辅导不会的学生。
(三)小结。
反思:
本节课前边进行的很顺利,到了画平行线时,出现了问题,我在黑板上画了好几遍,可是学生就是不会,三角板和直尺怎么也转不明白,自己对此处预设的也不到位,今后要加强动手操作的预设。
第三课时相交与垂直。
教学内容:
教材21~23页内容。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垂直。
2、能用三角尺画垂线。
3、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难点:
1、用三角尺画垂线。
2、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小棒、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请大家在练习本上任意画二条直线,大家观察一下这二条直线,会有什么发现?学生没有什么发现!
请大家将它们分别延长,你会发现,全都会相交于一点,即使没有相交的,如果本足够大,你想想它们会不会相交,学生肯定这个事实。爱思考的同学也许会提问:老师我画的是平行线,永远不会相交。教师要给予肯定,你真是爱思考呀,确实在同一个平面内,二条直线如果不平行的话,一定相交于一点。
二、垂直。
让我们观察一下这些相交线,在教室内找到垂直的线,(如房子一角,桌子边,文具盒及书本等)。
教师给出定义: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让学生再次寻找垂直线。
那我们如何判断它们是否真的垂直呢?用三角板的直角可以判定。
让学生通过折线再次来感受垂直。
三、说一说。
1、说一说教室和生活中互相垂直的线段。
2、说一说正方体的哪几条边是互相垂直的。
四、练一练。
1、我说你摆。
同桌互相练习:一个同学先放一个小棒在桌上,让另一个同学,按要求摆出另一根小棒。
2、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两条线之间的垂直关系。问:如何确定门框相邻的两条边是否垂直,让学生自己来探索测量的方法。
安排让学生用三角尺量一量,来判断是否垂直,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五、画一画。
让学生尝试,然后教学画法。
1、明确所画的.线与哪一条垂直。
2、明确所画垂线是否有要求:一种是仅与某条直线垂直;另一种不仅要垂直,还要通过某个点。
六、小试验。
让学生应用垂直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
明确直线外一点到直线的垂直线段最短。
七、小结。
反思:
有了前节课的教学,本节课教学起来就得心应手多了,学生接受的也比较好。尤其是课的开头,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引起了学生的兴趣,都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去争论。
第四课时旋转与角。
教学内容:
教材24~2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平角、周角。
2、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平角、周角。
2、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
教学准备:每人用两根硬纸条做一个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认识平角和周角。
1、转一转,说一说。
(1)一人用活动角转出各种角,让同桌说一说是什么角。
(2)一人说一人转。
(3)复习锐角、直角、钝角和角的组成部分。
2、认识平角和周角。
(1)师演示平角和周角,让学生说一说是什么角。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平角,什么是周角。
二、试一试。
1、说一说生活中的周角和平角。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2、上述图案是围绕哪一点转动的,并找找图中有哪些角。
三、练一练。
1、说一说每个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组成的角是什么角。
2、在点子图上分别画出锐角、直角、钝角和平角让学生独立完,再小组交流。
四、你知道吗?
1、在生活中,除钟表外,还有不同用途的计量表,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围绕一个点旋转。
五、小结:
反思:
本节课教学内容相对比较简单,主要是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数学。
一年级第二单元教案设计篇十七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2.初步感受统计的思想和方法,感受统计和生活的联系,从而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统计整理的方法,能够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并能对调查的事件作出合理的推断。
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学生课间活动录像片段,课件,统计图、统计表、课本。
第一课时新授。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在家里和妈妈或者爸爸一起数一数自己换过几颗牙?
(一)、导入:
观看游戏录相,调查换牙情况。
师生观看录相。
录相:学生在操场上做各种游戏,笑得开心,画面最后定在一个缺牙孩子的笑脸上。(配音:下课了,孩子们都高兴来到了操场上,有的在跳绳,有的在转呼啦圈,还有的在……真有意思!)。
师:他们玩得真高兴!刚才看录相时,我发现有几个小朋友在笑,你在笑什么?
