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语文教学中的兴趣教学论文(汇总20篇)
总结是我们进步的引擎,它能激励我们更上一层楼。在总结当中,可以运用一些图表、数据等可视化的内容,使总结更直观、易懂。以下是一些锻炼身体的小技巧,希望能帮助大家保持健康。
语文教学中的兴趣教学论文篇一
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笔者总结出一条规律,那就是中学语文教材蕴含着多方面的情感因素,教师如能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牢牢把握这一中心环节,沟通作者与学者的情感,使学生的心灵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定能很好地完成教者所要达到的教育目的。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学,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教师体会的情感;一是学生的内心潜伏的情感;另一是教材中蕴含着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进入“角色”,然后用情感色彩的语言以及能诱发情感的教态,将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充分表露出来,扣动学生的心扉,点燃心中智慧的火花,使他们产生求知的欲望和追求真理的决心。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目的。既然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学如此重要,那么语文教师如何去做呢?笔者认为:教师除了平时注意培养师生情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造愉快和谐课堂气氛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在语文课堂中做到以下两点。
一、讲读语文,把握动情点。“动人心者莫过于情”。语文教学中的情从何而来?从教材中来。语文教材是美的天地,情感的海洋,离开了教材,课堂教学的情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教师必须挖掘语文中的情感因素,把作者的寄寓作品中的情感化为自己的情思,从而把握动情点,以此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进入角色,从而产生共鸣。例如:讲《观潮》一文时,以大海的涨潮落潮为动情点,激发学生对大海的喜爱之情;讲《井冈翠竹》时以井冈毛竹在不同革命时期的功绩为动情点,激发学生对井冈毛竹以及红军战士的热爱之情。总之,有的借助作者情怀;有的借助客观事物;有的'借助人物形象,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怀,从而达到教育学生的根本目的。
二、传道授业解惑,灵活运用激情法。
教师传授知识要讲求方法,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巧妙运用情感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时,要根据语文课读写听说训练的特点,灵活运用“导”、“读”、“讲”、“演”四法,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受到情感教育。“导”,即导入新课,导的方法可谓繁多,但好的导入,必须动之以情,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或不由自主的动情,或心驰神往,瞬间进入最佳的状态。“读”,就是有表演的朗读,文章的情感是蕴藏于作品之中的,教师要根据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定好读的基调,抑扬顿挫的适度,或豪情激昂;或慷慨悲壮;或深沉凄凉;或清新明快。读出情感,领略作品的真谛。“讲”,教师声情并茂的讲授,用能激发学生情感的语言,把课文中无声含情的文字转为有声有情的语言,讲课的语调、语速要随文而定,既能显示气吞山河的气魄,又能表达缠绵凄婉的情怀。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与作品产生共鸣。“演”,形象可感的演示,即直接观看的形式把语文提供的具体、生动的语言环境再现出来,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具有身临其境之感。如讲“背影”一文时,抓住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太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在这个特定的镜头中,要启发学生体会“蹒跚”“慢慢”“攀着”“向上缩”“努力”等词语的内涵,从而感受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
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但要用自己的知识才能去影响学生,而且应该用自己的真诚去感化学生。要有意识地发掘教学环节中固有的情感因素,多一份爱心,多一席关心的话语,充分利用面部表情、语言表情、体态表情去感染学生,引起共鸣,驱使他们刻苦学习,勤奋向上,实现教与学的双丰收。
总之,激发情感是语文教学中必走之路。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情感教学,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语文教学中的兴趣教学论文篇二
培养学生的素质是多方面的,多形式的。实施语文素质教育,具体来说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能力是不可缺少的内容。那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能力应从那方面入手呢?我认为应从语文活动入手。
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信息发达的社会,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环节都是“口才”的较量,较强的听说能力有助于商业的洽谈的成功和人际交往的和谐,有助于自我的发展。作为语文教师,就应仅跟时代的发展趋势,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动口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对于学生动口能力的培养,必须从开展语文活动入手。因为语文活动往往带有一定的竞争性和趣味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可能性大,比较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这比教学中硬性规定强迫学生开口说话容易得多,且效果显著。为使大多数学生能够都能有机会开口说话,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每个学期的教学计划中留有开展配乐诗朗诵、讲故事比赛等活动的时间;每学年的教学计划中都留有开展一次或两次不同的主题演讲比赛等活动的时间;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营造宽松的口语表达氛围,加大课堂讨论、辩论等形式的比例。
通过以上的活动的开展,学生动口的机会大大增加,也激发了学生动口的兴趣,思维空前活跃,在活动中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光说不做,那只是空谈。在教学中,在培养学生的动口能力同时,更要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那如何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呢?我的做法仍是从开展语文活动入手。
通过自编、自办手抄小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兴趣,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如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一个学期自办、自编一期或两期手抄小报。在办报过程中,教师起引导、指导作用,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亲自动手的能力。报纸内容以刊载学生的`作品为主,报纸可划分为若干版面。指导学生把所办的小报划分为四个版面:一版一新闻体裁为主,主要是由学生采写本校或本班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或举行的一些活动等的报道;二版为知识窗、学习园地,主要是学生摘抄或编写的一些与课文有关的知识点的学习技巧或心得体会等;三、四版为芳草地,主要刊载学生的优秀作品,如作文、绘画等。通过自办小报的活动,激发了学生们动手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团结协作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我在教学中,还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查字典比赛、语文基础知识竞赛、作文竞赛、自编自演课本剧等语文活动,以赛促练,通过这些比赛活动,提高了学生动手使用工具书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动手写作的能力,掌握和巩固了语文基础知识,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动手能力。
语文教学中的兴趣教学论文篇三
培养学生的素质是多方面的,多形式的。实施语文素质教育,具体来说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能力是不可缺少的内容。那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能力应从那方面入手呢?我认为应从语文活动入手。
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信息发达的社会,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环节都是“口才”的较量,较强的听说能力有助于商业的洽谈的成功和人际交往的和谐,有助于自我的发展。作为语文教师,就应仅跟时代的发展趋势,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动口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对于学生动口能力的培养,必须从开展语文活动入手。因为语文活动往往带有一定的竞争性和趣味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可能性大,比较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这比教学中硬性规定强迫学生开口说话容易得多,且效果显著。为使大多数学生能够都能有机会开口说话,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每个学期的教学计划中留有开展配乐诗朗诵、讲故事比赛等活动的.时间;每学年的教学计划中都留有开展一次或两次不同的主题演讲比赛等活动的时间;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营造宽松的口语表达氛围,加大课堂讨论、辩论等形式的比例。
通过以上的活动的开展,学生动口的机会大大增加,也激发了学生动口的兴趣,思维空前活跃,在活动中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光说不做,那只是空谈。在教学中,在培养学生的动口能力同时,更要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那如何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呢?我的做法仍是从开展语文活动入手。
通过自编、自办手抄小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兴趣,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如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一个学期自办、自编一期或两期手抄小报。在办报过程中,教师起引导、指导作用,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亲自动手的能力。报纸内容以刊载学生的作品为主,报纸可划分为若干版面。指导学生把所办的小报划分为四个版面:一版一新闻体裁为主,主要是由学生采写本校或本班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或举行的一些活动等的报道;二版为知识窗、学习园地,主要是学生摘抄或编写的一些与课文有关的知识点的学习技巧或心得体会等;三、四版为芳草地,主要刊载学生的优秀作品,如作文、绘画等。通过自办小报的活动,激发了学生们动手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团结协作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我在教学中,还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查字典比赛、语文基础知识竞赛、作文竞赛、自编自演课本剧等语文活动,以赛促练,通过这些比赛活动,提高了学生动手使用工具书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动手写作的能力,掌握和巩固了语文基础知识,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动手能力。
总之,实施素质教育,作为语文教师的我,总是引导学生自觉将语文课扩展延伸,把教室、图书馆、课外活动连成一个整体,利用每个学生都渴望成功的契机,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创设活动的空间搭建表演的舞台,让所有学生的语文能力都得以展现和提高。这一切的顺利实施,都来源于在教学中,从语文活动入手,着力培养学生动口、动手能力,促进学生素质发展。
语文教学中的兴趣教学论文篇四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登封市送表矿区初级中学,河南登封452470。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把学习中的“乐”提到如此的地位,是有其根据的。怎样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乐之者”?首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教学情境,在活跃课堂气氛这一环节上下功夫。“活跃”的表现形式最突出的特征,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启发下“思考”和“语言表达”的活跃,尤其是语言表达的活跃。为此,备课时就要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的差异,设计一些难易程度不一、详略要求有别的问题,分别进行要求;在课堂上,则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语文能力,把握机会及时进行激励与启发创造条件为学生的思考与语言表达提供机会,使他们产生语言表达的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教学效果。语文学习可以进行娱乐的活动是很多的,如讲故事、猜谜语、课本剧、联句等,这些活动都能寓教于乐。如果学习中能够得到一定的欢乐,在欢乐中学到知识,形成语文能力,就可以大大提高学习语文兴趣。要想在整个活动中保持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就要改变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是单项施教的方式,实施教学过程的互动,活跃课堂,让语文课“流动”起来,让学生在交流与互动中焕发活力,碰撞出思维火花,激起和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互动教学的实现,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一、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是互动教学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互动方式。实现师生互动,首先,教师的备课要更多地考虑如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来学会有关知识和技能。而目前教师的备课大多注重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教学环节的设计。当然,帮助学生学会知识是需要的,但是提供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更为重要,而且任何方法的运用要取得好的效果,都必须将这种方法内化为学习者的一种习惯和技能。其次,教师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发动学生积极地投入对问题的共同探讨之中。善于提出问题和善于分析问题是一个人思维独立的表现,而独立性是主动性、创造性的基础,课堂上学生提问是极为可贵的,教师应更多地为学生提供思考和提问的时间和空间。再次,教师要根据课堂实际,大胆打破原定的教学方案,让学生针对某个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
二、生生互动。
生生互动,意即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课堂上交换思想的过程,语文学习是一个富有个性的自主学习行为,感知、理解、顿悟,无不需要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课堂活起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建立生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生生互动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宽松和充分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惧怕说错的心理压力大大减轻,发言机会多于师生交流,更利于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社会交际和情感交流的发展。生生互动主要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1)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互动。在分组学习交流中,教师可通过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创设民主、平等的思考交流的环境,让学生在开放性的讨论中进行多向思维。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与发散性,在合作学习的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2)设计比赛活动,让学生在“竞争”中互动。好胜是学生重要的`心理特点。把竞赛穿插于教学之中,对学生来说,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一种享受。在比赛中,同学之间或小组与小组之间相互竞争,组内同学相互激励,从而在竞争与激励中得到共同提高和进步。有时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组织学生开展辩论比赛,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引起不同见解的争论。(3)组织生生学习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互动。依据学生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由学生之间开展互相评价,这是一种即时评价,学生相互评价中,常会有来自同伴赞赏的声音,他们会指出哪个同学发言最积极、谁提出的办法最妙等,为争取能在小组中有所发现或表现,这个欲望大大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
三、生本互动。
生本互动是指学生和文本之间的交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相互依存、互相促进的关系。生本互动体现在学生对教科书、课外读物等文本的阅读理解中,其中的理解是能动的、带有创造性质的。学生和文本达到真正的互动,就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自身的经验储备,灵活地、多角度地体悟文本,与作者、作品的人物进行心灵交汇、情感交流,体察他们的境遇,感受他们的思想。在日常的教学中,课本剧表演是生本互动最突出的代表。课本剧的表演提供了学生揣摩角色心理机会,通过表演,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和表演能力。同时,教师要根据文本提供的丰富形象的语言描绘,将它创设成为一种具体可感的情境,并对一些情境优化、筛选出最适合学生生活体验的情境,并将他们引入情境,让他们在体验中感到乐趣,从而保持思维的敏捷,使他们对文本的探究能不断进行。
总之,语文学习的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只要教师找到门径,并注重主动培养,就可以逐渐形成对于文学的兴趣,增添学习语文的动力。