生:他的牙掉了,留下了一个空空的洞。
师:其实,这没什么好笑的,因为每个小朋友都要掉牙,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小朋友的牙齿叫做乳牙,一共有20颗,小朋友到6岁的时候,乳牙就要开始掉落,然后又会重新长出新的牙齿,这个阶段叫做换牙。小朋友们,你们换牙了吗?开始换牙的孩子举起手来!
生纷纷举手示意自己换过牙。
生:3颗、2颗、4颗……。
师:同学们有的换2颗牙,有的换3颗牙,还有的换的更多,如果我想了解咱们全班同学换2颗牙的有多少人,换3颗4颗的分别有多少人,有什么好的办法吗?先动脑思考,再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生:“可以举手”、“让所有掉两颗牙的站在一起”、“把自己换了几颗牙写在纸上”……。
师:“同学们的主意真多,说得都很好。老师也认为只要对全班同学进行调查,就可以得到大家换牙的信息。那我们就来调查一下吧!你们说我们今天要调查的是什么呢?”
生:“调查每个同学掉了几颗牙的人数。”
板书课题及调查标题。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师:“好!老师把调查的任务交给各组的小朋友。现在,先请组长带领组员商量调查的方法。”
生讨论后汇报:“我们组想用举手的方法。”“我们喜欢站起来表示。”
师:现在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调查本组同学的换牙情况,并要做好调查记录。
师:调查时一定要注意调查情况要准确。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统计活动……。
(三)、汇报总结。
师:谁愿意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的调查结果。请说清楚你是怎样调查,又是用什么方法记录的?抽生展示统计图和表格(展示各小组使用的统计图或者统计表,小组选派代表说明图意,方法可以不拘一格,根据实际使用方法进行说明,此举一例:图中的每一个小格代表1个人,换几颗牙的有几人就选择几个小格,具体的记录方法,自己小组商定。)。
师:其它小组还有用不同的记录和调查方法吗?
师:这些是统计图,这些是统计表,刚才我们大家所做的调查和整理的方法在数学上叫做统计。(板书)。
(四)、汇总提问,加深印象。
师:“如果只看你自己组的统计表、统计图,能知道全班的情况吗?”
生:“不能。”
师:“那我们一起来制作一个大的统计图吧!”
师生合作完成大统计图的制作。
师:从这张统计图中你能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生:我知道换2颗牙的最多,换1颗牙的最少。
生:我看到了换4颗牙的有2人。
生:……。
师:“那你们能看着这个大统计图提出一些问题吗?”
生提问。
(五)、拓展练习。
师:同学们今天表现都非常出色,想出了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了奖励大家,我准备三种颜色的彩纸,要把它们做成小花奖励给大家,老师很希望每个小朋友都能得到自己喜欢的颜色的花。那么老师到底什么颜色的花应该多做一些,什么颜色的花应该少做一些呢?怎么样才能很快知道?同学们一起来想想办法吧!
(生提出建议,师选择其中一个方法统计结果,师生共同完成统计图和统计表。)。
师:一幅完整的统计表和统计图绘制出来了,让我们再一次说说自己的发现吧……。
(六)、联系生活,放飞思维。
师:统计的作用很大,在生活中经常用到,你知道在生活中哪儿需要统计吗?(引导学生回忆生活片段、课前看到的录像片段及学过的课文插图)。
(生回答)。
师:回家后请你选择一项自己喜欢的事情进行调查统计,明天把调查的结果在班级汇报。
第二课时自主练习。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事情进行统计并画出统计图或者统计表。
(一)、导入:
播放动画片《巴布工程师》片段。
师:这节课的任务我们能完成吗?
生:是的,一定行!
展示课前学生设计的统计图或者统计表。
学生发言。
(二)、深入探究。
师:看了他们的统计图或者统计表,你认为统计图或者统计表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呢?