语文教学中的兴趣教学论文篇五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老师作为教学活动的权威,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课堂缺乏生气,学生没有兴趣,缺乏主动创造性,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这种教学模式下,能够给学生灌输的知识是非常有限的。在当前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换代越来越快,还想通过这种灌输的方式使学生掌握所有的知识也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手段,重视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新课改以来,不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学活动要更多的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教师起着为学生发展服务的作用,就是基于这样的目的。
例如,我在上《孔乙己》这篇文章时,文章中对孔乙己的结局始终未做出交代,只是从他最后一次来买酒推断“大约孔乙己的确是死了”。可是孔乙己是不是真的死了呢?为什么死呢?是怎么死呢?根据文章留下的这些疑问,我让学生开展续写活动。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发挥,成为了教学活动的主角,他们主动地展开活动,构思、草拟思路、成篇。在这次续写中,学生的思路很活跃,富有创造力,有的认为是冻死的,因为到了初冬天气特别冷;有的认为是摔断腿后,饿死的;有的认为被狗咬死的,等等。而且说得是有理有据,符合逻辑,又很有创造性,效果很好。
二、质疑激趣——引发文本探究。
在电视剧中,往往会在故事情节转让高潮时刻,卖个关子,插播一段广告,或是往往在情节进行到一半的时候进行分集,留下悬念,以吸引观众产生强烈的要知道结果的欲望,让你锁定频道。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也可以使用卖关子设置悬疑,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例如,课文《背影》,文章第一段写到“:我与父亲不见四年有余,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我给学生设置以下悬疑:朱自清先生在文中为什么说“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而不是其他的印象呢?我先进行提问:一般文学作品在描写人物时着重描写的是哪些部位?同学们回答:面部表情是描写的最多的部位,因为面部表情最丰富,所以在文学作品中,往往都会花很多的笔墨去描写。然而,这篇文章,作者却突破常规,在人物刻画是针对老父的背影,使用了浓重的笔墨来描写,那是为何呢?我让学生们根据这些问题进行探究活动。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自主探究,然后展开组内讨论,最后得出结论,作者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写,是为了给读者刻画一位饱经风霜、半生潦倒、老境颓唐的父亲形象。虽然家境惨淡、奔走谋事,却又放心不下儿子,送儿子上北京念书,为儿子买桔子的父亲,对儿子的父爱真情流露。描写背影,也是在刻画一个对儿子依依惜别的老父亲的形象。这种刻画,虽然没有面部表情的描写,但却胜过面部表情的刻画,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个伟大的父亲形象在“背影”中扑面而来。在这样的悬疑的设置中,学生探究的欲望被激发了出来,主体性得到了发挥,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媒体激趣——拓展阅读空间。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带来了语音、图片、文字、动画等等多种技术,使我们在教学方法使有了多样化的选择,能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视觉、听觉等多重感官刺激,获得教材所不能提供的大量的感性认知,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例如,在教学《威尼斯商人》一课,课前我请同学们分成学习小组整理在预习中收集的相关材料,将其中有价值的内容通过多媒体在课堂上展示,并把有的学生获取的材料加之以动画的形式使之丰富化,与同学分享。同学们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要求阅读全文,整理字词句,并对文本形成初步的感知。然后,推荐几位同学给大家简述整个故事脉络,并由同桌点评。同学们推荐一位同学将整个故事进行情节归纳,整理出基本的矛盾冲突,师生进行适时地补充。话剧表演,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角色扮演,其余同学作为评委小组。接着,我引导学生品读文本,请学生选择自己认为最有意义的段落有感情朗读,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总之,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通过各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的动力,使学生由被动转为主动,增强学习的自觉性。教师要通过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增强课堂的活力,构建和谐的课堂环境,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语文教学中的兴趣教学论文篇六
教学工作具有很强的艺术性。教师的教学艺术,它的吸引力越强,学生就更愿意学习。因此,教师应注意教学艺术修养,使自己的教学充满智慧和魅力。例如,教师提出的问题,一个眼神,可以激起学生的兴趣;一个手势,可以使学生积极思考。教育工作应该幽默,形象生动,能在课堂上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气氛,活泼生动的教学情景,这样才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青年学生具有广泛的兴趣,兴趣爱好是强大的,充满活力的,令人振奋的。教师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因材施教,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不断地探索与发现,密切配合学习进度,有力地开展教育工作,不断增加生动、灵活、多样的课外活动等,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鼓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数学课堂教育中,学生们被划分为不同的群体,进行不同的针对性的指导,学生每周活动两次,每组4名学生。在小群体中,学生们要认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质疑问题,共同探讨问题。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兴趣在小组活动中日益加强,不断提高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个别辅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热情地回答。特别是对于后进生,更应如此。由于后进生的知识基础较差,往往更加不敢质疑问题,不敢提出问题。如果老师和蔼可亲地对待此类学生,进行系统地指导,仔细倾听,并且耐心地解释后进生的问题,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四、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
毅力是事业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是成功的先决条件。许多科学家都在为科学探索的道路上奋进,以惊人的毅力为人类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无数事实证明,不管你做什么,只要有坚强的毅力,一定就会成功。作为学生,如果具有不屈不挠的精神,尽管历经困难,但如果坚持不懈,终可以使他们扬起学习的风帆,驶向成功的彼岸。
五、及时反馈学习结果,适当地表扬和鼓励。
学生了解了学习结果,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知道结果,可以看到自己的进步,会进一步努力调整学习态度和方法,激发学习欲望。同时,通过反馈,可以看到自己的缺点,唤起学生的学习动力,树立克服缺点的信心,继续提高学习成绩。让学生们的学习成绩有所改善,激发学习欲望,再加上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对于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态度的肯定,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等。如果学生没有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学习的成功,他们将逐渐失去学习兴趣,甚至放弃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评价,充分地鼓励他们,以提高他们的学习信心和学习积极性。
六、结论。
总之,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不断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机会深入思考,自我体验的机会,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核心,采用各种手段,全方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语文教学中的兴趣教学论文篇七
一、新颖有趣的开讲,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寻知识、追求发展的内在动力。讲究教学艺术的教师都知道这个道理:“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皮亚杰语),因而在开讲时,总是力图用各种手段来调动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其学生求知得能、探奇觅胜的强烈愿望,采用灵活多变、寓教于乐的新颖形式,启发学生思维,促使他们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如在讲读《在烈日和暴雨下》这篇课文时,是这样开讲的:
师:现在,我让大家猜个谜语,看谁猜得最快。谜面是“千年老屋”,打一作家名。
生:(踊跃发言)老舍。
这个开讲用谜语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一下子就把学生引导到熟悉课文作者,进而到理解课文上来了。
二、运用新异刺激,唤起好奇注意。
中学生具有好奇的特点,根据语文学科教学的特点和学生认知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选择一些从表面看来似乎与课文内容没有多大关系又是紧扣课文内容的刺激。
1.运用新异刺激,唤起好奇。
一般来说,刺激的新颖性、醒目性、变化性、奇特性等,容易唤起好奇心,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探究。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尽量采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消除单调感、枯燥感、疲劳感与厌倦情绪。这就如长期吃一种菜,尽管它是山珍海味,我们也会觉得烦腻而无味。学生听课也像品味菜谱一样,老是听一种教学模式,也味同嚼蜡,哪来的兴趣可言!
2.做与课文有密切联系的实验。
3.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实践证明:学生更喜欢自己“吃饭”。在讲读《斜塔上的实验》这篇课文,学生最感兴趣的是伽利略做的两个实验。所以,我就先布置学生回去准备实验,第二天在课堂上演示,还要求学生变换文中所介绍的条件,再做一个实验,注意观察实验结果。学生对此更是“乐此不疲”,每人都准备充分。很多同学都踊跃上台表演,其他同学都聚精会神地看着,课堂上好像有许多小“科学家”在搞创造。一个个动作小心谨慎,惟恐失败。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对此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此同时,还深深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三、创建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使用有趣的材料或变换各种教学手段。
我喜欢赵本山、黄宏的小品和冯巩、牛群的相声,他们的表演总能给人们带来快乐轻松的笑声和愉悦的享受。当时,我就想能否将他们的表演才能引入课堂呢?然而教学中的“趣”又不同于相声、小品演员的“趣”,教学中不能哗众取宠,教学中的“趣”应体现教师的睿智、才华和能力。课堂中的“教”与“学”是互动的,课堂教学不仅是教师的精彩表演,还要起好“导”的作用。
课堂中的趣味性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
对于语文教师而言,幽默的语言是其基本素养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如能适时地借助幽默的语言,可以打破课堂的沉闷气氛,增强感染力,启迪思维,使学生精神振奋,在谈笑和谐之间轻松愉快地掌握应有的知识。
有时为了使课文内容上下衔接,或为了更确切、更形象地阐述某一重点问题,或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可用与语文相关的内容作为引语,以达到让学生更好地揣摩语言的目的。
让语文课掌充满和谐的情韵,还需要教学手段的灵活多样。于漪老师关于语文教学的实践和理论,以及她的教学成就,在国内外都产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影响,她对语文教学贡献是有口皆碑的。然而,迄今为止,她没有提出过具体的教学模式,这并不是反对教学有模式,而是说教学模式要在现代科学思想的指导。在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的前提下,提倡多样化,而不要把一种模式绝对化,教学模式多样灵活,才能给学生带来多品味的“菜谱”。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产生,才能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
1.录像播放,激发兴趣,加深印象。
科学测试表明:单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25%,单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15%,而如果视听同时作用记忆效果可达65%。语文教学《“诺曼底”号遇难记》运用录像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音画同步同时刺激学生,学生受到极大的震撼,感受到了当时场面的真切悲壮,惊心动魄,感受到了哈尔威船长在猝不及防的海难关头,勇于决断,沉着指挥,忘我救人的英雄形象。
2.运用多媒体,有利于学生分析综合。
借助课件把重点段落的分析过程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对整个分析过程一目了然,能够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感知和总体把握,获得完整印象。
3.就教学内容组织学生游戏或模拟。
怎样才能使语文课堂活跃起来呢?我认为,要把语文课“讲话”,做到快乐教学,首先就要求语文的组织者——语文教师具有一定的表演天赋和表演能力。他应该根据课堂的需要,随时扮演一个游戏的组织者,乐趣的传播者,或者活动的表演者。只有这样,新世纪的语文课堂才可以摆脱单调、乏味的现象,以崭新的姿态走向活跃、开放、丰富多彩。好奇贪玩是孩子的天性,老师如果能投其所好,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做游戏或模拟,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总之,教贵有法,教无定法。“真正掌握一种教学法的教师,他是会随机应变的,他们的教室是生机勃勃的,而关键在于一个‘活’字。”(吕叔湘语)所以,只有灵活地运用激发艺术,才能更有效地为提高语文课掌教学效率服务。
语文教学中的兴趣教学论文篇八
摘要:从心理学角度看,所谓兴趣是人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总是伴随着良好的情感体验,在生活实践过程中,在需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关键词:兴趣老师学生。
一、让学生对教师感兴趣。
1.教师要给学生留下美好的印象。教师无论是穿着打扮,还是言行举止,都要落落大方,热情诚恳,让学生从感情上接受你,觉得你是一位可亲可近可信的人。
2.教师要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在小学生心目中,教师是至高无上的,只要教师讲过的话,说过的事情,简直就像“圣旨”一般。教师是学生学习和效仿的榜样,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为育人服务,不能随随便便我行我素,对学生必须做到决不说空话,要做到言而有信,言出必行,给学生留下可以依靠,值得依赖的印象。
3.教师要做好学生的知心朋友。利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与学生同游戏,是增进师生情感的有利手法。通过谈心,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家庭情况,尽量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增加情感的投入和爱心的付出,使学生与教师之间架起一座友爱的桥梁。
二、让学生对语言感兴趣。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途径,是我们教师日常工作中最频繁的事情。但我们不可忽视。实践证明成功的课堂教学,很大程度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
1.创设一个主动发展,主动探索的乐学氛围。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小学语文教学过程,是情感的交流过程。首先,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对每一个学生倾注满腔的爱,学生才能充满信心,兴致勃勃,积极向上的学习,才能在师生互敬互爱的和谐气氛中产生学习的动力,才能愉快地参加到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去。其次,教师的语言要和谐可亲,自然幽默。第三,根据学生喜欢表扬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尽可能做到的表扬多鼓励,从而达到乐学的目的,同时为学生的创新提供保证。
2.严格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理。学生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对象,以往“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早已不再适合当前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传统的教学方式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应注意这一点,尽量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动口,使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自主发挥,驰骋想象。例如教师要尽量避免说一些结论性的话,应提出一些判断式的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体会,进行总结归纳。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而且使学生充分体会到自我,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
3.教师要调整好学生情绪和课堂气氛。四十分钟,对于小学生来说,精力不可能持续高度集中。因此,教师应该注意学生情绪的变化规律,把新知识的传授适时放在学生情绪的高涨期。怎样才能掌握利用这一规律呢?首先,教师要保持一节课的内容,密度适中,要点突出,新知识,重点知识的讲授时间不超过二十多分钟。其次,教师在讲解时,尽量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少说废话,重复话。第三,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太严肃,对偶尔违反纪律或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应给予适当的指正,决不可大加指责,从而保持课堂气氛的活跃。第四,小知识、小常识,或用幽默的语言打个形象的比喻,从而调整学生的注意力。注重了以上几点做法,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更加的充实、轻松,收效颇高,同时,学生也会感到心情舒畅,学习的兴趣愈加浓厚。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项琐碎复杂的工作,它的成功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语文教学又是一门耐人寻味的艺术,它的魅力就在于如何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由上所述不难看出: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只要我们坚持不断地去运用、去改进、去完善,我相信,我们的语文教学工作一定会有新的突破、新的提高!
语文教学中的兴趣教学论文篇九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培养、激发学生对学语文的兴趣,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强化首次效应按理说语文学科是学生学习兴趣较浓的学科之一,可实际上,情况恰恰相反,学生厌学语文是普遍现象,而其中”公式化”教学使语文课变得枯燥无味,学生在小学毕业前的“冲剌”阶段,每天有抄不完的作业,背不完的课文。乍到初中,他(她)们从精疲力竭中解脱出来,一切都会感到新鲜,这时如再采用同一或相仿的教学方法,学生的积极性一定会受到压抑。因为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才会入迷,入谜才会钻进去,学习才会出成效。为此每届新生的开头几堂课,一定要在学生的心目中为语文课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第一印象,从而激发起他(她)们对学语文的兴趣。如在上(这不是一颗流星》一文时,尽力把课讲的有趣味性,注重了新课的导入,“流星”是什么?这不是流星,那又是什么呢?同学们会异口同声地说:“这是熊皮手套”。那么,熊皮手套怎么会和流星连在一起呢?用一系列的提问,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以趣引导,趣中长智。在精心设计足以启发学生问题的同时,创设学生能够生疑的种种条件,让沉闷的课堂变得活跃了。只要同学们能配合做到积极思维,当然也就对这一学科有极大的兴趣,整个课堂呈现出一片生机盎然。
二是注重情感渗透当学生的兴趣被调动后,他们就会积极思维,提出许多问题。由于受年龄和阅历的局限,幼稚和无知的发问,常常会在课堂上出现,引得全班哄堂大笑,甚至会把老师推到很尴尬的地位上。遇此情形,学生总急于观察老师的脸色,甚至怀有一定的紧张的情绪。为了消除学生的顾虑,不给学生造成思想压力,作为老师不应批评、责备学生,而是给予肯定和鼓励,并积极善诱。这种和颜悦色的诱导过程,往往渗透着情感教学。其实语文教学的本身,就是认知和情感交织在一起的。设想:一个语文教师板着脸,凶巴巴地往讲台上一站,说“同学们今天我们上魏巍的作品《我的老师)”。当讲到蔡芸芝老师如何教学生跳舞、观察、读诗时,站在讲台上的那位老师又将作何感想?同学们把书上写的老师与现实中的老师进行对比,还会喜欢你吗?还会认真听你的课吗?因此在上课前,一定要先认真备好课,发掘出课文中更深一层的内涵,尽量让自己象演员一样,全身心地投入角色,缩小师和生心理差距,融治师生关系。事实说明,轻松、融治的气氛,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愉快地接受教学内容,并打上深刻的烙印;而过于严肃、刻板中的强迫接受的知识,一晃就烟消云散。课堂不应是硝烟弥漫的战场,而应是笑声叠起剧场。笑声能填平师生之间的差异,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只要师生之间心心相通,就能共同步人有趣的语言领地。
语文教学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悠久的传统赋予它相对的稳定性、方兴未艾的教改春风,又给它灌注了新的生命力。有人说:成在舌耕,功在思考,把兴趣教学融于语文的教学中,构成良性循环,才能提高教学质量,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
语文教学中的兴趣教学论文篇十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在学生的学习中,兴趣有着定向和动力作用,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基础。激发起了兴趣,学生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当前教育界提出的“愉快教学”模式,正是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定为“愉快教学”的基础。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师想方设法诱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能创造性地学,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一、指导预习,诱发兴趣。
预习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是课堂教学结构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教师在课前应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如在指导预习《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可以先到野外捕捉一些小蝌蚪,养在玻璃缸内,然后进行了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平时看见过青蛙吗?谁知道它小的时候是什么样子呢?(出示玻璃缸内的小蝌蚪)这是小蝌蚪,是青蛙小时候的样子。小蝌蚪不知道它们的妈妈是谁,它们要去找妈妈。小蝌蚪为什么要去找妈妈?它们是怎样找到妈*的呢?回去后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找一找问题的答案。这样学生就有了学习和求知的兴趣,并且在课堂上学得生动、活泼、理解透彻。
二、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对新鲜事物特别感兴趣。导入布疑则能诱发他们的好奇心,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迅速地吸引 学生的注意力,就能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整堂课的效果。所以在学习新课时,就应在导入这一环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在愉快的心理状态中进入新课教学。
1、巧设悬念,课前激趣。
在导入时,教师用巧妙的语言巧设“悬念”,能把学生的好奇心诱导出来,就很容易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强烈兴趣。如教《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我巧设“悬念”:“同学们,这节课老师要带他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学生精神大振,跃跃欲试。我接着说:“带你去哪里呢?”说完板书课题《美丽的小兴安岭》。“哦!”学生恍然大悟,但随之产生疑问,小兴安岭?在哪里呀?那里是怎样的景象呢?这时,我顺势引语:“同学们,小兴安岭,在我国东北地区的黑龙江省一带,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有香脆的榛子,鲜嫩的蘑菇和木耳,还有许多人参和珍贵的药材,美丽的小鹿……要想领略小兴安岭的秀丽风光,就让我们随作者去小兴安岭旅游观光吧!”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更激发起学生热爱祖国山水的情感,从而在愉快而热烈的情绪中投入了学习活动。
2、借助现代教学手段,直观激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使用现代教学手段,结合课文教学内容,让学生听听美妙的音乐,看看生动逼真的画面,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可以使学生的精神处于轻松的状态,让学生迅速进入状态,走上一条到处充满轻松,愉快的学习道路。如教苏轼的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时,我先让学生边听古筝乐曲,边观赏西湖的美丽风光(视频),激发学生兴奋愉快的学习情绪,进入诗歌所描写的情境,享受作者所描写的自然界的美。这样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学好古诗打下基础。
3、猜谜语,激起兴趣。
俗话说: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则小小的谜语,往往能激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如教学《蜜蜂》这一课时,我用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新课。“嘴象小铲子,脚象小扇子, 走路晃膀子,水上划船子。”生动形象的谜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很快就猜出谜底。这时我趁机将学生的兴趣引入课文:蜜蜂有什么本领呢?你们想知道吗?请大家打开《蜜蜂》这一课。于是马上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书本上来了。
上面只是举了一些导入激趣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许多老师孜孜探求,创设了好多导入方法:如插图导入、谜语导入、故事导入、影视导入、音乐歌曲导入、创设情境导入、设制悬念导入等等,举不胜举。不管使用哪种方法,只要能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激起学生的兴趣就行。
三、做游戏,讲故事,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低年级儿童好动好玩,持久力差,有意注意时间短,容易疲劳,而语文知识的掌握,语文能力的培养和形成,是要在不断的练习中,才能巩固和熟练。因此,教师应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努力创设语文知识的故事性和游戏性情境,使他们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我在识字教学中经常用“一字开花”,“开火车”、“找朋友”等游戏进行扩词比赛、从而丰富学生词汇,巩固字词。“一字开花”就是老师在黑板上先画一朵花,再在花心里写上某一个生字,而后让小朋友口头扩词或板演。如果这个字的朋友多,就在花瓣外再画上一层花瓣,花儿越开越大,学生就越有兴趣,注意力非常集中。如我教“花”这一字时,用“花”字就扩词二十多个,为了进一步巩固词、“一字开花后就进行”开火车游戏。这样学生在欢乐的游戏中掌握了知识,特别对那些后进生帮助很大,教师就能达到较好地传授知识的目的。
语文知识的故事性,我在看图说话教学中常以故事进行教学,如教第二册基础训练与看图说话教学中《迷路和小白兔》,我先让学生看三幅图,看后让学生说说,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第一幅图画的是:早晨,小白兔走出家门,擒着篮子去森林采蘑菇,找不到家了,第三幅图画的是:乌鸦与小白兔说话,乌鸦给小白兔指路。为了使学生能围绕故事中心有目的进行说话训练,我引导学生根据故事的主要内容起个名字,有的学生起出了如《勤劳的小白兔》、《采蘑菇的小白兔》、《找不到家的小白兔》等题目,最后我板书《迷路的小白兔》,当学生对故事有一个深入的理解后,我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在音乐声中进行完整的表演。有的学生扮演小白兔,有的扮演乌鸦,学生们声情并茂,兴趣盎然,这样教可使学生实践与表演相结合,以趣引思,知趣结合,掌握了辩别方向的知识,学生愉快地受到了观察,思维和语言训练。
总之,只要我们巧妙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达到学好语文的目的。
语文教学中的兴趣教学论文篇十一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呢?在近十年的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一、提高修养,出入自由。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情感修养,即有着对祖国民族的深厚感情、追求真善美,反对假丑恶,有崇高的理想、高尚的情操,热爱人生、热爱大自然等等,同时能出入自由。首先能走入作品,细致揣摩人物及作者的情感心态,体味喜怒哀乐之情,准确地把握情感基调。这样教师就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阅读作品就象一名将登场的演员在做情感酝酿,必须排除一切干扰因素,使自己的感情符合作品的节拍,物我为一。其次,要能把这感情淋漓尽致地挥洒出来,通过表情动作及生动的语言传递给学生,感染学生的情绪。否则再激动人心的作品也会索然无味。
二、讲究艺术,调动情感。
语文教学中,教师得先有情,但还要能启发引导学生动情,这就应当讲究艺术,巧妙得当的调动可以大大增强课堂效果。
1、表情朗读法。教材中有许多写景、叙事、抒情的文章,形象优美、意境深远、语言流畅、脍炙人口,即鲁迅先生说的意美、形美、音也美,写泉水叮咚有声,写荷花清香扑鼻……,教师如果硬去拆散了分析,反倒大煞风景,破坏美感。其实这类文章最适合表情朗读,那绘形绘声又绘色的语言,那美妙而富有情感的声音,可以将学生带入一种艺术境界中去,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为之悲、为之喜、为之忧、为之泣,仿佛自己就是展翅高翔的海燕,斥骂黑暗的鲁迅;又仿佛一下子来到故宫,站在雄伟的山海关上;仿佛感到济南冬天的温馨,又仿佛嗅到天山牧场野花的芳香,文章的深意、丰富的感情传达了出来,学生心领神会,受到强烈的感染和教育。例如《济南的冬天》一文,语言清新纯美,处处渗透了作者的热爱、喜爱之情,教师以轻松向往的语调读出对济南冬天的那山、那树、那水的柔情,读出作者对自然天趣的热爱。当读了“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吧”那一段时,一定有学生感慨“真美啊!”,“济南的冬天真舒服啊!”。至此学生的情感已调动了起来,师生与作者的情感也融汇沟通了。再如《大堰河——我的保姆》,感情深沉,表情朗读可以让学生很快进入角色,艾青对乳母的那份感激、那份赞美、那份怀念、那份歉疚倾泻而出,动人心弦,催人泪下。
2、生活联系法。每部作品都是作者体味生活“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产物,每个学生都有喜怒哀乐等情感体验,逼真的描写往往能唤起学生对类似生活的回想,从而产生兴趣,而兴趣是成功的最大秘诀,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一点,激发学生联系生活、联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强烈欲望,并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所选取的是生活极熟悉极细致的一景,学生的头脑中类似的情景太多:母亲双鬓的白发、父亲苍老浑浊的双眼、母亲欣喜的脸庞,父亲嘴角不易察觉的笑……,教师就提醒学生在头脑中再现这些令自己或喜或惧的`东西,让学生讲述那一刻自己的感受,再联系朱先生当时的家境,理解那“穿着黑布大马褂”,行动笨拙的老父越铁路、爬站台给儿子买桔子的父子深情。