引导学生认识到统计图或者统计表在统计数据时的重要作用。
生:是的,一定行!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贝壳统计并画出统计图或者统计表。
教师分别选取各小组的统计图、统计表各一份。
师:下面我来问你们来回答。
1、哪一种贝壳的数目最多?(学生回答)你是怎样看出来的?(学生回答统计图或者统计表)。
2、()比()多(少),多(少)多少个?(学生回答)你是怎样看出来的?(学生回答统计图或者统计表)。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提问,并自己指名让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后再简要评价一下这个同学们的回答。
(三)、练习拓展。
还记的上节课我们课前观看的大课间活动录像吗?教师放录像,画面停在活动场景。
师:同学们,你能够统计出各项活动都有多少人参加吗?请你自己将活动统计图和统计表画出来。(教师发放统计图和统计表格)。
展示学生作品并请同学们提出问题。
在提出并回答完问题时。
师:你认为他的问题看统计图回答比较快还是看统计表回答比较快呢?生回答。
师:请你说一说统计图或者统计表有哪些好处?(也可以引导学生分别说)(统计图绘画麻烦但是比较直观,统计表绘画设计简单但是没有统计图直观,所以各有利弊,要根据需要进行选择)。
(四)、小调查。
如果老师带大家去动物园你最想看到什么动物呢?
教师出示几张动物卡片。
老师征求确定学生喜欢的统计方法(比如举手示意)。
教师在黑板上完成方法选择的统计表,并提示学生这也用到了我们的统计,让学生知道统计无处不在。
请同学们帮助统计同学们喜欢什么动物?并完成统计表。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两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谈收获。
实践活动:大蒜有几瓣。
设计:淄川经济开发区西山联校李克柱。
教学内容:111页情境图。
教学目标:
1、经历研究大蒜瓣数的过程,知道所研究的大蒜瓣数的一般规律。
2、巩固学过的统计以及其他有关的知识,并通过实践活动,初步培养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借助简单统计结果发现、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经历操作、观察等过程,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在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研究数学问题的意识,体验研究的乐趣,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巩固学过的统计以及其他有关的知识,并通过实践活动,初步培养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借助简单统计结果发现、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小黑板,大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出示一头大蒜,它里面有很多的蒜瓣,让我们来数一数有多少瓣。
那么,谁能对大蒜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呢?
二、探究新知,掌握方法。
1、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大蒜的瓣数到底有没有规律。
怎样去研究呢?在研究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请各小组讨论一下。
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讨论的结果可能有:数一数一头大蒜有多少瓣;多掰开几头大蒜数一数;记录下大蒜的瓣数;不能把蒜皮乱扔等等。
同学们商量一下,怎样才能让大家一眼就看出你们小组研究的大蒜各有多少瓣呢?
2、具体实施研究的方法。
同学们在课前从不同的地方收集大蒜,你们带来了吗?说说你的大蒜是从哪儿收集来的?
那咱们就按刚才讨论的办法进行研究吧!(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收集整理数据。
各个小组展示自己的研究结果。
各个小组研究的大蒜的情况展示出来了,那么,同学们能不能想个办法把我们班研究的情况都展示出来呢?(完成简单的统计表)。
4、分析总结。
观察一下今天我们研究的这些大蒜的瓣数,你能发现什么?(学生讨论交流,然后发言。)。
大家还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吗?
今天我们研究了大蒜的瓣数,那么每个地方的大蒜是不是都一样呢?同学们可以在以后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三、总结发言:
同学们,今天玩的开心吗?有哪些收获?
四、小结全课,点题激趣。
同学们,老师看得出你们对周围的事物能认真观察,希望同学们可以继续努力,那么你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生活中。
作业:与父母一起统计自己的文具类型。
雪山乐园(情境图)-总复习。
开发区第三小学郝静。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情境图的设计,选取具有时令特点的、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使学生产生亲切感,有利于激发学生复习的愿望,调动学生复习的积极性;通过观察画面提出数学问题,引入对全册教材的整理与复习。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画面提出数学问题,引入对全册教材的整理与复习。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电脑、小黑板、计数器、挂图。
学生准备:计数器、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二、新授。
1、出示“雪山乐园”挂图。
(1)同学们喜欢这幅图画吗?它画的是什么地方?图中有什么?小朋友在干什么?(让学生先观察,然后指名让学生说一说。)。
(2)你们最喜欢图中的哪部分?(学生认真看图后回答)。
(3)引导学生看图中间的滑雪场。同学们,你看到滑雪场了吗?有几个小朋友在滑雪?(同位互相看看)。
(4)能说给你的同位听吗?(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交流)。
(5)左边有什么?认真观察。(左边有7个小朋友在打雪仗,5个小朋友堆雪人)。
(6)右面有什么?上面的一个小朋友在干什么呢?(分组讨论:右面有2个小朋友看冰雕,上面的小朋友正在登山)。
2、引导学生自己提出数学问题。认真观察图画,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按照顺序)。
3、你们能按照顺序再数一数吗?(今天来了多少个同学?小朋友上了几个台阶,图中共有几棵树?天上飞着几只小鸟等许多问题)。
三、综合练习。
1、第一题:说一说,填一填。
(1)学生说一说、填一填。
(2)学生拿出卡片,以同桌为单位,说一说数的组成,一人说,另一人听,然后交换角色。
2、第二题:连一连,涂一涂。
(1)说说题目的意思。
(2)学生数一数,再涂一涂,最后连一连。
3、第三题:圈一圈。
(1)仔细观察第一组数,圈出的数有什么规律?