3、再现图景法。画家用颜色线条作画,作家其实是用文字作画,二者均是将情思化作了笔下之景,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谁能说《竹林深处人家》不是作者对江南水乡及生活在那里勤劳朴实的村民的一往情深?谁能说《巴东三峡》抒发的不是对祖国山河浓浓的情意?写景散文往往情景交融,要真正理解这“情”,首先得弄懂那“景”。激发学生再现画面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如《春》一文,可谓笔笔是景,句句含情,景美情真、情蕴景中,课堂上可以通过放配乐朗读磁带让学生合住课本,边听边在脑中“画画”。那草、那花、那风、那雨,学生仿佛置身于鸟语花香,和风细雨,诗意盎然的春天惬意的环境中,多么让人陶醉的各种春景图啊!文章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如写野花:“野花遍地是,杂样的,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中,像星星,像眼睛,还眨呀眨的。”作者赏花的欣喜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这些小野花都仿佛变成了富于感情的活生生的小精灵,内在的诗情与外在的景物和谐地交融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画面的景因之抹上了一层浓郁的抒情色调。真是不尽情思画图中。怎样才能够做到生动再现,以景带情呢?关键要抓住要害词句,“细脚伶仃的圆规”是杨二嫂,“隶体一字般的胡须,竹枝似的手”是鲁迅等等。以上说的是脑海再现,此外还可以作图再现。如学生以课文的描写为据,图解林黛玉的娇弱、薛宝钗的端庄、王熙凤的俗气、贾宝玉的多情,这无疑会大大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有的课文还配有插图,应该充分利用,调动情感,如《孔乙己》中站着喝酒的封建落泊读书人孔乙己形象等等。
4、介绍背景法。作品都有明显的时代性、民族性,教师应该搜集相关的背景材料,如作者的经历及思想。老师犹如带路人,把学生的情感带入到那种特定的时代中,染上时代之情。如讲温书林的《南京大屠杀》,教师用图片文字让学生了解在抗日战争时期,日寇在中国令人发指、罄竹难书的罪行,温书林通过有力的证据痛击日寇右翼势力的无稽之谈。有了这些背景的交代,再加上课文内容的叙述,一定会激起学生热血沸腾,群情激昂,以情感震撼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明了历史不容抹杀、历史不容篡改、历史不容重演。
三、引导学生,陶冶情感。
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应随时注意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以审美的眼光,充沛的激情观察社会,体验人生,可以到工厂农村去参加劳动,可以采访先进,可以进行各种文学创作,从中悟出“粒粒皆辛苦”的道理,看清先进成长的轨迹,为人生似锦美景而心动,这一次次心动,是学生的情感变得质朴而浓烈,正所谓“观山则情满于山,看海则意溢于海”。此外,引导学生多多阅读课外书,扩大知识面,建立大语文观念,只有这样不断提高学生的情感素质,教师的情感调动手法才会得心应手,教有成效,师生的配合才会更加默契。
总之,语文教学中情感调动十分重要,教师应不断摸索和总结,各种方法综合运用,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语文教学中的兴趣教学论文篇十二
摘要:兴趣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有了学习兴趣,就会在学习中产生很大的积极性,并产生某种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能长时间专注这一兴趣排除外界干扰。学生如果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悦的体验,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寻求兴趣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越学越想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
提到兴趣,也许有人会认为它是个老生常谈的课题,而我认为它是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知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就会在学习中产生很大的积极性。因此,学生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每一位老师必须研究的课题。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科的特点,通过多种途径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手脑感官都集中于对知识的求索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不断寻求兴趣的原动力,并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深挖教材,师生互动。
目前的教材中,内容大多适应学生年龄特征,是寓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于一体的课文。有情节曲折、感人肺腑的故事;有文笔流畅、抒情言志的写景散文;有令人神往的游记故事;有拟人化的常识性文章、童话等。每篇文章读起来都有一种使人欲罢不能的感觉。对于这样的文章,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并深入挖掘教材中的趣味性,通过采用吸引学生注意的材料组织课程,从而激发学对文章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在课堂上,师生互动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寻找突破口,引发学生的联想。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蟋蟀的住宅》这篇课文是介绍蟋蟀建造住处的过程和住处的特色,全文采用了拟人的手法。从“居住在草地上的蟋蟀,差不多和蝉一样有名,它的出名是它的唱歌和它的住宅”起笔,一开始就紧紧地吸引了读者。课一开始,我就范读了这句话,又让学生反复练习朗读,默读。接着,我启发学生说:“读了这句话,你会联想到什么?想知道些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蟋蟀是怎样唱歌的?有的说,蟋蟀的住宅是怎样的?有的说,它是靠什么来建造自己的住宅的……“我把学生联想到的问题进行了归纳,觉得还不够,又补充说:”你们还想不想知道它把房子盖好以后还会做些什么?“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说:”想!“这时,同学们兴趣倍增,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读课文解决问题了。自然这节课轻松活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挖掘课文中的重点句或重点段,引发学生产生联想激发兴趣,效果更令人满意。
2、寻求整合,向学生兴趣靠拢。
学生如果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学生个性不同,爱好兴趣也不同。有的学生偏爱音乐,有的学生偏爱美术、文学等等。这就需要我们在研究教材时,寻求学科整合,把学生的兴趣迁移到我们的学习中。”一身乌黑发亮的羽毛……“.这清新活泼的语言是课文《春天》中的描写,我们北方的春天来得晚,阳春三月还没有绿意,也不见燕子的踪影。我及时变通把这篇课文留到四月份才讲,为的是让学生观察春天的美景,体会春天的生机勃勃。课上,我先让学生把读课文时感受到的和自己观察大自然体验到的画一画,画一幅春天的美景,他们简直是一个个小画家。再让学生把体会说出来。我发现他们真正理解了”生机勃勃“的内涵。课文的难点攻克了,接下来的朗读就水道渠成了。伴随着舒缓的音乐,动情的朗读开始了,每个人都陶醉在美好的憧憬中。音乐、美术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很多学生深深地被吸引。如果在语文教学中适当加入这些内容,会在语文课上也会体验到无穷的艺术享受。
二、电脑教学,画龙点睛。
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说的是教学过程应使学生充满乐趣。但有些课文内容是比较枯燥的,在这时,我们就要利用多媒体教学了。《古代寓言两则》篇幅较短,特别是《矛与盾》只有四句话,而且学生接触的古文不多。虽然可以借助注解可以了解课文大意,但是,他们能把这个故事讲的连贯、生动吗?课文中的深刻寓意学生能理解吗?这些问题摆在眼前,但我认为这些并不是重要的问题,因为只要有”兴趣“这把钥匙,学生的心扉就会被打开,学生本身的潜能就会发挥出来。再难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上课了,我面带神秘的微笑对同学们说:”先请同学们观看一个卡通故事。“大屏幕上,卡通故事《自相矛盾》开始播放了,四十多双眼睛被深深吸引。播放完毕,导入新课:”刚才同学们观看的有趣的小故事就出自我们今天要学的文言文《矛与盾》。本来对学习文言文的畏惧情绪烟消云散,各个来了精神,整节课也上得非常成功。
在语文教学中,还有一些与学生生活相距较远的内容,学生不理解也没有接触过,自然就没有兴趣。我就从网上下载图片展示给他们。如:《清明上河图》,让学生欣赏清明上河图的壮观景象,更深入地了解我国古代艺术成就的精髓。此外,课文中有许多写景的文章,像《桂林山水》,也需让他们观看多媒体画面,从而更好地体会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但值得注意的是,利用多媒体教学决不能太多,如果使用过多,那么对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就会相对减少,也就失去了语文课的意义,同时也会失去学生的想象能力,因此,利用多媒体要适可而止,起到画龙点睛的目的。
三、尊重个性,自主选择。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心感受,有着不同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就是说,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有效的学习方式都是个性化的,他们的思考方式、学习需要、学习优势、学习风格也不一样,这意味着我们要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因此,在朗读时我总是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在指名朗读时我又总是说:“谁喜欢读这一自然段。”在分角色朗读时我也征求学生的意见:“谁来读这个角色?”在谈体会时学生会从各自的角度说,这是我们不能对他们的发言随意发表反对意见,而应适当鼓励,因为个性是客观存在的,要以尊重为前提。
此外,有些课文篇幅较长,内容层次分明,我就让学生从兴趣出发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将相和》一课有三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在指导学生研读每一个故事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自己选择一个喜欢的故事资源组成小组讨论。爱好相同的同学坐在一起,讨论异常激烈。这课人物形象鲜明,我问:“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喜欢?”无论喜欢谁,只要言之有理,就可以肯定。在这节课上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促进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但是我们也不能为了体现个性而否定基本的是非观念,对学生的错误认识应当加以点拨疏导。
总之,兴趣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也可以理解为好奇心,有了学习兴趣,就会在学习中产生很大的积极性,并产生某种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能长时间专注这一兴趣排除外界干扰。我清醒地认识到:如果我们的教学理念不转变,有时不但不能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反而会在很大程度上扼杀孩子们那份特有的、最为宝贵的财富。我除了在课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外,还力求用自己的兴趣来影响、引导学生的兴趣。我平时爱读书,就常常把小说中的精彩片段读给他们听,并向学生介绍、推荐优秀作品。我在教学中不断地挖掘兴趣的内在联系,提高他们的语文修养,使他们的兴趣更广泛,从而推动学生全方位的发展。
语文教学中的兴趣教学论文篇十三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情感的状态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学生的学习情感与学习需要的满足与否密切相关。因此,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注意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建立良好的教学关系。同时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做到教情、学情、文情的统一,进行情感的有效传递。进而抓住“激情点”,深入挖掘课文所蕴含的情感因素,激活学生的内在情感,让学生在情感和求知活动中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课堂教学是一种沟通心灵的艺术。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情感,是与学习中需要的满足与否密切相关的。当学习获得成功,得到师生的好评,学到新知识,满足求知欲,产生兴趣等,感染学习对象的功能。此外,还具有调节、强化认识活动,增强学习效率,形成学生个性行为品质的巨大功能。所以,情感教育应该贯穿于语文教育的始终,只有包含情感的教育才是全面的教育。
一、增强“学生观”,注重师生的情感交流。
情感因素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常说的“做教师的绝不能够没有表情,不善表情的人,就不能做教师”。教学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但促进相互了解,增进友谊,而且能使教与学较大限度地结合起来。因为师生间的心理相容,关系和谐,可清除学生的畏惧甚至逆反心理。引起学生对教师的肯定反应,并在课堂教学中配合默契,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那么,怎样建立师生间良好的关系?由于在师生间的人际关系中,教师是较为主动的一方。因此,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学生观。特别是教师是否能对全体学生都表现出热情与爱,是否能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是影响师生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一般地说,学生对某个教师产生了恐惧感,那么对他所教的学科是不会感兴趣的,甚至会因人费事,讨厌这门课。反之,学生所喜欢的老师一走进课堂,课堂气氛就会活跃起来,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就会油然而生。因此,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师生间息息相通,建立和培养师生间真挚、谅解、体谅和相互尊敬的友谊关系,是当好一名语文教师最基本的标准。
教师本人的行为与人格对学生的吸引也是影响师生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巴兰诺夫说;“教师的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有益于发展的阳光,教育中的人格式教育事业的一切”。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教师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该当是这种人”。教师的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才能成为学生的表率和楷模,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利于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的形成。
二、突出学科特点,做到“三情”统一。
从语文教育的目的看,语文是一门具有较强的思想情感的基础课,我国古代教育早已提倡“知”、“情”、“意”、“行”,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教育目标,而现在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爱党爱国人民的思想感情,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作为教育目标之一,已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并写进了语文课程标准。
三、重视情感投资,创设情感氛围。
课堂教学是情感教学的主阵地,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才能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知识。
1、艺术地设计导语,引发学生学习课堂的浓厚兴趣。
由于课堂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学生的特定情绪状态不定,授课前乃至更长时间的各种信息的干扰,这些干扰信息往往会跟随学生进入课堂教学过程中,影响学习活动的开展。因此,在学习课文之前,要让学生预先蓄积与作品相协调的情感氛围,从现实急剧进入作品意境当中去的目的,增强对作品人物、生活形象、意境感受和理解的效果。教师要设法帮助学生向课文相应的情感方面转换,进入角色,诱发“预备情感”和“接受心境”。
2、抓住“激情点”,深入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
在学习分析课文前,教师要深入挖掘课文中所蕴含情感因素。根据课文特点,确定激情点,激活学生的内在情感,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相碰撞而产生共鸣。“入境视觉亲”,让学生“触景生情”体验回味种种情感,在情感和认识活动中提高学习兴趣。
情感教育不是一种教育方法,它渗透于教育、教学中,在教学中要重视情感的效能。情感教学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情感教学不是娇纵溺爱。而是教师通过培养、引导,使之对知识持有追求的体验。总之,我们要通过情感教育,充分了用情感的效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促进作用,最终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达到教育目的的效能。
语文教学中的兴趣教学论文篇十四
古人云:“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朋,幽愤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阅读可充粮抵寒,可作良朋益友,可为心声代言,几近生命之全部。可见,阅读能让我们的人生充实、高尚,能让我们在漫长的人生之旅中充满发现和欣赏的快乐。正因如此,我们先人以及今人都不忘推崇学子博览群书。如今充斥在语文中考和高考中的阅读题,就在佐证这一点。今天我想就攻克阅读这门学问和我的同仁们谈谈我的一些浅见。
一、巧妙运用趣味阅读。
人人都知道:兴趣是第一任老师。要想让某人真正从心里接受一样东西,就必须先让他先喜欢它。所以如不先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不可能主动去读,去品味,去求知。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阅读兴趣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先行者,是揭开书籍神秘面纱的第一步,是叩开语文大乐章的入门曲。
教育学上说孩子进入中学,无论在学习上、生活上、思考问题上、处理问题上都有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张,也有了自己的审美情趣。虽然不免有些稚嫩可笑的成分。但此时如果我们教师能给予他们一定的尊重,即便只是一丁点儿,还能利用这样的尊重合理地诱导他们,那对于阅读能力空间的提高将是无可限量的。那么提高阅读兴趣的最直接、最快速的方式到底是什么呢?我认为最简捷的方式莫过于教师在课堂上多择取一些适合他们青少年口味的作品讲解,譬如故事性较浓的(《地震中的父与子》等小说)、科普性较强的(《人在地球上能活多久》等),其实说实话,别说是孩子们了,我们大人也喜欢的不行,不是吗?同时教师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进来,把自己爱读的作品介绍给大家,说说喜欢的.原因,再让在场的所有人(包括教师在内)都参与其评析,做到谁的心里都有醍醐灌顶、满载而归之感。
类似几次尝试下来,既让学生小小的虚荣心得到了满足,又能实现师生的双边互动,可谓真正融入了教育学家刘国正所描述的“教学双方在教学活动中做到融洽的交流。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也应该推着教师走,教师得心应手,学生如沐春风,双方欲罢不能,其乐融融”的境界。学生不但被激发了阅读兴趣和思维能力,而且在潜移默化中还产生了对书籍深深的“情结”,为下一步阅读层次的拔高做基础。
二、深化整合求知阅读。
当然,第一阶段兴趣阅读的训练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和知识性范文的阅读同步,只是主次有所不同罢了。如果说第一阶段是奠基,那么这一阶段则是主心骨,是关键。而学生借着第一阶段打下的阅读基础和兴趣,便可轻松地迈入这一层次的学习。教师适时往他们干涸的心田浇灌知识的“甘霖”,而最理想的也是当仁不让的工具便是课本。因为中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经典性的、无论形式还是内容俱佳的作品。教师可以有所侧重地详细讲解,同时摒弃传统教育法中一贯“蜻蜓点水”,只对琐碎知识进行重点讲解的教法。对精要内容、文章的写作特色进行整理概括和综合分析;并对范文中某一突出意象反复阅读训练。
例如在讲解鲁迅的著名小说《故乡》时,可以抓住它非常有特色的叙述手法--顺叙、倒叙、插叙等多种叙述浑然交融,对于这种形式上的特点,可设置相关习题训练和巩固、消化,如鼓励学生找寻其他记叙类型的作品中存在的叙述手法。比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中场景忽而在学校,忽而在医院,忽而回到过去,时空的转换,情节的交错,如何合理地出现在一片短小的文章中,不觉突兀,必然涉及到多种叙述手法的杂糅。教师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理清脉络,展开比较,这样可让学生强化知识点,积累经验,学会运用,以便“百战不殆”!
直接点说,学习一定要讲究思考。孔子不是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吗?这样做的目的也无非如此,即力图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问题,以求给他们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吸引他们的理解欲望,直到对阅读中的某一技巧熟练掌握。长此以往,举一反三,阅读能力就会有明显的提高,对许多优秀作品也有了感觉,并能理解、欣赏了,可谓受益匪浅。
三、利用“空白艺术”,推动赏读。
空白艺术,是新兴在教坛流行起来的字眼。它是指作品中作者欲言又未言之处,是作者“欲抱琵琶半遮面”的将露未露,更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弦外之音。
要让学生准确巧妙地运用作品的空白之美,挖掘作品的内涵,有效地进行赏读,对于教师宜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教师有感情地范读,把自己领悟出的情感传染给学生。
教师要敢于有感情地范读,这能在无形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我想这样做无异于在学生的心里播下了感性的种子,它一定会在适当的湿度和温度下发芽,即使只有10%的学生受到触动,那也是一份可喜的收获。记得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描述寿镜吾先生朗读时“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让少年鲁迅深以为先生所读的“这是极好的文章”,正是老师将阅读的快乐传达给了学生,使学生有了阅读是快乐的感受,继而以后才会迷恋文字,品味语言。这种影响,有时会长达一辈子。
就拿高中课本中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来说说吧,教师在朗读时语调若渗透进悲愤之情,更易让学生体悟到英雄惨遭屠戮的悲愤和惋惜,感慨时政的黑暗与鲁迅的一腔不平。讲解主题时便因此得心应手了许多。
(二)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自由联想领悟作品真谛。
元曲中有一首小令《天净沙秋思》,颇有透入骨髓的凄美感:“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教师在着重介绍其中凄凉意境的同时,可辅以画图,配置感伤音乐,或者让学生根据意象绘出相关图画,顺利进入情境,领悟“断肠人”的情思。这情思虽没直言,但“断肠人在天涯”六字所透露出的悲苦已力透纸背。“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怕是这物是人非之哀,天涯游子之苦李清照的“双溪舴艋舟”也载不动吧!它就是词作中所蕴含的“空白之美”,也正体现出这首词不朽的思想价值和美学价值。学生借助这首词的空白之美,培养语感,活跃了思维,激发了想象能力和创造欲望,更深一层地顿悟了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了这首词的主题。
总而言之,一切以学生为本位,为审美主体,教师只是一枚指南针,为学生指向所要到达的彼岸,但掌舵的依然是学生。所以结合学生认知的规律进行教学,科学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启发他们的发散思维,教会他们勇敢而自信地“掌起舵”,是我们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诗人海子说他要为每一座山、每一条河流取一个温暖的名字,也要为陌生人祝福,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把自己的所有企盼和祝愿都寄予给幽邃迷人的大海,蓦然回首,那一切祝福就犹如春花般灿烂绽放。如果可以,我希望也坚信--经过我们教师和学生的努力与配合,在面对中高考时学生能够多几分沉着和自信,少几分怯懦与茫然;到时我们也会欣喜地说:面对阅读,春暖花开!
将发平。
语文教学中的兴趣教学论文篇十五
“换位思考法”通常被人们运用在人际交往中,教育人们在人与人之间产生矛盾时,应懂得站在他人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那么,生活中便少了许多责骂、埋怨和勾心斗角。袁静老师首先把这种思维方式运用到历史教学中,并定义为这是“让孩子设想自己是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某一历史人物,以此‘角色’来想象、推断事物发展的可能轨迹的一种学习方法”。
七年级学生理解能力较弱是新课程实验教师的普遍感受。同时,新课标明确要求教师要转变单一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做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的学习方法,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从而适应新课标的要求,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因此,我试着把“换位思考”这种思维方式引入语文阅读教学,并意外地发现这非常受学生的欢迎,因为它可以把学生领进一个远比文章本身内涵更丰富、更广阔的新天地。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生活阅历非常有限,对许多课文的内容存在明显的心理差距,对课文涉及的背景环境也缺乏了解。这就为学生准确理解文章主旨造成了重重障碍。所以,教师首先应为学生创设故事发生的背景情境,帮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为其换位,即由现实角色进入文章角色提供有利的心理条件准备。
如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文《斑羚飞渡》,学生没见过斑羚,也不知道“伤心崖”有多危险。许多学生在自学课文后觉得很难懂,针对这些情况,我采取了两种方法为学生理解主旨提供帮助:
(1)、搜集各个年龄段的斑羚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斑羚们有嬉戏的、吃草的、迁移的……让学生对原本一无所知的斑羚有了初步的认识。
(2)、将“斑羚飞渡”场景制成flash动画。在光辉的彩虹下,深不可测的“伤心崖”上,一只半大斑羚快速助跑后跃出悬崖,后面一只老斑羚随即头一钩也蹿跃出去,在空中进行了一次完美的、震撼人心的对接。小斑羚成功到达对面山崖上,老斑羚则无声无息地坠落崖底。这个flash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故事,更深深地打动了学生的心灵。
观看图片和动画,再结合对课文的自主学习,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他们与文章各个角色的“换位”奠定了基础。
二、换位思考,诱导思维。
语文阅读中的“换位”不能有任何限制,而应该是多角度,全方位的,包括读者与主要人物之间、读者与次要人物之间、读者与四周环境之间、读者与作者之间等等各个角度的换位。这样学生才能全方位探究文章内涵,理解作者写作意图,甚至通过课文这扇窗户发现更广阔的天地。
教学《斑羚飞渡》时,在学生了解课文故事,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的前提下,我便向学生提问:“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是最让你感动的?并请谈谈原因。”这就引领学生进入了“换位思考”的大门。具体可以有下面三个维度的换位:
(1)、与主人公之间的换位。
主人公往往是文章主旨集中体现的地方,是作者思想感情倾注的'对象。所以首先要教会学生不仅要与主人公对话,更要与主人公进行换位。在学生讲到“镰刀头羊神态庄重地沿着悬崖巡视了一圈……悲哀地咩了数声”句时,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此时此刻,如果你是头羊,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心里会想些什么?”