(2)请你按规律接着圈。
集体订正。
(3)学生独立完成第二组,集体订正。
4、补充练习:比一比。
121191920191414。
四、小结。同学们,你们觉得数学有意思吗?这节你们学的都很棒,不但故事讲的精彩,还学会了回顾了我们前面学过的知识。同学们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认真观察你周围的事物,你就会发现生活与数学是互相联系的。
练习设计。
1、圈一圈,数一数,写一写。
()()。
2、写一写,画一画。
()16()20。
3、按规律接着写。
(1)2、4、6、()、()、()、()。
(2)()、15、13、()、()、()。
(3)0、5、10、()、()。
4、填一填。
(1)1个十和4个一组成的数是()。
(2)6个一和1个十合起来是()。
(3)2个十是()。
(4)17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5)15的个位上是(),表示()个();十位上是(),表示()个()。
雪山乐园第二课时。
开发区第一小学刘长春。
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运用加法和减法的意义,能熟练、准确地计算2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运用加法和减法的意义,能熟练、准确地计算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
学生准备:20以内的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二:回顾知识。
1、出示主题图:仔细观察主题图,你能找到哪些数学问题?
(1)一共有几只小鸟?
(2)停在树上的小鸟有多少只?
(3)飞走了多少只?
(4)一共有多少棵树?
(5)王飞的后面还有多少个小朋友?
2、逐题解答。
针对第一小题,学生会用多种方法来做。比如有的学生会一只一只的数,也有的学生会用2个2个的数,通过数数,学生发现一共有十三只小鸟。
老师补充,用计数器来表示的话,13是由1个十和3个一组成。
针对第四小题,学生会想到吧近处和远处的加起来计算。计算8+6有多种方法,可以让学生用凑十法来计算。
3、复习加减法的计算。
(1)教师利用口算卡片进行“开火车”比赛,比一比,看哪列火车开得又快又好。
(2)7+5=。
你是怎样计算的?你喜欢用什么方法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3)11-2=。
你是怎样计算的?
你喜欢用什么方法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三、综合练习。
1、117页第4题:游戏我说你摆。
游戏:同桌两人拿出口算卡片,一人抽卡片,一人口答得数,然后交换角色,比一比,看谁答对的道数最多。
2、第五题:踢足球。
第一幅图:球场上一共有多少人?