(2)、与次要人物的换位。
次要人物在文章中也不是可有可无的,他们在文中是主人公的陪衬,同时也起着突出文章主旨的作用。因此,与次要人物进行换位思考,也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以《斑羚飞渡》为例,有几类次要人物:(a)、与老斑羚的换位。在学生提到“有几只中年公斑羚跟随着镰刀头羊,也自动从年轻斑羚那拨里走出来,进入老年斑羚的队伍”时,引导学生揣摩“如果你就是这几只壮年公斑中的一只,你会怎么想,是什么力量促使你做出这样的选择?”(b)、与小斑羚的换位。学生提到“瞬间,只见半大斑羚轻巧地落在对面山峰上,兴奋地咩叫一声,钻到磐石后面不见了”句时,引导学生思考“此时,你就是那只被老斑羚用生命换来的小斑羚,你觉得该对老斑羚说点什么?”(c)、与猎人和狗的换位。学生讲到“我看得目瞪口呆,所有的猎人都看得目瞪口呆,连狗也惊讶地张大嘴,伸出了长长的舌头”句时,便可引发学生进行换位思考“这时,你就是这些猎人中的一个,想想在这‘目瞪口呆’中应包含着怎样的复杂情感?如果你是一只猎狗,这时,你想对人类说点什么吗?”
(3)、与作者之间的换位。
文章就好象作者精心雕塑的艺术品,因此,处处体现着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只有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才能算是真正读懂了文章。也只在这个基础上,学生才能结合自己已有生活体验,以课文为楔子,发现更多的知识。
如学生提到文末“弯弯的彩虹一头连着伤心崖,一头连着对岸的山峰,像一座美丽的桥”句时,我便进一步追问:“如果你是作者,为什么要在头羊壮烈牺牲这摧人泪下的场面中,设置这美丽的彩虹呢?而且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彩虹’在文中不只出现一次。”通过让多个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学生终于理解了,这是将“美丽的彩虹”与残酷的现实对比,体现了头羊对美好自由的理想世界的向往。美丽的牺牲下蕴含的是一个属于全人类共同的的问题。
在进行了全方位换位后,我让学生进一步思考:“现在你想对动物或人类说点什么呢?”因为允许学生采取自己最擅长的方式来表达,课堂上一下子热闹起来了:三五成群现场编小品的,编舞蹈的,画画的,准备唱歌的……几分钟后再来一个成果展示,更是精彩纷呈,掌声不断。这样一堂课下来,学生从课文中学到的远远超越了文本本身。
三、总结收益,巩固方法。
临下课,我的一句“这节课让你学到了什么?”又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保护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阅读时要设身处地地站在人物的角度思考;阅读时要能进入角色,才能理解人物的思想;要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才能真正理解文章的中心……就阅读方法而言,不管学生怎么概括,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已经理解了换位思考的本质。
追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语文教学中的兴趣教学论文篇十六
【导语】本站的会员“古墓幽灵”为你整理了“初中语文。
教学。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书面表达,也就是“写”。“写”就是要求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把自己平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通过书面形式表达出来。叶圣陶先生说过:“必须注重倾吐他们的积蓄。”但是有的学生光注重“积蓄”不注重“倾吐”,所以缺乏表达能力;有的学生注重“积蓄”而缺少书面表达的其他要素。所以,即使有东西也“吐”不出来。这样,就必须在读写之间系上一根纽带,通过各种渠道、多种形式,使读写之间互相沟通,绿水长流。
然而,在语文教学中却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那就是课文与作文的完全脱节。也就是说,上课归上课,作文归作文,“读”与“写”完全脱离。其实,小学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都是一些极好的范文,甚至有一些经典文章,在思想教育、题材选取、体裁安排、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方面,无不匠心独运,是学生模仿习作的典范。如果能在教学中把阅读教学与学生的作文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那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很有作用的。在素质教育的今天,通过学生从读中悟写,以读带写,充分发挥阅读与借鉴的仿效作用,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致关重要。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做了如下尝试: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读”与“写”的结合点,有目的地加以指导。
小学语文教材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文章取材新颖、布局合理、语句优美、大多数都是学生写作的范文。因此,我们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中读写结合因素,然后有目的地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指导。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从优美的词、句入手。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往往会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精心品味,这种品味不仅要让学生读通读透,更应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悟出写法,领会意图,进而学会运用。同时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词品句,也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词汇。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要使学生“满腹经论”,教师就应持之以恒地在阅读中引导学生推敲词句,从而培养造句的能力。引导学生品味词句的方法有比较式、增删式、换词式等。如:在教学《荷花》一文时,我觉得“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句话的“冒出来”用词十分准确,于是,我就引导学生运用了换词式,体会“冒出来”一词的巧妙之处。我是这样设计的:“冒出来”是什么意思?可以换其它词吗?为什么作者不作“生出来”而用“冒出来”?通过引导,学生就明白到“冒出来”一词写出了由于池里的荷花挨挨挤挤的,荷花必须用力地向上生长,才能长出来。因此,这个词用得十分准确。又如教学《林海》一文中的“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一句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这句话把兴安岭当作什么来写?你认为这样的写法好吗?好在哪里?我没有停留于表面的文字分析,而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来感受这句话的绝美意境: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寥寥数语不但勾画出兴安岭绝美的风光,绚丽的色彩,还充分地表达出作者对兴安令的喜爱之情。待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充分理解这一切后,我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你能运用这种手法描述一种事物吗?由于学生水平不一,所以我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水平较高的同学我要求他们不但能说,还应从字里行间渗透出自己的某种情感;水平中等的同学要求他们围绕一个中心,能说几句连贯的话;水平较差的同学能用拟人的手法造一个句子。由于给孩子们提供了有效模仿与借鉴的对象,所以这次练习效果很好!“你瞧,那条银鲤浑身缟素,唯嘴唇上一点腥红,像是爱美的姑娘抹上了鲜红的口红。”“鸟儿小巧玲珑的脑袋上像包着橄榄色的头巾,一双乌黑发亮的眼睛犹如一潭深水,嘴巴微微努起,做出一副娇羞状。”“整个城市一下子沉默了。……”“……一些碎纸与塑料袋也在狂风中肆无忌惮地狂舞。风更肆虐了,夹着雨点猛扑过来,似乎不把我手中伞撕破,绝不罢休……”在练习中,学生不但掌握了拟人的手法,而且学会了如何在记叙中用具体的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
2、从省略号处入手。
阅读教学中我们常遇上耐人寻味的某一件事或某一个情节,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引起了他们的回忆或想象。如《小珊迪》第二段写了小利比告诉那位先生,小珊迪被马车撞倒并轧坏了身子,他悲伤地说:“说不定他会死的……”这句话就是情感的触发点。课文虽然省略了故事情节描写,但这一空白却正是孩子们推测或想象的空间:他的伤势有多重,他是怎样拖着身子回来的,他又是怎样熬过痛苦的夜晚。教学中抓住这一情感触发点,让孩子们有感而作,写出了他们的心声,既加大了阅读深度,又深化了主题。
3、从典型的段落入手。
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第六自然段。这段共四句话,第一句总写西沙群岛是鸟的天下。然后从鸟多,鸟蛋多,鸟粪多三个方面具体分述。这种先总的介绍,再分别具体描述的段落对于学写作文的小学生来说,有很强的示范性。于是教学到这,我让学生们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自由谈谈读了这一自然段的感受:“思路清楚,条理明确。”“让人一目了然。”……于是我趁热打铁:现在我想请你也来试试,观察一下花坛中的菊花,看看菊花的花瓣、花蕊的形状、颜色,用鼻子闻花的香味,再以“花坛中的菊花盛开了,多么美丽啊!”为总起句,按观察顺序把菊花的形、色、味具体说一说。之后随机指导他们把刚才所说的内容写下来,效果很好。我想这次片断练习的成功,就在于老师给学生提供了进行模仿和创造性运用的“例子”,学生有例可仿,事半功倍。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去过的一些风景区或某一个景点,先用概括的语言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景点的最大特点,再试着给大家用具体的语言描述一下。课堂顿时热闹起来:“观音山最大的特点是山水交融,风光秀丽。……”“东城文化广场最大的特点是广阔美丽,而且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我们的校园最大的特点是美丽整洁,充满活力……”在孩子们争先恐后的表述中,这种总分式的段落表达形式已在孩子们的心中生了根。难关不攻自破。
4、从故事的结局入手。
依据原文,进行创造性的续写,对于发展孩子的创造性、合理性思维,培养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例如《跳水》一课结尾含义深刻,可让学生根据跳水的情景,想象孩子被救后,孩子、水手和船长等之间会进行怎样的对话,再以《孩子被救后》为题进行续写。例如,学习了《送孟浩然之广陵》后,学生懂得了李白对老朋友情深谊厚。教师可启发:李白在什么情况下为老朋友送行?他怎么为老朋友送行?他们在黄鹤楼上怎么想的?会说些什么?看着孤帆远去,李白心情怎样?学生受到启发后驰骋想象,李白和孟浩然依依惜别的情景跃然纸上。
5、从读后的感慨入手。
阅读是读懂文章,作文是思想情感的表达。通过阅读进行写作,有利于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信息,适用已学知识的重组创新。《小音乐家扬科》课终老师。
总结。
谈话:小扬科虽然有着诚实、善良的美好品质;而且爱好音乐,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他却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而悲惨地死去了。你们和小扬科同龄,你能从他的悲惨遭遇中感受到今天自己的幸福吗?请以“我的童年真幸福”为题写篇短文,在班队主题会上交流,鼓励学生把自己所要说的话真实地表达出来。这次练笔成功率也很高。因为孩子们在老师的帮助下,首先抓住了感点,接着又有了以生活实际为基础的具体内容,趁热打铁,一气呼成。观其作文,虽程度认识参差不齐,但百花齐放,确实为孩子们有感而发。可见,教学完一篇课文,在老师的有效指导下试着让学生写写读后感,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认识,作文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比如《小珊迪》、《卖火柴的小女孩》等都是供孩子们练笔写读后感的好文章。
二、加强课外阅读,进行读写训练。
让学生多读生活,多写生活。课外读写训练的有机结合,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捕捉到更多信息,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如要求学生上文选课时,一定要坚持一边阅读,一边作笔记;要求学生多读课外书报杂志,并作好摘录或写体会、读后感;要求学生细心观察日常生活,并坚持写日记、周记。这样训练,同样可以达到读写有机结合之目的。古人把阅读比作根,把作文比作叶,根深才能叶茂。这一形象比喻说明读书是学生摄取作文知识的重要来源之一。但阅读最重要的是提高学生领会文章内涵,作者意图以及表现方法的能力。指导学生留心周围的人和事,看看社会,看看家庭,就让学生有取之不尽的材料,再加上从课外阅读中吸取了范文中文句或技法的精华,学生就很容易把自己的东西在习作中表达出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将所读的书与生活中所感受到的获取的材料结合起来,学生就不再怕作文了,作文能力也提高了。
通过两年的尝试、摸索,以读悟写,读写结合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主要表现在:
1、激发了学习兴趣。五年级末,我对任教的46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学校课程表中开设的科目中,把课外阅读列为第一兴趣的占56%,把上语文课列为第一兴趣的占35%,两项相加91%,读写结合已经成为学生最重要的兴趣发源地。
2、提高了阅读能力。阅读能力主要包括速度、理解和记忆三项指标。五年级末的一节自习课上,我对阅读能力进行了测试:出示范文《森林音乐会》(2500字左右),要求:默读1分钟后,写出童话故事的大意,越接近原文越好,在不改变原意、原文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佳词妙句更棒。结果,46名学生,有6名学生在符合要求的情况下,一气呵成写了600字左右,有18写出了故事大意,字数在400~550,有一点自己的好词好句,18人写出了故事大意,字数350—400,4人在阅读能力方面还欠缺,没有完成要求,没有故事结尾。
4、陶冶了思想情操。语文学科有强烈的思想教育因素,课外阅读更是如此。课堂教学对课文进行具体“解剖”的进修,使学生入情入境,在潜移默化中受教育。课外阅读的范围很广,学生一旦选中自己爱读的书,就如饥似渴、爱不释手,易于接受感染和教育,阅读可以把学生引向世界,引向未来,引向知识海洋,引向真理的高峰,他们随时可以与伟人见面,与英雄交谈,既能认识客观规律,又能改造主观世界。
5、开发了智力资源。知识贫乏是智力发展的最大障碍。阅读使学生知识量成倍增长,必然带来智力的发展。这既能使优生超常发展,又促使后进生及早转化。通过以读悟写,读写结合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我坚信读写结合尝试下去一定会促使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语文教学中的兴趣教学论文篇十七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几个问题》的讲话中提到:“施行素质教育,其中最主要的有三个问题:第一解决基础教育是面向少数学生,还是面向全体的问题。这个问题非常重要。第二解决基础教育是进行片面的教育,还是全面发展教育问题。第三要解决的问题,是使学生机械发展还是生动活泼地发展。”《纲要》和《讲话》为中、小学语文课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为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指明了改革方向和奋斗目标。中、小学语文教育是提高整体文化科学素质的奠基工程,是发展上述整体素质的必要前提和条件。因此,搞好中、小学语文课素质教育,是关系到提高整体民族文化素质和教育素质的世纪大事。