第二幅图:有几人离开了球场?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说说计算过程以及每个算式表示的数量关系。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3、第六题:比一比。学生独立填写。
4、第七题:算一算,涂一涂。
审题,说说题目的要求。学生计算。集体订正得数。按要求涂一涂。
四、全课小结。
对于2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你想提醒小朋友们什么?全班交流。
雪山乐园第三课时。
开发区第一小学赵贝贝。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巩固本学期所学的知识,加深知识间的联系,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对分类与比较、统计、图形与位置这部分做整理复习。
3、在经历整理复习的过程中,体验整理知识的方法,初步形成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逐步养成回顾和反思的好习惯。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形成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对分类与比较、统计、图形与位置知识的整理复习。
教学难点:对分类与比较、统计、图形与位置知识的应用。
教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模型。
学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物体。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在雪山乐园中参观了凉亭和滑雪场,复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和20以内数的加减法。圣诞节到了,你们看,谁来了?(课件)。
好,让我们和圣诞老爷爷一起走进雪山乐园。(板贴课题:雪山乐园)。
二、复习:
(一)图形、位置的复习。
1、复习立体图形(课件出示)。
(1)师: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有的堆雪人,有的打雪仗。)。
(2)师:仔细观察一下,图中有没有我们学过的图形,在哪?(学生一一说明,教师随机板贴。)。
(3)师:你们的桌子上就有这些形状的物体,小组同学摸一摸、说一说他们的样子。(学生从学具盒中拿出相应物体摸一摸、说一说,感受物体的特点。教师随机指导。)。
(4)师:谁愿意上来和大家说说这些物体的样子。(生自己选择,拿的是什么体,它是什么样的。)。
(5)师:教室里也有这些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物体朋友,你能找到吗?(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及时纠正。)。
(6)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看来“图形”的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板贴:图形)。
三、练习。
课后练习第十一题。
找一找生活中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物品。你喜欢什么?用橡皮泥捏一捏。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在生活中只要我们善于去观察,你就会发现有很多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物品。
雪山乐园--(综合练习3)。
淄川经济开发区中心小学高素花。
教学内容:第115页分类与比较、图形与位置;综合练习8、9、10。
题。
教学目标。
1、复习有关分类与比较;图形与位置的知识,巩固练习比较、认识图形,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
2、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到生活中,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复习有关分类、统计的知识,巩固练习比较、认识图形,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回顾整理”我们复习了“20以内数的加减法等知识”,知道了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意义,并从中发现了一些规律,这节课,我们来比一比,看看谁学的最好,题做的又对又快。
二、联系实际,巩固知识。
1、说说你的前后左右是谁?相互说一说,集体展示。
2、你都有什么玩具,分别是什么?你平时是怎么进行整理的?
3、看情境图:分别说一说你的发现。
比一比大小、轻重、厚薄……。
4、综合练习:
出示第8题,复习分类。
学生独立完成题目,进行小组内交流。
全班展示。
出示第9题。(复习从不同方向看物体的知识)。
先让学生观察小华在镜子里的情境图,想象出是前、后、侧哪一面照的,然后圈出来。
你能从现实生活中找出相应的例子吗?互相说一说吧。
出示第10题。(比较知识的复习)。
看图说一说,小羊,小熊,小狗,兔子的比较结果。
三、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表现得很好,能养成分类整理的好习惯,还能提出数学问题,特别是有的同学还能用不同方法解答同一个问题。数学是非常有趣的,只要你们细心观察,生活中处处有你们喜欢的东西,相信你们一定能学好数学。
作业设计:比一比你身边的事物吧。
我都学会了吗?
淄川经济开发区中心小学傅清修。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情境图,使学生观察图画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说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通过丰收园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教学重难点:
观察图画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说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
教学准备:
多媒体,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本学期要学的知识我们都已经学完了,你们学的怎样。
呢?这节课,我们来检查一下,相信同学们会做的更好。
二、智力比拼,检验自己。
1、出示第1题图:
引导学生观察,提出问题:根据情境图分组说说自己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学生认真观察图画,看看图中有什么?(自己数数,然后填写表。
格,同位互相交流结果)。
2、出示第2题。
认真观察图画,看看小朋友在干什么?
先独立出算式,解决钱两个小题。再交流。
仔细看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我捡了13个贝壳,你捡了5个贝壳,谁捡的贝壳多,我送你4。
个以后……。
3、出示第3题。
学生先观察气球的颜色,找出规律,再涂色;
最后讨论:第16个气球是什么颜色的。
三、丰收园。
1、同学们,全册知识我们都学完,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2、以小组为单位同学互相说说自己的收获。
3、交流结果(我发现数学就在身边;我喜欢数学,数学很有意思;我在数学课上发言很积极;我能用数学知识解决很多问题;我觉得认真听别人发言很重要;我口算速度还要再提高。)。
四、小结全课,提出要求。
我们还要作生活的有心人,随时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就会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练习,老师看得出大部分同学对所学的知识掌握的很好,继续努力,对所学知识掌握不够扎实的要虚心向别人请教,争取牢固掌握所学知识,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
作业设计:
回顾所学知识,全面整理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