一、构建整体科学文化的基础。
众所周知,中、小学语文课,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即是学好其它各门学科的基础,又是构建整体科学文化的大厦的基础之基础,也是人类社会重要交际工具和思想交流不可缺少的手段。学生在学习与掌握语文知识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而且能够凭借这门工具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发掘他们自身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语文课这种特殊性质,决定了它在加强与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方面具有其它学科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由此可见,在各门学科中,中、小学语文课尤须重视强化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构造好坚实的`科学文化的基矗。
应该肯定,我们中、小学语文课的教育教学,无论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语文的工具性质,加强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方面,或是探索文道统一原则,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等各个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取得了不少可靠的成绩。但受“应试教育”思维的束缚,片面追求升学率“至高无尚”,使基础教育仍陷入难以自拔的误区。目前,重点幼儿园、重点小学、重点初中、重点高中、重点班、重点学生的塔尖久攻不下。这些学校只是供少数“英才”,大款和特权阶层用“高分”,几万之重金,手中权力去择校而设。学校在升学率指挥棒左右下,全力以赴为升学考试组织安排教学、教师、资金和奖金。凡是与应试无关的其它活动则一律禁止,考什么教什么,不考就不教,三年的课讲二年。每天撂在学生面前的是各种各样的复习资料,数也数不尽,做也做不完的模拟考试题,这些题不是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融汇贯通,消化吸收,而是指令性地按着现成答案去死记硬背。即使有的学生背会满脑子答案,暂时赢得了高分,考上了上一级学校,而实际上,他们的听说读写语文能力非但没有提高相反却在整体素质上下降了,滑坡了。为了弥补这一根基的不足,在这些学生升入上一级学校之后,学校不得不用大量时间去采取补救措施。如果不这样补救,势必影响其它课程的学习质量和全面素质的提高。如高考升入我校的大专学生,不得不重新开设听力课、说读课、书法课等来补救中、小学时期语文课因应试教育而留下的听说读写素质先天不足,否则毕业后不能胜任教师工作。这些进一步告诉我们:在所有各门课程中,加强中、小学语文课素质教育显得更为重要了,因为它是决定整体素质教育提高的基矗。
三、强化中、小学语文课素质教育的两个途径。
中、小学语文课素质教育应从哪里入手?我的看法主要有两点:
第一、从教的角度看必须把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的全面素质放在首位。道理极其明白:在语文教与学的矛盾中,教师是起主导作用的,教师的这种主导作用制约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只有把语文教师自身的全面素质都提高了,才能有效地带动与影响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湖南省某市一个中学,大面积推行素质教育经验中,有一条很重要的经验是:学校与教师签定了转化差生的责任制,转化要承包到人,其中某班有位许×学生,入学时他的学习成绩、听说读写素质、学习习惯、行为规范都比较差。在教师转化差生的集中攻势下,经过两年,他的成绩跃居为全班第一,并在全校1000多“名同学中参加“十佳”竞循…。这个奇迹的出现,用该校校长话来讲,就是:“教育好差生,是教师最大的德行,是教师最高水平的体现。”可见只有高素质的教师,采用高素质的教育行为,才会把原来的“差生”培养成高素质的优秀学生。
第二,从学的角度看必须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针对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以自学为主线,通过主动活泼的学习方式,乐于接受教师施以语文素质教育,从而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与提高。
为达此目的,必须抓好以下三个教学环节:
1.遵循语文课工具性的特点和规律,引导学生在掌握与运用语言文学上狠下功夫。掌握与运用语文工具的唯一途径就是反复深入地进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训练。这种训练的着眼点,决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通过掌握工具来提高自身的语文教育素质。这就要必须摆脱“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答案”、“考啥学啥,不考不学”的左右,多进行应用性整体训练,让学生在不断的听、说、读、写实践活动中,驾驭语言文学的工具,强化自身语文素质。
2.在指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单项训练基础上,注意抓好学生的语文能力综合训练,使语文教学始终沿着“合--分--合”的路线有序化地进行。“分”是为了化整为零,便于分散难点;“合”是为了归零为整,使语文训练产生综合效应,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教育素质的根本目的。
语文教学中的兴趣教学论文篇十八
自然科学涵盖了很多领域,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心理学、地球科学等都包含在其研究范围之内。这么丰富的内容,让自然科学有了自己独特的魅力,千百年来,多少科学家其着迷,并用自己的力量,使其更加丰富多彩。自然科学的教学过程,更是一个传播自然科学的最佳途径,现在的孩子也许再也没有机会在苹果树下被苹果砸中,也不能跟着远航考察船周游世界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坐在课堂里听着这些传奇的故事,学习这些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经验,也是一件颇为受益的事。
一、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兴趣。
现代学生对于自然科学的认识大多来源于课堂,由于很少能亲身体验大自然,所以老师的讲解就显得尤为重要。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对于自然科学的学习兴趣呢,这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最值得思考的问题。自然科学所研究的东西大多都和我们的现实生活有着很强的联系,比如物理、化学、生物着些学科,在我们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运用了这些方面的知识,电灯为什么能发亮,汽车为什么能开动,厨房清洁品为什么不能用到厕所等等着些问题,不仅能解答一些看似复杂的道理,又能普及生活常识,预防由于无知所导致的不良后果。
那到底怎样做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学习兴趣呢,如果只是单纯讲解知识原理,一定是无比枯燥乏味的,别说是对风华正茂的孩子,就是对每天打坐的僧人也是一种挑战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要投其所好,把文化知识和他们感兴趣的东西联系起来,对那些复杂的概念理论理解起来也容易一些。我记得我们中学学习化学的时候,老师就把化学元素周期表编成歌让我们来边唱边学。这样只要能唱出来,就能记住数量庞大的化学元素了。
二、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
(一)良好的情感因素来自教师渊博的知识。
在我们的学生时代,对我们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老师了。如果碰到自己喜欢的老师,会更认真的听他讲课,认真的完成这科的作业,甚至有意的模仿老师的漂亮字体,可见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有多大。一名能征服学生的老师,一定有着他自己独特的魅力,但这魅力的源泉,必定是渊博的知识。老师在授课的同时传递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他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着很深的影响,如果他用自己的心在讲课的话,学生必将感受到感情。
人是感情的动物,当我们对一件事情投入感情的时候,必定比无心的去做要收获的多。一名优秀的老师,对学生一定是有感情的,而这感情来自于他渊博的知识,并不是说有知识的人就一定感情丰富,但是如果一名老师真的热爱他的职业,他对他的学生必定是有感情的。
(二)情教合一能够发挥教师的情感素质。
带着对学生们的爱来讲课,学生们当然也会回应这份爱的。情教合一,能够发挥教师的情感素质。而这种情感素质就像是一种催化剂,拉近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让传统的课堂有了更温暖的东西,不再只是授与受,而是温暖的付出和感激的接收。有人说文学的东西感情更为丰富,相比之下,自然科学的东西可能更为“冷”一些,在授课时老师可能很难像教授文科那样,有更多抒发感情的地方,这种认识岁不无道理,但是也实在是片面了些,虽然说自然科学可能需要更多的理性思维,但是这种理性运用在对科学的严谨上是没错的,在教授学生的过程中,如果只有这样的严谨,而没有丝毫感情上的互动,可想而知,这个课堂该是多么的乏味。
(三)情感教育和科学教育的有机结合。
把情感教育和科学教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是在自然科学教学中值得称颂的教育方式之一。老师在传授自然科学的时候,不再是冷着一张脸,说:“这个公式很重要,把它背下来”,而是很生动的跟学生说,为什么电流的单位是安培,为什么这个公式很重要,怎么做才能记得准又不用死记硬背,老师鼓励每个学生都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课堂氛围是轻松的,不是死气沉沉的,每个学生的脸都是灵动的,而不是呆滞无神的。
这样的课堂还会有学生睡觉吗,还会有学生不听讲搞小动作吗,我想应该是不会的,面对这样风趣幽默的老师,他们应该生怕漏掉一句搞笑的'话吧。其实,情感教育和科学教育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的,学校的宗旨都是教书育人,教书固然重要,但是育人才是重中之重,光有文化没有做人的德行,面对真诚的老师,再淘气的学生也不会无动于衷的。
三、挖掘深层情感根源。
自古老师就是个受人尊敬的职业,“传道授业解惑也”是对这个职业的内容的概括,从这个概括,也可见这个职业的神圣性。正是由于这种神圣的使命,老师担负着更为重大的责任。每一名合格的老师都会抱有很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可能就是由于他们的一句话或者一个行为,就会改变一个孩子一生的命运。老师会把情感教育和科学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除了他们的本职工作就是要给孩子们传授知识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可能就是因为这份责任感和使命感吧。在挖掘了这份情感的深层根源,不得不让人们对这份职业有了更多敬意。如果每一位老师都能怀有这样一份情愫,那么他们教过的孩子,即使不能成才,也绝对会是一名善良的人。
总结:
自然科学教学中的情感教学,是聪明的老师运用在教学中的重要体验。把情感教育和科学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是其身为一名人民教师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集中体现。一名有着个人魅力的老师,一定懂得怎样将他渊博的知识和风趣的授课方式结合起来,也必定对学生有着深切的感情。自然科学的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自然科学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热爱,在没有条件带领他们走进真正的大自然中时,就竭尽全力帮他们打造一座梦幻的自然世界吧。
参考文献:
[1]冯文全.现代教育学[m].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09)。
[2]栗洪武肖士民陈晓端.学校教育学[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08)。
[3]贾春明王晓芹徐蕉艳王锦.教育学[m].辽海出版社2006(01)。
语文教学中的兴趣教学论文篇十九
浅谈七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兴趣教学。
一、要充分把握起始阶段的教学。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是新教材编写者的指导思想。七年级学生翻开刚拿到的数学课本后,一般都感觉新奇、有趣,想学好数学的求知欲较为迫切。因此,教师要不惜花费时间,深下功夫,让学生在学习的起始阶段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
如在教学第一章时,可让学生参与部分实验。在本章结束后,可以利用课外活动举办一次自由形式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设计学生对数学难学吗、有用吗?数学是不是都这样有趣?对基础弱的能不能学好?对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在教学第一章中“展开与折叠”时,让学生俩俩一组互相制作,同学们积极的认真画、剪、叠,又互相验证:画的时候要注意边与边之间的关系。再如在教学截一个几何体时,可利用切豆腐的方法,化难为易,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正如新教材所要求的目标:七年级数学起始阶段的教学,侧重消除学生害怕的心理、提高学习兴趣上做文章,以数学的趣味性、教学的艺术性给学生以感染,使其像磁铁上的铁屑离不开磁铁一样,向往着教师,向往着本学科。
二、求新、求活以保持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
七年级数学比较贴进生活实际,具有很强的知识性、现实性和趣味性。因此,它以丰富的内容提供教学中诱发学生情趣和动机的酵母。(数学教学论文)新教材还抓住了七年级学生情绪易变、起伏较大的心理、生理特点,要求以“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陶行知先生语),来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对此,我的具体做法是:
1.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引入环节。在课堂引入中,设计各种形式、运用各种手段把学生调动起来,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如教学“七巧板”时,一开始就用事先准备好的七巧板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提出:这些图案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它们的边与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待他们思考回答后再进行总结。最后让他们自由合作进行制作,也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这样,通过简单的表演,把问题设置于适当的情境下,从而营造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相信在这样轻松的环境下,学生会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2.充分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新教材还针对七年级学生喜欢观看、喜欢动手的性格特征,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性内容。要求尽可能利用自制教具优化课堂结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自由组合),请他们做我的助手,一道准备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操作,既规范了学生的劳动、行为习惯,又使他们在参与活动中认识“自我”,以产生兴趣和求知欲。
此外,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的精练、语调的变化得当,板书设计合理,字体优美雅观,知识丰富等都能激发学生和学科情感,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三、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教材以“指导教法,渗透学法”的思想,在每章节内容的编排上安排了“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读一读”等栏目,其独具匠心、面目一新。其宗旨是设法使学生学有趣、学有法、学有得,同时对教师的教法提出了高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我从兴趣教学入手,侧重于从以下几个环节中进行:
1.培养阅读习惯。具体方法是阅读前出示阅读题,如教学“角的度量与表示”时,可出示阅读题:我们以前用刻度尺测量线段的长短,那我们用什么来度量角的大小呢?角的表示方法有几种?表示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阅读完毕,或通过提问、或以评估的形式来检查阅读效果;或有计划地组织学习小组以讨论的形式探讨阅读内容。同时,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找出问题,并不失时机地表扬在阅读中有进步、有成绩的学生,使学生有获得成功之喜悦,从而产生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
2.培养讨论的习惯。教师通过有针对性、合理性的提问,引发学生进入教学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引发他们积极探讨数学知识,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讨论的习惯。特别是一题多解的题目或需要分类讨论的问题,如在教学“绝对值”、“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就有很多需要分类讨论的题目;还有在探索规律这一节的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由此引导学生三、五人一组进行讨论,归纳出相应的'方法和规律。
3.培养观察能力。学生对图形、对实验的观察特别感兴趣,缺点是思维被动、目的不明确,这就需要教师引导他们有的放矢、积极主动去观察。可采取边观察、边提问、边引导学生对变化原因、条件、结果进行讨论;也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较熟悉的环境中去观察。如在教学“平行”前,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现实生活中有关于平行的实物,上新课时着重提问几个学生,并根据他们的观察、分析的情况逐步导出平行及其性质。这样能使学生体会观察所带来的收获与兴奋,自觉养成观察的习惯。
4.培养小结习惯。根据新教材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或让学生上讲台进行小结评比,或以板报的形式张贴几个学生的小结,或在课余时间对互帮互助小组双方的小结进行评比,从章节、小节慢慢过渡到课时小结。由于经常强调自己去归纳、小结,这使学生记忆效果明显,认识结构清晰,学过的知识不易遗忘。教学实践表明,只有正确的学法指导,才能使学生站在教学的主体位置上,学有所获,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还能保持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另外,还可以以讲故事的形式、质疑的形式、列举生活中数学现象的形式引入教学,以简单明了、深入浅出、气氛畅然的开课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激发他们的讲学习兴趣。
四、开辟第二课堂,展示闪光点,激活学生的求知欲。
七年级数学的自然性、实用性,决定了开辟第二课堂的重要性。根据新教材的提示与要求,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数学兴趣小组活动,举办数学知识猜谜、小制作比赛、拼图游戏等等。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生动有趣、吸引力强,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发展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创造力,也可以挖掘学生的潜能,在他们的闪光点上做文章,让他们领略成功的喜悦,感觉路就在脚下。这样他们就会兴趣盎然、信心百倍地去继续追求成功。特别要给学生多打气,多鼓励他们,要充分肯定其动手能力,找到成功的地方给予表扬,使其心理在表扬中受到振动,开始对学习数学感兴趣。这时就要趁热打铁,教导他们上课要认真听讲、行为要规范,做个好学生,引导他们逐步学好数学。
如何用好新教材,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其方法、措施是多种多样的,体会也各不相同,还有待于我们共同研究和探讨真正能胜任新教材的教学改革。
语文教学中的兴趣教学论文篇二十
由世界著名教学教育权威弗赖登塔尔提出的“再创造”,目前已被视为数学教学方法的核心。笔者也非常认同这一观点,在经历了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之后发现,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他们学习数学的方法仍习惯于上课不停地做笔记,到做作业时,同笔记上的内容进行对照,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循环,即老师上课讲得越多、覆盖面越广,则学生会的就越多。但是一旦脱离了教师,遇上一些富有拓展性或是研究性的问题就显得力不从心、无从下手了,于是放弃者居多。这一现象一方面体现了学生在系统知识的运用能力上还比较欠缺;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学生在面对困难时的态度还不够积极。此外,教师除了从作业中去评判一个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外,在课堂上却没有足够充裕的时间去了解第一手材料。因此如何从这样的一种现状中摆脱出来,需要教师同学生的共同努力,而在教学中逐步渗透“再创造”的教学方法则是一种较为合理的方式。
一、理论基础。
弗赖登塔尔关于“再创造”的论述内容相当丰富,他认为:
1)数学是最容易创造的一种学科。它实质上是人们常识的系统化。教师不必将各种规则、定律灌输给学生,而是应该创造合适的条件,提供很多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自己去发现或是“再创造”出各种运算法则和各种定律。
2)每个人都应该按照自己的特点重新创造数学知识。个人学习数学的进程和数学发展的历史有着相似之处。每个人在学习过程中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
3)每个人有不同的“数学现实”,因而可达到不同的水平。这里“数学现实”是指客观现实与人们的数学认识的统一体。是人们用数学概念、数学方法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的总体。其中既含有客观世界的现实情况,也包含学生个人用自己的数学水平观察这些事物所获得的认识。教师应当针对各个学生数学现实和思维水平的不同,通过适当的启发,引导学生加强反思,使学生的创造活动由不自觉的状态,发展为有意识的活动。
4)“再创造”应当贯穿于数学教育的全过程。数学教育的整个过程学生都应该积极参与,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天地,听任各种不同的思维、不同的方法自由发展,绝不可以对内容作任何限制,更不应对其发现设置任何预先的圈套。
二、实践过程。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笔者依照弗赖登塔尔的这一论点作了一些初步的尝试(主要是在概念教学和拓展性课程教学上),并获得了一些相关的经验供大家参考,同时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尚未解决,有待进一步探讨。
在概念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摆脱讲述式的教学方式,也不需要让学生背诵概念,当一个新知识是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和“数学现实”建构形成的,那么教师无须过多地讲解学生也可以理解掌握。教师要做的则是提供给学生足够丰富的材料,以便让他们从中发现某些规律和性质,进而进行总结,形成科学且正确的观点;另外帮助他们将其发现的规律和性质提升为数学知识,并用严谨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这一能力也是希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
例如,在引入概念――奇函数和偶函数时,笔者让同学们先一起观察两个函数和,当自变量x分别取-3,-2,-1,0,1,2,3时的函数值,填写下表,并画出函数的图象。
在整个运作过程中,请学生自己去发现其中蕴含着什么规律,并用自己的语言告诉老师。学生的回答可能仍然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并且不可能一开始就达到严谨规范的程度,他们往往会说:在x取-3和3时的函数值相等或互为相反数;或者更好一点的论断是:自变量互为相反数时,函数值相等或也互为相反数。此时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将其结论符号化、数学化。再者,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大量的具有类似性质的函数和图象,让学生归纳总结出奇函数和偶函数的定义。即便学生没有能力做此项工作,笔者也不轻易地采用讲解法,而是让他们花上几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上的定义,然后分析给其他的学生和老师听,请学生做一回小老师。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还可以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和数学化的能力。
另外,在进行一些运算法则的教学时,也可适当的调整教学方法,不要一味地告诉学生应当遵循怎样的原则,其实这些法则学生并不会把他们一一背诵出来,在做题时也不会事先考虑下一步运算中用到了那一条运算法则,而是全凭习以为常的反应,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就没有必要去一条一条的讲解,而应当把重点放在法则的形成上。比如:在两个函数作和运算和积运算的教学中,笔者采用了完全不同于课本的方式,将运算法则转变成了让同学们自己去构造已知两个函数的和函数和积函数。有许多学生构造出来的函数同教材中“和函数”的形式完全不同,有的当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也有一部分学生构造出的函数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不乏是一次不错的创新,利用这一机会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发挥其聪明才智在此基础上或在其他方面进行探索。可以说不仅学到了知识,也学到了如何做学问的方法,一举两得。
在基础概念掌握的基础上,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拓展,在这方面也可以充分体现“再创造”的教学方法。比如,在函数奇偶性的判断方法掌握以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蕴藏在大量实例中的一些简单的方法,这样就无需每次均用定义来进行判断,毫无创新意识。教师可提供大量精心准备的合适的材料,这些函数可以看成某两个函数的和函数或积函数,请学生想各种方法去判断,并总结出可以推广为一般的结论:奇+奇=奇;偶+偶=偶;奇+偶=非奇非偶;奇*奇=偶;偶*偶=偶;奇*偶=奇;偶*奇=奇。这些论点相当简便,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己去处理,只是学生描述的时候却会忽视一些前提条件,此时需要教师进行指点,将其语言数学化、规范化。又比如,在讲函数增减性的时候,同样可以适当的拓展一些复合函数增减性判断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采用了与前者相类似的手法。
三、经验和不足。
在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中,在“再创造”的教学方法上笔者只是做了小小的尝试。两个班级的学生对于教师采用此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还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学生的可塑造性是较强的;大部分学生在投入探索、讨论时的积极性表现得较高,因此,课堂教学气氛相对较为活跃。总结经验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再创造”的教学方法可以融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增进师生感情。在用“再创造”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时,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趋近于平等,大家在一起讨论,尤其是当学生有某些比较新颖独特的想法时,教师也应当积极的参与讨论,使学生感受到共同创造的快乐。
2.“再创造”的教学方法应当在适当的环境下使用。尽管说每个学生都可以在自己已有的“数学现实”上进行“再创造”,但是知识的积累还不充分时学生能够进行再创造的可能性较小,此外进行再创造的意义也不大。
3.“再创造”的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学生的思维是相当活跃的,一旦被激发,其潜能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在教学中可能会发生教师意想不到的结论产生,为此教师要做的就会比运用讲授法教学更仔细,不但要有预见学生可能出现问题的能力,还要加强自身分析教材和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以保证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
4.“再创造”的教学方法可以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去了解学生的想法。只有学生积极地加入讨论,发现任何一点规律或有任何一点想法,他们都会很乐意的告诉其他同学和老师,从而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及时地加以肯定或提出改进的意见。对学生在某一知识点处的认识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时也提供学生对自己的想法进行反思的方向。
当然,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仍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比如:
1.“再创造”教学方式的短期效应还不明显,能否通过改进教学方案来促进它的效果?
3.要调动全体学生共同参与讨论也是一个比较难于处理的问题。